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

时间:2022-11-21 15:4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艺术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数字媒体 艺术 发展 应用

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巨大发展则遭遇了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跨文化传播体系中又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出了召唤。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新媒体艺术形式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新科技的支持,随着摄影、电影、影视、录音技术在20世纪初期的出现,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应运而生。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在70年代出现后,艺术家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创意,比如利用计算机绘画作品。成功的案例就是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电子版“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投影数码艺术作品。另外,现在一些国外艺术节上备受青睐的3D建筑投影艺术,就是将视频投影与建筑结合,从而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

2 数字媒体艺术研究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它的外延所涵盖的范围还不够明朗,它的内涵也存在争议。但是,依然不妨碍它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因为整个人类社会都逐步正在进入“数字化生产”的时代。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产生发展的原因,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受时代生产力、数字信息技术、新媒体的渗透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研究整理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构成、分类、特征以及它的具体呈现形式,分析其与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就像一枚三棱镜,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折射出的光芒也会不同。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特定的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专业角度这些是必要条件,从而进行纵向的探索性研究。为了更有效的对这一新型的艺术设计形式做出系统而严谨的整理、归纳,并揭示其艺术特色与发展规律。应该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异同,进行横向的交叉与整合。利用市场与社会实践调研的方法,对一些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并融合艺术设计的共同规律进行综合性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它由艺术层、科技层、媒体层、应用层相互交叉构成,包括广泛的商业设计和大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作品呈现的多态性、创作工具的数字化、表现题材的广泛性、作品展示的交互性特征。其具体的呈现为: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并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迅速广泛的传播;最后与智能软件结合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就是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主流将是创意产业和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将带来艺术创新的新思维和新视野。

3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3的媒体正在使用数字策略,在硬件方面开发了移动端App应用程序,在软件方面制定了数字新闻政策,例如在第一时间通过数字渠道优先突发性新闻,以及要求记者针对同一则新闻准备不同的版本,以便在不同平台上。另外,有超过1/5的记者会经常在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寻找新闻线索。

易思闻思公共关系咨询副总监Kelvin Chen表示,“如果数字化趋势持续加速发展,那么我们至少会看到以下两方面的变革。首先,移动设备上的触屏界面让媒体和传播行业不得不思考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例如对图片、大数据和文字重新编排,让他们更具有交互性,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其次,新闻生产将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在移动屏幕上的‘短快频’和转发,确保实时消息的及时性,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的新闻渠道,例如纸媒、电视和门户网站进行深入报道。”

数字媒体的优势是,通过彼此间技术和服务的互联,能够低价、高效、简易地满足使用者即时即地享受所需信息的要求。在新媒介具有了这种植入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的技术优势之下,广告行业必然就以这种特性作为其经营理念,才能最大程度上顺应媒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而获得发展。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模式也在随之转化。

广告公司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经营应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在这种广告理念下,广告公司的经营模式变得多元化。UGA(User Generated Ads)成为广告未来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UGA的传播形式多样,传播的渗透性强。在SNS网站兴起的当下,社群好友间的病毒式传播、媒体口碑传播的优势,是传统媒介远远无法企及的。用户的高卷入度和高参与度,使得品牌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以视频网站为例,虽然当下盈利模式不被业界看好,但是视频网站无疑被视为富有前景的广告空间,硅谷分析师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内,视频网站的传播价值会被彻底开发,其盈利当量将完全超过当前任何一种数字化媒体。视频网站这种媒体具备媒介终端的逆向生产功能,以及作为内容生产者的受众所创造出来的内容空间具有了聚集注意力的功效,成为潜在的广告空间,所以受到众多资本新贵的青睐。此类视频上传网络充分调动了融合终端的内容逆向生产能力,广告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独到的内容资源,拓宽自身优秀广告作品获取渠道,坚持广告产品创作和的模式优化转型,获得竞争优势。

4 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必要条件。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基础上,把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为一体,在一开始就表现出魅人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内容产业,凭借科学技术,图像、影像、互动的媒体内容正在取代过去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数字信息传媒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这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现今这个世界,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而艺术和网络的结合就衍生出来了数字媒体艺术。从很早开始,日本就以低廉的价格将经典动漫片贩卖至我国,一批日本动漫影像占据着我国儿童片大半市场,比如铁臂阿童木、一休、花仙子、机器猫等。这些动画片中夹杂着大量日本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通过动画片的方式在我国得到大量的普及。也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小孩从小就开始被“洗脑”,所以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许多的“哈日族”。

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虽然近几年有了一些进步,慢慢的开始占据一点市场,但还是离可以传播中华文化有很远的距离。而且我国的动漫片也很难进入海外市场,除了自身技术水平的缺陷外,作品的创意能力也不尽人意,进驻海外市场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路程。即使如此,数字媒体艺术依然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浅析数字技术在电影上的应用[J].剧作家,2011(04).

[2]程家星.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3]于明刚.论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的关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8).

[4]颜纯钧.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美学?[J].电影艺术,2011(04).

[5]李然.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浙中地区的发展思路[J].大众文艺,2011(12).

[6]陈慧云.数字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发展趋势[J].大众文艺,2011(14).

[7]张梦晓.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3).

[8]郑良斌,程明智,刘华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能力探讨[A].第一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第2篇

一、 数字插画的主题分类

绘画者在进行插画作品创意构思之前,起初都是先确立主题,绘画者们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创作目的来准确把握设计的主题。如今的插画根据设计所需的不同目的和应用范围,将其划分为了三大类的表现主题:图解性插画、装饰性插画和情节性插画。

对于原创手绘插画设计来说,图形创作是绘画创意表达的最核心要素,居于主导地位,其它的表现内容都是围绕图形创意的主题来展开的。原创手绘插画设计的图形借助于有关形象的形态、符号特征及内涵去象征创作的思想,传递绘画者的信息,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原创手绘插画的创作图形有别于一般的标志与图案,它不是单纯的象征性符号,也不仅仅是以审美为目的的装饰图案,而是在审美意识支配下对特定主题的渲染与表达,使插画的主题形象化,富有深刻的寓意与哲理,并以设计应用为目的。这里的“形”既可以是抽象图形,也可以是具象图形,甚至可以是图形化的文字。它们借助想象的空间和思维,共同向欣赏者传递信息、激发人们对美的需求。

二、 数字插画的构图方式

构图是所有绘画最基本的,是手绘插画创作的基础,是插画家为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在特定范围内,根据艺术的审美原则来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组成有魅力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插画创作中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主形与次形的和谐关系,在形与形的排列组合方面找到秩序,从无序中确定有序。

1.构图原则

原创手绘插画中,良好的构图布局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表达出设计内涵,创作中应遵守基本的构图原则:

1.1分布均衡

插画作品的构图要从画面整体来把握重心。要平衡把握空间位置、中心、和变角的关系,在点和线的相互呼应穿插中寻求平衡,在变化中走向稳定。

1.2充实丰厚

饱满、完整的构图形态符合人们的欣赏心理,画面空虚、琐碎、单薄的构图很难达到装饰美的目的。构图完美的插画作品是作者对理想美的追求,是审美需求的视觉反映。而形象和空间是影响画面饱满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只有两者相互呼应、虚实的交融,画面才能达到充实丰厚、浑然一体的效果。

1.3形象完整

插画的构图还应注重画面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对主体形象。只有完整的形象才能完整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或是故事。

2.构图的方法

在三大基本构图原则的指导下,原创手绘插画中可选择的构图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图像所占画面范围,归纳为:视点集中的构图、偏移中心的构图、区域构图、满幅式构图、周边式构图、掩藏式构图、强对比构图七大类型。

2.1视点集中的构图

在进行手绘插画创作中,画面只有一个主体,或众多形象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来进行非常有序的组织。这种插画构图方式使画面主宾分明、主体单一、视觉趣味集中。

2.2偏移中心的构图

在进行手绘插画创作中有意将主体偏移整体画面边框的一侧,故意强调画面的不对称不稳定性,作用在于有目的地吸引欣赏者的视线,在不平衡中突出创作的主体。

2.3区域构图

就是将完整的画面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独立意义的构图区域来表现不同的主体。这种区域性构图布局并不是简单地将绘画的形象划分成多种样式,而是借助不同的区域空间来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其目的是在对立和统一中获得构图的形式美。作品常以其他细小元素相连接,画面在对立中保持整体感。

2.4满幅式构图

这种构图的方式不是以某一主体形象为中心,而是均匀地占有空间。目的是为强调画面布局的整体意义。如果创作主题是为了表现某一形象,一般是充满整个画面,而不是集中于某个局部。这种构图方式在同一幅画面中,在每个造型各异的同时,没有破坏它整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画面和谐饱满。

2.5周边式构图

这是种强调视觉中心外移的构图方式,在整体画面布局上具有很强的方向感,并由方向的相互呼应形成一定的节奏。这种插画构图方式更注重形体方向感的确定和由方向所带来的韵律变化。

2.6掩藏式构图

线与面交错、穿插具有形态上的抽象构成感干扰欣赏者视线注意力,有意让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领会插画作品的创意内容和意境。

2.7强对比构图

强对比构图有意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的主体同时出现在画面上,以增强画面形象的视觉刺激强度,其目的是利用各形体间的冲突,制造突出点,以表现重点。诸如此类手绘插画设计,在有意制造矛盾冲突的同时,往往能更形象地表述某个故事情节,渲染出画面气氛。

三、数字插画的色彩表现

色彩可以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感觉,是一种高度主观、有力的交流观念。是艺术创作表达的重要手段,插画色彩的运用饱含着设计者的情感意念、创意内涵以及审美心理等,使观众对插画艺术作品产生兴趣与共鸣。在手绘插画创作中色彩运用与搭配要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要凸显原创手绘插画作品的个性特征,且与手绘的技法、肌理表现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从手绘插画在色彩心理、倾向、象征意义等方面深刻体会到色彩在手绘插画上的语言魅力。虽然有色插画作品较单色插画作品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但我们也不否定黑白单色在手绘插画作品中的强大魅力。

结 语

第3篇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第4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日趋多元,越来越受世界人民喜爱和欣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传播媒体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逐渐介入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出现了以数字技术和虚拟图像构建的数字艺术,它的出现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数字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艺术萌芽于20世纪50-60年代,到了70年代,计算机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动画才开始起步,并出现了电脑绘画软件。8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飞速发展的阶段,数字软件从无到有,此时出现了图像处理软件。数字艺术的深入发展时期还是90年代,此时出现了互联网,数字技术更加成熟,数字艺术的表现力也达到了和传统艺术相媲美的程度。

首先,以数字方式本身作为载体的数字化的艺术就是数字艺术。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的艺术形式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通过e-mail来交流的信息,由街机游戏中发出的音乐,这些都是依附于数字技术而生的数字艺术。如今兴起的许多数字艺术,像游戏设计、数字摄影等,都运用了数字技术,它将传统艺术作为基础,将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融为一体。

数字艺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成分略显重要。伴随计算机的发展,数字艺术作品基本都会以计算机屏幕本身作为展示的工具,如电子游戏类艺术作品、平面设计类作品等。

第二,迅速将信息传给受众群体。数字艺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作品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艺术家们只是提供一个主观意念,但却能同时传播给受众,从而快速体验这种图像、文字等的交互,也影响和改变着作品的最终结果。

第三,更具丰富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借助于数字技术手段,使得其表现能力大大超过绘画、摄影、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哥特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3D角色设计等。

第四,互动更显重要。艺术的特征是艺术家对现实选择性的创造,而受众正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用户,数字艺术更加强调受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如我们阅读电子书的时候,可以学习、上网,支持多种语言,为我们的交互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另外,在其他形式的数字艺术中,比如Flash角色动画、互动游戏等,可以加强受众参与感,提高受众的体验乐趣。

二、数字技术在实践方面的应用

(一)专业领域

第一,影视方面。现如今,许多影院都播放数字电影。它脱离胶片,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储存和传送,将图像分解为像素,重组后创造出高清晰度的画面质感。影片《阿凡达》就证明了这部影片的科技含量,悬于天际的山峦、飞流直下的瀑布、夜间发光的植物等,都是运用相当高的特效技术,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动画方面。过去的传统动画运用“视觉暂留”原理,使多幅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而现如今的数字动画运用数字技术就能直接在电脑上呈现出动画,而且更加重视交互。二维动画的制作前期主要包括剧本、造型设计、构图设计、原画、动画等,而后期主要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包括动画扫描、背景扫描、色指定、特效制作、动画渲染等而三维动画的用途也很广泛,有很好的前景发展。许多电影、电视和游戏特技,都会用三维动画来表现。三维软件比较复杂,目前常用软件有3DMax、Maya等。

第三,艺术设计方面。伴随艺术设计多样化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成为艺术设计中重要手段和强有力的载体。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学习与表现的主流,设计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数字化三维动态等手段,更加真实地反映室内外空间状态及构造。常用设计软件有photoshop、painter等。数字化图形技术能较写实地模拟真实环境,并且便于修改,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改变造型、色彩、质感等。有利于设计师优化自己的作品,给作品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第四,游戏方面。游戏娱乐形式近几年内快速升温,尤其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游戏产业形成巨大市场。游戏设计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绚丽的魔幻世界。常用的游戏开发软件有3Dmax、maya等。高端的数字技术以更高的集成度、更多的渲染管道来提升游戏的画质。

(二)日常生活

除了专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艺术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开电脑,我们可以浏览到各种色彩的艺术网页;课堂上,多媒体设备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生活中,手机ipod给用户触屏感受;出行时,单反相机给人们独特的拍摄体验;在坐地铁、电梯或公交车时,也会有媒体电视带给大家娱乐与休闲,不会让出行者在路途中劳累疲倦。交互电话的使用,利用数字交互方便快捷地达到双向传输话音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开拓了新的体验空间。

三、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字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表达方式,传统艺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数字技术的开发有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而且要将传统艺术的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一楠.艺术的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媒体艺术 作用 发展 应用

1 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随着计算机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从出现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后,就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地位,目前,艺术教育领域新的闪光点就是“新媒体”产生的“新思维”和“新艺术”。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滞后,并且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校也非常少,因此,目前除了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外,更缺乏对这门新型交叉学科内涵的统一规范。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正处于探索前进的发展阶段,虽然属于一门技术综合型的边缘学科,但是却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更多相关艺术专业学科知识作为指导来进行完整规划。但是,我国很多院校开设的媒体艺术专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软件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相差甚远,很难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对数字艺术的学习和设计艺术的学习中产生困惑;其次,大部分教师都是转型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因而缺乏媒体艺术专业的水准,并且按照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换代而缺乏教学的有力保障。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数字媒体设计教育的发展。

2 媒体艺术研究发展

传统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获得了新的突破而出现多媒体艺术,他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更是电视、电影、音乐以及广告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主要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更使其具有虚拟性、大众化以及交互性等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交流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多媒体艺术的网络传播,促进多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创造多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多媒体艺术的大众化。

数字媒体技术以无与伦比的强大功能和魅力,正在影响并变革着影视美术专业的创作思维、审美意识、设计理念及工艺制作。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形画面和数字奇观,不仅为影视造型开拓了领域,也为影视创作、深化作品文化内涵提供了技术保证。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人脑创意和电脑科技的人机互动是不可分割的,了解掌握数字技术,做到相互融合,深化影视造型内涵,提高创新与创意能力是影视美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3 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其技术范围广泛,研究内容深远,是多学科和多种技术交叉的领域。利用计算机来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为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数字技术应用于影视,包括数字拍摄、数字编辑、数字特效和数字放映等内容。具体指“计算机数字技术贯穿电影拍摄、制作以及播映的全程。其中包括进行数字实景拍摄、数字三维制作、数字影片编辑以及数字视觉特效设计表现等”。[1]

数字媒体技术早已应用于大量的影视作品之中。从胶片的物理形态存储、拍摄、剪辑、冲印和放映,转变为数字技术统领天下的电影发展与变革的第三次革命。数字摄影机拍摄、计算机剪辑、数字影院放映、同步利用卫星和互联网通讯传输到影院,展映在观众面前。

4 数字媒体艺术与美术关系

美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之间可以说虽有不同,但是却有着难以分开的联系。说到区别,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涵盖的范围较广,而且和信息产业、影视产业结合的比较紧密,自然就和传统的美术艺术有着创作方式和表现方式上的一些不同。美术是一种让人们感受到视觉上的美的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传递视觉美,数字媒体所传递的还包括听觉等其他感官的感知信号,这是美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区别。

虽然有区别,但是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是分不开的。首先,既然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都被冠以艺术这一称谓,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相似性的联系,我觉得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彼此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承载美、承载人们情感的载体,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同于普通的手工制品,就是由于它们承载了人们能够欣赏到、体会到、感受到的美和情感。在这一点上,各艺术门类皆相似,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

第二,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自身也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些视觉上的效果,这就离不开美术的支持。任何一种视觉上的艺术门类,包括摄影、摄像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在这一点上来说,美术就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阶梯,只有踏过它才能攀登到下一个高度。我觉得美术之于数字媒体艺术就好比是相貌之于女人,其他方面即使再优秀的一个女人,如果相貌长得跟丘吉尔似的也没人娶,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我想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就成了一个这样的女人。所以说,美术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之一。

学习美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并非仅是技巧上的练习,我认为,美术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言更应该是一种对于审美情趣的训练和提高。因为我们的专业毕竟不是直接从事绘画工作的,所以,美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审美情趣要远大于绘画技巧的本身。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区别正是在于更加侧重于艺术性,更加注重艺术美的体现。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单纯的电脑软件的操纵和使用,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艺术的美、注入发自我们内心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灵性的、成功的作品,否则,我们的作品就仅仅是一个软件功能的体现实例。

综上所述,美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的学习来说是一种积极地促进和奠基,没有牢固的美术功底作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就像是一座根基不牢的建筑,迟早要塌掉的。通过彼此间技术和服务的互联,能够低价、高效以及简易的满足使用者即时即地享受所需信息的要求,这些都是数字媒体占据的优势。此外,新媒介所具有的植入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的技术优势,为了最大限度的顺应媒介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使活动更好的发展,广告业必然以这种特性作为其经营理念,随之,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规模也会发生转变。

5 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艺术――当前的动画数字化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动画这个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领域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了数字技术后,不仅极大的拓展了动画的艺术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为动画制作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目前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动画制作的数字化,即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以至后期制作等整个工艺过程中全面应用计算机技术。我们正在目睹新媒体技术给影视动画带来的新的生机和活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是以往任何技术手段都很难企及的深刻影响,并且这一影响还在深入并不断的加快。随着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毫无限制地实现动画艺术家的想象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进入21世纪后,现代化会展业中应用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数字化新媒体艺术。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展览展示方式等都会将世博会打造成一场震撼视觉的盛宴文化大餐。由于传统的展示多是静态的、实物或图片,不能够冲击人们的视线,因此,不能很好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必须从上海世博会入手,洞悉人类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与网络传播四大革命性的变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让先进的媒体科技与会展业相结合,在发展我国会展业并提高办展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达.数字电影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思路解析[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2]朱觉.多声道数字立体声录音制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自然;无界;互动性;虚拟沉浸性

一、teamLab的创作历史及理念

1.teamLab的创作背景

teamLab是当今最受欢迎的互动多媒体艺术创作团体,2001年,猪子寿之(ToshiyukiInoko)在大学时期与四位好友一起创办teamLab,2002年猪子寿之提出用技术手段创造一个沉浸式体验的艺术世界,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随着teamLab的不断发展,他们团队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团队的创作致力于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其团队人才包含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建筑师、CG动画师、平面设计师、程序员和编辑,组成一个庞大的跨领域设计人才团队。teamLab团队打造出多件结合艺术、科学、科技、设计的作品,他们常常在创作中借用众多自然元素,如花朵、蝴蝶、水波、瀑布等打造“数字化自然”的“世界”,据不完全统计teamLab从2007年开始计算创作出约220多件数字艺术作品,其中应用自然元素的作品达91%,teamLab作品一直都以自然以及人性与生态的的交互为中心思想。同时teamLab的作品运用独特的数字技术理念,让观赏者融入到作品中,也让作品创造的气氛感染到观者。

2.teamLab的创作理念

teamLab表达的数字艺术作品是包含了多种文化、知识和学科,teamLab团队受到了日本文化艺术观念的启发,日本美学聚焦的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共存,日本艺术把自然美学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teamLab创作吸收了传统日本艺术的文化理念,将“自然”作为创作灵感来源打造出“数字化自然”的“世界”。teamLab的作品把握“无界”的概念,传统艺术基于物理材料的基础上,其作品有“边界”的存在,要想打破这个“边界”需要从创作形式进行研究。teamLab认为大自然是没有界限存在的,创造一个虚拟自然的世界,将艺术走出房间,与外界产生交流、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人们是凭借身体去感知世界、认知世界,自然的生死轮回是时空的象征,teamLab作品《花舞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1影像结合了互动技术和动态识别技术,根据观者的参与,影像中花朵会经历生长、开花、凋谢、枯萎、死亡这一过程,人与作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用自然的“一期一落”感染参与者,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物理界限。

二、teamLab“虚拟自然”的表现方式与特征分析

1.teamLab的表现方式

(1)虚拟影像和实物装置的表现形式。teamLab的作品多为新媒体互动装置,常用数字投影技术将作品以影像的方式投射在场地内呈现出一个沉浸式虚拟空间,其影像并不是将实现录制好的视频进行放映,而是采用互动技术根据观看者的动作,电脑程序实时不断地改变进行描绘。teamLab除了使用虚拟影像来表现艺术外,还会将实物装置与影像相结合,创造新的表现空间,增强现实感。teamLab的美学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美学,数字艺术是可以让体验者感受到交互性和虚拟现实性,将观者与作品融为一体。teamLab作品《共存》2的灵感来源于“日本稻田”,场馆中设立了各种不同高度且样式类似稻穗的萤幕装置,用投影在装置上映射出一片色彩斑斓的稻田。伴着虫鸣蛙声,虚拟影像创造出摇曳起舞的绿油油的“水稻”,一大片“锦鲤”跟随着你的步伐缓缓游弋。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者行走在装置中,结合虚拟影像,人们似乎能够触碰到水稻,实物装置与虚拟影像的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稻田中。(2)teamLab的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数字艺术具有虚拟性、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多媒体装置的使用可以给人们声、光、电、视、闻等跨维度的艺术享受。交互式设计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而来,交互式设计总体来看属于技术领域,但其需要与艺术相结合提高技术的人性化程度。对于teamLab互动装置艺术设计,其创作形式会运用到数字编程技术、图形绘画技术、声音、图像等知识,提高了数字艺术的虚拟沉浸性。teamLab的《被追逐的八咫鸟、追逐同时亦被追逐的八咫鸟、超越空间》3这件作品使用投影在场地四周塑造出的虚幻空间令人叹为观止,八咫鸟(三只脚的乌鸦)在空间中相互飞翔追逐,同时,会留下一道光影般的飞行痕迹,八咫鸟彼此或与观者相撞时化成花朵。当观者聚集在一处时,作品的中心也会逐渐趋向于观者的所在位置,这种沉浸式作品的交互体验让参与者的存在改变了作品。这种表现手法达到teamLab打造沉浸性艺术的目的,技术为艺术带来美学的革新。

2.teamLab表现沉浸性数字自然的表现特征

(1)对自然元素进行“极”化处理。teamLab沉浸式的展览能让人瞬间脱离现实,用虚拟现实和互动技术让人进入另一种个“世界”,形成体验式的艺术作品,在创作影像中将自然元素进行“极”化处理。“极”化处理,顾名思义就是将实物进行量化或质化处理。teamLab创作中将的相同的自然元素进行大量的重复的出现,如teamLab的《花舞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中用数字技术将花朵重复构成花海,让人感受到了绚烂的“世界”。除将自然元素进行大量复制出现外,teamLab还将自然元素作放大处理,如teamLab的《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4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瀑布装置,水粒子从整个建筑墙面流下汇集到场馆中央,消除作品的边界。观者被这种数字极观表现手法包围,很容易营造出一种魔幻迷离的感觉。网络时展下的数字艺术正在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新的波普艺术,为数字艺术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依据。(2)teamLab自然的超现实表现形式。teamLab沉浸式体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通过放大、复制、扭转、叠加的方式重新定义自然元素以及它的存在方式。从视觉形式来看,teamLab所运用的自然元素接近自然而不同于自然,给观者创造一个新形式的“自然”世界。teamLab作品的呈现出超现实主义手法,超现实主义是将梦幻的、潜意识的、碎片化的“世界”组合起来创作出艺术作品。如teamLab的《水粒子的世界》作品中根据超主观空间理念在虚拟三维空间中打造的虚拟瀑布,将人的主观世界注入到今日的客观知识时代。这个作品对瀑布的模拟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瀑布的水体借鉴前现代亚洲绘画用线条表现,其线条传递出动态生命的色彩。这种神秘梦幻的创作形式让人能感知自然,将人的情感、作品、自然融为一体,让其界限消失。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绘画数字化数字绘画

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和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这60年里,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进入家庭,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不断开发,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艺术家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绘画创作方式,也使艺术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绘画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游戏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创造虚拟人类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动过程。创作出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语言技艺水平和创造新的语言风格。高水平的语言技艺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使创作出的虚拟事件在描绘上准确生动和别具特色,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一定内容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2.绘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方法以创造艺术形象,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以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二、数字绘画艺术沿革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数字绘画艺术是以电脑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工具,通过运用一定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把每个像素用若干个二进制数码进行编码而形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并进行输入和输出。

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由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是科学家,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所以早期的电子艺术的美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美国年轻研究员诺尔可以算作第一批“数字艺术家”,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63年用电脑绘出抽象图案《高斯二次方程》,尝试着在二维的画面中表达三维的空间。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

随着电脑功能被进一步开发,艺术家逐渐利用电脑作为程序控制工具,将天幕当成画布将镭射光束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如德国艺术家皮尼的《奥林匹克彩虹》,美国艺术家巴拉德的《视觉化时间》。严格来讲,他们在本质上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并非是在进行艺术与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过运用电脑这种时髦机械来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1990年以来,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艺术品的价值存在于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交换之中,艺术家将把因特网当作最大的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当作直接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工具。

三、数字绘画艺术的工具选择

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二是创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技术是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绘画软件的构成分为矢量图和位图两大类,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和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的最好软件。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果。而位图图像能表现层次丰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质图像,缺点是放大若干倍后会产生“马赛克”现象。图像质量决定于设置的分辨率(一个单位面积内所包含像素的个数)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虽然可以使图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却会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变小;反之,降低分辨率会使图像变大,画质会变得比较粗糙。像素数目、分辨率和图像尺寸可通过以下公式来理解。像素数目÷分辨率=图像尺寸。根据图像输出的要求,低的可设置72dpi的视频显示模式,高的可设置300dpi的打印机模式,还可设置高达2570dpi的照排设备模式。所以,多数艺术家采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数字绘画艺术创作。

结语

目前,人和电脑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合作的关系中,电脑仍然在人的指挥下与人合作,艺术家利用电脑这种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媒介相比,虽然数字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基本原理(透视学原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等)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无论哪种形式,它最重要的应是依赖视觉来感受和欣赏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形式要完美结合,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美感。在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中,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是会不断更新和贬值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数字化对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研究技术进而深入研究创作理念方面的变化,才是具有价值的,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第8篇

回顾百年电影发展史,电影艺术的发展总是与电影技术的进步相生相伴。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2D到3D,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革新,都对电影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理念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介入,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观念,也使得电影的审美方式和接受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是对建立在“摄影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基础上的传统电影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颠覆传统电影理论

西方现实主义传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模仿说”为起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创作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为核心。整个二十世纪电影创作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浪潮的洗礼,每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因为技术的革新而风格迥然。但传统电影理论一直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所强调的“真实再现”为基础,依靠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剖析客观生活中某些本质层面的东西,把电影艺术看作为一扇“窗户”加以研究,始终未曾变过。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特别是以CNN为代表新兴媒体,利用高科技力量,以第一人称视角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第一次把战争实况呈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全世界一片哗然。电影创作借助数字拍摄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创造视听效果方面的独特才能,实现从“真实再现”到“虚拟再现”的跳跃,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外部的时空表现范围,赋予电影艺术更为灵活,可以穿越任何时空的叙述能力,为扩展电影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影像正在改变我们固有的有关摄影机和拍摄对象之间必然关系的观点,由摄影机拍摄客观世界所产生的电影的记实本质在数字化的冲击下正悄然发生革命。”1题材、故事、人物、场景、运动、场面调度等,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对电影艺术传统理论产生了全新挑战。例如,长镜头作为一种电影象征的存在,与蒙太奇齐名,一直被当作现代电影语言发端的标志。“长镜头美学强调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感知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事件的真实感、透明感,尊重事件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注重事物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2传统长镜头定义是指:在一个连续运动的时空中,不间断地记录两个以上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电影时空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展示事件发展的延续性和逻辑性,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被认为最具纪实美学特征的电影艺术思维与手法。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强势介入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之中,诸如《人类之子》、《谜一样的双眼》、《地心引力》、《冬荫功》等影片中出现的经过数字处理的长镜头,借助CG技术来随意改变画面的景深范围,实现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镜头调度,镜头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穿越,其镜头内部创造的视觉冲击力,在保证时空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已经极大地超出了我们对于传统长镜头的认知范围,为电影时空的处置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长镜头本来所具有的真实记录的功能不再是创作者的首要诉求,在数字化技术兴起和‘作为物证的摄影的终结’的语境下,基于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影像本体论己然被挑战甚至被颠覆。”3在《人类之子》中,有两段长镜头最能体现其数字化本质。在第一段‘轿车遇袭’长镜头中,当几位主人公坐在轿车内遭遇极端分子袭击时,在长达3分20秒的时间内,摄影机在轿车内部充当了全知视觉,可以自由运动,而在咫尺空间内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实际上,这种场景是经过“乔装打扮”的,导演在拍摄时进行分段式拍摄再混合而成,后期经过数字化的处理,以消除剪辑痕迹。导演如此的精心安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能提供最大限度的精确程度之上的,而镜头最终的效果也是一如既往的真实与连贯。“卡隆在“轿车遇袭”这一段落尽量使用外景自然光,并保留了车窗玻璃等处的反光,看上去饶有纪录片色彩,但恐怕没有一个纪录片摄影师会选择掀去轿车顶盖,而后将一个造价昂贵的双轴Doggicam系统安装在上面,并最终在后期数码处理中加上车顶。”4第二段的“难民营巷战”长镜头长达7分钟,主人公要穿过枪林弹雨来营救被劫持的婴儿。在后期制作中,导演运用CG特效,让观众感受到子弹飞行的过程,实际上这组长镜头是在两个地方拍摄的。“数码修饰的衔接点是蒂欧藏身的一处墙角。影片发行之后,卡隆似乎有意隐瞒长镜头背后的诡计。”5数字长镜头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超越了传统长镜头,它既继承了传统长镜头所具有的纪实性优点,又超越了长镜头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和复原,画面更具撼动感和更能打动人心,给观众带来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体验。数字长镜头对于传统长镜头理论的冲击只是冰山一角,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电影美学所秉承的“真实”基础已经无法支撑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电影艺术大厦,数字电影的出现不仅使“还原物理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且使“像”与“现实实体”之间的联系逐渐割裂,传统电影美学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

二.数字技术上升为审美要素

电影的诞生源于技术的进步,爱迪生、卢米埃尔的初衷是想设计一种能够记录客观世界的连续运动现象的机器,电影诞生之初也被称之为“市井之地供人娱乐的玩意儿”。直到电影这门“玩意儿”与心理学结合,被纳入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符号系统范畴之中,其蒙太奇特性被挖掘出来,电影艺术本体才得以确立并被接受。但是,电影源自技术并被冠以“奇技巧”的原罪是与生俱来的,加之经典人文主义科学观念又总是将科学技术和丧失自我、丧失批判和反抗意识挂钩,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审美二元对立也一直是电影审美研究的主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电影拍摄与制作中大行其道。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该片在全球狂卷22亿美元票房的同时,也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高科技终极的视听享受。该影片描述了一群地球人和外星人,在一个如天堂般虚拟而又“真实”的潘多拉星球上,因资源争夺而带来“拆迁”战争的故事,故事内核为“保卫家园”。观众在观影时,带上3D眼镜,进入到三维立体空间,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漂浮于空中的山峦、闪闪发光的森林、一碰就像含羞草般萎缩的粉红植物、会旋转飞行像烟花一样美丽的“蜥蜴”、飞来飞去的神龙、凶猛无比的怪兽……这些新奇物种和奇幻世界让观众视觉满足而享受。詹姆斯•卡梅隆像一位导游,引导观众欣赏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山一水、飞禽走兽和芸芸众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一次美丽浪漫的外星旅程,卡梅隆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想象力与浪漫,让眼睛品尝了人们渴求的盛宴。”6《阿凡达》并非孤例,在好莱坞历史票房收入前十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视觉奇观已成为了高票房电影的灵丹妙药,而且这种数字技术主义潮流在全世界也已经流行开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科技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实现与原型相仿而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可视形象,它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让想象变为触目可及的现实;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视听奇观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的审美需求自然而然地刺激了电影制作者选择数字技术。“可以说,审美者自身已成为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内容生成的一部分,其角色由被动和静止变为了主动和参与,变为了有机、有意义、有持续性的审美存在”。7“电影通过对庸俗日常生活的中断、否定和僭越,保持必要的距离,承担起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拯救的任务。”8《阿凡达》等影片中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壮大,它所倡导的既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同时又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明知道眼前所见的星球战役,影像中出现的奇形怪状的野兽非现实中所能拥有,但是由于其新奇,场面宏大刺激,还是会忍不住放下对传统真实画面的支持,进而来享受这一场视觉盛宴,并且在观看完之后还心有余味,乐此不疲。“同样明显的是,技术的影响力使艺术作为一种工艺形式的本质减弱了,特殊效应的景观和眼花缭乱的设计单独就能替代创作的意义和价值。”9《阿凡达》在视听奇观中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达成谅解,彼此融合,表现出人类面对自己的过失时应有的勇气与担当。事实上,高科技介入电影创作,技术凭借其营造的视觉奇观带来的审美享受,已经超越电影艺术本身而上升为了一种审美对象,技术已经变成了一种审美要素,或者说已经成为了目的。

三.如何正确面对数字技术带来“过滤”与“遮蔽”

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介质,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视听奇观,但同时我们也选择了一种“遮蔽”,或者说是一种“过滤”。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当人把世界作为对象,用技术加以建设之际,人就把自己通向敞者的本来己经封闭的道路,蓄意的而且完完全全地堵塞了。”11就像《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人类一样,我们无时无处不被“界面”(技术)包围着,生活中我们通过“界面”来了解外部世界,与人交流,所有事件在发生的同时,也被我们传播着、消费着。但这种“界面”既是一种便利,也是一种“遮蔽”与“过滤”,它遮蔽了我们的视野,遮挡了我们的视线,它使我们丧失了去区别影像与真实关系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时候,影像成为了真实。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并上升为审美要素,在颠覆传统电影理论的同时,观众审美心理与审美期待也因此而改变。然而,电影艺术如果仅仅依靠视听奇观这一审美要素来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那无异于走入了技术主义包裹下梅里埃式的“剧场杂技电影”的死胡同。因为技术不是人的本性和本质异化的产物,而是人的本性和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生产和生活解放的重要手段。而《阿凡达》等数字影片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数字技术已经从原有的视觉奇观中剥离出来,诚图以叙事文本来超越单纯的技术主义,将技术主义从简单的技术层面,逐步延伸进对于人类的思考之中,将普世的人文价值内化到这种技术之中,不断反思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形成了一套在技术主义之下的叙事模式,进而超越单纯的技术与艺术的审美二元对立。因此,失掉人文精神,电影高科技只会显得苍白和机械。技术和艺术的互动是要建立在电影艺术家不失掉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因为任何高科技都不能代替艺术创造本身。使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是电影的本质精神应该是反映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心理的和人性的深度,这也是正确看待数字技术带来的“遮蔽”与“过滤”的唯一途径。

作者:吴跃赛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第9篇

【摘要】数字绘画艺术一方面对传统的造型手法和意识进行了继承,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之进行了拓展,在工具的使用、造型的方式、造型意识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造型手法 造型工具 造型观念 非线性

人类历史上,造型艺术的革新往往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古希腊罗马时期。黄金分割比的发现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绘画、雕塑、建筑的造型观。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与透视规律一起对当时的艺术革新起到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奠定了西方立体造型训练的基本方法,进而影响了西方整个绘画的风貌。在近现代,照相术和色彩定律的发现更是直接推动了现代艺术的革命,而当代数字技术的风暴,将对艺术的造型思想、造型手法、造型工具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绘画工具,使虚拟的比特代替了具体的“原子”。传统绘画工具都是具体实在的。有一定的空间、体积、重量,完成一张作品,需要有画笔、画布、颜料等实物的支持,而数字技术将这些实物魔术般的变成简单的0和1的数字组合,形成无体积、重量的虚拟作品呈现出来,而人们的所有操作只是对0和1的不同组合而已,在共同的0、1基因的基础上,小小的绘图笔结合相应的软硬件,可以完成任意的体积、空间、节奏的塑造,可以模拟任意的笔触肌理造型,可追溯历史,绘先人风貌,可发挥想象,绘各路精灵。可绘天堂,亦可描地狱,达到了佛经中的“含三千大千世界于一毫端,于一毫端显三千大千世界”的神奇效果。

数字技术不仅对绘画的工具进行了模拟和改进,而且对绘画的造型手法进行了继承和拓展。西方绘画以塑造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见长,而这是建立在以面造型的基础上的,在自然光照射下,任何物体都呈现亮灰暗三大面,这三大面之间又是通过一些微妙的灰面来过渡,艺术家通过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形成完美的体积感,从而达到高度写实的艺术效果。以面造型成为西方画家表现物体的最基本造型手段。3dmax、Maya、Painter等软件结合以面造型的观念,可以塑造出近乎完美的形象。在3dmax里,无论是多边形建模还是面片建模,都是建立在以面造型的基础上,这是对西方传统造型观的继承,在painter里,可以通过根据需要选用笔刷,结合传统的造型经验进行塑造,这和传统绘画更为接近。不论是哈利波特里的奇幻城堡,还是游戏里的鬼怪精灵其塑造方式,都是建立在以面造型的基础上。

除保持以面造型的手法外,数字绘画在用色上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绘画的色域要广得多,比如在RGB色彩模式下,可以产生16.777,216种颜色。含盖了传统绘画的所有颜色。调色方面也显得自由方便,在Painter里可以象传统的调色板一样自由的进行虚拟颜色混合调配、编辑。在3dmax里,结合光影,颜色可以通过渲染达到逼真的效果,众多游戏角色在它的渲染下显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其强大造型效果,为众多画家所心仪。数字绘画也凸现了经济性。不需要象传统绘画那样,过多考虑纸张、画布、颜料等经济性的因素,使随心所欲的造型成为可能。数字绘画突破传统的减色系统色彩观念,而形成全新的加色系统,色光相加,根本有有别于颜料的相加擞字绘画呈现出颜色艳丽、造型奇特有趣的重要特征!形成了典型的数码风格。

不仅在色彩的使用上和传统绘画拉开了距离,而且数字科技的独特性也令数字绘画大放异彩,独特的复制、粘贴、图层、羽化、滤镜等功能更是传统绘画望尘莫及,而这些功能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绘画的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技法上的困扰,而使艺术家有更多的时间回归于创意上来。回归到艺术的本质上来。数字科技的智能性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新途径,典型的是分形艺术的出现。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以一定的自相似图形为基础,轻松的去生成复杂的地形地貌结构、烟雾、流水状态,从而形成手绘难以达到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家对工具的操控性的认识。

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各类艺术的互通性,使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同时拓展了造型意识的空间。由0和1构成的数字艺术基因,使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有了本质上的互通性,不论是静态绘画、动态的影像,还是音乐、声音都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形象变得更加的丰满和真实可信。《海底总动员》里生动的形象、人性化的配音、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情节,在这种声、光、色、动态影像的交互影响下,充分的调动了观众的视听神经,观众和小尼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人们随之悲伤而悲伤,随之快乐而快乐!这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绘画图像单一的视觉感染力。传统的绘画重在静态的描绘,重在对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等的高度凝炼统一,从而创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数字艺术更趋向于动态,除对传统的人物典型姿态、表情、服饰等把握外。还重视对日常连续性动作形态的提炼。从而创造出精炼而典型的人物动态。数字艺术从静态的观察转入动态的推敲:从单一形象转入连续的典型形态的塑造。从《金钢》、《侏罗纪公园》等大片来看,传统绘画的观察表现意识显然不足以表现这些活灵活现的精灵!通过声、光、色的交相呼应,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听奇观。可以说数字艺术极大的拓展了造型意识的空间。

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不仅造型工具、手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创作体验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变化。“新技术并不是一种驯服的工具,它就象历史上所有重要点的工具一样,注定要把它的使用者改造得面目全非”[2]。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艺术家的创作意识注定要被深刻的改造。数字艺术里,创作过程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传统的艺术创作过程是单一的线性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之前,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草图。在艺术家的把握下,一步步实现构思,数字技术的切入使这种过程产生了变化。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的进发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通过另存为命令,在新文件里方便地完成瞬间的灵感表达,保持了创作的鲜活性。而创作初衷可随时回头继续。另外电脑的程序本身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使在创作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Photoshop里面的滤镜、图层混合模式、Painte r各种泅化笔触等命令。执行这些命令之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整个创作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产生多种多样的创作结果。整个创作过程呈现为一个非线性的变化。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不仅造型手法、意识、工具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造型观念上也体现出了崭新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恐怖谷定律的运用上。据日本科学家、艺术家研究,人们对造型逼真性产生的好感度,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一种视觉造型如果不够拟人[或动物],那么它的类人特怔就成为突出的关注点,让人们产生心理认同上的移情,从而对之产生相应的好感:但是,当到达一定程度,该造型“非常拟人”,则它的非类人特征就成为显眼的部分和主要的关注,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厌恶和恐惧,使好感度掉人深谷,,这一点在当代造型艺术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海底总动员》等动漫中的角色形象设计。创造了象喜羊羊、尼莫、狮子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它们外形上不够拟人,但精神上却融八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恐怖谷定律是当代视觉艺术造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传统造型思想的一种当代延伸,是“惟妙惟肖”传统造型观的当代最好阐释。

总之,相对于传统造型而言,数字造型从工具、方式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新的面貌。数字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着数字绘画艺术创作的历史性演变。

第10篇

【论文摘要】: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第11篇

关键词 数字艺术 装饰艺术 设计 影响

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上世纪下半叶计算机的迅猛发展,90年代前后“数字艺术”的概念被提出。所谓“数字艺术”是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数字艺术”具备艺术的审美与非审美功能,数字艺术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数字化融入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拓宽的思路,更为迅速的表现,更为真实的模拟,更为成熟的选择,更为便捷的修正,更为有效的存储,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把艺术家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从而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一、数字艺术对装饰设计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艺术的更新,新的科学技术的问世必定导致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与手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生产的高速度和大批量。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为装饰艺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遇。尤其是电脑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发展速度较快。包装、纺织、服装、动画、电影电视广告、建材装饰等都在受数字艺术的影响。通过各种软件的表现可以设计奇特别致、色彩缤纷的装饰艺术作品。数字艺术对装饰艺术提供的功能(例如计算机可以发挥艺术古今国内外资源整理比较功能,数字化图像设计及模型动画设计功能)等都对装饰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数字艺术为设计表现提高了效率

在科技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数字化对设计领域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设计表现领域。由于工具的变化,引起了技法的革新运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缩短了距离,相对于徒手绘制来说,它对于图像、图形、文字的处理更简便而精确,还可以及时地把屏幕上的画面效果转换成印刷品。在构思时,大脑的思绪可以漫无边际地遐想,去追寻要表达的意念,通过数字艺术的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能很快的表达创作者的构思,快速出现自己想要的创作效果,完成叠加、排列、组合、抽取、虚化、变形、重复、光化、强调、移接等处理。如果需要,可以反复地、不断地对图形、画面进行调整与修改,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2.数字艺术为设计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

数字化在设计中的运用,开拓了人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它在装饰造型的运用中,把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同软件的程序联系起来,扩大了设计的思维空间,协助设计者找到恰当而准确的设计语言和艺术形式,调整着思维中混乱的秩序,给人的思维以新的启示和不断变化的视觉体验,使设计获得了极大的方便。

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人的思维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限定,开拓设计思考的范围,使装饰设计这一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相互联系,使装饰设计具有现代文化的特色。电脑设计为表达和反映设计师的创意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设计师的创作意念从构思开始,当设计师操纵这些软件时,运用各种图形软件与工具特技,屏幕的画面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装饰图形变化。它使设计师从中得到启发并获得灵感,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装饰元素。而且也使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和减轻手工劳动的强度和方式,摆脱手工描绘的复杂性,使人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装饰设计本身的思考之中。

数字技术让装饰元素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它自身的特点,通过变形、重复、光化的数字手段来表现数字装饰艺术作品。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数字技术在装饰艺术的技术表现上带来新的变化和突破。随着数字化的介入,以高新技术代替了大量的技法,缩短了创作手段的训练,使创作方法越来越简便,可以随时从各种预存的“素材库”里随意调出所需要的形象,在重新组合中表现新的感觉,这就使更多的人都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

由于数字艺术的特点,因此所表现的艺术作品逼真、生动、活泼、五彩缤纷,其特殊的视觉效果是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使用快速、利于保存修改、作品能成批复制等新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段,也是传统装饰艺术设计所不能比拟的,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也扩充了原有的审美视野,使设计者可以借此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装饰设计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在短短几十年里,数字化设计的发展几乎深入了应用美术的各个领域: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装潢、服装设计、影视动画等,即使在雕塑、油画、版画、壁画等专业都有它的身影。数字设计能有如此蓬勃的发展,既表现了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方式的冲击,也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体现。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语言。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这是现代装饰设计史上设计方式的一次变革与解放,暗示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地变化。在现代数字化背景的影响下,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上会越来越倾向于“科技化”,数字艺术运用的设计手段使装饰艺术的形式发生崭新的变化。装饰艺术都能随技术的更新而融合,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脉搏,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它在装饰艺术的表现中日渐趋于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贾秀清,栗文清,姜娟等编著.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绘画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92-1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在众多媒体遍布的今天,其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然而却与这绘画艺术有着极大的历史渊源,后者对数字媒体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一、基本功训练上数字媒体艺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

绘画艺术在影视、动画、美术后面承担着影片环境造型、人物造型和置景工艺制作等流程,银幕上看到的影像均与美术造型相关。美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更需具备表达创意的表现手段。用绘画语言表述创作意图是直接而有效的艺术形式,手绘画稿除了有创意性和艺术性之外,具有“图解创意,一目了然”的便捷创新与创意是电影美术的灵魂。因此,美术设计师必须具有绘画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识的趣同性等一系列重要课题,都不能将之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绘画与设计的差异性,掌握适度的分寸关系,运用二者之间共性的基础理论才能对这一问题有着客观深刻的科学认识,需要具备对形式美法则的特殊理解和艰深快捷的创造意念。而绘画艺术恰恰是注重形式感的艺术样式之一,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均充满了形式的变化,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候成为中国画的总称。所谓笔,是指勾、勒、点、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不同用笔方法表现出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是指中国画的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粉五彩。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是影响着数字媒体设计的主元素之一,色彩影响数字媒体设计元素有以下两小点。

(一)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二)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弱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在数字设计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四个交叉点。

二、绘画艺术赋予了数字媒体艺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数字媒体作品的文化层面是个大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美术造型方面。提高文化综合素质和修养,可以杜绝和减少美术师在场景、道具造型上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因此数字绘画艺术在艺术设计领域迅速的取得了主导的地位有两大优点,第一,高效、方便的绘制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效率制胜是现在高速发展得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数字绘画逼真,快速多变的视觉效果更加符合审美人的心理。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拓展

数字绘画在传统的绘画中既有继承也有拓展,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更新,无纸绘画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艺术的一种,因为数字媒体绘画修改方便,不留痕迹,准确性高等优势,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传统艺术语言邢台和创造模式,形成世界新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所谓的新媒体技艺术,它是在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依傍高科技而发展产生深刻变革。

总之,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彼此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承载美、承载人们情感的载体,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同于普通的手工制品,就是由于它们承载了人们能够欣赏到、体会到、感受到的美和情感。在这一点上,各艺术门类皆相似,绘画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而且数字媒体艺术自身也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些视觉上的效果,这就离不开美术的支持。任何一种视觉上的艺术门类,包括摄影、摄像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在这一点上来说,绘画艺术就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阶梯,只有踏过它才能攀登到下一个高度。就比如绘画艺术之于数字媒体艺术就好比是相貌之于女人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作支撑,数字媒体艺术就成了只有形没有内涵美的是视觉形体。所以说绘画艺术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惠芬.数字媒体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2]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0.

[3][美]约瑟夫・A・康塞里克著,李晓珊译.传统绘画与数字媒体的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

[4]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