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舞蹈教学

中学舞蹈教学

时间:2022-12-28 06:12:53

中学舞蹈教学

第1篇

一、舞蹈技巧训练的应用

舞蹈技巧的训练水平,能直观地体现出舞蹈者的专业水准。它包含运动学与医学双方面的技巧,能把人体优美、稳健的动作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人体运动一直是科学领域探讨的话题,而舞蹈中不仅包含人体运动学,还包含了运动生理学与心理学。

目前我国的舞蹈教学在科学运用的范围有:关于人体热身方法、身体治疗学、身体各项机能的相关研究及锻炼方法等。这几种舞蹈教学方式应在实际训练中多加运用,当然并不单单是让舞蹈学习者学会更多复杂的身体运动技巧,而是通过对以上舞蹈教学方式的讲解与学习,了解舞蹈教学中身体能体现的各种动作,感受来自舞蹈技巧的魅力,然后才能对学习舞蹈技巧产生热情,表现出稳健、优美、潇洒、委婉的舞蹈魅力。

舞蹈技巧的训练是讲究方法的,只有掌握其精髓,才能表现出更好的舞蹈。这是有一定的学习方式的。第一,对舞蹈这门学科的内容要有全面的了解与自身体会,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只有熟练掌握舞蹈训练方式,才能在舞蹈训练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课堂上对于舞蹈技巧的讨论要特别重视,之后才是舞蹈的具体演示。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舞蹈动作的讲解,让学生熟悉前后动作之间的联系与转换技巧。训练时身体的力量与柔韧性是分不开的,这对一些动作有很高的身体要求,所以,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二,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舞蹈演员艺术素质的,艺术是具有表达能力的,而舞蹈能更好地锻炼舞者的这种表达能力。在舞蹈训练中,身体动作的流畅与连贯虽然让观赏的人感觉舒适,但这不是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三,舞蹈教学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舞蹈训练开始前,学生要做到充分热身,使身体活动开,以免在训练中出现身体受伤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热身就已经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使学生真正学习舞蹈技巧的时间很少。但是,舞蹈不是有氧运动,只有优美的动作、充沛的感情才是舞蹈表演的魅力所在,而想要跳出优雅自然的舞姿和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肢体动作,只有身体伴随呼吸的频率而进行动作,再通过合适的配乐,才能表现出完美的舞姿。

二、身体技巧与舞蹈技巧

舞蹈技巧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出场、旋子、飞脚、侧空翻、后空翻、小翻等,这是在舞蹈技巧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这些动作能让舞蹈表演张弛有度,具有表现力,也更具观赏性。但是,这些技巧的训练对于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坚持训练,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现代舞蹈不同于旧时代的舞蹈,舞蹈技巧的多变和创新成了现代舞蹈考核的新指标。就目前来看,舞蹈院校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做得不是很好,缺少专门训练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只有通过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学生才能参加舞蹈表演,而且在舞蹈演出时,可以很好地确定自己表演的位置,从而配合他人完成表演。舞蹈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舞蹈学习者提升对于舞蹈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所以,训练时,专业的训练与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身体技巧的训练主要内容是:力量、柔韧性、持久力、跳跃、速度等方面,这是人体都具备的,也是最基础的素质能力。关于舞蹈专项素质的训练内容,则是对舞蹈技巧与身体各部位配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的好处就是利用舞蹈技巧中一些高难度动作的反复训练,来锻炼身体技巧。

身体技巧的训练与舞蹈技巧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舞蹈技巧训练中,只有身体素质达标,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技巧;而也只有舞蹈技巧完美地展现,才能更好地体现身体素质。专业的训练才能带来专业的效果,舞者只有?过专业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第2篇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舞蹈的艺术情感

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细致观察,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学习舞蹈,就应对各类的舞蹈作品进行观察。在观察时提高认知,理解内涵并进行必要的细节记忆,最后提炼、升华,以此来充实、提升自己。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观察各种舞蹈作品的机会,教师可以将观察的方法和要领传授给学生,使其养成善于观察舞蹈的良好习惯。尽管舞蹈是高于生活的,但舞蹈艺术的根源是生活,尤其是带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所以还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其实,在任何一个民族舞蹈开课之前教师都应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属性和生活习惯,不管是通过视频观察还是到当地去观察。以学习藏族舞为例,通过学习之前对藏族人们的观察,学生会发现藏族人由于生活在高原上,因此日常行走过程中上身会不自觉前倾、后仰,而这种体态也恰好是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在了解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之后,学生不仅能很轻松地掌握藏族舞蹈的体态还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高原地区人们生活意志的坚强。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舞蹈形象中的愿望和心情,从而不由自主地表演,这样舞蹈的艺术情感立刻就丰富了很多。情感是舞蹈的生命。舞蹈在音乐的烘托下要表达出它内在的含义时,只有外在的舞蹈动作,是远远不能达到,只有将感情融入舞蹈,观众的心才会跟随舞蹈一起舞动,才能触及舞蹈的精髓与灵魂。丰富饱满的感情为舞蹈的正常展开提供了内心依据,感情与舞蹈的统一创造了真实而美好的舞蹈形象,舞蹈的艺术情感倍增。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舞蹈不单是将精湛的技术技巧展现给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肢体、神情等诸多表现力向观众传递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知。学生通常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只注重动作的规范性、流畅性以及技巧的高能化,却往往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学习和锻炼。以至于在表演剧目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想是"有血无肉"的空架子,从而也就失去了舞蹈本身所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以身做起,在传授专业技能时,语言要生动、准确、亲切,动作要在规范的同时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技艺性。形象性是舞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人有审美的感知。离开了艺术的形象,就不可能给人以美感。但并不是一切的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舞蹈的美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感染性。具有感染性的形象才能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培养学生内心感情的激发,面部表情的强化,肢体表现力的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内心感情的激发是只有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了编导想要传达的思想或作品本身所存在的感情所要表达的东西后,与自己的心灵发生了共鸣,这时候他们的情感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作品和感人的作品,这样可以更容易的把握作品本身蕴涵的感情。在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艺术培养。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活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达到展示舞蹈美的目的。当然,艺术通常呈现出不断分化和不断渗透的趋势。这不仅要求要对学生开展舞蹈专业理论的教育,还要进行历史和文化以及艺术等多种人文学科方面教育,全面增强学生的艺术培养。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舞蹈的艺术水平

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创新性。舞蹈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艺术水平的重任,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这样才更有希望培养出具有独特艺术审美的舞蹈人才和具有高超舞蹈技术的舞蹈人才。同时,舞蹈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舞蹈艺术从生活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和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并且必须经过艺术创新才能以更加充满生命活力的方式展现给人们。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同时要大胆创新,使舞蹈跟上时代步伐,展现出舞蹈更高的艺术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即兴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生活感受沉淀到一定程度,在即兴表演中,创造力瞬间爆发,从而才能创造出最符合实际生活需求与特色的舞蹈。这种创新符合生活时代需求的舞蹈,不仅使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得到很大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艺术水平。

任何艺术表演,包括舞蹈表演,都属于一种创造行为。即便是舞者试图完全按照编导意图进行舞蹈表演,而实质上其中也或多或少包含了舞者个人的创造行为。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所具有的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整个表演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舞蹈表演者的创造力,所以表演者的创造力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应该必须引起重视。当然,包含舞者创造行为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舞蹈的艺术水平。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还可以从这门综合艺术的其他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其他方面提高舞蹈的艺术水平。

舞蹈艺术的存在是以形体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动作要包含丰富的感情。因此,舞蹈要求舞者拥有很深的技能功底,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但是表现力决定了舞蹈的成与败,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表现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学实践中,在注重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力、对舞蹈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力、对舞蹈想象力和对艺术的创造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舞蹈作品的感情基调,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继而,使学生舞蹈的艺术情感更加丰富,舞蹈的艺术水平更高,最终实现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明显提高,真正实现舞蹈的艺术价值,展现舞蹈的欣赏价值。

作者:张伟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第3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应用;幼儿舞蹈教学;融入

舞蹈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内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根据自己民族风俗特色编创出独特的舞蹈,并世代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欣赏价值较高,如果将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幼儿视野,提升其艺术审美力,强化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幼儿了解到民族特色和传承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因而,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的价值

(一)民族舞蹈能够丰富幼儿舞蹈知识和增强民族感情

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激发幼儿想象,激发其舞蹈学习积极性。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内含着古老传说,在舞蹈教学中可以先向幼儿讲述传说,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调动其热情,提高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民族舞蹈来领略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并强化其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1]。幼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了解民族、认识民族和继承民族精神是幼儿的历史使命。由于幼儿活波爱动的天性,使得舞蹈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加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美丽,感受其魅力,进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深化其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比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筷子舞、骑马舞及傣族舞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不仅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能强化幼儿对民族舞蹈独特魅力的领略,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民族文化,激发其探知少数民族的欲望,进而增强其对少数民族的感情。

(二)培养幼儿对民族传统的尊敬感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非常强烈[2]。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体会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及生产,增强其探寻民族文化的欲望,进而萌生对民族文化的敬意。例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傣族舞时,可以采用葫芦丝伴奏,让幼儿在此伴奏下翩翩起舞,以感受傣族民族风格和民俗氛围,利用锣声让幼儿感受拉祜族的民族生活;利用民族舞蹈中的独特服饰和民族音乐、风俗照片等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

(一)民族舞蹈氛围的营造

活波爱动是幼儿的天性,活波也是民族舞蹈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首先应营造活波的舞蹈氛围,以体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贴合幼儿的天性,再选择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音乐,比如维吾尔族的《阿拉木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马》等蒙古音乐,以此欢快的民族音乐来营造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氛围,让幼儿在此氛围中去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将民族舞蹈同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学习民族舞蹈,以提高教学效果[3]。此外,将幼儿舞蹈教学分成舞蹈表演、舞蹈知识及舞蹈手工等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各不相同。舞蹈表演板块主要为幼儿提供少数民族服饰、道具及民族音乐,引导幼儿换上民族服饰表演民族舞蹈,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服务,满足幼儿的表现心理,以提高其学习民族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民族舞蹈知识板块中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和舞蹈文化,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舞蹈知识。如傣族孔雀舞,向幼儿介绍孔雀的美丽和吉祥寓意,孔雀舞代表着傣族人民对幸福、善良和勤劳的追求及向往。民族舞蹈手工板块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搜集少数民族风俗照片、民族乐器及舞蹈服饰等资料,让幼儿对民族舞蹈知识及民族音乐进行充分了解,并制作相应的民族舞蹈服装及相关视频。比如傣族的孔雀舞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孔雀头饰、裙子等;制作维吾尔族的方帽、小马甲等。

(二)民族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民族舞蹈具有较为丰富的类型和内容,一些舞蹈虽然具有较高的欣赏性,但动作难度较大,不适宜幼儿学习和表演。加上幼儿接受能力的限制,动作难度过大,幼儿很难掌握其精髓,进而使其丧失学习信心和降低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因此,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应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种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应适合幼儿学习能力,以简单易学且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为宜,比如蒙古族的《骑马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民族舞蹈的独特和优美,还能保障其掌握和理解舞蹈动作要求,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当然,合适舞蹈的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舞蹈技能和知识,且教学经验丰富。幼儿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的特殊表现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则很难把握幼儿民族舞蹈同民族舞蹈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传承。可见,舞蹈教师应提升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民族舞蹈教学新理念。当然,幼儿园也应强化民族舞蹈教师的技能培训,规范教师行为和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灵活应用各种方法,以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民族舞蹈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激情和普及、传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应贴合幼儿心理和天性,注重舞蹈文化的全面渗透,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媛姝.幼儿学习民族舞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3(20):107.

第4篇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 教学中的不足

1.1 教师素质不足

现阶段,素质不高的问题在一些舞蹈教师身上较为突出,素质不高对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这一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素质因自身角色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受畏难情绪影响,工作中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用同一套舞蹈进行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仅承担着舞蹈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其他教务工作,这就导致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被占据,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素养。但时代在变,舞蹈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无学习与提升则难以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

1.2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

舞蹈设置与编排不符合需求,这里的需求具体指的是学生的发展需求。若舞蹈教学所面对的学生为非专业类型,那么学生本身就缺乏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结合学生需求自编教材,并将教材应用至舞蹈教学中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若教师是非专业出身,那么自编教材并不是件易事。另一方面,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受专业舞蹈知识的常年影响,即使教师有能力自编教材,也难以避免将专业知识、专业内容过多地编写至教材中,最终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1]此外,在一些学校中并未建立专门课程进行舞蹈教学,而只是兴趣课,通常情况下,兴趣课不会有非常多的时间安排,且教材更新非常慢,这都对学生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1.3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表现在教学的方法与方式上,这一问题在不少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首先,在不少学校中是以选修课来设置舞蹈课程,多且广的舞蹈知识难以在选修课的有限时间内学习。课程发展有其规律,而这样的设置并不合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难以对舞蹈进行系统的学习,综合素质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其次,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即以单纯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动作的传授作为侧重点。这样的教学较为机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舞蹈,其认识始终较为浅显。

1.4 目标设置不足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是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这是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有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人体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来宣泄情感、表达相应的情节以及抒发对美的理解。作为舞者,除熟练掌握基本的动作外,还需对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有良好的把握,且审美情趣较好,这样才能表达出舞蹈中不同层次的内容。但是,因不少学校没有正确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导致目标设置出现偏差,教师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功或动作作为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2]

2 对策分析

2.1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舞蹈教学首先需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纠正教学中的错误观念,正确看待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首先需培养其艺术表演意识,这种培养应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在摸索中深入认识舞蹈的表演内涵。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带领者,鼓励学生成为舞蹈编排的一份子,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舞蹈的编排来了解舞蹈的艺术主题。同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吸收舞蹈所蕴含的艺术养分,应引导学生对舞蹈中的各个动作细节进行认真的体会。[3]以民族舞蹈的编排为例,假设该舞蹈的主要意境为宁静与空灵,那么,可令学生深入讨论舞蹈主题,以此作为教学的开端。在主题确定,学生初步掌握其艺术表现力后进行舞蹈的编排。编排需反复播放伴奏音乐,在体味音乐的过程中编排动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细致地推敲舞蹈中的动作与技巧。在编排完成后进行整套舞蹈动作的学习,学生全程参与了舞蹈的编排过程自然能够深入地理解与认识这一舞蹈。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良好地展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舞蹈的美感也经学生的表演与艺术思想意识得到展现。

2.2 多样化舞蹈教学

多样化舞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学所用的舞蹈类型多样化,教学所用的方式与手段多样化,提升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舞蹈的学习、艺术表演力的形成没有捷径,要想充分地理解、领悟舞蹈艺术表演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次反复地实践。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舞蹈教学同样也可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可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来讲解舞蹈艺术表演。生动直观的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其中的动作技巧、艺术表现力等内容。[4]在视频学习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学习,舞蹈所用的音乐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音乐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在进行音乐情感因素的讲解时,教师需将讲解与韵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配乐。在视频、音乐讲解后引入图片,通过图片展示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与来源,用完整展示舞蹈艺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2.3 增加实践机会

对于一个舞者来说,舞台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平台舞者的艺术表演力能够得到展示,是舞者非常向往的平台。增加实践机会可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抓住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诠释舞蹈艺术表演并不局限于个人舞蹈或集体舞蹈,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勇敢尝试。通过舞蹈比赛,学生获得的表演经验是教学、观看他人表演所得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与认知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这就是实践的优势。教师可组织学生报名,并带领学生参赛,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备战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会得到冲击与提升,其造成的效果、带来的影响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开始着重揣摩舞蹈艺术表演力,并摸索如何将表演力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实践的优势无可比拟,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舞蹈欣赏;舞蹈教学;作用;幼儿园

舞蹈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舞蹈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幼儿理解、感受、鉴赏、品评舞蹈艺术作品的过程,是幼儿园舞蹈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幼儿园舞蹈教学往往忽视了舞蹈欣赏活动,只是单一地依据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某个幼儿舞蹈的教学活动。日久,不少幼儿对舞蹈学习兴趣不高,在舞蹈创编活动中动作语汇贫乏,思路不开阔。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舞蹈欣赏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以舞蹈欣赏来丰富幼儿舞蹈教学,使舞蹈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1 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舞蹈作品,培养舞蹈感受能力,激发舞蹈的兴趣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情绪反映,使之产生向往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的舞蹈作品是舞蹈欣赏教学的前提。每学期初,我园教师都会精心选择不同的作品作为舞蹈欣赏内容,并制定到舞蹈教学计划中。比如:幼儿较熟悉的中央春节晚会舞蹈精品节目《千手观音》、《侨夕阳》;富有情趣拟人化的舞蹈《担鲜藕》和音乐剧《猫》;节奏欢快、富有童趣的儿童舞蹈《向前冲》、《健康歌》以及给幼儿多种情绪体验的杂技芭蕾《梁祝》等,这些节目不仅激起了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感知力。

舞蹈感受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它关系着一个人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感受舞蹈的程度,它是接受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在舞蹈欣赏过程中是注意观看舞蹈,并且有鲜明的情绪反映和动作反映,还是看而不见无动于衷,这是判断儿童舞蹈感受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多数有舞蹈感受能力的儿童,都是积极主动地去观看舞蹈,同时有明显的与舞蹈内容相关的情绪和动作反映的。比如在欣赏杂技芭蕾《梁祝》时,孩子们看到两位杂技演员在优美的小提琴曲《梁祝》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孩子们享受着芭蕾舞带给大家的艺术美,当看到女演员穿着芭蕾鞋立在男演员的头上时,孩子们发出惊叫,并开始议论芭蕾鞋是不是有魔力,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尝试立脚尖的动作,最后,孩子们对两位演员的表演表示赞叹:“叔叔力气大,阿姨长得好漂亮,舞跳得真好,本领高,这个舞蹈真好看!……”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给幼儿讲解了关于芭蕾舞的一些小知识,从此孩子们对芭蕾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作品时他们的感受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和了解每个幼儿的内心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不能用简单的评价标准或教师个人感受的解释替代幼儿的独特感受。在反复欣赏中,首先引导他们对作品的音乐、动作、队形、服装、情绪进行体验和感知,再从欣赏作品的具体、形象的外在美,到由浅入深地关注作品的内在美,在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的同时激起幼儿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欣赏舞蹈的兴趣和能力。

2 培养模仿能力,丰富动作语汇

模仿是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主要方法,通常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但是,由于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师舞蹈能力水平等原因,使教师教学示范有局限性。比如:多人的配合;技能技巧的演示;服装、道具的特征和运用等。同时,根据幼儿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性,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节奏欢快、动作夸张的舞蹈作品让幼儿欣赏,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和锻炼幼儿的模仿能力。比如我园选择了舞蹈《侨夕阳》供幼儿欣赏:在欣赏第一遍舞蹈时,幼儿就被舞蹈演员夸张、滑稽的动作深深地吸引,他们都目不转睛地观看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不一会儿就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演员的动作。通过两三遍的观察、模仿,几个代表动作已被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幼儿基本掌握了皮影动作节奏的顿、挫、强、弱规律;头、手、脚步的协调方法。不同能力的幼儿分别掌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极大丰富了幼儿的动作语汇。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动作的示范者、教授者变成了幼儿学习舞蹈的伙伴和支持者,不断对幼儿进行观察和鼓励。这样,不仅免去了教师课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舞蹈的环节,还避免了因教师不够规范、正确的动作示范,对幼儿学习、兴趣产生的不利影响。

通过欣赏各种舞蹈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动作语汇及想象空间。例如幼儿观看过音乐剧《猫》后,在进行舞蹈《森林的清晨》创编过程时,幼儿将在《猫》剧中看到的猫的各种动作、姿态运用到了舞蹈创编中,出现了睡懒觉的猫,伸懒腰的猫,并发挥想象创作出了边唱边跳的猴子,爱打扮的黄鹂鸟,老得走不动路的老虎等。

3 培养观察力,提升和美化动作

在舞蹈反复欣赏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提升和美化幼儿的动作。比如欣赏舞蹈《担鲜藕》第一遍时,要求幼儿注意观察舞蹈中有几个角色,分别是谁,在干什么?第二遍要求幼儿注意观察并模仿出担藕人的主要动作(挑担、擦汗、洒水等)和藕娃娃的动作(蹲步前进、站立、扇扇子等);第三遍要求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跟随画面演员一起做动作(片断),并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情并进行模仿、体验;第四遍要求幼儿自由结合,三人一组通过观察并利用道具表演片断;最后,鼓励幼儿跟随舞蹈音乐进行舞蹈表演,使幼儿从对动作的关注转移到对音乐的倾听和动作与音乐的融合上,加强幼儿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协调、反应能力的训练,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最终,幼儿的舞蹈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4 培养舞蹈审美能力,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舞蹈,是一种浓缩的艺术,也是综合的艺术。它集音乐、体育、美术于一身,它能给幼儿美的感受,陶冶幼儿的情操,锻炼幼儿的体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表现能力。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又是多角度、多方位的,通过欣赏成品舞蹈,可以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舞蹈艺术感受。例如通过欣赏演员们的表情、动作、队形变化,使幼儿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演员的服装,舞台布景可以使幼儿得到美术熏陶;音响、灯光使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等等。事实表明,幼儿经过一段时期对不同舞蹈作品的欣赏教学活动后,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能够感知舞蹈作品不同的情绪类型;感知舞蹈作品中音乐、动作的不同风格特点;感知艺术表现手法和舞蹈内容的关系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喜好对作品进行评议。比如有的幼儿说喜欢幼儿舞蹈《向前冲》,因为演员都是小朋友,他们表演的动作很有劲,音乐很欢快;有的幼儿喜欢《梁祝》,因为舞蹈的音乐很好听,叔叔、阿姨很了不起,她喜欢芭蕾鞋;有的幼儿说喜欢《侨夕阳》,因为奶奶们表演得很好,很滑稽,很像皮影,她也想表演这个舞蹈;有的幼儿喜欢《猫》,因为演员化的妆和衣服很像猫咪;有的幼儿喜欢芭蕾舞《天鹅湖》,因为舞台很漂亮,演员的衣服很漂亮……

5 舞蹈创编注重情感表达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藏族舞前,笔者就会先播放有关藏族的视频。在短片中,学生会欣赏到有关藏族风土人情的介绍,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对藏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服饰有了具体的了解,还会对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获得丰富的感知,对将要学习的动作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第二,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应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学生最厌烦上的舞蹈课程恐怕就是基本功训练了,因为这个课程内容枯燥,非常艰苦,多数学生有怕苦、怕痛、怕累的思想。笔者就抓住学生比较喜欢爵士舞的心理特征,把基本功训练和爵士舞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对基本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还应多观看、多参与、多体验。只要有机会,笔者总会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现场文艺活动,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的同时,充分体会到现场舞蹈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而且,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登台演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关注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在舞蹈课堂上,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小组合,都会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能力好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动作要领并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而能力差的学生就畏畏缩缩不敢放开来跳。所以老师应该把学生大致归类,分层教学。首先,对于优等生及有一定舞蹈基础,且自身条件较好爱好舞蹈的学生,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必须要求其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熟练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舞蹈艺术表现力,能独立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让这些学生起带头作用。其次,对中等生及没有舞蹈基础,自身条件较差,但十分热爱舞蹈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力争赶上,要求其必须熟知舞蹈动作要领及精髓,重点培养其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为以后进入幼儿园教学作准备。第三,对于特困生及没有舞蹈基础对舞蹈又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积极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注重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进而树立学习舞蹈的自信心,要求他们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挖掘自身有利条件,渗透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侧重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笔者还制定了一些制度,如要求每位先进的学生在课后辅导2位后进的学生,这样既锻炼了先进学生的教学能力,也解决了后进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的问题。实践证明,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改变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众所周知,舞蹈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被动式的教与学。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舞蹈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训练目的,才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热情,在课堂中用心体会每一个动作,深刻理解动作的要领。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转变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时,笔者会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再找一位同学做动作,让其他同学分析其动作上的不足,这样做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纠错、指导能力;然后,将学生分组,互相指导纠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老师节省了大量的纠错时间,而且使同学们在纠错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民族民间舞蹈课时,笔者尽量避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一方法是经前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实际效果,不断变换和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训练。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自觉注意的状态,课堂进展较快,效果明显。有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民间舞的课堂训练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在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创编,然后再进行实际教学,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创编思路,还可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创编方面的不足。但老师可以做些提示,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舞蹈动作。例如,幼儿歌曲《粉刷匠》中,“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大,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就可以启发学生依据歌词内容设计情节,然后进行动作创编;在进行律动创编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例如,在创编鸭子律动时,一般学生都能做出鸭子的基本特征:扁扁嘴巴,走路摇摇摆摆,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模仿的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变成艺术化的东西,再配上音乐,简单的律动就完成了;在幼儿民族舞蹈创编时,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教授过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将一些简单的组合重新进行节奏、队形上的变化,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做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作。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舞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循序渐进,长期磨炼,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因此,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分课内课外同时进行。

1.课内

高一上学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尝试课外创编简单的舞蹈(将学生分组,课外集体创编幼儿集体舞,教师课内一一点评,并引导对其加工整编);高一下学期:在上一学期基础之上,舞蹈基本功功底加强,加强中国舞身韵组合,舞蹈创编人手一个,课内轮演,供同学们相互借鉴、学习;高二上学期:重点学习民族民间舞,与此同时,在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安排相应的幼儿民族民间舞创编课,要求舞蹈抓住幼儿舞特点的同时又不失民族舞的韵味,教师课上进行点评,以此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高二下学期:要求学生舞蹈各方面技能技巧全面提高,以安排幼儿舞蹈创编课为主,尝试独立进行幼儿舞蹈的创编与教学。

2.课外

经常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观察幼儿生活,全面提升专业修养。每逢六一,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协助幼儿园老师排练节目,参加演出,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编排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在学生逐步提高的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和民间舞课课堂时,教师可以用DV机将学生的动作、表情、舞姿拍下来,然后和学生一同回看,这样老师更能清楚地掌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通过视频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此能一击即中其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反复改进和练习,进而逐步提高。在幼儿舞蹈创编课时,DV机不但能很好地记录下每位学生的每个作品,而且能时不时捕捉到许多其中的亮点,只要不断地加以积累和发展,就能创编出更完美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坚持不懈,品尝成功

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按照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学生主体—逐步提高这样一步步走下来,坚持不懈,舞蹈各方面技能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够具有较强的舞蹈艺术表演力,所以我们的学生常常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校的两年时间里,由于不断坚持,幼儿舞创编在每个班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编作品,有些作品真令人刮目相看。通过调查,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成为幼儿园舞蹈创作的骨干,有些学生的作品还在区、市级比赛中获奖。

六、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舞感;舞蹈教学;中职学校;舞蹈动作

1培养学生舞感的重要性

1.1舞感是彰显舞蹈表演者舞蹈表现力的基础。舞蹈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但不是简单的肢体摆动,而是在舞蹈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配合着相应的舞蹈音乐背景下,进行的作品内容表达和精神内涵传递。舞蹈表演者如果没有较好的舞蹈感,就不能发挥出很强舞蹈表现力,是舞蹈作品丧失生命力和表现性。1.2舞感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理念,需要舞蹈表演着通过肢体动作的演绎向观众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核心和精神内涵。舞感作为舞蹈表演者的基本素质,对于舞蹈作品来说,舞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舞蹈表演者对舞蹈作品的演绎效果和舞蹈作品的品质优劣。

2培养学生舞感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2.1要注重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开展“情感带动舞感”教学。要知道,舞蹈是一门艺术,是充满思想感情的艺术。在很多中职学校中,教师通常都把舞蹈课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这样就容易丢失舞蹈的情感韵味,进而给教学工作带来羁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舞蹈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必须坚持“情感教学”来辅助舞蹈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练习中,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充分的放松,都要紧扣舞蹈的节拍和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舞蹈的“感觉”和“精华”。所以,学生只有投入情感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提升舞蹈水平。因此,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培养应该成为“舞感”培养与舞蹈教学的重要抓手。例如,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们学会利用不同的舞蹈情境来转化自己的感情模式。悲伤压抑的舞蹈,需要悲情音乐的配合,这时学生的表情要低沉、严肃,动作要轻缓、庄重;欢乐、轻快的舞蹈,需要明快、动感的舞蹈配合,这时学生们的感情要充沛、积极……总之,在学生们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要学会运用眼睛、肢体、节奏的变化来抒感,领悟舞感的存在。所以,每个舞蹈动作蕴含的情感、感觉,都可以成为“舞感”培养的抓手,这一点教师们必须有所认识。2.2规范学生的舞蹈肢体动作,培养舞蹈“感觉”和“气质”。舞蹈从严格意义上看,是一种身体、动作、韵律和节奏兼备的艺术形态,对于学习者的感觉和气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在中职学校的日常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舞感“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舞蹈是肢体的动作产生的,舞蹈的节奏和韵律也是依托于特定的舞蹈动作。所以,对学生“舞感”熏陶和培养的首要方法就是规范学生们的舞蹈动作和外部形态。例如,学生在练习舞蹈时的步法、身形、表情、肢体语言、外在线条等,要传授正确的动作要领,摒弃错误、陈旧的动作和肢体形态。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们舞蹈敏感度和敏锐度的培养,把“舞感”的提升融入到每一个舞蹈细节中。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是否对每个舞蹈动作有所感觉,是否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这其实都是“舞感”的内容,也应该成为教师们教学的重点。再如,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舞蹈步伐、动作要领,在这样坚持正确的细节中激发“舞感”。以舞蹈教学中经常需要强调的“擦地”动作为例。“擦地”动作的要领把握需要练习者特别注意脚尖、脚掌与地面的联系,同时需要练习腿部的外伸、绷紧等动作细节。这这样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可以沉淀下来,对于舞蹈的感觉自然可以提升一层境界。所以,舞蹈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学生们规正舞蹈肢体动作,在“亦步亦趋,一板一眼”的动作练习中慢慢体味舞蹈带来的“感觉”和“气质”,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舞感”就可以慢慢的培养出来了。所以,“舞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急躁冒进。2.3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舞蹈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音乐、美术、文学等诸多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是动感、动作集合的艺术,需要不停的转化韵律、节奏和步调等。因而,舞蹈教学的“舞感”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动作、韵律和节奏。这对舞蹈教学和“舞感”培养的启发就是,教师必须充分“放权”给学生,要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们更为主观的操纵自己的肢体动作,并探索舞蹈的未知魅力。另外,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们在自我动作创新和突破中感受到舞蹈的情趣与快乐,并不断的形成舞感能力。例如,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腾出特别的时间段给学生们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取喜爱的音乐,也可以自己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开展有趣的舞蹈小型竞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或游戏中,学生不仅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出积极、健康的“舞感”。2.4注重生活观察和生活体验,积极参加相关的舞蹈实践活动。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舞蹈作品亦是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象都是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生活观察和生活体验,进行经历和情感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使舞蹈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深入生活,积极参加舞蹈艺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细致的观察和体验生活,细致观察和揣摩人物的外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将这样生活体验融入到舞蹈表演之中,对于有效增强学生舞感有着重要作用。

3结语

升华心灵是舞蹈的魅力,美感的传递是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舞感作为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深入感知舞蹈的基础上,在运用相应的舞蹈技巧,诠释和演绎舞蹈作品。

作者:王娟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郑丽影.浅谈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J].美与时代,2013(12)

第8篇

一、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壮族舞蹈大致分为民间壮舞、表演性壮舞、壮族巫舞和壮戏舞蹈,是一种具有历史考究价值的舞蹈艺术。为了让这一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壮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实践证明,在舞蹈教学中开设壮族民间舞课程,让广西地区的舞蹈专业学生学习壮族特色舞蹈,了解壮族民俗舞蹈文化,不仅可以让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旅游业、社区等社会团体,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舞蹈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民间采风、民间调研等形式,深入广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各个地区相关的民俗舞蹈文化,提炼民俗舞蹈的精华,并结合地方性特色,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为我国的少数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为当代高校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寻求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壮族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及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首先,对广西各个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广西地区各个高校的民族民间舞教育情况。如:高校对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实施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教材的内容是否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地方特色性教学实施情况;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对壮族舞蹈文化的了解情况。其次,搜集并整理分布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各种民俗舞蹈文化材料。开展具有实践性的壮族舞蹈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壮族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及实施措施。再次,结合中外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新成果,开展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体系研究,编写出实践性壮族音乐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报告或者教材。该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壮族舞蹈文化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探索如何挖掘更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及民俗舞蹈,如何将民间采风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用性课程设置,收集壮族音乐及壮族舞蹈语汇,给壮族舞蹈编写教材,编排壮族舞蹈教学组合,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地区的民俗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综上所述,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行定能改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于广西本土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民俗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了解我国民俗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得出经验总结,分析和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从一个崭新的模式出发,使用调查法、资料法、舞蹈模仿学习方法、舞蹈语汇的临摹法等研究方法,使广西壮族舞蹈实践性教学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创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壮族舞蹈文化在课堂中得以传承。该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第一,壮族舞蹈文化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作为壮族人口最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教育与传承本土舞蹈文化能够使更多的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学到新鲜的少数民族舞蹈知识,提高学生对民俗舞蹈的了解,加强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调研与研究能力。同时,研究广西地区壮族所分布的区域,壮族舞蹈的种类及搜集壮族音乐舞蹈素材,并且整理一套适用于壮族舞蹈课堂教学的资料,根据民间采风得到的素材编写广西壮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教材,可以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学科知识交流的空间,有利于推进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创新与发展。第二,通过调研,将整理出来的壮族音乐舞蹈文化素材运用到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开设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课程,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广西壮族音乐舞蹈文化走进高校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进而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带到广西各地旅游景区、文化社区、企业等地进行展演,与其它国家进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陆丽静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第9篇

美育,亦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从舞蹈艺术独特的美育特征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对舞蹈所蕴含的美有所了解、认识、把握,乃至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来。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舞蹈教学中能够把高超技艺的传授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认识到在舞蹈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意义。首先,进行美育渗透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美育渗透即是把美学方面的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的目标。

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方面所包含的美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美的意识、美的情感、美的态度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美学知识和美的修养,也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二,美育是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审美标准、审美倾向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的总框架。它直接和人们的审美行为相关,牵引着人们审美指向的达成,并在人们所创作和建构的意象世界中反映出来。舞蹈编者或者舞蹈演员往往通过动作等主要表现形式创造出一定的意象来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达的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个最终以舞蹈形式呈现给受众的意象世界无疑是舞蹈创作者或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集中表达和展现。因此,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离不开舞蹈形象创造、舞蹈语言组织和舞蹈编排设计等方面的精雕细琢,也离不开对芸芸众生生活经验的浓缩和沧桑变化的世间百态的展现,最好能够集中地表现和反映民族的、时代的深厚意蕴的审美特质和精神风貌。有鉴于此,在舞蹈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大学生了解、感受和深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意蕴和境界显得尤其重要。

其三,美育是帮助大学生舞蹈审美态度生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聚焦于生活经验中的实用人伦价值和因果关系的科学认识的态度不同,审美态度是以一种审美的心胸和视角来观察世界的。舞蹈是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除了基本的舞蹈动作,还需配以相应的音乐搭配、布景设置、服饰设计等,这些是构成整个舞蹈意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它们的取舍与使用需要舞蹈设计者或舞者具备相应的审美眼光。正是因为美育的作用,舞蹈设计者或舞者就能够学习和掌握与舞蹈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审美态度,推动他们在舞蹈方面朝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最后,美育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和任何事物一样,舞蹈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实现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又在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拓宽人才素质内涵,美育就是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而且,美育诸功能中的重要的一项就是可激发创作冲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增强他们通过客观的感性形式对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力和创造力。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舞蹈中认知舞蹈素材和感悟舞蹈形象,欣赏舞蹈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舞蹈语言将其意象艺术地呈现出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育是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舞蹈教学的全过程,对舞蹈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主要表现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来理解和诠释舞蹈作品的过程和结果上。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形体美的教育。形体康健是舞蹈的载体,健康的形体能使美更直观地表达出来。在舞蹈教学中,挺拔刚健的形体使人精神抖擞,给人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之感。所以,在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就必须突出舞蹈者的形体训练,掌握形体训练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具体的技术规范与流程,并能根据自身体型条件和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训练方式方法,同时辅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之认识到健美匀称的体形、优雅的姿态只有和内在美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达成完整的美,从而不断增进学生的自信和学习获得感,增强学习的后劲。

其二,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让学生讲求动作美的教育。一定的动作组合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要素。无论是摩登舞,或是拉丁舞系列舞种,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人体各部位连续而和谐有节奏的运动完成的。不同的动作形态表达着不同的内涵和艺术风格,也赋予和展现了相应的情感元素和表达模式,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和美轮美奂的舞蹈表演形态和意象。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动作美的渗透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舞蹈时,要帮助学生在掌握舞蹈结构的编排和设计的基础上,注重训练自身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演能力,从而展露舞蹈动作连续而自然的舒畅之美。

其三,在舞蹈教育中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活力、情感和智慧交融升华的音乐美教育。舞蹈的灵魂是音乐,要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和动人就必须配以节奏鲜明、旋律优美、风格多彩的音乐。舞蹈音乐不同于一般项目配乐,它不单是动作要符合音乐旋律与节奏,也要在动作展现中表现音乐,表达音乐的意境,直至完全和音乐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的舞蹈才会让受众和舞者一样在一系列的动作美和音乐美中倾听和感受舞蹈所讲授出来的美丽故事和舞蹈所蕴含的神韵。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不断地渗入音乐美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舞蹈者自身的活力,使其自身的情感和智慧都获得提升,还能提高他们美的素养和艺术气质。

其四,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讲求服饰美的教育。追求和谐之美是舞蹈一贯的坚守与秉持,舞蹈者服饰的款式色彩等的设计应该基于舞蹈艺术的和谐之美的理念。不同风格的舞蹈需要不同款式与色彩的服饰与之相适应相衬托,因为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舞蹈意象的构建。比如,节奏欢快热烈的桑巴舞和恰恰舞就需要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而节奏舒缓优雅的伦巴舞和华尔兹等舞蹈则宜用柔和温婉的色彩。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舞蹈服饰美的教育,培养和增强他们对服饰款式、色彩、风格等方面的敏感度和选择与应用的能力,以把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受众。

其五,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气质美的教育。对于舞者来说,除了具有成熟的舞蹈技术、技巧外,还需要具备优美高雅的气质美。不同的舞蹈类型需要舞者特有的气质之美,并在挺拔的形体、健康的心态、礼貌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和良好的修养等方面以独特的品质呈现出来。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舞蹈的气质美育作为教学内容,并加以传授,以唤醒和提高学生的舞蹈意象和境界,使其对美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和生成,从而为今后体验美、运用美、呈现美、享受美和创造美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韦丹 单位: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第10篇

舞蹈以形动人,使人身心愉快;以情感人,通过美的形象、美的音乐、美的情感去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美化心灵。因此,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是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

一、用“情”感人,先感动自己,再感染学生

首先,初中舞蹈教学,要以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教师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舞蹈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情感又是学生学习舞蹈,理解和表达艺术形象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细致地表现自己的艺术素养,才能将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教师的情感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发现自己作为老师饱满的艺术情感。因此,我在每次的舞蹈教学活动中都尽量地表现出对舞蹈的热爱与激情,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包括与其相关的创作背景, 音乐构思,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只有理解了, 才能把握好作品。有时候, 我甚至会拿出一堂课的时间拓展舞蹈作品的情感探究。为了用热爱与激情去感染每个学生。每次排练,我都满腔热情和学生一起跳、一起唱,用优美而又富有质感的动作感染学生,有时还要运用夸张的语言、生动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领悟能力真的比我预期的要强很多。有时候,他们理解作品的想法,会给我的编排带来很多触动。所以,“情”在舞蹈教学中, 应该是核心所在,灵魂所在。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

初中舞蹈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我和许多的老师一样, 我们必需面对一个现实:普通的中学生, 很少有学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应对。在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积极性时,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肯定学生,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形成“帮、扶、赶、超”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下叉、下腰这些高难度训练时,有的学生不用心做,有的学生发怵,有的学生甚至以各种理由逃避训练。这时,我就挑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学生出来示范,其他学生就会用掌声赞美这位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大声鼓励学生们:“只要你们努力练习,就会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同学们,相信自己,自己就一定行 !”在这种炽热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好胜心”得到了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也就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积极主动的训练中去了,我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再次,初中舞蹈教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交流互动中,应该有一种平等、互爱、轻松、愉快,乃至相互间都得到满足、和谐的气氛。舞蹈是一种受情感支配的人体艺术,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把舞蹈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领会舞蹈艺术之美,把舞蹈艺术扎扎实实地学到手。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不管生活或工作上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不能把不满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没有参加过社会举办的舞蹈培训,小学时也没有学过舞蹈,很多学生没有丝毫的舞蹈基础,他们凭着对舞蹈艺术的向往和激情参加了课外舞蹈兴趣小组。作为老师,我在课堂上耐心地讲解动作、亲切地鼓励学生,以此来回应他们学习舞蹈的热情。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能感受到老师对舞蹈艺术和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对老师也有了一份纯洁的感情。师生感情融通了,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也就跟着提高了。

最后,初中舞蹈教学,要先“言传”后“身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言传”,简言之就是教师应用良好的语言来进行舞蹈教学。一般说来,适时、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舞蹈,更准确地掌握舞蹈技艺,提高教学效率。第一,老师在教授舞蹈时,语言要准确、精练。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和罗嗦繁复,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这样的情况多了,学生就会减低学习舞蹈的兴趣,没有兴趣,慢慢地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使自己的舞蹈学习划上句号。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准确无误,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这样,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树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心理上就会努力要求自己把动作做好。

舞蹈教学程序中,“言传”后,必予“身授”。身授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舞蹈的动态形象上。从教学上讲,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来完成。第一个过程是全面示范。此种示范整个动作要全面地展示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要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从而使教师的威信牢固树立起来。第二个过程是简化示范,也就是舞蹈动作的分解。开始的时候是让学生尽量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像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就开始淡化模仿的过程,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当教师从全面示范逐步过渡到简化示范时,学生就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自己的舞蹈艺术了,同时整个舞蹈教学的效率,也达到了最优化。

总之,初中舞蹈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舞蹈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之美、动作之美,寓艺术教育于自由奔放、幸福快乐的情感氛围之中。只有这样的舞蹈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第11篇

摘要: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校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未来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提出了有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台表现力;培养措施

一、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舞蹈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舞蹈技巧的培养,高强度的舞蹈技能训练常让学生在机械的舞蹈动作中渐渐失去了对舞蹈的乐趣与兴趣。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舞蹈教学课程的教学结构侧重点,将舞台表现力的训练内容有效的与舞蹈技能训练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情感和肢体得到同步的释放,进一步帮助学生真正意识到舞台表现了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结构的设计,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不同阶段中,对其舞台表现力做出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估。避免在舞蹈表现力的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课程训练强度的不均衡。不仅如此,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教学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总体来说,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规范的一种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首先,舞蹈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训练与对舞蹈动作学习的具体表现进行融合评价,其次,通过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具体舞台表现能力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例如,舞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舞蹈视频中的内容,与自身的舞台表现力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价,继而帮助学生清楚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也让每位舞蹈教室清楚认知每位学生对舞台表现力的具体掌握程度。

二、革新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理念

舞蹈教师在学生的整个舞蹈学习生涯中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舞台表现力,高校舞蹈教室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舞蹈教室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积极的舞蹈育人观念,才可以对舞蹈提高统一和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形成自身对舞蹈的独特领悟力。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舞蹈教育方面的培养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老师过于之中学生舞蹈基础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认为通过反复机械的动作练习来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这种教学效果缓慢且有所偏差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开放性发展,甚至是导致舞蹈教学的艺术价值被埋没。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高校舞蹈教学的教学理念,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反思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重视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将这样的创新舞蹈教学理念切实融入到舞蹈课程的相关教学活动当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对舞蹈内容上的演绎

很多舞蹈教师都会认为舞蹈课程是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但实质上,舞蹈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深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舞蹈技能做出熟练的应用和掌握。为了解决部分高校忽视理论知识教学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深刻认知舞蹈内容中表现力的重要性。每个舞蹈动作都是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并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这也是很多经典舞蹈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的原因,通过对舞蹈内容的演绎和表达,深切传达作者自身内涵的同时,也将自己所蕴含的情感能力进行了针对性表达。这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时间的洗涤下愈发熠熠生辉。因此,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所表演的作品内容进行细化的了解,才能与舞蹈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形成共鸣,继而在舞蹈内容演绎的过程中更加的饱满。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在舞蹈课程培训前,系统的帮助学生了解舞蹈创作背景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做出意义内涵的深刻理解,进行舞蹈内容上的二次创作。舞蹈艺术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情感常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所不同。想要达到舞蹈艺术的更高境界,就需要形神具备的领悟舞蹈内容的真实内涵,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动作和环节上的展示。只有将自身情感有层次的融入,才可以充分体现出舞台表现力,继而展现舞蹈的魅力。这也是学生需要对舞蹈内容进行理解和演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对舞蹈内容的演绎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舞蹈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化,需要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将实际生活内容与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融入舞蹈内容中,并包含情绪的形象生动的演绎,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对于舞蹈表演以及舞台表现力的热情。从根本上提升舞台表现力所为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意义。

四、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我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情感的正确表达。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高校舞蹈教师需要将舞蹈演绎的真正内涵理解并传达,更要在优质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下形成良好的舞台表现力。这是舞蹈艺术形式对学生的正确引领,更是促进未来我国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

[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突变式创造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98-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活动充满了“即兴”性。未来的社会,已不在允许社会成员在接受任务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许多活动将充满挑战性、探索性和即兴性。学生必须具备突变式创造思维能力。而音乐课中的舞蹈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时唱、时跳、时听、时悲伤、时高兴,通过各种表演获得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一、平时让学生多欣赏舞蹈作品

舞蹈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这种综合艺术,教师要在平时多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成品舞蹈供学生欣赏,如蒙族舞蹈、藏族舞蹈、汉族舞蹈、现代舞蹈,并给学生讲清楚各民族舞蹈的特点,以便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所谓见多识广、聚沙成塔,在日后的音乐课中,学生可边学歌曲,边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自己想象创编适合歌曲节奏特点的动作,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可边唱边舞。不光从中体验到快乐,而且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还打破以往“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自行发挥,自我表现,这样通过自编自演,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和美感,又使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了音乐及歌曲中的歌词内容,还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的得到发挥,另外,欣赏舞蹈为学生日后舞蹈创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帮助学生唱好民歌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怎样去激发孩子们的热情。

在幼儿园及小学教材中,编者安排了大量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的曲目,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使悠久而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在教学中,我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从而激发孩子们歌唱情感,起到了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

1.以舞蹈把握节奏,体味歌曲的韵味。载歌载舞是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其歌曲的节奏与舞蹈的韵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少数民族歌曲时,先让学生边拍打歌曲的节奏,在教与歌曲节奏相吻合的舞蹈动作,如《我爱雪莲花》是一首藏族民歌,其特点是后十六分节奏,我着重抓住两个典型动作“退踏步前后甩袖”、“单靠双臂甩袖”,膝关节有韧性的一曲一伸,身体随着晃动,学生很快掌握了歌曲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合着音乐踢哒起舞,用自己的形体充分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同时把身体对舞蹈的韵律的感觉传递到歌声中。

2.以舞蹈引感,感悟歌曲分格。《乐记——师乙篇》中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感情的升华。因此,借舞蹈抒情是音乐教学的最好手段。心理、生理学家把一种感觉引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称为联觉。舞蹈最能体现联觉现象,并能创造一种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当我引导学生体会《苹果丰收》内在情感时,用朝鲜舞蹈激发联觉,让学生感悟和歌曲旋律的共同特点——轻盈欢快。在课堂上创设与歌曲相符的艺术氛围,“苹果树”和“摘苹果的姑娘”由学生、教师交换扮演,这样学生就自然的进入了音乐的情景中,在情感的支配下,孩子们用心去唱,用情去舞,达到了声音和舞姿的完美统一,找到了喜获丰收的愉觉。

三、合理的利用小组合作机制进行音乐课中的舞蹈教学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处于优势的学生可帮助这方面弱的学生,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在我院幼儿多教室少,班额大,室内活动范围有限这个主观条件的限制下,教学中我有效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音乐课中进行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