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课堂

物理课堂

时间:2022-06-24 17:5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课堂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层递式分割式扩展式曲线式InphysicsclassroominstructioninquiryZhuChungui

【Abstract】Inphysicsclassroominstructioninquiryisonekindofimportantteachingart.Asthephysicalteacher,mustpracticeunceasingly,explores

unceasingly,consummatesthisteachingmethodunceasingly,displayitsteachingfunctionfully.

【Keywords】ClassroominquiryThelevelhandsoverthetypeDivisiontypeExpanderCurvilinearstyle

物理课堂上学生集中精神参与学习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常用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一手段的应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作初步的探讨。1提问是促成反馈的快捷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即时性、具体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避免贻误,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顺利地延续学习活动。

2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学习效率就比较高。学生在答问时注意力集中,而在单纯听讲时容易松懈散漫。教师光靠增强讲解语言的生动性或靠强化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使学生热情主动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即使是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也会有一些学生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学会了。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在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激发其强烈持久的求知欲。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前导入 物理实验 游戏 多媒体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为新知识的讲授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导入还能够起到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设计的科学与否往往也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触物理知识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我们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工作,要善于运用导入艺术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既是开展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又是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相较于理论讲授,利用实验手段来讲解相关知识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实验手段往往比理论讲授要更加直观生动。在物理课堂上,为了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进行课前导入。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大气压强”的知识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将一个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进烧瓶之中,接着把一个去了壳的鸡蛋放在烧瓶的瓶口处。过一会儿,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发现原先在瓶口的鸡蛋被一股力量慢慢地吸进了烧瓶之中。就这样,在有趣实验的引导之下,学生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包含着物理知识。为此,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到“蒸发”的概念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去医院打针时,护士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以后,皮肤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越变越小,直至最后消失?在讲到“惯性”的概念时,让学生回忆一下,坐汽车的时候,汽车开动、刹车、左转、右转时,车中的乘客身体分别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移动?等等。这种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爱做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式导入,使得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摩擦力”的知识时,就利用拔河游戏来导入新课。首先,我找了两个男同学上来进行第一轮比赛,结果其中一个男同学取得了胜利。接着我又找了一位女同学上来与之前的获胜者进行第二轮比赛,但是在比赛之前,我偷偷地将油涂在了男同学一端的绳子上,这样,在比赛开始以后,之前取得胜利的男同学却输给了力气较小的女同学。通过这两轮的拔河比赛,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及摩擦力的作用。这样,就给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四、利用多媒体工具导入新课

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工具是一种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诸多优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强烈的刺激,使得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导入新课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导入方式。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模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通过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并直观地认识到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这样,有了这些直观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知识的讲解,学生自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有效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行为,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导入新课。例如,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

教师:很多家庭用的小台灯都具有调节亮度的功能,那么台灯亮度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与电流有关。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改变电流的大小呢?

学生:改变电压或者电阻。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变电阻大小呢?

学生: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一种可以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滑动变阻器。

教师:滑动变阻器是怎样连接在电路中的呢?

学生:通过串联的方式。

教师: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以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发生了哪些变化?

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学生顺利地投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课堂中,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正视导入的功能,更要发挥想象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导入方式,使得物理课堂教学在有效导入的引导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卞孝武.初中物理课堂导入面面观[J].数理化学习,2011,(12).

第3篇

    【关键词】物理课堂评价、健康发展

    物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对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质性意义。

    物理课堂评价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品质和动力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作出的一种质性评判。这里的认知品质是指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目的的明确程度,是否主动参与和感悟,能力训练是否能准确而又精要,掌握是否灵活而有实效。动力过程则是指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激情、学习毅力等启动、运转的呈现过程。客观、全面、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作用巨大。然而教学实践中,物理课堂评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恰恰相反,随意评价、有意或无意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甚至压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却较为普遍。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规范物理课堂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物理新课程评价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力支持的过程。主动发展的学生首先具备发展的动力,表现为“爱学”。学习主动,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把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课堂上首先解决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动问题。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教师之情可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积极认知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适时肯定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过程,根据需要予以真诚的赞赏;学生认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心境和学习毅力;当学生安静时或等待回答时,教师对学生的进入状态要以欣赏的态度关注他们,并予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强化,以点头、微笑、赞叹来肯定,并重复和简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委婉地与学生商量,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积极进行引导,而不是面无表情地示意其坐下,更不能戏弄甚至讥讽学生。

    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教学中,由于活动给出的器材较多,每位学生至少都能设计一个实验,以至在交流时,他们便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被小组成员认可,从而每位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有具备能力而导致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期望。再比如“测生石灰的密度”,不妨用多媒体先展示生石灰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通过展示学生知道生石灰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测体积。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薄膜将其包好后再用“排水法”测体积;有的学生提出换一种不与其反应的液体。不管谁的方案更完善,教师都要肯定这些学生的成果,而且要鼓励别的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不仅把学生引入一个想学、爱学的天地里,又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意志品质。这样的物理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天堂。

    二、发挥评价的校正功能,关注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完善、发展并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监控、诊断、校正状态,因此教师要和善、冷静和机敏地对待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师布置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性,对布置的任务必须精心设计、优化导入。而不是提出毫无价值、难以体现思维过程性的问题。

    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而踌躇满志时,教师不能毫无反映或只是草率的对待,而应该以亲近、微笑、赞许的表情或语言表示肯定。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应只是凭印象让自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应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然后再对这个过程进行质性的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或观点,也客观地指出不足,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诊断,再进行校正,以便学生取得进步。比如好在什么地方,如何的好,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怎样处理会更好,而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坐下”。

    如研究“自行车的摩擦”的教学中,先展示自行车,让学生独立思考什么部位有摩擦,是何种摩擦?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上台指着自行车相关部位进行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对交流的情况进行归纳,明确采取哪些措施可增大摩擦?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摩擦?有位学生在归纳时错误地认为:刹车时,刹车装置与车圈之间是滚动摩擦。作为教师这时不应为了几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抢时间,置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而应先听听学生自己的分析,然后进行校正。因为肯定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即便真的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一种资源。因此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物理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学生也大有裨益的。

    三、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个性差异

    物理课堂教学中会难免遇到现实问题:如何对待“学困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有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的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根据这个理论,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乐于对所谓的“学困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接纳学生并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针对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物理教学中,要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优势领域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第4篇

物理是什么?

(1)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观察和实践为基本研究方式,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

(2)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

(3)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

所以物理是一种体现“真、善、美”的高层次、高品位文化.如果说上一节高质量的物理课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物理学知识,体会物理学的“真”;那么打造高品位的物理课堂就不仅仅着眼于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还要体现物理学的美好成果,能给学生心灵上的美感,体会物理学的“真、善、美”.将高质量物理课堂提升到高品位物理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相符合的,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刻不容缓.下面就根据自己教学经历谈几点如何打造高品位物理课堂的感受.

1 让教师的修养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物理课堂的“商标”

教师上好一节高品位的物理课,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而高品位的物理课堂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的,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的,是通过教师的自身修养潜移默化的.如果物理课堂是一件华丽的商品,那教师就是这个商品的商标.提高自身的修养是打响这一品牌的必经之路.

教师的修养包括品格的修养和教学的修养.

品格的修养,是一个人的最根本修养,它能从内在提高一个人的层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材,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其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德育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一个有着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对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烦恼及时察觉,对他们细微的问题明查秋毫,并能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和表扬,拉近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反之,一个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忧郁孤僻、表里不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消极的,使学生高度紧张,产生极大焦虑,这不仅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是教育者的失败.如果一个教师的品格高尚、正直、正义、宽容、有爱心、有责任感、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那么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也能喜欢并乐于接受.正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即行.

当然一个教师的品格修养只是一个方面,要想把书教好,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教学修养.首先教师应具有先进明晰的教学理念,不能再重“教”不重“育”、重“教”不重“学”、重“教”不重“研”.所谓重“教”不重“育”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当成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授知识,还要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的掌握程度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做教师才不会陷入重“教”不重“学”的误区.当今全球化发展越来越要求教师要成为开放型教师,而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教师除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也是一根衡量的标尺.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育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的优劣.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才能居高临下,抢占教育的制高点.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好“研”.

其次教师应具有高超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每个教师的课堂除了教学目标的体现外,还流露出教师本人对于课程的体验.这也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能依赖教参,而要自主研究,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能够对课程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教师,就能呈现个性化的课堂.一个能驾驭好教材的教师,一定能把教材的思路和学生的学路完美衔接;一定能把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完美结合;一定能把教材的分配与教学时间完美协调.总之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创新精神是社会和行各业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开展适合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创设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当然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时刻让自己是一潭活水,永远新鲜、充沛而不枯竭.

2 让科学的“善”与“美”贯穿始终——人的天性是“向善”与“向美”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亦如此.只要一节物理课能体现出“善”与“美”,就能让学生有所感动,从而被这节课常常地吸引住.

科学的善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将一些物理对社会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如在讲离心运动时,可以讲讲甩干机是如何利用离心运动这个原理的.再如介绍电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夜晚没有灯光,整个世界陷入一片黑暗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感慨物理学的贡献,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

科学的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体验物理的过程美

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不仅要把主要知识整理好,更要把科学探索,这一追求真理的科学“美感”带给学生.再如伽利略如何思考,通过理想斜面实验一步一步地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其中每一步思维的飞跃都充分展现了物理学的美妙.这些科学探索的“美感”在课堂一开始就要引入,在讲课过程中要突出,在练习中也要有所体现,使得科学的“美”贯穿整个物理课堂.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方法,更懂得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2.2 感受物理的规律美

这些内容在物理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到真正的真理是简单易懂的,在感受科学美的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3 让亮点在课堂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一节课要有亮点,这是必须的;一节课有多一点的亮点,是更好的;亮点出现在应该出现的时候,这就能迸发智慧的火光,把学生牢牢地固定在知识的海洋.

如在讲整体法和隔离法这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把它当成是一种方法去介绍,但有位名师却先从一道常见的力学题目着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步骤,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他开始的一大亮点就是他没有把整体法和隔离法作为方法,而是把它仅仅看成是对“研究对象选取”所作的说明.这样学生认为本节课只是提高了对象确定的能力,顿时减少了压力.接着该教师讲一题,让学生练习两题,尽然让学生总结选整体和个体的优缺点.学生自己总结后再做点评,使得学生以后对整体和个体分析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这种充分让学生成为本节课主体为第二个亮点.

然后再提出整体研究有没有条件,条件是什么?并进行了推导:

.

通过一个学生完全能够接受的推导,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才能用整体法,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此又为一大亮点.

一节课三大亮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师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创设物理情境,组织教学.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

一、动画模拟改变了知识再现方式

学生的物理学知识是对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理想化后的逻辑展现,纯属间接知识,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都有障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用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制作成形象有趣模拟动画,把文字、图片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观察的瞬间过程形象化,把难以想象微观过程宏观化,把宇宙天体这些庞然大物缩小化,把经年累月才能观察的结果缩短化,难以实现运动情景模拟化,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知识的再现方式由枯燥的文字与静止的图片,变成直观、形象、虚拟的场景以及实景重现等多种方式融合,微观世界的复杂和宏观世界的博大在课堂上得到同步展现,学生从主动听、被动看变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倍增,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比如,学习光电效应时,其实验规律不能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而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加上一套演示设备,学生对其本质根本无法深入的了解,制成动画后,光电子射出、收集都模拟出来,与演示的实验结果相结合,清楚的钳入了学生头脑.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演示了小球的所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的对比后,学生看得并不清楚,同时给学生将电脑模拟实验中的小球运动情景展现给学生,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跟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就变成自然而然,学生理解就显得轻松了.

二、实景再现改变情景的空间展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物理模型是在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对象中提炼出来的.在认识物理知识需要还原到实际场景中去,让学生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与实际场景有一定距离,这就形成了矛盾.现代信息恰好弥补这一缺陷,用家用数码相机、DV机、手机等数字录音录象设备在实际场景中,把课堂需要的情景录制,再用多媒体软件将这些资源整合,钳入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上适时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实际场景情形,这样就实际密切结合在了一起,避开空洞的说辞.比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直接录制小球的下落过程,通过放映,选取合适时间间隔,让学生计算加速度,从真实的运动中认识到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数字化手段改变了探究方式

传感器是物理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物理实验中,其数字化测量方法,与计算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研究者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中解放了出来,探究结果电脑智能化进行了处理.比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上带上速度传感器,数据及时被传送到计算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说明速度与时间是一次函数关系.再如,测量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中,使用电压传感与电流传感器,实验中所测得数据传入计算机中后,数据处理系统DIS自动绘制出电源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是向下倾斜的一条直线,纵轴的交点是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是电源电动势,数据计算机及时给出了结果.

四、全真实验改变研究手段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实验就象鱼离开水,谈不到其发展与应用.而开展实验时,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全真模拟实验钳入进去,就可以弥补其不足.比如α粒子的散射实验,在中学物理阶段就无法开展此实验,如果没有全真模拟实验,只能靠教师的嘴与粉笔给学生讲述.而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知实验的现象,从内心深处理解原子内部有一个核,其大小远小于原子半径,核外电子在原子“广袤”空间中运动,核式结构模型真正建立起来了.再如,链式反应学生不可能操作,可以通过全真模拟进行了解.但能代替实物实验必须是全真模拟实验,而不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只是人为设定条件,是预定的结果,不是真实的探究.当然,在具体应用中把握一个原则,全真模拟实验应该弥补不能做实验的不足,不能完全抛弃实物实验.

五、微课、翻转课堂延展课堂的时空

微课、翻转课堂兴起,对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引起新的变化.学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可以先学,实验先学后教,能学不教,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变成答疑解惑,而不是全课堂的知识传授.课后学生不懂的,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进行再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翻转课堂,把课堂的时空延展到了课前与课后,提高课堂效率,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六、媒体功能拓展改变师生的信息交流

投影、电子白板等一批批设备的出现从根本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与黑板已经进入了历史.随之而起的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师生、生生的信息交流从根本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师生之间得到物理教学效果和物理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进行教学的矫正与再学习.而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计算机提供大量物理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需要不断对这些物理信息作出反应,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反应,并作出反馈,而学生及时了解反馈结果,获得鼓励和帮助.交互性能使学生的反应始终与学习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时刻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七、互联网改变了课程的资源

第6篇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呢?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要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二、语言要有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电流无限小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

三、语言要有严谨性、针对性 。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语言要幽默、有趣味性。

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语言要有直观性。

第7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 平等; 交流【Abstract】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Embodiment of " phys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 of the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flect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in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embodiment of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Key word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quality; AC1师生互动目的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物理课堂上,师生以和谐的方式进行共同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对最新科技的憧憬,既探究了知识与技能,又交流情感与思想。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各种类型的物理课堂,均应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在互动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生互动是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趋势。通过开展充实有序的课堂活动,构建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在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排除灌输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局面,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师生互动的种类

互动式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探究方法与构建过程,强调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现人文情感的促进作用。它以知识为媒介,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与多元、强调师生的和谐与平等、强调精神思想的共鸣与升华。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反馈者,教师既是传道者也是受益者。

物理课堂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师生互动行为。国外学者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依据互动参与的主体,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和教师与学习小组的互动。

为体现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应摒弃教师中心式,变教师命令式为师生协商式,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合作,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应由教师转向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辩析他人观点、发表自己看法与建议的良好习惯。

3师生互动的效果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同其他学科相比,无论从知识的网络结构、运用技巧还是从实验特点、学习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既需要观察现象,更需要分析本质;既要进行形象思维,更需要进行抽象思维;既需要逻辑推理,更得会数学工具;既需要画图理解,更需要方程运算。高中物理知识又抽象又系统,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入手,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受力情况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开始,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借助表象完成思维。由于综合程度高、难度较大,加上不少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恒心、细心、自信心,结果是学习事倍工半,收效不佳。

通过课堂互动,师生之间,特别是学生之间,在交流中能够相互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取长补短。可以相互激励,相互竞赛、少走弯路。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更透彻,学习方法更实用。使复杂的物理过程简单化,抽象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庞大的知识体系网络化。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激发学生互相合作,有效地获取知识,取得事半工倍的效果。

4师生互动的方式

4.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教师是课堂互动行为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言语行为是互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以知识的权威身份、课堂的导演身份、互动的朋友身份、探究的辅助身份走进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启发性的语言、逻辑性的推理、智慧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正确的互动讨论。

比如学习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层层分析,去伪存真,抓住主要因素,让学生逐渐领会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建立惯性的概念,并培养学生严谨思维的习惯。

4.2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表现。通过师生互动,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互相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指出不足,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只是提出注意事项,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本位心理支配下,积极进行实验探究,主动发言,归纳总结。通过探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实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很好。

4.3全面参与,互助讨论,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心中要充满爱,要博爱,不可偏爱,更不可歧视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帮助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学会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优点,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互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范仲淹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和谐中全面发展。

在进行人造卫星的教学时,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使抛出后的物体不落回地面上来。这个设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好奇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的提议五花八门,课堂讨论非常活跃。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方法,对学生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很有帮助。

5对教师的要求

5.1教态要亲切。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仁爱、宽容、平等与期望,让学生带着宽松的心情参与探究与思考,在学习中感知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成功的欢乐。

5.2课堂要充满"激情"。教师要用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轻松驾驭的教学水平,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有效性;教学行为;教学能力

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说法,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有效性。当然要提高一定离不开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一般40分钟,这40分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这里我就教师如何去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谈下我的看法。

一、主要教学行为

主要教学行为指的是直接指向学生或需要处理的教学内容,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培养与培训质量,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事先的准备程度。

(一)语言表述、板书、动作等。

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但正如我上面所说,这些在课前可以提高,专心练习,多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了解自己的不足,再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或视频,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语言专业、精炼、幽默,板书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重、难点能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

(二)与学生的对话、讨论等。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尤其是提问指向一定要明确,不要过于笼统,让学生能一下子抓住要点。还有在发问阶段,一个问题问下去,你请谁回答要看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稍难的是不是请中等偏上的学生,比较简单的是不是给基础较落后的学生一些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千万不可总局限在几个举手发言积极的孩子身上,多通过眼神观察学生内心的渴望;在等候学生回答的时候,如果学生心里明白但不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述老师又该如何提示、点拨;在学生回答完毕的时候我们又该对他的回答如何作答还是请别的同学点评等等。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总之整个对话、讨论过程要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我在上《光的折射》一课时,学生完成了光从水斜射入空气的实验,也观察了现象,请同学上黑板用简图再次呈现实验现象后,总结这一过程中光传播遵循的规律,我尽量选择想回答问题的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讲,当他能说出意思但不够专业时再提供帮助,同时这样的总结过程也是学生将形象的现象思维成严谨的规律的过程。

(三)阅读、练习、活动指导。

物理课堂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如何让实验更有效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演示实验相对好掌控,学生实验因为组数较多所以尽量强弱联合,鼓励基础较弱的学生在较强的学生帮助下动手实验,实在有困难的,教师要眼疾腿快来到他的跟前及时给与鼓励和指导。练习指导,课堂几分钟的小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共性进行集体的指导或者课堂的巡视进行个别的辅导。物理课的阅读活动相对别的学科可能少一些,但也有,如一节课结束前板书的浏览或这一节书中章节的阅读,我们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并圈画出来。

二、辅助教学行为

学生是有活跃思维的人,课堂上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学会有新的情景出现、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当然更离不开我们的教学机智。

(一)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很多教学情景我们可能在备课时已经创设好了,当然好的教学情景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起点的,所以一旦我们进入课堂,应结合这节课的学生适时创设更适合的情景。如八年级《力》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选择很多影视剧中的情景,但如果把所在班级的学生设为情景的主人,效果会更好。

(二)有效的课堂交流。

这里的交流与主要教学行为中的对话、讨论是有一定区别的。前面主要讲以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基本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而这里的交流是从学生为主体发问出来的,一旦学生问出问题,教师如何面对也要视情况而定,与本节课内容相关,问得切题的当然顺着下去;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性不大如何满足发问的学生又不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进度,这就要看教师的个人机智了,要快速的肯定提问学生同时要承诺课后共同研究他的问题,当然下课铃响过后,一定要主动找这位同学切磋。

(三)课堂强化技术。

课堂强化技术指运用赞扬、激励的语言;称赞、期望的目光与眼神;赞美的手势和会心的微笑;面部表情、体态和活动方式等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些都需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积累提高。

(四)积极的教师期望

积极的教师期望是指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让学生在教师的目光、行为、语言中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孩子在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动机等方面获得良性发展。多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能力,赢得他们对物理课的兴趣。

三、课堂管理行为

这是针对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或偶发事件。这对于课堂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教师不大发生,主要是一些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容易碰到。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备课详尽充分,将相关的教学材料研究透彻,对学生的心理把握到位,再依据个人性格特点设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或严中有爱,或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总之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入手,而不要被个别顽皮的学生牵制。当然对于顽皮的学生课后要花精力笼络他、课堂要花精力关注他,让他们成为课堂有序发展的推动力。当然偶发事件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来自课堂外部的干扰(如鞭炮声、警车声、乌虫的撞入等)我们可以借题发挥,联络到课堂的知识点上来,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要不断通

过各种途径锤炼自己,如多上公开课、多听优质课、多反思来提升自己。

说实话每天要备课、上课、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时间已经很长,但我们两个假期可以充分利用。回顾一学期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多看看本学科的文章、书籍,借鉴他人经验,还要看一些心理学、其他学科的书,甚至看看学生经常看的书,多了解学生。就像于漪老师所说“学做人师更需拓展视野,教文科的老师应该学一点自然科学,教自然科学的老师应该学一点人文,这样可以打下比较宽的底蕴。”

总之,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关键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成长,尤其是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来提升自己,多思考、多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会越来越喜欢物理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真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要发生转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提高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使自己逐渐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语言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二、语言要抑扬顿挫,感染力强;三、语言要富有激情、情感性强;四、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五、语言要幽默可亲、趣味性强;六、语言要精巧点拨、启发性强。

关键词:积极性;科学;严谨;感染力;情感性;形象;直观;幽默;趣味性;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G424.21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在这块阵地上,教师是一个指挥员。一个优秀的指挥员,要能用语言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乏味的物理知识用语言点拨出生命力,使物理课堂张弛有序,使学生身心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一、语言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科学是严谨的,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前因后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语言要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是音量有高有低,语速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要加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语言魅力是无穷的,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语言要富有激情、情感性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而我们一定要丰富对物理教学的真情实感,象艺术家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站上讲台,就要情满于讲台,意溢于讲台,这样才有物理教学艺术可言。

如我在讲授“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介绍了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贫寒的家境,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不畏困难和对科学坚定的信念。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如在讲“右手定则”时,可以采用割麦子来比喻: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麦子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五、语言要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是教师智慧的集中体现,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用幽默的方式呈现知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易让人接受,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可见,幽默可以使语言增添光彩,幽默使课堂充满活力。

六、语言要精巧点拨、启发性强

学贵有思,教重在拨。教学中点拨一是要“精”,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通;二是要“巧”,在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桃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予以指导,使其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

第10篇

关键词 生活 丰富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35-02

每每做完一件事情,都不免要用“效率”和“效果”两个标准来加以衡量和判断。物理教学活动亦如此,每当教完一单元对学生检测后,说道效果,老师往往沮丧摇头:“物理好教不好考哇!”问问学生,神情跟老师如出一辙,他们克隆了老师的那句话:“物理好学不好考哇!”反思这一现象,根本原因不是教师不尽力,也不是学生不用功,而是老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意识都没有“接地气”所致――老师抱本而行,学生死啃书本。教和学都违背了物理学科的根本原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大多数实验是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的翻版,所以,物理老师要以《物理新课标》为教学行为指针,透彻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时用现实生活中学生曾有过的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来丰富物理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知识点落实更具体,学生操作能力更强,教师的教学效率更高。

一、现行农村物理老师教育理念分析

许多人,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意抛弃旧观念。就拿教学工作来说吧,我们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物理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国家倡导教改、实施教改多年,但课堂物理教学还是“以本为本”的教材观。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教材在这些老师手里就成了“圣经”,甚至认为教材就是完美无缺的“宪法”,必须恪守。把自己的教学手段固定在很原始、很老套的模式上,跳不出教材的圈子,授课时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甚至教材中的例子也非得按原文照讲,生怕有半点疏漏,必须把教材中的一切全部灌给学生。自己费了不少力气,满以为都讲清楚、讲明白、讲具体了,一学期下来,常为自己“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而庆幸,可是学生步入社会,就不知道怎样生存和生活,更不必说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对人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定位非常迷茫。这类老师,从本质上讲,没有思考过学生要听什么,要学什么。自己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疏不知学生听课犹如嚼蜡。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教材打过这样的比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务必领会这一点;手中的教科书,只不过是实施《课程标准》《国家课程计划》的一个蓝本,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用教材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例来衔接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在生活经历、自然现象中找到切合课本的东西,把学生学习的思绪带入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死寂沉闷的说教课堂为生动活泼的学生参与课堂。现代课程论强调:教科书与其它教学材料、老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综合构成开放性的系统。这说明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绝对不是唯一资源,教材是有开放性和弹性的。

二、教材教法之管窥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办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中,针对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收集资料,指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获取知识的灵活性。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神奇》用“在自然中……”和“在生活中……”两个文本开篇阐述物理,就给师生点明物理学科内容涵盖了“自然的”和“生活的”两大方面的主题,这既是学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主题;物理科学内容分为三大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一级主题分成十四个二级主题。这十四个二级主题,或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授课时,老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轻松获取物理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对价值观的取向等。

所以,物理教师对教材要做到精准把握和定位。根据我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使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肤浅认识,可以用之丰富物理课堂。

(一)精准定位物理教材的地位

学生手中的物理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它具有功能性和评价性,特别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为此,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以及建构知识点的文本、图片要非常熟悉,编者的意图要把握。教学时结合文本图片、文本例子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现象引进课堂,比如:在探讨“物质”这个主题时,在学生了解物质三态的基础上,更要渗透新材料的发展与物质的必然联系,让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编写虽然有编写者的意图,但使用教材者可以挖掘其精神本质,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灵活处理教材流程。比如:在教学《力》一节时,我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把抽象的力具体化后再进入相关内容;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可灵活,譬如:在教学《动与静》一节时,我们可以从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引入,又可以用文学、美术、音乐来诠释动和静,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既贯通,又补充,达到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知识建构的整体推进。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身边”。

(三)拓展教材内容

第11篇

评价课堂,要讲究课堂观察分析的艺术,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以理服人。表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两点”分开法(优点和缺点分开):优点是扬弃分明,缺点是容易产生关注“好课”和“坏课”的负面影响;“两点”合一法(优点和缺点合一):优点是领略过程,缺点是操作有一定难度;假设法:优点是提出期待,让大家看到理想中的好课,缺点是扬弃不太分明。下面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试以“两点”合一法进行表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教师教育智慧

首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物理思考方法,因为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目标没有落实好,就不能算成功的课。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否充分展现,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

2.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教师有效引导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观察者应关注教者是否恰当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是哪些情况需要学生探究?一般说来,形成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即形成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探究,即概念的约定属性和概念的自然属性。

问题二是如何组织学生有效探究?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①教师提供最佳的探究时空;②学生采用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③教师搭好探究的“脚手架”: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的问题式“脚手架”――师问、生问;引导学生探究的实践式“脚手架”――操作、实验、填表、记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参照式“脚手架”――教材、他人。

问题三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一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①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指导在前先,学生模仿练习在后;新课程一般是学生尝试探索在先,教师引导在后,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②妥善处理主与次的关系,体现物理学科特色。当学生的思路偏离物理知识技能、物理思考方法重点时,教师必须引导转向;当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教师必须进行排忧解难、点拨指导。③妥善处理多与优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当学生的思路与他人重复时,引导学生另觅新法;当学生的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方法。

二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度:①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采用个别辅导,轻声、耐心地讲解;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进行面向全体的“公众引导”。对于知识、能力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应采用个别辅导,引导模仿学习;对于优、中等学生,可以引导自查自纠,再做一遍、查一遍,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②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准则。对照“课标”,不能“降标”也不能“超标”。

三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法:①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自评。②学生与学生对话。当遇到难度一般的内容或问题时,学生有解答的欲望和能力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讲述,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③学生与教师对话。当遇到起始的教学内容,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规定的术语,或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讲解、分析、概括。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质疑,对教师的讲述可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体现对话的平等性。

3.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有效激励策略

第12篇

一、“知其然”而求“所以然”

(结论)与常规解法(略)一致。

析:“将问题转化为命题”是“研中教”的重要举措。在研究交变电流做功、电功率、电热等时必须用有效值,研究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截面电量时,只能用平均值。为什么非要这样,老师能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同时,让学生在感性中选择,理性中思索,“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也是“学研相长”的重要举措。按课标[2]的要求:“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我校研究性学习中,有很多学生选择下列两个相关的物理课题(限于篇幅,研究报告不再赘述):一是分层次、模块化自制仪器三维度发展的《高一物理实验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二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的《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相继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

二、“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例2:鲁科版《物理1》(下同)第二章《运动的描述》运动学几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利用下列“问题串”展开教学[3]:

1问:运动是什么?教材定义,物体相对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问:运动是什么?引导学生简捷回答“位置的变化”,而引入“位移”概念。

3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位置”的考虑,而提出“参考系”概念。

4问:运动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时间为保证。自然引入“时间与时刻”的概念,并逐步引入“速度”概念。

5问:运动是什么?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位置变化情况”还会不断变化着,而引入“加速度”概念。

析:通过5次追问,规范学生的认识过程,并引导认识规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能力螺旋式的上升得以实现,深化和强化概念,取得很好教学效果。而这种“充满智慧”,“求真、原汁探究”的课堂需要教学技术与艺术,是在长期吸纳、积累之后凝成的精彩表现的爆发。

例3:第六章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斜面实验”,配以“……追求达到同一高度……”的讲解,说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归纳推理得到的。

析:①妙在“追求”两字,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小球动态过程和演示实验的期望结果,表达出师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共鸣。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有且仅有36个字。妙在“一切”和“总”字意味着物体的本性;妙在“迫使”两字表明“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妙在“直到”两字道出“力与运动”的状态,“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态度,并展开层层剖析。

三、“教中研”而促“研中教”

例4:《物理3-1》第六章第一节“实验与探究”栏目,《观察安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2),再进一步探究:将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析:本题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让我们一起探究,这正是笔者追求的“教中研”而促“研中教”。创设更多以活动为主的物理情境,增加探究机会,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北京某中学课题小组就证明“姆潘巴现象”不成立,CCTV-10为此还做过一期节目。许多科学发现似乎来自偶然的观察,但事实上,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在观察领域里,机遇只偏向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如教材介绍:1820年4月,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大学讲课,做实验时,他将导线平行放置在磁针的上方,接上电源,磁针竟然偏转,当时学生未意识到这小小偏转的含义,而奥斯特却激动万分,他意识到自己苦苦探索的电和磁间的联系终于出现了。

例5:《物理》(初中)《熔化与凝固》一节中,冰融化实验最大的困难是课堂前的低温保存,其次是冰块合适的初温和大小直接影响实验时间,45分钟的课堂内要进行完整的“融化与凝固的探究”,难度可想而知。可我们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学生分组实验很成功。

析:实验灵感来源于1935年北京前门大街专售冰棍商店的制冰办法: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适量的食盐,这个木桶就成了一个“冷冻室”。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铁筒放进大木桶里,封闭半小时后,小铁筒的糖水就冻成了冰棍。我们的实验方案:将饱和氯化钠溶液(20℃时,溶解度35.9g)放在保温杯敞口置于冰箱冷冻室24h后取出,此时呈半凝固状态,溶液温度为-20℃左右,密封,一整天内均可做理想的“小冰箱”[4]。在课堂上,将指形管内加适量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再插入保温杯中,3~5分钟即结成实验所需的冰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冰箱对学生的刺激强烈,学生兴趣全集中在指形管中的水变成冰。应特别注意教学安排,首先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记录哪些数据与现象?温度计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再介绍小冰箱。

参考文献:

[1]刘远翔.有效值与平均值的选择使用[J].新高考,200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朱建廉.物理教学中“教育因子”的发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4.

[4]吴小兵等.巧用食盐水改进冰融化实验[J].物理通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