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消费观小论文

我消费观小论文

时间:2023-02-14 20: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消费观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消费观小论文

第1篇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作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得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教师们所重视。但作为有效教学环节一部分的作业,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作业上只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的课程目标三个纬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造成学生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而使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位学生自觉、轻松愉快的完成作业并取得实效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作业的有效性。有效的作业应包括作业的有效设计、作业的有效完成和作业的有效评价。作者试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一、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

1、设计层次性作业,变求“同”为求“异”,让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业布置太易,优秀生轻而易举的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成绩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将会使其“吃不了”,从而丧失信心。因此需要分层次布置作业:高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有独立思考、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能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而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因此作业设计时,应注重“套餐”型作业的设计,即分3个层次:基础题、提高题和升华题。水平不同的学生可有选择的做,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设计多样性作业,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学生完全是一张纸一只笔的作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准的要求,现在教师作业的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如演讲、讨论、辩论;可以采用实际操作形式,如社会调查;还可以展示成果,如开展活动成果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如学习了价值规律的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调查学校所在镇的五金市场,并撰写小论文的作业。学生经过调查分析写成了“在价格波动中看五金市场”、“五金市场中的价值规律”、“五金商海沉浮录”等有质量的小论文。对这次的作业学生的热情远远高于平时的书面作业,连一位平时从不交的同学也主动的上交了他的小论文。通过这次作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3、设计人文性作业,变负担为乐趣,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以人为本”作业设计应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数量少且质量好的练习题,让学生能每天完成适量的作业,逐渐积累。

同时,在自编的练习中,在空白的地方可不失实机的插入一些哲理小故事、经济小常识、政治时政背景等。在自编的练习命名时我们也可一改传统的“**课**练习”的标题,而改之为如“笑看国际政治风云”等名称。在题目前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提示的话,让学生倍感亲切,如“好好想,你一定能成功”、“注意答题角度”等,这些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之为“作业文化”。这样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学生调节心态,拉近师生距离,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

作业内容的设计还要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经济生活的有关作业中,布置了“我校学生一日消费情况调查”的作业,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金钱观。

二、作业的有效完成策略

1、由学生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作业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忽视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新课标中要求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构建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作业,如在学完企业和经营者这一内容后,我布置的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办公司,通过小组同学之间扮演的角色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一项作业。

2、让学生借助网络来完成作业。在新课程中有大量的资料型作业,如“收集反映我们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成就的资料”、“列举我国时期的文艺作品”“收集以批判斯文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等,这类资料型作业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快速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这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在农村高中中可能会因计算机的普及度而受一定的影响。

三、作业的有效评价策略

1、常规的书面作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作业以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作业的收交,可以是抽交抽改,也可以是统交统改,但还是以统交统改为宜。作业上交后教师一定要对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而不能只看一下或者简单的写个“阅”字就发给学生,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有时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

一直以来我们对作业的批改,习惯于简单的打“√”或“×”,其实这都会影响作业评价的有效性。因为如果作业本上打满了“×”,学生看了以后容易丧失信心,而完全打“√”会使学生掉以轻心,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因为文科类题目即便是得了“√”,其中往往也有不合理的或者表述不准确的成分等。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中可以适当的写一些评语,这样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2、作业评价不能以教师打一个等第、写一段评语为唯一模式,它应该是立体的、互动的、多向的。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之间互改作业或者全班同学在一起改某一同学的作业,让学生指出同学答题的可取之处或不足的地方。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此题进行重点评价,使作业评价逐层深入。作业由学生来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评价意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体现。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互动模式 构建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互动模式”构建的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和互动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使高中政治课堂成为师生间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的互动舞台,使师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真实的参与者,从而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呢?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互动模式”构建的实践过程

(一)问题――互动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为此,在“政治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学中,学生讨论自由观念时,我借助课件,将各种自由观予以展示,从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庄子的逍遥游,到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西方自由观等,然后提出若干问题:“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讨论中,因为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们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非常活跃。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想象和力所能及的论证,自主分析情景所反映的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实质。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二)体验――互动的升华。所谓体验,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个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如果一味正统地讲授,他们易会认为老师在讲“套话”、大道理,这在思想上不利于对一些基本理论的接受、理解和掌握。因而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我试着选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等课题,当学生正式登台授课时,我也并不全是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正确引导其他同学的配合和课堂气氛。在学生授完课后,我又要做恰当评价,多加以鼓励和肯定。通过这样的尝试,就会发觉整个课堂教学弥漫着的是求知解疑的浓浓气息,政治课堂教学常鲜常活。

(三) 探究――互动的跳跃。探究,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时政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脉博,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及知识联系,并把教材中适宜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归纳出来,然后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和最佳方案。

(四)小组合作――互动的保障。小组合作是指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思考――同伴――交流”的替换形式里,学生们首先独立思考,之后与一个伙伴交流,接着加入另一个双人组去作为四人一组交流、互动。在被称为“把头加在一块”的方法里,学生被分成三四人一组,在各自小组里给予分配的问题。开始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学生独立思考,和他们的小组讨论。之后,老师说出一个问题,所有分配到那个问题的学生站起来,教师要求其中一个学生提供一个答案,其他同学应邀比较他们答案,并且讨论不同之处。这一形式对复习课或在一堂新课里继续下一步活动前检查理解度尤其有用。

(五)活动――互动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如“模拟听证会”、“股市追踪”、“社会调查”等,特别是社会调查。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我发动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并评出等次,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把优秀的政治小论文推荐到报刊杂志和各项竞赛,已有多人在省、市等重大竞赛中获奖。学生在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后纷纷参与,深受鼓舞,这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中政治课教学“互动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高中政治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上下求索,才能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不断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明光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2

第4篇

〔关键词〕 加强;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11―01

一、着眼“荣辱观”,落实德育目标。班级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单位,为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我们要把学校德育工作要求一一具体化。使大目标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班级日常小事,老师要大力倡导做小事、做好事。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习惯、特点和爱好。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和行为习惯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在班级日常小事中。在班级教育中,如果忽视细小问题,就会因小失大,最终影响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班级事务无小事,件件小事能育人。根据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我在班上制定了“八不准”行为规范,即不准说脏话,不准乱吐痰,不准随地扔纸屑,不准浪费纸、水、电,不准向小学生索要财物,不准在墙壁桌凳上乱刻划,不准攀折树枝和花草,不准击打路灯和窗户玻璃。提出一个口号,即“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实施“12345”工程,即一个目标:打造文明班级品牌,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两个提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三个做到: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团队做一个好队员,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四个达标:早上书声琅琅,课堂专心致志,课外生龙活虎,自习寂静无声;五个一任务:读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看一部爱国主义电影或电视剧,搞一次节能型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比赛,学唱一首振奋精神的歌曲,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育中把刚性要求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学生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开好班会、晨会和团会,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只图享受、不讲节约,只讲自由、不要纪律,只管自己、不顾班级的做法。班主任要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指导班级管理实践,如召开“我与班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荣誉高于一切”的主题班会,利用学生学习的“我与环境”、“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纪律与自由”、“奉献与索取”等理论知识,结合班级发生的具体小事,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明辨荣辱,从实践上指出危害、警示他人。班级事情琐碎繁多,层出不穷,思想教育要着手小事,常抓不懈,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才能逐步形成。

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而且是一种美德和精神。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睦、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现代独生子女的特点,强化他们的节约意识,培养中学生的节俭习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首先要大力宣传和介绍有关勤俭节约的典型事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深入农村、工厂和市场,了解体会劳动的艰辛和钱财的来之不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不比吃喝、不比穿戴、不比排场;要比学习、比能力、比思想。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开展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分钱的节约大行动。教给学生理财的方法,将压岁钱、零花钱存起来,建立个人收支账簿,由自己支配,父母监督。如果开支合理父母就给予奖励,发现铺张浪费就减少下一月的零花钱,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理财能力。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且是学生思想的沟通者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要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智慧,构建班级文化,让学生轮流办好文化宣传栏,建立班级、学校文化宣传长廊,开展读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军事训练、学校运动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个个都受益,从而告别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成为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第5篇

一、分析课文,善于挖掘环保素材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是关于动植物的说明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是关于名家写景方面的文章。如《松鼠》《松树金龟子》《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用心,善于捉住有关材料,及时对初中生渗透环保意识,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组织学生搞一次有关“暖冬”的社会调查,搞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变暖,为什么冬天的雪花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面对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该怎么做等。

再以《松鼠》为例,从这篇说明文中,我们已经深刻了解了这种动物在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存食物链中所具有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松鼠越来越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物质的发达到底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的。面对人和动物的紧张关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尽可能地做些什么。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当前国际国内社会为了宣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立法设立了许多关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合理使用黑板报、校报、日记、课堂习作等形式来配合这些节日的举行,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以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环保小组”为例,活动主题为“消除白色污染,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内容包括“街头宣传、问卷调查,向小摊贩和消费者发放简易布袋”等,每年成员新老更替,常年不懈地坚持活动,在周边社区影响很大,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历届学生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环境保护知识,还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他们的观察能力、新颖立意的构思能力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环保意识,这是弥足珍贵的。

三、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保意识

在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之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高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就还需要和每次的作文练习联系起来。结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给学生安排了题为《校道月色》《校园新貌》《春到校园》等作文,使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强化了环保意识。为了结合实际,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环保小论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的调查》《水,原来如此》《不让母亲河再流泪》《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等。天蓝地绿,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利用阅读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堂;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24-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文化科尤其是政治课不感兴趣,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听、不愿学。面对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现状和政治教材改革要求,怎样让中职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让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尝试,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通过精选案例,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生活事件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思考、研究和讨论案例,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趣化、真实化、时代化,而且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探索,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是由既独立又密切相联的四个实施步骤组成,即:精选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评述案例。

第一步:精选案例

选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所选案例要有说服力,可信度大,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要有依据。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甚至一些小道消息作为案例。此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

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依法纳税――个人所得税”内容时,笔者精选了本校10级数控(1)班学生小张在东莞市某企业参加顶岗实习,2012年8月实领工资3170元的案例。笔者首先设问:“小张实领的3170元工资是否扣除了个人所得税,扣除了多少?”“个人所得税是按照怎样的起征标准征收的,从哪一年的哪个月份开始执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是不是纳税人?”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从2011年9月1日起,个税所得税按3000元/月的起征标准,小张实领工资3170元中已经扣除了个人所得税。从纳税人的角度讲,中职学校的有些在校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学生取得的个人劳务报酬、偶然所得等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所选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度大,又有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讨论问题都相当激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税收、个人所得税和纳税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自觉诚信纳税的意识。

第二步:呈现案例

教师对精选的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内容之前或讲授某一知识内容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知识内容之后或讲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常用的呈现方式:

一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呈现案例。

二是由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三是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文字案例。

四是设置真实的情景案例。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投资理财――股票”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炒股,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认识到“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理性的股票投资要坚持风险分散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股票是国家经济政治的晴雨表。”等相关知识。又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崇尚程序正义”内容时,笔者运用模拟法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是由学生自己即兴表演案例。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消费和消费观”内容时,笔者让班上的六个学生上讲台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华同学过生日,他们六个准备怎么庆祝小华生日。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100多元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双200多元的名牌运动鞋,小华本人也表示要在乳源小岛饭店花上八九百元钱请他的这几个“好哥们”好好吃一顿。表演完后,笔者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消费行为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指出各种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笔者及时引出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的四种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最后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归纳出来。这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感悟:平时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怎样的消费观才是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第三步:讨论案例

教师根据呈现的案例,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去分析、讨论问题。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对于同一个案例,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案例的关键是要师生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大胆地交流研讨,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胆量和表达能力等。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05届本校毕业生“张秋生――从一名普通电工到电厂副厂长”的案例。首先设问:“张秋生为什么能成功?”大部分学生谈到“工作努力,技术高超”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仅有这些就一定会成功吗?” 学生谈到“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教师不断提出假设:“假如张秋生身体很差或心理素质很差,能胜任电工的工作吗?”“假如张秋生是个文盲,不懂企业管理,能成为电厂副厂长吗?”让学生讨论。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超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四步:评述案例

评述案例主要由教师来做,在讨论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做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既要指出学生讨论的优缺点,又要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甚至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扩展、升华、创新、提高。评述案例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运用的案例要精选

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运用案例,会把案例变成故事会,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 把德育主线落到实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10年吉林人大原副主任因受贿628万多人民币,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缓和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1亿多元人民币,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姜人杰的“官职”大不大?他们的地位高不高?为什么也会被判刑?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最后得出:“任何人不论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在法律面前同老百姓一样一律平等”,加深了学生对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消除了学生存在的当官就可以违法犯罪逍遥法外的想法,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运用的案例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案例会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在案例教学中对同一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案例也是常有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行有行规,业有业德”内容时,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笔者引用某导游利用带团之便,指定游客到固定旅游纪念品商店或特产店购买商品,从中收取商家的回扣而被旅行社开除的案例;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笔者引用了某企业的财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而被企业开除的案例。在学生讨论中笔者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学生经讨论明白了一个道理: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将来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引用以上两个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的案例要以正面案例为主

正面案例是案例运用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掌握的反映社会黑暗一面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

如高一年级新生,刚刚踏入中职的校门,对就读职业学校感到很迷茫,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的中职生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效益

一、创新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课堂要创新,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肯定没有新的课堂结构呈现。要培养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新型的教学理念,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新型意识和新型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新型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刨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创新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儿方面:1.创新课型设计。课型创新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新型意识和新型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部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牛的新型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新型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2.创新环节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任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化齐放竞开来。“未进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3.创新形式设计。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人;也可以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4.创新手段设计。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创新。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所学文章的意境,思维活跃,对所思考的问题答案将会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5.创新板书设计。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干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三、创新课外教学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教育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妤教材巾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学习。如晨读十分钟,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白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 创新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起,实施注重对学生新型发展的灌输,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才能使所教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训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课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因而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观察、体验、感受、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思考、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的愿望,就容易激发其创造力,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本人认为: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政治知识的理解。鼓励创造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政治学科的主人,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渠道。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政治课外实践活动是政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政治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政治小报、创办政治兴趣小组,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和信息,并需要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念”这课题时,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去收集资料,通过采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和实践参与活动,对身边的人进行访问等活动,最终成果将以PPT,宣传单的展示、调查报告、展开辩论比赛,小论文等形式得以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分析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合作的能力。有些活动还需要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还要去调查访问,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这个过程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高。这种合作和交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从学生自身的需要来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有发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过于强调认知,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的情感世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关注不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就好像打在科学知识上的补丁或点缀物,突出表现在政治标语式、政治口号式的内容上,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反而导致了学生讲假话、大话和空话的不良品质。而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社区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发现,使学生亲自获得对社会、对自然和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这种认识和体验是学生在课堂里、在书本里不能获得的。正是这种全新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意志品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良好品德的获得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别人的灌输所获得的,是任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政治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志趣,树立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