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时间:2022-07-12 02:25:01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

根据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

(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各村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村要在4月底前修订完善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村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三)设置各种村减灾避灾(难)场所和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一是设置村灾害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划定避灾(难)场所;指定具有抗震、抗台风、耐燃烧等性能良好的大型公共设施作紧急情况时的避灾(难)场所;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道;保持避灾(难)场所及紧急疏散通道的完好,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二是购置急救器材、照明器材、灭火器材、逃生设备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至少购置两种以上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设置逃生导向标志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四是治理村内灾害隐患点,尽早排除各种灾害隐患。

(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的形式可采取集中宣传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期间由县减灾委统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平时由各村根据实情分别进行,可采取专家讲座、文艺表演、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流动宣传车、出版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和挂图等多种形式开展村减灾宣传,对村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村民了解减灾知识,增强减灾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防灾避灾的常规知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技巧等。

(五)督促辖区家庭做好防灾准备。结合村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对外联络工具等应急设备。

(六)组建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各村都要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人员主要由村组干部、基层民兵和其他志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参与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遇有灾害事件及时汇报,同时协助村干部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七)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告知制度。各村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灾害信息员队伍,适时组织专业培训和参加技能鉴定,确保能及时、准确提供灾害性预报预警、灾情的第一手信息。各村要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等灾害相关信息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及时告知村民,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八)强化弱势群体应急保护措施。在遇有灾害紧急情况时,要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四、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20日)

(一)成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二)确定创建社区,上报创建名单;

(三)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阶段(3月20日-5月20日)

(一)各创建社区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逐项落实创建任务;

(二)镇减灾委办公室进行督导检查。

自查验收阶段(5月20日-6月30日)

(一)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组织进行减灾示范社区自查验收。

(二)各村根据自查情况,查缺补漏,及时整改,并完善各种资料档案;

(三)镇减灾委办公室选择示范社区向县民政局申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接受县市检查验收(6月30日-7月30日)。

五、工作要求

第2篇

XX年以来,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安排下,按照相关政策,我们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一、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在每年5月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月的“国际减灾日”,积极开展集中宣传日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让广大群众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他们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五年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万余份。

2、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成立“道县民政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社区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指导社区对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栏和应急避难场所,安装各种防灾减灾标识牌和指示牌。自XX年以来,先后创建了濂溪、小江口、东洲、良田和大坪子五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指导多灾易灾村建立灾害应急避险点。从XX年开始,积极探索建设多灾易灾村应急避险点工作,对全县的多灾易灾村进行调查摸底,在有条件的村设立灾害应急避险点,帮助安装转移路线牌和功能区指示牌,计划按每年建设两个多灾易灾村应急避险点,目前已建成了祥霖铺镇常青村、向阳村和原井塘乡沙子河村、加六洲村4个应急避险点,在建的有万家庄办事处五洲村和桥头镇桥头居委会落洞自然村两个点。

二、适时开展救灾工作

1、创新救灾工作方式。XX年,在局长XXx的提出“大救灾”的工作思路,把救灾工作作为全局整体性的工作来抓,根据他的提议,将全局的工作人员分成8个应急分队(组),制定了《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改变了过去救灾工作以救灾股为主的“单兵作战”模式为全局工作人员统一行动的“团体作战”模式,大大提高了救灾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做好救灾物质储备工作,与商家签订救灾物质供应协议,保障灾害来临时有充足的物质供应开展灾害救助工作。通过创新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从制度、人员、物质等方面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及时做好灾害救助工作。一是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无论是2013年的“3.20”特大风灾还是2015年“11.12”冬汛,只要一接到气象、防汛办等部门报预报预警信息,全局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启动本局的应急预案,救灾股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每天有1-2个应急分队在局里待命,一旦有灾情发生,应急分队按照分工立即赶赴重灾区查看了解灾情,运送和发放救灾物质,灾情信息组主动收集灾害情况,并与农业、畜牧、防汛办等部门沟通对接灾情数据,按要求将灾情上报到省市,基本上做到了出警迅速、查灾及时、报灾准确、救灾主动。二是妥善做好灾民救助工作。灾情发生后,我们在12小时内及时将灾民所需基本生活物质发放到灾民手中,对集中安置的灾民进行集中开餐,对因灾倒房的灾民及时给予应急生活救助,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对因灾造成缺粮、缺衣被导致冬春生活出现困难的,在每年的9月份进行摸底,建立台帐,在当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给予冬春生活救助,保障灾民冬春的基本生活。

(完)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按照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部署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的能力。

二、总体要求

充分认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本着“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把握重要时段,突出重点内容,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工作落实,不断扩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和科普知识的覆盖面,推动我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着眼基层,强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地震局提出的“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把宣传重点放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努力为基层提供高品质的宣传服务。

(二)抓住时机,集中宣传。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和7月28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前后,要紧紧抓住社会对防震减灾高度关注的契机,针对宣传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三)加强领导,认真总结。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同时要认真总结活动情况,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将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金宏协同网发送到区地震局邮箱。

三、活动安排

(一)1-12月,按规定在区政务网完整、准确、及时地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宣传防震减灾工作。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二)2月,印发《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防震减灾工作要点》;组织开展区地震局内部法律法规集中学习研究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三)3月-4月,制作防震减灾工作宣传片、多媒体演示讲解宣传资料和地震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简介,编印防震减灾重要文件汇编。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四)4月-10月,按照市地震局要求,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争取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1个,市地震安全示范企业1个。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安监局、区安监石化区分局

(五)5月,举办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工程建设企业的防震减灾法普法讲座。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城建局

(六)5月,按照省、市地震局的安排,组织开展全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有奖答题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七)5月12日前后,全区动员,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组织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区广电中心跟踪报道各项活动,并播出地震科普宣传片。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应急办、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八)5月12日14:28分,全区机关、学校统一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应急办、区教体局

(九)5月-8月,举办地震科普网络知识竞赛。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计算机中心

(十)6月中下旬,根据省、市地震局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地震系统学习《省防震减灾条例》测试答题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十一)7月,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争取创建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2个。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二)7月中下旬,参加全市社区防震避震演练活动,省、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必须开展演练活动,在此基础上,每个街道办事处再选择1-2个社区开展防震避震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三)7月28日前后,利用“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采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十四)9月,以珠江路小学科普展厅为基础,建设我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逐步配备展牌、互动展品等设施,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内接受较为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教体局、珠江路小学

(十五)9月,按照省、市地震局的统一安排,在中、小学开学第一天,组织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教体局

(十六)10月,继续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争取再创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所,区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科协、区教体局

(十七)10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印制宣传品,编辑印刷《居民地震应急实用手册》和《地震应急指挥实用手册》。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

(十八)11月,与区内物业公司取得联系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各街道办事处

(十九)12月份,利用《省防震减灾条例》实施一周年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以法制建设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责任单位:区地震局、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4篇

一、主要工作

(一)狠抓科技项目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打电话和发放企业创新情况调查表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帮助企业更好的申报省、市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等企业调查技术需求情况,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局不能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通过市科技局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助企业建立技术依托。今年,我局帮助企业包装申报明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个,一个是金后盾公司的新产品,另一个是公司的新产品;省级科技项目2个,一是用品有限公司承担的抗水树脂锚固剂项目,二是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承担的蓝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建设项目。申报今年市级科技项目6个,批准4个,一是抗水树脂锚固剂专利实施项目,二是新型中央空调压缩机转子座联合研发项目,三是生态园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四是蓝天防震减灾科普展厅建设项目,争取市科研经费16万元。

(二)积极帮助集团跑办企业搬迁手续

在区领导的安排下,我局积极帮助集团跑办搬迁手续。由于集团拟搬迁的新厂址位于镇规划的非建设用地之内,因此,必须先调整镇规划,将拟搬迁的新厂址调整为建设用地。为此,区政府向市政府打了报告。市政府批给市规划局拿意见,而市规划局表示拟搬迁的新厂址是我市二级水源保护地,不同意向镇搬迁,建议搬出我区。后经我局多方沟通、协调,市规划局才表示只有市环保局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同意搬迁到镇,他们才能同意调整镇规划,镇规划调整后,他们才能为搬迁出具选址意见书。我局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征求这两个单位对调整镇规划的意见,经反复做工作,市环保局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出具同意调整镇规划、同意搬迁至镇的意见书。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大有关手续的跑办力度,积极跑市规划、环保、土管等部门,力争早日帮集团跑完搬迁的各种手续。

(三)牵头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按照省、市要求,我区全面启动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制定了《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区工商、质监、教育等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开展了“打侵”专项行动。查处“商标侵权”案6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件,查处其它案件8件,罚款3.7万元。查处地条钢企业1家,无强制性生产电热锅企业1家,生产假冒长城机油、防冻液企业1家,取缔生产假冒面包、无证桶装水等无证照生产黑窝点7个。收缴非法出版物560余册,盗版光盘100余张。经过共同努力,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查处了一批侵权商品和劣质商品,震慑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了我区的商品市场。

(四)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

年初,我局在东户村组织了送科技下乡活动。聘请市农科院小麦专家为东户村100余名群众讲解了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并到麦田进行了现场指导。4月2日,我局带领留客大棚菜种植主管人员考察了南和县蔬菜大棚植物生长灯的使用情况。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我局在金牛广场组织了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发放《专利知识一百问》、《知识产权法律常识》、图解知识等资料3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余人次。5月18日,我局承办的全市2013年科技活动周现场咨询宣传活动在广场举行。来自区科协、中兴街道、中华北社区等单位的50多名工作人员,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分别在广场设置了5个科技咨询宣传台,摆放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近百张,宣传节能减排、防震减灾和计划生育等科普知识,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9月29日,在留客村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为60多户计生户送科技图书300余册、光盘100多张。为了推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科学、文明、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局将科技部推荐的涉及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36项家庭节能减排科技常识印制了1万余本《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于科技周期间送到区机关、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农村。该手册内容丰富、量大面广、可操作性强,最大特点是紧贴百姓生活,非常实用,受到普遍欢迎。

(五)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5月20日,我局与区教文体局在郭守敬小学联合举办了“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比赛分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分别进行,每人一套器材,在满足作品功能,制作精美、整洁的前提下,依速度快慢排出名次,进行表彰。该活动调动了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制作、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第5篇

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第二十七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通知》(国减办电(2016)x号)通知要求,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紧扣“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活动主题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重点加大了城镇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科普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现将我省开展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部署,突出活动主题

为了搞好今年“国际减灾日”的宣传活动,省减灾委员会及时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和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紧扣“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活动主题,突出增强城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全省各地迅速行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活动要求。各级层层部署,层层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全面增强了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减灾防灾宣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减灾委的部署,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切实强化了广大公众的减灾意识。

(一)宣传活动内容丰富。10月12日上午10时,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省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香坊区民政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乐松广场家乐福门前举行了大型“国际减灾日”,以“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立彩虹门、轻气球条幅、宣传标语、宣传板和咨询台进行减灾知识宣传,省、市、区领导以及街道办事处干部、社区干部向广大群众散发减灾知识传单,宣传减灾知识。还请香坊区消防中队的同志对家庭使用的灭火器、逃生绳等进行使用讲解并现场灭火演示,部分群众也当场进行了演练,切身感受实战的情形。现场咨询群众络绎不绝,气氛十分热烈。现场设减灾宣传图板50块;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避险知识传宣单》xx余张。xx市在减灾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密集人群聚集地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条幅、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整个宣传周期间,组织xx余人观看了“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宣传挂图;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发放《防震减灾基本常识》宣传单xx余张;街头咨询人数达到xx余人。鹤岗市在“国际减灾日”当天,工农区,在区政府门前设了宣传台,兴安民政局联合安全局在区政府广场开展了以“减少灾害风险,确保百姓安全,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拯救人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南山区政府为群众分发了《地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办》、《防洪小常识》等宣传资料数千份和解答群众的咨考,咨询数百余次,东山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向阳区在辖区第十中学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当天全省累计接待群众咨询200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余万份,受教育人数达500余万人,群众反响很好。

(二)宣传活动,进入社区。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全省各地以城镇社区为重点,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演练活动。七台河市结合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有针对性的为煤炭行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讲座,使人们能清楚的意识到当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推动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哈尔滨市平房区民政局和新友社区一同组织防灾减灾小组在辖区内深入开展了以安全使用天然气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消防科普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社区请来天然气公司人员为居民讲解如何使用天然气,及如何防范天然气漏气,及如出现漏气,该如何救助等。同时,区民政局同新友社区防灾小组及志愿者一起走上街头,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设置宣传展板,进行防灾减灾宣传。

黑河市结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社区重点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活动,印制减灾宣传单,制作宣传图版,组织应急演练36次,使广大居民熟悉了减灾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自救能力,也使此次宣传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省各社区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宣传活动,以悬挂横幅、设立展板、现场咨询、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角度的宣传,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最大程度的扩大宣传面,大力营造人人关心、重视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

(三)媒体宣传,营造氛围。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以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的名义在xx日报、生活报设专栏,连载避险常识和减灾防灾知识;10月13日,xx日报、生活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东北网专题刊登(播)全省“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情况。各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对“国际减灾日”活动进行宣传。xx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中国石油之都报》上建立“防灾减灾”专版,同时还利用市、县区两级政府院内电子屏幕和广场大屏幕电视,系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辖区居民手中有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大兴安岭、伊春市等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重点宣传“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主题活动,使广大居民了解有关宣传活动,树立居民增强减灾、防灾的意识。

三、认真总结,扎实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

第6篇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新新引擎。一是积极推进双创工作,营造创新发展大环境。结合区情,研究制定了《XX区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五年规划暨行动计划(2017-2021)》,明确了“到2021年建成30个总计139万平米众创空间载体,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聚集和服务创客1万人以上”的五年规划,已经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印发执行;制定出台了《XX区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政策》,从硬件建设、服务能力、投融资等多方面对创业者创新创业给予奖励支持;每月组织召开1次“逐梦XX”?创业行活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辖区众创空间负责人、创业者代表及有关服务机构开展座谈活动,了解和掌握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区级相关部门配套提供政策支持,畅通创新创业通道。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众创空间载体14个,投入运营面积为24.4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或团队392个,吸纳创业人员2411人;2017年新增企业和团队189个,新增就业人员1342人;获得专利158项,在孵企业获得融资320万元;辖区众创空间举办创业大讲堂、创新实践大赛、项目资本对接会、创业导师座谈会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累计143场次,参与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在全区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是强化计划项目管理,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组织推荐辖区科技企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帮助企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截至目前,推荐辖区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支持资金1057.53万元,其中:5家企业列入“2017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获得支持资金210万元;5家众创空间列入“XX市小微企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第一批计划项目”,获得支持资金570万元;27家企业列入“2017年XX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奖补资金320.91万元(其中:2家企业获得“社会发展引导计划项目”80万元;17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奖补项目”165万元,8家企业获得“科技金融结合业务贷款贴息项目”75.91万元。)持续培育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严格按照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筛选评审本年度拟支持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项目,今年经专家评审等一系列严格程序考察筛选后,拟确定5个项目列入区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已向市科技局推荐认定市级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22家,做好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套服务支持,今年拟对1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奖励补助。加强已列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对2014年列项的15家区县小巨人项目进行项目验收,邀请区财政局进行全程监督。三是细化服务企业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与XX科技金融中心共同举办金融产品推介会3次,联合区金融办举办培训会2次,帮助企业了解科技金融政策,争取市级科技金融结合信贷业务贴息,今年我区拟对8家科技企业实施科技金融结合贷款贴息。加快完善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更新科技综合服务、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模块相关信息,进一步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四是深化知识产权工作,营造鼓励发明创造的法治氛围。制定出台了《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对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奖励补助,拟定了《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企业专利保护制度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1次,开展专利执法专项检查2次,检查并登记专利产品100余件,围绕“3.15”、“4.26”和XX青博会等大型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4次,在大明宫XX购物广场设置知识产权宣传栏,定期投放知识产权宣传资料,形成长期、固定的知识产权宣传平台。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一是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科学氛围。3月份组织了以“科技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XX区第二十五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大型宣传活动,9月份组织策划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全区30余个部门及各街办广泛参与,面向群众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绿色节能、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劳动者创业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活动,营造了浓郁的科普宣传氛围。二是不断丰富科普宣传载体,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投入10万余元资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大大提升了社区科普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解决了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9月20日,XX区2017年社区科普大学分校第二学期开课暨社区科普e站、社区科普信息化管理平台示范点授牌仪式在电子城街办西京社区举行。举办了中国科协流动科技馆XX巡展活动,组织辖区20余所学校师生和1500余名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参加巡展体验活动,切身感受科学魅力。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全年开展科普讲座、社区第二课堂活动等科普进社区活动380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与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零距离”接近。三是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组织开展了XX区第三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出212项优秀作品代表我区参加全市、省、国家级评选,获得市级奖共187项,其中一等奖33项;获得省级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7项;区科协获得省、市优秀组织奖;有3个项目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了机器人创客讲座、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创新创客校园科普行”系列活动。组织参加了第十七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市赛和省赛,承办了陕西省2017年"大手拉小手-弘扬科学精神"科技体育夏令营示范活动暨XX区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四是积极争取科普项目,着力打造科普工作示范社区。驾坡街办阳光社区、大XX街办翠华北路社区获得XX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分别获得3万元资金扶持;XX社区获得2017年陕西省“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先进集体,获得6万元资金支持;我区获得2017年XX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资金16万元,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市级项目资金7.2万元,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市级项目资金5万元。全年共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40.2万元。

(三)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一是全面部署,积极落实全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制定下发了《XX区落实XX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及时跟进督促各成员单位扎实落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有效提升数据监测水平。认真做好台站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与省、市地震局台网中心实时传递地震信息数据;制定了地震短临跟踪监测工作方案,及时更新全市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按时报送PDA灾情系统信息,认真做好东晁、绿叶园2个强震台看护工作。三是积极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切实推进震害防御能力建设。规范防震减灾各项行政审批行为,制定办事指南,绘制办理流程图,扎实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目前区内新、改、扩建建设工程备案6项;新建了长安大学附属中学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配备了必要的应急设备和宣传资料,指导205所社区、黄渠头社区积极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四是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开展了XX区2017年度地震应急准备自查工作,强化应急日常准备工作管理;对区内2000?以上的应急疏散场所情况开展了调查统计,新建了205所社区Ⅲ类应急避难场所1处,与XX美术学院积极接洽拟建立1处Ⅱ类应急避难场所;联合区教育局、区红十字会在长安大学附属中学组织开展XX区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举办了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全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群测群防人员、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和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共50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利用“5.12”、“7.28”等时机,广泛利用社区科学大学、科普宣传栏、科普e站等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九寨沟地震后,为了使辖区群众消除恐慌情绪,及时组织策划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系列活动,有效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及措施

科技工作:

1、加快推进众创空间载体建设。落实各级扶持政策,跟踪美苑楼尚、大都荟等大型项目打造亮点,突出特色,以各街办、鱼化工业园、XX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基地、小寨商圈为重点,摸清辖区闲置楼宇情况,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开展招商工作,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打造众创空间载体。

2、加快补齐创新转化能力短板。按照《XX区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工作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围绕区级领导走访高校、院所、企业情况,抓好有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工作的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与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区金融办合作,搭建科技企业与金融单位的桥梁,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3、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按照“分类划档,扶优助强”的原则,继续培育科技企业小巨人;广泛宣传《XX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继续做好政策、信息服务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辖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4、继续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积极落实《XX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和《XX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试行)》;结合“3.15”全国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开展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选择1-2家企业开展流通领域保护专业试点工作;选择2-3家重点企业做好有针对性的特色专利服务,开展小巨人企业专利提升工作。

科协工作:

1、广泛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积极策划组织“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日、学术金秋等全区性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形式新颖、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科普宣传活动,全年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40场次,努力打造全区科普宣传品牌。

2、不断提升科普阵地水平。以创建科普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打造1-2个省级和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新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2个,全年开展社区科普讲座活动300场次。利用陕西自然博物馆科普宣传阵地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开展经常性科普宣传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科普宣传。继续做好科普中国V视快递落地应用工作,并向有条件的社区拓展延伸,扩大全区科普信息化网络化宣传覆盖面,选择有条件的社区新建2个社区科普e站和4个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的精准度。

4、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载体,举办我区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进青少年主题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普夏令营、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防震减灾工作:

1、全面落实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任务。以积极推进创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XX区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辖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2、切实增强震害防御能力。加强台站和台网运行管理和维护,强化震情监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性;创建1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个市级防震减灾标准化社区。

第7篇

一、2014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全国地震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州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二、2014年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1.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六进"宣传工作。各部门要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通过开展"六进"活动,使广大社会公众掌握必要的防震避震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2、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将与相关部门协调,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计划,使全市党政领导干部能普遍接受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科技活动周"内容,使防震减灾知识随着科技周活动进入千村万户;与市民政局联合,开展好“5.12”防灾减灾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与市科协联合,以科协的科普长廊等平台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各部门要依据相关政策,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开展好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3、继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目前,

我市已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各地要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中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为使中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开展,今年要力争再创建1所符合标准的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在我市中小学得到基本普及。

4、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各部门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群体,创作、编制、印刷一批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专题片,如防震减灾知识专题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宣传片、防震减灾科普读物等,丰富宣传内容,不断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社会需求。

5、注重宣传教育骨干的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使这些人员既懂得专业知识,又能策划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宣传活动。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发挥防震减灾宣传作用,并使其成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骨干。

第8篇

这次全市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研究分析当前减灾救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2012年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减灾救灾工作的发展。根据会议安排,下面讲两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回顾

2011年,我市主要发生了干旱、风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尤其是2010年秋季以来,我市遭遇近50年来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给农业、水资源、水产养殖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汛期后,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多次出现强风、强降雨,先后形成风雹和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309.39万人次,受灾农作物333.43万亩,其中:成灾194.75万亩,绝收15.28万亩;因灾倒塌民房414户。970间,损坏房屋1943间;紧急转移安置1100人,因灾死亡1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9.3亿元。与历史相比,总体上属灾害中等发生年份,但部分地区偏重。

面对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加强灾情核查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前提,把加大救灾经费投入作为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效保障,把强化救灾款物的监管作为各项救灾政策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把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作为提高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重要手段,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认真开展了冬春灾民生活救助。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市主要遭受了特大干旱自然灾害,灾害覆盖全市5个县、4个区,受灾群众生活面临一定困难。按照省厅要求,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制定了我市冬春灾民生活救助方案,规范救助程序。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全市共落实冬春救灾资金1550万元。各县区共发放救灾粮食1268吨、救灾款1230万元、棉衣被4700床(件),灾区困难群众15万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及时开展了2011-2012年全市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指导各县区制定了灾区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方案,下拨中央和省级冬春生活救助资金2146.2万元,并督促各县区民政部门加紧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进一步规范拨付程序。

二是应急救灾工作扎实有力。我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2011年上半年,全市旱灾严重,受灾人口296.3万人,受灾农作物320.4万亩,11.1万人发生饮水困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我市及时启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Ⅲ级响应(霍山县、区、裕安区也先后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积极争取旱灾救助资金285万元。6月下旬,霍山、金寨两县部分地区因强降雨先后有9.8万人遭受洪涝灾,都及时进行了应对处置。做到应急救助及时、核实灾情认真、上报灾情准确、灾后重建资金到位、倒塌民房恢复重建落实,使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地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灾民倒房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省下达我市灾民倒房重建148户379间的计划,其中霍山县42户96间、金寨县106户283间,已在12月上旬完成,在春节前完成全部搬迁居住任务。

四是精心组织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活动。根据《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民电〔2011〕3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2011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围绕“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据统计,宣传周期间,共散发各类宣传资料9.7万份,悬挂各类宣传条幅200多幅、展出防灾避灾图片500多幅,张贴防灾减灾避灾宣传画3000多张,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五是积极组织乡镇灾害信息员培训。根据省厅部署,2011年组织乡镇30名自然灾害信息员参加省厅举办的救灾业务资格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各级信息员对做好灾害信息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且都取得了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证书》(初级),其中霍邱县23人、霍山县7人。

六是认真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减办发〔2011〕7号)要求,进行了部署安排,对各县(区)上报的示范社区进行认真检查评估。霍山县衡山镇文峰社区、区中市街道小南海社区、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和顺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七是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省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2011年度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区都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审计、监察、政府纠风办等部门协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采取县级自查的方式,对2011年度款物的接收、登记、拨付情况,使用、发放情况,公开和监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了个别地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保证了救灾款物的专项使用和重点使用。

2011年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共同努力下,在灾害应急、灾后重建、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希望大家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好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减灾救灾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制度建设上,各地的应急预案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启动应用上还要进一步规范有序;在投入机制上,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为零投入,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各项救助标准偏低;在队伍建设上,基层救灾装备落后,救灾业务人员严重不足,手段落后,工作忙碌被动,严重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发展,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使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再上新台阶。

二、2012年减灾救灾工作重点任务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一定要树立政治观和大局观,从保障“稳中求进”的政治高度认识今年的减灾救灾工作。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清今年减灾救灾形势的极端严峻性。一是从气候变化看,必须加强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风险意识。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也出现常态化,极端强降雨、台风入侵和风雹灾害,次数明显增加;二是从地震趋势看,必须增强防御破坏性地震的风险意识。我们的挑战会更加严峻,不能丝毫松懈;三是从我市救灾工作实际看,洪涝、干旱、风雹、地质灾害是我市频发的灾害,特别是淮河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流域性的大的灾害,所以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领导,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思想上丝毫不能懈怠,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一定要到位。各级主要领导要把减灾救灾工作摆上位置,充分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做过、不可错过”,使减灾救灾工作始终处于常备状态。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加强春荒救助工作,深入落实各项救助政策

冬春救助工作有着严格的时间节点,每年12月到下年2月为冬荒救助期,3月—5月为春荒救助期。春节前,各地已将第一批冬令款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2月底,省厅又再次下拨了春荒救助款。目前春荒救助期还有一个半月。各地要在总结冬令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在春荒救助过程中,按照“底数清、救济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安排部署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要尽快下拨资金,按照分类救助,保障重点的原则,抓紧制定实施工作方案,通过“一卡通”方式把资金尽快不留地发放到群众手中。二要加大本级资金投入,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上级救灾资金分担的要求,尽可能加大本级投入力度,充分履行地方各级政府的救灾主体责任,三是做好公开和宣传工作。资金下拨后,各地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并积极联系有关媒体,宣传春荒救助政策及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让受灾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要加强灾情管理,努力提升灾害管理水平

各地民政部门要本着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各项救灾应对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要掌握各项政策。要认真扎实学习《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熟练掌握中央和省级灾害救助政策,并积极建立本级资金投入机制,下功夫协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真正把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好事办实、办到位。二要强化应急值守。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汛期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主要负责人要上岗带班,值班人员要熟悉救灾业务,救灾设备要运行良好,灾害损失达到本地救灾应急预案相应等级的,要立即启动应急相应,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确保各项救灾政策落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坚决地转移危险区域和危险地段的受灾人员,将紧急转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县、乡、村、户、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饮用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医治,孩子有学可上,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三是要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新上线的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报送灾情。在以往的救灾实践中,经常出现灾情信息报送不及时问题。民政部门作为灾情主管单位,在重大灾情发生后,必须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汇报的同时,还必须上报上级民政部门及至民政部,坚决杜绝灾情上报不及时,对灾情不审查等现象。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通报灾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灾情管理规范化、秩序化,灾情报送要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系统,灾情评估要与有关部门认真会商核定;灾情客观真实及时统一,保证灾害信息快速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规范。四是要加强救灾工作的动态管理。减灾救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灾情未发生时,要进一步完善救灾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前做好资金、物资、设施、设备等备灾工作;灾害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做好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及时上报灾情;灾情稳定后,要扎实做好查灾核灾工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准确及时确定救助对象;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不同救助对象,采取不同救助政策,要明确重建目标,建立联系人和责任制,及时帮助解决存在困难,随时督促检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重建任务;针对因灾造成的生活困难,扎实开展冬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摸清不同人员在口粮、饮水、衣服、取暖及医疗方面存在困难,保证受灾群众自12月—下年5月期间,基本生活不发生问题。目前,各地在急的是加强汛前各项救灾准备工作,我市每年5月中旬进入自然灾害多发时间段,各级民政部门在5月中旬前对本地汛前准备工作组织一次全面自查,认真查找、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将自查情况上报市局,市局将适时组织汛前检查工作。

(三)要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管。

为了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落实自然灾害分级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民政部和民政厅、财政厅均出台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各级要按照《办法》中明确的资金使用用途、资金管理和监管要求,认真安排好各级救灾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和监管。要进一步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切实简化拨付手续,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要按照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要求,区分救助对象,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公布资金分配、使用、发放情况。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突出重点管理环节,加大本级审计力度,规范资金发放程序,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救灾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开展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年度核报和监督检查。各县区要开展自查自纠,市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抽查,确保救灾款物规范管理,安全使用。

(四)要加强减灾救灾协调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减灾救灾工作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2010年成立了市减灾救灾委员会,今年又及时调整了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及主要领导。同时根据我市救灾减灾工作现状,救灾扶贫周转金及时更名为市减灾救灾中心,并赋予了新的职能,救灾减灾功能得到完善,救灾力量得到加强。各县区未成立的要及时成立,已成立的应及时调整充实组成人员,保证汛期到来前,机构健全,领导到位,部门责任明确。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国家综合减灾防灾规划(2011—2015)》,重点抓好部署落实和项目对接,寿县已列入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市减灾救灾中心要积极争取列入有关项目建设总盘子,尽早完成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向省厅积极汇报,争取项目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厅有关救灾工作政策,同时及时修订完善市、县、乡、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建立市县各级自然灾害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要确实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政策,推动县区出台本级受灾人员救助标准,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水利、气象、地震、农业等部门的横向沟通联系,完善预警会商、评估机制,有效整合各项救灾资源。

(五)要加大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力度。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四个国家减灾日,各地要尽早动手,认真谋划,制定好活动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减灾宣传,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技能。要继续在全省城乡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活动,以此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预案,组织社区开展减灾防灾演练,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大减灾宣传力度,在去年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基础上,各县区至少争取再创建一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六)要加强能力建设,全面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坚持强化基层、打牢基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时提高我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明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全面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2015年,十二五”期间。全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全区新建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各类校舍和医院达到0.15g抗震设防规范,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25%学校达到95%建成上街区地震台;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建立健全全区地震救援体系;完善抗震救灾物资储藏,确保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的生活救助。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一)建设上街区地震台。2011年上半年。完成上街区地震台的论证、选址、规划,下半年建成上街区地震台,并与市、省联网,实现实时观测。依法维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环境,涉及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的城乡各类工程建设,应事先征得区地震部门的同意。

(二)认真做好地震短临跟踪工作。每年年初。同时加强与市地震局及其它县(市)区的联系和交流,积极参与地震预测信息会商,努力提高监测水平。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各镇(办)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区宏观观测员的工资不低于市当年最低工资规范,经费由区级财政投入。各镇(办)要明确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各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同时,加强对助理员和速报员的地震业务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各镇(办)每年的防震减灾经费投入不低于5万元,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

三、进一步推进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年我区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顺序的基础上。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对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所有建设工程必需依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依法应进行地震平安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必需进行地震平安性评价。全区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我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发展改革、城乡建设(规划)城管、交通、人防、水利、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新建农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管理,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平安示范工程。结合南部山区整体搬迁,把搬迁工程建成农村居民地震平安示范工程。

编制3人(事业全供)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会同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执法监督。成立区专职地震执法分队。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管覆盖率要达到90%

(二)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区教育、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投入,建立奖励机制。各中小学要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把防震减灾纳入学生平安教育内容,每学年至少开展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使全区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100%十二五”末,全区所有学校达到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规范,9所学校创建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所学校创建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区宣传、新闻、民政、地震等部门及各镇(办)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居民(村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创建地震平安示范社区活动。区有关部门要建立地震信息和地震谣言应对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震情灾害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稳定,以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

(三)推进地震平安、基础探测工作。十二五”期间。城乡发展规划,环境维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需依据地震小区划的工作效果,充分考虑潜在地震风险,予以合理躲避。

(四)推进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对建成区内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及加固改造。同时,建立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五)开展地震破坏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上街区地震烈度台。

四、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依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证有力的要求。完善指挥部工作制度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和联络机制,保证指挥部指挥疏通。区应急、民政、安监、地震等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检查,落实各部门的地震紧急救援人力、物力及各项救援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区消防大队的基础上建立上街区应急救援综合队。提升救援能力。区电力、通讯及大中型企业建立行业救援队。区地震、共青团、红十字会加强对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指导和管理,2015年前将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由现在265人发展到700人。各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各类地震救援队伍培训一次。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区政府及其各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区发展改革、民政、安监、地震等部门要认真配合,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

(四)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区城管、建设(规划)地震及城区四个街道办事处。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十二五”期间,结合乡村规划,再新建一所应急避难场所。各学校、医院、影剧院(艺术宫)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

(五)完善应急物资贮藏保证体系。区民政部门要空虚上街区救灾物资贮藏中心物资储藏。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

五、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建立以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从2011年起,设立防震减灾专项事业经费,每年防震减灾工作经费不少于15万元。

第10篇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我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武汉市青山区、江夏区、江汉区和武昌区,宜昌市伍家岗区、夷陵区和长阳县,孝感市应城市和云梦县、潜江市等10个市(县、区)15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全省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全省现有社区5550个,其中,城市和乡镇社区3852个,农村社区1698个。自20xx年民政部部署社区减灾工作以来,我省以贯彻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为契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在探索中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武汉、黄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省有1990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省社区总数的35?9%。武汉市青山区钢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街胜利四路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宣传教育活动初显成效。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和宣传对象的广泛性,通过挂横幅、贴标语、办黑板报和宣传栏、发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和《公众应急救助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减灾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据统计,全省有2149个社区设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橱窗,占38?7%;有2171个社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占39?1%;有3276个社区印发了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和宣传手册,占59%。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板报,悬挂警示牌和避灾疏散示意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每户居民配发《应急救助手册》,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予以重点关心,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20xx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武汉等大中城市在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中,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消防器械,在关键部位设置逃生设备、逃生导向标志,配备简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装置;将社区中心休闲广场、绿地、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等划定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确保灾害发生后社区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据统计,全省有1637个社区划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占29?5%,共设立避难场所2585个。青山区119社区把紧临社区的武钢一小划为应急避难场所,与学校签订协议,设置“防灾减灾避难场地”标识和居民逃生线路,遇有重大灾害或险情,学校迅速打开校门,供社区居民紧急避险。宜昌市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了45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519万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可容纳约104万人避难;按地震裂度达到六度时疏散22万人计算,人均疏散面积约23?6平方米。该市按不同的灾害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功能分区,设置了应急避难标识标牌,完善了应急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设立了应急指挥部、住宿、餐饮、物资储备、医疗、临时厕所、广播、安保、消防等区域,一旦灾害发生,灾民能够快速有序地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妥善安置。

(四)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各地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省有392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70?7%。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针对工矿社区的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宜昌市万寿桥街道张家店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6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武汉市武昌区秦园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五)减灾志愿活动开始起步。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力量,平时协助社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遇有灾害时协助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社区减灾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全省有2582个社区建立有社区志愿队伍,占46?5%,社区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488252人 ,其中在中国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志愿者达214149人。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根据政治面貌、年龄和技术特长,将50名志愿者分成“两队四组”,即党员先锋队、团员突击队,扶贫帮困组、文化娱乐组、公益事业组、未成年人和残疾人援助组,充分发挥每一个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5132名居民中就有注册志愿者753人,平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省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全省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农村社区开展得好;武汉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区由于工作主动、抓得早,减灾工作已纳入当地党委、政府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调研组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省29?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有的预案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省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恩施州共有城乡社区117个,只有11个社区设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只有5个社区设立了应急标识和指示牌。二是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缺乏。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专用的应急物资仓储设施,救灾应急存储物资缺乏。如荆州市498个社区只有14个社区储备有应急物资,只有1个社区与商家签订了应急救助物资购销协议。三是农村社区缺乏必备的防灾减灾设施。农村居民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灾害应急避难场地和应急逃生标志普遍缺失。

(四)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是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防灾减灾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大多数社区居民亲身经历的灾害性事件较少,难以形成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如在发生雷电和爆发山洪时,有些人强行外出或渡河,被雷电击中和被洪水冲走,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随州市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在大树下躲雨,接打手机时遭雷击,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三是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预见的结果在未来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使得社区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视防灾减灾。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没有配备安全绳、急救包、灭火器等自救设备。

存在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一是在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等部门存在重抗灾救灾、轻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善后处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灾害发生后,英勇救灾的人可以成为英雄,而平时默默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人却往往被忽视。二是认为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抓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防灾减灾问题就自然会得到解决。三是认为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和目标管理范畴,干与不干一个样。四是基层民政部门认为工作多任务重,社区减灾工作一没项目二无资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把社区减灾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是社区减灾工作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综合财力的提升,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很少。20xx年底以来,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的措施,投入项目资金达4万亿,但没有社区减灾项目。20xx年,我省共投入救灾资金6?7亿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8310万元,但没有安排社区减灾资金投入。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社区,三年来在社区减灾工作上的投入不到1万元,而且还不是财政投入。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一是中小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省广大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防灾减灾教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得不到普及。二是农村社区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由于抵御灾害能力低下,灾害对其所造成的破坏性更大,但由于农村社区地处偏远,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三是宣传教育的经常性不够。防灾减灾要深入人心,就要使宣传教育活动经常化,但现实往往是“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完了无影踪。”四是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社区减灾宣传教育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结合得不够紧,针对性不强,不注重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的热情不是很高。

三、对策与建议

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把“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完成的八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减灾工作,提高城乡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和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湖北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灾发季节强、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省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省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xx-20xx年,我省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253万人、因灾死亡人口113人、伤病人口1?15万人、转移安置灾民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8千公顷、绝收面积271?59千公顷,倒塌房屋9?74万间、损坏房屋26?6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3?74亿元。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把救灾工作的重心转向救灾减灾并重上来,是国家对自然灾害管理的重大转型,是传统救灾工作的重大变革。20xx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基层减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安全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民生出发,切实转变重救灾轻减灾的观念,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同等重要的思想,甚至是防重于救、有备才会无患的思想,努力推进救灾减灾协调并重和可持续发展。要将社区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综合减灾协调机构,加强对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承担综合协调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减灾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指导和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合力。要通过编制实施“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工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把社区减灾工作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争取领导的更多重视和财政的更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基层。乡镇(街道)和社区要成立专班,建立健全社区减灾组织网络,建立社区减灾工作责任制,把社区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要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农村社区要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城市社区要重点开展火灾、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应把防灾减灾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区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专门教材和课时开展减灾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张贴减灾宣传挂图、资料,建立宣传阵地;组织社区居民将减灾知识编成小品、戏剧等,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的典型事件为例,进行案例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增强忧患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自觉配备家庭灭火器、安全绳、应急灯、急救包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要抓住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三)完善应急预案。一是要组织社区开展全面细致的灾害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社区的灾害隐患及灾害发生规律,为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提供依据。二是要结合社区环境、居民特点和现有救灾减灾能力等现状制定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应急程序、协调联动机制和应急反应、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职责,把预案制定成社区及居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行动指南,把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职责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三是要针对灾害隐患,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所有城乡社区要完成预案制定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第11篇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完成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达到1.5级以上地震监测能力;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助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二、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

(一)加强监测台网建设。科学规划和布局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快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年,在区或县境内建立1个地震自动监测台站,在市政中心所在地建立1个地下深井观测台;2015年前,新建监测台站6个、前兆台站6个、烈度速报台站40个。保障瓦屋山水库专业台站健康运行。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落实乡镇(街道)、重点村(社区)分管安全工作的基层干部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年底,各区县配齐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队伍,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奖励制度,将震情跟踪经费和防震减灾助理员补助经费列入本年度财政预算。

三、强化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市、区县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要将防震减灾部门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审查的必备内容,确保各类建设工程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二)推进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区县要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川人发〔〕69号),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市、区县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税费优惠政策等方式,每年至少建成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严格按照《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选址技术导则》(川办发〔〕36号)相关规定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选址、避让工作。自年起,我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2015年前,市防震减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境内的裂带、裂带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评估地震危险性。完成市中心城区和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和危险性评价工作,其余各区县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组织开展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提升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

提升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对灾害的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提高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抗震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重大工作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提高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能力,新建的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及抗震加固改造。

五、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按照“一队多用”原则,年底前,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一支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专业救援队伍;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组建一支由防震减灾、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卫生、电力、通信等各行业专家组成的20人左右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各区县建立一支不少于5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二)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和重点企业要于年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报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备案。年,由民政部门牵头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含1个市级仓库和、分库)。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馆等场所,年在市中心城区完善8个避难场所的设施建设,2015年前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避难场所50个。

六、深化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宣传网络。各区县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每年至少创建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地震安全示范乡(镇)。今后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健全地震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地震信息。建立地震谣言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大防震减灾投入。从年起,市、区县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为防震减灾部门开展群测群防、宣传教育、震情跟踪、应急准备、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创造条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应急拨付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二)健全防震减灾制度。年,各级各部门要依照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把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制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管理规定和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等制度。

(三)加强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各区县要贯彻落实省编委《关于建立健全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川编委〔〕28号)精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烈度7度以上地区,单独设置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项业务经费,保证防震减灾部门办公、监测等正常运行,规范地震监测设备布局和地震应急装备储备,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开展。

第12篇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多震区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和期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度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后,省政府印发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市地震局抓住公众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需求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热潮,紧密结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及时将相关宣传材料发放到全市各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家庭,有力地提升了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一、市政府贯彻十项措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省政府关于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丽政发〔〕11号)、《关于切实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通知》(丽政办发〔〕75号)、《关于修订部门各类应急预案的通知》(丽政办发〔〕131号),提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7月9日,永胜县召开全县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会议当晚,姚安县就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及的乡镇参会领导迅速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开展应急工作;11月2日,宾川地震后,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调查灾情、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充分体现了应急快、布置快、行动快、救灾快的特点,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市政府以第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建立了跟踪检查、进度汇报工作制度,明确了启动问责程序和办法。市地震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实施意见》(丽震发〔〕32号,制定了宣传工作要点计划。

《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丽政发〔〕1号)对于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目标任务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发放到全市各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大中型企业、社区、农村等做到家喻户晓。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年度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及三月会、七月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专家讲座、上街咨询、政风行风直播热线、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方案,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组建地震科普知识宣讲队,制作宣传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定期到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宣传,扩大对社区、农村的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改进新闻报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及时、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4.建立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新闻制度。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的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三、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四、协助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报社。

省政府十项重大措施和《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明 确要求。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按比例配发到各县级地震部门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省局为市发放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100件共0本、《宾馆酒店防震避震知识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识手册》100件共0本、《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小)》800件2万套共16万张、《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大)》400件1万套共8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挂图》20件共400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蝶片-地震来了怎么办》5件共750张、《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碟片4件共800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问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应急大行动画册》20件共20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资料为我们深入全面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传资料后,及时将宣传资料按各区县人口比例分发到各区县地震局,同时将各区县地震局科普资料发放补助经费及时下达给区县地震局。各区县地震局也及时深入农村乡镇,利用集市等时机,将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到学校师生、干部群众、来丽游客手中。

三、及时向学校、乡村、政府部门、酒店等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情况。

市地震局重视科普资料发放工作,收到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后,市地震局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安排强化宣传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及内容,就宣传工作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对区县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区县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针对性开展强化科普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宣传热潮,形成合力,以大规模、大声势达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点带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乡永胜县顺州乡中学、新河村中学、小学及村民送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知识100问》等科普材料共4000册,做到联系村中小学及群众人手一册,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市属大中小学校师专、实验学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发放了知识挂图和宣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

市县党委、政府文件交换系统向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及党委、政府部门发放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防震避震常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及市地震局编印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

通过全市司法系统、中小学和市政科普宣传专栏广泛张贴《防震减灾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宣传挂图。

积极协调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监理公司将省地震局配发的酒店宾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插页7000份分发给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由于市酒店宾馆客房标间达5万多,省局所发材料严重不足,将实际情况上报省局震防处。

在市、县、区人大、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市、县、区地震局为与会代表和委员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知识》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面向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个界别、各级领导、各种民族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向他们开展专门的科普知识宣传取得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节之际,市地震局为全市中小学地震兼职宏观信息员寄去了春节慰问卡和防震减灾知识挂图、dvd、《防震避震知识》、《地震知识100问》,为全市中小学在新的一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供了条件。另外,还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分管领导寄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及《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共寄出防震减灾知识材料3000余份。

市县(区)地震局以学校为重点将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及时发放给各学校,做到人手一册,宣传挂图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龙、古城、永胜、华坪、宁蒗各区县地震局还组织了科技化宣传、乡镇街天强化集中宣传、交流会强化宣传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欢迎,宣传效果极为理想。

永胜县地震局于7月10日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共234本;于8月3日在永胜县大安乡召开“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宣传资料800册、dvd光盘10盒;9月在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时,向参会人员发放dvd光盘《蟾童》120盒、《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1000份;于9月23日组织参加了永胜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地震知识咨询,摆放防震避震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近千人次观看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在民主广场的科普画廊内展出8平方米的宣传材料;11月19日,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车宣传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80人举办了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到十字街进行街头宣传,播放《蟾童》、《应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常识》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发放《防震避震 常识》、《地震知识100问》等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县十五个点的宏观观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发给宏观观测人员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多份。

玉龙县地震局在纪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向全县各部委办局发放地震宣传知识手册1500余份。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到玉龙中学、玉龙县五中、白沙中学开展了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共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余份。

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地震局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及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单位、家庭。

四、利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市地震部门都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年度计划要点要求,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市地震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通过开展讲座、上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传片、张贴挂图、悬挂横幅、播放标语口号、短信宣传、知识竞赛、网络宣传、通过公共汽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专栏。全市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为重点等,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学习宣传活动。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基层农村、小区、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实施了科普知识全覆盖工程,发了科普宣传材料近20万份,开展知识讲座20场。在5月12日,与全市各主要减灾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了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宣传片600分钟(含重播、新闻)、宣传口号共40余条。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际,市、古城区、玉龙县地震局联合开展了纪念1996年“2·3”大地震现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县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到红太阳广场、束河古镇等地向行人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科协网络通讯“5·12”专辑》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回答行人有关防震避震方面的问题,讲解介绍防灾减灾法规。本次活动共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5000余份,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对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胜、华坪、宁蒗县地震局也在2月3日当天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县城市政广场和主要街道开展现场宣传,县挂宣传标语条幅3幅,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共6000份、开展现场咨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全市地震部门都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果显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情况

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要以“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学校科普宣传教育和紧急避震逃生演练”为重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全市各级教育、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意识普遍增强、应急避险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为止,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各县地震局都建立了两所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古城区祥和办事处白龙潭小学、永胜县第四中学两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学校。永胜县“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于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网络,正在发挥示范、带动、影响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题dvd蝶片制作项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万元,将立足实际,强化人对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实增强忧患感、责任感,并从思想根源重视防震工作、做好应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识,融合现实性、观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提供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传片已进入制作后期。

积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组织全市师生收看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每月一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电视录相。

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篷车”活动,11月18-19日,在古城区、永胜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巡回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加强对市防震减灾网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按照把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宣传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优势,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广播电视覆盖面和影响面广的优势,协调市电视台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于5月12日、综合频道于1月31日黄金时间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启示》、《蟾童》(ⅰ、ⅱ)及《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等宣传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频道重播,效果显著。积极开展每年的政风行风直播热线活动,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市防震减灾事业成就,就感兴趣的科普常识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广泛宣传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识。在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座谈会、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利用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科普知识讲座及紧急避震逃生演练、全市地震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防震减为重要活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情况,市广播电视台、日报都及时进行定传报道,有力地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地震纪念日之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都在《日报》及网等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知识。利用《年鉴》、《腾飞-建国六十年纪念册》、《统计年鉴》等媒介广泛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

永胜县积极争取世界宣明会资助,制作乡土宣传手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把乡土科普宣传资料送到学校、送到贫困山区,把防灾知识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的喜爱。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由于领导重视、思想统一,通过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近两年来的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以机关为重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为重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学校建设取得突破,学校科普教育和紧急避震演练做到常态化;以厂矿及次生灾害容易发生企业和生命线工程为重点,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准备检查工作经常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地震平安示范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以熟悉、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抗震防震常识为标志,全民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