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06:1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舞蹈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中学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舞蹈教学不断试点、推广,而受到重视。中学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
一、中学舞蹈教学中培养的学生的能力
首先,细心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术感受力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必备的基本天赋与才能,其中包括艺术感觉的灵敏、艺术知觉的整合、艺术联想想象的丰富、艺术感悟的发达。笔者采用了听音乐、看录像等各种教学手段有目的的强化学生的敏锐的感受力、细致的体验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特别注意一些服装、发饰、道具等来激发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
其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力即自由自觉地调动一切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技巧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的能力。在舞蹈艺术中要能够高度娴熟地运用舞蹈艺术的各种基本功、手段、技巧等,全方位地调动起身体的四肢、腰身、肌肉、骨骼及全部心灵的感情、情绪、意志、人格等,来表现艺术形象的风格、意境、神韵。
再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刨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创造性是指发现、制造与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更多地指鲜明突出的联想、想象能力、个性特征与风格特色的表现能力。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确实是教学巾的难点与重点。
最后,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也要以人为本,营造比较宽松、宽容、自由发展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同时尽力做到教师、学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传统的舞蹈教学非常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可能会拿着鞭子、棍子惩罚学生,但对于学生的心灵和谐、人格成长有弊无利。而现在的艺术教育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健康成长、逐步丰富完善的生命个体,高等教育更要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灵性、有创造性的高级人才,所以一定要把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二、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
其一,精心选择舞蹈教学材料。目前,我国舞蹈界仍然有许多低质量的舞蹈创作作品充斥其间。即使是高规格的国家级舞蹈比赛中演出的作品,也经常会用到高难度的劈叉、搬腿和空中跳跃特技等动作。这样的作品无视舞蹈表演的美感,而如同体操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完成超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内容安排时,必须要注意题材的丰富多彩和不同风格搭配组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教学活动组织。要充分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快乐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课堂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学生自然更开心一些。
其二,创设良好的中学舞蹈教学氛围。创设出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在舞蹈审美意识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现在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能够起到极人的推动作用。一是需要维护好舞蹈教室内的整体环境,要给人以干净、整洁的感觉;二足需要健伞教学设备,要求全面考量到学生的内在特点以及训练场所的外在环境可能对学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舞蹈教室的温度需要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内,光线需要充足、通透、空气的流动性要良好,地面需要铺设好软硬合适的木质地板,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训练中身体遭受不应有的伤害。
其三,创新舞蹈教学的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注意观察美的事物,了解审美体验,这也是舞蹈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舞蹈动作学习时,主要对照舞蹈教师的示范动作模仿,然后形成自己的各种姿势和动作,并感受舞蹈伴奏音乐的节奏与舞蹈动作之问的关系。舞蹈老师在舞蹈示范教学的同时,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语言描述表达对舞蹈作品的体会,演示舞蹈动作的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灵活组合应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舞蹈巾的突出特征,还要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问题和与他人共同合作进行学习探究的意识。
其四,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让舞蹈的美妙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来,就需要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与教帅平等的交流中能够感受到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显现出舞蹈中的丰富情感。例如,假若我们的舞蹈教室缺乏对于舞蹈的情感,在教学上就必定会最得烦躁、缺乏耐心,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也会感染这些不良的情绪,学生在舞蹈中就无法将美感有效地表达出来。因而,我们舞蹈教师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用爱心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用美好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艺术表现力、创造能力以及健康心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学校以及中学舞蹈老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中学舞蹈教学方法,促进中学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丽,李梦,最新校园成品舞蹈教学:飞翔[M].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8.4
[2]匡冰燕.春之舞-校园实用成品舞蹈:中学部分[M].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4.8
[3]牟录贵,张艳红,中学教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
[4]张梦缘.浅析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1(11)
1.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容易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舞蹈学习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舞蹈动作和知识进行重复学习和复习,同时需要自己制定符合自己时间安排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加强与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及时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与同学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适应性。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出现严重问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强,在学习中只是单纯的跟随老师的节奏,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内容进行创新和扩展,或者是提前的感知,缺少主动性,同时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我掌握了这个动作的基础上,对于舞蹈的改编和自编能力没有进行探究,从而导致学生中的学习适应性出现很大的分层。
2.身心健康适应性不强
身心健康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判定因素之一。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熟练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同时教学内容和容量还要与学生的承受能力进行协调。在实际舞蹈教学的学生中,身心健康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独立性不够,舞蹈教学需要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独立意识和独立承受能力较弱,遇见与别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就选择接受别人的意见;第二心理比较脆弱,许多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例如舞蹈动作不精准,不能很好的发挥舞蹈情感或是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就会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应对,有的还会发牢骚,这都是学习适应性不强的表现。
3.高年级学生的适应性较差
许多调查都表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会比低年级的学生弱。由于高年级学生的舞蹈学习时间较长,容易对舞蹈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舞蹈的兴趣容易降低,在学习的时间管理上容易出现散漫、倦怠现象。同时学习的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影响舞蹈学习。
二、对提高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习舞蹈的过程和经历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舞蹈基础、不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教学内容也要有所区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舞蹈学习中真正的受益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2.进行多元化的舞蹈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设计使用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舞蹈特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动作进行细致认真的教学,在舞蹈教学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舞蹈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的舞蹈教学方法,与自身的舞蹈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3.学生要正视差异,理性面对差异
在任何事物的学习中,都不可能出现成绩相同,能力相同的现象,舞蹈学习同样不例外。在舞蹈学习中,由于所受舞蹈教育,自身能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学生间会出现很多差异状况。面对差异,学生不能自暴自弃,选择逃避,这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生要积极面对,寻求自己的不足,对别人的优点进行借鉴,加强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4.学校要完善舞蹈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完善舞蹈教学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舞蹈教学依赖一定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学校要逐渐完善自身的舞蹈教学设施建设,添加教学音响、多媒体设备等,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同时开展舞蹈方面的活动,扩充学生的舞蹈知识面,并且要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心理进行定期的辅导,使其对舞蹈学习有更好的认识,强化学习的适应性。
三、结束语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舞蹈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新的要求,关键在于把握好阶段性的培养目标,把握好目标就等于明确了我们工作的重点,将各项教学要求和培养点分化到各阶段来逐步完成,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们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能力与素质的整合发展。
一、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以基训内容为基础,夯实学生的舞蹈基本功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校舞蹈特长生来说,虽然她们当中的有些人以前接触过一些舞蹈方面的基本练习,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东西,对舞蹈学习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新学生身体素质和对舞蹈的了解等情况也各不相同,水平参差不齐。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打牢基础,舞蹈的练习也是如此,必须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肢体的柔韧性练习和重心的稳定性练习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舞蹈的先决条件,我们的基本功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练习的。
(一)练习肢体的柔韧性。肢体的柔韧性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学舞蹈为什么年龄大的人不如年轻的人学得快学得好?主要是身体的柔韧性好差的原故。对于一个初级的舞蹈学生来说,练习肢体的柔韧性主要是增强肩、腰、腿、髋的等关节肌肉、韧带的伸展范围和弹性,协调肌肉活动中的收缩和放松,这样以后做出来的舞蹈动作就显得轻松自然,身体线条舒展优美。不仅如此,肢体柔韧性的练习还是贯穿于舞蹈的全过程,是经常性的练习,通常学生做动作或排练剧目前,都要先柔韧性练习,即所谓的“热身”,这样既能保持和提高肢体的柔韧度,还能把训练中的受伤机率减到最小。所以,我们进行舞蹈初级阶段的教学就应首先从练习肢体的柔韧性开始。
(二)练习重心的稳定性。重心的稳定性是指把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关节为轴心进行运动而不走形不变样。我们在看舞蹈剧目时,为什么演员能做出优美的旋转动作,原因在于表演者能很好地控制重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初学舞蹈,练习重心的稳定性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让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点,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将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养成正确的练习方法,形成规范的舞姿。要做到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则要通过掌握“外开”获得有利的支撑面积,通过“肌肉”合理分配力量,通过“协调”找到动作感觉,而这些都要经过多加练习来掌握。特别是在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练习好重心的稳定性是日后达到完美舞姿、轻盈跳跃、流畅旋转的重要前提。
二、第二阶段教学目标:以“身韵”练习为要点,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
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韵”。“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前者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身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学习舞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练习来达到培养“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良好舞蹈感觉。
(一)形。“形”是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体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通常赞誉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迥婉转”、“闪转腾挪”,是因为演员把舞蹈动作中的“形”准确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可以说是舞蹈外观的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动作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中学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前一阶段基本功练习之后,舞蹈教学首先从‘拧’、‘倾’、‘圆’、‘曲’、‘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的基本训练元素,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掌握舞蹈在静止时的体态气质、在动作运动过程中的路线和轨迹,以及“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
(二)神。“神”是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得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训练中,“形”与“神”是一个柔合体,动作由人的意识来支配,而人的思想内涵则要通过外在的动作来表达,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中学生学习舞蹈,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冶神韵的过程,不可一味的只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
(三)劲。“劲”是我们对舞蹈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进行力度处理。
“劲”是舞蹈中的节奏美,动作中的“动中之静”或“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的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说得就是劲头运用不适当。舞蹈中的“劲”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中学生练习“身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时,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和区别,从而掌握舞蹈的动作的力度美和节奏美。
(四)律。“律”是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自身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
“律”能让舞蹈产生合乎规律的流畅美,我们要求一般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要能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说得正是舞蹈中的“律”。舞蹈动作的编排往往都很注意动作间的自身律性,用规律性的动作来适应剧目的情节和音乐的节奏,它不是几个动作的简单拼凑所能达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掌握动作的规律性作为舞蹈培养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在练习时熟悉动作的衔接规律,动作的运动走势,动作的变化效果,体会到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理解中国“舞律”的精奥所在,让学生的舞蹈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第三阶段教学目标:以技巧训练为突破,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技巧是所有的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中技巧能力的体现,就好比是音乐作品中的滑彩段,是展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段落,由此,观众能分辩出演奏水平的高与低,在舞蹈中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舞蹈作品总是采用高难度或是连续性较多的技巧动作来抒发作品较为精彩的段落,使整个作品更加完善。无论在众多的中外着名舞剧和获奖舞蹈作品中,都不难看到技术技巧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学第三阶段之所以把技巧能力作为提高舞蹈能力的突破点,正是基于这意义所在。
(一) 跳。“跳”是将舞蹈地面动作脱离地心引力向空中做平衡性发展,
是舞蹈的重要技巧之一。学生经过前两阶段基本功和身韵练习后,对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身法、基本韵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但那些都只是地面练习。“跳”能把地面上的一些动作应用到空中,形成高低对比和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立体美感,达到丰富剧目表演形式多样化。舞蹈能力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把动作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技艺难度上升级,而“跳”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练习好“跳”这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能多方面掌握展示艺术内涵的手法,增强舞蹈表现力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
(二) 转。“转”是围绕某一肢体为主力重心将舞蹈形态呈圆周形拧倾作
为动力重心,它可以是芭蕾舞中直体的转,也可以是中国舞中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舞姿造型上的转。“转”的方法有很多种,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技巧。“转”的身法性很强,可以由上往下或由下由上的转,还可在转的过程中把各种舞姿复合和流动,可以说是舞蹈“身法”的延续和创新,甚至可以说“转”是舞蹈“身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学生的“身法”练习提高一层次就是要重点加强对“转”的练习,在把握好“转”的基本要领后,再把“身法”的其它动作融入到“转”当中,这在实践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翻。“翻”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是舞蹈
技巧中的独特形式。“翻”的种类样式很多,变化也很精彩,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它和“转”一样都是舞蹈“身法”的特殊形式,它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形象性表现手法。学生练习“翻”就是要把其流动性、复合性、对比性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它和“跳”、“转”一样都是增强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是提高技巧能力的必经阶段。
四、第四阶段教学目标:以剧目排练为重点,综合学生的舞蹈素质
我们评估一位学生舞蹈水平的高低不是单看其某一动作的难度大小如何,而是要看她在舞蹈的综合素质,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拥有的不仅仅是突出的表现能力,还具备了良好的理解能力,二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舞蹈追求的目标,中学舞蹈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素质型人才。第四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舞蹈动作元素综合,将舞蹈文化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素质的这一最终目的。
(一)舞蹈元素的综合。舞蹈元素指的是前三阶段教学中的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形态、点线等诸方面的核心因素,将舞蹈元素分化各个阶段来重点培养,是出于教学效果上的考虑。我们知道,舞蹈这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形体语言。它受历史、政治、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形成了多种类的舞蹈形式,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学舞蹈教学并不能像专业舞蹈学校那样,把舞蹈分成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现当舞等舞蹈种来分别教学,而是要把诸多舞蹈种类的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一套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多内容的舞蹈教育,这对她们今后在舞蹈方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能力并不是经过某一阶段的培养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某一阶段的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舞蹈的练习经常是多方面结合进行的。如基本功训练就结合一些基本的身法进行,“跳”、“转”、“翻”技巧也相互组合进行练习的,而技巧练习又常常结合“身韵”内容进行。总之,各阶段的舞蹈练习是既有侧重点,又相互紧密联系,最终都要进行综合,只有把舞蹈元素进行全面综合,才能达到舞蹈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整合。舞蹈元素的综合有两个主要内容:
1、基本元素综合为发展元素。即把舞蹈的基本功、基本身法、基本技法进行综合,发展为多种身法综合练习,多种动作综合应用,多种技巧组合练习,以达到动作应用自如和“二度创新”。
2、发展元素综合为应用元素。即把综合后的舞蹈动作应用到剧目表演当中,从表演中得到实践,从实践中领悟动作的精髓,近而深层次地理解舞蹈的内涵,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从而掌握舞蹈外在的技法要求和内在的神韵素质。
一、高校舞蹈教学对舞台适应力培养的必要性
舞蹈教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结构的重要部分之一,虽然伴随着艺术教育改革取得相应的成就,但是与整体的艺术教育相比,舞蹈教学还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首先舞蹈教学的改革相较于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改革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舞蹈教学改革起步晚,发展慢。除去具有专业舞蹈专业的艺术高校,普通的高等院校基本很少开设舞蹈专业,专业院校规模较小,起步较晚,再加上近几年人们才对舞蹈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整体上来看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此外,高校的舞蹈教学,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舞蹈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表现力与舞台适应性的培养,致使学生在舞台表演的时候空洞,仿佛没有灵魂的木偶在重复着舞蹈动作,无法打动观众,也不具备相应的实用性,阻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与适应力。舞台适应力是指学生可以适应不同的舞台形式,自然的表演舞蹈,展现自身的表现力,赋予舞蹈艺术价值。其核心的本质是根据不同的舞台形式,通过自然流畅的舞蹈动作将舞蹈的内在思想与感情传达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舞蹈的动作又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舞台形式与状态表现出相应的舞蹈内容,才可以达到舞蹈的艺术价值。因此高校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舞台适应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让舞蹈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具体策略
随着舞蹈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舞台适应力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当中进行注重培养,已经初具成效,以下笔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具体策略,以供广大教育学者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对学生舞台适应力的重视程度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开阔教育理论的视野,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重视对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舞蹈驾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对舞台适应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刻,学生的舞台表演也只限于表面,不够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加强对舞台适应力的培养,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舞台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并对表演过程中不自然的舞蹈动作加以纠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适应力。
(二)提高对舞蹈训练中动作与感情的培养
舞蹈的艺术价值最直观的表现在其优美的动作和丰富的感情内容,为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为了提高学生的舞台适应力,必须注重于对学生的舞蹈技巧与感情的训练,使其在舞台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表达合适的舞蹈情感。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师的舞台表演,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舞蹈人才在舞台是怎样进行表演,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舞台适应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舞蹈才会富有精神与活力。无论是绘画、科学、音乐等各个行业中的优秀者,都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其所有的灵感也来自精神世界。因此在提高学生舞台适应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在传授学生民族舞蹈的时候,在熟记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还要为学生灌输相应的文化知识,学生在领略了舞蹈的内涵后,才会舞出灵动的舞蹈。
三、结语
总之,舞蹈的表演形式十分的繁多复杂,而且是一门科学性较高的实用课程,学生通过基础的舞蹈技巧训练与表现力的训练,通过舞台的实践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水平。学生对于舞台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舞台适应能力,才能更加收放自如地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巧与表现能力展示给观众,整个表演才会更加的流畅,富有感染力,很好地将自身的内在感情表达出来。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台适应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大幅度提升。
作者:张孔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旭.谈美感在舞蹈毯技课中的表现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2,(19):274.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学生能力
一、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形成
能力分为先天性能力和后天习得的能力,有些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生来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来源于某些解剖和生理特点,而这些生理特点形成人们之间的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叫素质。这些素质是后天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后天能力却是以这些素质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活动发展创造起来的。学生后天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以往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有利的培养学生能力。
2、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兴趣是关键。学生一旦有了浓厚兴趣,自然十分乐意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其次,让学生“会学”,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自主调整、自主监督、自主认识、自主管理与自主改造。而“会学”必须以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优劣势为前提。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讲授了一定的技法的基础上,还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如自行演示创编一段小套路或小组合,并启发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发难度不同的舞蹈组合动作。
(2)学生示范能力的培养
动作示范,这个能力对于其他职业要求不高,但是在体育舞蹈教师这个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动作示范能让学生对某个动作产生直观的形象,从而动作路径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作示范能力也是教师用身体动作表达的一种特殊语言。因此,对于示范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示范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认真学习,苦练基本功。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演示已学过的动作,并让学生了解示范的目的位置、方向、动作的难点、重点、注意问题及示范讲解时机的把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示范能力。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灵感,发出新规律,提出新知识和新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把“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注重发展每个同学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从观察中对比,并从对比中找出窍门、找出本质,让学生大胆思考,发挥联想想象能力,拓宽想像空间,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舞蹈没有规定的动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学好教师所教的固定动作,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动作,跳出自己的风格,舞出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体育舞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之处。
(4)学生音乐解读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按照音的律动规律把音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思想、情感,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体育舞蹈由于舞种多样,每个舞种的风格各有不同,从而音乐的类型也各不相同。如:用节奏鲜明、雄壮、激昂的音乐做各种走步、基本步伐的练习;用节奏缓慢、抒情的音乐做各种伸展性动作和姿态练习;用不同节奏特点和情感的音乐对同一个组合动作和套路进行练习,加强学生对动作与不同音乐的解读。练习都是基本的开始,从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在练习时学生可以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音乐上,从中体会音乐与动作配合的一致性,音乐的内涵、节奏及动作的表现。
(5)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优美的人体动态艺术,表达动作技术的美学内涵,将体育与艺术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感觉和享受它的形体美、技术美、气质美、音乐美、服饰美等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服饰也是舞者美的一种装饰,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款式、风格的服饰来衬托。所以体育舞蹈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服饰的款式、风格、色彩的运用、选择与搭配,培养学生的服饰美感,综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6)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表现力是人内部情感在外部动作上表现的形式,是学生的自信心、自我陶醉、热情感染力的综合反映。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基本功的训练中,要让运动员意识到再简单的动作也会有美感。教师可以通过芭蕾的把杆练习其身体姿态,通过肢体的感觉练习动作的细节,把美感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但我认为情感才是舞蹈的灵魂,只有真正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舞蹈中去,才能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所以在体育舞蹈的练习中,只有真正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提高表现力,舞出自己的风格。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因素
1、校园艺术氛围和学习氛围不浓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程度和参加体育舞蹈的学习动机不高,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不够全面,学校对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和宣传较少,学生很难充分意识到体育舞蹈的各项价值,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使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2、体育舞蹈师资队伍的缺乏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缺乏和部分体育舞蹈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困难。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较晚,而导致国内只有少许高校专门培养体育舞蹈教师,导致很多高校缺乏专业、正规的体育舞蹈教师。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舞蹈多是选修内容,一些学校对体育舞蹈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舞蹈教师普遍缺乏进修学习的机会。
3、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的不完善在很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比较晚的情况下,相对的教学设备、场地、器材、环境也不是很完善。虽然,有些高校在补救,可是投资的力度不够,随着对体育舞蹈学生感兴趣的越来越多,这些措施还是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又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厌恶学习体育舞蹈。
作者:陈亚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990.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478.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综合艺术素质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目标
传统舞蹈教学观念里教学的艺术目标是教授学生学会舞蹈动作的技巧,但事实上舞蹈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形体特点、内涵与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掌握舞蹈动作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舞蹈体系中不同形式的舞蹈动作与形体结合产生的情感,从而练就身为舞者的本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艺术目标。
(二)舞蹈教学的艺术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坚持“潜移默化”与“鼓励创新”的艺术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舞蹈,爱上舞蹈。首先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教导学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感受每一个动作分解背后的深层情感,帮助学生在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舞者世界。再次教师要知道舞蹈艺术领域创新是生存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本着开放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即使学生的观念是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内容,也要让学生发声,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出具备高超舞蹈技巧和独特舞蹈艺术思维的人才。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一)艺术基本功是基础
舞蹈艺术的基本功是身体的柔韧度、灵活性、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没有练就好艺术基本功,那么震撼人心的艺术表演就是空中阁楼,因此教师应当保证课堂教学中艺术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每一个动作中感受到舞蹈的灵魂,每一个动作都符合音乐的节奏,每一个动作都和身体融为一体。此外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认识肢体,提高对身体的认识,体会肌肉的力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基本功的练习是枯燥乏味的,可就是这种枯燥乏味的艺术基本功是艺术表演力培养的基础,只要坚持对学生基本功的反复练习,最终必将能够使得学生在每一个肢体动作中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二)动作与情感联系是关键
舞蹈教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舞蹈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舞蹈与音乐的领悟,通过自己的表演方式将舞蹈动作表演出来,如此这样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的时候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继而产生内在美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培养艺术表演力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外形、动作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当然不可否认这些仅仅是基础性的条件,最为关键的是情感的表现,要知道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舞蹈艺术就是空洞无物的。
(三)发挥想象力是核心
舞蹈动作符合舞者的特质是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的核心,只要舞蹈动作形成舞蹈组合继而形成舞蹈,再与观众脑海中抽象的美产生联系,使得观众自内心产生美的感动,才能够懂得舞蹈真正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舞蹈艺术创作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三、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提高艺术感受力
舞蹈教学综合艺术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艺术感受力素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多种方式讲解舞蹈背后的故事的。例如在江南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绘出江南风景的优美,采用讲小故事的方式讲解江南的风土人貌,采用PPT的方式直观感受到江南的动人,借此帮助舞者在心目中勾勒出江南的全貌。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内而外真正理会舞蹈,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必然会充满魅力。
(二)提高艺术心理素|
我们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就是同样的舞蹈被不同的舞者演绎出来感觉并不相同,这源于舞者的内涵不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者演绎舞蹈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过程中打骂的方式,采取鼓励与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耐心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学生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自卑,容易自我否定。面对成功的容易骄傲,过于自信。这些面对失败与成功的能力也是艺术心理素质重要的两个方面,虽然两者并不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但是对于学生的艺术表演生命的延续无比重要,教师要时刻谨记避免学生在自卑与自满中断送艺术生命。
四、总结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舞蹈艺术的需求市场也在不断被打开,因此我们作为舞蹈教师,应当要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教学动态,同时针对舞蹈艺术的特点,在坚持潜移默化、开拓创新的原则上,练习好艺术基本功、加强舞蹈与情感的联系、同时让想象力插上翅膀,当然也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实现舞蹈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综合运用眼、脑、耳、口、手等综合运用的一门艺术,也是心理过程的外在反映。学校教育的目的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即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学生学习过程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的进行、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和促进。前者属于认识系统,后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认识系统,学习活动就无法实现;没有动力系统,学习系统就无法维持。那么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呢?
一、结合舞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1.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最终是为了上舞台表演。因此,在基本功教学中应该增强训练组合的表演性,根据训练的部位、元素不同归类组合,配以优美轻快的音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舞蹈技能课与舞蹈理论课相结合教学,这就需要舞蹈教师之间互相沟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根据学生的技能课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舞蹈精品,如古典舞《荷花舞》,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及民族民间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让学生开阔眼界,一边领略各种舞蹈的艺术魅力,一边体会基本功在各种舞蹈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基本功训练产生兴趣。
2.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舞蹈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普高的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及时肯定每一点进步,使他们获得力量和信心。
3.抓住舞蹈活动环节,巩固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是巩固学习兴趣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活动。(1)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排练,参加班级、专业组、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2)组织他们与共建单位联欢;(3)鼓励自编自演,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及舞蹈比赛。
二、强化舞蹈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优雅品质
所谓“教学”,其实质就是教与学的两个过程,体现为舞蹈教师的教,舞蹈学生的学。通过舞蹈教学过程,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敢于挑战、善于合作,从而培养舞蹈学生的优雅品质。
1.树立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看到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的精湛孔雀舞,让人不得不叹服,但殊荣背后是艰苦奋斗的历程。初学舞蹈者,家长和教师都不要期望过高,要循序渐进。当学生的舞蹈技能短期内有违愿望时,挫折感便产生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要引导他们看到自身的不断长进,所谓不见其长,而日渐其长,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以获得成功。如,一个班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舞蹈基本功较差的学生,对待他们的基本训练,教师更应该认真、仔细地指导,分析进步较慢的原因,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经常和他们谈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每天的进步是明显的、有价值的,因此,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行”。
2.教会学生敢于挑战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没有竞争意识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竞争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只有不怕困难,勇于向困难挑战,才会成功。要想让学生具有挑战意识,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舞蹈教师必须要做个有心人。在舞蹈课堂教学中,不断反复地传输舞蹈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华丽的后面必是汗水的凝聚,舞蹈训练更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没有“铁杵磨成针”的勇气,就不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效果。
3.教会学生善于合作
舞台表演与合作,也是学生必须挑战自己的勇气,要敢于表演、善于表演,表演得好的心理,通过不断的舞台表演,提高学生的战胜自我、战胜舞台的信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到成功喜悦,懂得舞蹈学习的艰辛是一种成功的积累。在舞台集体表演中,处处需要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间彼此的表演默契,更重要的是能充分体现一个舞蹈剧(节)目的集体张力。舞蹈团体项目也是表现演员团队的凝聚力,节目中的每个角色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不可缺的重要角色,是优秀剧节目的坚实基础。舞蹈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集体讨论等,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团体活动中的义务,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好每个舞蹈剧(节)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会变得更美好。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一种给我们带来激励的实践;反之,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乏味,只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1.明确情感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它流露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舞蹈是指通过舞蹈家的表演把人类各式各样的情感流露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相比其他表现形式更美、更自然。它是人类的心灵对世界进行感应的产物。所以,可以简单地说,舞蹈是人类情感流露的一种方式,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舞蹈教学中有很多影响学生的因素,情感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能否培养出和谐的师生感情,是关系到学生体验舞蹈情感的重要因素。舞蹈学习者是可以通过舞蹈教师的言传身教,舞蹈教师的责任、爱心和敬业态度,从而培养对舞蹈学习的情感和对教师的尊敬之情。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对于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2.口传身授,加强情感交流
所谓“口传身授”,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分析要领,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身授”,就是实践,舞蹈教学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
3.理解与信任,促进情感发展
教师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舞蹈教师满怀爱意的目光应环视每个学生,学生会回敬你一脸的灿烂微笑。爱学生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上进的,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刻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记每个动作,并且要讲明动作的含义。用眼睛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召唤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师生情感沟通,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他们会很自然跟着鲜明的旋律翩翩起舞,而成为合格的“演员”,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舞蹈,体会舞蹈,表现舞蹈,达到我们教学的目标。只有融洽的师生感情,舞蹈学生才能更好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能力,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包含的几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很难想象,一个对舞蹈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对学习舞蹈产生极大的热情,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反之,凭一时的兴趣和热情,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会持久。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学习兴趣;缺失原因;对策建议
一、兴趣的定义和作用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兴趣可以丰富人的心理活动,推动着人去积极的行动,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习充满兴趣时,就会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浑身充满了力量;而对于一件事情没有兴趣的时候,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处于一种苦闷中。其次,兴趣对于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着重要意义。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能够快速的人情客观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因为充满兴起的时候,往往都是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层面,还锻炼了个人的观察能力。最后是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力量。面对一项工作时,饱含兴趣和没有兴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能够激发起更多的潜能,帮助人创造性的完成当前的活动。
二、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舞蹈是一门身体的艺术,和一个人生理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年纪都在18岁上下,他们的骨骼发育已经基本成型,软度和柔韧性比较差,在训练过程中,一些有些难度的动作,确实会引起身体的疼痛,而教师对此没有充分的重视,只是一味的严加要求,致使学生渐渐地形成了抵触的心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到了舞蹈的学习兴趣。
2、心理因素
舞蹈是带有人主观目的性的一种特殊的身体的律动,其艺术特点略微带一些夸张。因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舞蹈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同学,都对自己能不能学习这门课程产生了怀疑,更不敢想象自己做出那些舞蹈动作的神态,特别是一些男生,会产生一种害羞和抵触的心理。这都是对于舞蹈的错误认识,还没有去尝试,仅从自己的过去的旧观念出发,带着有色眼镜看舞蹈,继而产生了抵触,自然也就谈不到兴趣的激发。
3、环境因素
舞蹈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各种艺术教育的场所和器材进行了大量的修整和完善。但是具体到舞蹈教学来说,多数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还有所欠缺,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舞蹈教室中上课,有的学校甚至是男生女生混合在一起上课,态度上放不开,动作上也放不开,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对于舞蹈的兴趣。
4、教师因素
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同学们都喜欢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态度认真和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师。当前高校的舞蹈教师,大多和面前的同学们一样,走过这样一条道路:学习舞蹈一参加高考一进入舞蹈学院或舞蹈系一担任舞蹈教师,特别是舞蹈学院和综合大学舞蹈系毕业的教师,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内容,个人业务能力突出,但是在教学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议和措施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舞蹈、感受舞蹈
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校门的之前,都没有接受过舞蹈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先从舞蹈鉴赏开始,让同学们欣赏一些国内外的经典舞蹈作品,特别是选取一些和同学们年纪相仿的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他们可以跳的这么好,我们虽然不是舞蹈专业的同学,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样可以跳的惟妙惟肖。逐渐的培养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往往都经过了十几年的专业训练,在舞蹈身体素质上要远远强于学生,不能拿教师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同学们相比,特别是面对一些高难度动作时,可以适当的降低一下标准和要求,重在让学生亲身感受舞蹈,养成学习舞蹈的兴趣。倘若每一段舞蹈的学习,都有几个给学生带来巨大生理疼痛的高难度动作,学生们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学习兴趣也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实际出发,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正确认识,继而选择合适的作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要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
2、采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像是前文中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着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学生们进行舞蹈学习强大的支持力。比如可以多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亲身的体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们观看到与自己年龄、能力相近的学生们的成功表演,进而鼓励学生也完成类似难度的教学任务,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挖苦、讽刺和不耐烦,而是耐心的予以指导,及时的予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帮助同学们培养起舞蹈学习的兴趣。
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硬件设施,舞蹈教学的开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国家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要求,在物质设施建设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完善舞蹈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拿舞蹈教室来说,没有专用的舞蹈教室,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所倡导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所以首先要建设专用的舞蹈教室,只有学校重视了,教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才会认真的都入到学习中去。
4、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
中学舞蹈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初中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 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学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舞蹈与中学生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中学生的大脑发育;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中学生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中学生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2 舞蹈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要引导他们向表现良好的同学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自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学生刚参加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打怵,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不用心做。可以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学生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好胜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队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赛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经心,需要每个学生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学生们忍受着苦,忍受着痛,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从而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学生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又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3 舞蹈与音乐教学
舞蹈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舞蹈往往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效果更加良好,从而达到事半工倍的效果。比如当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时,随音乐律动,然后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这样一定比教师直接讲解音乐内容的教学效果好。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理解音乐的前提必须先听懂音乐,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赏析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条件落后的乡村初中学生,连最起码的音乐聆听教学都不能保证,学校领导以及专职不专业的音乐教师均不重视,音乐教学走过场,教学中只唱不听、只听不讲、只学不练……甚至个别地区学校干脆将音乐课改上文化课,这样的学校的学生对音乐课也就不重视,他们无从掌握欣赏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其音乐教学的难度很大,即便舞蹈是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在面对一群不重视音乐甚至对音乐课有偏见的学生,要实施音乐教学必须借助舞蹈范唱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降低要求,精选学生易掌握易感兴趣的内容,逐步有计划的启发与引导,音乐教学才可能有效开展,音乐教学中舞蹈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舞蹈训练才有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舞蹈课的意义 ,更不能迷信其作为教学手段的功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盲目运用。尤其是一些教师准备不充分,对音乐理解不准确,律动姿势僵硬,姿体语言不准确,相反误导了学生。只有在音乐和体育这些与之相关学科中运用舞蹈,并在课前作充分准备,课内灵活运用与准确示范,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的舞蹈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城市中学外,乡村中学大多还不具备将舞蹈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 ,所以,是否能有效地开展音乐舞蹈教学,与当地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的条件有关。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组建学生舞蹈队,加强课外训练,为学校表演或外出参加舞蹈比赛作准备。条件落后的学校其教学难度大,但也不能将音乐舞蹈长期上自习,哪怕带领学生有节奏的拍手清唱,也算是“音乐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乐感。
总之,音乐舞蹈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观,其“身价”也在提高,教学也在逐步规范,只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与教师均高度重视,积极投资与投入,教育前景是美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学生的学习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摘 要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教学的范畴,由于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目的,而且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舞蹈运动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多重的教育功能,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体育舞蹈的融合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体育舞蹈 教学优化
一、综述
在教学大纲当中,开展体育舞蹈具有深刻的意义。体育舞蹈实质上不仅是体育运动的一种,更是美学范畴的延伸,参与这项运动不仅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能够深化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开拓知识领域,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借助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端庄大方的习惯和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行为,遵循体育舞蹈的礼仪、舞风和舞德的良好品质。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开展体育舞蹈课堂,无论对于学生外表还有内在都有诸多的积极意义。
二、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协调学生身心发展
体育舞蹈是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从人的整体发展过程看,是人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易变期,也是形体可塑期,这一时期学生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将影响今后的一生,加之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如果焦虑过多,心理冲突过大,往往会引起心理疾病。体育舞蹈把健身和健心融为一体,能增强体质,塑造形体,增进健康,娱乐身心,促进个性发展,陶冶情趣,调节生活,缓解压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实质上是美的表现形式。中学生处于身体心理的发育时期,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中学生的心理需求。集形体美、运动美、音乐美、服装美、礼仪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各种审美效应,通过对美的享受、美的领略来提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审美能力。
(三)更好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早期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中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有助于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能终身受益。
三、体育舞蹈教学的重点与优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学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普遍匮乏,学校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充电,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型的动作趋势。在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提高师德素质和教师个人的形象魅力。
(二)培养音乐节奏感和表现力
在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突出音乐节奏和旋律内涵,提高舞蹈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是体育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而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要素配合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音乐节奏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选择一些乐曲,让学生听音乐,熟悉、分辨各种舞曲的节拍和音乐节奏。良好的节奏感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认识,对舞种节奏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舞蹈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舞蹈动作和套路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提示学生理解乐曲旋律的内涵和舞种的风格特点,体会音乐的韵律,以使学生在舞中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力升华,充分表现旋律的主题,展示艺术表现力。
(三)重视形体和基本功训练
体育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形体训练。在形体训练中要注重脚背的绷直,在动作训练过程中,对初学者要经常强调双肩平正、下沉、提颈、双目平视、收腹、挺胸,保持一种挺拔、舒展的姿势,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使学生具有优美的身体形态、良好的气质和表现力。体育舞蹈的舞步由基本步、花样步、高难舞步等组成。基本步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步型,是构成花样步和高难舞步的基础,各种花样步和高难舞是在基本步的基础演变产生的。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本步练习,规范动作,尽量使基本步动作准确、规范、到位。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掌握各种花样步和高难舞步就容易多了。
四、结语
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是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理想教学内容。体育舞蹈这颗璀璨的新星在中学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因此,在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在教学开展体育舞蹈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 王月芝.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课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技信息. 2005(22).
[2] 张静茹,李鑫,刘小红,罗艳.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3] 黄淑萍,任继祖.大学生体育舞蹈课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4(05).
关键词:教材;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一、教材选择结合实际学情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生理和心理上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心理上逐渐产生鲜明的男女意识,并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男女同堂的舞蹈课上,在异性面前,经常会出现“不愿意表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学舞蹈”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传统的考级教材或者艺术学校舞蹈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尽量避免枯燥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发掘舞蹈的魅力,享受舞蹈的乐趣。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好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学生的舞蹈教材。如,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构思一些生动有趣、参与性较强的舞蹈活动:用造型模仿英文字母,不出声用动作表现某位学生的名字,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写数字等。根据观察,学生可以很积极乐意地投入到这些舞蹈活动中,并产生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舞蹈游戏”,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舞蹈就在身边,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舞蹈”,借助“身体运动”的手段,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据长期观察,很多学生有驼背、含胸的体态。因此,教师在舞蹈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教学,逐渐改变学生的不良体态,引导其形成挺拔外展的体态习惯。比如,学习“蒙古舞”时,可以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目光远视,展胸开背,或者像鸿雁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又如,学习“华尔兹”,让学生去体会欧洲绅士那种的自信昂扬的气质。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树立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优美的体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设计在传统中求变化
1.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
活动热身,是舞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热身灵活身体、避免拉伤。传统的活动热身,常常以舞蹈组合的方式进行,极易在枯燥乏味的压腿和拉伸中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学舞蹈课堂中,活动与热身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舞蹈组合,尝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热身活动。如,在“踢踏舞”课堂,着重于膝踝部位的活动,可以先带学生原地小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跳?你们能想出多少种跳跃方法?一人展示,全班模仿。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灵活身体,达到热身的效果。
2.舞蹈学习结合生活经验
据长期观察,大部分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身体表现力有限,舞蹈动作又大多是抽象的动作符号,因此,在学习舞蹈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理解,不适应”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习“提压腕”,先让学生想象“骑马的动作”,然后再提动作要求;“柔臂”的学习,结合草原上“鸟儿展翅高飞”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舞蹈语汇的生涩难懂,使枯燥的动作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舞蹈编创活动启发创新性思维
“舞蹈编创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是启发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习的基本动作元素,启发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挥,用舞蹈去表现思想。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提压腕、柔臂、柔腕三个基本动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出编创活动。教师问学生,提到“草原上的大雁”,学生的脑中还能浮现出什么场景?学生会回答出许多的答案,例如,“一群鸿雁在空中不断变化队形”“鸿雁飞累了停在湖边”等。让学生结合大雁飞的主题,自主创设情境,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动作元素,以6~8人的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编创一组小舞蹈,并分小组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东西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共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课后舞蹈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它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身体符号。每一种舞蹈背后,总伴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或许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民族舞蹈,多是该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教师对舞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口传身授上,可以通过舞蹈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后能继续关注舞蹈,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动物的形象,想一想其他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想到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舞龙、舞狮”,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动物形象,大多源于该民族古老的图腾,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学习“爵士舞”时,教师让学生猜一猜风靡世界的“爵士舞”是源于哪个国家?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寻找爵士舞的故事,追溯爵士舞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的曲折历史。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舞蹈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学开展舞蹈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12~15岁,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进行舞蹈训练,有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及精神面貌。因此,如何将舞蹈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素质教育,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成长,是需要我们舞蹈教育者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走出一条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高中;舞蹈选修;艺术实践;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自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高中课程方案》,在高中音乐学科下面分设鉴赏、歌唱、戏剧、舞蹈、创作和演奏六个模块,供不同学校选开,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中学舞蹈教育便成为了一个热门选修模块,许多学校陆续开展形式各样的舞蹈教育实验课,一度让大家感受到开展舞蹈教育的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舞蹈教育在一些地方开展出现的种种难题,如,教材的实施、场地的配套、人员的安排等。笔者就近几年来在教材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总结出一些经验作以下阐述:
一、农村中学舞蹈普及教育之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舞蹈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施的:一是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主要针对全校舞蹈特长生的准专业舞蹈教育;二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程表内,打破班级或年级界限,以课程班为单位,面对某一学段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舞蹈教育,即笔者在本文中的主要阐述对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而舞蹈更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的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因此,学习者不能仅仅靠听课去学习,而要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及知识、技能。
我国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大致为:幼儿园高于小学,小学低年级高于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是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的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已有几个年头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及主观意识上的缺乏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受到的美育教育极少,进入高中后又要面对残酷的“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学生身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并没有减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遍遍的演练、一次次的诵读,大多数在读高中学生都有点抠肩、驼背,缺乏形体美感意识,更谈不上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例如,2011学年度,在笔者所教授的高二舞蹈选修4个班共146人中,因兴趣爱好而选修舞蹈的学生有117人,约占80%,其他原因选修舞蹈的学生有29人,约占20%;其中有舞蹈基础的特长生有2名,只占总人数的1.4%;无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有144名,占总人数的98.6%。
就中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张白纸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作为一线的教师首先应理解和把握好舞蹈选修课程“以提高素质为主,培养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向,即舞蹈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修养为主,不应过分强调对学生技术方面的要求。只在适当的范围内对身体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使学生亲身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当教材所设定的艺术实践目标(即技能与表演方面的要求)与现实学情之间出现较大出入时,需要我们教师灵活掌控,从中找到平衡点,以保证教材的有效实施。
二、依据实际学情,灵活掌控实践目标与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的内容可以随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艺术实践目标的多元化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为例:第四单元《中国古典舞》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欣赏、学习中国古典舞作品和基本动作及舞蹈组合,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认识美。其中,本单元的实践部分――《跟我学――古典舞基本动作》中出现了像搬前腿、踹燕、探海、卧鱼等技巧性强、对身韵要求较高的舞姿动作。对于本人所面对的这样一个不具备任何舞蹈功底和常识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无法完全达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的。于是,在教授这一章节的实践部分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本单元的艺术实践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教材提供的实践素材只作欣赏用,通过教师或舞蹈特长生的亲身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古典舞的手形、手位、脚型、脚位作为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准确到位、舒展而不松懈。
(2)把由各手位、脚位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舞姿作为发展性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行组合形成不同舞姿,并掌握动作的名称,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认识的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艺术感悟力较好的学生就能做出比较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教师在对这些舞姿进行适当的纠正指导之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将做出的舞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组合并能合上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动作运行路线、动势特点、用力的方法等,从形、神、劲、律等方面去感受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一般也都能够完成两到三个简单的舞姿动作。
(3)把课后继续欣赏一到两部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作品并写出分析舞蹈的艺术特征的小论文作为拓展性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2.艺术实践内容的弹性化
(1)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时不足是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整个《音乐与舞蹈》选修课程总计只有十八课时,我校选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仅以十八课时来教授这门博大精深、艺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面面俱到,必将导致泛泛而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取舍。
以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例,我国有56个民族,教材重点列出的有藏、蒙、傣、维、朝鲜5个民族。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及动作,了解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并能掌握动作变化、发展和规律。受课时所限,在这一章节中,我把藏族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专门学习藏族舞的基本动律,探究其音乐节奏的特点、民族服饰、体态动律特征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组自选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性地学习探究这一民族音乐、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能在下一次课时,各组上来当小老师,讲解这一民族舞蹈并能做出两到三个本民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以此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
(2)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调整实践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教学对象,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例如,教授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时,在清一色女生的班级,我就以女性身韵元素为主要实践内容,突出动作的柔美、抒情;在男生较多的班级,我则以男性的身韵元素为主,突出动作的稳健、阳刚之美。这是因为女生往往比较能配合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学习男身韵动作,而让男生学女身韵动作相对要困难得多。
3.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高中音乐新课程把培养兴趣爱好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并且愿意在课堂上舞动身体,身为教师在上课时应自始至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及时地对教学素材和教学节奏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例如,教材所提供的藏族踢踏组合,动作典型集中,比较有代表性,但略显单调。为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味,我在原有素材基础之上加入了队形变化,让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样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教师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动作,教师在圆心还能保证其听觉、视觉不受影响。让一个学生以退踢步、打招呼的方式引出全体学生的舞蹈,相同的舞蹈动作由各分组一应一和地错落完成,避免了单一动作的枯燥乏味,舞蹈最后在全体学生手拉手、跳踢步和“巴扎嘿”的呼喊声中结束。这样的编排大大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既增进了感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施以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使学生受到最大限度的艺术熏陶,为顺利完成高中舞蹈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
[2]贾元林,金浩.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