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10: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海家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学科的综合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综合,还应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本课内容涉及地理、思政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宽知识面。同时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本课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感染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在课堂上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图表图片、视频短片、动画演示,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广大的思维想像空间,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新航路开辟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葡萄牙里斯本的地理大发现纪念碑图片,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的概念。
2、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师:(过渡)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西欧,你愿意加入航海的船队吗?(有人愿意,也有人不愿意。)不愿意的同学可能考虑到航海的艰辛,九死一生;愿意的同学,你们勇气可嘉。不过,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航路的成功开辟呢?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去探险,船上要配备哪些东西,才有成功的希望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三分钟的讨论,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写在纸上,一人执笔。)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因素,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生回答,师总结归纳:(多媒体展示,大大减少板书时间,直观形象)
3、介绍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探寻新航路的过程的教学。
师:(引子)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无数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其中四位卓有成效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为了纪念当年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欧洲环球旅行社派出四位资深导游,各带一个旅行团,探寻四位航海家的足迹。我们四个大组就是四个旅行团,出发前,先请四位导游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航海家当年的艰辛历程。要求各队演示航海线路,并介绍船队的情况和海上的经历。
学生异常兴奋,一起分析探讨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后,他们踊跃登场了。四位上台的小航海家们带着填好的表格上讲台来,然后拿起激光棒根据大屏幕上的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有模有样的讲述起来了。小航海家们讲的相当精彩,只是在讲述过程中有点小的错误。对此我和同学们一一给他们纠正了。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小航海家上台讲述后,我都会放小航海家讲述相关内容的FLASH资料给他们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四次航行的了解。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并动画演示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四位航海家的图片以及到达地点。)
师:(过渡)感谢四位导游的精彩解说让我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历程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这个表格。最后多媒体显示:
姓名 时间 支持国 航线
迪亚士 1487-1488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达伽马 1497-1498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
哥伦布 1492-1502(4次) 西班牙 西欧—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第一次环球航行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这张表中你看出哪些特点?
②:为何葡萄牙与西班牙会走在探险的前列?
生1: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并且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
生2:两国都有一批敢于探险的航海家
生3:他们都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师:(表扬)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考虑得也很全面。我想,如果生活在15、16世纪的西欧,你们中一定会出现象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航海事业的佼佼者。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来直观感受一下当年航海的艰辛历程。
播放录像《新航路的开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加深同学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历程,同时也培养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达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教学
师:那么新航路开辟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来看这两幅图,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多媒体展示对比图)比较这两幅图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同时演示多媒体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
5、课后探索
师:(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前半个多世纪,中国明朝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郑和。应该说,郑和当年完全有能力完成环球航行的创举,但环球航海为什么不是由中国人完成的呢?(多媒体出示问题)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探索。
三、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力量。本节课教学容量大,范围广,时间比较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既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摘 要: 历史教师只有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关键词: 学生实际 情感价值观教育 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高中生通过学习历史“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①。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其次要充分挖掘历史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情感教育才能恰到好处,收取“润物无声”之效。笔者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以“勇敢”、“自信”、“坚持”为主题激励学生追求理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与培养。
一、密切贴合学生实际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对这一目标并不太重视。尽管有教师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显得假大空,效果不尽如人意。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避免冷冰冰的说教,收到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兼班主任,笔者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授课之前,笔者详细考察了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1.生活方面:学生长期吃住在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尽管已是高一下学期,但仍有部分学生尚未适应住宿生活,主要表现为与舍友矛盾,难以融入宿舍的集体生活,个别学生甚至萌生了退缩的念头。
2.学习方面: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举行了假期检测性考试。部分学生的成绩下滑严重,导致新学期的学习压力过大。
3.心理方面:高中生追求平等、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但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宿舍矛盾、成绩下滑等不顺心的状况,他们便会心情抑郁,失去信心,甚至自卑厌学。
为了帮学生走出上述困境,笔者曾找到相关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恰巧此时,历史课要学习《新航路的开辟》,笔者在备课过程中被航海家们不畏艰险、勇敢、自信、坚持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笔者尝试着将历史教师与班主任两种角色的教育工作合二为一,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勇敢、自信、坚持。
二、精心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②。在课堂上有效地融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冷冰冰的空洞说教。
1.影音资源。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直观再现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场景,其逼真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更能打动人心。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播放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海洋》的片段,将航海家在大海里航行的惊险场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意识到大海的无穷威力和航海的无比凶险。在此基础上,笔者问学生:大海有什么特点?如果有一艘帆船,你敢不敢驾着它去航海呢?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让他们初次体会到15世纪航海家们的勇敢与自信,同时鼓励学生像航海家一样勇敢、自信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角色体验。角色w验是指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情境。在此过程中,扮演者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旁观者亦被历史人物的言行、思想和人格影响。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笔者先出示背景资料“哥伦布曾先后向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多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印度和中国的计划,但都遭到拒绝……许多人不相信他,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扮演航海家,向国王写航海申请书,以说服国王支持自己的航海行动。此举旨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航海家们追求理想的执着、勇气与自信。
3.多元资料。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③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在史料选取、运用和解读上下工夫。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航海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等学生发言后,笔者出示两则资料:
皮加费塔《航海日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
《圣塔菲协定》:“海洋的领主陛下从此赐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以‘唐’的贵族封号,委任他为所发现的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在他逝世之后,这个封号和属于他的所有权力将由他的继承人继承……哥伦布被封为所发现和夺得海岛和大陆的总督,为了管辖每片发现土地,有权选出管理者……凡在司令管辖区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得的,他都有权得到十分之一的利润……其余十分之九的则应呈献给陛下。”
这些资料既能印证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又能帮助学生感受航海家们自信、勇敢与坚持的可贵精神,还能体会航海家们梦想实现后的巨大收获与喜悦。
三、内化情感价值观教育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内化于心,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修养人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移情”:将课堂中培养的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鉴于此,在课堂总结部分,笔者借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管理的教学资源,通过精心制作微课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
伴随着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的优美旋律,学生如同欣赏图片故事般重温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与此同时,微课中展示一些富含情感的语句和史实:
“心存梦想,执着自信: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坚信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奔波,去了很多国家,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他成功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不惧艰险,不畏生死:哥伦布船队,出发时87人,生还者40人;达・伽马船队,出发时170人,生还者54人;麦哲伦船队,出发时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本人也命丧途中。”
紧接着,微课的内容由历史回归到现实,呈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团结奋进的照片和家长会的照片,照片旁边写着学生的梦想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学生的梦想:
石潇楠:考上大学,做一名心理咨询师!
冯滋文:考上大学,当一名著名设计师!
……
家长的期望
希望潇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担当,乐于助人,提高成绩,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
我对滋文的期望是希望她能尽自己所能学好各科课程,将来能考上她理想中的大学,能利用她的美术特长实现她的目标考个知名美术学院!
……
微课中还插播一些承前启后且激励人心的话语:“历史证明,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制定目标,只要我们敢于行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团结互助,只要我们奋力拼搏,只要我们不惧困难,只要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能实现父母的期望,就能完成自我的蜕变……”教学实践表明,班里学生在感动中增强了自信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集体生活,理性看待了学期初的考试成绩,增强了自身的受挫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④。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借助多种课程资源,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变,真正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③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
郦波和我的青演讲稿
高1422孟令宇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浮现出诸如名人警句或是其它的东西,而是回想,回想起了我所经历的一些看似微小而又意义深远的小事。
从我小时候,便喜欢上了历史。所以在那时最火热的一档文史节目《百家讲坛》,便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它作为我的精神午餐,每天带给我的或是欣喜,或是慰藉,直到郦波的出现。他从大明王朝的故都南京而来,带着一副迷人的微笑。”这是在当时《百家讲坛》给他的介绍词。确实,郦波带着江南的温文尔雅,他的微笑,他的举止,他的言语,都令我打心里喜欢,发自于肺腑的认可他,以至于渐渐的他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以至于我也像追星族一样,追寻着他的足迹,追寻着他的背影,探寻他的故事,收藏他的信息。随着认识的深入,便从简单又初步的了解,深刻成了亦步亦趋的追寻。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开始了一场旅行,去追寻先生的足迹。就在临行前,我特意准备了一支笔藏在我的身旁,期待在那里我能与他相遇,留下他的笔迹。南京城的景致固然是美的,无论是栖霞寺的钟声,还是阅江楼的浪屿,无论是紫金山的月光,还是八卦洲的江水。可是在我心中,没有他的景色总是不够优美,当我游历在古典的金陵女子学院的雕梁画栋里,何尝不热切地渴望在石径旁彳亍过先生的足迹,在狭窄的折道间能与他相遇。然而人海茫茫,两个浪头能相遇的该是多么巧合,在我身旁准备的签字笔并没有用上。
假如我们不惮于茫茫的波浪,把求学的过程当做一个人生中不可逃避的远征,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是处于最汹涌的破涛之上,在这次远航中,所阻挡我们的不只是疾风骤雨,不只是骇骨礁浪,最值得我们恐惧的恰恰我们自己,在自己内心中对远航的怀疑,对前途的绝望。
“其实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在于恐惧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航海家,一个真正的勇者,无论所处的是惊骇的波涛还是隐匿的海雾,不计是如何的现实,都能够保持一种纯粹的赤子般的不放弃。就像航海家哥伦布在他的艰难远征中,每天都在他航海日志的末尾所记录的——“我们正在前进”。
我清楚的在我拜访我心目中那神圣的殿堂时,发现在门口正树立着的鲁迅的胸像,上面镌刻着一句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诚然,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不放弃手中的火石,就能一定能够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我想,与我们而言则是:“梦想不竭,希望常在”!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流落荒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当我翻过最后的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有趣的故事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有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鲁滨孙,因航海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和乐观的精神坚持了下来,独自在这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并成功地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
如果我是他,独身一人置身于那片不毛之地,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无法像他那样随机应变,积极自救。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开宴会的时候,我会带着仅有的一个助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会躲得远远的,希望他们永远不会发现我。
同鲁滨孙相比,我才发现原来自己那么的渺小:从呱呱坠地到背着书包上学,父母都已经把我们的生活安排、准备好,为我们铺设成长的道路。我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了一年又一年,没有风浪、没有挫折。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自己奋斗。所以,我要学习鲁滨孙,困难来临时,我要冷静思考、应对,自己解决。遇到挫折,不要气馁,要坚信自己一定能逆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敢于去尝试、冒险,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坚持、乐观、奋斗赢得一切!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做到这些,那么,即使再大的风雨也打不到我们!
摘 要:初中历史是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科目,也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心理给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如何教好初中历史。
关键词:方法;兴趣;能力;文化;吸收掌握
一、要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兴趣
1、首先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必须时时处处用真心去爱护学生,用信心去支持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共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回答无论正确与否,老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舒展,聪明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思维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才能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必须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自己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必须注意把学生在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中已形成的学习技能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要尽一切努力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陌生感,化机械性的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使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学习拧成一根历史学习能力的三股绳。3、再则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改变老套上课思路,重新设计课堂。在历史课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不怕出错误。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把各课内容与当下学生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此,陶行知先生认为,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在讲《探险者的梦想》一节时,我结合后面的活动课,提前一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搜集查阅新航路开辟中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相关资料,以备课堂讨论。课堂上各小组派出代表,将自己想象成对应的航海家,为大家表演自己的航海历程。例如饰演哥伦布的同学,结合了哥伦布航行日记和其他有关资料,将大西洋上的景象,部下反抗时自己内心的挣扎, “印第安人”的相貌等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忽而激动忽而愤怒,忽而慢条斯理,忽而激情高亢,同学们仿佛被带到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茫茫大西洋上航行,共同感受“发现新大陆”的喜悦和航程的艰辛。饰演麦哲伦的同学也与大家分享了环球航行的故事。各小组表演完毕后,在黑板上悬挂世界地图,请同学们踊跃上台为大家画出路线。之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请大家根据课本上和我们搜集到的资料,对航海家功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教室走动给各小组指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消极双重作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此次活动课,我运用了前面提到的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历史情景表演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情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历史的逻辑情景之中,更重要的是,采取了小组合作形式,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鼓励课堂讨论,加深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逊。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本书的主人公——鲁宾逊,在一次航海中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遇难,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存下来。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在小岛上,他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终于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一个普通的人,怎能在岛上仅用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这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鲁滨逊办到了。他曾在一连几天四肢无力,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东西。他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他坚强的与疾病的抗争下,他终于又恢复了健康。
鲁滨逊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的这番话,让我对这个面对困难毫不妥协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鲁滨逊,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时我回想起自己航模训练的情景。一次次训练,一次次失败,有时真的心灰意冷,真的想放弃。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讲起我熟知的鲁滨逊的故事,回想着故事中的情景,脑海中闪现着鲁滨逊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画面。是啊,我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呀?从哪儿摔倒的就要从哪儿爬起来,我明白了妈妈的用意。从这以后,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我都坚持刻苦训练。在我的努力下,终于在航模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我手捧这来之不易的奖状时,我不禁感慨万分。
是啊,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克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胜利。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北京中关村三小六年级:哈佛大学
孟姜女 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 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 公 ?摇《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周公姓什么?姓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工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
褒 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鲁 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商 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 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姓马。《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弈 秋 ?摇《弈秋》是《孟子》中的名篇。弈秋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围棋高手,并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围棋教育的名人。弈秋姓什么?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通志・氏族略》中写道:“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弈秋的姓氏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像医和、卜徒父、庖丁、优孟等人,他们的名字就是在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
(摘自《郑州日报》)
让我们再念一次你们的名字
当烈士尹进良的新婚妻子王伟娜把2万元资助金交到杭州市萧山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志龙手里的时候,张志龙双腿并立,向王伟娜敬上一个军礼。
2013年1月1日凌晨,全世界的人们在为新来临的一年狂欢,有三位年轻人却在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的一场火灾中英勇牺牲了。他们是尹进良(1985年生),陈伟(1991年生),尹智慧(1993年生)。其中,尹进良刚结婚才20天。
尹进良所在的萧山消防中队一直结对资助一个叫慧慧的女孩。王伟娜从萧山区和瓜沥镇给她的慰问金中拿出2万元,继续资助这个女孩,她说:“这是我和尹队的心愿,如果他还在,他也会这么做的。”
电影《消防员》里有句经典台词:“当人们都从火灾的地方逃离时,我们却要冲进去救人。”这就是消防官兵。
让我们再念一次你们的名字!延续你们的精神,完成你们未竟的梦与职责。
小记者叶子诚:让我们再念一次你们的名字。不够不够,让我们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消防叔叔们,你们冲进火海,一定要出来,我们都在等你们。
滚蛋吧,肿瘤君
“2011年8月21日清晨,我病了。刚起床走到房门口就轰然倒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完全不省人事。”漫画《滚蛋吧,肿瘤君!》的开篇,熊顿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淡定而诙谐地描画了生病、就医的过程。《滚蛋吧,肿瘤君!》是浙江丽水姑娘熊顿讲述自己从病发到住院的故事,也只有她才可以将苦闷的医院生活变得流光溢彩。在漫画里,熊顿是一个头上有熊耳朵、身后有熊尾巴的“熊姑娘”。在《滚蛋吧,肿瘤君!》里,熊顿没有一丁点儿的淑女形象,先是地昏倒在地,口吐白沫,接着又对着帅气的主治医师“发花痴”,再是偷偷溜到宾馆去接待她的“亲友团”,然后一干人等浩浩荡荡杀回病房,惊呆了医生护士……《滚蛋吧,肿瘤君!》让人看得笑中带泪!
2011年8月21日到2012年11月16日,这个被绝症打乱了自己对生活的全盘计划和美好想象的姑娘,用轻松幽默的语调记录了自己生病的过程并上传到了网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被网友树立成抗癌偶像“励志姐”。
小记者伍羽静:笑对困难,永远不向困难低头。这是熊顿姐姐最想告诉我们的吧!
【趣闻】
越狱失败
巴西一所监狱的犯人计划上演一出真实的《肖申克的救赎》,他们在牢房的墙上打洞,打算从洞中逃走。第一个犯人成功逃走,但从洞里钻出去的第二名囚犯由于肚子太大被卡在洞中,剩下的两个囚犯的逃跑计划自然也告吹。
小记者王入晨:哇哈哈,我笑趴下了!哥们儿,越狱前能先减肥吗?再咋样,最后一个走也好呀!
小清新猩猩
波兰格但斯克市动物园有两只猩猩,它们晚上总是不想睡觉,不住地打闹。管理员迈克尔・克劳斯无可奈何之下,顺手拿起一本小说对着两只猩猩朗读。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两只猩猩竟奇迹般地安静下来,聆听迈克尔朗读小说。迈克尔称,猩猩最喜欢听他朗读《傲慢与偏见》等世界名著,每次他读完50页的世界名著后,它们就会安静地睡去。这两只喜欢听管理员朗读世界名著的猩猩名叫阿尔伯特和雷娅。迈克尔称,40岁的雄猩猩阿尔伯特最喜欢听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雌猩猩雷娅却更喜欢听德国小说。
小记者马李靓超:它们是在听管理员念经吗?猩猩也像孙悟空一样,发现只有睡着才能让管理员停下来!
俩肥猫靠身上脂肪扛过30天
英国2只肥猫小胖和布丁在独居的主人去世后,无人照顾长达1个月,险些被饿死。让人惊奇的是,这对肥猫靠消耗身上的“战备脂肪”挺了过来,直到获救。
据报道,警察接到居民投诉,称位于西米德兰兹郡沃尔萨尔的一栋民居散发出了臭味。警察前去查看,发现了这2只饿得半死的猫。
尽管如此,由于身上的“战备脂肪”充足,这2只猫在获救时的体重仍然超过9公斤,是正常猫体重的2倍还多。
小记者王莉颖:对比“越狱失败”,看来肥也会有肥的好处呀!
【数字】 一年半
73岁的瑞典航海家斯文・于尔温德拥有50年的航海经验,自2012年3月起,他动手打造了一条长3米、宽1.8米的迷你“浴缸船”,准备花一年半时间环游世界。他的环游路线是从爱尔兰出发,途经南非和澳大利亚,航行4.8万千米。他的小船重约1.5吨,用玻璃纤维等材料制造,载有400千克麦片和沙丁鱼罐头。
小记者王怡:好像航海家们都不喜欢当“宅男”,总是想方设法出去玩,哪怕到了73岁,照样爱玩。
18.75万
拿破仑的一封手写加密信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到18.75万欧元。这封加密信,引起了国际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其中很多是俄国人。这封完全加密的信函写于1812年10月20日,是关于进攻俄国的全盘计划。拿破仑在信中写道:“我将于22日凌晨3点进军克里姆林宫。”
小记者章越闻:谁买去谁就知道了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全盘计划,会不会被俄国军方通缉呢?
【漫看】
随着时代的推移,新的史料不断涌现。英国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成为新世纪全世界的惊世之作。随后,中国明代的《大明混一图》、《天下诸番识贡图》两幅地图先后被发现,再次轰动世界,成为国内媒体激辩的焦点。
一、《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该图长3.87米,宽4.75米。这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宝图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图,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的发现源于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博士。她是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地图和世界地图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古代地图收藏家,目前已经收集非洲地图130多幅。1969年,华盛顿大学的郑教授在加拿大演讲时,提到一幅中国古代世界地图,清楚准确地描绘着非洲大陆。金瓦拉博士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于1988年初派助手专程赴美国找到郑教授,调查该图的来龙去脉。郑教授当时只能提供该图藏在日本一家佛寺里的信息。金瓦拉博士追访,最终在日本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大明混一图》。最后弄清,这幅地图是中国人李凯(音译)1402年绘制的,由一名朝鲜使者受命带回朝鲜。日本军阀侵占朝鲜后,将该图掠夺到日本,密藏于寺庙方丈的私人图书馆,方丈又将该图赠送给日本一所大学。应金瓦拉博士的请求,1999年初,日本有关方面复制一幅《大明混一图》赠给她,使她二十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其实,关于该图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原来《大明混一图》是一对孪生兄弟,第一幅绘制于1389年。金瓦拉博士为了寻找到年代更早的中国古代世界地图,请求中国驻南非大使帮助实现这一愿望。
1999年11月,委员长访问南非,特意向金瓦拉议长赠送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卷首几页正是1389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原本《大明混一图》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彩绘绢本,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尺寸过大,已不适合公开展出。为了满足南非国民议会举办《非洲视角》地图展的请求,在总理的关心下,中国决定为南非复制一幅《大明混一图》,该复制工作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同敦煌艺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的专家们共同精心完成,复制品完全保持了原图的面貌。
2002年11月1日,《大明混一图》运抵南非议会,11月12日正式向公众展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专程参观了《大明混一图》。世界各国的史学家、航海家纷纷前来参观。金瓦拉议长在开幕式上说:“《大明混一图》向世人表明,这幅由中国人绘制的地图比西方探险家到非洲早了100年,所谓欧洲人最早发现非洲的历史需要改写。”
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专程赴南非采访,并带回复印件。人民日报驻南非首席记者李新烽及时向国内发来这振奋人心的报导。一时间,欧洲人目瞪口呆,甚至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承认,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航海技术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国内的学者反映迟缓,措手不及。为什么这样一幅重要明代早期地图,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难道不值得深思?
二、《天下诸番识贡图》
2006年1月13日,北京通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刚,将自己用500美元购置的一幅《天下全舆总图》又称《天下诸番识贡图》公布于博客,再次引起全球新闻媒体的重视,新闻的焦点是谁最先发现美洲。
2001年春季,刘刚购得一幅在竹纸上手绘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右上角有“天下全舆总图”六个字,左下角写着“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莫易仝绘”,地图正上方画有一个中国古代指南针方位盘,并写有“六合出行定图式”七个字。左上角写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这幅1763年仿绘1418年原图的《天下诸番识贡图》,不仅画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陆地(包括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并且在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笔圈注的注释。难道1418年中国人已经绘出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收藏者刘刚也曾怀疑该图是件赝品,因为许多注释超出当时中国人的知识范围。正是因为在该图太平洋海域中,有一个红圈注释写道“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抵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的记载,刘刚先生用了四年多时间,钻进了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相关论文研究之中。通过古籍的研究,刘刚先生首先突破“郑和下西洋”西洋的范围,西洋就是西方,几乎环绕整个地球,他的许多理论根据还来自英国孟席斯著《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正因为如此,孟席斯专程去北京与刘刚先生见面交流,成为“郑和发现美洲”理论志同道合的战友。
一石激起千重浪,许多学者认为该图是赝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龚缨晏教授。龚教授认为《天下全舆总图》是一幅横轴投影的世界地图,它完全是根据欧洲地图仿绘的。该图仿绘于1763年,1760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绘制了《坤舆全图》作为献给乾隆皇帝50大寿的贺礼。在此之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绘制过《坤舆全图》。《天下全舆总图》的许多画法,与南怀仁的《坤舆全图》是如此类似。
笔者对海图研究不深,更没有直接看到《天下诸番识贡图》,仅凭该图文字介绍,谈点看法。该图提到“一于永乐十三年,隋正使太监马三宝等往榜葛刺诸番直低忽鲁漠斯等国,开读赏赐,至永乐十六年回京”。永乐十三年,郑和由马姓被明成祖赐姓郑多年,此时还称马三宝不免生疑。看来该图的作者很熟悉南京情况。“马三宝下西洋”是南京老百姓口头语。明代官方语言从没有出现“马三宝”提法。
2006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召开“航海日”活动筹备会议。刘刚律师到场向众位代表展示了他发现的这幅古地图,并在新闻会上公布这张航海图已通过有关方面鉴定,认定是明朝的航海图。英国孟席斯及其他英美郑和研究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新闻会。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听到许多不同的意见,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交流,不断磨合,才能解开相关疑问。
三、《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原图载于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分二十图四十面,分别绘明了各国方位、航道远近、航行方向,以及停泊何处,何处有礁,何处有浅滩,何处有人家。据专家研究,该图应绘制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1425-1430)间,是郑和下西洋第六次归来后守备南京时期的杰作。航海图中标有牵星数据,附过洋星图,以测天定位,指导航行,是现代海图所没有的,这是《郑和航海图》的最大特点。据统计,该图标有牵星记载近七十处,其中直接标在航线上有十六处,标在海洋和岛屿上的有三十四处,标在过洋牵星图上的近三十处。郑和船队利用日月星辰来辨别航行方向,标志着郑和船队已经进入以海上天文定位为特点的牵星术阶段。为此,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对《郑和航海图》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图”。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明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圈与印度教文明圈、佛教文明圈,以及伊斯兰文明圈整合的产物。在《郑和航海图》的背后还有三本注脚。这三本注脚就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这三位下西洋的“记者”和“作家”详细描写了他们亲身所历几个文明圈三十多国的山川地理、道路远近及风土人情。他们的地理知识远远超越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游记的范畴。《郑和航海图》连同三本注脚游记,已经成为世界地理学知识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元代我国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图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生于公元1304年,1377年去世。他不仅仅是伊斯兰教的学者,还对法律、文学和艺术等都进行过认真研究,曾当过法官。伊本・巴图塔曾访问我国泉州、广州和杭州南方诸城。伊本・巴图塔在《游记》说:“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皆操之于中国人之手”,有一次在印度古里(卡利卡特)港口看到“中国大小船舶十三艘停泊在港口”。还说:“中国海船共分三等,大的叫‘艟船’、中等的称为‘槽船’、小的为‘甲舨’。大船有三帆至十二帆。可载一千人,内有水手六百人,兵士四百人。另有小艇三只跟随。许多海船高达四、五层。为了使船身坚牢,经得住惊涛骇浪的冲击,船身用大钉相连,每钉长三腕尺。大海船上的橹,又长又大,需十至十五人才能摇动。”伊本・巴图塔游记说明元代中国海船在印度洋航行已经是畅通无阻了,以至郑和一至三次下西洋直接就首航到达印度的古里。北京大学何芳川教授在谈到葡萄牙人迟于郑和90多年才到古里时,提示人们:“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即郑和走的是千百年来亚洲各国船长和海员们所熟知的航线,是一次驾轻就熟、老马识途之旅。而迟到的葡萄牙人,在几十年里一直在和陌生的海域拼博,在风涛怒吼中开辟自己的新航线,锤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出现第一幅关于非洲的地图,目前看来是我国地理学家朱思本在公元1311-1320年所绘制的《地图》,图中将非洲画成一个呈三角形的大陆,说明中国人在十四世纪初,已经知道了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而欧洲人对非洲大陆南端的走向直到十五世纪还是模糊不清的。可惜《地图》原本早已失传,后人只能在明代罗洪先增补的《广图》中见到它。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与交往,从元代的《地图》到明代《大明混一图》、《天下诸番识贡图》、《郑和航海图》,其发展是由浅入深、由表入内的实践过程,有学者甚至认为欧洲的航海家是拿着中国的地图去发现新大陆的。
郭川的选择是人类突破自身限度,向自身局限的挑战。它所体现的无畏精神绝不是无谓的,而是具有自身独到价值的。
中国的职业帆船航海家郭川在跨太平洋的航行中于夏威夷附近水域失联,现美国方面停止搜索。他的状况引发了中国互联网上的争论,当然人们都为他的不幸感到悲伤,但争议在于他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的生涯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究竟是否值得?在人类早已对大洋有了很多的了解和认知,也有远比帆船方便得多的各种方式跨越大洋的时代,这样的个人冒险和牺牲是否有价值?这种冒险的行为所耗费的资源和人力是否和其收获或价值成正比?这些争议多年来一直存在。最近这些年这样的各种类型的探险等活动越来越多,也经常受到这样的质疑。
这些议论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之间差异的体现。从学理看,也涉及复杂的伦理和价值的问题。一方面,探险者和他们的支持者常常用人类挑战极限不可替代的价值支撑这样的行动,认为这样的行动能够通过不断超越常态而凸显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的精神,对社会和他人都是一种激励,因而有其正能量。同时也认为这是自我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是人类自觉突破限制的精神体现。另一方面,不同的议论和分歧也凸显了对这些行为是否是盲目冒险的分歧。而且有些人更论及这里是否存在着一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往往争议更多些。
这个问题可能确实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一百多年的积弱积贫,紧迫的现实问题在困扰着社会。现代中国的无数悲壮故事都和这些紧迫的现实命题紧紧相连。而一般人在为温饱等极为切实的问题而努力,确实没有机会和条件从事个人的探险等活动,往往会觉得一些这样的探索不是急务。为社会牺牲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但自我选择的探险等活动,则让一些人觉得多余。看到一些西方探险家的行为,甚至还会认为是一种奢侈,一些人甚至认为是“吃饱了撑的”。应该说,过去的中国确实缺少这种个体从事自己爱好或发展探索冒险行为的现实条件。同时,很多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主流文化往往很实际,更多强调人们的家庭和社会的义务,而对于这种探险等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缺少更多的“同情的理解”,认为这些事远非急务,这些活动未必有很高的价值。当然也有一些确实盲目冒险的行为让社会付出了一些代价。
但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迅速告别了贫困的状况,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为温饱而尽全力已经不再是社会普遍的状况。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有能力和条件发展自己具有冒险精神的爱好。这些活动未必有更大的社会目标,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自然界的一种积极探索和理解,但其实也还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一方面,这样的活动只要不是盲目冒险,造成无谓牺牲,而是虽有风险,但仍然相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实现,就在实现自我追求的同时体现了人类冲击极限,面对考验的无畏精神。郭川经过多年的磨练,有专业的水准和实现目标的现实可能。他的努力既是突破极限的探索,又有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支撑。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人选择当然会面临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个体通过这样的活动为人类的生活增加一个维度和可能,从而获得一种不同意义的选择。在今天普遍的生活相对丰裕的社会中,这种选择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其实是人类突破自身限度,向自身局限的挑战。它所体现的无畏精神绝不是无谓的,而是具有自身独到价值的。
郭川去了,但这样的人的故事还会激发人们的感慨,也会让人们以勇气和毅力追求更远的目标。
《鲁滨孙漂流记》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书中写到英国青年航海家鲁滨孙为了实现航海梦想,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踏上征途。在一次海难中,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不过,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敢于向自然挑战,向死亡挑战,筑城堡、制器具、种粮食、养牧畜,与野人决战,最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伦敦,结束了长达二十八年的孤独生活。精彩的故事,英雄的形象,让《鲁滨孙漂流记》成为了中外名著中的名花异葩。
【素材撷英】
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
(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
【运用视角】
本素材适用于“生命的奇迹”“在智慧的枝头歌唱”“永不言弃的心”“生命的罗盘”“我的动人故事”等写作话题。
【运用技法】
一、真实再现法。我们可以采用分节或是小标题的形式,用细腻的笔墨再现几个精彩情节,这样写出来的人物自然会鲜活动人;还可以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展开,让鲁滨孙在感受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引出对环境污染、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妙不可言。
二、环境烘托法。小说里,那变幻莫测的深海,那孤独寂寞的荒岛,不仅磨砺了鲁滨孙的生命意志,同时也成为了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借鉴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为自己的文章平添亮点。
【运用举隅】
《鲁滨孙漂流记》是我进入中学后,读到的第一本文学名著。它没有华丽的词语,但平淡中却蕴含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想,要是有一次像他那样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我们也会惊叹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记得读完小说的当晚,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中他们称我为鲁滨孙,恍惚记得自己固执地踏上航海之路,不顾家人的阻拦,也不顾朋友的挽留,一心只眷颀那海,蓝得深邃、澄澈。站在船头的甲板上,任由凛冽海风刺痛肌肤,我像个真正的水手一样,伸出双臂,拥抱海天一线的天空,高呼着“飞翔”……
(节选自优秀作文《一个美丽的梦》)
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浮沉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时的心语……我的心开始与鲁滨孙一起流浪,在孤魂野岛上经历凄风苦雨;我开始寻找一位吉普赛姑娘,体味她对加西莫多的震撼;我开始接触苔丝的温柔,保尔的坚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韵……
(节选自2009年中考优秀作文《在文学的天堂里》)
当我翻过最后一页,读完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想我真的被他震撼了,一个个问号不由得朝我的心头涌来。如果是我,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能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如果是我,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时,我能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吗?如果是我,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能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同他们搏斗吗?
(节选自优秀作文《重读
你知道《鲁滨孙漂流记》吗?尽管这本书写作年代已经久远,故事内容也已让人耳熟能详,但是我仍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尤其是男孩子,因为它实实在在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笛福,一个约300年前的英国人。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13岁开始经商,创办企业屡遭挫折而从不灰心;参加过1688年的革命,反对专制政治,主张民权、开明教育和信仰自由,曾经因为撰文讽刺托利党宗教政策而下狱。他还创办经营过报纸、杂志,发表了很多随笔和论文,直到59岁才开始写小说。一生中,他从没有因为挫折而悲观过,也没因为屡屡失败而放弃,他以更高的热情,去迎接挑战。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作者本人的写照。
笛福怎么会想起写这部小说呢?在这以前,他可从来没有涉足这个领域呀!事情是这样的,1719年的一天,他偶然在《英国人》杂志上读到了一则新闻,有位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了冲突,被抛弃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多,变成了一个忘记了人类语言的野人。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了英国。笛福以极敏锐的嗅觉,感到这是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可以进行再创作,写成一部小说介绍给读者。他马上把这个大胆的设想变成了实际行动。终于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具有世界影响的传记体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
鲁滨孙出身于体面的商人家庭,喜欢航海,一心要去海外见识一番。他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了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遇不幸,他被土耳其海盗所俘,做了奴隶,他划着主人的小船脱逃,到巴西经营甘蔗园与糖厂。但他不甘寂寞,往非洲贩卖奴隶,不幸在大海中遇到风暴触礁。其他船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一人幸存。他漂流到一个荒岛,在小山边搭起帐蓬安居下来,建屋、种地、喂羊、造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在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半年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因实在太重,一个人无法把它拖下海而作罢。后来,他从岛上的土著人手中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人,取名叫“星期五”,作为自己的奴隶。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一天,有条英国船在岛边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扔到岛上。鲁滨孙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把闹事者留在了岛上,他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离开了荒岛,回到了英国。但他念念不忘他的“领地”,还专程去“视察”他“领地上的居民”,并带去了一些必需品,使荒岛变得繁荣起来。
《鲁滨孙漂流记》塑造了鲁滨孙这样一个崭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情节曲折离奇,安排得当、自然,注重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该书确实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著。
读了鲁滨孙的传奇经历,我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位英雄鲁滨孙到底是啥模样的吧?就让我给他来个速写,他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挂一枝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鲁滨孙就是这样一名探索者,一位发明家,一个善于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他全身充满着乐观向上、不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欲立足世界所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把《鲁滨孙漂流记》称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