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

时间:2022-05-16 19:1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生物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二理科;诀窍

1. 前言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二的学习成绩好坏决定了高三的心态、节奏和走势,尤其是高二理科更是学习中比较难学的课程。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介绍高二理科各学科的一些基本学习技巧,希望对高二理科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2. 高二数学学习技巧分析

高二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3)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比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4)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5)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 高二物理学习技巧分析

高二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应该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1)重视实验,勤于实验: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与自学相结合:高二物理的教学内容比高一的更多,课堂容量大。上课认真听,是同学学习的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迅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

(3)定期复结: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定期复结的好习惯。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物理上单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多数需要理解。通过系统有效的复习,就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科书其实是“很薄的”。试着对做过的练习题分类,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4. 高二化学学习技巧分析

学好高二化学,需要掌握以下五点:

(1)学会自学教材。学会自学才能主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预习则是自学的必要步骤。

(2)学会听课。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

(3)学会比较归纳。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学习第一章氮族元素时,可根据它们原子结构相同点与不同点,推出它们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也有递变规律,并注意联系高一年学过的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进行横向比较及归纳,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旧知识的掌握。

(4)学会质疑。即追问为什么,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实现。可用“逆向思维、觉察异常”法来提出问题,或“善于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5)学会记忆。大家都知道化学属于理科,但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感觉到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要求记忆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和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记住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然后经过一定的训练,将所记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能力。

5. 高二生物学习技巧分析

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高二生物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3)实验整理以后跟相关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4)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并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也可以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5)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6.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二年级的理科学习当中,只要勤奋努力、刻苦扎实,并掌握高效有用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从而为高三的学习和复习打下良好基础,为自己的未来梦想铺路。

参考文献:

[1]高永金.学好高二理科的诀窍――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探讨.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6(7).

第2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差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57-01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分到不同类型的班级,划分成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分别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经过两年的分层学习,知识水平基本上发展到同一个高的层次,满足上大学的需要。下面就谈谈我们生物备课组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的过程:

一、认真分析教材

高二生物课是学生完成初中的生物学习,间隔两年后又重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缺乏横的联系。到了高二年级,知识的安排是按照横的方向来概括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进一步探讨生命问题的本质。教材内容既涉及了整个自然界,又涉及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本身,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知识的安排是从分述上升到了概述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另外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要求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自然现象。

二、按学生和知识结构实施分层分组

对于高二的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的起点和学习效果差异明显,目前高二年级段教学的分层主要是按照语、数、英和理化成绩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一班---三班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四班---十五班为成绩一般的学生,每班按好、中、差分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生物是按照化学的分层进行教学,也基本上反映出了他们在本学科上的差异。

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如果发现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有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也可以调换到C组,同样各层次也进行适当的更换学生。

分层和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确定分层教学对策

1、明确教学思想:

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思想:对普通班和C层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验班和A层、B层采取“高起点、重能力、多联系、重课堂”的措施,承认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存在差异而且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获得进步的愿望和需要,坚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成才。

2、强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成败的原因,不仅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有关,而且与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过他人的成功思想。让学生明白在会考和高考的理综试卷中生物是和物理、化学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语数外的学习与生物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

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自主合作学习 高中生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自主合作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可以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合作。自主合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影响,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学习正需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高中生物教学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地、生动活泼地与同伴合作学练高中生物,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策略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生命科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当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求知兴趣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神秘性和富有挑战性的特点,通过联系生命科学历程,展望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等形式,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兴趣。学会设置目标及目标激励。教学实验中,首先,根据高二生物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设置较高层次的课程学习目标: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知道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每个章节前,让学生讨论前一章节的学习情况,再根据本章知识的难度,教师与小组同学商议单元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想来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再次,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教师根据每一节教学目标,引导小组同学商讨近期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学生一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就会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或联想旧知识,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如果问题解决了,大家互相交换解决的方法,对解题方法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大家集思广义,集体想办法。

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一合作学习。

2营造自主合作学习氛围策略

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我们提出营造自主合作学习氛围策略。创设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个体之间平等的进行讨论,教师也不是操纵者,而应该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并向其他小组传输,成为组与组之间的“对话中间站”,并以此来激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想讲、敢讲、会讲。积极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以激励的方式评估学习。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讨论的结果,充分肯定他们的一丝不苟,热情地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使学生的成就感不断积累起来,从而激起更大的主动性。同时,对后进生和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则要有意识地深入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讨论的质量,共同进步。因此,我们既评价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又评价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还评价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运用。评价既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又要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更要表达教师的关心和期望。在积极评价的气氛中,学生消除了顾虑,一些创新的萌芽也由此产生。

满足学生归属感每次小组活动结束,我们要求学生相互真诚地夸奖和赞美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贡献。学生个体由于在小组中的努力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这可以较好地满足他们归属的需要。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策略

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不失时机地教学生和督促学生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去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习效益。再教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查阅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等。教学生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帮助学习的信息。我们对收集的信息范围作大致规定,如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新进展等。时间范围,近 2年内的消息报道。小组同学先分工独立查找资料,然后汇总,重点分析不同媒体报道的信息特点,比较它们在及时性、准确性、通俗性、权威性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合作完成交流报告,报告形式不做统一规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确定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报告形式。例如,文字说明,能图文并茂表示最好:绘制图表,要求简明扼要,制作投影片,可集图片、图表、简要文字说明为一体;制作录像带,可将有关电视节目中播放的同类内容加以组合,自制成录像片段、最好配有画外音加以说明,也可以制作成计算机课件。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6-01

在当今信息充斥的社会,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教科书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教育的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多媒体,是用电子形式来模拟实现图像、声音、文字这三种基本媒体的高级形式。只有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下面就我自己在讲课时对于多媒体的优越性谈几点体会:

一、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它是渴望获得生物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组组动听的声音,一段段动态的场景,一串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避免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个人的精彩”。

二、动静结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难点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在一种现实情况不允许或者不易实现的情境下,用计算机模仿实际情况,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到实际现象而进行学习。例如,高二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不能充分体现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果用多媒体的动画来表现,既直观,又形象,且能充分展示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画面丰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应用多媒体可以模拟显示某些微观现象、瞬间突变、长期渐变等过程,且效果逼真。这就使无法讲清、容易似是而非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例如,如《生物与环境》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征,我们通过播放视频,既生动又直观,看过之后,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生态系统的一些特征,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生动具体,易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例如: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茂密热带雨林、炎热干旱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雪山、鸟儿飞翔的天空、多彩多姿的海底世界、鹿群狂奔的草原,从而引出课题:不同的生态因素形成了如同画面上战线的各种生存环境,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一个统一体。其实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生活着形态万千的动植物。那么,这些动植物是如何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呢?――这不仅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使微观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构成生物的细胞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显示放大的细胞内部结构,实现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会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精彩,就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愉快、大容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多媒体应该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工具,将多媒体运用与生物学教学中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但多媒体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居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呢?我认为应该是一种认知的工具:引导进入教学情境的工具;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反馈学习结果的工具;意义建构的工具。只有当教师使用多媒体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学生使用多媒体像使用钢笔一样得心应手,才能够达到多媒体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我相信,将来的多媒体就和挂图、模型、标本一样,成为生物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和学习用具。

参考文献

[1]昌曙平.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5篇

关键词:元认知;自主学习;概念图;思维导图;学习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高三生物复习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对高一高二的知识简单地回顾,“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学生对生物的新鲜感极度缺失;教师更多地扮演主角,总是过度地关注怎么教、怎么练,却很少想一想、问一问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最终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往往一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多的前辈、专家以及同仁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教与学、师与生、时间与效率等方面入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本文的研究是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对学习者进行生物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从而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效率。

二、理论依据

(一)元认知理论

1.元认知的涵义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中首先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元认知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或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和意识,其核心意义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并认为元认知技能“在多种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Flavell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个方面。朱知贤(1986)认为,思维心理结构中有一个监控结构,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董奇认为,元认知应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在《论元认知》一文中指出,元认知实质就是人对元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这是目前为大家所接受的看法。

2.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包含三个要素,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信息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认知主体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不知的体验和已知的体验;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为使认知活动达到预定目标而对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监测和调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中不断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地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使自己尽快达到学习目标。这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元认知知识是产生元认知体验的基本条件,元认知体验是形成元认知监控的根本前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目的和核心。

(二)元认知与生物学习的关系

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学习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所以,元认知策略有助于认识和分析学习规划,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并调节学习活动,也有助于认识和评价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情况。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善于确定目标、善于使用学习策略、具有较强的策略迁移能力。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他们有丰富的元认知知识,并善于通过这种知识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迅捷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例如,黄文峰、徐富明等在《天津中学生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学生的元认知和学习策略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元认知和学习策略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中学的学生,而一般中学学生的元认知和学习策略水平又显著高于较差中学的学生。

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不同于平时的练习、小测验,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强调对其能力的培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彰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能够在高三的一年中,使复习课达到巩固、提高和创新的目的。所以,探讨利用元认知理论对高三生物课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迫切。

三、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一)引导自主学习,增加学生元认知知识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此背景下,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即自主学习。所谓“学贵有方”,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己任,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预先复习,查漏补缺

高三所用的学案,可以增加一栏目“忆教材回顾主干知识、自评定打牢备考基础”。简单地说,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时间少,效果明显。借助这一方法,学生可以清楚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让学生通过展示预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还有疑惑的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探究未曾掌握的知识以及重难点。

这样的方法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使用,比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即主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块,即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工学习、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时间实施“点拨”。

2.自主纠错,自查原因

整个高三生物课的复习,会有大量的单元测验、整合练习、实战模拟等测试,目的很明确,可以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贮存、理解、记忆、应用能力,检查复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试卷做完、批完后必定有讲评,对于讲评,教师必须摈弃那种一讲到底的方法,要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下列讲评模式:(1)自主纠错,自查原因。如基础知识未掌握、审题不仔细、写错了字、理解出现偏差、将正确的看成不正确的、答题不规范、未用专业术语等。(2)分类讲评,进行方法指导。(3)变式训练,融会贯通。对于最后一点,可以用光合作用的一条曲线的引申为例。(具体问题略)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分类讲评,并进行变式训练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怎么学习。

(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增大学生元认知体验

高三生物复习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回忆并产生再认识的过程。复结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但暂时遗忘的,有些是已经初步掌握的。由于高中生物概念繁多,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复习课当成新课来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浅学、苦学、倦学”的消极情绪,从而使高三复习失去其固有作用。在高三生物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沟通教材中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其中,有着明显效果的方法是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1.构建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了概念图理论。他认为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包括众多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并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来表示。利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发展知识迁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元认知结构。

概念图的制作程序:确定概念图包括的范围设计好关键概念的排序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不断修改和完善。

例如,关于染色体与染色质知识点的学习,有下列三种方法。

方法一:问答式

问: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组成是什么?

答:蛋白质和DNA。

问:染色体和染色质分布在哪里?

答:真核细胞的细胞核。

问: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它们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水和冰,CO2和干冰。

方法二:表格对比法

方法三:构建概念图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会将染色体的知识进行延伸,把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等联系起来,形成一幅网络覆盖层面更大的概念图。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对某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方法是多样的,正如前文提及的中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所以,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应该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提升,在不断元认知体验中去提升元认知技能。如上面的例子中,很明显,方法二和方法三更为科学。

2.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根据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创造的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它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发出有层次的分支树状结构图形,运用了线条、符号、词汇、图像、颜色、联想和想象,形成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思维导图以简洁明了的图形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从而形象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意识;能促进学生主动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建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规律;能作为元认知的工具,增大元认知体验。

(三)倡导学生反思,增强学生元认知监控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形成反思习惯,能够在学习活动后自觉地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教会学生知道应怎样学习,使他们学会进行自觉监视,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每堂课最后留出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对本节复习的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2)培养学生对错题和不会题的反思和领悟。因为这些题目恰好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断点,有可能影响后续内容的复习。如果解决了这些题目,将成为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错题集。

(3)培养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单元甚至整本书复习后的回顾的习惯,并制定出自己下一步的复习计划。在时间上的表现则是每天(睡觉前)、每周(每周末)、每月(月底)反思,想想自己在这一阶段复习了哪些内容,自己有没有掌握,是不是还有没弄清楚的知识,下一步该如何去复习,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这样的反思活动,其实就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控,能够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最终实现自我监控。

四、结束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师在这一年中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同仁继续深入研究与思考。

[参 考 文 献]

[1]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文锋,徐富明,安连义.天津中学生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

[3]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4]刘宝才,齐国贤.教学监控与学习监控的培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5]刘伟,李洪云.培养元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3(5).

[6]韦霞.“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

[7]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第6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系统脱敏疗法 应用体会

一、案例分析

李某,男,高二学生,因为偏科现象发愁。自述高一开始学习生物的时候没有很大的反感,学习成绩和其他科目差不多。但是临近学业水平测试的时候,越来越觉得生物怎么都学不进去。觉得要记住、要背的东西太多,而且有的时候即使是记住了还是不会做题目。在生物上面花的时间很多,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对学习生物这门课束手无策并且失去了信心,觉得生物这门课很难学,有些知识点怎么都记不住,题目不会做,感觉到很失望,急需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

像李同学这样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他们对于生物的学习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学习的效果很差。有时候看到和生物相关的东西都觉得莫明心慌和害怕甚至严重的想到生物就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分析这一类学生焦虑不安的情况,我们发现并不是学生学习不够认真,也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关键是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同学进行安慰和鼓励,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协助学生的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是关键。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心理咨询中的系统脱敏疗法,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概述

(一)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

在心理治疗时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那么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二)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步骤

1.学习放松技巧

让求助者处于舒适位置,并想象自己处于令其放松的情境中,然后使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放松身体的肌肉,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天1次,每次历时20-30分钟,一般需要6―8次练习可学会放松。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2.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

(2)将求治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系统脱敏练习

第一步是放松。方法与前一环节相同,目的是调整呼吸和进行肌肉的放松。

第二步是想象脱敏训练。由施治者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对方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不感到害怕或焦虑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或示意。然后,让求治者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20秒钟左右或做两次呼吸之后,再缓缓地睁开眼睛。休息以后,让来访者谈谈体会和感受,接着进行下一个等级的脱敏治疗。

想象训练一般在安静环境中进行,想象要求生动逼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不允许有回避停止行为产生,一般忍耐一小时左右视为有效。实在无法忍耐而出现严重恐惧时,采用放松疗法对抗,直到达到最高级的恐怖事件的情景也不出现惊恐反应或反应轻微而能忍耐为止。一次想象训练不超过3个等级,如果在某一级训练中仍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则应降级重新训练,直至完全适度。

第三步是实地适应训练。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也是从最低级到最高级,逐级训练,达到心理适应。

三、针对本文案例实施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

首先让该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训练。

其次,要求他列出所有的与生物学习有关的能引起焦虑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他列出了九项内容。针对这九项内容,我又要求他对每一件事引起焦虑的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按等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事件。

(1)平时看到生物老师。

(2)平时无意看到生物书。

(3)看待黑板右侧的今日课表中有生物课。

(4)想到关于知识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异等一些自己不会的内容。

(5)课间无意间看见或者听到班级其他同学谈论关于生物方面的相关知识。

拿到生物试卷或者是做练习的时候,自己脑子一片混乱,而其他同学埋头做的很顺利的样子。

(6)翻开生物书,看到书上前两天才学过的内容,自己好像又不记得了。

(7)下一节是生物课,老师布置了默写任务。

(8)练习上又做到上次做错的题目。

(9)考试后将要公布上次测试的成绩。

再次进入分级系统脱敏时间。首先,让其进入放松状态,然后讲述情境:“学校的某个地方,遇到了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很和蔼地看着你。”进行想象,并对这一想象情景保持30秒左右。当感到紧张时提醒其放松,然后继续这一情景的想象。如此反复,直到他在想象这一情景是不会感到紧张为止。这是第一次脱敏。

接下来的几次,按照上述步骤,在放松的同时每次就一两个情景进行想象。保证每个情景在想象时能忍受一小时左右不感到紧张。

四、评估咨询效果

经过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李某说,学业水平测试在下一周进行,自己对于生物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束手无策,基本上能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学习上的一些漏洞逐个实实在在地把问题解决。同时对于下周将要来临的考试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顺利通过测试。

五、个人体会

系统脱敏在上述治疗偏科中有很好的疗效。在生物教学领域中运用系统脱敏方法,比如说考试焦虑。系统脱敏法的实施并不适用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的想象能力较差,不能通过想象调整,实施的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

在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解决学生存在的实质性的一些问题,在这方面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能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同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兼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探索活动教师的角色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四、使用教材的转变

第8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科普化;差异化;差异教学策略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已向生物学、药物学、航天医学、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进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化学知识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每一个角落。高中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好高中化学对个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高中化学难学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近几年高考选科模式下,很多学生因为高中化学难学而放弃选择化学,有的学生虽然化学学得不错,但最后因为高考物化选科竞争过于激烈而放弃选择化学。于是,高中化学难学、少人学越演越烈,甚至,有人得出只有重点高中的尖子生才适合学化学、选化学。

在高考选科模式下,笔者所教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级选化学。教高一时,教师都会很困惑:应该如何来安排好教学呢?是打基础,面向多数人要通过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面向高考,让其他人陪“太子”读书;还是安心好好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尤其要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和科学性。所以,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显得迫切而且实际。

首先,确立“新学生”观,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化学!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才能不搞“分数歧视”,真正“以人为本”!

第二,情感教学观,树立教师新形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主动放下“身段”,营造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使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培养“创新型教师”观。如果教师自己不愿主动学习和实践,不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操控能力,是不可能做好一名“引导者”的,也会使新课标的“倡导”流于“一纸空文”!教师切忌不学习,不研究,一味的“新瓶装老酒”。

二、科普化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体差异,高一教材采用了“必修”形式(到高二再采用“选修模块”的形式)。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指明了高一的化学教学是面向大众的,它的基调是“科普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关注“科普化”和“差异化”。

“科普化”不等同于“简单化”、“零碎化”,它的问题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如果能配合“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方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提倡的“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科普化”也不是不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除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学对象。因为现在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选择的关键还在于差异性最大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难度铺设多层次的“阶梯”,帮助不同能力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在这样的理念下,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1.淡化概念,多以举例说明问题,体会“例证法”的优点

简单一句话:会用就行!如:物质的分类中,酸、碱、盐只要学生能举例,能把所给的物质分类就行。在枯燥的概念辨析上,“例证法”更能体现它的优点。

2.辅以学科思维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习“按组成进行分类”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始课本要这样安排?这个知识点不但很好地承前(复习初中知识)启后,更为 “类比法”打下基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一类物质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会分类,哪怕碰到没学习过的物质,我们可以先对它定性:它属于哪一类?然后找一个熟悉的“同类物质”进行“类比”。如:二氧化硫高一刚开学还没学到,但我们知道它属于酸性氧化物,就可以拿二氧化碳类比。可以说,这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必修一这本书。让同学好好感受,体会“触类旁通”,会极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兴趣,提升“解决未知事物”的信心。

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用来进行类比。但“相似”不是“相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还要充分关注它们的“差异性”。所以,对比法在研究上显得必不可少。如:研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就可以从组成分类、化合价角度和特性(漂白性)三个角度进行对比:都属酸性氧化物,体现相似性;但从化合价和特性角度看,体现差异性。

3.在教学过程中通俗化地介绍和渗透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

以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生活和科学是相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生活中,有一些东西过于细碎,不便测量。如:我们想测一粒米的质量怎么办?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测100粒……”笔者又引导:这种“打包”思想其实到处都是,拿学校来说,学生很多,我们高一年级就有360位,如果让学校的主任直接管理,他们肯定忙得团团转,怎么办?编班!首先,制定编班基准:每班40个人。那么,高一学生总人数360/每班40个人(基准)=班级数9个,变得方便管理。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更是极尽“细碎”,动辄10的二十几次方个,怎么办?我们当然也需要化繁为简,只是这个基准不一般!制定也是颇费周折,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基准,最后,以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基准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而胜出,被命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基准来表达微粒的多少,所得到的化繁为简对象,我们称为物质的量!它已上升为一个基本物理量,被全世界公认,专用来表达微观粒子的多少……以前,也用过这类方法引入,但举了几个例子,自己觉得很简单,就“一带而过”,收效一般。这次,笔者只抓住这一个不算特别合适但是学生身边的例子,在黑板上,对比演绎编班和编“物质的量”的全过程。在详尽的对比中,使同学对“物质的量=微粒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基准)”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把自己降到学生水平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慢”!学生也在这“慢”中明白,科学概念的引入有它的必然性和曲折性。

4.融会《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对新事物的好奇,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也需“与时俱进”。引入《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从新鲜的生活入手,可能会收到出奇的效果,也满足了学生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如讲必修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结合《化学与生活》的《空气质量的改善》引入新课: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成功的背后,是漫长艰苦的筹备。其中,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被国外媒体评论为“最大的问题”!在开奥运会期间,我们主要运动场所外都停着流动检测车,实时播放检测出来的空气质量的信息。那么,空气质量到底是监测空气中什么成分的含量呢?学生很容易答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与“奥运”结合,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程首尾呼应,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5.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做课堂探究

如在学氧化硫的性质时,就可以用放置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模拟“酸雨的成分”进行简单的探究。课堂仍是教学的主战场,但受到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需要我们教师斟酌课堂探究的具体形式、程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预测——设计——操作——实验记录——总结——交流——评价,让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

6.以校本课程作为课堂差异化教学的延伸

新课程实施,化学的课时少了,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基础性、科普性,使每一位同学学有所获。但有的同学对化学有着特殊的敏感,对自己的很多想法跃跃欲试(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少了)。如何满足这部分同学的需求呢?除了课后多和他们探讨、沟通外,我们克服工作量大的困难,切实利用校本课程(1课时),以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开展配合课堂教学的拓展实验,充分满足他们动手体验的需求。这正是“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

7.个别辅导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通过个别辅导,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价和指导,永远是最有效的。

8.利用网络

网络普及到今天,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视情况而定,可以在每个单元提供给学生几个有价值的网站网页,补充课堂演示及拓展的不足;也可以利用开设学习谈论问题的“学习群”,在线沟通讨论。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感到成功,都感到自己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展开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对高一化学教学采取“科普化”和“差异化” 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