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2:4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学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20-03
一、引言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科技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指一切论及或谈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或口语[1]。随着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对于科技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虽具有扎实的英语翻译功底,但往往缺少对专业背景知识的了解,专门的科技研究人员又很少对英语写作和翻译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而对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判别认识不足,缺乏语篇意识,所以“相当多的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欲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或文摘上发表他们的科技论文,但往往由于‘poor translation’被退稿”[2]。虽然前人也有对地学科技论文翻译的研究,如地学科技论文文题与摘要的英文翻译讨论[3]、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4],但缺少从汉译英角度对水文地质专业汉英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水文地质专业科技文体的特点,结合典型汉英翻译实例,对水文地质专业科技论文的汉英翻译提供指导,丰富科技论文翻译研究内容。
二、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文体特征和英译方法
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具有科技文献的一般特点:无人称、语气正式、陈述客观准确、语言规范、文体质朴、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性强[5]。因此,对于传递科技信息的专业文献,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忠实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文体风格,注重原文的客观性、信息的准确性、逻辑上的连贯性和表达上的规范性,同时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确保译文简洁、易懂。简言之,就是翻译时应遵循“准确、清晰、简洁、规范”的原则:准确是指翻译时确保所传达的科技信息、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清晰即译文应表达清晰、行文通顺、完整正确传递原文的信息,避免行文晦涩;简洁指在准确、清晰的基础上使译文变得简洁,不累赘,无冗余;规范即对文中所出现的术语、缩略词、符号、公式等都要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标准。此外,译者应避免流露个人感情和各种修辞手段,客观描述原文所传递的科技信息。以下就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探讨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一)词汇
专业文献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大量地使用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这也是翻译时的难点之一。专业词汇是指仅用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词汇或术语,在某一学科具有固定的含义。按构词方式来分,专业词汇可分为两类:一是某种专业特有的词汇,如aquifer(含水层)、hydrolysis(水解);二是取自英语中的常用词,在水文地质专业中成为专业术语,如horizon在英语中一般作“地平线、眼界”的意思,在水文地质专业中却具有“层”的意思,如impervious horizon(不透水层)、illuvial horizon(沉积层),再如fault(缺点)和fold(折叠)在水文地质学里分别译为“断层”和“褶皱”。
半专业词汇一般不专属于某一学科,在不同学科表达不同的意思,如depression,日常英语中作“忧伤、沮丧”的意思,在气象学里指“低气压”,医学上指“抑郁症”,经济学中指“经济萧条”,水文地质学中是“凹陷”的意思,如continental slope depression(陆坡区凹陷)、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地下水降落漏斗);channel物理学上指电路,水力学中指“河道、河床”,如channel slope(河道比降);vegetation在医学上指“增殖体”,但在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里指“植被”,如herbaceous vegetation(草本植被)。因此,译者必须在熟知这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准确快速地应用于专业文献的翻译。
此外,出于简略和方便的需要,缩略语也广泛使用于水文地质专业中的专业词汇里,一般是由某一词语组合中主要词的大写首字母组成,如GW是groundwater地下水的缩写,PRB指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渗透反应墙),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人工神经网络),GA―Genetic Algorithms(遗传算法)。对于缩略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缩略词不能直接用于文章标题,应给出全称。(2)缩略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给出全称。(3)同一缩略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因此在翻译过程别需要注意缩略词的使用,避免造成误解。
(二)语法
水文地质专业文献汉英翻译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名词化倾向、非限定性动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
1.时态、语态。水文地质专业英语文献多用动词现在时,尤其是一般现在时,用以叙述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自然现象或真理,以示行文的客观。专业文献倾向使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与主动语态相比,被动语态表达更为客观,也有助于突出句中所出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上。
老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和古生物地层学等的教学和科研。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教学科研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xxxx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老教师,老师注重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传帮带,从备课教案分析、试卷难宜程度的把握,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授课技巧都能给予新进教师精心细致的传授。除课堂教学外,注重课余时间指导本科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学习兴趣,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从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其中09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遗迹化石的发现》获得学校挑战杯赛二等奖,这对在校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罕见的。老师注意将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与设计数十人,培养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三、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成果显着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事业发展中齐头并进的两项指标,老师一贯注重科学研究,主持及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煤炭基金、煤炭部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深部煤特性和煤变质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岩成分对煤孔隙和吸附特征的影响(煤炭科学基金)煤中微量元素的有机亲和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二连-海拉尔盆地群煤-锗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中微粒矿物的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这些课题的研究工作中,科研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养成了勤奋钻研、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科研风格,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煤田地质学、煤地球化学、煤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特征和地质因素分析、古生物演化及海洋沉积生物壳体化学指标古环境意义等研究领域到中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发展动态,科研视野开阔,科研思想活跃,为从事交叉学科科研选题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侯增谦研究员男,1961年6月生,河北藁城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获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学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88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日本地质调查所ITIT研究员,原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科技处处长;1998年8月起,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助理,2000年4月起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05年12月起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副主席、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会士、中国国际地学计划(IGCP)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矿物岩石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杂志编委。
侯增谦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他立足青藏高原,主要围绕大陆成矿作用,结合特提斯对比,在大陆成矿理论、区域成矿规律和勘查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系统成果。作为首席科学家,他领导国际地学计划IGCP-600项目1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青藏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2项,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4项。他主编国际期刊专辑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在《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Economic Geology》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70篇, 他引5 008次(SCI数据库),入选2014~2016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侯增谦研究员先后两次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碰撞与成矿”多学科综合研究,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三段式过程,阐释了碰撞过程与成矿系统的内在关联,创新性地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为建立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框架,为实现青藏高原重大找矿突破发挥了指导作用;系统开展了中国、三江,伊朗,巴基斯坦等地斑岩型铜矿的重点解剖和综合对比,率先发现大陆碰撞造山带是产出巨型斑岩型铜矿的重要新环境,创新性地提出了碰撞型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型,U释了碰撞成铜矿的新机制,发展了斑岩型铜矿成矿理论,推动了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的重大找矿突破;系统研究了中国三江地区和伊朗等大型―超大型沉积容矿铅锌矿,发现经典理论存在的缺陷,创新性地提出了逆冲褶皱系铅锌成矿新模型,建立了“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矿+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定位”的找矿方法,指导青海多才玛矿区找矿实现新突破,使之实现由中小型矿向超大型矿的历史性跨越。
此外,侯增谦研究员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合作厘定三江构造-岩浆-成矿框架,系统揭示了三江地区成矿规律;率先开辟古今海底热水成矿对比研究新方向,揭示出硫化物成矿新机制。近年来,他又创新性地提出碳酸岩岩浆起源和稀土矿床成因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采矿专业等地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普通”即典型地质作用与过程,着重论述“典型”的地质现象与产物。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成、物质组成与演化、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从行星地球、固体地球、流体地球和社会地球等基本地质问题的视角进行论述,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地学行业的发展、进步,地质勘查、工矿企业、石油及煤炭等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讲授必须适应新形势,并能突出体现地球科学的特点。普通地质学作为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目前,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大多数高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但传统多媒体教学对于知识点繁复的课程和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来说传递的信息量较大,学生易形成以记忆为主的学习习惯,忽视重在理解的学习本质。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缺失,难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对地质知识的理解能力。如板块的运动模型、岩浆活动、断层形成、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等,多媒体版面或黑板只展现完全静态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各个独立分散的知识点上,影响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接受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联系。普通地质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理论与实物结合性强,知识面广,但是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
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缺乏真实地质训练的针对性,不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由于地质理论中涉及学生动手作业的内容,如岩石薄片结构的描绘、地质图的绘制、古生物化石形态的素描等,以往课程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匮乏,缺乏师生互动。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较差,欠缺基本地质素养。同时,学生缺少对地质图、地质现象和地质实体的分析能力,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
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不高。地质学科原有的教学体系突出理论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讲解,但是在课程安排中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的训练较少。特别是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综上所述,普通地质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本次对普通地质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改革要从拓宽教学手段和促进体系耦合两方面进行探讨;而实践教学则要从增加实验教学和注重授课方式展开叙述。两者相互搭配,共同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一、拓宽教学手段,提升视觉认知
普通地质学课程中部分内容在概念和形成原理上较为抽象。例如,褶皱与断层的形成机制,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机理等较抽象的知识点,仅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增加地质挂图和模型,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动画展示,将抽象的过程动态地演示给学生,能将复杂地质理论条理化、简明化。另外,在野外实习基地拍摄实地教学视频,就地取材,将课本内容录制成视频,在课上通过视频为学生讲解,使学生“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视频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开阔了眼界。
二、促进体系耦合,加强图解教学
耦合是通信、机械行业的专业词汇,引申为某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形成知识结构“耦合”。反映在课程中,就是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传统的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多为对理论的概括阐述,缺乏与实践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我们应将所有内容重新进行归类整合,使得模块化内容能够服务专业学习。例如,在宋春青主编的第四版《地质学基础》中将内容分为绪论、地球的基本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壳演化简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又进行了细分。这样整合一方面使学生更易于明确各模块的知识点、技能目标;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师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兼容性,而学生则容易根据目录顺序有序地延伸知识内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只有把握基本结构,才能提纲挈领,更深入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部分知识具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例如,课堂教学中增加对矿物解理、断口、断层的整合类型的临摹教学,对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的描绘学习方式,以及地球演化史的表格总结法等图解教学方式,都非常利于学生理解学习。
三、增加实验教学,丰富学习形式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共性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和实践学习是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初期,教学形式的选择对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过程中,增加实验教学是重要和必要的。实验教学中,野外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需要加大校内实践的学习机会。而校内实践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因此,对实验室的手标本、显微镜、地质挂件、各类膜片等实验教具以及实验的形式、内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较为重要。
首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应重视与地质实物或地质模型的结合,剖析所讲理论知识与实物的对应联系,展示所讲内容在实物中的体现。在此拟列以下实物内容: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岩等)、中性岩类(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等)、酸性盐类(花岗岩等)、碱性岩类以及火山碎屑岩;各类沉积岩、变质岩及少量化石标本等。
其次,应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例如,某种古生物化石理论讲解完成后可让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以加深理解;一张地质挂件可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阐述主要内容,以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及地层古生物可着重让学生掌握对其进行识别和鉴定的基本方法、步骤。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地质论文和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地质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及创新能力。
四、注重授课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目前高校教学设施比较现代化,许多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带给师生极大的方便,但在授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因此,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教师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教师在讲授时注意启发、引导。既可采用先设问再解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可采用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在讨论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氛围中探讨交流后,再由老师就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做出分析。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做鼓励了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问题,独立开拓知识领域,锻炼了思考能力。
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际教学工作固然重要,但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穿插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地质实验。如结合课堂教授的知识对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等内容综合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模式与动手实践双重模式下拓宽所学知识广度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对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起重要作用。其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基本地质概念、原理,掌握基本地质技能具有推动作用。普通地质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合理搭配。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为相关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项目名称: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2014258)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是要有真实的科学依据的,如果参考文献没有科学依据,那么就不算是科学论文,我们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了科学的继承性,这是反映作者科学作风和态度的表现。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煤矿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赏析。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徐永忻.《采矿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岑传鸿、窦林名.《采场顶板控制与监测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林在康、左秀峰.《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6]杨梦达.《煤矿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6]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矿井水灾防治》.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伟韬、武强.《煤层底板断裂滞后突水现状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6
[8]董利.《回采工作面平推硬过断层冒顶事故的技术分析及防范》.煤矿安全,2006
[9]《平顶山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对策》煤炭科学技术.2006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邹喜正、刘长友.《安全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宝明、陈炎光:《中国煤炭高产高效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于海勇.《放顶煤开采的基础理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5]王省身.《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6].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7]岑传鸿、窦林名.《采场顶板控制与监测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8]蒋国安、吕家立.《采矿工程英语》.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9]李位民.《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与工程实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10]综采设备管理手册编委会.《综采设备管理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11]中国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12]朱真才、韩振铎.《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3]洪晓华.《矿井运输提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煤矿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物资供应局.《煤炭工业设备手册》.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章玉华.《技术经济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郑西贵、李学华.《采矿AutoCAD2006入门与提高》.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杨梦达.《煤矿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6]刘刚.《井巷工程》.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关键词:构造地质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方法
一、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认识教学要求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1)认知型:即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认识和了解。包括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褶皱、断层、节理等;(2)技能型:即对基本地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读地质图、绘制剖面图、利用赤平投影处理各种地质数据、绘制等值线图等。(3)推理和分析型:即利用基本理论和技能对某一具体地区的构造演化与发展做出合理判断,如利用节理资料恢复区域古构造应力场、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件和有关资料反演区域构造发展史等。可以看出这3种类型的课程内容,认知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技能是实际操作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而推理和分析则是衡量一名地质工作者专业修养和水平的标准。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对于认知型知识,一般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及原理,能够把握每个概念和术语的核心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些概念,不加理解的记忆很容易遗忘。例如在讲解了线状构造产状要素时,会涉及到倾伏和侧伏两个概念,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感觉很容易混淆。实际上倾伏和侧伏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线状构造的两个术语,前者是描述某一线状构造在空间的产出状态,类似于面状构造的倾向;而后者是描述某一线状构造在其所在平面内的产出状态,其产状要素只有在确定了所处平面才能测量。理解了这些特征,概念就不易混淆或忘记。
对于技能型知识,一般要求学生具备地质图件的判读能力,掌握基本的作图方法。主要通过实验课及课后作业达到训练的目的。对于作图方法,学生应注意各种地质图件的规范和要求,在编制图件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把地质图件的各个要素都仔细的完成,不可随心所欲,自创标准。《构造地质学》课程的配套教材实习指导书上有大量的地质图,实验课作业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学生在完成实验课程作业的基础上,把有关课程内容的地质图作为练习,仔细思考,达到对地质图的判读能力的训练。
对于推理和分析型知识,是在前两种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前提下,对具体构造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的训练,实验课程中的一些课后作业,就是对这种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
二、善于总结规律,简化问题
《构造地质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及时总结。例如褶皱一章中,讲到里卡德对褶皱的分类,他把褶皱分分了七大类,每一类型都有不同名称和对应的产状要素,不容易记忆。可是,仔细分析发现,这种分类命名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名称是按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褶皱定名的,而轴面、枢纽产状分3种,直立、倾斜和水平,同时注意轴面和枢纽都倾斜时有两种类型及当轴面水平时枢纽不可能直立或倾斜和当轴面倾斜时枢纽不可能直立,则七种褶皱类型通过两两组合很容易推到出来。掌握了这种规律,里卡德褶皱分类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再例如,讲到兰姆赛的等倾斜线法的褶皱分类,内容也很多,且容易混淆,同学们可以把分类中3个关键问题总结起来,编成如下的表格(表1),则记忆起来比较方便,同时也容易对不同类型的褶皱进行对比。
表1 褶皱的等倾斜线分类简表
类型
等倾斜线形态
等倾斜线长度
代表性褶皱
ⅠA类
向内弧强烈收敛
翼部大,顶部短
顶薄褶皱
ⅠB类
向内弧收敛
垂直层面等长
平行褶皱
ⅠC类
向内弧轻微收敛
翼部短顶部长
过渡褶皱
Ⅱ类
平行褶皱轴面
平行轴面等长
相似褶皱
Ⅲ类
向外弧收敛
翼部短,顶部长
顶厚褶皱
三、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
任何一种构造类型,都是在自然界三维空间中产出的。因此,对构造问题的思考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也就是可以将平面立体化,将数据立体化。例如,我们在课程中碰到的地质图,都是将三维空间的地质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或者地质体产状数据,是将空间地质体转化为数字表示,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地质体、构造之间的关系,我们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模型,这样才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构造与地质体、构造与构造之间的关系,利于我们分析构造问题。当然,这种空间想象能力,不是通过几道简单的习题就能建立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空间想象力。经长期的练习,会达到好的效果。
四、善于综合应用知识,抓住主要矛盾
尽管我们学习过程,是将各种地质构造分开描述与讲解的,但实际上自然界系统中,各种构造现象,往往是共存在同样一个地区或地质体,当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就要善于综合应用知识,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例如,同学们学完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后,知道褶皱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征,而断裂是岩石脆性变形的标志,而我们经常看到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同时在一个地区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如岩石的力学性质、构造变形的速率、岩石变形的性状、变形发生时体系的温度和压力及变形时流体的作用等方面,单纯从环境因素来分析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摘要:“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精选学科基本知识和以问题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课堂讨论+课外分组调研式地讲授油气田开发基础中的难点,加强野外地质实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石油工程;课外分组调研;野外地质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现状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团队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于勘探,石油工程特色不足。目前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内容中,半数以上的学时用来较为详细地讲解石油地质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全部内容。但生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部分的内容,与后期的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关系不大。2.实习与实践偏少。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在大一学习完普通地质学之后有个地质实习,该实习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变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3.考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学校“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
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1.兼顾石油工程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1)精选学科基本知识。要对准确认识油藏模型至关重要的圈闭、构造、储层、沉积相、非均质性等内容有所加强,在现有常规内容基础上,增加圈闭类型及其油气藏类型、圈闭特征参数及其与油气藏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构造类型和构造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储层类型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决策的影响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油藏模型的至关重要的油藏模型建立过程内容应该有所加强,重点介绍油藏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等内容;增加沉积微相和储层属性的井间预测算法;油藏模型在钻井实时监测、开发过程中流体动态分析等方面的应用。(2)以问题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点以问题研究过程的形式来呈现,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油气开发历史进程和现状,选择三类问题对目前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第一类为油气开发已经解决的实际案例;第二类为根据课程内容自行设计的反映油气开发科学原理的问题;第三类为油气生产尚未解决的实际研究课题。2.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1)研究式讲授油气田开发基础中的难点。油气田开发基础课程中涉及很多名词和概念,文字性内容更多一些,单纯讲授这些概念,会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有必要针对石油工程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石油工程专业对于油气田开发基础的需求角度出发,从他们已经了解的或者即将学习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引出油气田开发基础讲授的知识点,实现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对于难以理解的油气开发地质基础理论内容可以以讲授为主,以保证教学效率。但不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问题发现开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得出要讲授的科学原理,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体验问题研究的过程。主要方式包括以问题引导出科学原理的问题研究式讲授[2-3]、案例分析式讲授[4]、实际学科前沿热点课题分析式讲授[5]。(2)课堂讨论+课外分组研究。在讲授中可以穿插课堂讨论。可以围绕关键油气开发知识点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学生可自由发言讨论或分组讨论。包括课堂实际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实际前沿热点课题讨论等[2-5]。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综合应用性、拓展性知识,组织课外分组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研究能力。形式包括文献调研、油田或野外实践考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等。研究的问题包括已经解决的反应科学原理的问题、实际案例或者尚未解决的实际课题等。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学生三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仅通过“普通地质学”和“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油气地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昌平周边地区山脉比较丰富的特点,激发同学们在平时的郊游过程中发现圈闭、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容易地接收和理解一些圈闭、构造和沉积相等方面的名词。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次野外实习,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和圈闭形态实例,力求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将阶段测验、分组问题研讨、分组课外作业、课外自学等活动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超过60%。期末考试中采取论文撰写、论文讲解、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方法。
三、结语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研究和认识油气田地质特征的有关资料获取,掌握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将来从事油气田勘探和油气田开发不可或缺的,也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
关键词:工程地质 专家库系统 功能 界面 模块 开发
1 前言
自2003年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建立“全国工程地质专家库”以来,得到全国各界工程地质(含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相关专业)行业高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已经收到420余份反馈回来的专家登记表,均已录入数据库。“全国工程地质专家库”已初具规模,从针对服务的行业来说,包括水利电力、铁路交通、矿山和工业民用建筑等;从专业领域来说,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研究等;从遍及的单位来说,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部委直属勘测设计院和公司等一百多家;从职称分布来说,包括工程院院士、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从工作职务来说,包括院长、副院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经理、校长、系主任等。
入库的单位及其人数情况: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14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11人;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12人;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43人;国家电力公司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15人;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39人;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11人;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1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7人;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39人(这里只列出了10人以上的单位)。
2 软件功能
2.1 基本功能
① 显示工程地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专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工作职务、工作单位、单位性质、联系方式。 ② 显示专家专业特长,工作领域。 ③ 打印专家表。 ④ 按照入库序号、姓名和工作单位排序,方便检索。 ⑤ 可随时登记入库。
2.2 查询
按照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单位性质、技术职称、专业特长、工作领域等单个字段查询,查询的结果可显示专家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和工作领域,打印专家表。
2.3 高级查询
多个字段的组合条件查询,查询结果可制作报表。
2.4 数据库维护
数据库管理员能够轻松完成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添加、删除、查询等。
专家库可用于人事档案管理、查找工程咨询专家、聘请工程项目评审专家、查找稿件评阅人、聘任学位论文审阅人等。
3 系统界面及功能模块
3.1 主界面
全国工程地质专家库系统主界面如图1所示。界面包括菜单区、查询区、信息管理区和信息显示区。菜单包括记录、查询、管理员和帮助等项。查询区包括单个字段的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按钮。信息管理区由基本资料、专业特长、工作领域、备注、全表浏览、打印、退出按钮组成,点选不同的按钮,信息显示区将显示不同的信息。
3.2 高级查询界面
点击主界面窗口中查询区的高级查询按钮会弹出高级查询窗口,如图2所示。通过该窗口可生成查询条件、选择结果中要显示的字段、选择排序字段、选择组合查询条件,并执行查询。查询结果由查询结果窗口(图3)显示出来。
3.3 查询结果窗口
点击高级查询窗口中的开始查询按钮就可弹出查询结果窗口。查询结果窗口左上部分显示符合查询条件的记录,右上部分是打印全部结果按钮和打印选中结果按钮。下部是选中专家的详细信息,当点选左上部的不同专家,其详细信息会改变。
3.4 查询结果报表打印窗口
点击查询结果窗口中的打印全部结果按钮将弹出查询结果报表打印窗口,如图4所示。上部是打印按钮、导出按钮和缩放比例下拉列表框,中间是报表显示区,下部是页码显示和翻页按钮。
3.5 选中结果报表打印窗口
点击主界面信息管理区打印按钮和查询结果窗口中的打印选中结果按钮将弹出选中专家资料报表打印窗口,如图5所示。
3.6 数据库管理员界面
点击主界面管理员菜单下的管理员登陆菜单项后,弹出管理员登陆对话框(图6),输入帐号和密码后,点击确定按钮进入数据库管理员界面(图7)。
数据库管理员界面由菜单、工具按钮、专家信息编辑区和全表数据浏览和编辑区组成。工具按钮包括移动记录、添加、删除等按钮组成,专家信息编辑区用来编辑专家信息,全表数据浏览、编辑区浏览和编辑数据库记录。
4 工程地质专家库系统开发
4.1 数据库
(1)信息来源
通过学术会议、信件和网上下载(见enggeo.org/xwdt-040106.htm)等途径分发“全国工程地质专家库专家登记表”,收集反馈回来的原始登记表,录入数据库中。
(2)创建数据库
在Microsoft Office Access软件中建立专家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的字段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技术职称、工作职务、专家特长、工作领域、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和电子邮箱等,基本涵盖了专家的基本信息、特长、工作领域和联系方式。
(3)数据录入
数据录入方式有两种方式: ① 在Access中录入; ② 数据维护方式,即在数据库管理员界面中输入数据。
所有专家的信息存储在一个数据表中,每位专家的信息在数据表中表现为一条记录。
4.2 系统功能的代码实现
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工具,运用其集成开发环境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根据软件的功能模块分别创建程序界面和窗口(图1-图7)。开发过程中使用了ADO Data控件、DataGrid控件、DataEnviornment设计器、Data Report设计器等。
下面着重叙述高级查询的实现。在高级查询窗口中,用户填写的查询条件包括查询结果中显示的字段、where子句查询条件、字段排序子句,用字符串连接生成SQL查询语句。然后在专家数据表中查找符合查询条件的专家记录并在查询结果窗口中显示给用户。完成高级查询功能的程序片段如下:
Private Sub cmdQuery_Click()
Dim strKey As String
Dim strSQL As String, strsqlAll As String
Dim strOrderSQL As String
Dim strOrder As String
Dim intLenKey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查询结果至少要显示一个字段
If lstKey.SelCount = 0 Then
MsgBox "查询结果中至少要显示一个字段!", vbMsgBoxSetForeground, "缺少字段"
Exit Sub
End If
If txtCondition.Text = vbNullString Then
MsgBox "请加入查询条件!", vbOKOnly + vbInformation, "提示"
Exit Sub
End If
'查询结果中显示的字段
strKey = vbNullString
strkeys = vbNullString
For i = 0 To lstKey.ListCount - 1
If lstKey.Selected(i) = True Then
strKey = strKey & lstKey.List(i) & ","
End If
strkeys = strkeys & lstKey.List(i) & ","
Next
strKey = Mid(strKey, 1, Len(strKey) - 1)
strkeys = Mid(strkeys, 1, Len(strkeys) - 1)
'where子句查询条件
strWhere = vbNullString
If Len(Trim(strQuerySQL)) > 0 Then
strWhere = " where " & Trim(strQuerySQL)
Else
strWhere = vbNullString
End If
'字段排序字句
If lstOrderKey.ListCount > 0 Then
mstrOrderSQLs = ""
intLenKey = 0
For j = 0 To lstOrderKey.ListCount - 1
strOrderSQL = lstOrderKey.List(j)
If optOrder(0).Value = True Then
intLenKey = InStr(1, strOrderSQL, "(升序)", vbTextCompare)
strOrder = " ASC"
Else
intLenKey = InStr(1, strOrderSQL, "(降序)", vbTextCompare)
strOrder = " DESC"
End If
If intLenKey > 0 Then
strOrderSQL = Mid(strOrderSQL, 1, intLenKey - 1)
If mstrOrderSQLs "" Then
mstrOrderSQLs = mstrOrderSQLs & ","
End If
mstrOrderSQLs = mstrOrderSQLs & strOrderSQL & strOrder
End If
Next j
mstrOrderSQLs = " order by " & mstrOrderSQLs
Else
mstrOrderSQLs = ""
End If
'字符串连接生成SQL查询语句
strSQL = "select " & strKey & " from " & " 专家库 " & strWhere & mstrOrderSQLs
strsqlAll = "select " & strkeys & " from " & " 专家库 " & strWhere & mstrOrderSQLs
adoconnection.Execute strSQL
adoconnection.Execute strsqlAll
If Err Then
MsgBox Err.Number & vbCrLf & Err.Description & Err.Source, vbCritical, "SQL语句错误"
Err.Clear
Exit Sub
End If
Set recResult = New ADODB.Recordset
Set recKeyword = New ADODB.Recordset
frmQueryResult.strSQL = strSQL
frmQueryResult.strSQL = strsqlAll
recKeyword.Open strSQL, adoconnection,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
recResult.Open strsqlAll, adoconnection, adOpenDynamic, adLockOptimistic
If recKeyword.RecordCount
MsgBox "没有您要查找的记录!", vbInformation + vbOKOnly, "找不到记录"
Exit Sub
End If
'查询结果显示
frmQueryResult.Show vbModal
End Sub
关键词:地质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99-02
地质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结晶学与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鉴定矿物岩石和编绘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并为学生以后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现今,能源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高校地质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
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为例,结晶学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晶体的对称操作,如描述几何单形的特征,如晶面的形状、个数、晶面与对称要素的相互关系等;矿物学要求掌握常见几十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并能进行鉴定[2]。课程比较抽象、难学,许多高校加重了实习课所占的比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效果不佳。本文尝试从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由于结晶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交互式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形、声音、三维动画和视频等汇集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可通过操作电脑键盘或鼠标回答或抢答,教师则根据回馈结果查漏补缺,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例如,晶体47种几何单形在教科书是平面黑白图,学生较难分析出这些单形有多少个对称面和对称轴,有无对称中心。使用交互式多媒体,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控制三维动画中单形旋转、对称、反伸操作的速度,便于学生理解。以立方体为例,从各个角度展示,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出立方体有3个四次对称轴、4个三次对称轴、6个二次对称轴、9个对称面和一个对称中心。结合单形立体结构模型,学生自己可分析判断,回答其他几何单形的对称轴和对称面的数目,教学内容清晰体现。
在大学一、二年级的野外实习中,教师应注重野外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地质现象,认识身边的矿物或岩石,加深他们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熟悉野外工作程序和资料收集方式,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在传统的野外实习中,教师只是对野外工作流程和地质工具的使用进行讲解示范,如罗盘、测绳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效果不好,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们必须对野外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提高学生地质基本技能及独立完成野外工作的能力。
一是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每天教师在进行野外实践前,简要介绍实习路线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并复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实习时分成各个小组,每到一个观察点,让第一组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第二组学生针对这些地质现象提出问题,第三组学生根据这些现象和问题相互讨论,对这些现象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到下一个实习点处,三组学生的任务互相调换。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对地质现象的描述,还是对形成机制的解释,教师要给予鼓励,待学生表述完后再进行纠正、补充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化,大家充分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野外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方式。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广泛应用于室内教学,还在野外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发问,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理论知识分析原因,找到答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野外常见到的砂泥岩互层,泥岩层风化强烈,破碎形成凹槽,而砂岩层仍致密坚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2种岩性进行充分观察描述,然后逐步提出问题:砂岩和泥岩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矿物组成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它们的物源和形成环境,使学生受到启发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风化,是否和它的主要矿物的硬度、抗风化能力有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步步地找寻答案,让学生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野外教学。
二、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
打破原有的先讲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改善实验课的滞后性问题。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穿行,可在实验教学时先引入一些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例如,讲授矿物的物理性质这节课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矿物标本观察实验,自己描述矿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光泽、硬度等,在此基础上,讲授理论课,讲解矿物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及相互关系,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也易于掌握鉴定矿物的方法。这种把一些实验项目放在理论课内容讲授之前进行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更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教师也可针对实践教学中的薄弱处,如矿物解理、裂理及断口的差异,根据矿物标本指导大家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地质学类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基本型实验类型为主,提高型与创新型实验类型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完善实验项目类型,增加提高型与创新型实验类型的比重,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实验主导。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每组挑选一个课题,如一种矿物作为研究对象,课堂上由学生观察总结出矿物的鉴定特征,课后小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进一步查明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单体和集合体形态、成因和产状等。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学生走上讲台,汇报所研究的结果。每组汇报完毕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汇报的学生做出回答,最后该小组的同学根据大家的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小组最终研究成果报告。另外,可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创新型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流程、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在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毕业野外实践之前,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大学一至三年级的野外实习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对野外感兴趣、需要解决和深入认识的地质现象和问题,积极思考,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性实验,实现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方向和题目,然后再进行野外样品采集、室内测试分析,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这一完整的自我设计和主动研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改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以往的专业课程实验成绩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得出,考核机制单一,其应包括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可占总成绩10%~20%)、随堂测试成绩(占总成绩20%~30%)和实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70%)。平时成绩是学生每次实验课做思考题和写鉴定报告的成绩,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辅导和强化练习;实验随堂测试是课堂实验中选择一些标本去掉标签说明,考查学生对矿物鉴定程序的掌握情况。在最后的一次实习课上进行实验期末考试,将五大类的矿物标本挑选常见的几十种摆在桌子上,随机选择几种,让学生进行鉴定,测试他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
野外实践考核内容包括:(1)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是否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2)野外工作中是否认真整理、总结野外记录本,是否养成勤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是否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3)考查总结报告,基本素材收集是否齐全,基础知识应用是否准确性,地质图件绘制是否规范性,是否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无个人的独特思考。
五、拓宽实验教学空间
自然界中的矿物种类繁多,而进行实验教学时,受课时和标本的限制,只能选择各类代表性矿物让学生进行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鉴定多种矿物的能力,开阔视野,应充分发挥学校地质博物馆丰富岩矿标本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多看、多比较,并通过野外实习采集和购买,逐步丰富矿物标本。
在此基础上,建设院系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下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搭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基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如矿物相关数据库、网上杂志等资料,以及网络教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结晶学与矿物学”精品课程。
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教学方针,多邀请校外野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开设讲座,给学生系统地讲述常见矿物的类型、特征、共生特点及野外矿物鉴定方法。而且,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在大学三年级之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从野外岩石、矿物的样品采集、鉴定及数字化统计、分析等工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3],如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丁晓非,许英,武立波,等.普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2
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
8月27日-30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国土资源厅、地质学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市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借内蒙古得天独厚的火山资源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火山学术研讨学习和交流的理想场所,获得我国火山工作者积极响应。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0篇,内容涉及我国活动火山的监测与研究,火山与地球圈层演化,岩浆物理、化学过程,火山与环境气候、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关系等。共计45个相关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参会,包括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火山和相关学科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青年学者。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樊祺诚指出,火山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好活动火山的监测与研究工作;要恪守科学家的良心与职责,做好火山的宣传工作,竭力为火山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服务。一座火山就是一口“超深钻”,要充分认识到火山作为探秘地球内部窗口的科学价值,在火山学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索大陆内部火山作用的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揭示火山的深部结构、喷发的物理、化学及动力学过程等火山活动机理,为正确评价火山喷发的危险性和火山灾害预测,为地球层圈演化、环境气候变化和油气、矿产资源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陈喜良指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是乃至我国火山口分布面积最广、火山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分布面积达9300平方公里,火山口数量286个,火山类型齐全,形态保存完整,构成了我区乃至我国最丰富的火山地质资源。锡林郭勒火山地质资源地理位置优越,这些优异的自然和人文基础条件将对锡林郭勒火山地质公园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锡林郭勒火山地质公园的建立将成为锡林郭勒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和积极地作用。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做36个会议报告,其中包括5个主题报告,分别是长白山火山的地质特征及潜在的危险、华北克拉通晚白垩-早新生代板内玄武岩源区的俯冲洋壳、长白山天池火山灾害区划编图进展、火山灰灾害及其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以及内蒙东部晚第四纪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会场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围绕火山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从学术研究和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取得一系列共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交换意见,指明我国未来火山学研究的方向。
通过会议期间的野外考察,与会代表对锡林浩特-阿巴嘎新生代火山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该地区近万平方公里火山岩,具有多期次、多旋回特点,可分大致为上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等期。仅中晚更新世以来就发育近300余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火山。火山类型多样,包括玛珥式、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亚布里尼式和冰岛型,以斯通博利式最为发育。壮观的多阶熔岩台地,规模巨大、结构独特且保存完好的玛珥式火山国内罕见。尤其是鸽子山全新世火山,火山机构保存完好,基本未遭受风化剥蚀,锥体雄伟壮观,破火口形态奇异,熔岩流规模宏大,表面构造发育,其中喷气锥构造的数量和完整性国内外少见。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是天然火山“博物馆”,是重要的火山地质遗迹。这种稀有性火山景观资源,不仅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对广大公众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有效保护火山地质遗迹,合理开发火山地质旅游资源,对当地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环境的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重要途径。尤其全新世火山,还是了解内蒙高原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新构造活动性的天然“窗口”。对揭示环境演化规律以及火山灾害预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考察后一致呼吁,要尽快建立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或火山地质公园,使其成为永久性科学研究和科普的基地,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难道不再需要古生物学了吗?或是像有些学者指出的(Feldman,1994;石磊,2009),古生物学要灭绝了吗?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来看,古生物学不仅没有灭绝,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古生物学可能正逐步走入新的复苏和飞跃阶段.
2、新时期古生物学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大量新的重要古生物化石材料和信息的发掘和一些新的化石分布规律的揭示,给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带来新的认识和启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许多重要的传统科学认识.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对于中国古生物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刊物《Nature》和《Science》都曾经给予前所未有的专门归纳和评述,并曾将其中15篇报道和评述集成专辑出版(Gee,2001).(2)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之一.与当代环境恶化紧密相随的生物多样性剧减,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以古生物大灭绝为标志的重大地质事件,因而有学者提出当前我们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大灭绝”(LeakeyandLewin,1996;何卫红等,2004;Barnoskyetal.,2011).因此“全球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主题,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政界范围,与生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已经成为推动或者制约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例如新能源的开发碳减排等.(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知的生命也只生活在地球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和外太空生存空间的努力已全面展开.但是经过大量的努力后,到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到的地外星球只能与我们地球的初期状态进行比较.因此,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其拥有的环境条件研究,成为外太空生命探测的指向标.基于地球生命与环境为一体的“GAIA假说”(LovelockandVolk,2003),已经指导了近年来的地外生命和环境探索.(4)古生物化石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既真实又具体,但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了.它们的生存及消亡,对于我们人类也具有启示意义.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而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类以古生物化石为特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产生.其不仅是政府行为,用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样地,由于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化石为交易对象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地下市场也活跃起来.(5)尽管当代科技进步发展了许多定年和划分对比地层的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古生物化石更经济有效而可靠的地层年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手段.虽然全国1:20万大区域地质调查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地层格架,但新时期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离不开古生物学的精细研究,如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的确定造山带地层学研究精细的矿产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只是这些工作对于古生物学知识的需求通常更加专业化,且需求量相对有限.(6)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微观领域,生命科学在微生物等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不仅带动了生命科学的飞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地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的新生;在宏观领域,地球系统科学中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孙枢和王成善,2008),它迫切需要从地球历史的角度认识和探索地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和过程,从而给古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说,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宽和深入,并逐步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发展.
3、当前古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当前的古生物学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第一,传统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古生物学不仅要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复原生态恢复生物演化等,而且也要强调古生物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如烃源岩的古生物学生物成矿和找矿作用环境微生物和生态修复等.古生物学需要从深化理论研究和拓宽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努力.第二,虽然人们重视了当代和未来的全球变化研究,但却对过去全球变化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现今生活的地球只是其数十亿年坎坷演变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当代人类宜居的环境是生物界与地球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产物.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人类生活的环境面貌,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就必须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以启示人类正确处理当代和未来的人―地关系,才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利用措施.第三,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迫切地希望飞出地球去开辟新的居住地,而忽视了当前我们的地球环境是地球古生物历尽艰辛长期改造和适应的结果.只有全面理清了我们地球历史上从生命起源,经历无数关键节点的演化飞跃,直到人类诞生的历程及其生存背景条件,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星际生存空间的探测目标.第四,现有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早年的时候都对化石着迷,并具有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但很快在随后的模式化教育中被扼杀,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必须投入到与升学直接相连的应试教育中,不能再有太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了.在一些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环境中,化石虽然被作为一件真实的科学珍品而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或者由于民众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或者由于经营者的利益追求,也或是经营者也缺乏相应的古生物学知识,许多化石常被演绎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民间传说”,而且“以讹传讹”,误导民众,甚至歪曲科学(廖卉,1998).更有甚的是,由于地方管理者和民众的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滥采乱挖,使得一大批不可再生的珍贵化石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对人类自然科学研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五,受前期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有不少人偏见地认为,古生物学在地层研究中已失去作用,因而一些基层单位很不重视古生物地层工作.在某些古生物学相关行业,一些部门和基层领导对古生物学工作重视不够.例如在区调工作中很少布置化石采集鉴定工作量.在许多新区,生物地层工作水平有所下降,而古生物地层工作是需要野外和室内较多的投入和比较专业型的人员才能完成,尤其精细的古生物地层研究更需要耐心和投入,这与当前普遍追求的高效益时代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古生物学在许多基层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许多古生物学家也常不易跳出传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新时期的古生物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古生物本身,更需要注重借助古生物来研究整个地球,要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生物及其作用对象的各个方面.除了与生物直接相关的环境和地球表层系统外,甚至还要通过古生物来示踪地球深部过程或地外事件,例如板块运动超级地幔柱活动外星撞击等事件,因为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在生物界的发展和适应过程中留下可靠的印记.由此可见,当今古生物学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古生物学教育肩负有重大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已经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4、古生物学教育的途径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3个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即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非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其中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是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科学的发展;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关键是改革教学内容,顺应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求;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培养各类社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
4.1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探索和传承古生物学文化的专门人才,他们肩负有维系和发展古生物学科学的历史重任.20世纪的古生物学经历了从门类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的渐进演变历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Newell,1987;殷鸿福,1994b;Goodwin,2006).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也使得古生物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也不断增强.21世纪的古生物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微观领域的地微生物学和宏观领域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它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其基本内核是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殷鸿福等,2008;童金南等,2010).由此可见,地球生物学应该是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跨跃(谢树成等,2006).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又都是新世纪发展最迅猛的龙头学科之一,因此可以预见地球生物学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古生物学的本质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结合,因此在传统的古生物学专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特别兼顾了地质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核心科学内容.相应地,在新时期的专业古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对其主干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既要引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也要注意吸收这些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的知识内涵,以满足新兴“地球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需求.因此可以认为,调整和重新规划与地球生物学相关课程并更新其教学内容是进行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表1摘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原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几个代表性阶段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上反映了各阶段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波动比较大的是九十年代以后,当地层古生物专业被撤消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采取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选择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只学习“古生物地史学”(一般为70学时),到后一年半的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再选择性地学习一些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并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入21世纪后,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简化,在专业化学习阶段通常保留的一般只有“微体古生物学”“地层学”等,但阶段性地探索新增有“化石鉴定技术”“生物地质学”“地球表层学”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然而,这显然达不到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目的,于是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转嫁到了研究生阶段.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虽然学生可以采取补课的形式来充实基础知识,但缺乏系统性有规划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年来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我们认为专业古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从本科教育开始,依据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当前古生物学专业化方向(地质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制,重新规划古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古生物学课程仍是必须的,包括普通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态学地层学等,但必须增加一些地球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或者将这些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融合到本学科的其他基础课程中.鉴于课时总量的控制,除普通生物学外,其他课程可以考虑作为本专业方向的重点选修课,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古生物学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重点选修课,以使得本专业学生具备探索古生物学实践应用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在这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门科学训练,可望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好古生物学专业基础,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型古生物学人才,从而推动古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践进步.
4.2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地学其他专业,甚至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古生物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古生物学,运用古生物学知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或实践活动.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针对的教育面最广,也是各界学者从业及讨论最多但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地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古生物学知识教学课程比较单一,即古生物学,或称为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学概论等,也有与地史学或地层学合在一起称为古生物地史学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等.只有少数与古生物学相近的学科专业有时还增设有其他与古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由于这些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课时上明显少于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相应的课程,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压缩其教学内容,但保持原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对于80学时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掌握8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而相应地对于40学时的非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4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当年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地层年代确定的主要手段的地质工作中并未受到广泛质疑.但自20世纪后期其就受到明显的争议,也致使许多非古生物学专业同行认为古生物学在其研究中失去了作用.这不仅影响了古生物学的科学地位,而且直接影响到古生物学在实践应用中的潜能开发.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当前已不再有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极少数学校新开的古生物学专业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而在培养的后期进行古生物学专业化本科人才培养.但即使这样,接受古生物学专门教育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古生物学教育的主体仍是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当前针对这类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只有一门“古生物学”或“古生物地史学”,或其他变化名称的课程,也即对于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古生物学知识传授必须贯穿在这门课程中.因此说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进行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也是针对非古生物学的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其基本方案已经体现在近年出版的《古生物学》教材中(童金南和殷鸿福,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同时也修编了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教材(杜远生和童金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改革精神是5个“强调”,即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体系教学强调研究方法教学强调科学应用教学和强调与科学前沿和学科发展结合.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科学前沿和实践应用需求(童金南和殷鸿福,2008,2009).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当代科学和实践中古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一次古生物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对高校古生物学教学提出一条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古生物学教育应该重点教会学生3个问题,即什么是古生物?古生物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古生物?显然这最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前两个问题则是所有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鉴于此,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应该着重于古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学应用两个方面.由此看来,进一步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缩减门类古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但要大大加强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古生物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古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4.3普及古生物学教育
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普通民众认知古生物的能力,增进社会各界各阶层对古生物学的了解,能够共同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古生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科学和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及民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造福全人类.古生物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主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和政府部门.媒介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古生物学知识服务的渠道,如各种报刊杂志媒体网站展示宣传等,尤其是当前大量兴起的自然历史或古生物博物馆,前所未有地打开了向广大民众传播古生物学知识的渠道(Rebbert,2007).而政府部门则是推动科学普及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其主要贡献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强调对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要求;引导和支持各种专业媒介(尤其博物馆)建设并向全民开放;制定和引导实施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古生物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行为;支持古生物学科学普及和研究工作.虽然古生物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媒介,但从事古生物学科普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仍在各古生物学教育部门,而且这类科普人才一般还必须具有比较专深的古生物学知识能力,才能比较准确地将有关古生物材料科学通俗地传播给普通民众.另一类人员是从事古生物资源保护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必须具备有初步的古生物资源鉴别以及从专业角度进行古生物资源保护的能力.由于科普媒介多种多样,化石资源丰富多彩,民众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知识需求日新月异,因此科普教育的对象千变万化,对于这类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从最专业的古生物学人才培养,到普通古生物化石管理人员的一般知识普及等,需要分层次按目标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组织,以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24-01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地球物理学理学专业的基础上申请了“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个新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已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招收了3届学生。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与系里地球物理学这一老专业的认真对比,对该新专业的建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好这个新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学生?如何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下逐步形成我校有别于地球物理学这个老专业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1 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好新专业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专业办学的定位,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为了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应用研究型人才,需在总结其他院校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切实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地理优势,构建新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制定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体现在课程教育中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现。为了又快又好的建设好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个新专业,需将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个主线,突破传统本科“老三段”课程教育模式,构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初步培养、单项强化培养、综合提高递进式的课程教育体系。新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应从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出发,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任务及各门课程衔接部位的界定和联系,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专业核心课的课时,加大实践学时,增设综合性和研究性课程。
2 抓好新专业的内涵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学生
教育要以人为本,新专业的发展因其固有的弱势更需要以人为本,应牢牢立足于培育新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这样新专业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发展的基础。新专业只有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培育出与现有老专业有明显区别的人才,才能不受到制约,才能发展。一个新专业的前途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我们应将新专业发展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审视,在市场需求的大环境下谋略。在总结现有专业各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市场对本专业需求情况的调研。高校培养的人才如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如不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就根本没有什么专业发展可谈。新专业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改革教学体制,使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兴趣与专业特点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办学,必须将高校的教学质量视为命脉。新专业发展必须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没有教学质量的保证,就没有人才培养的保证,就没有新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基础,要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制定和完善新办专业的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改进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3 以现有专业促特色鲜明的新专业的发展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岩土钻掘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岩土力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常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施工及数据解释的基本能力,具有对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工程勘察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新技术及其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该专业的理论课与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理论课相近,但本专业作为工科专业,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实验课和实习课的比例。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学这个理科专业的优势,使该专业的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我们学校的特色是与煤矿联系紧密,该专业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其知识在煤矿方面的应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首先要努力探讨相应的体制改革措施,引进“人才评价、质量评估”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其二要有配套管理机制,即“教学成本效益”的核算机制和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其三,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新专业的要求,如果学生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则难以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与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我们办学兴校的一把尺子,也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办学要顺从社会应用人材的客观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率,就要让学生多了解新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新专业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新办专业新的特色与面向社会的新要求,使学生对新专业特点相适应。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实现以上的目的。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我校新办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由于只招收了三届学生,尚未有毕业生走向社会,故还有很多问题待于进一步探讨。但若要想把新专业建设好,必须要以培育专业人才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使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兴趣能力与专业特点相适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