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传媒论文

体育传媒论文

时间:2023-02-02 23:1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传媒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传媒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体育人口曲靖教师人群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职业所要求的付出超出常人的想象。21世纪的老师还需要面临不断的知识更新,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甚至疾病状态。因此,提高教师人群的体育认知水平、有计划的引导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增进教师整体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国家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有较大差异,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为:每周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活动强度中等强度及以上。此判定标准符合我国多数居民的实际情况,是可行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包括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和中国知网,进行资料收集,并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硕士论文和数十篇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设计了《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分析》问卷。样本为随机抽取,一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2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90.9。

1.2.3数理统计法

对曲靖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表,运用excel以及卡方检验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7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分析

2.7.1余暇时间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余暇时间也叫闲暇时间,是工作或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来的时间可由个人自由支配。[2]在被调查的382位教师中认为余暇时间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5.1,接近半数。

2.7.2体育态度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人们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体育态度是对体育活动的客观要求在心理的反映。[3]

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单位、同事、朋友等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自身的一些因素。要转变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态度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1.说服教育与说服者的态度。将正确的体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当然,说服者本身对体育的态度是能否改变被说服者的关键所在。

2.对体育活动价值、意义的宣传。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时,宣传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坚定,影响着教师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

3.教师的体育活动实践。组织教师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让教师体验过去没有感受到的体育情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让实践影响态度的转变。

2.7.3学校体育教育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在对学生时代是否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382人中,自认为有锻炼习惯的329人,占总人数的86.1。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绝大多数人在学校都是被动参与体育者,即处于某种压力下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的参与者。[4]一旦压力消失和特定的环境发生改变,这些人就可能退出体育锻炼的群体。因此,学校体育如何为社会体育打基础,社会体育如何与学校体育相衔接,使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终身体育者,最终成为终身体育人口,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

2.7.4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新闻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5]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离不开体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业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6]调查得知,11.5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50.8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增加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说明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中的大部分教师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因此,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正确地引导曲靖市城区教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3.1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男性体育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女性体育人口数量。体育人口在31-40岁年龄段的比例最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单位体育设施。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是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的首选形式。参与的项目多种多样,而投入少、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受到青睐,参与率较高。

3.2曲靖市城区教师体育人口的运动动机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促使教师运动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动机同时发挥作用,其中又有一种或几种动机占主导地位。

3.3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余暇时间、体育态度、学校体育教育、大众传媒。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杨占明某师范学院体育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2

[5]彭业依.从“杜梅达尔”现象看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何谓“地方主义情结”

国内学术界已有学者对体育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地方主义”进行了关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俊德教授在《试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误区》中认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是指地方新闻媒体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在体育报道中以有利于本地与本方作为取舍事实的出发点与标准。①

“地方主义”通常指个体、群体或组织机构在处理问题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情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反映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由此,“地方主义情结”可理解为个体、群体或组织机构在处理问题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冲动,促使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地方主义情结”,则可以这么理解,指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组织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受强烈的地方主义情感驱使,过多地强调、关注本地体育运动者、本地体育事件,并以本地利益为出发点对事件进行评价。

“地方主义情结”的表现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情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从数量和篇幅上过度关注本地体育运动者

以2009年10月16日至10月29日全运会期间《南昌晚报》的体育新闻报道为例,在14天中,《南昌晚报》共刊登了107篇体育稿件,其中,国内体育新闻报道97篇,国外体育新闻报道10篇。

从下表可以得出:关于江西体育运动者、体育事件的新闻报道不仅篇幅长,报道分量重,并且频频运用新闻编排元素加以突出,本地体育运动者是关注的焦点,版面对于本地运动员不惜投入大量的版面进行报道,而对于其他一些精彩但与本地关联不大的体育赛事报道,报道很少,甚至不报道。

2.新闻叙事语言流露地方主义情感

作为叙事性的言语成品,体育新闻的“地方主义情结”往往还通过体育新闻的用语表现出来。

以“掌击门”事件为例。2010年4月18日晚,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总决赛第二场在广东东莞进行,在终场哨响时,广东队队员杜锋和新疆队外援查尔斯出现了肢体上的冲突。导致杜锋一度昏迷。

事情的原因、经过尚不明朗,4月19日,《羊城晚报》就武断地将查尔斯认定为施暴者,把杜锋认定为受害者,A15版以《头顶头后,查尔斯拳击杜锋》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报道用语流露出对广东队的偏爱,一面将查尔斯描述成一个野蛮、抵赖打人事实的恶人形象,一面对杜锋的伤势进行夸张渲染,甚至还加入杜锋弟弟痛苦的细节描述,并将查尔斯的掌击描述为“史上最暴力的一幕”。

“地方主义情结”产生的原因

1.受众的需求成为“地方主义情结”形成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新闻媒介的职能是真实、客观、公正地记录新闻事实。但是,新闻报道却是编辑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体现着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这就不可避免地掺入主观倾向性。

另一方面,体育受众作为体育信息的接收者,有着强烈的倾向性和归属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群体的一员。这种刻意选择的过程就向编辑和记者反馈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想看到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于是,编辑和记者就自觉与不自觉地根据受众的反馈对报道方向及力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地区性媒体主要以当地受众为服务和销售对象,当地受众喜欢自己的球队,关注他们的胜负,报纸就不能不重视对本地球队的报道;球迷心系球队,胜了他们高兴,败了他们痛心,报纸当然也就不能无关痛痒。

2.“区域文化”是造成“地方主义情结”的根本原因

现如今,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文化的建设,区域体育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提升区域特色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地区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例如,江西省以前是一个“体育贫困省”,体育传播事业也相对滞后,尽管一些报纸都开辟了体育版,但报道内容都是转载国内外一些综合赛事消息,也就无所谓“地方主义情结”。2004年八一恒源足球俱乐部迁至南昌,成为江西省第一家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过六年的努力,南昌八一在2009年底以中甲联赛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冲超,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支征战中国顶级联赛的运动队。省内球迷数量剧增,不仅主场比赛上座率可观,就连客场比赛时看台上也经常能看到醒目的“红霸方阵”。省内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使得报纸报道本地体育新闻成为可能,也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地方主义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

正确看待“地方主义情结”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情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隘的、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表现,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传媒用于追求新闻本地特色、吸引本地受众的一种手段,也是传媒从业者受“地方主义情结”的影响而不自觉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这是因为,体育新闻报道对传媒业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受“地方主义情结”的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偏爱而写出的体育新闻作品,不仅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并且感情丰富,能争取到大量的本地受众;但同时却剥夺了本地受众获取更多体育信息的权利,也干扰了受众对于体育事件的判断。因此,“地方主义情结”如果表现得恰当,就可以为报道添色,表现不当就会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这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体育新闻报道的“地方主义情结”,找到地方新闻和客观报道的平衡点,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合理规划体育版面,尽量做到本地体育新闻与外地体育新闻数量、质量、篇幅上的平衡。

二是做到报道内容多元化,尽量保证读者拥有体育新闻的最大知情权。

三是报道立场要不偏不倚,在报道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时不宜使用倾向性很强烈的言语,也不宜偏颇、故意不报或放大某些细节,只需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叙述即可。

四是叙事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本地体育新闻的报道始终是地方媒体体育报道的焦点,是地方媒体体现自己与众不同、吸引本地受众的一大法宝。除了报道比赛以外,媒体可以深入挖掘一些有价值、体现人文精神的新闻素材。比如可以策划球队队员、教练的系列报道,每期专访一位队员或教练,谈谈他们的经历和个人生活,也谈谈他们对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引导受众来关心与关注,而不是将焦点放在比赛的输赢上。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 体育传媒 互动 可行性 必要性

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两者关系密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大众投身于各种各样的休闲体育活动。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传媒不断扩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体育传媒开始关注大众休闲体育。为了平衡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在体育传媒中的比重,促进休闲体育发展,丰富大众休闲体育资讯,与我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平衡发展的政策相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众休闲体育蓬勃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今日,对体育传媒和休闲体育这两大块的研究层出不穷,其学术性论文也非常之多,几乎到达了顶峰,可是对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的作用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是罕见。从休闲体育的发展态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看来,对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的作用关系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的发展而言更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无论从国家经济还是集体或个人利益来看,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积极的互动关系都是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构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要素之一。

此外,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体育作为传媒重要内容的来源,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支撑。这种“注意力经济”使体育和传媒摒弃了以前单纯的报道与被报道关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互动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休闲体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从社会发展与大众体育发展的角度看,休闲体育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阔绰的条件下,忙碌的现代人在闲暇的时间里追求的并不是更多的休息时间,而是寻求精神和肉体上的放松。发达的科技不断使人们更新自身的理念,数字化信息时代使体育运动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带给人们想要的享受。20世纪以前,体育运动是一个竞技时代,随着21世纪这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将会有新事物的产生,那就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体育运动继竞技体育的另一个领域,是所有人追求人性飞跃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仍然站在循环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反思休闲,认为休闲是“成为人”的过程,理想的休闲应该使人感到自由,获得全面发展,在自由的创造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得人性的飞跃。休闲体育更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成为人们满足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身心达到平衡的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处在国际领先地位,是体育强国。在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我国将会把奥运战略向全民健身战略转变,使休闲体育在第三产业中蓬勃发展。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也让我国群众重视体育的程度大大加深。奥运会为媒体提供了大量而且均受受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信息。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讨论表面上是向国民展现奥运会的准备情况,向国民宣扬民族主义。事实上,电视体育信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作用已使他们不知不觉接受了许多体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正影响着人们的体育生活,引导人们逐渐对体育的态度、思维方式、体育行为、价值观念及闲暇活动产生了一系列转变。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高,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将从一个“年轻型社会”经过短暂的“中间型社会”,而彻底进入“老年型社会”。这一部分人可分配的闲暇时间最多,休闲体育运动符合这部分人的需求,因此休闲体育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青睐,以往的竞技体育消息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迫使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传媒更多地关注休闲体育。

从体育传媒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关注休闲体育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潜在受众在经济的过剩以及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呼之欲出的时候,在媒体的信息轰炸下,休闲体育发展成为新世纪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媒体自一出生乃至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要求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休闲体育正契合了大众的需求,体育传媒的发展更新更是需要体育的推动。体育能使体育传媒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两者互补,使得媒体在高度重视竞技体育之外必须要高度重视休闲体育,才能促进体育传媒的良性发展。

当今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扩大自身报道的受众面,必须从新闻报道的本位出发,以内容吸引受众才是发展之根本,而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潜在的受众发展面,更容易产生独家新闻,接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因此,从体育传媒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需要与社会现实环境相符,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休闲体育对体育传媒促进作用的分析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了很大威胁。报纸与广播的受众群众迅速减少,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出现使得电视的受众群不受威胁。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各种不同媒体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增广,大部分的媒体都新增了休闲体育板块。

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报道促进了体育传媒自身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的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对于大众媒体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体育报》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专业体育报纸的引领者,然而随着专业体育传媒竞争的加剧,过去《中国体育报》所确立以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为主的功能定位无法与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体坛周报》、《篮球先锋报》相比,如何以新的内容吸引读者便成为报社考虑的重点。竞技体育显然不能丢,但自身的特色在哪里、以什么来吸引读者呢,就必须重新定位。为了以全新的报道巩固和吸引读者,《中国体育报》在近几年开辟了体育市场、体育健身等与大众体育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报道,突出服务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种差位竞争的思维模式使《中国体育报》有了新鲜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受众的关注。

体育市场版面与体育健身版面不仅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更多的受众,更能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支持。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注定了要开辟一个属于体育的市场,休闲消费的概念随之产生。体育传媒的生存更多的是依靠广告的收入,体育市场版面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隐藏在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入者,体育市场版面说白了就是体育商业版,一个能为受众带来机遇、带来投资的信息引导中心,把休闲体育的潜在价值呈现在受众面前,使休闲体育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持,体育市场的受众将会为休闲体育带来更多更全面的发展。体育健身版面又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受众,体育健身才是真正的休闲体育,不仅是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健康观念的休闲体育,还是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健康的休闲体育,符合大部分受众的要求,是体育传媒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

由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表可看出,休闲体育节目在一整天的节目时间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并且还占据了一个多小时的黄金时间,可知,休闲体育已经在体育频道中拥有了重要位置。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随着节目内容的调整,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收视率及市场占有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超过了中央台体育频道在广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新兴的网络媒体也不例外。例如新浪网,其传播休闲体育信息的方式很特别,把休闲体育项目设计成游戏的方式,既能更有吸引力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又能使受众更积极地参与到休闲体育中去。

体育报刊、网络等在传播体育信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休闲体育报道成为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媒体竞争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拓展报道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大众休闲体育作为突破点来吸引大众的关注是一条可行之路。

休闲体育的发展为体育传媒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资源,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信息资源。媒体依赖社会而生存,社会为媒体提供可存活的必要条件,休闲体育作为社会的新兴产业,并且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比较高,是体育传媒收集信息的重要来源。正规的国际性或者国内体育赛事并不多,而且体育传媒在直播体育赛事时并不可能把每一场比赛都进行直播,那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休闲体育能够填满体育传媒时间和空间上的多余部分,使传媒本身更充实。

经济资源。体育传媒为企业策划休闲体育赛事。休闲体育本身并没有金钱,其间接地为体育传媒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收入,在这一点上休闲体育展现了它无穷的魅力。商业化时代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指凡是在社会里进行的活动都带有商业化,附有金钱的气息,体育传媒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广告费用是体育传媒包办赛事的吸引力。

社会资源。休闲体育的用途广泛,没有太多的限制性,是社会人群积极参与其中的原因。高尔夫是众多休闲体育项目在体育传媒里发展得最快,也是最好的,许多体育传媒都为高尔夫提供了独立的舞台,广东电视台有高尔夫频道、杂志有《中国高尔夫》,很多大网站都开辟了高尔夫版面,像新浪网和21CN。高尔夫的贵族性能为体育传媒提供一个强大的广告客户资源,高尔夫球场上的商业谈判是新生企业家喜爱进行的商业性活动,媒介的介入能使商业谈判的影响力扩大,是媒介引进广告商的重要途径,是休闲体育场地为媒介提供了更多机会,休闲体育场地在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创造了财气,完全符合媒介的宗旨和性质。

休闲体育发展是我国未来的体育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体育传媒的关注,也是我国体育传媒一个转型阶段的标志,更是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的互动不仅可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也给予了体育传媒来自经济、信息、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回报,促进了体育传媒的发展。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但给了自身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妍:《“大众传媒时间”与休闲理念的“悖论”》,《新闻传播》,2006(11)。

2.王玉红、马志云:《电视传媒对公众体育生活影响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3)。

3.石振国:《休闲体育的社会发展观――休闲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

4.李勇:《体育与传媒的关系》,《辽宁体育科技》,2003(4)。

5.崔冬霞、冯立华:《中国体育传媒市场发展前景探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1)。

第4篇

关键词:成都;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外环境因素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西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模式处于快速转型之中,西部地区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观念、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变迁,体育生活方式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中心城市,对整个西部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吸引及带动作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东、中、西部群众体育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征集了众多专家、教授的意见,认为,在成都市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外驱动因素是: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舆论和大众传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化程度、学校体育。本文的研究就集中在这一维度上,力图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和分析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确定

由于经济状况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个区县2014年人均GDP为分层抽样的标准,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锦江区、新津县、崇州市3个区县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社会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关理论专著,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据与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27份,回收率达96.35%,其中有效问卷1830份,有效率为94.97%。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众多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对问卷所设问题确认率较高,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8,调查的材料可靠。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肯定和保护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开始把政策侧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并引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国家相关决策部门至此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也颁布了诸多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包含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市场、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各层面。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有序发展。通过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可知:35.5%的调查者希望政府能颁布实施健全的体育法规和规章,以保证其体育权利。说明成都市大众的法制化观念日益强化,善于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该选项的中选频率在排序上仅位列第五位,排序位置较低。访谈中发现,群众对于政府颁布的各项体育法规的态度是认可和支持,但对于这些体育法规能否全面的执行和实施持怀疑态度,另一部分群众则对体育法规完全不知晓,说明部分群众还未意识到体育法制化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保障。从调查的反映中认识到,当政府和其他决策部门在努力加强体育法规和规章建设时,只是关注于“有法可依”,而实际中,如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才是成都市群众关注的重点。

2.2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所谓舆论就是通常说的公论,公众的意见。它是以总体面貌出现的意见,是在有意见分歧时多数人意见的总和[1]。舆论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之间的中间领域,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在余暇时间安排上,61.7%的调查者热衷于新兴的网络传媒,49.6%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电影,另外24.7%的调查者选择了看书、报、杂志。很大比例的成都市群众将新兴的网络传媒、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转播媒介作为自己度过余暇时间的手段和方式。大众转播媒介对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无声的、强有力的冲击。当体育这一社会大系统通过大众转播媒介这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竞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新闻,体育锻炼方法讲座以及体育法律宣传等,可以推断,大众传播媒介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对成都市群众构建自身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久远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关于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有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宣传报道,而关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或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调查中表明,有20.9%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是通过体育传媒的影响而形成的体育兴趣,主要通过新兴的网络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究其原因,我国处于工业化时期,大众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缺乏更多的资金,固定的时间和充沛精力去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训和体育信息学习,而体育传播媒介具有的及时性、自由性、低廉性和趣味性与成都市大众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匹配性,因此得到众多成都市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2.3体育场地设施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实施的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均表明,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调: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2]。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显示:有58.5%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建立与社区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而认为应尽可能开放体育场馆,合理收费的选择率也高达51.9%。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位列所有选项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断,如何促使更多的成都市群众投身体育锻炼,构建体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层面的保障。在调查哪些因素导致成都市群众未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现,有19.2%的调查者认为缺乏锻炼场地,而因为缺乏体育设施未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为29.3%,两者选择率之和达到48.5%。可以认为,有48.5%的调查者直接由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而放弃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分类上,发现63.7%的调查者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选择不需要场地设施或只需要简易场地设施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跑步、长走等。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在成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中,体育场地器材是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3]。解决成都市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的措施和策略是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2.4体育组织化程度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提高体育组织化运作的规模和水平,是影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和构建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4]。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更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布”中发现,成都市群众的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是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两者的选择率分别为75.8%和41.8%。具有体育组织化雏形的单位锻炼和社区活动的选择率不高,健美健身俱乐部的选择率也只有15.4%。一方面说明成都市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体育的组织化管理还未被成都市大众所接受。

2.5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表2关于成都市群众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分析显示,因为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爱好而形成体育兴趣的比例为46.2%,排序在第一位。可以推断,学生时代是否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后是否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影响,可以延伸至如何让社会大众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虽然《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家政策引导性文件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出于诸多原因,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却很低。在进行成都市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调查中,仅有7.7%的受访者选择了住宅附近学校场地作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虽然这个比例不高,且该选项的排序靠后,但至少说明成都市学校已逐渐打破其原有的封闭状态,成都市群众已开始尝试利用学校所包含的丰富体育场地器材来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加强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时,应不断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2.建议舆论和大众传媒应加大对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转播与推广,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的普及和宣传。3.建议相关决策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关法规精神,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4.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程度较低,但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规措施的颁布执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的不断发展。5.学校体育有助于成都市大众体育兴趣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随着成都市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势必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昀 周翔 王飞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5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第5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传播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的简称。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是以印刷和电子传播的方式存在,途径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媒体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大幅提升了广告价值,对整个传媒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可以这样说,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界的盛会,更是传媒界的盛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达程度因国而异,但其影响力和普及程度却往往取决于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的传播

电视与广播对体育信息的传播。电视与广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BBC(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发明了电视广播,组委会在主办城市――柏林市中心的一些商店安装了闭路电视,以电影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后再对外传输。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当时的收视人数达到了16.2万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电视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迅速崛起。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人数达到30亿,2000年悉尼奥运会达到37亿,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5亿。

电视对现代体育信息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节目收视率的大幅提高说明体育运动的魅力逐渐彰显,这促使世界各国电视台都将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摆上了重要位置,并且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设立专门播放体育节目的体育频道,如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在1995年就被设为专门的体育频道。

大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是商业活动最为重要的载体。在美国电视商业广告费用最贵的当数全美盛会――橄榄球的“超级碗”转播。每年2月,都会举行“超级碗”比赛。而广告商不得不提前近半年预定广告时段。广告时间,也要精确到秒来计算,平均一秒钟的时间,广告商就得掏出8.1万美元,30秒的广告全部在240万美元以上。而在此时段能买下广告的公司,几乎全部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比如通用公司、福特汽车、微软、耐克、可口可乐等。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更能体现电视转播大型体育竞赛所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1960年,美国CBS广播公司花了39.4万美元买下了罗马夏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ABC为此付出了2.5亿美元,这一数字是1976年美国转播权价格的10倍;1995年6月后,国际奥委会实施了一项长期的电视版权销售计划,其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国家级电视机构签署协议,将1996年到2008年之间的奥运会转播权以51亿美元集中卖出;到了2003年5月,国际奥委会继续出售2010年冬奥会与2012年夏奥会的电视转播权,NBC又以22.01亿美元中标而获得了在美国的电视转播权。

总之,电视体育节目的商业化使电视传媒在现代体育信息传播中具有绝对地位和优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和竞赛正处于被全球电视媒体的包围和影响甚至改变的过程中,二者水融,难分难舍。

报刊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电视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体育赛事和体育运动的高度关注,在“新媒体”技术还没有普及以前曾经刺激了报刊的销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幅增长。

即使是今天,人们也还是不能忽视报刊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巨大作用。从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积极推动创办奥运会开始,世界各国的报刊便都开始逐渐关注并且不断传播体育信息,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体育报刊。据国际奥委会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通过阅读报刊来了解和关注奥运会的消息。

在我国报刊是最早介入体育信息传播的传媒之一。国内报刊对体育信息的报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道形式也由最早的新闻报道扩展到体育版面,再发展到各种专业体育报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开始陆续开辟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如《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和《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深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体育图片达2000余幅。新华社也将体育稿件列人重点发稿项目,1984年专门成立了体育部,统发对内、对外的体育稿件①。全国各地的体育报纸、杂志1988年时只有十几家,到1998年底已经达近百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体育专业报刊的总发行量日平均约300万份,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正是看到了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中国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杂志社及人民体育出版社整合在一起,成立中国体育报社集团,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②。

全国注册登记的近百家体育媒介分为三大类:电视、广播和新闻刊物。在刊物中又分为日报、周刊和杂志3种,其中《中国体育报》以唯一全国性的体育日报和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的身份占有重要位置,它的评论文章代表着政府的声音,在报道中采取遵守原则和较为谨慎的态度。但近几年来它在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进,每周一、四、五出8个版,并以《足球周刊》、《篮球周刊》和《周末特刊》形成“报中报”。在数十家体育周报中,影响较大的有《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中国足球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都超过了同类周报。在上述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是《体坛周报》,每期都超过100万份③。

但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网络通信、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我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司副司长寇晓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而同时,数字出版,特别是互联网出版已经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倾向,这些变化必将给传统出版业造成巨大冲击。

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从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对新媒体的理解上,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④。

自从新媒体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信息当仁不让地也就成了它传播的重要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①各类国际体育数据库的网上查询检索;②网上信息公布和交流,如及时的各类体育新闻;③网上问题讨论;④网址索引服务;⑤网上远距离异地联合编制数据库和联合目录;⑥网上报刊阅读;⑦网上文献复制服务。

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拥有巨大的优势:①信息传递量迅速增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最新的体育新闻、赛事报道等即时信息,也有各类科研、史料、运动成绩等体育数据库。②信息传播广,传递速度快,操作便捷,互动性强。③资源共享: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发达国家都已建成国家网络,其中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l)信息传输网络连接了全国1万多个区域网络和50多万个各种内容和类型的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方便地到网上查找资料或远程借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图书馆。④通过网络实施管理、开展国际间合作等。

199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功建立了外联网(EXTRANET),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此外,还建立了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参观的人远远多于亲自到瑞士洛桑参观的人。同时,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也都相继建立了网站,世界各地的体育迷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他们最感兴趣的体育消息。

互联网可以有效地用来对公众传播信息,包括发送电子简讯、最新比赛成绩排名,公告即将到来的赛事及会议,出售发行物,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当然互联网是多向的:体育管理者和教练们不但可获得信息,还可他们的信息。到将来互联网有了更大的安全感时,就可以网上买卖商品和货物。可以看到,互联网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的迅猛之势使它迅速成长为“新媒体”的代表,在体育上的应用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体育信息的传播能力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应该认识到,这与体育信息为大众传播媒体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共同热爱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

大众传媒与体育密不可分,互动双赢

体育与传媒的关系极为密切,都是重要的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事业和传媒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两种社会现象日益紧密结合,大众传媒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就越密切。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媒为体育树立形象,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媒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媒沟通了体育比赛与商业、广告的关系,指导竞技体育推向市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达程度因国而异,但其影响力及普及程度却往往取决于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的互动结果是双赢的⑤。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加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首先,体育运动的加速国际化促进了体育信息来源的加速国际化,同时体育信息的加速国际化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国际化进程。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备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正是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最突出体现。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向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全世界有45亿人在同一时间观看电视转播,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国际化、全球化给受众带来的共享信息资源,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

其次是大众传媒机构通过市场机制的加速国际化整合。近年来,国际传媒公司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上的整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已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摇Time?摇Warner),威旺地环球(Vivendi?摇Universal),维尔康姆(Via-com)和新闻集团(News?摇Corp)都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它们几年来通过收购与合并等手段,迅速膨胀壮大,形成巨型的多媒体集团,利用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网络和多种平台优势,采取各种媒体互相促销的方式,以多样化、内容丰富的信息及娱乐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中国传媒市场一直是海外跨国集团觊觎的巨大市场,由于体育传媒远离意识形态的特征,首当其冲地成为各跨国公司媒体扩张的战略目标。如路透集团是第一家获准拍摄国内甲A足球联赛的海外通讯社,已经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成都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体育新闻传媒发展呈现国际化趋势。

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传媒正在经历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多功能、多用途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3G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下载、传递、观看文字、图片、视频,享受多样化移动多媒体业务,还可以与陌生人或者亲朋好友实时视频对话,可以拥有远程手机实时监控家庭、保护老人及儿童、电视节目录像以及基于手机的可视化、可控制、可管理的家庭信息终端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与服务,这些全新的体验,令许多用户着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3G为生活所带来的变革。

革新方向:分众、细分、融合。由于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极大丰富和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传播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分化是传媒发展的大趋势,专业的体育传媒的出现本身就是媒介分化的一种反映。世界传媒市场已经由大众传媒进人分众传媒时代,各种体育传媒的定位更加准确,针对性和指向性日趋加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受众小众化,体育传媒还将继续朝着细分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域细分和行业细分,其实质都是对传媒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如美国的很多电视频道分化出体育频道,而体育频道中又继续分化出户外运动频道、赛车频道、篮球频道等。

新媒体崛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近年来,一些国际报业集团已经成功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成功实现了面向新媒体产业的战略转型,例如挪威的施伯史泰德报业集团,其2005年的经营利润35%以上来自网络。

在传播分众化的趋势下,人们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等,分化成不同特征的群体,这给大众传媒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将有更多的体育人口产生,同时体育爱好者对于其他全球性体育项目的关注和转移,又将衍生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因此,体育传媒以更加明确的受众定位继续分化市场,衍生出指向性更强的进一步细分报纸和电视的体育栏目,将是大势所趋。

注 释:

①肖焕禹:《我国体育新闻传媒年回眸与前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

②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蒋祖煊:《直击体坛周报现象》,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钱文馨:《新媒体新广告――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新形式》,《新闻爱好者》,2009(2)。

⑤周晓东:《试论大众传播媒体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2000(8)。

第6篇

关键词:吉安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1.前言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吉安市吉洲区五所小区西苑小区、星港澳园小区、天龙小区、世纪花苑、创天丽景城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和知网等获得关于社区发展的期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国内社区体育方面论文20余篇,阅读了相关报刊资料和相关文件,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对吉安市吉洲区四个社区的体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0份。

2.2.3访谈调查法 针对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对部分社区居民、居委会干部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社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和项目选择情况

我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根据抽样调查(抽样数为200人),54.0%的人表示经常参加,28.5%的表示偶尔参加,17.5%的表示不参加。该调查表示我市吉州区居民追求健康的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可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关。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锻炼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几位依次是跑步,乒乓球(各占20%),散步,羽毛球,和篮球(各占15%),而参加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民族舞蹈,等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合计15%)。

3.2居民锻炼场所与体育消费状况

根据统计显示,社区居民多选择在公园(占25%)、广场空地(占20%)和公共锻炼场所(占25%)进行体育锻炼,成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对社区锻炼存在的问题的回答中,40.5%社区居民认为可锻炼的场地太少,32.5%的居民认为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去居民的需要。为此,造成很大比例社区居民只能在自家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状况。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有限,主要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前六位的依次是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哑铃和篮球,跑步器材。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一些健身器材,是满足自我健身锻炼的保证。

3.3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居民自主锻炼情况

调查表明,有40.8%社区居民认为所在社区从未组织体育活动。可见,作为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职能尚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居民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竟何原因,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工作较劳累没有时间,或者运动场所条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论文参考。居民自选锻炼的时间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分别为73.4%和23.1%;在调查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话中,有一半的居民每次锻炼在三十分钟以下,只有部分居民在六十分钟以上,在调查“每周锻炼次数”的对话中,只有少数的居民在三次以上。由此可见社区居民长期性和持久性锻炼缺乏,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普遍的不足,也表明我市吉洲区参加体育锻炼持久性的人口比例低。我市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论文参考。街道办事处设有文化站或其他人员来兼管社区体育,没有一个街道设立专人管理社区体育。我市吉洲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上职责不明,是导致我市当前社区体育发展滞后最直接的因素。

3.4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的认识,100%的居民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人际交往、改善邻里关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生活方式、增进居民共同意识、促进社区繁荣、有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维护社区安全团结。这表明,我市吉洲区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社区体育工作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我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有是群众体育活动点进行的日常性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项目和活动场所的选择相对局限;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数量不多,组织活动少,相互间缺少联系和交流。

4.1.2吉安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而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感不强。

4.1.3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体育经费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全面,指导力量不足等,另外,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健康投资观念不强。论文参考。

4.2 建议

4.2.1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4.2.2加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体育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联系,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多考虑其综合服务功能,把一些体育设施建设到人流量大、居民乐于前往的公园、如在白鹭洲、仁山平公园等、广场、绿地中,使居民的休闲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场地公园化。

4.2.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使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保障有力。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吉洲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制定全民健身与社区体育建设的投资规划。

4.2.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我市吉洲区社区体育应建立一种符合吉安市吉洲区实际的,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变上级评价为主为社区成员评价为主是当务之急。形成“以全市体育主管部门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社区体育组织为载体,以居委会为基础,以市民健身站为阵地,以各项群众健身组织为带头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体育人、财、物的管理,使我市社区体育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的轨道。从而更好的推动吉安市吉洲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23(1):17-20.

[2] 骆媛,张力.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07):898-900.

[3]杜雪峰.小康社会社区体育市场表现特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 (3) :29-31.

[4]李井平.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12-15

[5]范国振,张宏,梁恒.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48-151.

[6]钱文军.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 (3) :861

[7]魏争光,杨建设.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33-3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法国体育社会学;皮埃尔·布迪厄;体育社会学计划

论文摘要:以分析法国社会学象麦埃尔·布迪厄的论文《体育社会学计划》为切入点,探讨法国体育社荟学与法国结构主文盛荟学理论之间的传承、反思关系以及它对特定的社会状况的折射和它所提供的薪矫冤妹度。并结合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实际,对体育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进开反思。

1、法国体育社会学与皮埃尔·布迪厄

1.1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

在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中呈现出“研究体育与社会关系论”和“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两种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体育”和“体育内部的社会机制和背景”,但是无论何种研究取向,都将体育现象认定为研究对象。同时体育现象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所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定义及分析,都应当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来决定,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将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解,所以,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体育现象,进而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大多数体育社会学学者承认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母学科—社会学一样,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社会学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学理论也为人们观察社会提供了多维的视角。所以,体育社会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上述特质。

1.2皮埃尔;布迪厄与《体育社会学计划》

皮埃尔·布迪厄,20世纪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福柯、巴特、拉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时他的几篇论文成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育社会学计划》选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说过的话》(《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为小组研究《身体生活与游戏》的前言,1983年7月;在“体育、社会阶层与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会议(I.C.S.S)上宣讲。该论文被看作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通过引人布迪厄场域论,对体育、运动参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导向性理解,为日后法国乃至世界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

2、《体育社会学计划》的3个维度评析

2. 1与法国社会学理论间的传承一反思关系

1)传承结构主义理论。从思想渊源出发,布迪厄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将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结构范式之上,这使得他把分析的对象封闭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决定论的系统之内。在《体育社会学计划》(简称《计划》)中,清晰地体现了布迪厄的这种对思想渊源的传承与反思。从传承角度,布迪厄,认为,为了能构建一种体育社会学,首先应做到,不能将某项体育运动从体育运动参与形式的整体中割裂出来进行分析,应当将运动参与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因素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再者,从运动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欣赏运动参与行为的角度看,都与物质世界和社会关联,形成决定个人偏好体系的各种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构建的体育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范式之下,传承了涂尔干所开创的法国结构主义社会学的特质。

2)反思结构主义理论。由于结构主义存在的化约主义和继而形成的过度化约性,使布迪厄面临了结构主义者都面临的悖论,即主体的缺席。从布迪厄对运动参与的研究角度出发,他首先承认“它阵育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构建了运动参与领域的种种结构”,但是立刻,他认为:“体育运动的空间,并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它被实践参与和消费的各种领域所接受。”在实践研究层面上,《计划》也提出了对结构主又社会学所带来的某种局限性的批判。如“宁可满足于仅仅了解那些未知现实的支末,而决不提出问题,这就好像学术理论大师先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草图,然后从内部详细地打造理论细部”。但是,“运动参与的历史不再仅仅是一段模式化的历史,而是具备一种系统化的变迁”。由于这种研究倾向,会导致理论和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在具体的调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反思了统计学在调查中的作用。他认为统计学的方式“掩盖了运动参与的一种分散性”,忽视了“在相同的名称下,不同的参与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参与者的社会多样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会状况

布迪厄的学术黄金期及提出《计划》的时间正处于20世纪80年代,是后现代思潮风靡的时代。首先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质疑,如美国高校中,黑人运动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体育社会学发展中所存在悖论:“一部分相当了解体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体育,而一些具备描述能力的人却不了解体育并且还经常蔑视体育,或以错误或者偏差的形式来看待体育。”再者,《计划》也对某些新的运动参与方式加以关注,并以繁盛的体育发展现状来质疑相对固定的体育概念。如《计划》中对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现对橄榄球运动定义的历史变迁。从而得出结论:“体育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社会客观性中被凸显出来,它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一个特性整体来实现,然而这一特性却不仅仅是由纯粹的技术性定义来确定。”

由此可见,《计划》所引领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思想,不仅关注和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变迁的过程,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学解释进行了反思与剖析。

2. 3为人类理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1)场域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场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渐引人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之中。它是一种关系模式,所指的是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规约功能的权力集合。从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个场域中,各种因素和各种机制是以多种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个建构性的规则下和一定的游戏空间中,处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当在这个场域中支配方已经有办法消除抵抗和对支配权的质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场域概念与场域分析的方法,如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对发生在社会某一层次的体育现象进行把握,比如,从参与运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调查来分析参与者的分布状况;通过对协会会员的数目、协会经济实力、协会领导者社会特性等等方面进行调查,来分析不同协会的差异。

2)身体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引人与应用。由于体育运动有较多的身体活动的成分,布迪厄在《计划》中也关注了身体的社会符号意义,以及建构身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方向。在《计划》的开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体的理论意义,并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维度,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他们所欣赏的身体的描述和对个体间身体关系”。这两种研究的维度同时可以体现在现实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前者体现在比较不同运动中,参与者之间身体距离以及之中存在的社会干预问题:“比如他们会采用身体直接接触的形式,像身体对身体,比如角斗、橄榄球;或与之相反的,对所有身体接触都有排斥,如高尔夫球,或者用球来作为接触的中介,比如网球,或以器械作为接触的中介,如剑术”;而后者,在历史层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运动中,对人们理解身体的方式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语词的描述中。

3、结论

1)作为法国体育社会学的开篇之作,《计划》形成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又反思了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又在新的视角下折射了当代运动参与现状的变迁,并为人们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在当前法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布迪厄的场域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身体社会学的研究。在身体社会学的探讨领域,将体育运动的身体符号意义拓展至广告等大众传媒中,与更多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相互交汇,以获得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2)法国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发。

(1)对概念定义的反思。目前国内体育界对体育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提出了多种有益的研究维度,尤其在体育概念的各种属性上有较多的描述和争论,所沿用的主要方法是属加种差的方式。但是随着体育运动与其他身体运动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衍生出大量规则性、竞技性程度不同的运动参与形式,所以,从体育的归属来说,明确的概念形式一直受到挑战,从种差来说,新的运动形式的产生,以及运动形式之间边界的模糊,规则在不同场域下的变化,使种差也失去了较大的明确性。布迪厄开创的法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另辟蹊径。《计划》中所提出的从社会客观性和社会学整体性的角度来凸显体育概念,承认官方性定义对某些参与形式的排斥和吸纳,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维度,去解读体育概念形成的过程,发现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性、历史性因素。这对我国目前体育概念的诊释,是新的思考方式,即以描述过程来分析背景,继而凸显意义。

第8篇

采访黄会林院长的地点,约在她家的客厅。整个采访中,她始终微笑着,哪怕是说话,眼角的皱纹也似乎在欢跃。她的外表,她的声音,让我们很难置信,她已经年过古稀;然而,她全身散发的那股自信和魅力,却无时不在透露,就是她和她的团队,撑起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片天。

艺术与传媒 双翼齐飞

记者:在学院建设的发展规划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艺术与传媒将成为学院起飞的双翼”,能请您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黄会林:根据建院14年来走过的印迹,我们总结出影视学科如何健康、有效发展的办学经验,大体归纳为:一个目标、两个翅膀、三个支柱、四个特色。而关于这个“双翼”,就是其中的“两个翅膀”。

所谓“两个翅膀”,在于从大的方面着眼,我们的发展思路切忌狭隘化,而应着力于艺术与传媒之双翼飞翔。事实上,在本校的艺术学科领域内,影视学科因其拥有本学科全部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构成特有的学术体系,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学科,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同,因此成为艺术的“龙头”系科;同时又因为拥有广泛的艺术教育多学科综合实力,包括艺术学科的艺术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和艺术学博士点、其他艺术学二级学科全部硕士点;以及已分别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数字媒体专业;形成以“影视传媒”学科牵头,各个姊妹艺术学科亲密组合的态势,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强势群落”。

记者:那么,这对“双翼”算不算是贵院独有的特色呢?和其他院校的影视专业相比,对传媒教育又有怎样的影响?

黄会林:双翼齐飞,既有利于发挥艺术的传统学科优势;又可促进开掘传媒的现代教育属性。传统艺术和现代传媒互动影响积极,特别适应于21世纪艺术教育专业化与综合化结合的必然趋向,对于影视学科向纵深发展和向社会辐射,具有比较突出的后续条件。而在建构艺术科学研究的理论优势的同时,开发传媒平台社会产业化发展路径,亦可强化艺术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另外,注重开拓数字媒体、科学与艺术等相关教学、科研的新领域,可以突出现代化高科技的新特质。

总之,在专业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力求以艺术教育体现综合大学的人文理念,传达社会科学的文化品质;并以传媒教育拓展实践学科的社会空间,逐步与国际相关领域接轨。上述二元组合的学科配置,使我们的艺术与传媒学院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建制全面而重点突出的独特艺术学科。

一个目标 三个支柱 四个特色

记者:根据前面您提到的办学经验,除了“双翼”,还包括“一个目标、三个支柱和四个特色”,这又分别代表什么呢?

黄会林:简单点说,“一个目标”是把影视专业建成培养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研究人才和创作人才的重要基地;“三个支柱”是指教学、科研、实践是建设影视学科三个必不可少的方面;而“四个特色”则是指整合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理论研究特色和实践品牌特色。

记者:那么,在“一个目标、三个支柱和四个特色”的指导下,贵院又是如何具体发展的呢?

黄会林:“一个目标”,需要明确中国高校影视学科专业的目标定位。而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培养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影视传媒研究人才、影视传媒创作制作人才的重要基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影视传媒理论素养、比较开阔的影视传媒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影视传媒从业品质,使他们毕业时能够胜任影视传媒业界和其他文化艺术部门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或者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必然紧密围绕影视专业的本身领域,不断深入其间;而另一方面,绝不可忽视本学科背靠综合大学实力雄厚的文理学科和氛围浓郁的人文环境。

所谓“三个支柱”,包括建设影视学科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即教学、科研和实践。这就需要厘清构建符合于综合大学影视学科生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学科体系之必备内涵。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经历了14年的尝试,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它的必要意义。

“四个特色”,是指需要把握本学科具有的相关独特特色,以利于本学科的长足发展,以明晰本学科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切实绩效。就14年的前行轨迹而归纳之,我以为可以大体认定为四个特色。一为整合建制特色。二为人才培养特色。我们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为理念,多年来注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三为理论研究特色。经过将近十年的稳步建设,我校影视学科已逐渐成为我国影视理论民族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基地。四为实践品牌特色。标志性的举措是成功举办13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本学科教学、科研提供了一方独特的宽广天地。

传媒回音 毕业生后劲足、有优势

记者:在这种比较完善而又独特的学院建设中,贵院的毕业生在进入新闻行业时,和其他新闻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有什么样的优势?

黄会林:客观地说,我觉得各有各的优势。我们不应贬低他人,但我们也很自信。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总公司等很多单位都表示,“很乐意吸收北师大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后劲足。

在经过4次修订的“影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学校的平台课程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数理统计、体育文化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等,占全部学分31%。有了这些学科的强力支撑,使专业师生获得宽广的文化滋养、广博的知识背景。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他们可以面对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从事影视传媒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操作、行政管理、产业运营等工作岗位。

记者:在您的学生中,有一批像元元、海霞这样的名人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能谈谈您对这些名人学生的感受吗?

黄会林:我觉得有两个特点:第一,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只是学生,和大家一样的学生。同样经过统一的入学考试,获得入门资格。入学以后,无论是学分要求,还是论文答辩,也绝对没有特殊“照顾”。他们的学位论文基本上都要经过三至四稿的修改,才最后提交答辩。不管对方名气有多大,我们都是一视同仁,一切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学习。

第二,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这是这些同学自觉追求的一次充电的机会,是一种求知的渴望。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从心底里萌生求知的欲望。这是他们要求进步,要求自我得到提升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而并非为了浪得虚名,或是混个文凭。所以,他们也会自觉地按照普通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学校曾经考虑要给他们另辟学习环境,与普通学生区分开来,但遭到了他们的一致拒绝,要求和普通同学一样坐在教室里普通的课桌旁听课、学习。

当然,对于这些名人学生,我们都会给予尽可能多的文化补充和思想启发,努力帮助他们再次腾飞。

成功 取决于努力和认真

记者:14年来,贵院发展之迅速,和您的领导和决策是分不开的。作为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颇具威望的专家学者,请问您是怎样把您的学术背景融入到学院建设之中的?

黄会林:我自认为是一个过渡性的人,我能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同,可能是因为这个领域文化的积淀还不是非常丰厚的缘故。

而我也沾了数十年文化积累的光。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喜欢古典文学,但毕业留校却被分配教现代文学。学校给我的熏陶和我自己学到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垫底。改革开放时期,学科需要转型,我们开始进入电影领域,然后又是戏剧领域,最后走上了研究影视的道路。

当然,我想有一点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我做事很认真,也很努力。无论是学院建设、学科建设,还是教学工作,我从来不会懈怠,都一定认认真真地完成。

学院走到现在,绝不是我一个人的作用。1+1永远大于2,1-1永远小于 0。这是我的信念。

我是努力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学院的所有老师都是非常努力的。

用发展的眼光 建设影视传媒学科

记者: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发展一所综合大学中影视传媒学科,能否请您给我们一些更多的建议?

黄会林:从事影视传媒,尤其是传媒工作,我认为跟上前沿思想是特别重要的。过去的是积淀,不能舍弃,但也一定要具备发展的眼光,永远把目光放在最前面。比如,如今的数字媒体、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其实就是这些课题。

影视传媒是最接近科学前沿的。时代的更新,更把我们的影视教育与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对于它的建设,一定要心里有个根,脚下有个底,然后眼光往前看。

链接:

第9篇

[论文摘 要]我国从一个奥运会的参与者逐步转变成为世界体坛霸主的有力争夺者,现代体育和电视媒体同样密不可分,同我们强大的体育竞技相比,我们体育电视的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

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其对象选择一定是具有“剩余价值”新闻事件,或者说此事件影响较大,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读者关注度。否则,深度报道就会缺少深入挖掘的空间,失去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还需要提炼鲜明的主题,只有这样,其立意才能深刻,才能对读者有所借鉴和启示,达到深度报道独有的传播功效。体育深度报道写法并没有固定模式,如调查性深度报道可以根据事件进程来安排行文结构;述评性的深度报道需要用叙述来补充、以评论作为补充,事实才清晰、完整,记者的思想观点才会得到完整、明确地体现。对于通讯类的深度报道,写作手法就更为多种多样。但是,一个共同的要求是:体育深度报道必须要“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地组织行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反映和剖析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达到结构清晰之要求,体育新闻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具备统摄性思维,才能在广泛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发现典型;才能在思路收束的过程中,让漫无边际的思维材料凝聚,进而通过筛选,从中悟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记者还需具备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思考,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探讨,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材料,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体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电视体育是电视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门类,电视对体育的介入延伸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使体育产业的生态群落更加多元化。在我国电视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链,并迅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成熟分支。

最早进行奥运会电视报道的是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与电视联姻的开端。而奥运会电视报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在60年代。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比赛。旧金山的“晨鸟”卫星直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的盛况。到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就可以通过卫星对多数比赛电视直播,并出现彩色画面。从此,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以特有的优势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方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前方播出系统,为前方的信号制作与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方的节目制作中,我们始终遵循奥运报道的规律,运用各种电视手段,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体育和奥运的盛会。我们用第一时间原生态的采访,运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用各种便于传递信息的包装手法,让前方体育场上所有的精彩时刻展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雅典,央视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奥运报道不是娱乐,也不是专题,而是新闻。奥运会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首先是体育比赛,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性,观众期待结果,也关注过程。 首先明确的是,在本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观众最想看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所以在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游泳的现场架设了直播摄像机,以此来保证中国观众可以在比赛的第一时间了解重要比赛的情况。 其次,做好第一时间的采访非常重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镜记者和解说员必须更加专业化,必须考虑到观众想知道什么,怎么与运动员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记者对于相应的项目应该比较了解,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要非常熟悉。运动员下场时,记者怎样提问最好,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毕竟很多运动员不像演艺明星一样擅长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记者在提问的技巧上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使运动员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关于虚拟演播室。央视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但直播时的使用是从九运会时开始的。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将主持人与背景画面叠和在一起,现场感更强,表现开幕式更加丰富多彩。虚拟演播室带来了电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又具有真实景没有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比赛来调换背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浪费。悉尼奥运会时,奥组委在提供广播电视信号时还提供了5个真实的风景镜头,而这届奥运会提供了800多个。虚拟演播室技术给电视视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节目制作也带来了电脑和技术方面的难度。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在深度报道上还应下更大的功夫,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好奥运体育报道的重要战役,为全世界当好体育新闻报道的东道主。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张茂毅,杨富春

[2]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7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一、 明星与明星制探源

明星制度源自20世纪初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是好莱坞片场的产物。那是一整套完整的电影制

>> 读书应求效应 央视广告应更注重民生效应 美元贬值的内外因素、目的及衍生效应 网络涉腐舆情的发生模式、衍生效应与治理创新 衍生效应下新产品推广微博话题的传播研究 论国内开发区的发展路径及衍生效应 关于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共生效应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爱生效应 植入式广告与电影的相生效应探析 他的保单应生效 大众传媒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乳品企业内控与市场营销策略共生效应分析及构建 供电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探讨 论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浅谈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共生效应 试析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效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沈浩卿.未来中国电影的三大主流趋势[EB/OL].(2013-12-12)[2015-09-01].

[8]李启军.影视明星是象征性的偶像符号――影视明星符号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222.

[9](美)理・德科尔多瓦.美国明星制度探源[J].宋琦,译.世界电影,1990(6):102.

[10]陈晓云.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J].文艺研究,2007(1):16.

第11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 %,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

第12篇

关键词: 青少年 武术 跟风 传媒

在的政治大背景下,大陆影视市场开始大量引进香港电影,尤其是香港武侠、黑帮题材等。在这当中,武侠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始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这种“侠义”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虽然只是对古人闲云野鹤般生活境界的幻想,却深深影响每一位国民。在民间不但出现了怀着比如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武术家等各种目的来主动学习武术,而且在很多体育院校也开始专门教授“拳脚功夫”。至此,功夫承载的武侠开始走进平常百姓家,不再是为了生计而苦苦奔波的下层活儿。

青少年武术热成为近几年媒体的焦点,一些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针对这部分做了研究,但多从实用性角度谈及,比如青少年武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制度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形势,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毕业生,儿童习武的注意事项,或者加强武术学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对国民体育素质提高的作用,等等。本文将以青少年武术热问题的由来、特点、形成原因角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要声明的是,在这里的“武术”,不是单指中国传统武术门类,还包括引进的外国拳种、体育运动、后人自创的门类等,像泰拳、跆拳道、截拳道、八极拳等。

一、现象由来

2007年6月,由教育部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定于秋天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照此推测,下学期开学后,“华尔兹”舞进河南上万所中小学校园。教育部负责人对此的表态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审美情趣”。

在河南郑州、登封等地,有着广泛基础的武术早已进驻校园,更多人认为“推广武术更切合河南的地域实际”①,比华尔兹更服水土。而后随着“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青少年或青年更加热爱武术,学习武术。青少年武术热风很快刮向全国,并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大城市武术门类杂、多而不精,为群体授课式,小地方甚至农村都是专传、师徒手把手式等,大大小小、各型各色的武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城市,还有一些专门的武术学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以武术之乡河南为典型,登封周边大量的武术学校不但助长了“武术热风”,促成很多人专门前往登封少林武校学习,而且虔诚地前往少林寺拜师,专攻武术,这当中不乏成年人、中年人。

二、特点分析

1.学习对象集中在6―15岁,以城镇为多。

对武术感兴趣的以小学生、初中生为多,这个年龄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他们有充足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周末,寒暑假等;二是此阶段练习武术对日后的身体骨骼和体质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家长都希望儿女有个好身体,鼓励他们学习武术;历来习武都从小抓起,5岁―10岁处于柔韧、协调的最佳时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有着先天优势,18岁以后再学习就会因年龄而吃亏、受苦――除非是专门考取武术相关专业,否则很少有坚持下来的。

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多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城市中,而农村或者小城镇中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和经历,即使有也是自己跟着电视学习,很不成气候。

2.教练职业化和经营产业化。

今日的武馆虽沿用了以往的武馆的称呼,但性质上完全是两码事。以往的武馆师傅教授徒弟,传授本领时既管吃住,又注重为人之道,讲求武德,形如一个家庭,师徒情比父子。而今,武馆教练和武馆本身很多是协议下的利益共同体,教练不再是一家之主,不用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操心,只需在规定时间把课程里的相应内容教完即完事。每个学徒的体质、身体结构和目前状况是否适合都不归教练管,老板负责此事。

有的教练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经营一个武馆,这样协议看起来不存在,但是为了生计和房租,教练只能按着行规走:学徒交钱学完一个周期,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则不计入老板的经营策略内。整个行业都是如此。一般教练都系体育学院毕业,功力扎实,有的到武馆做全职教练,也有的属于高校或中学教师,兼职做教练。不管形式如何,都形成了一种聘任关系,整个经营模式是商业的,朝着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切到最后都是为了利益,迎合国家政策、提高全民素质只是成了一个噱头。

3.跆拳道大受欢迎,流行时尚因素引导性强。

受韩剧、韩服、韩款等“韩风”流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奥运会跆拳道项目不断取得优良成绩,源自朝鲜半岛的跆拳道也开始在民众中大受欢迎,甚至超过中国传统武术。而现代传媒对这些信息的报道似乎更助长了民众对跆拳道的喜爱。同时,还和跆拳道本身的特点有关:以腿为主,以手为辅,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并且注重“道”的修养,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家长送子女练习跆拳道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跆拳道对于初学者要求不是很高,容易上手,也没有过于深奥的东西,对学生吸引力强,大受欢迎。

4.青少年兴趣持续短暂,学武多为跟风。

练习武术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受父母之命,有的是从六、七岁开始,也有的在读小学或中学,学武是被动的,像必须完成的作业;二是朋友都在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和业余爱好,往多才多艺方向发展,自己也报了名学习一两个假期;三是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想学跆拳道或散打等武术,这类入群既包括中小学生,又有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开始专修某一项,也有一些将学武作为终生事业和一直保持的个人爱好。

前两类人群都可定性为“跟风”,前者是父母跟风后强迫孩子,后者是自己跟风强迫自己。这和社会的浮躁和教育升学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如今,不但成年人似乎只有拥有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简历表才能找到工作,得到别人或者社会的认可,连小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将升学和业余爱好、个人才艺直接挂钩。所以这类人群从武术的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类似乎好了很多,多是自己主动选择,是出于对武术的喜爱,可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学哪一种武术”涉嫌跟风。比如体育院校在选择专业时很少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骨骼体质状况来做决策,更多会考量社会,平衡二者,跆拳道的市场很好,那就学跆拳道,或者辅修跆拳道,甚至半路换专业,还有的毕业后改行做了与跆拳道有关的职业。当然,这是社会现实,是生计所迫。

三、原因探讨

社会浮躁情绪造就了当下一股脑的武术跟风,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倡和教育改革的积极引导,又有娱乐传媒、影视产品等不健康的价值观的消极助推。当然,现代家庭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提倡和社会转型。

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的重视,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小学早不再是语文、数学“双管齐下”,还有更多的像英语、文艺、体育、道德等课程的增设。当然这和当下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转型有关,社会需要品行兼优的人才,并且还要有个好身体。所以,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锻炼身体素质,如此,报各种辅导班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孩子的童年充斥着这些,还有无快乐可言?

2.对当下健康体质下降状况的重视。

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隐患频出,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今,随着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职场中的白领越来越多,电脑辐射、办公室职业病(如肩椎炎、肩胛炎、腰椎病等)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国家政策提倡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人们纷纷开始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去跑步、钓鱼、旅行。这当中就有一部分开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儿女的健康体质状况,引导或者自作主张甚至强制让孩子学习武术。

3.动作影视剧营造的武侠梦。

影视产品尤其电影的引导、教育功能举世公认,一部影片或电视剧所带来的舆论效应或消费风尚不可小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大量引进起,武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以前河南卫视有一档栏目叫做《武侠梦工厂》,提供一个平台实现普通人心中的武侠英雄梦。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不管是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还是当下的《少林寺传奇》,或者其他以少林为背景的古装戏,无一例外都在述说着中国少林寺这一传奇,不但在于它那千年古寺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因它有着征服了世界的少林功夫。一方面大大吸引人们学功夫、学武术,另一方面更造就了“少林功夫”这品牌,而两者相互影响、助推。

4.经济支撑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转变。

以往学武术,是迫于生计,有饭吃,而现在进武馆学武术的人都是些家庭富足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人民物质财富收入大大提高,普通家庭(主要是大中城市)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给个人或者子女学习武术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变化,考大学、考研究生、应聘职位等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素质,更加注重效益和长远利益,身体健康不再是个人的事儿。可是,这样,对于不同人来说,学习武术有了不同的目的,多少带有些功利性。

四、对当下武术热问题的反思

学武术本身是一件对身心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有着极大帮助的事情,也是个人难得的技能,却被人们赋予了功利性目的,像中小学的保送、职场竞争中同等条件下的择优录用等不好现象大量存在,这当然有个人的原因,不过还应看到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和传媒产业娱乐化倾向,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后,既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又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提高或改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人之力所能为,更多还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培养出真正对社会长远发展有用的人才,而不只是为了就业率,跟从社会热潮盲目招生。另外,媒体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凭良知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

注释:

①引自《河南商报》6月25日报道.

参考文献:

[1]宋宗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200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论文报告会,2009.

[2]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17,120.

[3]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