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教育论文

老年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15 17:39:11

老年教育论文

第1篇

一、老年教育发展很快,但发展总量不足。

老年大学的入学率仅占全国2.2亿老龄人口的3.49%。覆盖面相当低。

二、老年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发展严重不平衡。

华东六省一市占66.2%。其它五大区只占33.8%。而基徐州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唐朝双层乡镇、社区则更少。

三、老年教育工作很重要,但一些地区党政主导的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还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支持老年教育工作,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虽然写上“重视老年教育”,但关于“重视”的表述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政策上,缺乏具体的法规和制度的支撑,因此难以有效落实。

四、老年教育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没解决。

如: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资源严重缺乏和极不平衡,法制建设难以列入日程,这些都严重影响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我国老年教育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老年教育应与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水平同步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根本、最实际的国情。我国老年教育绝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的实际,过高估计、过分要求、过急发展。我国老年教育的实际是,目前虽然有少数典型发展很快、质量很好、层次很高,但就整体而言,尚处在“初始阶段”,尚没有实现规范化,甚至绝大多数基层乡镇、社区还没有开办老年教育。必须在全面实现规范化之后,再逐步实现现代化,决不能盲目超越阶段发展。因此,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形势估计不可过于乐观,老年教育事业现在处于一个不断探索、逐步规范、逐步发展的阶段,处于一个人治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绝不是三五年,十年八年就能完成的,什么时候老年教育从“自我作为”发展成“社会作为”,充分展示和发挥老年人的智力与经验,在应对老龄化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了重要影响力,党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更加重视了,国家更加富强了,老年教育真正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了,到那时,我国老年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作者:唐朝双 单位:徐州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第2篇

政治上:无论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应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捍卫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坚持以马列主义为原则,思想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为方向,“三个代表”为实践准则,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意识的正确性,思想方法的科学性。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认清事物的本质,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严以律己的优良作风。老年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赢得受教育的尊重、让受教育者信服,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才能从而接受所学的知识。老年人的思想防范意识逐渐弱化,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正确引导老年人坚持正确的、科学的的政治思想意识,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和现代科学知识,防止被不良思想侵蚀。

二、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使人的言语行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教育事业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外延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较好的完成工作。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和工作任务都有其特殊性,教育者应当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热爱自己的岗位,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平等待人、团结友爱,理解尊重教育对象、有耐心、富有同情心。教师在平时还要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表现,以身作则、作示范性的榜样,促进老年工作者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升道德修养。

三、文化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教育工作者需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教育者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衡量教育者理论水平的标准之一。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基本方法。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等知识;针对老年学员,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保健学、老年心理学、文体等方面的知识。如此才能应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能力素质

以上几点是要从事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而教育者只有达到以下几条要求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

(一)表达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出色的完成工作,优秀的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优秀的口头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清晰、准确的传达所要讲述内容的同时说服感染被教育者,通过陈述、辩论、演讲等使其接受、认同所传达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完成工作中要求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

(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的人成功率总是会比较高,这里的交往沟通包括与上级领导的交往沟通、与同事之间的交往沟通、与学员的交往沟通,及时深入了解教育任务,制定教学设计,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多种活动举行,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对紧急事件的处理,班级内部关系的处理,班级与外部各方面关系的处理等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尤其是面对老年人,在老年这一弱势阶段常常出现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心共同作用,恐怕人轻看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只有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促进老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创新研究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涌现,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接受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做好教育工作。并根据时代的变化研究最适宜学员接受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使老年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兴趣、愿意学、学以致用。

五、总结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3年3月在本科住院并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其中男89例,女17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9.3±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法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入院介绍、饮食指导、疾病知识及有关注意事项教育、药物知识教育、运动与休息指导、心理指导、康复与出院指导;方法包括个人宣教、实例宣教、专题讲座、视听材料、示范训练、图文宣传。观察组除实施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外,根据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式的强化教育,即反复教育、反复评价、潜移默化,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融知识于沟通交流中,教育后定期评价教育效果,对于患者不易接受的药物知识、疾病知识、饮食知识等,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次、少量教育,并定期评价教育效果,未掌握者,再教再评,直到患者掌握。

1.3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健康知识掌握调查表,调查问题共分为疾病知识、用药知识、休息及运动、规律服药、饮食控制、情绪控制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10个问题,每个问题均设置“经常、偶尔、从不”三个选项,分值分别为3分、1分、0分。20~30分为掌握,10~20分为部分掌握,10分以下为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综合式的强化健康教育后,在掌握冠心病知识、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掌握用药知识、规律服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人到老年,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会逐渐出现记忆力、理解力、接受力及反应等能力的下降。由于冠心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多有焦虑、愤怒、沮丧、消沉、抑郁等个性心理特征。掌握老年患者这些特点是进行有效健康指导的基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确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多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有关,研究发现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呈负相关。许多老年患者渴望护理人员给予诸如疾病的注意事项、药物知识及护理知识等问题的指导。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护士彻底从领物、治疗、取药、送标本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走进病房深入患者,了解患者需求,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价,融评于教,融教于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发现,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心理状况、身体状况、记忆力、理解力、接受力等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综合式的强化健康教育,可以增加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用药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保持稳定的情绪,同时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李朝娥刘学娜单位: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一科

第4篇

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55~70岁,所有患者均需行介入治疗,且术前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

2方法

2.1术前健康教育的内容

2.1.1为患者讲解心脏的解剖、生理功能,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及有关知识。

2.1.2冠脉造影的目的和意义。

2.1.3有关手术内容

(1)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其原因、必要性:包括青霉素、头孢皮试、碘过敏试验、各种化验准备、穿刺部位皮肤准备、练习床上平卧排尿等。(2)手术方法、手术环境。(3)手术过程:包括手术大概所需时间、静脉通路的放置、术中和术后可能经历的感觉。(4)术后要求及其重要性: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的排除,一般在最初的6~8小时内饮水1000~2000mL。讲明术后坚持服药,避免各种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饮食等[2]。

2.1.4对于较严重的紧张、焦虑的患者,指导患者合理地使用放松术,如缓慢地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2.2健康教育的方法

2.2.1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减退,思维缓慢,所以,我们将手术的全过程排成幻灯片。宣传教育时,采用放幻灯片、展示心脏解剖图谱和手术方案示意图等,以加深患者的感官认识,易于理解,并用老年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语速交流,耐心、细致地讲解,鼓励患者说出所有想法,有针对性地指导。

2.2.2组织准备接受介入术的患者和已做完的患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手术过程中的感受及术后效果的体会,使患者增强信心,减少恐惧。

2.2.3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焦虑状况,因人而异进行系统的评估,确定护理问题。通过宣教再反复评估,根据老年患者的理解程度,反复宣教有关内容,直到理解为止,使每位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2.4以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并邀请家属参与,以使交流气氛融洽,并使不善于表达的老年患者充分了解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

2.2.5对家属讲明介入术的必要性、手术的简要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家属要鼓励患者勇于接受手术,这也是手术能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2.2.6对于患者担心的经济问题,医护人员应从提高老年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和费用等方面,与家属共同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3观察指标

焦虑程度、治疗依从性、患者的满意度。

3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介入治疗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程度有所降低,且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患者均对术前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4讨论

第5篇

李旭初教授,1936年1月出生于湖南安化。1956年9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评定为讲师。由于业务和表现突出,从1981年10月开始,被学校任命为中文系副系主任,分管行政与教学工作,直到1985年10月。

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加强领导和管理,学校于1985年10月任命李旭初教授为函授教育处处长。1998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后,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并兼任机关第五总支书记。在函授教育处和成人教育学院工作期间,他于1987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于1994年12月晋升为教授。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扫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1996年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后,李教授仍然继续从事继续教育和学校老年工作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曾担任继续教育学院老协分会会长、校老年协会副会长。现为校老年协会会长、校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旭初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工作岗位和身份变化较多,但他对待一切工作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干什么,都认真的干下去。各种调任,都服从组织的安排,适应环境的需要。他十分重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并以此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以什么身份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他总是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信仰,二是认真做事。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信仰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李旭初教授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选择,由此也决定了他一生必须“认真做事”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教师,李旭初教授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耕耘在多个领域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先后从事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教法、写作以及成人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留校当助教后,李教授便一边主动到课堂听课,向老教师请教;一边认真备课,在通读《鲁迅全集》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写出教案。试讲鲁迅作品时,得到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随后,他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参加王庆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三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教材的编写工作。1981年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先是分管行政工作,后因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出国做访问学者,他又兼管教学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现当代文学界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缺少台湾与香港文学是不完整的。当时系里还没有老师研究台港文学,李旭初教授便主动出来承担这一任务。1985年调离中文系担任学校函授业余教育处处长后,他又首先在夜大学开设了“台港文学”课程,并出版了《台港文学作品选评》(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1993年版),作为教材使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教学需要,他又策划并与王常新、江少川两位老师合作编写了《台港文学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教材。不久,他又与江少川、赵国泰老师合作编选了《台港文学精品赏读》(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填补了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建设中的空白。教材出版后,中文系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台港文学”课程由江少川和王常新两位老师承担,李旭初教授则在夜大学与函授本科生中讲授“台港文学”课程。

在编写“台港文学”教材的过程中,李旭初教授还先后发表了《论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和成就》、《一架“被用过了头的机器”——论赵淑侠的短篇小说》等十余篇台湾与海外华人文学的论文。

此外,李旭初教授在担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期间,还直接参与了“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在直接承担本单位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之外,还被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聘请为成人教育学硕士班的兼职教授,讲授“成人教育管理学”课程;同时被国家教育部成人教育司聘请为由其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我国普通高校函授站站长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多次到上述学校进行教学与培训工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继续教育是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继续教育不仅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6篇

以下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老干部局个人事迹材料供大家参阅,希望能够帮到您!

____,现任中共____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老年大学校长。____年1月因工作需要,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调入县老年大学办公室任职,一直从事和分管县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工作,与党的老年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并暗下决心,立志做好老年教育这一件事。十几年来,该同志不计名利,无怨无悔,扎根基层老年教育事业,积极贯彻党的老年教育工作方针政策,探讨新时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律,团结带领老年大学一班人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从严治校,自觉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和锻炼,树立大局意识,培养宗旨观念,以满足县域广大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年人的求知、娱乐需求为目标,逐步将县老年大学精心打造成银发一族“学、乐、为”的理想家园。

一、善抓机遇,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到县老年大学工作伊始,该同志就立志从零开始,虚心向局机关领导和老年教育工作者学习,一心扑在工作上,反复研究和认真领会党的老年教育方针政策,并经常向县里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县老年大学在成立时间不长、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的情况下,立足现有条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向周边县区不断学习、广泛进行内部调研的基础上,瞄准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逐步加大投入,使县老年大学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规范,课程设置越来越合理,娱乐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发展前景日益看好。特别是在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的争创时期,他多次组织县老年大学教职员工学习省老年大学协会关于争创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先后两次带领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和部分外聘教师到先进县区观摩学习老年大学先进经验。随后,又组织精干争创队伍,从基础抓起,逐项对照先进单位优势和省老年大学协会的争创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的要求,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好钢用于刀刃”的原则,争创工作所需的软件、硬件不到两个月就顺利配套到位,于____年4月成功争创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步入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行列之后,他不骄不躁,自我加压,坚持“巩固与提高”并重,继续争取局领导支持,不断改善和优化学校硬件配置,提高综合利用能力,同时逐步改善学校的软件建设,使软硬件相辅相承,发挥最大效能,促成教学、教研、活动的最佳结合,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还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力促老年教育向乡(镇)、村级基层发展,做了些培植典型、示范引路的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使县域老年教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把握重点,不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主张“学校要有学校的样子”。学校成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后,他把握老年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老年大学的管理模式。为此,他将日常教学的管理作为实现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成果升级的“牛鼻子”抓住不放。一是重视师资力量的配备和专业骨干教师的选聘。长期以来,他善于经常听取学员呼声,及时采纳学员意见,遇有学员对课堂教学不满意或是要求增加新专业,他总爱广泛调研、注意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然后进行必要调整,并注意选聘业务最精、方法最好、容易沟通、乐于奉献的老师任教。一旦遇到教学急需,人选适合又有实际困难不能承聘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去力争,有时即使“三顾茅庐”,也要感动其欣然就任。二是规范教学活动,激励教研成果创新。经常召开教师业务座谈会,善于激发大家智慧,共同研究教案,制订系统的周计划、月计划和学期计划,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并经常主动为各专业出题目,压担子,帮助确定教研方向,带头了解教学困难,征求学员意见,亲自动手撰写理论文章,以实际行动带动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研论文,不断推动学校教研成果创新。三是重视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培训和养成。要求办公室管理人员坚持听课和跟班制度,及时掌握学员思想和课堂动态,跟踪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同时,还以身作则,带头加强基本技能和业务培训,要求业务科室负责同志向“我”看齐,培养一技之长,不但会做思想工作,还要会备课、会讲解、会示范,有能力为学员上课。为配合教学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轮班跟堂听课,及时填写《课堂日志》,全程记录各专业课动态。四是提升对学员

的管理和服务档次,培养学员良好的操课习惯。主张借鉴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方法,结合老年学校的特点和老年人的需求习惯,重点在“管理”和“服务”上作文章,求创新,上档次。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各专业班都建立有值日、考勤、请销假、卫生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班委会负责制,支持学员自我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实行严格的学籍档案管理,对在学学员进行学籍档案登记,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全面掌握学员情况,工作靠得上,抓得实;定期征询学员意见,将学员的意见及时向工作人员和教师、辅导员反馈,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理顺教学关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了更加和谐融洽、积极健康的校园风气。 三、寓教于乐,突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该同志在对老年教育性质进行认真领会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针对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和爱好,在校园内不断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适群文化娱乐项目,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一是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检验学习效果、增强老年学员间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来抓。学员们因此情绪高涨,自觉自愿地组织起兴趣小组、表演小分队等,互帮互学,身心得到空前锻炼。二是让各专业班定期制作黑板报,突出本专业特色,借以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展示老年学员的基本技能,激发学员的比学意志。三是支持大学办公室编辑出版《长者艺苑》校报,并主动供稿,充分利用这块园地与学员进行思想交流和技艺切磋。四是在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总结成熟经验,及时建议和争取领导支持,于____年成立了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几年来,每年都组织艺术团所辖锣鼓队、秧歌队、曲艺队、操舞队等队伍,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和“联谊进社区”等志愿活动,发动学员积极围绕经济发展、新农村和新型社区建设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文化服务,借以检验大学的教学成果,展示老年学员的时代风采,扩大了老年大学的社会影响,深受老年学员拥护,也深受社会欢迎。因此,每年县里举行的大型广场艺术节和群众文艺汇演活动都有大学艺术团的特约节目。

四、着眼发展,热衷于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____县老年教育工作的开展虽然历经近20个春秋,但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该同志始终认为,基层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的工作现状仍与政府对“终身教育”、“健康老龄化”以及“文化养老”观念的呼唤有一定距离,这势必为我们对老年教育工作的深层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为此,工作之余,他主张理论先行,热衷于对所从事的老年教育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善于从细枝末节中搜寻工作的亮点来指导和开展工作。同时,又着眼于工作的后续发展,经常尝试性探讨今后县域老年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他撰写的教研工作论文已有6篇被上级报刊采用或在省老年大学协会举办的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如:____年报送的论文《浅谈老年运动保健教学的社会责任》,被省老年大学协会评为一等奖;论文《书画教学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刊于____年的《老年教育大学版》第一期;《浅谈农村老年教育形式的多元化趋向》刊于《老年教育大学版》____年3月号8期;《保健教学与实用性》刊于《老年教育大学版》____年7月号;《论老年卫生保健课教学内容的定向选择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刊于《老年教育文集》(九);去年,论文《远程老年教育与老年教育现代化》被省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评为二等奖,并因此有幸参加本届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

五、共享成果,将远程老年教育引入教学一线。该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老年教育的广阔天地在基层,老年教育的巨大潜力在农村,老年教育的目标实现和蔚成风气也有待下移,因此,必须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发展成果,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这项事业,才能从容应对日益发展的老龄化进程。基于这一认识,他深入分析县域老年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探索与农村现行党员电教工作相结合,搞好农村老年教育形式的多元化试点,并积极建议协调经费,加大配套投入,逐步为县老年大学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加快大学软硬件升级换代,尝试将远程教育手段逐步引入老年大学课堂,尽快完成与上层高端老年教育资源的应用对接,达成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教学档次,也为下一步老年教育工作向下延伸、广泛开展积累先期经验。

潜心做实一件事,霜染两鬓不言悔。十几年来,该同志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不浮不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正默默以“钢杵磨针”的意志,用实际行动表达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对党的老年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守。

第7篇

在百度中搜索霍懋征会出现:“霍懋(读音:mào)征,女,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

就是这样一名小学教师被总理称她为“国宝”,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尊称她为“教育大家”。

霍懋征生前曾无限深情地说过:“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在这六个字之中饱含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悟和奉献。因此,对她最好的纪念就是领会和弘扬她的教育思想,奋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霍懋征教育思想是教育界的宝贵资源

谈到霍懋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相关的著述和文章非常丰富。曾有人做过相关的梳理,认为霍懋征的教育教学思想包含了人类最科学、最美好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爱心论:以爱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教育过程)。

学生论: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教育学生的八字方针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教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德育论: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课堂论:手执“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实践论:师生共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方法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素质论: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对学生十点整体相关的素质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苦乐论: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事业论:教师工作既是职业,更是可以寄托理想的事业。

当有人问及她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秘诀时,霍懋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五,要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依据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在这些通俗和凝练的表述中,我们既可看到对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阐释,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积淀。对于一位思想和阅历均十分丰富的教育家而言,霍懋征在诸多审视教育问题的角度中,牢牢抓住了其中最基本的矛盾问题,即学生与教师、学与教,以及由此而延伸的爱与教、文与道、苦与乐、引导和期待、知识与方法、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等,而这些正是当前教育问题最重要的症结所在。

中国的教育好像众多问题缠身,但均是有这些基本的问题和矛盾关系衍生出来的。不论是家长、教师、校长、教育研究者,还是管理教育的官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认识,则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思路就不会有大的偏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会明确。

和学院派及研究者提出的教育思想不同,霍懋征的教育思想是根植于长期深入、反复实验的教育改革沃土之中的,是鲜活、务实、易于验证和推广的“经验型理论”。不仅如此,其表述方式也通俗明了,生动形象,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不仅是水平问题,也是学风问题,其重要的意x和价值值得教育界深思和借鉴。

纵观霍懋征的整体教育思想,是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的,既包括精神和审美感受层面的理论价值,也包括探索和实验层面的创新价值,还包括方法和评价管理层面的技术价值,以及教学和指导学生全面层面的操作价值。致使她的教育思想不空洞、不僵化、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便于在思想和实践之间实现贯通。这是目前许多教育研究者、实践着和管理者最为缺乏和忽略的,因而也是霍懋征留给我们的进一步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遗产。

二、传承霍老精神,做好新时代的教育

(一)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更是霍老师实践的总结。她深深地爱着所教的每一班学生,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乖巧的调皮的,无论是上进的贪玩的,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只要你和霍老师一接触,只要你一听她谈起自己的学生,就会被她对学生真诚而执著的爱所感动。她爱学生甚至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原实验二小领导褚连山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件事:1962年6月,医院通知学校转告霍老师,正在住院的女儿病危。当时霍老师正在上课,听到女儿病危的消息,仍坚持把课上完。待霍老师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病故。大家安慰霍老师,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多个孩子的学习。”

霍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对小学教育的爱。她大学毕业,坚决要求到小学工作。霍老师说:“因为我喜欢小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愿做打基础的工作。”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霍老师有高深的学养,而坚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改进小学教学做出了成绩。我不仅对她表示敬佩,并且认为她用事实来证明了我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打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下大工夫用大力量把它做好。”对小学教育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使霍老师对学生的爱,升华为对小学教育的爱,升华为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敬业的精神。

霍老师这种高尚的教育爱,又源于她对祖国、对人民永恒的爱。霍老师对祖国、对人民,始终怀着赤子之心。这充分体现了“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我们向霍老师学习,首先要学习她对学生无私的爱,对教育执著的爱,对祖国、人民赤诚的爱!

(二)教育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从事小学教育的60年的霍懋征老师,是倾情投入、矢志不渝的60年,是勤奋学习、努力实践的60年,是不断求索、永不满足的60年,是坚持改革、与时俱进的60年。她总是站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前瞻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无论是在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还是到了耄耋之年,她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不断创造新经验,不断取得新成绩。

霍老师刚一加入教师队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新中国的好教师”,做一个有作为的教师。五十年代初,她就积极进行学制改革实验,探索语文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讲读法”。由于工作成绩优异,1956年就被授予特级教师的称号。

粉碎“”以后,霍老师焕发了青春,开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征程。她针对当时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进行语文教改实验,提出“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改革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上,从课程到教材到教法,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时间是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1978年!霍老师改编和充实教材,尝试着精讲、多练,使学生学一知十、举一反三,一个学期竟学了95篇课文,达到了时间省、效率高、能力强的目的。这项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巨大潜力和丰硕成果,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和热情。

到了八九十年代,霍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不满足于功成名就,不囿于已有经验,又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她响亮地提出“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总结出“十个学会”,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这“十个学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霍老师不愧为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这面旗帜上赫然写着“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写着“教育思想永远年轻”!

(三)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霍老师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来自老师的爱;在教学中霍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由爱老师,到爱语文这门学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盎然地投身于学习之中;霍老师实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人人有机会进行实践,获得愉悦,(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体验成功,培植自信。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主人的地位就得以确立。霍老师一贯主张对学生“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即激励每个学生好学上进,发现并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以爱心、信心和耐心期待着每个学生的成功。这就是霍老师赏识人人、人人成功的学生观。

二是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霍老师始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教书之本。即使是在刚刚粉碎“”,亟待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教书育人”的信念。霍老师针对“淡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否则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两败俱伤”的说法,不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而且用示范课形象地说明了:不仅课文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是文道统一的,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培养能力、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培养美感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达到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霍老师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她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甚至争论。霍老师认为,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实践。进入新时期,顺应时代的要求,霍老师不断扩大“学会学习”的内涵,在教学中鼓励探索,发展想象,引导发现,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霍老师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容量是有限的,课外则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在她教的学生中,课外阅读、课外练笔、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霍老师长期坚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断开发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动情地说:“一个小学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事业上,就是很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这是这位世纪老人对包括霍老师在内的所有爱岗敬业的小学教师的高度评价,是对全国小学教师的鼓励和鞭策。

第8篇

一、老年教育目标体系的解构与融合   

老年教育是继老年大学之后的概念,老年大学设立之初是对老干部的学习补偿教育,老年教育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制的实践中提出的,是在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的社会现实中提出的。老年教育既有教育的社会属性,又有养老的社会属性。老年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是针对老年人这一特定对象开展的教育活动,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方式;老年教育又是老年人养老的一部分,是养老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实社会中具有指导作用的老年教育目标是在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前,老年教育的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知识,也可以用“增长知识”“老有所学”等来表达,主要是指通过接受老年教育获得新的知识,如在书法、绘画、电脑、家政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方面是丰富精神生活,也可以用“陶冶情操”“老有所乐”等来表述,主要是指提升欣赏音乐戏曲、欣赏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领会文学艺术作品等方面的能力,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第三个方面是学习养生之道,也可以表述为“老有所养”“教育养老”“健康长寿”等,主要是指学习健康养生的知识,调节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第四个方面是服务社会,也可以表述为“老有所用”等。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子项,当前仍然适用,特别是对刚迈人老龄的参加老年教育学习的人非常适用。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年教育的目标在上述四个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是切实的、是可行的。但是从老年人养老的方面讲,老年教育是养老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年教育更应该是尊重生命、生命尊严的教育,通过老年教育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老年教育是特殊的教育,是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教育。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老年时期特别是暮老时期,关注的是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然而我们的老年教育在这方面是避而不谈的。尊重生命、尊重老年人就要勇于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把病人关怀、养老关怀列人老年教育的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养老的终极目标。   

二、老年教育管理体系的解构与融合   

据2014年底的统计,山东省建认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全省共建有老年大学(学校)7897所,在校注册学员54.89万人,有64.9%的乡镇和10.3%的村建起了老年学校。济南市基本形成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办学网络。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是归口党委组织部门管理。省、市、县三级老年大学都是归口各级党委组织部,由同级党委老干部局代管,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从山东省实施老年教育的主体看,各级老年大学承担着主要的老年教育工作,体现着老年教育的特点。因此,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体现着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创建老年大学之初和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全省五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的形成,使老年人及时获得了教育资源,享受了老年教育的权利。但这一体制在新的形势下遇到了挑战。首先是与国家制度层面上定位的不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这为老年教育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定了位,老年教育属于教育并且归属继续教育范畴。老年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国民教育,既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养老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公益事业。但是,在国家制度层面上,老年教育终归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其次,当前的体制有利于干部身份的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而对分布在社区的基层老年人来讲,出现了教育不公的社会现象。这种老年教育不公现象,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老年教育当前的体制不利于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各业务管理机关在计划老年教育工作时,考虑的前提是本部门工作要求和业务形势,老年教育工作规划应放在国家及各省市继续教育总体框架内实行规划。再次,目前老年教育经费非常不足,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的老年教育经费十分短缺。老干部局和老龄工作委员会每年都有老年教育经费预算,但无法统一规划使用。老年教育经费应纳人教育经费的大盘子,并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规划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确保各级老年教育的发展有规划、制度,有编制、人员,有足够的办学经费、较好的教学设施;确保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老年教育办学主体体系的解构与融合   

济南市承办老年教育的主体,既有各级老年大学(学校)也有乡镇(街道)、村(社区)负责组织工作的部门,还有济南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济南出版社、电视台开展的老年电视大学。省市各区县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好,有固定的校区、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相对充足。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的老年教育学校多数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更是相对匾乏。由此来看,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困难相对较多,各级老年大学无法满足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为解决这一现实矛盾,一是承办老年教育的主体可以尝试扩大到少数高等学校进行试点,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承担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由于老年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老年人,老年人在参加学习的过程中,应离家相对较近,而且交通方便。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属地原则,由少数高校试点开展老年教育。高校不仅有充足的教育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资源条件,而且具备开展老年教育研究的科研条件,便于加快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尝试引人做慈善事业的企业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公益事业,尝试开展老年教育的企业应有相应的资产资金投人,禁止向参加学习的人员收取任何费用。目前,济南市馆骚街社区引进济南天瑞集团开展老年日间照料服务工作,并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义务老年教育。   

四、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解构与融合   

老年教育当前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闲暇教育的课程,围绕满足老年人自身发展个人爱好、天赋和潜能,提高生存质量,开设了陶冶心理健康的文化艺术课程和以提高身体健康的养生课程。如:开设的陶冶心理健康的文化艺术课程有文学鉴赏课、书法绘画课、音乐戏曲课、舞蹈课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使老年人通过鉴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领悟书中的哲学真谛,反思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将读书的心得体会运用于生活,同时使得老年人通过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来滋补自己的心理。开设的提高身体健康的养生课程有太极拳、网球、棒球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使老年人躯干平衡性、灵活性有明显改善,同时对老年人感知觉、思维、记忆、情感、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老年教育课程,应按照人发展由成熟到衰老的客观规律来设置。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将老年人分为三个阶段:60岁至68岁为初老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身体健康良好,尚能从事适当工作,或是在家从事家务。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在接受老年教育时主要学习适合自身发展个人爱好、天赋和潜能的课程。68岁至82岁是中老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年人行动开始迟缓,记忆开始减退,疾病开始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在接受教育时应主要学习“病人关怀”“养老关怀”“死亡关怀”等课程。82岁以后至死亡是暮老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年人行动进一步迟缓,记忆进一步减退,疾病进一步增多。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在学习时应以听为主。根据目前老年教育开设课程的情况和老年人三个阶段的划分以及老年教育是生命尊严的教育的内含,克服惧怕疾病、惧怕死亡的心理,在老年人初老阶段的后期和中老阶段的初期开设“病人关怀”“养老关怀”“死亡关怀”等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其一,体现老年教育是生命尊严的教育的内含,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让老年人无畏惧、无恐怖地开心舒适走完人生的历程。其二,引导老年人正确地认识人类生老病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向老年人传播正确疾病观、死亡观,使其明自疾病和死亡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避免性、终极否定性和不可逆转性,澄清对死亡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勇于面对疾病,勇于面对死亡。其三,引导老年人努力活在当下。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思考疾病、死亡,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努力活在当下,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和创造生命的价值。   

五、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体系的解构与融合   

第9篇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第10篇

论文摘要:吴玉章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人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新思想、新品德的一代新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的教育。吴玉章还进一步总结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根本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研究吴玉章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玉章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是学者兼师表的无产阶级教育家。自从1912年他热心倡导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开始,就与我国的教育事业紧密相关。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始终把教育事业视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尽心尽力,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老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为其先进教育思想的产生培育了沃土。吴老对教育领域内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吴老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吴老创办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第一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华北大学,还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时,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学院.吴老都十分强调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建国后,他及时向中央提出了“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建议。1952年,吴老在《重视学工人员的思想建设》一文中,就曾强调指出:“学工人员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这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东西,不可有半点松懈。”同年,在《和青年们谈谈学习问题》中,吴老又一次强调:“毫无疑问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就是头等重要的事。人们在青年时候的思想政治修养,对于一生的生活行动都将有重大影响。”因为,青年时代就“注意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能够使你们很年轻就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符合于人民事业的需要,因而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思想自觉的新式的人。同时,也就可以使你们自己在进行业务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掌握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去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工作的胜利”。后来,吴老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周年时又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课内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课外经常的思想工作更好地结合。”这些论述,足见吴老对学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并在办学实践中把它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 

吴老在教育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实现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老对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了符合新中国建设人才“又红又专”的标准,吴老明确指出,青年学生一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爱业务”;二要“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他认为“红”与“专”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每一个在学习的大学生,都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正确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所以,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提倡又红又专,两者不能偏废”。正如他在1953年应《中学生》杂志约请写给中学生们的信中所说:“在学习上要注意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人。”他还进一步批判了两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政治学习可以代替业务学习”的观点和“单纯业务观点”,强调“既要重视必要的政治学习,又要重视业务学习。”吴老告诫青年学生,“只是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是错误的;自以为政治水平高而在学习上马马虎虎也是错误的。”这反映了吴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等几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吴老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深刻领悟和正确落实,对于纠正当前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不力、实效较低的偏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任务又是十分艰巨的。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新思想、新品德的一代新人,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观吴老长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科学的理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为物质的力量。”吴老坚信这一点,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首位,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正如他在1954年《在高等财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在我们财经院校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上个世纪20年代在他任成都高师校长时,就专门聘请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恽代英给全校师生讲阶级斗争理论,宣讲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吴老自己亲自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派社会势力》,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1948年,吴老《在华北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首先,华北大学要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马思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这里所说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思想。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他强调:“以马恩列斯的学说和毛泽东思想来进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如他执掌华北大学时,强调华北大学的所有学生,首先要经过第一部——政治训练速成班的学习,然后才转入第二部、第三部继续学习或走向工作岗位。政治训练速成班所开设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吴老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时,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为所有学生、研究生必修的科目。这些政治理论课程本科占百分之二十、专科占百分三十。吴老说:“事实证明这种比例是适当的。”可见,吴老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政治教育。吴老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密相联的。事实上,他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吴老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借陶先生之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办教育的人,往往把教育与政治分开,甚至不过问政治。陶先生认为教育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不过问政治,而是要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正如吴老在谈到又红又专的关系时所分析的:“红,首先和主要的,是指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教育不限于政治理论的教育,在吴老看来,时事政策教育也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时事政策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国内外的重大问题。它们不但和我们的利害有关,而且也使我们的学识日加丰富。埘通过时事政策的学习,能够开阔青年的眼界,提高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吴老主张要经常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教育。 

第三,理想教育。吴老一辈子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是青年的导师和引路人。他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因为“青年人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亡和革命成败的大问题”。吴老期望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确信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并且殷切希望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他在给中学生们的信中写到:“我知道你们中间许多人实际上已经怀有远大的理想。例如许多人准备将来做优秀的工程师、地质勘察家、农业工作者、飞行员、医生、教师等等,都愿从事一种为人民谋幸福的职业,……你们朝着伟大目标前进的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向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这种理想是一种好品质……祖国十分需要你们有这种理想。”吴老不仅要求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树立远大志向,并且应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如果“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没有志气。那么这个人事业上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不会有大的出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加之思想政治工作又相对薄弱,使一些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或者只考虑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的需要。所以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想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吴老关于理想教育的思想是值得重视的。 

第四,劳动教育。吴老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十分强调劳动教育。他曾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应该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人民教育与剥削阶级所垄断的旧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113他批判了阶级社会中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都是谬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光荣的事业、荣耀的事情”,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参加劳动。因此,吴老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中,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劳动观点。明确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的知识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适当地参加社会劳动,主要是日常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吴老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学生的基本的劳动活动就是学习”,不能喧宾夺主。“文革”中歪曲劳动教育的真实涵义大搞“学工、学农”,荒废了一代人,教训十分深刻。今天,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劳动教育被忽视。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必备的生活自理能力。重温吴老的劳动教育思想,使学生“既热爱劳动又善于劳动”,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的教育。吴老尤其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一向认为:“人们在青年时候的思想政治修养,对于一生的生活行动都将有重大影响。” “我们要爱护青年,便必须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和为真理为学术而奋斗的精神” “要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早在1941年9月,吴老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延安大学的教学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注意养成学生的伟大品格”。“延安大学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而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1948年8月,他在华北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大学就是要培养革命建设的人才,更要吸收蒋介石统治区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培养他们成为新中国各方面的革命与建设的干部。这个革命时代需要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万的干部人才。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他们就很快地会接受新的思想和方法,成为新的人才。”1950年1O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同样强调指出:人民大学“要培养精通先进科学与技术,为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知识和毛泽东思想所武装。与各种具体业务相结合,并决心保卫人民民主主义祖国,忠诚于新民主主义建设而将来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干部”。 

在1964年《新年话家常》一文中,吴老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加强青年世界观和品德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他说:“今天国际国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敌人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还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企图磨灭青年的革命意志。扼杀青年的革命理想,败坏青年的道德品质。同时,青年人又具有本身的弱点,他们比较幼稚,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缺少阶级斗争的经验,辨别方向的能力比较差。因此,他们如果不加警惕,就有比较容易在不知不觉受到资产阶级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受骗上当,误人歧途。再加上今天的青年,多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没有看到旧社会的黑暗,没有尝到阶级剥削的痛苦。现在又过着比较安宁舒适的生活。这就容易使青年滋长害怕艰苦和贪图安逸的情绪,因而缺乏强烈的革命要求。这也在客观上给了阶级敌人可乘之机。” 

第六,宪法与纪律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开展了法治建设。法制教育也提到了重要地位。事实上。吴老对此早有论述。他说:“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宪法教育对于青年有着重大的意义。”要使广大青年了解宪法,热爱祖国,积极准备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建设者和保卫者。吴老建议在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应适当地采用苏联宪法教育的经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课程列为共同必修的政治课程,以便进行系统的教育。如果吴老的宪法教育思想在很早以前就加以贯彻实施,“文革”那样严重的内乱或许可以幸免。历史的悲剧昭示我们,今后应按吴老的思想,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规课程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因为。一个法治的社会才会是更和谐的社会。 

纪律是保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他担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就着手整顿学校秩序和校风。严禁学生无故旷课等,很快扭转了学校散漫的风气。经过整顿,学校面貌大大改观,师生员工团结得很紧密。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风。同学们有秩序、有朝气。他们追求知识,孜孜不倦,议论政治,意气风发,成都高师成了进步势力的大本营。1950年3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学生大会上强调:“学校秩序与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同学们学习.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正像我们在工厂、在部队、在机关里一样,没有秩序和制度.工作是搞不好的。我们学校也是一样。”因此。人民大学“不允许有任何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发生.哪怕是少数人。因为少数人是会妨碍大多数人的”。他希望大学生们要“根据学校规定按时上课.按时作息”。这些年,一些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一些学生.旷课、缺课现象严重,没有纪律性.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了纪律教育。严格校风校纪。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至关重要。可见。吴老对学生严格的纪律要求,在今天仍是必要的。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吴老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总结了一些根本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面,吴老主要总结了四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里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避免空洞地说教。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的理论才容易被接受。第二,以身作则。主要指教育者自身应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吴老以自己的言行做到了这一点,堪称“以身作则”的楷模。他也要求“教师和家长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高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影响少年儿童”。第三,启发自觉的原则。养成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吴老所说:“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建立起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启发自觉,经常反省,方能达到。第四,宽严结合原则。吴老主张:“原则问题应该严;非原则问题应该宽。”反对死板的、管束太严的封建教育和极端自由放任的资产阶级教育。比如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对共产主义事业遥远坚定的信仰;要有努力学习的风气,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原则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而一些生活细节,如怎样穿衣服、梳辫子,则可以少管。宽严结合既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能使青年的个性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另外,吴老还提到过正面教育和心理适当性等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吴老主要强调了两点: 

第11篇

对于这位语文老师观念的是非对错,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会有自己的判断。笔者想说的是,这位老师的观点至少带有两个明显的特性:一是有新意,二是很大胆。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也许确有一部分语文老师真的认为只要具备以上两个特性,语文教学就算是在“改”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课改理念下,一方面,在传统厚实的土地里冷静地生长出来的新观念正在生根、发芽并且正朝着有亮的方向开出灿烂的花朵;而另一方面,因肤浅地理解课改精神,甚至错误地摒弃传统,认为越是背离传统就越对的靠课改空气滋养的温室花朵和杂草也竞放争艳。因此,越新越对,越冷越对,越怪越对,越僻越有探索必要的想法,似乎成为部分渴望分到新课改蛋糕的语文教育者行动中固执的座右铭。

因此,当经历一段时间的课改思考与实践后,有必要在喧哗之后静下心来,再冷静面对曾经引领过也让我们困惑过的传统。叶圣陶先生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影响颇为深远的,是他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观念。他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强调“读”作为四种基本能力之一的重要性,后来他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阅读教学原则,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出“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此,重温叶老的教育思想,意在思考如何对课改定位,更有利于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重温一:习惯本旨论――语文教育中最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观念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其后俄国的乌申斯基、美国的杜威以及前苏联的马卡连科等都对此有过异曲同工的论述。结合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叶老早就提出重视习惯培养的观念,并最终形成“习惯本旨论”的语文教育哲学思想。

现在想来,叶老提出的习惯本旨论其实算得上是最切合实际的语文素质教育思想之一。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的方式更为复杂,更需要一点一滴地引领。而在“态度”“习惯”和“方法”三个要素中,习惯最难做到,而习惯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最为重要。把习惯作为本旨来提倡,正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深刻地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重温二:学生本位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先进性的“生本教育”观念

在课改的这几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许多新东西的产生,同时也看到,许多只是单纯地玩弄概念的所谓课改也在不断出现。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头看一看,就会脸红,因为我们今天在课改中大力提倡的许多新东西、新概念,其实早就是传统教育的精华。

拿现在许多人还在争论不休的“主体性教育”、“双主教育模式”以及“生本教育”等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其实从20世纪初,我们的传统教育就已经注意到了,并且有不少语文教育的先行者早就在进行思考、倡导并实践了。而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教育思想,早在1919年就已经提出,而且二十几年来,叶老以及中国语文教育届的无数同仁们都在为此身体力行。而80多年后的今天,当有人还在为自己提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的观念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这早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者们践行最多的行动指南之一。

重温三:教材例子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哲学性的“终身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往往直接涉及这个人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践行,这一点,无论时间怎样变迁,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改变。而在叶老的教育观念中,最受广泛争议的,恐怕就是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语文教师要学会“把语文教材当做例子与出发点来开展语文教学”。它是叶老关于语文教材观的核心。

几十年来,正是在对叶老的这一例子说的争论不休中,广大语文教师学会了重视手中的教材,学会了引领学生借助教材来成长,越来越深入地运用与理解后,笔者感到,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不光是语文教材观的核心,也是语文教育方法观的重要内容。它同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阅读教学的操作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在的课堂教学看,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往往就是课堂处理与把握的根本所在。更为难得的是,这一观念中也体现了教育多样性原则,这同叶老后来提出课内课外一起抓的教育观念也是完全一致的。

由教材例子观,笔者想到了叶老比这一观念更早提出的“教期于无教论”,这两者是相辅相承,出发点与根本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对于语文教育甚至教育规律的本质认识:教育即发展。而这一点,其实不正是我们现在大谈特谈的“终身教育”观念吗?

重温四:读写结合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方法性的“知行教育”观念

说实话,十几年语文教育的经历,笔者听得最多的关于语文教育方法论的观点,大概就是关于“读写并重”、“读写结合”的观念了。有的同事也抱怨说,老是读写并重,老是读写结合,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内容,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提法。但是笔者觉得面对这一话题,我们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这一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为什么这一观念我们至今还探讨不休?

而回答却并不难:前者是正说明它的重要和不可替代,后者却正说明它的运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叶老最早在1919年提出“读写结合”,而直到多年后才将之形成一个正式的观念来倡导,即“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叶老后来在多个场合具体阐述说,读写结合,要遵循“写作基于阅读”的规律。从这一点看,与其说叶老的读写结合是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论,倒不如说是对阅读教学要走向实践的方法论。这一点,又是同当今课改所提倡的“知行教育”,即“实践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说到这里,笔者也想起叶老更早提出的“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不都贯穿在今天的所谓实践与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吗?而如今早就把这些几十年前就提出来并且生命力蓬勃至今的精粹给弃之脑后了。

前面提到深圳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最近的观念给我们带来的困惑,笔者理解这位老师的观念,因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需要百花齐放的,更何况是在课改的今天,因此在接受课改洗礼的这些年里,笔者总是在提醒和要求自己,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去观察、分析,甚至是理解和接受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如雨后春笋般的新鲜事物。因为笔者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改革就要有尝试,而尝试就会有过有失。

但是笔者觉得,在我们发现并推出一些新的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极力以否定和摒弃为代价的。如果要否定的话,一定要多研究它的内涵与本质,否则,盲目的否定不光让我们自己变得肤浅,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将是有害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餐的时代,但是正如前不久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赶时髦,但唯独教育不能赶时髦,笔者想,接着说下去,什么都可求快求速,唯独教育不能,因为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

第12篇

充分认识基层老年教育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治理”与“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治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推进社会治理,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基层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治理、和谐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治理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基层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治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群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集中于社会化教育服务的需求。根据《谷里街道老年教育调研报告》,江宁区谷里街道老年人口达到7693人,占全街道总人口数量的20.12%。2014年上半年,街道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包括书画、器乐(民乐、打击乐)、健身(太极 门球)、诗词(诗词、曲赋)、声乐(合唱 戏曲)、养生、摄影和电脑8个专业11个班,学员236人。11个社区老年学校正常上课,开展了政策宣传、文明礼仪、安全生产消防知识培训、安全上网,防震减灾和中老年人白内障筛查等活动,学员达到1853人,全街道老年教育参与率达到25.9%。参加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已成为谷里老年人群晚年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许多老人认为“经常参加学习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充实晚年文化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丰富知识视野,适应社会时代”,而通过上老年大学,参加社区老年学校学习是实现老人学习愿望的主要渠道。老年教育是一项多结构的系统工程,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

2.基层老年教育是思想舆论治理的重要平台

谷里街道老年教育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政治建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过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老年朋友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2013至2014年上半年,谷里老年教育内容丰富:一是开展了“中国梦――我们的幸福梦”、“美丽中国之美丽谷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群众路线教育宣讲”、“两会亮点剖析”、“安全社区创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使老年学员始终保持与社会合拍、与时代同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组织老年学员参观家乡新貌,感受美丽谷里建设成就;同时借助“道德讲堂”平台,宣传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和事,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风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还在“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页上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不断扩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3.基层老年教育是社会和谐治理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谷里老年教育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贯彻“学、乐、为”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帮助老年人更新观念,继续充电,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享受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提升老年人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了“教育一个老人、带动整个家庭,影响几户邻居、辐射周边小区;教育一批老人、带动一批家庭,影响整个小区、辐射一个街道”的良好氛围。如在街道开展的“小康创建”活动中,73岁的老年学校学员周子源,在周村社区为群众义务宣讲“小康进家庭”。在他的带动下,集镇老年学校100多名学员自觉成为“小康进家庭”的义务宣传员,在区、市、省进行的关于“达小康”的电话调查中,结果谷里干部群众对达小康的满意度幸福感在全区最高。在文明城区创建期间,老年学员陶文明想到城区文明环境很重要,消灭白色污染应从我做起,于是他向党工委建议:给每户居民发一只箩筐,在箩筐上打上有关创文明城区,保护环境的宣传内容,倡导群众不使用方便袋,杜绝白色污染,共建生态文明家园。2010年,老年学校抓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契机,向老年学校学员讲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内容和操作程序,让老年学校学员担任街道、社区的人口义务普查员,有效支持了街道和社区的人口普查工作。

4.基层老年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重要力量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浩大文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年教育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老年朋友到老年大学学习更多的是从满足爱好、陶冶情操的角度来选择课程。早在2008年,谷里街道就投入1.5万元组建了30人的老年腰鼓队,她们为新兵入伍、老年学校开学典礼、敬老院老人喜结良缘等活动送去欢庆的鼓乐声。童前、谷里两社区60名老人已被市老年体协吸收为会员。谷里舞蹈队表演的原生态歌舞《打麦号子》荣获江宁区第三届老年文艺会演一等奖,并代表江宁区参加了南京市地方传统曲目表演,获一致好评,2011年6月23日,还应邀在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秀”专题节目上进行了表演。原生态歌舞《山歌越唱心越甜》参加了第十一届“江宁之春”开幕式表演。每年的重阳节,集镇老年学校、社区老年学校舞蹈队与敬老院老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2013年,书画班在“江苏省最美乡村”世凹桃源举办了“大美谷里”摄影展。参展作品从多角度展示了谷里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观众纷纷表示,影展不仅让大家领略了谷里街道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也提升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有的老年学员把在老年学校里学到的政策法规、民事调解等知识结合农村工作现状进行宣讲;有的编写小剧本、音舞快板,有几个节目还获得区、市级老年文娱汇演创作奖、组织奖和表演奖。在2014年5月29日谷里“全国幸福家庭工作会议现场会”上,舞蹈班表演的“农耕之音”、“莲湘舞”、“彩球啦啦操”等农村民俗舞蹈,生动展示了“老人幸福则全家幸福”的谷里幸福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基层老年教育社会治理的路径

在推进基层老年教育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以为,在当代中国,行政权力的介入,对于不断发展中的老年教育,依然最为关键也最富实效。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思想认识、资源配置、发展服务等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推进老年教育治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应然选择,也是老年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应答。实现老年教育治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凸显社区相关各方的主体地位以实现积极参与,如何促进资源整合以实现有序推进,如何达成目标共识以实现科学发展。

1.完善制度,加强基层老年教育规范化建设

社会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努力。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为确保基层老年教育的正常运转,为教师和学员创造一个轻松有序、科学规范的教学学习环境,谷里街道首先从制度入手,建立了《谷里街道社区老年学校考核办法》、《学籍管理规定》、《教师职责》、《老年大学设备设施器材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保证了老年大学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还健全和完善了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教师、优秀班长、优秀学员、优秀班级的评选标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办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12年起,我们按照江宁区委办发【2012】48号《关于在全区开展老年大学(学校)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创建区规范化社区老年学校。从“办学基本条件”、“学校管理”、“教学和研究”和“办学效果”四个方面逐条对照,让大家明确基层老年教育只有开展规范化建设,才能适应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才能保证办学宗旨的实现。

2.专业引领助推老年教育资源整合

基层老年教育的开展往往涉及民政、教育、财政、文化、卫生、城管以及老龄委等多个部门,政府要统筹协调,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统一的治理体制,形成相关部门主动参与的多维互动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开展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相互推诿的现象,达到推进基层老年教育共治的目的。

教育性是老年教育的本质属性。在老年教育中,课程是核心。为了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的需求,我们设置了“时政法律”、“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家庭教育”、“知识鉴赏”、“膳食营养”、“老年电脑”、“书法绘画”等系列课程,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开班上课。同时把农业新科技、种养殖新技术、旅游服务等列入老年教育教学内容,开展老年人家禽养殖、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旅游服务等各类培训多期。此外,我们结合谷里老年教育工作的实际,编写了《老人安全手册》、《魅力谷里》、《谷里街道市民文明礼仪知识手册》和《谷里街道市民健康知识手册》等10多本读本和配套教材。以教育的专业化推进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不仅有效激发了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谷里街道老年教育积极“筑巢引凤”,引进专业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聘请热心老年教育的社会能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项目,提供养老助残、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作用,任命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纪永回任常务副校长,中心教师全部担任街道老年大学班主任,并每人负责指导2至3个社区老年学校,从计划制定到教师聘请、教学组织和资料归档全程参与,有时还结合群众需求亲自进行时政宣传、心理辅导和防骗指导等课程教学。安排街道卫生服中心的两位医生定期给老年人讲解日常健康保健常识、中医保健常识、急救知识、基本卫生常识、慢性病多发病基本医学常识等讲座,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咨询服务。街道科协免费发放卫生保健宣传材料,民政部门联系南京同仁医院、南京口腔医院为街道老人上课668人次,免费到各社区为老人们量血压,检查口腔,办理惠民卡700余张,文化部门则联系了一些退休老教师和民间书画爱好者,成功地举办书画展、摄影展。

3.发挥老年学员骨干作用,培育各种老年教育社团

通过健全校委会、班委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学员骨干作用,激励学员干部参与学校管理,挖掘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潜能。开展老年优秀学员和优秀骨干评比活动,充分发挥老年学员干部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活动空间,活跃文化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多角度的拓展二、三课堂,活跃老年学员文化生活。每年组织老年学员开展户外参观活动,游览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积极组织举办的一些比赛和公益活动。

借鉴社会治理理念,培育街道“老年协会、摄影协会、老年体协、诗社、合唱团、舞蹈队”等老年教育社团。在团队学习过程中,老年人中的精英自为人师,成员之间互助互学,实现了教育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了居民自治性质的教育惠民,达到了政府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的功效和目的,顺应了民心所向,适应了时代要求。在社团培育中,注意发现在学习能力、个人品质、领导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骨干,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组织社团骨干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开展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为团队“领袖”搭建学习和培训平台,提高社团领袖的自主参与、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推进基层老年教育治理取得的

初步成效

1.基层老年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凸显,领导对老年教育更加重视

由于基层老年教育治理给力,街道和社区把老年教育的工作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把老年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计划,把老年教育工作纳入社区考核。老年学校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满怀信心,热情高涨,老年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一是每年年初,召集各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负责领导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谷里街道老年教育委员会工作计划》,对照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进行了分解、落实;每年召开四次社区老年教育会议,认真听取社区老年学校工作计划,发展思路、实施方法和实际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措施。由于及早安排布置工作,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各项工作任务均能按计划目标和时间节点顺利实施。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谷里街道2009年就投资30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363平方米的高标准、综合性、示范性的社区教育中心和老年大学综合大楼。投入45万元,新建老年门球场,累计投入120万元,购置了钢琴、腰鼓、锣鼓、舞蹈服装等物品。各社区按照街道要求配备了老年教育的教室、活动室、阅览室等硬件设施。

2.实现了单向垂直式管理向多元互动参与式管理的转变

我们以满足老年人教育需求为导向,广泛调动政府、社区、社群组织和老年居民参与其中,让各方共同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协调、合作中,实现各自利益需求,实现了多元主体下的参与式管理,促成老年教育向人本性、人文性特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