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1:1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英翻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关键字: 邯郸 公示语汉英翻译 规范化
一、引言
邯郸市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优势。近年来,随着邯郸举办的大型商务洽谈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邯郸。在这一过程中,规范、统一的英文公示语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还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为了解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课题组对邯郸市区内非旅游景点主要英文公示语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邯郸市区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站点,并根据德国功能学派费米尔和诺德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邯郸市英文公示语在翻译方面主要存在拼写错误、选词不当、词汇冗余、语法错误等语言和语用错误方面的问题。[1]如何有效纠正这些错译、误译的公示语,进一步推进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化进程,成为邯郸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和实践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有人开始进行公示语研究,但最初的公示语研究多通过列举当地公示语错误翻译实例,在语意层面上分析选词和语法的错误以及多重翻译标准对公示语汉英翻译带来的混乱。[2]目前,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功能、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等领域,并逐渐从个体研究发展到集体研究。
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研究中心”,并在2004年和2005年暑期,两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欧洲进行实地考查,在欧洲17个城市采集了3千余幅公示语资料图片和10小时的录像资料。2005年7月,中国日报网站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全国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规范大行动”。北京市政府也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开通了“北京市民讲外语”(省略/)网站。2005年9月,首届全国公示语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2007年7月,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在此期间,由政府和权威媒体共同支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纠错网站相继开通,如由中国翻译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标识网、中国华侨协同中国日报网站共同开办的“全国双语标识路牌纠错协作网”(language.省略/herewego/index.shtml)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和微软公司联合支持的“雷人英语街头大搜索”(engkoo.省略/expo/default.aspx)等。
除此之外,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成果也逐渐多样化。除了论文之外,公示语翻译研究成果中还出现了词典。2003年3月,《英汉汉英揭示语手册》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汉英公示语词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工具也逐渐增多。2008年7月8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全国公示语翻译语料库”(一期) 并网运行。此数据库收入汉英公示语5万余条,涉及食、宿、行、游、娱、购方方面面,同时此语料库以“平行语料库”为主体,辅以可比语料库,利用平行语料库(配以检索工具)查定特定表达法和参考译法,使术语和短语的翻译更加准确、地道,是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公示语翻译语料库。
三、对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建议
从以上对全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的综述中不难看出,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工作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还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必将对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和统一大有裨益。
1.利用丰富的研究成果,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实践。
在规范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实际工作中,邯郸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积累的丰富成果,在理论指导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规范和统一,并从公示语汉英翻译文本的文体特点、功能对等性、语用等效性、文化切合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信息性、规范性和得体性。
2.政府和研究团体共同参与,确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
潘文国教授曾在中国翻译协会和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指出,公示语翻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性问题[3],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方面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早在2003年,为规范上海市混乱的公共场所英文公示语,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并在2004年,组织“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会”,讨论并制定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从而确定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06年,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也在广泛考查国外公共场所英语标识,深入听取了国内外专家和研究团体的基础上,起草并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地方标准,从而对北京市公共场所混乱的英文公示语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由上海和北京市政府和研究团体共同参与,成功确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实例为邯郸市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参考性样本。在具体实施中,邯郸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邯郸地理文化特点,成立由英语语言研究、汉语语言研究、汉英翻译研究、邯郸地方文化研究、法学研究、在邯外籍专家及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邯郸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专家委员会”来起草和制定具体的标准,并可聘请国内已有的权威研究机构对该标准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和全国汉英翻译规范化的进一步接轨。
3.政府联合权威宣传媒体,加强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宣传和监督。
无论是上海市的《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还是北京市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都只是规范当地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性和推荐性方案,离开了政府的管理和民众的监督,地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规范工作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同样借鉴北京和上海的做法,邯郸市政府可以联合地方具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如地方报纸、杂志或其网站,向广大市民进行城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的宣传,并利用它们在市民中广泛的影响力,鼓励市民对规范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切实推进此项工作的进程。同时利用权威进行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的宣传也可以带动当地市民英语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城市良好国际交流环境的营造。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现代化。
公示语网站和在线语料库的出现,使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研究和实践突破了以往方式单一、例证单薄、调研基础随意性强等局限,逐步走向研究的科学化和实践的现代化。因此,邯郸市政府在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中应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的有力工具。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参照“北京市民讲外语”、“全国双语标识路牌纠错协作网”、“雷人英语街头大搜索”等网站的建设模式,开辟适合地方特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网站,利用网站吸引普通市民和公示语汉英翻译专业人士对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为他们参与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评判和规范工作监督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为适应语言的不断变化和调整,邯郸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不断建设的在线语料库更新报告保障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及时调整和完善。
总之,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是评判一个城市国际人文环境的重要标准。错译、误译及不规范的英语公示语不仅会极大地损坏邯郸在外国友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还会给外国友人在邯郸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邯郸市政府、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个人和团体、权威媒体机构应加强协调和配合,尽快出台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化标准和规定,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规范工作的宣传和监督,以使邯郸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梅娟,李静.邯郸市非旅游景点英文公示语使用情况调查.科技咨询,2010,(1):239-240.
【关键词】分类器 机器翻译 歧义词汇 多投票策略
1 概述
汉英机器翻译是指使用计算机自动地将汉语句子转化为具有相同含义的英语译文的过程。汉英机器翻译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汉语句子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歧义词汇。汉语单词“面”是一个歧义词汇。在汉语句子“打着一面旗”中,“面”是“个”的含义。在汉语句子“去买面”中,“面”是“粮食”的含义。在自动翻译过程中,计算机需要确定单词“面”在句子中的真实含义。
目前,汉-英机器翻译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学资源来实现。所使用的语言学资源主要包括:机器翻译词典、翻译规则库、翻译实例库和概率化的短语翻译对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主要包括:汉语分词工具、汉语词性标注工具、汉语句法分析工具和汉语词义消歧分类器。根据以往经验统计,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占到了整个语言现象的42%,其比例是相当之高的。如果能将词义消歧结果融入到自动翻译过程之中,必将降低翻译的难度并且提高自动译文输出质量。因而,词义消歧对于提升机器翻译质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机器翻译的种类有很多,但较为成型且广泛应用的仍然是基于语言学知识的机器翻译系统。词义消歧知识的形式主要包括:词义消歧模板和词义消歧模型。
2 融合多种词义消歧的机器翻译
本文给出了一种使用多种词义消歧策略来进行自动翻译的方法,其框架如图1所示。用户在机器翻译系统中,输入待翻译的汉语句子。首先,汉语句子需要经过分词工具的处理,切分出所有的汉语单词。对于句子“打着一面旗”而言,分词结果为:“打/ 着/ 一面/ 旗/”。然后,使用词性标注工具来标记出每一个汉语单词的词性。对于以上句子而言,词性标注的结果为:“打/v 着/used 一面/m 旗/n”。在词义消歧过程中,所使用的消歧特征可以为:词形信息、词性信息和语义信息等。在消歧过程中,往往需要开设一定大小的词窗来抽取这些消歧特征。所使用的分类消歧方法包括:朴素贝叶斯算法、最大熵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等。不同的消歧特征、不同大小的词窗和不同的分类消歧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消歧效果。因而,存在着多种不同精度的词义消歧分类器。每种词义消歧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如果能综合多种消歧分类器的优势,必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文使用了m种不同的词义消歧分类器(SC1,SC2,…,SCm)来确定同一个歧义词汇的语义。在输入的汉语句子中,使用这m种不同的词义消歧分类器来判定歧义词汇w的语义类。对于词义消歧分类器SCi (i=1, 2, …, m)而言,提取词汇w所在的上下文,从中抽取消歧特征。根据消歧特征,使用词义消歧分类器SCi来判别词汇w的语义为Si(i=1, 2, …, m)。由于使用了m种不同的消歧分类器来确定词汇w的语义,因而得到了w的m种语义S1, S2, …, Sm。语义Si为词汇w的英语译文。此处,将使用多投票策略来确定词汇w的真实语义。多投票策略的主要思想是:将每种消歧分类器的语义分类结果视作一票,计算得票最多的语义。对Si, S2, …, Sm进行去重,得到了n种不同的语义。将这n种不同的语义视为n个不同的盒子,将Si(i=1, 2, …, m)视为一票投入对应的盒子中。计算每个盒子中的票数,得票最多的盒子所对应的语义St就是歧义词汇w的真实语义。
在确定歧义词汇的真实语义之后,将汉语句子传递到译文转换模块。译文转换模块将根据汉英机器翻译词典来确定汉语句子中其余词汇的译文。在确定这些词汇的译文时,主要依据词汇在当前句子中的词性信息。在输入的汉语句子中,能够确定这些词汇的语义。但是,在机器翻译词典中,这些词汇仍然有不同的候选译文。根据这些词汇在汉语句子中的词性标注,能够唯一地确定其真实译文。汉英语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对于汉语句子“房屋的前面”,其英语译文为“in front of house”。在大规模平行双语语料上,抽取语序相反的汉英语言学单元对。从这些汉英语言学单元对中,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获取翻译规则库。译文转换模块使用翻译规则来调整汉语句子的语序,同时,使用每个词汇的译文来生成其英语译文。
3 结论
本文利用分词技术和词性标注技术来处理输入的汉语句子,运用多种不同的词义消歧分类器来确定歧义词汇的语义。同时,使用多投票策略将这些词汇的语义集成到机器翻译系统中。根据翻译规则库和汉英机器翻译词典来确定汉语句子的英语译文。
参考文献
[1]汤小娜.词义消歧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2]王博.中文全词消歧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的性能评测[J].自动化学报,2008,34(5): 535-541.
[3]何径舟,王厚峰.基于特征选择和最大熵模型的汉语词义消歧[J].软件学报,2010,21(6):1287-1295.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翻译适应选择论;旅游文化翻译;译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46-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翻译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国内许多学者对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收集近20年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发现大多数文章多限于随感式或经验式的总结,往往是从中英文化差异入手,探讨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因而研究角度总体比较单一,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且这些研究忽视了作为翻译要素之一的译者的主体性。针对这一研究现状及在全球语境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热潮的背景下,笔者首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翻译这一概念。同时笔者认为应加强结合最新翻译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探讨旅游文化翻译,为旅游文化翻译找寻理论依据,实现旅游文化翻译的真正突破。正如朱纯深所言:“在有些课题的研究中,换一个观察角度,便可以带来新发现新见解。”[1]
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受到译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任何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都在于它解释和指导实际的程度。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生态翻译视角阐述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期在旅游翻译研究方面作出全新的探讨。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旅游文化翻译
1.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于新世纪提出的新译论,也是生态翻译学的奠基理论。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而“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多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次、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①
传统译学研究囿于原语与译语的语言转换,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将翻译看作静态封闭的系统,因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其他的诸多相关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系统内部的诸多要素处于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生态关系。
2.旅游文化翻译
在阐述旅游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之前,应先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旅游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交融渗透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人文关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发强烈,旅游者将愈来愈不满足于山水景物或文化场景的浅层观赏,而追求从文化的高品位上、从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的契合点上去获得一种深度审美愉悦和感悟一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旅游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旅游活动中提供欣赏和享乐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物质产品;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生活制度等;三是心理文化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感等。[2]
刘宓庆认为鉴于翻译学明显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必须涵盖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问题,包括种种文化行为――具有特征的文化生理行为、集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和文化语言行为。[3]而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蕴含或容载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至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兼具旅游翻译和文化翻译的特点,强调旅游翻译的文化属性和跨文化、跨社会、跨语言、跨心理、跨学科的特性。而旅游文化翻译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翻译和文化翻译,它通过对旅游文化内核、身份、共性和异性及其宏、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的研究,进而尽量缩短不同旅游文化特质造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差距,达到异质旅游文化温和抵抗、互尊互爱、和谐交融的关系。因此,旅游文化翻译是依托语言,实现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兼顾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承传的创造。同其他旅游翻译一样,旅游文化翻译的功能特点表现为传递旅游文化信息、增强游客的文化情感体验、激发文化旅游兴趣,即文化信息性、文化情感性和文化诱导性。这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关系。
三、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与“选择”的系统阐述,试图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启示之一是:转换翻译研究视角,将重点转向译者。长久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处于一种被压制、被排斥的一仆二主的边缘化状态,他既要忠实于原文和原文作者,又要小心谨慎地为译文读者服务。而翻译适应选择论首次将“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从而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基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译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复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因此他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这种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对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尤其重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另一启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适应”、“选择”。“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心理过程是:尽量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表现自己的适应能力,主动优化多维的选择转换,不断追求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注:《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9页。]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文化翻译的读者或游客在长期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熏陶下,已形成一种既定的文化心理和认知习惯。这种心理和习惯上的定势制约着他们对陌生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指导下关注的不再是个别、孤立的中国文化信息的传递,而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交流、相融合的大目标,关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
1.译者的多维动态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原文、原语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事实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适应”的基本思想之一是译者对“能力”的适应。由于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模式向另类文化模式的引导性的传播,其关键在于译者。而旅游文化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还需要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和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一个分支,同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因此,汉英旅游文化翻译者首先应适应对其能力的要求,努力充当民族文化传播者和中西文明桥梁的建设者,以实现中国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译者对“能力”的适应可看作是译者对以自身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还包括对以译文读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由于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体验活动,它决定译文读者是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不容忽视、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对于旅游文化翻译的译者而言,无论其翻译是哪种内在动因和目的,他们都不谋而合地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尽量适应读者,赢得读者,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或社会效益。根据Newmark对读者的分类方法,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预期读者可分为学者型读者,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这三类读者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特点。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审美习惯以及对中国文化不同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但他们都是怀着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深切向往和期盼,想通过旅游深度感受中国丰富的山水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现代文化。一般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具有无法消除的历史特殊性和文化局限性,这就会限制特定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认同。然而,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与原文、译文和译文读者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而跨文化旅游者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时,往往会经历文化兴奋期、文化危机期和文化适应期的阶段。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积极、动态地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对异域文化不断超越、不断拓宽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期待。因此,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过程不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单向文化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译者与译文、译文读者等翻译生态环境的辩证对话关系。译者一方面要多维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的固有文化定势和认知心理,坚持“尊重游客、尊重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原则,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引导读者进行中国旅游文化的阅读、鉴赏和体验;另一方面,译者不能一味消极、被动地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而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的胆量,适时拓展、打破、超越、创造他们的文化认知心理,以实现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传播。
2.译者的“自然”优化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文生成的过程就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和以译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总和。[注:《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6页。]而处于“选择”阶段的译者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的译者,而是特定的、被翻译生态环境“激活”的译者,他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事实上,译者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在翻译转换的各个层次。这种选择的内在机制和动机正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而这里的“适”或“不适”,“强”或“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对译者/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和选择程度的一种概括。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来说,基于其动态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的译本或译文由于适应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文化群体、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文本资料翻译和导游口译的不同文体特点,因而有可能共生共存,共同生效。
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的基础上,遵循“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取向,以外国读者或游客为中心,内容先于形式,传承优于传达”的翻译原则,灵活动态地优化选择翻译策略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通常,外国读者或游客对特定中国旅游文化信息了解得越少,译者适应他们认知结构的必要性就越大,越需要对原语进行适应性的文化信息处理。事实上,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维度是相互交织、互联互动的,它们会同时作用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程度。译者在翻译旅游文化信息时应尽力集“信息、情感、诱导”于一体,融“语言、文化、交际”于一炉,在多维动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作者维、社会维、读者维、市场维、目的维等多维度基础上作出最佳适应与优化选择从而得出整体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五、结 语
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变成一种生存需要,也使旅游文化翻译成为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质,是一种新的生态翻译研究途径。这一理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同样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旅游文本为依托,以中国旅游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这是一项极具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但又并非绝对自由。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探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多维动态适应和“自然”优化选择,希望对实际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2]华国梁.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Effective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Tourism
LIU Ya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Law, Wuhan, 430074, China)
又到毕业季了,大家的论文准备的怎么样了,下文是论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恰当的选题是保证毕业生撰写论文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使作者从中获益。而且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恰当的选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直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经验。此外,了解论文写作的相关格式要求,组成部分,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准备工作
首先,作者要广泛大量的浏览或阅读近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和学术权威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国外语。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话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通过广泛的阅读使自己了解目前学术前沿和科研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弄清楚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及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如:这一领域已完成的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深度,该领域的主要发现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空白等。为了帮助毕业生选题,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06年组织部分教师为该院英语系的03级毕业生提供了选题的方向和建议。以下是其中的部分选题:
1)教学法方向: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尝试。2、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3、在英语学习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培养。5、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6、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7、初中英语的课堂提问技巧。8、教师的信念对教学的影响。9、交际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0、在中学开展“英语角”的活动意义及方法。
2)英美文学方向:1、论《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2、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3、哈克贝利,费恩的民主精神。4、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5、谈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格的共性认识。6、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7、《失乐园》的主题探析。8、浅谈感伤主义的形成史。9、“简爱”的艺术价值。10、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3)翻译方向:1、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2、商标名称的特点与翻译3、电影片名的翻译4、汉英公示语的翻译5、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6、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7、从文化角度论汉译英中的变形与求信8、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9、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10、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英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听力15分,填空10分,单项选择15分,阅读理解35分,汉英互译15分。
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考生阅读三篇短文,每篇文章后有五个问题,考生应根据文章内容从每题四个选择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短文选材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热门话题及科普常识等,体裁以议论文、说明文为主,文章的语言为中等难度。
翻译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英译汉,要求考生把前面阅读理解文章中划线的五个句子译成中文。第二部分为汉译英,要求考生把五个难度适中的中文句子译成英文。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句子难度均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关联理论、汉英新闻标题翻译、最佳关联性
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所谓翻译的最佳关联性即译者期望译文接受者在推导原语意图和理解译文时“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笔者认为,最佳关联性也是翻译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理应作为新闻翻译实践和研究的指导原则。
1.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翻译理论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两位对一般的语言交际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这就是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在关联原则之下,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译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关联理论跟翻译结合在一起研究,提出关联翻译论,这个理论“集合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赵彦春:273)。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Gutt认为“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与语段(Gutt, 1991:100, 翻译引自林克难,1994)。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不仅仅翻译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译作者的意图(翁林颖:117)。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准确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2.关联理论与汉英新闻标题翻译
2.1 中英文标题的差异
从词汇上看,中文标题喜欢用动词,英文标题偏爱名词。相同点是两者都喜欢用缩略语、小词及大众化用词和时髦用语。
从语法来看,英文标题多用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时态标志明显。汉语中没有非谓语动词,但可以用偏正结构发挥其功能。汉语标题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语,但英语不行。
从修辞来看,英汉标题风格各异。汉语标题更重文采,讲究对仗和押韵;英文标题则显得质朴和平淡,重在铺陈事实。
2.2 从关联翻译论解读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
上述差异正是理解新闻标题的关键,也是新闻标题的难点和切入点。下面,笔者通过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实例,来解读汉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原则和有效手段。
2.2.1 直译
如果汉语新闻标题的意思简单/直接/清晰,直接翻译成英文后不会产生歧义,并且能被读者接受,则采用直译法。
例1:爱尔兰前卫导演打造中国式喜剧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对中国的挑战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这两个例子均采用了直译法,因为这两个汉语标题都是简单的陈述句,旨在完整表达一个事件的事实,被翻译成英文后也不难理解。所以当汉语标题是单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闻事件的本身即具备足够的吸引效力时,采用直译法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
2.2.2 意译
汉语倾向于在表层意思的背后给读者以深层感悟的留白,力求独树一帜,汉语新闻标题常采用修辞手段如拟人,双关等,这样与本国文化相关联的标题,翻译时最好采用意译法,化隐晦为明示,益于读者理解。
例3:澳新护照承认第三性别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这里第三性别如果直译成the third gender,读者免不了会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在翻译时根据意思写出完整的翻译。
例4:骑驴找马:如何在职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这个标题中,作者引用了汉语中的常见的俗语“骑驴找马”,很好地表现出了在职的工作者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满意但不会辞职,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心态。翻译的时候,采用意译法,用ask the juggle(请处理)以达到不错的翻译效果。
2.2.3 重构标题,合理翻译
依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活动,推理包含了从交际者的明示中确定其交际意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译者可以灵活变通,进行语用调整,以类比移译(赵彦春:282)。由于文化底蕴不同,能被读者迅速找到最佳关联语境的汉语新闻标题被翻译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这时译者就需要将汉语标题进行重构和编译。
例5:11年来超千名老人曾到陈塘庄街市民学校学英语――银发英语角,真有国际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汉语标题主标题过长,对于版面有限的报刊来说,显然不能直译。由于主标题内容在文章中已有说明,译者可以直接翻译副标题。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译者可以编译,old 与world 押韵,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术成美国最流行圣诞礼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这个汉语标题虽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译的话会显得呆板无趣,于是译者采用编译法,在英文译文中添加了主语I,从而拉近了与英文读者的距离。
2.2.4 遵循汉语原文的结构或修辞特色
为力求形式美与意境美,译者在翻译汉语新闻标题时常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段,如对仗,双关,比喻,押韵等,在最大限度忠实原作者的意图的基础上,使读者在获知新闻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译者所提供的最佳关联预警去理解原文的结构和含义。例如:
例7:在美设自由贸易区 帮中国企业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据文章内容,译者添加了主语,变原来的无主对仗句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数相近,这样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读者。
3.结语
新闻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被视为新闻报导的眼睛和灵魂,能够一下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为读者导读。汉语新闻标题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形式,为使译文更好地为英语读者所理解,译者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为英语读者创造最佳关联语境,从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读者的反应。(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冯庆华. 文体翻译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直以来,中国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的“县”被英译为“county”。笔者查阅了国内较权威的几本汉英大词典,如《汉英词典》(修订本)1《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汉英大词典》3以及《远东汉英大辞典》4(原主编人为梁实秋)等,均把“县”翻译成“county”。此外,在书刊论文中,“县”的英文对等词也多为“county”,如王先文论文“美国县制演化及其对中国县制改革的启示”被译为“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ounty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County Reform”5。很多县志的英译也是如此,如《邯郸县志( 1986—2002)——Annals of Handan County》《上海县志——The Gazette of Shanghai County》等6。中国的行政区“县”真的能与英语国家的地方政府单位“county”画等号吗?
“County”一词最早指欧洲国家伯爵们的领地,后来慢慢演变成英国、美国以至英联邦国家最大的地方政府行政单位。根据《韦氏新编国际大词典第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county作为地方政府单位,其含义为“3b: the largest administrative unit for local govern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alled also in England and Wales administrative county and in Scotland civil county. 5a: the largest division for local government within a state of the US with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differing from state to state. 6: the largest local administrative unit in various countries, esp.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7 (第3项b条:大不列颠北爱尔兰王国最大的地方政府行政单位——在英格兰与威尔士称“行政郡”,在苏格兰称“公民郡”。第5项 a条:美国各州最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其行政职能州与州之间有差异。第6项:是其他各国,尤其是英联邦国家的最大地方行政单位。)
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早期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美国的地方政府模式不可避免受到宗主国影响,“county”一词被采用并成为各州最大的地方政府单位。美国的地方政府具体包括county(郡)、municipality(市政自治体)、township and town(乡镇)和special district(特别区)四种类型。美国各州首先被州政府划分为数量不等的county,county里面又包括township或尚未合并的town这样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美国一共有3000多个county 8,除了康乃迪克州(Connecticut)和罗德岛州(Rhode Island),每个州都设有county,而且它们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以上四种类型中似乎没有包含city。实际上,municipality是由city(市)、borough(区)、village(村),以及需要合并的town(镇)组合而成的地方政府。值得一提的是,与county、township、town这样的地方政府不同,municipality不是州政府划分的,只有人们自愿要求合并时才会产生,其权力比较大,相当于自治市。《韦氏新编国际大词典第三版(未删节)》中对city做如下解释“2d: a municipal corporation in the US occupying a definite area and subject to the state from which it deprives its power and for which it exists as an area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ed under a legal charter by a mayor and council, by a commission, or by a city manager and council and being usu. more populous than a town, borough or village.”7 (第2项d条: 美国的地方自治组织机构,占有一定土地面积,隶属于州政府并由州政府赋予其行政权力,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管辖一定的区域,由市长和地方议会或委员会或城市管理者与地方议会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管理,人口一般比镇、区或村要稠密。)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city通常情况下不会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单独出现,它往往与邻近的town、village、borough等合并成自治权力更大的municipality。
由此可见,county是美国最大的地方政府单位,city、town、township、borough、village均包含在其范围之内。但这种划分仅就地理范围而言,并不代表county有权力支配管理这些地方政府,“任何单个政府都没有资格支配其他政府”9。因此,当美国人听到这样的句子“I live in Datong County located in Datong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我住在山西大同市的大同县)”时,肯定会困惑不解。因为county的面积范围要比city大许多。如著名赌城City of Las Vegas(拉斯维加斯市)就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Clark County(克拉克郡)内,并成为克拉克郡的行政中心。
【关键词】 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翻译研究;研究;发展状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致力于文本的检索、取样、分析以及统计,从建立之初就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得到了大量中国学者与专家的广泛关注,不仅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诸如平行语料库、专门用途语料库、和用于研究学习者口语和书面语特征的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等各种类型的语料库,研究方向也从以往单一枯燥的语法、词汇和词典编纂扩展到涵盖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话语分析、错误分析和语言处理等更为专业和全面的诸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研究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学者投入到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之中,使得语料库语言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此外,国内以及国际间的各层次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为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一、外语教学与研究与语料库语言学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研究始终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也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基于语料库的外语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国际、国内的专家和学者纷纷给出了各自的理解。Sinclair强调学习者可直接通过相关语料库资源,凭借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观察词汇索引和扩展语境,从而自觉得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归纳和自我发现。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自建小型语料库或基于现有的大型语料库建立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子语料库,并将其与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相结合,切实地体现语料库对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粗略统计,过去几年中在CSSCI来源的期刊中发表的关于语料库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多达220余篇,内容涵盖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基于语料库的,包括词汇、句法、篇章、翻译、实际应用等各层次在内的外语教学模式探究。下面,笔者以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程度为依据梳理并简单分析了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纷纷倡导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之中灵活地应用语料库:谢应光;郭杰克;何安平、濮建忠和卫乃兴讨论了词汇和语法的关系,强调每个词汇都各有其语法,词汇的意义和结构密不可分,而语言教学的设计则应从词汇出发,突出词汇的核心用法。卫乃兴强调了Sinclair提出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四项重要技能:即1)划分话语意义成分的能力;2)区分“向心式”结构和“离心式”结构的能力;3)对语言认知、讨论和重组的语言能力;4)对语言进行释义的能力。这一观点是以语言描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挑战性。
Tim Johns提出了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简称DDL),意即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之中直接应用语料库数据和相关的检索软件和技术,也就是鼓励和引导学习者观察、分析、描述、概括和归纳语料库中大量真实存在的原料,并在此过程中自我发现语言的规律。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李文中和濮建忠在介绍“数据驱动”学习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如何直接应用语料库索引技术的问题并给出了实现“数据驱动”学习的基本手段。甄凤超详细探讨和分析了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所需的技术。卫乃兴、李文中和濮建忠等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语料库资源的在线查询、检索和共享,实现了四个语料库700多万词的文本资源KWIC网络在线转换、实时传送与共享,并开发了“数字驱动”学习系统。而以白志刚为首的团队凭借语料库数据技术和wiki平台等技术资源和手段,对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俞燕明通过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和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数据驱动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还对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不难看出,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外语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同时,大量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语料库检索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也势必极大的促进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从而激发出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目前的数据驱动教学和实践模式仍处于探索初期,相关的数据和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
外语教师深入地加工和分析现有的语料库资源或现存的学习者语料库,并在实际的诊断式外语教学中应用其成果是语料库间接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国内目前建成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学习者语料库有: “中学英语教育语料库”(450万词);“中国英语学生口笔语语料库”(200万词);“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100万词);和“中国大学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70余万词)等等。通过对比分析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不但可以分析、描述、和概括中间语的使用特点,还可诊断学习者的错误并预测其潜在的学习困难,真正实现“对症下药”,从而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翻译学与语料库语言学
翻译学家Mona Baker 首先创立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式。而张柏然教授认为语料库翻译学是一种以描写翻译理论为其理论基础、以语料库实证研究方法为其手段、力求科学、系统地描写和归纳翻译(包括汉外对比研究)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之概要的学问。语料库与翻译的结合主要包括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开发、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翻译共性的研究、和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语言特征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和研究以及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等等。
一直以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平行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研究与教学研究之中。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依据大量真实语料,从经验论的视角出发,凭借科学的统计方法,描述和概括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理论的抽象。王克非、黄立波认为语料库翻译学不但打破了传统的重视原文本和翻译文本对等的理念,而且破除了原作至上的观点,摈弃了内省法和规约法,以大量的真实的翻译文本为基础,把语际对比和语内对比的模式相结合,凭借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实现对翻译的描述、解释和归纳同时探索研究翻译的本质。总而言之,语料库翻译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和感受的翻译研究的做法,以大量真实的翻译文本为基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分析文本等值概率、检索语境、统计类符/型符比、统计句子长度、词频和搭配方式等,得出研究结论,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廖七一较早地分析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问题,强调指出了与翻译教学和研究密切相关的三类语料库:1)平行语料库;2)多语语料库;3)可比语料库,及其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和翻译的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探索与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国内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普遍起步较晚,现已建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语料库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汉英双语语料库”(20万句对,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BABEL汉英平行语料库”(20万句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汉英双语语料库”(233.589句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通用汉语对应语料库”(约3000万汉字/英文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汉双语语料库”(5万句对);南京大学的“南大-国关平行语料库”等。这些语料库极大地激发了包括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双语词典编纂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在内的一系列相关语言研究。另外,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领导建设的《红楼梦》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对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分析我国经典名著及其译本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卫乃兴等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在筹建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此语料库预期库容将达1000万词(字),涵盖人文、经贸、科技和国际政治等四个子语料库,打破了传统的句对的对齐方式,以机器智能匹配和人工匹配的结合应用为基础,将建立以汉英对应意义单位为其主要对齐方式的语料库。
综上,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刘泽权和朱虹研制的《红楼梦》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可直接应用于文学名著的翻译教学实践之中。王克非指出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北外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的三大方式:1)提供大量丰富的针对某一检索词的双语对译样例;2)为讲授者和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关于某一常用结构的双语对译样例;3) 提供丰富的可供随机提取的多种译本,以资参考对照之用。谢家成和赵宏展也分别指出外语教师可自行建设小型英汉平行语料库并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之中。
三、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纵观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语料库语言学必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当中,而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二语习得、翻译理论、翻译教学、话语分析、自然语言处理、 语言错误诊断与分析、中介语特点研究、词典编纂等领域也必将因为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特别要指出的是语料库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领域,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和翻译学等等,将会更为紧密得结合在一起。随着电脑科技和相关软件的不断研发与升级,语料库也必将更为深入地融入到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 白志刚.语料库与英语专业高年级自主学习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
[2] 郭杰克.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7.
[3] 何安平.语料库与外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1.
[4] 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5] 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6] 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7] 王克非.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2004.
一
、教学任务:
1.本年主要继续担任科技英语的教学。第一学期继续承担的是《电子商务》的教学。这是我第二次带这门课,这次除了认真备好课外,继续不断扩展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课外知识,争取在讲好课文本身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次比上次讲解更详细,而且讲解章节覆盖更广,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学期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概论》的教学。这是我第四次带这门课。但是为了精益求精,我把课本详细地进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件上补充了一些图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增加讲授课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针对大一新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每节课布置作业,坚持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讲解,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在讲授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中不能做到深入和精确,另一方面在教学进度和学生所要求的教学速度上未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是在新学年中我要努力攻克的,希望能在同事和自己的帮助下使得科技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2. 担任了信管083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信管0834班是我从大一第二学期接班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成绩,课下也和学生保持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尽快完成我和学生互相的了解与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完成了从比较基础的《新概念英语》到难度加大的《新视野英语》再到四级强化的教学任务。结合上次的经验,针对各个学生鼓励教学,及时总结学生成绩情况。
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
了和以前上科技英语课的不同。公共英语课强调的是英语基础词汇和应用的培养,而且小班教学更需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所以虽然担任的都是英语课的教学,但是要因材施教,学会在不同的课程中转换角色,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承担了06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和07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的教学任务,翻译是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这门课之前请教了同事,参考了多本资料,教学中补充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通过大量的例子讲解翻译的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这是第一次上这门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面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改进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尤其是科技英语老师,在教学上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毕业论文指导
圆满完成了2010届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工作。这次所带论文涉及经管类经济、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涉猎,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初稿、中期到终期答辩都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最后十个学生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并有几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都选择了大方向、大角度入手,缺少贴身的、时效性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分析。所以,在论文的深度把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一门学业,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受着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心灵闪现的火花。与其说是老师指导学生,还不如说是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回社会大讲堂。
二、班主任工作:
10年下半年接任了英语0612班的班主任工作。这对我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领域。刚接班就面临着校区搬迁的工作。在学
校和系部的缜密安排下,我积极和同学沟通,向同事请教带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搬迁的任务得到圆满的完成。后来在学校的严密部署下,在甲流期间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测量体温。后半学期和考研学生一起拼搏考研,及时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他们及时交流,不时为他们鼓劲。在这虽然不长的一学期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一名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和工作的不易。
关键词:功能对等 政治语言 英译策略 启示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政治性语言的翻译问题研究――以的几次重要讲话为例 ”(Lpssy201212)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有必要向全世界介绍、宣传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因此政治性语言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政治性语言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和内在逻辑构成,其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语言之翻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为中国政治性话语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源语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能准确传达原文的精神与内涵,使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产生共鸣,这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探索政治性语言翻译技巧的尝试。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及其启示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的核心翻译体系是“功能对等”理论。“这种翻译理论的动态特征取决于两种关系的比较,即目的语接受者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应与源语接受者同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大致对等。”(奈达,1984)强调把译文读者反映与原文读者反映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对等”是指二者兼顾,原文与原文读者、译文与译文读者兼顾,使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以读者反映为重点,以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再现原文内容。奈达的翻译理论体现了以读者的反映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并认为翻译过程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与评价,更注重翻译的意义与风格的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政治性语言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的确,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有其独特性,不能死译、硬译或生搬硬套。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政治、文化和消除语言、文字差异,译者采取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对等能更好地翻译出源语语言特点,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态对等。
二、政治性语言翻译之中西思维差异
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首先体现为中西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汉语思维是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即汉语主体意识比较强烈;而西方哲学思维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也就是英语客体意识相对比较强。由此会产生其他差异。例如,汉语多用主动句,而英语则多用被动句。另外,汉语是直观思维,注重意合(parataxis),使读者和听者只在乎句子的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此种思维方式容易轻视形式,“抛弃一切不必要的附属成分,只留下纯粹的思想”(O.Jespersen,1954)。王力也认为“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相似。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还可以通过英汉句子的不同结构反映出来。但语言差异绝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扯到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扯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析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 刘宓庆,1996)。而英语则运用形合法((hypotaxis ),采用严格的形态、词法规则,主谓必须协调一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抽象性特征(连淑能,2002)。
中西思维不同,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思维直接支配语言,弄清它们的依存关系,能在语言与思维之间自如翻译。当然,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在汉英翻译时可能没有一对一的翻译,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不过,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系统思维、现代科学模糊思维,中西思维逐步趋向交叉、合流与融合。
三、政治性语言文字与意义的差异
德里达曾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不过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文字降格为媒介的媒介,永远游荡在意义的(德里达,1974)。语言是建构意义的一种生产模式,它跨越文字的疆界,打破强加于文字之上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揭去文本的表层,给文字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天地。在翻译时用文字还原本源的意义,巴尔胡达罗夫从话语语言学角度,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不能脱离词语意义的运用,要实现对原语意义的全面表达,就要把握语言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得把握文本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消除语言文字对翻译的束缚,特别是汉英译时政治性语言文字表面所隐藏的中国文化、政治背景。例如,如果不了解中国政治,就会把“精神文明”翻译成“spiritual civilization”。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精神”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里的“spirit”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去甚远。“ethical and cultural”则是理想的翻译。同样,“文明”如果用“civilization”,有明显的“未开化”的意义,用“progress”最恰当。其实,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于政治性语言的翻译,更要把政治中所蕴含的政治信息完整地翻译出来,避免读者曲解原意,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的政治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四、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译政治性语言的借鉴
奈达的功能对等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要求内容信息上的对等,同时达到读者反映上的对等,从而指导译者必须精益求精。在政治性语言的翻译中可以直接移植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策略并遵循其原则。依据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政治性语言文字和意义的差异性,实行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导向,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的翻译策略,创造出政治性语言的翻译策略,共同破解政治性语言翻译的难题。
原文就是一句话,从形式上看,该段逻辑结构比较松散,如果按照汉语的逻辑行文,意义会模糊。而英文用了介词短语连接,主次分明,使句子结构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显现出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准确传达了汉语的意义。
综上所述,就政治性语言的翻译而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政治语的意义,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此,要很好地翻译好政治性语言,得了解中西思维的差别和政治性语言文字和意义的差异,然后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运用到政治性语言的翻译中,处理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词汇,厘清中英文句子逻辑关系。这从理论上讲是合理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为政治性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源语文化信息、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保留与再现,实现其信息准确传递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蔡毅,编译.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8.
[2] (法)德里达.论文字学[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4:6.
[3] (英)Otto Jespersen.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
igin[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54:57.
[4]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5.
[5] (美)奈达金堤.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53.
[6] (美)Nida・E・A,Taber,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2004:172.
[7]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上、下[A]//英汉语言文
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2-41.
关键词汉泰词典《现代汉泰词典》历史回顾建议
一、汉泰类词典编纂的历史回顾
词典作为文化产品,也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是受到一定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的,同时,词典也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黄建华 2011:9)汉泰词典的发展过程,折射出泰国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汉泰词典的编纂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1934―1975)
在泰国,与汉语有关的词典编纂,是从泰汉词典开始的。早在1934年,中国侨民萧元川主编了第一部《暹汉词典》(即泰汉词典),为华侨研究及翻译暹文(泰文)之用。
1962年,他又主编了第一部汉泰词典,名为《中泰大辞典》,为帮助翻译和查检中文读音之用。该词典用繁体字编写,排成三栏,正文用“形排”(部首分列检字法)。由于在泰国的华人、华侨、华裔中潮州人约占70%,所以词典中的读音以潮语十五音及潮汕字典之音来标音,但使用泰文声母及韵母注释。它的蓝本较多,如:《辞源》《学生白话辞典》《汉英大辞典》
[1]、各种专门辞书、新闻用语以及各种励志语词典。收词量十万以上。由于它是第一部汉泰词典,所以对某些词语释义不够详尽。为了避免翻译混乱,有时加英文注释,如“同价水”(water equivalent),有些加例证,并用圆括号括起,如:一口
(如:他一口保证)。它的缺陷是:立目较随意,如“也行”“也会”“也就”“也可以”“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下意识之作用”均立目;释文半文半白;义项划分含糊。
1969年,马峰的《中泰会话辞典》出版,侧重于中泰商贸用语。虽然与上述词典相比规模较小,但是它增加了普通话读音,不过仍以泰文声母及韵母注释。检字法欠缺,只提供部首法。词典分成四栏,正文按照笔画顺序排列。
以上两部词典,实际上只是一种词汇手册,主要是为侨民子弟服务,以潮州语学习为主,选词立目缺乏理论指导。今天看来,这两部词典显然已落后,但是它为汉泰翻译奠定了基础。
2.奠定时期(1976―2001)
1975年,中泰两国正式建交后,一些汉泰、泰汉中型双语词典陆续出版。由于泰国华人华侨来自闽南、广东地区的为多,他们信奉大乘佛教,成立了泰国华宗僧务委员会[2]。1976年,任鉴真魔利迦(仁愿)为泰国华宗僧务委员会主任,编纂出版了《汉梵英泰佛学辞典》。这部佛学辞典在泰国影响很大。词典出版数月后,泰皇召见了华宗大会长及法众,接受了华宗大会长等奉呈的《汉梵英泰佛学辞典》。1996年,为庆祝泰国诗琳通公主50华诞,《汉梵英泰佛学辞典》推出崇圣版,在泰国辞书编纂史上获得较高荣誉。1977年又出版了《泰巴汉对照南传佛学辞典》,以利于南传佛教之研究。
此后,几部其他类型的汉泰词典陆续问世。1981年,由杨汉川主编的《英汉泰词典》出版。1986年,杨汉川编译的第一部用汉语拼音标音的汉泰词典――《现代汉泰词典》出版。这部词典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以下简称《现汉1978》)为蓝本编纂而成。其编纂目的是恢复华文教育。该词典的问世使泰国汉泰词典告别了以潮州语为主的阶段。
1992年,泰国政府放开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华文教育的种种限制,有力地推动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由于1986年首版的《现代汉泰词典》为人工编纂,工艺落后,并缺少校对环节,错误甚多,因此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使用智能编纂工艺,全面纠正错别字,并校正翻译,修订后的《现代汉泰词典》于1992年出版。此后几年,杨汉川以《新华字典》、《中华新字典》(有粤语音)等为蓝本,陆续编译出版了一批词典,如《新华汉泰字典》《中华汉泰字典》等。
总之,这个阶段时间不长,出版的词典数量较少,但由于杨汉川的汉泰词典和字典均以中国较权威的词典为蓝本,质量较高,所以他编纂的汉泰词典基本上垄断了泰国市场。
3.暴涨时期(2002―2010)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热”带动了“汉语热”,首先辐射到周边的亚洲国家,汉语学习热潮高涨。这十年来,泰国汉语学习需求也急速上升。据中国教育部2009年来华留学生统计,泰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排第5位。如今汉语已成为泰国人的第二外语,仅次于英语。随着学习需求的上升,汉泰词典的出版数量也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出版约40部汉泰词典,其中有一半是2002年后问世的。尤其是在2002年一年内就有六部汉泰词典问世。杨汉川的《现代汉泰词典》第二次修订后也在2002年出版,改为简体字版(以下简称《汉泰词典2002》)。次年,由中国人裴晓睿主编的第二部中型汉泰词典――《汉泰词典》出版。
这一阶段编纂的汉泰词典,其编纂目的多为为汉语学习服务,所以均是以普通话为主流的汉泰词典。可以说,汉泰词典的编纂出版进入了兴旺时期。2006年,开始出现汉泰直译的电子词典,之后不少类似的电子词典相继问世。近两年还产生了在线汉泰词典,但是其功能和释义的准确性及实用性,均大大落后于中国英汉、汉英在线词典。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汉泰词典编纂出版呈现暴涨趋势,但应该看到,这期间编纂的词典,种类趋于单一,真正有所创新的并不多。数量猛增,但质量还不尽如人意。百科词典、学习词典等的编纂尚未启动。大规模的汉泰语料库有待开发与利用。
表1汉泰词典出版时间分布一览[3]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汉泰小型汉泰中型汉泰图解汉泰分类词汉泰成语熟语汉泰字典双解汉泰中华字典汉英泰小型汉英泰中型汉英泰图解汉英泰俚语汉英泰商务汉英泰成语熟语佛学汉梵英泰佛学泰巴汉汉英日泰图解汉英泰日一千词汉英法日泰一千词
1962―197021
1971―197911
1980―198911211
1990―199931
2000―20101231142111111
二、泰国汉泰词典简评
目前泰国出版的,与汉语有关的词典中,英汉泰等多语词典数量较多。大型汉泰词典尚未问世,中型寥寥几部,小型较多。中型汉泰词典中,有三部较有影响,其中杨汉川的《现代汉泰词典》最具代表性。所以下面先对裴晓睿及佩祺两位编纂的汉泰词典加以介绍,在第三部分对杨汉川《现代汉泰词典》详细评析。
1.裴晓睿《汉泰词典》
2003年出版。由中国泰语专家,北京大学裴晓睿教授主编。该词典一上市,就非常受读者欢迎,迄今已是第五次印刷。它收词较少,仅3万个词条,32开,共564页,它的特点是简明实用。
值得肯定的是,该词典附录内容充实,词条信息丰富。词条标注了词类、专业学科、语体和感彩。但该词典也不无缺陷,如缺乏词源标注。目前许多中型词典在释文后往往标注词源,如:《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以下简称《现汉2005》)“阿门”条释义为:“犹太教、基督教祈祷时常用的结束语,……[希伯来 āmén]。”词源知识可为读者提供词语的来源信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源语语言和文化,增强词典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关于词典条目排列法,该词典在其前言中说,同音同调的汉字按笔画多少排列,但是依笔者考察,它并没有按笔画多少排列词条,如bàn下有: 扮、拌、伴、瓣、半、办、绊。条目排列缺乏科学性,无规律可循。
关于收词,由于该词典参考了十几种词典,所以有些《现汉2005》未收入的词,它也收入了,如:奥斯卡奖、八字名、八字脚、八字形,并且增加了一些专业术语,如:白蛋白〈生化〉、白粉病〈农〉、白化病〈医〉等。但是漏收了某些常用的俗语,如:八字没一撇、半死不活、笨头笨脑。但有些新词还未收,如:白色污染、背景音乐、电子邮件等。
关于义项设置,该词典只取词目的主要义项,如该词典中“白”只收一个义项“ (白)”,而《现汉2005》里有10个义项。再如“包”,该词典收有3个义项:“〈动〉〈名〉 (〈动〉包;承包;〈名〉装东西的口袋)”,《现汉2005》列有12个义项。实际上该词典提供的这3个义项基本上与《现汉2005》中的6个义项相对应,其中泰语的“ (承包)”义已经涵盖了《现汉2005》的第8―11四个义项。由于语言的转换,双语词典的释义要特别注意某义项内涵和外延覆盖面的不同。双语词典的释义,不能追求每个义项都与其蓝本简单对等,该词典这样处理还是很合理的。
该词典的特点是释文简洁,它的译文无严重问题,这应该归因于编者是泰语专家,并且具有几十年的在泰国教授汉语的经验。该词典的缺点是规模较小,缺乏例证。
2.佩祺《汉泰词典》
2010年出版,佩祺主编。收入5万多个词条。虽然该词典中并未提示参考何种文献,及以哪种词典作为蓝本,但是笔者考察发现,词典正文的条目安排与收词情况基本上与《现汉2005》相同,只是对少量不常用的词条予以删减。尽管如此,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词典没有部首检字表,也未提供语体标注等内容。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很大的区别,词典中若未提供任何语法、语用信息,自然会影响读者对词汇的运用和理解,如:“I”《现汉2005》标了“〈书〉”(书面语之义),而该词典仅提供对等词 (傻),未见语体标注。
其次,为了节省篇幅,该词典把《现汉2005》分立的同形词条目全部合并在了一起,如:“艾”《现汉2005》分别立了4条:“艾1多年生长植物……也叫艾篙;艾2〈书〉年老,也指老年人;艾3〈书〉停止;艾4〈书〉 美好;漂亮。”而该词典却将上述四条合并成一个条目“艾 (年老,停止,漂亮)。”这样的释文不便于对“艾”的不同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再次,该词典强调它的创新主要是收词量大,收入较多新词,释义更加精确。但据笔者考察,它的释文存在许多可商榷之处,如:“把关 (把守关口)”;“暗送秋波 (暗中勾搭)”。译文残缺,释义涵盖不全。再如:“阿猫阿狗”《现汉2005》的释义是“〈方〉泛指某类人或随便什么人(含轻蔑意)”,而它的释义是“ (第三人称)”,显然是误译。
最后,该词典缺乏例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缺陷,不仅减少了它的可信度,也不利于指导词语运用。
三、《现代汉泰词典》编纂评析及相关建议
目前在泰国收词量最多、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词典是《现代汉泰词典》。它富有很强的时代性:第一次采用简化字;第一次使用汉语拼音,并按音序排列等。由于它以《现汉》为基础,不论在收词量,还是在例证的配置等方面,在泰国词典中均独占鳌头,代表了泰国汉泰词典的最高编纂水平。尽管它的蓝本《现汉1978》已显陈旧,但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应该说这部词典是有历史功绩的。
本文把《汉泰词典2002》和《现汉2005》加以对照,并与其他同类词典比较,对《汉泰词典2002》的编纂情况加以评析,指出其缺陷,同时对同类词典的编纂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汉泰词典的编纂有所帮助。
1.关于索引
词典索引主要包括音序索引、形序索引、字母索引、主题索引、双向索引等。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基本特点是一字一形。虽然也能见形知音,但是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如果不考虑词目的书写形式,仅凭其读音就没有足够语义区分度。因此,汉语的音序排检是建立在语词书写形式上的,是形态制约下的音序索引体系。(章宜华,雍和明 2007:67)
在汉语中,形序索引有部首法、笔画法、笔顺法、笔形代码法等类型。基于汉字的特点,部首法、笔画法索引应是中型以上的汉外词典中不可或缺的检字方法。《汉泰词典2002》由于考虑到泰国盛行繁体字,虽然现在也开始使用简体字,但仍保留繁体字。词典的多字条目大多仍以繁体字形式出现。因而它未使用其蓝本的189部部首检字表,而是选用250部部首检字表。
过去对于部首的选用,未有统一标准。但近几年新出版的辞书陆续采用了《汉字统一部首表》201 部,如:《新华字典》(第10 版)、《现汉语规范字典》、《中华字典》、《现汉2005》,中国辞书体现出部首规范化的趋向。
泰国汉泰词典至今尚未使用201部首。因此以后编纂汉泰词典也应采用《汉字统一部首表》201 部,这样可与中国辞书保持一致。
2.词目更新
《汉泰词典2002》在编译过程中,基本上遵循蓝本原有的词目,增减词目不超过总数的7%。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有演变。目前《现汉》已更新到第6版。删减陈旧词条,调整及增加新词,是每一次修订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收词方面,本文把《汉泰词典2002》与其蓝本《现汉1978》及《现汉2005》比较,发现《汉泰词典2002》特别收录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如科技术语、医学术语等,如:绊创膏、病理变化、剥床、爆鸣气、北五味子、不定式、产科学、场磁铁、超市微生物、传染病肝炎、传尸等。大部分词条的增加是有道理的。但有的词条值得商榷,如“剥床”“传尸”等词汉语中没有,一般中国人也不解其义。再有,有的所谓词语只是一种临时组合,不宜立为词条,如“传染病肝炎”等。
在单字条目上,以“A”字母为例考察:《现汉2005》增加了5个字,即:“吖、嗳、v、H、ァ薄U庑质欠浅S米郑《汉泰词典2002》未收入无可厚非。
在多字条目上,以“电”下面的多字条目为例考察:
《现汉2005》共收有多字条目165个;《汉泰词典2002》共收有多字条目126个。
《现汉2005》有而《汉泰词典2002》没有的词条,达69个,其中常用词条如:电动、电话卡、电荒、电脑、电脑病毒、电子图书、电子眼、电子邮件等。
《现汉2005》没收而《汉泰词典2002》收录的词条共30个,均是目前不常用的,如:电滚子、电弧焊接、电钮、电热厂、电枢、电泳、电晕等。
总的来说,《汉泰词典2002》收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重科学轻语词;一方面由于蓝本过时而词条未更新。这是时代造成的,不能苛求。但以后修订《汉泰词典》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3.语法及语用标注
语文词典中的语法及语用标注包括词类、语用、词源、专业学科等信息。语法信息是现代词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汉2005》对所收词条做了全面的词类标注。由于《汉泰词典2002》是以《现汉1978》为蓝本,所以词类标注缺乏系统性。词类的标注可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更好掌握及运用词语。以后编纂汉泰词典时应在这方面加以完善。
学科(专业)标注能告诉读者某一个词或某个词义属于某个学科领域或某个技术部门。《汉泰词典2002》吸收了其他双语词典的优点,提供了40个学科标注略语,如: 测量、地理、地质学、法律、建筑、教育、化学等。这是值得肯定的。
笔者建议汉泰词典吸收汉英词典的优点,增加感彩、语体色彩标注,增加〈褒〉、〈贬〉、〈成〉、〈粗〉、〈惯〉、〈谦〉、〈俗〉、〈套〉、〈婉〉、〈讽〉等标签,使词典既有学科标注,同时兼顾语文信息,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4.释义问题
释义准确是对一部词典最基本的要求。关于《汉泰词典2002》的释义,学者李得卉曾做出评价:1.释义和例证部分编排很粗糙;2.词义缺失过多;3.忽略汉泰文化差异,导致释义出现偏差;4.缺乏词汇的语法语用信息;5.缺乏惯用法说明。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双语词典释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对该词典释义方面存在的一些微观问题加以分析,主要问题归纳为:
(1)释义对应不当。对应选择法用于当原语词的语义域宽、概念大,而译语词的语义域窄、概念小时,或原语词某个义项包含有某些细微的意义差别时,词典编者列举可能的对应变体,以供词典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译文。(黄建华,陈楚祥2003:110)而《汉泰词典2002》的释文却违背了“对应”原则,如:“碍口”《现汉2005》的释义为:“怕难为情而碍于情面而不便说出。”《汉泰词典2002》的释文为:“
(说不出来;感到窘迫;无所适从;怕有害于其他人或自己而说不出来;难为情 )。”把一个整体释义拆得零零散散,显然不妥当。
(2)释义嫌冗长。双语词典是涉及两种语言的词典,其主要任务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中找出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意义相等(或相近)的对应词(兹古斯塔 1983:404),一般不做解释。因此双语词典的释义方式主要是,尽可能地提供目的语中的对应词语。然而,《汉泰词典2002》的释义没有体现这一原则,而是把蓝本的释文照搬过去,如“帮助”的释义为:“
(帮、帮助(在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方面))。”这样就使释义十分冗长。实际上,“帮助”一词在泰语中,并非是“词汇空缺”,这样的词应使用对应词翻译。
再者,《汉泰词典2002》有的对应词过多,如“把揽”的释义是:“ (尽量占有、包揽、涵盖所有、承包所有 、把持所有)”,提供了五个对等词,显得重复、唆。在这方面,与其他同类词典相比,《汉泰词典2002》存在较大的缺陷。
5.例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黄建华(2003:60)指出,例证不仅补充说明词的意义,使其具体化,而且说明它的语法特点、搭配范围、修辞色彩等。例证的选用往往能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例证得当与否,是双语词典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迄今为止,《汉泰词典2002》是泰国唯一一部有例证的汉泰词典,因此在功能方面,它是最完整的。《汉泰词典2002》例证基本引自其蓝本《现汉1978》,并译为泰语,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现汉》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修订,但《汉泰词典2002》的例证未做调换,有不少例证还保留着某一时期的时代印记,如:
鄙视~体力劳动是剥削阶级思想的表现。(《现汉1978》)
(《汉泰词典2002》)
他向来~那些帮闲文人。(《现汉2005》)
另外,双语词典不能盲目照搬蓝本例句,因为蓝本中的部分例证过难,学习者不容易理解,如:《现汉2005》中“不时”的例证是:一边走着,一边~地四处张望 |在丛林深处,~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例中的“四处张望”“丛林深处”“布谷鸟”,对于外国人来说都是“难词”。在编纂双语词典时,编者应酌情选用蓝本中的例句,必要时,可针对本国学习者汉语水平,做出相应调整。
附注
[1]出版时间较早,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泰大辞典》前言中提及把它作为参考蓝本。
[2](Khana Kammakan Songchin Nikai) 中国华人寺庙及僧侣的佛教领导机构。曼谷王朝拉玛五世(Rama V,1868―1910年在位)时期,中国大乘佛教随着华侨传入泰国,华宗僧侣组成不同门派,分散在曼谷各寺庙斋堂。
[3]本文主要考察范围是泰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以及泰国规模最大的书店(seed书店)。再版词典和泰汉词典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龚益波.泰国潮州籍华侨华人的中华乡邦文化情缘.东南亚之窗,2010(1).
2.黄建华.词典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鉴真摩利迦等.汉梵英泰佛学辞典.曼谷:古庄普门报恩寺图书馆, 1977.
5.鉴真摩利迦等.泰巴汉对照南传佛学辞典.曼谷:古庄普门报恩寺图书馆,1978.
6.焦新. 教育部:2010年在华学习外国留学人员突破26万人.中国教育报,20110303(1).
7.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李得卉.浅探《现代汉泰词典》的几个问题以及汉泰词典的编纂.∥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
9.李志江.现代汉语通用字的部首定位.语文建设,2001(6).
10.马峰.中泰会话辞典.曼谷:卡森班地,1969.
11.裴晓睿.汉泰词典.曼谷:特色地出版社,2003.
12.佩祺.汉泰词典.曼谷:普办亚出版社,2011.
13.万江波.双语词典的翻译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韦丽娟.论现代泰语词典编撰与汉泰语词典概况.文教资料,2007(7).
15.萧元川.暹汉辞典.曼谷:南美有限公司,1934.
16.萧元川.中泰大辞典.曼谷:南美有限公司,1962.
17.杨汉川.新华汉泰字典.曼谷:荣撒出版社,2003.
18.杨汉川.中华汉泰字典.曼谷:荣撒出版社,2006.
19.杨汉川.现代汉泰词典(简体字版).曼谷: 荣撒出版社,2010.
20.杨作为.泰国汉语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东南亚研究,2003(5).
21.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