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3:3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教学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需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第一,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其次,打开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放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三、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内涵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条件及其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开放及其效果等各方面都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因是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外因是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对内因和外因都有着促进作用,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院注重内涵建设,在各方面努力提升学校实力,实验中心作为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同样加快了建设步伐。可以说,近五年是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成绩最多,投入最大最集中,见效最快的五年,为学院的升本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贡献。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本着“厚德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升本工作为契机,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验教学环节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管理论文,树立实验育人观念,努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我院领导高瞻远瞩,看到像我们这样的应用型学院要想生存下去并具有旺盛生命力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提升的前提条件。学校发动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优质本科院校指标要求,分阶段落实各项实验室建设任务,逐年扩大实验用房,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增加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校形成人人为实验室建设添砖加瓦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满足教学需要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保障建设实验室资金保证是关键。实验中心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资金,增添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利用率是证明实验室建设是否具有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在2009-2010年第一学期,我校共完成学生实验教学数近50万人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师生普遍反映良好论文提纲格式。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始终把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本科教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加大建设力度,满足教学需要,促进实验室整体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006-2010年共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经过五年建设,现有实验综合楼一座,使用面积近3万平方米,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10个,金融类特色实验室6个,全部按照实际应用环境建设使用,这30个实验室2300个计算机终端可以同时为教学服务,起到规模效益作用;教学软件20个,其中会计软件、数学建模、国际贸易等目前较先进的教学软件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共享程度低。不少高校分为多个校区办学,教学资源紧张,存在重复建设,使用单一的情况。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影响了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整体发挥。在实验室建设中,应树立“水平、效益”理念,突出以大开间、平台式、功能化的形式,改变以往实验室小且分散建设的旧模式。2006年我校将分布各系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成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硬件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相关的实验器材统一管理,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机器利用率的弊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我校从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按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教育管理论文,注意按功能设置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成绩。五年的实践证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利大于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使用,有问题可以内部协调解决,保证了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教学专业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搞教学科研,日常繁杂事务将由实验中心协调处理,保证系部领导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实验中心按照系里的要求建设、管理、维护实验室,搞好综和服务;各系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使用要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与规范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转变观念,重视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是实验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验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实验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重要方面军的思想,解决好实验队伍建设中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实验教学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其次应当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注意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及“按需设岗,按岗定薪”的制度,积极稳妥的引进人才,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要求实验人员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积极做好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实验室相关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同时鼓励实验人员在职继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实验技能和管理水平。实验人员的职称、待遇及发展潜力是这支队伍得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形成了相对稳定、技术水平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实验队伍,有效促进实验室的管理与应用。

二、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一)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建立由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等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形成一种系统传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新局面。

我校实验中心针对基础层搭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对校内所有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科大类及专业基础层设立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培训,对其相关专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实验教学计划要求,在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从第一节课即在实验室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毕业就可以立即上岗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论文提纲格式。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已从过去把实验当作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过渡到了把实验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财经类院校,我校采取的做法是:1、广泛开展了“五能三好”技能训练活动,学生五笔字型打字能力、小键盘输入能力、微机应用能力、点钞能力等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有了较大提高。每年的4、5月份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节举办期间教育管理论文,各实验室除保证正常教学外,业余时间全部被学生利用进行五项技能的培训、竞赛等活动。2、建立各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证券模拟实验室、金融会计实验室、营销技能实验室、营销沙盘实验室、数字银行实验室、国际信贷等等。各实验室充分模拟各专业真实情况,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优良环境,锻炼专业技能,为毕业上岗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坚实基础。3、更新实验手段,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预习或仿真实验,提高实验课效率;

(三) 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好场所。为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的实验计划进行了调整,单独设置实验课。增加专业课中实验的比重,开设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实验。通过此举,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机会明显得到增加,在近几年全国及省里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世华财讯全国投资证券竞赛二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省级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比赛一等奖、优胜奖,2008年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一等奖、特别奖,2010年第二届“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财会实务大赛东北区域决赛团体第三名,2007年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总决赛一等奖,2008年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2010年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参赛三等奖,2010年第六届“用友杯”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国家级优胜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9人,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12人。

(四)校企联合,资源共享

学校提供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研发人员和资金,学校教师参与研发,研究开发企业管理软件及教学管理软件。

三、结束语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只有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才会有所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潘泰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下的实验室管理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2]蔡国民.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J]. 科技信息,2009.(4)。

[3]蔡炽,蔡炳新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提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2)。

[4]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3)。

第3篇

关键词:区县医院;教学管理;效果观察

区县医院科教条件和水平有限,既往普遍存在“重临床,轻科教”现象,科教管理者对临床实习带教要求和教学基地标准不熟悉。如何突破医院教学工作发展的瓶颈,总结出适合区县医院的教学管理措施,是科教管理者的现实问题,医院于2011年成为重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以来,积极探索了一系列促进教学发展的措施。

一、医院概况

梁平区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平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在岗职工1172人,高级职称93人,中级职称161人,全区学科带头人12名,硕士研究生34名。年门诊量60万余人次,出院病人4万余人次。

二、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机构健全。院领导将教学工作列入医院的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召开3-5次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亲自主持的全院性教学工作会议。院长、分管院长每季度至少参加1次临床教学查房及技能操作水平抽考。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设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的临床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内、外、妇、儿、护理、医技6个主要教研室,人员架构及职责分工明确。教学工作开展有序,严格根据P-D-C-A循环模式进行持续整改完善,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落实、有改进效果。2.加强教学场地规范化建设。为满足临床实习生技能操作练习,根据《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标准》医院新建立了7间多媒体教室,完成了预览室及数据图书管建设,建立了500平米左右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修建了容纳200人左右的学生公寓。3.明确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医院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的三大功能与任务。为贯彻落实好我院五年发展目标,加大教学科研发展速度。医院还专门制定了《梁平区人民医院十三五教学发展规划》,明确了医院的教学发展指导思想为“以教学为支撑,促进医疗、科研共同发展,将医疗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院的教学工作总体建设目标。每学年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各项教学任务。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每学年至少召开4次全院性的教学工作会,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及安排。日常教学重要事项由行政办公会讨论确定。4.整章建制,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2016年医院对各项制度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完善了《新任教师准入制度》、《临床教学查房制度》、《学生书写病例修改制度》、《实习生基本技能教学培训管理制度》等15项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加强教学管理,一是学生入院签订实习生管理协议,开展全院性岗前培训;二是举行全院性的教学讲座、演讲比赛等;三是强化质量督查,每月抽查科室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每季度开展全面教学检查,开展评教评学、实习生满意度调查、患者对实习生的满意调查等。5.加强教学质量督查,落实教学奖惩机制。教学督导小组采用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组成员参与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制定了《医院教学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明确了带教老师、教研室主任、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讲座、见习带教、示教考核标准及奖惩金额。对不能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者,无故缺席教学工作会议者,临床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不合格者,学生满意度调查满意率低下,有损为人师表者等进行了处罚规定。

三、教学管理措施的成效

1.2016—2017学年,有7名青年医师在全国及全市专业论坛及讲座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中教学经验交流发言2次。2016年参加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荣获二等奖1名、优秀奖1名。发表教学相关管理论文2篇,申报市级继续教育教学相关学术讲座课题1个。2.对198名实习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学生对医院的教学管理、人文服务等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86.9%。2016—2017学年我院4名带教老师被实习学校评为优秀教学老师。3.抽考临床医疗专业实习生基本技能(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换药、拆线等),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护理评估、各种注射技术、无菌技术、心肺复苏术等),学生考核成绩平均分90.4分。4.2017年3月份,科教科、医务科抽考了全院55名临床医疗组带教老师三基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1.64分。对全院308名护理人员,进行了基本技能操作抽考,平均成绩88.81分。

四、探索与发展

尽管医院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级的兄弟医院近几年发展更快,更好。由于我院的教学基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在管理经验、师资水平、教学改革、教学论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作者:张平 单位:重医一院梁平医院/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二、师资培训

三、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四、加强改进督导工作

五、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六、教学设备的管理

关于质量工程

学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推动我院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入开展,在我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我们虽然在国家和省级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雕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院中国画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设计艺术团队获得“陕西省教学团队”称号;杨锋《综合版技法》获得“陕西省精品课程”;《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美术教学体系的构建》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史论系赵农教授荣获“陕西省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版画影视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已送教育部参加国家级评选;动画专业被授予“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陕西省动漫教育基地”称号等),但我们的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工作开展还很滞后,如何通过国家质量工程建设来实现我院三级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面开展,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整改的具体措施

针对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方案:

1、逐步推进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实施。我们将结合国家、省质量工程评选文件,完善《西安美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西安美术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奖励办法(试行)》、《西安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西安美术学院教学设备总体管理发展规划》等制度,不断规范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关于院级名师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我们将拟定相应的举措。如教师讲课比赛、课件大赛、院级精品课程评选等机制,夯实学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

3、为提高我院在教学质量上“资源共享,跨校合作”的工作要求,我们将不断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活动。与西安音乐学院、石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开展首批校际合作办学事宜;与国际交流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人材资源。按计划协同版画系、设计系、建筑环艺系等筹办国外专家工作室项目。落实组建第一批系级外国专家工作室工作。

4、加强学院自主教材、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学院将联系省内外出版集团和出版社,组织我院各系部优秀的老中青年教师,自主编辑特色专业教材工作,也为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这学期将对我院各系(主要是国、油)开展工作室制的调研、讨论活动,总结工作室所改革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合理整合工作室,商讨相关工作室的去留问题。

6、这学期组织绘画、设计类专业教师开展教学讨论,完成全院各系部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关于师资培训

针对教师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个学校不仅要有名师,更要有一批爱教育、懂教育、会教育的中坚教师”。“专业教师不是专职画家,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如果要做专职的画家就应该到画院。学院从上到下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关于组织教师到国外考察,教师出一点学院贴一点”。我们觉得这些意见非常好,经过认真的研究,这些都是师生多次给教务部门反映的客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师德建设、不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等问题,教学质量就根本提不高。

针对师资培训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方案:

1、配合人事处,加强我院精英教师团队的建设。对于教授职称的部分教师,学院将出资鼓励其在国内外学术交流、考察、展览等诸方面的支持力度,打造精英教学团队,为名师、教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在五年内有计划外出考察规划。考察、学习线路主要以埃及、希腊、印度、南美等世界文化圣地为主要考察路线。

2、与国际交流处合作,为我院青年教师提供国外画室进驻计划,每年学院计划一定的名额和专项经费支持。

3、每年根据国际重要的展览赛事,分批分层次的组织部分老师参与国际院校、机构等开展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及学术展览活动。诸如卡塞尔文献展览等国际有影响的大展。

4、有计划的鼓励安排我院青年教师参与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与重要展览交流学习活动。

5、抓好各系年青教师岗前培训,落实年青教师上岗导师制。

关于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

在自查中我们发现,教学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要改变工作作风。

针对服务意识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措施:

1、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实行轮岗制、复答制、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制,提倡微笑服务。通过每一月的定期学习,提高教务处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和教务专业水平。针对复杂繁琐的日常教务工作,耐心细致的解决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对提出的问题做到坚持原则,热情、耐心、细致。

2、每一季度向学院各系发放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反馈表,让教师、学生对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教务处网站实行教务网络反馈中心。加强意见箱的管理工作,正确引导意见反馈的渠道。

3、每月安排教务人员深入各系一线办公,听取意见,检查工作。认真检查、自查、抽查,严格执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问责制。

关于督导工作

督导工作应以学院教学为重点,以促使学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工作是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教育督导对上是“参谋”、“反馈”,对下是“监督”、“指导”,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制度,对学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院的督导工作成绩显著,各位督导教授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查找出一系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督导工作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督导教授年龄偏大,身体欠佳,我们没有强调工作的连续性,使督导工作条理不细,责任分配不能完全到位,督导管理松懈,工作量化不够等问题。对督导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落实不够,缺乏跟踪,缺乏反馈,使督导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挫伤。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1、规范督导工作程序,明确督导工作职责,每月落实督导反馈意见,定期召开督导座谈会。加强督导的管理工作。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督导工作的开展,认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将进一步量化好督导工作量,使督导机制更好的运转起来。

2、要抓好反馈意见落实到实处。根据问题一对一向系里反馈,根据问题各系拿出书面的报告,在定期的督导座谈会上,向督导反馈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情况。

关于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问题,不够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研究的工作不够深入。比如选修课的问题,有脱离实际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整改的意见:

1、教学质量效果作为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三进三出”不是形式到位的问题,而是要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我们将认真检查各系部“三进三出”的落实情况,不但要做到“三进三出”,同时对示范作业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对教材教案在质量上要把关。

2、加强各系部教学过程的管理工作,加强系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系秘书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每学期一次教学系秘书的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教务处与各系系秘书的例会,加强沟通,杜绝管理脱节问题。

3、认真检查、落实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松懈,坚持原则。对不符合新时期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提出意见,每一学年进行修订。

4、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研究,使之系统化、专业化。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写出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我们将出版《西安美术学院教学管理论文集》。

5、在几年的选修课开设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课程安排缺少可操作性,脱离实际。从绘画专业开始,加强改革选修课中的限定选修课内容。加大网络建设,分流选修、调整选修课的工作程序。

6、推进现代化教学管理,进行教务管理软件的升级与换代,全面实现网络化学籍、成绩、选课、查分等管理手段,为学分制实施做好前期技术准备及支持。

7、过程管理还包括要进一步加强留校作业的收藏管理与保存制度,尽快完成学院专业教学示范作业库的建设工作。

关于教学设备

学院的规模发展速度快,教学设备大量增加,但在教学设备管理中出现混乱情况。教学设备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的设备存在闲置,紧缺的设备不到位。设备更新没有前期性,对设备的进入论证不充分。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拟建立教学设备科,并实行以下举措:

1、全校教学设备统一管理。清理各系教学设备,登记在册。

2、制定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配备教学设备。

4、加强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到责任到人,科学管理。

第5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法学

[作者简介]代刃(1970-),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现代远程教育。(重庆40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63-02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远程开放大学,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工作已经纳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而成人教育则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首先围绕开放大学实践教学重要性展开论述,之后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谈了几点认识。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现实意义。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不同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它是以特有的教育教学目的和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特定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操作学习为主,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其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索适应开放教育的实践课之特点和规律,探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理论性实践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作业、实验、实习设计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落脚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提高解决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不仅能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熟知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了解社会现状,拓宽知识面。归根结底,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必要性。实践环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保证法律专业知识有效运用和确保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2)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石。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3)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检测理论教学的成绩,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测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条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法律适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认识,毕业论文质量较差。学生对如何确定论文题目,如何占有材料,怎样写论文,论文的作用,怎样组织文字,论文的基本格式等认识比较肤浅,以致文不对题、抄袭、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论文质量不高;(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使得许多指导教师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教学效果差;(3)答辩工作有待完善。答辩过程中国走过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答辩时间紧张等都严重影响着答辩效果。论文答辩中显现出学生对法学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较少,对法理知识掌握不够;(4)缺乏稳固实用的法律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偏于形式,使用效果不理想,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并且,实践环节大多以书面报告为主要反映形式,实践效果难以体现。(5)法学课程体系亟待完善。以部门法律进行划分是法学课程标准体系建立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法重在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应用能力;(6)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方法。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就学生而言,在实践环节上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资料不足、时间紧张、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难以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大多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方向,所以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上相对独立,所涉及的部门法律也比较固定,这就造成指导领域相对狭窄,不可能高质量指导实践;(2)支持服务重课程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远程教育平台是为完成课程教学而设计的教学系统,所以,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探索还远远不够,有关的资料、学术动态、指导意见、前沿资料获取的渠道等也还很不系统。远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相比,这就形成了重课程轻实践的格局,无法实现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全面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3)办学压力的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包括电大、各类大学、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生源竞争越演越烈;(4)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课程设置有许多雷同,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上没有创新,导致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特点。

三、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策思考

1.更新观念。“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建立全面多元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保障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转变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加以实施的观念,树立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理念。实践教学应确立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目标。以期提高远程教育的法律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校只有建了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则程序,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良好运作与衔接,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就教师而言,主要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标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适用性特征;就学生而言,主要以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以及论文答辩效果等为构成要件,形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把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把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应用性为主,考核方式以实践报告、实践总结或作业方式完成作为基本形式,以此为基础制定的适应开放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才能真正缩减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3.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一是注重平时作业。开放教育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作业应根据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材、学生水平来设计和安排,找准知识点,分清难易,做到题量适中、覆盖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二是要重视课程实践。通过采取师生互动、模拟现场、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演示、卫星电视系统播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等为主要特征的远程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三是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由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习组成。一方面,社会调查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既要符合法学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灵活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另外,实习主要包括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要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4.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要借鉴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法学网络网站,办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结合法学课程特点,创办网络刊物、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模拟法庭、案例荟萃、法律前瞻等栏目,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学校还可以基于网络开展毕业设计写作远程指导,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自由性、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特点,通过多种载体适时进行师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论文指导水平和效率。

5.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采用“判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模式,改革传统的面授辅导模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剖析和技能训练。其中,判例分析法主要通过判例分析巩固学生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法和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相似,即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模拟法庭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清楚掌握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学习分析处理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的经验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建设。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学生逐年增加,而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却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教师学术研究方向不能完全与指导领域对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论文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优势在于系统庞大,师资可以共享。基于此,学校应建立起系统内外结合,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库。与此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要求,明确责任,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针对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管理论文指导师生比例和专业指导方向,从而确保论文指导质量。

7.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应制定教学纲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改进集中实践教学活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和评定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来实现的,对不合要求的毕业设计不能放低要求使其过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开放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答辩,应本着方便学生学习和严格答辩的原则,创新答辩形式和过程方法,采取现场答辩、远程答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答辩环节。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走向开放的未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罗辉.对县市电大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0).

[3]余乐.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陈永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

[5]丁新.构建全面多元化的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

第6篇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可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模糊性的怪圈。表现之一,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味鼓励的评价手段;于是,“很好”、“很棒”这些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充斥了课堂。表现之二,为了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这种做法极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了知识误区。

其实,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功能的削弱;相反地是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的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鉴赏性评价

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对姚竹青老师的介绍:他的作文评语以其个性化、人文化的特点,深入人心。其中就不乏对学生作文优点的欣赏,如:“你出手不凡,想不到你竟然写得如此情趣盎然;语言美极了,谢谢你使我有幸读到了这样每秒精巧的文章;此文寓意深长,值得反复吟咏。”读到这样充满赞美和肯定且极富人情味的评语,我们可以想见作为学生那幸福高兴的表情和成功的愉悦感。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

“你考虑得真仔细1“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1“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1,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0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真棒1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引导性评价

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往往立即予以否定,甚至批评,而素质教育则不然。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民主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判原则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笔者在教学的尝试中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宜采劝主动的”延迟评判方式,即实施引导性评价。请看下面两个教学镜头的处理。

镜头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元方,你会原谅那位客人吗?

学生答:我不会原谅他,谁让他骂我的父亲呢?

镜头二:《伟大的悲剧》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斯科特,你会给阿蒙森作证给挪威国王捎信吗?

学生甲:不会给他捎信,因为斯科特没有这个义务。

学生乙:不会给他作证,因为他们是竞争对手,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

学生丙:可以把挪威人所有的痕迹抹掉,插上英国的国旗,并向全世界宣布是他们第一个到达南极的。

面对学生如此偏激、甚至错误的回答,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

镜头一: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你和同学或者朋友闹了矛盾,你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骂了对方,事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吗?

镜头二:这样做,行吗?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照大家说的去做,

那么我们就是怎样的人呢?

第7篇

【关键词】双主体学习论;远程教育;知识管理;学习力

在新的时期,远程教育的定位已不限于学历补偿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远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与模式转型,更体现了远程教育当下的新的历史使命:满足学习的多样化、不断延续的专业更新、技能提升等学习需求,并通过“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建构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共建机制。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远程学习者(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都有不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分互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比“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这一问题更紧迫、更深刻的问题是,学习者更需要在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二是远程教育的教学、学习、管理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员都需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储存、交流、分享、运用、创新等教或学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行为。三是远程教育在建设其资源库的同时,要参与社会(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种共建共享活动可以看作是远程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教育教学类)知识管理库的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新时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个体与远程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论来指导,这是时代赋予远程教育的使命。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知识管理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它既可以指导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指导个体的知识管理。正是这一方法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更加真切,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定位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推送功能,这就弱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长期桎梏于传统教育的樊篱。在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交互,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如何保证、评价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论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也使远程教育疲于“技术更新”,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变革重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同时,远程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投入导致基层教学支持的弱化,理念的不足与支持的不到位等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学习力”的应试现象,等等。正是源于对远程教育发展危机的深刻认识,笔者才有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双主体学习论”思考和诉求。“双主体学习论”是笔者在借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2012)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学’与‘后学’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对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力,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双主体学习论”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并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生的学,是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第二,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不同的是,“双主体学习论”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有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双主体学习论”则把教学活动构建为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的交互的知识管理过程,师生是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的是平等交互(共享、传播)下的创新与应用,尊重知识的权威,更看重基于知识与信息交互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第三,“双主体学习论”把教学活动阐释为师生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它的基点是师生这个教学组织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双主体学习论”的提出,首先解决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即教师、学生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即学习力。它认为远程教育不是简单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推送与学习支持(交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培养一种具有“知识管理”方法论意义的学习力,达到具有教学相长意义的互生共进效果,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完成其各自的学习任务。其次,它对教师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学习者(先行的),这就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要求。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巩固,科研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法论的认识深化。再次,“双主体学习论”既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审视,包括教学认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一种尝试。交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然而对交互本身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限认识,如知识答疑、资源与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因此,在“双主体学习论”的视域下,远程教学的交互包括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内容与信息渠道的交互,以主体为中心的背景信息与学习的策略、方法的交互,以远程教学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数据的存储与分析的交互,并共同构成师生知识管理活动的生态圈。最后,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作是一种先行的知识管理行为,虽然其理论、知识是显性的,但具体到教师个体,因其知识内化与外显的方式不一样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色),但通过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分解,就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这种突出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可汗学院”课程(微课)的成功之处。当下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教”的引导,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知识的转换与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学习先行者的“分享模式”比传统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后行者)学习活动的内化理解。如果说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那么大学、继续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其重点则是培养师生掌握、管理、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双主体学习论”是基于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一种继续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力”。如何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分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呢?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教师层面,即学习先行者的学习;二是师生交互的层面,即对知识的“分享模式”;三是学生层面,即学习后行者的学习。1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师同样面临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问题。不同的是,远程教育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由教育技术支撑的特殊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种能力的认识只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还没有达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把这种利用工具的能力作为其学习工作的能力进行认真对待。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关键的生存能力的就是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即“双主体学习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继而才是分享者。而教师这种学习力的培养,则涉及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见表1。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掌握的有新的知识点(包括在层次与范围上的突破),新个案的实践方式,或者是新的知识组合方式,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知识渠道,等等。不可否认,长期的教学实践会不断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但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新认识、新方法、新结构等的突破,而新时期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其学习的压力所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内容的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的新的教学需求等。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过程是一个合作活动,而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则是开展项目研究合作的重要前提;科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把握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通过理论借鉴、新方法实验寻求新的突破口。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因此其管理活动包括一般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效率的高低在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就主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上对教师四个活动类别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分析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其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强化。2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知识管理并非单纯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包括学习中的获取、储存、分享、交流、运用、创新的方法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论。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互,就是教学活动中的答疑互动、讨论互动、研究互动、信息互动等显互。而“双主体学习论”把师生放在学习的同一起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享、讨论、创新来进行理解、掌握与发展应用知识。在这个分享的交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解角度和把握程度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基础就是双方共识所在,只要双方共同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关于知识的师生对话就更具建构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分享、交互除了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有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涉及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信息的认识与把握方法,知识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普及,使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当的信息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整合与指导下,才能转化、培养成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具体来说,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互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交流、基于专业课程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信息渠道的分享和学员的反馈(学习需求、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甚至还包括师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交互式建构。3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动分享及其引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远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学生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先就是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知识管理的知识,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因此它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远程学习的工具性知识。而当下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专门的关于指导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课程,或者只有一般的针对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获得的远程教学支持弱化了很多。再次,专业课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学生主要向学习的“先行者”学习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效果检验与选择,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力。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主要通过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模仿借鉴、讨论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等交互活动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学习力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1建构

“双主体学习论”为我们明晰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性质———知识管理,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这两类学习主体之间存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对远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方面的知识管理论述,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双主体学习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型,见图1。在这一模型中,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交互、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交互活动中:A.教师知识管理平台、B.教学交互平台、C.学生交互平台(学生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层面,两个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并以其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学习任务与研究活动为实践载体来开展的。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活动本质,及其内在的方法策略。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双主体学习论”中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关系:在学习知识中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开放教育的真正本质:远程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超越就彰显在学习力的培养上,彰显在学习者的培养上,彰显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所做出的贡献上。

2思考

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下,我们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以下四点思考:(1)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因为相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知识管理的技术环境、工作环境。因此,无论是时展的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远程教育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普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强化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学习能力。(2)强化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管理理论一般有知识管理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要进行重点指导,如知识管理的MindManager、PKM2.0,知识获取的百度文库、百科、新浪共享,知识保存的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本,知识分享的Blog、Twitter、微博、豆瓣、wiki,文件检索整理的Everything、Totalcommander。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练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利用这些理念、方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由信息渠道、知识库、分享交流渠道等构成的知识管理分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的工具为技术支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最终达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提升其学习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3)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包括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教学交互平台,这两个平台以下面两个信息库为基础:教师信息库(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学习等信息)、学生信息库(包括学历背景、就业背景、专业课程背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管理,因为其涉及到教师最新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研究信息等,也可以增加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的功能;教学交互平台也可以增加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的功能。当前,教学交互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内容建设)已经不是什么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功能拓展、交互延伸与数据的储存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因此,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还应有一个知识库建设和分享交流的功能:教师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包括专业理论前沿与热点、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科研论文、科研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管理模式与经验、教学管理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分享等;教学交互平台的知识库包括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教师的重难点解析与学生的疑难点解答、课程案例分享,还有代表性的教学指导日志等。其中,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建构,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再建构。(4)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双主体学习论”强调在分享知识中交互、创新,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有分享的主题、解构的方法、创新的方向等。“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就为我们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独立性,即保持专业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能因为分享交互而杂乱无章、毫无体系;二是以重难点知识的分享交互为载体,在分享、传播、创新的过程中融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三是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统一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过程,只有融合了师生“分享认识”的教学资源(知识素材)才更具有储存分享传播的价值,才更具有创新的潜质。

四、结束语

教与学的最高境界都是乐在其中。在“双主体学习论”视域下的远程教学,由于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就会出现: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与学习模式可以供学生分享,平常的工作日志、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可被同事借鉴分享引用,或者从其他同事那共享来的日志、经验等也非常受用时,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学习方法的认识和学习目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如此受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了不小的知识库,还有不断建设积累下去的欲望时,基于对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就会把学习与交互的每一个环节转换成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转换、存储编码、显性化分享和创新应用等可视化、可操作、充满惊奇与快乐的旅程,并乐此不疲。

作者:李兵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兵.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J].继续教育,2012,(8).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网上结对;资源共建;交流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41-02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一个网线连接了学校、串联了课堂,2009年我校与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成为网络结对学校,2010年在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中我校和上海洛川学校、温州第十四中学签约,2011年我校又和高邮市甘垛中学成为网上友好学校,网上结对就是通过网络手段,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互相借鉴学习对方学校的优势特色,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建、发展共谋、品牌共塑,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根小小的网线不仅让教师牵手教研,而且让学生挽手共进,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无限时的常态交流。目前我们的网上结对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向着常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网络是座桥梁

因为网上结对而相识,这推动了学校之间的交流,现在我们几所学校之间每学期都要进行互动与互访。当然我们更多的信息交流还是来源于网上。洛川学校今年进行校安工程,笔者就是在该学校的人人网主页上了解到的。为了提高网络交流的效果,我校专门建设了结对交流主页,结对学校的工作在主页上一览无遗。温州十四中被认定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我们在向他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开始向他们学习。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结对交流的主渠道。2010年底,我校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微格教室和网络评课教室。网络视频让听课成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家常便饭”,我们进行了视频集体备课或视频“同课异构”活动,以及视频集体评课活动,共同研讨备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网络视频我们还进行了以交流工作为主的行政办公会议,交流研讨及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学校之间有活动了,我们更希望教师和教师之间能结对,为了促进教师自主的、一对一的常态交流,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和对方学校的青年教师结对,而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则拜对方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师傅。我们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全部参加了结对,并签订了《教师结对互助协议》,同时我们制定了《教师结对互助实施方案》,我们要求结对教师在结对活动中要做到“十个一”。

二、网络是面镜子

网络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我们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更是通过行政推动和制度建设推动着学校和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甚至期盼着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博客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方面的交流。我们还要求各班建立班级主页、学生博客等,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无限时交流。

为让交流更快速频繁,为了让交流步入常态,为了让交流留有“痕迹”,2009年9月我们建成了网络论坛平台。论坛分设校长结对互动、教务处结对互动、学工处结对互动、总务处结对互动、教科研处结对互动等一级平台,这一平台又确定责任到各部门负责人,并在各部门选出了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当版主,让版主来管理论坛,引领论坛。通过论坛双方各部门交流各种资源,共同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所有问题。

网上结对论坛的最初使用是不尽如人意的,尽管经常以群发短信方式通知教师,可是上网发帖的人还是比较少,即使进论坛交流的也是发表诸如“好”、“不错”这样的无实质性内容的跟帖。好的设想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现实,我们意识到必须借助制度,采取措施推动论坛交流,以此来逐步培养教师的主动交流的意识。我们通过讨论制定了《网络应用管理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论坛集体备课活动每人至少跟3个帖,其它活动至少有一个跟帖,每个帖不得少于50个字,每次活动有专门人员检查,并且纳入绩效考核,奖惩不是目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氛围,一种良好的论坛氛围,将教师引导进入论坛,让他们逐渐有话讲,有观点发表,让他们感觉到其他教师的意见对自己有作用,有帮助……从制度的制约过渡到个体需求的提升。

在制度健全的同时,我们也对版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版主认真负责管理好自己部门的版面,内容不符、重复发帖的应予以删除或移动;要经常抛出一些有价值的、易引起大家关注的主题贴,并引领教师完成跟帖。通过以上制度推动和措施跟进,现在的网络论坛交流已步入正轨,进入常态化、精品化运作通道。

论坛火起来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论坛上呈现出来。质量的抓手在课堂,关于教学和科研有很多话题在论坛上展开,通过对论坛主题帖的统计,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论坛上主要话题是管理、教学和教育三大类。网上文字的类型主要是经验交流、请教问题,从在论坛中无话可说到能滔滔不绝说很多;从在论坛中只会叫“好”说“赞”到能说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当然,从中受益最多的还是教师,在教育局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改革创新大赛、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设计和命题大赛中,都有大奖斩获。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平面镜,她反映出学校工作的真实。“班主任结对”中就班级事务管理、班主任工作中的细节,如 “如何布置班级文化” 、“班主任看家本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班主任们还可以自主参与讨论,或结合自身疑惑提问题,或结合班级实际讨方法……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凸透镜,她聚焦出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务处结对”里就扬州市竹西中学推行的“合作学习手册”,教师们或者投票发表建议,或者参与研讨,对这个“新鲜事物”在接受和认同后,又推向研究……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潜望镜,她引领教师走向教学生活更精彩处。“教科研处结对”里的每月教科研话题则由网络文字变成了铅字文章。人手一册的教科研话题让教师从中能相互学习、汲取精华。通过网络研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明显提升,论文获奖或发表情况都有明显增加。

三、网络是个舞台

现在一个小小的网络把我们几所学校联结了起来,让我们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网络与对方学校相互学习借鉴。我们的学期结束工作上网了,我校的校本培训通过网络直播了……在展示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今年的教师节我们不仅通过网络把我校的庆祝活动进行展示,还通过“人人墙”构建了一个网络互动,不仅给对方看,还可以让人人评。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工作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正在研制网上集体备课的软件系统,让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有更具体的载体。目前我们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会先思考如何和网络结对学校产生互动。例如这学期我们试行随机点课,我们不仅把每一节课都拍摄录像上传网络,我们还开设了网上评课专区。……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结对工作,我们申报了省、市一系列科研课题,我们期待着在理论研究和专家引领下我们网上结对工作开展得更好。

第9篇

[关键词]财政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一、财政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是一国之命脉,财政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乃至每个个体都与财政、财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各类财政现象,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目前,财政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在地位上来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习财政学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财政制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这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

具体来说,目前财政学的学情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于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本能的对“财政学”这一课程高度重视,在课堂上或课下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因此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2.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财政学也属于专业必修课,但是这一课程只是诸多必修课中的一种,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而只会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学习兴趣较低;同时,许多非财政学专业的期末考核大多采用开卷或者交论文的方式,这种松散的考核方式导致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天然地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当前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二)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困境分析

随着多元化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渠道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高校财政学课堂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合适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财政学”的很多课程内容需要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讲解。在目前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学仍是以教师的传输为主,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幻灯片能够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并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内容。但多媒体教学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在不进行课前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学习。2.教学内容和环节需要更新和加强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的课程。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当前财政现象和政策的变化。而目前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的分析,较少涉及实际财政问题,相应的忽视了财政学知识时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但实践教学同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许多学校尽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内容偏少,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3.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政学是财政学专业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除了财政学专业学生之外,每年还有数量巨大的非财政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这一课程。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不是这个专业,因此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轻视或忽视的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较高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际条件和财政学课程特点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较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也缺少相应的自主支配权。在这些限制条件下,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出于对本专业天然的重视,学习积极性相应较高,而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天然较低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自身较低的学习自,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依据自己的兴趣探究学习课题并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教学的安排,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4.教学中缺乏过程管理,考核和评价不够全面当前财政学的考核依然以传统的期终考核方式为主,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直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方式下,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通过考前几周的突击学习来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财政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无法真正实现对平时教学的过程管理。当前许多经管类高校都在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低,同时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平时考勤和作业作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这种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和课程考核方式总体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公平性。5.教材存在更新慢,知识体系老化的现象当前的高校财政学教材中,流行的多是几所知名财经类大学或知名学者的几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经典教材知识体系难免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财政学的教材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篇都是文字,涉及的表格也多以统计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缺失目前流行的数理工具的使用和分析。传统教材的这些缺点使财政学学科的科学性未能凸显,直接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轻视财政学这门课程,加之教材更新较慢,使得财政领域的新问题不能反映在教材中,也使得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兴趣不高。

三、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一)结合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积极性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模拟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同时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教学的好处,一方面财政学尽管理论性较强,但在现实中课程的案例十分丰富,通过案例学习法,能够实现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法更为有效,能够较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案例的分析中强化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升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小组协作,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协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结合问题驱动,改革教学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是指设立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革新,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校中那些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方式更为合适。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理论知识,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包括: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当前发生的社会财政、经济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财政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当前,线下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日趋多元,其学习注意力也日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尽管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但在信息时代,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渐渐被打破,中国大学慕课、B站等都有大量的各个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和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课堂上,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随堂测验、资料分享等活动,在课堂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课后沟通交流,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

(四)借助线上教学工具,优化学生考核体系和方式,实现过程管理

考核结果无疑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程的考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以期末考核为主,但期末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财政学的考核有必要体现对学习的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的考核,如在学期中增加课堂分组的讨论或课堂展示等,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这一点,传统的课堂可能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可以有效辅助实现,这些线上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空闲时间,实现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以及平时的考核和打卡,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学习通上平时的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许多同学片面地认为财政学只具有理论性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对该课程望而却步。实际上,理论始终来源于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抽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应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适当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帮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使其具备业务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教学反思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学相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接触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财政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坚信这一点。针对财政学这一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尤其是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阐明课程没有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强调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科的学习对坚实学生的财经素养基础、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众多,这也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作为高校教授选修课的教师,只能尽力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第三,随着越来越多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出现,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第四,教师应注重对外的交流和学习,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郭露露.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20-221.

[2]陈汉芳,梅建明.案例研究方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40-43.

[3]徐璐.探究性教学在公共财政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8):175.

[4]左川,程北南.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以《财政学》双重差分法知识点教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4):140-141.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工匠精神

高职艺术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价值”,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工匠精神”也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实践层面而言,就是培育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以解决高职技术教育中“理性缺失”困境。[2]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艺术素质教育因其具有通识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撑,通常比较具体;而“工匠精神”培育的形式主要是宣导教化式的,因其缺乏具体支撑,效果通常并不明显。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不统属、相互分离,制约了高职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理解并准确把握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到两者并举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于职业和产品所拥有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自“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理念。“工匠精神”所带来的现代职业教育战略调整以及社会对用人观念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工匠精神”属内在精神层面,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若干具体的培育载体才能奏效,其中艺术素质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就是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工匠虽然是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但是拥有“精湛技艺”是对工匠最基本的定位。技术与艺术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技艺相通”来概括。从词源上而言,“技艺不仅指工匠活动与技巧,而且也是他们心灵的艺术或美的艺术与技巧”,[3]所以,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所制造的产品往往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工匠技能与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物化。手工业时代工匠制造的产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具,大到房屋桥梁,无不将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融入制造过程,实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工业化时代工匠尽管在称谓上发生了诸多变化,其技术活动仍是追求“技”“艺”融合。现代各种具体技术形态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样也是文化综合发展成果。以工业产品为例,产品设计造型的基本原则就是注重“技术与艺术性的统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如果缺乏审美因素,没有艺术品味,技术含量再高也难以获得认同和接受。“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一丝不苟、求富立德、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等五大精神内涵。[4]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培育学生将“技术做成艺术”的理念,似乎更切合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和目标。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定位上而言,是培育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性人才,其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是重点,因而追求精湛、卓越的技术技能,崇尚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对于“工匠精神”中所蕴涵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培育相对缺失。要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将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只有坚持以现有的艺术素质教育为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嵌入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可见,就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定位与内涵而言,工匠劳动是一种创造劳动,而创造劳动是天然地带有美的活力,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包含了工匠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工匠,要将“工匠精神”对美的追求融入培养过程中,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艺术品味与精湛技艺紧密对接,这是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特质,也是方向。从这个意义而言,传统的高职艺术素质教育需要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视角下重新定位。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高职艺术素质教育的定位

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既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必要内容,又是推动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5]但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寥若晨星,艺术活动追求短期效应,成了少数特长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艺术素质教育的大门之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艺术素质教育更多地被当作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锦上添花”式的“补充”。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理解存在误区。高职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除专业教育以外的人文科学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完善人的心智,另一方面是激发人的潜能。在高职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专业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6]但是,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本位的教育使得教育的功利化现象难以避免,因而在高职实际操作层面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客观上”存在着“疏离倾向”。重新定位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艺术素质教育中,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使得学生实现精湛技术与审美情趣的浑然一体。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要适时调整,职业能力观也要从基于“技能本位”向基于“综合本位”转变。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模型。[7]“技能本位”将职业能力视同于岗位技能,忽视了学生面临不同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忽视学生将来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是机器生产环境下的“附属”,而非能动的驾驭者和创造者;“综合本位”将职业能力作为综合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8]基于“综合本位”的职业能力,注重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艺术素养理应成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职业能力观的转变,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要进行相应调整。要围绕培育“工匠精神”,将工匠对精湛技术追求和对艺术品味的领悟,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融入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活动之中。艺术素质教育不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而是与专业教育一样成为培育“工匠精神”、打造现代工匠的重要载体。因此,只有从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定位艺术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与个人的兴趣,走进艺术、理解艺术,吸收到艺术的精髓。对于大多数理工类的学生而言,艺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形象思维得以完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受艺术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艺术中所蕴涵的情绪,达到塑造他们完美人格的目的。[9]273这也正是现代“工匠”培养的最佳路径。

三、艺术素质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质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高职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视角,推行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要注重以高品位的艺术审美素养支撑“工匠精神”培育,以崇尚精湛和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优化艺术素质教育,实现艺术素质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探索适合高职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成为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的前提。一是组织具有针对性的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素质多样性、多层次,使得艺术素质教育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高职艺术素质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是第一原则,因此走艺术社团之路最为可行。组织艺术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是拓展学生艺术知识面,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重要内容”。[10]通过社团内的朋辈教育,还可以培育团队精神。艺术社团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将对传统工艺美和现代设计美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工程伦理和基本职业道德宣传,融入社团活动。二是创新有效的艺术素质教学模式。艺术是以情感体验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艺术素质教育是“一种心育、情育,它所起到的心理作用是人自觉自发感受到的,是人的最深层的情感自由活动的结果”。[9]169艺术素质教育模式是依托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超越具体的艺术本体,来感受美,并将感受内化为自身的素质。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本位,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按照高职学习时间短、课程多、实践多的特点,采取短、平、快策略设计课程,综合运用示范与引导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三是注重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艺术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与具体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劳动的创造美、产品美、过程美,才具有现实意义。高职艺术素质教育只有在促进“工匠精神”培育中,才更能彰显其素质教育的价值。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将来的职业追求,选择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形式;要注重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性。此外,艺术素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并举还需要一批具有技术专业技能,同时拥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高职艺术素质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机制,无论是艺术专业还是普通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和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及审美判断力,激发和唤起学生从艺术维度探求对生命及理想的思考,从而实现艺术本质所呈现的人文属性的本源价值”,因此高职艺术素质教育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艺术专业技能,而且要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具备必要的跨专业的基本知识,才能将“工匠精神”与艺术素质教育进行完美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军强,方林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3]王伯鲁.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5]林大春.谈谈当今高职教育中的艺术素质教育[C]//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核心技术育有效人才———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7]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8]赵志群.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8(9):1.

[9]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10]徐园媛,廖桂芳.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