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时间:2022-07-30 22:5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发动机 教学 实训 静态 动态 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1 “静态”实训背景 

1.1 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实际情况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内容是在该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置的;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岗位(工程机械维修),并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最后确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但长期操作中,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除授课程过程中发动机结构各总成拆装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了“维修”实训内容,发动机整体拆装。也只是个整体过程拆装。没有检验过程也无法检验拆装质量。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要求完成发动机的整体装配,不知道自己装配能否符合实际要求,对自己“工作成果”没有检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脱离生产实际内容,学业结束对自己工作能力失去信心,没有充足的把握胜任维修工作。毕业生调查反馈内容重点是实践工作能力差。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岗前强化培训,才能够适应工作。失去了高职教育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意义。 

1.2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深入改革,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情境教学法 “六段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应用,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实训的加强,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适合社会需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要求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必须“市场化”,引入“动态”实训概念。 

 

2 “动态”实训意义 

2.1 工程机械“动态”实训特点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加大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实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强调培养的是学生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上岗后就进入工作状况;“动态”即运动状态, 只有“动态”实训,才能够保证大幅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态”实训是与企业实际用人需要相符合的最接近实际生产内容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注重安全与环保及团队配合。实训过程建立“三级”检验制度(装配前检验、过程检验和总检验)及检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根据。同时“动态”实训要求实训教师具有更高标准的内涵。实训过程必须确保安全、实训教师严格认真负责,同时提升实训教师的内涵。 

2.2 “动态”实训管理特点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修理“动态”实训同时带来了实训中心实训管理内容的根本改变。为保证实训收到良好效果和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实训中心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能力考核制度是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名师出高徒,只有有“实力”教师才能够培养有“能力”的学生;“动态”实训的实施,首先必须进行实训教师能力培训、考核,建立实训教师考核制度,持证上岗,才能够确保发动机“动态”实训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科学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实训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配件采购制度、配件管理制度(包含领用件管理制度)、工具管理制度和不断补充完善制度,并确保实训管理制度的实施。 

引进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实训进度监控制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估,定期对“动态”实训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引导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实训人员管理制度。考虑专业招生人数,确定实训分组率;合理确定实训内容,配备合理数量专业实训教师;为提高动手能力,“动态”实训分组率每组不超过4人,确保实践技能培养。 

3 动态实训具体操作 

3.1实际“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 

按照工程机械施工企业岗位维修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明确发动机维修任务,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并实施情境“六段”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贯穿每一项的学习内容。见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工作任务计划表 

工作序号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完成时间 备注 

1 1发动机检测 

2发动机整机拆卸 

3发动机解体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安全环保 

拆卸顺序正确合理 1小时 

1小时 

6小时 安全 

安全 

零件摆放规范不落地。 

2 1零件清洗 

2检测 

3采购计划 

4外加工计划 清洗彻底与环保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配件明细价格 

外加工明细价格 1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环保 

检测结果分析判断 

询价 

询价 

3 1曲柄连杆机构组装 

2缸盖组装 

3正时组装 

4外围组装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4 1发动机整机装配 

2气门间隙调整 

3油路水路电路检测 

4起动及检测 安全操作 

两次调整法规范操作 

操作顺序标准规范 

安全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安全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安全 

5 1工作场地彻底清扫。 

2工具归类。 

3实训报告。 无尘 

工具清洁、归类 

3000字内容齐全 2小时 

1小时 

5小时 设备摆放合理 

合理归类 

档案保存 

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计划表(学生用表) 

3.2:“动态”实训考核: 

由实训指导教师每天阶段填写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见表3.2,单项任务20分,全项工作任务满分共100分总成绩。 

建立实训工作表现、实训报告、考勤等扣分标准制度,确定实训总成绩。重点突出“业绩”维修结果的表现。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训任务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成绩 

资讯决策 

计划实施 

检查评估 合理使用资讯条件(0.5分)团结合作正确决策(0.5分) 

合理的单项工作计划(1分)计划顺利实施过程(0.5分) 

单项工作过程的检查(1分)单项工作结果的评估(0.5分) 

工具选择 

工具使用 根据题目正确选用拆装工具(1分)每选用错误一次扣0.25分;合理正确使用工具(1分)每使用工具不当扣0.5分;工具乱放扣0.5分 

拆装考核 正确的拆装步骤(4分) 

拆装步骤错误一次扣2分;零件乱放一次扣2分 

检测考核 正确的检测步骤(2分) 

检测步骤错误一次扣1分;零件乱放一次扣1分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正确(2分) 

结果正确2分;结果基本正确1分;不正确0分 

工作台场地 

清洁 工作台 场地清洁(2分) 

工作台清洁1分;工作场地清洁1分 

零件工具 

摆放 零件工具摆放(2分) 

零件摆放(1分),工作结束工具清洁归档(1分) 

考核时间 20分钟(2分) 

每超过5分钟扣0.5分 

违章操作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总成绩0分 

考核教师 考核日期 总成绩 满分20分 

表3.2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 

 

备注:参照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设计每天工作量,制定工作计划;每天工作内容含拆装、检测、清洗、维修等内容,按考核标准归类,完成“动态”实训内容“设计”; 突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安排合理阶段检查评估。 

 

4 实际应用情况、效果分析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经过两届“动态”实训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在发动机试车过程中,都能够确保发动机着车后不漏油、不漏水、发动机无异响。效果非常理想。通过“动态“实训,即锻炼了实训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了学员细致认真踏实工作作风。毕业后“敢”于投入工作,企业反映良好。 

 

第2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技工学校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介绍现代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检查维修、装配调试及故障诊断方面的内容。在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做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工作对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人从事汽车构造教学十几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

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难以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的教学,即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实习、现场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由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逐个系统,逐个零部件地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在分组拆装发动机的同时,老师现场讲解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直观明了,学生轻松掌握;学生现场提问,现场得到解答,师生互动,既锻炼了同学“真刀实枪”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师生感情交流。对发动机一些复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全班集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分有合,有理论有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提高,现场即是课堂,多媒体课堂也在现场,灵活机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各知识点的特点,我们将“气环三隙检查”、“ 发动机油的更换”、“气门间隙的调整”、“供油时间的检查调整”、“发动机水温过高”等相对独立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实际的要求与规范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进行分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五合一”的教学内容组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发动机原理分为二册,先讲“构造”,后讲“原理”,将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导致讲“构造”时难以深入,而讲“原理”时,又枯燥乏味,而且以前所学的构造已经忘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相关内容有机穿插,有些系统是先讲构造,后讲原理;而有的是先讲理论,提出问题,再讲构造;还有的是构造、原理穿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觉得有骨有肉。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拆装发动机的机会,将后续的发动机修理运用课程中的发动机拆装、运用、调整中的部分内容也自然插入,花的时间不多,却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同学从结构、原理角度进一步理解汽车的正确使用(大部分的同学取得汽车驾驶证),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将结构原理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结合实物现场分解,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对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可让学生结合结构原理讨论,然后由老师引导总结分析,归纳出故障原因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按照各机构系统分类、分项、分步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的训练力度,加强技能的培训深度。严格按照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进实验室,接近实物,课堂效果会更显著。将有关结构原理的内容重点讲解,先结合实物分步、分解讲述,结合实物让学生将原理吃透。对一些运动关联性较强的机构系统,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尽量安排在实验室讲解,在老师讲完原理之后,针对实物分解,并演示其传动关系,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观察实物和传动关系理解原理,再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两位同学讲述,最后老师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使对结构原理看的比较清楚,容易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构件的传动关系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对结构原理的掌握比较扎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故障分析,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故障分析与排除部分,尽量按排在现场进行。有条件的情况下,预先设置故障,让学生自己针对故障现象,结合所学结构原理进行故障原因的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再引导学生按照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除故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了由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故障原因,讲述故障排除的方法的枯燥乏味,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故障分析的方法。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教学是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所以上课中,我们让学生尽量联系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机械、电子等知识,进行发动机结构原理的学习,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进行自学提高,有意识留下问题,促进同学进行独立思考。

为了培养同学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同学结合课程,进行一个小制作或小发明创作。有的同学进行教具解剖,将一些难以看到内部结构的发动机零部件(如液压挺杆)进行解剖,促进了同学自学及动手能力,也方便了其他同学观察学习;有的同学根据拆装过程中专用工具缺少的问题,设计出发动机气门拆装工具和活塞环安装工具,既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又应用了学过的知识,发现了不足,得到老师的指导,还为解决实验室工具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实验教学

1.大力建设“软”实验室。对于缺少一部分实验设备和仪器,导致一些课程的实验无法正常开课的问题,大力发展“软”实验室“,软”实验室指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仿真软件补充现实实验条件的不足。学校可适当引进一些汽车仿真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达到预期效果。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针对实验学时少,可采取开放实验室的措施。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进入实验室学习,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入日常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开放实验室需配备专门的实验室人员,专人专职管理。实现传统实验室向开放型实验室转变,势必会增加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负担,一旦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过多,应采取分时段,分批次的进行的方式,减少混乱现象的发生。但是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不能平推,而应有重点的开放。侧重于构造实验室开放,而检测诊断类实验室则重点开放“软”实验部分。汽车检测和诊断实习类的课程,实验车存在设备损耗,使得费用十分高昂,影响了实验室的充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增大实验室面积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站着实习,坐下理论”。

二、实训教学

汽车专业实习教学应该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以真实的汽车或汽车零部件为载体,以仿真软件为辅助手段,在具有丰富维修技术的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规范的汽车拆装过程中真正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用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设备去分析汽车故障产生的原因,正确使用维修设备及工具去排除故障,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汽车专业知识的运用。然而,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差距较大。

1.采取多样化实习手段。对于已有的一些实习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如汽车驾驶实习,不应只考察学生的驾驶技能,还应增加一些对于车辆日常维护知识的培训。专业实习应分方向,例如电动汽车和汽车电器方向学生应进行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方向应主推汽车管理类调研实习。根据专业有目的地实习,学以致用。对于汽车检测与诊断类实习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一个让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自行设计学习训练方案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把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进行评定、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对于实训设备投入过大,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的情况,可在一定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利用汽车仿真技术,让学生在仿真模块里先进行模拟实习。在发动机拆装实习中,我们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发动机供其拆装,但我们能够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电脑,让他们在电脑里先进行模拟拆装,使学生对发动机各零件之间关系和拆装规范有一个大体地了解,然后再到发动机拆装实验室,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拆装训练。这样的实训教学过程,既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规范实习操作流程,又能防止让学生直接拆装可能造成对发动机的损坏。仿真辅助教学的时间比例不可过大,避免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教学。

对于汽车服务方向的学生实习,可送学生到签约的实习基地实习。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支持。除此之外可采取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实物仿真指模拟企业环境,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如建立校内汽车服务中心,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实践平台。开放的汽车维护保养中心,对校内车辆、校内工作人员的用车进行维护保养。提高实验器材的利用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习兴趣。建立网络交互式汽车买卖平台,结合二手车评估等课程内容,模拟营销环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规范地掌握实际操作基本技能。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本身就兴趣不大,再加上实训条件不足及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手段、多途径的方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众所周知,各类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成立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创建由专业教师主管的汽车协会,举办多种多样的体现专业素养的比赛,例如汽车拆装技能比赛、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汽车知识竞赛、汽车节能比赛、电动车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不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激发创新思维能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比赛,加大学院各专业学生与老师之间协作,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学院应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采取创新性学分制度。从专业实习中取出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该学分,如参加学科竞赛,各类比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取得技术专利等等。

3.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不足,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非师范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小,大多数老师毕业后直接应聘到校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不足。实习教学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实习教学的质量。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分开教学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这就需要具有理论教学功底高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应考虑引入一些具有汽车维修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已有在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使教师即能“教”,有会“做”,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师资队伍的相对统一。所以应该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对每位教师制定一个培训计划,除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培训计划定期到汽车4S公司、汽车设计公司、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吸收新技术、新方法,熏陶企业文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

以上是从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两方面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提高汽车专业技术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好的社会大环境下不断进取,才能保证学校的稳固发展。

作者:邹浙湘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

第4篇

关键词 汽修教学 多媒体技术 实践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明显出现汽车维修技能人员及运用技术人员的紧缺现象,这对汽车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是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但对汽车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或场地很难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职业学校投入不足,专业技能型教师缺乏,如有些教学设施存在老化、腐蚀等现象,这些情况都难免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那么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来优化和整合汽车教学呢?

1 多媒体教学与汽车教学的整合

1.1 充分运用汽车多媒体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多媒体CAI课件的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并综合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可利用资源,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形象生动、富于乐趣。

1.1.1 汽车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

汽车专业课的特点是: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的培养;二是在实践环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入课堂教学的情形下,注重应用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内容教学,比如应用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它是围绕培养高职人才的要求,及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发的一款汽车教学软件,它以“讲清原理、强化应用”为重点,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故障判断能力。该软件内容分类明确,包括发动机总体构造、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构造与维修、电控汽油机供给系的构造与维修、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构造与维修、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系构造与维修、冷却水构造与维修及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十个单元。在汽车课堂教学上把书本和课件结合起来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书本上比较复杂的原理和结构得到强化,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实物讲解,但原理就很难讲得清楚,此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动画的演示来讲解,非常形象生动,简洁明了;二是课件中的内容非常综合和紧凑,每一分类的内容都包括教学演示、教学园地、单元测试和答疑集锦,教学演示以图片和动画为主,并结合文字加以说明,非常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

1.1.2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现代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多媒体CAI课件到整合,中学教师在也逐渐走进信息教育时代,这对很多老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课件是目前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类课件,还有一类专门用于制作多媒体教学的课件的Authorware,综合应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可利用资源,制作一款汽车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与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优化课堂效率。但制作一款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课程大纲和实践操作内容等非常熟悉,也可以对某一单元制作一个独立的课件,如制作《无分电器点火系工作原理》多媒体课件,专门讲解无分电器点火系的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如发动机的整体构造及拆装步骤,可以通过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教程或重组到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观看和讲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的强化。

1.1.3 及时更新和补充汽车新知识

汽车技术日渐更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应用于汽车上,在让学生掌握原有的教科书上的内容外,更应该让学生掌握汽车新技术内容,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汽车新知识。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可以把新技术穿去,也可以将内容补充到课件中去,如汽车新技术“环视检测系统和6冲程发动机”,结合网上搜索,寻找相关内容,及时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

多媒体教学与汽车专业课的结合即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是优化汽车教学的手段。多媒体CAI课件在存储、表现和传递教学信息时具有集成性、数字性、超文本性、交互性及可诊断性,因此,与以往任何一种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CAI课件的引入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最为显著的教学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2)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4)有利于创造多层次的学习目标。(5)便于资源共享。

注意:多媒体技术与汽车教学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内容都需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应当合理适时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如果所有课堂内容均使用多媒体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像汽车一样也是科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茫然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或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2 汽车教学的优化

优化汽车专业课教学是培养新形势下汽车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外,更应该紧密联系实践,善于总结提炼汽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1 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优化汽车教学

职业学校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必须按照实际岗位需求安排汽车实训课。如学校第一学年一般安排《汽车构造》,主要是以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和维修为主,则本学年安排的相应汽车实训课,包括发动机拆装、活塞连杆组的拆装、曲轴飞轮组的拆装和检测、离合器的拆装、变速器的原理等实训,真正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时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学生对汽车专业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优化汽车教学

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汽车产品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种汽车人才的需求激增的情势下逐步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在职业技能学校或培训机构中,汽车专业师资在社会上相当短缺,这不仅阻碍了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制约着学校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汽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有:具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和汽车服务行业经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包括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汽车专业的毕业生等人员,若从事教师行业,可以参加汽车专业师资培训工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提炼总结汽车专业知识,从而优化教学。

2.3 具有一定的教学设备或模型,优化汽车教学

汽车是属于实训类的课程,汽车教学中不要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或基本上在操作间拆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会造成学生的厌倦,觉得太枯燥;如教师通过拆解离合器进行解说其结构原理,通过实践掌握离合器的结构原理以及维修故障,并按工艺顺序安装离合器,最后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在对汽车人才培养上,主要应该以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为指导,而汽车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实践是课堂理论内容的延伸,更是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的重要手段。一是汽车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很强,二是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和技能能力。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必须配有一定的设备或模型,包括轿车、发动机、变速器、检测仪器、配套工具等基本设备,如别克君威轿车教学模型,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学设备和模型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汽车维修专业要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2.4 校企合作,优化汽车教学

学校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同时,也应让学生去体会和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动态。企业希望获得具有职业素质和技能型的人才,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企业。因此,学校可以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学校在最后一学期应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并在教学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去汽车城或汽车维修厂参观,即能使学生真正体验汽车修理的工作情况,又能让学生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和维修厂里学到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加强学生对汽车维修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汽车专业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课;实训课

近年来,随着汽车领域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不仅为汽车类中职学校提供了更大的机遇,而且也使学校遇到更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适应汽车技术发展?”是摆在汽车专业教育者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要从教学方法方式上来提高学生的各种技术水平,其中理实一体化教学便是一种新的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汽车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学校要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设置课程,市场决定出路,课程设置需要和市场需求衔接,市场需求中职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课程设置上理论和实训比例应有差异。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职业学校扩招,学生入校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等越来越差。在学习中无目标性,不懂得思考,导致学习毫无兴趣。所以,我们培养学生以兴趣为中心,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中学,在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

中职生有被父母“逼”过来的,有被父母“送”过来的,有自己“跑”过来的。这些学生的基础不同,上学目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体化教学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侧重讲解不同的内容,布置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实现分组实训、分层管理、分层辅导的问题。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以汽车发动机拆装模块为例,首先让学生知道该用哪些工具,怎样使用工具,然后边讲边按顺序拆卸,拆时注意做记号,拆下一个零件,就说出零件的名称和作用,让学生在一旁记住,并将拆下的零件按顺序整齐地放置在工作盘里,让学生意识到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规范操作,并同步地将拆装步骤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能认识零件结构,又能大体清楚拆装步骤。然后,老师选一个比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其它学生在一旁观看。学生操作时可参考黑板上的步骤进行,不会的地方老师及时指导。然后学生分成3-4人一组进行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在操作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引起学生重视,对一些学生做个别辅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为了实现分层教学可以把课堂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对于“低才生”,要求应该是:低起点,学习意愿低,多操作,比操作速度,以实操渐渐改变其厌恶学习的心理,只要掌握发动机结构与拆装工艺即可。对于“中才生”,要求应该是:多辅导,多激励,以实训激发其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欲望,需要掌握发动机原理与维护实训的知识与技能。对于“高才生”,要求是:高标准,严要求,专业基础扎实和技能过硬,掌握发动机理论与排故维修实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这三个层次学生制定恰当评价机制。对于“低”才生只要掌握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拆装工艺正确,速度快。对于他们多采用鼓励评价方法,多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其对自我的认识;对于“中才生”要掌握发动机原理与维护实训的知识与技能、理论知识要求高一点,技能操作要求熟练掌握。对于他们多采用进步评价手段,通过比较其不断进步激发其更高要求;对于“高才生”需要掌握发动机理论与排故维修实训的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分析判断发动机故障所在,如何排除和处理。对于他们多采用成功激励评价手段,通过成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四、提高理实一体化整体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教师根本只做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那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汽车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必须加强课堂管理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的固定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动”起来,况且实习场地也不可能保证学生每人都有一件实物进行操作,总有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协助正在操作的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对的自由度,如果老师放任他们,那么总有些不守纪律的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还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不能学生动手,老师旁观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训练过程。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学生拿到实物就动手,能拆的就拆,拧不动或拆不下来的就用锤子敲,先后顺序谈不上,学生根本不知道哪些零件该拆,哪些零件不能拆,结果需拆的不拆,不能拆的倒强制拆了下来,零件洒落了一地,装时就更乱了,要么乱装或错装,要么装不上的不装。老师却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讲清拆、装的顺序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操作演示。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课堂上不讲究质量、不讲效率,学生在操作时就没有紧迫感,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了。老师应改变这种状态,在操作中可分组进行操作比赛,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并挑选几个成绩较好学生协助老师进行当裁判,同时给干得好的学生以表扬,给操作不太好的学生分析原因,给予鼓励。从而增加同学们操作的热情。

总之,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汽车专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飞.分层教学与管理实践探索[J].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0(2)

第6篇

关键词:课程现状;教学思路;教学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

一、课程现状

《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理论知识讲完,然后在学期末安排两周实训课,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在进行实训时,由于时间间隔过长,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无法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操作,达不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项目教学思路

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制定发动机大修方案;能完成发动机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的检修;能完成发动机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的检修;能完成发动机机冷却系、系的拆装与检修;能完成发动机总装与调试。

(2)知识目标: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系统与冷却系统功用、要求、组成及结构特点;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功用、结构型式和主要组成部件工作情况、配气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组成系统常见故障发生机理及产生原因。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经济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工作认真负责、重视细节、吃苦耐劳精神和勤学苦练的精神;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2.课程项目设计

本课程不是从发动机工作原理到各系统组成、结构功用为线索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而是整合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中涉及的发动机机械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典型发动机大修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典型发动机大修具体工作过程包括发动机大修方案的制订,发动机总成的分解、清洗与检修,发动机总成装配与调试三个部分。本课程在此基础上配置了6个子项目:(1)汽车大修发动机的检验;(2)曲柄连杆机构的分解、清洗、检修;(3)配气机构的分解、清洗、检修;(4)冷却系的检修;(5)系的检修;(6)发动机总成的总装与调试。21个工作任务:(1)发动机信息采集;(2)送修发动机检查;(3)填写发动机大修进厂检验单;(4)汽车发动机吊卸;(5)发动机附件拆检;(6)机体组的分解、清洗与检修;(7)活塞连杆组的分解、清洗与检修;(8)曲轴飞轮组组的分解、清洗与检修;(9)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10)气门组的分解、清洗与检修;(11)气门传动组的分解、清洗与检修;(12)配气机构的装配;(13)正时皮带的更换;(14)冷却系循环路线检查;(15)节温器的检修;(16)冷却系装配;(17)系分解与清洗;(18)机油泵的检修;(19)系装配;(20)发动机总装调试;(21)填写发动机大修过程检验单。

三、课程项目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敞开思维,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 “学中做,做中学”。再次,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发动机机械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以操作规范、操作能力与装复后的质量相结合作为项目考核的主要内容,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而且要考核知识的迁移,还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核和企业标准来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教师提出任务。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构造与作用,突出载体的典型性、通俗性。第二,分组。学生分组(每组4~6人),组长承接分析本组所承担的项目任务中的具体内容和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学习与项目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研究、选定工作方法。第三,计划决策。各小组自行制订项目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步骤,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指导学生优化项目方案、选择设备、工具、量具。第四,实施。学生实施操作,包括拆解、装配、调试等,操作要正确规范,并完整地完成本组的项目任务。第五,检查。教师跟踪检查、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并纠正其违规性动作,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第六,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际操作过程,填写《过程考核自评表》和《考核评价表》,每小组派代表集中汇报工作情况,教师集中逐一点评项目的实施情况。

从本课程实施项目教学以后,教学目标明确,直接以项目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学习的能力。从已毕业学生的教学评议和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回访来看,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很满意。

第7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项目工程”,以项目工单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项目”为主导,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特点和现状分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门课是目前汽车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课程内容包括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基础、汽车故障诊断设备、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底盘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车身电器和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等部分,是汽车维修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另外,由于部分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加之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的讲解过于枯燥。实训时由于设备台架和整车的可操作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学生无法对这门课感兴趣,老师不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走访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这门课程教学时,教学方法大部分采用理论+实训,没有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全部贯穿实训情景)。迫切需要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课堂“教、学、做”统一。

基于以上情况,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 即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书本上原有界限,将一部份知识组合成一个大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工单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使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有成就感并增加学习兴趣。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排除汽车故障基本技术。按照正确逻辑的排故思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项目任务,最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排除的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任务工单。它通常有如下工作过程模式:早(午)礼、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学生分组实训和巡回指导、考核评价与学生成功分享、总结。教学创新的亮点在于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同时每堂课有有一个汽车修理行业常见故障项目,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师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项目工单内容,根据设备开发实训项目(最好是同一车型设备,数量8-10人一台为给学生提供),有理实一体化教室。这里以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为例说明项目工单内容,根据前期对汽车修理厂和4S店的调查,电控发动机故障一般为故障灯点亮,无法起动,怠速不良,,加速不良,高温等六大类故障。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及操作由简到繁,设立项目工单实训顺序:故障灯点亮,无法起动,高温,加速不良,怠速不良,同时根据每个项目设立具体任务和知识点。

(二)早(午)礼。在湖南永通集团、申湘集团、华洋新世纪集团下属汽车4S店,多次看到企业的早礼文化,聆听老总对人才的要求更是期待学院能够培养“沉得下、顶得上、留得住”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严,每个层次的人员必须要考核。高职生在校学习就要严格校规,提高职业素质,用准军事化早礼加强素养,不断地把学生潜移默化,在职业素养方面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早礼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为排队集合、报数、师生问好,齐声读车间5S管理口号,老师布置任务,每天一名学生上台讲一个励志故事,等等。

(三)理论讲解。根据教学方案和项目工单对所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于新知识、新技术要重点讲解。比如项目二,发动机不能起动有火无油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因为在电控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已讲过燃油供给系结构,那么可以稍加复习,主要是讲燃油系统的检测方法。在讲解理论时,还有一点是紧跟台架设备特点,只有吃透一种车型的常见结构和故障诊断方法,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示范教学。这个环节是重点,笔者了解过其他院校,大部分实训老师都是简单的操作,然后就要学生自已完成,真正学生单独完成的可能没有几个人,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动手,但如果他们看了老师做了一次,有可能会激发兴趣,降低难度,有可能会积极动手。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有这种特色,集团花费重金拍摄发动机和底盘拆装视频,指导学生实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非常规范。学生操作时还循环播放,整个实训气氛学生学习意识浓烈。如果有条件,笔者觉得根据项目工单可以录制视频便于教学示范。

(五)学生分组实训和巡回指导。这个环节是整个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只有学生认真完成好实训任务,整个教学才算成功。不管哪个教学法,只要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就是最成功的。教师事前要设置1个-2个故障点,学生按照规范流程排除故障,并且能够完成工单。故障诊断主要考虑的是思路,思路决定故障排除捷径,所以在项目工单里有一项这方面内容需要学生记录排故思路。教师在整个过程进行巡回指导,有些集中的问题需要集中讲解。

(六)考核评价与学生成功分享。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要适时的做相应的总结,项目完成后要有明确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项目做出合理评价,在此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利用学生做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和操作作出客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采用这种项目教学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可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对于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锻炼了总结的能力,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让大家能共同分享。

(七)总结。最后环节主要进行车间5S管理,同时教师对当场实训做一个总结,对于排故思路清晰,排故实训规范的同学提出表扬,对有问题的需总结原因。

三、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而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常见故障对象为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示范环节的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现在高职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模仿能力还是很强,老师可以利用已做的视频进行播放,但必须操作规范,如万用表使用需要调零,检测线路需要细铜丝或者转接线等

(三)评价要恰到好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学生学习评价是以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为依据,具体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成员情况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个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

近年来,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管理中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领导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根据学生就业企业回访,企业对于华汽学生很满意。这主要在于华汽教育实训中心投资建设成为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室,而且设备和教材相当配套,便于开展教学创新,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下,不少职业院校纷纷借鉴先进国家的教学模式,推广应用模块教学法、“双元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作为汽车教育领航的华汽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戴冠军主编.汽车维修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朱丽梅,项目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J].教育月刊,2002(10)

[4]谭本忠主编.汽车故障排解思路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发动机;构造;维护

《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是教育部规定中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现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的检测和调整的方法,掌握发动机的正确使用维护过程,掌握整机、总成、部件的拆装、鉴定、互换等操作方法和技能,为学生能胜任农机销售、生产、维修、保养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国家级精品课共建共享的建设过程,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实训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类精品课程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组织与安排、课程标准制定、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教材建设、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评价、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作为其它课程建设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完成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式,通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课程建设的实践,结合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与实践结果

本课程依据国家中职精品课程标准,经过两年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于2013年获批为中职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实践结果的分析

本课题研究历时的两年时间里,恰好是我国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期,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研究虽然是通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但绝不仅限一门课的具体做法,它是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是进行的。本课题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所进行的课程框架及资源结构规划、课程全局模块设计、课程标准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与实训指导手册建设、精品课建设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机制、教学模式改革、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评价模式的改革、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调查等研究工作,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详细剖析和经验总结,揭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途径,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1. 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因为在课程建设中人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教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练型师资队伍,学校可外引内培,通过下企业锻炼,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指导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技能大赛等多种途径提升师资素质。

2. 课程定位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课程建设规划制定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我是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并与地方经济结构相结合同时能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就要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不能盲目的拔高。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适应本校实际的。

(2)“为了谁”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学者自身的事情,精品课程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不是哪个人自封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的自我建设原则,不人为拔高、不人为干涉,要自然成熟。另一方面,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加快其成长成熟的步伐。

(3)“依靠谁”在课程教材建设中,注意配套建设。课程教学内容要先进,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同时要适合于学生学习;只有依靠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理念。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实施,都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综合的载体就是工作“项目”或“任务”(行动化的学习内容)。每个项目、任务或模块都是一项具体的工学结合学习任务,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同时,教学内容选取是课程标准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传统做法是根据学科体系选取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对于中职教育是行不通的。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必须是依据工作过程,只有对职业岗位及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选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中职课程的教学目标。

3. 任务划分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课程建设之初就要有合理的课程框架及资源结构规划、课程全局模块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到后续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使精品课建设成为一个长效的、动态的建设过程。结合中职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少,且缺乏科研经验等特点,在漫长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划分建设任务,将整个建设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使参与建设的教师看到的是一个个小山丘,而不是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任务的划分同样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重视子任务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进而得到子任务间的进一步优化和组合。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问题和建设阶段性成果与科研、基础教学、专业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三、结论与建议

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甚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学生的水平也有差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要迁就现有的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通过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与科研,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 陈京培,张廷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2(05).

[3] 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第9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教学;效率

1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传统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当学生结束学业生涯投入企业之后,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无法快速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去,针对以上问题,职业院校需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培养的方向,让职校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还需要开展“给予农业生产过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实现“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机械部件的拆装,可以结合季节发展,开展相互配套的机械作业训练,设定一些实训活动,例如驾驶、检修等,让学生能独立完整机械的驾驶与修理,成为一个可以胜任农机修理、保养、使用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注重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可以在学校期间就接触将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具备较强的问题处理能力[2]。

2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集服务、管理、生产为一体的课程,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任务或者项目作为中心,对课程内容重新组织、进行选择,同时也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能提升其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电气控制、数控技术管理、售后服务、农机营销、农机装配和调试融入任务项目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整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研和农业机械专业有关的岗位、职业,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为日后的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确定将来的工作领域。此外,教师也可以设定一个完整的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去探究播种之后的清洁保养,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危险动作、错误动作都要扣分,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3]。

3整合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统一

在职校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统一,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完全会受到课程安排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整合课程,比如,可以把“公差配合”和“机械制图”整合成一门课程;把“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护”和“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整合成一门课程,同时纳入专业实验操作。同时还可以实施软硬件的相互结合,比如,在机械CAD/CAM、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护、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教学可以和多媒体教学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4]。

4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实践能力

职校生在结束学业生涯之后就会直接投入企业工作,在职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教学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胜任能力。农机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属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比较强、周期比较长,结合专业特征,学校可以加强校企、校场合作,和一些农业合作社、农场、农技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发现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加以改正,掌握新装备、新技术、新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足准备。同时,职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师需要定期参与专业培训,这样才能把最新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跟上时展的脚步。

第10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建设;探讨

在中等职业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等同类课程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际联系要求紧密,专业实训内容多,实训环节变化大,各校已基本对电工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训教学实行一体化整合,把原来的《电工技术基础》与《电工技能与实训》教材实行整合。一体化教学对场地、设备要求高,工位充足,学生就业上岗技能要求实训模拟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近,但目前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实训室建设设计往往无法达不到这类实训课的需要。因此,探索在现有的基础环境上改善实训室建设,使其适用面宽、仿真度高,功能灵活多变的电工基础类实训室,对提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质量、提高电工专业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义。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版本与实训室的现状

目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采用整合度比较高的教材主要分两类:高等教育出版社版与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其中高教版的是以传统的《电工技术基础》教材加以改进,主要在课题引入、实物举例、后以任务实训加以验证,其版本有些类似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采用实物图例连接举例,实验与实训设计有很重的高中物理实验室味道,目前基本配备主流是天煌教仪THETDG-1型电工技术实训装置的配备。中职学生学习起来对理论的理解发费时间较多,而技能实训效果一般,许多中职学生不能在实训中产生强烈的兴趣,更找不到实训现象与对应理论的联系,是一种比较适合教师教学而不太适合学生学的配备选择。

另一类是以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为代表,它是一本的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电工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材,突出“做中学”的核心特点,它是按照实际操作的工作步骤、安全和技术要求,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产生专业“做中学”的学习兴趣,继而指引学生明确要求、学习工作任务,实施任务计划,检查“工程”进度与“安装工程”质量与修改任务方案、总结与评价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各个环节,学生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效果实践当中较为理想,实训室配备一般是采用通用型电工电子实验装置即可。采用这个版本教材与实训配备,比较适合学生学习,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有很强的实操能力与指导能力,并在实训教学过程逐渐把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操作与理论系统整合。当前,大多数职校都在探索这种模式,并且在技能竞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这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都存在着以下共同的问题:

(1)各校电工类实训室建设大都只根据课程实验或实训需要,以成套实训设备装备实训室,比较有代表行的型号有DGX-1型 电工技术试验装置 、TH-DD电工电子实验装置等。这些实训任务,主要还是进行验证性教学,没有能实现实训环境与实际安装场景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电工基础的基本电路实验,学生对原理图与实物之间的联结理解欠缺,而在主要电气安装部分如:日关灯的安装、单户住宅的用电系统的布线、三相配电线路以及电力拖动部分,没有能强化学生作为电工职业的必要技能标准,从而缺乏电气安装工程实际操作技能。

(2)在电动机实验部分,缺乏电动机、发动机相应的结构模型,没有配套的可供拆装电动机及相应工具,而在实践当中,电动机的拆装很有市场,实验室在方面缺乏配备无疑是我们忽视了市场的需求。

(3)在基本的电工布线配套设备方面,成套设备一般都没有配备冲击钻、电钻、角磨机、石材切割机等室内电工安装常用工具,使得学生的基本技能仅仅停留在实训室的操作台上。

二、通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室建设改善思考

实训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训,掌握电工技能鉴定所需的技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二是学会本行业中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如果从学生学习技能应与实际工作技能接轨的角度思考的话,实训室配套设备的改革与实训室结构设计的改善可以采取以下思路:

1.电工基础实训室分解为以下几个功能室

基础电工实训室、布线实训室、电动机维修实训室(含变压器)、电力拖动实训室。

各功能室功能简介:

基础电工实训室:主要是验证电工基础中基本电路有关的实验,主要包括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节点、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仪表(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钳表、示波器、兆欧表等),本实训室可以与通用型的电子电工实训室通用。

布线实训室:以空的房间为主,将一整间大的实训室分割为四至六间小隔间,如同小浴室、厨房,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墙上实训布线,装排插、灯的开关,有机会学习使用冲击钻、电钻、角磨机、石材切割机等室内电工安装常用工具,的提高学生实用电工技能。

电动机维修实训室(含变压器):主要以电动机、发电机的拆装、变压器的拆装训练为主,掌握完整的拆装工艺。

电力拖动实训室:以电力拖动为主要实训内容,掌握电动机基本的正反转控制、时间继电器控制Y-降压起动控制、掌握交流接触器等控制器件的连接方法,以及常见开关类器件的拆装,学习配电箱安装等。

2.电工基础实训室配套的元器件应作以下调整

(1)基础电工实训室:增加实物电源如电池盒、蓄电池;增加普通物理实验用的开关、灯珠等电路配件,实践教学当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入门电路的直观认知程度,提高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以及常规电流、电压的测量的掌握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布线实训室:以实际室内装修用的线材、开关、漏电保护器、插座、管线以及相关安装用到的配套工具作为配套器材。

(3)电动机维修实训室(含变压器):以实际的一般三相电动机维修、变压器维修工作需要配备全套器材。

(4)电力拖动实训室:以目前的基本通用配置增加配电箱的实际安装,并要求接电验证。

(5)建议在电工基础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在每一实训台配备电脑,装备[虚拟电子实验室].NI.Multisim.汉化版,让学生可以模拟与实操结合,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原理图与实物之间的联结。

电工基础与技能实训室建设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实物实验、实训,才能达到通过实验、实训帮助学生理解电工理论知识,掌握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操的成功体验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部分实训室的管理宜由统一的上课管理结合对学生开放的课余管理结合,使学生能在其感兴趣的时候及时动手体验。电工基础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打破一间实训室就能满足所有技能实训的设计思路,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达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为目的,当然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做出最为实用的方案,才能使《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真正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潮.高职电工类综合实训室建设探索

[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1篇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中职 汽修专业 实施策略

近年来,由于汽车的快速发展,汽修专业人才需求猛增。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中职汽修专业人才,突显“理实一体”的教学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成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笔者学校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应用以职业行为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强化理论汽修工作实际实操的联系,注重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有效性,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特性

1.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解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理念。“行为”注重实践,“导向”明确目标。其是以行为或任务为导向,通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学习反思等因素的组合,创设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模拟职业实践的过程,利用任务的解决来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改善学习方式和提升职业行为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生为根本,以学为中心。强调教学应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从示范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化的观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主动学习;其教学方法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知识归纳和演绎,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2.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特性简析

笔者学校使用的中职汽修专业教材是“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项目成果教材,汽修专业的课程包括了汽车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汽车维护、汽车构造与拆装等技能核心基础课程。课程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核心思想,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服务地位”,使专业理论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常有厌学情绪,迫切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创设教学互动的情境,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紧密结合,分解教与学的步骤,从“任务目标确定D实施任务过程D展示成果反馈D评价反思提升”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专业技能、社会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汽修专业运用的策略

1.分析专业目标,设计工作项目

汽修专业要培养掌握汽车制造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汽车维修能力,并在汽车检测、汽车维修等企业从事车辆维护、检测、修理等方面工作任务的中级职业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使用检测方法和工具,进行故障分析和维修等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成每一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建立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之分解细化为从易到难的几个目标导向,针对各个目标导向,设计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以逐步实现目标。

例如,掌握发动机配气机构检修技能是对从事汽车机修工作的基本要求,从培养汽车机修工的角度,它需要以“凸轮机构”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由此在设计《认识凸轮机构》这一教学项目时,可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分解,明确专业目标导向和具体学习任务(见表1)。

2.编写任务文本,采用分组设计

行为导向教学法通常以“工作任务模块”为载体,学习小组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完成若干个“任务模块”,通过任务实施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训操作时,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实训任务,保障每位学生都参与实施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让学生体验“学中做、做中学”的快乐,体会团队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形成在工作实践中合作交流的职业素养。

任务文本的编写包括基于学生主体的任务提示和相关的学习资源提示等,使学生能获取与任务相关的目标、时间、任务内容、所需的工具设备等信息。

在这个任务模块的完成过程中,采用分组职业活动的形式,全组成员共同承担工作任务,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和调控分组过程,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各小组查阅资料。如活塞连杆组的拆装教学任务,教师设计通过观察活塞连杆各组成部件的装配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出活塞连杆组详细的拆装方案(要求写清楚所需要的拆装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励他们突破难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见表2)。

表2 活塞连杆组的拆装学习任务书(部分)

学习任务 学习资源

1.任务一: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请说出活塞连杆组的结构组成

2.任务二:请利用资源制订活塞连杆组的拆卸计划,制订活塞连杆组的拆卸方案

3.任务三:根据所制定的活塞连杆组拆卸方案进行拆卸

4.任务四:请根据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材、维修手册、参考资料、维修工具

……

3.创设任务情境,导入故障案例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动、体验从而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它需要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行动任务。教师将情境事先设置好,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并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几个任务,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探究。

在汽车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很多章节均可以创设维修的工作情境,教师可以举例实车的故障维修情境,导入故障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实例,思考问题的原因,增加学习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工作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也了解了整个维修检测的操作流程,并能体会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情境,规范职业行为(见图1)。

一辆起亚智跑2.0排量,行驶了15万千米,车辆待速时发动机抖动,加速到120码时速度上不去。检查故障步骤为:

1.检查点火系统:火花塞、点火线圈、高压包均工作正常。

2.检查供油系统:汽油泵压力为3.5kPa,正常,喷油嘴雾化良好。

3.以上系统都正常,分析应该为发动机燃烧室机械部分出现故障,应检查汽缸压力,经检查,1、3、4缸为12个压力,2缸约为8个压力。

案例分析:

4.开展任务实施,落实五步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适用性,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最为关键的。现总结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课堂五步教学实施策略,形成了初步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五步”与教师的“课堂五步”之后,从“教”和“学”两方面落实行为导向教学法。

图2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在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获取、制订计划、分组活动、成果展示及自我评价是关键要素,教师是课堂各个环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学的活动”中发现问题,一起商讨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性,使得任务的结果呈现存在多样性,小组内部成员、小组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呈现方式均有碰撞,教师要全程掌握学习动态,及时进行指导评价。“行为导向教学法”不单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性开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活动的不断干预、引领和修正,保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得以落实,使工作行动过程有效开展。

三、小结

“行为导向教学法”适合实践性较强的汽修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的过程模拟为职业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工作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首先专业教师应该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整合教材,将教材与汽修实际相结合。其次,对于情境的创设,就是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基础与知识点的联结。最后,行为导向教学课堂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大大增加了教师课前的备课量。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行为导向教学法”应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应思考如何将教材中属于工作内容的知识片断进行整合设计。同时,行为导向教学基于汽修工作实践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教学方法的实施,而是教与学双向并进的实践过程,更需要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上还需要加大投入。总之,既然“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汽修教学上已卓有成效,那就更应该坚持下去,不断地跟进分析,找到最有效的契合点,力求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职汽修专业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美]Bruce Joyce.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袁国立.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0(9).

[4]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浙江职业教育研究,2007(9).

[5]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一、观念创新,让学生开启潜能

大部分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学,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实训操作课是教师先示范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做法再重复一遍。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汽修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因为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实践操作课题组成,且每一课题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这就为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基地。在每一模块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分配理论和实践课时,适时控制教学进度,选择一个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即学即用”的优点。

二、手段创新,让学生学有所获

在课堂上,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的最优化组合,可以将“十八般武艺”都用上,通过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创新运用,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整合。

1.注重宽松、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下才有可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而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汽修专业的实训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而且通过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气缸技术检测这一实训项目中,我将其分为两个小项目,一个是量缸表的组装与调整,一个是气缸的检测。

在第二个项目的实施中,我首先分发学习资料,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分组通过摆动量缸表指针的变化找出何时测杆与气缸轴线垂直,通过压缩与伸张活动测头找出百分表的读数方法与规律,提高了学生自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比方在气缸技术检测中,当项目计划制定完后,计划实施之前,适时地播放一段气缸检测的视频录像,并提问学生:工人师傅测量时摆动量缸表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缸径的测量要找垂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根据百分表表针的摆动规律找测杆与气缸的垂直时刻。这样,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结论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评价创新,让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性评价要围绕项目实施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评价要关注过程性和发展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评价。自主性评价可以运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地用于项目成果展示阶段,项目成果展示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协作精神的体现。比方说,在故障排除项目教学中,当每个小组的项目操作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讲述各自的排除过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更好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2.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