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

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

时间:2022-04-09 18:3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转贴于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前言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提升,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实用和简单的具有外部的艺术美感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电气自动化研究,对建筑行业设计施工中,配备先进的现代化电气设备,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电气自动化,这是现代化建筑设计施工和满足人们日益多变的经济文化需要的客观要求。经过实践证明,建筑工程的电气自动化,不仅仅关系到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更是建筑工程行业实施质量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提高自动化水平,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现状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通过多年不断的发展和研究,电气的自动化已经初具规模,电气自动化程度日渐加深,电气自动化水平逐渐提高,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我国的整体工程建筑电气自动化水平来看,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缓慢,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施工不够科学,管理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在电气自动化进程中,无论是电气自动化水平还是电气自动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无论是在电气的设计施工上,还是电气自动化的安全稳定上,都缺乏很强的竞争力,新时期下,正确理性面对我国建筑电气自动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缺陷,加大对电气自动化的研究,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电气自动化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2.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一)电气自动化高端人才不足,电气自动化缺乏核心支撑

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整体规模相对小,资金积累不够,难以留住高端的优秀管人才,企业的积累缺乏,使得整个建筑行业中电气自动化设计施工的高层核心技术人员缺失,使得整个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缺乏活力和技术保证。

(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缓慢,核心竞争力不足

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电气自动化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缺乏钻研突破的研究技术精神,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研究,自动化设备多采用进口和引进,且应用的速度缓慢,难以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专利,难以保持自动化的核心竞争力。自动化市场尚不完善,不够健全,恶性竞争,市场规范不严格,且产品品牌单调,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和国际知名自动化品牌竞争

(三)建筑行业对电气自动化的管理不善,电气自动化的质量难以保证

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很多管理者多想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益,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使用假冒伪劣的电气设备和电气产品,设计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安装方式,使用质量难以达到质量标准的材料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整个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施工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很多施工的企业由于企业的自身实力有限,缺乏一定的电气自动化的监测设备和监控设施,在施工和对整个电气化管理中,难以全面,难以科学精细,这些方面都严重影响到整个电气自动化的水平和质量。

三,我国建筑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1. 这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的客观要求

实施电气自动化,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速度,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式和施工程序,加强对电气自动化的管理,加强对各种电气设备,电气材料的管理监督,保证了整个工程建筑的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并合理的控制工程的进度,电气自动化的水平提高,亦有助于保证整个工程建筑中的安全。

2. 实施建筑电气自动化,有助于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化

电气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对整个电气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需要有精湛的电气技术和较高的工作素养,同时,电气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中的暗箱操作等弊端,敦促着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促进整个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探究

1. 电气自动化将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发展行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用,智能化是其核心部分,所谓智能化表现在其具有多种新功能。在在建筑行业控制方面,有关的现场仪表在一起,在现场实现自主调节,从而实现控制的彻底分散使调节要加及时,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2. 电气自动化的操控更为精确,更加精工。

建筑行业中竞争越发激烈,对工程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施电气自动化,先进技术的采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实施,整个建筑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升高,使得施工标准更为严格,产品的精度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自动化在建筑工程中会有着更严密精确的要求。

3.无线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操作更简便准确。

在现代的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能够实现非接触传输,特别适用于恶劣环境或振动、高速旋转对象的监控,而且降低了安装成本、持续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同时更换方便,便于升级。还能够减少接插件故障,移动自由且不受限制,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是工厂测控模式的变革,将会有力的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进程。

五,我国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建议

1.政府加强对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实施的引导和扶持

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企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加大对建筑行业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引导,政府部门要引导自动化企业转变观念、稳定心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引导优秀的国产品牌进入重要领域,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2.建筑行业加大对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加大投入力度。

建筑行业要加强对各种电气设备和电气设计施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加强各个建筑单位之间的通力合作,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心的管理理念的引进和运用,加大投入,实现各种电气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突破,使得建筑行业实现整个设计施工方式的转变,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六.结束语

建筑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实现建筑行业的电气自动化,加大对各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不断实现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突破,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以建筑行业的电气自动化,带动整个社会的自动化进程,这是促进我国整个社会自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成明 沈滢 王然冉 建筑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要求分析 [会议论文],2007 - 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2]张勇 浅谈电气自动化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3]金永旺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 《企业导报》 -2012年4期

[4]于泽轩 实现电气自动化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年2期

[5]刘冬梅 某大型原料输送工程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年7期

[6]陈俊峰 超高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项目工程管理论述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12期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

第4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电气自动化,即利用电子装置和技术,实现生产机械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其目标是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相关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率得到了大的提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比较的广泛,且随着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结合社会岗位的特点,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促使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三段式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

1. 专业核心课程

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技能基础与知识结构,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技术、PLC 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AUTOCAD 应用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等。而面对这些专业的课程,要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就需要我们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并按照专业的不同层次,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选修与必修内容也要做到相互统一,才能为专业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2. 专业实训课程

要体现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要专业实训课程进行良好的教学和实施。其不仅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要求,也融合了考工鉴定模块的技能范围。电气自动化专业,其实训模块主要有数控机床电气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 MPS 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变频器综合实训、机床电路控制实训、继电与电机控制实训、照明电路实训等。对于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其可以依照实训周的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展,每学期的实训可以约为4~5 周,其次,专业实训课要能够以模块为单元,并对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组织,促使实习课程标准有效地编写出来,从而实现对实习课堂教学的规范。

3.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近将走出校门的前一年,要进行3个月的实习安排,在相关的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而顶岗实习的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一,可以从事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开发与设计、调试、安装、维护工作;第二,可以从事供配电系统的维护、运行、调试、安装工作;第三,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运行、调式、安装、设计等工作;第四,可以从事组装调试、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并进行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果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则需要完成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完成技师鉴定的考核,在充分结合顶岗实习的课题,高效的完成技师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设计。

(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进行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时,要能够依据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实践。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模电及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 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而依据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要求,有建立了模拟配电房、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MPS 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变频器与PLC综合实训室、机床电路与电力拖动控制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依据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要求,许多学校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南京技师学院就与三向教学仪器、龙贞自动化有限公司、通力电梯、天正容光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三)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知识覆盖面广、学习内容多、口径宽的专业,而言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教科研团队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各大院校可以在此进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及课题研究的开展,来不断的促使学生和教师,使他们成为专业的技术团队,并有效地完成技能大赛的训练和实训课题的开发。通过优秀教科研团队的建立,不断的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对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服务、就业,还是技能培养方面,都离不开市场,也只有充分的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当中,服务是培养的宗旨,就业使培养的导向,技能是培养的核心,综合起来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原则。总的来说,市场定位和调研的准确便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我们在实施人才培养时,要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进行新思路的探索。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都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改革,有一些教学单位实行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了人才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这一教学的实现促使了岗位群的确定,而依据岗位群又对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课程的改革。可以看出,依据专业人才的岗位群特点,能够非常准确的寻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企业,并与之进行合作。其次,依据生源的特点,可以对教学的教材进行新的制定,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此外,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非常的丰富,在其设备安装、维修的领域中,包含着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电器开关设备的安装、维修。为此,在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中,逐渐的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的全程控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另一内容。

(二)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是要能够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在这一内容中,职业教育则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教学的实践非常的重要,如何实现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自动化专业特点的突出、职业技能要求的满足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对于电气化专业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东北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职教育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其与模具、数控等专业不同,其没有明显的行业可供毕业生们来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在黑龙江省,由于哈大齐的建设,个当地的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复苏的生命,这也无疑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 了很好的就业平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教育也就更加的广阔起来。为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转变专业教学的思路,扩充、调整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得到有效地实现。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的激烈,为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业人才的培养。对一个企业而言,通过自身的综合实力,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企业创造能力的生成,不断培养未来的骨干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的重要。一方面,经过人才的培养,就不易出现员工跳槽或被挖走的现象,员工也能够对企业充满更多的激情与热情,竭尽所能的为企业进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能够让得到培养的员工带动新的员工,实现全体员工的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就现实而言,目前的企业在进行员工的招聘时,都会要求入职的员工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那些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往往视而不见,这样一来,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断链,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虽然说这些初入社会、没有经验的人不易迅速的为企业带来利益。但他们的工作热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加上企业内部的培养,定会使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充分的立足于社会和市场,不断完善教学的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方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为此,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具体改革,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多的培养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艳惠,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2]宋书中,葛玻,卢秉娟,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第5篇

关键词:工厂供电设计内容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厂供电,指的就是对工厂所需的电能进行供应和分配,也可以称之为工厂配电。众所周知,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电能是极其重要的能源和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换,其应用较为便捷,输送和分配有着良好的经济性,加之便于调节、控制和测量,对于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助益。下文中笔者主要对10KV工厂供电工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厂供电设计的意义及要求

虽然电能是工业生产中的主要能源和动力,但在产品成本中,其所占比例较小。电能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意义不在于其投资成本的多少,而主要表现为其再产品生产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之后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轻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所以,对于工厂现代化工业生产而言,进行科学的供电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设计不合理,导致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工厂进行工业生产过程中,要想使工厂供电工作起到应有的服务作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并实现能源的节约,首先必须符合以下设计要求:

安全设计,确保在电能供应和分配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

可靠设计,确保工业生产过程中供电的可靠性;

优质设计,切实做好电能电压以及频率等方面的质量设计工作,确保优质用电;

经济设计,最大限度节约供电系统投资资金,降低运行费用,并尽可能减少有色金属的消耗量;

除以上几点外,还应该切实的处理供电工作中整体和部分,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既要考虑短期利益,还应该充分重视长远发展的需求。

二、10KV工厂供电设计原则

在进行10KV工厂供电工程设计时,应该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如GB50053-94 《10kv及以下设计规范》和GB50052-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做到遵规守法、执行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以及政策进行设计;

节约能源,最大限度减少有色金属消耗;

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经济技术,确保供电质量的安全可靠;

统筹全局,充分考虑用电容量、负荷性质、地区条件以及工程特点等方面,科学的确定设计方案。

在工厂整体建设中,供电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厂未来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从事供电工作的人员应该充分掌握一定专业设计知识,以加强10KV工厂供电设计工作。

三、10KV工厂供电设计内容及步骤

10KV工厂配电系统和总降压变电所设计应该在充分考虑各车间负荷情况、生产工艺及电能需求、负荷布局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区的供电情况,对各部门的电能分配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负荷计算。10KV工厂总降压变电所的符合计算,应该基于车间负荷计算进行。首先考虑车间变电所变压器的功率消耗,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总降压变电所总功率因数和高压侧计算负荷。进而列出负荷计算表,对计算成果进行表述。

(2)10KV工厂总降压变电所的位置选择,以及主变压器配置应该在考虑电源进线方向基础上,充分结合总降压变电所的相关因素、10KV工厂计算负荷及工厂备用和扩建需求进行确定。

(3)10KV工厂总降压变电所主结线设计应该按照变电所配电回路数,合理确定的符合要求、配电可靠性级别、计算负荷数,并结合主变压器的台数和配置,从而确定变电所的接线方式。其接线方式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安全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安装简便性、维修快捷性。

(4)工厂高压配电系统设计。按照厂区内的符合情况,结合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原则确定配电电压。结合厂区负荷布局和变电所位置,对可行性较高的高压配电网布置方案进行对比,计算出电压损失和导线截面,从不同方案中的基建投资、电压损失、年运行费用、可靠性及有色金属消耗量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条件对比,采取择优选用的原则。然后根据选定的配电系统方案进行敷设方式和线路结构的设计。通过工厂高压线路平面布置图、架空线路杆位表以及敷设要求和工程预算书堆设计成果进行表述。

(5)10KV工厂供电和配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通常情况下,工厂用电是国家电网的末端负荷,相对于电网容量而言,其运行容量较小,可以视为无限容量系统供电来计算短路电流。对于由于系统运行方式差异而出现的不同短路参数,应该对各种运行方式下各点的两相和三相短路电流进行计算。

(6)科学设计对功率因数进行改善的装置。对总降压变电所的功率因数按照符合进行计算得出,然后查表或者计算得到供电部门的补偿功率要求数值。由出厂产品手册或样本选用所需的移相或电容器的规格和数量,应选择合适的放电装置或电容器柜。如果工厂中存在大型同步电动机,可以通过对电机励磁电流进行控制的方式提供无功功率,从而改善功率因数。

(7)合理选择总降压变电所高、低压侧设备。合理选择各回路计算负荷、短路电流计算数据及其额定值,从而对照选择变电所高低压侧的电气设备,如母线、电缆、隔离开关、避雷器、断路器、互感器、绝缘子等。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热、力等方面的稳定实验。

(8)二次结线和继电保护设计。考虑到供电系统的运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其运行的安全可靠,对变压器、高压电动机、高压配电线路、母线分段断路器、联络线断路器及移相电容器等设备,应该设置相应的信号监测、继电保护和控制装置。并科学的进行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及其灵敏系数检验。设计内容包括监测仪表装置、继电保护装置、信号和控制装置及二次结线系统,其中二次结线系统应由控制电缆和操作电源组成。

(9)变电所的防雷装置设计。首先,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工厂所在地区的气象、地质、材料等条件,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雷装置的设计。其次,对防直击的避雷针进行保护范围的计算,对雷电反击的空间距离进行计算,避免产生反击现象。避雷器的配置选择应该充分结合避雷器基本参数以及雷电冲击参数等,当选定避雷器之后,要合理确定其接线部位。此外,要对壁垒灭弧电压、频放电电压、冲击接地电阻进行计算,对允许安装的最大距离进行检验。

(10)专题设计

10KV工厂总降压变电所及配电装置的总体设计要综合上述设计计算结果,并充分结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政策,对内外配电、变电装置进行合理的总体布置和科学的施工设计。

结束语

在当前工业生产电气化和自动化的大趋势下,合理利用电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大电气设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合理引进先进的技术,统筹全局进行设计,在确保工厂供电的长期发展同时,还要提高短期效益,并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坚持安全可靠的原则进行设计,以确保工厂供电系统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许轶珊.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04 .

第6篇

关键词:电网配网 自动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28-02

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这也使得电力行业承载了更多的压力,电力负荷对电能的供电质量以及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过程中引起的电压波动或者短时的停电都会对相关企事业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针对这一现状,电力公司开始开展工作,对配电系统进行合理改造,在借鉴国外自动化配电技术相对成熟的经验上着手研究配电系统自动化技术,其目的就是改进供电的电能质量、提高供的安全电可靠性、在安全、稳定、经济的前提下快捷、准确的将电能输送至各个机关单位以及千家万户。

1 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配电网主要是由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等设备组成的,在电网中起到分配电脑呢过的作用。长期以来,配电网只能够采取手工操作的控制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能够运用独立的孤岛自动化技术,但是对电能的分配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说,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于电能的分配和监控十分重要。

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包括馈线自动化和自动制图、设备管理、信息分析和配电网分析自动化,它依靠大量的智能终端、丰富的后台软件和数据库资料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带动,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确保了对电能的充分利用。

从技术角度来讲,配电系统相对于输电系统来说是非常薄弱的,其自动化控制以及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度远远低于输电系统,这是由于电力公司的传统的“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错误观念所导致的配电系统技术体系的远远落后。配电系统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配电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人力以及手段上均缺少管理;(2)配电系统前期组建的网络结构相当薄弱,且从技术上,运用上来讲不合理,导致负荷不均衡以及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现象严重。

2 配电网的合理规划

配电网自动化基本的原理是通过分段开关将开环运行的配电网环网线路结构的供电线路分隔成若干供电区域。当处于某区域的电力网络发生突发事故时,及时跳开使该区域分割开的开关,使故障区域与其他正常工作区域隔离开来;然后,应用自动化技术迅速恢复无事故区域的正常供电,通过这一手段有效避免因部分线路段出现意外停电而引发的整条线路全部失电的现象,减少了意外停电的范围,提高了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

3 配电网建设

配电网自身的建设是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最基础的工作。鉴于目前网络结构薄弱且配电网不合理的现实状况,应首先对配电网系统进行合理改造,增强配电网络结构,增加其可抗性,在配电网络中安装分段开关,实现配电网线路的环网网络结构,对环形网络进行合理地分段,使得配电负荷分配更加合理。

4 电网配网自动化建设

4.1 电网配网自动化建设的逻辑结构

我们知道,配电网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对电网运行的设备进行远距离监视、控制和测量的网络系统。它包括电容组和配电变压器等的检测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开闭所和小区配电所自动化等。

4.2 配电网自动化的组成

4.2.1 监测、监控终端

配电网自动化的监测、监控终端一般由TTU(配变终端)、RTU(常规终端)和FTU(馈线终端)等组成,其功能为事件记录及上报、信息采集和处理、通信、接受与执行遥控指令、电源失电保护、闭锁功能等。TTU作为采集配电变压器数据,如无功功率,有功功率,有、无功电流、电压,电流、电压超限记录,功率因数,停电状态,压力,油温等;RTU作为采集开闭所数据,如各路开关的运行状态与连接方式,开关的控制状态,开关的联络方式,保护状态,开闭所的湿度、温度等。FTU作为采集柱上开关(分段开关)数据,如电流、电压、开关控制状态等。另外,作为非遥控控制终端,配网有分段器、重合器、重合分段器等控制设备。

4.2.2 配电网自动化中心主站

配电网自动化中心主站主要是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关程序。配网自动化系统中心主站所采用的支持平台应满足实用性、开放式、可靠性要求,采用100 MNT的网络结构。由服务器、前置机、大屏显示器、通信机、交换机及路由器、各式监控工作站等组成,具体工作站可根据其实际需要进行设备选择。

4.2.3 通信

配电网所涉及的主要通信方式有无线电、同轴电缆、电力线载波、电话线、光纤、微波等。通信是否符合自动化的要求是配电网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采取哪一种通信方式要靠实际应用效果来决定。音频有线是较为实用经济的方法,各通信端的连接及通信的布设无特殊要求,容易实现,造价较低,但环境容易造成影响,尤其是在和高压配电线路采用同杆架设时易受高压配电线路产生的强磁场和强电场对通信线的干扰带来的影响。采用光纤通信特点是干扰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可靠性高,可作为数据、语言和图像的传输,是当前的最好通信方式之一。同轴电缆在平时连接距离短时应用多。电力系统中比较常用的通信方法是电力载波,在没有断点的同一条线路上(如两个变电所之间)应用经验已经比较成熟的,使用后的效果反映不错。但是对于配电网的线路来说,由于在配电网线路上存在线路的柱上开关以及多台配电变压器之间的断点,使于配电线路中采用载波通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扩频通信、微波通信对于配电网效果不佳。音频通信、无线通信通常作为我国负荷控制的应用领域,可应用于时效性不高的监测数据通信。通信接口采用485接口,通信的传输质量会增强。

4.3 电网配网自动化方案

4.3.1 方案之一:环网电缆

此种配电网自动化方案是将电缆作为配电的主干线,主要在商业繁华、城市人口密集地方, 它的主体为环网开关柜。环网柜是城市主干道的较好的方案,它的主要特点是运行环境较好、外界影响因素较少。当规模更大,进出线回路较多时可转变为开闭所。环网柜一般以熔断器与负荷开关相配合,当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时,会快速切换另一路电源到母线,供电恢复正常。对开闭所监控系统的通讯方式需在放设电缆时一并设置,并应以光纤和电话线为主,为减少外界干扰。

4.3.2 方案之二:架空线路

一般在城市道路环境和规模较好,两侧道路较为宽广的条件下采用架空线路方案。架空线路方案是以架空绝缘导线和裸线架空导线为主。这种配电方式布置形式灵活,结构简单,但是设备都集中在户外安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正常条件下由甲电源供电,乙电源开关则表现为开路运行状态。架空线路方案又可以分为两种:包括重合器型、分段器型。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配网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自动化也是现代化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腊元.国内配网自动化综述[J].农村电气化,2009(3):5-7.

[2] 黄健.配电自动化发展动向[EB/OL].电气产业网.

[3] 王士政.电网调度自动化与配网自动化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 刘健,倪建立,邓永辉.配电自动化系统[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工厂供配电 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方案 方案必选 优化

中图分类号:TM42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电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种无形的、不能大量储存的二次能源。电能的发、变、送、配和用电,几乎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须随时保持功率平衡。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电力工业必须超前发展,这是世界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工厂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首先要做好电力规划,加强电网建设。在电力规划中,供配电系统的方案优选则是重中之重。

二.供配电的概念及原则

1. 工厂供配电的概念。

工厂供电,即指工厂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亦称工厂配电。在企业工厂里,电能是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在产品成本中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多少,而在于工业生产实现电气化以后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工厂的电能供应突然中断,则对工业生产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2.工厂供电设计的一般原则。

(1)国家政策的执行

在进行工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坚决执行低能减排、节约稀有金属等国家方针与技术经济政策。

(2)先进性与安全性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把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确保供配电的电能质量合格,同时还应保证供电设备技术的先进、价格的合理、采用效率高、能耗低等。

(3)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工厂的性质,实际所需的负荷性质、电能容量,以及当地的供电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合理规划设计方案。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关系着工厂的生产运作,也将影响到工厂的可持续发展。工厂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掌握供配电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便适应设计需要。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应根据工厂的性质、规模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编制,在妥善处理近期的建设问题后,应充分考虑其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分析日后规模扩建的可能性,从全局出发,做到统筹兼顾。

三.工厂供配电系统方案比选。

1. 技术比较。

对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而言,技术比较的内容包括:(1)供电的可靠性;(2)供电的数量与质量;(3)在运行调度、操作、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优劣;(4)在占地、拖工、工期与进度、扩建与发展等方面的考虑;(5)在节能节电方面之利弊;(6)工程的特点及其他突出的优缺点。

2. 经济比较

经济比较的内容有:

(1)初投资Z(万元),它包括电气、土建及其他因方案不同而引起的一切费用。计算时,各方案相同部分可不予考虑,只计算不同部分的初投资,因此Z是相对数值。

(2)年运行费F(万元/年),它包括折旧费,维修费,工人工资,年基本价费,年电能损耗费等,即:其中,折旧费=基建投资×折旧费率;维修费=基建投资×维修费率;工人工资=工人人数×平均月工资+福利、物价、浮动等各项津贴×12×1.1;年基本价费=12×基本电价×受电源变压器总容量或供电局批准的最大需用量;年电能损耗费=年电能损耗×电度电价。

(3)折回年限N:如果提出的两个可行方案,其初投资分别为Zl,Z2,且有zI>Z2,其年运行费为FI,F2。若Fl>F2,则方案二更优,应采用第二方案。若FI

(4)计算费用。

对于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经济比较时,可用比较各方案的计算费用的方法来判断方案的优劣。计算费用最小的方案就是经济性最优的方案。

3.原材料消耗的比较

对供配电系统而言,主要是比较有色金属的消耗量,包括变压器与线路两个部分。为r便于比较,在计算有色金属消耗量时,可将有色金属统一换成铜重,其变换比为1 t铝相当于0.5 t铜,l t铅相当于0.4 t铜。

4. 节能比较。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对于促进工厂的可持续、绿色、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厂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有助于缓解社会用电需求量大与电力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合理的节电设计有助于工厂用电工艺以及用电设备的改进;合理的节电设计有助于工厂能源投资成本的控制;合理的节电控制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此外,在工厂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能有效控制电厂的规模,缩减建设费用;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能有效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供配电系统的节电设计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增加社会财富。选择供电方案时要综合考虑。

5.方案初定及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根据工所能取得的电源及本厂用电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到生产的发展,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综合上述资料进行考虑分析两方案如下:

方案一:采用35kv电压供电的特点

(1)、供电电压较高,线路的功率损耗较小,年运行费用较低;

(2)、电压损失小,调压问题容易解决;

(3)、对cosφ的要求较低,可以减少高功率因数补偿设备的投资;

(4)、需要建设总降压变电所,工厂供电设备便于集中控制管理,易于实现自动化,但要多占一定的土地面积;

(5)、根据运行统计数据,35kv架空线路的故障率比10kv架空线路的故障率低一半,因而供电可靠性高;

(6)、有利于工厂进一步扩展。

方案二:采用10kv电压供电的特点

(1)、不需投资建设工厂总降压变电所,并少占土地面积;

(2)、工厂内不装设主高压器,可简化接线,便于运行操作;

(3)、减轻维护工作量,减少管理人员;

(4)、供电电压较35kv低,会增加线路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线路的电压损失也会增大;

(5)、要求的cosφ值高,要增加补偿设备的投资;

(6)、线路的故障率比35kv的高,即供电可靠性不如35kv.

由上述方案比较可知,方案一较方案二的投资费用及年运行费用均少.而且方案二以10kv电压供电,电压损失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无法满足二级负荷长期正常运行的要求.因此,选用方案一,即采用35 kv电压供电,建立厂内总降压变电所,从长远考虑,不论经济上还是从技术上来看,都是合理的。

四.结束语

工厂供配电方案优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提高电能的利用率,还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供,减少环境污染,在选择工厂供配电系统前,要通过优选提高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书奇Li Shu-qi   论工厂供配电系统的方案比选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0年2期

[2] 李冬冬   试析工厂供配电系统的方案比选[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7期

[3] 黄建龙  某厂金工车间供配电系统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广场》 -2012年7期

[4] 童水波 温燕芳Tong ShuiboWen Yanfang     会展中心供配电系统解决方案   [期刊论文] 《建筑电气》 -2007年12期

[5] 童水波 温燕芳   展馆供配电系统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期刊论文] 《中国设备工程》 -2007年12期

第8篇

关键词:铁路;供电;配电自动化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of railway power supply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witch rail, to the power supply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Key words: railway; power supply;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铁路供电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牵引供电系统,其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为行车动力提供电源;二是配电供电系统,其的工作目标是保证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照明、供水等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两者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行的质量,作为铁路运行中的一级负荷,如何保证其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现阶段各铁路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自动化实施,旨在通过配电自动化的应用提高铁路供电的质量。

一、铁路供电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

铁路供电是通过变电站进行电压转换,将110kV电压变换成27.5kV电压,并将其输送到铁路电力部门,为运行中的车辆提供电能。供电系统的相关设施包括变电配电设施、铁路沿线的接触网以及其他供电服务设施,在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如果供电设备出现异常,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流畅性以及安全性,给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以及经济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以及社会利益。

在传统的铁路配电中,为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人工处理各类与供电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图表整理等。除此之外,还要求供电系统工作人员及时掌握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对其故障原因、处理措施、铁路调度作出反应。在我国当前的铁路运行环境下,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实行人工配电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其的工作强度、工作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工作效率较低,质量较差,所以,在供电系统中实现配电自动化对提高我国铁路的运行安全性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铁路供电系统的特点

铁路供电系统相较于其他供电系统来说,具有不可中断性的特殊要求,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运行具有自身的特点。

1、要求电压较低

铁路供电系统在电力系统的整体中,处于末端地位,其供电配置直接面对铁路运行或服务等终端设施。因此,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所大多数为低压配电所,如10kV或35kV的配电变电所等。但是,部分铁路供电系统中也存在较高压配电所,其的设置条件一般根据铁路运行地的电力系统或输送要求、负荷量等进行设置。由于铁路运行对供电系统的要求具有统一的标准性,所以铁路系统的配电所一般具有功能一致性,结构较为单一。根据这一特点,在铁路供电系统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之中,可以对配电变电所进行标准化的配置。

2、供电连接线形式单一

铁路供电系统的接线形式单一,具有易操作性,连接线路图同铁路的实际走向基本相同,线路中转站以及配电所、变电所的设置较为平均,并且各配电变电中转站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的线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连接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只供自动闭塞信号符合的自闭线,其属于一级负荷;二是符合对象较为广泛的贯通性,其主要提供铁路沿线各部门以及服务设施的电力,属于二级、三级负荷。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中,连接线两者都有或为两者之一,以实现相邻线路连接,提供铁路全线电力需求为目标。

3、具有高稳定性、连续性、安全性等要求

根据铁路供电的自身特殊性,供电系统对与电压要求、配电变电站的功能种类以及连接线形式等都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其对供电的稳定性、连续性具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规定铁路供电最大的延迟时长为150ms,以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行。

由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以及重要性,传统的供电系统以双电源供电以及自备电源装置来保证铁路供电的连续性。尽量保证铁路沿线相邻配电所之间的的连接方式实现自闭式和贯通式的结合,增强线路连接的稳定性。虽然供电系统设置了自动投保功能,但是由于传统的供电配置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配电所内,当配电线路出现永久故障后,不能作出及时调度以及故障恢复措施,这将会导致供电不足或停止供电。除此之外,铁路配电所所处地区通常较为偏远,不利于人工的及时检修和保养,在故障发生后也不能最快速度制定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实现配电自动化。

铁路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的结构

铁路供电系统一般以水电段和供电段为基本结构建设和运行。其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等特性,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一般由相关调度室控制。通常在配电站中设立控制信号屏,对铁路供电自动化的整体运行进行控制和监管,其是配电自动化设施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供电调度中心与配电所设施有效联系的枢纽,控制信号屏通过对配电所各智能设施的监控以及与调度中心的相关数据交换分析完成配电自动化的任务。

变配电所自动化

实现铁路变配电所自动智能化是保证铁路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基本。一般来说,变配电站自动化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也能进行人工管理。变配电所自动化的整个系统通常分为管理层、通信层以及间隔曾三个方面。三者的主要分工有所不同,管理层主要是通过控制信号屏完成对线路运行工作状态的监管、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以及保证通信流畅。通信层作为管理层与间隔层之间的纽带,主要保证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工作的正常进行。而间隔层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安装在回路或开关柜等处的远方终端装置,即FTU,及时检测线路故障并通过信号传输对故障处理作出反应,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2、实现铁路供电调度中心的配电自动化

调度中心自动化在整个铁路供电自动化中占有中心地位。通常调度中心的硬件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服务器或人工调度站,前置机,通讯柜等。调度中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采用MACS-SCADA的控制系统,作为开放性的可扩充的自动化操作平台,其可以进行数据的及时监控分析,并进行分层管理,将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设施进行具体化管理。除此之外,调度中心的配电自动化还可以将网络运行、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稳定等进行分类具体分析。

3、网络通讯自动化

通讯工作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中的关键性工作。网络通讯在铁路供电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数据传送、数据交换等都需要通过网络通讯完成,而实现其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传送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避免违规传送等问题的出现。配电所通过控制信号屏将相关数据向控制中心输送时,可以建设大型的处理机,实现数据的汇总以及合理转换,保证IEC870-5-101到CDT的转换。在保证配电自动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不断对网络通讯自动化进行改革和完善,结合先进经验及时更新技术,及时解决网络通讯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自动化技术的逐渐发展与普及,网络力量的日益增强,实现铁路供电系统中的配电自动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当前我国铁路电力系统中自动化应用远远落后于电力系统,铁路配电自动化应该借鉴其他行业自动化经验,应用先进的技术,推进铁路运行中的供电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下我国铁路供电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性,对配电自动化中的变配电所自动化、调度中心自动化以及网络通讯自动化进行了简要概括。通过分析发现,实现配电自动化不仅有利于节省铁路维修成本,还可以增加运行安全性,对于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建州.铁路供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研究[C].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06)

[2]于红.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控制探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机械类专业 电工电子课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论文摘 要:本文简述了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电工电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知识与技能。电子电工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多、难理解、抽象、难记是电工电子学的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难度很大。

从师资方面说,电类专业教师大多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机械类专业没有自己的电工电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一般采用合班上课的办法,最多的时候一个教室要坐上百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好。

(二)学生人数增加,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人数与日俱增,对目前中职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各地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入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电工电子课程是比较独立的。首先,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基本是没有联系的;其次,报考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也在机械方面,对电工电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电类专业的教师既要带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带机械类的电工电子,而在授课方式上仍用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模式,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授课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时比较少,考核方式落后。

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里面所占的课时比例比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里面的,这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就更少,有些课题甚至没有实验课。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以批阅实验报告作为主要成绩的标准,而不是直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成的,其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职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需求。

(三)实验教师的缺乏,实验经费不足。

相比本科学校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实验教师很少,很多实验由理论教师完成,因为这些做实验的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他们就没有充分的时间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地方办学,决定了实验方面经费投入很少,很多耗材的购买不足。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于繁琐深奥的理论都非常厌倦。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强调必要的基础知识,剔除理论的推导。中职学生好动、好奇,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如借助生活实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解决这一些困难。例如,在讲解三极管放大作用的时候,教学的难点是电流的分配及放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学生看到的模拟电流在三极管输入回路是以微小的电流量流动,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的是很大的电流量,电流的量的比例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再来讲解分配和放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变“抽象”为“形象”,其规律学生就能很快归纳和总结出来。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实验内容应增强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过硬技术应用的能力,因此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应突出电工电子在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如增加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减少电工基础的实验。

2.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实验授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然后由学生依照电路的连接,按照实验的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我们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排除故障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而且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建立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电子钟表设计、收音机维修等,这样就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施展空间,从而让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从而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目前离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如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但建立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之,机电不分家,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依赖于数学知识,又以物理为基础。但教学任务重、时间短都加大了这门课的学习难度。电工电子教学的改革无止境,还需要认真研究,深入讨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电子的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柳.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第10篇

关键词:无人值守;配电站;智能化系统;改进

中图分类号:TP212.6文章标识码:A

数字化变电站在我国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大好形势下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为了确保新型智能化电力设备的经济、高校、安全运行,应放眼正常操作、操作步骤、处理事故的方法等等,对适合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技术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提升事故的决策能力与处理经验。为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可靠供电与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并提高新的技术在智能化变电中应用的适应性,变电中所面临的是如何维护智能化变电中的状态正常运行。以先进的分析技术、信息化、自动化为前提,对输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调节、保护、测量等功能进行高效、可靠、灵活的操作,最终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等,这就是智能化变电站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先用先进的职能设备,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整体变电站的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信息数字化。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变电站实现了计量、检测、保护、控制、采集、测量等一些列常规功能,另外还是先了设备的智能评估和在线监测。

一、智能化改造前概况

500kV某数字化变电站工程是一座全面采用IEC61850标准及其GOOSE技术的国家电网公司的数字化变电站示范工程。一般变电站示范工程更注重于可靠、安全、可推广,而不同于一般的变电站试点工程。500kV兰溪变是本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成功实施基于IEC61850标准的试点工程基础上稳步向前迈进的一大步。500kV某数字化变电站工程于2009年7月9日顺利投产。500k兰溪变实现全站网络跳合闸,实现不同厂家继电保护、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的互联互通,解决了设备的互操作性问题。其中兰溪变一期工程500kV 1000MVA主变2台,500kV出线2回,220kV出线8回(两回尚未投产),35kV电容器一组,电抗器2台,所用变3台。采用典型的500kV接线形式:500kV一个半断路器接线,220kV双母线双分段接线。

二、 智能化改造工程内容

1、智能化改造目标

1)打造数据全景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供各高级应用子系统进行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存取访问及向调度系统进行上送。

2)研发高级应用功能:在信息一体化平台之上实现智能开票、一键式顺序控制、智能预警与故障综合分析、源端维护、一次设备智能诊断等高级应用功能。

3)实现主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研发安装变压器、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并开发智能组件,实现高压场就地布置;研发、安装35kV智能组合开关;研发、安装全站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为状态检修、输变电状态监测系统服务。

4)实现辅助系统智能化:开发智能巡视系统,实现开关闸刀位置检查和对一次主设备红外测温等功能;实现电子围栏、空调、门禁、火警、积水、户外柜温湿度、烟感、温感等辅助系统智能监控;实现接地线、紧急解锁钥匙智能管理;应用太阳能板和屋顶光伏发电技术提供站用应急电源;对站内照明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绿色照明;实现户外柜内温度及工作环境的智能调节。为智能化的运行巡视无人值班提供前提条件。

2、信息一体化平台

500kV某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用于将变电站内的实时监控SCADA子系统、故障录波子系统、电能量子系统、在线监测子系统、视频安防等辅助子系统的各种数据源进行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统一处理等综合管理,建立统一的变电站数据处理平台,为各智能应用和远方系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访问接口。

3、实现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功能

智能告警的实现通过对全站采集的海量的模拟量、开关量等信息进行过滤、挖掘分析,运用单事件告警关联与多事件高级智能推理技术,研究告警信号之间的逻辑关联,给出简明扼要的告警信息,以及相应的建议。

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功能提供故障诊断和定位(包含故障相别、故障测距、故障电流等)、设备动作情况的监视和评判(包含保护动作情况,重合闸动作情况等),提出可行的故障处理建议方案,提交完整的故障分析简报。

4、实现一次设备智能诊断 主要实现功能: 1)基于信息一体化平台获取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的数据; 2)对被监测一次设备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形成实时、小时、日、周、月数据曲线; 3)综合利用设备测量结果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环境条件,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

4)以模块形式嵌入一体化平台,独立运行。

5、自主研究开发智能巡视系统

智能巡视系统由智能巡视小车和智能巡视控制分析后台组成;智能巡视小车安装视频摄像头,用于视频监视,安装红外摄像头,定期对主变进行红外测温,监测变压器油枕、变压器套管、本体和连接引线的红外测温情况;对隔离开关定期进行红外测温,定时自动测量检查刀闸的各关键部位的温度,为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实时监测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智能巡视小车具有移动定位功能,利用二维坐标定位系统,通过控制软件和预先设置的设备坐标,将智能巡视小车准确定位至高压场的预定位置;与顺序控制功能互动,在需要操作某设备时,自动将小车运行至现场设备附近,取代运行人员核对设备操作后状态。

控制分析后台负责控制巡视小车的动作行为,接收小车拍摄的视频和红外图像进行图像识别、温度识别等工作。500kV某变电站在控制分析后台还开发了IEC61850模型与服务接口,与信息一体化平台、监控后台实现互动。自动完成一键式顺序控制,定期上传设备巡视结果。

三、 结语

本次500kV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试点工程在原有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二次设备、高级应用功能及辅助系统等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优化了信息采集及交换方式,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提高了变电站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各种事故风险的能力,构建了具有信息化特征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具有自动化特征的主设备智能化,开发了具有互动化特征的源端维护、智能巡视等功能,初步形成了如何将常规或数字化超高压变电站改造为智能变电站的典型方案和经验体系,为超高压变电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柠源.浅谈接地原理在继电保护专业的工程应用[A]. 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7

[2] 殷建刚,陈邦达.湖北电气化铁路供电运行情况及对系统影响的分析[A]. 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 宋福海.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性能校验分析[A]. 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4] 曾次玲,谢培元.母线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若干问题探讨[A]. 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e power system load will change with the time, it will be e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features continuous and periodicity performance. Grab the power load performance and change regular, it will be very beneficial for the power system, for the power supply and the users, it is rather beneficial.

引言:电力用户负荷分类对于我们的电价定制以及对电力系统的经济分析、运行和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电力用户负荷分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到分类的更好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电力用户负荷的组成和分类,负荷特性及要描述和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用户负荷的特性时需要使用的负荷特性指标,电力负荷分类的应用方向,现阶段电力用户负荷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负荷的特点

电力负荷一般可以分为居民用电负荷,商业用电负荷、农、林、牧、渔用电负荷,工业用电负荷以及其它用电负荷等。不同类型的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但受电力特点(即电能无法大量储存,电力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同一瞬间进行)的影响,电力负荷呈现出如下的共同特点:

1) 电力系统的负荷是经常变化的,不但按小时变、按日变,而且按周变,按年变。但对电力系统的负荷曲线从每周来分析,负荷的变化是具有周期规律的,如图1.1所示。

图1.1以天为周期的负荷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荷每隔几小时不断起伏,具有较大的周期性,即负荷的变化周期为几小时(一天)。但电力负荷并非简单的重复前一个周期,而是存在一个随机分量使每个周期的数值发生改变。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电力负荷不但具有天周期,还具有周周期、月周期和年周期。

2) 电力负荷同时又是连续的,这是指在负荷曲线上任意相邻两点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存在奇点,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可以找出负荷的连续性的原因。为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必须避免对系统造成大的冲击,无论是增加或是切除负荷时都要求负荷的变化大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于这个限制,负荷总量就表现为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负荷曲线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跃变。

另外,由电力负荷的构成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力负荷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在比较温和的春、秋季节,由于温度、天气状况适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两季的负荷受天气影响程度较低。除了温度这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外,电力负荷还受到降水量、湿度、风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从长时间观察,电力负荷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负荷变化是连续的,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跃变;同时电力负荷对季节、温度、天气等是敏感的,不同的季节,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对负荷造成明显的影响。除此以外,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深入,电力负荷会有新的特点出现,如需求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峰谷分时电价、可中断负荷等),高耗能企业的搬迁都会对负荷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在进行分析时对其充分考虑。

二、电力负荷的分类

1、按用电的部门属性来划分: 1)工业用电。 点是用电量大,用电比较稳定,一般冶炼工业的用电量大,而且负荷稳定,负荷率高,一般在0.95以上;而机械制造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用电量就小些,且负荷率也较低,一般在0.70以下。但是,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或者是冶炼业、加工业,电力负荷在月内、季度内和年度内的变化是不大的,是比较均衡的。 2)农业用电。 全部电力消耗中的比重较小,即使象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其农业用电量在全国电力消耗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农业用电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很强,从负荷特性上看农业用电在日内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内,特别季度内和年度内,负荷变化很大,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3)交通运输用电。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用电比重较小,而且除电气化铁路的负荷比较稳定,今后随着电气化铁路运输及其它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用电量也会有较大的增长,但交通运输用电比重不会有多大变化。 4)市政生活用电。 目前我国的市政生活用电还不太高,远小于工业化国家,但今后随着事业的日益发展,生活设施的日益现代化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政生活用电的比重会有所上升。

2、负荷的大小可以划分为:最大负荷、平均负荷、最小负荷。 最大负荷也就是最高负荷或尖峰负荷,最大负荷又分为日最大负荷、月最大负荷、年最大负荷。 最小负荷又称为最低负荷或低谷负荷,又可分为:日最小负荷、月最小负荷、年最小负荷。平均负荷就是在一定观察统计时段内出现的负荷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负荷,根据观察统计期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日平均负荷、月平均负荷、年平均负荷。

3、使用电力的目的划分:可分为动力用电、照明用电、电热用电、各种电气设备仪器的操作控制用电及通讯用电。

4、用电用户的重要性划分: 1)Ⅰ类负荷(Ⅰ级负荷):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由于停电或突然停电造成的损失太大,故而这类用户是必须保证高度供电的可靠性。 2)Ⅱ类负荷(Ⅱ级负荷):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之下,不如一类用户重要,计划停电或事故停电虽然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是可以挽回的,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至少要对这类用户提供中等程度的供电可靠性。 3)Ⅲ类负荷(Ⅲ级负荷):这类负荷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很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无关系,中断这类负荷的供电,带来的损失最小,因此,这类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是最低的。

5、负荷预测期的时间长短,一般划分为近期负荷、中期负荷和长期负荷。 电力规划中的负荷预测一般是指对年最大负荷的预测,5年以内为近期,10―15年为中期,15―30年为长期,与此相对应的负荷水平称为短期负荷、中期负荷和长期负荷。

6、力负荷按电能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分类可以分为发电负荷、供电负荷、用电负荷。

7、力负荷按所属行业分类可以分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和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

三、电力用户的负荷特性及其分类的研究

负荷水平与负荷特性是评价电网负荷状况的两个主要特征指标,从负荷水平可以看出电网用电负荷高低的现状以及增长的趋势;负荷特性则体现出电网用电结构、用电模式等状况的优劣。进入“九五”以来,随着电力供需矛盾的缓解及用电结构的变化,全国各大电网的负荷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负荷特性受发电出力制约的因素已经基本消除,负荷特性趋于正常的用电负荷特性。但是,各地区电网的最大负荷持续较快增长,峰谷差增大,负荷率下降,高峰时段和枯水期电力供应紧张,电网调峰困难,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十五”以来,由于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03年夏冬两季全国很多地区的拉闸限电为代表的电荒,负荷特性又呈现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现阶段电力负荷特性的现状的了解,必须把握负荷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可以用以下方程来描述负荷:

(2.1)

为了研究负荷特性,建立统一的负荷特性指标体系,1989年由原能源部颁布的《电力工业生产统计指标解释》,其中设计负荷特性的指标有最高负荷、最低负荷、平均负荷、负荷曲线、负荷率、平均日负荷率、最小负荷率、月生产均衡率、年生产均衡率、最高负荷利用小时、同时率、不同时率、尖峰负荷率等14项指标。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对《电力工业生产统计指标解释》进行了补充修改,增加了峰谷差率指标。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力负荷是一个周期性和随机性都较强的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政治、气象等众多的因素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电力负荷按一定趋势有规律地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负荷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定的波动。作为评价电网负荷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与时间有关的静态负荷特性研究一直是电力科研人员的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

1952年,日本成立了由日本九大电力公司、电源开发公司等企业联合组成的“日本电力调查委员会”,负责定期对日本电力负荷进行调查,对负荷特性进行分析,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主要采用最大负荷、最大3日平均负荷、平均电力负荷、负荷率、负荷曲线等指标对负荷特性进行分析。

我国也很早就开展了对电力负荷特性的研究。早在1989年就由原能源部颁布了《电力工业生产统计指标解释》,其中对电力负荷特性分析的指标进行了规定。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开展了负荷特性调研及分析预测,对重点地区采用的主要负荷特性指标和负荷特性曲线进行了汇总。

目前负荷特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有:

1) 负荷曲线分析:通过绘制图表来分析负荷特性,包括年、月、日的负荷指标分析等等;

2) 相关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时间因素、气象因素、经济因素等与负荷之间的关系:比如夏季、冬季典型日的负荷特性分析,敏感负荷分析等等;

3) 回归分析:是根据历史数据及一些影响负荷变化的外部因素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来分析及预测负荷特性。

由于各地电力用电特性存在差异,针对不同的地区,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需求侧管理,通过研究、了解地区负荷特性来指导需求侧管理。

六、负荷特性分析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降温及取暖电器的拥有率及使用率逐年上升,而且这种增长趋势还会加快。统计资料表明,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超过70台。再加上商场、宾馆、写字楼、娱乐场所、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空调容量,降温取暖负荷在总用电负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这些负荷一般构成用电峰荷,气温已成为影响电力负荷的一个敏感因素,因此必须研究负荷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打下基础,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同时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进行负荷特性分析的重要性,而且负荷特性分析是进行需求侧管理的必要准备工作,因此做好负荷特性分析工作有以下意义:

1、 对电力系统有利:

1) 节约国家对电力工业的基建投资;

2) 提高发电设备的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降低发电成本;

3) 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使之不发生弃水状况;

4) 增加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提高供电质量;

5) 有利于电力设备的检修工作。

2、 对广大用户有利:

1) 可节省国家对用户设备的投资;

2) 由于削峰填谷,将高峰时段用电改在低谷时段用电,减少了电费支出,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3) 对城乡居民生活有利。由于采取调整负荷的措施,各工厂企业职工轮休,并错开上下班时间,从而使地方交通运输、供水供煤气等服务性行业、文化娱乐场所等的负荷都能实现均衡化

结论:论文对现有的一些电力用户负荷特性及分类作了研究,总结了目前供电部门所采取的负荷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供电部门对电力系统用户负荷进行分类,大多数依据的是用户负荷所属的行业以及用户的经济活动特点,但是同一行业内的用户可能具有不同的负荷特性。现有分类方法不能反映出电网的变化和差异。分类结果不准确,影响了相应分类方法的进一步应用。电力用户负荷分类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负荷定价、负荷预测、系统规划、负荷建模等工作都需要对负荷类型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分类。深入研究电力负荷分类的方法及应用,有利于及时掌握用电负荷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用电负荷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计划用电工作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胥威汀,刘俊勇,刘永波. 基于SOM和ID3算法综合分析的负荷特性研究[A]. 见:中国农业大学编.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1732-1737.

[3] 黄永皓,康重庆,夏清,等. 用电分类电价决策方法的研究[J]. 中国电力,2004,37(1):24-28.

[4] 孙天祥,孙薇. 电力营销市场[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 张忠华. 电力系统负荷分类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10] 赵希正,周小谦,姜绍俊. 中国电力负荷特性分析与预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茅以升教育理念 拔尖创新人才 茅以升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4-001-02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号召,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及国际化战略对教育的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在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7年成功开办茅以升班的基础上,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与成果,践行茅以升“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工程教育思想,于2010年创办了茅以升学院,依托轨道交通类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坚持“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培养特色,按照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方式,塑造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通晓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际化准则,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引领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方向、推动铁道科技进步、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提升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国际竞争力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什么以“茅以升教育理念”为指导

茅以升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土木工程专家和桥梁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教育家。 他曾五次出任西南交大校长,并在东南大学、北洋大学 等多所中国高校任教和主持校务,以其不凡的学识和才能,致力于授业育人和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先习而后学

茅以升对高等工程教育极其重视,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首先确定了“通而专,专而通”的教育方针[2],分析了以“先学后习”为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习而后学”的独特建议。“先习而后学”的思想萌芽于他在1925年执教期间,是从“感性知识”到“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感性知识,循环发展。只要打破了传统观念,学与习便会自然地结合起来,成为“学习结合”的工程教育[2]。同时建议“精简课程,增加实习,改编教材”等。反观目前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唯分数毕业论等问题[1]。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大学》已经提出了“致知在格物”。而当今的教育者大多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值得我们反思与重视[2]。因而我们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整合协调师资、教材、现场、企业等资源,以“先习而后学”为指导,强调实践环节,虽然这是针对旧式工程教育而言的,但在今天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

茅以升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

茅以升在执教期间,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极力倡导并实行启发式教学,独创了“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教学方法[2]。以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育质量。这实际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和解答疑问。茅以升早在几十年前就坚决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紧迫。“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以“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为特色的教学方法[1]。

茅以升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茅以升不仅重视工程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他曾撰文指出:“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2]。他极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早年即立“教育救国”、“工程救国”之志,在美国学业有成之后,毅然舍弃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表现出一位教育家的崇高风范。他长期致力于桥梁工程建设和高教事业,善于团结和组织人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茅以升不仅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1]。他生前撰写过200多篇科技论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文字通俗、文笔生动。文学造诣之深,在工程技术专家中尚不多见。今天的大学教育,虽然与茅以升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教育环境、背景、条件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茅以升丰富的教育经验、博大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们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

推广“茅以升教育理念”,创办茅以升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是学校在总结茅以升班七年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由经过考核筛选的优秀本科学生组成的荣誉学院。主要依托我校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与物流、力学和材料七大强势学科,覆盖包括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全国排名前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全国排名前十五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优势专业在内的28个本科专业。整合利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和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为茅以升学院学生放飞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先习而后学”基础创新培养平台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本着“宽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加大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力度,改变以往“增加学时、提高考试难度”的单纯“提高解题能力”的办法,而是将计算机理论教育放到课外自学内容,加强对C语言编程、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数学和物理教学,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茅以升学院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为了更好的践行“先习而后学”的教育理念,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论学习之前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课程或思考题目,例如:数学建模、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编程实验等。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4]。茅以升学院实行小班上课、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注重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构建多学科“立体化”提升创新培养平台

茅老说:“盖人类求知之欲,发源于好奇之念。今先授以精深之理论,而不使其知其应用之所在,则不但减少其求学之兴趣,且研习理论,亦不易得明澈之了解。”可见激发兴趣才是专业学习的根本,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非常注重学生对专业兴趣引导,虽然在学生进入茅以升学院后没有固定的专业,但是学院经常开展各个专业讲座和学科前沿介绍,并积极组织所有专业学科竞赛,搭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激发专业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发掘创新潜能。

学院构建多学科“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贯穿“课程、实践、科创”立体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能力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拔尖他们人才培养的关键。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集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教育基地、教学团队、政策保障机制以及精英教育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方面:推进“教学-科研”相融合,将先进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同时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让同学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基础的创新实践。

实践方面:推进“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的学习以实践应用为背景,同时在实践中检查验证理论。通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践行“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思想,让创新有灵感之源,实践之根基。

科创方面:依托本科导师制,通过学生自主立项、SRTP立项,加强科创指导。采取引导式培养模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项目小组,自由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SRTP科研训练。建立茅以升学院学生科创基地,同时开展结构、力学、电气、机械、信息、交通物流等多学科的竞赛,以学科竞赛激发同学们专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科创训练,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动态,培养锻炼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综合性、国际化”拔尖创新培养平台

以“茅老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化教育的趋势,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构建了“综合性、国际化”高素质培养平台。为了让学生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学院专门开设历史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环境保护类、化学类、天文类等系列课程。以满足同学们多方面、立体化的知识要求。按照茅老的要求:“学文科的要学理 ,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因此学院建立学生文化素质基地,还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打造了一支学生乐队、创办了艺术学社,让同学们可以打开艺术的帆,乘着知识的船,徜徉在无比浩瀚人类创新的海洋。

茅老说:“获得全面的知识,领悟广阔,使学习更富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学院还非常注重国际化的教育,拓展国际化视野、争强学生国际化竞争意识,正如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茅以升学院副院长所说:“我们要引领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以此为目的学院突破传统的英语逐级式教学的模式,将原来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后,为茅以升学院的学生开设《英语综合能力》,在课程中增加了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写作、英汉互译、商务英语、英语口语等应用能力训练内容,而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英语的四六级,而是英文文献的快速翻译及与外国有人无障碍交流。

学院在夯实英语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茅以升学院学子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院于2011年加入美国大学荣誉学院联盟,共享教育和科研资源,拓展与国外院校更多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博士阶段部分优秀学生可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或直接攻读国外大学博士学位;依托与海外大学签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支持本科生参与我校与海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项目[5]。现阶段茅以升学院已经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大学、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巴黎中央理工大学、马赛中央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新竹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高校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学生赴海外游学或定期交流学习创造条件。

Abstract:Mao Yisheng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ing expert and bridge experts,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educator. As the 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call for education reform, to meet the national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 reform in the years of talent, in 2010 founded the college.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ng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ith a global vision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Mao Yisheng'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Mao Yisheng honors college

参考文献:

[1]刘占祥.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Z]. 2001(5).

[2]茅以升科技文选――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00周年[Z].1995(12).

[3]戴颖.茅以升工程创新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