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研活动内容

教研活动内容

时间:2023-01-22 21:1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研活动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研活动内容

第1篇

【关键词】自提,共研,评价,提高

教研组教研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参加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内容,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正确的教研活动评价,能够提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丰富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我校不断探索、改革学科教研组活动措施,积累了一些学科教研组活动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研组活动效果。

1.提炼学科教研组活动主题,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在日常教研组活动中,许多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教研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个别教师厌倦参加教研组活动,调查其中的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教研组活动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无关,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几乎无关,参加和不参加作用差不多。学校领导意识到:要想增强教研组活动效果,提高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的主动性,必须搞好教研组活动内容是关键。如何搞好教研组活动内容呢?教师的教学需要是关键,学校要倾听教师的心声,经过问卷调查和学校校委会的研究,认为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从三个方面确定: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设施运用等,包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学生管理、分层次教学、问题学生处理等,包括在作业布批、学生辅导等;二是教师在开展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难点,教研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了教研组或学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或难点;三是目前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何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提炼成教研组活动内容或主题呢?经过实验探索,学校设计了两个表:教师教研问题申报表和教研组长教研主题申报表。教师提前填写教学问题申报表,教师在填写教师教学问题申报表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教研组每隔一定的时间收集教师的教学问题申报表,教研组长对教师的教研问题进行归类,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作为教研组活动主题,教研组长填写教研组教研主题申报表,申报表的内容包括:教研组类别、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等。

2.共同研讨,优化教研组活动过程

在召开教研组活动之前,教研组长提前将教研组教研主题申报表上报学校,学校对各学科教研组教研主题进行审批、统计汇总,然后印发教研组活动通知表,以通知的形式提前下发给教师,提前通知各学科教研组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形式,让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教师针对各学科教研组教研主题和活动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研主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将反思和总结的内容填写教师教研活动反思表,反思表的内容包括:教师姓名、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经验介绍或教学反思等。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长根据计划,宣布研讨的方式,研讨方式包括:辩论、评论、金点子等,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教研活动反思表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做法,教师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评论,相互点播,献计献策。

3.注重总结,提升教研组活动效果

在教研组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长适时进行引导、总结,注重收集有价值的观点和经验,形成系统性的经验总结,力争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在教研组活动记录表上,教研组活动记录评价表的栏目设计包括:教研组名称、活动主题、参加人员、活动时间、教师发言、金点子集锦等。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辩论,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做法,提升自己的申辩能力;通过点评,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有所感悟,有所反思,有所提高。

4.及时评价,助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教研组长要每次总结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表彰优秀的观点和经验介绍,表彰优秀的活动个人,通过评价,提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学校将教研组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评价情况进行汇总,评选优秀教研活动先进个人,并将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评价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研 游戏化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71-01

从适合教师的学习方式出发,将教研活动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必须能真正吸引教师参与,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参与教研活动和享受乐趣。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培训的教师和他们从事的幼儿教育两个方面。

一 音乐教研游戏化的意义

第一,音乐游戏和音乐教研游戏化是音乐教研活动的进一步提升,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游戏化,幼儿可以学到新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健全他们的人格。所以教师要重视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研究,那么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重视音乐教研的游戏化,因为教师是通过教研活动去学习探讨这些音乐教育的游戏化,只有先从教研活动中去探讨游戏化,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行幼儿教育的游戏化。

第二,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能够让教师快乐学习,提高能力为幼儿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乐于游戏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教师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幼儿、家长、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让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谨小慎微,在很多时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无法做到放松的去学习、去提高,这就会造成音乐教研活动在效率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教师的教研活动也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做到教师的提高,教师也无法做到在其后的教学中使用音乐教育的游戏化。所以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能够满足教师释放压力的需求,为教师的教研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有趣、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游戏中感受到教研活动的快乐、音乐教育的魅力、了解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三,音乐教研游戏化是顺应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要求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孩子的个性。音乐游戏化这个理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音乐游戏化是提高幼儿思想品德、对美的观念、发展自身想象力和认知的重要手段。音乐游戏化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让音乐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音乐反映幼儿活动的本能,幼儿能够从音乐游戏中接受音乐美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化,还需教师来实行。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音乐教研活动的游戏化,让教师自己对音乐课程的游戏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才能改变音乐教学形式的呆板和单一,不再是为了整顿纪律来放一些小音乐,让音乐能够真正放到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去。

二 音乐教研游戏化的具体实施措施

音乐教研的游戏化,不再是单一的游戏,它要求在音乐教研活动中不仅能够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还要体现游戏特征。让教师能够在音乐教研活动中释放压力,提高知识和能力,加强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理念的理解。为了完成这一音乐教研目标,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研游戏化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提高音乐教研游戏的效率。

第一,注重教研内容的游戏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师的音乐教研活动中,不应只是对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内容和理念进行单一的报告学习,而是应该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自己去感受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魅力。这就要求在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增加教师之间的游戏活动内容,通过游戏化的内容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注重教研内容游戏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游戏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建构一个教师能够理解和实践的游戏内容。不能在每次音乐教研活动中都是一个游戏,要多设计不同的游戏,来应对不同的音乐教研活动。

第二,通过游戏来激发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热情,减轻教师压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手,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教师都是成年人,他们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加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所以,通过游戏让教师对音乐教研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回归自身的天性、释放自己的压力。

第三,音乐教研活动效率的提高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如果仅依靠教研组长设计游戏,人力始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全体教师把自己当作幼儿园的主人翁,主动参与到各项教研活动中去。只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音乐教研游戏化这个活动开展下去,并取得很好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研的游戏化,能够让教师在音乐教研的活动中感受到教研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提高,也加深了教师对音乐教育游戏化这一教学理念的认知,为以后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才裕.艺术实践应成为音乐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J].中国音乐教育,2010(5)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 教研 主题化 系统化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69-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育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热潮,为了不断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有必要武装自己、丰富自己,不断地开展一些具有高水平的教研活动。近年来,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已成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时尚,本文主要分析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

1.主题化

所谓主题化就是指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主要采取以一个主题为本次教研活动的线索,并且围绕这个主题,教师们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与研讨,因此,主题化要求主题要明确而且具有实用性,真正对教研活动有推动作用。

2.系列化

所谓系列化就是指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进行一系列相关的一种长期的、对于教研活动有着发展指导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系列化和教研活动主题的系列化。通常,教研活动通过围绕某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设计相关的子课题,将主题和这些子课题规划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性的教研活动,促进幼儿园教研活动最优化。

二 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化不鲜明、不突出

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我们时常要求教研的内容以及组织方式必须要围绕选定的某一个主题来进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各个参与者能够围绕这个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关话题开展学习、讨论和研究,各抒己见,总结一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然而,这个过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主题,只有确立了主题才有可能研究、深化主题,推动教研活动的发展。因此,主题的选择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主题选定正确,那么参与者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相反,如果在一次教研活动中选择了不恰当的主题,那么参与者就很难产生共鸣,甚至造成主题分散,不能把握教研活动的质量,最终教研活动也不会有什么成果可言。实际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忽略了对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明显偏离了教研活动的主题,这都是主题不鲜明、不突出造成的。

2.系列化程度低、参与度低

在幼儿园实际教研活动中,安排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内容并加以有机地组合,组合成一个系列的主题活动,不仅仅是对教研主题的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教研活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在整体上把握主题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大的宏观的角度掌握整体趋势,从小的微观角度,将每一个主题步骤做好,达到教研目的,从而获得最佳的教研活动效果。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选择循序渐进的口号,却没有将主题之间的内在、外在联系有力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导致教研活动不能连续开展,甚至不能真正做到对教研活动有意义。

三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的实施策略

1.确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有实效性的主题,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

能否搞好教研活动,确定好主题是首要任务。科学地确立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题必然是决定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关注来把参与者变成一个整体,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教学经验。教研活动围绕目标开展,能有效地提高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

2.有序推进、深化主题,增强活动的连续性、系统性,让参与者成为活动主体

确立主题就要注意主体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具有系列性的主题,才能循序渐进地推进教研活动发展,不断深化主题,从而达到目标。同时,也需要让参与者成为活动主体,而这就需要系列主题都是参与者所关注的,因此,组织者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笔者在开展教研主题化、系列化中有过这样的案例:第一期主题为如何让幼儿快乐成长,在这次教研中,园长和教师纷纷提出不少观点,并展开讨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促使幼儿在娱乐中学习。而后期的教研活动则总结第一期教师的各种观点,呈现出专题式的探讨,第二期主题为如何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教师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到促进幼儿教育的活动;第三期则以怎样开展活动让幼儿学到知识,快乐成长;第四期以怎样更好地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主题,每一期主题看似独立的,但都是随着第一个主题衍生而来,由于各个观点是教师自己提出,因此对于讨论的内容较感兴趣,参与热情较高,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四 结束语

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的长期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对于教师的素质提高也十分有利。笔者针对教研活动主题不够鲜明、系列化程度低、参与性低等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同行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

1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

应该说,一线教师中的一些中青年教师,对教研活动还是有迫切需求的。他们需要、也希望能够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但农村学校往往缺乏能够真正带动教师进一步成长的“领头羊”。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个人的需要真正要转变成现实,很难实现突破。

2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都把定期、定时、定点开展教研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但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因人员少、工作忙等原因无法保证教研活动时间,是既定的教研活动计划受到影响。

3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与主体单一

在农村学校中,教师普遍缺乏研究意识,教研活动往往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研讨。学习理论文章和组内听课几乎就能涵盖教研活动的全部。县内一年仅有几次观摩、研讨、个案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也因为面广人多,成了少数人享受的专利。

4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由于结构性等多种原因,农村小学在编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大的工作量,可表上排的满满的,一旦因培训而外出,势必造成自己的课和搭班教师的课相对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无形中限制和削弱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制度为保障,提高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我们要探寻合理的教研组人员构成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研组相关管理制度。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研组长和成员的职责,探索科学的优秀教研个人、团队评比办法和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让教研组与教师个人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有效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研组建设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2深化课改、创新教研

教研活动内容须与时俱进,除了资料学习、听课研讨等常规性教研活动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教材处理研究、信息传递的更多的内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去实践和验证课改效果。同样,教研活动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应更加注重观摩、研讨、个案研究、集体备课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第5篇

关键词:园本教研 快乐教研 要素

要素一:快乐教研的源泉――内容选择

教研活动实效性差,对教学帮助作用不大,教师不能从中受益是目前教师对教研组活动失去兴趣,不愿参加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教研组长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就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以满足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空洞的泛泛而谈。

(一)保证内容的兴趣性。教研组长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同事的交流或与孩子的交流等方式,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教学研究的内容。如:在“生活活动组织策略”研讨活动中,各位教师围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中心议题,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杀手锏”,讲到共鸣之处,都会心的哈哈大笑。另外,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称心的事,也可以成为教研活动的话题。

(二)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每个学期或每个阶段确定一个研究的重点,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活动的成效性更突出,教师的成就感更强,更乐于参加教研活动。如:我园是以科技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科技”为主线,开展了“在反思中学习科探活动的组织”的探讨活动;“提高师生科技素养的方法和途径”系列研讨活动等,每学期一个侧重点,每位教师都心中有数,平时又有一定的积累,发言时胸有成竹,必然乐在其中。

(三)保证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在学期初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罗列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困惑,以菜单的方式供教师选择,如“在反思中学习科探活动的组织”研讨主题中罗列了几个研究点:科探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科探活动中记录方法的运用;科探活动中操作结果的评价;科探活动中问题的生成和调控;等,让教师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形成研究合作小组,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要素二:快乐教研的体现――组织形式

自项目启动以来,形成园本教研多样性的特点,但就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流程来说不外乎活动的开始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这三者有机结合,又有主次之分,把握好了这三者的节奏,能让整个活动显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果说中间部分是重点,那首尾部分是点缀,点缀部分利用得好,对整个教研活动起到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多样首尾 陶冶性情

从园本教研的对象来看,我们所面对的大都数都是女性,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女性感兴趣的内容,马上能吸引它们的注意,在视听效果的刺激下,进一步陶冶了性情,体验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以下一些内容可供选择:

1.修身养性篇:如疏解压力的20种办法;享受生活的女人;呵护女人全身的10种食物;“夸夸我的好搭档”;等。

2.人生哲学篇:如《心怀美好,精致如你》;《遇见未知的自己》;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给你一个人生哲学的故事》;等。

3.娱情挑战篇:智商高的进;沙画艺术;脑筋急转弯;快乐键盘;快乐集体舞;等。

(二)充实中间 收获智慧

教研活动的中间部分是整个教研的重点部分,是灵魂所在。教研活动是否有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能否满足教师的求知欲,体验解惑的快乐,关键在于通过多种形式,得出有效的策略,收获教学智慧。

1.专家课例分析式

是以专家型教师的示范课为研究对象,根据某个中心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开展比较、分析和讨论,提高教师分析判断能力。专家课例,本身就具有被学习、被模仿的亮点和有先进理念和教学技巧的课堂展示。通过实录观看,教师们可以领略专家的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通过分析讨论又可以体验到“知其然”之外的“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讨活动中,教师们一起现场观看上海名优教师袁老师的《越接越长》现场展示活动和录像后,围绕在“师幼互动”的主题,讨论两个问题:你觉得袁老师哪些“师幼互动”处理得好,值得学习,并取一个策略名;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处理吗?为什么?带着两个问题,利用微格教研的模式,教师们反复看录像,看到一点说一点,说到一点在集体的赞同下,取出一个可供记忆的形象的策略名,在教研活动结束前,在记录纸上遗留下了“及时追问法”、“故事引导发”、“情景激发法”、“总结提升法”、“及时表扬法”……,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结束,教师们纷纷扬言:“我用上了这些策略,也能上出精彩的课”。

2.实践经验推荐式

是将自己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积累下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具推荐给同伴,分享自己智慧的结晶,达到共同提高的作用。如前所提到的在“生活活动组织策略”研讨活动中,各位教师围绕“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中心议题讨论中,纷纷提出了“金碗、银碗奖励法”、“同伴喂食促进法”等有效方法提供给同伴分享;此外,在“区角活动的创设和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纷纷提供优秀的区角材料(实物),讲解材料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以及多层次的使用方法,在此起彼伏的推荐声和掌声中,教师的自我得到认同,智慧得到了共享,同时也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3.日常话题讨论式

是针对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具体的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法。如:如何做好家长工作、新教师的常规管理、如何写好幼儿成长纪念册等,这些话题都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对一线教师来说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让新教师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和掌握良好教学技巧,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体验职业的幸福感。

4.理论学习竞赛式

通过竞赛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让理论更好的去指导实践。在很多教研活动中,要学习相应领域的理论,而理论一般来说比较枯燥,记忆起来比较乏味,通过竞赛的方法,提高趣味性,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活动有效性”教研活动中,让教师说说从哪几方面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主持人的问题一抛出,教师以抢答的方式回答,答对有奖,教师们在竞赛中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情绪处在得到奖品的喜悦中。在接下来的课例分析中,教师们结合理论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所在,真正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这几种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可以交互使用和灵活运用,只要使用得当,定能让教研活动显得更加活泼,让教研活动更加有效,让教师们沉浸在教研活动的快乐之中。

要素三:快乐教研的线索――主持艺术

教研主持人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其专业化水平、组织艺术、对教研活动的设计策划能力、对教育现场的整体感知和觉察等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成效。如何让教师参与教研,进行群体对话,开展思维碰撞,获得有益提升是教研主持人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教研主持人的“穿针引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园本教研的质量。因此,主持人作为教研活动的引线人,其主持艺术将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氛围和快乐指数。

(一)幽默开场白和激情游戏法

就像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一样,教研活动的开始部分也需要很好的设计,一般来说,开始时,大家会多多少少有些拘谨,这个时候教研主持人的幽默可以很好地打破僵局,开场小游戏或者小故事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既调动调动大家的情绪,又为后面研讨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机智“穿针引线”

1.善于倾听和捕捉亮点:有效的园本教研,需要平等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应该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认可,会给予教师情感上的支持,同时,倾听是给予反馈的前提,只有很好地倾听和把握教师的观点,才能很好地引领教研的过程。

2.善于引导和追问:能够组织大家就研讨的核心问题,有效而积极地互动,以达到智慧碰撞、解决问题的目的。一方面主持人要能调动大家参与研讨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也需要导引大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刻探讨,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转变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群体专业智慧的目的。

3.善于总结和提升:即能够在教研活动的不同阶段,针对教研的问题做适当的总结,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研结果。这种总结也应该是一种专业提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今后教育教学可资借鉴的可行性方案。

4.善于见好就收:即能够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出现跑题和无谓的讨论的情况时,及时将大家的话题拉回正题上,以便减少时间的隐性的浪费。还有,有时就某个问题处在讨论的白热化程度,主持人应该意识到在收到预期的结果后应该及时的“喊停”,体现主持人良好的现场调控能力。

要素四:快乐教研的支点――团队精神

我们的教研口号是:分享是美德,坦诚是品质

我们的教研追求是:有备而研,有效至上。追求教研的深度和质量,让教师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获得真实有效的专业成长。通过专业素质提高,让教师成为有智慧的教师,通过专业自主性的发展,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的教研目标是:活泼热烈的氛围感,短平快的思维碰撞感,人人参与的互动感。从而达到高速运转、人人参与,观点争鸣、思维碰撞,有一说一、不求周全,明晰观点、拓展思路的效果。

我们提倡的教研情感是:由衷地认同自己,由衷地欣赏同伴。

我们打造的教研团队是:一个崇尚自然开放的团队,一个尊重教育实践的团队,一个关注教研实效的团队,一个倡导分享欣赏的团队。

园本教研的开展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合作,通过同伴互助,逐渐解决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园本教研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因素是合作,所以说教研团队的合作精神是园本教研的灵魂,更是快乐教研的支点,在群策群力的推动下,教研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找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方法,这些都成为了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可供分享的宝贵经验。在强大的凝聚力前,任何工作中的困难和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快乐教研让教师增加沟通,收获友谊;快乐教研让教师增强活力,提高水平;快乐教研让教师增长见识,收获智慧。

参考文献:

[1]汪劲秋.提升教师教研幸福感的策略[M].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研活动 方法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第7篇

展,多数教师从中受益;(2)小学教师合作教研具有非正式化倾向;(3)小学教师合作目的性强,教研内容以

实际教学问题为主;(4)小学教研机制不完善,仅重视教师个人的考核与评价;(5)小学教师自身教研能力

低,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针对当前小学教师合作教研中的瓶颈问题,应从合作教研自身的组成形式和内

容等内部条件和小学学校监管激励机制等外部保障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小学教师 合作教研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有效

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教

师合作教研越来越受重视,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

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教师合作教研具

体指在学校范围内,以教师团体为主体,以问题或

专题为中心,教师之间互相沟通配合,共同解决学

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性活动。近年来学

者针对教师合作教研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仍存在着

很多不足: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往研究者多从合作

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教师合

作教研的理论问题,多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对合

作教研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操作性;从研究对象上

看,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

作研究较多,而针对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则研究不

多。小学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意识相对淡薄,再加上

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繁重,除教学外还要负责学生的

日常行为规范及生活辅导等,针对小学教师的特殊

性,本研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合作教研现

状进行了调查,反思小学阶段教师合作教研活动中

存在的问题,进而探求促进小学教师合作教研的有

效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为对

象,共发放问卷215份,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

率为91.2%。其中语文教师39人,数学教师102人,

英语教师40人,其他科目教师16人。按照教龄:30

人在1~3年间,31人在4~6年间,85人在7~15年

问,51人有16年及以上教龄。按照学历:48.7%专科

学历,49.2%本科学历,0.5%硕士学历,0.5%其他学

历。按照学校类别:13.2%来自省重点,27.4%来自市

重点,25.4%来自县重点,34%来自一般小学。

2.研究方法

根据以往文献的理论框架,结合教师访谈及多

份关于教师合作教研的问卷,自编《小学教师合作

教研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

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教龄、任教学科、学历及

所在学校类别。第二,调查题目:14道选择题和1道

开放式回答,选择题涉及小学教师合作教研的方式

内容、学校对教师合作教研的监督管理情况、教师

个人对合作教研的态度、教师合作教研的效果四个

维度;开放式问题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合作教研的特

点以及影响因素。经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为0.8012,说明问卷的信

度较高。

本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合作教研活动在小学已广泛开展,多数教师

从中受益

如表1所示,超过五分之四(80.7%)的小学会

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仅仅有不足10%(8.1%)的小学

基本没有开展过此类活动,表明大多数小学都开展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师合作教研活动,但是有近一半

(37.6/80.7)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行政色彩

浓厚,活动流于形式。

对于参加合作教研的效果,多数教师表示能从

中获益。第一,小学教师对于参加合作教研活动的

整体评价较高,如表2所示,四分之三(75.1%)的教

师认为通过参加合作教研活动可以得到帮助,其中

有33.5%的教师认为参加合作教研活动很有收获,

可见多数教师能够从活动中受益。

第二,关于“参加合作教研活动会对教师带来

什么改变”的调查,结果如表3:能够定期开展研究

研讨交流活动,并且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的学校,教

师合作教研在科研意识、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工材

料、专业知识、人际交往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六方

面得分较高,而在那些基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学校,

教师在以上六方面的得分很低。

2.小学教师合作教研具有非正式化倾向

通过对小学教师合作教研方式和组成形式的

调查发现,如图1、2所示,小学教师倾向于采取比

较灵活的非正式合作教研方式,相对于比较正式的

集体备课、专家讲授式讲座等,小学教师更倾向于

教师间的自由交流,并有超过一半的小学教师认为

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小组为合作单位是最有效的教

研方式。

非正式的合作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行为,

教师本身是其动力泉源,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共同

的目标,他们可以灵活选择搭档自由交流经验,这

种组合建立在教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师

的主体地位,将合作的主动权切实还给教师个人,

必然能得到教师的自发维持,所以小学教师更倾向

于选择一些非正式的合作教研方式。

3.小学教师合作目的性强:教研内容以实际教

学问题为主

关于小学教师合作教研内容的调查:67%的教

师认为合作教研应主要针对学科教学问题讨论研

究,21.3%的教师主张合作教研活动要分析学生情

况、研究解题技巧,剩下10%左右的教师则指出合

作教研应自行确定研究主题或理论讲座,所以接近

90%的教师主张合作教研应主要针对学科教学问

题、学生情况和解题技巧进行研究讨论。小学教师

合作教研的目的性强,教研内容主要集中在平时遇

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上。

4.小学教研机制不完善,仅重视教师个人的考

核与评价

从学校层面,本次调查表明小学合作教研活动

开展情况、学校对活动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价激励机

制是影响合作教研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五分之

四(80.7%)的小学会开展教师合作教研活动,但一

般小学教师合作教研情况不如重点小学,在调查的

67位一般小学的教师中,仅仅有13位认为本校的

教师合作教研活动检查监督机制严格,主管教学领

导采取不定期检查,落实到位,而在26位省(自治

区、直辖市)重点小学的教师中,有一半(13位)认为

本校的检查监督机制能够落实到位。表3就揭示了

能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的小学,教师合作在教师的

合作意识等六个方面比那些基本没有教研活动小

学的教师表现要好。

关于小学教师在合作教研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39.1%的教师认为活动大多是布置任务,缺乏深入

探讨;26.9%的教师认为平时组织的听课活动缺乏

明确的研究目的;20.8%的教师认为教师开展合作

教研主要以应付考试为中心;13.2%的教师指出合

作教研活动中理论学习偏离课堂实际,从这些数据

中可以看出活动形式化、不深入是当前小学教师合

作教研最普遍的问题。另外,从开放式问题的回答

情况看,约有40%的教师提到,学校对教师合作教

研缺乏物质支持,鲜有经费投入,是教师难以开展

合作教研的制约因素;约有6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

评价大多针对教师个人,对教师团体没有相应的评

价激励,是导致教师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因素。

5.小学教师自身教研能力低,没有足够的时间

与精力

从教师个人层面,本次调查表明小学教师对教

研活动的态度、参加教研活动的动机以及参加教研

活动的实质等影响合作教研活动的效果。表

4揭示了教师在合作教研过程中持不同态度,其在

科研意识、教材加工、专业知识以及对新课程的理

解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过程中持积极的态度的

教师表现更优。自身教研水平比较低,已成为小学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瓶颈。超过60%的

教师参加合作教研出于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大

约四分之一的教师出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

极其少的教师认为合作教研利于自身晋升职称的

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中,40%左右的教师能够积极

参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也有超过四分之

一的教师能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但是仅仅有20%左

右的教师能够在活动结束后整理思路,只有不到五

分之一的教师能够查找资料,为活动积极做准备。

从教师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来看,如表5:

32.5%的教师感到教研信息闭塞,资料缺乏;30%左

右的教师认为,自身教研能力低和没有足够的时

间、精力是目前教研活动遇到的最大困难;另外约

11%的教师指出,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主要障碍,

在国内讲究“和气”的氛围中,多数教师在活动中碍

于“情面”不会提出反对意见,致使整个过程缺乏真

正的“研讨”。教师遇到的困难与教师的教龄和任教

学科存在相关性:不同教龄教师所遇困难:有1~3

年教龄的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自身的教研能力

较低,有4~6年教龄的教师主要认为自己没有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合作教研,而有5~7年教龄的教

师面临自身教研能力不足和教研信息闭塞、资料缺

乏的双重困难,对有16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来说

教研信息的闭塞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任教不同

学科教师面临的困难:语文教师大多认为自己没有

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英语和数学教师主要面临自身

教研能力和教研信息闭塞两大难题,而其他科目老

师在自身教研能力、时间与精力、教研信息来源以

及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都觉得有困难。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1.改进常规合作组织形式,尝试新型教研合作

方式

合作的组成方式影响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

合作的效果,针对教师合作教研活动的组成形式,

我们要努力增强其内部张力和外部弹性。传统的组

织形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如果尝试一些新型的教

研合作组织形式来激活教师开展合作教研的积极

性也未尝不可。

第一,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理念,可以让跨学科跨年级教师共同参与听课评

课。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要具有广泛选择

性,拥有更多的学科渠道。

第二,为了防止集体备课造成“一人备课,集体

不备”的后果,可以采用循环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位

教师都需有自己的备课草案,然后在交流合作中形

成个性化的教案。在这种体系下,每一位教师需要

经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三个

环节,在加大教师集体研讨力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

师独立研读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教师个人力量与集

体智慧的完美结合。

第三,针对教师在合作中所产生的会影响人际

关系的顾虑,可以尝试英国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

诺发明的“六顶思考帽”。爱德华博士依据人类思维

的特点把思维分成控制、信息、情感、利益、风险、创

造等六个方面,分别用蓝、白、红、黄、绿、黑六种不

同颜色作比喻。六顶思考帽对应六个角色:白帽:陈

述问题事实;绿帽: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黄

帽:列举优点;黑帽:列举缺点;红帽:对各项选择方

案进行直觉判断;蓝帽:总结陈述得出方案。具体到

教师合作教研过程中,每六个教师围绕教研内容组

成一个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位教师都需按照

选定角色发表意见。由于是事先随机安排的角色定

位,每次教研活动教师都需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

教师不至于担心影响人际关系而不敢提出或贬或

扬的观点。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每次研讨中收获

六种不同的思考视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的

效率,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价值。

2.教研内容指向“真问题”,适当理论引导提高

教研内涵

合作教研活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研的具体

内容,只有在真实有意义内容的指引下开展合作教

研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活动并从中受益。针对教

研活动流于形式、不深入的问题,也是与教研内容

非真实性是相关的,所以强调教师教学实践情境中

的真实性问题,是提高小学教师合作教研活动质量

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外,合作教研活动仅仅依照教师教学的实际

需求来激发和维持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新课程改革

的不断推进,有教学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

一些问题是最有发言权的,如校本课程的开发、综

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没有进

入教师合作教研的视野,所以适度的任务驱动和组

织规范引导,通过一定的外控力量,采取自上而下

的指导,将有利于深化小学教师的合作教研内容。

3.强化活动的管理评价,以外力支持为活动开

展的后备军

教师需要外部管理激励机制来保证其参与合

作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学校可以对教师队

伍管理实行合作式管理,在管理中让多方平等互

助,发挥各部门功能。对教师的评价也要改变现行

的只以教师个人为评价对象的方式,建立捆绑式评

价体系,以教师团体为评价对象,既依据每个教师

的工作绩效,又依据团队成员的协同效果,使评价

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评价

主体上可以采用由教师、领导、学生等共同参与的

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内容上采取多方面的综合评

价指标:既重视教师工作过程,也重视工作态度;既

看教师课堂教学,也看教研活动;既看班级优生比

例,也看转差效果。这样以教师团体绩效作为考核

评价的内容,以团队取得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强调针对团队而不是针对个人的评价体系,有利于

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淡化教师个体之间的竞

争,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围绕共同目标协同

工作,形成团队合作的动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

质量。

针对小学教师学历偏低、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

情况,学校应为教师合作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

和物质支持,比如学校为教师发放教研用的书籍、

期刊等资料,并提供经费支持;提供网络设备,以便

全体教师共享学习资料,以免造成教师信息闭塞;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44-01

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改革活动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活动无疑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困惑:如,数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是尊重教材的内容,还是适度进行改革?如何更好的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协调好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校组织了教研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定好教研活动的主题

数学中心教研组是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要发挥数学中心教研组的辐射作用,必须确定一个统领数学教学的核心课题,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此,教研组需要定期改变核心课堂,引导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发展步伐,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教学活动,把握好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总体计划—具体计划—行动—总结、反思、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

二、创新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传统教研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积极性,教研活动的开展,首要步骤是备课,明确教研主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要做到认真、细致,从源头上分析问题,把握好各个细节,淡化传统“一人读、众人听”的填鸭式教学法,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學模式,促进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研活动中,一些内容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来传递给学生的,此时,便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可以在其他同学、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教研组的同仁一起制定教研方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三、推行课例分析教研活动

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即应用特定的观察和诊断技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和反思,进行科学的评估,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这种方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理念,改革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时间、师生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创设出元旦晚会的布置情景,让学生找出花束、食品、同学排列的规律,紧接着,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记住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在这种方式下,孩子们都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不仅要思考图案的特点,还要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教研组的商讨,一直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课后,教研组也时常会开展诸如此类的教材分析活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寻求创新,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采用对比式教研交流法

对比式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针对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思想,加深自身的认识。可以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来进行对比;可以由同一个教师针对同样的内容进行对比。为此,我校教研组应用了集体备课的模式,每隔半个月开展一起集体备课活动,由主讲人负责讲解,其他教师进行看、议,找出教案中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类型繁多,难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要针对应用题内容把好教研关。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解答方式,难度颇高,在“用数学”板块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内容的联系,将题目与内容割裂开来,实践证实,这种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五、丰富备课内容和备课形式

备课形式的创新是教研活动创新的重要表现,要实现备课形式的创新,需要针对备课活动进行适当改革,将传统单一的备课模式转化为备课记录卡,备课记录卡中,需要涵盖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指导、中心发言人、教学过程设计、成员意见、教学反思等,由教研组组长进行审阅。教师不仅要填写好记录卡,还要做出批注,每周举行一次公开课活动,这种丰富的形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改正错误,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效率地教学,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桂梅.以教研组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 2016(08) 

[2].基层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 2014(02) 

[3]朱培贤.如何确保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小学). 2014(12) 

第9篇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呢?本人觉得首先要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的方案。具体思考如下:

问题一:农村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

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存在着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许多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缺乏自信心。所以每遇教研活动,总是想办法回避乃至躲避。

解决的对策:

1.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消除教研畏惧心理。要让全体教师都懂得参加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走上科学的、高效的而又极富个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要以校为本,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让教师实话实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要让教师有所收获。

2.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安排师徒结对,相互影响,让教师从中感受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立规建章,让教研活动有章可循。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应该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做到有检查有落实,使教研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要把教研活动的每一条内容都予以量化,并与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各教研组活动的过程要纳入评价考核指标当中,让教师尝到教研的甜头,看到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前景,看到作为教师的人生理想,看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问题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遵循教育素质教育教学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处,还必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农村学校的教师责任心重,但疏于平时的学习提高。

解决对策

因此,教研组应把教师业务学习列入活动计划,认真指导教师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并做好记录,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写出心得体会。学习内容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法》、《教师法》等。2、教育科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3、教育时事信息,教育报刊杂志,如教育新闻,教育时事,教学经验介绍,教育教学论文,特别是关于教学改革如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做法。另外,教研组还应把教师基本功培训、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

问题三.集体研课的氛围不浓。

农村学校的教师习惯于搞单干,各自为阵,为应付检查,他们把抄教案当作备课,而不是认真深入地去研读教材,去研究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对策:

1.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将教材解读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对教师的备课要做严格要求,做到每周小检查,每月大检查,并把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切实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2.各学科教研组要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定主讲人;要发挥集体智慧,让教师畅所欲言,多出点子;要做好集体备课的活动记录。

第10篇

关键词:教研;活动设计;人气

以往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都会对如何开展教研、教研中将要谈论哪些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和思考。但这些思考一般都是初步的、粗浅的、不完整的,更没有以文字形式予以表现,也缺乏系统流程的体系与组织架构。这就需要教研组长事前有一个设计,对教研对象、内容、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何回应问题、如何总结等都要有全面的思考和衡量,尤其是对教研目标的设定、教研问题的设定以及每个教研环节的设定都要仔细斟酌,使这个设计成为有效教研活动必备的文本。

一、设计教研活动的意义

1.“设计”能提醒教研组长对组内的教师予以关注

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长对组内成员结构、近期发展经验进行剖析。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平时关注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对他们的教学特征、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2.“设计”能促使教研组长在教研中的提问能力有所提高

活动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这就要求组长在教研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分析、提问;这就需要组长在教研前要事先了解每位教师的现状,之后进一步思考这种现状所对应的认知需求是什么?新手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青年教师想要获得什么?有经验的教师又想要有哪一方面的提升?为保证在教研中能给予他们因人而异的“养料”,教研组长就要在教研前对教师的客观现状有详尽分析,以便在作针对性的小结时给予有效的理论补充,这种思考是一种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的良好方法。

3.“设计”能促进教研组长在教研中回应能力的提高

教研活动过程中需要组长对教师的问题有恰当的回应,帮助教师解决他们教学上的困惑。正因为在教研活动开始前,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需求和现存问题都有了事先充足的理论准备,因此他才能够在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组员处于茫然时,能够有力地领导团队,指引方向,并提示教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而在大家遇到困难时,为教师拓宽思路,提供支持策略――解答老师心中的困惑;在大家意见分歧时,给教师提供参考性的信息――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了这样的专业引领,才能使教研踏上成功之路。

4.“设计”更有助于推动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问题的预设对教研组成员的发展而言,有助于教师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有助于教师不同层次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理论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的预设对教研组发展而言,有助于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有助于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有助于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

时下,“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语被频繁使用,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的一个标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研活动设计”实际上是组长对教研的一种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研实施过程中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对而言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预设在前,操作在后,活动操作以设计的预设为前提。组长的预设具有导向作用,精心的预设能为有效的教研打下基础,为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能。

通常进行的教研活动为什么总是“人气”不足?因为大多采取的是“例会式”的教研活动。这种例会式的教研活动虽然有形式,但是没有实际内容,当然教研的人气一点儿也不会有。

二、如何组织教研活动

1.让不同的声音激发人气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所学校的一次“高效愉悦课堂研讨”活动,主持人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首先他对“愉悦课堂”的“讲法”进行了强调,要求老师们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不会的不讲。这样“讲”,课堂教学才能收获效率,有效率的课堂才会高效,学生才能感觉到愉悦……他的讲话有声有色,有情有理,但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却“表情冷漠”,似乎是充耳未闻,导致教研活动现场一点儿人气也没有。大家本想今天的教研活动会如以往的活动一样,在领导的“讲话”中开场,然后在大家的“冷漠”中结束。但是,那位教务处主任讲完话后鼓励大家对“高效愉悦课堂”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老师们有了发言的机会,于是都来了“精神”。有的老师提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状况不同,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学会,有的学生学不会,这时候老师是讲还是不讲?同样的问题,老师讲了有的学生就会了,有的学生还是不会,这时候老师讲不讲?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讲”不能呆板地固定成“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不讲”,而是要灵活地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地讲才行……

这位老师的话音还没有落,现场已经“火爆”起来,大家的言语此起彼伏。教务处主任顺势引导,让“质疑”“争辩”的声音不断地发出来,教研活动的气氛真正热烈起来。正是在这种热烈的观点交锋中,大家对“高效愉悦课堂”进行了多角度的辩证,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指导教学的思路更加明晰。

设想一下:如果教研活动总能允许教师表达不同的声音,教师们参而生厌的教研活动就会成为辩论展示的舞台,而且欲罢不能,现场人气就会高涨,教学效果也会丰富多彩。

2.让有价值的主题凝聚人气

教研活动没有主题,或是有主题但主题缺乏价值是大多数学校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常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研组长应当制定出一系列主题明确、价值突出的教研主题,供教研活动使用。比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办法”这一主题,教师们教研时对于这个主题是“有招的现招,没招的学招”,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动顺畅,有利于凝聚人气。再比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拟定“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策略”作为教研活动主题,让老师们通过教研活动提供思路和做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因为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作业“量”虽然有“时间要求”,但“时间量”又是非常模糊不好把握的,如何让作业模糊的“时间量”更加具体?教师们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充满期待,教研活动因为这个有价值的期待而充满人气。

有主题、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能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能引导他们走出教学困境。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而来,带着交流经验的诚意而来,这会有力地促成教研活动热烈而有效地展开。

3.让成果展示延伸人气

教研活动结束了,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结束――教研活动的研讨成果要体现在活动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教研活动不能仅为“研”而“研”,而应该是为“教”而“研”,活动结束后,教师能不能用在教研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或者“法则”等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才是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为了引导教师将教研活动研讨的结论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学校要特别重视教研活动结束后的人气延伸,如可以创办校内教研刊物、展示教研实践成果,教师们还可以用“撰文”的方式继续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实践感受、继续关注“最新”的教研状态等……同时把这些做法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量化(注:不必过于量化,不制定硬性指标和强化质的评价),做为激励性措施,这样,教师的“后教研”人气仍旧源源不绝。

第11篇

关键词 教研活动 教研组文化 中学教学

长期以来,教研组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无有力的政策支持,教研组教研功能萎缩,地位逐步下降;教研组有责无权,被动执行学校指令,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学校对教研组评价简单化,仅以分数论英雄,缺乏学科专业特色,扼杀了教研组的生命力。①目前许多中学实行以年级部(组)为单位的“块式”管理,各年级备课组成为年级部(组)的直接管理对象,更导致了学科教研组的弱化,许多中学的学科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开展困难。在新形势下,合理定位学科教研组的功能,寻找学科教研组的发展之路显得非常迫切。构建新型教研组文化、以教研组文化凝聚人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行为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新型教研组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教研组文化”而言的,它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与学校整体性发展改革相匹配的产物。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建设需要是对传统教研组文化进行扬弃,摒弃了“家长式”、“惰性”等旧文化,保留了“合作、竞争”等有价值的文化内涵。通过教研活动的“四化”可以很好地构建新型教研组文化,并显现教研组文化在教师发展和教学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价值。

1 教研活动的专业化――凸显教研组文化的引导力

教研组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责,专业化团队是其最主要的标签,学科特色是其最鲜明特征。教研活动是促进组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是教研文化构建的根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的理念和教学行为去理解和实践课程,这要求教师投入较大的时间、精力和智慧,而且可能冒应试成绩下滑的风险。教师如果没有得到组织的鼓励、团队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则更倾向于应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②因此,教研活动要以团队的引领为己任,营造一个专业研究的文化氛围,实现组内教师与课程的浸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发挥教研组名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名教师解读新课标、上示范课及对青年教师的跟踪评课;青年教师加强课后反思,填写教研组统一制定的学科教学反思表格;在公开课的基础上,教研组组织相关教师提升思想、提炼内涵,最终完成基于公开课的论文撰写;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基本功竞赛,形成一种你追我敢的专业发展热潮等。这些专业化的活动,富有实效和不可替代性,凸显了教研组文化的引导力。

2 教研活动的问题化――提升教研组文化的实效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指出,学科的问题化是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方向,而教研活动的问题化同样是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教研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引导诸多问题,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文化。教研组的任务就是强化组内教师的问题意识,把广大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归类筛选,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寻求对策。这种问题具有生成性,教研组长需要根据自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或组内教师反映的问题,每周形成一个专题,在教研活动中以专题的形式加以讨论,让广大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探讨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活动成为问题解决的阵地,使教研活动真正远离了形式化。在教研活动后,需要就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课堂实验,当堂评价,并做好总结工作。

3 教研活动的课题化――提高教研组的文化品质

创新工作思路,将教研活动分别与课题紧密结合,以课题的形式引领教研活动,这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每个教研组至少要申报一个课题,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在课题分工中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特长。通过课题这个纽带把全组老师紧密团结起来,让每个教师都进入到研究状态。课题式教研活动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是倡导内容上的充实和研究的价值。在课题的规划制定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实绩、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的长效发展为标准。微型课题的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的微型课题,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困惑转变为科学的分析、操作,可以将教研组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扩大了教研组文化的影响,提高了教研组的文化品质。

4 教研活动的网络化――增加教研组文化的凝聚力

第12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4-02

一、概述

为响应“以校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界在教研活动领域提出了校本教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很多学校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地改革教研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校本教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

二、校本教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研组的专业性不强

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研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还没有真正的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对行政组织的依附,大都缺乏其独立性。有些学校把教研组看成是一个行政组织,给教研组和教研组长布置大量地行政事务工作,使教研组没有时间开展校本教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各学校尽快的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校本教研组织。

2、校本教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教研活动形式的单调是教研活动内容的单一的反映,单一的教研活动内容又决定了单调的教研活动形式。就高中而言,教研的重点在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决定了教研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备课、听课、评课。目前在我国,以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为重点,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的教学型教研非常普遍。有不少学者指出在校本教研中,除了教学型教研之外,还应当有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两种教研活动。研究型教研与教学型教研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型教研遵循了相对比较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而学习型教研则更显著地表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总之,这三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虽然其具体目的各个不同,但是都一致强调研究的意义。应该说学校校本教研的理想形式是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教师缺乏互助合作和专业指导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而事实上教师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就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讨论得不是那么深入。而不同学科之间更是没有一点交流的机会。在校本教研中,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在理论上的指导,理论有机地与实际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教研质量的提升,培养教师理论素养。

4、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教师希望教研活动越少越好,有部分教师则表现出一种随便的态度。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造成这样的现象,肯定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原因。教研理念太陈旧,自身教研水平不高,缺少反思精神等。但是除此之外,学校的教研管理也有缺陷。学校没有给教师提供较好的进修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支持。

5、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合理、规范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是校本教研正常开展、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校本教研经费投入也不够。

三、对校本教研管理的建议

1、校长正确定位,重视校本教研

校长的思想导向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新的时代赋予了校长新的使命,要使一个学校有好的发展,要创建品牌学校,校长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改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改革教师的观念,而教师的观念的改变主要依赖校本教研。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校长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对待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能只是列上计划或者喊口号。

2、增强教研组的专业性

教研组是学校教师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主要负责同一学科老师的学习、研究、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是实现学校对教学进行领导的管理组织,“专业化、学术化”是教研组的本质特性。教研组的变革和转型,应强化其研究职能,而慢慢褪去其行政性、事务性、管理性组织的色彩,回归到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性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切实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所开展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应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要旨。长期一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专业性都不强,原因就在于教研组和备课都附属于行政组织。要放一些权力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的主体就是教师,只有教师主动积极的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才有意义。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会激发他在工作中的热情,让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想不断的改进,而这个改进就需要他进行教研。学校必须在调动教师主动性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从“管”到“不管”的最高境界。这是校本教研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就要激发教师的兴趣,转变教师对工作的观念,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快乐,享受工作的乐趣。使教师树立“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

4、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就要保证它的有效性。在开展活动之前,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提炼一些与教学切实相关的问题,避免“假、大、空”现象。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人员,应提前了解教研主题,查阅资料,收集案例,作好发言准备。学校应该让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教研活动本身就是为了研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只有真正站在一线的教师才知道什么是他最需要的。所以从问题的选择到提出问题,都必须是教师亲自参与,这也是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研究型校本教研和学习型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5、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各高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几乎都是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中心,而校本教研制度只是附属于教学管理制度,真正独立的形成制度的很少。应当把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从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分离出来,制定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应该侧重的是对教师教学研究的管理,可以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贡献、教师的创新性等方面来管理和评价。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教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应对教师的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障教师的教研经费。对高质量的研究要给以奖励。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培训。

四、结语

校本教研管理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最终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提升学校素质、实现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校本教研管理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积极改革,从教育观念变革的高度来认识校本教研管理,使其促进教师的进步,推动学校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晓平.强化校本教研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研,2007,6.

[2] 付 进.桂林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贾林丽.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学管理品质[J].辽宁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