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

时间:2022-07-05 05: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教师学年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教师学年发展

第1篇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当悦耳的铃声回荡在整个校园时,我们共同期盼的丰富而又布满生气的校园生活再一次拉开了帷幕。在此,我谨代表县妇联的全体同志向实验幼儿园的教职员工致以美好的祝福,祝各位在新学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过去的一学年是我们实验园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校坚持优才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位老师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一流,创实绩,在省市县组织的教学比武活动中多次获奖。长被评为全市“十佳教师”,园长光荣当选市第五次妇代会代表,长被县教育局和县人事局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获县“幼儿卡拉OK”大赛优秀指导奖,幼儿园集体获得“幼儿卡拉OK”大赛组织奖……等等,不一而足,非凡是、、、、五位老师在十几天前市妇联组织的系统内幼儿教师技能技巧比赛中分别荣获了绘画组一等奖、舞蹈组二等奖、手工组三等奖、故事组三等奖、弹唱组三等奖。

同志们,辉煌属于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在新的学年里,希望各位继续发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忠于事业,勤于工作,乐于奉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幼儿则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作为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幼教工作,对幼儿布满爱心。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拓展幼儿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幼儿生动、直观、主动地接受知识,爱好盎然的学会知识,多给幼儿鼓励,让幼儿从小学会自信,非凡要注重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因为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监着严重的挑战,对幼儿教师也赋予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实验园的全体教职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确立现代的幼儿教育新理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关心幼儿,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坚持做到“爱生、敬业、奉献”,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出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不断充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中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实验园创园以来的优良传统,希望我们全体老师继续发扬光大。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人、团结人、尊重人、信任人、容让人、原谅人,不猜忌人,坦诚待人。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园荣我荣,园损我损”的集体观,坚定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比学赶帮,精诚团结,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师徒结对、业务培训等活动,给青年教师引路子、压担子,边实践,边总结,让全园的年青教师和骨干教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努力形成一个同心协力、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艰苦奋斗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实验园从96年创园时的23名幼儿,10名老师,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名老师、五轨十五个班、八百多名幼儿,从县妇联城中幼儿园发展到现在的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都是你们在座的各位努力工作、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果。今年报名的幼儿爆满,不得不新增一个小班的事实,就是家长和社会对你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预备争取领导的支持,扩大幼儿园的规模,希望幼儿园的同志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实验园的长足发展,为全县的幼教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祝老师们在新的学年里工作顺利,事事如意!

另外,教师节快要到来了,预祝各位教师节快乐,祝各位青春永驻,家庭幸福美满!

第2篇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5-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伙伴协作支持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C-c/2011/01/6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前教育问题研究”(11JYB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80052)。

[作者简介]李国栋(1976―),男,江西泰和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1年,教育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中提出了“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重要概念,并把它确立为职前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其内容包括:“具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1]为了解《标准》颁发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的具体状况,本研究选取Y校为个案,期冀通过“以小窥大”的方式,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标准》中“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一目标领域的相关要求为框架,从观摩学习、教育实践、研究体验三大维度设计了《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与体验问卷》,面向Y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2012、2013届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37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观摩学习存在的问题

1观摩学习者缺乏充分准备

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他人幼儿教育实践时,其自身亦须做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们观摩到了什么,常常由他们想观摩什么或准备观摩什么所决定”[2]。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46%的人认为自己观摩时有明确的目的,1306%的人会事先根据观摩主题查阅资料,2276%的人会设计观摩记录表并及时记录,3955%的人会主动与他人交流观摩发现的问题。可见,多数职前幼儿教师在观摩学习时的准备不够充分,其付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明确目的和非主动的观察行为。

2观摩学习时间短暂且过于集中

充分适宜的观摩学习时间,是保障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效度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此方面,调查结果却呈现出与“应然”状态迥然相异的态势。首先是观摩学习时间短暂。认为自己观摩学习时间在1~3天的人占2015%,4~6天的占4925%,合计有694%的人观摩学习时间尚不足一周。其次是观摩学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表示只是在大三见习期的5个集中工作日才有过观摩幼儿教育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只能对幼儿园某一特定时段的工作有所了解,而对其他时段的工作不甚熟悉。

(二)教育实践的问题

1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

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地点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体验的丰富性。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地点较为单一,9813%的人集中在幼儿园这一类机构上,而去过早教中心、托儿所以及其他托幼机构的人非常少。这一状况表明多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幼儿园内的4~6岁幼儿,而对其他托幼机构的0~3岁幼儿早期教育不够重视。

2教育实践内容不够全面

职前幼儿教师能否获得对教师专业的充分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内容是否全面。调查表明,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参与率高达100%;而保育工作的参与率只有4366%,这一状况潜在地揭示了职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时持有一定的“重教轻保”倾向;教研活动和“家―园―区”合作的参与率则更低,分别仅有933%和821%。这些内容的缺失,导致职前幼儿教师缺少与有经验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直接对话和当面交流的机会,这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沟通和对话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3教育实践过程缺乏充分指导

为帮助职前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实践领域的诸项工作,师范院校和幼教机构通常会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但这种形式上的“师徒制”安排未必能在实质上给他们的实践带来足够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在指导话题上,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而对《标准》新规定的其他工作(如游戏活动、环境布置、保育护理、部门工作等)涉及的不多;在指导频率上,每周5次以上的仅占1381%,每周3~4次的也只有2052%,每周1~2次的占5112%,每周不到1次的占1455%;在支持程度上,有近半数的人感觉指导教师对其“不太支持”或“不支持”。可见,指导教师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或“重要他人”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

(三)研究体验的问题

1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

根据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实际,可将其研究选题来源划分为间接性来源(如接受他人命题或文献阅读发现)和直接性来源(如日常学习感悟或实践改进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职前幼儿教师研究选题的间接性来源比例更高,占5485%;直接性来源的比例相对更低,占4515%。这一状况与《标准》提出的“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说明职前幼儿教师的研究选题与其日常学习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

2研究结果缺乏分享交流

《标准》指出,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幼儿教育实践,旨在“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调查发现,职前幼儿教师认为研究体验最深刻的是“完成研究报告”,有3022%的人选择了这一选项;然后是“了解研究方法”“制订研究计划”和“开展研究活动”,三者比例分别为2388%、2127%和2052%,均超过了20%这一均值;而对“分享研究结果”这一选项,仅有411%的人做出了应答。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结果分享机制,导师亦对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强调不足,因此在多数职前幼儿教师看来,完成研究报告(即毕业论文)就几乎意味着研究过程的“终结”,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他们对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

三、改进建议

(一)强化观摩学习的有意性,合理安排观摩学习时间

观摩学习者准备性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有意性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有意性”系指个体在从事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准备性和主动性等品质。[3]欲强化职前幼儿教师观摩学习的有意性,首先要注重观摩学习的价值引导,使其对观摩学习的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进而树立明确的观摩学习目标;其次须强调观摩学习各环节的事先设计,如观摩前的资料查询、观摩中的记录准备、观摩后的总结反思;此外还可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促进他们与观摩学习对象的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观摩学习并非一个单向被动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

关于观摩学习时间的安排,我们可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英国许多大学在组织职前教师观摩学习时,通常采取“累加渗透式”的做法,即把观摩学习渗透于大学每一学段,并逐年累加时间:第一学年1~2周;第二学年3~4周,第三年一般为5周;到了第四学年,则融入16周左右的“幼儿园体验”之中。这样一来,不仅可解决观摩学习时间长度不够的问题,而且可避免安排过于集中的问题。[4]

(二)注重教育实践的全纳性,构建“艺友式”指导机制

针对教育实践对象和内容的片面性,可在“全纳性”理念的观照之下来对之加以改善。“全纳性”的本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接纳所有学生和满足各类学习需求,此处可概括地理解为顾及所有幼教对象和涉及全部实践内容。也就是说,在组织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时,一方面要引导其树立“幼婴全纳”的观念,把教育实践的活动对象扩大到各类幼教机构的0~6岁儿童;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实践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保教的结合,防止职前幼儿教师初入实践场域时就形成“重教轻保”的不良取向。

有关教育实践缺乏充分指导的问题,宜从指导机制的角度来反思改进。在此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艺友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陶行知曾提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园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与传统师徒制相比,这种艺友制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5]运用这一思想来构建教育实践指导机制,指导教师须放下“师傅”的传统架子,在指导过程中以“支持者”的身份不断强调教学任务和情境的复杂性,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职前幼儿教师则须卸下“徒弟”的思想包袱,以“探索者”的姿态不断反思自身的种种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指导教师展开主动、积极的对话和协商。

(三)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针对研究选题与实践存在隔离的问题,有必要从强调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入手来予以改进。行动性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本真所在,特别是对于职前幼儿教师这一准教师群体而言,通过行动性的研究对其自身经历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提炼,有助于化解其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冲突,拉近其所学理论和所获经验的现实距离。欲彰显职前幼儿教师研究体验的“行动性”,在研究选题上须强调从其亲历教育体验入手,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基本取向;在研究形式上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导,鼓励其质疑各种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从纷繁的事务中抽象出潜藏的问题,并对之做出分析、判断和抉择。

研究结果分享体验的缺失可从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入手来予以补充。一方面,要制订科研奖励的有关政策。高师院校可通过版面资助、论文评奖等具体手段,激励职前幼儿教师在教研或科普期刊上,或将其论文提交至有关研讨会上进行分享交流。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论文导师与指导教师可采取合作支持的方式,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和机会,引导职前幼儿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所思所得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之中。总之,要让职前幼儿教师充分意识到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体验研究过程和完成研究报告,更在于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和改善自身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2013-10-08

[2]Gary D,Borich [WTBX]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WTBZ][M]San Antonio:Pearson Education,Inc,2003:2-3

[3]Nuria M,Cuevas,Alexei G,et alMapping General Education Outcomes in the Major: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J]Peer Reviews,2010(1):10-15

第3篇

一、教材必须适合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课程确定以后,选择和编写教材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并不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没有经过音乐术科考试的很多学生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基础为零,而且一般年龄偏大,所以两年半时间的学习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必须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牢固的音乐理论基础,还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通过学习掌握如何运用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形式,表现幼儿音乐作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严重缺乏,音乐教学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教学中追求技艺精湛,忽视了幼儿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部分课程的观念较陈旧。使用课程书籍也是音乐专业书籍,音乐技能技巧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些教材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在教材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有特点,既要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又要有一定的侧重性和实用性,突出幼师特色。

二、素质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必须改革当前音乐课程的设置

课程结构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还应具备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选用教育思想较为科学、较为前沿的新教材,科学地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音乐素质水平相结合。一直以来,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延用传统的专业设置,即声乐、钢琴、理论等课程,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由于幼儿教师音乐教学中始终存在“两多一少(学生多、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就拿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来说,目前,我们共开设了基本乐理、唱歌、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即兴伴奏7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而每周的课时仅有3节。面对如此繁多的课程、较少的课时,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并汲取了兄弟院校的专业设置经验,将所有音乐课程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学年完成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及钢琴教学,第二学年完成幼儿歌曲即兴伴奏、唱歌、音乐欣赏及钢琴教学,第三学年完成幼儿歌曲创编、唱歌及钢琴教学。一直以来,这种课程设置都让我们有种“赶场”的感觉,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不能得到较好的学习和巩固,往往造成每一门课程只能了解一些常规知识便匆匆收场,所以长期以来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能力差。2.由于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工作中参与教学研究的能力较低,科研能力较差。3.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差,导致不能驾驭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加强和开设幼儿园音乐教学法,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当今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市场需求推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结构更新

如何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学生就业、发展进行连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幼儿教师,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我们以为,要使学生学有所用,顺利走上社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结构需要重新定位,首先要确定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而不是钢琴家、歌唱家。所以,要从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出发,让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创新理念,要以社会需求为框架,改革我们的教学体系,从学生的学习、就业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

四、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1.加强实践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由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信心、获得成功、受到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实习的地点主要是幼儿园。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新发展及学前教育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0至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亲子活动设计、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探索、特殊教育的尝试等,因此,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及拓展。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举行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必须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方法和弹奏方法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进而提高指导幼儿学习音乐的能力,所以,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必须把音乐教学与幼儿园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高素质创造型幼儿教师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的新成果、新问题,还要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具备一定技能的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水平,以适应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封亚玲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4篇

当下,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相对滞后,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据统计,2007年我国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园率仅为44.6%,2008年为47.3%,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学段,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九个人口大国中,也位于巴西(2004年,68%)和墨西哥(2004年,84%)之后。而且,我国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园率为55.6%,而农村仅为35.6%。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不仅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满足民生重大需求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 现阶段我国普及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堪忧。(1)真正意义上的“入园难”。由于农村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使原有的许多村小被撤销合并到镇中心校。这种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得主要依靠村小附设的学前班来完成学前教育任务的农村学前教育,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学龄前儿童因此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同时,因并校而额外增加的住校费,给农村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上幼儿园。

(2)学前教育硬件设施匮乏。农村的幼儿园往往被称为幼儿班,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共处一班。幼儿园场所不规范、设施不配套、教学条件简陋、活动器材缺乏。有的幼儿园租赁民房,有的使用闲置房,电线老化、围墙裂缝或倾斜,面积小、采光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城镇学前教育办学机制僵化,引发“入园难”现象。现今,我国城镇的幼儿园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价位适中的公办幼儿园;第二类是高品质、高收费的民办幼儿园;第三类是低品质、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在这个大背景下所引发的“入园难”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幼儿园稀缺导致的“入园难”,而是“难”在了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上,致使一个“三难”问题出现:即公办幼儿园少,难进;民办高品质幼儿园贵,想进却没钱;民办低品质幼儿园便宜,想进却不情愿。所谓的“入园难”,是“入好园、入高品质园”难。

3. 办园条件良莠不齐,阻碍学前教育发展。一些民办幼儿园,特别是一些家庭作坊式幼儿园,由于办园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幼儿户外活动场所,幼儿整天被关在屋子里,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没有足够的玩、教具,且师资水平低、保教质量差,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悖,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4. 幼儿教师短缺、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主要存在着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尤其表现在农村)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幼儿教师身份不明确、工资待遇差、同工不同酬等现象,造成了幼儿教师心态浮躁、工作倦怠、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现阶段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建议性措施

1. 建议国家尽早制定《学前教育法》,依法保障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国情,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使我国现有的学龄前儿童接受公平、适宜、健康的学前教育,我国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性质、任务、办园条件、入园年龄以及幼儿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标准、程序,待遇保障;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审批和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出台《学前教育法》,不仅有利于完善和健全我国依法治教的法律体系,更是普及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有效措施。

2. 创建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的现实需求、客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趋势,为加快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弥补教育经费不足,需多渠道筹集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例如,建议国家发行“幼儿教育彩票”。其发行、销售、管理,可参照“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模式。

3. 普及学前教育的“瓶颈”在农村。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显著是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难点。为加快普及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要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即应将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作为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起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即以政府办园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低收费为主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使适龄的农村幼儿有幼儿园可上,上得起幼儿园。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必须有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中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学术性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又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呢?笔者试图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根据

1.个人实践理论

欧美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个人实践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个人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表述。尽管学者们使用的称谓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即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且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有两种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一种是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理论,属于公共理论;另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即教师本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真正“所采用的理论”。通过学习,“公共理论”进入教师的头脑中,教师能够叙述出来,但如果未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师就难以把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因而它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却不能真正指导教师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脱节的原因[1]。因此,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它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公共教育理论的同时,获得“个人实践理论”。再先进的公共理论,也只有内化为师范生的个人实践理论,才能对将来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

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即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教师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思”成为目前教师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最近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又过于重视说、唱、画、跳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加之幼儿园的工作烦琐而具体,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思维的惰性,喜欢模仿,不善于研究,因而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之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在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策略如下:

1.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从“教”向“学”转变。为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的转变,可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做结合。

(1)案例教学。教师选取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从案例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2)模拟教学。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儿园相应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个别或分组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内模拟教学,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或活动片段的模拟,最后学生反思评教。为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应该是1:1。

(3)课题驱动式教学。教师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中提出短小精悍的若干课题,组织学生按研究兴趣分成课题小组, 结合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方案,并模拟课题研究活动流程。通过课题组长阐述、同学评议、教师点评等形式使课题方案从计划到实施力图达到最优化。以课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研究的过程与成就感, 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竞赛、导师带动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

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即将教育训练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不断体验、反思,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专业教育能力。

(1)专业科研能力训练。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观察与记录”等课程纳入专业限选课程,提高专业科研课程的地位。结合模拟试教、见习、实习、教育访谈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叙事报告、毕业论文,在记录中不断分析、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等任意选修科目,强化活动方案的编写、听课、评课、说课、幼儿成长档案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等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借助微格教学,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试讲、录像、师生及小组同学间共同分析探讨、修改、再次试讲、录像、评价等过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讲、唱、弹、跳、画、制”等六种技能,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大赛”“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以比赛强化学生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3.教育实践实习全程化

全程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全程教育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缩短师范生“由生到师”角色转换过程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程教育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践为主。强化学生的弹、唱、跳、画、说、操训练,严格进行过关考核。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实践基地、“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也可请幼儿园园长、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以基地实践为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幼儿,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通过观摩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科研活动及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并且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除了继续观摩、配合教师开展各项保教活动外,力争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一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试教活动;二是在最后一学年先集中实习后顶岗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实践基地,时间一个半月,实践基地幼儿园一般都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指导会更规范。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一方面学生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眼下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

第6篇

摘要: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重视和本地区政府的扶持下,学前教育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全县各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保教质量,促进了农牧村学前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试图结合农牧村现状,探索有效的推进途径。

关键词:农牧村;学前教育;现状;途径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的高度重视和本地区政府的扶持下,广大农牧村地区将学前教育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职能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全面实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管理为抓手,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促进了本地区学前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现状

(一)有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国培”计划培训幼儿教师及转岗教师,通过“中西部项目乡村校园长”培训校长园长,通过甘肃省培训志愿者联会赴甘南开展幼儿教师“送培送教活动”培训幼儿教师,通过全省藏区农村双语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幼儿转岗教师;通过国培计划幼师国培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培训幼儿骨干教师。(二)努力充实教师队伍。一是针对幼儿教师紧缺的问题,逐年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努力解决幼教师短缺问题。二是省教育厅为各县选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学生,为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不断提高规范办园水平。一是县教育督导室对全县幼儿园的园舍设施、教职员工、园务管理、保教水平等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切实监督和有力引导了各幼儿园及附设学前班的办学行为。二是配合县消防大队检查各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的消防安全工作,责令其尽快完善消防设施,并学会使用消防器材。三是对复评不合格的民办园,责令其限期整改各项工作。(四)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农牧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将学前教育营养改善经费生均每天按3元、餐具炊具购置及食品加工补助为0.5元列入县财政预算,并落实资金。二是家庭贫困幼儿可享受幼儿奖补专项资金。三是根据《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幼儿按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在本县市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

二、困难问题

(一)随着农牧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送子女入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希望子女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城区公办幼儿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处于全县幼儿园的领先地位,是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首选对象,但由于部分县市城区公办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与需求,导致公办幼儿园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幼儿园招生压力巨大。(二)除城区幼儿园外,其他幼儿园无独立账号,也无独立财务,导致这些“双无”幼儿园普遍存在园舍不足、附属设施和教玩具资金紧缺、幼儿教师培训经费紧缺等问题。(三)在县直公办园不能满足广大幼儿入园需求的情况下,部分家长选择民办幼儿园作为孩子的入园对象。虽然大部分民办幼儿园举办者的敬业精神强,管理水平较高,但硬件条件差,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保教观念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四)部分农牧村幼儿园由于地点过于分散,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数偏少,规模太小,设施简陋,师资缺乏,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幼儿送到县城入园,其他农牧民家庭由于幼儿年龄小,家里没有专门接送孩子的人,导致个别幼儿园有空置现象。

三、改进上述现状的途径

(一)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如规划、土地、建设、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例如,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政府要有硬性规定,要为学前教育预留建设用地。在城区多修几所幼儿园,将会极大地缓解广大幼儿入园难的现状。(二)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学前教育项目建设。一是由政府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和相关实施细则,整合社会资源,激活民间资本,努力改善现有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二是政府开发公建民营幼儿园项目,作为民办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的有力补充,缓解民办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三)继续加强幼教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比例,逐步按规定配足配齐专业幼儿教师。一是重视非专业幼儿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确保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二是大力加强名优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幼儿教师素质,使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达到一定标准。三是通过特岗、事业单位招考、城区学校教师到乡村幼儿园轮岗交流、转岗等形式来充实农牧村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四)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一是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坚持科学保教,完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规范办园行为。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园共育,确保幼儿安全。三是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牧村幼儿园的监督、指导和服务。

作者:薛贞 单位:卓尼县教育局

第7篇

一、多方运作,抓实园舍建设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自2010年起乳山市委、市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切实加大对镇中心园升级改造力度,投资4000多万,以实施“威海市学前教育示范镇”创建工程为抓手,按照“一镇一园”的原则,以省级示范园的标准,先后对14个镇的中心园进行了新建拓建,解决了农村孩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了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镇中心园已成为各镇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保教研究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家教服务中心和儿童活动基地,为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投入,优化办园条件

在园舍按期竣工后,乘势而上,快马加鞭,乳山市将注意力投放到教育设施的配备上。

(一)是立足实用,优化功能室设置。入驻新园伊始,各园立足于“山东省示范园标准”,按照“功能明确,方便保教”的原则,对园内各功能室进行了优化设置:设立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寝室、科学发现室、图书阅览室、教研室、教具资料室等教育活动用室;设立卫生保健室、晨检室、隔离室等卫生保健用室,及厨房和餐厅等餐饮室;设立了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及警务室等行政安全用室。

(二)是立足便利,优化保教设施。每个班级均配备教育活动室、寝室和洗漱间,三室配套。活动室配备钢琴、电脑、电视、VCD、照相机、消毒柜、饮水机、空调、幼儿桌椅及桌面插塑玩具、智力玩具等,方便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寝室内配有单人小床,床上用品齐全,便于幼儿休息。在室外设立大型玩具区、活动区、种植区、养殖区、沙水区等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能够在户外开心玩耍。

(三)是立足自立,优化园舍环境。在设施配置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做到自力更生,经济实用。室内外环境提倡大部分由教师利用乡土资源自行设计并制作,创建具有特色的园本文化,对于原幼儿园的物资,也做到 “宜用尽用”,从而有效节省经费,体现经济办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

首先,为镇中心园找“老师”。

针对农村幼教队伍临时人员过多、素养不高、队伍不稳的状况,乳山市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农村幼儿教师公办化。从现有中小学干部中,选择专业对口、业务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到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并将园长职级与小学校长同级;通过采取选聘和人员调整等方式,将一批专业能力较高、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中小学教师充转岗到幼儿园一线教学岗位,并且明确规定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职教师和1名保育员,有条件的幼儿园配备三名专职教师。目前,全市乡镇幼儿教师已全面实行了公办化,并按规定配足教师。

第二,为镇中心园请“师傅”。

为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乡镇幼儿园保教水平,乳山市开展了城乡幼儿园“结对子”活动,市区四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分别与十四个镇中心幼儿园结成帮扶共建对子,通过采取送优质课下去,请农村幼儿教师上来培训等形式,促进乡镇幼教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为镇中心园来“培训”。

幼儿园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应该也是个很特殊的专业,因为这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是一个与有不同需要、不同能力的幼儿积极互动的职业。这个职业充满着情景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要求教师负有责任,富有理性和情感,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教研中心根据乡镇中心园为转岗教师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培训:

(一)园长岗位培训

从幼儿园管理的意义上说,“园长是一个幼儿园的灵魂” ;一个幼儿园园长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近几年,乳山市教育局分批次对新上岗的幼儿园园长实施岗位培训,园长实行“持证上岗”。让园长走出去,先后组织各镇中心园园长到烟台机关幼儿园、青岛实验幼儿园进行实地参观、挂职学习等,参加威海市教育局组织的南京师范大学参加学前教育短期培训班等,一系列高效的培训活动让园长迅速成长起来,熟悉并能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

(二)新岗教师培训

每学期,市教研中心都会组织优秀的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为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幼儿园小、中、大班五大领域课程特点及区别分析,通过理论学习、列举案例、互动研讨的学习方式使新上岗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学科领域特点、课程形式及特点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了很大帮助。(三)基本功培训

教师适应课堂与实践的能力、教师基本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高与低,为进一步提高乡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乳山教研中心每学年都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整个培训活动分集中培训与幼儿园全员培训两个阶段进行,集中培训阶段,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活动技能、舞蹈、键盘、声乐、绘画、手工制作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进行,聘请专业教师给各园骨干教师进行一级培训,再由参与培训的骨干教师负责本乡镇(园)二级培训。

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学创新 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 衔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二十多年,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和基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我校学前教育在校生的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生一旦进入幼儿园,一下子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近年,我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了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带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要培养适应现代幼教需要的幼师学生,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如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综合评价。

第9篇

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幼师大专”)主要培养幼儿教师。近年来,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拓展通识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丰富自主选修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1]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教育实践中的实习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瞄准教师运用、检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理念和角色认同、培养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2]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实习这一薄弱环节已成为师范教育有待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适合本土教育教学的“校本实习课程”已成为幼师大专院校解决实习环节问题的关键点。[3]

一、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教育见、实习,并使之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4]从当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看,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正在被专业发展本位取向取代。专业发展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应以教育实践为统领。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

幼师的教育实习是指幼师生为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特点,巩固、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初步的工作能力,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热爱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幼师大专的实习课程是指幼师大专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锻炼和促进学生初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而选择的与幼儿园工作内容相关的实践教育内容及其过程的总和。其外延包括幼师大专第五学年的校内实践、《幼儿园实习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的内容及过程。

校本化是指学校及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化实习课程是指将国内外幼师大专院校典型的实习模式、内容、方法等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符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

二、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理念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培养的幼儿园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应该不少于18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实施校本化实习课程应秉承如下理念。

(一)建构性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不仅是水平不同,更为关键的是类型和角度不同,故不能设想所有人都一样,而应以各自背景作为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由于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认识客体,因此它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各自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5]

实习前,学生的认知结构局限于书本化的理论知识;实习时,实践内容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化和深刻化。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法时更应倾向于让学生去发现实习中的教育教学现象,以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教育现象的意义,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个人化经验,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完成统一的实习任务和应对实习环境。

(二)情境性理念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

在实习情境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核心成员。总之,校本化实习课程中学生与实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式、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尤为重要。

(三)“全实践”理念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金亮教授探索开发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6]

“全实践”理念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7]学生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实践”理念下受益的毕业生已然供不应求,其实践整合课程实施的效果非常明显。“全实践”理念为校本化实习课程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习模式

(一)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

所谓集中分散,即学校于第五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第十学期学生回到生源地按照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实习,两种实习模式在实习的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采用共同标准。其中第九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8周,学校在8周外的时间于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

四位一体化是指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立足一个目标不动摇,即培养幼师生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8]。内容一体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内容既前后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实习内容为一体化目标服务。实施一体化:共建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师大专院校、幼儿园协同合作的管理组织,形成幼儿教育实践和实习的管理网络,以确保幼师学生实习课程的完成。评价一体化:教育行政部门、幼师大专院校及幼儿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建立具体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学生最终的实习鉴定按照师范实习指导老师、导师、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督导、班主任及同分区学生的多方意见综合评定。

(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8周,该学期其余时间在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引入“双导师制”。由学校领导、学前教育教研组、班主任共同提出“双导师制”计划,师范教育专业部确定体现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实习课程内容和要求。集中实习基地为附属园与合作园。

“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附属幼儿园及合作园的骨干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时间由双方灵活安排,指导次数3次以上,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实习基地情况、校外8周集中实习的职业指导。第二导师为校内专业课教师,指导内容主要是(但不局限于)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分散实习的区域督导。学生在8周的集中实习前需了解实习基地的教师、幼儿园基本情况,实习效益可能会有所提高。

因此,无论是校外8周的集中实习还是校内的课程实践教学都有导师给予及时的职业指导,实习效果肯定很好。学生在最后1学期的分散实习中也能更快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四、校本化实习课程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第10篇

一、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我园幼儿专业教师少,不少普教教师对幼儿教育缺乏经验,因此搞好校本培训意义重大。

1.扎实开展学《指南》培训活动

《指南》就是幼儿教育的“纲”,只有熟悉指南,我们的教育活动才有的放矢。学校采取专题辅导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熟悉《指南》内容,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将《指南》精髓活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设置上,我园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删减一些不适合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孩子,更适合我园的实际,从教学内容上有效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我园部分教师系小学教师转岗而成,如何让这部分教师尽快熟悉幼教业务,我们开展了“一帮一”的帮教活动,由骨干教师利用所掌握的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其他教师进行帮扶和指导,苦练基本功。为了打造“一专多能”型教师队伍,学校要求每学期都要进行“弹、唱、跳、画、写”的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以赛促练。

3定期开展常规性校本研修

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听评课——课后反思——学月小结”的教研模式,即每周参加两次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要集中听一位教师的课,人人评课;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反思;每月每位教师都要针对自己的教研计划进行小结。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活动。平时教研组认真收集困惑教师的问题,如“怎样集中幼儿注意力”“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怎样提高家长工作的有效性”等,然后进行梳理,找出共性。针对这些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真进行讨论,让这些困惑教师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教研活动中,大胆改革尝试,将《指南》的思想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4.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

我校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管理经验,老师们受益匪浅。

二、规范保教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常规管理制度

要求教师提前制定好学期计划、月计划、周安排,开齐《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项课程。按照“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习惯,学习知识。

2.精心组织幼儿室外游戏及文体活动

本着安全、健康、益智的原则,教师积极开发和开展各种游戏及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幼儿智力,启迪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谦让、合作、竞争意识和习惯,提升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艺术的爱好。

3.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保教活动

一是活动多样的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快乐学习。课堂学习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途径,为避免教学形式的小学化,在课堂上,我们根据各段年龄特点,以形式多样的游戏为基本活动,采用情景化教学方式,将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在游戏中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始终保持孩子高昂的学习兴趣。

二是自编自导,丰富早操活动。早操是幼儿一天生活的开始,既要达到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又要让幼儿乐于参加。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自行编排早操,配以活泼明快的音乐,制作丰富的活动器械,丰富多彩的早操活动倍受孩子喜爱。例如中班的早操结构为:选择《小松树》《早操歌》作为热身运动的音乐,《玩具进行曲》作为队列变幻的音乐。徒手操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对小白兔、小蝌蚪、小燕子、小鸭子等小动物进行模仿,用数字歌增强了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游戏部分运用《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这一动感十足的音乐进行游戏。幼儿随着这欢快的音乐,找到自己好朋友进行游戏,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开心的度过每一天。放松运动,采用舒缓、柔和的《猪八戒吃西瓜》音乐,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放松身体,结束早操活动。

三是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学习活动。在幼教工作中,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变废为宝”,为教学增添色彩。我们的老师大多是“能工巧匠”,利用废弃了的瓶子教幼儿自己种植植物,丰富了实践活动;利用废弃的纸杯做出了漂亮的花瓶,丰富了美术活动;利用各个季节动植物的变化认识四季,丰富了科学活动。在器械操中,我们选择了孩子平时喝水的瓶子,在瓶子里放入小石子进行使用。这样既增强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又利用器械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协调能力等。

四是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我们每学年都要邀请家长参加“六一”“国庆”“一二九”“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的积极参加,既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活动质量,又有效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给家长上了一课,学习了一些如何培养孩子的方法。真是孩子高兴,家长满意。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大幅度提升了我校幼儿教育的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充分发挥中心校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村小幼教点和民办园发展

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校中心园高度重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定时深入村小幼教点和民办园指导工作,明确职责,做到“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通过示范课、送教下乡、教科研讲座、教师基本功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深层次的指导与交流,充分发挥了中心园的龙头带动、上下贯通、纵向辐射作用。

第11篇

1.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幼儿教育领域,成了促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

2.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对幼儿园的监管不力,缺乏对幼儿园进行审批、考评、奖惩的法规,幼儿园随意制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内容,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更是凤毛麟角。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前期欠账太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幼儿教育经费的短缺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农村很多幼儿园附设在小学,条件简陋,往往就是几间房子,里面摆上几张破旧的桌椅、板凳,再加上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更有甚者,有些幼儿园连这些基本的教育设施也不全,根本谈不上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育观念的滞后,幼儿教育“小学化”就出现了。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走进农村的幼儿园,你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和老师交流:老师,你昨天教的字孩子还是不会。”“老师,今天给孩子布置什么作业?”“老师,那孩子放了学光知道玩,就是不愿意写作业。”由于不少农村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幼儿教育,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很多家长就把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作为衡量幼儿园好坏的标准。如果幼儿园不教孩子“识字”“计算”和“背诗”,家长就认为这样的幼儿园不合格、老师不会教。

4.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

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改革,使不少公办园走上了自负盈亏的道路。要自给自足,生存问题首先摆在了眼前。有些公办幼儿园认为,如果不教孩子“识字”“计算”和“背诗”,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教学有意见,为了迎合家长、吸引生源,就要进行“小学化”教学。而很多民办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为了吸引生源,投家长所好,打着特色课程的旗号,开设英语、识字等课程,进行“小学化”教学,以此来满足家长的需求,从而赢得生源。

5.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和城市各方面条件的显著差异,再加上工资低、社会保障差等原因,农村幼儿园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幼儿教师。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2005年农村专任教师人数16.95万人,其中高中以下学历教师人数1.60万人,高中学历教师人数10.77万人,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4.58万人[3]。本身学历不高,又缺乏应有的培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还存在师生比过高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幼儿教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深入地了解幼儿,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二、防止和纠正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这一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忽视幼儿存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当顺应幼儿自然成长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一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得不偿失。

2.强化政府行为,增加经费投入

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幼儿教育的监管、评审力度。同时,“若想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一‘短板’,应该将之真正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省统筹、县主管’的范畴。同时,为调动经济条件较好、有余力举办幼儿园的乡村的办学积极性,在‘以县为主’管理学前教育的同时,应补充实行‘县乡共管’的管理模式”[4]。在明确各自职权的基础上,定期对幼儿园进行督导,使幼儿园依法办园、依法执教,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显著,并且差距不断扩大。只有不断增加政府投入,才能改变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幼儿教师待遇没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为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创造条件、打下基础。《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些条件的创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完全靠政府投入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是公办园以财政投入为主,民办园给予部分投入,即根据民办园的盈利情况作适当投入。

3.大力宣传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

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使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幼儿园要承担起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加深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好做好教育工作。关于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是这样做的:我们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同类型的具体活动,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让家长参与并交换信息。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与教师见面。•傍晚或下午的恳谈会,教师与家长分享和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校方与家长共同设计和安排的庆祝活动。•在学年初,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和课程安排。……除了这些固定形式,我们还以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以便通报学校情况,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如:•日志——周一至周五每天张贴的一份迷你文件,内容包括孩子们的谈话和作品,一个或一组教师的观察记录、讲解或对家长的提问。•发放到每个家庭的小宣传单和致家长书,宣传重要信息或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家长教师委员会的会议记录[5]。通过以上这些形式,使家长既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政策、文件,又掌握了幼儿的在园情况,密切了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为更好地教育幼儿提供了平台。

4.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彻底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其次,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现在,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正在进行中。要想让培训真正发挥实效,不落空,培训就不能走过场,要总结经验,学会反思。除了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外,各地还要根据需要组织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幼儿教师培训,以满足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最后,农村幼儿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学历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才会有希望。“受过训练的园丁的工作是很小心的,因为他受过良好的教导,知道在什么地方去做,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做,知道怎样去做,并且知道什么不必去做,自己才不至于失败”[6]。

5.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第12篇

论文摘要:从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出发,结合幼儿园自身实际,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听课评课”、创设“主题墙”、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撰写“活动反思”五个途径,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随着农村幼教事业的稳步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迫在眉睫。然而,在参与相关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职前职后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偏低;教师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甚少关注教师个体的能力发展;乡镇中心园的“示范辐射”和“支教结对子”方式也无法解决农村幼儿园的特殊教学需求。近年来,我园依据庞丽娟教授在《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提出的“幼儿教师五项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从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专业能力,收效甚佳。现分述如下:

一、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了解幼儿的能力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正确认识幼儿,掌握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幼儿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幼儿发展。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幼教专业课程,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微型课题研究”关注教师教学细节及其在一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研究的周期短.不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背景,因此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所接受。我园的“微型课题研究”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自选课题,自选课题参与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如小(1)班的几位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比较娇惯,偏食挑食,为此确定了微型课题《小班幼儿偏食行为的调查与研究》。而小(2班和小(3)的教师通过联手调查发现,两个班上的留守幼儿比例占了一半以上,同时,隔代教育引发的溺爱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他们产生了探讨科学教养方式方面的兴趣,希望通过微型课题《农村园小班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能干预和转变家长的溺爱行为,实现家园合作科学育儿。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由于教师自主性强.且课题有助于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加之管理层提供了园外专家定期定点支持.因此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观察记录、收集数据、主动研讨,并尝试撰写反思,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密切了师幼之间的互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二、开展“听课评课”,提升农村教师

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意味着能够强化目标意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此项能力最为欠缺.他们往往将教育内容等同于“教材”,即,幼儿园里订什么教材。他们就教什么.且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

听课评课是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问、园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它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据可引”。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维.在互动反思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对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听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听、记、观察和思考教育教学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听课后,先听取执教老师对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发表的自我反思,然后每位听课老师都要进行评课,包括点评优劣,并提出简要的改进意见最后由园长把握评课的标准,理清主次,带头引导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注意从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出发引导教师开展讨论,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可以说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更是研究者。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组织同一主题的执教比赛,由教师主动报名,再进行新一轮的听课评课。必要时邀请乡镇示范园骨干教师参与.让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

三、创设“主题墙”,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创设环境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环境既指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尚存较多问题.这与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

为此,我们尝试从创设班级“主题墙”环境人手,希望通过师幼互动来改善班级环境不佳的状况。在学期开学初对各班老师提出要求: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依据本园现行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整合课程的五个主题(每学期)进行五次主题墙创设,包括每个月在室外的走廊布置主题墙,在室内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班每一期的主题墙都真切地传递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信息,主题墙创设也让师幼的心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间接带动了班级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课程开始走入幼儿生活.教师则走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困惑,体验着前所未有的乐趣.真正成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四、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需要教师明确自己在领导和组织方面的责任,积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园内其他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但是,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急需培养。

从何人手去培养并调动教师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热点,它蕴含了领域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组织方式多样化等要素。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学年众多的节日使设计、组织节日活动成为每位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此,我们引导教师设计和实施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学习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课程、家长、社区、民间文化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节日主题活动充实园本课程的过程也培养了教师领导和组织能力,如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与同事互动协调的能力、与家长交往的能力以及与社区各界人士沟通的能力等。

五、撰写“活动反思”,提高农村幼儿教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