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5 21:5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概论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战略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高度开发和运用的高度支持。我国高职院校是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创意型人才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动漫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优化、改革、创新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重点提高以下三方面。
1.1专业知识
掌握美术基本知识;掌握动画基础知识;掌握编导能力和自己编写剧本的能力;掌握绘画透视、构成的知识,对人物的造型和场景有非常重要的塑造能力;掌握动画临摹方法、CG插画创作、Photoshop软件技术及三维动画理论基础知识。
1.2能力要求
具备平面图形处理技术、painter插画技术、二维动画设计、harmony网页动画技术、游戏开发、MAYA三维动画创意设计、影视广告及网络动画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1.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必要的科学素养、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现代企业文化素质,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承受能力。
2为适应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专业决定课程,课程体现专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行项目式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项目,使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将教学过程转化为生产过程,教学目标转化为生产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1动漫行业工作流程
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根据动漫行业工作流程特点进行设计与构建。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大量动漫企业,归纳总结出动画制作流程,主要分为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三维动画制作流程。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工序:前期-企划、文字剧本、分镜头脚本、人物造型设定、美术设定、设计稿及背景设计;中期-原画、动画、描线、定色与着色及拍摄;后期-剪接和套片、配音、配乐与音效、试片和发长行等工序。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工序包括建模、动画、编辑材质、贴图、灯光及渲染合成等工序。动漫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上述工序对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动漫专业的课程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充分考虑动漫行业的工作流程,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教学课程体系结构
动漫专业应以动画制作流程和动漫设计岗位及其能力特点为依据,以增强就业能力为主导,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形式全面改革整合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总共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动画概论及摄影摄相等课程。二是专业必修课,按照动画制作流程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必修课。分别有Photoshop、3D动画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场景造型设计、Flash、AfterEffects及MAYA等课程。三是专业拓展课,主要开设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音乐欣赏等课程。此外,为了增强动漫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需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等公共文化基础课,还可视情适当开设影视赏析、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程。
3为适应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及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但面对动漫专业知识点的“杂、繁、灵活、多变”等特点,要想短时间内掌握实非易事。要熟练掌握知识点必须多学、多用、勤练和常体会,方可在创意和想象的空间里翱翔。这使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在考核体系中,也应摆脱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新增形式多样的考核体系。如以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以小组协作形式共同创作完成作品、以实践动手形式完成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学习实践与理论。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及社会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电子商务是研究如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一门技术,是促使现代商务活动发生变革的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门处于发展时期且不断变革创新的课程[1]。因此,作为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电子商务概论》理应紧跟形势,在内容上需要能够覆盖电子商务现状,并能联系未来发展趋势[2]。但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该课程的教学过于死板,且内容却往往落后于技术[3]。因而,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探讨如何更新教学计划以及如何上好《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学科负责人和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该文总结和探讨一种基于课程特点的,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的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及时跟踪国内外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思考将单一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多元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助能力。
该文章节安排如下:第2章介绍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第3章详细介绍基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特点的、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新思路;第4章介绍相应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第5章给出总结和介绍下一步的工作。
1 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概论》是管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理应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但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该课程的教学过于死板,且内容过于成就。这主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教材落后。国外原版教材,往往在第一次出版之后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被引入到国内,加上翻译的周期,往往在成为课堂教材已经是原版教材出版后的2年时间了,作为发展很快的电子商务领域而言,课程内容就显得陈旧;而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部分《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往往只是介绍一些常识性的概念和知识,缺少案例,或者案例偏陈旧,而最新的电子商务环节操作环境往往很少涉及细节。
(2)缺乏实践。目前的理论灌输式、甚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且目前的教学大纲缺少实践环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得《电子商务》课程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当前电子商务领域的工作。
(3)缺少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在很多高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老师往往都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及时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因而,对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缺少认识,脱节于实践发展。
综上三个原因,使得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戴着一顶“新课程”的帽子,实际上却内容陈旧、枯燥,往往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而达不到教学设定的效果。[4-5]
2 新教学思路分析
具体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包含教学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融入更多的最新多媒体素材,强化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在《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夯实基础,把握前沿,难易互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
能力”。
首先从理论上以浅显的示例,解释清楚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并在课程教学融入最新的技术进展,使得学生能够紧跟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态势。目前的大学生以及是90后,他们往往都能够熟练运用微博、qq等社交网络工具,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利用社交网络分享、实践参与、分组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将课堂45分钟教学扩展到平时。此外,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多个选项。在课程之余,留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并通过专门定制课程主页、FTP网站、Email、电话、面对面讨论等多方式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答疑解惑,并能够指导学有余力同学完成创新型的小组电子商务模拟平台等,进一步夯实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基础,鼓励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具体教学手段介绍如下。
2.1 最新案例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
结合Internet网上能够找到丰富、真实且新颖的最新案例素材,收集整理精品案例扩充到教学当中,通过在线演示或者播放,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例分析的对象,对于一些概念、流程,学生很容易通过视频、动画等理解和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目前广泛存在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如果只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解释,学生往往没有直观的印象,教学环节也会显得枯燥。在教学中我们从Internet上搜索到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的动画视频,学生就能够通过视频了解和掌握该项技术的管理,并对技术细节产生进一步深究的动力。从考试的反馈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理解该内容原理。
2.2 利用最新的社交网络技术,搭建分享和讨论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课程通过学有余力同学的实践,搭建了用于讨论的BBS讨论区和资源共享的FTP服务器,将更多收集到的多媒体案例、其他的教学素材分享,并通过BBS讨论区进行相关的讨论,并且将在课堂上无法进一步细讲的知识点和相关知识,通过BBS讨论区进行分发。新的社交网络形式,例如微博、博客等等,能够形成讨论组较快地分享资源和心得,使得感兴趣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成为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
2.3 激励同学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中去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新鲜事务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显然填鸭式的教学是无法达到《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且《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有必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参与。在教学当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在线操作,熟悉业务流程。例如,在电子商务模式章节中,可以指导学生注册携程、淘宝等网站,亲身体验电子商务带来的快捷,体验各个流程的细节。对于银行的在线支付安全,则可以指导学生开通网银,熟悉银行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策略,这对于网络安全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将会有直观的概念。此外,目前不少省份都建立了自己的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中心,可以指导学生申请个人电子证书,了解证书的内容,生成过程,并学会如何基于证书实现认证功能。进一步地,可以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交易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店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淘宝[6]等网站上开设店铺,不限商品内容,进行实训竞赛。整个过程将会涉及到开店前的准备、网店商品管理、网店推广、网店经营、网店客服等诸多方面。通过这种类型实训,达到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往往能够通过实践,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也就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2.4 鼓励学有余力学生完成项目驱动的小组电子商务模拟平台
搭建
不少学校均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实验室,配置了包含开发平台、软硬件设备等等。可以在电子商务实验室,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构建自己的商务网站,构建简单的电子交易系统、搭建基于最新技术的现代物流平台,模拟整个交易流程。往往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最新IT技术直观地理解其功能与优势,如最新的基于RFID的信息跟踪技术等等。从技术层面上,该类型的锻炼将能够培养学生在网页设计、数据库操作、网络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2.5 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调研
通过对电子商务公司的实习和参观,以小组为单位提供调研报告,并设计PPT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从激励的角度,完成的结果情况将反应在最终成绩当中。通过对目前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网站的分析,具备一定电子商务知识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熟悉企业的操作流程,指出利弊。以小组为单位往往能够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并且可以培养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这将是对课程学习的有利补充,理论指导与实践完美结合。这将能够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较快的融入到电子商务的实践当中,成为立即就能用的具备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有用人才。
3 学生成绩评定
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只是单一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单纯以考卷分数论高低的考核方式。新的教学方式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成绩的评判方法因此也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基于此,我们淡化了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和实践参与所占的比重。目前本课程采用N+2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其中N指平时课堂和实践成绩(占40%),2包括笔记成绩(占1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4 结语
该文探讨了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其中部分教学手段还在尝试和完善阶段。从几年的教学实践反馈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整理适合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教与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并能够将之灵活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覃征,徐文华.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8):40-41.
[3] 马刚,苗慧勇,张英英.对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评价研究[J].电子商务,2008(9):79-83.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多媒体;教学
中国分类号:R4
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CAI),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1]。由于多媒体教学能集图形、影像、文字、数据、音频等不同媒体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概论》为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课程涵盖信息量大、内容广、课时数少,同时还涉及循证医学的新概念和临床实践的新模式等,课程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笔者作为临床医学概论的专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现将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注意之处进行总结,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发挥多媒体课堂授课的优势
1.1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高质量的课件是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直观表现,一定要做到结构科学、表达简洁、程序实用三者协调统一[2],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临床医学概论一些章节如诊断学内容就非常抽象、枯燥、难于理解,单纯依靠画图、讲解手段很难讲解清楚,就必须依靠多媒体授课,播放系统查体顺序和正确的手法,如视、触、叩、听、嗅基本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涉及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项却是临床教学老师的短板。部分临床教师将多媒体理解为单纯的文字投影、简单的书本内容翻版,学生长时间观看会视觉疲劳,也大大减低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制作课件时应以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又不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讲解临床疾病时,多媒体课件首先在首页即给出该课件具有的模块,让学生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顺序进行了解,然后通过介绍临床疾病知识及引入学习该病的必要性。其次通过“病理生理”、“病因”两个模块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随后通过“症状体征”、“诊断”、“治疗”3个模块详细讲解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授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动画模拟、典型病例、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有效解决学生难以理解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记忆,教学效果会更好。
1.2 拓宽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面好的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不应该仅限于课本和教学大纲,应该在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以外的医学知识。比如在讲授肺炎这个疾病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对这个病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准备了2003年2月广东爆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后来称为SARS)的录像。SARS录像既介绍了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流行趋势等内容,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有兴趣进入以后的临床学习阶段。另外,我们还设置了病例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具体的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将与课堂讲授疾病有关的所有内容串联起来,全面考虑问题,达到了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的目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3 设置教学小结,检测学习效果为了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我们在课件的最后设置了自测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强化记忆,进而掌握所学知识,还加入“教师点评”的内容,该内容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不但对问题进行解答,而且讲述了和此文相关的临床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2.防止多媒体授课的不足
2.1 保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师大部分来源于临床医师,因为临床工作繁忙或未受过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也没有精力精心制作课件,部分教师的课件内容是教材文字的电子版,也未细致备课,容易造成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而医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注意力或者关注于屏幕从而形成学生、多媒体之间简单的人机对话,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减少,甚至教师在讲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形成强烈的反差,教师变成课件的转述体,损害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受到影响。优秀的教师应学会驾驭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这堂课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眼睛专注的看中你,学生的表情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变化,课堂积极发言,这就做到了真正的教学互动,这是一堂成功的师生互动课。
2.2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学习临床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临床课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3]。主要表现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课程是考查科目或毕业后不从事临床疾病诊断,不和病人直接接触,对这门课不下功夫,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不必进行系统学习,或者只对临床课程的部分章节感兴趣,缺乏学习的连续性和积极性,不能把各系统的疾病融会贯通整体连贯起来。如果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有时难以把握繁简难易程度,并且专业种类较多,故讲授时繁简难以取舍,有时容易讲解过深过快,学生感觉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
2.3 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概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本科、大专、中专均开设临床医学概论,学生层次不同,生源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就不同,学生的教学评价也良莠不齐,在本课程教学中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算适宜?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不同层次学生多媒体教学的深度到哪个程度才是合适?多媒体设计的动画、音频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恰到好处?哪些模式的内容最应做成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总之,在《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声色、动静、图文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这对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制作高水平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一批非临床医学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英语、卫生管理等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医学高等教育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等新课题。临床医学概论是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医学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模式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预防医学认识及社区医疗服务意识,从而促进医疗系统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超声检查在现代医学影像中与CT、x线、核医学、磁共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是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之一,内容广泛,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在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位于总论部分,仅有3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核心内容,并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临床医学知识适时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确实达到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面临的使用者是非医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和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以激发和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其要求的内容与层次和目标指向,显然与医疗或科研为职业的医学专业学生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有所不同。在非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临床医师,该课程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了非医学专业医学教育平台,其教学内容不宜“精深”,正因为是概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但内容展开程度等方面要有所限制。因此,超声检查应重点介绍检查的应用范围和临床价值,对于超声基础理论和超声仪器工程学方面的内容不宜深讲,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亦应做简要介绍,对超声仪器的了解可在临床实习时介绍。
总之,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内容广泛,课时短缺,对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其内容有一定难度。建议在教学中尽量精选授课内容,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多以病案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安排临床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于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均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今后,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广泛地沟通和调查,寻找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交叉点,深入研究临床医学概论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更好的进行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
[关键词] 模块式 课程体系 实践 总结 探索
通过近几年对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调研、改革与实践,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的改革尝试。对这种新的课程体系,自称为:“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模块式课程体系”
“模块式课程体系”是当今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国际劳工组织(ILO)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发的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模式(MES模式)。我国称为:“模块式教学法”、“职业技能模块”或“就业技能模块组合”。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法可以用最短时间和最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一门技能。但是MES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影视动画专业,我们通过对MES模式的深入了解和对专业的实践,总结了一种解决影视动画专业课程问题的教学体系。并首次提出:影视动画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式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具体讲就是将学生总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划分为若干个教育、教学模块,各模块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素质标准、能力标准和技能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学生完成相关模块的学业后(某专业课程)通过专业劳动技术等级考核鉴定,可发给专业技能证书,学生获结业证和技术等级证后。既可从事工作,也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继续学习。学生在本专业学完全部“模块”学业,经考试合格授予毕业证书。
二、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之前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和思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深入的实践研究和调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1、我们在排课程的时候,是并排设置课程的。比如:《动画造型设计》和《动画运动规律》,我们都是放在第2学期进行,都是2*16(一周2节课,上16周,共32学时)的课程安排。在实践中发现必须要完成一门课程《动画造型设计》,另外一门课程《动画运动规律》的内容才能继续。如果平行进行,会影响动画运动规律的学习和绘制。因为在绘制动画运动规律之前必须要解决动画造型的问题。动画制作流程也是先完成动画造型设计再根据动画的造型绘制动画运动的。
2、我们原来的教学计划都是按照学期制来制定的,如:2*16或4*16等。由于高职高专只有3年,在进行软件类课程教学的时候。每周同时进行几门软件课程的教学。如:06级周课时安排计划《Auto CAD》周3节,《AfterEffects》周4节。《3ds max》周8节(且角色4节。场景4节。3ds Max制作角色和场景完全不一样)。
通过学生反馈。这种模式。不利于学习。容易搞混,而且每周都是好几门不同软件课程的作业。弄的很昏,有点盲目和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反馈,整体的教学进度不好把握。集中训练的力度不够,有时候虽然布置了作业但是课程拉的太长,学生感觉有点疲,而且有时候上到后面,前面的知识由于丢的太久容易忘记。
3、原来我们的美术基础课除了专周也是按学期制来执行的,因此拉的太长,教学效果不好。03级影视动画专业的素描课就是一周四节课,05级学习美院的教学改成专周,设置了半学期的素描专周课程,这样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就得不到保证,而06级进行了改革。专周为公共基础课程让路,上专周的时候排设部分公共课,而且课时缩短。通过比较发现。05级的计算机和英语的过级率最低,但是06级的美术功底相对差很多。
艺术类绘画课程就需要连续作画,这样才有感觉,才能有创作的激情。如果是周4的课程安排,上午也许刚刚画到有点感觉。有要上一周其他课程才能继续绘画,因此激情和热情都没有了。专业美术院系都是整学期的设置绘画基础课程,而且专科学生的绘画功底相对要差,更需要加大训练。
三、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先从课程设置上考虑。我们在之前提出了按动画制作流程的方式设置课程体系。该方法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因此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并加以深入的改革。《动画造型设计》和《动画运动规律》为例,既然流程有先后,课程又有前后顺序。如果排设在不同学期,当然可以解决。但是流程连贯性就完全打乱了,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后续课程需要完成了这门课程才能继续,因此必须考虑在同一学期内设置,那么《动画造型设计》扫前面,《动画运动规律》排后面。这样就解决了课程平行设置带来的问题。《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完成后,对《动画运动规律》的教学就更有进阶性了,《动画运动规律》里面讲解的运动原理必须要有动画造型的功底。
2、平行软件课程教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一个软件的教学,再进行另外一个软件的教学。我们之前在同一学期内设置的《Auto CAD》和《3DS MAX》,并按学期制进行课程安排的。现在我们改革为前半学期上《Auto CAD》,后半学期上《3DS MAX》,《Auto CAD》教学完成后,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和《3DS MAX》结合起来,在进行《3DSMAX》二维线建模或建筑建模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和《Auto CAD》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软件类课程的模块式设置,有利于学生在这段时间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该软件的学习中来,而且集中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课实训,至少一周8节甚至16节的课程安排。完成一门软件教学后,可以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或考核来获得学分,以此进阶。
3、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思考。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即要避免占用公共课时间(非独立艺术院系均需考虑)。又要给学生大量时间保证完成绘画创作。
方案1:大量减少专周,以保证其公共课教学的时间。将绘画课设置成课程的方式进行,但都是集中进行,周16或周32的课程安排。并布置大量的绘画作业,以保证下次上课还处于绘画的创作激情中。
方案2:前2天集中上公共课,后3天集中上绘画课,并利用周末适当布置作业。如果是2个班,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将公共课和绘画课(软件课)对调。
四、具体课程的设置
1、公共课按照全校统一的计划进行。不修改。不占用。这样公共课就是2*16或4*16 的全课时教学。形成了学期制模式。
2、绘画课程的设置。一周16节或32节,4节连上。配上充分的作业,保证课程的连续性。或者按照方案2进行。
3、专业基础课(软件类课程)的设置,如《动画场景设计》等。按照一周8节设置,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学完一章节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才能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因此周8节。4节连上,2节理论课,2节实训课。实际教学中加入任务驱动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
4、专业理论课的设置。理论课都是讲课类型,因此绝大部分都是纯理论和讲授的,那么在设置这类课程的时候,就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来设置。《艺术概论》一周4节,那么必须分2次授课,纯理论课程,需要给时间理解:《影视语言》一周4节就需要集中授课。因为该课程要结合电影观摩讲解。课时太少一部电影勉强放完就没有讲解的时间了《中外电影史》一般都是周2节,可以结合课外观摩影片进行。
5、模块式教学安排。总共20周,除去一周考试周,16周的上课时间,剩下3周专周可排时间。当然在实际排课中还不能完全这样,3周做动画时间肯定不够的。因此就必须调整教学方案。我们以前的动画制作都是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分开,分学期进行。教学改革,我们将2个专周合并在一个学期的一个专周,这样可以让学生选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制作和辅导。因此我们将动画专周都集中在最后两学期进行,这样前面的动画基础课程学完,能进行动画制作,而且也不占用公共课课时。
6、以从事动画设计职业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分类课程体系群模块的建设。如图2,不同专业方向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将共修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然后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在专业选修课体系中,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进行选课。符合MES模式的特点。
五、问题与思考
1、按模块式设置课程体系。有利于影视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思路来设计,而且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符合行业要求。在课程衔接中,必须完成一门课程的要求,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门课程的学习。而下门课程才可能学会学懂。体现了职业能力本位,课程根据岗位特点设置。根据岗位任务建设了课程体系专业群(专业方向)。使整个专业方向的设置体系群更针对岗位和就业。
2、解决师资短缺的方法。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在各个方面都将迅速发展。势必造成师资短缺。查阅学校编著的教学计划,发现有很多相近专业和课程。因此在模块式课程体系中,可将这些专业和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影视动画专业和人物形象设计、印刷技术、计算机等专业就有很多相似课程。比如:三维动画、平面设计、基础构成等。这些都可以整合为统一模块,师资交流。资源共享。
【关键词】生物工程概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93-01
《生物工程概论》是我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这五大工程的基本原理、操作及其应用情况。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后续的课程如发酵技术以及生物分离及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我们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偏低,且很大比例上来自对口专业。因此,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该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枯燥和艰涩,加之教学课时以及实践教学的限制,不可能通过大量的学时来加深理解,使教和学都有较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对这门课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我们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下面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模块。诸如讲授发酵工程模块时,下面又细分为工业菌种的选育和培养、发酵操作方法和工艺控制、发酵产物后处理以及发酵工程的应用五个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用一到两次课讲完,理论课讲完后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例如,讲完工业菌种的选育和培养后,让学生从土壤中选育培养放线菌;讲授完发酵操作方法和工艺控制后,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实验室规模的小型发酵罐,并现场讲授发酵罐的使用方法;讲完整个发酵工程理论课程后,教学生来做发酵工程的应用——酸奶的制作。
这种学与做的结合把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活化了,学生手捧着教材,看着实物,想着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很自然地理解了原本视为艰涩的理论问题。
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差,不容易理解,此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视频以及仿真软件。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直观性强,可以将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本门课而言,如讲授细胞工程中细胞融合,单靠语言描述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图示、动画等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清晰且易于理解。在教授酶工程时,涉及酶反应器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对各种设备的特点更容易理解。
2.2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在本门课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诸如讲授细胞工程模块时,结合细胞工程中所讲述的理论内容,并结合现实中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以及后续各种克隆动物的诞生,提出能否进行人的克隆,如果可以则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提出该问题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并制定可行性的方案,然后由各组推选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的方案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陈述完可行性方案之后,再让同学们讨论假设各个组的方案可行,能进行人的克隆,那么克隆人背后又有哪些利与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展开激烈的讨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最后,老师可进行总结以及讲述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克隆人这种做法的态度。总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则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作用[1]。《生物工程概论》计划总学时数为54,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达到1:1以上。其中,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实施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其实验项目与教学理论内容相辅相成,具体实施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安排实验时间。比如:菌种选育时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和处理原材料,培养基灭菌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安排在课前,由课代表和感兴趣的同学负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长知识、见识以及才干,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外,在本门课程考核时,其实践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经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探索,尝试多种改革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教学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广大的教师还应立足于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出发点,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技术学校;采煤概论;教学改革
“采煤概论”是一门进行就业前培训的基础课程,它在煤矿技工学校的教学及工人的就业培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广泛而深刻,这就使得这些仅仅具有初中学历的技校学生感觉学习“采煤概论”的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为了讲好这门课程并使学生们能够容易的掌握这门课的知识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实施积极可行的教学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积极的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上课时,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互动提问的学习方法即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例如:在关于采区主要巷道的布置讲述中,在缓倾斜和倾斜煤巷道布置的讲解结束后,可以组织一次自由的课堂讨论。问题为:如何开采近水平煤层?学生必然会针对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些学生把关于缓倾斜、倾斜煤层巷道的布置方法用在了近水平煤层上,而其他的同学有可能会想出一些别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会的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将他们的答案一一进行讲述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所在,并指出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形,然后抓住近水平煤层倾角小这一特点展开关于近水平煤层的布置方式的讲述。这样讲课可能会耗时比较多,但它的讲课可行效果非常显著。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们的知识掌握量。另外一点是在《采煤概论》这门功课中不但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需要掌握的概念多如牛毛,将教学过程与实例结合起来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矿机通风和安全这一章的讲述中,关于瓦斯爆炸与预防的讲课中就可以将学生经常听到的关于煤矿瓦斯爆炸的事故结合进去,并将教材中瓦斯爆炸的条件列出来即:瓦斯浓度、引火温度、氧气浓度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从自我做起,加强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明确最为基本的是井下禁止打开矿灯,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运用上述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第三、教师在遇到典型问题的讲解时应针对问题进行解剖分析,对于一般问题则可以留给同学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既能够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又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井田开拓部分时,应将斜井开拓一节进行详尽的讲述,而立井开拓、平硐开拓则指明要点,提出问题留作作业。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发现新的问题进行纠正讲解,虽然这只是一小节内容的讲述却起到了三节课的教学效果。
2.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对于煤矿的概念很模糊,对煤矿的直观认识还是一片空白,学生这时学到的是一些空洞抽象的名词概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煤概论》课程结束后,一般安排一到两周的认识实习。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井底车场的位置、区别运输大巷和回风巷道;现场认识立井、斜井和平硐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巩固新知识,增强学生对煤矿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到井下急救与互救中的人工呼吸方法时,除了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口对口吹气法、仰卧压胸法及俯卧压背法外,还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在宿舍亲自操作练习,教师及时指导,一次不行,两次,重复多次,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实践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以后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
3.将多媒体辅助运用于教学中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它的动态性变化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斜井井田开拓的讲述中包括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和连续式开拓等的讲解等,可以采用幻灯片的讲述方式进行井巷的生产系统和开掘顺序利用多媒体绘制的讲解,井巷的开掘顺序和详细的生产系统也可以使用此法来进行讲解。在讲到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常用的工具包括单滚筒采煤机和双单滚筒采煤机时就需要采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及多媒体效果就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方便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更容易的学习认识各种采煤机器,轻而易举的掌握各种知识,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在煤炭事业工作的未来劳动者的素质。那么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做一些研究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动漫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 高职院校开办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现状
作为当前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年轻气息和活力的代表,国家一直对动漫产业进行着鼓励和扶持,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让动漫产业处于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之中。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制作基地、交流平台在全国纷纷出现,各种投资也不断涌入,使动漫产业成为今天炙手可热的明星。
1.1 当前高职院校开办动漫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动漫专业在各个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是短暂的专业历史和一拥而上的盲目办班,却让动漫专业的教学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我将当前动漫专业教育中的几个重大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历史短暂,师资力量不足。
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一两名动漫相关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就招生办学,并且这些教师往往只是会操作一两种动漫设计软件,并不具备系统的美术修养,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对艺术缺乏了解,其作品设计毫无创造性和艺术性。
二、教学方针狭隘,一味追求软件教学。
动漫设计是集美术、影视、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专业技能,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却认为只要教会学生使用二维或三维的动漫软件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动漫作品,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其实动漫设计中包含两大部分,首先就是美术的设计能力,其次才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只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美术这一部分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软件操作员,制作出来的动漫作品毫无艺术感觉。
三、理论研究极度匮乏。
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六七十年代后产生了动漫产业的断层,目前的从业人员基本是学习美国和日本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来制作动漫作品的。大量的作品充斥了模仿和抄袭的影子,缺少独立的、有影响力的好作品。加强在动漫理论方面的投入,研究如何在动漫产品中体现出丰富精彩的中国元素,能够为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改变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
2.1 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动漫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扩大招生和影响的良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动漫专业就不能盲目攀比本科院校,而应以培养技能型动画人才为主要目标。
为拓宽学生就业面,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行业和市场要求的,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实际动漫制作的技能,富于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肯钻研,勇于开拓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2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构成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将商业运作与管理引入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学业与企业的接轨。从专业理论、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全方位设计培养计划,使学生未出校门就能置身于行业经营与生产环境中。针对各岗位对素质、能力、知识的需求进行培养和训练,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培养出专业所需的各种素质,从而达到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并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竞争力。
针对社会对我国动漫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最终确定动漫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五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绘画能力
本项能力主要学习素描、色彩、构成、原画设定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剧本,对角色及场景的文字描述进行线条绘画,完成动漫制作的前期设计过程。
二、影视编导与制作能力
本项能力主要学习摄影、剧本编写、镜头语言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剧本、拓展思维创新的能力,并能够实际拍摄运用镜头表述自己的思想。
三、二维数码视觉艺术设计能力
本项能力主要学习运用Photoshop、Painter、Flash等相关软件制作各种材质与贴图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剧本,对角色及场景的文字描述,用电脑进行有颜色的绘画。画出角色及场景的效果图。并且培养学生了解电影镜头的各种运用手法,并设计出针对剧本的分镜头脚本及分镜头效果的绘制。
四、三维创作能力—3D MAX、Maya
本项能力主要学习3D MAX基础、Maya基础和制作3D MAX动画、Maya动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画的场景效果图制作出三维立体模型及动画效果。
五、影视后期合成能力
本项能力主要学习Premiere Pro、After 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的操作,培养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制作的动画进行编辑修改,把握影片整体色调和节奏,并进行配音完成影片的制作。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动漫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案不具体、教学计划不完善,专业教材缺乏等等。鉴于此种现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在通过对市场中各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企业与学校的磨合过程等,形成了具有“实践性,企业性,项目性”特色的动漫专业课程体系。
3.2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动漫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毕业证和动漫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现零距离就业。科学合理的建设动漫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适应性原则
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计划适应实际岗位需求,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要尽量和现实紧密联系。
3.2.2 前瞻性原则
课程设置不仅应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应看到发展迅速的动漫产业不断出现的新的技术和领域。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
3.2.3 产学结合原则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与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应根据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科目与要求设置课程与专业方 向,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资格证书。
3.2.4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不仅要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还要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灵活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发挥特长,形成特色。实施性的教学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和专业培养优势,允许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学时调整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保持课程体系的最佳适应性和前瞻性。
3.2.5 整体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之间的关系,确定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3.3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根据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动画制作流程来讲,可大致分为制作的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后期编辑合成三个阶段,我们在课程设置顺序上以动画的制作流程为基本依据来设置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动画短片的制作和实习。
前期设计阶段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使学生对广告产品项目策划、原画创作、分镜头设计等工作任务有更高、更专业、更清晰的认识。本阶段应开设素描、色彩、构成、动画概论、动画场景设计、动画造型与动作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下一环节的动画绘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多媒体课件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优势在于它能将图像、动画、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媒体融为一身,使教材更生动形象化。下面谈谈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职业学校毕竟不同于初高中,职业学校的办学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职业学校更趋向于与社会的衔接和技能应用,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走向社会就业。所以其课程的设置专业性、实用性更强。这就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很多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这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教学课件数量来看,各学科可利用课件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学课件,手中没有可参考、利用的课件,即使有这样的课件也很难适应每个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实际使用的每个教学课件都需要亲自制作。
其次从教学课件质量上来看,很多教学课件的质量并不高,仅仅是一个数字式的教学讲义,既用一页一页的幻灯片替代板书,课件中没有交互按钮和相关的链接,缺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第三,参与教学课件制作和应用的面不广,虽然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来是热热闹闹,又是公开课、又是课件评比,但课件制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和个人兴趣,制作课件主要集中在少数教师身上,尤其是年轻教师。部分教室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兴趣不大。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无疑是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总结经验、摸索才能逐渐完善。那么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如何将多媒体课件更好的应用与教学上?我个人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职业学校教学的应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
职业学校的教学和以往的初高中不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试,而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由于职业学校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强,所以学生对课程本身有着一定的兴趣。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大多数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课,而轻视理论课。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要发挥的作用之一。具体表现在:
首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的知识教师就不用过多讲解。例如:在我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知识过于枯燥、难以理解。那么针对此问题在讲到“网上购物”与“网络营销”时,将传统教学与网络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网上购物的方便性与乐趣。在实践中总结知识,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而且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其次,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多媒体课件应该有一定的交互性,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在讲到幻灯片的制作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小组或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加以总结。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提供实例,引起探讨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广告平面设计”、“立体构成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一些好创意作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再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站设计”、“网页制作”课程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网站的设计过程,以及制作精良的网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总结得出制作网站和网页的一些技巧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并把一些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课堂上讨论,推广。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用短短的时间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显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我身边,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去继续去学习、去探讨。
三、化静为动,利教利学
将传统讲授难以形象理解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为学生实现由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例如:在我校“服装设计工艺”专业中,关于服装的制作与技巧,讲起来过于枯燥并很难形象理解,如果直接让学生操作实践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还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将服装的制作工艺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演示,这样不但直观生动,而且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优化练习,增加容量
关键词:动画专业;核心课程;项目教学法
一、国内外项目教学法研究现状
自从1990年开始全球均将创新学习方式当做教学改革的关键目标。欧美等国普遍倡议将“主题探索”和”设计式学习”引入具体教学工作。2003年7月德国决定在教育中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该方法通过将整体学校流程划分成多个细小而明确的工程或事件,并逐一有针对性地编制教案,最终使得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更能真正拥有职业能力。而丹麦教育部要求国内各高校必须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芬兰则彻底放弃旧有授课方法,而是改用主题学习法、知识讲座、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成效已有明显改观。瑞典教学改革的亮点在于将专业不同的学生集中起来共同探讨棘手的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问题学习法。挪威则不但注重教学中大班教学与小班学校和辅导的交叉使用,还在社会科学、医学及诸多“交互式”课堂上引入问题学习法,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考过程转化成自身能力[1]。日本则在新的教学内容意添加了“综合学习时间”[2]。有效促进学生从更多途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方案。当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在对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在注重教学时同步进行项目化实践,通过“学教并重”带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浙江工商大学利用自身硕、博点丰富的优势,将项目实践教学施行学科制管理,在不同专业内,由导师—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科研项目梯队,充分结合了产、学、研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小组[3],将科研项目内容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使学生能够自发参与并完成实践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程项目教学法”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了该模式下教学项目的设计原则,自主开发了随动系统、直线吊摆、直线倒立摆、旋转倒立摆等多种控制实物对象,为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伺服系统、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现代控制系统设计开设了实验课程[4];西北政法学院“立法诊所”、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2001年在深化教学改革,将舶来的诊所教学方法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立法诊所并开始了项目援助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采用大脑风暴、角色扮演、模拟审判、发现式游戏以及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5]。中国台湾则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全面推广“十大能力”中的第九、十项能力,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和“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而当前国内教学创新则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旨在通过探索学习为学生打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只能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而是可以自主结合多种途径掌握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此外,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也基于自身情况对项目教学法展开探讨,尽管已经有所收获,但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依然可以在很多方面继续前行。
二、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现存主要问题
动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动画概论、动画美术设计、卡通技法、二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摄影摄像及影视后期。主要传授和培养动画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动画造型与设计、镜头表达能力及应用二维、三维、后期软件进行动画作品、影视作品制作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动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绘画、影视、表演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目前的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理念往往把动画造型能力、动画设计能力知识化,把这些需要通过实践锻炼出的能力归纳成知识点,认为掌握了部分知识点就相当于拥有了动画设计的能力,而忽视了动画项目实践才是培养学生动画设计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内容乏善可陈,脱离实际应用
在实际操作课程中(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后期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软件、技术更新周期短)和专业针对性。目前的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于老旧教材,任课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上传授知识,很容易落后于软件、技术发展速度,同时,一味地照本宣科,也容易忽视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动画专业技能产生厌烦感。因此,唯有找到一种注重技术时效和实际体验的教学方法并贯彻到课程内容中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三)教学实践活动匮乏
目前,动画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活动还停留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滞后,课余时间缺乏对课程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和发散的实践活动,造成“动画课堂知识支撑动画设计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惰性。其实,应该是学生对动画能力的追求驱使其获取知识与技能,将学习拓展到课外。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来应对动画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动画专业核心课程项目教学法施行方案
动画专业固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促使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所收获,更要借助反复的实际练习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并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如何使学生通过参与制作实践项目,深入开发新时代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推动实践项目带动理论学习,拓宽学生的动画设计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动画专业人才就业方向,进一步挖掘动画专业人才技术的“广度”与“深度”;这就需要引入“项目教学法”对目前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法进行改革与探索。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整体社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手段,它将行业生产和社会需求融合到一起,其目标是为社会供应可用之才,即让学习者能够顺应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动画专业核心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理解,采取国内外权威教程网站、论坛的最新案例;校内跨学科、创新创业项目;“大广赛”“金犊奖”“学院奖”“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创”等比赛项目;动画企业项目引进课堂的形式,形成逐级递进、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的递进机制。给予学生学习、改进、发挥动画实践能力的课程空间,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充分而完善结合的教学思想,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见图1)。
(一)更新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理念
1.确定以“项目教学法”作为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理念,通过改革动画艺术设计传统“理论—练习”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工作融入于“动画项目”而开展,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根据动画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将创意设计作为整个项目教学的导向,增加创新项目动画设计课题(动画IP设计项目研发、关联商品项目开发等)。2.建立“创意引导—学生求知—教师解惑”的教学思路,突出动画艺术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特色,形成“分析项目—操作实践—总结经验”的教学模式,将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性,转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之旧有观念,深度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动画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学模式(如图2)。3.将动画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细分,并将毕业设计创作课程纳入其中(见表1)。
(二)改革传统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1.以“激发学习,寻找知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实用型”动画人才为目标,通过建立开放式网络动画设计工作室,开设网络校企合作视频课堂,在动画美术设计课程中将社会企业正在实施的实践动画美术设计项目导入到教学中,加入动画项目设计线上平台(猪八戒网),从该项目所涉及的IP和相关商品等方面入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动画设计教学的“广度”。2.转变传统动画创作流程的观念,逐渐渗透项目教学。在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摄影摄像创作课程中引入最新动画设计与制作技术(如人工智能交互界面设计、三维VR技术、全景摄影等),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意识,挖掘动画设计课程的“深度”(见表2)
(三)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1.打破传统的以统筹安排为主的封闭式教学管理,在三维动画技术和影视后期课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网络动画设计工作室,让学生与企业直接对接,体验工作实习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将“大广赛”“金犊奖”“学院奖”“大创”等项目引入动画美术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等动画专业创作课程,在课堂中设计制作。在教学、实践、竞赛中切实提高动画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制作水平,形成“以赛促学”的课程体系,带动整个动画设计教学走向“启发—实践—探索—提高”发展的良性循环。3.设置创意课堂,针对剧情创作类课程(如微动画剧作、动画表演、微电影创作等)设置相应的情景教学内容,充分启发学生剧情创意、表演创意的能力。4.合理设计课堂互动,将动画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安排划分成纵、横两个方向。在横向上打破设计类专业界限,引入广告、视觉传达、服装、表演等专业学生分享设计比赛、大创项目经验;在纵向上打破高低年级界限,鼓励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比赛或项目,提升动画专业学生知识面和适应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法的提出目标在于以动画艺术设计教学为改革平台,在动画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引导下,通过对该教学法充分的研究与有效的组织实施,创建一个以项目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学生主动求知”的良性局面,其意义有以下两点:(一)重新构建动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突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针对性地以项目学习为主线,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新实用型动画人才,使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社会价值并存。(二)结合新时代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将“项目教学法”导入到动画教学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活动上进行改革,建立一套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动画艺术。
参考文献:
[1]胡国南.国内外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23-25.
[2]单喜军.日本“综合的な学习の时间”の意义とねぅぃ[J].商情,2015(7):118.
[3]夏寒.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浅析[J].杭州科技,2005(1):49-50.
[4]袁少强,郭艳玲,张平,等.基于工程项目教学法的控制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425-428.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双语教学;互动式教学;展示式教学;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15-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国内乃至国际上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高效地了解并熟悉学科国际前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技术基础》课程肩负着向本专业学生灌输生命科学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促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生物技术基础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技术、发酵工程领域的重点知识与科技进展,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理论性强。生物工程专业是本校“工业发酵”国家重点学科的主体专业,建有“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除了培养本科生、国家基地班学生,还额外招收国际学生。
本文就该课程如何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好地培养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具备扎实、创新能力,从事设计、生产、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高等技术人才,或为研究生教育进行人才储备等,浅谈对本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的看法。
一、双语教学模式
针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国际前沿知识繁多,考虑本领域学科特点和特定的国际背景,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尤为迫切。我们主要采用学院王武教授主编的《国家双语教学师范课程配套教材》(Essentials of Biotechnology)。该教材于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第二次印刷,已经在包括东南大学的几十所大学相关专业使用,建设成为专业双语教学的品牌教材。该教材以跟踪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前沿动态为重点,以英文原始文献为素材,组织教学。针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阅读课外英文书刊有一定的困难,采用这本基于多位老教师的经典教案出版的教材,有利于学生预习、理解、系统温习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扩大专业视野,增加英文词汇量,初步学会检索国际期刊学术论文,整理读书报告,进行英文报告。为了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熟悉专业英文单词,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科国际前沿热点问题,课件PPT的制作采用全英文,授课过程采用英文为主、中文诠释的模式。整个课堂营造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专业英文词汇,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
二、展示性教学模式
由于《生物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交叉学科知识,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和便于理解,必须采用高展示度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促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之一,形象直观的特点日益被教育界所接受和使用。团队内部根据各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分工制作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浓缩精练。贴近所选教材风格,从总体概括入手,先简练地描绘出高度浓缩的章节整体框架,逐步细化各部分内容,使初步学习接触分子生物学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至于在复杂知识系统前毫无头绪,无从着手。
采用醒目的标题,课件内容清晰,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字体、颜色、着重、斜体等差异变化,体现所要表达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实必要的实例和图片动画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生物技术机理。讲述内容高度浓缩,力求做到要点与示意图一一对应。主讲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结合专业和学科专长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基础、应用实践及前沿发展。这种恰当、多次层次地利用课件、经典案例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增大信息量和直观性的同时,可让整个教学形式更为生动活泼,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课程兴趣。
例如,在生物技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部分,参照国外优秀教材设计、使用的PPT课件和动画,形象地展示微观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人类基因组和生物信息部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自主查找学习相关生物信息最新进展;在细胞工程篇章中,引用大量的实物和操作流程照片,直观反映细胞工程研究前沿进展;在酶技术和工业发酵领域,充分结合本学科的学术及科研优势和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技术在酶的工业生产及工业发酵领域的应用。通过高展示性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大量繁杂的知识产生厌烦心情,反而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建设相关教学科研团队网站,含有精品课堂的录制视频等教学资源,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性作用。
三、互动式教学
由于该课程的原理性知识繁多,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较为被动,在知识吸收过程容易产生疲态,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将全部知识消化吸收。因而,应根据课堂氛围,机动地加大自主式教学比重,锻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基础但并非面面俱到,可适当地留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辅助给出与章节相关的教材内容和参考文献,供学生课下复习与参考,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例如,对转基因技术与应用的利弊及公众的认识等进行课下思考总结,课堂选出代表展开讨论,阐述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提升自我学习探索生物技术前沿知识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介绍基因工程和酶工程原理时,许多学生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对它的基本特性已有所了解,但并不知道具体的转化机理。为了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各类基因单元操作和各类酶种的作用机理,可将全班学生有计划地划分为多个小组,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读书专题,利用课外时间,检索文献,跟踪前沿科技动态,准备读书报告,并将学生分组,最终组成读书报告。
各小组分工,分别负责资料搜索、板块整理、课堂汇报等,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和竞争机制。开设学生专题讨论课,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展示,相互之间可以快速了解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与深入程度。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
四、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科研前进的方向基本上代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可以通过掺入科研领域现象和问题,在课程中更多地引入新的生物动态。例如,讲解工业微生物种类时,可追加涉及一些作者研究领域的微生物,如极端环境的微生物,极端嗜酸、嗜碱、嗜盐等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例如,在贫矿金属资源提炼中的应用、纺织领域的应用、调味品制作中的作用等,不但可以开拓学生在该领域的眼界,也可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科研领域进展的兴趣,为未来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五、多元的评价体系
课堂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机动地策划、实施“教与学互动”,对课堂优质提问,给予1~2个百分点的加分,鼓励课堂质疑与评议,让没有充分准备知识的学生感到很大压力,也会变成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做课题的动力。教会学生参与,相互之间客观、理性地评分,不断引导他们开展课外阅读,整理读书报告,根据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理解,分组进行PPT总结或读书报告,允许学生用中文解释其中的生僻专业词汇。改革评分体系,PPT报告或读书活动与报告成绩占据总分的,在这个过程,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互评各占据的评分体系。该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此外,在笔试卷面,以英文出题,问答题允许辅以中文作答,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在卷面所得分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额外加分。这种多元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公平地评估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初步改革和探索,本门课程让学生初步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培养他们自主概括和抽提知识的能力,拓展专业领域视野,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这会成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持久推动力。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及要点,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与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武.生物技术概论(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高玮玮.试论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86-88.
[3]朱豪文.多媒体教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0,(20):128.
[4]薛金爱.浅谈《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