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16:5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业技术考核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级和高级职务材料:
⑴申请表一份;
⑵《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二份;
⑶年度考核表各一份(原件);
⑷现任职务资格证书或资格评审表复印件一份;
⑸最高学历和参加工作时的学历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⑹有效期内的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符合职称计算机免试条件的教师),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的侧面;
⑺继续教育证明书复印件一份;
⑻中专讲师系列有效期内的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一份(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的侧面);
⑼推荐表一式十二份;
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信息表》一式一份,并用“广力软件系统”录入3.5寸软盘(仅限中学高级);
⑾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等资料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份;
⑿反映个人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的述职报告一份(打印);
⒀《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一份;
⒁国家语委颁发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复印件一份;
⒂学校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鉴定材料一份;
⒃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学校团委或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经历材料一份(在年度考核表和评审表中注明);
⒄年度最后一本所教学科(专业)的《备课本》(教案)原始记录,原则上交手写体原件;
(二)装订材料要求
1、任现职以来,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能代表本人学术最高水平的1500字以上的主要论著(含教材)、论文、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若是集体完成(如课题),应由合作者或课题负责人出据申报者所承担的内容,或所起作用的书面证明材料,若是教研教改经验交流文章应注明何种范围内交流。以上资料和获奖文章证书装订成册,要求做封面和目录。
2、学历证书、职称证、职称计算机证书、继续教育证明、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复印件(除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粘贴在评审表第一页侧面。
3、其他文字材料按获奖证书(如名优教师证书)、赛课类、辅导学生类、班级获奖类、指导青年教师类顺序装订成册,做封面和目录。
4、除《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推荐表》为A3规格以外,所有材料纸张均为A4规格,凡复印件经学校(单位)审核无误后,到学校档案室加盖本单位公章。纸张、袋子大小一致,装订牢固。
5、评审材料书写(手写)规范,字迹清楚,内容完整,所反映的内容客观、真实,依据可靠。
(三)材料报送
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理念培训、业务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的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实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增强教科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任职能力。
三、培训内容与方法:
本期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自学自练、观看录像、研讨交流的方法进行。
1.师德培训。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校内广泛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培训,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
2.专题讲座内容为: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重在引导教师树立理想,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有思想的教师。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厚实知识背景。
3.每位教师认真读一本教学专着或教学杂志,完成XX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同时加紧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争取在教师专业技术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4.分学科组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主要将小学阶段教材内容分类梳理,分类讲解,重在引导教师掌握各类内容在各个年级教学时的度。
5.观看录像主要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做到在观看之后研讨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点评。
四、培训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作用,向教师大力宣传校本培训的积极意义,引导教师正确了解校本培训的性质特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
2.做好培训情况记载。包括:参培教师出勤、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等。
3.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等等。
4.考核。及时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件、学习体会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并获得校本培训学分的重要依据。
五、青华镇第四中心小学暑期教师培训安排表
一、拓展培训渠道,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首先,树立正确的应用理念。对于新兴技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顺应时代的要求,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其次,信息技术使用培训。针对园师资现状,培训内容上要求:1.熟练掌握搜索功能。每次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都会上网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网络世界大大地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而网络资源的收集与共享、也使我园的主题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时代气息。2.熟练运用各类软件。对教师开展了fpage、authorware等软件、教学ppt的制作、网页制作与修改、图片处理与优化等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老师们学会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及修改等等技术使用的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凸显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3.熟练运用信息设备。教师坚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自身教学的概率不断提高,在示范课、评优课等研讨型活动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接近百分之百。
再次,在培训形式上多元整合。每周五下午为教师学习培训时间,由园内受过培训和技能较熟练的骨干教师担任辅导,提高全园教师的操作水平;进行考核,严格把关。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考核,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的及相关需要的软件操作方法;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规定凡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活动,尽量都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合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师量化工作考核、年度评优结合起来,强化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识及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思维碰撞,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宽思路
网络教研是教研模式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探索。幼儿园建立了网络教研中心,从另一种视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别具一格的教科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1、完善网络资源。一方面注重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过程性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形成电子化资源库供老师随时查阅。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活动需要,在资源库中收录了大量的视频、图品资源,包括示范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观摩课、配套的课件作品以及电子图书馆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上课、备课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次次观念与行为的融合使教师在这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2、研讨网络博客。每月我园都会将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困惑,以研讨话题的形式公布在园部博客论坛上,然后通过网络将主题发给大家,提醒教师针对该话题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所思所得,将自己的经验与疑惑等以日志的形式进行参与。博客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而这种自主的方式促进人人参与的积极性、以共享的形式促进了教师思想与观念的交流,也以随机的形式体现人性化管理。
3、交流日志心得。我园配备了先进的视频设备,教师可以随意地用相机、录像机等设备记录下幼儿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其中的教育价值,体现了教育与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的教育延展功能。经过不断的学习与研讨,老师们养成了善学善思的好习惯,在一日活动中、各项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智慧的火花与观念的冲击,她们总是及时将这些感触记录下来,以亮点、故事分享等形式在日志上供大家研读与探讨,大家在研读他人思维,探讨他人行为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
三、推进实践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作为市信息技术试验基地,信息技术课题一直是幼儿园的优势项目。我们着力将课题建设逐步推进:省级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被评为常州市“十一五”优秀课题。幼儿园还承担了市教科研立项课题《运用两种不同教学手段的教法研究》、市教科研青年课题《整合多种媒体功能,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以及市教科研重点课题《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探索性研究》等多项教科研课题。在不断地调整、拓展与丰富中,2011年,幼儿园又凭借“滚雪球效应”强大的后续发展优势参与了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基于虚拟社区,构建游戏化学习环境,开发幼儿多元智能”》。我们立足本园实际,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有机整合起来,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围绕幼儿学习、生活的三个阶段(小、中、大班),分年龄和内容层次,尝试建立具有本园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每月以年级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从反思中寻找问题作切入口;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树立整合的教育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商讨问题存在情况,寻找资料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性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反思经验,教师在行动中获取了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情景的知识和能力。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
一、年度年终工作总结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人才,是学院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学院要想取得健康、稳步、快速发展,无疑是一句空话,学院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支撑。本年度我们采用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我们共参加招聘52次,其中现场招聘30次,人才市场6次,中高级人才市场、大型招聘会7次,报纸媒体上招聘2次,橱窗招聘3次,同时在学院网站上常年招聘。
全年我们共引进各类人才名,从岗位结构上看,专职教师名,外籍教师名,辅导员名,行政人员名,后勤服务和教学辅助人员名;从人才层次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名,中级职称名,占总引进人数的%,教学人员、行政人员1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职工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各类人才的引进,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另外,我们在外聘教师的聘用上,注重聘用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今年,我们共增加聘用外聘教师名,其中副高职称人,占%;讲师职称人,占%,外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逐步提高。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在员工培训方面,我们坚持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内部培训上,我们侧重于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今年6、7月份,我们配合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8月底管理制度下发后,我们一方面组织各部门自行开展相关管理制度培训,另一方面由我们人事处组织,先后3次对后勤服务和教学辅助人员、教学人员、行政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并对部分岗位人员进行了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外部培训上,我们侧重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本年度共组织了名教师参加了教师资格认定岗前培训,名教师参加了高校教师进修班,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
3、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考核职能,充分发挥人事决策作用
一是加强学年度和年终考核工作,今年5月份,组织开展了学年-学年度考核工作,为教职工职务晋升、工资调整、转岗、去留等人事决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参照依据。今年12月份,我们又根据新修订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办法,注重量化考核,从形式上分岗位进行考核,从内容上强化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力求考核更科学、公正。
二是加强新聘员工在试用期内的考核工作。在人才引进上,我们遵循“严进宽出”的原则,严把招聘关和试用关。我们及时跟踪了解新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状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我们更侧重于加强对关键岗位试用人员的考核力度,9月份,我们对新聘的几名处室负责人进行了考核,为学院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参照依据。通过加强对试用人员的考核,确保了人才引进的质量,在今年下半年新引进的人才中,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率基本为0。
三是及时搜集员工的工作绩效信息,为员工考核提供参照资料。
4、完善教职工福利和奖励制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教职工福利方面,今年,除特殊工种和具有特殊劳动关系员工外,全部办理了社会“五险”。另外,我们及时做好员工福利的发放工作。
在教职工奖励方面,我们加大了奖励力度,延伸了奖励内容,创新了奖励方式,建立起一种长效激励机制。今年11月份,我们相继出台了《论文奖励办法》、《员工培训费用报销办法》等。
5、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完善学院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聘用制度
今年下半年,我们共办理了名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目前,已有名教师取得助教任职资格;同时,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工作。
月份,我们协同教务处开展学院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过个人申报,所在系(部)推荐,人事处审查,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今年共有名教学人员获得我院内部讲师任职资格。根据“评聘分开”的原则,我们又对我院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聘用,同时颁发聘书。
6、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夯实人事基础工作
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员工档案管理、员工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离职手续办理等一系列人事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人事基础工作更加扎实、细致,本年度,未出现一起人事纠纷,投诉现象也很少发生。
在合同管理上,今年,我们共签订劳动合同人,其中与学院续签合同人,新签合同人,与后勤服务公司新签合同人,真正做到人人有合同,规范了劳动合同管理。同时,在非全日制用工、特殊劳动关系用工方面,也全部签订了协议。
在员工档案管理上,我们一方面与安徽省人才市场建立联系,做好新老员工原始档案托管工作,目前,已有名员工档案关系转入我院;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内部档案的建立健全工作,丰富员工信息资料,提高员工内部档案的利用率,为人事管理做好服务。
七、努力完成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月份,配合完成民办高校和民办非学历高等学校教育机构年度检查工作;月份,完成了年度残疾人就业年审工作;月份,完成了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和稽核工作;月份,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月份,配合完成高等院校档案检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1、人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从整体来说,学院的人才层次低,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严重缺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含辅导员)所占比例不到16%;从年龄结构上看,毕业2年以内的专任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整体趋于年轻化,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都严重不足。
2、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在人才引进上疲于应付,人才储备不足
在人才引进上,我们总是在“救火”,一旦出现员工离职,立马需要组织招聘,往往在短时间内又招不到合适人选,缺少必要的人才储备。今年下半年,由于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对教师岗位人数的需求增大,为了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只能通过降低岗位要求的办法来招聘,造成新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3、培训工作开展不深入
今年我们在员工培训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只是侧重于在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方面,在员工的执行力、团队意识、基本素养方面的培训较少,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够深入。
4、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
由于过多地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平时和各部门的沟通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人事处的管理职能和人事管理的参谋作用。
5、人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人事工作是一份非常精细的工作,每一个工作细节都与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今年下半年,由于审查不严,造成有2名员工提供虚假资料获得聘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另外,员工基本信息资料还不够完善和健全,人员进出流程还不够顺畅。
三、年工作重点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加强人才储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变被动为主动,变“救火”为“防火”,改变以往在人才引进上疲以应付的局面,提前做好岗位需求预测,加强人才储备工作。同时做好岗位分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
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从形式上,采用拓展训练、开展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工作;从内容上,增加执行力、团队精神、基本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
3、加强和各部门的沟通,建立沟通机制
建立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互通有无。多与教职工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发挥人事管理的参谋作用。
4、进一步夯实人事基础工作
人事基础工作是做好其他人事工作的前提,基础工作没做好,就像万丈高楼没打好地基,随时都可能有坍塌的危险。切实做好人事基础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减少工作中的误差,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
四、几点体会
本人今年月日进入学院董事会办公室,负责学院的管理制度修订工作,8月中旬正式调入人事处任处长,在这半年多的时间内,感触很多
1、注重合作
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得益于下属员工的支持,同样,下属良好的工作绩效也取决于领导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部门内的合作主要是部门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合作,下属与下属之间的合作,部门的整体绩效取决于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程度。我很感谢、两位同事,她们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很少需要我督促她们去做,平时交办的事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正因为她们的努力,平时对我工作的支持,能让我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脱离出来,有了时间去思考,的时间去分析人事工作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她们本身的不足,反过来又给她们工作上的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让我这个从没有高校人事管理经验的“门外汉”逐步成长起来。
2、注重思考
通常,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整天忙忙碌碌,可又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什么,工作绩效低,问题不断,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思考。缺少思考,部门工作就没有规划,工作缺少思路和方法,问题出现了,只是被动地解决问题,不去思考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解决,治标不治本。作为一个处室负责人,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学会思考。
3、注重创新
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因此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具有公办院校的管理特征,另一方面具有民办企业的管理特征,民办高校近几年才发展起来,没多少成功的管理经验让我们借鉴,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开展工作。目前,学院的一些中层干部一部分来自公办院高校,一部分来自企业,管理理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因此,注重创新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观念上、管理上、工作方法上都要进行创新。我一直在企业里从事行政、人事管理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对高校人事管理不熟悉,因此,创新对我而言对我显得尤其重要。
1)培训内容不能满足需要。一是缺少针对性,测绘行业专业众多,各专业特性又十分明显,用同样的内容来对待不同的专业对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二是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培训与现实生产需要脱节。2)培训形式不够创新。目前培训大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性、体验性强的研究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还很少。3)部分从事培训的教师跟不上形势发展,缺乏对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更谈不上有前瞻性的培训内容;还有教师缺乏教学能力,不能有效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他人。4)缺乏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价考核。部分培训部门满足于办班的次数和受训的人数,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培训的实际效果,只要内容讲完课时达到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员是否掌握不清楚也不重视。效果不显1)参加培训的人员面不广。通常只是少部分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重复参加,而其他技术人员机会相对较少。2)不重视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人员回单位后未对培训效果作严格要求,既没在工作中产生明显效率,也未组织在单位内部的广泛宣讲,学与用有些脱节。3)部分培训本身质量不高,导致无法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参加培训的单位觉得不值得。
2改进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
1)充分认识到培训是一项事关测绘事业全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实施“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战略,必须抓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培训工作。2)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专业技术人才承担着技术创新、生产研发等主要技术工作,必须不断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武装头脑,提高其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拓展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新领域。3)建立“抓培训就是抓事业发展后劲”的认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面临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社会对地理信息产业不断提出新的服务需求,只有强大的人才支撑,才能实现事业的兴旺和长远发展。
2.2建立长效机制
1)完善相关机制。建立完善培训工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把培训工作同测绘资质管理、个人任职资格注册、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联系起来,使得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真正重视培训工作。2)加大投入力度。①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对培训基地、继续教育中心软硬件的投入,努力建立起适合各地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体系;②尽可能地将部分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技术培训项目纳入年度预算,减少参加培训单位的经济负担;③各单位要保证培训经费的落实,并努力随着单位财力的增长不断提高。3)建立和完善培训档案。将培训纳入个人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和选拔任用工作中去,促使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地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2.3重视培训质量
1)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首先要从培训内容上开展需求调研和分析,结合具体生产实际,弄清学习需求,改变过去那种先定下主题、设置好内容,再要求大家来培训的模式,例如,注册测绘师考前辅导,必须紧扣考试大纲,仔细分析近2a的考试题型,努力提供最佳的辅导答疑;其次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分清层次,如“数字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工作重点,培训需依照基础资料收集、建库数据生产、系统功能开发、使用维护更新等不同岗位要求来统筹安排培训,避免有的听不懂、有的不愿听;最后将专业技术人员普遍需要学习培训更新的知识,如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实施方案、CORS数据使用等,尽可能地制作成培训课件,建立课件库,积极推动专业技术人员选学。2)改进培训方式。教师需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项目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式讲解,努力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改变教师台上讲、学员下面听的接受性、灌输式模式,同时也尽可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演示、现场考察学习等活动,将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起来。3)探索建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施视听教学和网上教学,开发利用国内、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扩大受训面,拓展培训空间。4)整合教师资源。在提升现有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基础上,更要注重建立外聘教师库,聘任一批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如生产单位的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等,将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努力建立综合素质高、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培训师资库。5)重视培训评估工作。主要从参加培训人员对培训的反映和感受、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来评价培训的效果,以利于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增强培训效果。学员学习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影响改变和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效果等行为结果层面的信息,属于培训评估更高要求,也有必要跟踪掌握,建立起动态、立体、科学的培训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摸清教学双方的最佳结合点,共同搞好培训工作。
3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教育指导方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升,然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人才引进上依然有矛盾,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本文通过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步研究阶段、策略尝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的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探索出了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主要表现在:
(一)要制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努力培育既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素质、又精于某一方面的“双师型”教师集体。
(二)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为平台,以研究为手段,体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师们的需要和发展方向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他们的兴奋点、工作需求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工作中,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把有共同愿景的有志者自由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个学习型小组,在同一理念、同一目标下,共同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在组织中每一位教师都愿把个人愿景放到整个集体的愿景中去实现,真正打造出“学习共同体”。
(三)通过课程的开发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确立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培养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掌握国内外课程与教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以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主要平台。一要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二要正确把握教师的科研定向;三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四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质量研究。
(四)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我校提出了:“三个零距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零距离;技能实践教学与社会用人标准的零距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到目前我校已派出几十位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许多教师已成长为专业骨干。
(五)充分论证规范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1.要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
2.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强化各教学系部在教师技能培养中的统筹作用
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应主要以“系部”为单位开展,其实效性更强。学院则作整体上的规划与协调。从学院“双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程序化的角度来看,以系部为单位,与企业成立专业培训机构,专职负责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对“双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培训机构以“服务教师”为宗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时间,为教师度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为教师技能培养铺好路。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商讨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特殊性,强调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彰显其特色,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遭遇了瓶颈,存在很多不足。
(1)双师型教师含义界定模糊。目前,教育部和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可谓人云亦云。导致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可循,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选聘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双师型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国外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标准较高,有完善的专业建设体系。例如,德国高职院校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五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不仅如此,在澳大利亚国家还制定了明确的专业培训体系。但是在我国关于此类工作的推进还处于迟缓的状态。
(3)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如果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那么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是阻碍教师内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普遍对于高职院校存在歧视,导致高职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同时,高职院校招生数量逐年下降,这也影响了国家向高职院校的资金扶持,影响教师待遇提高。双师型教师工作从心理和物质两方面都没有得到激励,从而影响其工作态度,阻碍个人专业发展。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2.1 教育部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相关规定
(1)制定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含义标准。任何事物的界定都需要清晰概念的支持,双师型教师含义的模糊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双师型教师实际素质要求,制定双师型教师概念标准,从源头清晰概念,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选聘、双师型教师专业考核、培训体系的制定提供概念标准。
(2)制定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我国教师职业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但是我国并没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门资格制度,对于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还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要求,不能满足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考核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存在质量低的隐患。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目标的实现,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势在必行。教育部门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实际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出发规范资格标准。
(3)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和质量,从而促进整个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高职院校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入职前的培训。双师型教师要求理论和实践都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有很多双师型教师是从社会产业一线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缺乏规范的教学标准。因此,学校要为这类教师提供师范方面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他们缺乏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于这类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场所应选在工厂等产业一线。其次,是入职后的培训。应采用实践培训和理论讲座相结合、校际参观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竞赛,听取相关专业优秀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报告,到工厂等第一线去与技术工人和专家交流实践经验,了解专业实践的前沿信息。最后,就是职后的培训,要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专业发展的培训,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2 加强管理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建设
(1)校企合作促成双师共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为教师和企业搭建实践培训的平台。双师共育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②在过去,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发展只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派送到企业去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在新型校企合作的建设过程中,强调的是以资源共享为宗旨的双师共育目标。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去与工程师和工人进行零距离交流和合作,实现真正的实践技能锻炼。还可以节省企业聘请专家的经费。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专业工程师来校指导实践教学,在指导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和教师传递最前沿的产业情况介绍,渗透实际工作需求,同时解决了实践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实现双师共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制订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质量标准,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高职院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要靠教师的自我管理还需学校管理的助力,双管齐下才能完成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目标。学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自身特点,分段、分类、分期地进行管理。首先,分段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不同成熟程度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开展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不太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工作自觉性差的教师要及时用制度来约束,采用奖罚并用的方式。其次,分类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工作的不同类型。有些双师型教师适合于管理工作,有些双师型教师适合于科研工作、有些则善于实践与教学,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和长处安排其工作,以便发挥教师优点,使教师能够人尽其才,同时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最后,分期管理主要是对双师型教师要分期激励,为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在不同时期对教师采用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这样才能使教师不断认识自身发展目标,提升工作热情。
2.3 增强双师型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
(1)明确专业发展核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二是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只有双师型教师自觉认识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发地、认真地对待自我专业建设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主要指的是教师对自己过去自身发展的一个总结和评价、对未来自我专业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所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养成主要指的是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要与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完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自我专业能力养成主要还是指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自我专业发展的核心才能明确目标,制定合理规划,有效实施接下来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说,有管理权利就应有管理责任,有责任就应有权利。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因而就必须肩负起组织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的责任。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出每一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确定教师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质量责任。
二、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四、结语
关键词: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26-02收稿日期:2016-07-13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研究”(JXJG-12-44-1)。
一、专业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侧重于动作或心智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关键活动,其中,简单重复的练习不能形成技能,有目的的练习才能完善技能。在活动中,不断地练习也会出现瓶颈,突破瓶颈,对于技能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技能不能与知识等同,技能主要是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以行动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到预期中的结果。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技能形式多样,但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还是专业技能。民办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事民办高职教师职业要求具备的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及技巧。
二、我国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概况1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在现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来自传统的师能观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就是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的发挥。以专业知识传授、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这与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现代的教学理念不一致。
2民办高职院校注重课堂教学,缺乏实习实践,限制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技能要在实习实践中经过不断练习、经验积累才能形成。当前的教育机制使得青年教师侧重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教学技能、专业技能。此外,民办高校也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投入。
3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大,青年教师比重也比公办高职院校偏高,尽管近年来对青年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攻读本科、硕士学历期间只接受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缺乏企业实践和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长期下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并不只能用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工作态度来衡量和评价。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背景、理解能力;不能具备独特新颖的教学视角,课堂气氛不轻松融洽,不能协调控制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教学过程中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照本宣科,专业知识与实际联系不上,实习实践技能差等。以上种种情况都会给青年教师与学生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4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流程不严密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是青年教师不断促进专业技能发展、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民办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支持明显不足,缺乏支持企业实习实践的机制。此外,在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由于课程压力大,追求专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性比较低,很多能提升、发展技能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策略1积极学习当前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树立科学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民办职业院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学习,也可以到国内做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参观学习,以树立正确的职业教学理念。有了好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明确社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健全培训制度,制订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培训的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是院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把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对于构建青年教师良好的素质,培养新一代技能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培训方面应健全培训体系,形成严格的培训流程。培训的形式多样,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应注重专业技能和人才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民办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前青年教师可能存在的
问题制订可行的培训方案,满足教师的需求,做到青年教师培训的程序化和制度化,通过建立培训制度,让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鼓励其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可由本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开展短期、不定时的培训,也可以让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组织的培训。构建长短结合、校本培训及后续支持结合的青年教师培训模式。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相关专业技能
民办高职院校应当为青年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技能的发展。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其学科授课能力,能否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了解社会职业需求,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情况来衡量评判。在教学技能的评定过程中,以学生、教学专家、行业专家、校方的意见为主,科研能力为辅。
4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
专业技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与提升,而教师下企业实践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确保青年教师每年都能有1~2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到最先进的企业生产管理理念及最前沿的应用方法;确保青年教师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同时,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此,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对下企业的青年教师进行课时补贴,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实践时间,这既解决了激励性问题,又解决了青年教师授课工作任务重不能参加企业实践的问题。
5聘请企业专家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这些人员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通过对青年教师开展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以及开展相关产学研的合作,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来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
四、总结 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掌握相关行业需求及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民办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及考核机制,主动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对青年教师开展培训,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职称;导向;学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2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才知识结构变化和技术革新,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照《专业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职称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对广大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的科学客观合理评价。公正的职称评审, 是调动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正高级职称已逐渐纳入中职教师的职称评价范围,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这是我国教育系统以人为本,遵循职业教师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稳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一、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本次职称改革,增加了“需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这是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师资历、学历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资格证,是正规教师的“身份证”,也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许可证。教师资格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严格的教师资格条件和法律规定的认定程序,限制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师职业专业性强,职业道德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要针对具有不同素质、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的特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这种职业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有学历的人就能当教师,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工作。只有提高了教师素质,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水平。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培养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职称评价指标已不适应现代中职学校特点,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评审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经历中规定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经历”,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职业教育在师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决定了中职教师要能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和保障。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技术进步情况,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教师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合作还可增强自身校企合作能力。
三、突出中职学校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特点
本次职称改革,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与实践性,既要注重传统专业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技能实践。从职称评价入手,引导教师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中,强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在“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领域,要求教师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可见,无论是教育教学、学生就业,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不能脱离专业发展,主动贴近专业发展是当好职教老师的关键,教师要将职业性和实践性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要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育人万万不可脱离实践,只有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教学才能真正拥有灵魂。
四、做好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管理
本次职称改革中,在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中,增加了“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的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兼任辅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工作”,引导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参与学生管理。
班主任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有其特殊性,它既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业和品德教育,又切合实际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各种训练,而中专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理论课较差,管理学生工作繁琐,难度较大,班主任每天都很忙。班主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综合素质,针对每个学年的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引导,稳定情绪,对学生心理进行关注、疏导、指导、帮助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生活,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班级管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发挥班级的整体作用。学校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热情,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辅导员身兼重任,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对国家、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放手班主任创新工作,做好人心工作,并与学校一致保障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五、具有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及早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引导青年教师反思研究教育教学工作,资深的高级教师要发展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工作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要利用科研课题来引领自己的团队,就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寻找突破口。学校努力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意识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扶植支持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达到高级教师岗位条件,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与科研骨干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条件。学校花大力气建设创新团队,以重点专业、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团队锻炼,涌现出学术水平高、学风好和有领军能力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本次职称改革在业绩成果条件中,增加了“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市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等比赛中获得市一等或省二等奖以上,且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主要是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近几年在中职学生范围开展了多项专业技能大赛,大赛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当前行业中此项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趋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更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展示为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展示结合。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这一具体要求在技能大赛的试题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实践操作中那些必须熟练掌握的表现的一清二楚。参与培训的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阶段性的进入企业见习,也可通过企业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校直接指导,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教学模式,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每年技能大赛的契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达到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参赛,从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技能方面都收获颇丰,可以作为中职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中职学生技能竞赛一直紧跟着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体现了社会企业发展对本专业的最新职业岗位需求。确立技能竞赛的课题项目,课题研究的研发成果在教学中推广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延伸过程。学校可聘请具备实际生产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学科与市场结合,推动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称评定是常做常新的工作,教育科研作为其中的重要评定条件,必然出现变化和适应的过程。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必将展现出独特的职业教育教学魅力。
七、提高教科研水平
本次职称改革,加大了中职学校对科研的要求,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现行的中职学校职称评价体系,对教科研的要求偏低,不少学校没有科研机构,教师公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课题研究,也多是为完成职称的硬性指标要求而为之,从而造成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相对落后。中职学校教科研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科研工作不重视,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日常教学,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不支持,挫伤了一些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的论文,片面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的质量,从而也造成了教科研成果水平低下。
修订后的职称评审条件,在业绩成果方面对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能只埋头做教学,只满足于备课、授课,要两条腿走路,教学、科研都过硬,引导广大中职教师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专业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产一线,有效结合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实现真正的实用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是职称评定的硬条件,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误区。而仅凭几篇论文搞科研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对实际技能的研究和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生产实践中作好研究。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理论指导和创造性思维,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提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创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工作不应局限于教学,还应主动参与课程开发、教育科研。只教书,不搞科研和开发的,不是优秀的中职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才能跟上时展要求。学校应大力表彰在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自设定位,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主动进行科研活动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性教材编制、修订等工作,强调教材与职业需求、岗位实际的有效衔接,突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课程开发的成果充分体现职业性、直观性、针对性、及时性、实用性。
教师主动参与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找课题,形成应用性强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
(一)教育层面: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1]由此可见,教育事业对国家及民族兴亡的重要作用,亦可见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地位。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经历过的中国近代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政府极其重视教育,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教育法律法规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提出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如今已过去8年时间,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2年,任务艰巨且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教师质量是关键。据医学家莱曼的调查,在20岁到30岁的10年中,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包括发明创造,在整个人生中占37%以上。据此,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评价,它不仅包括现有能力,更涵盖人的潜能,其评价更是涉及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其次,当前评价体系存在缺陷使得须重新审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青年教师相对于中年和老教师,由于受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急需一个科学、合理、全面評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然而,当下的诸多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性、动态性、科学性的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学校层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现行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除了办学指导思想,第二个一级指标便指向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含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目前,国内各高校青年教师约占学校教师队伍的50%,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师资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双肩挑,有的还兼部分学生管理工作,或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此众多的角色职责,巨大的工作压力是显见的。”[2]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建立健全符合青年教师自身特点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筛选出有能力承担学校教育改革任务的有为青年,更要重视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岗位培训和在职进修等培养工作,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发展需求。人是有巨大潜能的,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高校大力栽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好教师并不总能带着已经成熟的素养到学校来。往往只得选择那种只是具备上述全面素养的发展条件的人,然后着手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则首先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创造性劳动环境[3]。如果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用一把尺子衡量青年教师,势必会导致青年教师的不满情绪和职业倦怠,更不利于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层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劳动的奉献性、示范性、专业性、延迟性等特点外,亦具有高层次性、时空的延续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等特殊性。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指出: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概解囊。凡事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职业定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如此崇高的职业定位不仅要求教师要专业化,更要职业化,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一些学者精心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范式,提出校本培训方式,还有许多学者尝试构建更有助于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的评价方法和工具[4]。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一般有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策略。而针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方法不多,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教师评价才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安徽省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
(一)A大学基本情况简介
A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工科大学,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 1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 000人,各类型教师1 169人,其中A大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512人,占总教师的43.8%,可谓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但青年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有83人,博士学位以上者有144人。广大青年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职称皆亟待提高。
(二)A大学师资结构分析
由图1-1更明了,在教师职称年龄分布图中,A大学正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有3位,副高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80位,中级职称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329位,另外还有100位中35岁以下的初级职称青年教师。由图1-2职称学历层次上,A大学基本以硕士学历为主,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博士学位较多。
(三)A大学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A大学历来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如切实抓好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集中授课、举办专题讲座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改善单一的学历培养结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到国外访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校际交流;出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力度;出台《A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实施暂行办法》,每年遴选30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经过建设,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尤其是自然学科,立项数、获批经费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有12名青年教师入选该学校所在市的重点培养对象;截至2010年底,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99人,占教师总数的70.1%。
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帮促学、以新促老,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作风严谨的优势,传承好的经验和做法,让青年教师在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兼任班主任的实践中,摸索经验,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对象主要为3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一年的专任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应在本学科专业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上有较新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较丰富经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较大应用课题的经历;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排名在学院(部)前50%。青年教师导师要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具体措施和预期目标;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书写板书、进行教学研究、注重为人师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指导期为一年。指导期满,学校对导师及被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因此A大学主要的评价考核体系就是青年教师导师考核制。
A大学2011年首次对20位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培养考核。考核采取青年教师PPT汇报、专家现场评价和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组由副校长领衔,会同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产业处等,共同听取青年教师的汇报,并对20位青年教师进行考核。20位青年教师分别就被指导期间的助课、助研、助实验、担任班主任以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体会等情况逐一进行了汇报。A大学印发了《关于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对考核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根据考核程序,被指导青年教师就助课、助研、助实验以及担任班主任等情况进行总结;导师就如何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工作报告,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方面评定;学院(部)成立考核小组,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不同形式,对被指导青年教师和导师进行了初步考核。
三、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程序设计
A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导师的考核制对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单一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等现象。教师的综合能力大致包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反思学习能力等等,需要我们设计一整套评价程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总体来说,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評价设计
一个评价活动实施之前的评价设计关系到整个评价程序的实施,设计一个评价的过程必须考虑全面,尽可能包罗万象。在这种意义上,没有理由排斥任何想要参加的人,亦没有理由勉强任何一位不想参加评价的人。只有使用的评价体系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才算是好的评价体系。反之,如果大多数青年教师皆不认可该评价体系,那么在教师眼里它就失去了威信和地位。A大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设计过于简单划一,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专业青年教师的特点。譬如,理工科科研评价体系就不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相等同,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青年教师都应参与到评价体系的设计。因为评价体系包含了每个人的观点,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那么这就是一个较好的评价体系,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首肯和认同,便于后面更好的推进。同时,审定的过程也是评价主体即青年教师对它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评判。如此,有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与了决策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全面和科学性。
(二)评价人员
设计近乎完美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多元且专业化的评价主体,亦会导致整个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因此,评价人员的选择在整个评价活动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多元、动态、专业是我们应该把握的关键词。多元是指评价主体应来自青年教师本身、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学生等多个主体,确保能听到每个阶层的来自对教师较为客观评价的第一手资料;动态是指评价人员不能一成不变,要每年适当更换评价主体,确保科学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最后,专业性是指必须考虑青年教师的学缘、专业和学科特点,尽量多多安排专业相同和相近的老教师对其指点迷津,防止非专业化的评价等评价误区的出现。而现行的评价主体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A大学的特点皆是以学生、权威专家和领导为主。
(三)评价实施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教学 弊端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必须具备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所有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但是不少学生毕业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能力不满。事实证明,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不太成功的,都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一个误区。我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需求,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在职场的生存能力。
1.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弊端
1.1课程设置多、繁、杂。
许多学校为了体现本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完备、丰富,将大学、大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加以简化照搬,从电子技术到微机原理;从PASCAL到C++、汇编语言;另外还有Dreamweaver,3Ds Max,CorelDraw……不可谓不全面,基本上囊括了计算机的各个领域,但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课程所面对的学习者。首先要明确一点:中职学生普遍是历经中考失败而来到职业学校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主动学习兴趣不高。对这样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学习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等就连大学生都颇感吃力的课程是不现实的,让连初中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完全的他们立即进行数据库、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参加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1.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职校的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这不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式。而且考试的方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注重的是实践操作水平,因此传统的以考试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计算机学科很不适用,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水平。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对教师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达不到新时期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计算机不同于其它基础和专业科目,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时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如果教师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将会老化,不能适应新的计算机教学要求。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必要的培训,很少向他们提供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没有进行不断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将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管理
2.1提高课程构建的科学性。
2.1.1根据实际需要精选课程。社会对中职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组成原理》、《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Photoshop》、《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实践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2.1.2按专业进行划分,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分开设置。计算机专业可以讲授一些简单的理论作为基础,如计算机组装、组网等,以实用软件教学为主,如Photoshop、Flash等较流行的专业软件。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作为能力提高部分在最后学年学习,可以只选择VB、DELPHI等一种或几种面对对象较常用易入门的语言,完全没有必要学习C++、汇编语言等深奥难学的语言。非计算机专业则主要以办公软件为主,如Office系列,辅以部分本专业常用工具软件,如AutoCAD、CorelDraw等,能够胜任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就可以了。
2.1.3对教材进行有选择的取舍。目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材偏少,不太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根据所教专业班级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于落后的知识可以只作简单介绍,多加入一些最新发展的知识和技术,这样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才不会觉得学无所用。
2.2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采取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
在创新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作为新时期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2.2.1以实战代替考试。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2.2.2竞赛促学。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组装、图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2.2.3技能证书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初、中、高等多个层次,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2.3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练就一身过硬的技术。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飞快,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教师没有学习,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教师应每年至少到企业顶岗锻炼一个月,了解计算机专业社会发展行情,参与企业相关的具体技术工作及过程。学校应引进企业相关的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教师作专业技术讲座,对教师的实践水平进行具体的指导。也可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教育质量,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模式辨析.教育技术研究,2008,4.
[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