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元素论文

化学元素论文

时间:2022-12-10 11:23:46

化学元素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化身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无数中国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荣和昌盛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人民一直坚守具有中国人生活特色的文化,一路传承沿袭至今。然而,在现代文明节奏不断加快、多国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地影响下,人们所受教育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思想状态,实际上离传统的中国文化越来越遥远。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盛,实质上来自于国民对自己本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延续和发扬光大。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指导者,更是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在2012年一次文化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一、善用儒佛道,做智慧的中国人

孔子在《易传・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从理论的角度体现中国文化中“道”的重要性,形而下则将理论运用于生活,更注重的是实践部分。从理论上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精通儒、佛、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兴盛发展至今,无不是对这三大中国传统文化能智慧运用的结果。儒家、道家和佛家,就如同三根顶天大柱,支撑了整个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本为一家,都是追求一个“道”字,如儒家讲究中庸之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注重禅修禅道。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表示要回到过去的历史中,而是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它们真正能“古为今用”。

儒佛道文化的精髓,都体现在对“道”的不同诠释上。儒家思想孔孟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强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国民博爱、公平、诚实、守信、鼎新、和谐等优秀品德,这是中华文化能繁荣昌盛、得以沿袭传承下来的根基,是中国人素质涵养的根本,是中国人道德上的信仰。

道家思想则是优秀思维模式的展现,处处体现了优于西方的多元思维模式。道家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要用动态的观点,用无数个“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断,即“一动分阴阳,一静还太虚”,这就是道家所谓的“阴阳之变,万物之统摄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一些经典著作,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多维思维模式。《道德经》中变幻无穷的思维角度,堪称是一部人生工具书;《孙子兵法》中的纵横捭阖思维,可以是经营商业的战略指南;一部《黄帝内经》,更是国民养生健身的指导手册,它所体现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吸引全世界无数人研究和学习。曾经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当今天国外文化领域正在努力的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学生更应该了解知道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君子八雅,做有涵养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佛道三大文化支柱为基础的。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在形而上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上的体现,着重体现在心灵、内在气质的修养上,讲求诸事内求,这一点与西方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唐代张彦远曾在《书法要录・三・唐何延之〈兰亭记〉》中写道:“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这句话是中国古人内在文化和涵养的体现,具备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人云: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反观现在大学生们的生活,似乎早就离真正的中国文化很遥远了。现代的学生过多的沉浸在快节奏、浮躁的生活空气中,很少学生会再提及或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认为那些文化不是太过时就是太高深莫测,他们不愿去了解和涉猎这些传统领域,殊不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所蕴涵的文化,才是中国人真正修生养性、涵养气质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酒花茶,都是讲求在儒佛道思想的境界中,练习自己的觉知力和平等心,处处体现中国文化中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自省。致力于提升觉知和平等心,启动内在觉悟的能力,这是传统文化赋予国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三、精通十常,做真正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大家庭,国家的文化和谐处处体现中国人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离传统文化越来越遥远,很多学生对中国古来文化所知甚少。事实上,大学生们应该要知道和了解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常态,因为这是中国人文化信仰的根基,是在向西方展示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首先从中国先进采用的纪年法说起。中国现今所采用的纪年方式,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这种纪年法,是以传说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全世界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们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更多的了解传统历史,不仅要知道现在的纪年方式,更要知道中国人的纪元方式,即黄帝纪元。黄帝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有据有史可查的延续。朝代不断的兴衰更替,历史不断的再改写,但黄帝纪元却一直告诉着中国人中国的悠久历史。大学生们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中国人历史身份的呈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大部分中国人以为这些文化已经落伍,而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则把中国文化学到了骨子里。尽管中国现在所体现的不是农业时代而是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但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很宝贵的指导价值。

文化决定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国民拥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国民价值体系的构建,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衰。大学生们又是国民大军中非常特殊的一支,大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将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强盛。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代表新生力量的大学生们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第2篇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第3篇

摘要: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关键词:多元文学系统;局限性;理论;不足

一、多元文学系统理论简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一个概念――多元系统。翻译文学被佐哈尔定义为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通过其在多元文学系统中的位置来研究翻译文学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以便于更加客观有效地了解和发现文学翻译的规律。

佐哈尔认为,存在着三种情况,使得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佐哈尔认为,如果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意味着引领着文学形式库的创新,并会对文学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时,作品的原创与作品的翻译之间不再有很严格的界限,翻译规范很有可能过于异化,而翻译作品存在着忠实性和充分性相统一的趋势。主流的翻译作品都是由主流的作家翻译的。在这样的文学模式的构建中,翻译这一行为引进了新思想,引进了新的语言和模式以及技巧。

多元系统理论的提出,在翻译研究方面可谓是创新之举。多元系统理论从以往的纯翻译研究扩展到了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从该理论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会随着当时翻译文学在多元文学中的地位而变化,以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但是,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将是接下来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多元文学系统理论中,佐哈尔仅仅详细论述了文学或语言多元系统,因此该理论还有需要完善之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元文学系统理论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一是忽略译者的主观性,没有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来;二是忽略其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完全没有加以说明;三是对核心概念的标准定义不清,对于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标准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1、忽略译者的主观性

根据多元系统论,在周而复始的系统运作之中,译者的主观性成为系统之外的因素,这是多元系统论的一大缺陷。拟译文本的选择不仅仅是由对多元系统起支配作用的情况决定的,译者的主观性也对文本的选择起直接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译者会尽可能选择与自己风格一致的文本,或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体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译文质量。在这一方面,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

此外,多元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策略选择的规则,但实际上,译者不是机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多元系统理论一再强调并规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符合实际,明显剥夺了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强调客观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性。

2、忽略其他社会因素

多元系统理论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抽象简化,简单地认为译入语的文学形式库就能决定翻译文本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但实际上,多元系统理论所提供的规则只是一方面,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更是要考虑之前提到的译者本身,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

佐哈尔并没有从真正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文本的产生,而只是将假设的结构模式和概括的理论用在了文本上,并分析其与事实的相符度。但是,多元文学系统中的“元”不能仅仅是某类文学,还应该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进来,并加以详细地说明。而佐哈尔仅仅在其理论中简略提到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并没有将其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的影响一一加以说明。这是多元系统理论的不足所在,也是多元系统理论可以丰富并加以挖掘的地方。

3、没有关键概念的明确标准

在多元系统的概念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多元文学系统理论核心概念的定义,如一级、革新等等。然而我们不由得会产生疑惑,这些一级与二级、强势和弱势、中心与边缘的标准是什么?

以我国民国时期的多元文学系统为例,一部分认为我国的文学系统亟需变革,因此主张直译,如鲁迅等;而另一部分则认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仅需吸纳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主张意译,如梁秋实等。所以说,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强势”还是“弱势”、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文学系统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状态?标准在哪里?佐哈尔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给出标准。也就是说,佐哈尔自己也没有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仅仅通过主观上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三、小结

科学告诉我们每个理论都有局限性。佐哈尔的理论产生土壤在以色列文化,放之四海,必然存在着与实际不甚相符之处。首先,多元系统理论忽视了译者自身的三观取向,没有考虑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其次,该理论对于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因素考虑不够深刻,还可以继续完善和挖掘。最后,佐哈尔对于理论内的一些核心概念定义不清,存在着一定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活动现象时,要批判地、辩证地来运用该理论。可以看出,多元文学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贴合实际,进而完善理论、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

[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外国语,2003(4).

[3]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4]林萍.贡献与局限:多元系统理论评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1).

第4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这一理论告诫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学生的主宰者、领导者,而应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协作者。《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新概念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探究式教学,多设计一些讨论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协作、探究中的宽松氛围中达到创造的效果。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首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2)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3)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与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2)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是量变引起质变,事物发展呈螺旋周期性变化而不是单调重复,客观世界内在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哲学观最基本的客观事实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元素周期表系列教具。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师: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什么?

生: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其实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师:元素的哪些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生: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师(强调):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板书:原子结构■元素性质

师: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

师:因为“结构决定性质”,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首先我们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来分析。

3.交流与讨论一:(1)每一横行结构有什么相同点?每一纵行结构有什么相同点?

生:每一横行从活泼金属开始到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再到稀有气体结束。每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每一纵行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师: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将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排列成表格。(从排成的表格中找出较为合理的两种进行投影。)

方案1: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方案2: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上述编排形式,哪一种更加合理?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第一种形式中He、Ne、Ar排在一列,它们的性质非常相似;而第二种形式He排在第二列,很显然He和第二列的其他元素的性质截然不同,因此第一种形式更加合理。

4.交流与讨论二:阅读并研究元素周期表,按分成的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完成下列习题。(1)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2)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纵行称为族。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哪些族?(3)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结构的关系。

投影习题: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投影)。

从横的方面看:三短三长一不完全。(1)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8,并且周期性地变化,第一周期除外。(3)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开始,过渡元素居中,稀有气体结束。从纵的方面看:七主七副O和Ⅷ。

师:各族有何特点?

生:(1)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2)还存在一个O族(最后一纵行)和一个Ⅷ族(8、9、10三纵行)。

5.交流与讨论三: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按分成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和编排原则。(2)自主发现元素周期表中还有哪些内容和规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投影如下内容:(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师:请同学们观察镧系和锕系的真实位置应在何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周期表的下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周期表结构紧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对周期表的结构作了探究性学习。现在总结一下。(板书:位置■结构,位置■性质)

6.交流与讨论四:请问,元素周期表中渗透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并投影:(1)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规律。(2)元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3)元素周期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但这个周期性并不是单调地整齐划一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而是螺旋地向前发展。

7.交流与讨论五:在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多种图式,你能设计出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周形状的直观教具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直观教具要充分加以肯定,并提出改进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周刊》,2011,2A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无机化学 元素

Exploration on Elements Conten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Jingjing Yang,Yingying Wei,Jing Zhang

【Abstract】The elements content is the co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we analyze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teaching reform way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organic Chemistry;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2-01

无机化学是所有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就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后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都产生直接影响。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基础和元素部分,元素部分是无机化学的核心部分,而这部分内容繁杂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高职学生的化学基础较弱,对无机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现状

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是无机化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各类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因为涉及内容较多,很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会感觉非常枯燥,失去对无机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无机化学元素部分教学改革途径

① 把讲台交给学生,讨论法教学发散思维

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是文理科兼收,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文理生混合编组[1],引导各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某一或某一族元素,通过查阅资料,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轮流给大家介绍,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这种气氛下达到学习记忆的目的。教师可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把握内容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②理论基础串联元素部分知识点

教师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必须善于整合资源,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元素化学的内容讨论与讲授中。比如说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中,氢卤酸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I>HBr>HCl,而HF是弱酸,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以上规律现象的原因。将元素周期律和氢键的内容融入到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规律中。再比如学习硫化物溶解性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硫化物能溶于稀盐酸,而有的需要浓盐酸才能溶解,而有的则需要浓硝酸甚至王水才能将其溶解。将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规则引入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③多媒体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互联网非常发达,很多教学资源可以从网站上下载。为了提高元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反映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或反应现象的视频。比如说碱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就有国外做的非常壮观的视频,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在进行铜族元素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唯美的铜矿的图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再比如:在讲氮的氧化物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N2O的历史趣闻[2]。教师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史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

④科学前沿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向同学介绍目前一些元素的最新科研动态。教师也可以将诺贝尔化学奖中与无机元素相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在碳族元素的学习时,可以介绍最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石墨烯的发现及应用进展,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内容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矿物质的一些简要介绍,列举了矿物质分离的可行性事例,证实了矿物分离理论是切实的、可行的,不论是什么矿种,不论元素含量高低,都可以分离提取,只要是综合利用都能产生经济效益。

[关键词]矿物质;化学元素;分离

中图分类号:TQ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53-01

地球上的山、水、空气、泥土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既然是多种元素构成的各种物质。用同样原理,也可以把各种物质的各种元素分离开来。这个原理解释下去,便产生了矿物分离理论,矿物分离理论:地球上的山、石、泥土,实际上统称为矿物质。矿物质的自身含有各种各样元素,含量高低不等,但都是化学元素,既是化学元素,便可根据其自身特点,把各个元素物质分离开来。制成各种产品,没有废渣存在。

化学矿物是天然给予的宝藏。如能充分利用,将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财富。地球上的矿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硫化物矿;如:黄铁矿、铜矿、铅锌矿、锑矿等。另一类是氧化物矿:如:铝矿、钨矿、锡矿、锰矿、铁矿、钽铌矿等。当然,还有一些硅酸盐矿、碳酸盐矿等等广义上也属氧化物矿。不管是那类矿,都可以用化学新技术分离。提取有价值元素,制成人类所需的产品。为人类增加物质需要。

每个矿种均会含有多种元素伴生。如果生产上只提取单一产品的话。不但生产成本高,剩下的废渣还污染了环境。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利用高新技术,分离提取多种元素。现以硅酸盐矿为例:硅酸盐在地球上的含量丰度为最大的。以二氧化硅化合物(SiO2)为主体,如果二氧化硅含量达到95%以上。可以直接生产工业产品水玻璃、白炭黑、陶瓷等原料,不会存在废渣污染环境。大部分的硅酸盐除了含二氧化硅化合物外,还含有:钾、铝、铪、铍、锆、铌、钽等元素,少部分还含有金、银和稀有元素。这些多元素含量的硅酸盐矿物,如果把各种元素分离提取并做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其经济价值就大了。而且既回收了资源又清理了大地污染。

根据其含有多种元素的特点,可以设计一条生产白炭黑的生产线。首先把(SiO2)元素提取出来,同时也把其它元素分离了出来,分离出来的其它元素均比(SiO2)元素价格高,有些元素比(SiO2)元素高几百倍之多,因此,凡是硅酸盐矿含硅(SiO2)多的,其它元素就含量少,反之就含量高。在生产白炭黑的技术操作过程中,既得到了白炭黑成品,又同时得到了相关存在的其它元素。这就是矿物分离综合提取的新技术工艺要素,现就单纯提取(SiO2)二氧化硅即(白炭黑)而言,作为经济成本核算,其它元素暂不作价,便一目了然了。

至于其它元素的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就看该矿物自身所含有什么元素而定,总而言之,在生产白炭黑的过程中,能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再加上其它元素自身的经济效益,那就更高了。

以上提出的矿物分离理论是切实的、可行的,不论是什么矿种,不论元素含量高低,都可以分离提取,只要是综合利用都能产生经济效益。不会存在废渣污染。不该矿物分离技术是近期研究出来的属创新型技术,该技术应用后,将会为人类增添大量物资,为大地净化给予无限的生机。减少了水土流失,进一步创造了经济效益。以上就是矿物分离的实用意义。

第7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8篇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二、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三、结语

第9篇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着“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王耀华教授的学术、教育思想研究”三个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一、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

有关多元文化的议题是本次会议的中心之一。与会专家、学者所提交的有关本议题的论文共20余篇,分别对多元文化的涵义的阐释与音乐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理念、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

1. 对多元文化涵义的阐释与音乐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理念研究方面

当今,文化的多样性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识和重视,多元文化主义正是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承认不同文化的共存,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地对待它们。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秘书长斯蒂芬・威尔德(Stephen Wild)教授在论文《多元文化主义、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和民族音乐学》中,首先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涵义作了解释,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还要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对它们平等对待。威尔德教授还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畴所涉及的多元文化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这一国际性组织在多元文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博士在论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切入韩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方向》中,认为文化的多元化可以解释为文化的多样性,一个民族能够接受及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民族时,其文化发展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论文以韩国佛教音乐为例,分析佛教音乐的流变历程。通过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文化进行复原,将会获得更深层的佛教文化传承意义。同时,提倡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共同进行研究和探讨。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柘植元一的《世界音乐的时代》一文,首先就“世界音乐”一词以及“世界音乐”与“world music”两个词所包含的内涵作详细阐释;其次,从日本研究者的角度,对“民族音乐”、“民俗音乐”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发表了看法,体现了日本对世界多元文化认识的发展过程。

日本冈山大学山本宏子教授的《多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亚洲的太鼓文化圈》,以日本和亚洲的太鼓文化为研究对象,记录各地区太鼓的各种节奏类型,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对亚洲地区传统的太鼓文化进行资料收集和文化保存、发展的工作。

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在论文《多元视野与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中,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教学、研究方面的实践与体会,阐述了对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中采用“多元视野”的理解,认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研究必须突破原先的“一元视野”,树立“多元视野”的视角。要突破民族的界限和地域的界限,既承认中国风格的音乐,也承认其他风格的作品。应该确立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能够含化中西、通融今古的音乐风格。文章从六个方面就具体做法作了详细阐释。

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的《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兼论构建多元音乐美学的设想》一文,从全球化问题探讨的当代学术语境出发,探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趋势,指出“多元音乐文化”在未来是西方化后期又经过后西方化整合发展最终出现的中性化环境的音乐生活样式,具有新的“灰色背景”人工设置和维护的性质,提出“后西方化”、“中性化”和“中性人”的观念和概念,最后提出构建全球多元音乐美学的设想和呼吁。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田耀农教授的《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中的音乐》,就多元文化音乐、文化多元音乐、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等名词的概念作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对多元文化的音乐究竟了解了多少,对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究竟认识了多少?并从多元的文化与文化的多元、多元文化与文化多元的音乐等方面作了探讨。

厦门大学朱家骏教授的《基于汉字文化符号论视角的音乐研究》,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及象形、表意的原理,提出汉字文化符号论的构想,并基于这一构想为出发点,对音乐及其事项进行研究,寻找汉字文化圈内的共同音乐现象。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仲立斌的《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音乐》,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音乐不被群众理解和接受,针对这种现象,应通过在普通音乐教育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此外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协作,不断的探索,以改变这一面貌。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何丽丽的《多元文化视角的乐器文化因素》,以乐器的文化因素为主线,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的三方面研究乐器文化因素,即:乐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乐器文化的代表性因素;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因素。

2. 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建设方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蔡良玉研究员的《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多元视野刍议》,认为承认并强调“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在音乐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能力和习惯。文章针对当前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两条意见:第一,加强教学中的SEMINAR(研讨课)的多元视角;第二,搭建翻译平台,引进经典著作,同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达教授的《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论述了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坦戈伍德会议、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对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对我国学校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启示。

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论述了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认为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介绍了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做法。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申玉粉的《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小学五六年级音乐教材比较研究》一文,对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的小学音乐教材的具体分析与比较,来研究该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郭小利的《美国学者视野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念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指向》,对美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念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指向做梳理和介绍,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有关多元音乐教育的论文还有福建师范大学王州博士《“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目标》、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廖红宇《多元文化视角的中国高师钢琴教育》、闽江大学邹敏华副教授《培养多元文化观――用美的音乐来说话》、福建师范大学赖锦织老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漫谈》等。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方面,与会学者提供了近20篇论文,这些论文既有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异、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乐种、乐器、仪式音乐、宗教音乐等方面作细致阐述的,又有对这些音乐现象的涵义以及形成这些音乐现象的外在与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易研究方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伍国栋教授的《江南丝竹曲目的类型及来源》,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把江南丝竹大体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认为不仅“民间传统曲目”、“雅集编配曲目”应当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演习机会而为之传承,同时,“专业创作曲目”亦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提倡而使之再生。

上海音乐学院江明教授的论文《民间音乐,从原生到成熟――论汉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中,首先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作了详细阐述,认为“原生型艺术内质”和“成熟型艺术内质”共存于一个民族艺术的族类之中,是当今民间艺术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文章还对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之间的关系,从实用性和表现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群体性和个体性、感性与理性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博士的《中国古代燕乐二十八调理论与现代乐理的整合》,文章以“燕乐二十八调”为实例,对其逻辑结构作详细的阐释,以此探寻中国传统乐学体系的遗产与当代乐理教学之间合理的衔接点,使传统理论在现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音乐学系黄玲玉教授的《从清代台湾文献看原住民酒歌与饮酒文化》,以台湾大通书局刊行的《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等史料为依据,认为台湾原住民的饮酒文化基本上可分为:饮食、婚姻、丧葬、工作、娱乐、社交、祭祀、其他八个方面,并对这八个方面作详细论述,让我们了解到无论男女皆嗜酒的平埔族、高山族等原住民族群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酒”的记忆与文化遗产。

山东鲁东大学崔学荣副教授的《乡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地方课程建设》,认为新课标的出台确定了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传统音乐教育,是事关传统音乐继承和发扬的大事。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把地方传统音乐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马志飞的《潜在的力量――解读河南平顶山地区“愿书”之禁忌》一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对平顶山地区“愿书”中禁忌进行分析与考察,认为这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回避行为,由“诚信”的传统思想、内在的心理平衡力量等因素影响而成。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田韶东的《中国戏曲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比较》,从呼吸、共鸣、语言、角色划分等方面,对中国戏曲的演唱与欧洲的美声唱法进行比较,探寻二者之间的异同,提出中国戏曲演唱艺术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鲜血液,改革创新,更好地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在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研究方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蔡丽红的《中国音乐与舞蹈的若干联系》,从中国音乐与舞蹈的三个关系(歌、戏、乐),舞蹈对中国音乐的三个影响(节拍、节奏、表演形式)及中国音乐与中国舞蹈关系研究的三个问题(与姐妹艺术的联系、学术会议议题的设立、大学课程的设置)等进行了论述。

在乐种、乐器研究方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高敏教授的《广西“瓦鼓”与民俗》,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并结合考古的发现,对广西瓦鼓进行考察。根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并参照相关研究文献,将广西瓦鼓分为“短腰型”和“长腰型”两类,同时根据瓦鼓的不同称谓与相关民俗,分析其文化特征,探讨瓦鼓现状与“师公文化”的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少枚老师的《日本筝乐兴盛探微》,探讨了中国十三弦筝传到日本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日本筝乐萌芽时期发展滞缓的因素,以及江户时期以来日本筝乐兴盛的原因。

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陈习的《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民族因素》,认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在外来技巧上力求深知透解、恰当发扬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探索与追求。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分析,对20世纪中国小提琴音乐中的民族因素进行了探讨。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张t的《平湖派琵琶艺术综论》,概述了平湖派琵琶的起源、建立与传承,同时详细分析了平湖派琵琶的艺术特点:文曲讲究细腻,幽雅高深、清素优美;武曲讲究气势,主张紧凑严密,声调铿锵。文章还对李芳园《李氏谱》进行了客观评价。

在宗教音乐研究方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博士的《儒教思想在朝鲜半岛中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朝鲜半岛重要古典音乐文献《乐学轨范》中所体现的儒家音乐思想。

此外,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论文还有赵为民《佛教文化与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姚艺君《现代艺术中的草根文化――以东北二人转为例思考民间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蒯卫华《广府古城的音乐民俗思考》等。

三、王耀华教授学术、教育思想研究

王耀华教授学术、教育思想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心议题。与会者提供了20多篇有关此方面的文章。

王耀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在社会工作、学术研究、音乐教育三个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与会者一致对王耀华教授从教4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耀华教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杰出代表,在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奋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潜心学术,硕果累累,充分体现了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的教育艺术,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不懈求索的崇高精神,为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

为期三天的“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圆满结束。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王耀华教授的友人和学生相聚福州,不仅对“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等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讨,而且,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之际,大家畅谈王耀华先生的为人处事与音乐教育的理念,对王耀华教授所展示出来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名师风范,严谨求实、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为人谦和、胸怀宽广的人格品质表示由衷的赞叹。

第10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界有着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在国际上“中国风”盛行,在

>> 从火炬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视觉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融入传统元素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产品设计中平面元素的运用 产品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创新方法研冗――以脸谱元素为例 论艺术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简析中国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 浅析传统祥云纹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之榫卯结构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传统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形式 产品设计的造型元素 产品设计在传统美学中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武斌.设计中的禅意.中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

[4] 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

[5] 王玲.中国茶文化[M].九州出版社.2009

[6] 宋强.弋景刚.叶振合.产品设计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J].包装工程.2008(2)

[7] 蒋竹鸣.从火炬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年(5)

[8] 李文杰.茶具设计之禅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9] 徐慧珍.经济生活与传统文化[J]. 新课程(教研).2011年 (1)

[10] 黄志浩.茶与中国传统文化[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2)

[11] 百度词条http:///view/37457.htm

第11篇

论文摘要: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知识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试从课堂教学、习题命制与研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教材中零散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如“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2)为某些抽象理论提供必要支持的科学原始数据,如“人体内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等;(3)课本某些内容的补充、延伸,如“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常见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或教师对教材附表的使用仅停留在浏览、查询的最初阶段,而忽略了附表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操作,举例说明此类资源合理开发的若干措施。

一、苏教版化学教材附录(或表)的统计与分类

I.统计:本文共统计了我省正在使用的七套苏教版教材,附录共计32个。

2.分类:按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据上可知:附表中涵盖了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注定它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附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立足本位,让附表成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片段:

《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的“人体必需的元素”部分。

师:元素周期表中112种元素的发现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人体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大量元素的宝库,真有些犷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呢?必需的元素有多少种?按照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请查阅课本后附表4“人体内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查表,讨论。

生: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印种以上,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7种。含量高于0.01%的有11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有16种,称为微量元素。

师:缺乏必需元素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日常饮食来补充必需元素。许多常见的食物中富含各种元素,请结合课本附表5“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说说缺钙、缺磷的患者可以多吃哪些食品。b_break]

生:缺钙,豆腐等豆制品、牛乳等乳制品;缺磷,花生仁、卿鱼、鸡蛋等。……

点评:附表的存在,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信息检索提供了可能。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所做的查询、比较、归纳等活动又使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除了作为教材补充资料的可查询、可检索的基本功能,附表还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功能,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处理、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误差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等。

(二)挖掘内涵,让附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命题资源

例:以下表格摘自《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附表n、m.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在含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的溶液中,逐滴加人MgCl2稀溶液,刚开始生成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25℃时,AgCI, Agar, AgI三种盐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 与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3) 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水解原理、离子反应问题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涉及水解原理、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整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教材附表在重新组合设计后,隐藏的知识点一一显现。正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通过类似练习,可以逐渐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飞跃。

(三)拓展外延,让附表成为研究性学习资源

1.直接作为课题使用。

如:根据《化学与生活》附表6“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笔者与学生共同拟定的研究性课题为: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调查。

第12篇

>> 谈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测评的多元化 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探索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语文教学 运用多元化模式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多元化 努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多元化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 构建多元化中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多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多元化测评小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探索 多元化测评小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立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素质。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往往不如读、写的训练那样重视。 关键词:多元评价;语文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2-01

要全面、真实、合理地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应该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的内容。因此,加强对学生听说读等口试测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素质。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往往不如读、写的训练那样重视。实施口试能促使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多元化测评的方法

1、语文知识积累的考查

这类考查是根据新课标精神及课本的要求,检测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及熟练情况。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或某些段落;或让学生抽背部分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学过的古诗、课文出现的成语等。对于“读”的考查,通常在课后,让学生自由选读课文的某些段落去感情朗读,然后进行评价。或让学生在家里把自己对课文的朗读录下来,带回学校进行评价。

对于背诵的考查,先交给学生评价标准,然后采取抽签的形式,决定学生背诵的内容,再根据评价标准去评价学生的背诵。对于评价,我校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读”及“背”的能力。

2、课外阅读的考查

对于这项考查,结合课本的单元安排,布置学生课文阅读的作业。如:学习完《颐和园》《西门豹》《少年闰土》《长征》《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课后主动阅读过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人物事迹、历史资料等,去检测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写作背景的了解,从而进行评价。结合单元的“积累运用”去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人教版第八册“积累运用六”的“口语交际”――推荐一本好书,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课外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再由小组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评价。

3、语文专项活动的考查

口头作文:结合单元习作训练,规定不同类型的题目。如第七册“积累运用五”的习作:“选择下面一组事物,根据他们的联系,编个故事:1.铅笔、橡皮、转笔刀;2.小溪、河流、大海;3.眼睛、耳朵、鼻子、嘴。”再如,可结合第八册“积累?运用七”的习作:每个人都有许多第一次,用“第一次……”进行口头作文。另外,我校教师还会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如学生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可让学生口头介绍故乡的一种水果;学完《她是我的朋友》,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一位好友等。

小型辩论赛:与“口头作文”一样,结合“积累运用”的“口语交际”及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一定的论点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围绕“要不要重修圆明园”展开辩论;学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让学生围绕“上网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什么影响”展开辩论;让学生围绕“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进行辩论等。

二、多元化测评的效果

1、打破了考试的传统观念

学习语文,就是学“语”和“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传统的考试,可称为“笔试”,它重文轻语,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却无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考查、检测,口试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一弊端。通过口试的实行,给学生创造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听、说、读能力的机会,以便学生不仅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口头语言,而且能在学习中自觉、主动、有意识地养成自己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以促进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素质。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往往不如读、写的训练那样重视。实施口试能促使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课外阅读的数量都比较重视。但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仅靠课堂、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倡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多观察,多思考。然而对这种语文课外知识积累的考查,在笔试中很难操作。口试,却给了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请你背诵几首课外学到的赞美春天的古诗;请你说说你喜欢的一本课外书......这些内容的设置,很好地检测了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情况。所以,口试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