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样本行业调查报告

样本行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3 03:1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样本行业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样本行业调查报告

第1篇

1.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估。作为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不仅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并且通过评价活动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监督和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经营规范和完善, 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被评价的电子商务网站

通过网站评价, 网站经营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站实际运行的效果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 认识自己的网站的地位、优势和不足, 作为网站维护、更新及进一步开发、完善的依据。而参加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 文献[1]对此作了全面的分析,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扩大知名度。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得到多种媒体的转载, 产生良好的新闻效应, 对扩大网站知名度比常规推广手段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2) 吸引新用户。互联网新用户几乎是每半年增加一倍, 对于许多新用户来说, 可能并不十分了解现有网站的状况, 因此, 网站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上网者可能首先成为知名网站的用户。

(3) 增加保持力和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大都有相似的特征: 良好的顾客服务、有价值的网站内容、生机勃勃的商业模式。在同等条件下, 顾客显然对榜上有名的网站拥有更高的忠诚度。优秀的网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承诺和顾客的信任。

(4) 了解行业竞争状况。尤其对于比较购物模式的网站评比, 通过网站评比和排名, 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本行业竞争对手的整体状况和各项指标的排名, 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便于改进。

(5) 促使网站更加重视客户的满意度。由于电子商务重视客户关系, 以“顾客为中心”, 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现出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因而评比网站根据多种因素、按“服务质量”的差别对网站进行排名, 这样有利于促进商家从总体顾客满意入手改进经营模式, 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网站评比对扩大网站知名度的效果早已为各大网站所认可, 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手段之一。

1.2 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 比较电子商务。评比网站作为比较电子商务的主要组织形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 其作用日益重要。它根据特定的网站评价方法和指标, 以一定的商务网站为分析评价对象, 为顾客、被评价网站及其投资方提供相关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测评机构和评比网站作为中立的第三方通过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网站测评、排名及其分析报告等而抓住了市场机会, 快速地成长。如美国的两个著名的评比网站(gomez.com , bizrate.com ) 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排名, 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 专门的评价网站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出现了并蓬勃发展起来。

因此, 评比网站是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通道, 为消费者提供中立、公正的被评网站的信息, 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网站。另外评

比网站还能监督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 它关于网站的评价及其评价指标对网站经营管理者具有指导意义, 起到了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 评价网站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3 顾客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商务网站和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顾客可以根据中立的网站评价结果, 获得可靠的各个商务网站的评价信息, 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并且有助于更方便、更迅速地选择合适的网站进行商务活动或获得最好的服务。例如, 在网上购物方面, 消费者利用网站评分结果, 就可以从产品的价格、质量, 网上商店的特别优惠措施等各方面比较不同的网上商店, 从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最合适的网站, 并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2.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类型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参与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顾客(消费者)、相关的专家、网站管理和技术人员, 因而根据网站评价的主体不同, 可分为消费者评价、专家评价、网站自身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性质不同, 可划分为商业性网站评价和非商业性网站评价。

根据网站评价的方法不同, 可划分为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被评价网站的行业范围不同, 可划分为综合性网站评价和专业性网站评价。其中专业性网站评价按行业又可划分为各个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 因各行业有其特殊性, 故其评价标准有一定区别。

根据网站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不同, 可分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性评测机构、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各类咨询调查公司及有关的媒体、民间的“品网”。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机构以其独有的方法展开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 各自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1) 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在我国又称为官方的测评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该中心是成立于1997年6月3日的非赢利管理与服务机构。从1997 年开始, CNNIC 每年组织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并分别了有关的调查报告。CNNIC 主要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 并在调查报告的末尾有一个基于用户调查推荐形成的分门别类的“10 佳优秀站点”。

美国消费者联盟(CU) 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电子商务网站测评活动, CU 是一个独立的、非赢利性的测试和信息组织。自从1936 年起, CU 的使命一直是检验产品, 向公众检测报告, 并保护消费者。CU 的非赢利性质有助于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目前其管理的网站Consumer ReportsOnline (consumersunion.org) 主要对如下9类网站进行评比: 服饰、器具、汽车、书籍和音乐、目录、电子、玩具、家庭装饰与家具。

(2) 商业性的专业评比网站。比较著名的商业性评比网站有美国的Gomez 和Bizrate。

BizRate1com 公司成立于1996 年, 号称是第一网上购物门户网站。它采用“在线调查法”收集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评比的资料, 即B izRate 所有资料全部来自对真实顾客的在线调查。通过向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购物者收集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近4000 家网上商店进行评分。由此得出的评比结果可以被认为是顾客满意度的标准。

Gomez 是一个为电子商务用户以及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基于因特网服务质量评测的机构。即Gomez 通过综合业界专家意见, 通过全面、广泛、客观的因特网评价法, 高质量的社区评比, 以及在线企业的评论, 为网络用户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用户经验评测、电子商务基准测试和用户导购等服务, 以帮助企业建立成功的电子商务和指导网络用户进行在线交易。Gomez 的企业目标是成为业界第一的提供电子商务决策支持和在线用户经验评测的企业。

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 如易购网(ego88.com ) 等也属于此种类型, 只是国内的购物比较网站的功能比较简单, 主要是对各购物网站的商品价格进行比较。

(3) 各类咨询调查公司以及有关的媒体。著名的研究咨询公司Fo rrester Research (forrester.com ) 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曾进入了电子商务网站评比领域,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Forrester是用在线消费者调查、站点表现的统计数据以及公正的专家分析相结合的“强力评比法”(Forrester PowerRankings) 对某个站点进行评价, 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在线消费的决策, 同时也能给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努力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我国的赛迪网(ccid.com )、CTC 中国竞赛在线、《中国计算机世界》等机构或媒体也相继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活动, 评选优秀的网站, 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民间的“品网”。所谓“民间品网”是指国内非官方的、非赢利性质的评比网站。与CNN IC 互联网调查报告是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性咨询的目标不同, 品网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网友, 其目的是向网友们推荐可看、耐看、好看的站点。考虑到一些“重量级”的站点在网友当中是人尽皆知的。因此, 其品评的对象也主要是一些个人站点, 尤其是一些比较优秀但同时又不太为众人所知的个人站点。国内比较有名的“品网”有: 梦想热讯品网(pick2net.yesite.com) , 网星品网(picknet1.rg) 等。国内的“品网”, 严格来说还只是比较电子商务的雏形。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的评比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个人站点而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网站; 二是它们的评比标准侧重于网站技术方面的因素, 没有充分考虑到顾客服务方面的因素。

3.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方法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很多, 从评价所需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来看, 目前通用的有以下四种:

转贴于

(1) 网站流量指标统计。网站流量指标统计就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析网站的浏览量。国际上著名的咨询调查机构如M ediaM et rix 公司(mediametrix.com )、ACNielsen 媒体研究所(netratings.com ) 等采用独立用户访问量指标来确定网站流量, 并据此定期网站排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 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的第三方网站流量认证系统(cnnic.net.cn )、网易中文网站排行榜(best.netease.com) 也是采用网站流量指标排名方法。网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 也有昨天最新排名。国际上对独立用户通用的定义是: 在一定统计周期内(一个月或一个星期) , 对于一个用户来说, 访问一个网站一次或多次都按一个用户数计算。

但是, 国内外关于网站流量指标的定义并不一致, 国内各网站采取的定义方法也有所不同, 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网站流量排名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而且, 最重要的是, 国外咨询机构采用的是实际监测的手段, 而上述国内网站流量主要采取在被测网站加入代码的方式, 并且对于是否参与排名、是否公开排名结果完全出于自愿, 这样, 网站访问量排名的真实性、全面性等均无法保证。即使如此, 参加类似的网站排名对于提高网站知名度仍然起到一定作用。

(2) 专家评价。专家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调查,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的一种方法。

例如, CTC 中国竞赛在线(www ctc.org.cn)于1999 年10 月举办的“99 中国优秀网站评选”, 将网站分为综合与门户、政府与组织、电脑与网络等10 个类别。初选由评选机构选定20 个以内的候选网站, 评选活动首先由公众在网上投票并发表意见, 最终结果则由评选委员会根据综合因素评定, 实际上主要决定于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 可以对各被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 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例如, 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 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 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 有些专家出于情面因素, 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 也不便于当面提出, 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 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十大网站的评比结果都是基于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有人为作弊的可能, 为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但是, 由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水平与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系统误差、调查费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任何一家评比网站来说,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并保持自身的公正形象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是在线调查还是专家评价, 都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各人的经历、偏好有所不同, 对每种标准的判断就会有差异。所以, 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描述, 各种评比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4) 综合评价方法。鉴于以上各种网站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即动态监测、市场调查、专家评估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模式, 这需要有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 全面、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 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 也需要有科学、合理并有足够样本量的固定样本作为基础。

在这种评价方法中, 首先是建立加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通过技术测量、专家调查、用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并建立监测数据库、调查数据库等; 再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对数据库存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和分析。例如文献[2] 对综合类证券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包含A SP 平台服务、ICP 内容服务的非券商类电子商务网站) 在技术指标、功能模块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测试了各网站的技术指标, 综合比较了其各功能模块, 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基本面战略能力描述, 并做出了优劣势分析比较评介。

建立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综合评价体系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据报道, 这样的综合评价网正在建设之中。

4.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

如前所述, 电于商务网站评价类型众多, 由于不同的网站所设定的目标不同, 所以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文献[3] 列出了信息服务型网站、教育咨询网站、商品分销网站、销售网站等不同类型网站的主要评价标准。其中, 网站的访问量则是所有网站共同的评价指标。

Gomez 和B izRate 主要从客户需求、客户满意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Gomez 制定了5 个一级类指标: 易用性、用户信心, 站点资源、客户关系服务和总成本。具体见表1:

BizRate 制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指标共有10 项:再次光顾网站、订购的方便性、产品选择、产品信息、产品价格、网站外观与表现、物品运输和处理、送货准时性、产品相符性、顾客支持、订购后跟踪。

消费者联盟(CU) 网站Consumer Repo rts O nline(Consumersunion.org) 的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网站流量, 销售额, 网站政策(安全性、个人隐私、装运、退货、顾客服务) , 使用方便性(设计、导航、定单及取消、广告) 和网站内容(分类深度、产品信息、个性化) , 然后专家根据各项指标的综合结果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排名。

CNNIC 的评价指标有: 站点的浏览器的兼容性, 引擎上的出现率, 站点速度, 链接的有效率, 被链接率, 拼写错误率, 站点设计。

综上所述, 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内容因各网站的目标不同而不同, 有的侧重于技术指标的测评, 有的侧重于信息服务评价, 而有的侧重于客户满意度的评价。对于商业性电子商务网站而言, 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技术指标。包括站点速度、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链接的有效性等。②界面指标。包括整体视觉效果、美工设计、页面布局、网站结构与分类深度、使用的方便性等。③资讯指标。包括提供信息的数量、质量及种类、信息更新频率、个性化信息服务等。④功能指标。包括网站功能的完备性、功能实现的有效性、特色产品、特色功能和特色服务等。⑤客户服务指标。包括物品配送的收费和配送方式的选择性、送货准时性、顾客支持的水平和质量、个性化定制能力、网站与用户的交互性、个人隐私保护等。⑥经营业绩指标。包括网站流量(点击率)、交易额、成本利润率、甚至股票价格等。

5.我国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展望

正如前述, 电子商务评价的社会需求促使了许多评价机构的诞生, 也促进了评价研究的发展。从总体来讲, 国外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要比国内成熟。

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国外的评价内容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 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而国内的网站评价还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 也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 在评价方法上, 虽然国内外网站评价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等方法, 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 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 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网民数量有限。此外,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 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 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再次, 虽然我国易购网和CNN IC 在网站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但它们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不足。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品牌的专门的评价网站, 影响了评价网站价值的发挥。

因此, 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应用: 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 确立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 积极应用多指标的加权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动态分析评价法等更为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作为中立机构的评价网站的建设, 将之作为一个完善和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举措, 作为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 面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冯英健. 网站评比: 扩大知名度的有效方式——网站评比的主要形式及价值. marketingman.net, 2000-05-29

2 欧森, 杨冰之. 证券电子商务网站测评报告(摘要). 信息产业报, 2000206212

3 (美) B rendaKienan 著, 健莲科技译. 电子商务管理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周述文. 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及评价初探. 中国管理科学, 2000 专刊

5  bizrate. com

6  gomez. com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发展服务 供求偏差 修正途径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此对于社会化服务有着广泛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也是有边界的,服务不足或供给过度,以致于越俎代庖,都不利于它的健康发展。而从全世界来看,各国政府正日益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认识到了公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在我国,针对中小企业部门的出现,政府制定了相应政策,并为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整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慢、服务水平低等,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服务市场。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供求偏差表现

(一)企业发展服务的内涵

无论是根据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还是人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由其他企业来替其完成。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生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业,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除了每个企业都“小而精”,相互依存度非常高,不仅仅存在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关系外,还有一些中间组织为整个产业提供服务,如研究开发、管理咨询等,这些服务使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创意。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资源散落、之所以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受到掣肘,就是因为产业环境中缺少土壤养分,而养分恰是生产业的最大魅力所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商务服务业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专业服务业(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第一类,即通常所指的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发展服务是国家政策成本比较大的项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企业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了政府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一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性单位,一类是财政资助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体现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提供主体是社会化的,是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其中,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协会、工商联合会等公益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

中小企业是企业发展服务的主要需求主体,根据企业发展服务供给主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提供模式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协会商会主导模式、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建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往往不成熟、数量少、规模小,无法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外事促进和市场开拓等。其优点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起各种政府服务机构,缺点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了解不足,且容易产生低效率。

2、协会商会主导模式

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会等业界互助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协会商会组织健全的地区比较普遍(如温州),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法律维权、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支持、企业间贷款互助等。其优点是可以集聚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提供自助式服务,不足是由于力量有限,服务功能往往不健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对于政府不能或不方便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方面,而协会商会力量不足时,就应该由社会各方面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直接的市场化服务。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成熟,服务市场比较健全,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规模大、数量多,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一方面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中介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也比较强,容易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提供服务的内容往往也是最全面的,几乎涉及中小企业需要的各个服务领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准确的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市场化服务,不足是在服务市场尚不健全或存在垄断时,会导致服务资源投入错位、收费与服务不成比例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种商品,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服务易获得性、企业偏好等,影响服务供给的因素则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价格、成本一收益率,其中,前三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能力,后两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意愿。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往往会有偏差,其中,供小于求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服务机构少、服务产品少、服务质量差、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等。政府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不能很好的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服务需求、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容易导致服务供给不足;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业界互助力量比较薄弱,提供服务的范围比较窄、运转资金匮乏等原因,也容易造成服务供给不足。相对而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能够根据服务市场状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服务产品,调节自身供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

供大于求的情况则往往出现在某一细分服务领域,并且一般该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如在我国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报关服务的服务提供商数量比较多,而服务需求市场规模有限,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供大于求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既有企业对服务产品缺乏了解、对服务价值认识不够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服务性价比低、服务的可获得性差、服务产品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等服务供应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服务产品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一致是导致服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如根据一份英国国际发展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都的调查报告。该地在法律知识培训及创业辅导方面,客户明示的需求要低于服务提供商为提供这些服务所投入的资源。与此相反,客户对于专业技能培训、信息化培训以及质量标准评估培训的欢迎程度要高于服务提供商的关注。

三、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途径:概念模型与现实思考

(一)概念模型

服务供小于求是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由于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因此,需要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根据三种服务提供模式的优缺点,建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概念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表现及修正途径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市场上,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服务提供主体仍然是政府’,协会商会的力量比较薄弱,而市场专业中介服务组织还没有发育成熟,服务供给数量少,服务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修正这种偏差,需要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1、政府层面

(1)整合资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涉及广,统一协调难度大,需要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联合行动、整合资源。对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应按照政府统筹规划,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牵头,协同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人事、民政、劳动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税务、统计、金融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环节,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规模化、品牌化。同时,有条件的地方需要推进综合部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市场化,发达地区的服务中心应该设立为企业性质。对于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中心,则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优化服务功能。

(2)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综合机构可通过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供求对接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需求。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包括服务补贴支持项目、金融支持项目、创业支持项目、研发与创新支持项目、培训支持项目、信息支持项目、市场开拓支持项目、与大企业对接支持项目、环境项目、节能项目、可再生资源项目、风险资本项目等,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细化,避免项目的重叠。通过组建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服务支持项目的信息采集、连续跟踪、有效性评估,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中小企业服务支持项目的提供部门使得支持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3)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协会商会发展。我国协会商会的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体制外途径生成、体制内途径生成、体制内外结合以及法律授权产生。这些协会商会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也包括政府顺应市场形式而进行的适当引导。在转型期,政府对协会商会总体上趋于扶持,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具体表现在控制市场准入、控制资源投人、制约职能发挥等,导致协会商会的管理、服务、协调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发挥协会商会功能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坚持政会分开,保证协会商会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的独立性;二是实现职能转移,将协会商会能够履行的职能从政府转移到协会商会,鼓励它们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三是放松市场准入,取消审批许可登记制度,取消业务主管部门,允许条件成熟的行业内企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权衡从而自主成立行业协会:四是为行业协会收入多元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高协会商会会费收取标准,扩大服务性收费的份额;五是完善政府购买机制,政府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发展协会商会,根据协会商会提供服务的工作数量、质量、复杂性等可量化指标支付相应费用。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协会商会会参政议政的权力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中小企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4)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现阶段,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仍然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但要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走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最终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其中,政府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面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自愿的原则,推进中介机构积极实行行业内的联合与重组,淘汰一批规模小、执业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介机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具有国际信誉的中介机构,逐步缩小与国际中介机构的差距,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政

策,包括:财政政策,主要是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设立;税收政策,主要是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如对公益提供税收减免,对商业提供补贴等;创业政策,包括对首次创业的企业或个人给予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工商注册费用减免,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进行奖励等。约束机制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我国从2000年就出台了《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更进一步要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求该资金中一部分要用于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目前仍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管,需要完善法规,将中介服务组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对中介服务组织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强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此外,还要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自律机制,要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本身的制度、章程和运行规则进行管理,在中介服务组织中成立协会,把分散的中介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是加强对服务资格的监管,在鼓励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在一些特殊服务领域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四是提高《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并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督促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协会商会层面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我国协会商会往往具有官办民营的性质,制度建设滞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生制度异化,与行业协会的本质特征相背离,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协会商会作用的发挥。只有加强行业协会的内部建设,提高行业协会的质量,行业协会才能承担起政府转移给它的职能。协会商会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协会的制度和章程。章程要明确本协会的各项具体职能,把行业协会的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以协商、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内部事务,制定行业内部争议处理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增强自我约束,完善内部管理。

(2)提高协调能力,发挥服务、发展、代表功能。协调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协会商会开展有效服务的重要因素,协会商会提高协调能力的关键在于:一是协调会员单位之间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合作,共同发展,建立价格协商、利益共享、行业自律等机制,维护行业竞争秩序;二是协调政府指导,通过开展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统计体系,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呼声,为政府制定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帮助会员单位开拓市场,特别是在解决贸易纠纷与争端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层面

(1)提高内部规则的约束力。我国社会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是在经济社会转型之后产生的,经历了政府强力干预向引导、服务的角色转变后,中介机构也逐步走向依赖内部规则的治理。内部规则往往是在组织内部成员在商定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和程序,是自我履行的契约。这种内部规则的约束力主要依靠契约、信任、相互监督等机制,能够给内部成员一个稳定的预期。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内部规则中的契约治理往往表现为精英治理,导致管理不善、缺乏民主,因此,需要依靠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来实现内部规则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开展服务需求调研,以需求定供给。我国目前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由政府开展,容易导致调研信息失真,社会中介机构作为服务提供商则具有获取真实信息的有利条件,因此,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调研,在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打造服务供求对接平台。如中小企业需要管理咨询,包括远景规划、战略管理、现场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调查了解这些需求,就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中小企业需要市场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等来满足其需求。

四、实证分析

笔者围绕湖北省主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评估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需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调研选择两类样本,一是中小企业样本,主要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法律、广告、设计等)、交通仓储电信服务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1个行业中,选择中小企业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4份,有效率为98%。二是服务机构样本,从金融、技术、培训服务体系中选择服务机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60份,有效率为88%。

1、样本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就行业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5.8%、农林占1.9%、现代服务业占1.9%、其他行业占15.4%;就企业所有制形式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私人控股)占34.6%、私营企业占32.7%、外资(合资)企业占23.1%,国内股份制企业占5.8%、集体企业占3.8%;就企业要素类型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53.8%、资本密集型企业占5.8%、技术密集型企业25%。

2、样本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服务机构样本中,企业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大多数,其中,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0%,同时,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也占有一定比例。

(二)调研分析方法

1、调研方法

(1)问卷调研。分别针对武汉、咸宁、襄樊、随州、孝感等10个市、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展开调查,发放中小企业调查问卷和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小企业问卷在调研城市的典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下发,了解中小企业对当地可利用的企业发展服务和政策支撑的认知程度。各地服务机构的调查遵循重点体系涵盖(主要是金融、技术和培训)、大机构送达的原则评估代表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力和现状,将供给和需求结合寻求企业发展服务中存在的差距,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细分市场上中小企业的需求。

(2)现场调研。现场调研采用小组讨论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小组讨论的成员包括:各被调研市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2--3名中小企业代表,2--3名服务机构代表;同时,在各县市选择1--5家企业、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访谈。

2、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经EXCEL整理后,运用饼状图、柱状图等进行比较说明,部分数据输入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研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需求情况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对企

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政府服务、市场容量、本地的优惠政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融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获得性、劳动力成本;交通条件、社会文化、生产水平、生活环境的适宜度、地理位置等因素也较为重要。

(2)各种服务项目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大多数样本企业认为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是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以及信用担保等服务,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帮助与大企业配套、教育培训等服务也比较重要。

2、服务机构发展及服务供给情况

(1)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判断。绝大部分服务机构认为可充分注重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也有个别服务机构认为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2)提供服务的主要种类。样本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筹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在这些服务中,又以提供信息咨询、贷款担保和人才培训为主,这三种服务占全部服务种类的53.9%。

(四)供求偏差分析

1、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获得过中介服务的企业中,只有11.1%的企业对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58.3%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30.6%的企业则表示不满意。另外,企业对各种服务项目的评价普遍不高,就具体的服务项目而言,对评估和认证、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教育培训比较满意的分别占53.15%、44.7%、44.7%和42.6%,企业最不满意会展、信用担保、税收中介、财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企业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则主要是服务收费太高、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缺乏深度等问题,分别占28%、24%和19%。

2、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以技术服务为例,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中,有5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但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中,没有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贷款。另以培训服务为例,就培训方式而言,78.8%的中小企业希望采用短期就近培训的模式,17.3%的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就近培训,13.5%的企业愿意采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只有11%的企业愿意使用短期外地培训。但现有的培训机构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服务,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的需要,利用网络新兴媒体进行远程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发展。

3、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服务市场的发育

样本服务机构以提供非营利为主,但企业更愿意付费接受高质量的市场化服务。根据问卷及小组访谈,目前,大部分服务是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综合机构提供的公共或公益,企业可选择的高质量的收费服务项目不多,但实际上,企业愿意为大部分的中介服务付费,被调查企业针对各项服务愿意付费的比例远高于不愿意付费的比例。

(五)修正偏差的主要途径

1、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从企业角度看,就针对“本地中小企业服务的供求情况”的判断,55.9%的企业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不到有9%的企业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其余36%的企业认为二者基本持平。多达85%的企业认为未来对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只有6%的企业认为需求将减少。从服务机构看,77%的服务机构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有3%的服务机构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就中介服务水平而言,有73.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本地的中介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2、充分发挥政府应有作用

政府应该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明确提供服务的项目和类型,这是本次调研的普遍共识。97.9%的企业认为政府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扮演的着重要的角色,只有2.1%的企业认为政府的作用不是很重要。参与访谈和小组讨论的代表认为,虽然政府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要明确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边界,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应尽可能地由它们提供,不能越俎代庖。

就服务项目和类型而言,企业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融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的选择比例最高,会展服务、评估和认证、税收中介、经营管理的选择比例较低。企业最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教育培训选择比例最高,进出口服务、会展服务、税收中介、财务服务的选择比例较低。

3、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随着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介服务机构必将在为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有综合性高级人才缺乏、获取服务对象信息困难、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困难以及缺乏运营资金等。其中,综合性高级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外部环境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影响也很大,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来源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是制约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政策支持的缺乏、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一般,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就具体的支持措施而言,大多数服务机构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建立中介服务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强中介人员技能和管理培训。

4、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

接受过服务机构服务的样本企业,列举最多的机构类型为行业协会、商会,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等,而企业组织的出现次数较少。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高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第3篇

无论如何,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单位:亿美元)

一、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1950

3 仓储成本780

二、运输成本6050

1 公路运输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1610

4 铁路运输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280

6 油料管道运输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240

8 货运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50

三、物流行政管理成本370

四、全部物流成本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保险(Insurance)0.25%

2仓储(Storage facilities)0.25

3税费(Taxes)0.50

4运输(Transportation)0.50

5搬倒(Handling costs)2.50

6贬值(Depreciation)5.00

7利息(Interest)6.00

8过时(Obsolescence)10.00

9总计 ( Total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 Armstrong & Associates 咨询服务公司的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 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 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专项合同运输83 2.5

2国内运输管理175 3.6

3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153 13.3

4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157 7.5

5 3PL软件40

6总的合同物流市场608 7.4

资料来源:10th Who‘s Who In Logistics? – Armstrong’s Guide to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cice Providers, Armstrong & Associates Inc. Stoughton, WI

该研究结论是基于对占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55%以上份额的38家核心样本的数据进行深度的结果。

有关数据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填报名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简介》的调查问券的方式获取的。虽说是简介,但实际的要求却非常全面。包括公司背景,高管层人员,财务信息,资产状况(运输资产和仓储资产),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输管理服务内容,仓储管理服务内容,国际化服务内容,其它3PL增值服务,客户群等。填报企业还可以随时进行有关数据的网上更新。

顺便指出,该公司出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全——物流服务供应商指南》(Who‘s Who In Logistics? - Armstrong’s Guide to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服务能力特点、优劣势比较和重大事项分析的评估报告。2002年的第10版已经从2001年的102 家企业增加到2002年的130家。所包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测算,Mercer管理顾问公司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在对我国8个行业的48个大型客户企业和至少 24家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以及8家大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问券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后,得出了2001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为400亿元人民币的结论(2002)。

五、行业物流成本水平的标杆测算

由于直接企业物流成本存在着现实的困难,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参照系,以便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采用标杆管理的理念,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经验性的物流成本标准就成为业界普遍使用的方法。显然,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不仅在方法上可行,而且所给出的标杆数据会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比如,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Logistics Cost And Service Database Survey)来获取行业分析数据,进而给出分行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之标杆值的。如耐用品行业为7.7%;非耐用工业品行业为9.3%;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为7.6%;制药业为4.4%,等等(2000)。

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为期28年的基础数据。

为了鼓励企业参加调查,该公司承诺凡完成调查问券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数据库,并获得一份保密的有关本行业的物流成本标杆报告。这就使得其物流成本数据库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分析测算的物流成本标杆值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

Establish咨询公司得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为7.65%,比2001年下降了近8%,是自1997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相应的成本结构如表4 所示。同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为7.36%,其成本结构如表5所示。

表4. 2002年平均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运输成本3.34%

2仓储成本2.02%

3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0.43%

4行政管理成本0.41%

5存货持有成本1.72%

6物流总成本7.65%

表5. 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运输成本3.15%

2仓储成本1.19%

3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0.39%

4行政管理成本0.37%

5存货持有成本1.74%

6物流总成本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 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 成品仓储费用;c.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 分销管理成本和e. 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 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 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 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 Inventory – Stay 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 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 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 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 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 Industry 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 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非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3.1-5.9%

存货服务成本1%

仓储成本4% 8%

存货风险成本15% 30%

总成本23-26% 42-45%

表7. 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隔夜包裹4

包裹2

定时递送4

国际递送优先货和包裹8

经济货和包裹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 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

包裹的价值 x (存货持有成本 ÷ 365)

x 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