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方剂学课程

方剂学课程

时间:2023-02-09 22:2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方剂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方剂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医药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流通、生产、检验、鉴定、分析以及制药或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创新、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中药复方用药的显著特色,方剂是被誉为“开发中药新药的金矿”,《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继承创新、新药研制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作为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开设。在近年的方剂学教学中,我校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在《方剂学》课程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调整教学大纲,突出专业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混同于中医专业,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是掌握10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及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与中医专业的教学要求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方量略少。教学大纲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不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剂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和配伍规律,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了解方剂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中药新药的研发思路,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给予正确指导与启发。我们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掌握方剂的数量,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着重点,使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参考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并拟定的《中药学本科教育标准》,将掌握方剂的数量减少为70首。为突出专业特点,我们精选与常用中成药相关度高以及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讲解,并适当调整方剂讲授的侧重点。如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的介绍,在介绍三补三泻配伍用药的基础上,讲解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病证。

考虑到《中药药理学》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中作为专业课开设,且实验项目中涉及到复方药理研究,因此本校《方剂学》教学中不开设实验教学,但在理论授课中针对性的介绍某些名方实验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也克服了以往教学内容太多,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指导帮助不大等缺点,使学生体会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以往使用统一的大纲有明显改观。

2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

就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而言,是在学习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之后开设的,课时为64学时,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由于课程设置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深度不足,学习方剂学时对理法方药中的基础问题“理、法”的理解难以透彻,学生学习有较重的畏难情绪。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临床执业医师,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从事临床诊疗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进行调整,不再把方证的理解做为重点,而着重阐明中医治法的特点,重要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药物组成切入,理解单味中药对方剂整体功效的影响。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介绍药物的品种、炮制等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注重相关方剂剂型改革、毒副作用的讲解,增强方剂学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科研思路。

3改革教学方式

以往《方剂学》课程授课模式上遵循临床“理-法-方-药”的诊疗过程,按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讲授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由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相对较薄弱,对方证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我们在授课模式上针对方剂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药物功效结构析方法[1]、方证相应教学法、案例式教学[2]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方剂的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中,按照教材编写体例,从药物组成入手,先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中药学知识,通过单味药物的功效分析成方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方剂的主治病证、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如在学习麻黄汤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中药学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药物的功效主治,让学生分析综合出麻黄汤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主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组方基本结构和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峻汗解表,麻黄和杏仁宣降相因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以平喘止咳。甘草一方面化痰止咳为佐助药,一方面缓和麻桂之峻烈为佐制药,一方面调和麻杏之宣降为使药。全方药物功效配伍结构严谨有序。从药物组成入手学习方剂,可以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功效特点掌握较好的特点,从中药功效特性合理组合的角度理解方剂严密的君臣佐使组方结构,从而有效规避其中基、中诊知识相对薄弱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改善其对于方剂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分析成方的能力。这是中药学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部分方剂,我们仍然可以依据“方证相应”的思路讲解。如清热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讲解,应首先介绍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各阶段的病证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如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病机特点以热邪扰乱心神,耗伤营阴为主要病机特点,针对这样的病证特点,制定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治法。方中以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为君,生地黄、麦冬、玄参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为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黄连清心泻火,丹参凉血活血,诸药共用为佐药。重点介绍方中透热转气的治法配伍特点,通过对丹参和丹皮两味药物的功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方中丹参清热凉血防热与血结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的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让学生学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方剂的学习之中, 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 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 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尽管中药学专业今后不从事临床,但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仍然有必要适当安排少量案例式教学,使学生领会中医临床辨证组方的思路方法,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层层推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方歌记忆

《方剂学》的学习强调必须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在《方剂学》规划教材最后也附有方歌。教师授课时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方歌的记忆方法,如麻黄汤“干妈姓贵”,三仁汤“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以及组成药味相近的方剂的比较记忆,如小柴胡汤“柴芩参夏姜草枣” ,半夏泻心汤“芩连参夏姜草枣”。此外,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方歌,学期末安排方歌默写考试,选择50首掌握类方剂,要求学生默写方歌或方剂组成功效主治,以考查全部学生方歌记忆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10分。从近几届学生的情况看,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作者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美容方剂学教学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教学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新增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美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美容技能,热衷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笔者主要负责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工作,该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考试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传统中医类专业在方剂学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按照传统中医类专业方剂学教学方法进行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另一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现提出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学习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帮助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更好地学习、掌握美容方剂学。第一,调整美容方剂学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中医基础概论和美容中药学因早于美容方剂学完成,笔者认为最好能提前一学期完成,因为通过期末考试后学生可以被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这更加有利于美容方剂学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美容方剂学的学习效率。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美容方剂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新兴的学科,现在可以选择的教材较少。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美容方剂学较为权威的教材之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丽萍主编的《美容中药方剂学》。该教材选方注重基础方,用知识链接展示基础方在美容中的实际运用,学生非常喜欢,但不足之处是未涉及具体美容方。笔者认为美容方剂学教材选方应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方,强调对方剂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便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和深造。基础方的选择应突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像羚角钩藤汤、芍药汤等方学生毕业以后运用概率小,故可以不选入美容方剂学。第二部分是美容方,可选择中医外科的一些外用方或《香奁润色》等美容专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容方编入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美容方剂的学习掌握其拟方思路和组方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发利用古代美容方。第三,通过方歌背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任何一本学科的学习,记忆是掌握的基础。方剂学本身具有知识点多、难于记忆的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方歌记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美容方剂学教学中为学生选取方歌,并随堂抽查记忆情况,通过强化记忆2013级医疗美容技术班学生对重点方的掌握达到100%,效果显著。第四,教学结合美容病案。美容病案比普通病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选用美容相关病案与美容方剂学教学相结合是美容方剂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美容方剂的实际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疾病进行专题讲授,以黄褐斑为例,可以通过其成因引出四逆散、逍遥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多个基础方,还可结合临床,故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有兴趣,效果更加明显。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美容方剂学对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来说实际上是开启中医美容的一把钥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方剂,同时,因为美容方剂必须在中医的指导下,所以在美容方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不断自我学习和完善。

第3篇

【关键词】方剂学;学习方式;分析

方剂学是研究治病处方用药的课程,它上联中医基础理论课下联临床各科。方剂学学的怎么样,直接影响以后临床各门课程的学习。由于方剂的理论抽象,配伍变化复杂,内容多且规律难寻,对初学者来说是个考验,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1.诵记为先

1.1趣味性记忆方歌

方歌是方剂学的一大特色,一般四句的方歌,包含着该方剂的功效、药物组成以及临床应用,可谓包罗万象。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或幽默诙谐、或工整对仗、或寓意风趣、或与有特殊含意语句谐音短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背诵。可先诵后背,如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这样既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又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2先理解后记忆

方剂学习中,要熟记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证候,但死记硬背效果并不理想,或记错亦或背串。一个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临床的“参四诊,思辨证,定立法,确方药”而最终形成的,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要先理解方剂的功用主治、配伍特点,治疗病症的病因病机,进而掌握方、法、证、药之间的关系,而后熟读、背诵。在理解、掌握了方剂之间的异同后,再背诵方歌就不易混淆了。

2.注重理、法、方、药的密切联系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配伍而成。辨证立法是选药配伍的基础,所以学习方剂时要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地遣药组方。选用方剂时先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病证,选择治法,而后在治法的指导下选择相应有效的方剂。如清代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所说:“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

首先要在充分理解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成、功用,切不可孤立地学习,离开了理和法的指导,片面追求方的作用,也就偏离了辨证论治方向。再者,学习方剂组方配伍和化裁运用规律,虽方与药密不可分,但不能专门研究每味药的性味功能,而要研究其配伍。学习方剂学的重点就是从整体出发,以理法为指导,去探求方剂的立法、配伍、选药。唯此,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分类归纳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提高学习效率。方剂学中的方繁多,在学习中分类归纳,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按治法分类,方剂学的教材是按治法分的章节,而章节中的知识又是相互联系按治法分类整理的。如用汗法治疗的方剂,在方剂的分类中属于解表剂;解表剂又根据治疗病症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剂,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同是辛温解表剂,因证的虚实不同,则选用方剂不同。如治风寒表实证选麻黄汤,风寒表虚证选桂枝汤。如是分类归纳,以法统方,则多而不乱,详而有纲,便于学习和应用。

4.类方多连

方剂学中的类方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组成药味相近或同一方剂的加减变方;一是指主治相同病证的方剂。例如桂枝汤类方例,桂枝加桂汤,是桂枝汤加桂枝为五两。桂枝量加大后,温性偏大,以温阳降逆为功,且改变原桂枝汤的服法,则变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而为温通心阳,平降冲逆之方。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发作有时者;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加芍药为六两。加重芍药,则增强其缓急止痛之力,同时减弱桂枝的解肌发表作用,而成调和气血,缓急止痛之功。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是在桂枝汤解肌和营卫的基础上,增加降气止咳喘之功,用治桂枝汤证兼有气逆而咳喘者。如此“得一端而多连之”,既扩展方剂,又可通过加减变化后的方义配伍分析,说明其与主方功用、主治之不同,以有利于掌握方剂及鉴别应用。通过“多连”,将相应的加减方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加以比较鉴别,以利于区别使用。类似的类方还有麻黄汤类、承气汤类、四君子汤类、四物汤类、地黄丸类、二陈汤类等等。

另一类类方,是主治病证相同的方剂。如同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麻黄汤、桂枝汤;同是治疗水肿的禹功散、疏凿饮子、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实脾散等,对于这一类类方的学习,其着眼点在于辨证施治中的“同病异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此类方剂的区别与联系。

5.牢记特殊用量、用法

方剂的精妙之处还在于药量的应用,药量在方剂中至关重要。药量的大小决定着药力的大小,决定着药物作用的强弱;相同的药物组成,但方中药量应用不同,则方剂的主治和疗效亦不同,直接影响方剂的作用与性质。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4两、石膏半斤,虽麻黄辛温,但石膏大寒,且倍用于麻黄,如此配伍,整个方剂仍为辛凉宣泄之剂。但若不注意用量比例,则方剂的作用和性质就会改变,就与主证“身热口渴,汗出而喘”不符[1]。学习过程中要弄清药物的用量,更要牢牢掌握方剂中一些药物的特殊用量。

煎法与服法,对方剂的疗效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须掌握特殊方剂的煎服法。如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2]。

6.灵活应用

每一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虽然病人的症状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在临床运用成方时,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灵活应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分析方剂时,要分析方剂的组方原则,厘清理、法、方、药,同时根据病人的情况随证加减,如小青龙汤治疗外感风寒表实兼有内饮证,如果病人以外感风寒为主,方中就以麻黄、桂枝为君药,干姜、细辛为臣药,四药相伍,解表散寒,兼温肺化饮;如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则君以干姜、细辛,臣以麻黄、桂枝,温肺化饮,兼解表散寒等等[3]。 [科]

【参考文献】

[1]袁宝权.方剂学学习方法小议[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3):11.

第4篇

关键词:方剂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5-01

中医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虽然同属中医学的范畴,从培养的目标来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中医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以后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中药和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操作、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的质量控制。

1 方剂学的教学现状

从教材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方剂学在编写时对证治机理、辨证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关于药物的现代研究、配伍后的药物效应、现状方剂学实验等方面的叙述几乎没有。而从培养目标和从业方向的实用性来看,这些知识恰恰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

从教学大纲来看,现有大纲重点是辩证施治。而中药制药专业的重在药物的配伍、药效、剂量、副作用和现代药理研究。如果按照现有的大纲教学,会造成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会出现相脱节的情况。

从实验来看,中医药为什么走不向国际市场,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医药属于“黑箱”操作,没有客观的评价依据。方剂学实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药不断提高“含金量”,做到有据可依。现在高职院校在方剂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普遍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方剂实验室。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按照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教材的改革:中医与中药制药技术是两个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要求上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方剂学课程上,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上应注意突出专业和层次,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单一化、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现行的方剂学教材和大纲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就使得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相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适合新兴专业使用的教学教材和大纲,适当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让方剂学与现代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这样才能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发挥所学到的知识。

方剂学教材中原有的组成、用法、主治、证治机理、方解、运用和医案不变,可加入一些现代研究和制剂方式。如辛凉解表剂中的银翘散在服用方法上应在原用法的基础上应加上现代研究。古代的服用方法是散剂,但现代临床多将其共煮为汤剂,在煎药的时间必须减短。目前银翘散剂型多种多样,有丸剂、片剂、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这几个制剂其中丸剂和片剂,效果发挥较差,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保存了该方的有效成分,相对而言具有方便、价廉。新研究:银翘散是中国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药“金花清感方”的基础方。

在进行方剂大纲编写的时候,教学的侧重点可以适当加大现代研究的比重上,这样就能把教材、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把两个专业区分开来,新的知识点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药制药技术的专业性特点。

2.2 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调整教学侧重点:方剂的证治机理一直是传统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中医临床专业的教学重点。中药制药技术研究的是制剂,方剂的配伍是教学的核心。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证治机理的教学比重,重点加强配伍是十分必要的。

2.2.1 药物的配伍:药物的配伍主要分析的是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在以往方剂学的教学中,主要重视透彻分析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较适用于中医专业的教学。而中药制药技术重在制药,复方在制药过程中广泛运用。药有七情,药对的配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药对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81对药对,如:当归配白芍,苍术配厚朴等。并注重药对的现代研究,如黄芪配当归能够触发MCF-7细胞雌激素α受体磷酸化,而单味的黄芪或当归却不能。

2.2.2 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配伍恰当可以改善药剂性能,增强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配伍都是合理的。在制药过程中如不注意药物的配伍,会使有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物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物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配伍禁忌的讲解,如“十八反”中的甘草忌芫花,现代药理学研究,两者配对使用后,CYP1A2、CYP2E1、CYP3A1/2的酶活性增强。

药物的配伍应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在临床实践中,有利于新的中成药的研发。

第5篇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法 方剂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Discussion Method in Prescriptions Teaching

DONG Yannan

(Hubei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Ji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In the prescriptions teaching, use of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th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o discuss by their own and explore the problem, which has great benefit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to use discussion method in prescription teaching.

Key word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s; prescriptions teaching; application

作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之一的讨论式教学,它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材料,论述和阐明对某一教学基本内容的理解,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效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获得良好培养,并且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论述了方剂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方法。

1 在方剂学教学中开展讨论课的作用

(1)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作用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就得教会学生寻找方法使之能学、会学。而讨论教学法基本要求就是学生能依据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讨论的问题认真地去思考,并寻找理论依据来证实,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发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展现出来。这一来,不但使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出来,重要的是他们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且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导学能力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摸清规律,改变课堂信息单向传递、单向控制的情况,并且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要总结出一套经验,并最终形成概念。同时,主动去了解学生,教会他们思维方法和思考方式;自己还要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把信息准确通俗地传递给学生,还能及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3)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我们知道,不同教学方法导致的教学效果会不一样,而讨论教学法是课前布置预习讨论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学生先温习旧知识,且带着问题去接触新知识,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汲取新信息。那么旧的知识得到了巩固,知识面也拓宽了。

2 讨论式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转变认识,要有教学明确目标

讨论式教学法实施时,教师的认识很重要,他们要能意识到教育实践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要能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让新的教学方法付诸实践。同时,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总所周知,在中医学专业中方剂学是十分基础的一门课,那么,在教授的课程中,不但要将前期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相关知识灵活地融合衔接,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中医辩证论治思维与表述方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做好基础性铺垫,那么,在方剂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目的便不言而喻。

2.2 精心进行课前设计

实施好课堂教学讨论的效果好坏与否,课前的准备工作的是重中之重。所以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把教学内容熟悉吃透。对于方剂学进行讨论课问题设计的思路,具体按以下展开:第一,归纳总结旧知识并使之讨论。如在学习固涩剂固崩止带一节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要求学生联想以前所学,把治疗崩漏方剂一一列出,哪些方剂可以用治疗带下。归纳出异同点在讨论总结。第二,选取重难点讨论。比如六味地黄丸是一首补阴的方剂,为什么在使用“三补”的同时,又配伍了“三泻”之品等等。第三,可以布置一些病案展开,并且讨论时很好地得到正确的辨证、立法、处方。当然,在选取病案时要有一定要求,首先,不能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其次,尽量寻找教材中所涉及的方剂相关的;在就是病案的来源尽可能是真实的,不要自己去编写,当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等。

2.3 认真开展课堂讨论

我们知道,要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取得效果,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有成就感和充实感;其次是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发言,在依据自己的分析讲授,使他们能真正理解所讨论的问题。最后就是以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去钻研方剂,并掌握下来。那么,可以按照以下几步进行展开课堂讨论:第一步,将讨论主题内容提前确定,尽量提前一至二周让学生,尽量写好讨论稿或讨论提纲。第二步,实施学生课堂讨论。讨论问题尽量要先简单再深入,抓住重点。讨论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最能体现学生的能动性,所以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去阐述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以讨论者的身份展开,不能把讨论过程变成讲授,当然,在讨论时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依据思路一步一步地摸清问题,理解问题,使得讨论真正起到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要是出现了不对的观点甚至是错得离谱的概念,作为教师不能正面去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加以纠正,使他们保持很好的激情参与讨论。第三步,讨论完后,教师对讨论结果加以点评并且做好总结。

3 方剂学教学开展讨论课时注意的问题分析

在方剂学教学讨论课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十分独到新颖且有创造性,并且在课前讨论问题准备中,学生也是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讨论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且很有创造力,他们的想法和观点特别富有新意。所以,相比传统讲授法来说,讨论式教学法确实具有相当的优势。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语言表达技巧有时候不好掌握分寸;其次,对讨论内容以及讨论时间不能很好地驾驭;其三,也存在板书规范性问题,课堂活跃气氛难把握。如果学生授课时间太长,或采用次数太多,则影响听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作恰如其分的安排,并最好设计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以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张胜,秦竹.讨论式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26).

[2] 顾伟,潘静娟.中医内科学“讨论教学法”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

[3] 张鸣,金晓东.方剂学病案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8(6).

第6篇

【关键词】  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

方剂学课程是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学科,学生在以后中医临证时是否能够合理的立法、处方、用药,是否能够对中医药保持浓厚的兴趣继续深造。是否能够将中医发扬光大。这些都和方剂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

那么方剂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是每个方剂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1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使学生深刻体会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

首先,教师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说老师在讲授一方剂的时候,该方主治情况教师的要以例形式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高度的注意。举例来说,教师想讲青龙汤时,为了能讲清楚,学生易于接受,先将某一患者平素咳吐少量稀白痰,由于气候突变受寒而致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且咳吐稀白痰量增多,甚至到了气喘不能平卧,舌苔自滑,脉浮紧等症状,把类似这样病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不断的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其中问题所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其次,不断的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辩证。就是说,根据已经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知识,学生要能对于常见的病例资料分析、归纳和辨清,例如针对病因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病位在表、在肺;病性属寒,学生要能自己很快的概括为外寒内饮证。实际上,辨清证候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很快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目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疾病的治疗办法。

最后,老师要努力的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就是说论治。前面两步在确立相应的治法以后,再切入小青龙汤的方剂组成分析。方中麻黄、且桂枝为君,不仅解表散寒,而且宣肺平喘;干姜、细辛为臣,不但温肺化饮,且助君解表散寒;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且防麻黄、桂枝辛散太过伤肺气,均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本方药虽八味,但配伍严谨,既可发散在表之寒,又能温化在里之水,饮而平喘。

2 运用生动形象的举例教学法 使抽象知识变得简单化

运用生动形象的举例教学法,意思说利用某一具体甚至真实的事例解说某种事物和某种道理的一种通俗易懂的方法。那么尤其在上课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灵活的采用举例法,将会是很复杂很抽象很深奥的理论变得非常的通俗。当然,举生动的例子,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对于疑难抽象的理论知识点慢慢的理解掌握下来,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例如在讲解麻杏石甘汤证治原理时,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蒸包子”就很形象。将“笼罩紧闭,蒸笼外看似没有热气,但在里之温度却很高”,可以形象的比喻外邪化热入肺,但因邪郁皮毛,肺气不得外达,而致肺热壅盛;用“开揭笼罩使笼内蒸汽迅速得以外散”来比喻方中麻黄配石膏以开宣肺表,使肺热得以宣泄.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本方“辛凉宣泄”的配伍及功效特点。

3 研讨病案教学法 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做所周知,方剂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联系的桥梁,它是在学习中医过程的时候,是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重要阶段。要是教师在讲方剂基本理论的时候,与此同时,教师要选取一些经典的病案让学生讨论,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真正意义上领会方剂的基本理论,重要的是在学校开始是学生的临床意识培养起来,增进临床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做好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在要结束每章节的内容的时候,尽可能的选取与本阶段学习关联性特别强的典型病案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去认真的分析讨论。病例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以“同病异治”为特点着手,例如解表剂以感冒为主题,选风寒、风热等相关证型。清热剂则以发热为主题,选风热犯卫、气分热盛、阴虚内热等相关证型。第二种情况是“异病同治”为特点着手,如三仁汤治湿温病及湿热咳嗽的验案;温胆汤治痰热呕吐及失眠案例等。经过的大量的经典的病例由个别到综合,由表及里的分析讨论,主要使学生尽快的去找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应用的时候可以灵活,开阔,准确。当然,病案讨论是否有的好的效果,必须要紧扣主题才行;典型生动的成败,则取决于选取的病例难易程度,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太容易,收不到时效。所以,在病案讨论的时候,尽可能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处方,就像把他放在临床的位置,感受医生的自豪,同时相关责任的重大,进而做到对每一味药、每一克剂量则会反复推敲、斟酌。经过课堂的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必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为将来的工作打好铺垫。

4 联系实际教学法 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要是纯粹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或许非常的枯燥而乏味,换言之,要是把理论联系到实际,课堂气氛会变的生动活泼,讲课内容也会丰富多彩,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也会大幅度的提高,这就非常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举例来讲,银翘散方中配伍辛温的荆芥穗、淡豆豉,首先如银翘散方中配伍辛温的荆芥穗、淡豆豉,不但要在理论的角度阐明其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可以加强辛散透表的能力,是“去性取用”之配伍,还可结合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临床实际效果,发热伴有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配伍少许辛温解表之品,微发其汗,使微微汗出,则身热易退,这是“发表不远温”之理。关于剂临床治验的例子,教师谈自己的临床体会,当然,他人的临床治验也可以借鉴的。主要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意图不仅仅介绍经验,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阮时宝.创新方剂学科结构体系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64-65.

[2]陈学习,阮时宝.方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39-140.

第7篇

中药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的桥梁课程,对今后方剂学以及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不仅在医学专业本科开设,而且在非医学专业本科(如中医英语、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由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学时数少(36学时),使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随着各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改进。中药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既有已经学过的中基、中诊的知识点,又有还未学习的方剂、中医临床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中药学是单味药的讲解,讲的药味多了,学生容易混淆,这些都增加了中药学教学的难度,尤其给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仅有36学时)带来了挑战。笔者近几年一直承担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工作,现就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

1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我校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时仅为36学时,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讲授。笔者认为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成效[1]。

2精简教学内容

我校的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学苑出版社的《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这本教材是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每一部分各用36学时来讲授。由于课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要精简。

2.1精简章节这本教材是高学编的《中药学》的精简版,各论部分有20章,涉及293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在36学时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笔者认为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临床使用率很低,可以少讲或不讲;消食药、开窍药、泻下药(大黄除外)作用比较单一好理解,可以粗略地讲;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多,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了便于记忆,我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了。其他的章节临床应用多、药物功效比较多样,因此需要重点讲解。

2.2精简药味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00余味中药,非医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仅收录了293味中药,虽然药物少了,但是相对于36学时而言,药味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对要讲解的药味进行精简,笔者认为精简的原则有三:一是重点讲解每一章学习要求中需要掌握和熟悉的药味,只要求了解的药味简单介绍即可;二是重点讲授临床上使用率高的药味,三是重点讲授方剂学中出现的药味,以便后期方剂的学习。

3正确处理中药性能、功效与应用的关系

每一味中药都有性能、功效、应用的介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性能决定功效、功效决定应用,不能只讲功效和应用而不讲性能,因为性能是一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的介绍,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功效可以从性味推导出来,这样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将总论中的药性理论应用到具体药物的功效分析上来,使学生认识到药性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2]。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应用中涉及很多疾病和方剂,认为学生没有学习临床和方剂理解不了,就不讲解药物的应用部分,中药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治病,学生学习中药也想学以致用,因此在讲完性味功效后,应该介绍这味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能治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方,还可以举一个经典的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味药物的认识。

4随堂携带中药标本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中药饮片辨识课,学生对真实的中药饮片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课件上都有每一味中药的照片,但是终归不是真实的中药饮片,不如真实的中药饮片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要介绍的中药标本带到课堂上,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使学生对所学的中药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有一次将菜市场买到的荆芥、鱼腥草、穿心莲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验证了鱼腥草的味道,闻一闻荆芥的辛香味,尝一尝穿心莲的苦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设立2学时的中药串讲课

虽然学时有限,但是在短学时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章节介绍完了,最后应该留出2个学时的总结串讲课,除了介绍每一章节的药物共性和个性以及常用的相须组合外,还要介绍章与章之间药物的配伍关系,如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的作用,如丹参配檀香、或砂仁,就是有名的丹参饮;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增强补血的效果,如当归配黄芪,就是当归补血汤,这样串讲后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整体认识,初步建立中药的配伍意识,为接下来的方剂学习奠定基础。

第8篇

关键词:《方剂学》;启发式教学;中医思维

《方剂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纽带,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但对学生而言,《方剂学》以记忆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主治为主要内容和考试要点,学习枯燥单调,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每位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的中医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学陷入保守的、封闭性的、唯一性的和呆板的模式。笔者现在从事中医教学方面的工作,现对目前中医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如下:

1教--教师

以往的中医传统教学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根本,实施计划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的灌输,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固定的模式:复习旧内容--导入新课-- 传授新知-- 巩固练习-- 测评达标。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教师为主导,紧紧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容易成为考试的机器,往往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2学--学生

在目前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信息,缺乏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且目前院校大多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均中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学习,考前两周突击应付考试,也许考试成绩尚不错,但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限,很多学生在考完试把知识都还给了老师,远期教学效果不佳。此外,中医理论的抽象深奥,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难学、难记忆,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引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灌注式"的教学方法,转而"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是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与中医相关的课程的教学尤其需要这种方式。中医类科目在很多学生的眼中是古老的、枯燥的、乏味的,教授课程的老师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情趣"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中医类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方剂学》课程的各环节尝试应用了启发式教学,现总结如下:

2.1课下准备充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好扎实基础 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教师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学生对于这门课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学习这门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益处?思考了上述问题,教师就会在教学准备时有意的根据学生所想调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要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对讲课方法的认可度,这样才能尽快发现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然后,教师应该多下些功夫,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备课,设计好教学环节,尽可能地丰富师生互动。

2.2课堂上,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设置恰当问题,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

2.2.1老师应积极构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气氛 培养兴趣时,教师要努力将教材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并配合恰当的举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及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想更容易融入课堂,思维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启发。

2.2.2提出有意义的启发式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因此,启发式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启发式问题的核心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点拨思路,引导方法。简单的问答形式显然不是有意义的启发式问题,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很多的提问并未达到所设定的效果。问题或者太难,或者涉及面太广,或者没有深度不具思考的余地等等。这些都是课堂提问常见的问题所在。因此,提问也要讲究科学性,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考的空间,又要紧密联系课堂知识点,答案不能太具体太绝对,也不能太空泛无关联。总之,问题设置是一个很值得教师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同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思考去讨论,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祛湿方剂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①湿衣服如何晾干?②地上的水如何祛除?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太阳晒干、风吹干、石灰粉吸干、挖沟渠排水等等,进而归纳出中医祛湿的几种方法--温阳化湿、祛风除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等,并同时引出几种方法所对应的代表方剂--真武汤、五苓散。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习方剂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加对中医的证--法--方的辩证思路有了认识。

此外,如果学生对所问问题缺少基础知识经验,教师应当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应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可先建立感性知识,使学生具备接受启发的必要基础,才能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中医学虽是古老的学科,但中医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组成部分,更需与时俱进。现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有效、创新性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正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而在教师启发下,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会学、乐学,学会"。因此,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贯穿于《方剂学》的教学实践中,正是注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启迪中医思维、启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质疑、辨析,塑造批判性思维等的体现。这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如讲授阴阳学说的内容时,如果直接就教材的概念讲解阴阳,学生即使把阴阳的概念一字不漏背诵下来了,他们也并不明白这阴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这时通常说这阴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分为二的二,同学们听后常常恍然大悟,阴阳原来如此,这样,同学们对阴阳的属性和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有了基本的把握,接下来对阴阳学说整个内容的完整讲解,就比较自然而轻松,学生对阴阳学说的理解和掌握就变得容易,再比如,讲解五行学说时,如果直接讲哲学上的五行怎样怎样,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不知所云,毫无兴趣,但如果将哲学上的五行通过最能代表这五种基本物质属性的现实中的物质如树木、烈火、泥土、金属、河水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话,学生对五行中的一行是怎么回事及五行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进而理解五行对中医的指导也不难了,这样,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掌握这些很关键、很基本的内容,自然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明确告诉同学们,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不要用已学过的西医知识来思考、判断中医,中医与西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运用西医来思考、判断中医,那中医只会支离破碎、毫无道理,中医的魅力荡然无存,这样自然不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在学习中医之初尽量不要受到西医知识的干扰,但如果学习中医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利用西医知识,通过对比中西医来学习,这时反而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1培养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尽量少用、不用,可适当采用多媒体PPT课件演示,合理利用人体模型等教具,采用PBL教学法、情景设置模拟各种场景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还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如采用临床见习、网络教学等[4-5]。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笔者一贯认为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要把学生教好,首先教师必须练足自身的功夫,把中医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吃透”,精准把握重点难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熟悉的内容,教师还须及时跟踪本门学科的新进展,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教师还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熟悉或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或其他任何场合教授学生时,都必须对本学科十分热爱、充满激情,除了在语言上要丰富、准确、多变、幽默等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非语言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抓住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适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恰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6-7]。

第10篇

中药学专科课程主要分为三类:中药学、化学、中医学。

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英语、形态学概论、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学概论、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无机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物的波谱分析、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和药事管理学等。

补充资料: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为了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了提高中药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供同仁探讨。

1.功效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应教学法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又如具有“补阴”这一功效的药物有沙参、百合、麦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女贞子等,然后结合脏腑定位,阴虚证当分为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之不同,对于用药来讲,用以上“补阴”药大方向正确,而准确度不够。[5]

第12篇

1教学目标具体化

首先要做到“三熟”:熟悉大纲、熟悉教材、熟悉学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深入理解其内涵,在大纲的基础上来添加内容;其次要熟悉教材内容,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授课对象即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还应注意的是制定目标时,不仅要突出教学的认知目标,还应注意教学的非认知目标。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学目标或练习内容与考试“接轨”,注重其基本理论,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临床实践。中医基础类课程是建立在临床之上的,是对临床的总结和升华,并为临床提供服务,因此基础类课程与临床不能“脱节”,否则脱离临床实践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如方剂学是架构基础课与临床课的一门桥梁课,既注重方剂理论的讲授,还应突出方剂的临床应用,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将一些常用方剂的临床运用作为非认知目标,或者设计相应的病案布置下去,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临证思辨能力。

2教学方法及形式多样化

中医基础类课程多涉及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如果仅仅运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及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授课,不便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与吸纳。因此要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中医基础类课程来说,为了提高其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可以结合互动式及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识[1]。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2]。在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常常交互使用。在教学形式上,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并可以加深重点,突出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过多的多媒体使用容易将教师和学生带入误区,使教师不断地追求花里胡哨的动画效果,而学生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动画的演示上,忽视了这些动画背后蕴含的教学内容。因此多媒体教学要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一般可以涵盖传统教学模式的大部分板书,因此板书设计一定要体现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还应把握有效性的原则,摒弃无效的铺设,让更多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例如讲到竹叶石膏汤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加强记忆,学会类比运用,板书将采用推理法阐明竹叶石膏汤在白虎汤基础上的变化,既复习了白虎汤,又巩固了两方的比较。

3教学进程全面化

教学进程的设计是教案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设计上,要尽量做到全面细致。一般按时间序列把每一节课划分为课的开始、中心和结尾。课的开始,考虑到课程的承上启下,应该让学生复习旧课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内容时,让学生综合旧课知识和新知识,找到学习的方法,并做到与旧课内容联系类比。讲授新课是每一节课的核心,具体安排应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中医基础类课程注重基础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如果照本宣科,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设计一些关联的典故或病案做为导学内容,例如笔者在讲到补中益气汤时,设计了一个气虚发热的病案,让学生将补中益气汤与气虚发热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了解气虚发热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讲授新课之前或之中可以采用PBL教学法(PBL式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过程,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提高主动性。例如还是在补中益气汤病案导学后,笔者设计了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①气虚为什么会发热?②气虚发热为何不选人参为君,而选择黄芪为君。③气虚发热为何不选择茯苓?学生必然会对这些问题及问题背后蕴含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教案中的教学内容提要的编写,应该做到提纲挈领,字数要适中,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内容重组,应强调内容的主次,要突出重点,可以从多媒体制作与板书中体现。疑难点的设计,也是教案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寻找可能出现的疑难点。疑难点的选择均应在教案设计上予以预测,并能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水平不断变换内容。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些疑难点进行讨论,从中挖掘学生的潜力。讲授内容结束后,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及知识。在课的结尾部分,应该对本讲内容做一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概括,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中医基础类课程应针对性地布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还应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而课后,尤其对于中青年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都应记录自己每堂课的心得及经验,以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中医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精心设计教案,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了然于心,有条有理,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

作者:李津 闫润红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方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