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画毕业论文总结

动画毕业论文总结

时间:2022-12-13 22:3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画毕业论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画毕业论文总结

第1篇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添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仪器的安装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互动教学关系,适当的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采用随堂讲随堂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第2篇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BIM技术已被广泛视为改造建筑业这一传统产业的战略手段,正在导致建筑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从高校的实践课程教学来看,BIM技术相关课题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前沿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学课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许娟,鲁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台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教学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边晶梅,于贺.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9(5):90-93.

[4]王婉,李怀健,刘匀.BIM技术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5]张静晓,赵陈影,李慧,等.工程管理专业BIM毕业设计学习效果测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71-176+183.

第3篇

(1)每页8—10行字 或 一幅图。只列出要点,关键技术。

(2)毕业论文要突出自己的工作,不要在背景,前人工作上花过多时间。篇幅可以大致分配如下:

提纲:1页,

背景: 1—2页,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5页,

解决问题, 10—15页,

小结:1 页,主要成果,工作,程序量,效益等等。

(3) 演讲者 大约一分钟讲2页。听众一分钟可以看完4—5页。因此不能完全照着念。要用口语化的语言,讲演式的语言。

(4)充分利用图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较多信息。

(5) 有些细节,如算法,可以全部用小字写在一页上,用红色标出特别重要的几个句子,讲解时可以快速"闪"过(20秒),"算法如此页","要点是...",,讲思想,介绍方法,讲关键。听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大意。

(6) 10—15分钟的报告,准备20—22页 即可。

n(7) 底色尽量用浅色(米黄、象牙白、浅灰,…等),(方便色盲、色弱和老年观众, 同时可用的文字颜色和图表颜色比较丰富)加上页码,再打开母板,把<#>改为 ”<#>/x” , x是总页数,使得讲演者和听众都能 知道 已讲百分比,便于调整速度。

(8)报告时,用 “幻灯片放映—排练计时”模式,当排练计时窗口出现后,拖成为顶部时间状态条,(可隐去排练二字)便于准确知道已经使用时间,和提问已经用的时间。

毕业论文答辩中PPT制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答辩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么?以下为整理的一些毕业论文PPT制作的要点、结构和一些样本。

大家需要对自己的论文选题、方法、结论、相关文献非常熟悉。

答辩每个人最多10分钟,最好限制在8分钟之内,讲清楚后面幻灯片上的内容。

回答老师问题有理有据,因为是自己完成的,你理所当然最权威,但不能狡辩。

演示文稿尽量做得简洁、漂亮、得体。答辩自信、表达流利、有理有据。

研究概述(1:一张幻灯片)

简明扼要(一两句话)说明: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标

研究问题

研究框架(1)

研究的展开思路

和论文结构

相关概念(1)

若有特别专业或者要特别说明的概念,可以解释。一般无须。

研究综述(1)

简要说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谁、什么时间、什么成果。

最后很简要述评,引出自己的研究。

研究方法与过程(1-2)

采用了什么方法?在哪里展开?如何实施?

主要结论(3-5)

自己研究的成果,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多用图表、数据来说明和论证你的结果。

系统演示

若是系统开发者,则需要提前做好安装好演示准备,在答辩时对主要模块作一演示1-2分钟。

问题讨论(1)

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致谢(1)

致谢。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样本下载

幻灯片的内容和基调。背景适合用深色调的,例如深蓝色,字体用白色或黄色的黑体子,显得很庄重。值得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颜色,一定要使字体和背景显成明显反差。 注意:

要点!用一个流畅的逻辑打动评委。字要大:在昏暗的房间里小字会看不清,最终结果是没人听你的介绍。不要用PPT自带模板:自带模板那些评委们都见过,且与论文内容无关,要自己做,简单没关系,纯色没关系,但是要自己做!

关于内容:

1、一般概括性内容:课题标题、答辩人、课题执行时间、课题指导教师、课题的归属、致谢等。

2、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方案设计(流程图)、运行过程、研究结果、创新性、应用价值、有关课题延续的新看法等。

3、PPT要图文并茂,突出重点,让答辩老师明白哪些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页数不要太多,30页左右足够,不要出现太多文字,老师对文字和公式都不怎么感兴趣;

4、凡是贴在PPT上的图和公式,要能够自圆其说,没有把握的坚决不要往上面贴。

5、每页下面记得标页码,这样比较方便评委老师提问的时候review

关于模板:

1、不要用太华丽的企业商务模板,学术ppt最好低调简洁一些;

2、推荐底色白底(黑字、红字和蓝字)、蓝底(白字或黄字)、黑底(白字和黄字),这三种配色方式可保证幻灯质量。我个人觉得学术ppt还是白底好;

3、动手能力强的大牛可以自己做附和课题主题的模板,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喜欢的图在“幻灯片母版”模式下插入就行了。

关于文字:

1、首先就是:不要太多!!!图优于表,表优于文字,答辩的时候照着ppt念的人最逊了;

2、字体大小最好选ppt默认的,标题用44号或40号,正文用32号,一般不要小于20号。标题推荐黑体,正文推荐宋体,如果一定要用少见字体,记得答辩的时候一起copy到答辩电脑上,不然会显示不出来;

3、正文内的文字排列,一般一行字数在20~25个左右,不要超过6~7行。更不要超过10行。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标题之间的距离(段间距)要大于行间距;关于图片:

1、图片在ppt里的位置最好统一,整个ppt里的版式安排不要超过3种。图片最好统一格式,一方面很精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图片的外周,有时候加上阴影或外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关于格式,tif格式主要用于印刷,它的高质量在ppt上体现不出来,照片选用jpg就可以了,示意图我推荐bmp格式,直接在windows画笔里按照需要的大小画,不要缩放,出来的都是矢量效果,比较pro,相关的箭头元素可以直接从word里copy过来;

3、流程图,用viso画就可以了,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4、ppt里出现图片的动画方式最好简洁到2种以下,还是那句话,低调朴素为主;

5、动手能力允许的话,学习一下photoshop里的基本操作,一些照片类的图片,在ps里做

一下曲线和对比度的基本调整,质量会好很多。windos画笔+ps,基本可以搞定一切学术图片。

关于提问环节:

评委老师一般提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他本人的研究方向及其擅长的领域;

2.可能来自课题的问题:是确实切合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包括选题意义、重要观点及概念、课题新意、课题细节、课题薄弱环节、建议可行性以及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3.来自论文的问题:论文书写的规范性,数据来源,对论文提到的重要参考文献以及有争议的某些观察标准等;

4.来自幻灯的问题:某些图片或图表,要求进一步解释;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软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背景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驻马店市举全市之力创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方向转型,困难很大。学校及时整合办学资源,调整院系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规范教学管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条主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办学、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

升本以来的9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开始进入强调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新时期。对于基础差、矛盾多、困难大的黄淮学院,同时面临着“外延式积累”和“内涵式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学校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本着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4大专业集群,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黄淮学院的第一个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多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2.1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行业的需求迫使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错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程技术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使学生上岗工作。这说明,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2.2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新建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院校,另一类是“师范教育”为基础的院校。近年来,自觉实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上有些共同的经验:一是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围绕办学定位,开展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三是围绕“应用型”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四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校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黄淮学院“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的选择。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读及实施方案

3.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基础培养与职业对接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3年的专业基础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是以校内为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军事训练、认知实习、实训等。“1”是指对学生进行1年的职业对接培养,主要是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力,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3.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突出应用原则。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搞好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把职业对接培养落到实处。

(2)合作育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发展联盟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完善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细化管理原则。细化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3+1”中“1”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段与教学方式的安排,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标准得到落实。

3.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3”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基础培养。“3”的教学安排在第1至第6学期进行,主要教学内容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3个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习等,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

“1”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对接培养。“1”的教学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进行。第7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毕业设计开题、实习准备、实习等。毕业开题在学期初根据专业特点统筹安排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专题讲座、论文写作培训,论文选题,收集、整理和研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等;实习准备在学期初安排职业认知讲座,往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实习技能培训与实训,实习教育,根据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方案制定个人实习计划,见习等。根据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需要,科学设计能够落实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实习项目;毕业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和实习准备完成以后,赴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实习方案和个人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分别落实本专业的各项实习项目。实习主要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根据专业特点要尽量安排集中实习。第8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实习、实结、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及答辩、毕业教育。实习是根据各专业实习方案,继续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结从5月份起,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方案,安排学生回校进行实结,交流实习经验,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集体,整理上交实习材料;毕业评审及答辩从5月份起,对毕业生的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组织答辩并进行工作总结,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6月中旬进行毕业教育,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4年学业完成,走向工作岗位。

4“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4.1 “1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学结合、校企共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模式的实施,将“行业、企业”元素引进教学过程,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到行业企业、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以“3+1”培养模式为主线,探索并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IT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大力度研究IT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制定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制定出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3)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3+1”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实践、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设计的,分布在大学4年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中。提出“实验一实训一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概念实训一技能实训一项目实训”3阶段的实训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实习实训一毕业设计一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验室、创业园、企业“三基地”的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想和动手能力。

4.2 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3+1”的实现,核心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企业的选择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企业愿意为学校培养人才。看似两个简单的条件其实在现实中却很难解决,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在校生的加盟很难为企业马上带来效益,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缺少企业的参与,“3+1”很难做实。

2)对策。

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投资建设了一个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招商。入园单位发展方向要与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如计算机、动画、建筑、商务等;企业要能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岗位;科技企业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与其研发、生产需要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高科技企业或知名企业,尤其是经营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秀企业,经学校认定入园后,可享受房租、物业等费用免除政策,并给予其他优惠条件。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企业人校、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把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引入校园,提供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全方位开展“四创”教育。目前已入驻的软件类企业有Oracle公司、IBM公司、北京中锐咨华等信息技术类企业6家,进驻项目23个,提供工位近500个,让师生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的申报,深度切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走向社会的学生获得高品质就业,典型的有全和洪、王乙丞、陈帅雷、王喆等26位同学,就业后一年,年薪达10万元以上。学校的“四创”教育已经驶入了“传知识、育精神、造氛围、除病源、搭平台、做项目、搞竞赛、树典型”的“八车道”。

创新创业园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专业与实践的巧妙结合,更是黄淮学院教学的一大特色,对黄淮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为学校“3+1”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5篇

Seminar一词源于德语,翻译为“研讨小组,讨论交流会”等中文。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那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开设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大学中。后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将其称之为“演习”,或音译为“ゼミ”、“セミナ”。

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演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主题发表为中心,通过质疑,答疑,教师、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

在演习教学模式中,为了最终以讲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发表,学生需要围绕主题,事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先行研究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可行性

演习教学模式适用学科广泛,就日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首先,在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日语表达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阶段的学习,高年级学生普遍具备相应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词汇量,更容易实现演习教学模式中要求的日语口头发表和用日语提问、交流。而且,经过一二年级的磨合,学生之间互相熟悉,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当众发表能够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有别于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旨在传承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常识,以及对一些有必要知道的人文知识的补充,进而使学生对日本文学,乃至其所涉及的文化领域的常识,都有所了解。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类似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一周一次的课时安排,往往造成学生带着书本来上课,下课合上书本便不再翻开这样的局面。浩瀚深邃的文学世界,在学生的大学生活里,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这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遗憾,也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演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每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充分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发表的讲稿和可能被提出问题的相应回答,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讲稿进行陈述,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答疑和解释。学生不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且学生需要就发表主题查寻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的准备过程使学生除了教科书,还能接触到更加深入、广泛的文学知识,无形中延伸了文学课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且,全日语进行的演习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读得懂,同时要求学生要讲得清,写得对,不仅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也能在这样的外语交流环境中,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2.《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演习教学实践

课程准备。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时,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并将每组的发表任务进行分配,组长负责安排、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在新内容开始前一周,教师根据课本涉及内容,拟定相关主题,引导担当的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搜寻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志松、林涛编著的《日本近代文学选读》教材。教材由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共计十五篇构成。在进行第一课《吾?は猫であ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作家生涯、作品内容、作家流派及其他作品介绍、文学史地位、感想文等几个方面进行准备。要求学生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口头发表文字,并鼓励学生插入图片、动画、音乐,下载视频等,结合PPT进行展示。

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分为学生发表、提问交流、教师讲解补充等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就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即将发表讨论的主题。然后报告组成员根据分工上台发表自己担当的内容。鼓励学生使用日语进行发表,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班级的其他学生聆听报告组成员的发表,配合提问,并做好笔记。发表告一段落后,教师组织学生提问,并就发表内容展开讨论和辩论。问题不论大小,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最后由教师从发表规范、资料运用、完整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结合文学史知识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讲解补充,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正确把握作家、作品。

课程考查。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此课程,只是出于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那些文学知识,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人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强化学生的科研和探索精神,是《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关于《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演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58―03

教育技术学专业自建立以来,在理论构建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非常重要。笔者针对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提出了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 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特色缺失的问题,一些非研究型大学依然受制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培养学术性人才的制度框架,存在明显的理论学习主导的痕迹,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塑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一切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既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也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归宿点,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成功与否,都应当以学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水平作为检验标准。

2 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实验人员不足

实验室硬件建设是基础,但这些硬件设备需要实验人员来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所以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实验队伍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他们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主力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1]以我校为例,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专职教师共12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1人,博士1人,研究生10人。主管实验院长1人,兼职实验室主任1人,实验员1人,无实验管理人员。近几年学校没有专门引进专职实验人员,任课老师学历层次提高了,但专业结构考虑不够,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对于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均开设了社会实践、实验实训、见习、课程设计、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但由于实践教学条件所限,学校对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也就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收效甚微。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践报告、学生座谈、实践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甚至有些实践环节没有进行考核和评定,如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复制和粘贴操作,没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学习体会,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是否提高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对实践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多数学校从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讲授系统的知识就可以了,还有部分院校在课时费认定上重理论轻实践课时,实验课时标准“打折”。标准不一致导致很多老师不愿进实验室,实验课程被压缩,没有很好地执行实验教学大纲。况且实验课一般是几十甚至上百学生,而实验指导老师只有一个,造成学生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就放任自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层次加模块”的思想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2]教育技术学专业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多媒体方向、网络教育方向和教育电视方向。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包括摄影胶片的冲洗、磁带摄像机采集操作等陈旧实验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3 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不够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在实习基地去顶岗实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自己的学业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会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但是我们注意到某些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安排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实习基地积极性不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实习基地学校担心对升学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就只能帮“基地”学校老师批改作业,不能很好地顶岗实习。另外一方面,也存在学校管理不当、组织不力,学生分散实习,找个单位写实习鉴定盖个章交差的现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三 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的策略

1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手段

任务驱动原本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自己解决问题。[3]教育技术学专业很多实践和实验内容可以把实验内容巧妙地隐含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采取驱动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学习Dreamweaver创建网站时,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境:给所在班级制作一个网站,这个时候,基于起码的热爱班级的情感,学生会自发地提出为班级建设网站的想法,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构建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实验教学督导小组,对实验教学过程及实践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学校建立网上学生评教系统,学生在学期末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实验人员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学院要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提高实验教学规范水平,如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预习并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等主要内容写在报告上,教师在上课前检查。实验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都要定期随堂听课,了解教师指导实验情况、技术人员准备实验的情况,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学管理、对实验教师的意见。

人事部门要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实验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稳定实验教学队伍。近年来,实验室队伍由于各种原因而解散,因此要转变思想,把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提到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通过引进、在岗培训和“传、帮、带”等措施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鼓励聘请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参与指导实验和管理设备,既可一定程度缓解实验指导师资不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从而形成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实验队伍建设模式,打造一支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梯队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提高实验室软实力。

3 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力度,建立双赢长效机制

如何保证实习基地运行的稳定、持续运转,从长远看,关键还是“校基”双赢机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4]学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帮助基地学校解决有共性的教育课题,如为基地学校老师举办的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基地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实习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变单一的实习工作为学校与基地学校的双向活动,构建融实习、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实习模式和长效机制。

4 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实践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创新热情

教育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举行技能大赛,如一年级学生可以举行计算机组装大赛,二年级学生的摄影大赛、Flas制作大赛、三年级学生可以举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教育DV大赛、教育主题网站(个人博客)等。这种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训练学生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5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在深入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从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中相应的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框架,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不同类型的专业方向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实验课程。打破实验教学依附理论课教学的传统框架,使之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身规律和理论方法及手段的教学体系。[5]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筛选。如多媒体方向实验内容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信息化教学环境使用技能、微格教学和教育信息资料处理训练等,网络教育方向有:局域网的设计与组建、远程教育原理、网站设计与制作、远距离教育与电视系统训练等,教育电视方向有:摄影、摄像、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后期编辑训练等内容体系。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大型网站的建设或软件开发等有综合实践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对开发过程和实践心得总结形成毕业论文,这样产生的效果要比复制和粘贴操作效果显著。

编制全面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体考核模式和标准操作指南,对实验教学考核有据可依,才能把考核评价落到实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标准客观化,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6]学生做实验时单独操作,教师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学生的实验情况记录档案,进行评分。

总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才的关键环节,坚持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办好该专业的基石。笔者相信,如果能从上述几个方面重视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无论是社会、学校、实习单位,还是教师、学生个人都能正视教育技术学实践的重要性,教育技术学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安小六,邹小红.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增强高校实验室软实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5(1):229-230.

[2] 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EB/OL].

< jwc.wfu.省略/pg/ShowInfo.asp?InfoID=31 >

[3] 徐小双,童三红,陈吉利,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2):106-107.

[4]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8,(1):78-80.

[5] 杨屹,王桂花,张常群,等. 以大学化学实验推进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72-74.

[6] 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30-231.

Thinking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NG Yu-qin

(Experimental Equipment Offi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major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 with poor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y can not satisfy the need of employer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ocial required practic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alents,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we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n build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双语教学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便应运而生。当前,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国家对土地复垦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日益重视;2011年3月5日,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

《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随着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教学改革从未停止。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土地复垦学》是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宗旨是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另外,也培养学生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完善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

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土地复垦的概念和采煤沉陷地及露天矿的复垦工作,重点是介绍国外的土地复垦技术和我国的需求。随着我国土地复垦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定区域的土地复垦技术日趋成熟,但也引发了新的土地复垦技术需求;随着土地科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发展,紧抓交叉学科中取得的成绩,逐渐澄清了土地复垦的概念与内涵,建立了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向土地复垦学方向发展。土地复垦技术拓展到矸石山复垦、采石场复垦、污染土壤治理等,并紧密结合国家投资土地复垦项目、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逐步完善《土地复垦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在教学中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如今,本课程已形成集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也基本确定,相关科研成果包含在“煤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损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中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国煤矿土地复垦方面的国家级最高科技奖励。

1.教材改革

课程开设之初,没有教材,只有教师的讲义。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随后,矿业类院校如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先后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目前,一些农业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也开设了本课程,致使对本课程的定位、内容、教材等的需求日趋迫切。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同时,编写了辅助教材《土地整理概论》,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7出版,并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教学手段改革

《土地复垦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实践性强、新内容不断出现,因此,教学组从2000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同时收集国内外土地复垦方面的录像资料,配合课程内容利用毕业设计制作模拟动画,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件、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集于一体,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

另外,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精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录像、上机、实验等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安排。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来自山西、山东等国家大型煤矿区的学生,学过本课程之后,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采煤破坏土地的复垦出谋划策,激发他们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信心。

3.教学方法改革

(1)“研究型”教学方法

本课程一改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体做法:一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相当研究和准备,并紧密结合科研的新进展;二是教材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来编写,多提供参考书和论文,在没有教材时编写出讲义试用;三是课堂讲授以探讨问题为主,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所探讨问题的发展沿革和前沿状况,使学生从诸家研究的比较之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而可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专门安排研讨课,对专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两三个具体题目。讲课还采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以及3D模拟等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教室就能对复垦技术和复垦工程的实际情况有感性认识。

(2)双语教学

国外土地复垦技术较先进和成熟,一直以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逐渐将双语教学引入本课程,成为本专业2门双语课程之一。不仅教学组成员均有出国访问经历,而且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拓宽了本校学生在土地复垦领域的视野,并将其引入课堂。2008年邀请3位美国、英国的土地复垦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4学时。

(3)优秀学生提前培养

在对所有学生都尽心尽责培养教育的同时,在实践和研讨教学中注重选拔突出学生重点培养,探讨培养尖子人才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对选中的苗子进入具体科研项目参加研究,同时由于土地复垦国际交流多,我们重点培养可以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往往通过安排接待外国专家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英文交流和科研的能力,通过重点培养,在2006届毕业设计中本人指导的汤世璐同学首次用英文撰写了毕业论文,并用英文进行学士论文答辩,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开创了先例,荣获学校2006届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四、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此外,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和实验辅助环节,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尚属首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规划设计实例,动手操作仪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上机和实验开始之前,学生一般无从下手,也说明学生对课堂精讲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上机与实验完成后,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区域的复垦规划与设计,对基本实验设备能熟练操作,学生反应很好,更加印证了实践课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2.结合学校建设和科研实践构建教学平台

2005年,课程教学组将土地复垦学课程实践环节与学校“十五”211建设相结合,建立了400m的土地复垦专业实验室,包括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温室;结合土地复垦的科研需要自主设计了复垦土壤构造模拟装置、不同土壤基质污染性渗滤试验装置和复垦介质透气性试验装置等多种复垦技术试验或模拟设备,其中“用于自燃矸石山隔离层透气性测试的方法与设备”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8 2 0123452.9)。上述装置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不仅用于学生的实验、而且作为学生参观教育和参与科研的有效设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3.科研促进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组成员均是在土地复垦领域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负责人胡振琪教授,做为我国第一个中外联合培养的土地复垦博士,是土地复垦领域的领军人物,因此,教学组除注重教学研究以外,十分注重结合科研开展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上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本课程体系确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依托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增加了课外教学实践机会,例如,从科研课题中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设计成果充实到教学当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16年的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完成了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七个环节的教学体系;

②编写了专用教材和辅助教材;

③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板书、挂图、理论教学模式逐步过渡为多媒体、录像等,开展“研究型”、优秀生提前培养等探讨;

④加强了实践教学,搭建了教学平台,尤其是自主设计设备应用与实习基地建设;

⑤逐步进行双语教学;

⑥将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人才。

第8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汽车检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0-02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是交通运输、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类主打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运用性很强的课程。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原理、结构,还要求学生掌握检测的操作流程以及进行检测结果的分析诊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用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给学生讲授检测基础理论、检测方法以及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复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均针对职业教育,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以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需建立起该课程多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体系。针对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情境教学法引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多方法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分析

大学的教学方法分类繁多,工科课程常见的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演示法教学法、实验实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课题研究教学法等。鉴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有必要了解它们的作用、运用范围、运用条件、优点和缺点。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特点、教学环境与设备以及教学时间等,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包括检测诊断的基础知识、检测原理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鉴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在于理解记忆,通常讲授教学法更为合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原理,如车轮定位的检测原理、汽车侧滑的检测原理等则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辅助讲授教学法;针对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的教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检测仪器构造很难掌握。采用演示教学法则能将学生感官上认识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设备,如气缸压力表、闪光正时检测仪等,则可采用实物演示;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检测设备,如底盘测功机、前照灯检测仪等,除了实物外观演示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以生动的多媒体三维实物图展示出来;检测步骤及方法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如发动机的检测、电控系统的检测以及底盘部件的检测等,可以采用实验法,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然后再换学生进行操作。而整车检测方面,则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综合检测站实习参观,教师在现场对每一步骤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性作业,也是汽车本科专业接受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研究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应的与汽车检测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

二、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多方法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最初由Brown在1989年提出,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该课程知识的情境,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体验和思考,使教学从教师强迫灌输式转换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搭建情境教学平台需要考虑到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及现有教学条件。

1.构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检测原理和方法,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求。例如针对发动机功率的检测原理教学,可创建现实生活中针对两台不同发动机进行空载加速的场景,并提出为什么两台发动机进行相同的操作,其加速过程不一致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入情境中,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分析讨论,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获得无负荷测功的原理。

2.构建实物情境。大学本科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实物演示和教授法是主导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技术以及动画等实物演示,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但这还是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这些实物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实物演示法的一个提升。如在讲解底盘测功机这一复杂检测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实物图、运用多媒体动画详细讲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功用和结构特点,再设计一个虚拟装配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研究这些部分如何装配才能实现总体功能,使学生学习如临其境。

3.构建应用情境。构建应用情境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假扮检测人员、车主、故障分析人员等角色,运用前期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掌握知识。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有关检测步骤和诊断分析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首先对检测车辆设置一个不良技术状况,如将一辆动力性不良的车辆进行车辆动力性能检测,发现车辆动力性能不足,由教师扮演车主,学生扮演故障诊断人员。学生在询问教师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汽车构造、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诊断,分析产生汽车动力性能不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依次逐级分析,形成产生动力性能不足的故障树。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课程内容有效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究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符合本科教学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继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3):41-43.

[2]郑尧军,冯勇,周胜利,等.《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196-20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工作过程 任务 教学内容

【论文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到今天,其改革、发展、创新可谓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但其改革和发展的实质,不外乎“面向人才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本文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的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按照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演示之后学生练习;而高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 困难,而且教学效果不好。

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我院也在不遗余力的对各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革新。本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1 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为学生达到高职的目标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程要为不同的科类和专业服务。因此,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社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和特点,其次要分析学生的特点,从两个方面来整合,从而重新设计学习内容。

基于大量的研究调查,笔者认为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1.1 职业性:通过对各就业单位工作岗位需求、本校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毕业生追踪调查、在校生学习需求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我们分析了各职业群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通过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以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职业性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是本课程的基本特性。

1.2 开放性:计算机是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而且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不同,同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应用,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1.3 实践性: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教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实践操作。

2 工作过程分析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涉及到不同的科类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应用需求的专业。本文以笔者近年来所教授的不同专业(包括医学、文秘、办公自动化、农业、外语等)为分析对象,在社会岗位群中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和明确了部分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

2.1 文秘人员:文秘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文件,同时需要对单位的材料进行整理。这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字及表格的处理能力,对文件进行分类管理。

2.2 企划人员:企划人员包括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产品分析等人员。他们要写分析报告、写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甚至做与财务相关报表,还有可能向客户介绍产品。这要求他们除了有文字处理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电子表格的处理能力和演示文稿的应用能力。

2.3 中小学教师:每年的学年工作计划,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学年工作总结,备课等。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和简单课件的制作能力。

2.4 外语工作人员:外语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对话翻译和文字翻译。文字翻译是完全的字表处理,而语言翻译又需要作备忘录,同样也要有字表处理能力。

2.5 农业干部:我院承担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任务。农业干部除了要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外,还担任着国家政策宣传、基层管理、基层数据汇总及上报等任务。使用计算机、字表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能力。

2.6 医护人员:按国家卫生局规定,医护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他们主要是病历及药方的整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保健讲座等工作。对计算机文件的管理、字表的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级相关知识的基础。

综合以上社会岗位群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并与我院相关教学研究室主任进行讨论,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的工作过程分为6个情境,分别是计算机基本应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数据的分析、网络的应用、计算机演示。通过以上情境,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素养。

3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工作过程分析出的6个情境,并与我院选择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行反复的对比和推敲,我们认为内容设计应当从Windows基本应用、Internet的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五个方面入手。

针对这五个方面,再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和现实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拆分和解构,再按任务进行整合,设计出了十个任务。

3.1 Windows XP的基本应用:我们发给学生一个压缩文件,在教师机上建了一个共享文件夹。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用“画图”软件制作“树型结构图”;用“记事本”做“自我介绍”;(2)解压教师给的文件;下载“PDF阅读器”并安装,打开所给的PDF文件,截图生成新的文件;(3)通过映射网络驱动器,获取教师机共享中的文件;(4)建立“文档”、“图片”和“电子表格”三个文件夹,将解压后的文件和自己做的文件按类型分类管理;(5)将三个文件夹压缩到一个文件中;(6)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以压缩文件作为附件。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件的分类管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Windows组件应用、网络磁盘影射、压缩软件、电子邮件等。本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情境。

3.2 图文混排:这是一个开放式任务,学生自行选择文字录入到Word之中,并插入相关的对象(如图片、音乐、表格等),各个对象均要求进行格式化设置,添加文档的背景及艺术边框。要求录入中不能出现空格和空行,整个文档要占满1至2个A4页面,整体布局美观大方。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字的编辑和排版、对象的插入和设置等。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文字处理情境,是各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

3.3 求职简历:此任务的目的是表格处理,要求文档有四页,包括封面、自荐书、个人简历和学业成绩,其中,后三页均为表格形式。这是学生步入职场的必经之路,对应工作过程的表格处理情境,是学生真实的第一个工作任务。

3.4 电子小报:这是Word的高级应用,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报纸的编排方法;(2)为小报的内容进行布局草图设计;(3)准备文字、图片等素材;(4)完成小报的录入与排版任务。

任务的要求是:(1)要有四个不同的主题,相关内容各自占满一个页面(A4页面),按报纸的形式打印;(2)必须用适当的对象(如艺术字、图片、文本框、表格等)对栏目进行修饰;(3)对一般的栏目均应进行分栏处理;对合适的栏目设置首字下沉;(4)设置不同的页眉和页脚,每版的页眉左端为本版主题,右端标明版数;单数版页脚为班级名,双数版页脚为学生姓名;(5)整个小报的版面应当美观大方。 转贴于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字的排版、图片的处理、文本框的应用、自选图形的应用、对象叠放层次的设置等。任务对学生今后在广告宣传册、海报、节目单等的制作会有很大帮助。

3.5 长文档排版:这是Word的又一高级应用,学生对给定的文档完成以下操作:(1)为素材文档改名;(2)进行页面设置;(3)设置文档属性;(4)使用合适的样式;(5)自动生成目录;(6)插入分节符;(7)设置页眉、页脚;(8)添加文档的脚注或尾注。任务要完全达到学院毕业论文的排版要求。

知识点主要是应用样式,页眉和页脚、文档属性、目录、域等。任务来源于学生毕业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既毕业论文排版。

3.6 成绩单:使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制作信封和成绩单,这是一项特殊功能,称为邮件合并。

其知识点就是邮件合并,但要求使用不同的数据源来完成指定任务。任务对将来学生制作批量请柬、成批明信片的打印、大批量的邮件处理等会有很大的帮助。

3.7 成绩表:任务模拟了教师的成绩汇总过程,要求学生在同一个Excel工作簿中建立5张表,第1张为成绩册,2至5张分别是四门不同科目的成绩。各科成绩均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均要求按比例计算总成绩;成绩册中的成绩均引用科目成绩的总成绩;成绩册中的成绩要进行总计、平均和排名等计算;分科目统计不同成绩段的人数;用统计的结果制作各科成绩的人数比例图表。

知识点包括数据输入、数据排序、公式应用、数据引用、简单函数应用、图表等。这个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图表处理,是电子表格的基本应用。

3.8 销售数据分析:任务来源于一个电脑销售公司,公司有四个分店,主要销售组装电脑,每个月都进行产品分析、店员销售分析,以确定下个月的进货方向和店员的奖励。给予学生一个Excel工作薄,内含三个表(配件价格、职工、销售记录),让学生先在配件价格表中定义数据区域,再用定义的数据区域填充销售记录表中的相关列,并进行相应计算;为职工表设置有效性规则,使性别中只能填入男或者女;将销售记录表复制三份,分别改名为“各店销售汇总”、“配件销售汇总”、“职员销售汇总”,按各自的要求进行汇总;用“数据透视表”分析各店各职工销售情况;制作自定义图表。

知识点包括数据有效性设置、数据区域的引用、数据表的复制、分类汇总、数据分析等。

3.9 自测题的制作:该任务来源于中学教师的无纸化考试,用Excel制作一份自测题试卷。

知识点包括函数应用、数据的隐藏、控件设置、工作表的保护等。

3.10 演示文稿制作:这是一个开放式任务,学生可自由选择主题,如:一个风景区的简介,一位人物的生平介绍,一项产品的展示等等。任务要求为:(1)演示文稿至少包含8张幻灯片,其中第1张为标题幻灯片,第二张为全部演示文稿的内容提要;(2)幻灯片要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或视频等几类对象中至少3类;(3)有基本一致的外观风格;(4)除第1张幻灯片外,其余幻灯片要有固定的徽标;(5)第1张幻灯片要与其他幻灯片有异,标题文字用艺术字;(6)每张幻灯片均要有切换效果;(7)各对象都要有自定义动画效果;(8)在第2张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当单击某标题时即切换到相对应的幻灯片;超链接的配色方案为单击前为“黑色”,单击后为“红色”;(9)在第3张及以后的幻灯片中设置动作按钮,当单击时返回内容提要幻灯片;(10)在第2张幻灯片上设置动作按钮,单击它结束放映。

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演示情境。由现实中,公司的演讲、产品的介绍、医疗保键知识讲座、教师的课件等总结、概括而来。

任务1为Windows方面内容,任务2至6为Word方面内容,任务7至9为Excel方面内容,任务10为PowerPoint方面内容,所有任务以Internet的应用为主线,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各任务均与Internet的应用相关联,从而体现了五个方面,6大情境。

上述任务是按教材顺序,按职业岗位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全部为实战,全部来源于现实,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职场的需求。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和真实工作过程,且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 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职教通讯,2008,(5),11

第10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实践教学体系;远程实验;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066-02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含汇编)》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掌握现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理解、难掌握,因些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教学改革的整体要求。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理论教学改革

本课内容以80x86、汇编语言、可编程接口芯片等内容为主,很少结合计算机硬件近10年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在改革时应注意:

1)制定合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学科任务、学生知识水平及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例如,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和物联网专业分别设置了该课程的任务、教学目标、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措施与评价手段。

2)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和前后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应用、详略得当,减少过多、过深的原理性分析。在教学中要做到:

① 基本概念解释清楚,重点突出;

②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微机举例与理论内容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引进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④ 及时选择典型的习题或作业分析、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⑤ 补充微机方面的新技术、新动向,适应微机接口方面的发展。

3)教材和题库建设。教材和实验仪器内容陈旧,无法正确表达工程实际需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突出实验动手能力,改进教材、补充实验内容和编写题库。

1.2 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含汇编)》是一门技术性强、逻辑严谨、实验技能要求高和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如果学生只靠硬背是不能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要引导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验证、应用所学知识。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着重研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整合,形成多层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本课程传统的实验安排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第二部分是常用接口芯片的使用,包括8253、0809、0832、8255、8259 及 LED 显示等。这些实验主要以实验箱为平台,实验时只需按说明书设定参数,按照步骤验证结果,得到仿真或屏幕显示数据,实验易操作,易实现,但是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我校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方法:

1)实验箱扩充实验。许多实验箱上预留了扩充的接口或空间,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型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项目实例驱动实验。在教学实验中,针对8255或8253等接口芯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简化需求、降低实践难度,分析项目原理,帮助学生认识项目。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参与实例项目开发,完成从硬件电路图设计到汇编语言编程,再到系统调试实现系统功能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开放实验室。教师、项目研究人员或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利用已有实验箱或学校下拨的实验基金购买部分实验器材,自主完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甚至创想性实验;还可以将一些微机或者单片机、实验教学常用的开发板、仿真器或者各种芯片发放给感兴趣的学生,让学生在宿舍就能形成兴趣小组搭建自己设计的系统开发平台。

4)加强毕业论文硬件设计。为喜欢硬件的毕业生设置与微机系统相关的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题目,通过分析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系统方案和总体结构,最终完成电路设计、编写程序和调试运行,总结完成毕业论文。

5)建立Proteus仿真软件实验平台。使用软件仿真是硬件实验教学的一种可行的教改方法,既可以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进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不仅节省硬件资源,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6)利用校园网和虚拟现实技术建构远程实验教学平台。网络环境实验平台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互指导学生实验过程、解答问题及处理实验报告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或验证实验,节约了实验成本和课堂时间。

7)强化专业课的教育实习。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安排优秀学生到校企合作的生产实习基地研发或设计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使用传统板书方式,教师将解题过程逐行书写在黑板上的过程是向学生展示解题思路的过程,易于引起学生注意和帮助学生分析思考。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会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能够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仿真软件Proteus进行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路内部连接及I/O接口连线,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动画教学真实而直观地将程序的流程、指令的执行过程或者微机内部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在视觉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2 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建立一个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满足需求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自学环境。通过网站学生可以获取包括大纲、课件、视频、题库和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料,同时还提供自测考试系统以及交流平台,通过章节测试,学生可以及时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疑问到网络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进度,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3 教学过程三步法

1)概括与比较:每章内容讲解前,可以先图或表的形式描述该章主要内容,明确需要掌握的、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并比较这些知识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关系,使计算机的多门课程中相关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同学们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提问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问题,采用提问式、对比式、诱导式、演讲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投入到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激发灵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包括情绪、思维方式的交流,有助于启发式教学。

3)总结与测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对知识的承上启下,在每章结束时有必要对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和小测。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重视平时的学习,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3 师资队伍建设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学科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保持稳定的实验队伍。

1)课程负责人定期组织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等主题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各抒己见,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新的创意、好的做法加以讨论,听取意见,取得共识。

2)组织多样化的教师学习。邀请专家或设备研发工程师进校为教师作相关技术的培训或指导;定期到外校考察学习、培训、进修,以便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3)构建多层人才团队。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方式,保证课程师资队伍在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层次合理。

4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本门课程要求硬件与软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应当降低卷面理论知识考试所占比重,增加实验操作技能部分的考核。

1)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应从闭卷考试成绩、平时上课、作业情况、实验考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情况和参加涉及微机原理的各种比赛的情况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2)注重过程考核,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根本任务,竭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5 结束语

本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信息量的有效方案,协调好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有效使用教学 CAI 课件和优质网络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本课程改革,学生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而且也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及维修、系统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长期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不断地完善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建芳.《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2).

[2] 钱晓捷.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郑学坚,周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焦纯,虹冰.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改革[J].价值工程,2013(23):210-211.

[5] 徐红梅,姜欣欣.“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147.

[6] 张欣,冯雷.《微机原理及接口》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J].才智,2011(32):291.

[7] 黄丽雯,王培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8120.

第11篇

关键词 冶金工程 质量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ZHANG Yuzhu, LI Yungang, AI Liqun, FENG Juhe, LI Junguo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Energy,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 Take quali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s the go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work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on reform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我们以抓质量工程建设为手段促进学科发展。改革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抓质量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北省优秀重点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已建设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为河北省和唐山市重点实验室。冶金传输原理和炼钢学两门课程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热爱钢铁行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冶金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其现展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某一工序节点上的技术或工艺问题,而需要站在整个“大冶金”工业链流程的工程科学高度,为此增加了一系列材料成型、金属材料、冶金能源、耐火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习环节将实习厂由原钢厂、铁厂、烧结厂拓展到钢铁生产全流程工业链厂,从而保证将专业教育延伸到钢铁工业主体产业链。

构建“4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选修平台。各类课程共计208.5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必修、46.5学分,22.3%):纲要,基础,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军事训练。

公共基础平台(必修、59.5学分、28.5%):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物理化学等。

学科基础平台(必修、13.5学分、6.5%):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

专业方向选修平台:(8分、42.7%,);由专业限选课(68学分,32.6%)和任选课(21学分,10.1%)组成。专业限选课设钢铁冶金方向和有色冶金方向两个方向课,限选一个方向。

钢铁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钢铁冶金学,钢铁冶金设计原理,有色冶金概论,炉外精炼,凝固理论,非高炉炼铁,专业英语,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有色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化工过程与设备,电化学,钢铁冶金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任选课由公共任选课(15学分、7.2%)和专业任选课(6学分,2.9%)组成。

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学15学分,具体要求为:VB程序设计4学分或者C++程序设计4学分必选一门,AutoCAD基础2学分;文学类课程2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1.5学分。其它任意类课程至少选修5.5学分。

专业任选课:冶金反应工程学,近终型连铸,高炉喷煤,洁净钢与品种钢冶炼,冶金辅助材料,耐火材料概论,冶金环境保护,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文献检索,金属压力加工概论,冶金能源,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史,金属材料概论,共计15.5学分,从中任选6学分。

2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国内钢铁企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和设备装备的差异性,为使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主体工艺设备、掌握工艺方法,近几年在唐山钢铁公司、唐山国丰钢铁公司、石家庄钢铁公司等省内稳定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又积极开拓了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公司为专业实习基地。与唐山钢铁公司、邯郸钢铁公司建立了校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三次专业实习(共10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15周,实践性教学总计76学分,占总学分的36%。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教学采用立体设计方案:安排实习周每周第一天在校进行课堂教学,利用所购买的《钢铁生产概论》、《宝钢生产技术》等多媒体教材和录像,通过课堂讲解与多媒体生产工艺设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实习、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与生产厂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讲座相结合,保证了实习效果。

近年来,加强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原每班两名教师的基础上,安排本专业研二研究生协助指导,有效加强了实习管理工作。

为客观评价实习效果和评定学生成绩,实习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实习报告、闭卷考试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抑制了过去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时,部分学生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

3 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为此,在注重教学体系与内容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开放性建设;在相对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差异性教育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建设。在培养方案层面,构建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外创新、社会实践、讲座与论坛、设计(论文)与专题等相对独立又立体交叉衔接的、逐步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注重工程素养与工程能力培养的传统上,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听课制、督导制切实改变教师授课方法与组织方式,考查目标由知识学习变为知识基础上的方法培养;授课方式由教师主体传授式变为引导式为主的启发式、研讨式、研究式、案例式;授课内容由照搬教材变为以教材为基本知识点的开放式。

(2)开设部分前沿性、综合性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近几年分别增设了非高炉炼铁、高炉喷煤、近终形连铸、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等课程。

(3)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条件,为学生自主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和实验提供指导教师和必要的条件支持。

(4)鼓励学生自大三始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工作,并由教师提供工作补贴。通过实际科研课题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

(5)在专业课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工作,锻炼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不断提高,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如邯钢板坯中心偏析的成因、唐钢结晶器优化研究、钢水覆盖剂的研究等,通过真题真作使学生受到从选题、开题到撰写论文的科研训练,并累计取得近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研究结果与教师联名。

(6)强化工具类课程教学。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外,开设文献检索、科技写作、专业外语(三个学期连续开设)课程,并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明确要求翻译与课题相关的1~2篇外文文献。Visual BASIC、AutoCAD纳入学生必选课程等。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为此,唐山电视台热点透视节目做了专访报道,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7)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涉及专业前沿、工艺技术研究、创新人格品质等。

4 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教学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自2004年来,充分利用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条件与开放管理的运行条件,全新构造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体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课程,将研究性实验与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纳入学生科技创新学分。未纳入实验课程之中的实验由团队指定指导教师。完成的主要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推广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学生完成的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有推渣机的设计、教室自动红外光控照明灯、超高导热纳米材料研制等。

5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炼钢设计原理、炼铁设计原理、炉外精炼等全部主要课程自主开发了适于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所开发课件大多在教育部、学校组织的课件大赛中获奖。配备有本专业现场生产工艺录像与东北大学工艺教学多媒体动画课件。课程组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自主确定授课方式,可于课堂上实现传统板书、多媒体教学、工艺录像三者间的任意切换,并与现场观模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近些年加大了融能力培养于课堂讲授之中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采用典型钢种冶金案例教学的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课程、根据不同煤种,研究配煤、制煤、喷煤工艺、喷吹量与喷煤极限案例教学的高炉喷煤课程等。这些课程结合冶金案例,采用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提高了在特定冶金条件下,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工艺过程、确定工艺方案与工艺参数的基本能力。再如,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生态冶金等冶金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前沿设备、工艺现状与研发历程、动态;近代冶金技术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冶金技术发展、冶金设备与工艺改进的历史进程,掌握各历史阶段主要设备工艺的产生背景、研发过程、工艺特点、优势与局限,为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拓展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必修课以应用为主线学习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精简课时,给应用型人才留出时间,去选修专业提高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设立问题,给创新性人才留出空间,去通过参加教师科研以及学习新技术前沿选修课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选修课安排上,提高选修课比例,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了一系列新技术前沿选修课,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习需要,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检测 教学改革 作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以检测与分析食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目标、具有较强实用功能的学科,其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依靠单纯的课堂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准确把握检测的原理及过程。

一、重视并加强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课堂讨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能够转变三本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弱点,将学习和思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交流的讨论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针对基本的概念和定义,结合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来精心选择并设计讨论题目。教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和模糊的观点及时纠正,这样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力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乐”学和“活”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尤其是对于难度较低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要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通过诱导性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所提出问题的渐进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对于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师也要尽量讲清思路即可,然后根据课程重难点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相似类比的形式活学活用,掌握知识。

三、鼓励学生温习知识并进行总结

在每堂课初始阶段,教师都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将每一节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之具有连贯性和承接性;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将类似的相关内容归纳起来进行总结,增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教育面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把教学、研究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准,不断丰富了现代食品检测的教学内容。鉴于食品检测技术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收集材料、参观设备、动手操作等方式,将仪器的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深刻的记在学生大脑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重视多媒体的启发作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范围,利用动画和音像的形式将食品检测的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六、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1.注重讲课方式的新颖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新兴技术和前沿理论的介绍。

2.注重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教师应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适时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网上查看、资料室查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但为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注重实验设计的综合性

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也可以分组配合完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极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的合理化分配

因为食品检测技术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偏向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课时分配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甚至加大实验操作课程的课时数,做到“理论课够用,实验课开足”,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实训

作为学校,要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食品检测技术的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深刻感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训技能的锻炼,尤其是综合技能的实训。例如,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从而自己动手操作的素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将平时所做的实验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成果。

另外,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学校要扩大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实习联系,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相关食品企业进行一线的检测实习工作,实现学生与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操作水平,为将来走上真正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正确评价。比如,可以制定一种四级考核体系:第一级,是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分数占据总分的25%;第二级,是考核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分数占据35%;第三级,是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分数占据15%;第四级,是对学生综合实训技能的考核,占据总分的2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增加对学生工学结合的考评制度,最后将所有考核的指标综合起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主要依据,使其与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近年来我们专业教师对于食品检测做出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为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教学、为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2]郑海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新技术展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