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道德议论文

法律道德议论文

时间:2022-04-06 11:3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道德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律道德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研究课题“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XSZ12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始课程。开设“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塑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合格的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指的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一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普遍存在着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是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有效展开的原因之一。四是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是由教学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学、学生自发性的开展,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和“基础”课的社会实践尚未接轨,还是处于一种各做各的状态。五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有限度的进行中,其深度不够。六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等原因,导致“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

为改变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课题组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设立适合大班的教学模式。“基础”课重在积极开拓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设置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趋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课内与课外合一的,适合大班教学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应具备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诸多能力加以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

3、以小组为单位,摸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模式。

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教学资源有限限,又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本学期第一次课由任课教师作如六大步骤策划:一帮助学生学生团队组建。每班级按人数自由搭配,组建8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以培养学生集体主队合作的能力。二选择任务。每个学习团队任意选择八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做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三资料收集。每个团队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四主题撰写。主题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多种格式,以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五汇报准备。在汇报中要求使用PPT,很多学生不会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六主题汇报。每次上课留下30分钟的时间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各班派出一个学习团队作代表,以同一个主题作汇报(6分钟为宜),进行PK,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自我展现意识。七评分与总结。在团队汇报后,老师与学生评委评分、教师点评和鼓励并指导后面的团队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课堂功夫施展在课外,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

4、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精心设计成果展示。

(1)“学习汇报书”,学习汇报书是每个团队根据选择的主题学习性调查研究,经调查结果以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形式展现的纸质报告书。

(2)“团队亮相”,要求每个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队名、口号甚至是logo,还可以用各种形式展示团队成员的风格和特长。

(3)“现场汇报”,把主题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与大家分享。

(4)“活动感悟”,要求每个团队以简洁的语言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触,如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后的心态等等。

5、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精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团队主题汇报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平时成绩一半,总分为100分,此分数在学生总评中按20%计算,该团队成员成绩共享,此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学习汇报书”“团队亮相”“现场汇报”“活动感悟”四项的分值比为3:2:4:1。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4.

[2]徐倩.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汉字综合版),2001(6).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41.

第2篇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一、利用教材中的篇目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不过,初中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如《变色龙》一课,我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学习《孔乙己》一文,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倘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不仅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现代法制文明的幸事吧!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初中阶段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我从法院的朋友处找来了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第4篇

古人云"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意思是说“红色和黑色如果相结合,就会变成黑色",你对这句话抱有怎么样的态度呢?今天小编整理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初三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都了解吧。我今天看了一组漫画,这一组漫画的主题思想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已经很接近了。这组漫画虽然没有几个字,可从这一组漫画中就足以了解这一组漫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

图画中一个穿条纹衣服的小同学,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看一本书。一个少先队员从一旁路过,少先队员见了就请求那个小同学给他看一看那本书。小同学欣然同意了,把书双手递给了少先队员。少先队员看了一下这本书,说了一声是坏书,那一个小同学吓了一大跳,最终小同学把坏书扔进了火盆烧掉了。少先队员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赞扬。

这一组漫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近朱者赤,近墨着黑。读好书就好似吃了良药,它可以治人之愚病。如果读了坏书结果就恰恰相反,坏书就像毒药,最终坏书会把你引上歧途,难道不是吗?

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着名女作家冰心也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啊,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知识丰富的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不会开口说话,只有你去默默地读它才会默默地把知识传授给你,一本好书就像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大道,只要你从书中获得了成功的秘密,你就会走上这条捷径大道。难怪别人都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享受一顿丰盛的知识大餐,如果读了一本坏书的话,那就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本来想获得一点有用的知识,结果没有获得一点好的知识,反而还知道了不好的信息。

我也读了不少好书,比如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书对我还有不少的帮助呢。记得有一次考试,里面有这么一道题,过五关斩六将---(填人名),如果当初我没有阅读过《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那一段的话,我绝对不知道应该填关羽。还有一次测试其中有一道题叫,梁山伯的军师----(填人名),若不是我读了《水浒传》,在括号里我绝不会填吴用。说不定我都填成刘备都有可能的。

一个人如果读了一本好书的话,他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如果读了一本坏书的话,那一点知识都获得不了,反而不好的信息却知道完了,所以我们见到好书要多去读,如果见到的是坏术,那最好还是离坏书远一点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出自晋代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的名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短短八字,却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君子相交,自己的品德修养自然会得到提升;与小人相交,自己也会随之堕落。可见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庆澜说,人一出生就好比一条雪白的丝,一生要经过三道染缸,第一道是家庭,若是红染缸,以后着朱色便容易,反之若是黑色染缸,以后想变好就难了。

谢道韫,一代才女。小小年纪便才惊四座。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哪来“未若柳絮因风起”?书香之家自然会出咏絮之才。

学校便是第二道染缸。“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之时,与我们交往的人便至关重要。在学校中,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既可润物无声,又可毁人无形。

而社会环境便是伴我们一生的染缸。孟母家中有多少钱,先后搬了三次家,只为给儿子买一套学区房,远离哭丧的、远离杀猪的,让儿子离墨而近朱,这才成就了孟子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此时有人便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但事实上,并非莲洁身自好,而是“芙蓉净清水”,也就是说,是莲强大的净化能力让身上的淤泥消失。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此,谨慎的孟母搬了家——哪个家长愿用孩子的一生去冒险?

有一个百万富翁,活了大半辈子依然只是百万富翁,他便去找千万富翁,问他是如何变得这样富有。千万富翁问:“你每天和谁呆在一起?”“百万富翁啊!”千万富翁笑了:“可我每天和亿万富翁呆在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却反映出环境氛围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它既可以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助力器,也可以是蒙蔽我们双目的迷雾,让我们安于现状,限于满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我们将自己置于兰芷之室,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绽成一朵高尚的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3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多次搬家,择邻而居。在老舍的笔下,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善良朴实的青年——祥子因旧社会的腐败而变成了一个自私贪婪的人,这些似乎都印证了一句很著名的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本义上讲,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然而朱砂,墨汁,只是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它们要想使事物近其者变赤、变黑,还需要看内因。将布匹浸入朱砂或者墨汁,那么布匹必然会染成赤、黑;倘若将本来就不能染色的物体染上赤砂和墨汁,它们会变颜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么一来便从根本上否定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国时期的刘禅,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刘阿斗。他自幼便有知识渊博,忠心耿耿的人常伴左右,甚至连“卧龙先生”诸葛亮都来辅佐他,还为他留下了《出师表》这篇著名的文章。他却不知进取,不务正业,不但兵败他国,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在现代,清华学子刘海洋饱读经书,学富五车,周围也尽是书香之辈,却做出硫酸泼熊这等毫无素养且破坏法律之事,令社会轰动一时。

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近朱者未必赤”。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中通外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像中国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出身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被这你封建思想所拘束,在国家危难之时弃医从文,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用一支笔写尽了大半个中国。在旧社会背景下,像鲁迅先生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比比皆是,这无不在告诉我们:近墨者黑这个观点太过荒谬。在初中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近朱者不赤,近墨者而不黑”的人。在学习氛围好的班级中读书的学生也不一定认真学习,若心志不坚,也难成大器。在学习氛围不深厚的班级中的学生,不甘落后,倍加努力,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大有人在。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以指一部分人尚可,倘若加于全体,也太过片面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倘若内心坚定,任有万般能耐也撼动不了你的内心。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4生物学上说:环境影响并改变这生物。人亦是如此,而对于一个人而言,周围的环境最大的组成部分便是人。因此,人在无形中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别人。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环境中,那么你也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优秀的人;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人人消极的环境中,那么你也会染上恶俗。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当孟母把家安在墓地旁时,孟子见多了下葬的仪式,开始与伙伴们玩起了哭丧、下葬的游戏;而孟母把家安在市集里时,孟子天天看着商人与顾客们讨价还价,也染上了斤斤计较的坏习惯,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边时,孟子可以见到学生们认真学习、讨论学术,也渐渐的喜欢上了学习,并养成了勤奋刻苦的好习惯。这为他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若孟子依旧住在墓地或是市集边上的话,那也许就不会有对他“亚圣”的尊称了。孟子的事例不正是说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吗?

明末万历年间,明神宗执政,起初,他在清廉正直的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兢兢业业,一心为国。而在张居正去世后,神宗身边的人变成了外戚与宦官,这些人都虚伪奸诈,趋炎附势,到处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于是神宗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疏远朝政、对政事不管不问,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日益衰亡。这个事例不也在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吗?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莱克家族,两个家族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莱克则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这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命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而正是因为爱德华品德高尚,所以他的后代在他的影响也成为了优秀的人;而莱克则正好相反,他是个臭名昭著、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所以他的后代在他的影响下也变成了这样的人。

虽然说人是人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更重要,他人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近朱者赤”,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议论文5墨者黑与不黑,这个话题被无数人讨论过,大多数人认为是黑,也有部分人另辟蹊径,得了个未必黑的道理。

黑与未必黑,我觉得关键在一个近字。有的人所谓近,是从始而终的近,长时间的相处交流,必然会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影响,这几乎是人与生惧来的本能。当然也存在两人相处,各方面差异极大,但又互不影响的情况,那必定其中有一人非常坚持原则,且不愿以自我的意志强加与人,这种关系一般不会太长久,因为个体之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结果就是最后分道扬镳。肯定有人会说,此类关系的也有长久维持的情况,但那大多是物质上的需求导致,不存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何谈近?还有种情况就可笑了,某人为证明近墨者未必黑,故意与另一有明显差异的人接触,到一定时间,谁也没影响到谁,于是某人就高呼,近墨者未必黑。这就好比带上橡皮手套洗碗,当然不会伤手,甚至手都不会湿。所谓近,应该是存在精神层面交流。近不是指物理上的距离,而应该是个体之间的观念产生交织。只一瞬间的观念碰撞,如果观念不合,便就分开,各走各道,此不为近,如若观念之间有共鸣,那之后的交流必定衍生出新的思维,此为近。近必衍变。还有这样的情况,个体之间的近只存在与某一个层面,只在这层面里观念产生交流。这样就会有虽近朱不赤,近墨而不黑的情况。古往今来也有不少典故为证。还是那句话,观念的交流,必然导致衍变。那些典故里所谓的近只存在与单方面,或是双方为了某目的而以近求得。举个简单的例子,监狱里放出来的犯人,有的从此洗心革面,不再作恶;有的却依然冥顽不灵。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浪子回头的,都是有心向善的,所以那些好的东西他们就能接受,与自己的观念产生糅合。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他们把那些劝解都挡在心门之外,甚至假装接受,结果心里丝毫没有转变。还有的也许敞开心接受了,最后因自制力差,又犯下了错事。这就是典型了,与好的接触,接受好并且为之改变,出狱后接触到不好的,又变了。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古人诚不欺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大学问家孔子的名言,几千年来都被人们视为真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世界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而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成年后他以笔代枪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其实,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未必黑!人是很难改变的,即使你周围的人全是朱者,但你不向他们学习,反而越学越坏,那么朱者对你来说又有何用呢?听了这些,难道你还坚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第5篇

关键词: 《申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反思

作为我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笔试科目,《申论》已经考了10年了。每年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试者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都占大多数。可以说,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遇到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总结分析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申论》考试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色

《申论》考试源于西汉初年出现的“对策”考试制度。“对策”,简称为“策”。“策”者,简策也。皇帝把所提问的问题写在简策上,称为“策问”;应试的臣子针对提问而作的论述亦写在简策上,故称为“对策”。因此,“对策”在当时即是考试的答卷或曰参加选拔取士的论文。现在的《申论》考试,一反我国过去各种考试命题的模式,把对理论、行政管理知识的运用及分析概括能力、处理工作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融为一炉,从比较宽阔的视野对应试者进行测试,为国家选拔、录用优秀人才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

《申论》的命题突破了以往各种考试的传统题型。在《申论》考试时首先给考生提供一组篇幅比较长的文字材料,然后按步骤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加以申论。申论的要求却是规范有序的。申论要求一般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对给定资料的阅读分析;二是对材料反映的有关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处理的意见;三是进一步对处理问题的方案作深入的申述论证。换句话说,申论要求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等三个方面构成。申论命题的本质,就是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考察,或曰是对考生进行公务员基本能力的综合测试。

二、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对试卷上所给的材料进行概括、引申,从而提出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或对策。它是一种以概括、说明、议论为主要方式的考试。可以说,这是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改革情况产生的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理解有障碍,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给定资料包含的各个子材料,一般没有严格的时空顺序,也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往往反映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社会问题,显得错综复杂。很多应试者都没有弄明白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未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不住材料的要点,分辨不出这些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对所给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更无法归纳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现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没有明确各个子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抓住各个子材料的要点;更不要说分辨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整理、归类,最后归纳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现的主要问题。这说明,考生的阅读理解有障碍,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所提对策的可行性较差,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申论》考试一般都要求考生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这就是对应考者进行的处理工作能力的考察。这一部分测试是古代对策考试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更贴近公务员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境,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工作能力和才华的平台。考生在这一部分丢分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有的对策失之机械、偏颇,有违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对策含糊其词,空洞无物,缺乏针对性;有的对策则舍本逐末,思路紊乱,头绪不清,未能抓住要害问题,等等。还有一些考生,他们的“对策”居然是空洞抒情、空发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浮文”。在《申论》考试中,考生对于具体问题拿不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就是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偏弱的表现。

(三)写作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公文知识素养。

《申论》考试要求的文体基本上以应用文为主,以公文居多。从《申论》考试的答卷来看,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文字书写方面鲜有瑕疵的文章少之又少。错别字连连、病句迭出的现象时有出现;文不对题、文不成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相当多的考生未能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非文学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他们生搬硬套文学写作的表现手法,或凭空杜撰,虚拟成文;或装腔作势,玩弄词藻,等等。有相当多的应试者未能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尤其是公文)等非文学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只好生搬硬套文学写作的表现手法,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文字书写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文不对题、文不成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申论》考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警示

《申论》考试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即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对应试者能力的考查,实质上就是对应试者全面素质的考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应当正视问题,认真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重视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就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情景的能力测试。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难以作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尤为必要。

辩证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片面地、孤立地和静止地分析事物,就可以灵活、变化地观察事物,全面、系统地认识事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中的哲学中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好的教材。哲学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就是学生们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所以授课教师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要更深一步,进一步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把辩证法思想融会贯通,提高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阅历,强化“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提高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建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有助于扎扎实实地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就包括我国的政体国体,以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的介绍。在授课的时候,授课教师应该在此处把内容进行展开来授课,分析国务院课职能机构的职责及对具体事例的处理程序,以及的各种法律法规。有条件的话,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面向社会,深入实际,到政府及各个局级机关进行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之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其根本的要求,就是抛弃应试教育,让理论走出课堂,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有志于做公务员的高校学生应加强实际锻炼,多做社会工作,多干多思,增加阅历,提高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

(三)树立“大写作观”,合理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大写作观”强调所有学科的课堂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阵地,所有的校园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良机,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写作不能局限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等有限的学时里,而应该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里,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写作都能升华为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和认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考生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构成、生活阅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考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使科学与人文交融,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中,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对我们国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整个文体完全符合我们的公文学作的模式。我在教授该门课程时,让学生们从背诵课文中的经典句子,熟悉文章结构,再辅以《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等书籍文章,使学生建立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两个固化”,保证“语言三个有”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提高申论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莫恒生.由《申论》考试反思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第6篇

一、题型分类

经过整理和过滤,最经常考到并占评分标准权重较高的面试题型大致有以下五大类十小类:

题型一:人际关系型(与领导、同事、群众之间的矛盾)

题型二:表达观点型(肯定观点型、否定观点型、可辩证型)

题型三:计划组织协调型(活动型,调查型)

题型四:灵活突变应对型

题型五:突发事件型

其它比较不经常出现的题型有:自我认知型、报考动机及岗位匹配型、串词、演讲、漫画等。

各种题型的答题方式大同小异,大的模式和框架不变,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区分。

二、答题模式和框架

写文章要列提纲,面试答题也一样,答案要有一个模式和框架,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一)简短的铺垫:简要概述或归纳题目,表明观点或处理事情的原则、态度;铺垫虽短,却很重要,其作用一是迎合人的正常习惯,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表明观点,因为有些题型需要考生先亮出观点,就像写议论文一样,文章的开头就要先表明论点和主题。而且从考官的角度看,大部分考官听考生答题时有时会走神,但考生答每题的开始部分他们会比较注意听,因此考生一开始就要表明观点,才能让考官清楚其答题的主要思想和方向。

(二)答案的主体内容:可能是阐述原因理由、意义影响、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三)总结经验教训。

三、答题步骤

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也就是严格按照答题步骤来回答。答题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

(一)判断题型并审题想思路;

(二)抓主要和次要关键词;

(三)写下答题的思路、要点,搭好框架;

(四)根据要点,结合关键词展开内容。

下面以一分钟思考时间为标准,结合一道例题进一步详解答题步骤。

【例题】 关于医生收红包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一)判断题型并审题想思路(用时5-15秒)

判断题型:此题为表达观点型之否定观点型题型

审题想思路:马上想到复习时掌握的否定型思路

注意:复习的初期,不要受时间限制,以掌握答题技巧、懂得如何答题为目的。加强练习,熟能生巧后便可以缩短思考时间。

(二)抓主要关键词和次要关键词(用时5秒)

本题的关键词是医生、收红包。考生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扩展,这就是“关键词联想法”答题技巧。比如该题的关键词之一是医生,思考时可以联想和医生有关的因素:比如病人、医院;通过收红包可以联想到职业道德,违反规定,社会监督等,这些都是答题的要点。

(三)结合思路和关键词写下要点(40秒左右)

在草稿纸上写下以下一些关键词,并标注好答题顺序,比如“首先”、“其次”、“最后”“综上所述”、“第一”、“第二”…….(黑体部分为旁白解析):

(铺垫)不正常、制止(先简要给该现象定性,表明观点,等会答题时可以用到)

(答案主体内容)

(从医生、病人、相关单位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首先,原因

1、医生―内心想法,职业道德

2、病人―担忧,放心

3、相关单位(医院,社会)―监督,制度,管理

(从医生、病人、相关单位的角度分析这种社会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影响

1、病人―加重负担,经济,精神

2、医生―心态,工作态度

3、相关单位(行业,社会)―风气败坏

(从社会、医院的角度分析如何采取措施制止这种不良社会现象,作为总结)

总结:措施―制止,监督

(四)根据要点,结合关键词展开内容,开始答题(2―3分钟)

写下答题要点后,根据要点按顺序用遣词造句的方法进行扩展,黑体部分内容为思路及要点解析。

比如铺垫,草稿纸上只有“不正常”“制止”几个字,要点扩展时就要说一句甚至几句话。

参考答案:

对于医生收红包的行为,我认为是违规和违道德的,甚至可能违法,应该给予严厉制止和惩罚。

首先我认为产生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本是天经地义,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医院已经支付了报酬,但有些医生因为利欲熏心,职业道德败坏而收取红包,这种行为对于公务员来说,那就是受贿违法行为,对于医生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至少是不道德的。

二是医生收红包的陋习由来已久,从病人角度看,如果不包红包给医生,心里不踏实,担心医生不尽力。

三是医院及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加上取证困难,导致此现象得以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其次,医生收红包的行为会造成以下不良影响:

1、患者住院治疗,精神和肉体已经遭受痛苦的折磨,还要付一笔不小的医疗费,如果医生再收红包,会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2、这种行为影响了这部分收红包的医生的心态及工作的态度,另外也会给其他没有收红包的医生带来不平衡的心理。

3、长此以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将搅乱整个医疗行业,不良风气横行,到那时候,病人上的是手术台还是屠宰场的砧板?

综上所述,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不道德的,必将遭到谴责和唾弃,医院及医疗卫生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查处此类违规行为,相关立法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惩罚和约束这种行为,还病人患者一个健康的治疗环境。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该题的答案:

开始先做个铺垫,表明观点。

【老师提醒】 铺垫不要用“第一”或者“首先”进行分点,很多考生习惯一开头便说“首先”,然后主体内容分点时又说“首先”,这种不良习惯必须改正。

接着便是答案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原因,并分为三小点来同答;第二部分阐述造成的影响,也分为三个小点回答。

第7篇

2、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确有实效。

3、宣传社会,扩大影响,带动身边的人。

三、活动设计(一)活动准备

(二)活动形式

1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存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术交流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3)、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的教育。真诚待人、诚实守信,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的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人要诚实,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通过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建立和诣的人际关系,体验自尊,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4)、乐于助人的教育。乐于助人是诚信品质的体现。包括: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需要。通过乐于助人教育,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情感体验。

(5)、言行一致辞和学会负责教育。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是诚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6)、诚信立人教育。诚信立人是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包括,确立诚信立人的意识,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准则。通过诚信立人教育,唤起自我完善的意识。

2、各班利用晨会、午会和班会时间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诚信活动的大讨论。

3、学生征文活动。学生围绕诚实守信,正确对待学习、生活,诚实对待考试、升学等内容

写作,可以是观点鲜明的议论文,也可以是反映学习、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等。

四、活动总结。【范例】一、 诚信教育活动的主题塑造诚信大学生,构建诚信校园

二、诚信教育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明了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自觉地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号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把学生培养成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诚信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三、诚信教育活动的时间5月 8日(星期五)至 5月 25日(星期一)

四、诚信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1、全系动员宣传。

制作一条以“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创诚信校园”的横额,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由系团总支宣传部负责。

2、诚信格言征集比赛。

组织各班团总支开展诚信格言征集活动。征集要求:诚信格言要以“诚信”为主题,提炼对诚信的认识、看法与领悟,要求精练、深刻,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字数不超过 30 字。系部将从中推选3-4条报院团委参评。

一、活动目的:本次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干部职工“诚信”的优良品质,要求干部职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在家做一个诚信的好成员,在单位做一个诚信的好职工,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促进良好行风的形成。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也使中葛根水库建管处德育建设有突破性进展,让道德环境有全面性发展。

二、活动主题:做诚信职工,建诚信科室,创诚信单位。

三、参加对象:全体干部职工。

四、领导小组组 长:鲁新平

副组长:张德兵 芦志强

组 员:赵 勇 侯彦姣 唐鲜鲜

五、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职工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职工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单位纪律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活动时间:4月1日—5月31日第一阶段:4月1日—4月15日 启动宣传阶段

第二阶段:4月16日—5月26日 活动开展阶段

第三阶段:5月27日—5月31日 活动总结阶段

七、具体活动安排:(一)启动宣传阶段1.利用例会举行“诚信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2.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诚信思想,营造诚信氛围。

3.召开全体干部职工的动员会。

4.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加入诚信内容,渗透诚信思想。

(二)活动开展阶段1.在诚信教育活动期间,组织开展诚信教育“六个一”活动:

(1)举行一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4月15日前)

(2)出版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4月15日前)

(3)提出一句自己的诚信口号并由同事监督实施。(4月22日前)

(4)个人制定一份“个人诚信公约”,并组织职工签名活动(4月25日前)

(5)开展一次以“我身边的诚信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4月25日)

(6)举办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5月10日交稿)

2.在诚信教育活动期间,党支部组织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

(1)评选优秀征文等。

(2)检查 “诚信公约”及签名活动、个人诚信口号的落实情况。

(3)组织开展“我身边的诚信故事”演讲比赛。(5月9日)

(4)组织观看纪录片《道德的力量》。(5月23日)

(三)活动总结阶段1.各科室写出本科室诚信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并上交部分资料。

2.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树立诚信典型。

3.展示诚信教育活动成果。

八、活动要求:1.全体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这一教育活动,层层负责,力求实效。

2.可针对各自特点,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加强对职工的诚信教育,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文明诚信的氛围,创造人人诚信的精神家园。

一、活动主题 争做诚实守信好少年二、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三、令页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 10月9日—31日五、活动内容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端正考风考纪,作业和^考查求真实,不抄袭、不^做蔽。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培养学生诚信、守纪、公正、文明等良好习惯。

六、活动步骤第一阶段:启动宣传阶段(10月9日——11日)

(一)举行“诚信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10月10日7:30)

(二)教学楼前面悬挂诚信教育的宣传横幅

(10月9日)

(三)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放关于诚信的故事(伟人诚信的故事)或名言。

(10月10日—28日)

(四)出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宣传栏。

(10月11日前,责任人:王玉森)

(五)新都小学诚信主题教育签名活动。

(10月17日前,全体师生)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阶段

(10月13日—28日)

1.在诚信教育活动期间,各班组织开展诚信教育“五个一”活动:

(1)举行一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10月13日,责任人:班主任) 各班组织好一次“我们与诚信同行”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要坚持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2)每位学生收集一句诚信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班主任把它张贴到学习园地,每天早上要带领学生读。(10月15日前)

(3)班级制作一个“诚信之星”评价表。(10月15日前) 班主任自行设计,然后把电子表格交到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统一转交德育室统一打印,张贴到班级。

(4)开展一次以“我身边的诚信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0月24日,责任人:年级组长) 班主任协同语文老师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报刊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诚信”的名人故事,以激励自己,向榜样学习。

先在班级进行初选比赛(10月22日);

各班选派一名优秀选手参加学校比赛。

评分要求如下:

①主题鲜明、内容连贯、语言符合年龄特点。(30分)

②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精神饱满、感情处理恰当(50分)

③参赛选手的仪表大方、自然、得体。(10分)

④选手比赛时间控制在3—4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10分)

(5)举办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10月27日前,责任人:美术教师) 三~六年级学生制作诚信手抄报,参加校手抄报设计评比活动。同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用3K纸大小,班别、作者姓名书写在作品背面右上角。

设计要求如下:

①版面设计新颖独特,插图美观,标题醒目、大方;

(40分)

②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美观规范;

(10分)

③文稿紧扣主题,内容精炼充实、可读性强;

(20分)

④版面布局合理,整体效果好;

(20分)

⑤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图文一律为学生手笔。(10分)

2.在诚信教育活动期间,学校将组织开展如下工作:

(1)评选优秀班会记录、优秀手抄报等。

(2)检查各班的“诚信之星”评选过程、个人诚信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的收集张贴及学生读的情况和演讲比赛的落实情况。

(3)加强值周检查工作力度,以值周检查为评选诚信班级的依据。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10月29日—31日)

1.各班班主任写出本班诚信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并上交。

2. 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各班评选“诚信之星” 填写申报表,报大队部;

学校评选“诚信班级”。

3.德育室对本次活动做好总结,利用学校博客展示诚信教育活动成果。

七、活动要求1.要强化组织^令页导。要高度重视这一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组织^令页导,德育副校长要亲自抓,要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妥善安排,力求实效。

2.要制定实施细则。结合我校实际,做到活动有内容、有检查、有考评、有效果。

第8篇

第一组:①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②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③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④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⑤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⑥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⑦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⑧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些是什么题目?这是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更确切地说是法国和美国近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作为语文教师看到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不知会有何感想。或许有人会说,这哪里是高考作文题?甚至还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题目怎么可以作为作文题呢?的确,如果用我们现行的高考眼光来看,这种显得十分“另类”的题目似乎实在不能算是作文题,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于当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试题中。

看到这样的作文题,或许我们的陌生感会油然而生,因为距离我们当前的高考作文题实在遥远得很;看到这样的作文题,可能我们又会有一种熟悉感,因为它和下面的这组作文题目又似曾相识。

第二组:①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②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③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④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⑤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是一组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笔试”部分的作文题目。

笔者既不崇洋,也不厚古薄今。但是认真比照一下这两组试题,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让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审视,却发现它似乎又神似着、暗合着曾经存在了一千多年、如今已消亡一百余年且早已遭人唾弃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且两者间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是偶然还是巧合?或许都不是,而且似乎也不应该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这两组“既陌生而又熟悉”的作文题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一、作文是思想的展示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是独立思想深厚的土壤。作文是一定要有写作者的思想的,也应该是写作者思想的展示;没有思想的作文,不管外表多么华丽,它依然只是一具空壳。

如果抛开“八股”的消极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作文,而且能够存在达千年之久,靠什么来取胜?靠的是作文里蕴含的思想和道德素养,而不单单是言语技能。笔者没有见到过太多的古代科举作文题目,但窥一斑可见全貌,仅从上面的几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反思过去、分析当前、思考未来,是科举作文的主要内容,考查的是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养,考查的是学子对问题和现象的自我思考,极其相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案例分析”,并以此来评判高下、选拔官员。这其中的核心,应该就是观点,就是思想。

而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存在着两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源头上的思想捆绑,即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为学生的思想画定了一个圈,学生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做所谓的“自由活动”,学生的思想展示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二是作文中的思想封闭,即学生不敢在自己的作文中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敢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一旦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超越了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设定的那个圈子,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如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又有多少学生胆敢将“诚信”抛弃?面对2010年的高考作文“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谁敢突破“责任意识”“不能坐享其成”的思想范畴?那么,这样的作文,学生个体的思想何在?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是进步还是倒退。

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们的学生来写美国高考作文“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他们将会怎么写?最大的可能是,尽管题目中有两个“你”在反复强调“自我意识”,要展示自己的思想,但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可能还是会从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层面的作用去检索他所知道的“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并将它转嫁到自己身上,将“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替代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写作的方向,确立出自己的观点,而绝少有学生会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审视自我,从而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思想。

而反观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考生的理性认识,触及的是自我精神世界,检测的是思想素质。所以,题目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往往是没有定论的,需要学生在搜集整理、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只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对自我深刻的认识,没有形成思想、个性等素质,这样的作文就无从写起。

和古代科举作文一样,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行文开放,命题小而且实,作文命题都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规定了明确的答题方向,表面上看限制得比较死,但却给学生创设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广阔天地。而我们现在的作文命题,表面宽泛实则僵死,倾向明确却很肤浅,是将学生向早已在作文源头就圈定好的思想和价值观里赶,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因而,独立的、自由的、创新的思想也就鲜有舞台。命题的画地为牢,必然会导致作文思想的苍白和虚无。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甚至平时的作文是没有文体限制的,任何一个命题大都既可写成议论文,又可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甚至其他;据说,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科举作文,还是如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尽管没有明确规定要写成什么样的文体或者干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基本上还是以论述文为主,以上所举的例子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无一例外。那么,这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的两者在文体上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是欧美如今的教育倒退了还是我们原来就曾进步过了?笔者认为,单就从展示写作者思想的角度来看,论述文的确要比记叙文来得更直接一些,有时候也要更鲜明一些。这或许同样能给我们的高考作文带来一点启示。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高考作文是思想的“阅兵场”。

二、作文是个性的张扬

作文是思想和个性的载体。作文既是展示思想的舞台,也是张扬个性的空间。但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作文自然也不例外。

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个性化。尽管个性教育早已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但学生“个性”的丧失、思想的“缺席”仍然是时下高考作文的流行病,其重要的原因是作文命题的引导功能的丧失。我们的作文命题主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旨在考查学生对他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求的是学生“向外看”“一致对外”。当然,“向外看”也许并不见得都是坏事,学生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观念自然也能反映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表现主体的人文素养,同样也能够见思想、见个性,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但是,我们的作文命题“求同”的意识太浓厚,“自我”的意识太暗淡,“道德”的主题禁锢得又太严重,结果是以道德主题和“求同”原则扼杀了作文个性。像2009年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取自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词,其道德意图就禁锢得非常鲜明,没有了个性伸展的空间。而更多的则是这样一种作文命题,如宁夏的作文命题“善良”、江苏的作文命题“绿色生活”等等,貌似没有束缚,但实则保守僵死、大而无边,貌似人人都有话可说,但过度的宽泛恰恰成了滋生平庸的土壤,实际上没有给优秀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张扬个性的空间。一句话,作文命题中的道德捆绑和“求同”的价值取向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个性。

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作文也从道德和政治方面命题,但却不是抛弃道德,而是把道德融于个性追求之中;不主张“求同”,而追求“求异”;不是靠言语技能和道德立场来取悦读者,而是靠思想和个性取胜,立意越新,越有独到之处,作文价值就越高。其突出的一点是要求学生“向内看”,引导学生审视自我、观照自我,以“求异”来张扬个性。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作文命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这“不同的事”不仅能看出考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给考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至于法国高考作文“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命题,就更是在深刻而具体地观照自我,因为如果对自我没有较深的认识,没有关于自我的思想体系,就会陷于茫然,就将无从下手。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作文中。尽管科举考试的道德立意、政治主题依然非常鲜明,但命题具体实在而带有开放性,在一定的框架束缚之下仍留有较大的可供学子去张扬个性、自由驰骋的空间,如“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等等。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没有对“教农”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而仅仅像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那样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封闭自己的思想,关闭自己的个性之门,那是很难脱颖而出的;而思想和个性的高下又能鲜明地看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潜能。

第9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学术语篇(aca-demicdiscourse)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该类研究主要在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多个学科间展开。直到80年代末,对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才迅速展开。学术书评属于学术语篇的一种,但它们很少被列为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因而往往被忽视(Motta-Roth,1995:1)。对它们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以Motta-Roth(1995)和Hyland(2000)为代表,只是在最近10多年才开始兴起,英汉对比的研究就更少了。学术书评是从学术专业角度衡量书籍价值的书评(徐柏容,1993:80)。其中的评价资源,包括态度资源,应该非常丰富,值得研究。Thompson(1996:65)也认为,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任何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分析都必须涉及其中的评价。因此,本文拟以Martin的评价理论(theappraisaltheory)(参见Mar-tin,2000;Martin&Rose,2003;Martin&White,2005)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学术书评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其原因。由于学术书评具有学科特征,不同学科的书评间存在差异性(Hyland,2000;Suárez-Tejerina,2005),我们不能把各种不同学科的书评混杂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把研究对象限制在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书评,我们把它们称为语言学学术书评。评价理论是一个新兴理论,不过已有学者把它应用到学术书评的研究中来了。但他们的研究仅仅以英语语篇为研究对象,而且有的没有考虑到书评的学科差异性。唐丽萍(2004)以该评价理论为框架,探讨英语学术书评语类的修辞策略和篇章策略。她还从介入系统出发,探讨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唐丽萍,2005)。此外,张昕(2006)也借用该理论,从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对英语学术书评进行了分析研究,但该研究的视角太过宽泛,不够深入,而且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书评间的差异性。鉴于这些原因,本文拟将该理论应用到汉语语篇中来,而且只从态度系统一个角度对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中西方在思维和文化方面的不同。为保证英汉语篇的可对比性和研究效度,我们的20篇英语语料来自于Language,JournalofLinguistics和Ap-pliedLinguistics;20篇汉语语料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这些英语和汉语期刊在国际或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为了保证语料的新近性(recency),所有的语料都是2006和2007年发表的。

2.态度意义

评价理论(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李战子,2004:1),是对话语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它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Martin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它们又可以次系统化。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评价的意义资源。态度又可分为情感(affect)、评判(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它们分别属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情感系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件或现象的情感反应,并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情感通常由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或修饰性关系过程(attributiverelationalprocess)来实现。评判系统指的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insti-tutionalizednorms)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价的意义资源。评判系统可分为社会尊严(social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sanction)。社会尊严与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有关;社会约束与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行为是否正当(propriety)有关。鉴赏系统是对事物、过程和现象等进行评价的意义资源。该系统围绕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三个方面形成。反应描写评价对象在情绪上对读者/听众产生的影响;构成主要评价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细节;价值指用社会标准来看评价对象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态度意义有肯定(positive)和否定(negative)之分。态度意义的表达还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miplicit)之分。显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隐性表达指的是话语中没有明确的态度意义表达方式,但是读者结合上下文能从字里行间推断出评价人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评价人通过隐性表达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态度意义的表达,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在书评的各个部分都有分布。但有些部分出现得多,有些部分出现得少。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态度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3.1各类态度意义的总体特征

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的表达非常少,最多的是鉴赏意义的表达,其次是评判意义的表达。英语和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都非常少。在20篇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只出现了19次。在20篇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该类表达更少,只有6次,只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0%。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情感意义表达的频率如此之低,可能是因为情感意义关注的是评价者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情感意义的表达势必造成观点的过于私人化,从而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李荣娟,2005:31)。学术书评相当于学术论文(徐柏容,1993:80),应以理服人,过多的情感意义显然会使文章显得太主观,所以此类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意义的机会很少。相比较而言,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比汉语中的要多,比例也更高。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区别(x2=8.89,df=1,p<.01)。我们将在3.5部分继续讨论该不同点产生的原因。从评判意义来看,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表现很相似。评判的比例都不高。在我们研究的20篇英语书评中总共有92处评判意义的表达,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6.1%。在20篇汉语书评中该类表达共有100次,占所有态度评价表达的17.2%。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评判是对人类行为的评价,直接涉及原书作者本人。该类评价,尤其是负面评判可能会导致书评作者和原书作者的正面交锋,从而引起冲突,因此作者较少使用评判,防止就书论人。当然,虽然书评是对书籍进行评论,但是书评作者也会对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对其行为和努力进行评价,所以书评中也有一些评判意义的表达。从鉴赏意义来看,两者的表现也很相似。英语语篇中80.6%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汉语中81.8%的态度评价是鉴赏类的。鉴赏是对产品、过程和现象的评价,而书评是对书籍的评价,所以鉴赏意义的表达的比例会如此之高。由于评判和鉴赏的表达较多,而情感的表达较少,我们还将在下文详细讨论评判和鉴赏在英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表现特征。

3.2肯定和否定态度意义

书籍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其价值也有高低之分。书评作者会对书籍的优点进行赞扬,同时又会指出书中的缺点和错误。这样书评中就会有肯定的和否定的态度意义表达。英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62.7%,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37.3%,汉语中的肯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79.8%,否定态度意义的比例是20.2%。两者的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学术书评是学术语篇的一种。与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书评包含有更多的人际意义成分。肯定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礼貌策略,有助于维护原书作者的积极面子。否定评价可能会损害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书评中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符合礼貌原则(参见Brown&Levinson,1987)的要求。其次,我们可以从积极话语分析(Martin&Rose,2003;朱永生,2006)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象。积极话语分析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希望通过话语分析提倡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朱永生,2006:39)。积极话语分析关注激励人心、给人勇气的话语,关注我们喜欢的、使我们感到振奋的话语(李战子,2004:2)。运用更多的肯定评价,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有助于激励原书作者进行更多的创作,而且也能给读者以鼓励和勇气,并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虽然在两种语言的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态度的比例都高于否定态度的比例。但是,两者在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比例上还是有显著区别(x2=41.05,df=1,p<.01)。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否定态度评价的比例高于汉语中该类评价的比例。这一不同点与中西思维差异有关。中国文化强调求同性,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西方文化强调求异性,强调批判性(Nisbett,2003:47-49;连淑能,2002:45-46)。因此,汉语书评中的否定评价更少。这种思维差异在欧阳护华和唐适宜(2006)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他们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极少用“I”,并把自己的观点扩大为“大家”公认的常识常理,从而给人以“集体化声音”的印象。相反,西方人常常用“I”以示他自己的观点。

3.3显性和隐性态度意义表达

态度意义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其表达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中,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意义,其表达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例如:(1)Chapter10,“Variationsonaconstructionisttheme”,isaninterestingandusefulsurveyofdifferentcon-structionalapproaches,startingwithgenerativeapproacheslikethoseofHale&Keyser(1997)andBorer(2003).(Text15)(2)最后,正如桂诗春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本法律语言学专著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法律实际的案例(比如从法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Text36)例(1)中的两个黑体词分别是显性反应和显性价值的例子。例(2)中没有显性的态度表达,但是读者能从斜体部分读出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否定评价,批评其内容不够完整。在英语语篇中,84.4%的肯定态度的表达是显性的;在汉语中,该类表达的比例是57.4%。这说明肯定态度的表达以显性为主。至于否定态度意义的表达,情况有些不同。在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大约一半的否定态度意义表达是显性的或隐性的;在汉语中,隐性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显性表达。这种现象可以从标记理论(themarkednesstheory)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标记理论的观点,显性表达应该是无标记的,隐性表达是有标记的。显性表达直接表达作者/说话人的观点,隐性表达是含蓄的,间接的。肯定评价不会损害原书作者的面子,所以无须用有标记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学术书评中肯定的态度意义以显性为主,而且比例非常高。与此相反,否定的评价有损原书作者的面子,很容易招致原书作者和读者的不同意见和反对。隐性表达,作为一种礼貌策略(BlumKulka,House&Kasper,1989),不像显性表达那样锋芒毕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否定评价的力量,可以减缓否定评价对原书作者学术名声的损害。因此,隐性表达有助于避免人际冲突,从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汉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隐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英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中的显性态度表达比例都高于汉语同类书评中同类态度表达的比例。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学学术书评有显著区别(x2=81.36,df=3,p<.01)。这个不同点反映了“中国人的表达更加间接含蓄,西方人的表达更加直接”(Nisbett,2003:61)。这一结果与Scollon等人(1998:118)的研究发现相似。他们研究了中国学生论述汉语论辩文的信息顺序和修辞结构,认为东方的推理方式比西方的更加间接。

3.4评判意义

如前所述,评判系统分为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在我们研究的语篇中,所有的评判方面的表达都是关于社会尊严的,尤其是关于做事才干方面的。社会约束的评判标准具有法律或道德含义。学术书评当然不会从道德或法律的角度来评判作者的行为。而书籍的质量与作者的学识水平具有很大的关系。在评判中,原书作者涉入其中,因此,评判比情感和鉴赏包含有更加丰富的人际意义。尤其是否定评判,它对原书作者的行为进行批评,因而更有可能影响原书作者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而且影响的程度也更深。例如:(3)Anthonissen(p.95)writesofthethreemetafunctionswhichdiscourseperformsoftensmiultaneous.Often?Itishardtoi-magineanytextwithoutthesmiultaneouspresenceofide-ationa,linterpersona,landtextualmeanings;surelythatisthepointoftheHallidayanmetafunctions?(Text10)(4)如在第十一章(P.159)论述teamteaching时,作者混淆了teamteaching(团队教学)和co-teaching(共同教学)的概念。(Text34)在例(3)中,没有一个明显的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来对作者的行为进行否定评判。但是整段话,尤其是两个问号和“hard”隐含了作者对原书作者的尖锐批评。在作者看来,原书作者应该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非常了解。同理,例(4)中也有否定评判的例子。“混淆”一词不仅仅是对作者行为的否定评判,而且也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原书作者既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那么该书中关于teamteaching的研究结果就难以令人信服了。这种否定评判的批评力度可能比否定情感和否定鉴赏的批评力度更强,直接针对原书作者本人,对他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带来更大的威胁,也更容易引起人际冲突。鉴于这些原因,学术书评中否定评判的比例低于否定态度在所有态度表达中的比例,也低于否定鉴赏在所有鉴赏表达中的比例。在我们研究的英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26.1%,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37.3%)和否定鉴赏的比例(40.3%)。在汉语语篇中,否定评判占所有评判表达的16%,也低于否定态度的比例(20.2%)和否定鉴赏的比例(21.2%)。根据Motta-Roth(1995)和Nicolaisen(2002)的研究,学术书评可分为四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作者常常会对原书作者进行介绍,介绍他的经历、名声、职称和以前的学术成果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20篇英语书评中,只有3篇有类似的介绍;而20篇汉语书评中的10篇有这样的介绍。相比较而言,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类似的例子有:(5)Whendealingwithspeechasanengineer,F(Fant)issuperb,takingallofthevariablesintoaccountandcalculatingtheirinteractionwithprecision.(Text7)(6)JohnSinclair,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出版著作30多本,发表文章上百篇,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两个领域成绩显著。(Text40)在例(5)中,作者用了“superb”对原书作者处理某一问题时的行为作了肯定评判。在例(6)中,作者对原书作者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用“著名语言学家”和“成绩显著”介绍了他的学术名声,显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斜体部分介绍了他的学术成果,隐性评判了他的学术能力。英汉语书评作者在这方面显示出的不同点与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一般来说,东亚人倾向于场依存的认知方式,他们比西方人更加注重背景;西方人倾向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他们更有可能把事物与周围的环境分离开来,仅仅关注事物本身(Nisbett,2003:42-45)。这种认知方式反映到学术书评中来,就是汉语书评作者更加重视原书作者的学术背景,而英语书评作者更加强调原书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

3.5鉴赏意义

鉴赏从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方面对事物加以评价。作者通常从组织结构、内容完整性和语言等几个角度对构成进行肯定的评价。如:(7)Anumberofthetextsneedmoreinterpretation(suchastheveryinterestingICQdialogue,pp.218f.f).(Text9)(8)《手册》以语言学为大背景,词汇学为线索,涵盖了语音、词法、语义、句法、语用、文体等多种独立分支学科,真可谓内容详实,结构完整。(Text32)例(7)是隐性否定构成的例子,对书籍的内容不完整性提出批评和建议。例(8)中的“详实”和斜体部分对内容完整性进行了肯定评价,“完整”对书籍的结构进行肯定评价。作者通常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语料选择、研究意义等多个角度对书籍的价值进行评价。例如:(9)Anyknowledgeablereadercanseethathispaperarefullofnewinsightsandprovidedataonwhichotherscanbuild.(Text7)(10)其次是研究工具的创新。(Text40)例(7)从研究结果角度进行了评价;例(8)从研究工具的角度进行了评价。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三个组成部分在肯定鉴赏和否定鉴赏中有不同的表现。英语语篇中57.2%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18.8%);汉语语篇中67.5%的肯定鉴赏是价值方面的,该比例也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26.6%)。在否定鉴赏中,否定构成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否定价值,否定反应的比例最低。英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47.8%,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4.9%)和否定反应的比例(17.2%)。汉语语篇中的否定构成占了所有否定鉴赏表达的57.4%,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38.6%)和否定反应的比例(4.0%)。英汉语篇在这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从上述的比较来看,在语言学学术书评中,肯定价值的比例高于肯定构成的比例,而否定构成的比例却高于否定价值的比例,这是有原因的。当我们向其他人推荐一本书时,我们都认为该书是有价值的,值得推荐。我们不会因为一本书的结构很好,而无视价值高低。相反,我们常常会认为某书很有价值,而把它在结构、语言方面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一方面承认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瑕不掩瑜。因此,书评作者在对书籍进行正面鉴赏方面的评价时,他强调价值;在进行否定方面的评价时,他发现的更多是构成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如果否定价值的比例过高,读者也会怀疑该书的价值,会怀疑该书是否值得推荐。至于反应,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它们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语语篇中,肯定反应占了肯定鉴赏的23.9%。汉语语篇中肯定反应的比例是5.9%。从统计学角度看,它们存在显著差异(x2=51.37,df=1,p<.01)。在英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17.2%;在汉语语篇中,否定反应的比例是4.0%。它们也存在显著差异(x2=9.94,df=1,p<.01)。前面,我们讨论到英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高于汉语语篇中情感的比例。现在又发现英语中反应的比例高于汉语中反应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是由同一原因造成的。情感的主观性较强,而在鉴赏的三个成分中,反应与情感最相似(Painter,2003:205),主观性比构成和价值的主观性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英语语言学学术书评更加主观。汉语更加客观。在学术书评中,作者自由表达他们对所评书籍的看法和观点。他们的观点是主观的,因此,书评从本质上说是主观的。然而,书评,作为学术语篇的一种,也强调客观性。作者常常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主观看法客观化。如前所述,中国人在表达观点时比西方人间接。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会采用更多的客观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汉语学术书评更加客观,英语学术书评更加主观,其中有更多的情感和反应方面的评价。

第10篇

在当今信息膨胀、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环境里,人们沟通的频率、广度和深度也都在呈几何量级的递增。这其中的交流互动,不管是单向还是双向,全离不开中国最古老的语言文字。她凝系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承载着我们古往今来的艺术精华。无论是昨天的诗词歌赋,还是今天的各种文体,都在人们日常生活、事业以及情感沟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从在去年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看,中国改革决心超预期的五大产业里,文化被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上。联想到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等重大文化战略方针;还有不久前沸沸扬扬的CCTV《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喜羊羊》《熊出没》国产动画片“语言粗俗”的新闻……都彰显着中国文创行业由俗转雅的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种强劲的社会时代需求下,催生出“文字艺术监理”和“文字艺术优化”这一对新的概念。所谓文字艺术监理,就如同现在大家早己熟知的工程监理概念一样,是指作为第三方针对乙方(或甲方自身)提供的各种文字作品,进行的文字艺术质量的监理服务。在文字艺术监理的基础之上,对文字的深层次错误进行可能的纠错、改正、优化,就是文字艺术优化。

文字艺术监理和优化不是简单的校对和改错别字,那是由编辑和校对完成的初级任务。文字艺术监理和优化所要做的是“诊断和治疗”文字作品的内伤。文字监理师是针对常人很难发现的文字第二、第三层的“高级错误”来进行监理和优化。

现举几个著名的文字艺术监理的例子说明:

案例1:“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

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人文地理篇”栏目的广告语,如用白璧微瑕来形容,这个瑕,就落在“心当墨”这一句上了。“路为纸,地成册”,一册书是由一张张纸构成,而一方土地也纵横无数条路,借纸来比喻路,把地暗喻成书册,同比对仗严谨工整。“笔”和“墨”都是写作的工具,为人心所驭。“言”和“行”,均为人们思想的外显形式,是由“心”来驾驭的,从“行政”级别上讲,它们和“心”不属于同一个层次。

于是问题就来了:“笔”和“墨”均属同一级别、被驾驭的工具而已,而既然用“笔”来指代“行”了,那用和“笔”同样一个级别的“墨”,来暗喻比“行”高出一个官位的“心”,这种滑稽的类比对仗就错位了。而且,墨为黑色,“心当墨”,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有心黑之遐想,不但没起到品宣作用,反而举石砸脚。所以我们广告文创人员,在运用自己并不擅长的古典文字时,应尽量考虑周全。由此可见,给这些广为传播的商业文字做“文字艺术监理”和“文字艺术优化”的重要性了。否则难免会让那些令人唏嘘的败笔,贻笑大方,耽误品牌的形象。

案例2:“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农夫山泉这一广告语,曾被业界赞美为“出乎消费者常规思维,简洁有力且富有内涵”。坦白说,它确实思路新颖。只是有个问题广告人和客户可能都忽视了:连南极企鹅体内都早己发现了众多污染成分,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尤其是在重度污染的中国大陆,这千岛湖“赤身”的水,不“洗干净”直接搬过来,你敢常喝吗?

要在没有工业污染的300年前,这就是个绝佳的广告语;但在而今,大自然早已经被人类糟蹋得体无完肤的情况下,也许有人会说:“请把水洗干净”――给滤滤重金属、农残什么的吧。显而易见,有漏洞的品牌宣语是不能提升品牌的。

该案例还可反映出,“文字艺术监理”和“文字艺术优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单纯是文字概念,因为还牵涉到其它领域的社会常识。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上文提及的一个事件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文字艺术监理和优化。

“据报道,《新闻联播》曾点评批《喜羊羊》《熊出没》语言粗俗”――这其实就是从官方的角度,起着“文字艺术监理”的功能;而“称由于两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正在整改。”――这其实就是在进行“文字艺术优化”;“广电总局年内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这也等于就是出台动画片的文字的标准了。

还有湖南移动那个广为人知的“降了,真的降了”的品宣语。公平而论,这个广告的创意很立体而大胆,可惜的是它给人隐含感觉是,之前的降价都是“假的”。所以,这“真的”二字,真的是用得不好。

至于大家都如雷贯耳的恶俗品宣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宜春市旅游口号),和“两个胖胖欢迎您”(合肥市旅游广告)就更说明了社会亟待一种机制防止公众和官方机构的品牌宣传语恶俗上市。

再来看一些知名国际厂商的案例,比如:“炫真爱异彩,唤挚爱芳名”,这是著名奢侈品公司CARTIER的订婚钻戒广告词,采用中国传统的楹联形式,可惜它犯了对联的一个大忌――同位重字了,即上下联同一位置都用了“爱”字。这不符合国人已经定型的对联文字接受欣赏习惯,怎么读怎么别扭,自然更难记住,虽然才短短10个字。

我们认为,文字艺术监理的内涵应包括这几个方面:为文字文案作品的准确达意程度进行监理和优化、为其所应尽的社会文责进行监理和优化、为其所应具备的艺术品味层级进行监理和优化。一句话,监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得这类文字文案作品准确、规范而艺术地实现、达到其原有的目的。

监理出来了文字内伤,就得补救优化了。文字艺术优化是要在他人文字文案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意及艺术优化,其难度和概念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文字校对,所以就要求能提供这种服务的人和组织,其整体文字艺术功底、艺术创意感悟能力,以及涵盖相关文化、历史、宗教、法律、道德、社会等方面知识的积淀,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同时还要具备多方位、多层次、多角色的沟通理解能力。全面扎实的文字功底,那其实只是基本的要求,更核心的是必须要有独特的整体感知把控能力,以及文字艺术优化和二次创意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从事文字艺术监理及优化的人,应该至少是半个文字艺术家。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建设;开放;活力;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当一本本新课标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我们真的是爱不释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编者们努力实践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如同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丰富多彩的文本阅读,让我们沐浴着人类的文明;自然真诚的语言交流,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丰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长期以来,教师们总是受到那种“规定性”或“完全给予性”教参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一个执行和渗透“教参”的过程,他们过多地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着个人魅力和教育价值追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研究志趣的过程。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正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最具活力的主题词,教师和学生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成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让文本更加丰富,使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学习途径更为广阔,“建设”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更有活力。“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语文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如社会上宣传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校园里一些洋溢师生亲情和同学情谊的话语,都提醒学生记载下来。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语言美感,努力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走进经典学语文

巴金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想这米之外的情感、思想、道德、智慧应该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土壤,而深深扎进这片土壤的主根是书――经典的书。只有攀登过人类精神的高峰,才会具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语文老师要加强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理科教材中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往往可以拿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以开启学科整合的大门。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电视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运用电视,却是对人类智慧的更大考验。”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我们似乎没有一个好办法让学生远离他们喜爱的东西,那何不正确引导,让语文教育直面影视文化。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创造信息,并且网络学习应当成为综合性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网络的交互功能,能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浏览、阅读古今中外成百上千座关于桥的信息,大受启发,让他们感慨网络世界太奇妙了。如果用文本资料,那么多的图文资料那得是多么厚的书呀!由于上网浏览、查找资料的便捷性,它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

六、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在班级,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当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科技节”和“母亲节”,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动手绘制科学漫画、写作身边故事、撰写消息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

七、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学生走上街头,留心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各种门类的小册子,这样的活动,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就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这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为我们的语文课程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博客;中职学生;写作

博客的全名是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缩写为博客。通俗地说“‘博客’就是以网上日记为表达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内容就是一个个倒叙排列的日记体帖子,频繁更新并充分利用简单的操作方式”。一个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各自不同的博客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从有关个人、热点新闻,到日记、文学创作、照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中国科学院教授吕本富的话似乎具有较大的震撼力:“博客现象的出现给人们一种互联网会成为原创生产基地和真正的知识平台的希望。”更有学者认为,博客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博客写作,努力将博客与中职学生的写作相融合在一起。经过实践,发现博客写作对中职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应用博客促进中职学生写作兴趣的可能与必要应用博客促进中职学生写作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它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是通过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其转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联系”与“思考”是学生构建意义的关键。显然,在博客中写作,作者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经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言语中,同时还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他材料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已有的写作习惯。毫无疑问,这正是一种与外界交流和协商的过程。在交流和协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言语表达习惯,并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作文风格。

应用博客进行写作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重要工具。在互联网上迅速地获取并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等能力将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未来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身的继续学习,优秀的“信息素养”将是决定他们未来的重要因素。博客提供了个性化的信息化空间。学生从互联网上采集材料时会竭力用最适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处理,从而使之最大限度地体现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学生在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也会在信息内容、信息结构、传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个性化的博客信息空间里,学生通过博客与网友就某一共同的主题、进行“零距离”交往与合作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通过博客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职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消化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信息。

中职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写作的条件首先,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一门基础课,大多数中职学生具备了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使用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能力。同时,博客本身是以一种“零技术壁垒”的形式出现,不用申请域名,没有托管空间,更不用自己维护。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42%的学生一周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78%的学生每周至少1次上网。从时间上来看,中职学生业余上网时间足以满足博客写作的需要,从硬件来说,大多数学校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可以上网。许多学生家庭配备有电脑,能够随时上网。从中职教育的实际特点来看,中职学生没有普通高中学生所面临的高考压力,其写作训练具有相对宽泛的灵活性,在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写作。从中职学生整体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来看,他们更愿意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应用博客促进中职学生写作兴趣的现实需要中职学生作文水平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平时作文训练整体情况来看,写作量严重不足,每学期约在4篇左右,每篇文章平均字数在600字左右;作文的整体质量不高;内容贫乏,词汇单调,语法运用与字词书写错误十分严重;作文训练体裁单一,主要集中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上,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写诗歌、小说和戏剧。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写作兴趣不足是主要原因。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对中学生“作文的兴趣”一项调查中,“喜欢作文、不怕作文”或者说“愿意作文(跟对待普通练习的态度一样)”的学生不到10%。这表明,兴趣成为当前中职学生作文的主要障碍。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分析中,主要表现为:缺乏写作兴趣、写作热情,缺乏写作内容,学生普遍有一种“没什么可写”、“老一套,没意思”的心态。

博客对于激发中职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造就成功意识,激发写作兴趣理论上讲,在博客上的文章,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文章不再像从前只有教师一个读者,评判的标准也不只是一个,将有无数的价值标准来审视文章,而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作者有解释和反对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不是评判,而是一种感受,更多的是从内容上与作者交流感受。作者在评价中大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交流而非写作技术上的评定。博客提供的“分享”功能使文章能够得到足够的赞美、甚至转载。文章被转载,就能够让自己的文章拥有更多的读者,博客的高点击率常常会让作者引以为荣。这种巨大的成功体验是学生写作的巨大动力。为了使自己的博客赚取更多的点击率,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作者会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一位学生不无自得地说:“在博客世界里,我也小有名气!”毫无疑问,博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和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和兴趣。

拓展写作空间,丰富写作素材在中职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作文习惯使得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布置、规规矩矩地写在作文本上、有足够的字数、有突出且积极的中心……才算是作文,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年龄段,每天都会有许多生活感想、情感心事,但多是零碎和片段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哪怕是一个粗糙的、永远不可能发表的文本,如果你不在情感最充沛、记忆最清晰、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你最感兴趣的东西写出来,那么时过境迁,几乎可以肯定将来你不会再去写它,即使再写,也写不好。”博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博客成为真正个人的

友情提醒:.

精神家园。有一位学生在博客中感言:“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喜怒哀乐全由自己记录,留下一串走过的脚印!”从另一角度出发,学生将在经营博客的时候,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广泛的世界,从周边的城市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让自己的视野从狭窄的校园和局促的个人生活延伸到无限宽广的世界。国际形势、军事热点、甚至影视明星的评点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

提供温馨环境,享受写作乐趣尽管博客在操作中十分简单,但是大多数网站还是为网友提供了必要的装饰个性化博客的条件。通过设置,博客就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就仿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自己随时打扮的心灵空间。来到自己的心灵小屋的网友一律平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身份距离在此完全消失,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表达。这时候的作文不再像平时那样为写给老师评判而要顾虑重重地进行,此时只是即兴表达,学生尽可享受写作乐趣。利用博客促进中职学生写作兴趣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博客进行写作时,必须教育学生守法、文明、道德地经营博客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都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对本来就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和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是是非非就更少准确的判断。博客固然体现出一定的私密性,但它最终还是要面对数量众多的读者,作者在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必须考虑最基本的法律准则、最底线的道德准则和最起码的文明素质。

教师要对学生的博客写作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定在经营博客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纯粹只是为博得一定数量的点击率而在形式上下工夫,在内容上则只是一味地转载和链接。尽管这种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浏览面会有一定的帮助,但这就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为此,教师应该规定博客内容中原创作品的比例,当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极大地提高之后,应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提高。

教师要以一个博客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博”,既是写作的表率,也与学生一起感受博客的趣味在中职学校,许多语文教师只说不练,这使得作文教学只是黑板上“种田”,学生最终也丧失了作文的兴趣。利用博客分享交流的特征,教师可在讲解完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随时记录自己下笔前是如何思考的、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写完后是如何修改等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随时归入其中,让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利用博客写作促进中职学生的写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许多细节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大胆利用网络开展作文训练一定会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新的力量。参考文献:[2]黄新燕.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5,(10).

[3]王良辉.博客文化及其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1).

[4]张向秋,葛泓.网络情境下职高语文教育的创新[J].职教通讯,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