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科医生个人总结

内科医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03 22:1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科医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科医生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37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03-02

中山地处岭南沿海,岭南地区北依五岭,南临大海,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每年小于10℃的日平均气候不足1周,于内地相比,从气象学角度来讲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常年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加之丰富的饮食文化,喜食生猛海鲜、禽类,这样的气候及饮食习惯也成为疫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体质、禀赋,多表现为湿热内伏的体质特征,因此中山地区外感热病在临床证候及治法上有着其明显的特色。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急、门诊2004年1月1日-2006年7月30日记录在案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其中年龄5~60岁,性别不限,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病史者除外,入选病例共计1246例。

1.2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诊断及分型。[1-2]

1.3方法对入选病例的临床表现、证候、用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及特点。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一般性表述及t检验。

2结果

入选的1246例患者临床表现见表1,舌苔、脉象以及血常规检测统计归纳结果表2,表3展示了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情况。由于绝大多数患者舌质淡红容润,少数患者舌质的异常经确认与上呼吸道感染无关,因此舌象的比较中未列入舌质,只对舌苔进行了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咽部症状发生率最高,有975例(93.66%)的患者出现了咽痛或者咽痒;其次发热、咳嗽、头身疼痛以及流涕等也是患者就诊的常见症状,213例(17.95%)的患者有恶寒的感觉;而352例(28.25%)的患者出现扁桃体肿大,主要以儿童以及青少年多见,其中291例(82.67%)为20岁以下患者。

如表2所示,约有半数的患者642例(51.52%)出现薄黄苔,其次为滑腻苔411例(32.99),再次为薄白苔193例(15.49%)。脉象以浮数最为常见,有807例(64.77%),浮滑及浮紧的脉象分别占21.99%和13.24%。62.20%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白细胞总数升高的占23.19%,14.61%地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

从表3可以看出,入选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热袭表型最多,有857例(68.78%);寒热混杂型以及风寒袭表型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16.61%和14.61%;各型夹湿是指对所有兼夹湿邪的患者进行统计,无论其分属前面任何一型,发现有过半数的患者694例(55.70%)伴有不同程度的夹湿情况,而其中多数为素体湿盛。主诊既有西医内科医生,也有中医内科医生,所有入选患者的治疗方案事前不予以干预,由接诊医生决定治疗方法。结果显示54%~58%的患者接受了中西医两种方法,约有25%的患者采取了纯中医治疗,接近20%的患者进行了单纯的西医治疗。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证型的治疗效果相当,其总的病程并无显著性差异,对各证型的不同治法之间的疗效也进行了比较,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由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的差异,中山地区也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同样成为疫病的好发之地,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成为疫病流行的始发因素,呼吸道传播快,流行面广,危害极大。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上呼吸道早期感染的防治,发挥中医优势,探索更为合理,适合本地区发病特征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同时能够开发出效果显著的中成药,以便推广使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山地区的上呼吸道感染以风热袭表型最为常见,而且过半数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兼夹湿邪为患的特征,起病多以发热、咽部不适、咳嗽、头身疼痛为主,当然急诊患者一般症状较重,部分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自行服药。笔者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了分析,选择中西医合用的方案过半,其次为单纯的中医和西医治法。但是中医治疗方案存在药品庞杂,辨证用药极不统一,尤其西学中医生的辨证施治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对证型的判断不准确,药性及配伍掌握不当。西医方案中使用的品种虽多,但其中主要成分大同小异,均是对症治疗,存在的问题是超过70%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而且较为混乱,使用指征不强,西药主要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并不明显。中药治疗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部分患者在24h内痊愈,但是由于治法用药较为杂乱,所以统计的意义不大,这种辨证用药的差异性和随意性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治疗效果,西医医生又难以掌握辨证用药的要点,所以从总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法均没有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但是具体到医生个人而言,中药还是具有显著的优势。

就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分布情况看,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可能仅有十之一二,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中医应该结合疾病的区域性特点,简化辨证方法,抓住要点,使中药辨证施治趋于规范化,把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这样才能使更广大的患者受益。针对中山地区上呼吸道感染风热为主,兼夹湿邪,散见风寒的发病特点,辛温、辛凉、化湿合用,结合本院专家多年的临床经验,拟定了羌银解热汤,以清热疏表透邪为主,配以辛温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重用地方药材,化湿解热宣肺并举,作为省市重点支持的项目,该方已经进行了近3年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且该方覆盖面广,容易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这样的形势下,医生多点执业将走向何方?政策制定者、政府管理者、走出体制的自由执业医生以及今年兴起的医生集团实践者,从不同维度对医生多点执业的现状、未来做出解读。

高学成:政策明确医生的劳动关系

201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成为政府的一项任务,在深化医改的文件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最初,多点执业政策的制定由原卫生部单独承担。2013年深化医改把这个任务分解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发改委、人社部、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最后文件报国务院时又把保监会加了进来。所以,2015年1月,以五个部门的名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实属不易,它是各方在充分协调、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一些共识。

文件以后,发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医生挺高兴,过去走穴,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地多点执业了。另一种说法是医生到底去哪里呢?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都想医生过去。医生到底怎么想?前段时间深圳召开的一个沙龙针对2728位医生对多点执业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保留公立医院职位并在体制内进行二次创业者占30%,完全受雇于医院且全职在医院工作者占19%,选择加盟某个医生集团或医生工作室者占17%。2015年10月20日,沈阳市正式开始审批医生多点执业资格,截至10月26日,7天共审批30人,咨询量300多个。审批的30位医生以妇产科、外科、中医科为主,多点执业的地点更多是民营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这跟文件的要求或者希望是相符的。

该文件体现出三方面基本思路。一是推进医生合理流动:鼓励医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规范医生多点执业:明确相关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医生多点执业有序规范开展,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三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严格医生岗位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在总体思路下,文件主要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资格条件、注册管理、人事(劳动)关系、劳务协议、医疗责任承担等方面给出规范。其中,医生多点执业的劳动关系是一大亮点。

现在要求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用,医生愿意在体制里创业,两头的好处都占着,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行不行?文件明确,医生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明确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与拟多点执业的其他医疗机构分别签订劳务协议,鼓励通过补充保险或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生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

这难免涉及具体的劳务协议。医生与执业的医疗机构在协议中应当具体约定执业期限、时间安排、工作任务、医疗责任、薪酬、相关保险等。多点执业医生的薪酬,应根据实际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等因素,由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与医生协商确定。医生在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工作量未达到全职医生要求的,不能领取全职薪酬。拟多点执业的医生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医生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即可开展多点执业的试点。

廖新波:支付制度撬动多点执业

今年国家下发了六七个医改文件,几乎每一个都在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公立医院瘦身、大型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逐步减少,这些都是在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广东省试图让护士也流动起来,因为护士对健康产业来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政策虽然制定出台,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年4月以来,广东省医生多点执业备案人数中深圳为366个,广州199个,江门105个,其他地方都是几十个甚至几个的程度。其实暗流已经在涌动,只不过碍于一些原有体制的障碍不敢鸣声。医生正通过观望态度试探当权者,当权者可能是科主任、院长,也许是政策制定者。什么原因使医生不能流动?因为“单位人”的枷锁卡在医生脖子上。如何打破单位人枷锁,还要从顶层设计考虑。

政府最担心的是放开多点执业后的医疗质量和安全。事实上,人员流动后无须担心服务质量。医生首先要对患者负责,对患者负责产生口碑。现在医生办诊所难,办工作室却毫无法律障碍。医生在门诊工作室完成诊疗服务,需要手术时回到原机构,这是多点执业的最简易模式。而医生工作室是多点执业的实施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延伸,让有需要的人找到合适的名家是最公平、最有效的服务模式。只有建立医生品牌,患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也才能接诊合适的患者。如何形成医生价值的闭环,有些医生集团做到了,有些医生工作室无法做到。

廖新波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网络全科医生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家庭医生+网络医生”。网络全科医生在网络上从事的不是医疗服务,而是健康咨询。他应作为公益得到政府支持,假如政府买单并制度化,有一系列绩效考核评价,包括服务量、质量和口碑,这些都可通过KPI衡量。品牌不取决于职称,也不取决于背景,关键看如何打造优质产品。很多中医科的医生没有副高、主任等职称,仍然会有很多患者趋之若鹜。

支付制度是撬动医生多点执业的支点。鼓励医生到基层,支付制度是最好的指挥棒。目前医疗收费,对于知识层面的收费是非常微薄的,只能通过开具检查、处方药物来弥补医生价值的缺失。所以,不同的医生在不同地方的收费标准是不统一的。医改的重点应放诸于医保制度改革。支付制度确立后,即可大力推进医生自由执业,使医生成为“社会人”。

龚晓明:让医生获得市场价值

医疗是两重性的,过去国家对医疗公益性强调过多,而不太关注医疗的市场属性。市场属性要求按照市场规律重新建立价格体系。这对医疗领域还相当陌生,但在餐饮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市场是非常智能的,它能够给医生一个合理的定价,这能够让医生找回应有的价值空间。目前的公立医院体系根本无法为医生提供市场价值,政府定价永远是定不准的。当有半数以上医生都在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价值空间时,政府定价就有了参考价格。自由执业医生在外部有市场定价之时,公立医院也就会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市场价格。

公立医院机构中,医生的劳动价值体现过低,只能通过多开药、多检查获得利益。而非公立医疗机构苦于缺乏好医生,只能过度医疗。医改进程中,解放人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它能让医疗回归固有本质。一个好医生,无论在公立医疗机构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秉承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是一样的。只要拥有品牌和口碑,患者是愿意为高价买单的。

医生想要多点执业、获得市场价格,关键看品牌足不足。不论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还是地方性小医院都可以建立品牌,关键看怎么做。医生个人品牌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职称、背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三方面――医疗理念、医疗技术、服务态度。

多点执业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让医生回归市场。医院应该做平台,越早转变观念的院长受益越大。当医院成为有能力的医生的优质职业平台时,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医生意愿为这个平台贡献力量。多点执业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是让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生行为更正规。

龚晓明在自由执业的经历中也曾遇到不少困难,这些可能正是很多体制内医生不敢尝试的重要原因。现在,医生普遍的心态还是观望。无疑,中国的医疗存在太多的行政化管理,例如谈及现在实施的四级妇科内镜手术,他就特别害怕政府以后为医生和医院发证书,导致这个手术在这家医院做是合法的,而换家医院做就变成违法违规了。医生的职称体系也是一大制约,离开公立医院,职称毫无落脚之地。再有就是科研、医保支付体系,这些都是多点执业铺路需要扫清的障碍。

张强:医生集团如何与医院合作

张强医生集团于2014年7月1日成立,现在整个的运营是PHP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下属三个专科医生集团,主要业务模式是开展日间手术。2015年上半年,业已完成医生集团的股份制改革。

在PHP模式中,医生与医院之间是平等的合伙关系。过去医院和医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或者是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医生集团与医院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覆式变化。PHP模式下,医生与医院合作的收入分配是采用分成模式,分成依据CPT编码标准,在国际医院中收费标准不是医保标准而是依据CPT编码标准,商业保险认可该编码系统的价格收费。CPT标准对医生费用和医院发生费用的划分非常清晰。

医生集团拿什么跟医院进行谈判和合作呢?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技术。现在非公立高端医院的硬件条件突出但缺乏专科人才,医生集团的技术可以弥补医院的先天不足。二是全新的客服系统,客服标准要远远超过一般医院的标准。每个医生团队都有专门的客服,用以了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所有信息。三是给医院带来市场。医院为医生集团提供平台,医生集团吸引可观的患者资源。

医生集团用技术换取收入,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就降低了医生集团的运营成本。对于医院,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医生集团有很高的效率,不存在床位控制问题,还可以为床位不足的医院寻找符合条件的其他医院。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日间手术。国际上的日间手术是当天做、当天出院,而中国把标准放宽到了48小时。原因是公立医院的流程跟不上,术前评估、术后随访都跟不上,但是如此得出的数据无法拿到国际上跟同行比较,很容易产生误导。

张强医生集团为中国日间手术的探索出的一条路值得政府参考:重新设计流程,重新安排客服,重建一套体制外的设备、麻醉、收费标准体系。

很多人关心商业保险问题,张强医生集团有商业保险,而且很简单,只要跟医疗机构签约,这家医疗机构拥有的所有商业保险都适用。目前,国内超过九成的商业保险机构都认可张强医生集团。

还有法律、责任跟义务问题,很多人存有疑问,医生集团到底合不合法。首先,医生集团是一个医生的抱团组织,不同于现在市场上很多中介性质的医生集团。而且集团内部医生都依照国家法律执业,虽然采用提成方式,但医生必须注册到签约的医疗机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集团中所有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者。相比最困难的一点是,医生跟原单位的法律关系不易说清楚。因此,目前要求所有意愿加入医生集团的专家必须先与原医疗结构捋清法律关系。

被问及医生集团发生纠纷怎么办、医疗责任险如何调解,张强表示,医生集团现在有4份医责险,每家合作医院都给其购买,医责险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着医生集团的每位医生。

李海玲&刘兴鹏:医生集团面临大浪淘沙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燕达医院执行院长李海玲介绍,2015年5月8日,刘兴鹏等7人联合创办的哈特瑞姆心律医生集团正式成立,并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燕达医院(以下简称“燕达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与哈特瑞姆医生集团合作,燕达医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其与北京朝阳医院签署协议后,心脏中心成为两家医院合作的重点学科,后者派专家团队进驻燕达医院心脏中心,这使哈特瑞姆与燕达医院在合作之前就建立起了天然的信赖。

双方能够合作主要基于几方面的共识。第一是理念共识。燕达医院是一家新兴的民营医院,双方秉承创业心态,建立合伙人关系。第二是技术领先性和互补性。2015年5月8日,中国首例“单侧胸腔镜一站式杂交手术”在燕达医院的国内一流杂交手术室顺利完成,填补了中国复杂房颤治疗空白,实现双方的技术与资源互补。第三是与医院现有医疗基础团队匹配。基于院际合作,燕达医院心脏中心基础团队与哈特瑞姆团队天然有机融合、毫无隔阂地紧密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完备的医疗服务闭环,更能充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第四是可共同打造区域内“分级诊疗”新秩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刘兴鹏总结指出,成立专科医生集团必须具备先决条件。首先,必须是高水平优秀医生的结合,医生的专业实力评价必须符合业内标准。其次,团队必须理念一致,这需要不断磨合。再次,必须拥有强效的运营团队。

专科医生集团能做什么?刘兴鹏的回答是,第一,通过组建集团可使院际复杂疑难病例会诊更加顺畅。第二,这是针对心律失常的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有益尝试。第三,变个体“飞刀”为集体“经营”,医生收入更合法、透明。第四,抱团组建北京地区心律失常患者闭环转诊平台和北京心律失常多中心临床试验平台。

专科医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答案是掌握关键诊疗技术。哈特瑞姆能完成复杂疑难房颤患者的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是优秀的心内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与最先进的治疗技术以及燕达医院国内一流杂交手术室等共同创造的奇迹。这种模式很难被复制。慢性病管理需要一个闭环系统,哈特瑞姆正在花精力打造医生集团与基层医生间的闭环系统,通过贯穿线上线下的培训、指导,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