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19:3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带徒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评估师徒制实施风险
师徒制的应用不应该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因地制宜的。因此在实施之前,必须对师徒制实施的部门进行调研,就实施的必要性和目的,向实施部门采纳建议,挖掘出师徒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选择适合的带徒方式
物业行业更适合采用班组师徒制,以“多带一”的形式培养新人。带徒可以是“一带一”,也可以是“多带一”,两种带徒方式各有利弊。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制的优点是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一带一”带徒与培养全面人才产生矛盾,很多师傅技能单一,只能教授学徒某项技能。因此“一带一”对师傅的要求特别高,师傅必须是技艺精湛、素质全面的,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次,“一带一”的模式,可能造成除自己师傅外的其他师傅不愿意教该学徒;再者,“一带一”带徒会增加师傅工作压力,在工作量满负荷的情况下,不能全身心投入带徒,将对学徒的学习成长造成影响。因此“多带一”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多带徒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师傅责任分摊带来考核主体不清晰,弱化了师傅对学徒培养成才的责任。
二、严格界定师徒责任,筛选优秀人员带徒
(一)师傅资格筛选
师傅之所以为师傅,不仅在技艺方面有过人之处,品行德高望重之外,还应有教授他人的强烈欲望,成就他人的开放心态。因此师傅的资格设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从“德、能、绩、勤、廉”五个方向进行定义。“德“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品行,充满正能量;“能”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专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绩”是指带授学徒的师傅们帮助自己提高技术技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达到“德艺双修、共同提高”的目的;“勤”带授学徒的师傅们授徒积极主动,指导学徒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及时认真地对学徒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指出其工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帮助其进步;“廉”是指工程主管根据学徒情况合理制定出师考核学习计划,按照所学专业技术合理安排相关专业能手担任学徒师傅。不敷衍,不做假。
(二)工程班组的基本职责
工程班组是师徒制实施的主体,同时部门经理和工程主管负有监管责任,在学徒到岗前,班组就应该明确学徒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避免带徒目标不清楚而带来的混乱。工程班组所在主管须在学徒工到岗三天内将此制度交由学徒工阅读,并于一周内参照《学徒工考核参照表》结合项目情况挑选其中的部分内容拟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内容,交由部门经理签字确认。部门经理拿到表后请留档保存好资料,人力资源部需不定期检查各工程部门班组师徒制的实施情况。工程主管根据拟定的《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内容及时间段安排相应的师傅对学徒工进行带授,为将学徒工培养成综合型技能强手,公司应鼓励工程班组安排各种不同技能的师傅带授一个学徒工,但任职师傅人员须符合“德能绩勤廉”的资格要求,并且严格遵守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三)师傅的基本职责
工程主管要合理安排班组内的师傅把自己岗位相应的应知应会内容传授给学徒工,充分调动学徒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带徒原则,指导学徒工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的开展技能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带徒期间,工程班组要根据公司实际工作目标及学徒工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训练方式,确保出徒质量。工程班组人员应教育和引导学徒时时注意安全,落实岗位规范,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事故,以自己模范的行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引导学徒成长。
(四)学徒工基本职责
学徒工应该怀着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安排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根据师傅制定的《出师考核表》计划,认真学习技术标准,深入钻研技能技法,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五)双方权利及变动
在学徒期内,如工程主管安排的带授师傅不愿教授学徒知识技能,学徒工可向工程主管进行反馈,工程主管需与带授师傅沟通或安排其他的师傅解决此问题。若工程主管不受理或未能解决此问题,学徒工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该带徒阶段带徒奖励将不予发放并将学徒工调动到其他项目进行学习。学徒工在学徒期不服从师傅的学习安排,因自身学习态度原因未能跟上学习进度并屡教不改的,工程班组可向人力资源部提起申诉,若调查情况属实,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工程班组带徒奖励按照带徒时间比例照常发放。学徒工在学徒期间因工作需要发生调动到其他项目或部门的,由新项目工程班组结合学徒工之前所学内容重新制定《出师考核表》中的学习计划。学徒期考核通过后,对新旧工程班组根据带徒时间进行相应比例的带徒奖励发放。
三、按需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徒学有所用
(一)根据需求设置学习周期
不同的岗位应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周期,如从3个月到1年不等。如对于普通操作的上门维修岗,3个月学习周期即可,对于供配电系统等大型设备的运行岗,则需要1年的学习周期。
(二)根据岗位设置学习内容
不同的岗位学习内容也大相径庭,物业设施设备维修可根据专业不同,分为以下七大类:供配电、弱电、给排水、房屋本体、电梯、消防、暖通空调,学徒的学习内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选择一或多个专业进行匹配。
四、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保证学徒顺利出师
(一)考核维度设置
学徒工的考核维度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知识技能评分,再者是应用评分。学习态度由班组师傅直接评分,最终得分取所有师傅的平均分;知识技能评分需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知识考试和技能大比拼,由公司内部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评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分;应用评分是指学徒的实际工作评分,需综合师傅、工程主管、客户三者的平均分。由于考核是以提高学徒工作中的技能和素质为终极目标,因此三个维度设计的比例为2:4:4。
(二)分阶段考核
分阶段考核可以对师徒制的实施效果做及时的跟踪监督,并利用考核的形式对过程做良好的分析和反馈,使得师徒双方在每满一个考核周期都有一个总结或里程碑,以更好的修缮师徒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根据不同的考核周期可以设置不同的阶段,如针对3个月考核周期的可以将每个月作为一个考核阶段,对于1年的可以划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年、一年共四个考核阶段。尽可能平均分布在整个考核周期,已达到全过程跟踪的目的。
五、制定带徒满意维度,实现师徒双向评价
(一)学徒对师傅评分
学徒师傅能顺利出师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徒,二是班组。因此,在对学徒进行考核的同时,也应该对班组进行考核,学徒对班组的带徒情况,可根据“德、能、绩、勤、廉”五个维度进行评分设置《班组满意度评分表》。
(二)班组满意度评价结果应用
如学徒对班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跟进调查,第一次将对班组进行警告,并给与相应的纠正监督,第二次将废除该班组师傅资格。
(三)学徒期考核通过定义
最终是否通过学徒期考核,应对师徒进行双向评价,即《出师考核表》和《班组满意度评分表》均达到预定目标值,则视为通过该阶段考核。应注意的是,分阶段考核的,学徒期满时的考核分数为年度考核平均分。
六、实行出师激励机制,促进传帮带良好风气
(一)出师奖励
每名学徒工出师应给与相应的带徒奖励,带徒奖励将由工程主管统一班组人员意见后用于班组内组织活动的经费。学徒入司不满半年离职的,不予发放任何奖励。学徒入司满半年不满一年离职的,不予发放第二次奖励。学徒工在学徒期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影响恶劣的,人力资源部将终止该学徒工与公司的劳动关系,带徒奖励不予发放。
(二)绩优奖励
为促进公司形成良好的师徒文化氛围,人力资源部可组织公司范围内的师带徒绩效评比。将相同阶段的学徒进行技能大比拼,得分位于所在工程部或机电服务中心前10%的学徒所在,主管将得到相应物质奖励。
(三)考核结果应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发生重大改变,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实践的“现代学徒制”学习模式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室内装饰设计是强调实践应用的一门专业,并且高职大专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并不是相当重视学历文凭,大半部分为大专学历。根据调查显示,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装饰设计人员。要求进一步深化室内设计专业内涵建设,服务当地装饰行业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践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1.室内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只有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参与,室内设计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室内设计学科才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室内设计行业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室内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备文化基础知识,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能熟练地使用CAD、三维软件设计方案、制作效果图;能进行商业环境设计制作。现代学徒制教学理论的提出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室内设计人才的优势作用,推行人才培养新格局。所谓现代学徒师徒教学理论,就是将传统企业师徒教学形式引入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和实习教学活动之中,以弥补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经验匮乏的不足。
2.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开展方式
2.1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措施还是实现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新学徒制教学活动如果只是在校内开展,就缺乏操作环节,无法实现随时教习的师徒关系模式,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开展,才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轨,确保生产与劳动技能传帮带更为有效。首先,明确双方责任,确保共同商订徒培养计划及课程学习任务。例如:金华市技师学院与企业签订的职责分化合同就要求双方共同参与学生面试、选拔及过程管理;共同参与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定期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研讨(每学期至少1次)。其次,明确校方职责组织学生报名、推荐,选派学生到乙方实践;制订学生实践及课程学习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并进行学徒制试点工作检查等。企业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徒的职业素养,提高学徒的专业技能;指派合格的技术骨干担任带教师傅,安排专人负责学徒试点工作;提供实践岗位数量及带教师傅;对学徒进行职业培训与安全规范宣讲,保障学徒实践期间的安全;不得让学徒参与与岗位技能无关的其他活动。
2.2创新实践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要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有效实践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师傅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程序和技能操作要领指导学生训练,尤其难度大的工作,必须在师傅的引领和指导下完成,对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师傅要严格把关。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运营机制、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确立清晰的职业规划。
2.3规划教学安排
规划教学安排有利于系统开展新师徒教学模式,确保师徒教学有实效,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来讲,可以采取“两学期一个进步”的实践方式。具体内容如下:第三、四学期:每周下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2天,每月实习时间不少于8天。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装饰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运营机制、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确立清晰职业规划。学生需要全面熟悉、了解所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返校时撰写一份有关实习单位简介与经营的分析综述。第五、六学期:每周下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3天,每月实习时间不少于12天。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装饰企业的岗位分工和职责,了解装饰设计、施工、预算等岗位内容与要求,掌握常用装饰材料信息。第七、八学期:学徒进入装饰协会培训和学习,进行系统化实操训练,按照企业准员工培养考核。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设计、预算、施工等轮岗训练,提升装饰设计、预算、施工、营销等岗位技能。第九、十学期:学徒完全融入企业,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企业相关要求进行考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定其中一个岗位,通过真实项目进行顶岗实践,强化岗位职业素养和技能。
2.4形成奖惩制度
学徒制教学内容要形成奖惩制度,也需要校企联合评价,第一步,确定考评项目。主要依据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员工平时工作表现。第二步,实施考评:企业结合员工考核内容在实习生考核成绩后注明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校方则要结合教学效果与测验结果评估。第三步,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奖惩管理。校方除了联合评审之外,还要以激励为主,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企业实习时间、成绩可折合成学分,具体比例参照学校有关标准执行;考核优秀的学生,企业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
3.室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效果
3.1基本技能培养效果理想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之后,我校选派学生到企业当学徒,受到企业主管与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学会量房、绘制施工图、制定预算等工作。这些学习内容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为理想,用时更少,可以说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思维活跃程度、创新能力,打破单一教条的固化思维模式,易于激发学生思维潜力,很多同学都比在校时的期末考核成绩提高了不少。
3.2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之后,学生与企业双面合作,参与企业专业人员全面培训活动。在实训过程中,除了企业内布置的师傅人才进行专业室内设计指导之外,学校还选派专任教师全程跟踪,边学习边协助管理,以企业项目、实训基地为载体,以学校、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为支撑,和岗位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多同学都在学徒教学活动中担任了优秀的室内设计助理职责,并取得了师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充分认可。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要依靠校企联合办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安排,形成奖惩制度,确保师徒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
作者:郑静群 徐松玉 单位: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A.新员工的心态需要进一步转变
新员工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状态到工作状态,环境、人际关系、接触的事物均发生了变化,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对自身怀疑的情况。由于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许多新员工无从着手,不知道该怎么学。部分新学员不了解工作情况,好高骛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没学会。
B.培训与需求有偏差
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不足。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基础和关键。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对新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没有区分新员工培训和正常的员工培训,培训计划完全一样,导致培训不能针对新员工的实际需求,使得新员工培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培训方式不符合新员工的特点。目前电力企业新员工的学历越来越高,许多企业的新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所比例超过90%,属于理论水平较高的集体。相对应的,大部分员工现场经验较为缺乏。如何让理论水平较高、现场经验缺乏的新员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这是摆在每一个企业培训者面前的问题。而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方式还比较陈旧,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灌输,并且培训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当前新员工的特点。
培训内容不容易接受。企业的培训应是针对岗位需求进行的技能培训,所有的培训内容应该以岗位为基础,不能够脱离实际,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没有做到这一点。
C.新员工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对于新员工培训,部分企业没有明确新员工的培训目标、培训激励体制、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等内容,导致新员工不清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完成新员工阶段的学习并顺利转正、怎样评判是否完成了新员工培训等。
D.缺乏专业的新员工培训师资
目前新员工培训大多数仍由各培训工程师或是专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来完成,没有专门的新员工培训师资,对新员工培训缺乏经验,致使新员工培训效果不佳。
2.新员工培训的对策
A.转变新员工心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适应环境。在入职之初,新员工培训的首要的任务是了解企业文化与人文环境,了解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在充分了解企业理念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使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
自身定位。企业应引导新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对自身做出一个定位,在新员工阶段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沿着这个目标前进。
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首先应是1~2年的短期规划,以便今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制定规划时,不能好高骛远,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B.认真分析培训需求
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应综合多个方面,结合公司各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结合企业的工作计划及重点,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考试等方式来获取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进行分析,并最终保证获取的培训需求是真实可信的,也是确实需要的。例如,对8位新员工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发现故障原理和技能操作的曲线波动较大(图1),说明员工对培训内容中故障原理和技能操作的掌握参差不齐,在下一步培训中可将故障原理和技能操作作为培训的重点,同时在培训中注意做好引导,让学员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
C.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培训体系
为了加强新员工培训的管理,还应建立新员工培训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部门对新员工培训的职责和分工,明确新员工培训各阶段的工作,并对具体的培训工作做出要求,同时明确新员工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以便正确指导新员工的培训开展情况。另外,新员工的培训应与正常的职工培训区分开,有单独的培训计划。
D.改变培训方式
新员工专业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结合专业知识,提高新员工的专业技能。
利用技术论文提高新员工专业水平。组织专业人员筛选整理近几年的技术论文和缺陷分析,按专业进行分类,请各专业带头人进行评审、筛选,形成一本内容全面、分析透彻、适合于新员工学习的教材;鼓励新员工主动参与到汇编技术论文的过程中,比论文数量、比论文质量、比写作水平,通过评比来提高自己;通过领导签名授书的形式,将技术论文汇编发放到每位新员工手中,以此激励新员工的学习热情;新员工学习技术论文汇编,采用自学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并辅以编写人知识传授和现场指导。
重视师带徒的作用。通过师带徒的传带作用,引领和加速新员工的成长。给每一个新员工配备师傅,一个徒弟可以认几个师傅,一个师傅也可以教几个徒弟,通过言传身教来推动员工成长。
紧抓现场培训,以赛促学。新员工的成长归根到底是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所有的进步均以熟悉设备为前提。而现场培训是比较好的培训地点,比赛也是很好的促进手段。
将现场培训作为新员工培训的主线,多安排其深入一线工地,目的是通过观摩、学习、练习,掌握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作业技能;抓住设备新建、扩建的契机,组织新员工到基建现场进行练习,并组织新员工专业对抗赛,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每半年组织1次新员工进行1次专业比赛,通过比赛调动新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E.培养专业的新员工培训师资队伍
在目前企业内培师的基础上,选拔部分专业水平较高、熟悉新员工特点的内培师,组成专业的新员工培训师资队伍。
关键词:产教融合 多主体 特色学院 建立 治理
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着力探索的育人模式,全方位校企合作是指合作方在合作教育过程中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然而,从总体来看,当前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缺少协同育人的紧密合作平台;二是与单个企业的订单合作由于企业用人规划限制,难以形成可持续培养模式;三是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教学之间有时间和场地冲突,难以完整实现;四是定制式培养模式带有强烈的企业特色,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学习受到一定制约;五是没有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继续教育的完全融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珠三角地区多家具有代表性的酒店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组建了具有区域行业特色产教融合的多主体酒店管理学院。
1 多主体酒店管理学院的建设依据
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积极探索举办特色学院。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要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院长),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3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6万亿人民币,十几年来,广东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7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就进入成熟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阶段。目前广东和珠江三角地区的旅游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到2015年,广东将发展成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广东省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珠三角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在《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了优化提升住宿业结构和质量的产业提升战略,提出要培育一批有产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本土酒店品牌;鼓励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进驻;促进七天、岭南佳园等经济型连锁酒店快速发展战略,为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多主体酒店管理学院的建设思路和目标
多主体的酒店管理学院以培养广东省酒店服务业的急需人才为目标,重点以培育知名本土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进驻广东需求人才、促进本土经济型连锁酒店快速发展需求人才等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创建校企合作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酒店管理特色学院,完成学生学历教育和酒店员工技能培训工作。通过酒店管理学院这一校企协同育人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酒店企业职前职后培训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相结合、酒店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相结合、酒店企业招工与职业院校招生相结合、酒店企业发展难题与职业院校科研项目相结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和探索珠三角酒店服务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珠三角地区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酒店管理学院的建设目标如下:
2.1 多主体组建校企合作运行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学院,确定酒店管理学院的治理体系。校企合作企业涵盖珠三角地区的本土知名酒店企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企业和经济型连锁酒店企业,为珠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服务。
2.2 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学生双身份、教育双导师、教学双场所、劳资双收获的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同承担育人责任;采用工学交替、远程教学等方式探索协同育人模式。配合政府部门,努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政府层面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制定,促进完善企业在招工时的学徒身份、用工劳动保护、学校招生自主性、学徒工的最低工资等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和法律的出台。
2.3 实现学生来源多元化。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考,达到酒店管理学院要求的分数并同意签订用工协议的考生;一是中高职衔接“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中从对应中职学校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酒店学院学习的中职毕业学生;还有是通过自主招生在合作企业的在职员工中招生。三种学生来源构成酒店管理学院学生结构,并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2.4 建成一支校企结合的、行业影响力较大、双向流动的酒店专业教学团队。这一教学团队既包括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又包括合作企业高层领导、人力资源主管、企业各部门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作为师傅组成,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双向流动。
2.5 校企协同建成酒店管理专业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实习学生和在职学生的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岗学习和企业员工在职学习的条件要求。
3 酒店管理学院治理结构设计
酒店管理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企业方和校方人员组成,其中企业方占50%以上。理事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院长由企业主管人力资源副总兼任,设执行院长负责日常教育教学执行。
酒店管理学院按照现代学徒制特点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体制结构,形成“一会四中心”的扁平化组织构架,提高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效率。
酒店管理学院治理机构的职能如下:
招生与就业评估中心:负责酒店管理学院生源组织、合同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酒店管理学院的生源主要由通过高考自愿进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学习的学生、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3+2”培养模式的中职学生并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学院学习、通过自主招生在合作企业的员工中招生接受学历教育学生。第三类生源可以在广东贫困地区设立资助贫困辍学女孩实现大学教育的项目,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女孩由企业先招工,再成为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育人质量评估主要通过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对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判,并进行教学反馈。
职业规划指导中心: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制定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咨询、课程推介、个人发展咨询和规划、精神健康辅导,建立学生职业规划档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推荐优秀学员等学生管理事务。
教学教务中心:负责执行酒店管理学院所有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课程实施,负责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项目的开发管理,负责整合校企各方教育教学资源,负责学分管理、维持教学纪律,负责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对接。
实习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与企业协同落实顶岗实习岗位和带徒师傅,负责检查顶岗实习执行情况,负责协调学生与企业之间纠纷,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予以评价。
4 酒店管理学院治理结构的主要创新
多主体酒店管理学院的治理结构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企业深度参与育人的全过程。
从招生(招工)开始就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再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企业提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岗位要求一致;教学进程上与企业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致;教学团队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酒店带徒师傅负责技能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由企业确定,学校负责考证培训。
4.2 机构设置依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成长指导和成才服务。
校企协同育人的酒店管理学院管理机构设置是按照高技能酒店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养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设计管理服务部门的。在学生职业生涯开端阶段由校企联合组成的招生(招工)中心负责;取得学生(学徒)身份后,由职业规划中心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未来和学习计划;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以及仿真实训阶段由教学教务中心负责提供服务;酒店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由合作企业与实习管理中心负责;学生毕业成才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又由就业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下一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修正。
4.3 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设计管理职能。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结合体,它吸收了学徒制“边看、边做、边学”的现场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系统、高效、科学”的制度优势。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是双元制体系和工学交替式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学习者既是员工又是学员,既要在职院校进行课堂学习和模拟训练,也要到企业去进行专项或综合的实习实训,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合同方式进行约束,明确学生、企业和职业院校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教发[2014]6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S].教育部网站,2014年6月16日.
[2]张剑,赵玉龙,周涛.学院制在国外大学的发展及对我国大学学院制改革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04).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
[4]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职教育教改项目“全方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海印酒管班”的校企协同创新 (20130201031)”。
农村教师 自我导向学习
一、自我导向学习:内涵与特点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霍尔对22名成人学习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将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按照成人的学习动机分为目标导向型、学习导向型、活动导向型,这种划分为西方的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1966年,塔夫(Allen.Tough)首次对自我导向学习作了全面阐释,指出自我导向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制定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学习[1],又称之为“自我计划学习”。1975年,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M.S.Knowles)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成人学习的一种“新的技术”,是“一种没有他人的帮助,由个体自己确定并评价学习需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2]。与此同时,加里森、斯皮尔、布鲁克菲尔德、奥迪等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进行了论述。基于学者们已有的理论观点,大致形成了三类自我导向学习观,即“目标论”、“过程论”及“个性论”。“目标论”植根于研究者的哲学立场,如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自我导向学习的目标就是提高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这一目标蕴含的假设是成人学习者有能力去计划、实施和评估自己的学习,他们信奉“选择自由和独立自主”。“过程论”将自我导向学习当做一种学习过程,学习者主动形成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并实施和评估学习结果。“个性论”注重自我导向学习中学习者个性品质即自我导向性的培养,此类观点的潜在假设是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大的自我导向学习准备度和自主性。因此,“自我导向学习”不仅指向成人学习能力向度,也指向成人学习过程及学习性格,其具有区别于“他主学习”和“儿童学习”的独特品性。
其一,自我导向性。作为成人学习者最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它的潜在假设是成人的学习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自主性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存在着交互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植根于其价值观和信念,因而存在着个体性差异,反映在现实形态中,人们在目标和计划、独立思维、自我监控和自由选择等方面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学习自主性。
其二,自主建构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内部建构,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质变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从过程上来说就是人们对纳入心理世界的对象进行加工,从而构建意义的过程[3]。它倡导学习者对已有生存方式、经验和价值观进行反思与批判,把理性思维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促进个体获得持续性的、突破性的自我成长。
其三,时空自由性。自我导向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利用即有资源就可以进行学习,例如在工作场所、学校、图书馆、家庭及社区就能随时随地自由学习,这是现代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主动回应。
二、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问题与困境
自我导向学习是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诉求,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由“外推式”向“内源式”蜕变的必经之路,因此,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学者们亟待研究的主要课题。
1.缺乏自我导向性
自我导向性是倾向于对自身学习负主要责任的学习者特征,表现为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自我约束性,是成人批判性思维的外显化。农村教师的客体价值体现为引导学生由自然生命上升到社会群体生命,这是一个发展、超越的过程。[4]农村学生生活在乡村社会,其所接受乡村文化、体验的真实情境与学校教育所表达的学习内容及价值观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育目标仍是工具化的、实用化的、脱境化的,忽视了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情感需要,仅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去衡量教学能力的高低,基于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他们仅仅把教书当做维持“生计”的职业而非自己的终身事业,没有当教师的成就感和光荣感,缺乏意识去主动自觉地把教育当做一门科学加以探究和钻研,更何论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缺乏自我导向学习背景知识
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体在了解自我导向学习的实施步骤、具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通过学习掌握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进一步强化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近年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对各种学习方法的使用频率没有城市教师高,他们对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集体讨论案例法、师带徒法、做中学法、反思学习法、读书学习法和情景学习法等都很陌生[5],更何况是对复杂性的自我导向学习模型,如斯皮尔模型、丹尼斯模型、加里森模型的了解。农村教师对于学习策略知之甚少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更习惯于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3.缺乏自我导向学习资源
自我导向学习是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一体化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的三个要素:独立性、主动性、选择和批判力。但这并不表示自我导向性学习意味着学习者“闭门造车”,正如台湾学者黄富顺所言:“自我导向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求适当的学习资源以协助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自我导向的学习,虽然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完全控制学习计划的进行,但不表示此种活动不必受到外界资源的帮助,而独自进行。”[6]然而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匮乏的学习资源难以满足农村教师的需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农村教师对于与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如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大学或学院互动的机会只能是“望而却步”。
4.缺乏自我导向学习环境
就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而言主要是指学习软环境包括群体学习氛围、学校领导支持、学校组织学习氛围。有研究表明教师自己周围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工作场所的学习氛围对教师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于物质条件,学校领导者在保障组织环境中教师群体学习氛围起着激发和维持的作用。在农村学校,大部分教研组和年级组组长都没有充分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在“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的学校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实行的是以“权”为本的家长式管理,表现在组织学习环境建设上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硬性安排政治学习活动,教师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安排的学习计划和内容,集体备课也多流于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学习背景下,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习情感不仅没有转化为学习动机,反而会陷入“职业工具化”价值观的误区。
三、促进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
自我导向学习是农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物质、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来阐述促进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
1.物质资源: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承载平台
教师学习作为人类的一项高级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教师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教师学习所需要的物化产品和学习资源。对于农村中小学而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增加农村教师学习经费,学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教育部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企业资金建设教师学习所需硬件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及教学用具等。二是建立教师学习社区。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师活动具有零散性,教师学习社区是学校专门为教师集中学习而建立的培训管理组织。社区一方面请教育专家、技术人员、优秀教师对全校教师开展教师学习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并组织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把优质学校的学习资源如课件、经验、好的一些举措加以推广。[7]这样既可以作为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不足的补充,又有助于解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激发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三是开展计算机远程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处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为开展自我导向学习获取外界大量的信息资源,满足自身对多样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2.制度建设: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保障机制
制度性因素是导致农村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主要以影响教师学习行为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着力点予以阐述。(1)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照管理学家罗宾斯(StephenP.Robbins)的观点,激励机制要考虑三个核心要素――个人需求、组织目标和员工努力,以此为基础,学校激励政策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需求被视为动机的起点,只有了解教师需求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动机,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其次,要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农村学校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宗旨。最后,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力量=物质刺激+精神刺激。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8](2)完善评价机制。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学习能力持续提升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教师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又重视学习给教师个体、群体、教育实践和学生所带来的质变。具体而言,将教师是否自主学习、学习的热情与动机、学习的意志力、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学习调节策略的选择、共同体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成果的“转化”程度等教师层面的评价要素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取得共同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使教师树立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意识,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9]
3.教师学习文化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内涵式发展
教师学习文化以内隐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学习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和学习型态。它是分析教师学习行为发生的内核部分。因此,在农村教师自我导向性学习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学习文化是否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首先,重构教师学习文化价值观。当前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学习目标是评职称、迎检查、涨工资,基于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一旦这些生存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教师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即会消解。其次,加强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在教师学习过程中,会呈现多种多样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其中必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也正是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样态决定了教师学习文化的基质和样式,它在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下引导教师学习精神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当下有关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非常乏力,因此,应从乡村教师学习精神文化建设入手,通过优秀教师学习文化的引领作用,重构乡村教师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样态。[10]最后是形成教师合作学习文化。虽然自我导向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并非就意味着个人孤立主义,其是学习个体内在诉求和外部支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构建教师合作学习文化。在现实形态中,自然的合作文化以和谐、民主为原则,教师要摆脱人为的行政化的形式主义合作学习方式,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组织氛围。同时,学校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话语权和专业自,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的学习机会,营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合作文化。
――――――――
参考文献
[1] 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2] 高存艳.成人教育哲学流派的自我导向学习观.继续教育研究,2003(6).
[3] 李广平.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4] 杨晋夫.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西部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桎梏与破解之道.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5] 戈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6] 黄富顺.成人心理与学习.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
[7] 杨晓奇.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8] 赵树贤.教师学习的学校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9] 董静.课程变革下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意蕴与生成基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
【关键词】 互联网+ 温病学 名师课堂
自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成为热门话题,在医药界并不例外[1]。“互联网+”全面助力中医药飞起来,极大地发挥了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发展,对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作为传播中医文化与知识的教育者,利用“互联网+”,使学生会学会用,是当前“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已有大量事实证明将“互联网+ ”应用于中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提高中医教学|量, 有利于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3]。《温病学》 课程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学时相对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借助网络课程让学生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直接快速,省去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并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可以获得直观感受,进一步了解温病学的重点、难点,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中医爱好者学习的园地,与课堂内学生一样,可在网络平台恣意学习,并通过留言板块与名师互动。因此,建立名师网络课堂势在必行。
一、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方法
1.1页面风格
《温病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页面设计以水墨风格为主,充分体现中医经典古典而素雅的文化氛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中国美学的独特韵味。
1.2栏目设置
《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既是对温病学课程内的巩固,又是对温病学课程外的补充,不仅涵盖了《温病学》教学、考试、课外拓展等内容,收集了文档、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资源,具有资料下载、留言等功能。内容丰富详实、查阅方便快捷、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亦感兴趣。主要分为三大版块:
1.2.1名师课堂
主要介绍有关《温病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1)课程简介:简要介绍温病学,使本科学生、研究生、中医工作者及其他中医爱好者对温病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课程目录:运用“目录”介绍温病学全书内容、篇章结构,做到“纲举目张”。
(3)学习要点:以总结归纳、概括、图表等形式展示温病学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把握学习重点。
(4)名师慕课:链接由湖南省首门成功运行的校本慕课《温病学》及其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并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视频、图片等,使学生跨越时空学习经典,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5)教学大纲:以64学时教学大纲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把握课程脉络,制定学习计划。
(6)教学课件:分享温病学精品课程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掌握课程重点。
(7)温病学习题:提供《温病学》各章的练习题及答案,帮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章节重点知识。
(8)教材与教学资源:介绍《温病学》教材版本,并推荐课后学习的相关书籍及课程教学资源库、相关学科网址。
1.2.2 扩展资源
收集《温病学》教与学过程中相关资源,补充温病学教材的不足,并在运行阶段,不断填充完善,保障、丰富、优化教育资源。
(1)温病微课程:分为名师微课程与学生微课程。名师微课程主要收集温病学相关讲座,讲解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名家等;学生微课程主要收录学生制作的优秀微课作品。
(2)温病名方数字库:将温病常用名方分成温热类、湿热类、温毒类,每一类别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每一方根据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方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3)温病病案库:收录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温、暑湿、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的典型病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宽临证思路,加强辨证思维。
(4)温病名家学术精华:从温病名家生平传略、学术精粹、诊治精粹介绍温病名家,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名家学术精华。
(5)温病学大辞典:收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学、病因学、病机病理学、症状学、预防学、方剂学、医籍、医家等项词目,为温病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6)温病症状学图片库:以图片展示温病学舌诊及症状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辨舌及温病典型病状的理解。
(7)温病经典著作原文赏析:节选温病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原文及学生诵读原文的音频。
1.2.3 其他
(1)名师队伍:简要介绍温病学教研室及温病名师李鑫辉副教授。
(2)温病诵读“天籁之声评选活动”:以温病学原著条文诵读、温病名家学医典故讲述、温病名医临证故事讲述、温病名家医德典范畅缅等为主题,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中医经典文化。
(3)学科动态:即时更新与温病学相关的新闻,包括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等。
(4)资源链接:链接好大夫网站、新浪博客等,多方面了解医学。
(5)留言板块:提供给师生、同行、中医爱好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可针对《温病学》课堂内容,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在线解答;也为同行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面向所有中医爱好者,都可发帖留言,各抒己见。
二、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启示
2.1 对学生的影响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斥太多的信息,然而,网上的资源良莠不齐,对于学生而言,尚缺乏辨别的能力,倘若误信不正确的内容,将有可能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网上的资源非常零散,而且有很多重复的信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花费大半的时间浏览重复的内容,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并浪费时间。名师课堂网站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围绕教学大纲建设相关资源,内容准确且完善,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快捷查找相关资源,并能近距离与真正的名师互动交流,安全方便快捷准确。互联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互联网中可以接受不同课程,鉴别吸收最有益的资源。学生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2.2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与学生一对一,不拘时间、不拘地点,自由而深入交流,是名师课堂网站的一大优势,学生的疑问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上得到解答,通过答疑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教师的任务也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中,直接而方便,快捷而经济。有的网站虽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往往要求注册,耗r不便,而且不能排除有钓鱼网站的可能,所谓的名师或者名医可能仅仅是雇佣来的非专业人士,与其交流,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甚至可能被窃取私人信息,名师空间网站避免此隐患。另外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引进互联网,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迫切要求教师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改良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指导学生如何自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
2.3 对温病学的影响
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为学生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或是课堂教学,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医的需求,方便省时,同时节约了师资力量,传播了温病学,宣传了温病学,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热爱温病学,学好温病学,用好温病学。
通过《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温病学知识库,推动教师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转变,丰富《温病学》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温病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4];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更多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进行答疑解惑、纠错及针对性指导,实现温病学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打造丰富、实用的温病学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以促进信息技术和温病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内外一体化温病学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全力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 考 文 献
[1]许方霄.互联网+中医药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1:29-30.
[2]周旭文.中医药文化穿越互联网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03):226-228.
1.1自卑心理比较强
高中毕业生的向往就是进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学习,而去什么样的学校则由高考成绩决定。高职学生进校后与周围的本科生相比,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情绪低落,且情感敏感、复杂。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与本科生相比,自己没有学历上的优势,是现实教育等级划分造成的。
1.2盾心理比较强烈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曾在高中时期奋斗、努力过,但高校录取分数线是入学门槛,其结果让父母和他们都难于接受。大学入校后,理想中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与现实校园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差距,大学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学生不适应,身心发展不平衡,思想情绪波动较大,孤独感与融入大学生活的矛盾,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1.3学历低,就业艰难
面对高科技、高学历人才的用工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历成为阻碍就业的门槛。在强调能力、强调科技、强调金钱的现实社会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他们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无钱、无权、学历低的找工作大军中,在企事业单位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工作的机会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2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学习
2.1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功能
大学《体育与健康》包括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基本的体育技能作了详细的描述,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在运动中提高身体机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内容
大学体育课把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统领,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营养保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武术等常见体育项目,引入以陀螺、户外运动、高脚竞速等为主的新兴体育项目。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分4个学期介绍各项目比赛规则和动作技巧。
2.3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形式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公共必修课程重视不够,主要学习渠道以课堂学习为主,课余时间偶尔参加体育类社团、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主题性体育活动,课外锻炼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多,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较少,很少有学生记录课堂笔记,课后更无预习和复习,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花费都很有限。
2.4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
现中小学生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们在点赞声和家长的呵护中成长。而这些孩子在高等职业学校中一旦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中,学校的教学方法在所谓的压迫式教育、赏识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中徘徊,各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大多只能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减小动作难度,按照学生情况分组教学,教师多做示范讲解,最终使学生身体素质基本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2.5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在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常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田径、拓展训练、球类和操类项目。其中学生比较喜欢传统轻松的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对运动量大和协调性有要求的健美操、排球和足球项目学生选择较少。
2.6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等职业学校一般开设两年,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测试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对于95后的大学生来说,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运动的天性不是很明显,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才参加活动、锻炼,很少有主动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更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3激励教学法的途径
激励教育就是教育者在充分挖掘学生闪光点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通过激励、唤醒、表扬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克服优缺点,正确看待问题,健康地成长、成才。
3.1榜样作用,带头学习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和班级体育委员是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为体育教师应多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多关注体育运动规则、裁判动态及国家对体育课的政策法规,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课堂上多做示范讲解,体育教师时刻在服装、品格、专业技能、涵养上注意自身的形象。
3.2树立典型,确定目标
先进人物言行具有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大学生,对优秀生进行表扬,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体育特长、对动作掌握较好者,可以作为典型让其他同学模仿学习,让他一对一帮助其他同学。相反,如有调皮捣蛋者,教师也要主动引导学生,多与他们交流,给予帮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
3.3应用网络,多渠道开展教学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所实现的是信息共享,在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体育教师把传统的、静态的书本内容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画面,并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体育教师利用网络,建立信息群,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在休息之余,通过手机、电脑反复观看视频,普及观看比赛的赏识能力,使教学过程的教学效率最大化。
3.4挖掘大学生的特长,实施情感激励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要充分挖掘各大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加以肯定和点赞,时刻观察他们所取得的那怕是点滴的、微小的变化。在课堂教学环节,体育教师要多提供让他们展示特长的机会,对动作掌握较慢者进行反复的疏导和练习,争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积累自信走向成功。
3.5制定目标,成为学生的导师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做好教育和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学生也可自行制定学期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学期末,教师对照学期计划和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打分。
3.6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实施竞争激励教育
由于各大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中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形成敢、忙、帮、超的学习氛围,适当安排以5~10人为小组开展教学比赛,检验学习效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3.7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首先,我代表新邵八中全体师生对于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大家对于八中工作的关怀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家长,高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
习阶段,也是一个最让学校和家长放心不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目的逐渐变得明确,学习态度也逐步端正。另一方面,环境熟悉了,容易出现松懈的现象;学习难度增大了,容易出现悲观的情绪。因此在这个时候召开家长会,共商教育大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向家长们将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邵八中的基本情况 新邵八中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市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六十年的沧海桑田,六十年的文化积淀;六十年的青蓝相继,负重向前。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劳动下,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不仅校容校貌,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提高。 我们实行年级分管制,领导下沉制,来层层把关,级级参与。我们要求领导全部下沉教学第一线,要求领导和师生共同学习、进步,这样不仅能很好的了解到教育管理,教学第一手的材料,更能体现出全员参与的团结协作意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对于管理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新理念,努力形成一种“团结、创新、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总结学校过去几年来的工作,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人心聚,正气昂;体制顺,校风扬;常规实,改革畅;多创新,成绩彰。”这些话是对新邵八中这样一个有着几百名教职员工、数千名学生组成的战斗团队奋斗历程的概括,也是对新邵八中校园内日新月异之动人景象的总结。 二、高二年级部情况 目前,高二年级部现有990余名学生,14个教学班,50多名任课教师。任职教师中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其中不乏骨干教师和教学教研的领头人----师德高尚,业务纯熟,成绩卓着。如语文老师石剑光、陈荣辉、岳一,数学教师陈义军、石光喜,英语教师石烨毓、谢善云等。可以说,目前,本届高二的师资队伍,配备齐整,兵强马壮;齐心协力,能打硬仗。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当中,高二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立足于高二学生自身的实际,着手于孩子两年后的高考,放眼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高二级部在年级主任的亲自带领下,做了大量扎实稳妥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 教学上,级部围绕高考做工作,围绕常规抓管理,围绕课堂求质量,围绕教学提成绩。一是,科学严密地实施了“月考制度”,及时检测所授知识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集中研讨应对的策略,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每月督查任课老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三是每天开展早中晚查堂制度,对学生行为不良、班级学风不佳和班级纪律进行督查与落实并及时做好公布与总结;四是从高一起就实施“培优计划”,本着服务高考的目的,针对学生中那些学有潜力,适度弱科的部分学生,利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进行重点辅导与培训,促进他们成绩的全面提升。 可以说,一年来,高二级部教学中的各项工作做得扎实稳妥,环环相扣,卓有成效。在XX年高一第二学期全县统考中,我校高二216班的英语、化学、生物的单科排名均位居全县第一名;而高213班、212班、215班也在全县统考中其单科平均分也位居前列。此外,在该学期全县统考中,我校共有148名同学进入全县理科前500名,特别是我校彭辉、石晟、刘德智、刘思杰、吴伟等5位同学则取得了全县理科总分第一、第三、第八和并列第十的佳绩。这些喜人成绩,是在全县前300名优生我校只招收了60人,通过内部挖潜,细化管理模式,向常规要质量的前提下取得的,更突显他的难能可贵。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本着对每个孩子终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的确保:让更多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因为我们都知道,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必须要面对高考,金榜题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孩子高中三年的学习,又必须要高于高考。因为高考并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端显示。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培养我们的孩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要更多的考虑每个孩子将来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更多的考虑——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体谅,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解决困难。成为一个将来家长可以不用操心,放心放手,独立生活的人;最终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好人。总之,是鸟儿,我们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是鱼儿,我们就为他们提供畅游的海洋。
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比赛,校、班两级励志教育和校田径运动会等各种有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人生自信,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反省。 三、高二学生现阶段的表现 现在,我介绍一下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学生都付出了艰辛,进行了努力,取得了进步。绝大部分同学都已经适应了在新课改形势下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出色的完成了高二上学期的学习任务。 学习
上,基本都养成了课前提前预习,课上认真记笔记,课下及时搞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利用纠错本的好习惯。自习课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零抬头,无声音”,专心致志抓学习。 让我们高兴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高中阶段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法宝与诀窍:能够制定每日,每周甚至每个月的学习计划。能够做到当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决不拖到下一节,当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决不拖到第二天。能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能够对一周所学的知识随时梳理,能够对一月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 更让我们高兴的是:大部分同学都能认识到,高中学习时间的紧迫和高考竞争的激烈。大部分学生在晚自习,周末也不放松,自觉利用学校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高效的学习。 另外。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能认识到严师出高徒。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和班级制定的各项规定。少数违反纪律的同学,能够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能够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然后,知错就改,不再重犯。 的确,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潜力无限,前途无量。但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我们的孩子又年轻,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下面的问题各位家长必须高度重视: 1.个别学生有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倾向。 2.个别学生有带手机的现象,无数铁的事实证明,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头号祸根。 3.个别同学有意气用事,有打架行为。 4.个别学生有吸烟和迷恋上网的现象。 5.个别学生的零花钱太多, 6.个别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太晚 7.个别学生发型怪异,追求时尚,穿戴名牌,佩戴饰物,在校服乱涂乱画……. 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认真观察,及时提醒,严格要求,当机立断。而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开学后,高二各方面的工作,将提前一学期进入高三备战状态,学生管理将更加严格。为此我们希望各位家长本着对孩子前途负责的态度,提前给孩子做好预防教育;也希望家长能够理解配合学校的工作。 针对这些现象,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家长朋友的警觉、重视与思考。 四、年级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期中考之后,我们认为已经进入准高三状态,管理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如何迎接高三、如何调整心态、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上来。 1.各班认真分析期中考成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差距、弥补不足。 2.以课间跑操作、自习纪律、宿舍卫生等为突破口,进一步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为即将到来的高三复习冲刺做好准备。 3.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学习体育和艺术专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准备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专人负责训练,准备报考艺术专业的部分学生也由家长安排了专业学习,在这里建议家长们也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参谋。 4.继续稳妥推进“年级培优计划”,年级要统筹安排,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 五、几点建议与设想 最后,我再给各位家长同志提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理解万岁,善待孩子。 高中阶段的孩子身处人生的特殊时期。特别是,高中阶段课程多,知识难。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承担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期间,我们的孩子:很容易思想上出现滑坡,理想上出现迷茫;行为上出现偏规,习惯上出现偏差;心理上出现困惑,学法上出现困顿。的确,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又很难瞬间纠正;而且,矫正之后又容易反复。 对此,我们做家长的,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多体谅孩子的难处。每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每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对孩子多鼓励,多指导;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以此,锻炼我们的孩子,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能够感恩坦然的面对,快乐理智的分析,逐步合理的解决…… 如果我们能够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教育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超人。 第二、研究教育,成就孩子。 孩子优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更优秀。尊敬的家长们:“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请大家潜心研究家庭教育,做孩子的好朋友;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做孩子的好助手;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孩子的好榜样。让我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共同成为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引领者。” 首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是孩子学习成功和人生成功的关键,各位家长要上升到孩子人生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攻心为上;要先明理,后施教,欲正行,先洗脑。因为教育的良愿,最终要通过孩子的自我觉醒来实现;因为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去体现。 最后,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付出耐心和行动。其间,既要注重“言导”,更要注重“行导”。我们要耐心十足,言传身教,——心连心的想,脸对脸的说,面对面的做,手把手的教。 各位家长,孩子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协作,这里我更要提出的就是相互理解的问题。教师理解家长,理解学生,但学长更应该理解教师,理解学校。教师是很辛苦的职业,它是一种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各位家长也能看到或了解到,教师都几乎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从早上一睁眼6:00一直忙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12点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辛苦,那么有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更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一到冬天,晚上下自习,回家的时间可能大多数人都已安然入睡了吧,还要备课。的确是很辛苦。再加上这几年对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周边名学校的竞争,因此,补课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一点,希望家长们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请相信一切都为了孩子! “芳林新叶催陈、雏凤清于老风声”。各位家长,转眼之间,孩子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还剩下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了我们孩子的前途和未来,让我们家校联手手手相牵,心心相连;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为我们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为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吧! 最后,再一次,由衷的感谢各位家长同志,能够在百忙之中,参加本次家长会。祝大家身体健康,全家快乐! (袁畅昌)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教育新范式;后工业时代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6-08
一、引言
也许每个人都同意的一件事情是:在教育与培训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速度。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但是。学习教育与培训课程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教给一种预先确定的、固定不变的内容。这样就必然导致了“慢生”忙于跟进,疲惫不堪,学习中累积的错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快生”则是为了无聊地等待别人赶上来消磨掉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这无疑是大把挥霍了社会所十分需要的才华。如果有一种教育与培训体制能真正用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那么就应该做到既不需要慢生疲于奔命追赶别人,也不需要快生无聊等待消磨时光。
现有的教育与培训范式是在工业时代创建的。当时的教育尚不能承担起培育人人成才的重任,而且社会本身也不需要人人成才。因为,当时社会劳动的主要方式还是体力劳动,如果达到了人人成才的境界,那么,许多人就再也不愿意到流水线上工作。去重复完成那些不需要动多少脑筋的任务。所以。工业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体制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做出“筛选”的体制——一部分人参加体力劳动:另一部分人进入管理层或者从事专业工作。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被淘汰了,聪明的学生则被送去深造。这就是现在的学校如此热衷于使用“常模参照评估”而弃用“标准参照评估”的缘由,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完成筛选的功能。在培训体制中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如出一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与培训体制的主要缺陷不在教师身上,也不在学生身上,在于体制上的落后,这种体制是用来筛选分等而不是教人如何具备真才实学的。
除此之外,我们曾经探讨过后工业时代教育体制的愿景,这种体制是用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如果将这种愿景稍作调整也完全可以用在培训体制改革上。本文将讨论适应后工业时代教育与培训体制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尤其是我们将聚焦于:(1)依据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概述什么是“通用教学方法”;(2)讨论依据特定的“情境”对通用教学方法做出变通的价值,如何解决通用教学方法和情境教学方法两者之间的矛盾:(3)说明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有哪些;(4)讨论“任务型教学”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5)说明后工业时代教学的愿景以及若干主要的教学策略:(6)讨论教师、学习者和技术等在新范式中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通用教学方法
对探讨通用教学方法(universal methods of instruction)作出贡献的是梅里尔,他新近提出了一组处方性教学原理(“首要教学原理”),这些原理能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以提升教学的品质,其中主要包括了面向完整任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等。我们不妨对首要教学原理做如下简要说明。
(一)面向完整任务原理(task-center principle)
这是指教学应该:运用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策略;逐渐增加完整任务的综合程度,循序渐进。
(二)示证新知原理(demonstration principle)
这是指教学应该:提供与组成技能的类型(哪一类、如何做和发生了什么)相一致的示证机会:提供与从具体示证到一般概括相一致的指导:让学习者采用同伴讨论和同伴示证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习者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媒体来观察示证。
(三)应用新知原理(application principle)
这是指教学应该:向学习者提供与组成技能的类型(哪一类、如何做和发生了什么)相一致的应用机会;提供内部反馈或者矫正性反馈:提供辅导,并且这种辅导带有从扶到放的性质。通过逐渐撤除来强化应用:通过同伴协作来积极参与学习。
(四)激活旧知原理(activation principle)
这是指教学应该:通过回忆、描述或者示证相关的旧知识或者旧经验来激活学习者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让学习者彼此分享旧经验:让学习者回忆或者获得一种能够组织新知识的结构。
(五)融会贯通原理(integration principle)
这是指教学应该:对新知识新技能开展反思、讨论或者辩论。将其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鼓励学习者积极开展同伴评论;让学习者创造、发明或者探索个性化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方式:让学习者公开展示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以上各项原理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即涉及辅助学习的情境),实施每一项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是灵活多样的,以此实现优质教学的目的。例如,针对“教学应该运用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策略”来说,完整任务的性质需要考虑不同情境的特点。同样,针对“教学应该提供辅导”来说,辅导的性质也要依据不同情境的性质予以灵活变通。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种灵活变通或者称之为“情境性”(situationalities)的具体要求。
三、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方法(situational methods of instruction)是与通用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的。教学原理与方法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精确水平上作出说明。例如。在笼统的精确水平上,就像梅里尔所说的教学应该提供辅导。在较高精确水平上,人们可以说:“当教一个程序时,如果学习者在完成这个程序时跳过了某个步骤,那么就应该向学习者提问,提示他可能漏掉了哪一个步骤”。当我们提供了较高精确水平的教学原理或者教学方法时,通常会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灵活对待。赖格卢特将这种影响方法的效果的情境因素称之为“情境性”。
对各种“教学”来说(因而也是对教学理论工作者来说)面临挑战的是确定哪一种情境性因素对选择某一种方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方法还可以因其彼此相关和互相依赖予以“成批处置”,此时,我们就需要确定究竟哪一种情境性因素对选择某一组方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赖格卢特等人提出了体现方法差异的两种主要情境类型㈣。一种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情境性,包括了:角色扮演(role play)、集思广益(synectics)、掌握学习(masterylearning)、直导教学(direct instruction)、课堂讨论(discus,sion)、冲突解决(conflict resolution)、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和模拟学习(simulation-based learning)。另一种是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目的)的情境性,包括了: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情感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综合学习(integrated learning)。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第3卷)中的第2编和第3编中,分别论述了上述教学方法的“通用知识库”。本文的余下部分,我们将讨论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整体愿景,先从“核心理念”开始说起,接着讨论一种可能的愿景,最后说说教师、学习者和技术等在新教学方式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四、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
以下是若干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coreideas)。它们是以后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两两对立的方式呈现的。以此凸显各自教学范式的特征。不过要清楚的是这种对立有时候并不一定是真的,后工业时代思维的特征更多的是用“兼而有之”取代了“非此即彼”。
(一)“聚焦学习”与“关注筛选”(learning-focused vs.sorting focused)
这一核心理念在本文一开始就已经讨论过。以下各种核心理念都同其相关。
(二)“生本学习”与“师本教学”(learner-centered vs.teacher-centered instruction)
麦库姆斯等人对生本学习作出了如下界定:在学习中关注每一个学习者,关注其遗传特性、个人经验、人生境界、家庭背景、天赋才能、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具体需要等。有关学习是什么以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知识同促进高层次动机、学习和成就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实践之间要最佳匹配。在我们看来,教学方法要依据每一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要由学习者而不是由教师来实施。学习者在指导自己的学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对自己学习情况作出反思。
(三)“做中学”与“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vs.teach-er presenting)
学习者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花费在完成真实的任务中而不是倾听教师的讲授。有时候人们就将这种任务型教学看成是“学生是劳动者”和“教师是管理者”之间的差异:也有人将这种称之为“协力指导”的教师作用来取代“讲坛圣贤”的角色:还有些人称其为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一句话。底线就是在任务型教学中积极参与、生本学习和自我导向。
(四)“成绩达标”与“年级升迁”(attainment-based vs.time-based progress)
每一个学习者进入新的学习主题或者具备新的能力应依据其是不是达到了成绩标准,而不是花费了多少学习时间量。在没有达到标准之前不应出现匆忙赶进度的情况,也不应出现一味地等待别人赶上趟的情况。这样就避免了工业时代教育范式中实际存在的浪费学生大量时间的弊端。这是基于标准实施教育的真正含义。“掌握学习”模式就是实施这一核心理念的早期尝试。
(五)“因人而异”与“标准教学”(customized vs.slan-dardized instruction)
新的教学范式是灵活处置的因人而异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教学。这一目标甚至超越了“成绩达标”的要求。因为“成绩达标”只是在学习步速方面做到了灵活处置,而“因人而异”则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也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调整。既有面向全体学习者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求,更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培养学习者特殊才能、兴趣和优势。加德纳已经证明了学生在七种智力类型中存在着差异,可以利用学习者最有优势的智力类型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教学方法也可以按照学习者的特征与偏好做出灵活调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合同制”可以被看成是做出这一类灵活调整的具体措施。
(六)“标准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d vs.norm-referenced testing)
在新范式中对学习者做出评估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指导学习者学习(形成性评估);二是证明学习者达标与否(总结性评估)。常模参照评估(总结性评估的另一种方式)将不再有立足之地。形成性评估需要给每一个学习者即时反馈。提供建议或者用其他方式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总结性评估需要证明学习者已经达到了某一个具体的成绩标准。
(七)“协同努力”与“个人单干”(collaborative vs.individual)
人们在劳动场所中往往是采用团队方式开展工作的。完成岗位职责、履行公民义务和享受家庭生活都是离不开协同努力的。因此,学习者需要有在小组中协作共事的经验。带着任务开展团队学习将为学习者提供培养合作技能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彼此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社会建构主义极力主张采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
(八)“愉快学习”与“学而生厌”(enjoyable vs.unpleasant)
在后工业时代中,终身学习是每一个公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健康的基本保障。终身学习来自于学而不厌的激励作用。工业时代的教育范式带来了许许多多弊端,学习者厌恶学习,由此造成了学校中出现诋毁学习和嘲弄优秀学生的怪现象。这种心态与文化同终身学习是格格不入的。尽管终身学习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教育术语,但是工业时代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与其相抵触的。后工业时代将通过培育学习者热爱学习的品质。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从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也要求通过真实的积极参与的学习任务来开展学习,就像在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中常见的做法一样。
这些核心理念代表了后工业时代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基本特征,就像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提出了各种教学范式都适用的通用教学方法一样。不过。这些核心理念的具体实施也要根据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变通。下面就是实施这些核心理念的一种可能的愿景。
五、任务型教学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习者的参与热诚和动机是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不管教师多么尽心尽力,如果学习者本身没有什么积极性,那么,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同学习者所付出的努力大小有关。工业时代的教育与培训体制主要是建立在外部动机,采用等级评分、关在自修室学习、延迟放学等做法之上的,最糟糕的做法就是留级或者除名。与此相反,在后工业时代的教育与培训范式中,强调的是内部动机。理由在于:凸显终身学习的价值和培养学而不厌的品质。减少回家作业和减轻学校课业负担,降低外部激励因素的影响等比起30年前更为紧迫了。为了增强内部动机,教学方法应该面向学习者而不是面向教师自身。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做中学、利用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直接相关的任务(通常意味着这些任务必须是“真实”的)并且提供协同努力的机会。这样看来,就后工业时代的教育与培训范式而言,将“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论是十分恰当的。进一步说。当学习者的进步是基于学有所获而不是消磨时光,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千人一面的窘境,呈现不同的学习速度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鉴于其生本取向。因此也是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的。
很显然,在新的教育与培训体制中应该显著加强任务型教学。不过,目前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依据我自身的经验,大体上会遇到四种问题。
第一,绝大部分任务型教学都是采用了协同努力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般的做法是依据最终的产品/结果对整个团队进行评估。这就使得要评估同时也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学到了他们本来想学的东西就有点困难。我已经发现团队活动往往促成了“合作共事”而不是“协力同心”(work cooper-ativelv rather than collaboratively)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们彼此是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所以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我看来。很少有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他们本来想学的。如果某一个教育体制是聚焦学习的,那么就要评估和确保每一个人都学有所得。但是这一点目前在任务型教学中难以做到完美。也许在高等教育中尚好一些,问题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基础教育中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学习上造成的差距使得后续学习难以为继和令人沮丧。
第二,通过任务型教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让学习者在更加广泛的情境中得以迁移的,尤其是针对复杂的认知任务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在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只是在完成项目时用到一两次技能而已,实际上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广泛的迁移。许多技能只有通过反复操练才能做到娴熟于心,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可惜任务型教学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第三,有些技能需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便能够达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地步,这样才能腾出精力用于完成任务时高层次思维所需要的认知加工。任务型教学在这一点上难以令人满意。
第四,在任务型教学中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检索信息、案头作业、重复做一些本来已经学会的事情,没有教师指导下自己盲目尝试等等。不仅是在公司培训中。同时也在正规学校教育中,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但是,一般来说任务型教学在投入效能比上总是不够理想。
鉴于以上四种存在的问题——掌握问题、迁移问题、熟练问题和效能问题。我们究竟是应该放弃“任务型教学”转向“直导教学”呢(就像基尔希纳等人2006年所极力呼吁的)。还是应该继续坚守?这里不妨引用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后工业时代教学的愿景。
六、后工业时代教学的愿景
(一)任务空间与教学空间
请想象一组学生在基于计算机模拟情境下解决一项真实的任务(即“任务空间”),很快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学习障碍(知识技能、理解程度、价值偏好、态度差异和任务分配等方面),需要解决这些障碍才能接着完成任务。请想象一下学生遇到这样的学习障碍时需要有一位虚拟的导师来即时提供个性化辅导(即“教学空间”)。研究表明,掌握一项技能离不开教学促进,包括了“讲解”(tell)如何做,“展示”(show)在多种不同情境中如何做,提供操练(practice)的机会并及时予以反馈,同样还要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操练,以便学习者能够学会概括或者迁移到在现实生活里将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持续不断的操练直到达到技能掌握的标准为止,就像“可汗学院”的许多做法一样()。达到了标准之后,学生再回到任务空间。此时时间好像是被解冻了。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用于任务之中,不断地质疑问难直到遇到下一个学习障碍,这样一个行动一学习一行动循环圈(doing-learning-doing cycle)重复进行着。
各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理论一直都在致力于开发,为设计任务空间和教学空间提供指导。这样做,我们就超越了工业时代所固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走向了兼而有之的思维,能够更好地适应后工业时代本身所具有的极具复杂性——利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与模式的各种优点。这样的理论既足够重视各种具体能力,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各种掌握学习模式中将知识技能肢解割裂的弊端。
(二)团队评估与个体评估
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问题是对学习者的掌握情况通常按照团队“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以至于教师很难对个体的能力做出判断。同时,对每个学习者是不是有能力将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也心中无数。团队评估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个体评估也不可或缺。“教学空间”为满足这样的需求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同“任务空间”一样,教学空间也是“学业表现定向的”。持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主要是由计算机模拟提供,用于即时的个性化反馈和强调可靠性)直到达到标准所要求的连续正确程度为止。针对不正确的学业表现。要即时提供形成性评估。通常是采用促成深层次认知加工与理解的“建议”(hints)方式。如果一项技能要想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那么学业表现的速度要求也应该被考虑在内。这样做,可以将学习者的评估完全融入到教学中,不需要浪费时间再单独来做评估。更重要的是。评估本身确保了都能达到运用能力所需要的各种情境要求。当某一种学业表现不能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作出评估时(例如跳芭蕾舞),那就可以请一位专业人员运用量规来做手工评估,通过观察后来填写量规。必要时可以提供形成性评估方式,允许学习者有反复迂回的现象,这些评估的信息自动提交给计算机后,将学习者的记录储存起来便于查询。
(三)面向任务空间的教学理论
设计任务空间已经有许多经过检验的做法,包括“通用教学原理”和“情境教学原理”。其中涉及如何选择恰当的任务难度,如何形成学习团队,如何自主开展学习,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撰写学习任务汇报等等。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学习通常对创建与支持这样的任务环境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不过,也可以由现实世界中的地点、对象和人组成一个任务空间(现场学习),或者也可以虚实结合。“STAR财富”(STAR LEGACY)就是面向任务空间的计算机模拟学习的样例。
(四)面向教学空间的教学理论
在教学空间中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结果的类型。如果学习的结果是“记忆知识”(memorization),那么开展操练就是无可厚非的,包括知识编组、重复提示和记忆技巧等。如果学习的结果是“应用技能”(application)。那么。包括了概括、举例、操练和即时反馈等各种做法都是极为有效的。如果学习的结果是“理解概念”(conceptual under-standing)。那么,将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就需要运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如,类比、上下文背景(先行组织者)、比较与对照、分析部分与种类等等。如果学习结果是“掌握理论”(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那么,最好是通过探究原因(解释)、结果(预测)和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来掌握因果关系:用描述在一个自然过程中事件发生的序列来通晓自然过程。这些教学策略的效果、效率和魅力都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验证,通常最好用计算机辅助、模拟和游戏等方式予以实施。还有再次要强调的是,这只是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的一种愿景(vision)。读者完全可以尝试增加其他符合后工业时代需要的愿景,其中主要涉及到内部动机、因人而异、成绩达标、协同努力和自主调节等。这样,就需要考虑在新教学范式中教师、学习者和技术的角色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七、后工业时代教学范式中的各种角色变化
(一)教师的新角色
新范式中教师的角色有了重大的改变,从“讲坛圣贤”转向“协力指导”。作为指导教师有三种主要的角色。一是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活动包括了在任务空间和教学空间所要做的事情。二是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包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必要时提供学习辅导和扶放帮助,促进讨论和反思,安排各种合用的人力资源和学习资源。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基础教育部门担任好“成长导师”的职责,关心学生充分而又全面发展。教师作为设计者、促进者和成长导师是教师新角色中三个最重要的职责,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要完成全部的职责。不同类型、不同培训水准与专长的教师在具体职责上有所侧重,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承担教师的角色。
(二)学生的新角色
首先,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必须全心投入。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这就是为什么谢尔艾克泰在描述新范式时说学生是一名劳动者。而教师只是一名学生劳动的设计者例。第二,学生要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名自主定向和自主激励的学习者。学习者从出生开始到进入小学第一年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激励者,但是工业时代的范式一步一步地毁灭了这种自我激励精神,不让学生有一点自我定向的余地,学习的内容单调乏味,同个人的生活无甚关系。与此相反的是,后工业时代教育与培训体制鼓励自我定向并主动学习与个人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也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学习任务,以此培育自我激励精神。学生的动机是解放教育生产力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的关键。它也自然会减少纪律问题和其他各种不良恶习。第三,人们经常说学会什么事情的最好途径是“教”别人,所以学生也许是学校教育中最没有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更何况,有些人刚刚学会了什么,即学即教,即学即传,也许比起老师将十年八年学到的东西再拿出来教更为有利。除了年龄大一些的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之外。年龄相仿的同伴也可以通过协同努力的项目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学生的新角色包括了作为一名劳动者、自我定向者和小先生。
(三)技术的新角色
我认为目前技术的新角色主要有四种,能够使得教学的新范式既便利又有效益。下面主要是从基础教育部门这一视角来讨论的,但是实际上对高等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培训部门以及其他教育与培训机构来说也是适用的。
1.记录学习进步
“成绩达标”这一核心理念要求对每一个学生都作好个人达标记录。利用新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此时,技术代替了现在流行的成绩报告单,改用三个部分来加以呈现。首先,它有一个“标准清单”,其中包含规定的教育标准(国家、州和地方)和可选的教育标准供老师、学生和家长做出取舍。这些标准再被分解为个人达标要求,并且以“学习领域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可汗学院”的做法差不多。“学习领域地图”对设计这种技术工具来说是高度操作性的,它表明了一组应该达到或者能够掌握的学习要求。同时还列有具体的标准要求或者证明条件。第二个内容是“个人达标清单”,它记录着每一个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具体知识技能。从本质上讲,它具体展示了学生在标准清单中所列的(也许有些还尚未列出)每一项达标要求的进步状况。它不仅表明了每一项标准达到的时间,具体要求是什么,后续达标要求又是什么等,并且给出每个达标证据链接(汇总数据和威原始作品的形式)。第三。还配有一份“个性特点清单”,追踪影响学生学习的个性特质,如学习风格,多元智能分布,特殊需求、学习兴趣与目标、重大生活事件等。
2.规划学习蓝图
对教师来说,给所有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或合同这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技术再一次发挥了其作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父母和教师:(1)确定长期目标;(2)查明学生目前已经达标的各方面具体情况;(3)综合考虑学业要求、长期目标、学习兴趣和机遇等因素,从中选择他们现在希望努力加以追求的东西(短期目标):(4)确定或者创设达成短期目标的各项学习方案(或其他手段);(5)确定其他有兴趣参与该学习方案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需要有协同努力的话)并且规定团队成员各自的角色,(6)明确教师,父母以及其他可能支持学生学习该方案的人各自起着什么样的作用:(7)制定一份合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学习团队、学生的角色与职责、家长和教师的作用、评估方式以及每个学习方案的时限。
3.提供学习指导
如果教师必须像工业时代范式中那样亲力而为,试图“指导”25位学生按照各自的速度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东西,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技术可以为学生个人(或小组)导入学习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学习的教学工具(如模拟,个别辅导,操练,研究工具,沟通工具和学习对象),提供监测和支持学生进步的工具,甚至帮助教师和其他人开发新的学习项目和教学工具。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发挥上述功能,教学理论对指导设计这些工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评估学习效果
实施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可能是教师的又一个难题,因为学生并不总在同一时间接受相同的测试。此时技术再次可以大显身手。首先,在日常教学之中融入了评估。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业表现机会同样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估及总结性评估。第二,在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和理解程度时,面对的是真实的学习任务。第三,无论是在模拟、辅导还是在操练中,均要求评价学生每一次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标准,并立即给学生提供形成性反馈。当x表现达到的成功标准超过了过去的Y表现,就采用总结性评估,相应的成绩记录在学生个人成绩清单中。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当无法采用新技术进行评估时。请一位观察员用带评价量规的手持设备来开展评估,对学生的表现提供个人即时反馈。手持设备提供的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系统后,也将被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成绩清单里。最后,技术为帮助教师开发评价手段提供了便利,并且与课程标准或者学习要求相关联M。教学评价理论对于技术在这方面可实现的潜在贡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这四项角色天衣无缝地形成相互联系:记录保存工具自动为规划工具提供信息。规划工具确定了可用的教学工具,评估工具融入了教学工具,评估工具自动给记录保存工具提供信息。与这种综合性、个性化并且一体化的工具最接近的说法是我们原来所称的“学习管理系统”。不过这个术语经常被用于描述“师本教学”。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混乱。我们现在将其改称为“个性化综合教育系统”(PIES,Personalized Integrated Educational System)。
当然,这样一个学习管理系统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如通信(电子邮件、博客、网站、讨论版、维基百科、白板、即时通讯、播客和视频等)、“个性化综合教育系统”管理(依据角色和信息类型来提供信息准入通道和授权)、学生与教师的常用信息(学生地址、资质和奖赏、居住地、指定的学生、授权的工具、学业表现评估、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与记录、教学工具收藏库以及学生接受的奖励等信息)等。可以看出,技术在转变教学方式使之更好地满足后工业时代教育范式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重大的改进,学生付出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个性化综合教育系统”将使教师的工作更快,更容易。花费更低和更加愉快。但是,要让技术实现其潜在的贡献,绝对必须依靠教学理论。
八、小结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需要转变绝大部分教育与培训体制,从用来为学生分类筛选服务的体制走向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从学生的进步是依靠消磨时光走向学习达标。这种转变有赖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进步。
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面向完整任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总结了绝大多数优质教学的重要特征,提供了一个出色的样例。当然,它还是比较笼统的,要想对教学提供更加具体细致的指导则有赖于考虑“情境化”特征,因为,正是其带来了教学在不同情境中各具特色的差异。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教学的情境化要求主要体现在手段差异(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目的差异(不同的学习结果或者学习类型)。
除此之外,对教学新范式有一个整体愿景也会获益多多。代表性的核心理念有“聚焦学习”、“生本学习”、“做中学”、“成绩达标”、“因人而异”、“标准参照测验”、“协同努力”和“愉快学习”等。实施这些核心理念的教学愿景涉及任务空间和教学空间、团队评估与个体评估、任务空间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空间的教学策略等。教学新范式中教师、学生和技术等角色都将发生变化。教师的新角色是设计学生活动、促进学习过程和担负成长导师职责:学生的新角色是劳动自我定向者和小先生;技术的新角色则包括了记录学习进步、规划学习蓝图、提供学习指导和评估学习效果。
虽然各种教学理论已经为形成新教学范式提供了指导,但还是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空白。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能够回答学习中的情绪问题,培育学习者情绪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道德与伦理精神面貌。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完善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于能极大地提升自身水平,从而帮助每一个学习者发展其潜能。
译编评论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赖格卢特教授开始关注后工业时代(有时候称“信息社会”,有时候称“知识社会”等)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影响。本文是这些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尤其要指出的是,在2005年左右,赖格卢特教授又同著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达非(Francis M.Duffv)联手开展学校系统整体改革的试验,分别称之为“迈向卓越之旅”(Joumey Toward ExceHence,)和“稳步取胜之道”(step-Up-To-Excellence SM,http:///),统称为“学校系统变革草案”(The Duffy-Reigelutll school system Transformation Protocol),以期成为“教育技术未来变革创意”(AEcT Future Minds Initiative)一个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是有其实践依据和真实感悟的。
本文再次肯定了赖格卢特最近10余年以来一直试图对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所作出的概括,前者是“时间固定,结果不定”,即读完了多少学时、学日和学年就可以毕业,不管你是否在混日子或者受煎熬:后者则是“时间可变,结果稳定”,就是说要致力于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时间和年限达到相对稳定可靠的学习结果。
赖格卢特曾经在2009年出版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第3卷)中对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若干特征作出了概括,提炼了新教育范式的“四项基本原理”——个性化与多样性:主动性与自导性、协作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一体化(参见盛群力等《面向时代需求,实现范式转变——赖格卢特论信息时代视角下的教学理论演进》,《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第1期)。在本文中,赖格卢特首先区分了“通用教学方法”和“情境教学方法”之间的含义与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概括了后工业社会教育的八个核心理念——聚焦学习、生本学习、做中学、成绩达标、因人而异、标准参照测验、协同努力和愉快学习等。这些核心理念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且同教育改革的实践加以对照验证的。
赖格卢特在本文别强调了反映上述核心理念的一种可能的教学愿景(设想)是“任务型教学”,这种广义的“任务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时空特点等方面同传统教学分道扬镳,一直以来受到了推崇和青睐。但是其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掌握问题、迁移问题、熟练问题和效能问题等。这里,不仅有新教学技术的应用问题,更有新教学理论的探索问题。实际上,面向完整任务,探索意义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和实现学习迁移,这恐怕是新教学范式的基本取向,但是具体如何能够落到实处,则要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和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