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22: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按照国务院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制定的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指标的要求,XX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活动的决定》、《关于批转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市政府于XX年9月14日,召开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动员大会,正式提出了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含农牧区),实现节水型乌鲁木齐的总体目标。
目前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要求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交流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保障
1981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在20余年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市节约用水的政策和法规,开展了节水宣传、计划用水、节水检查、工业节水技改、水平衡测试等工作,我市的节水工作取得的一定的成效。XX年,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同年4月16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和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为新成立的水务局挂牌剪彩。至此,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管理打破了城乡、部门间的界限,建立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个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二、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制定方案分解目标
市委、市政府把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摆到了改善乌鲁木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建设“和谐乌鲁木齐”的战略高度,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及委、办、局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 “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节水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部分区(县)也相应成立或完善了节水管理机构,成立了创建节水型城区领导小组,明确了管理职责,基本形成市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节水办——用水户三级创建节水型工作网络,为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的创建组织体系。
三、制定创建节水型工作制度,使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创建节水型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各项标准的通知》等,把创建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使创建工作有目标、有检查,便于考核,为成功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 提高认识 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各区(县),委、局、办及相关部门进行多方联动,在每年的“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以及节水服务下社区、悬挂节水横幅、设置节水咨询台、发放节水宣传手册(单)、播放节水宣传片、以节水为主题的板报巡展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宣传,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和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通过开展中小学校节水征文比赛、举办节水知识竞赛、节水知识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全社会的节水知识和意识的普及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配合、齐抓共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节水环境。
五、完善节水政策法规、标准,提高节水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我市目前出台了实施了《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中长期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我市今后的节水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依据。
六、加强创建人员的培训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涉及节水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节水工作的各项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做法,充分发挥创建工作人员作用,以适应节水工作的需要,担负起创建节水型工作的重任。为了保证我市的建设工作规范完整,全面了解各项创建指标。XX年制定《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举办5期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各区(县),委、局、办工作人员,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其中,第一期培训对象是各区(县)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委、局、办,参加人数126名;第二期对象是农牧区用水管理人员,参加人数30名;第三期培训对象是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和部分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干,参加人数250余名。内地培训班2期,参加人数共40余名。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创建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和工作水平。
七、制定用水定额,建立健全指标体系
1981年我市开始实施计划用水工作,初步制订了《生活用水定额》,对全市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收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开展,先后制定了新的《乌鲁木齐市工业企业产品用水定额》和《乌鲁木齐市城市生活与公共用水定额》,已报请自治区、市有关部门批准。同时,定额标准的实施,企业可以对照标准、主动寻找差距,促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八、加大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力度
为从源头上做好节水工作,一是,对用水单位进行节水普查,并引导用水户使用节水型器具,宣传建设部颁布实施的《节水型生活用水标准》。二是,督促用水单位对非节水型座便器的配件进行改造、更换。三是,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对使用淘汰落后用水器具的不增加用水指标。四是,各区对辖区居民住户进行用水器具调查,督促制定了相应的改造计划。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九、各区(县)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
为了及时掌握辖区创建单位工作的基本情况,区(县),街道办事处从抓好入户摸底调查入手,强化创建工作力度,组织人员对工业企业用水、生活用水器具、用水量等多项工作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对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创建单位、社区、居民小区,进行经常性的督查指导。
区(县)政府,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和《乌鲁木齐市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申报、考核验收、命名办法》的要求,开展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天山区、沙区、新市区、头屯河区政府组建了由区(县)节水办、建设局、区目标办组成的验收组。水磨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组建了由建设局、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兼)工作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已于XX年9月底至12月底,分别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工作主要从创建单位节水宣传工作、节水日常管理工作,节水管理制度建设、节水管理档案建立等方面入手,同时对各单位各用水点、节水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将考核内容进行综合打分,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上的成为区级节水型企业(单位)或社区(居民小区),通过考核验收共评出达到区级标准的单位有315家。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我市的沙区、新市区在创建节水型工作的同时,要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率先垂范,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考核办法》进行了考核验收和综合评分,沙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7家。新市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10家。为今后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大力开展城市节水科学研究,以科技进步和新技术、新器具推动城市节水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中涉及节水设施建设、科技节水等项目。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务信息化大纲》,其中乌鲁木齐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已经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并予以一定资金支持。编制了《乌鲁木齐市节水规划》、《乌鲁木齐市农业节水规划》即将完稿。针对洗车行业用水和中水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进行调研和草拟相关管理办法。在制定规划和办法的同时,对全市工业用水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201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调查汇总乌鲁木齐市特种行业用水设施及技术改造项目;配合自治区建设厅制定乌鲁木齐市XX年—201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配合市建委落实我市XX年节水示范工程资金;配合市科技局落实XX年5项节水科研项目及资金。完成5座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
十一、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工作
我市农业用水利用率低,XX年我市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2%。部分地区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设备老化、利用率低,主要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难度大,北郊大多为井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可达0.7左右,南郊板房沟、水西沟两乡的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55左右,达坂城地区渠系配套更差,仅有干支两级渠道,亩灌溉定额高达1060立方米。我们针对农业用水现状和《实施方案》中涉及农业节水的各项指标,加强农业节水的管理。一是向各区(县)政府,农林水牧局、建设局发放国家、自治区有关建设节水型社会文件及“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文件材料。使农牧民对节水农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二是对南郊、北郊、东山、达坂城农业区进行了斗渠调查,获取农业灌溉第一手资料,作为农业节水基准年的基数;三是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各项指标要求,对我市农业用水情况、农作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普查,收集整理、汇总相关资料;四是开展对我市农业用水三级渠道分布情况、防渗设施、进行调查;五是对农业用水定额进行定点测试,并签订测试协议;六是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资金到位后此项工作可即时开展。七是制定农业节水宣传方案。为实现农业节水的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节水乌鲁木齐工作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广泛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清醒地分析和认识我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水患意识,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是,进一步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整体合力;三是,努力开拓节水工作新局面。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强化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强制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进一步加强节水工作的检查和节水器具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新建的企业必须采用节水技术,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节水装具,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力争2011年底以前,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四是,扩大 “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的覆盖面,在2011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五是,认真做好中水工程和污水资源化,加快实现再生水回用的步伐。六是,制定法规加强涉水行业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 节水型 探索 实践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辖五区五县(市),总人口542万。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3.5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2008年10月安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近年来安阳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以宣传引导节水,以管理规范节水,以技术推进节水,科学管理、热忱服务,积极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强化节水基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深化水务体制改革,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注入活力
为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安阳市从理顺体制入手,逐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一是有序推进了全市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改革,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二是努力建设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用水节水统一管理体制。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水务局及相应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和节水工作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责,具体负责本区域的水事务管理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铺开。
2、加强组织领导,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探索性强,为按期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和全面推进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局,具体负责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及协调。为保证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增强试点运行的可行性,同时通过采取内请外聘的方式,组建了专家组,负责项目的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有效的保证了试点建设的顺利开展。
3、强化考核监督,初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管理体系
根据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安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责任目标考核,认真开展年度评比并进行奖惩。初步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管理体系。
4、健全配套法规,依法管理水资源
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安阳市根据《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河南省用水定额》、《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河南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具体规章,结合本地情况,完善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几年来初步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了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陆续出台了《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安阳市地温空调和地热水井取用水管理办法》、《安阳市水源井管理规定》、《安阳市水利局关于加强计划管理的通知》、《安阳市水利局关于规范市区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取用水的通知》、《安阳市水利局关于大力开展计划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修订了《安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每年会同发改委编制年度计划单位用水计划。
与此同时,节水行政执法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先后被水利部明确为全国水利综合执法联系点,省水利厅明确为水利综合执法试点市。
5、实施计划用水并严格考核
计划用水管理是节水管理的基础工作,安阳市在计划管理方面不断探索,扩大管理的范围与层面。每年年初安阳市水利局根据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本行政区域年度取水计划,结合安阳市水资源状况,参考用水定额,会同安阳市发改委核定用水单位计划量并行文下发。截至目前安阳城市计划用水管理户达到1500家,实现了非居民用水的全面计划管理。初步建立了市节水管理机构、单位(企业)、用水部门(车间)三级节水管理网络,使得广大用水户最大程度的参与到节水工作中来。
6、实行定额管理,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
2007年河南省用水定额颁布。在日常节水计划管理中,安阳市严格遵循用水定额核定计划单位用水计划。在水平衡测试工作中,针对安阳市大中专院校和医院用水规模较大的特点,扩展了传统的水平衡测试范围,变面向企业为面向所有用水行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医院、学校、特种行业、经营服务业等重点用水单位。截止目前共计完成规模以上水平衡测试单位400余家,全面了解安阳市各行业用水现状,为挖掘节水潜力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我市工业、生活服务业用水现状水平。为合理制定节水规划,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完善定额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得节水计划管理更加科学化。
7、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引导作用明显
安阳市积极引入水市场机制,举行听证会,充分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按照国家有关价格政策的规定,逐步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公共供水价格相对提高。2010年7月居民用水还实施了阶梯水价。
8、公众参与,共同建设
安阳市建立了安阳节水网(省略),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节水;公布节水办及其下属科室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计划和计划管理考核情况、节水产品目录以及其它公用信息等。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对社会公布节水热线,建立了群众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对违章浪费用水、污染水源等现象进行举报。吸纳对节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方便了各用水单位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已成为我市节水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
安阳市还成立了由安阳市相关局委和重点用水单位和个人参加的“安阳市节约用水协会”。目前,已有70家单位、131名个人申请加入协会,涵盖了钢铁、制药、医院、餐饮、学校、卫生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水单位。主要开展用水、节水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在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事业单位间建立桥梁、纽带作用,反映会员愿望,促进企业间的横向交流,为各会员单位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推动我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快速发展。
协会还公布了《安阳市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办法》,为鼓励引导社会公众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器具,规范当前节水器具生产销售市场,推动安阳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9、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工作
节水宣传能够很好的提升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使公众由被动节水到主动节水,并监督他人节水是节水宣传的努力方向。多年来安阳市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各种节庆日,通过政策咨询、发放倡议书、散发资料、悬挂标语、出动宣传车广场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的节水宣传活动。统一设计、制作了节水标识和宣传用语,重点在车站、超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了广泛张贴。同时,在交通干线路口、居民点街道等醒目位置,制作节水宣传牌,努力营造节水氛围。举办《水法》和《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宣传活动、广场文艺汇演、幼儿园小朋友“百米长卷绘节水”现场绘画。以“节约生命之水,共建和谐安阳”为主题的“摄影、书法、绘画”评奖活动,2011年起,在300辆出租车上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移动宣传。编制了安阳市节水公告并在网络上公布,让群众对节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这些宣传,使公众树立了水资源稀缺、资源有价、用水有偿意识,以及水的节约和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节水型社会的认知度。
一、目的和意义
发展节水型经济、创建节水型城市,形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体系,缓解城市供用水矛盾,不断提高我市节约用水的管理水平,是我市节水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创建"人居环境奖"的要求。通过创建节水型城市,可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总体目标
我市创建"中国节水型城市"工作,计划以2007年12月为时间节点,分两阶段推进。即: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河东市节水型城市"创建,2007年12月底前完成"河东省节水型城市"创建。
三、实施对象
本方案实施对象为河东市市区,市属2县可参照本方案制定实施办法。
四、创建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和《河东省省级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目标任务:
(一)考核指标
《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考核指标是衡量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的标准,也是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关键所在。市建委、发改委、经委、市政公用局、环保局等部门应加大节水技改投入,搞好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项指标考核和达标力度,促使我市科学合理用水水平的全面提高。河东市创建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的内容、标准、达标措施、达标时间、责任部门等详见附件一。
(二)基础管理
健全城市节水管理机构,颁布实施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法规,依法行政。强化节水规划、计划(定额)考核和管理,搞好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加强节水宣传工作,提高节水意识,建立城市节水指标体系,实现节水工作的科学管理。河东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基础管理考核的内容、标准、达标措施、达标时间、责任部门等详见附件二。版权所有
五、创建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对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节水型城市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社区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难度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建委、发改委、经委、市政公用局、环保局为成员的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市政公用局。
2、加大创建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各个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介进行节水宣传和报道,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群众基础和精神动力。版权所有
3、建立和完善节水管理网络。一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中体现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的有关要求,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节水法规,使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运用经济杠杆节水;四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开采量,做到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五是积极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为创建节水型城市奠定基础。
4、加大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一是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节水重点工程和设施,提高我市节水总体水平;二是加大节水技改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尤其是工业用水大户用水循环利用率;三是依靠科学进步,开发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
5、强化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水环境恶化,避免城市水质性缺水现象的发生。一是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强化水污染源治理工作,实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四是强化饮用水源的保护。
创建节水型城市是我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对照考核指标和工作要求,通力合作,积极推进,切实提高合理用水水平,争取早日创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为创建国家级人居环境奖奠定基础。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原则与任务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形成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框架,节水体系、节水制度比较完善,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器具、节水工艺广泛使用,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大大提高,全社会用水高效合理,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对水的需求。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原则
节水型社会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即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节水与开源、涵养水源、污染治理同步实施的原则;加强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机制、分工协作的原则。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
1、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制定完善城市供水、节水及水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节水监督、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进一步抓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陕西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
2、运行机制建设。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下达各行业、部门、企业及各灌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县工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定额。建立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包括水资源论证、初始水权分配、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节水补助、信息交换及公众参与管理等制度在内的运行保证体系。
3、规划编制。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及《*县水利建设规划》。2010年前完成《*县供水水源规划》、《*县节约用水规划》、《*县地热水开发利用规划》、《*县中水利用规划》、《*县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4、水价改革。按照《*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和新的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及我县实际,对农业用水实行指导价,对城镇自来水价格逐步进行调整。对地表取水和地下取水制定不同的水价,对不同的用水实行不同的价格。对原水、经处理后的饮用水制定合理的价格,促进中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中水利用率,对超计划用水的,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2010年全县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8.8万亩(包括黑河引水续建配套工程中涉及的28.5万亩农田),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2,节水灌溉项目节水能力达到0.37亿立方米;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10升,节水器具推广率达到60%,年生活节水量达到50万立方米,城镇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以下;污水处理率达到50%,污水处理回用率达30%;全县年节水量达到0.42亿立方米。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的主要项目
(一)农业节水灌溉项目
通过实施农业节水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黑河引水续建配套项目等,全面推广和使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新建、规范和改造节水灌溉工程。2010年前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8.8万亩。
(二)工业节水项目
工业节水主要是采用先进的用水工艺和水处理技术提高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项目发展,重点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水工作。逐步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水工艺、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选择2个用水量大的企业开展试点;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全面实施“三同时”制度(即节水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到2010年底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低于45立方米。
(三)生产节水项目
重点抓好新建建筑物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安装使用。原来浪费严重的用水器具在2010年底前必须更换为节水型用水器具。在新建工程中实施水表到户工程,对旧居住户的改造2010年前完成50%;2008年随水价调整同步实施非居民生活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的阶梯式水价随同抄表到户逐步实施。
(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加快*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争取2009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行,达到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设计要求,满足*县城的污水处理,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直排带来的环境污染。
(五)中水回用及分质供水示范项目
建设县城中水管道,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中水回用设施。新建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楼及高层住宅等建设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机关、科研单位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医疗卫生单位的病区、实验室等除外);2010年前,争取中水利用量达到40万立方米/年。
(六)自来水给水管网改造项目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县城供水管网的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对公共供水管网漏损进行普查,建立完备的供水管网技术档案,加强出厂计量和用户水表精度调查,推广新的防漏技术措施,严格漏损控制,力争2010年漏失率降到10%左右;加快旧管网的改建、扩建工作,2010年前完成城县旧管网的改造和扩建工作;加快封闭地下水超采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井进度,2010年底将自来水管网铺设到县域内企事业单位,自备井全部封停,并严禁再批建新井。
(七)水环境治理项目
在县城以东建设沙河流域人工水面,在全县河道、水库、渠道两边全面实施绿化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三、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金*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节约用水,不仅可以补水资源的先天不足,缓解水的供需矛盾,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举措。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主动性,增强自觉性、发挥创造性,努力将节水工作做好;要切实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县上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要将节水制度的建设作为重点,将调整水价、落实节水“三同时、四到位”作为突破点,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综合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促进节水器具推广,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与治污相结合,努力提高污水处理率。
(二)建立奖惩机制,促进节水工作
县政府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对各乡镇和各部门的考核之中,对工作开展扎实、任务完成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表彰,对节水效果显著,具有开创性和带动性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工作拖拉、敷衍、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政策引导,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节水所需资金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投入带动,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市场运作和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补助的原则,以多元化的投资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主要以省、市补助,县配套、群众自筹的方式解决。工业节水项目主要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污水处理厂建设主要以争取中、省、市项目建设资金,同时使用部分贷款来解决。城区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中水管道建设)及分质供水示范工程投资主要由污水处理厂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解决,县财政适当予以补助。另外,政府对中水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水环境治理项目除政府专项投资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治理;水质监测、地下水动态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由县财政安排资金,并申请中央、省、市水利部门予以补助;其他如节水宣传、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规划编制等由县财政按工作需要安排。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广泛深入地开展节约用水宣传,鼓励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氛围。通过突出宣传水资源紧缺的国情和县情实际,强化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转变城乡居民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把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变成社会共同的自觉行动,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节水宣传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在城镇制作固定的节水宣传广告牌,在主要交通要道制作节水公益广告栏及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辟节水宣传栏目、刊播节水公益广告,举办节水有奖征文活动,不定期地举办节水知识竞赛;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节水宣传周和各项水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等重大水事活动进行节水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印发节水知识读本、传单等进行宣传;利用暑假举办“节水夏令营”,对中、小学生进行节水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将节水做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争取每年向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教育学校新入学的学生免费发放一次节水知识小读本;对企事业单位负责节约用水工作的人员和节水骨干进行培训,通过他们推动整个系统和单位的节水宣传和普及工作。
(五)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研究和推广
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中水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水源空调利用、普通地下水与地热水回灌转化可行性试验等研究和推广。
加强水质监测,建设城区水务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对生活饮用水源实行在线监控,对河流、水源等实行实时流动监测。建设城区地下水动态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和地下水的开况。
(六)强化措施,加强节水管理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微观节水评价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7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三).张掖市.2004.
一、**工业用水情况
**年,**工业用水量为9.01亿立方米,比2006年工业用水8.91亿立方米增加1000万立方米,增长1.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3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左右。
二、**工业节水主要工作
(一)工业和生活用水定额。2002年,**启动了工业、生活、农业用水定额编制工作,经过三年的用水状况调查、水平衡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与定额编制,完成了《自治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报告,并于**年6月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共编制完成19个行业315种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
(二)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5号令),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工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水利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和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资源论证许可的要求,开展管辖范围内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日常监督管理。先后组织完成对中电投乌苏热电厂一期工程、华电昌吉热电三期热电联产项目、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二甲醚工程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审查工作。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取得进展。近几年,我区先后在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吐鲁番地区、博州也相继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哈密地区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前,哈密地区和乌鲁木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都已取得明显成效。
1.哈密地区工业节水情况
为加快推进哈密地区工业企业节水工作,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哈密地区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的管理办法》、《关于下发**年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企业名单的通知》、《关于对自备水源取水单位“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用水总量核定的通知》和《关于哈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用水季度报表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年哈密地区工业企业节能、节水工作座谈会”,有关重点用能、用水企业介绍了企业节能、节水的经验和做法。
在工业节水工作中哈密地区着力推广“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的“量化”管理,结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对区域内取水单位按照用水定额重新核定了水量。全地区规模以上和重点工业企业共64家定额管理达到100%,其他工业企业定额管理达到90%。建立和实施工业企业用水季度报表制度,监督检查各企业取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年,对哈密地区工业企业及自备水源取水单位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哈密地区开展了对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有2家企业完成测试,正在开展测试的有7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有2家。
2.乌鲁木齐市工业节水情况
**年,乌鲁木齐市颁布实施了《乌鲁木齐市城市供用水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节水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实现依法管水。加强对水务集团公司、天山源水管理经营有限公司、城建股份供水公司及各污水处理厂的行业监管,积极推进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一是对用水单位实施计划管理,规范用水行为。**年,新增计划用水管理单位152个,计划用水管理率达95%,全年实现节水5225万立方米。二是对用水单位用水情况加强监控,强化超计划累进加价和加价水费的催缴力度,“户表改造”工作已经启动。三是加强计划用水程序管理,简化工作环节,提高计划管理效率。四是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了解用水单位用水状况和用水水平,已完成92家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工作。五是修订了乌鲁木齐市各业用水定额。
鼓励工业项目使用回用中水,提高中水回用率。**年,已有华电苇湖梁热电联产扩建项目、中泰化工、华电西山热电厂计划采用七道湾、河东、河西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为水源,华电苇湖梁发电有限公司已开始进行中水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
三、**工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工业企业对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节水减污、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轻供水设施压力,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措施还缺乏足够认识,浪费水、污染水环境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工业水价及水资源费标准偏低,企业普遍缺乏节水的积极性。
(三)节水投资严重不足,节水政策不配套,工业节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激励机制,企业节水动力不足。
(四)污水处理及回用率偏低,水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据自治区环保局《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区废水排放达标率只有40%多,污水处理能力低。
(五)工业企业节水涉及各个主管部门,节水管理尚未形成合力,需要建立部门间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四、2008年**工业节水主要工作安排
(一)加强节水立法和政策研究,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尽快制定《自治区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有利于促进节水发展的制度、政策和激励机制及规定。
(二)做好《自治区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抓好工业企业节水试点工作,推进取用水计量管理,全面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
(三)继续推动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哈密地区、博州、乌鲁木齐市以及吐鲁番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奇台县、木垒县、呼图壁县、和田县、乌苏市和库尔勒市等6个县(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四)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扩大计划用水覆盖面,坚持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着力推行“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的量化管理。
(五)加强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落实节水措施,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开展节水型机关建设活动,把局机关建设成“节水意识强、节水制度完备、节水器具普及、节水标准先进、监督管理严格”的标杆单位,以机关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进节约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为改进我县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一)建立完善的节约型单位建设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广先、建立较为完善的节约型单位建设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节水意识,在局机关内形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把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要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争做节约用水的表率。
(三)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20 年,局机关人均用水量在比上年度明显下降,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节水宣传。一是在局机关制作“节水、和谐、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在卫生间、洗手处张贴节约用水温馨提示语,营造节水良好氛围。二是利用“中国水日”“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节约用水的相关活动,增强节约用水意识。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有关用水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倡导“爱水、惜水、节水”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用水管理。一是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维修损坏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定期检查更换水龙头、管道阀门、冲水阀等排、给水器具,防止“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二是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倡导二次用水、多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干部职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三是禁止使用公用水龙头清洗私人家用物品及私家车。四是控制公务用车清洗次数,提倡用容器接水擦洗,杜绝随意浪费水资源。
(三)推广节水设施。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改造水房、卫生间用水设施,安装使用国家标准的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冲便器,使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 10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机关成立以局主管领导为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此项工作,办公室抓好落实。
(二)完善制度管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节水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以制度约束用水行为。制定相关节约用水标准,量化、细化责任目标和任务指标,指定专人做好具体工作,确保规范管理。
一、开展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1.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①开展重点用水户的水平衡测试工作。试点以来,对156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水平衡测试,为行业用水定额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②强化用水指标管理,凡是从自来水供水管网取水的用水户都要进行水资源论证,核定用水指标,作为用水总量控制的依据。③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参照取用水单位的年度用水计划,重新核定取水许可水量,对申请增加用水计划的用户,根据水资源论证及水平衡测试结果,严格审批,有效控制新增水量。④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试点以来先后对华鲁恒升等10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有效地控制了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造。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制定了重点水功能区、重点地下水水源地预警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
2.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德州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1.7元/m3,非生活用水2.6元/m3,特殊行业(含洗浴、洗车等)用水3.5元/m3。目前,德州市各类用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为1.0元/m3,自备水源用户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计量代征,自来水用户由自来水公司计量征收,征缴的污水处理费全部上缴财政。
3.稳步推进农业终端水价综合改革在禹城市、平原县、乐陵市等县市进行了试点,按照“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原则,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供水价格按补偿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及税金。经初步测算,禹城市自流灌区、提灌区、井灌区终端供水成本分别为0.27元/m3、0.33元/m3、0.29元/m3,考虑到农民承受能力,按照逐步到位的原则,2011年开始分别执行终端水价0.13元/m3、0.17元/m3、0.15元/m3。
二、德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
1.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用水户协会324个,参与协会的农户59.87万户,人口24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0%,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灌溉面积391万亩(2.6万hm2),占灌区的46%。通过试点和宣传,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灌区的主人,增强了节水意识,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2.水权水市场的试点探索在水权分配方面,德州市在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计划用水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初始水权分配和水权有偿流转的实现形式,尝试建立相关监管制度。县市区已建立了初始水权分配机制,逐步明晰初始水权,水市场管理制度在个别县开始试点。
3.探索高效节水灌溉新模式试点推广“一泵一网一卡两表一带畦田”建设模式。此灌溉模式由过去的多级提水、大水漫灌转变为现在的一级提水、管网输水到田间地头,有效解决了输水过程的渗漏、蒸发问题,水利用系数达0.95以上;亩次灌溉用水由100m3减为65m3,节水效率达到35%。同时,在输水线路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由过去的地下输水渠变为现在的地下管道,既减少了输水渠占地,又利于田间机械耕作和运输。据2010年度新模式实验区的测试结果显示,当年共节省土地近1100亩(73.33hm2),土地利用率提高2.4%,年节水400多万m3,农民增收节支1085万元。
4.创建节水型企业重点推进“双百”节水工程。到2009年全市创建节水型企业100家,完成了工业节水技改项目100个,技改投资12.3亿元,实现年节水能力3000万m3,全市107家企业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1%。对156家重点用水企业进行了水平衡测试,提高重点企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逐步解决了企业在用水管理、用水定额、用水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5.开展节水型城市载体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离不开节水载体的支撑。试点期间,共投资2100万元创建了节水社区共27个,其中包括11个社区、9个学校、7个宾馆。全市累计投资10.3亿元,新建、扩建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5万t。2010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8%。到2010年,全市GDP用水量从试点前的296m3/万元下降到123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试点前的55m3下降至15m3,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试点前的54%提高到70.1%,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1提高到0.6,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从试点前的25%下降至15%,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从试点前的21%提高到70%。各项规划预期指标均已基本达到或超额完成,2012年11月德州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验收。
三、经验与启示
1.制度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健全制度和法规体系,全面加强管理,充分应用经济手段,是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2.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各类可供水源,包括地下水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再生水的回用、雨水的集蓄利用、外调水源等,通过合理安排各种水源,实现了多种水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各种水源的利用效率。在用水方面,着重强化了城乡水资源的统一配置。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明显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进展情况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V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15-02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三条红线”,坚决遏制水资源浪费现象,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隆德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分配隆德县的用水指标,严格控制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排放。逐步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明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这些措施使全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地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1 具体措施
1.1 加强领导,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为切实做好隆德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根据县委、政府各级领导班子的指示,隆德县及时完善和加强该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制定科学节水计划,明确节水工作目标,逐步完善节水措施,努力使隆德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步入新台阶。认真核实取水总量和实际取用水量,明确用水计划,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少纳污排放量,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2 执行政策,严控“三条红线”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隆德县地下水资源管理,充分发挥集中供水、集中排放、永续利用、循环发展的调控作用,确保全县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和人身健康,结合隆德县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有效控制了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减少了纳污排放量。督促企业积极采取节水措施,改善生产工艺,改良生产装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不断提升工业用水循环化水平,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督促没有安装计量设施的企业,全部安装计量设施,足额缴纳水资源费。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不定期地巡查和制止擅自打井取水现象,要求用水企业尽量将自备井取水改为自来水使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1.3 合理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争取项目,提高机井的出水量和使用率,杜绝了跑冒滴漏的现象浪费,节约了用水量,增强抗旱能力。
1.4 创新载体,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联合管理所及建设社区,开展送水法“下企业、进社区、走学校、下乡村”宣传活动,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画、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明信片,电子屏幕滚动播放水法宣传画和宣传字幕,大力宣传家庭节水技术,推广农业节水新举措,使水节约用水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企业用水管理,严守水资源3条红线控制。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指导用水企业积极采取节水措施,督促企业安装计量设施,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不定期地巡查和制止擅自打井取水现象。三是加大水政执法监察力度。及时制止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水工程的正常秩序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5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1.5.1 严格地下水管理
按照审批权限,对改建、新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切实把本辖区内取水总量控制在隆德县的控制指标内。
1.5.2 严格水资源管理
对改建、新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把新增项目用水指标通过实施高效节水改造、水权交易解决作为水资源论证批复的前置条件,对凡不经论证的取水建设项目,不予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供水单位不得供水。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项目,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
1.5.3 严格计划用水管理
逐步完善取水许可年检和计划用水制度,对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用水计划审批制度,要求各用水单位和个人在每年的年底前将用水计划申请申报到隆德县水务局进行审核,审核后报自治区水资源管理局审批,并下达下一年度取用水计划。同时,严格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对超计划或超定额取水的部分实行累进收取水资源费,其中超出20%以下部分的,按水资源费标准的2倍收取水资源费;超出20%(含20%)以上部分的,按水资源费标准的3倍收取水资源费,同时报水利厅相关部门备案。
1.5.4 建立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对已经发证的取水许可进一般规范管理,确认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明确取水用途,取用水户不得随意变更取水用途。凡新增用水户向供水单位申请供水的,用水户必须向供水单位提交申请项目的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等批复意见及同意供水的书面通知,不履行上述规定的,一律不得供水。
1.6 加大农业用水管理
农业灌溉用水方面,隆德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引进先进的节水措施,推广覆膜沟灌、膜下管灌、喷、滴灌等,加大末级渠道防渗衬砌力度,更新改造扬水泵站,推广小麦控灌、小畦灌溉、及井渠联灌,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种植高效节水作物,推广使用高效节水设施和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加大农业灌溉管理,继续实行“一把锹”淌水制度和先下游后上游的轮灌制度,大力推行畦田建设,严禁供水入沟;加强高效节水设施和防渗衬砌渠道及各类配套建筑物的养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浪费水资源。
对新增开发灌溉面积必须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高效节水措施,严格控制用水指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7 努力方向
1.7.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层面,把政府的宣传变为民众的自觉行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因势力导,努力提高全民的节水、护水意识。二是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入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合力,把隆德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1.7.2 进一步加强水政执法、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
一是提高执法人员综合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未经审批擅自打井,侵占破坏沟道河道、水利工程设施等不法行为;二是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重点各个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管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三是重点加强对用水大户的节水管理。
2 结语
切实加强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各尽其职,密切协作,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重点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推广与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保护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行政执法监督等工作。
加强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
大力弘扬“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强化舆论监督,严肃处理浪费水、污染水以及乱采地下水等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芦小燕,王瑞东.浅谈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J].内蒙古水利,2012(1):43-44.
[2] 张海燕,孙桂香.建节水型社会 促可持续发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2):38.
中图分类号:TP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056-01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分布极不均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开源节流,节水为先,多渠道开源”的原则,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经济调节、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机制,以有限的水资源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城市节水方面的经验
经过近些年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按照点、线、面的格局,分阶段、有步骤地在全国推广开来。部分城市节水试点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取得了一定进展,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污染和水生态退化得到有效遏制。城市节水举措可以归纳如下。
1.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加快水利工程原水价格改革,合理调整供水原水水价,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完善分类水价制度,逐步实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不含农业用水)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梯式水价递增部分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的收入缴入财政专户,主要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技术研究和推广、节水设施改造和建设、水平衡测试、节水管理和奖励等工作。
2.强化节水监督管理。建立取水户实时监控名录,实现对公共制水企业、自备取水大户和限额以上的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羰敌星恐菩匀∷在线监控。到2013年底,对年取水量超过10万方的非农业取水户的取水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推进大型取水户计量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
3.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制订节水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中水回用、分质供水、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加快分质供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水资源紧缺地区,新建大型公建设施及一定规模以上的住宅小区,需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和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加快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促进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
4、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水。要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高技术、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节水新工艺、新产品(含引进消化国外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数据显示,在我国,卫生洁具用水约占家庭或生活用水的80%。《节水型卫生洁具》国家标准执行后,预计将节约厨卫用水量30%以上。以坐便器为例,新国标将节水型坐便器分为节水型和高效节水型两类,规定:节水型坐便器应不大于5.0升;高效节水型坐便器单档或双档的大档用水量不大于4.0升。我们简单地做过一个测算,一个家庭按3个人算,一天使用12次马桶,一次节约1升水,一天就是12升水。按保守的3亿家庭算,我们一年能节约13亿吨的水。再例如目前机动车迅猛增长的状况下,挥霍用水冲洗车辆的行为令人担忧。据悉,目前环保节水洗车器具洗一台车的用水量仅为传统高压洗车用水量的1/20,如果全面推广节水洗车,一年可节约用水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5、树立节水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节水型社会试点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寻找突破点,树立典型榜样,发挥“点中之点”的带动作用。例如许多城市由市政府出面评选节水型企业,形成了一批节水骨干单位,带动并促进了企业所属行业的节水工作,为同类型企业节水试点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城市节水的主要问题
1、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导至节水工作不顺畅,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城市节水具体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例如,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污水处理分别由水利部门管理,地下水又由国土部门和水利部门管理的局面,制约了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还有一些节水办公室与各县市水资源管理部门仅仅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形成了有些地方没有管理,有些地方又重复管理的现象。
2、节水工作落实所需资金量大,但缺乏投资渠道。虽然节水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但必要的工程技术主体和配套手段也应保证。而我们当前节水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及省有关部门投入和各级政府通过相关收费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只有少量通过水市场运作引入的外资和社会资金。很多人把节水工作看成是向国家要资金、上工程的途径,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社会效率低下,反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融资模式应当转变为下府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疏通资金。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这套体系的生命的内在动力。
3、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监督管理薄弱。由于我国全国性的节水管理法规尚未出台,全社会节水管理还缺省相应的法律依据、缺少严格的用水统计制度、用水监督管理不力等,这些都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产生了无形的阻力。
4、缺乏科学、合理的建设绩效考核体系。仅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来考核市政府是不够的,涵盖内容不全面。如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对节水制度建设方面的评价也相对较薄弱,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评价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差。
5、节水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在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知识,但大多民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增长缓慢,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民众没有将节水与水资源保护上升一种道德和素质、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水资源丰富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制约了节水工作更高层次的开展。
三、未来城市节水的工作重点
城市节水与城市其他建设一样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认识城市节水工作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认识,搞好城市节水工作要以这三个方面为抓手。1、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与用水户参与式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注重规划编制方法的规范化与科学定量化。2、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执行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推进节水器具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对高耗水、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新建项目和公共设施应使用节水器具,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3、是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价格的改革,促进和推动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的提高。要总结两部制水价改革试点经验,加大水价改革和污水处理收费的宣传力度,理顺和逐步提高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节水型社会融资机制;形成规范、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情况调研报告.中国水利.
[2] 王浩,褚俊英.我国节水产业的发展对策.中国水利.
[3] 王鹏飞,刘俊良,臧景红.城市节水设施综合效益分析.中国给水排水.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 管理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燕山山脉,以山地,坡地为主,川平地、河滩地次之,总面积3648.1平方公里,总人口41.93万人,以往在水资源利用中,由于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加之人们对地下水无节制地开采,以及对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由此引发的缺水将导致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增大,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在水资源总量不变而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开展节水工作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进一步加大城市节水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要加强宣传的组织领导,建立专门的宣传领导组织,使宣传经常化、制度化。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推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制宣传日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通过广泛、深入 、细致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逐步树立亲水、爱水、节水、惜水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弘扬节水先进典型,曝光用水浪费行为,倡导科学节水生活方式和生产行为,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对节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促进城市用水结构调整
坚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进一步完善关于城市节水的法规体系,使城市节水沿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城市用水管理,科学制定城市节水计划,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促进城市节水结构合理调整,把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确立城市发展模式的一项重要原则。
3.建立合理的城市水价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水价体制对于城市与工业用水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控制用水需求,获得最佳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必须充分发挥水价这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根据供水承载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水价,促进全社会节水。进一步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模式,促使全社会用水既受制度的约束比须节水,又要使全社会能够从节水中获得收益而主动去节水。
4.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
工业是城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水型工业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建立节水型的工业结构体系,即发展耗水量少、污染小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是建立适合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布局,按照“调整改造存量,优化控制增量”的原则,加快现有工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特别要加大化工、造纸、冶金、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力度。
5.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
在农业节水方面,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农业灌溉综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加快节水型农业的建设速度;大力发展机井客道输水防渗工程,提高水的利用率,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喷滴灌等先进技术,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调整农业种植机构,结合本地优势,选用耐旱作物,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保墒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实行科学灌溉,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适度修建节水工程,合理开发地下水,修建储水坑、池、沟、排水再利用及污水处理再利用等节流工程措施。
6.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节水投入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节水资金投入机制,并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二是将水利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三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资金雄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实现双方互惠互益。
7.改革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一、水资源管理
(一)用水总量
按时完成基层定报表季度填报和审核工作,督促取水户按时、保质填报季度取水量,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及时上报年度用水总量核算成果。根据取水许可审批、发证情况,及时更新用水统计直报系统内取用水单位信息,做好名录库维护管理工作。截止2021年6月2日在用水总量统计名录库中将县38个取用水户取水许可证信息全部更新完成。
(二)取用水监管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做好取水申请审查审批工作,认真做好取用水户档案管理,及时完善“一户一档”系统填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上传等工作内容。截至目前,批准在册的共27家“一户一档”档案资料已全部上传完成。加强日常取水监管,对取水对象户不定期开展检查,做好取用水过程监管,发现取水问题及时责令取用水户立即整改。
(三)计划用水管理
年初,按照上年年底取用水户上报的年度用水总结及用水计划及时核定取水量并下发取水计划通知,2021年1月份完成32家取用水单位的用水总结审查和用水计划审核,督促5个未进行年度水量分配的取水户及时完成水量分配。
(四)水资源费征收
截止2021年上半年,我局共依法征收县自来水公司、县杭城自来水有限公司、中节能()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水资源费1296702.46万元(含补缴)。
二、节约用水管理
(一)节水宣传
2021年3月22日第二“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县水利局积极开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主题宣传活动。水政股组织在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挂横幅、摆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宣传节水知识,利用微信群、电子屏等新媒体提升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水利系统和广大民众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的理念。
(二)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
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开展,2021年4月22日,县政府办成立了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领导组,确立领导机构和人员。6月9日,县政府组织召开县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启动会,进一步落实了相关单位责任,提出了达标建设要求。目前,《县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正在编制中,计划于本年度底完成各项创建任务,2022年初将申请达标验收。
三、水行政执法
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按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大幅减少。2021年截至目前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砂违法案件3起,行政罚没款2.9万元,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涉嫌违法犯罪案件1起。继续做好日常巡查和案件查办,由我局抽调到县砂石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六名执法人员积极参与日常巡查和联合执法任务,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违法行为,维护河道砂石正常开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