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22:0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课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读本拓展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初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一、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预习,至少达到最低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较长现代文的预习更是如此。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对较长现代好预习是长文短教的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前对较长现代好预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开展长文短教的效率会极大地降低,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完全失败的恶果。笔者任教的两个班均为普通班且学生整体语文水平较低,因此,笔者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提出以下三个最低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参考书解决所有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问题。
2.标明段落序号。
3.熟读课文至少两遍,以能够明确说出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基本概括主要事件为原则。
以上是笔者个人从学情出发制定出的长文短教的最低预习要求,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也可根据自己班的具体学情制定出其他的适宜的更高要求。总之,预习越充分,长文短教的效果就会越好。
二、紧扣学段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各学段现代文教学目标不同,所以,制定每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应从具体学段目标出发,制定出紧扣学段目标的切实的教学目标,以七年级为例:
七年级现代文的学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得。因此,在确定七年级各篇较长现代文教学目标时,要把它放在整个七年级语文知识体系中,确定出一个教学要点,做到一课一得。以下就是笔者从七年级现代文学段教学目标出发,制定出的适合七年级较长现代文短教的切实教学目标。
如,笔者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贝多芬这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
2.从文本走向课外,学习像贝多芬一样身残志坚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类人的精神。
3.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风貌的技法。
又如,笔者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从课文标题入手培养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课文主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弱者的品质。
由此可见,制定较长现代文的教学目标不在多,而在真正扎实有效并能够实现。切忌“假”“多”、“乱”、“空”,这一点对较长现代文的教学至关重要。
三、基于学情计设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主问题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属普通班,基本都是中层生和后进生。如果脱离班级的基本学情,提出一些具有太多文学字眼的问题,学生连问题的表述都听不懂,更不要说举手回答了,那样以来,课堂冷场是必然结果。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笔者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这样操作:
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时,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迅速跳读课文,并思考,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勾画出相关词句。”(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学生一边默读,笔者一边巡视,两班学生基本都能在文段中划出表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词句,就连后进生也能轻松地划出相关语句,笔者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学生一个个的回答着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性格特点,有的是词语,有的是短语,笔者在黑板上一个个地书写着。笔者有意识地把贝多芬作为普通人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在第一行,把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和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的词语写在第二行。
笔者问同学们:“贝多芬第一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差别?”
同学们齐声说:“没有差别。”
笔者接着追问:“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普通人!”笔者随即用红粉笔在第一行板书的最后边写上“普通人(平凡的人)”。
笔者又问: “同学们,贝多芬第二行的性格特点和我们普通人相比,如何?”
学生齐声说“他远远比我们普通人强!”
笔者追问:“那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是……”
学生们有些疑惑了,都不敢开口说。
笔者说:“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有同学举手了,“贝多芬是一个巨人!”
“说得好!”笔者顺势在第二行板书的结尾处写上“巨人(伟大的人)”。至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又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为: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题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那么本文围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50字。(小组讨论约5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5分钟)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两个主要人物入手,按照如何把“动人”一词表达充分为原则积极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基本都能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这则童话的内容,且主要人物齐全。预设的主问题解决了,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
由此可见,对于较长现代文短教而言,设计通俗易懂、灵活适度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吃透文本,又对教师的点拨、提升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四、搭建创造升起的跳板
创造生成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升起的跳板极为重要,对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而言,这一点更不容忽视。
为此,笔者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部分设计了“走出文本,畅谈身边的‘贝多芬’”环节。(小组讨论约2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3分钟)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笔者问:“贝多芬是身残志坚的巨人,其时,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千千万万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巨人’?尽可能用一句话展示出他(她)的主要精神。”
学生甲回答:“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奋发图强,著述了鸿篇巨著《史记》。”
学生乙回答:“张海迪身残志坚,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生丙回答:“罗斯福坐着轮椅,两次高票当选美国总统。”
学生丁回答“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凭借自己的坚韧,成为了著名作家和慈善家。”
…
笔者总结:“从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他们‘巨人般的精神’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有益的启迪。”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我们是跪着的。让我们站起来,勇敢面对眼前生活中和未来生活的困难,做像贝多芬一样的巨人。”(精彩结束)至此,第二个课堂教学目标完成。
又如教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较长现代文的拓展环节时,笔者设计了“某某,我想对你你说……”环节。(小组讨论约4分钟,学生展示及教师点评约12分钟)
具体的问题如下:
盲孩子,我想对你说……
影子,我想对你说……
萤火虫,我想对你说……
同学们,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课堂实际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盲孩子、影子、萤火虫等对象的倾诉都能紧扣文章各个多样的主题,回答较为理想。学生在对同学的倾诉和对自己的诉说方面,也都能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提炼出较为精炼的语言。(课堂结束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真挚的爱,这爱如山间一捧清泉,它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课堂教学结束。)
这些拓展环节的安排让学生由课内走向了课外,从文本走向了生活,在深入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砥砺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实际表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至此,课堂教学目标三完成。
学生的回答虽然因知识水平的差异而有差别,但学生们都能从文本中有自己的体验和反思。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搭建,一次又一次的升起,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定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五、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小练笔
较长现代文的短教还应与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小练笔(堂上小练笔或课外小练笔)相结合,这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布置作业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从课文的肖像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品格。你们和老师认识这么久,应该对老师比较熟悉了吧?今天的小练笔:写一段关于老师的肖像描写,要求:运用精准的肖像描写展示出老师某一方面的性格,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可作堂上小练笔。若时间不足,可做课外小练笔。)至此,本课教学目标三顺利完成。
又如笔者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布置作业环节,设计的作业为:
“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健康,拥有亲朋好友的爱。但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幸的人们,正所谓“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请同学们在本周内,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到周记本上,情感要真挚,字数不少于150字。”(课堂时间有剩余,堂上讨论:你所接触的人中,哪些人需要我们关爱?若时间不足,以周记的形式布置成课外小练笔。)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它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同一般的影响,设置的这一作业既是语文作业,又是德育作业,达到了智育和德育双重目的。从后来收上的周记作业看,绝大部分同学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真诚帮助了他们身边的需要帮助之人,描写内心的感受也符合情感真挚的写作要求。至此,本课教学的目标三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较长现代文短教的方法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
“弱水有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初中较长现代文的短教”,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核心。如此以来,老师“教”的时间短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在语文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鉴赏文本,进而能够充分地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语文是快乐的,又能让教师深刻体会到教语文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一 误把通假字、同义字作为古今字解。下面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愚公移山》(九年级·下 第23课)课文中的 "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被解释为"惠"同"慧",古今字,当"聪明"讲 。即"惠"字是古字,而本字当为今天的聪慧之"慧"。先看"惠",《说文解字·叀部》中:"惠,仁也。从心从叀。"从最早的金文看这个"惠"字的上面部分像一个纺锤。下面是一个心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这是在专心纺线,本义即是"专心纺线"。
又看"慧"字,《说文解字·心部》中:"慧,儇也,从心,彗声。" "儇"就是"聪慧"的意思,同义相授。从《说文解字》提供的古文字来看,"慧"字从心,从手( )像是在用一只敏捷的巧手纺线,并且在用心的纺,故有聪慧之义。这两个字看似都有纺线的意思,但是它们表现的却不同。"慧"表现一个人心灵手巧,引申之为聪慧;而"惠"则是表现对事的态度,用心专一,既有仁惠,又有今天的贤惠之义。所以两字的意义不同。
"惠"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出现的例子《左传·成公二年》中:"周子有兄而无惠,不能辨菽麦。" 释为"聪明,有才智"。《列子·汤问》 "甚也,女之不惠。"中释为:通"慧",聪明。《辞海》中有解释①:惠,仁慈;《诗经·小雅·节南山》:"昊无不惠,降此大戾。"惠,也有给人以好处,如小恩小惠。解释④《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早惠乎?"通"慧",聪明。查得两字意义上没有联系,只是"惠"通"慧";它们不能当古今字来讲,而当是通假字,"慧"是"惠"的假借义。"惠"是"慧"的假借字。
二 误把古今字、同义字作通假字解
在课文《三峡》(八年级·上 第26课)中,有这样一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课文中解释"阙"(quē)通"缺",中断。同样在课文《出师表》(九年级·第24课)中有"必能裨补阙漏。"被解释为"阙"(quē)通"缺",过失,缺点。
查据这两个字的解释,《汉字源流字典》引《说文》释:"缺,器破也。从缶,头省声。"本义为'残破'。从"残破"的意义引申为"缺点,不足"。当然,这是无可争议的。
又见《古汉语常用字典》第一义项释"阙"为:皇宫和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史记·扁鹊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第三项解释为:豁口,空隙。《水经注》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两项都释为本义。第四项解释为(quē)缺,缺点,过错。《与山源绝交书》中:"有弛慢之阙。"此项当为引申义来解释。
第五项用作使役动词,读曰:jué(掘),挖掘。《左传·隐公三十年》中:"若阙地及泉。"这和解释,则在改变读音的条件下,改变词的词义、词性。[3](p206)
而《辞海》第二义项解释①"阙"通"缺"缺点,错误。《左传·成公二年》:"其晋实有阙。"②空缺,亏损,《左传·昭公二十年》:"过器氏,使华寅肉袒执盖。"杜预注:"阙,空也。"《礼记·礼远》:"三五而阙。"孔颖达注疏:"谓月光亏损。"以上解释都是在"残缺"的意思上引申的。
阙(quē)通"缺",不当。"缺"是器破,有缺口;既而可以比喻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阙是"两相对之建筑的空缺",一样可以表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等。甚至引申用作使动动词:"若阙地及泉。",使地"阙",使地"空缺"。
所以两字的词义在"缺点","缺失","缺口"上是相同的。因此不能解释为:"缺"通"阙"这种说法。
三 误把字形和意义有关的字当古今字解
选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 第25课) 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这个"不"字在课文中同样被解析为"不"同"否"。 是否、不是、不能,否定副词,用在句末,兼表疑问语气。
《说文解字》解"不":"不,飞鸟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这个意思很明晰了。"否"《说文》解为: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本义为否定。
又《汉字源流字典》说"《说文》析形不确"。"不"的甲骨文中的字形好像一朵倒置的花萼,由花为开而引申为表示否定的"不"。同时古"不"又读
fǒu(否),借作"否 "又为"借"义所用。
《辞海》解释"不"(读fǒu)同"否"《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不?"陶潜《游斜山》:"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解释"否"第一项:不,否定。《左传·襄公三十年》:"吾得见与否在此岁。"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不"与"否"同义,但用法有别。
第一、"不"与"否"在语法上用法不同,不表示一般的否定意义,同时"不"字的后面可以跟及物和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9](p264)例如,《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 还有"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有谁敢怨。"
第二、"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相对,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如:《战国策·齐策四》:"'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否"字还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中或句尾,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摘 要: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大收获,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初中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很多事情缺乏正确的理解。语文作文一门文学类学科,教师教学的时候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空间。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组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粗浅解析,力求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科学有效分组,奠定发展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之前需要科学有效地分组,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对班级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及学习基础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接着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尽可能实现小组之间的实力均等,为接下来小组之间的竞争做好铺垫。分组后教师还要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一名组长,让其对自己的小组发展进行管理,给予小组充足的自主空间。良好的分组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重视这一步骤,为接下来积极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高效引导,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很多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课本与小组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首先,在文学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小组内可以讨论的优势,把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挖掘更多讨论的空间。比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自己了解的四季进行解说,让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季节的变化中,接着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文章的学习当中,进而提升文章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语文课本中包含很多有难度的古文,以往教师都是利用自己的口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间久了学生对文章缺乏一定的探究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解读,为他们带来更加充足的探究空间,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进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有更多收获。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王根志.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15.
摘 要:随着现代中考制度,以及新改革方案的推出,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凸出自身的教学地位,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与探究活动,并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与创新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学校主体地位的展现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正真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要求学生在语文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地位。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寻找凸显学生学习地位的办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主体性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首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保持积极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性地位确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始终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视频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本堂语文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出课堂话题。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应适当介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应该亲力亲为,适当的给学生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不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的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凸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要过于按照教师自己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学生通过教师的背景介绍,来增加对诗歌的认识,发表学生的自我见解,试着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第三,教师在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而对于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激励。教师要让学生也才参与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中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能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评价工作,让学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并做出最后总结。学生还可以提出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与研究活动,也就更好的凸出了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第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元化。除了以上的几个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展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记忆与联系并存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复习的过程,语文知识包含许多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中,反复复习语文课本,才能学好语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初中语文知识复习资料,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等。例如: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大多数初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课记录的笔记都比较有技巧和方法,记录的内容较为完整。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第五,寻找体现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师完全占用课堂时间的传统教学方法,抛弃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初中语文教育方式,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就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如,首先让学生泛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初中语文文章,要求学生要逐字逐句的细读文章,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品读文章。学生多次初中语文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在初中语文时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初中语文感悟。也可以写初中语文感悟,总结初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从整体上看,学生就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二、总结
初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仔细研究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语文实践。而要想学生语文成绩总体水平更上一层楼,就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对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总而言之,教师不断的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以探索,采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另外,教师应该注重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局限于活动流程,更应该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策略,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途径
一、创新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的讲授主要是进行课本的文章讲解,教材文本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符合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将目光聚集在中考上,将语文课刻意地改造成考试阅读题型的练习课,不仅让文章美感尽失,还使语文课变成了很多学生的“瞌睡课”。所以,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本内容作为一个例子来延伸,将广阔的生活题材进行挖掘,将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明确教学主体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新课改明确规定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上是不会明白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比如,在讲解《口技》的时候,就不要按照老的教学模块,从作者简介开始,然后是内容把握,最后归纳,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导入环节,将有关口技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结合文字,不仅能很快掌握文章,还能激发自身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的语文课还涉及了很多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同时又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学方式单一,不仅使基础知识的掌握变得很难,还会让学生永远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也要做好自身素质的完善,不断改进自己的台风和教学风格。初中的语文课较多,语文教师在三年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钟建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10(3):77-78.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只针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相对比较单调,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也缺乏动力和激情,实际效率也不太高。新课标要求教师多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不断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各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教材知识、学生特点、课程要求等,通过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科间渗透,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利用课文资源,拓展故事情节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若想丰富教学形式,可先从教材内容抓起,教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起到超越教材文本解读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这课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续写结尾。在课文最后,作者鲁迅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结束了文章。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如何去“结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教师便可利用这个点让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进行续写。其中,有学生考虑文中所描述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坚定地认为孔乙己肯定去世了,他饥寒过度,暴尸野外;有的学生却觉得另有其他可能,没准孔乙己遇到了一个救世主,他被救世主收留,衣食无忧,努力读书,改掉往日作风,考取了功名,回到了鲁镇真正为当地人民造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孔乙己精神顽固,生命力顽强,一直这样游荡和漂流着,并与和他思想一样迂腐的人在一起,终生过着这样的生活依旧作风不改。通过这种课堂活动,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对课文思想进行了相关延伸,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脑,拓宽思维,真正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二、利用经典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课文各有千秋,而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经过不同作家的思想和文笔加工,风貌也是各具特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同类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或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和拓展,体验语文这门学科的包容性、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发现身边的语文。
比如,在讲解中国古代诗中常出现的黄昏意象和诗人的日暮情思时,教师可将与此相关的诗句归结到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学习,不断吸取故事的精华,提升诗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的诗句,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居易的“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等,如此,学生便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不同诗人对于黄昏日暮的描写,理解家园落日的温馨和诗人表露的感情。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时,用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教学文言文《爱莲说》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品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要精心搜索类似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阅读和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诗人、不同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感悟,体悟语文的魅力和广博。
三、利用表演资源,拓展学生参与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形式,不要局限于使用单调的灌输式,要适当开发有意思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燃起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参与度。
在丰富教学形式时,语文教师关于拓展教学的预设要结合初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上拓展的教学内容产生共鸣,真正达到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案,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话剧,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同学根据剧本进行排练,然后分组进行当堂表演,选出最佳表演组。学生们通过演习剧本,结合课本内容,再辅以动作和场景创造,分配好各自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和领悟。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和思考,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参与度,帮助教师顺利进行了拓展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拓展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和应用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使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一、“课内课外互动”模式重要性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而制约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课内阅读教学同课外阅读指导基本是割裂开来的,没有实现课内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互动,从而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对此,有必要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重点就加强语文课内课外阅读教学互动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语文教学思维的影响,目前很多家长、教师和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初中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是在课上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课下的阅读指导环节,对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仍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课外互动”模式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具体来说,造成不良阅读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些家长或教师认为学生看课外读物是在浪费时间,就像是在读“闲书”,是对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其次,有的家长和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但是担心学生阅读到不健康的书籍,所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多干涉,往往是强迫学生背诵阅读材料或单纯的阅读古文、古诗,没有践行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思想。此外,有些学生的课内阅读活动过于“功利化”,将课外阅读目标片面地定位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阅读材料的选择过于单一,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只让学生阅读作文书,这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课内课外互动”的应用策略
1制定科学的课外阅读计划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以及制定阅读计划时,要尽量配合教材进行,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良性互动。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措施,确保学生的阅读数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朗读、泛读、默读、浏览、精读、速读乃至背诵等多种课内外读物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课内外阅读计划,这是确保课堂内外阅读活动得以长期有效开展的前提。
2丰富“互动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课内外阅读进行指导时要制定多样化的互动阅读指导方法,以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主要推动力,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内引趣法,即对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生学完《出师表》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等名著;故事激趣法,即教师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出处,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更多读物;交流展示法,即组织学生相互之间介绍好书,做读书心得的交流等活动,如有的语文教师在班级的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了“读书心得”栏目,为初中生语文阅读心得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端正课外阅读的态度,养成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初中生不仅具有好奇心,还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活动要充分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制定阅读指导策略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初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例如,学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促进初中生在课外能够多读书、多好书,时常保持较高的阅读信心与良好的阅读心态,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以点带面,指导学生读书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代表作,因此,初中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点带面,指导学生多读与课本内教学内容或作者相关的好书籍,切实提高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性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内语文教学的进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全新阅读教学形式,拓宽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渠道,增强课外阅读指导的针对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健康有益的书籍,要避免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脱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多选择既符合初中生学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能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的读物。
5增强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自主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与思考
初中生处在心智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他们每一个人的特点都不同,所以,更需要不同的授课方式,但教师最后为了学习成绩和授课效果,只能采用一种教学方式,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听讲的时候不能够获得自己对课本内容独特的理解,课堂也没有生动性,初中语文课就成了单纯的“念字”的课堂。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中安排的阅读部分是教育专家依据中学生的思想成熟特点和心智成熟的规律而挑选的内容,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部分不仅教师不注重,更严重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就导致了初中生不能真正理解阅读的真谛,也导致初中生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禁锢,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完全跟着老师授课的思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教学的改进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所以必须尽快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
二、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顿的原因
1.教师教学策略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不重视阅读的教学,而是将教学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对古诗词的记忆和文言文的理解上,整个课堂内容的分配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偏差。而就是因为如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就跟着教师开始不重视阅读的部分,导致其他内容学习得很好,而阅读部分很差,更严重的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完全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没有了自己对阅读的思考和理解,对学生的心智成长特别不利。
2.学生对阅读部分不重视以及不感兴趣的问题。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的课本为例,教材中有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进行阅读,但是,初中生毕竟心智不成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不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再加上阅读部分的篇幅大都比较长,书中的插图也不是很多,所以初中生就对阅读部分不怎么感兴趣,注意力完全不再需要阅读的内容中,试问初中生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可能对阅读部分的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呢,又怎么会理解需要掌握的课文的中心思想呢?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部分的重视程度就会越来越小,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部分的授课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光靠老师自己讲课文的主旨然后告诉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阅读部分的运用不理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初中语文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就只是古诗词和文言文,能应付考试就够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教师的教学目标简单说,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向如果错了,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成绩肯定会不尽如人意。
三、对初中语文阅读部分的科学授课
1.教师需要摒弃不良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变换授课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自己想用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而是依据授课的内容或者学生的感兴趣程度来合理地授课。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也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和学生积极交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授课内容的重点,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对阅读的部分感兴趣,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中,受课本内容和表面主旨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寻找阅读内容的真谛产生了惰性,并选择听教师将主旨思想讲给他们听,这样对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是很不利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且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大家共同去讨论课文的真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帮助学生培养了思维能力,也帮助他们更容易掌握课本内容。
3.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俗话说:阅读使人益智,使人明哲。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明显,初中生更是应该多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并在阅读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头脑,这样就可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部分有的放矢。
初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生对阅读方式的掌握和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都会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水平,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要问题;操作策略;情境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操作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我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同教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差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真正目的,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帮助。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或教学问题通常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热闹感,甚至与教学主题背道而驰,不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过于追求形式
随着新课标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教师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写生合作创新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仍然有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出不具操作性的教学情境,导致教学理念形同虚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随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不能太过于随意,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智力需求。初中学生不仅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初中学生对太过简单的问题不会感兴趣,而太难的问题又会让他们觉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然而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的创设情境,导致学生通常无法体会到文章的价值,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有序开展。
二、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操作策略
1.明确教学情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及欣赏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理性思维,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同教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课堂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情境的主题,根据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新自身的情境教学手段,确保所创设的情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理性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由于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游子在外而产生的孤独之感。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讲授马致远的生平背景,并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播放古筝曲《秋日情思》,学生可以从音乐中领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并将自己处身于秋日残阳的景象中。再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孤独之感,从而产生与作者相共鸣飞悲凉之感。
2.构建问题情境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合理的问题是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构建问题情境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求知欲望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问题解决后,学生还会产生学习语文的自信感,从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授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你学过鲁迅先生的其他什么文章吗?本文中的阿长是谁?她的外貌和身世是怎样的?文中主要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这些事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文中的“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去阅读课文,并从中体会到“我”对阿长的深刻感情。
3.创设生活情境模式,促使学生融入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生活情景,促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进而在情景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生活中的情景带入课堂,从而启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课文《热爱生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再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故事相结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关系
一、情感教育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感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以及观念等有关情感的表现,从而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自身和语文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和书本之间形成情感交流路线,从而引发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书本中的丰富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能够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情感教育也逐渐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现实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有利于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我们明确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一门灵活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中,不仅让学生真实体验课本中的知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通过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增强理解能力。以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云和天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并记下云的特点,再结合课本,让学生充分认识课本和现实生活是否一致,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以入煽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通过丰富情感体验的煽情式导课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选取教材中情感认知教育的素材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处于危险境地中仍然不断挣扎的飞蛾、在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等来讴歌生命的旺盛和涌动。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春》,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感受课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
4.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重,它使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悬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觉得古文枯燥,不愿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学习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者迷路了,忘记了回去的路,这时他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来学习,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同时对课本内容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