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时间:2022-10-15 15:0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青少年 情绪智力 情绪效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7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emotional quoti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psychological test was adopted to select 5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motional efficacy, and explained 21.8%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sco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efficacy of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sedentary group. Conclusion: individuals with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ir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efficacy is high;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young people,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sedentary young.

Key words sports; adolescents;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祖国和造福社会的重任,而这些重任要基于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和其情绪效能的高低,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之一。高情商的青少年其情绪效能高,她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好。青少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更及时和有效。情商的水平和情绪的管理能力已成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黄双权,2011)。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提高其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2 问题提出

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锻炼青少年坚持、忍耐等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享受、喜爱、兴趣等积极情感;体育项目比赛中的合作或交流可以提高青少年情绪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的提高会进而促进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长期坚持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说,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情商与应对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两者的影响。本研究具有的理论意义是,丰富了有关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理论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情商和提高情绪效能的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研究,国内外并不鲜见。多项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即情商)不足会导致个体焦虑,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易退缩。体育运动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却有多项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幸福感,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念,可以改善并治疗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降低并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由上述,本研究假设: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效能两者密切相关,情绪智力越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效能越高。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与久坐少动的个体相比较,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效能均会更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参与者

选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济南大学的大学生500人参与本项横断研究,其中200名为久坐少动者,300名为长期参与体育运动者。所有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3份(久坐少动者188份,MageSD=20.53?.268;体育运动者245份,MageSD=19.83?.376),回收率为86.6%。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主要采取心理测验法。横断研究设计,选取两组青少年,一组为久坐少动组,一组为经常锻炼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

3.3 研究材料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已经经过多项研究的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为做进一步检验。

《情绪智力量表》,该量表选用王才康修订的梅耶和沙洛维的EIS自陈问卷,该自陈问卷的内容包括4个维度共33道题目,问卷内容包括:(A)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B)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C)个体对情绪理解、分析的能力,(D)对情绪的掌控能力。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如“我知道何时向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数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数字5表示非常同意”,整个量表可以计总分,也可以独立维度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为分析问题方便,后续文中均用维度A、B、C、D代表4个维度,本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88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选用田学英(2012)修订的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文量表,其结构包括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1、0.783、0.762、0.7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3.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计算。

3.5 实施方案

(1)选取研究参与者自愿填写量表。(2)解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参与者据实填写(3)发放并回收量表。(4)发放小礼品。

4 研究结果

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的各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的结果显示,就情绪智力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以及情绪自我调节效能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来说,长期运动组均要高于久坐少动组。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调节效能的关系以及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的差异,尚需继续检验。

4.2 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效能的关系

以情绪智力为自变量,以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显著(P

4.3 久坐少动组与长期运动组的差异

对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情绪智力分量表B、情绪自我效能1、情绪自我效能调节效能2的得分,在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之间未显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

情绪智力总分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组间差异(P

上述结果说明,长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效能量表》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研究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1)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也高。(2)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要优于久坐少动青少年。

建议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完善。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缺乏力度,后续研究应关注长期纵向的追踪研究,可能在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更为有利;后续研究应探讨体育运动对更多心理变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志雄,伦藻妮.有氧健身舞改善锻炼者心境状态效能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32(6):112-117.

[2] 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4):228-229.

[3]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4] 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6):80.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特征,应对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体育,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然而由此引发的运动损伤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1]。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与锻炼效果,而且给损伤的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挫伤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给体育教学以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就广州市普通高校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原因和特征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课内外运动损伤发生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重点高校2所、省属本科院校5所,大专院校3所中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共计1500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与调查访问法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运动性损伤的文献与资料,亲自访问了解其中几所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为本研究获得了较为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

设计《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损伤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大学生在体育课内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原因、时段等多项因素。通过各院校学生会协助,针对曾经有过运动损伤经历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350份,男生870份,女生480份。其次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然后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0.0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分类标准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运动损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参照马德森的论文观点对运动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划分:损伤后1周内恢复正常为轻微损伤;在2至3周内功能恢复正常为一般损伤;而功能明显受损,休息3周以上为严重损伤[2]。从本次调查数据发现,曾经发生过严重损伤的学生有203人,占总人数的15%;发生一般损伤的学生有608人,占总人数的45%;发生轻微损伤的学生有540人,占总人数的40%。

2.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

2.2.1运动损伤类型特征

根据人体组织结构,可将运动损伤划分为关节韧带损伤、肌肉肌腱损伤、皮肤擦伤、骨折和脏器损伤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而发生运动损伤类型,以关节韧带损伤为最多,比例占39.33%,其次为肌肉肌腱损伤和皮肤擦伤,这三类损伤的学生比例就高达94.33%(见表1)。

表1 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类型比例分析表

第3篇

摘要:当今,阳光体育在各小学校园中开展的如火如荼,究其原因,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小学生阳光体育开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并且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有效开展能够大大的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67-0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苏州市6城区(姑苏区、新区、园区、吴中^、相城区、吴江区)以及4县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部分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相关方面的论文了解了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论文的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2.调查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好了访谈纲要,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苏州市城区以及县市部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3.问卷调查法。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问卷的设计,问卷能够给所要研究的课题提供有用数据。调查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收集方式。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开展情况

1.苏州市各区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苏州各区、县市小学生的学业很繁重,每天除了需要完成在学校的学习任务,走出校门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课外锻炼的时间很少,真正算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在体育课上以及阳光体育的时间。阳光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地点在室外,作为面临紧张学业的小学生,能够到走到室外,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提升竞争意识。但许多学生家长与学科老师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很大意见,认为过多的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学校针对这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这一疑问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参与,为动员全员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全体家长与教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保证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

3.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体育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小学生身体、心理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错误、落后,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好才是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抵触心理,高能量的食物摄入无法得到消耗,最终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出现了一个个的“小胖墩”。

4.苏州市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目前苏州市小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大多数是由体育课、校本体育特色课、大课间及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等组成。学生们在学校里每周可以上三节以上的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其中包括一节校本体育特色课,并且都是由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授课。体育课的内容主要以田径类项目为主,包含跑、跳、投,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师资队伍配备完整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足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

5.苏州市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有效、完整,除了看活动的丰富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内容,缺少时间的保证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每天中小学生在校的时间是一定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必须予以保证,因此,留给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二)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苏州市小学开展的因素

1.运动伤害影响阳光体育运动有序开展。运动中一旦有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家长和学校总会就索赔问题发生争执,学校体育工作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正常的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对抗性较强的摔跤、体操投掷等项目。学校担心出事故,体育教师不敢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质可想而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地位有待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担负有教书的义务,在育人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体育教师。

3.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匮乏。各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矛盾还是运动场地不足。在许多乡镇学校中,学生的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丧失了可用性,教学活动想要顺利的开展成为一种奢望,这是让体育老师最为头疼的。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成了普遍现象。

三、结论

1.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城区中园区与姑苏区的开展情况最好,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有待提高;县市中,张家港市与昆山市开展情况最好,常熟与太仓有待提高。

2.在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上,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昆山市、张家港市情况最好,其他地区亟待提高。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上,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也有个别学校只是简单地、单一地组织学生参加广播体操及眼保健操活动,而对于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没有涉及。

4.在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上,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以园区、姑苏区、高新区、吴江区为最高,大部分学校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体育大课间活动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文件规定,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良好。

5.苏州城区及县市中,园区及高新区在场地、器材的充裕性及丰富性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区及高新区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学校,在学校规模及场地的规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能够保证学生活动的场地及器材的丰富性,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校领导层面的管理及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6.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上课不专业、活动老套、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体育课的单调乏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消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阻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刘菲,周丹.“阳光体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28).

[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5-27.

[4]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体育运动 监管改造 服刑人员

在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管理当中,服刑人员按照规定享有通信、会见、生活娱乐、学习等权利。这些权利固然都非常关键,但其中最普遍、日常,最能被广大服刑人员所接受的应该是体育。开展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身体水平,是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活动最重要的前提。

随着监狱设施和看押条件不断成熟,监管区内配套的体育设备也逐渐地丰富和完善了起来,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满足,使得有秩序、有计划地组织服刑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可能。同时,服刑人员也希望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充实自己的改造生活。

一、监狱体育运动概述

监狱体育运动就是在监狱范围内服刑人员开展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说,指的是服刑人员在监狱人民警察的组织下,利用监管区内的体育设施,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身体活动,进行体育锻炼,追求运动快乐和身体健康的效果,最终达到教育和改造人的监管目的。

受监狱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以及兼顾安全的角度,监狱体育运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在活动场地有限、活动时间固定且有限、设施较少、开展的项目有限、受众面不宽等方面。监管区无法像专业体育场地那样提供完备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只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及极少量辅助器材等,这也使得体育运动的形式具有局限性。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的意义

(一)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服刑人员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一种尊重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条件。服刑人员身体处于健康水平,是进行正常有序改造的前提,身体健康才能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依法接受教育和劳动改造,才能按照监狱的作息时间,完成任务,达成改造目标。

(二)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依法对服刑人员管理的一种体现

对于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开展体育运动,《监狱法》第五章第76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司法部颁发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第五章“监区文化建设”节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创造有益于罪犯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改造环境。第三十四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队、体育运动队等,组织罪犯开展文艺、体育运动。对于监狱体育运动,法规政策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规定。监狱依法开展体育运动,是依法治监、严格管理、直接管理的一种体现,彰显了法律的权威。

(三)开展监狱体育运动,是对监狱监管安全的一种促进

调查显示,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的稳定性要远远高于身体患病或身体健康异常的服刑人员(这类服刑人员也可以称作病残犯)。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在正常改造的同时,依法得到计分考核奖励,享受记功或者减刑奖励。相对而言,病残犯的改造情况的不稳定性相当凸出。这类人员受自身健康因素的影响,无法像健康的服刑人员那样正常地参加监管改造活动。尽管监管制度也根据病残犯的特殊性质,在计分考核和减刑政策上有所针对性。但总体而言,同样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改造,在刑期时间一样的情况下,身体健康的服刑人员享受的减刑幅度要比病残犯享受到的减刑幅度要长。对比之下,病残犯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和对改造不自信的心理,这类人员也是监管隐患的高危群体。开展监狱体育运动,帮助病残犯进行身体康复,使他们尽早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也可以减少这类群体的监管隐患。

监狱在组织罪犯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罪犯教育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对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的有效补足。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三大功能都对罪犯的矫正会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保持身体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的社会化发展。

三、监狱体育运动的作用

监狱群体的特殊性,如自由限制、严格的生活“时间表”等造就了监狱独特的文化性质,监狱与任何社会群体间均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体育之于监狱的作用必然不同于体育之于普遍社会的作用。

(一)对犯罪心理矫治具有积极作用

开展犯罪心理矫治是监狱教育改造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有些服刑人员性格多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特点,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较难让服刑人员彻底敞开心扉接受矫治,而借助体育运动,可以让服刑人员在较为宽松和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来自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对其进行心理矫治。

有研究表明,服刑人员大多具有内向、低自尊、易激惹等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心理矫治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服刑人员通过体育运动,在与他人的正当竞争中体会到成功与失败,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胜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在有运动规则的约束下,服刑人员也能够逐步学会遵守规则,按照规则允许的方式行事,在体育运动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传统心理矫治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对服刑人员的情绪管理有积极作用

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每天都必须面对枯燥单一的监狱生活和工作,天长日久,难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常常会有焦躁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行为产生,遇事容易冲动,表现为与其他服刑人员甚至是民警产生冲突、矛盾等,轻则言语相撞,重则拳脚相向。对服刑人员来说,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体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个体所压抑的欲望将会选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体育运动能给锻炼者带来舒适和流畅的感觉,有人称之为“体育运动的”。服刑人员通过运动,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体育运动中并释放出来,转化为在体育运动中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减弱了长期积蓄的负性能量。

通过体育运动,服刑人员能够逐渐找到适合情绪宣泄方式,在监狱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效的转化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影响,采用正性的方法将这些不良情绪化解,不断调节、修正自己的情绪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情绪激动所造成激情违规事件发生的几率。

(三)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

在监狱生活中,服刑人员的社交范围相对单纯狭小,个体之间相对独立,犯际关系相对简单,也没有集体归属感。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个体社会交往能力、改善犯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性项目可以较为迅速的将不甚熟悉的服刑人员的个体聚拢在一起,为了同一个运动目标而努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步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促使犯际关系更加和谐。同时,通过体育运动,个体之间自然而然组成了团体,独立的个体萌发了集体感,在这个小团体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也学着去关心他人,学会用积极地方式去处理犯际关系中的问题,有效改善犯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四)有效预防服刑人员的心理疾病

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Ryan(1983)的调查表明,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调节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将体育运动作为预防个体心理疾病的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体育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

第6篇

关键词:中心城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41-03

一、研究背景

1.“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是国家发展的要求和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特点,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研究并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满足国家发展要求和教育体育改革需要的重要课题。

2.中心城区“阳光体育运动” 囿于历史环境影响要求有效的策略予以促进

受历史环境影响,中心城区学校一般场地条件有限,给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困难。

调查表明: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静安区生均拥有室外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分别为3.5平方米、2.21平方米、3.07平方米、3.12平方米。上海市中心城区小学可供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中,有一片羽毛球场地的学校占16%,一片篮球场地的学校占50%,两片篮球场的学校占30%,一个足球场地的学校无一所。

另外,调查显示,影响上海市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有:“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占了首位,其次为怕受伤,再次为怕吃苦和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可见,学生和家长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怪圈,重智育,轻体育。

因此,研究并实施中心城区“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策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要针对“客观条件―运动场地小、主观条件―轻体育”的背景,以灵活机动的策略来弥补不足,赋“阳光体育运动”以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心城区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彰显春天的勃勃生机。

3.静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可以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化提供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

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静安区各小学,既具有场地小学生多的特点,又具有经济发展对教育高要求的特点,所以静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实施在中心城区中是具有典型性的。

因此,静安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课题,可以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化提供一个鲜活的实践案例。

二、研究成果

静安区从本区实际出发,用“学校特色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方法鼓励学校挖掘本校体育资源,开发新的特色项目,为每个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战略之一:阳光体育校本化

上海市中心城区小学之间的办学质量基本均衡,为了求发展,每个学校都在发扬传统办学优势的同时,融入现代办学思想,以特色办学追求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不例外,不能用机械的标准和方法去要求各个学校,而倡导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是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静安区根据中心城区小学特点,挖掘教学、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开发了十多门体育校本课程,科学设计开展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以“课”(每班除每周三节体育课外增加一、二节阳光体育校本课程)的形式,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过程管理课程化”,以“课”的形式纳入学校课程安排,在时间安排上做到灵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性、适切性、有效性,保障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使学校阳光体育落实到实处,使阳光体育运动向校本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特色夯根基,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

战略之二:阳光体育人文化

人文化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的学校阳光运动一定要从学生的身心出发,以人文化为主线,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活动种类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快乐晨练”,融音乐、舞蹈、韵律为一体,在宽广的操场上开展以学生愉快地自主锻炼为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认知能力、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有积极和促进作用。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以学生人文精神养育为办学特色,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通过体育团队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因此,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参与到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凸显出阳光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

战略之三:阳光体育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是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教师根据项目活动内容、场地、学生等情况,巧妙地变化活动形式、改变活动内容,也可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快乐地运用电脑游戏中的形式、玩具游戏、跑动游戏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欢快和有趣的体育游戏中掌握知识技能。

众所周知,没有娱乐性的体育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传统的体育项目的传承来自于其自身的魅力,那就是娱乐性,因为民间的体育就是从游戏开始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就是一种游戏。为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更需要游戏性,它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剂。

战略之四:阳光体育个性化

由于每个学生体质、个性、性别等方面的不同,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关注多数学生学习的进度,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创造各自发展的机会。

目前,静安小学和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开展的“运动处方”和建立“建立运动处方档案”,就是很好地根据学生的体质问题而针对性采取的体育运动对策。很多学生因此而受益,特别是体育运动困难的学生,在学校运动处方的帮助下,自身体质也在健康发展。

三、研究成效

1.满足了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使学生生活更美好

在2011年5月对静安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每天在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在一小时(含一小时)以上的占94.2%,学生觉得学校安排的阳光体育运动时间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占86.9%,说明学校的体育活动正逐步满足学生需求,得到学生认可。

阳光体育运动娱乐化、多元化,丰富了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校本特色课程与体育兴趣拓展课程,喜欢的占74.2%。静安区教育局从2006至2009年对静安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显示:2006年,小学体育学科排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2009年,体育学科在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跃居第一名。这一变化,反映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的促进,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正在提高。

2.发挥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潜能,使课程改革全面落实

在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每所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基础上,倡导和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使更多的教师不仅成为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更成为课程教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我区各小学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形成一系列研究方向与课题,近两年来,仅获得上海市、区体育科研课题立项就有:静安小学的《寄宿制小学体育学困生运用“运动处方”干预的实践性研究》;区第二中心小学《师生互动,开展阳光体育团队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市西小学的《民间体育进校园 阳光健身乐成长》;《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跳竹竿”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等十多项。在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和上海市中小学体育科研论文和案例评选中有三十多篇获奖。

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区138位教师调查显示:自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体育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方面比以往有明显提高和形成特色的教师占82%,由此可以看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被自我认可,建立了对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信心。

3.形成了一道道校园独特的体育风景线

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为每个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极大激发了各个学校的创造潜能,呈现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一朵朵鲜艳的奇葩,使百花齐放的小学特色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了校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1)团队游戏

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团队游戏创编已有多年的基础,为了凸显人文养育的特色,学校针对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将身体锻炼与开发智力及品质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有趣益智立德的“团队游戏”。创导师生互动,创编活动性、健身性、趣味性强,动作简单易学,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有趣益智的游戏,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将体育活动、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等内容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

(2)男剑女舞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的学校操场,生均只有1.52平方米,摆在老师面前最棘手的难题就是,600多个学生在这么小的操场上怎么上体育课?怎么开展体育活动?学校就“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课时错开,年级错开,充分利用室内外的资源,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阳光体育运动特色课程。形体与舞蹈、少儿击剑在专用教室上,游泳则到校外游泳馆训练,缓解了学校操场使用紧张的现状,也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涵更丰富了。学生受益了,教师也更智慧了。

(3)竹竿舞和弄堂游戏

静安区市西小学地处弄堂内,为了体现地方体育特色,故选择上海弄堂游戏竹竿舞充实体育教材中民间体育内容。竹竿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舞蹈节奏明快,步伐协调,节奏统一,适合进行各种舞蹈表现,是一项娱乐身心、具有较强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学校编写了《传统游戏大搬家》《七彩游戏》书籍,学校“竹竿舞”在区教育局主办的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中,取得了二等奖,“竹竿上的跃动”获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体育健身特色项目创意大赛三等奖,全校学生通过几年的弄堂游戏,提高了自我锻炼的能力。

(4)开心一刻

静教院附校“开心一刻”是在上海市二期课改“三课两活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拓展了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互助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加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开心一刻”运用了音乐与艺术的结合,活动始终用音乐来调整学生心情和指挥整个队伍,使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让学生踏着轻松自然的节拍进行身体锻炼,忘却烦恼,使学生健身的过程怡情悦性,消除精神紧张,从而达到更好的锻炼价值。

(5)花毽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中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的孩子,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学生运动的场地和体育经费都很有限,所以民族体育项目“花毽”正好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它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广泛性,不受场地、人员限制,器材简便、竞争性强,可进行单人、双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既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容易普及。学生长期坚持进行踢毽子的运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技能逐步提高。踢毽子让学生随时随地“踢”出健康来!

(6)少儿武术

静安实验小学原有体育活动安排存在时间不够合理、内容单一的问题,为此,学校领导和体育组教师根据国家三级课程教材建设的要求,结合《两纲》教育,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寻求以武术为特色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武术练习场地要求低、器械简单,符合学校现状及教师专业特长,同时满足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武术为主要特色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少儿武术”在区教育局主办的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中取得了一等奖,近年来在市、区表演中获得领导、老师的好评。

(7)“绳”采飞扬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有近1000名学生。学校室外场地只有两个篮球场、一条50米的跑道和一个小小的游戏场,室内场地活动面积仅有80平方米的小体操房。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中,学校老师想到了开展跳绳活动,因为跳绳对场地要求不高,具有价廉物美、携带方便的特点,同时跳绳也是学生喜爱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2008年起学校就把跳绳作为学校特色阳光体育运动。2009年10月,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召开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高层论坛系列活动――‘绳采飞扬’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展示活动。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注重学生每一天的体锻活动且延伸到家庭开展锻炼,有效提升了学生生活质量,美国专家陈昂教授称赞这种做法“值得在中国和全世界推广”。

(8)“N项体育闯关”课间大活动

静安区西康路第三小学的生均活动面积1.9平方米,活动场地狭小直接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实施。学校利用有限的活动面积,根据场地情况设计“N项体育闯关课间大活动”内容,并在1~5年级大课间活动中进行。闯关活动根据年级不同,分别设计与跑跳投等项目有关的若干个体育游戏关卡,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每个关卡有三个级别(由易到难),学生从每个关卡的最低级别开始闯关,胜者晋级,敲章获得闯下一关的资质,游戏闯关未通过者重新开始,每学期评选年级、班级闯关达人,并进行奖励。通过学校课间大活动,形成一系列活动运行模式、实施策略以及保障机制,使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9)“运动处方”小档案

静安区第三中心和静安小学坚持“自主合作 愉快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为办学的生命线,给学生一片充足的活动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让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张扬。

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段对学校部分干预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为他们提供饮食指导,使他们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一年的干预练习,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数据的反馈,预的学生体质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0)快乐晨练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较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更好的营造健身氛围,改善锻炼的环境,学校制定了多套适合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学生开展的“快乐晨练”活动,有团结协作、快乐长跑、快乐舞韵等活动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锻炼,去体验,去感悟,使他们在锻炼中强健体魄,在自主式的体验中寻求快乐和学习方法,在感悟中转变自我锻炼的源动力,并适当的调节自我情感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这一道道阳光体育风景的表现与蓬勃持续发展,是教师们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找到了它在学校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教体艺[2006]6号.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

[3]刘海元.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8.5.

[4]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技术普及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然而生活在提高的同时,却难免会忽略或者舍弃某些东西,比如体育精神。

新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人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大潮,于是担负着传授知识职能的学校教育,就必须以一种积极的、与社会关联度更高的姿态参与到经济形态变革的大潮中去,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当怎么办?在新世纪之初学校体育的功能应当有怎样认识和调整呢?为此,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个人的意见。

一、学校体育是生存教育的功能

我们所说的“体育”,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包含了“生存教育”的内涵。我们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在原始社会时,人类对科学知识知道得很少,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会奔跑、攀高、涉水、投石、格斗之类的以追捕猎物、回避危险或长途迁徙等生存技能。虽然今天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不需要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了,但是当今的体育仍与“生存”的关系很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已赋予“生存”以获取食物,但却要以强健的体魄去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的野生动物。现代人也许不需要去和猛兽或自然环境抗争,但却要面对人类自己的激烈竞争;现代人虽然不需要再长途跋涉去寻找食物,但却要以极大的责任心,爬山越岭去保持山川清秀,碧水长流;现代人也许不需要再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却要预防运动不足而导致的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需的功能。正因为这样,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手段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紧迫的。

在环境因过度开发而日益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通过体育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未来生存形势的严峻及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树立新的生存观,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学校体育生活教育的功能

现代人除了要学会生存以外,还要不断地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当今终身体育已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可以说体育是最接近生活的教育。无论是文、史、哲,还是天、地、星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运用之前,都只能是“经院文化”,难以融入生活之中。然而,体育却不同,在学校体育中蕴含其中“玩”的教育、“安全”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都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并立即可以付诸于学生生活实践。作为生活教育的学校体育,虽然不能直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旷世奇才,但是却能够造就出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生活的现代人。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中的生活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由于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科学技术层面的知识为主,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受这种现象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也不自觉地偏向技术层面的知识,如体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运动生物科学知识等。而对于体育人文科学类的知识,如体育理想、体育艺术、体育美学、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只占很少的比例。

就体育运动而言,最有特异性的知识就是人体运动技术,以及有关的游戏规则,其它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都是由其本体知识的发展而扩张的。最先和运动技术产生结合的当推人体生物科学的有关原理,从而衍生出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等。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技术和运动生物科学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明确,体育运动的发展,真正起推动作用的并不是运动技术的本身,而是在运动技术后面的人文精神因素。因此,学校体育必须切实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充分发挥其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四、学校体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

人类社会步入新世纪之际,伴随着信息革命、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变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观念冲突,使许多旧的价值体系纷纷趋于崩溃,道德品质沦丧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人们的危机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重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体系,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运用说教的手段固然重要,但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光靠说教论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自身的身体力行。

道德品质问题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在竞争的情境下见效较快。体育恰好可以为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机会。各项体育运动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使参与者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在活动中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学校体育个性教育的功能

参加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问题是如何真正地让这个舞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使学校体育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去塑造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运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磨炼出个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意义

1.引言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传为广西河当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抗倭,为了能够让士兵们精诚团结步调一致,于是让士兵们进行三至五人同穿一副板鞋练习齐步跑。在当时板鞋运动不仅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更是一种集娱乐、强体质、调教队伍的体育手段。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项目之一,在培养人的团结合作意识、增进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等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开展,并对其作用意义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仍未开展板鞋运动的学校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板鞋竞速运动推广策略提供参考。

2.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2.1.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度,南北差异较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学现代体育条件非常滞后,能开展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非常有限,因受到场地、器材、师资等影响只有少数的现代体育项目在开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制约。相反,如果把我国特有的板鞋竞速运动项目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可以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开展中存在的多种难题,场地、器材、师资都可以得到解决,板鞋运动可以在草地上、沙滩、泥路上、旱田中进行;而板鞋器材本身材质在我国农村非常多,易于自己解决器材缺乏和资金不足带来的难题。板鞋竞速运动方式简单,趣味性强,学生容易学会。因此,在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非常适合我国现有国情,是一项非常值得在我国中学推广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2.2.长期进行板鞋竞速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不仅参与性强、娱乐性高,而且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通过板鞋竞速运动的练习可以使人在适应和促进同伴相互协作完成运作,对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器要求较高,同时反过来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器得到良性发展,使人的反应更灵敏,动作更协调。板鞋竞速运动虽然形式多样、灵活机动,但其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对于人体速度和腿部的力量要求较高,长期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血管系统,使人体的机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在多方面发展人的体能,使人的体质得到增强,使人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进行板鞋竞速运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能力

板鞋竞速运动是一项集体配合要求非常高的项目,目前开展的形式主要是三人板鞋,对于三人进行跑动时形同一人在跑动一样,因而,三个人中的任何人动作必须高度一致,这不仅是动作技术和步幅节奏上的一致,而且三人要在心理产生一种高度的默契。要做到这些任何人都得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学会适应同伴。这种适应包含了谦让、鼓励、带动等多层要素。另一方面是学会理解和包容。在其中一人失败或者失误时要学会去理解别人的难处,并包容同伴的失败;在大家都失败时要学会总结失败原因,并能勇敢面对失败。再次是学会合作。失败并不可怕,可怕是失败后仍然找不到合作的基础,仍然学不会合作,因而,三个人都必须能及时的熟悉同伴特点,找到对策完成合作,所以只要进行板鞋运动教学,学生都可以在不知不觉学会团结合作,使其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

2.4.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竞技体育是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的国情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项目开展不全,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张扬,也就是说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实现,而在中学开展板鞋竞速运动至少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板鞋竞速运动中来,使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无法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有机会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得到发展,获得学校、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虽然板鞋运动不能完全代替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其在中学开展的作用和价值不其他运动项目一时无法替代的。

3.小结

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运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非常可行的一种举措,一方面可以弥补西方竞技体育在我国当前国情现状下对学生培养存在的不足;使制约学校体育开展的最大因素场地、器材、师资等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板鞋竞速运动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除了具有现代体育具有的普适价值外,还具有板鞋竞速运动特有的价值功能,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方面意义重大,是中学值得推广普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2 赵倩.板鞋竞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Ol1.02

3 李庆贺,丁先琼.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5).

4 张文波.对三人板鞋引入大学公共教学领域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33)

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目标。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健全高尚的思想品德、强壮健康的身体和一专多能的业务和能力素质。高校体育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融合体,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而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意识的综合体现。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客观物质保障,三方面相互关联,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是一个有机整体。

2 高校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各种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创造特殊的文化氛围来达到一般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强健体魄,陶冶身心,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

强身健体是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身体健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骨质增厚,提高骨骼抗压能力,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动强度,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

2.2炼心益智,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及思想变化期,心理状态和情绪动荡不安,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决定了竞争是残酷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每个运动员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毅力。论文参考网。其次,体育运动把人生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和痛苦等情感融入短短的瞬间,使人们经受意志的考验,心理的冲击,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从而锻炼大学生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达到了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

2.3陶冶身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各种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创造特殊的文化氛围来达到一般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文化素质

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崇旨。高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人类科学知识和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使他们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掌握体育理论与科学锻炼的方法,懂得体育原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并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

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前提和保障,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因此,高等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充分利用校内空地,建造小球运动场,对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体操馆等进行设计、改造和利用,扩大场馆开放领域,增加开放时间,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设施作用。同时,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对体育文化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完善教学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论文参考网。

3.2培育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个人修养,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筹备;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3营造多元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开展的主要形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可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和对健康个性的培养。把体育竞争意识引入高校教学、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中,将刺激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奋勇向上的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稳定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作用。论文参考网。

3.4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高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如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本着“发展高校篮球,培育篮球人才”为宗旨,吸引了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中,经过十个年头的发展,如今的CUBA已经吸引了1070所高校,800万在校大学生的参与,成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而且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者,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不同形式,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广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去,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师生齐心合力,共同营造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使高校体育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荔仙.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社会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 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1)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4]王艳云,左成. 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9)

[5]谢明正,熊姿.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性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2)

第10篇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第11篇

关键词:沈阳市;老年人;体育消费;人口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减少医疗消费,是我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老年人体育的消费也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情况,可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市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南湖公园、健身会馆里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期刊网上的论文,对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论文进行查阅,并阅读一些社会学、经济学的书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

(三)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四)专家访谈法

对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方面的专业进行访谈,听取专家的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分析

通过表1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表可以看出,健康走是当前老年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有10.8%的老年人选择这一项目,其次是秧歌,占23.7%,游泳、健身操、门球分别排在3、4、5位,分别是占12.4%、10.8%、7.7%,分析原因,由于受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所限,健康走是最容易完成的体育运动,而且还不用花钱,健身效果也比较理想,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由于北方的传统,秧歌一直是民间的体育运动,很多老年人喜欢这个传统的体育项目,将秧歌作为自己的主要锻炼形式。而游泳、门球、健身等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由于要花钱,很多老人并没有将这些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项目。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场地调查分析

通过表2对老年人健身场地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地点是公园、园区、社区,排在前三位,百分比为33、27.8、14.4,而去健身俱乐部活动的仅为7.2,还有一部分老人喜欢在家里进行锻炼。分析原因,公园、园区为免费场所,空气好,环境幽雅,老年人选择这些地点作为健身场所,而健身俱乐部为消费场所,出于经济的考虑,老年人很少将这一场馆作为主要的健身地点。

(三)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通过对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来看,有7.7%的老年人定期有体育消费,有9.3%的老年人偶尔有体育消费,有83%的老年人从来没有进行过体育消费,分析原因不难得出,由于中国老年人退休后工资水平不高,而且还要为下一代,下二代操心。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被老年人认同,更多的老年人还是选择没有体育消费的项目进行锻炼。这也反映了体育消费在老年人心目中的地位,还需要社会宣传进行体育消费宣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沈阳市老年人健身意识良好,大多数老年人都能进行健身锻炼。

2.沈阳市老年人消费的主要地点为公园、社区、园区,去体育健身场馆健身的人较少,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没有被接受。

3.沈阳市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体育消费产生,仅有很少人进行体育消费。

(二)建议

1.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引导,培养老年人的健身意识。

2.社会加强对体育消费的传播,定期举行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正确的健身指导。

3.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为社区配备健身指导员,为老年人的健身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毕伟华,王晓春.山东省城市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奚红妹,魏农建,左鹏,游扬,俞文虎.中国城市消费者个体差异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0(03).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内涵;

1.概念界定

1.1 礼仪

“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1.2 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2.现状研究: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按1986年N2011年,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查至iJ904篇关于体育舞蹈的论文,这904篇文章涉及到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技术、功能、特点、作用与价值、规则与裁判法、教学与训练、调查现状、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美学、心理、学科研究、体育舞蹈与全民健身、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体育舞蹈与素质教等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体育舞蹈礼仪研究的文献资料只有三篇,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段桂梅,王冬梅《礼仪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2.1 涉及体育舞蹈部分礼仪研究的文献:

马玲《体育舞蹈礼仪文化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比较 (2)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3)体育舞蹈礼仪的重要性(4)体育舞蹈礼仪的教育功能, 刘芳、韦军湘等人在《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着重从锻炼价值、美育价值和终身体育的价值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形体舞蹈礼仪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体育相关项目礼仪研究成果:

侯军2000等也从艺术体操教学中的形体训练形体舞蹈礼仪形体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中形体礼仪和修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邓惠在《竞技礼仪观刍议》中提出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并从体育商业化对竞技礼仪建设的负面影响、体育人文精神的冲击、对运动员道德思想的冲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确的竞技礼仪观,必须在弘扬人文精神、回归竞技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竞技礼仪制度,从而突出了礼仪在竞技中的重要性;贺泽江在《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出,体育专业开设现代礼仪学选修课有助于维护体育专业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体育强大的公关效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黄荔娟在《从竞争视角探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优势》一文指出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指出形体训练与礼仪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教育优势,并总结出形体与礼仪结合教学的方法:掌握礼仪知识、严格形体训练,不同礼仪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体礼仪的运用。

3.对所看文献对其进行分类:

3.1体育舞蹈礼仪的社会价值:

王利红《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于一体。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的功能、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几个方面论述。体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2从当代体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过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感受形体礼仪的重要并加深对礼仪的理解,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动作舞姿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3从体育舞蹈礼仪的美育角度:

在形体舞蹈、礼仪课中,教师匀称的身体、颜色协调的服装、端庄的仪表、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形象生动的讲解艺术等,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以及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学生在动作练奏、肢体运动的刚柔交替、平衡优美的姿态造型等,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美的氛围内,通过自身的参与而得到美的熏陶,刘芳韦军湘赵忠玲《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

3.4从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赵美荣、余彬《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研究,显示了体育舞蹈具有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形态、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导人们参与体育舞蹈,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董焱、谢欣、李琳《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的价值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体育健身舞蹈因其丰富的健身娱乐功能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中国体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广阔的地域性、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丰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价值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但究其根本来说该健身手段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健身性、科学性、大众性等方面,也体现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

4 总结

在期刊论文中由于篇幅有限,对体育舞蹈礼仪相关文章较少,由于近几年体育舞蹈进入各高校的课堂因此对高校体育舞蹈礼仪直接或间接探讨论文增多,研究其社会价值其次,虽从社会价值、教学训练、审美角度探讨了,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浅显,重复较多,我们应该加大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推广力度,推动该项目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跃华.从全民健身角度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2] 魏玉琴、 王怀虎.体育舞蹈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教育价值[J].运动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