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挂职鉴定总结

挂职鉴定总结

时间:2022-06-03 16: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挂职鉴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挂职鉴定总结

第1篇

全区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选派原则

按照“政治素质高,经济工作熟,协调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标准,区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区委组织部根据“企业自愿、业务对口、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征求相关企业意见后提出派驻企业和派员单位建议人选,建议人员原则上选派区直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或后备干部。

三、帮扶时间

每批干部挂职帮扶时间1年。确需延长挂职帮扶时间的,由企业书面提出申请后报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和区委组织部审批。

四、工作职责与要求

挂职帮扶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对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具体工作由所在企业安排。选派干部要强化自我约束,按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相关要求,严格做到“五不准”:不准私自承揽企业建设工程;不准向企业领取任何工资;不准到企业报销私人的开支;不准在企业廉价购买产品;不准有任何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行。挂职人员脱离原工作岗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活动,要切实端正工作态度,自觉接受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并认真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

1、指导、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了解和帮助解决所驻企业运行过程中自身难以解决的土地、水、电、项目申报审批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依法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新技术推广、人才引进、产品升级,促使企业做大做强;负责企业各种对外关系的联络和协调。

3、对区领导批示件,督促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管理办法

1、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人员选调、考核工作,区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组织协调、跟踪检查、综合指导,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挂职人员的工作情况。

2、挂职帮扶干部挂职帮扶期间,行政、人事关系不变,原任职务不免,工资及福利供给渠道不变,不承担原单位的工作任务。派员单位和派驻企业不得安排挂职帮扶干部参加培训或出国(境)学习、考察。

3、挂职帮扶干部挂职帮扶期间由区委组织部、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派驻企业共同管理。区委组织部和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挂职帮扶干部不定期进行考察,实行跟踪管理;在挂职帮扶结束前,区委组织部和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到企业对挂职帮扶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挂职帮扶结束后,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和区委组织部召开工作总结会,对选派人员进行评比和奖励。

4、挂职帮扶结束后,区委组织部对挂职帮扶干部写出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

六、考核奖惩

1、每半年对挂职帮扶干部服务企业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区委组织部、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联合考核组,深入企业,采取座谈了解、问卷测评、实地察看等方法征求企业意见,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全面了解、准确评价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写出鉴定意见,报告区委、区政府。

2、挂职干部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区委、区政府给予通报表彰或奖励,干部调整时优先提拔重用。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管理制度;业务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2-0060-05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进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对象

一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2014年9月~2016年7月两年时间全体教师及其变化。其中,2014年9月~2015年7月,简称为第一学年;2015年9月~2016年7月,简称为第二学年。二是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主要包括师德建设、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管理和教学人才的引进、启动学院内名师带动工程、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及岗位变化。包括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工作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机构(企业)工作经历、接受再教育状况及其效果。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辅以文献二次分析法。实证调研主要是对老年福祉学院的全体教师进行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结构式或开放式访谈。文献二次分析法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二、老年福祉学院概况及师资队伍总体变迁

(一)学院概况

老年福祉学院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第一个二级学院,是在2007年7月成立的社会福利系(社会服务系)基础上组建的。成立8年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培养社会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老年福祉学院同时承接民政部及各地方民政部门举办的养老服务和管理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近4年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是:2012级招生100人,2013年招生97人,2014年招生168(含励志班学生34人),2015年招生156人(含励志班学生45人)。

(二)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及变迁

两学年期间,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基本结构变迁具体见表1。

三、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手段,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等为核心,全面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师工作机制。

(一)_展会务活动促进师德建设

学院每周两次会议是规定活动。周一是院务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是老年福祉学院领导、教研室负责人、行政秘书、教学秘书、辅导员及新招聘不到两年的教师。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本周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二是剖析各位参会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态度问题。周三是学院全体员工会议。老年福祉学院全体员工周三必须到校,有事不能到校者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会议内容:一是安排本周工作要点和业务学习;二是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进展等内容做自述和点评。通过点评、表彰、鼓励、批评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学规范、学术规范,以此把师德建设融入教师管理的全过程。

(二)学习校外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实践永远走在经验的前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挂职锻炼,科研项目,实地调研,倾听领域内专家理论讲解、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感受,都是提升在职教师养老服务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下,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会、考察等,以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2015年暑期,老年福祉学院有11位专职教师分别到青岛、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锻炼,其中,到青岛锦云村老年公寓挂职锻炼多达7位。具体职务和岗位是:院长挂职养老院副院长,其他6位教师分别在医护部、护理部、康复部、社工部等部门挂职。挂职期间,教师按照机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按时上下班,各司其职。挂职期间,每周末的工作座谈会上,教师和养老机构人员交流工作感触,提出自己在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依据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得到机构领导的高度认可,得到机构员工和住院老年人的高度好评。挂职结束后,各位教师都写了挂职总结,包括挂职历程、挂职感触及对挂职部门工作的改进意见等。据了解,在北京、泰安等地养老机构和医院挂职的教师,其经历和在青岛挂职的教师大同小异。

利用暑期参加业务知识培训的教师也有很多收获,如某教师培训后参加了高级按摩师的考试,取得了职业证书,获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通过实践锻炼和考试不仅提高了该教师的推拿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研究老人各类慢性病的推拿诊治方案和解答学生解决临床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两年间,全体老师参加两次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会议期间,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参会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运营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存在问题等;走访老年人用品生产和营销企业,了解老年人用品开发现状和趋势、销售情况、国内产品和国际产品的差异等;走访同类高职院校,了解其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实习就业情况。

在学院鼓励和支持下,2015年2位教师攻读与自己教学课程相近专业博士学位。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教学水平。如考取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的教师,针对其讲授课程专业性较强、知识点较多,且相互之间联系相对不明显,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借鉴中国中医药大学教师有关资料和教学方法,重新设计了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将操作要点详细讲解,向学生示范、演示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分组练习,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另外,每位教师都有外出参加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会议,如2015年暑期有6位教师到台湾考察、学习;两年间有5人次教师参加在杭州、天津等地召开的学徒制会议或经验介绍;2人次参加在北京、郑州等地召开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经验介绍,等等。这些都为扩展教师视野、增长教师业务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三)引进管理和教学人才

两年来,引进教师5位,其中1位博士,4位硕士。他们对学院的管理、教育教学项目推进、课程教学等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校内引进的院长助理,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北京市青年英才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经验丰富。她除了做好学生管理指导工作外,更多的是参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及制定有关标准、推进各个分项目建设工作。2015年招聘的护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承担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两门专业核心课。这位老师除了很好完成学院的教学任务外,还参与老年福利协会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远程教育课程录制工作;多次参与培训中心组织的养老护理员培训。鉴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大,授课教师少,聘请校内任课教师3人,讲授专业必修课。

(四)启动学院内名师工程

老年福祉学院不乏高水平的教师,有从教近30年、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老教师,有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时就任教的教师,有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理论课题研究者,有多次获得学校表彰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有扎实的教学、科研基本功。而新来的青年教师则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学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015年,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学院启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名师带动工程”活动。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从师德和教学业务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二是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每学期不少于10节;三是定期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和批改作业情况,每学期不少于3次;四是在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等)时,给予具体切实的指导;五是在青年教师接受考核、参加业务竞赛和撰写教研文章时予以督促指导;六是在学院教研室活动会议上,交流心得,每学期不少于2次。

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主要有:一是认真接受指导,主动获得帮助,及时提供备课笔记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二是有计划地听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并要有详细记录;三是每学期向组内老师上一堂汇报课或承担对外公开教学任务;四是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业务竞赛活动;五是加强业务进修,积极参与培训、挂职锻炼、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并总结教训科研成果。

(五)抓教学科研项目促队伍建设

近两年,学院承担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教委及学院等部门或单位的20多项教育教学项目。另外,还承担了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委托的与养老服务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学院通过紧抓这些教育、教学和横向课题项目,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科研能力,让教师始终走在该领域的前列。在学院承担教育部的“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教师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资源库项目建设同步提高。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学院承担两门专业必修课,分别由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二是学院包括院领导和辅导员在内的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自己讲授的1门课程中,每位教师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内容,并且每位教师还要承担联络人的角色;三是每位教师无故不得缺席资源库建设组织的会议和培训,以了解资源库各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和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和技能。

(六)严格教师学期考评制度

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外,学院还从“考评”方面加强本学院教师的管理。学院的教师考核比学校考核的更具体,内容更丰富。考核内容包括五大项13小项分别是: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学院重点、难点工作的参与程度、发挥作用和效果,教授课程及班级、教学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教学效果,参加教学改革、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改革情况和成果等4小项;学生工作及绩效,包括辅导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教学实习、论文等情况,参与学业导师、学生能力培养、职业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孝爱讲堂、招生宣传、学生就业推荐等2小项;教科研及实践教学工作及绩效,包括主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和教科研工作成果,参加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教研活动、听课情况等3小项;社会服务及绩效,包括参加培训、鉴定、竞赛等社会服务工作,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继续教育培训等2小项;教师综合及绩效,包括被学院或者上级表扬和批评、积极承担工作或者拒绝、敷衍工作,党团员作用发挥、集体活动参与、正能量发挥等2小项。

(七)聘校外专家开展讲座

为了扩大学院影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学院聘请15位校外专家,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广西、河北、吉林等省市与老年事业密切相关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中,博士学历的2人。这些专家主要以“孝爱大讲堂”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专家所在机构的运营状况。

四、老年福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两年间,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会议研讨、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境外学习、攻读学位学习,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二是教师师德素养显著提高;三是教师教学等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时间短,有些措施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培训缺乏规划和针对性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培训是更新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看,学院师资培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培训缺乏规划。由于缺乏计划、制度安排、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等局限,教师参加培训人员少,参与培训机会少、次数少,更缺少相对长期如1学期甚至1年期的进修培训教育。二是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教师职后培训应该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但是目前看,相关的业务培训少,缺乏针对性,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

(二)学院部分岗位缺乏稳定性

两年来,学院部分岗位频繁更换,如护理教研室主任职务换了3人,服务与管理教研室换了2任,教学秘书换了3任,专业课教师换岗等。他们的工作看起来是常规性工作,不怎么重要,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有很多具体事务的,每换一次教师,都要有一个相对熟悉的过程,这中间要浪费个人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学院内外资源。例如,某位教学秘书曾反映,他在请教其他部门教师业务时,那位教师明确说不想给他讲解,因为感觉他干不了太长时间。

(三)个别教师对参与学院科研及其他活动不够积极

尽管大部分教师都愿意参与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其他相关活动,但是仍有个别教师不积极。如个别教师对教学工作循规蹈矩、缺乏自我改进的积极性,找各种理由不参与每周的“两会”,对其他会务和社会服务活动不积极参与,对资源库的建设和联络工作也不积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和待遇不匹配。

五、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结合国内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老年服务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素养建设

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对建设政治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业务精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起着关键作用。为此,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制度,为教师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

(二)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两年来,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相对适合学院发展和运作的管理制度。但是就运作效果看,还需要更好规范权、责之间的关系,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等量化及其绩效与待遇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组织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雇佣新的成员,要求其己经或基本具备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采取替代办法,即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商来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三是立足于现有的成员队伍,通过培训,开发其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学院师资培训制度的设计,应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另外还应体现育人、用人一体化,并注重实效。这里特别要指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表明,集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成集体目标的个体目标的实现,而个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教师无不是用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留住高水平教师。目前学院个别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不积极的部分原因是工作量大、待遇和工作量不匹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与校内其他教师相比,业务上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而要相应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稳定教师队伍,需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

参考文献

[1]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15-17.

[2]申素花.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的管理及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管理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5):65-67.

[3]彭爽.美国、德国、日本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177-178.

[4]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30-34.

[5]穆小燕.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32-36.

[6]刘晓,沈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71-76.

[7]郑声衡.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J].开放潮,2007(5):44-4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Z].教高厅[2002]5号.

[10]贺文瑾.部分l达国家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54-55

[11]陈祝林,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1.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时间的延深,国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职教理念,是将教学、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动手解决问题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

一、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上世纪2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育部对“教学做”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仍有以下不足。

1.仍受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来自于高等学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生,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教”比“做”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课外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为主,考试以笔试、理论知识为主,过程、技能、成果评价少,“教学做”未融为一体。

2.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实训室、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维护与管理不到位,设备故障率高,实训任务完成率低,实训条件制约了“做”的效果。

二、模式的应用总结

我校开采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已形成“能力模块化,考证岗位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并在相近专业中推广应用。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高职教学研究

校企合作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发展改革指导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平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改方案,联合开发编制一体化课程等,将企业的文化引入专业建设。

高职教学研究是教改的先导。“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涉及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手段、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学校成立了高职教育研究所,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握高职教育的政策、理论、理念。

2.构建课程体系,编制一体化教材

通过深入行业与大中型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专业毕业生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专题讨论,归纳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按岗位知识与能力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课程的一一对应,重新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了职业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制一体化教材。我校开采技术专业,制定了1个市级鉴定标准,编制了8门课程的一体化教材,为实施“教学做”夯实了基础。

3.加大投入,完善实训室建设

学校利用国家示范建设的资金,建设集“教学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构建了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购置必需的教学实训设备,建成了“1矿井、2基地、22实训室”,开发了融讲授、实训、考评等一体多媒体专业教室,此外,还将企业文化氛围融入到教室和实训室,营造职业化工作环境,满足项目实施的硬件要求。

4.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需要一批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采取的途径有:每年安排教师深入一线,参加工程实践;鼓励教师通过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师;组织教师参加“三新”专项培训,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科技公关和技术研发;校企双向兼职等。

5.制定教学管理制度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能力、教学管理、实训室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制定了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质量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控、职业课程评价与考核标准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规范了教学的行为。

三、主要成果

1.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训、教学场地与技能实训场地、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等的高度融全。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做”在时空上融为一体,而且教学与实训场地也融为一体,教学更突出适用性、应用性、针对性,实现学以致用,有效解决理论教学、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鉴定脱节的问题。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脑等实践教学活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去获取知识,享受完成项目的成功乐趣,集体讨论,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对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职教能力,体会教学之乐。

参考文献:

[1]于孙姆.“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教育探索,2008,(02).

第4篇

为了正确评价我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年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及德才表现情况,充分发挥考核工作评价、激励作用,调动工作人员投身滨湖新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皖组字[2008]2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年度考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核范围

全区各级党政群机关(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其中市管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区管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其他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区人事局统一安排。

二、考核时间

20****年年度考核工作,自本文下发之日起,至2008年4月10日前结束。

三、考核等次

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设立优秀、称职(合格)、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四个等次。

本次考核工作,全区优秀指标数控制在实际参加考核人数的15%以内,实行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优秀指标数统一下达(见优秀指标分配表)。区直部门、单位和各街镇、工业区,一般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等次由各单位评定,分别上报;全区区管干部的年度考核等次由各考核组按照规定的比例,在征求区委、区政府相关分管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相关负责同志的意见基础上,分别提出各组的区管干部评定等次建议,再提交区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

20****年年度考核,区管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区管干部由区委考察组进行考核,一般干部采取评分量化进行,即对被考核人通过民主测评确定分值。民主测评基本分设置为总分100分。民主测评平均分值达到90分以上的,可确定为优秀等次(考核优秀人数必须严格控制在下达指标数内);平均分值在70-89分之间的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平均分值在60-69分之间的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等次;平均分值在59分以下的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确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不称职(不合格)等次,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要认真核实情况,准确把握,并按规定审核。

四、考核内容和标准

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思想品德20分、履职能力25分、服务态度10分、工作实绩35分、廉洁自律10分)五个方面。考核是在全面考核德、能、勤、廉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具体各类人员考核基本标准见附件)。

五、考核方法

考核工作坚持平时考核和年度(定期)考核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量化考核。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合理制定考核方案,注重多层面考核,要把量化测评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

各部门、单位在开展考核工作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一)区管领导干部和其他区管干部的考核程序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区考核组分单位组织实施。

(二)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考核程序:

1、被考核公务员总结本年度德、能、勤、绩、廉表现,重点是履行职位职责和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情况,填写《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测评;

2、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和公务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情况和个人年度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和改进提高的要求;

3、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

4、机关负责人或考核委员会根据主管领导意见、民主测评情况和优秀等次名额,确定考核等次;

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在填写考核等次的《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上签字。被考核公务员拒不签字的,由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作出书面说明,并在《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上注明。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程序:

1、被考核者按照考核内容撰写个人总结或述职报告,并报直接主管领导审阅;

2、在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会上述职;

3、进行群众民主评议,本单位的全体人员对其进行逐项评议打分;

4、根据测评情况和优秀等次名额确定考核等次,并对拟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进行公示。

5、反馈考核结果,由本人在填写考核等次的《年度考核登记表》上签字。

六、几种特殊情况人员的考核问题

1、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参加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2、新调入人员(含调任或转任的公务员),由其调入(调任或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其调入(调任或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3、挂职锻炼的公务员,挂职锻炼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锻炼不足半年的,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挂职锻炼的其他人员,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锻炼结束的当年由挂职的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原单位进行考核。

4、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由原单位负责考核并确定考核等次,其学习、培训的有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在本考核年度内,非单位派出但经单位同意外出学习、不在工作岗位时间超过半年的,不进行年度考核。

5、军队转业干部,由转业后所在单位考核,其转业前的情况,可参阅干部转业时的鉴定,一般当年确定为称职(合格)等次。

6、本年度病、事假累计超过半年或事假连续超过3个月的,擅自离职半个月以上,超假一个月以上的,或留职停薪超过半年的,不进行考核。

7、机构改革中离岗退养人员,本人自愿可不参加年度考核,由单位直接定为“称职”等次。

8、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年度考核的人员,不确定考核等次,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9、涉嫌违法乱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工作人员,参加年度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10、受处分公务员的年度考核,按《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执行;受处分的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合纪发[2002]18号《关于转发〈关于纪律处分执行工作的有关规定〉的通知》执行。

单位对受到处分的人员情况(何时、何文号、何处分),要在《被考核人简明情况登记表》备注栏中注清楚。

七、考核结果的使用

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三)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四)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

根据组通字[2008]4号《关于实施〈安徽省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予以嘉奖,奖金标准为800元;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一次,奖金标准为1500元。

(五)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由单位领导成员或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四)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降职决定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在三个月内作出。降职后,职务、级别工资按有关规定调整;无职可降的,其级别工资降低一个工资档次;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四)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应根据考核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八、几点要求

1、考核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发扬民主的原则,按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2、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审核备案。报区人事局审核材料,公务员应提供年度考核结果审核表、被考核人简明情况登记表、考核量化测评汇总表各一式两份,年度考核登记表、公示材料各一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提供考核结果统计表、考核花名册各一式两份,年度考核登记表、公示材料各一份。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当年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实行绩效工资前,仍然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事业单位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数额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奖金所需经费仍按原经费供给渠道解决。奖金审批程序,各单位在报送考核备案材料时一并报区人事局审批。

凡事业单位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于审核结束10日内办理考核优秀证书,逾期不予受理。

第5篇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业务目标

1、全面完成2010年全市101家机关、事业单位,共8130名工作人员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及业务数据的审核接收,并汇总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2、审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称(岗位)变动调整工资195人、军队转业干部套转地方工资1人、受处分降低工资9人、基层农技人员浮动工资转固定5人、双千”队员连续三年优秀浮动工资转固定1人、挂职干部浮动工资2人;审核办理农业系统体制改革乡镇农业中心人员上划转移工资124人、调动转移工资手续90人;

3、审批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5人、新参加工作工人转正定级1人;

4、全面完成全市13家市企业工效挂钩决算和2010年方案审批工作;

5、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6、按照管理权限下文批准退休28人,办理退休手续28人、高龄补贴40人、办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20人;

7、组织市总工会、市卫生局、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召开“市2010年1季度劳动鉴定会议”,对教育系统16名教师劳动(工作)能力进行鉴定。经4月24日劳动鉴定会议鉴定,共有15名教师符合丧失劳动能力标准,1名不符合。

8、完成2010年1季度全市81家参与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统发工资的审核及数据录入。2季度审核因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正常晋升工资审批冲突,经与市财政局协商后未审核。

9、全面完成XX年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企业劳动工资年报数据录入汇总上报工作;

11、结合实际,制定《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拟于7月中下旬按上级部门要求,组织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评考试,切实抓好方案的落实。

12、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管理权限下文更改9名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间;

13、按照管理权限下文认定机关事业单位8名工作人员工伤;

14、下文批准123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知识分子补贴;

15、完成贵化、省铁合金厂、农牧场、七砂四所子校,在职教师120名、退休教师69名划转移交地方工资审核工作;

16、对未达到XX年7月以后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工资标准的450人工资进行调整;

17、每月报送信息2条,半年报送信息12条。按时报送周报、月报、季报、半年工作总结。

(二)新增工作

1、按照XX年年11月7日第23次市长办公会议精神,完成卫生系统集体防治所86名在职人员、56名退休人员增加工资补助审批工作;

2、完成流长乡排洞村凝冻灾害调查统计和灾后重建方案拟写上报。协助排洞村搞好灾后重建,向受灾群众捐赠化肥5包、协调贵阳市九中落实重建资金7000元;

3、春节前夕,与市老干局联合组成慰问组,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8名住院病人进行了慰问。

4、积极与市老体协联系,组成门球、乒乓球、象围棋、健身球保健操四个项目共33人的队伍,参加贵阳市人事局举办的第十二届退休人员运动会比赛。并将参赛队员名单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5、按照贵阳市人事局关于健全全市《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的要求,接收科协、总工会等95家单位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健全完善后的数据信息,并做好人员信息的审核工作。

6、发放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综合知识培训证书478个;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证书74个。其中:初级工证19个、中级工证19个、高级工证36个。

7、完成部分07、09年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表装订。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采用《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进行,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缺乏熟悉工资政策又能熟练操作工资系统的人员。望局领导高度重视,予以配备。

(二)工资制度改革后,与新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政策至今仍未出台,导致后续管理工作较为被动。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处分后工资如何处理、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如何确定等配套政策尚未出台。

(三)新版《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存在如:个别单位数据不能导入及导入数据不能覆盖等问题,给工资业务数据接收和汇总带来极大不便。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工资管理,继续做好日常工资审批

1、根据国家工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

(1)按照工资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岗位(技术等级)变动后的增降工资和重新确定工资工作。

(2)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工勤人员见习期(试用期)满后的转正定级工作。

(3)就财政统发工资审核中涉及的问题,及时与财政部门协调,按时完成今年第3、4季度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参加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的工资审核工作。

(二)津贴、补贴审批管理规范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

1、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

认真执行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省、贵阳市对此项工作的安排布署,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和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审批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

2、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

按照上级部门布署,积极做好我市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工作。

3、按照政策规定,认真做好知补、高龄补贴、建房补助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审批等工作。

(三)退休人员审批管理工作。

根据有关政策,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劳动能力鉴定、退休审批及对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四)科技人才二次开发管理利用

按照《市2010年科技人才二次开发工作计划》安排,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针对我市农村农民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有病难治、缺医少药的现状,组织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各大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退休医师,利用赶集天为群众义务诊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提供流行病、多发病、常见病预防治疗咨询服务。

活动时间:2010年8月上旬

活动地点:王庄乡街上村赶集点

2、拟于7月中旬协调贵阳市卫生方面专家到我市二医开展义诊帮扶,同时开展以“小儿液体疗法”为题的专题讲座。

(五)技术工人等级考评及待遇落实

结合我市技术工人学历、技术水

平、技术等级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围绕计划实施,认真做好三项工作:

1、申报考评人员资格审查、集中统一报名

按照黔人资(1996)1号文件规定,组织做好申报考评人员现有技术等级、参加工作时间、身份证、退休安置介绍信等资料的审核工作。

2、考评成绩公布、证书颁发

考试培训工作结束,贵阳市人事局下发考试成绩后,及时打印并在我局办事大厅公布。

公示期满,参与考评人员对考试成绩无异议,及时下文对所取得的技术等级进行认可。同时,通知各单位经办人员交纳照片,统一办理技术等级证书。

3、督促聘任、落实待遇

技术等级证书颁发后,积极与各单位联系,督促单位及时做好聘任工作,做好增资审批工作。

(七)其他工作

1、工龄、工伤认定

⑴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照管理权限认真开展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龄变更工作。

⑵按照管理权限,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工作。

2、省属企业子校划转移交

严格按照省和贵阳市对省属、市属企业子校移交工作的安排布署,认真做好拟划转人员个人档案查阅核实和工资套改、审批工作。

3、按照劳动工时计算审批有关文件规定,继续认真做好市属企业劳动工时计算审批。

4、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统计年报工作

⑴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工作。

⑵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季报和年报工作。

5、工作动态信息、月报、季报报送工作

科室工作动态信息,及时向局办报送。并通过网络传送至上级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2条,全年报送不少于24条。同时,按时报送工作周报、月报和季报、半年及全年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商务越南语;需求;现状;定位;提升;培养

一、中国―东盟对商务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往来及文化等其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越南语人才在东盟市场上炙手可热。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日益得到发展,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需要越南语作为交际的工具。中越两国各级领导、有关部门都很重视和关心广西越南语专业的发展,因此也推动了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层次。

通过这几年的企业招聘信息调查可知,大量的外资企业、涉外服务行业、国际性大型运动会、商展会等都极需大批掌握越南语的技能型劳动者。

(二)人才需求类型。

在对多家家用人单位(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需要的翻译人才不仅仅是只懂翻译,还要具有商务知识。旅行社需要的导游也要求其具有东盟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

(三)人才规模。

根据东盟人才网上公布的招聘岗位及高校就业信息反馈,当前需求最多的是越南语人才。反映出越南语人才需求规模大。

二、中职校商务越南语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中职商务越南语专业就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技术等服务的。但目前由于: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教学内容老化,教材开发滞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机会不多,实训缺乏针对性,缺乏一支“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不注重培养职业意识,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商务越南语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者,也因为人力财力等因素对中职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或者没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中职校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学校、企业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服务作用也受到一定影响。

三、科学合理定位,提升商务越南语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我校通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使专业的知识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商务越南语专业作为翻译、对外贸易、文秘、储备人才等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专业定位上,首先应当确立服务中国―东盟、服务泛北部湾区域的社会及企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按照服务的要求发展需要科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精通外语,懂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中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外语专业应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规格方面应该突出区域经济需求的目标要求,办出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越南语人才。

(二)充分利用专业自身资源,强化校企合作

商务越南语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不断为区域和行业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另外,可以选派教师前往校企合作单位(公司)担任兼职翻译进行翻译技术资料、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等工作。此外,越南语翻译专业也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承接各种资料翻译等技术服务项目。此外,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其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在行业企业中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积极为行业企业培训外语人才。

(三)建设“双师”队伍,促进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商务越南语专业要建立层次合理的“双师”结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从而促进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可以聘请一名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数名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人员到教学队伍中,同时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实训基地或到企业挂职,鼓励全体教师取得各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三)发挥外越南语专业优势,深化社会实践基地的社会服务项目

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尽量拓展能够发挥越南语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专业素养,而且也可以此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例如,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外语交际能力较高的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展会,可以担任企业项目翻译、志愿者和外贸业务员等。

四、总结

中职商务越南语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将教学目标转变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宗旨,也是是学校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创建专业的品牌,带动整个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专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霞,粟景妆,东盟小语种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郭红,马飞,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J].培训教育,2009,(4)

[3]立足北部湾、服务大东盟、跨国培养应用型小语种人才[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第7篇

一、近两个月来做了哪些工作

二、在整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人事档案工作将来如何开展

四、本次档案整理工作的意义

从2011年3月1日来总部报到,至今已历时50天时间,期间在张志英同志的倾力协助、支持、关心下,我们把公司本部人员、漳电分公司、河津分公司、宁夏、华泽等单位副处以上人员的档案共计72本进行了审核、补充、整理归档。

同时,对其它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指导、具体帮带、辅助整理等工作。受培训人员达10多人,培训时间贯穿整个整理过程,随来随培训。

在整理过程中,每份档案都有不同程度的缺短材料,我们补充完善了1200多份材料,复印800多件原件,补做《干部任免审批表》400多份,在作表时查找相关文件资料400多件,补盖公章1200多个。(审批表、复印件需加盖公章,张工亲自多次去北京或到原单位补盖,或找人顺带等等,千方百计做这些工作)。

在补充完善了归档材料后,通过准确分类、裁剪修补、认真书写分类号和页码,打印目录、整齐装订,使近80份档案完美上架。一份档案,不经过10次以上的反复是上不了架的,我们就利用周末或晚上加班,使工作时间有了保障。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共性的问题有以下7个方面:

1、年龄出现多个版本,随意更改;

2、姓名随意更改,多用同音字;

3、《干部履历表》多年不填写,填写了的缺照片,缺本人签字,缺机关盖章,不规范;

4、在应审计的岗位上工作过的干部,没有审计报告或结论性的审计材料(普遍没有归档);

5、挂职人员、培训人员、出国人员所需的鉴定、成绩、审查表等普遍缺少归档;

6、受奖干部缺少登记表、审批表,只是提供了奖状复印件;

7、《干部任免审批表》缺的程度很严重,有的干部已是副处甚至以上,竟没有一张任免表,有的离开原来单位十多年了,职位多次变动,任免表还停留在原单位仅有的几张。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①、对年龄的确认,我们依据档案里最早出现年龄的那份材料(一般是《入团志愿书》),再参考本人身份证,如若相差不过2个月,就与其身份证保持一致,尽量不给其以后的生活造成麻烦。对于相差一年或两年的,严格依据最早的那份材料来确认。

②、对姓名中出现多音字的,请其出示“更改姓名证明”,或不曾更改的,只是自己随意写,就在档案目录前填写《档案中存在的问题》。

③、对于《干部履历表》短缺的,已无法重新组织填写的,只能成为遗憾。缺照片、本人签字的,我们尽量找本人索要相近时代的照片补贴上去,需补盖审查机关公章的,去原单位补盖。并指导规范填写新的履历表。

④、对参加过培训,受过奖励的人员索要培训证书、奖状等原件进行复印,并对复印件加盖人资部公章,填写复印人姓名。

⑤、对《干部任免审批表》的补做,我们在人资及党群部门配合下,查找当年的文件,依据其文号、时间、任免内容,并查找出本人的简历,重新制作相应的任免表,并补盖相关部门的公章。

总上所述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出生日期的前后不一致,有阴阳历、采用虚岁等不同习惯造成的,也有笔误,也有个人为满足入学、参军或参加工作所必须的年龄条件而有意所为。

②、姓名出现同音字,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没有居民身份证的年代,人们对自己的名字随意换用与其同音的字,总之,没有确定名字的观念和意识。

③、对于《干部履历表》的缺失及不规范、审计报告、培训成绩、鉴定表、奖励人员登记表、出国人员审查表、干部任免审批表等等材料的缺失,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组织填写、收集归档所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员工、干部不了解人事档案,没有归档的意识。那么及时收集归档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责无旁贷的工作。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各单位人事档案都是兼职,没有时间精力来分管这块,而且这块的制度也不健全,以致造成不能对应归档的材料及时、完整归档,使人事档案杂乱无章地尘封在铁皮柜里,多年无人问津。

我们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感到最费时、费力的就是补充、收集缺的材料,一旦材料齐全,那整理工作就是既快又轻松的。

针对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及目前人事档案工作的现状,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及建议:

1、首先设岗,设专人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完善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制度;

2、档案管理人员组织员工、干部开展讲座,提高大家的归档意,变被动为主动;

3、管理人员跟踪、收集,形成网络管理,比如在人资登记的参加培训人员,参加资格、职称考试人员、出国人员、受奖励人员,档案人员要首先获取这些人员的名单,然后跟踪,一一收集归档,这样就不会有纰漏。(订制度:参加以上的人员必须及时上交相关资料,且与报销差旅挂钩等)。

第8篇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学生职业素质标准

从近年来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在团队合作、开拓创新、责任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接轨,高职院校没有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应当深入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总结、提炼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参照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共同构建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并把这一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尺度。根据育人标准的评价方法的不同,参照知名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划分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两大类。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所有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企业用来评判一个员工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其本质是为企业和顾客服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凝练为忠于职守、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遵纪守法、恪守质量、维护安全等十个方面。职业精神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品质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从业者一旦把它内化为职业操守,就能自觉地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要把在校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员工,仅靠自己的教育资源是很难实现的,而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因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单靠“坐而论道”是无法获得的,它必须在企业一线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中经过反复磨练才能真正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技能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校内建设了“进校如进场、上课如上岗”的生产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训项目开展单项技能实训或者综合技能实训(每学期1-4周);在校外知名企业建设了顶岗实习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习协议开展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依托不同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最终把专业课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把在校学生打造成企业员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要引入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校企双方应当结合专业课的实训项目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通过模拟训练与初步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内化为高尚的职业操守。校外实践教学要把实习学生视为企业正式员工,校企双方应当结合工作岗位的职权与职责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工作实践和顶岗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三、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兼具上述双重素质,无论是对思政课教师,还是对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共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也就不可能积累起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如何才能补上这一短板?《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安排思政课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应当把到企业挂职锻炼视为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挂职锻炼,思政课教师可以学习新知,优化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工作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管理人员大都具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在管理工作中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思政课兼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其现身说法与现场指导更具吸引力和信服力,既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又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优化教学团队素质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1.学术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的影响与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等课题,深入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2.人才培养。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找准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就业指导。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年度调研情况,建设企业信息资源库,介绍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企业的发展远景,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人计划,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企业和社会的一个窗口,为学生提升职业素质提供参考依据和经典范例,为学生的职业规划、顶岗实习、求职择业提供专业化的职场分析和咨询服务。

第9篇

关键词:维修电工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一、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1.指导思想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依据,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贯彻 “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设想,以电工技能人才需求为基础,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工业园区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岗位的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实训以课题为主,根据课题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安排,进行模块化教学。第二学年结束教学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第三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3.专业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的去向以及企业调研,维修电工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机电行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检测、安装调试、制造检验、使用维护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下:一是在电气制造企业可从事的岗位有电气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制造施工及质量管理。岗位能力要求为电气设备的制造、组装及质检能力,设备安装及施工能力。二是在设备维修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检修。其岗位能力要求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能力等等。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现实,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与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岗位技能三个模块,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二、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的教师应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去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训指导,通过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再去带实训教学,然后再去任专业课教师。

2.教学实施过程

推行示范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推行项目教学法,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校推行的示范课程建设,组织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除设置“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电工仪表”等电工基础课程外,按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先进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标准,将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的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把电气设备检修和操作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总项目和分项目。采用典型任务驱动方式,制订项目运行标准。在电气设备检修中应该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气图原理、电工基础知识、电工电子仪表使用、电气系统故障检修方法等等。

3.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工作规范》《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教务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严格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组织班级抽考等方式,严控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协同专业系,成立“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三、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 社会服务 辐射力 实践 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应主动提升社会辐射力,在这个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也就是增强服务社会、推动乃至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或效应。就金华地区而言,随着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持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常规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拓展学校的专业辐射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地方经济建设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面向社会,依托行业、多渠道、多机制地开展高职教育,积极探索“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高职院校基地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培训体系,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内涵

没有教学,大学就不能成其为大学;没有科研,大学就不是高水平的大学;而没有社会服务,大学就不是现代大学。正所谓“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正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辐射力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概念。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社会服务有着自身的特点,社会服务有着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特征,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可包括培训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物质资源服务、文化传播服务等。此外,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外,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要超越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能,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师资、场地、教学设备等资源,成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中心,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鉴定。使培训人员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资源共享与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成为共享开放型的区域综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面向区域内的企业,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实现“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

3、校、政、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为地方企事业进行员工岗位培训职能,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企业为培训主体,树立服务企业的主导思想,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实际,走产学研结合道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学历提升、专项技术研修、生产现场咨询、高新技术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教育中紧扣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讲理论,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问题中引入科研攻关课题,从解决课题中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既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快了高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4、服务“三农”

高职院校依托“政校合作”平台,采用“政府购买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与信息培训,帮助规划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村庄整治、道路建设、景区开发出谋献策;送医疗下乡,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送图书、送知识、送文化下乡,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送法律下乡,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提高农民民主法制意识;送教下乡,为农村小学、幼儿园开展教学教改等等,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5、对口支援

高职院校应积极投身到对口的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中,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中西部地区及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对其进行对口支援,并在教学管理、学术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要加强支教和干部挂职交流,进一步增强受援学校的造血功能。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受援学校基层院系的师资和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受援学校的整体水平。

二、高职院校社会辐射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力还没有成熟的社会服务模式体系和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大多由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或地区性的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这就使得当前的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对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来说,由于长期隶属行业管理,紧密联系企业,融入社会往往停留在认识上或者口头上。由于学校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离开了行业,客观上造成了与企业联系日渐弱化,而学院的行业属性、专业特色等,又造成学院与社会紧密联系度不够,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服务意识滞后,服务成效不大。有些院校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也有人把社会服务和学校内涵建设分割开来,看成“两张皮”。没有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能力不够

一是引进的科研资金尽管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偏少,说明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用型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弱;二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偏少,反映出学院教师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的人数偏少或者是投入的精

力不足;三是技术推广服务的项目申报数偏少,标志着学院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承揽的社会性大中型工程技术服务项目缺项,反映出学院服务社会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四是教师在行业或企业做兼职服务的申报统计数字缺失,说明学院办学水平和整体师资力量在社会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方面有待提高。

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升社会辐射力的实践与思考

1、紧紧抓住“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辐射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下,使学校逐步进入“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目前,学校已建成生产性实训车间(室)34个,引进生产线5条,组建工作室12个、专业性公司3家,并有中央职教专项基金资助基地3个,实训场所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逐步具备“教学实训、科技研发、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成果展示”五大功能。学校将校外基地分为一般型、紧密型、示范型三个层次逐级建设,重点建设具有稳定教学车间与指导师傅、批量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并承担一定课时课程的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有规范管理的校外基地728家,其中紧密型基地237家、“教学化”的示范基地70家。通过政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生产线或操作规范、产品工艺、生产流程等,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差距,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品牌辐射力。

2、以基地“两化”为载体,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创办专业公司,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辐射力

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定制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

设立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与后备高技能人才评价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

专业公司是依托学校专业优势,以学校教学资源、教师的专业技术或科技成果,引进社会力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独立运行的科技型公司。专业公司提供了学校开放式办学的平台,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专业公司的实施为教师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有力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所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增强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投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开放式办学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3、服务“三农”,建立农技培训基地,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辐射力

学校利用良好的师资设备和科技成果等资源,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信息传递、项目合作、成果转化、新品种推广、专业教师与科技示范户结对帮扶等方式,在养殖、种植、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资源利用和整合、农产品加工和经营、农业机械使用和维修等方面,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技术培训是“科教兴农”的一项重大举措,只有当广大农民群众知识、文化、技术和整体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安定、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1篇

关键词:双证融通;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21-02

“双证融通”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实施“双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入职前实现职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双证融通”制度是对“双证书制”的进一步发展,即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制度源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融通”)。2004年7月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国百所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约500所高职院校正在围绕“双证融通”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将“双证融通”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既是落实教育部文件,对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认可并推行落实的措施,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是培养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举措。实施“双证融通”既可确保在高职教育中体现“双证书”的水平,同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又可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双证融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007年,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下简称报关专业)开始实行“考证促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2008年,报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践,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构建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确定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在高职教学中,要真正使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必须贯彻“产学合作”的思想,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相适应、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改革,按照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从而保证职业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使重构的“双证融通”课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不仅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还要在教学中将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改革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双证融通”的实施,还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积极实行“以证代考”,建立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大纲,确定职业能力考核方案,同时,引入社会评价体系,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行业需求相衔接。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目前,我院报关专业所有教师均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通过引入企业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积极鼓励教师指导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从而使教师更真实地了解企业与行业,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管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很好地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争取行业的支持,使专业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

“双证融通”的实施效果与应用价值

我院的报关专业已完成了“双证融通”模式的课程改革,重构了课程体系及标准,有效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培养的高职人才逐步得到了社会及行业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上升,逐步形成了报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改革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对珠海市国际航运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海关、检验检疫局、珠海水运协会等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调研后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和总结,从而确定了报关专业4个基本职业岗位,即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再依据这4个岗位确定了学生应该熟悉的典型工作流程和应该独立完成的工作项目,继而确定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企业需求的学习情境。为了让学生在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各岗位的实务操作技能,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实施“一体化”项目教学和情境式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将过去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变实训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训室,真正做到教学“理实一体”等。此外,为了在专业中顺利实现“双证融通”,报关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先按照23门专业课、7个专业实训模块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质和职业单项技能,然后,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即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轮岗技能强化培训等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例如,在2007级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将已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先安排到珠海市建龙报关行进行一个月的报关业务强化培训,再安排到珠海市新宏安物流公司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既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又体验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在这种真实性的职业锻炼中,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考核方式上,我们也突破了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实行考试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并明确了每门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双证融通”课程均实行“以证代考”,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化考试代替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期末考试。同时,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了考核方式。此外,除“考证”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教师 在“双证融通”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培养了多名具备“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为提升学生考证的信心,帮助学生复习备考,并使专业教师熟练掌握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报关专业对专业教师实行了“持证上岗”,即讲授“双证融通”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持有与学生相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资格证”、“国际货运资格证”、“高级物流师”等。这是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推动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保证。报关专业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职业资格证”是佐证“双师”素质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2008年,我院成功申报了校级课题《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并着力在经济管理学院逐步推行“双证融通”制度。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双证书”的通过率已达95%以上,有20门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实行“以证代考”,改革了考核方式,更为学生乐意接受,培养的学生由于持证在手,更受企业欢迎。我院还建设了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报关实务与实训》、《国际货运操作》,已完成了基本的实训教材和配套的多媒体题库,丰富的课程资源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与企业合作的校本教材《码头集装箱操作实训》也进入操作阶段。此外,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将与珠海市乃至广东省行业协会合作,将国际货运类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点引入我院,建设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配套的高质量综合实训中心,使我院成为珠海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开放性考证、培训的重点院校。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师资不足 我院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来自高校的研究生,比较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使教师能适应实训教学的要求,除了要求所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之外,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持证上岗”,这个“证”指的就是与报关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报关员、国际货代员证书等等。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在实施“双证融通”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自企业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仍然十分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素质教学人才依然紧缺,“管―教―学”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不能满足现有办学规模和专业群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制约报关专业整体实力提升的“瓶颈”因素。我们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与行业引进等方法,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与“双证融通”教学改革相对应的教材建设薄弱 我院实施的“双证融通”教学改革尚无全国统一的高职高专教材,尽管专业组织教师自编了部分专业教材如《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操作》、《国际货运实训操作》等,但仍不能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导致部分专业课程开设难度增大,与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期待着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解决实训教材问题。

“双证融通”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的重要载体。目前,我们使用的不少软件产品确实具有实际运作的企业特性,但不能充分满足“考证”教学的需求,还需要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教学软件;在硬件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还不能完全做到与生产一线需求同步,需要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真实性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完成“考证”实训。

以上种种不足,都需要在专业成长与学院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加以改进。在“双证融通”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较大困惑是:(1)如何使学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与行业真正需要的岗位能力相对接;(2)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的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考评转变为过程性的、形成性的考评。目前,我们准备在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1+X”的职业标准鉴定新模式作为研究重点:“1+X”中的“1”代表国家职业标准鉴定的内容,“X”是指在国家职业标准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企业、高职院校等组成职业鉴定专家队伍,依照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特点,对职业资格的标准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有真才实学,得到市场认可,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标准的调整与开发,对促进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类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大农.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职教论坛,2010,(17).

[2]刘敏.“考证促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巴世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36-02

1 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

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改革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生产、流通、服务等各行各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等将成为今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中职学校应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进行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和建立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全为重心的监控体系,由企业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形式。并要求学生要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了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通过“三个能力”的培养(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校内外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人探索并总结出了“234”(2: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3:三项能力即基本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4:四项保障(即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教师团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探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不完善、不彻底,例如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相关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等,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进行建设和完善。

2 专业课程的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深入企业调研,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成“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素质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建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对各专业课程进行职业调研、课程分析和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岗位需求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整合和动态优化,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经历、工作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采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训教材,以精品课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成并完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主干课程形成一套自编的校本实训教材。形成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板,对《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网》课程,从内容上、学时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做了内容的整合,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为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依据。

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包括内容的开放和技术的开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改革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3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学校应在“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库建设等方面进行师资建设,通过校外考查、企业锻炼、行业培训等途径全方位实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挂职学习、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培养“双师型、行业专家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继续贯彻老教师帮新教师的制度,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专家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确立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全体教师、班主任分别进行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培训,注重实践培养,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用人单位参加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分期分批到兄弟学校对口支教等活动一个月 ,加强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材、教参编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下企业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

根据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应建设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紧紧围绕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突出“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建设、教学计划审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并协助毕业生就业。

校内实训室应包含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制作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音频视频实训室等,实训室中所有计算机均联互联网。同时,在软件配置方面应尽可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安装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

中职学校应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区域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以开展区域内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本地区岗前人员培训,再就业人员的上岗及转岗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

5 招生就业保障措施

本专业定位于面向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和IT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熟悉网络技术相关国际通用标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实践技能,能从事企业网络构建、网络维护管理、网络技术支持以及网上信息的技能型人才,各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实行全员招生与推荐就业制度,始终把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就业,为此,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以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制。

2)制定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毕业生二方组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3)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体系,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及指导。及时向企业和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妥善解决。

4)搭建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多场大、中型“双选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5)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引导毕业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专刊、讲座,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动员会。还根据学生意愿,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帮助联系落实单位,使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走入职场的转变。

6)不定期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为学校来年的教学及指导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 小结

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探讨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探索出一条该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并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思路引入到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具有优势的硬件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这将对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和新专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师资队伍的业务将更加精湛、双师素质更加优良,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加强化了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流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金普,徐鹏民,孙晓梅,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8(7):25-28.

[2] 程立,张浩军,王晓松.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