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学习报告

课程学习报告

时间:2022-03-10 14:1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学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学习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学会学习 抽样调查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会学习课程为宁波大红鹰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课时间为一学年,课程学分2分。它是引导本科新生完成学习习惯转型,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能力的一门特色课程。从2010年10月开课至今,已经完成了2010级本科生的全部教学,目前,2011级本科生学习本门课程也已经快一个学年了。本学年该门课程安排了四个课题,分别是三个规定课题:《学习力》读书报告的撰写,文献综述,专业调查报告,一个自选课题。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是包括学会学习课程开发组、课程管理组以及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内的近百人的庞大团队。为了深入了解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宁波大红鹰学院学会学习课程管理组针对宁波大红鹰学院2011级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会议访谈两种形式。

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以学习小组为样本抽取,共抽取23个小组,占小组总数的5%,下发问卷198份,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男生占43%,女生占57%;小组长占11.1%,组员占88.9%,覆盖到宁波大红鹰学院现有的15个专业的学生参与。

1.1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

65%的学生对自己所在小组持满意及十分满意的评价;95%的学生认为所在小组均等分工,协同参与;81%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加强了团队的凝聚能力和团队系统思考能力。

1.2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参与执行情况

在完成课题过程中,72%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在四个课题里面,55%的学生认为专业调查报告对自己最有意义;在最大的收获上,54%的学生认为是团队合作能力,30%的学生认为是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71%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很有乐趣,学习效果较好。当出现不适应时,67%的学生会找出症结所在,虚心求教。从学习小组建组的意义层面,61%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这种建构模式对自己学习有帮助,51%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组可以尝试作为班级管理机构执行管理班级权力,52%的学生参与过除学习之外的小组集体活动。在指导过程中,71%的学生认为辅导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只做专业性和技术性指导即可,只有4.5%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全程介入。

1.3 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期待程度

被调查的学生90%愿意得到有关“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教育,94%的学生认为团队学习能够起到锻炼合作能力,加深对问题认识的意义。从教的层面,87%的学生喜欢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从学的层面,55%的学生喜欢分组学习。60%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41%的学生认为通过该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能力,21%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发学习动力。

1.4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改进建议

在小组人数分配上,58%的学生认为5到6个人较为合理。在教学方面,50%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的答疑指导需要进一步提升。

2 会议访谈记录分析

本次会议访谈分别召开了两场,分小组长专场和普通组员专场,以专业为单位按组抽取,财管专业3人,其他每个专业2人,每场31名学生代表,参与对象与问卷调查对象不重合。

在组长专场,小组长普遍认为:(1)能够有较多机会接触辅导老师,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明确,自身管理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文献查阅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该课程中的“状态记录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记录本上有工作完成比例一栏,通过这一栏小组成员分工不均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决。(3)专业指导老师存在沟通不畅的现象,专业调查报告和自选课题的指导工作受阻。(4)组长自身能力问题和管理方式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组员积极(下转第134页)(上接第94页)性不一,呈参差不齐之势。

在组员专场,组员普遍认为:(1)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形式了解得还不够。(2)建议小组内尽量做到男女生适量平衡,人数控制在3~5人,以便于交流协作。希望指导老师直接面向广大组员培训。(3)组长的性别、个人风格和能力对课题完成质量以及团队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组内部有合作,但是整体统筹能力欠缺,如工作量的分配存在不合理。(4)课程最大收获是知道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对论文写作有了解。

3 提高学会学习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第一,在始业教育中加入该课程的教育。在学期初,应该及时告诉大一新生该门课程开设的意义,课程目标、教学任务等,如何建组,建组学习的意义,小组的课题、课程的进度安排等。与始业教育同步进行,起步将大大提前,有助于给广大新生足够的深入了解进而分组的时间。第二,小组建设方面,一是要充分重视对小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小组长担负着上通下达、管理组员和课题分工等重要任务,其管理能力对小组合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课程全面推动前对组长进行充分的培训。二是需要考虑到建组的人数、学生反映以3到5人成组为最佳,便于管理,也不易发生工作推托的情况,但组数增多,会导致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大、指导教师人数不足的矛盾。第三,加强课题的深度指导。就目前情况看,一学年完成四个课题基本能实现纲要目标,而且有渐进性,但质上需要提高,尤其是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以后的规定课题三和自选课题,可以适当加深指导,提出更高要求。第四,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和管理。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调查报告和自选课题的研究,因此,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若不能得到专业老师的认同极不利于该课程的深度发展。

4 学习小组模式的延伸和拓展

目前,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实际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该门课程的延伸或拓展的途径有:第一,思政理论课的研讨小组。思政理论课的分组研讨,完全借鉴了学习小组团队,组员分工协作展开讨论学习,避免了临时建组的不稳定性以及耽误时间造成教学课时的浪费。第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分组研讨。在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首次尝试采取学习小组研讨的模式,由各班学习小组根据本次授课主题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授课教师扮演活动组织和点评的角色,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形式一改严肃风格,变得亲近活泼。第三,学习小组班级值周管理制。在2011级学生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有些班级摒弃班委个人管理的力不从心,采取学习小组值周制,由组长、组员分别履行值周日内日常班委的权利和义务,在值周过程中,根据组员各自表现考核,又切实达到了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推动和贯彻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的良好尝试。

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3篇

关键词: 成绩考核模式 综合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网络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课程学业成绩评价,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水平做出的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教师的荣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质量,一些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究,发表了多篇专题性研究论文[1]-[3]。但是,这些教学改革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实践教学,很少涉及对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或考核。早期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两部分,是一门课程的两个组成,课程学习成绩来自对理论课成绩(期末考试)、实验课成绩(试验报告)及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等)的综合评价,三者所占的比例各校间可能会不一致,但大多为60%~70%、20%~30%和10%。可见期末理论课考试成绩占据主导地位。笔者所在的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和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从2000年开始将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拆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门课程,并分开考核。

其中,传统的、已普遍采用的理论课程考核分为期末成绩(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和考勤成绩,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70%、20%和10%;实验课程考核分为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和考勤成绩三部分,它们的比例依次为70%、20%和10%。这种考核模式虽然彰显了对实践教学课程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仍未克服以期末考试和撰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考核模式,欠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的学习动力仍显不足,学习效果的增强幅度不大。为此,本教研组从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入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立了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与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两个考核体系,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考核体系

图1 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程成绩组成及比例改革

传统的考核模式以期末考试即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考勤为辅,其中期末成绩占比为70%(图1)。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高,学生往往更重视期末考试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出现为考试而学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等现象[4]。因此,传统考核模式应适当改变,以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经过调研,在不影响传统教学的前提下,逐步调整了三者的比例,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至50%,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到40%,平时成绩包括自我评价、课程讨论和网络作业三个子模块,成绩各部分组成及所占比例见图1。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加,使得考核创新与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加,给予了任课教师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的空间,有利于课程考核的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实现及相关考核模式的不断创新。考勤成绩比例不变,并不意味着考勤不受重视,新模式特别提出理论课程无故缺课超过1/3学时的学生,该门课程以不及格计算。

1.1综合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必须多样,除了传统的闭卷笔试外,还应该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开卷笔试、撰写论文、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即综合性评价方法。在综合性评价考核方法中,除了考试和考勤之外,其他均为平时成绩范畴。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至40%,要求我们必须采用科学、规范和合理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更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过多的考核方式,容易增加学生的负担,且不易操作。因此,综合植物化学保护的课程特点,配合采用三五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易于操作且更科学准确。本教研室通过研究和讨论,在近三年的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考核手段如闭卷考试、考勤、网络学习评价、课后作业、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六种方式组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其中后四种属于平时成绩的范畴,考核模式改革思路见图2。考核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任课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积极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做好课堂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要布置相应的作业,引导学生课下做好作业,特别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有效信息,课上课下的结合使得学习效果相得益彰。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增强自我辨别和纠正能力,查缺补漏,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图2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过程性评价作为综合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在讨论、探究、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给予学生一定的等级和评语,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地保持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方面,教研组通过讨论和前期试验,认为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实验实践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情况等。为便于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由主讲教师建立教学记录制度,可推荐班干部或者学生选举产生教学记录员,记录本次课程课堂发生的教学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情况,任课教师根据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录音笔对课堂进行录音,课后任课教师可根据录音回放对参与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由于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随机性,每节课都可以发挥的内容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中做必要的准备,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大家参与讨论或者回答问题。

1.2网络学习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为了配合教学,教研组在我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植物化学保护”网上课程板块[5],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快速获取大量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与教师开展互动式学习与交流。教研组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学生完成网络作业的质量和参与答疑讨论的热情较高,学生更重视课后的学习,可有效地进行辅助教学[6]。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成绩考核模式:网络学习评价。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16个模块,其中网络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涉及其中的课程管理模块中的学生学习统计。该板块可有计算机自动统计汇总学生登录次数、进入课程次数、发表讨论次数、回答问题次数、查看教学材料次数等,并对学习情况进行排序,这为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各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具有章节特色的课后作业,进行实时上传,任课教师在网上进行批阅和回复,与传统的纸质作业相比,网络作业有效地提高了效率。教研组经过讨论研究和前期试验,认为将网络教学评价列入成绩考核方法中是合理而且可行的;从教学实际分析,其成绩占比幅度为10%,可有效地考查学生课外学习交流的情况,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3自我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已成为社会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和状况的评分,代表自己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效果的认可程度,也应该列为成绩评价选项,属于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教研组成员要求学生就课程学习情况如听课效率、课程感想、考试准备情况等做自我总结,且对自己的期末成绩进行评定,提交一份自我评价报告,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总成绩占比幅度为10%。自我评价内容包括:听课效率自我评价,知识点难易及如何克服自我评价,与任课教师互动的自我评价,期末考试成绩自我评价,课程学习对自己的影响评价等,任课教师批阅自我评价报告时应尊重同学们的想法,同时提高教学水平。经过对近三年课程教学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学生自我评价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考核体系

图3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成绩组成及比例改革

传统的考核模式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平时成绩、考勤评分为辅,其中实验报告的成绩占70%(图3)。由于实验报告所占比重过高,学生往往更重视实验报告的写作,出现为取得较高的实验报告分数而采取抄袭甚至编造数据的现象,各种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因此,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模式应该不断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教研组经过调研,在不影响传统教学的前提下,逐步调整了三者的比例,降低了实验报告的比重至40%,平时成绩的比例为20%,增加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模块,所占比例为30%(图3)。实验报告比重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实验报告不再重要,而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报告有理性的认识,不再认为实验报告就是考试,减少压力,从自己所做实验内容出发,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报告,切实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能力。实验考试的增加,可以集中考查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变,但是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平时成绩包括自我评价、网络学习和实验操作表现三部分,因而考核方式多元化趋势明显。考核模式的更新,使得学生更注重实验操作日常表现,有利于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实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分析能力。与理论课程相同,实验课程无故缺课超过1/3学时的同学,该门课程以不及格计算。

2.1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在新的考核模式中,教研组加入实验考试这一模块,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要求,做好每一步,注重细节。教研组认为实验考试对于实验课程考试是不可缺少的,可有效地抑制学生不认真对待甚至忽视实验课程的情况,客观上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在具体教学中,实验考试时间选择方面可分为随机考试或者期末考试,随即考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试,期末实验考试是实验课程结束时任课教师组织规划的较正规的考试,两种考试各有利弊。考试内容方面,可采用实验操作考试和纸质试卷考试。本教研组通过长期的试验,时间上采取期末实验考试的方式,内容上采取试卷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实验课程结束的第二周,由任课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考试,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笔试,时间为60分钟,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若干题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及对各个实验的熟悉和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操作考试,考试时间30分钟,考察内容如给定的农药制剂,通过计算得出田间施用所需的推荐浓度,然后根据计算LD50所需,配制出浓度梯度,任课教师或者监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笔试分数和操作分数之和即为同学的实验考试分数。

2.2过程性评价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与理论课程的改革思路相同,过程性评价应在实验课程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补足减少实验报告成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督促学生更注重实验过程,提高对实验的纠错、掌控和分析能力。过程性评价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流程设计、操作准确程度、出现错误时的应变能力等。为便于实际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由主讲教师担任实验记录员,根据实验记录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分;也可利用实验室所安装的视频设备回放功能,课后对每一位同学的实验情况进行记录和评分。教研组通过讨论和前期试验,认为过程性评价对于实验课程较重要,所占比例10%是合理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实验报告撰写的质量。

2.3网络评价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为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互动和提高的平台,而且为实验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效率。与理论课程相似,学生可以登录网站进行课程学习,任课教师将自己的课内或课外学习资料放在网络空间上供学生随时阅读,可以进行实时的作业上传和批改。但是,与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的资料相对较少,因而网络学习实验课程存在一定不足,实验课程的网络学习需要认真规划。教研组经过讨论研究和前期试验,认为网络学习占比例在5%较为合适,主要以实验数据、实验图片的汇集为主,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评价,汇聚成的图片或者数据库可以供下一届学生参考和比较。比如,在农药生物测定的板块,杀虫剂实验中,选课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拍摄昆虫的死亡或存活实验图片及实验结果做成的回归图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共同分享实验成果,由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评价,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从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2.4自我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学生自我评价,代表着自己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效果的认可程度,也应该列为实验成绩评价选项。与理论课程相配套,实验课程也设置自我评价这一块,评鉴内容与理论课程略有不同,比如对某个实验的认识和熟悉程度等。教研组通过前期试验,认为实验教学中的自我评价同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任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从而最终提高实验课程成绩,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认知。

3.学习效果

教研组从改革“植物化学保护”课程考核方法入手进行实践和创新,引导教学改革向多层次、多角度发展。取得的主要效果有:课堂学习效果显著强化,学生近三年课程及格率均为100%,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网络学习水平显著提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课堂利用效率和活跃程度增加;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立项数量逐年提高,近几年平均超过15项;近三年考研率均超过50%,居学校各个专业前列,其中大部分学生考入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由教研组参与申报立项的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大赛,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参与与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成绩评价的多样化和规范化,促使老师不断加大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力度,使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多样化,同学和任课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我校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的长远发展。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单一和固定的课程成绩考核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善创新的植保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要。本教研组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和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分别从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课和实验课程成绩评价的现状出发,大胆探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成绩考核模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注重课程成绩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注重网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增加实验考试模块,建立新的和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英姿,纪明山,祁之秋,等.植物化学保护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48.

[2]江定心,田永清,徐汉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实习教学实践与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100-102.

[3],周利娟,徐汉虹,曾鑫年.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4]钱坤,何林,邓新平,等.农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改思路浅谈[J].中国植保导刊,2013,32(12):59-60.

[5]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14,38.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69

1 文献综述

1.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最早由Hole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实施自我管理和监控、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英国剑桥大学最早创建了语言自主学习中心(SACs),该中心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学习策略、反思学习过程和承担学习责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国内在近些年也有研究人员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他们指出自主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也应该给予学生机会,使他们通过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享受学习的乐趣(雷芳等,2012)。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李颖,2011)。

1. 2 实践课程考核

20世纪末,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Latoner & Crift最早提出了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倡导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对于实践课程的过程考核,黄咏仪(2013)指出实践课程考核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对于实践课程考核的设计,何健(2012)指出实践课程过程考核应采取练习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的训练与考核集成一个子单元,对每个子单元的考核赋予权重,最终的实践课程考核成绩以各个子单元的考核成绩加权形成。

1. 3 简要评述

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课程考核分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偏重对自主学习本质和理论的论述,关于课程考核的研究偏向于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角色转换等方面探讨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自主学习与课程考核,尤其是自主学习与实践课程考核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且基本都是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包含自主学习和实践课程考核两者在内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

2 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设计和效果调查

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工程管理行业人员的调研,了解现行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的效果。

2. 1 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的程度

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的程度的调查分为4项:非常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70%的在校生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能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合适,仅有3%认为不合适或非常合适。52%的毕业生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能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合适,无人认为不合适或非常合适。73%的行业人员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反映学生实际水平一般,仅有27%认为合适,无人认为不合适或非常合适。虽然在校生对现行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异议不大,但毕业生和行业人员认为有改善的空间。

2.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的调查分为4项:作用非常大、有作用、作用一般、没有作用。50%的在校生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上有作用,无人认为没有作用。52%的毕业生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作用一般,无人认为作用非常大或没有作用。46%的行业人员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作用一般或有作用,无人认为没有作用。可见,受访者基本都认为现行实践课程考核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是一般。

2. 3 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

现行实践课程考核形式的调查分为3个选项:过程考核、期末一次性考核、两者皆有。在校生目前所经历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中,所列3种考核方式的比例都为33. 3%。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知,往届学生的实践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过程考核和期末一次性考核两者相结合,但过程考试所占比例仅为14%。由此可知,建筑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形式正在逐步重视过程考核,这一方面能刺激学生注重日常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公平的评价。

2. 4 实践课程的考核题型

现行实践课程考核题型的调查分为8个选项:填空、选择、简答、计算、作图、论述、名词解释、证明题。现行实践课程考核题型中选择题所占比例最大达100%。位于50%~100%的有:填空、简答、计算、论述。而所占比例最少的为:证明题,仅为30%。毕业生和行业人员都比较认同的应该增加的考核题型为:计算、论述、选择、作图。在校生则倾向于增加作图和名词解释题,这4种题型较为灵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度和应用的灵活度。

2. 5 实践课程的考核类型

现行实践课程考核类型的调查分为8个选项:开卷、闭卷、辩论、现场实际操作、制作作品、任务表演、情景测验、课题研究与论文。现行实践课程考核类型中开卷考试所占比例最大达80%。位于50%~100%的有:闭卷、课题研究与论文。而所占比例最少的为:情景测验,仅为7%。毕业生和行业人员都比较认同的应该增加的考核类型为:辩论、现场实际操作、情景测验、课题研究与论文。在校生倾向于增加现场实际操作、情景测验、任务表演。实践课程教师应该增加现场实际操作、情景测验、任务表演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3. 1 缺乏过程管理

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中期末成绩占比最大,因此最终实践报告将主要决定期末成绩。现行工程管理实践课程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过程考核偏少,主要依据是出勤和课堂纪律,且对于总的考核成绩影响相对非常小。现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考核容易产生滞后性,不仅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容易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无法产生学习主动性,也容易导致教师的实践计划的实施效果不佳。

3. 2 考核标准存在不足

目前工程管理实践课程的考核对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考核,另一种是小组考核。如小组考核,在以小组为主要考核对象的实践课程中,实践课程老师通常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实践报告,老师通常根据小组报告给小组打分。这容易导致小组的每个成员分数相同,难以体现出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程度,平时表现难以有效结合。这种考核模式助长了学生在实践课程考核中“搭便车”的行为,难以有效评估每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 3 考核模式存在不足

目前工程管理实践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笔试,另一种是口试。比如口试,口试模式一般要求个人或者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展示实践成果,老师根据提交的实践报告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分。由于课程的学分限制,学时有限,在对于个人进行口试时,容易由于口试时间较短而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对于小组进行口试时,通常小组会选择由组长或某一个组员代表,难以真实体现每个小组成员的答辩水平,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不易把握。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课程改革方向

4. 1 设立多维的实践课程考核模式

一是要改变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实践课程多是以“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应该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转变为“学生是主演,教师是观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要改革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目前实践课程考核多是以“平时考核为辅,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教师对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缺乏对于学生的课后服务,应将实践课程评价体系转变为“期末考试为辅,加强过程管理,平时考核为主”。三是要加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结合。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或者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经常与行业人员交流和讨论,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行业讲座或者行业企业实践,并将之与实践课程考核挂钩,冲抵实践课程考核分数。

4. 2 设计全方位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

其一,增加课前预习考核与课堂抽查。由于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延续,为了让学生在两门课程中间做好自主学习和有效衔接,应该增加课前预习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再次设置预习考核,直至考核合格为止。在平时的实践课堂上,严格考勤,取消考勤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的考试资格,加强课堂抽查,经常性地了解和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二,实践操作和实践报告评价相结合。目前的实践课程考核里的期末考试基本以实践报告为主要评价依据,容易忽略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实际能力,且容易导致抄袭现象。因此,不仅要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及写实践报告的写作水平,还应增加实践操作有步骤的考核,分类得分,最终汇总出期末评分。其三,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应将实践预习、实践操作、实践报告、实践考试都融入在实践考核之中,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跟踪考核体系。其四,统一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实践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考核时要注意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如果是小组考核,则需要区别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贡献度;在总评中,实践课程教师应该更注意总成绩的正态分布,特别是在小组成员的成绩区分上,可以参考正态分布形态。其五,实践考核增加免试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与创新课题,可以分为专业内部竞赛和校外竞赛,对于各类比赛和课题进行分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实践课程考核分数,给予实践课程免试或者成绩记为优良等鼓励,激发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何健. 基于实践过程的考核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2(1):142-144.

[2]黄咏仪. 会计课程过程考核评价的建立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3(6):52-54.

[3]雷芳,薛静. 强英语课后作业管理和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大家,2012(5):329.

第5篇

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工作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调研等工作。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却极少,这不仅不能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差异化培养,也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减弱。像针对外贸管理方向的课程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针对外贸实务方向的国际商务谈判等,很多学校都未能系统地考虑到,就算是开设了也是课时很少,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帮助甚微。

3.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经济管理学科是动态的学科,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和改变。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针不断调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化,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重要高地,其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紧跟时展需求。但目前国贸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像海关、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变化,都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同步。另外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现在许多高校的教材都是长时间不更新,教师也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最新知识,所以课程内容已相对陈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当前,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上课点名签到这些环节外,主要的成绩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较单一,会使学生养成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学习方法,在考试前不积极主动学习,最后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工作以后的发展。国贸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有许多操作性的东西,仅凭一张试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对于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诸如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衡量,这种考核方式是极其单一不合理的。

二、PBL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贸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和专业个性课(选修),还有关于贸易实务的实验教学,涵盖理论与实践知识。在PBL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经过多年在国贸专业的教学探索,针对PBL教学总结了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中期汇报和课程报告。

1.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一些具体的经济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甚至进行创新的动力。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愿意积极地参与解答讨论。

2.小组讨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的小课室进行讨论,一起协作和分工,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和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学生们会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合最新发展状况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点评:小组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在综合各成员的想法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讨论报告,形式为PPT,含文字和图片。在集体课上,各小组将展示讨论成果,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激励者,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讨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对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逻辑,拓展相关理论。

4.提交PBL报告:在完成所有的讨论之后,学期末要提交一份课程报告,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课程报告是最能体现各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形式,需要小组在长时间内团结合作与不断思考,是对学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

三、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如何掌握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综合能力,对于PBL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的方法一般是除了把上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外,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命题,期末的时候统一进行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且要求内容紧跟时势,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的习惯,不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应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中期报告、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四方面的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考核,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这样,教师对于教学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监督与管理。

2.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国贸专业应在强调专业共性的同时,从社会外贸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目前国贸专业主要是必修课,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课程开设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国际经贸形势,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报关实务和英文资刊选读等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习主动性。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会跟着做出一些改变,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当下热点国际贸易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动性会得到提升。

3.拓展PBL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经验。PBL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要求也很高。PBL作为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多课程甚至跨学科的融合,因而教师的知识量、理论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为了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学校应尽量安排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加深PBL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知识。另外,国贸专业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一些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多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获得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在工作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团队学习;C#高级应用;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54-02

1“团队学习”教学模式的概述

“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某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团队内成员互相学习,团队间互相竞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激发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2“团队学习”教学模式过程

(1) 创建团队。该班有32名同学,将全班分成5个团队,采用模5的方式产生团队,同时考虑学生的水平、性别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要求每个团队取一个尽可能具有想象力的团队名并选出组长,组长全面负责团队活动。

(2) 信息收集。各个团队针对成员的情况,通过讨论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同时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分析课题的要求和功能,形成课程设计任务书。再由教师根据任务书充分分析各团队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课程设计要求与各团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任务书给予详细的指导。

(3) 合理分工。根据修改后的任务书,团队内进行讨论,由组长提议和队内成员自己要求相结合,进行功能模块的合理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让各成员都有事做,都有能力完成。

(4) 团队学习。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团队课后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团队学习,一起预习、复习、讨论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自学内容,并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记录,组长以讨论报告的形成反馈给老师,老师再和各团队进行深入地交流和探讨。

(5) 实验环节。老师对各团队及个别同学进行现场指导,指出需改正的功能和进一步可以加强的功能。

(6) 讲解演示。各团队通过充分讨论上台讲解内容,形成PPT文档,由组长负责介绍本团队各成员的分工,选题依据,功能模块,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完成的功能等情况,并演示所做课题的内容和功能。

(7) 团队评议。其他团队根据该团队的讲解演示情况,对其进行提问,由该组长负责答辩解释,等所有团队都讲解演示之后,由老师给出自己的评议。然后,进行各团队之间的评分,并给出名次。

(8) 设计报告。要求各团队根据整个课程设计的情况和所完成的功能,根据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撰写相应的设计报告

(9) 各过程时间进度安排表。本课安排18周的课时,在开始的几周介绍课本内容和讲解课程设计的含义、要求以及应如何去完成一个课程设计,从第5周正式开始启动课程设计的安排,一直持续到第16周结束,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3“团队学习“学习模式的成绩评估方法

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分成团队得分和个人得分两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达到团队内合作、团队间竞争的目的,而且也可以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团队得分

(1) 选题介绍和功能说明:占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5分,第2名为得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分。

(2) 中期模块演示:占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5分,第2名为得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分。

(3) 综合演示:占15分,由各团队互相评分,累加各团队的分数并给出名次,第1名得15分,第2名为得14分,依此类推,最后1名得11分。

(4) 讨论报告:占10分,由老师根据各团队每次提交的讨论报告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进行评分。

(5) 教师评价:占15分,由老师根据各团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所完成的内容和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综合评分。

3.2个人得分

(1) 个人讲解和演示:占10分,由各团队成员讲解和演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所负责的功能模块的实施和实现情况,由老师来评分。

(2) 回答问题:占10分,老师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讲解和演示提出相关问题,该成员负责回答,由老师根据回答情况来评分。

(3) 团队评价:占20分,由团队各成员互相打分。

(4) 个人总结:占10分,由老师根据各学生写的总结报告进行评分。

3.3总评得分

最后将团队得分作为整个团队各个成员的分数,再加上个人得分,形成每个学生的最终得分。

4“团队学习”学习模式的成效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同竞争的素质。推行“个体突破、群体实现”的集体协作行为,在一个群体中只要一个人掌握了某知识和技术,就应该主动教会其他同学,建立“个人努力,群体成功”的群体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通过共同讨论、交流信息、共同分析所学的内容,提高了对本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了所探讨问题的理解深度,强化了对此问题的长久记忆,也提高了思维技巧的运用能力。

(3) 实现知识共享。各个团队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与其他团队进行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4)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通过团队中的优秀学生和团队之间开展的各项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兴趣,优化了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通过上台讲解演示,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内容、知识表达和口才演讲能力。

(5) 有利于教师获得及时的教学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通过每一次的教学竞赛,教师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与指导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每一次的赛后总结,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改进、强化、巩固所学的内容。

(6) 解决团队间不正当的竞争。为了解决各团队给其他团队打分时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在团队得分方面加入了教师评分,占25分。

(7) 避免学生吃“大锅饭”现象。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程设计中真实地学到知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不是自己不干活占用他人的成果,故在个人得分方面加入了教师评分,占30分,加强了对偷懒学生的督促。

参考文献

[1] 周窦华. 小组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11).

[2] 肖离离.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2006,(10).

第7篇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不同的知识类型与结构组合而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与结构,选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问题式学习;专业技能部分则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书本、教师、网络资源,学习现有资源搜索、利用以及所需资源的开发;在整体的教学设计环节,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设定相关的课程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使学生协作完成任务和相应的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让教师和学生能常常与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推行混合开放式学习模式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多元化教学中,混合开放式的学习模式能得到很好的推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必要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相混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混合、结构化学习和非结构化学习相混合、定制内容和非定制内容相混合以及专业技能与综合创新相混合”五个维度的开放式学习模式;把流视频、文本和音频等网络化的技术交叉应用,让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融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任务与网络课程技术交叉的过程中才会获取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多元化教学、混合开放式学习模式的推行,让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实施复合式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专业课程体系内的知识类型与结构会有所不同,需要将“调研过程、调研报告、设计目标确立、设计过程展现、设计实践结果+答辩”这五种复合式的考核模式对不同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例如“镜头语言与剪辑”、“包装设计原理与应用”、“民间美术设计”采取“平时+设计实践+实践总结报告”的考核方式,重点监测、评价和保证学生对“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综合型的课程科目例如“园林艺术设计”“品牌形象设计”采取“目标+环节+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统筹兼顾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多维度教学平台构建的重要基础,是新模式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的网络化平台,也是开放式优秀网络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因此,创建适合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课程网站是网络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知识面为目标,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它的开发需要融合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及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课程网站建立了网络化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预习指南等都上传到课程网站的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将所有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制作和合理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录像,增强课程内容讲解的直观性、扩大课堂信息量。课程网站的设计应该提供能够支持信息共享的活动社区,采用在线讨论、专门的教师信箱等多种交互方式,可以允许学生在论坛社区中自由交自己或他人的设计作品来进行交流,同时允许所有浏览网页的学习者在论坛中针对学习中的疑惑或某一专题以发帖的形式开展学习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选择使用,以保证课程学习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信息社会必然会促使大量立体化信息的输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多媒体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材料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机会,这些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协作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混合式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可以弥补传统的课堂时空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开放式多维度教学平台就是以此为背景,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培养为宗旨”的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它的构建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文盈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第8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传播教育 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ase Teaching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REN Di

(Literature Institut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Take advertising specialty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urse teaching as research object, obtained from the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teaching cases a time series analysis under three main issues: first, beginner's loss, stress and anxiety; Second, students for flexibl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reflective analysis; Third,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academic pressure and curriculum concerns into the process of capacity building, thereby generating a positive feedback at the end learning experience, teaching cases in the future for tha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put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proposal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ime order analysis; teaching research

当前,面对传播产业的快速变动,我国学术界对于传播教育逐渐重视回应媒体产业的变化与本身学科的重新定位思考。目前我国传播教育研究方法较偏向宏观分析方法方面(Macro Analytical Approach),而较少采用微观分析方法(Micro Analytical Approach)。①因此,本文根据微观分析方法进行行动研究结构分析,进行符合教育行动研究精神的教学研究,深度检视学生学习传播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经验。

1 案例教学研究相关理论

教学研究持续地关注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当教学研究深入评估现在施行的惯例,验证好的惯例,仔细省思教学,并寻找学生如何成功学习时,将最能体现其研究价值。②另外,教学研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是不可忽视的,而应受到重视,因为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的一种现实需要,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战略需要。

而针对教育情境,发现课程问题,提出新课程发展的研究路径,应该以案例教学法推展课程发展,并提出系统化的主要程序步骤,这包括:③(1)通过案例陈述所关注的课程发展问题,规划可解决问题的课程发展方案;(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寻求可能的课程发展行动研究合作伙伴,实施课程发展方案;(3)案例教学课程评鉴与回馈,发表与呈现课程研究证据。

2 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学理念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反省行为,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典范,意味着教师、教材、媒体、教学、情境、活动均围绕着学生。可以看出,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策略核心价值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其具体特征包括:④(1)由点及面——个体示范学习;(2)小组协作学习;(3)媒体技术的融入;(4)衡量反思。增强学生使用远距教学资料库的机会,提升学生个体学习的学习环境;而小组协作学习,则有学生小组学习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评价中将学生智力和分数视为单纯的一种能力表现,因此评价方式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方法,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历程,当前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正视智力结构多元的重要性。⑤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应采取多元资料搜集方法,从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地点,而有系统地搜集学生信息,以了解学生学习全貌。以不同方式评价学生为例,本课程着重于传播教育的改革方面,因此,较为偏重实际操作的方式,然而,由于课程评价也包含口头报告,因此,也涵盖口头发问方式,此外,以课程评量期末报告而论,评量方式也包含论文式测验,因此,可称为多元评量。

为研究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在每学期平均有七次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针对不同产业新闻进行理论运用,进而解读关键产业新闻作品课程平时报告,其学生小组平时书面报告占30%,小组期末书面报告则占20%,个人及团体出缺席情况分占10%以及5%;个人网络学习及贡献则占10%;为避免大班教学中出现学生有Free Rider的现象,每次学生分组口头报告时采取随机抽签方式,进行学生个人口头报告成绩检验,其占25%,在每次学生的个人口头报告中,老师可进行学生个别学习成果的深度检验。这样长时间、多样式地搜集学生学习表现的精神源自教育学者对于多 (下转第210页)(上接第183页)样化智慧的重视,重视学生智慧的充实,不仅是对学生不同学习潜能的重视,也能带给学生多样的学习经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活化教学。

3 对课程的思考与建议

传播学概论课程本身即存在具体操作难于理解、量化和实验的问题。加上大一同学初入大学校园,尚不习惯自主性学习,一方面不能预先读书,结果听讲时要么听不懂、要么因思索而掉链子、要么课堂上热闹课后不知道学了什么……这些问题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解决。具体如下:首先,增强此课程理论与产业现况分析、此课程与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训练过程,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误判此课程属于“过度理论”性课程,而降低文学院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动机与兴趣。其次,传播是一个边缘学科,它与目前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交叉领域,因此此课程所设计的多样化、互动师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复合式学习、修正式案例教学、小组写作等教学策略下,具体学习传播基础理论、整合产业分析理论与现况、传播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操作,应该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原本的学习焦虑。该策略对学生学习习惯会产生良性冲击,可协助刚脱离应试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教育学习方式。再次,学生于课程结束前,实践课程应用理论与生活传播现况相结合的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未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此教学案例从一开始的学生对课程的忧虑,到过程中的能力建构,进而在期末产生正面回馈的学习经验,此教学案例对其他“概论”式课程的调整和跨学科实验充满了期待。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新生入学焦虑问卷和新生新课的开课问卷调研,更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并据此设计本学期的实践环节具体操作步骤。(2)设置反馈机制检测学生非常态学习态度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状态,为后续实际操作环节提供支持。(3)尽量采取互动性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学习氛围。(4)安排传播产业相关会议参观行程,让学生更贴近产业现况,从而在“产学研”发展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5)针对传播学的宽泛研究对象,学生学习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及评估,应特别重视学生是否将传播理论延伸到应用理论、从应用理论到实际操作。应学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6)教师应尽力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学生意见以及不断强调学生问卷回馈绝对不影响学生成绩,成绩也尽量在学期中逐渐公布,以降低学生不敢真实反映意见的状况,致使问卷回馈内容无法呈现多元意见。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GH11096)系列成果之一,本作者为课题组成员

注释

① 左雪梅.高校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1).

② 冯钢,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展趋向[J].新闻界,2004(3).

③ 辛蔚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策略研究——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5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0

2012学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其主要特征是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创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校本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因经历背景和学科资料背景等原因,普通高中教师在开发职业技能类时普遍感到颇有难度。

研读教材,可以发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突出化学的实用性,渗透着职业性。在《化学1》、《化学2》的必修教材中,以化学应用专题来编写,突出工业生产的原理和技术。如,“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为专题,介绍了氯碱工业、镁的工业提取。由此我们找到化学基础知识和地方化工的契合点来开发职业类校本选修课程,从而发挥我们自身的专业,又能接地气,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了解当地化工业特点,激发职业意识。

一、选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把开发视点定位在跟高中化学与地方化工特色的结合点,确定课程名称为“金属冶炼与玉环冶金工业”。一是为了体现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但不属于学科知识的拓展,只需高中必修化学的基础知识,使之成为面向包括文科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选修的课程。二是为了体现我县地方化工特色,普查与梳理我县产业,发现我县利用金属材料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我县是全国阀门基地、炊具基地、汽车摩托车配件的生产基地……与之相配套的金属冶炼与电镀等化工类的产业也较发达。有些学生家长就从事这些行业,学生有亲近感,又为课程资源的拓展提供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产业的状况,体验家长挣钱的艰辛与知识的重要,感悟“勇立潮头奋勇争先”的玉环创业精神,催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一个窗口。

二、调研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程开发前的校本调研,以便确认这门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1. 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的基本情况。通过企业走访、网络资源、探访亲朋好友、学生调查等途径,了解我县金属冶金化工产业情况,发现主要集中在铜的冶炼、铁的熔炼、合金材料生产等。如果仅限于此,内容太少不足以课程形式体现,也不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2. 了解学生对金属冶炼产业的兴趣。通过班级询问与个别交流等途径,我们发现各班均有少数学生对此有兴趣。按照学校对选修课程开发的相关要求,若每班有3位学生有兴趣选修,整个高一年级将有近40名学生会选修本课程,达到了课程开发的要求,如果我们实施得好些,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修。

3. 了解化学教材中金属冶炼相关内容。教材涉及钠、镁、铝、铁、铜等金属冶炼的化学原理,我们想既要体现我县特色又应有所拓展,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产业调研。

三、构思

按照校本选修课程的一般要求和我校具体要求,我们确定本选修课程针对高一、二学生开设。总课时数为18课时,,修习合格的学生可获得1学分。课程提纲如表:

四、激趣

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共同的选择走班到一起,靠行政班级的纪律约束、传统纸笔测试等强制性管理校本选修是走不远的。激趣成为吸引、凝聚学生并使之学有所获的必然选择。

1. 从展示资料到设计学生活动

校本选修课程不同于讲座。资料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侧重于金属冶炼化工的技术与现况、前景,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供一个平台,没有丰富的资源,课程也将不能存在。但展示资料的同时,也应增加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可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参与。

例如,“铜的冶炼”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表:

2. 从老师的一言堂到学生分组任务式的参与

选修课程有些专题缺乏学生实验探究,如何变老师过多的资料性介绍为学生积极参与呢?为此,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申报一个任务,课外准备,在下节课时进行讲解,实现同伴交流。

指导学生开展查阅资料,制作演示文稿。同时也要查资料,掌握更丰富的资源,以便在学生汇报交流中给予评价与补充。

从实践来看,学生能高兴地接受任务,小组汇报、相互交流中积极地展示自己,倾听他人,获得自信。

3. 从课堂到企业

根据本校本选修课程性质,我们安排一些企业走访的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实地观察,了解产业。本活动组织一般有三个阶段:

①活动准备:联系企业,让企业主了解课程性质、学生特点与人数、参观目的,向企业主征求参观的注意点,与企业主协商供学生参观的项目与讲解内容、参观时间、访谈内容等。与学生家长沟通,征求家长意见。提出安全预案,向学校提出申请。指导学生预先了解企业生产特点与基本知识,准备访谈问题,准备必需的文具、相机等记录工具等。

②企业参观:例如,我们选择了铜粉回收、还原与冶炼的企业,与企业主约定后提出参观全套生产过程的要求,企业主请技术人员作讲解员并向学生演示。选择一些无危险性的生产让学生动手实验以获得体验。

③总结:参观访问后,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自建小组撰写参观报告,作为选修课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校本选修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考核与评价,无法保证选修课程的正常实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选修课程学习的热情,但过于刻板的考核与评价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我们的实践是:考核与评价方式与化学学科不同,即不采用传统纸笔测试,注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个体表现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第10篇

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国际比较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时间的国际比较

各国对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不同类型的会员,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学习时间。对于那些从事公开业务(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每三年必须完成12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20小时;对于那些从事非公开业务(not 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则每三年必须完成9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15小时;对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会员,每两年必须完成8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每年至少20小时。如果一个会员由从事公开业务转向非公开业务、或者情形相反,则三年期法定的累计学习时间应予以调整,按公开业务每年40小时、非公开业务每年30小时计算所需要的总学时。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规定,每个会员在三年内必须完成100小时的后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Royal NIVRA)规定,会员每年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必须达到40小时或每两年80小时。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规定,执业会员接受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接受脱产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脱产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时间来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同时规定也是最严格的。这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起步不久,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

二、后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NASBA)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2月对外公布了《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Statement on Standard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征求意见稿。在该公告中,明确提倡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sponsor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组织者负责将学习计划传递到学员手中,可以采用工作室、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另一种为自主的学习活动(self-direct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学习活动是在没有外部组织者的帮助之下自己进行和完成的。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后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课堂教育、组织学术讲座、召开研讨会、网络或电话教学以及自学等。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有专门负责职业后续教育的机构——后续教育委员会(VERA)。该组织提供的培训方式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上教学以及函授等。会员或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既可以参加后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在公司、大学学习或在家自学。

中国注册会计师参加职业后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脱产课程学习、非脱产课程学习、参加专题研讨会、承担专业课题研究以及个人专业学习与实务研究等。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学习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其中有组织的学习一般居于职业后续教育的主导位置,而自主学习则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自主学习层面来讲,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其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在会计职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如美国、荷兰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高,而在会计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低。

三、后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了多种课程来满足职业后续教育的需要,课程种类在150种以上,并且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要进行修改或更新。其后续教育课程按会员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具体分为:(1)基础课:用于新会员,该课程知识面窄,强调基本原则和技能;(2)中级深: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3)高级课: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4)更新课:介绍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5)星级课:由高级专家指导的讨论课。与此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课程,由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指定的后续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设计,其中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是会计师教育组(AEG),该组织从1988年开始成为美国自学后续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领先者。目前,该组织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1)计算机系列;(2)税收系列;(3)审计和会计系列;(4)遗产计划(estate planning)系列。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会计、审计、财务、税制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最新发展;(2)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课程;(3)信息技术。

荷兰的后续教育委员会与荷兰一些大学合作,为不同层次的会员制定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如信息技术、保险、工商经济、法律、税法、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管理技术等。该委员会在制订后续教育课程内容时着重突出“能力”教育,并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行为能力等。一般性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准;解决问题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评估能力等;实际行为能力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人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并影响他人的能力、组织能力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2)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职业规范;(3)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规;(4)执业所需的其他知识与技能。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对象及其需要确定。针对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以及一般执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各有侧重。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设置的课程来看,各国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其中美国、中国的课程规划比较详细,而加拿大、荷兰的课程设计则比较简约。由于职业后续教育面向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因此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般都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不是知识的传授,置于核心地位。与美国、加拿大、荷兰相比,中国课程设置唯一的缺陷在于没有对信息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审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四、后续教育评价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会员应定期报告参加后续教育的情况,日期为会员加入协会之后每个日历年度的起始日。考虑到各种因素,协会还规定了报告宽限期(grace period)——法定报告日后2个月内。对于报告的格式,该协会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即在年度会费报告中包含下列的陈述:”在缴纳会费时,我确保自己已履行了后续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同时该协会要求,在陈述报告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在《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征求意见稿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参加有组织学习方式的会员,该准则要求他们在报告学习情况时提供以下的信息:组织者的名称、学习的题目和内容、日期、地点以及职业后续教育的学时等;而对于参加自主学习方式的学员,在完成自主学习活动之后,学员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完成该活动的相关文件,诸如由第三方提供的证明、证书或撰写的文章等。此外,学员还应对自主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供自我评估报告。如果学员对完成的自主学习活动诸项目中有超过半数表示满意,则报告还应附上一个专家评阅意见。如果未超过半数,则不需要这样的意见。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每年会员必须向协会提交一份前一年的学习报告,但对未完成后续教育课程的会员则目前尚未出台强制性措施.而是靠会员的自律和自我责任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每位注册会计师建立一套培训档案,并制发了统一的注册会计师培训手册。每一位注册会计师都要按要求在培训手册上记录其培训情况,并要经过有关机构的确认。

从上述国家后续教育的评价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自我约束型和控制型。在美国、荷兰等国,后续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注册会计师的学习意愿强烈,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注册会计师对于新知识、新能力的需求。而在中国,就目前来看,注册会计师的业绩评价还不仅仅取决于执业水平的高低,而更多受到非执业技能因素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的动力不足。如此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采用控制型评价方式应是一种理性选择。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1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改革;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为核心,以工作内容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基于这个思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首先针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大量调研,建立起了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坚持高职高专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切实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来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社会的适应性。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也是农产品检测、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工业分析等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主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广而复杂,实用性不强,不足以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来使学生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

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导思想,结合本专业及专业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以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

重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课程改革思路依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工作场景的考察与职业能力需求的调研,并通过对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我院的师资和实训基本条件,按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和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筛选出典型的、具备可操作性的真实企业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关键技能点进行分析,最终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粮油及制品的检验、乳及乳制品检验、糖果及饮品检验、蔬菜水果的检验、肉及肉制品检验、果脯蜜饯食品检验6个学习情境。为便于组织教学,在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单元,每个任务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均遵循“接受任务—确定检测方法—制定检验方案—样品采样—分析检验—分析结果与误差分析—出具检验报告”的典型食品分析工作过程顺序,学习任务的排序也同样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设立合理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重心,应选择合适的载体,设置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湖南地区的主要食品行业类型,设置了学习情境。《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设置的6个学习情境共90课时(见表1)。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进行教学。学生以每次任务的具体代表性食品为载体,根据分析检测的需要,查阅现行有效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并按照标准和方法要求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数据处理、撰写检测报告。

注重实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将《无机化学》、《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部分内容整合成《有机食品分析检测设计与实施》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行业发展动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理论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标准的传授,做到“够用”;课堂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实用”;综合性实训中,要强调与食品企业及食品检测机构生产现场的全面介入和对接,检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对接,对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从学习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使学生从具体的检测项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对象不抽象,好掌握,学习也变得更有目的性。整个教学过程在模拟真实企业车间、检验室的实操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与生产操作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因此,在模拟真实环境条件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此举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从内容上贴近了学生,从教学形式上吸引了学生,可以有效淡化理论教学的说教味。

教学项目向开放型、综合型和研究型发展本课程的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项目的选择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所训练的技能应符合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可通过依托食品企业和食品质量监督行业,将《食品分析与检测》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企业质检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完成对某个产品或产品的某项指标的检测。在这个过程中,从样品预处理、试剂配备、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课程进行中,食品分析实验室一直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用知识的目的性选择综合型的实验项目,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进行试验。此举可打破全班同时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改为以1~2人的小团队进行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与动手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实验项目必须是完整的,从选题到方案制定及分析检验、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整理、检验报告的撰写均需学生自主完成。

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实行过程考核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书写实验报告。但由于实验报告的内容多且繁琐,学生往往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忽略了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革后的实验操作中,需要撰写的是检验报告,为了进一步缩小与企业的距离,以检测报告代替实验报告,就可让学生不再专注于实验的原理和相关步骤,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此外,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采用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相结合的以证代考、以过程考试为主的方式,可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理论转为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克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淡化了高深理论的说教,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任务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在循序渐进的模块学习过程中,完成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初步转化,为食品类专业的课改指明了大方向。

参考文献:

[1]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