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22:2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经营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logit分析
世界各处无不体现统计之广,一点一滴中展示着统计的魅力。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的崛起,经济与金融正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大潮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主动发展需要与被动改革的推动下,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一、商业银行金融统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地位弱化。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不高,虽然因为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需要,较以往有所提升,但统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体现,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其次是商业银行基础数据质量不高。这一方面是数据使用者与源数据生成者目的不同,导致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由于各业务系统立项设计之初,无法预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从而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质量下降。最后是商业银行之间部分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其中会计与统计管理差异导致统计数据差异。在同一个科目下,各家商业银行在子科目的设置、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归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信息系统建设差异也会导致统计数据质量差异。
二、商业银行统计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统计指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业务统计指标、负债业务统计指标、银行经营风险统计指标等。
1、资产业务统计指标
(1)资产业务统计指对银行所拥有的各种实物资产和债权的统计,主要指标应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可直接取自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相对指标包括贷款回收率、信贷资金运用率、贷款周转率、贷款利息实收率等。
(2)资产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可根据以下内容来构建,①、一定时期的各种贷款发放、回收及余额统计分析。②、资产质量分析,分析报告期内各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成因。③、各类资产的结构分析,如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等。④、贷款市场占比分析,反映银行的竞争力水平。⑤、资产流动性分析,主要指标有速动资产/总资产,(速动资产―法定准备金)/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等。
2、负债业务统计指标
负债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可根据以下主要内容来构建。①、各项负债余额统计分析。②、负债结构统计分析。③、负债变化及对负债变化的预测。④、负债成本分析,负债成本分析的两个主要分析工具是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⑤、负债的稳定性分析,用于反映资金来源的稳定情况。
3、银行经营风险统计指标
银行主要面临三大类型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
(1)信贷风险统计指标。信贷风险统计体系主要有:①信贷风险检测报表体系;②信贷业务风险分析报告;③贷款行业风险分析。银行的贷款分类是五级分类法,分别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
(2)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性缺口,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等。
(3)资本风险指标。衡量资本风险的方法是:计算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与人行监管局规定的最低比例比较,分析风险的大小。
统计指标体系目前还存在这一些缺点:首先是指标的设立缺乏统一性。其次只侧重于基础数据的搜集,缺乏分析性指标。最后它侧重于内部信息的统计,忽略了外部资源的整理。
三、商业银行中统计模型的应用
由于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作用是对银行是否为高风险银行进行预测,因此通常选取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线性概率、logit分析模型等等。
1、判别分析。使用多重判别分析方法研究银行风险预警,该研究将1972年和1973年初被美国监管部门断定为有问题的110家银行作为分析对象,所使用的数据是根据这两类银行1969――1972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计算出来的10个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贷款、资产和存款构成、效率、盈利性、资本充足率以及收入来源和用途等方面状况的财务比率。采用二次式判别分析的结果是:贷款收入/总收入、其它费用/总收入以及营业支出/营业收入这三个财务比率的判别能力最强,
2、线性概率模型。这种方法用Prob(y=l)= α+βX表示银行破产的概率,用Prob(y=0)=l―(α+βX)表示银行正常经营的概率。其中向量X是表示银行财务特征的变量, β是反映X的变化对概率的影响的参数,α是常数项。α和β是模型y=α+βX +ε(y的值为0或1,0表示正常经营银行,1表示破产银行)的最小二乘估计。线性概率模型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缺点:一是误差项异方差;二是概率的预测值可能在区间(0,1)之外。因此这种方法较少被采用。
3、logit分析
该方法是较常被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假定银行发生破产的概率服从Logistic分布。用P表示银行破产的概率,则P= ;其中向量X是表示银行财务特征的变量, β是反映X的变化对概率的影响的参数,α是常数项。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参数β和α的估计值后就可以计算某一银行破产的概率P,然后对照设定的临界概率可以判断该银行属于破产类还是属于正常经营类。logit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不像判别分析那么高,判别的准确率比较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较多使用这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孟晓莉.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现状及改进建议.现代金融2012 年第5 期总第351 期.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中小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因素分析
1.特定风险因素影响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
首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部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资产质量差、财务亏损严重,社会信誉下降,导致经营状况恶化。
其次,我国银行业长期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中小商业银行只能获得有限的金融资源。
再次,从不同市场层次分析, “ 大客户偏好”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被动陷入价格竞争、人脉关系竞争的低层次金融生态圈中。
2. 普遍风险因素影响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普遍风险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表现如下:
(1)业务结构上存在风险状况;
(2)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矛盾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
(3)收益率曲线风险;
(4)基差风险;
(5)期限选择权的风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能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用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1.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据调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且2009年不断下降的趋势又进一步减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资产负债率分析
资产负债比率能够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差。从银行历年的分析报告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各年的资产负债比率大部分都高于95%。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都处于利率风险比较大的状态。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工具的选择
随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增大,中小商业银行有必要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模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管理工具等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1.中小商业银行采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分析利率风险状况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尚属于起步阶段,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尚低,会计、统计和信息体系还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各项计息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很难提供持续期模型分析所需要的准确数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原始成本会计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和我国银行自身的会计核算原则相一致。同时,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主要反映利率变化对利息收入的影响,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分析利率风险状况。
2. 合理选择表外风险管理方法
当前主要的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交换等。根据各种利率衍生工具的特性,本文认为在能合理预期利率走势的情况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来锁定未来的贷款利率和借款成本;利用利率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利用利率互换改变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借款成本。此外,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性和杠杆性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侧重于以套期保值为根本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交易。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中小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科学定位选择风险管理战略,并通过资源配置以及建立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战略的价值和作用。
1.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急需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针对我国目前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和机构设置不恰当的状况,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
(3)提高中小商业商业银行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银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2.大力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1)准确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中小商业银行应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同中求异”,不断满足多层次潜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性选择。
(2)加强资本管理,优化盈利结构。银行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加快运用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强化分支机构对风险资产的自我约束。银行还要在客户选择、资源配置、业务结构调整、收入结构等方面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引导业务健康发展。
3.改进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同业业务及中间业务市场
(1)改变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改善经营策略。中小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把拓展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充分认识到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拓展传统中间业务市场,开发新兴中间业务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用机构与网点的优势做好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需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选择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并能发挥银行优势的中间业务品种,满足客户消费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叶立新 王瑾: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 江苏商论,2004,(2)
“管理优先”是手段。只有将银行的经营行为纳入到制度的管控之下,才能确保邮电经济风险控制和效益。“效益优先”是目标。严控风险、加强管理,最终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三优先”管理理念的提出既符合金融机构发展管理的一般性原则,也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是在准确地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运行情况,尤其是在深入剖析借鉴了国内外银行机构经营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对邮政储蓄银行管理经营的一次重新定位。“三优先”管理理念的提出,时机把握准确,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县支行通过始终如一、不折不扣地将其贯彻到经营管理当中,实现了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始终在思想上牢牢树立“三优先”管理意识
思想指挥行动。对资产规模和个人短期利益盲目追求的错误思想极易造成管理失控并形成风险。因此,贯彻“三优先”管理理念,不能心血来潮想学则学,不能一朝一夕学学停停,更不能视作空中理论束之高阁。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县支行把“三优先”管理理念作为经营发展的长期性指导原则和有序发展的管理基础,从上到下、由此及彼、由浅到深地进行了认真学习领会和把握。
(一)在支行班子集体中树立“三优先”管理理念的全局意识
一个正确管理理念的形成和贯彻,需要班子成员思想统一理念一致,这样才能对下进行正确的传导和部署。因此,支行班子成员首先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实践。积极开展了银行经营管理实践学习,善于学习教训懂得借鉴经验,特别是吸取辖区其他金融机构过去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在相同的经济和信用环境下开展风险的甄别与分析,及早发现和努力规避同样问题,并结合实际探索风险管理的新途径。
支行所在县经济总量小,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信用问题十分突出(全县7万户农民中有近6万多户有信贷,而且其中80%以上的信贷事实上已经形成不良)。同时,县里为争取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建设辽北区域强县的目标,对辖内各金融机构提出各种增加投放的要求。为实现信贷健康增长以及中间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稳步发展,支行一是向县领导勤汇报,用已有成绩取得情感上的理解;
二是与有关部门勤沟通,特别是与财政、扶贫局有关部门深入联系,争取政策向我支行倾斜;三是勤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广场文化等载体进行全方位集中宣传,增强与公众情感交流,拓宽服务群体。支行班子集体始终坚持“三优先”管理理念,既有效规避了盲目投放的信贷运营风险,实现了其他业务快速增长,也确立了在地方的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在支行全体员工中树立“三优先”管理理念的实践意识
基层各部门的员工直接操作各项业务,如果没有强烈的“三优先”意识,一项关键业务项目的把握不严,一个重点环节的随意操作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风险,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必须在支行全体员工中树立长效的“三优先”管理理念,坚持教育的经常性和针对性。
支行每年都会结合“三优先”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根据支行经营发展现状特别是风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各项针对性的规范管理专项活动。支行在最近一次的“三优先”活动中提出了以热爱支行勤策善谋为荣,以无视组织轻视工作为耻,以落实制度严格操作为荣,以放松监督随意操作为耻等荣耻要求;组织员工到煤矿等工矿企业参观,开展“比工作环境、看工资待遇,比教育程度、看思想进步,比工作强度、看履职贡献”“三比三看”活动;组织员工去某监狱,由在押人员现身说法,对在场每名员工的心灵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时,支行还推出了廉政贺卡,发放廉政书签,对廉政格言、制度要求每周通过宣传版进行张贴,通过系列廉政制度套餐,警示以权谋私、以贷谋私行为。通过努力,在全行形成了以“三优先”为核心内容的行业文化,使“三优先”管理理念根植于支行所有员工的心中,为支行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始终在业务发展实践上贯彻“三优先”管理理念
真学真懂了“三优先”的管理理念后,更重要的是要在支行业务发展的实践上全面认真落实。
(一)坚持“风控优先”,切实防范资产运营及岗位风险
风险控制是安全管理和最优效益的根基,离开风险控制就谈不上发展。县级支行在发展经营上最突出的风险点就是信贷运营及岗位业务操作。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县支行一是做到了信贷资产风险可控。信贷资产的直接损失是难以用它所产生的效益来弥补的。在信贷资产的运营上,既要保持适度规模的增长,做大利润空间,又必须坚决制止一味追求利润的盲目过度扩张。
首先,严格审贷制度和程序。按照程序组织召开审贷会议,严格审核贷款申请人提交的基本材料和抵押要件,尤其对抵押要件的保障程度要再次评估。认真分析贷款申请人的借款目的,对贷款申请人的生产经营预期和偿还意愿进行客观公正的阐述。坚决避免一个人和少数人对信贷的掌控。其次,构建坚实的信息网络。通过灵敏有效的信息为支行找项目、发现优质客户提供支持。支行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搭建起由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税务信息管理、工商行业管理、扶贫局项目办、妇联以及开发区办公室和乡镇联络员等单位、部门和人员参加的信息网络。及时通过信息网络了解信贷需求人信用等相关情况,做足贷前调查功课。
第三,做实信贷安全保障项目。增加一层保障就会减少一层损失,多一份保障就会增加一份保障的额度。把一些可抵押、可评估、可保存的资产纳入到信贷保障中来,增加保障份额。在增保障的同时也做到了增服务和强服务,联系相关单位合理确定抵押物评估以及办理抵押手续的费用,提前告知抵押程序及办理要求等,为贷款申请人减少因办理抵押保障带来的成本。支行早在2008年开始办理信贷业务之初,就实际尝试过用房产和汽车进行实物抵押,虽然当时抵押手续还不是十分完善,但取得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第四,及时跟踪和了解贷款申请人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在贷后检查上尽心、尽力、尽责。支行实行大项目月报、小项目季报信贷风险评估报告机制,定期开展信贷运行状况评估,及时规避潜在风险。防范信贷运营风险还在信贷结构上不断调整和优化,避免积大堆垒大户现象,形成积重难返问题。
二是认真开展岗位风险防范工作,这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方面。随着支行业务的拓展,由企业和单位带来的新生业务不断增多,操作日显复杂和高科技性,岗位风险防范的任务更加突出。逐步建立和完善较完整的岗位内控体系。建立岗位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形成岗位风险报告。按照风险防控工作要求,梳理确定支行业务风险点、风险等级、防范措施等内容,明确风险防控日常监控指标体系,实行风险防控动态监控和预警管理,提高风险防控工作科学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风险防控定期分析报告制度,针对员工思想状况、业务风险、行为规范、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内容,建立内控风险状况的个人自评、部门讲评、单位点评制度,形成支行风险防控季度分析报告,及时查找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二)坚持“管理优先”,不断提升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支行整体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支行实际、覆盖各个职能和岗位的基本管理制度,用制度指导人和管理人;坚持召开制度建设工作例会,研究制度规范工作。根据管理需要把个人或大家意见进行集中整理,通过会议集体研究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避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使一些工作落实无目标无责任人,一些重要决策成为灯下黑和桌下会议,造成工作推诿和决策责任追究难;坚持制度常梳理。定期由各部门根据业务变更和风险状况对原有制度进行执行情况分析,对业务监督不匹配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形成制度梳理专报上报支行统一研究,使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二是推行综合管理和创新。过去,支行偏重于业务数量和业绩指标的考核,对一些临时性事务工作安排、制度落实的效果以及社会对支行的评价等等没有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没有形成对一个员工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肯定。现在,支行研究制定了支行综合考核管理这样一个办法,把各项工作的落实统一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实现教育、行政处理与经济处罚综合管理,提升内部综合管理水平,增强支行发展的后劲;探索再监督的有效形式。在上级和支行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组成检查小组根据业务节点实施临时性突击监督检查。支行建立了支行班子成员工作随行督导检查登记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在指导业务中随时开展检查,在专业检查中随时开展督导,使监督管理更贴近业务,更具可操作性。
三是拓展内控管理空间,接纳外部评议监督。支行加强了对要害岗位人员的监督考核。定期组织谈话,召开要害岗位人员家属座谈会,走访街道和群众,了解被考核人员八小时以外的思想状况。同时,针对对外服务的重点窗口设立意见箱和意见反映电话,及时征求群众意见,反馈在开展各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支行还建立了客户群体行业作风评议监督员,通过监督员的建议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效率。
(三)坚持“效益优先”,不断取得经营发展新业绩
在抓住风控和管理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支行盈利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县支行也进行了实践。
首先,实现资产的稳步健康增长。要抓住优质客户群体。优质客户群体具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良好的信用基础。抓住优质客户需要信贷部门转变观念,从等待客户上门到主动发现客户,从客户询问银行到银行主动帮助客户,信贷人员要努力成为农业科技管理员和商业经营的信息员。
这样,才能很好地辨别出哪些客户会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发挥好已有优质客户对其他潜在客户产生的从众效应,以先进带动落后,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资产运营外部环境。利用建立的信息沟通网络,最快发现国家支持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抓住时机适时进行投放。其次,推动中间业务有序发展。逐步增加中间业务在利润上的占比额度。依托支行结算支付资源,争取一些政策性项目和资本理财产品在支行办理。发展POS机商户资源,抢占大商户、大超市和大卖场。最后,大力开展宣传,提升支行形象。宣传支行网点多、窗口多和设施全、服务效率高的优势,争取大客户,留住小客户,保障存款负债比辖区内的其他金融机构有更快速的增长。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分析;银行内部管理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也在逐步拓宽,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呈现出排队上市的局面。然而,能成功通过监管部门审核并吸引投资者恐怕要有过硬的财务指标做基础;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投资者、债权人也越来越关注财务分析报告。在我国目前大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环境的日益变迁,新的金融产品大量涌现,新的金融工具也被金融机构更加广泛和应用,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商业银行的财务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财务分析决策的实用性在实践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决策实用性的缺失
(一)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客体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客体主要是指财务报告及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报告是财务分析的基础。首先,现行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或时点的货币化信息,而不能提供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其次,只是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没有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第三,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人为地篡改财务数据、账外经营等情况屡有发生,因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因此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财务比率分析是对会计核算结果及财务报告数据的再加工,但目前对其应用亦存在局限:首先,制度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会计制度极不统一,上市银行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上市银行有的开始试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的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而城商行还在执行很久以前财政部为其制定的专用会计制度,制度上的不一致造成同业间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失去基础,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其次,某些比率无法反映综合财务状况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项目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主体的局限性。财务分析主体是指财务分析人员,他们是保证财务分析报告决策实用性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发展,如业务、担保与保函、贷款承诺及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末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注明。由于表外业务具有控制度差、透明度低、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如不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防范潜在的风险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频繁提到的,那公我们在实际中具体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是否合理的过程中发现,存贷比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适当安排,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指标,央行对此比例作了不得超过75%的限制。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而且该指标只注重对表内资产的计算,没有对表外的或有业务进行加权计算,从而有可能低估了该指标的结果。此外,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若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尚失在短期内变现的能力,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发生坏账,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此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说到流动性就不得不提到盈利性指标,在盈利性分析中应用得最多的当属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对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由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变化较快,尤其是银行业,先后做了几次大的变动,从而使纵向比较失去可比性,而横向间在全行业内也是众多制度并行,可比较的范围又大打折扣。另外我国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一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二要推动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也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二、提升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实用性方法及问题
(一)改进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在银行业尽快完善执行统一会计制度的进程,使财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真正能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坚持“三铁”、杜绝“三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财务报告造假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建立惩罚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各级监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财务报告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性检查的力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责任.利用新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提倡“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三铁”信誉,把物质奖融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3、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指标体系
原始数据并不能提供财务分析所必需的财务信息,而是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合成、加工,将之转化为可用信息,因此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是做好财务分析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财务指标以数据为语言,是财务分析内容的具体量化,是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财务指标的设置也因财务分析目的、分析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应由主要指标和起补充作用的辅助指标组成,同时还要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稍加调整即能适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和主体,形成主辅结合、定变结合、适时可调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比率来计量和评价银行经营活动效益的一种方法。使用比率分析法最重要的优势是可以将绝对数
不可比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指标。例如,在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时,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负债成本率(各项支出总额/负债平均余额)使用的就是相对比率,而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费用利润率(实际利润,营业费用)使用的是构成比率,等等,运用这些比率的混合分析能有效的揭示银行各项经营业务的成本、效益,也使银行收入支出情况更加直观。
比较分析法包括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揭示计划完成情况;不同时期各种数据的比较,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以利于改进工作,挖掘潜力;同行业问的比较,可以了解本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力。例如,可以根据需要编制比较分析报
表,包括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比较资产负债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资产负债项日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比较损益表通过将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损益项目的比较,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损益
表内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编制比较报表,可以获得直观的财务信息,确定差异。
趋势分析法是以某一期的财务数据为基期,计算其他各期对基期同一项目的趋势百分比。根据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某确定基期金额)和环比趋势百分比(本期金额/上期金额)。适当的使用趋势分析,可以动态地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使用。进行局部分析时,可选择某一种方法,全面的财务分析则应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4、大力加强科技投入,用计算所系统代替手工劳动,加大财务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减少手工计算的误差。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用数据仓库,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网络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应用日渐成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数据仓库。财务分析人员要参与数据仓库的建设,使它具有数字化地管理数据、运用各种指标选择数据进行加工、合成的能力,把原始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用于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三个层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仓库大大地减少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而数据又十分精确,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参谋。
5、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在现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恶化的征兆,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6、正确处理央行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点和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参考文献:
刘星,杨菁.综合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1997,5(3):68—73.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一、服务于基层营业网点,信贷业务营销服务半径大,管理工作扎实
为配合全行实现抑制经营亏损目标,我充分发挥信贷工作经验,广泛吸取新知识,探索工作新途径,立足基层营业网点,注重基层管理服务工作,为行内当好参谋,收到较好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对基层的工作指导以及问题的解答,在推广新知识、新业务上,能够首先做到本人熟知,以带动全行推广;同时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调查与分析,全年共组织参与撰写企业、资产贷款等调查分析报告,有力地指导了我行公司业务开展。定期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对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的形式,及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规划,在业务指导方面,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有请必复”工作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
二、恪尽职守,真抓实干,严格信贷管理,遏制滋生不良
年初以来,通过从信贷基础工作抓起,在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础上,实行了含法人、消费业务全口径统一规范管理,全面推行信贷“一对一”监督,实行了大客户分析制度、风险预警、提示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信贷资金正常运行症结。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无逾期,能够按约还本付息,利息实收率达百分百,构建了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为防范信贷风险,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资产质量认证,对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下达清收处置计划,查清、查实责任人,赋予必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三、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
目前,我行被巨额的欠息所困扰,清收企业欠息已成为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清收欠息已成为对信贷员意志的一种考验。面对这种考验,我能够动脑筋、想办法、多渠道寻找清收企业欠息的突破口,他克服了分管企业经营状况差,信誉低下等困难,以其特有的锲而不舍、紧逼盯人的“钉子”精神和灵活的工作技巧,陆续收回企业欠息数万元,在清收企业欠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提高工商银行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困难,没有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凭着一股韧劲,超常规工作,几年来,硬是从这些看似还货无望的企业中,收回有问题贷款数万元。
四、真诚服务,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羸得顾客的信任
在做好信贷管理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做好对效益好、存贷款规模大的优秀客户的全方位服务。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努力进取、奋勇争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以其特有的真诚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和客户的高度评价。
面对各类客户,我们熟练操作、热忱服务,日复一日,用点点滴滴的周到服务让客户真正体会到行人的真诚,感受到在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温馨,这样的工作就是不平凡的,我为自己的岗位而自豪!为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一是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时刻不放松业务学习;二是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遵守国家的法律,做一个合格的银行人。
作为一个银行人,我始终告诫自己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将自身置于党和群众监督之中,以我行经营效益为中心,做到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具体工作中坚持不到高档消费娱乐场所、谢绝客户馈赠与宴请,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也促进了所在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受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上市银行的董事会规模、长期激励、薪酬激励都会显著的影响其创新能力,另外上市银行的盈余管理、社会责任、外部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银行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比如银行的社会责任会促使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增加,而英语能力就能阻碍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很少有文献关注股权结构如何影响银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有关银行业股权结构的研究,尤其是有关银行创新能力与股权结构间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在泸市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上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科研成果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多次收集、核对和整理,累计年度数据共有97组。针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采用银行年报附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度量标准,年报下载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巨潮资讯网等;在股权结构以及控制变量方面,变量数据均来自于银行的年度财务报告。本研究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9.0。
(二)变量设计与解释
1.被解释变量
纵观以往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指标的选取,众多学者主要采取银行当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当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以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减幅度等四种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鉴于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采用周建等(2013)有关银行创新能力的度量方法,即采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额的自然对数来衡量银行创新能力。
2.解释变量
本文采取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银行的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针对于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本文选取第二大固定的持股比例以及第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的只股比例的比值来进行衡量。在控股东性质方面,本研究以银行第一大股东的股东性质为衡量标准。
3.控制变量
兼顾到银行经营“三性”特征(即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针对控制变量的设定,引入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控制变量,本研究预期银行总资产受利率越高、银行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就越稳定,银行经营中伴随的创新动机就越强烈,创新产出则越多,反之创新产出则越少。另外,考虑到银行高管团队的整体素质对对银行的创新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引入高管学历、高管年龄和高管任期等变量,以作为度量银行高管团队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指标。
(三)模型设计
由于同时研究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对上市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基于研究思路的同时参考了刘运国和刘雯(2007)、姜付秀等(2009)的做法,设定模型如下所示:
上述模型中,下标it表示第i个银行第t年的指标,α代表变量回归参数,εit则代表回归残差。
(四)研究假设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构进行综述和评价,本文提出以下四个研究假设:
H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H2: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创新能力呈正相关。
H3:股权制衡度与银行创新能力呈负相关。
H4:控股股东性质与银行创新能力呈负相关。
三、实证研究
(一)相关性分析
表1主要报告了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解释变量方面来看,银行创新能力与一股东持股比例、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控股股东性质呈正相关性,并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意味着银行股权集中度越高或者国家控股,其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产出会越多,假设1、2、3得到初步的验证。另外,商业银行的能力与商业银行的股权制衡之间是存在负相关的相关关系,亦即在0.01的置信水平上呈现显著的关系。
(二)回归分析
表2主要分析报告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从统计量来看,各F值均大于57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所运用模型均满足统计原理要求;拟合度Adj-R2均大于0.820,意味着银行股权结构均能有效地解释其创新能力释放的状况。整体而言,表2的回归结果符合统计分析原理,满足本研究论证的需要。
1.控股股东性质(XZ)
由表2的报告结果得,银行控股股东性质(XZ)和创新能力通过回归检验,其回归系数为正(5.827、1.252),这说明银行的能力与其控股股东性质成正相关,国家对银行进行控股便利于银行创新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国有资本的注入,银行就拥有牢靠的资金保障,在面临做出创新决策时,能够抵御一定的风险,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从而假设1得证。
2.股权集中
由表2得,第一大持股比例(CR1)系数为正(2.529、0.016),这说明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其创新能力成正相关,亦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的股权也就越集中,当第一大股东在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时,能够排除其他股东的阻碍,顺利实施创新方案,提高银行的长期绩效,假设2得证。另外,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CR3)系数为正(4.465、0.020),这个分析结果说明商业银行的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那么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就会越高,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较大就标志着每一个股东对于银行经营的决策都能产生的影响力,从而银行就能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假设3得证。
3.股权制衡(Z)
从表2中的报告可以得到,股权制衡(Z)与银行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0.4、-0.077),这说明股权制衡与银行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只是由于过高的股权制衡容易导致银行在决策时意见不一,相互反驳不能快速的达成统一的决策,导致风险较高的创新方案在短时间内无法实施,错失了市场机遇,假设4得证。
在控制变量方面,银行创新能力与银行规模(Lnasset)、总资产收益率(ROA)以及高管团队学历(Edu)呈正相关关系,并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银行规模越大,总资产收益率越高,高管团队的学历说明越高,其创新越强,创新越活跃。银行创新能力与资产负债率(Debt)、资本充足率(Core)以及高管团队年龄(Age)均呈负相关性,并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资本负债率的升高意味着银行的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引起银行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低于合理标准的情况;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那么其银行的资本中的风险资本所占的比例就会过高,说明银行的采取规避风险的经营策略,面对较高风险的创新决策时选择比较保守。
五、结论与建议
相比较于一般的企业,银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关于银行创新能力的研究如果直接借鉴以往学者对于一般公司的研究结果是不严谨也是不科学的,本文通过对在我国泸市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的股权特征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银行的控股权归属于国家是有利于银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市场中,国家有能力保障金融业的稳定,只要银行的控股权权在国家手中,银行的创新就有国家充足的资金以及具有优势的政策来保障,这种优势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二)在股权集中方面,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创新越活跃,创新产出越就越搞。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绝对优势能提高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大股东很少受到其他股东的制约,创新活动的开展也将减少阻力。另外,银行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于增强其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
我于*年*月起担任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分管授信管理部的审查组、出账审核组工作,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公司授信业务审查;授信出账审查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制定公司授信业务的审查要点;负责对全行审查员业务培训和指导;负责市行贷审会组织协调工作;配合部门负责人完成本部门的工作,部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向部门负责人负责。另外还主动担任了授信管理部的规章制度修订和全行客户经理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
*年*月经分行批准,担任授信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全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除履行分管工作职责外,还承担对分行信贷管理部部门和市行领导负责,负责所辖城区支行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运作;主持本部门全面工作,对上级行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和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人行、银监会与总行有关信贷政策和管理规定,并组织制订实施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组织对支行和各经营单位的信贷业务考核;对向人行、银监会和上级行报送的信贷业务报表;对信贷业务的分析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按上级行授权权限对有关信贷业务进行审核,负责组织本行贷审会日常运作;组织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负责规划实施本部门人员职能分工、岗位配置和职责考核;组织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上级行信贷管理部门和本行赋予的其他职责。
*年本人主要管理工作为分管审查组和出账审核组的工作,主持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所以今年的述职主要对分管工作进行回顾和评估。就分管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本人基本上尽职地完成分管工作,保证了全行公司授信业务审查和出账审核工作顺利开展,配合分管贷后管理组和综合管理组的杨辽滨副总经理完成了授信管理部全部管理工作。现将20*年本人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全年组织47次贷审会,审查420个授信项目,授信项目总金额140亿元。其中:审议通过289个项目上,总金额122亿元;上报上级行项目64个,总金额70亿元。
审核办理3700笔出账业务,金额223.9亿元人民币,外币1.25亿美元。其中:贷款260笔,金额83.55亿元;贴现450笔,金额38.8亿元;国际贸易融资450笔,金额1.25亿美元;承兑2500笔,金额110亿元;保函80笔,金额8.3亿元。
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年是全行“规范管理深化年”,总行针对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工作下发一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本人立足于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主动承担了全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订、增补工作。对提高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理顺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细则,明确各岗位责任等方面发挥一点作用。主要基础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工作如下:
1、在上级行下发的各种零散信贷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吸收同业先进科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我行现行管理框架,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行公司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的系统性法规,并在*年进行了贯彻执行。
2、结合上级行对分支机构信贷管理部职能和岗位设置要求,信贷管理部及时修订了银行授信管理部组织管理框架和岗位职责对信贷管理部的信用审查、贷后管理、数据统计、出账管理、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管理模块进行明确的职能定位,落实各岗位管理人员,明确交叉辅助岗位,将本职岗位与对口管理、服务机构(部门)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部门内各岗位信息传递流程,将行内外由部门承担配合的工作指定到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授信管理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行,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人。
3、通过总结上年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对我行上年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总行下发下年年信贷指导意见,在对下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走势预测的基础上,我部及时下发《*银行*支行*年授信业务指导意见》,从源头上指导一线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开发,保证上半年我行信贷业务运行始终按照年初制定规划运行,实现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前移、制度先行,保证我行全年信贷工作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下有序运行。
4、通过总结以往年度同行业在出账管理中发生操作环节风险,我行在上级行下发的出账管理要求基础上,对我行出账审核流程进行优化,明确了出账环节审核要求,通过相互制约的岗位控制操作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出账审核实施细则》,在各经营机构内建立独立的出账操作人员队伍,实现客户经理业务开发和出账操作环节的分离。对额度内频繁出账、低风险业务出账操作存在手续繁琐问题,及时下发《*银行*支行额度内出账集中处理的通知》、对符合再转授权条件的经营机构进行《低风险业务再转授权通知》。
5、针对当前各家银行依靠垒大户追求规模和对集团关联客户授信额度不能量化管理问题,防止对大客户的集中授信风险发生,及时规避集团客户的系统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管理办法》,以量化的数据模型测算我行对公司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测算方法,保证了我行对集团客户敞口授信总量理性控制。对总体债务超出我行所测算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坚决不进,对存量授信客户重新审定,对超出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制定逐步压缩计划。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对垒大客户和集团客户集中授信风险的发生。
6、依据“*银行民营100”的指导思想,我行公司授信业务确定了“差别化”营销策略,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重要战略决策,制定了《*银行*支行中小客户授信业务操作指引》,作为中小客户开发、中小客户管理、中小客户决策全过程管理指导原则,有效地防范了我行公司业务授信风险的集中,促进了辽宁省中小客户发展,响应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7、进一步制度化、程序化我行授信业务集体决策体系,起草了《*银行*支行贷审会条例》和《*银行*支行授信管理部联审会议事规程》,明确集体决策组织的委员组成、委员职责、议事程序、惩罚规定、考核管理,确定授信管理部联审会专家意见作为贷审会的参谋地位,在制度层面完善了我行授信决策体系,保证我行集体审议、集体决策授信风险要求的全面落实和贯彻。
8、通过现场调研、亲自操作感受和对授信业务操作细节分析,查找、筛选、逆向思维分析各业务操作细节存在风险隐患,及时下发十多个规范要求和通知。主要有:对公司业务部、资产保全部、筹备行公司业务上报规范性的通知、对人民币业务和国际业务规范性通知、规范保证金的证明、规范授信核保操作流程、规范保函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会计报表审计、规范抵押资产评估要求、规范贷款卡查询的要求、规范信贷管理系统录入要求、规范法人客户评级要求、规范保证金替换审批流程、规范了仓储场地现场勘查的操作、细化了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产品价格确定依据等十五个规范性要求。
9、为了保证上述各项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要求贯彻执行,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操作流程定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客户经理业务开发管理实行量化全流程定量考核,将业务操作考核结果与客户经理的经营绩效挂钩,实现对客户等级认定的科学性,保证我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计划在*年全面推行实施。
10、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历次宏观经济调控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结合我行现存业务发展模式,为了建立我行长效的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机制,草拟了%26lt;*银行*支行建立长效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26gt;,现已提交全行经营机构负责人讨论,拟作为指导我行未来五年信贷业务开展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三、主动参与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新需求的完善工作*年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在出账审核流程、授信审批、统计功能方面仍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本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将工作发现或感觉到需进一步完善方面积极组织系统管理员向总行反映,并及时向总行报告我行的需求。
总行接受我行建议完善了批量处理快捷审批流程、完善了部分统计功能。
四、圆满完成接待上级行检查指导工作
*年总行共派出五次检查、指导组对我行信贷业务进行检查指导,我主动参与接待总行检查组工作,并充分利用每次总行检查指导时机,全面地向检查组人员介绍*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展示我行信贷业务管理工作,让总行业务管理人员了解我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信贷业务发展,认真接待、积级组织材料,取得检查组对我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基本认可。并将每次检查工作作为我行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工作、调整我行信贷业务结构有利时机。
五、准确把握政策脉搏,严防我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风险
通过学习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认识到国家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严肃性,及时提出了对我行追求规模扩张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确立了“以高效资产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审查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总行下发的行业准入标准;提出对集团客户和股权关系复杂客户始终坚持审慎性放贷的原则,使我行在当前资金断裂“德隆系”公司中没有一笔敞口授信业务;对民营企业向重工业化转型中,有选择地支持实力强的物流民营客户,坚决回避在五大行业规模扩张过快的民营客户,如唐山建龙钢铁、工源水泥等客户;响应国家发展中小客户政策,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未来战略选择进行明确,全年我行累计新开发几十家中小客户,有力支持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坚决贯彻执行*市银监局去年对我行检查发现的贷款(贴现)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承兑业务量过大的问题,主动在信贷管理方面下发专项规定和要求,主动压缩承兑业务总量、杜绝了贷款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票据贴现的不规范现象。
六、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
*年,通过日常工作交流感觉部门人员工作态度茫然、按部就班、缺少工作主动性和热情等问题。本人利用周例会机会向全部同志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态度决定工作结果、工作没有任何借口、你真的很不错等四个基本观点,从励志方面鼓励全部工作人员,振奋工作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取得初步效果。
七、承担全行客户经理组织培训工作重任
*年本人在主管行领导的授意下,主动承担起全行客户经理系列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在*年下半年信贷结构调整及公司业务开发放缓时期,组织全行客户经理进行一系列的信贷业务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年此种培训还将深入开展下去。
八、理论体系上存在不足
1、对银行追规模扩张,银行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年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本人没有给领导提出前瞻性的合理化建议,主动回避异地客户、压缩大额授信客户、调减承兑余额,结果导致*年新增了吴中仪表逾期贷款,出现*公用发展贷款预警,下半年被动地按总行压缩承兑江票计划调整承兑汇票余额,影响了我行*年下半业务正常开展,失去一部分低风险承兑业务。主要问题为:以前没有很好思考规模和效益、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资产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理念的认识不深,对质量、规模、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关系理解处于口头,没有落实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勇于说不,失去很多可以主动回避风险的最佳机会。
2、对银行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限制银行过度扩张认识不充分。针对这一点知识,*年以前本人头脑一直空白,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每日仅研究具体授信项目的信用风险,很少从银行资本上思考银行的信贷规模到底可做到多大等深层次管理问题,特别是总行限制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商票贴现余额以后,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学习,明白银行信贷资源经营有限性,加深对我行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并能理性决策如何使我行有限信贷资源得到高效的运用。本人已初步理解了银行资本有限、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制约规模的基本概念。
3、对银行经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性以及信贷业务风险发生的滞后性及银行经营风险的反经济周期性认识不够,在*年甚至*年上半年还存在少许盲目乐观性,对总行调整政策没能做到及时接受,幸好在主管行指点下,认识到我行现在必须进行客户、定价、保证金等结构刚性调整的必要性。及时调整了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审查原则,保证了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在*年顺利实施,最终保证我行经营效益提高,有力降低信贷风险,压缩了承兑总量和调减了大客户的授信总量。
九、本人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再认识
通过学习*年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和总行进行一系列产品结构、风险排查活动实施,回顾我国金融体系在历次宏观经济大调整时期的得失,结合本人近五年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的负责人,应牢牢地树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营理念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即在强化“质量是发展是第一主题”理念基础上,坚持一个思想、保持三个理性、把握四个关系。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效益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坚决放弃片面追求规模的做法。保持三个理性,一是理性对待市场,即不为市场的起伏所左右,始终清醒地判断市场风险,做到进退自如,风险可控;二是理性对待同业,即在积极借鉴学习同业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同时,坚决反对各种不计成本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三是理性对待自已,即勇于并善于看清自已的问题,牢记历史教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把握四层关系,是指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制度建设和管理团队建设等四方面的关系。
壮观的吴哥古迹名扬天下,秀美的金边湖鱼米满仓,这就是位于中南半岛的柬埔寨。随着这个森林和淡水鱼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典型农业国政局目趋稳定,它也逐渐成为了境外企业家眼中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投资乐园。
自由经济优势凸显
柬埔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自由市场经济。1998年新的一届政府成立后,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裁减军政官员,减少行政开支,集中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柬经济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长势头。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1994年8月柬国会通过了《柬埔寨王国投资法》和《移民法》。《投资法》的颁布,为外来投资提供了较优惠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
在柬创业越发容易
据柬埔寨中国商会会长高华透露,中国近年对柬主要出口的商品有:纺织品、机电产品、钢材、服装、电视机、纺织机械、家用陶瓷器皿、医药品、摩托车及自行车零件等;从柬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胶合板、天然橡胶、板材等。现在,春兰集团、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公司、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等一些大企业在柬有投资项目。善于走四方的浙江人在柬则更为活跃。绍兴光大国际贸易公司在柬埔寨投资3000万美元创办了光大制衣厂,产销两旺。就连下岗工人也前往柬埔寨创业。
据高华介绍,柬埔寨进出口关税较低,在7%-35%之间;所得税5年后交9%,亏损企业可延至第8年;柬埔寨土地肥沃、气候好,若投资农业可向国家租赁土地70至90年。柬流通美元,外币自由兑换、携带不受限制;银行资金结算有保障,从柬埔寨汇款到中国48个小时到账,可开立信用证;美元银行存款利率8%。
东盟问题专家陈文指出,国内中小企业、中小投资者在投资机制和决策的灵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上中小企业、中小投资者投资资金少,企业转产容易、进退方便,这更能适应柬埔寨市场变化快和政策还不够稳定的特点。
领域商机诱人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中小企业对柬埔寨的糖业、渔业、建材、盐业、电器业、食品业、服务业等领域投资都有较大的预期回报。
这份分析报告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一、柬埔寨每年的用糖量很大,但是本国不能生产食糖。因此在柬埔寨建立小型糖厂会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柬埔寨的渔业资源很丰富,但是捕捞技术、设备和渔业加工技术、设备都很落后。可以利用中国的渔业捕捞技术和设备、渔业加工技术和设备,与柬方进行合作。三、柬埔寨的自来水管、下水管、电线护套管等都要依靠进口,而PVC管材的生产工艺却简单易行,投资不高,回报率可观。四、柬埔寨的民用电器商品都是依靠进口,如电线、电器开关等各类中、小型家用电器。这些恰好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强项,设备技术问题也比较好解决。五、柬埔寨的原盐产量,在东南亚地区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在盐业加工方面却是一个空白。六、柬埔寨的食品工业等很不发达,可是消费却在不断地增长,连简单的方便面、饼干、各种糖果基本都靠进口。七、电力匮乏、电赞昂贵是柬埔寨的大问题,开发适合柬埔寨国情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适合于农村简便的发电设备很有前景;也可以利用柴油发电机组发电然后向小区、工业区等进行区域性的售电。八、近年来,柬埔寨服务业发展迅速,但商业零售业多为摊贩式的小规模、小批量经营。国内企业可在金边建“中国商品交易中心”或开较大型的商场。
一、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必要性
(一)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推动战略跨越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仍将占有较大比重,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主要利润来源,信贷资产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会增加资产拨备的计提金额,进而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信贷风险管理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信贷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高管层及外部投资人关注的焦点。持续的审计活动立足于揭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应对信贷业务风险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
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银行面临的风险由过去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变为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审计监督,关注信贷资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问题,评价信贷风险与管理效果,促使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必然选择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均要求内审部门客观、独立地检查评价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从风险、战略角度确定恰当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通过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客观、持续的评价,从治理、管理、操作、控制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信贷风险和控制状况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对外树立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活动,是目前国内外先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运用的审计模式,信贷持续审计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实践,拟通过对信贷业务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对已经暴露的或将要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预警及检查,以风险为导向,合理调配宝贵的审计资源来关注信贷业务的高风险领域,提示管理层减少信贷业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思路
(一)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
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体系是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采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采取系统规范的方法,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设立符合有效性、可比性、敏感性和适用性原则的监测指标与分析模块,实现对信贷资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的监控,为综合评价银行信贷资产经营、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引领和支持现场信贷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是遵从统一的指标和分析标准,按照标准化的方法流程按季对信贷风险开展监测分析,并对被审计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出具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测分析报告,为银行信贷审计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导。
(二)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之上的,开展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从整体上发挥信贷审计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促进整改、体现增值作用的重要措施。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以审计信息监测分析成果为基础,收集相关信息,分层次、全方位分析评估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而确定当年现场审计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每年审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对风险点进行排查与分析,结合上一年度审计评价成果,对不同机构不同品种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列示出需要关注的风险区域与风险级别,依据全行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信贷持续性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编制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的中期信贷风险审计计划(2~3年)及年度审计计划。
(三)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操作系统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步伐,风险防控重点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信贷业务经营环境、管理状况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工作是对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管理架构、制度建设、流程控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和信贷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信贷经营管理和制度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风险点,针对风险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具体是通过对信贷管理及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分析其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测试,指导开展相应的现场审计工作。
(四)实施重点的信贷业务审计项目
综合运用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的工作成果,通过风险分析与判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点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或信贷业务环节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的开展采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流程,统一组织实施,序时开展。根据具体内容分为全行性项目和区域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覆盖面合理安排并调配信贷审计资源。在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改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信贷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信贷业务审计的基础保障工作
实现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保障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规范的方法体系,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查找关键环节,辨识主要风险,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操作规范,以此保证信贷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信贷审计培训。主要以信贷审计专家培训及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两类形式开展。信贷审计专家培训主要以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管理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先进信贷审计理论、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等。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主要以具体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各项信贷业务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审计团队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信贷审计骨干等组成,负责重大信贷风险的定期分析提示,审计项目计划与方案的审定,审计办法的评估,审计活动中各类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解答咨询等,对信贷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尚待完善
(一)整合和衔接各部分工作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各项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贷业务审计监测与分析是持续审计活动的基础,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为持续性审计活动提供导向,信贷管理及流程评价是持续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计项目是持续审计的具体着眼点,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持续审计的重要支撑,持续跟踪是实现持续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部分工作成果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持续审计作为一套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大力度解决技术问题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师必须能够接触到组织的系统和数据,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分析软件工具来加工和处理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信息。目前审计人员能通过直接访问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大机数据库返传获得大部分信贷业务数据,但还有部分数据信息需要向被审计行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索取,加大了实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数据提取、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完善审计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应加快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逐渐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支持系统。三是加强审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优化、整合工作,将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审计系统中,为信贷业务审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师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对审计对象深入了解,而且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持续审计的工具、方法熟练把握。目前现有的审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IT技术人员较为缺乏,我们的审计还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和经验判断,增加了现场审计的压力,此外,审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审计人员开展频繁而持续的再教育,还应加大相应资源投入的力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深化改革途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近年来我国众多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探讨如何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深入推动商业银行按照新的营运框架有效运行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基本要素及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在银行法人资产的委托制度下,一组联接并规范所有者(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商业银行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明确了决策商业银行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其核心是在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关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实现股东利益和公司利润最大化。
(二)良好银行公司治理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特殊性
经合组织(OECD)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应包括股东权利、股东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职责五个方面的内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主张良好的公司治理内容应包括:确立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准则,并在全行传达贯彻;制定并在全行贯彻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董事会成员称职,清楚理解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并对银行的各项事务做出良好的独立判断;确保高级管理层实施适当的监督;充分认识并有效发挥内外部审计及其他控制部门对稳健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确保薪酬政策和具体做法与银行道德价值观念、目标、战略及控制环境相一致;保持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持续了解银行的运营框架。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多元化。既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又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多重委托关系的复杂性,使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利益冲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随之复杂化,从而增大银行公司治理难度;主要依靠内部治理发挥作用,外部治理作用有限;存款保险制度附带产生的成本加大和存款人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的负激励;商业银行高负债、低资本金比率运营的资本结构及银行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企业等。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治理现状
1.成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和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体制,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包含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现代治理体系;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提高,业务运作不断规范;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了中外银行间的业务合作。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7年年末,已有33家境外机构入股25家中资银行,入股余额达212.5亿美元。同时,在客户互介、渠道共享、业务咨询和培训等方面合作力度和合作领域不断加大;财务状况具有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建立,内控制度建设和内控能力不断加强,风险防范体制渐趋完善。
2.缺陷。银行产权结构仍较单一;董事会职能和结构有待改进;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存在;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治理机制有待继续完善等。
(二)现阶段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健康营运、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有利于银行正确确立战略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有效执行经营决策;有利于降低委托成本,保持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建立有效制衡机制,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银行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银行信用评价等级,获得更加稳定、长期的资金流入,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和银行再造,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并明晰产权关系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是银行公司治理规范的前提,也是国际先进银行的有益经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自然人股东和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形成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有效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发挥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专长。应将银行产权主体落实到真正行使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上,使银行财产所有者(银行投资者)可以凭借其对银行投资额的比例真正行使管理银行的权力并承担义务,由此进一步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
(二)增强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和责任
要保持董事会合理规模和结构,规范董事会构成和运作,扩大独立董事比重,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高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促使董事会客观、公正、科学的进行决策。实行董事评价制度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董事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和完善其下属风险管理、提名、薪酬及审计等委员会的运行架构设置及职责。廓清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职责边界。董事会对银行总的战略指导行使决策权,负责选拔、聘任重要管理者,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承担着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尽职的重任,应独立行使经授权的监督权。同时,引入专职监事(外部监事),改善监事会结构。
(三)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人的“道德风险”,尽可能缩小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差异,必须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构建科学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业绩的贡献度。其次,建立以长期发展和业绩为导向、与绩效相挂钩的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结构,形成包括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股票及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收入分配新机制,以较好体现基本人力资本效应、资产增值效应和风险补偿效应,使经营者贡献与回报相匹配,长短期利益相结合。推行ESOP(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企业成员“剩余索取权”,以提供长久性的激励和约束。再次,改变“官本位”激励机制,使高级经营管理者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同时,要稳定高级经营管理队伍,适当延长行长任期,以保持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持续贯彻执行。最后,强化约束机制建设,实现激励和约束对等。要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制度,通过监事质询、提出罢免建议、追究法律责任等方式,形成问责机制,强化负激励。(四)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
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对效益和风险的双重约束机制。具体措施:首先,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约束和结构调整。以经济资本作为资产业务计划编制的先行指标和核心指标,科学决定和分配所属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总量和风险资产规模,以此约束各分支机构业务规模与风险资产扩张速度。在结构上,通过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区域调节系数和分支机构增长率,优化经济资本的区域配置;设置经济资本不同的产品分配系数,以引导推动各分支机构改善产品结构;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分配不同经济资本,以鼓励对客户的选优汰劣;对中间业务等战略业务减少分配经济资本,以激励各分支机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其次,强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加强经济资本占用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期望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资本目标回报率要求,建立经济资本有偿使用机制。再次,建立以EVA和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较准确地度量不同业务和产品对增进银行价值的贡献度,以便科学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活动,促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五)加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改革工作,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各部门各岗位共同参与的风险管理格局,推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要积极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及时开发和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评估、监测和控制;按矩阵式管理要求,搭建垂直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业务单元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提高市场反映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大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研发和创新力度。要进一步推进内部评级工程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检验标准和管理技术;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和审查机制,形成市场风险管理定期审计机制,全面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审计情况。
(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必备条件。要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制定的信息披露标准、披露方式、披露范围等要求,利用远程通讯和银行数据网络,及时向市场和投资者披露信息。同时,引进国外商业银行通行做法,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具体措施可考虑:引入银行评级制度,增强银行信息披露的压力。在条件成熟时,应鼓励和推行社会权威中介机构建立对商业银行的评级制度;推动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和资产风险评级体系,采用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以增强信息的可比性;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增强经营透明度。通过全面披露银行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使商业银行各种利益相关者及时掌握情况,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建立信息审计制度和对信息披露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机制,以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金融开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26-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作为现代金融基础的银行业无疑对一国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银行业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外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已经发展并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来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作为世界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的方向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向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同时随着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风险在信贷领域的表现,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或获取信贷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对银行而言,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核心和主体,在资产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且在拓展其他业务,包括存款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时,经常作为重要手段加以利用,作用显著。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并于2006年年底在成员国内付诸实施。相对于资本监管来说,《新巴塞尔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使得资本水平更能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1.2 信用风险的特点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形式。这不仅是因为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始终,是整个社会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更是因为信用风险具有很多其他风险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使得其更难于防范和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危害性更大。信用风险具有社会性、周期性、扩张性、可控性等特点。
(1)社会性。银行业以资金为经营内容,但是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部分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不善,无偿债能力,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存款,引发银行倒闭和社会动荡,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周期性。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货币政策宽松期,是信用风险低发期;货币政策紧缩期,是信用风险多发期。
(3)扩张性。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不仅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各家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信用的基础上,银行之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社会上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和扩大,一般也通过银行来推动和运作,这必然带来风险,从而形成信用风险扩张性机制的作用,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转不畅乃至诱发金融危机。
(4)可控性。所谓信用风险可控性是通过风险识别、估计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在量上可能达到的程度,并对其采取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抑制和补偿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区间之内。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经营上,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致使信用风险不断积聚,潜伏的危机因素不容忽视,特别是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当前银行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
2.1 现行管理模式不尽完善
现行的信贷体制从法律上来说是健全的,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并且成立了由银行纪检、稽核、结算、信贷等各部门组成的审贷委员会,实行审贷分离,成立贷款业务和贷款审查两个部门。但这些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没有被认真执行,没有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2.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仅限于对风险类型、风险来源及风险控制的零散研究,而对理论体系与模型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信用风险管理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全面管理框架,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整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方法体系上,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风险状况,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缺少对风险进行深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2.3 信贷人员的责任管理不够重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贷款的评级管理上,忽略了信贷人员的责任。信贷人员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强,护贷意识较高,则可以有效避免呆坏账的产生,减少信用风险;反之,则不论信用经济系统有多么完善,也达不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要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必须要重视对信贷人员责任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以避免产生非系统风险损失。
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
塑造一个组织科学、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迈向国际一流大银行行列的基本前提。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处在分散管理型和集中管理型之间,应以现有架构为基础,兼顾“先进性”与“现实性”原则,逐步向集中管理型靠拢。必须要以高水准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打造商业银行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这需要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以统一规范的流程为基础实现业务全集中处理,结合深度的数据分析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加强行业、地区风险限额管理,开展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核算,提升量化管理水平;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风险经理制、专职评委制及专业问责审批人制,以人才的专业化及相应的组织整合作为集中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体系的创建和应用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引进先进的定量风险估价方法,探索信用风险分散转嫁的新方法,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3.3 构建商业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可在银行内部设立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银行客户信用管理部门,担负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在授信前向银行信贷决策机构提出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作为是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信用监控报告,提出继续扩大授信或清理授信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客户在信用方面产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采取措施,保证银行资产安全。
3.4 完善授信资产准备金提取制度
银行要稳健经营,处理损失需要一定的物质准备,建立准备金制度就是形成这种物质基础的合理方式。由于准备金是银行基于对资产可能损失的分析、判断,属于带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因此准备金的计提应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即计提准备金一要做到及时,二要做到充足。
借鉴COSO模型的五目标模式,笔者认为现金流的内部控制目标重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现金流管理和利用的效率、财务报告中有关现金流特别是现金流量报表的相关报告内容的可靠性以及现金流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具体表现为:
(1)企业各种收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流入企业。收入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如果企业的收入不能及时实现现金的流入,形成应收账款,甚至形成呆坏账,那么企业收入的质量就降低了。
(2)流出企业的现金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现金流出必须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各项流出均须经过相应授权批准程序,防止企业员工挪用或舞弊。
(3)流出企业的现金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企业现金支出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不能违背有关法律法规,更不能从事非法活动。
(4)流入企业的现金确应流入企业。企业对流人的现金应当进行合法性、合规性检查,杜绝出租出借账户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5)现金的使用符合确定用途。企业应当保证现金使用于经过相应程序批准的项目或用途,以保证有关项目的正常进行。
(6)企业所拥有的现金能够满足经营所需。企业应当对生产经营的现金需求进行分析,如果企业已有现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就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筹资。
(7)企业现金资产的利用经过分析,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现金资产的使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对各项现金资产的使用均须经过可行性分析,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8)企业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安全有效。现金资产是最易被侵占挪用的资产,因此,企业应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其他可以等同于现金的资产必须进行严格管理,以防止被不法侵占和挪用。
(9)现金流量的相关内容揭示符合有关规定,并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资料的揭示符合有关规定,从当前来看,就是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在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现金流量表无法揭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健全现金流的内部财务控制
遵照COSO报告的主要精神,要实现现金流内控目标,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现金流管理的控制环境。在这里,控制环境不仅包括内部控制框架所包括的环境,而且还包括相对于现金流管理来说属于控制环境的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管理者的经营哲学及经营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不同偏好,其表现虽然是无形的,但会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为企业的任何管理制度都是企业管理者群体意志体现,必然因管理者的不同而不同。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以健康积极的理念引导公司的行为。
(2)建立良好高效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管理和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和控制的效果。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的组织结构。在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司应当积极而理性地运用这些成果,改善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努力使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
(3)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解决公司虚职问题,调动董事积极性,提高董事能力,这是搞好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4)提高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其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必然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的经理阶层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定和决策,负责制定企业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执行决定或决策的过程以及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无不体现经营者阶层的基本理念和观点。
(5)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处于其中的成员行为、思想、观念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约束。企业不仅应当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应当坚持现金优先的原则,努力使这些观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提供了合理的框架,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硬件系统。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企业应当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级部门和机构以及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权限,明确企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权利,同时一旦出现控制失误或者失控,能明确具体地找到责任的承担者。
(7)具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则是为企业寻找和保留充足的、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公司目前来看,应当着手审视传统的人事政策,突破人才使用上的和传统的按部就班的人才逐级晋升模式,建立人力发现和人才成长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制定人才培训计划等,使企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真正成为能为企业所用的人力资源,并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
(8)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任何控制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对信息利用和处理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保证组织内的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被采集、传输、处理、反馈。如企业可以通过实施ERP系统来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借助Internet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传统和处理。
(9)建立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机制。会计政策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现金流的内控来说,企业的政策制定和选择机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企业对会计政策的制定与选择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不同的企业在选择这些规则和程序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企业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加强对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的评估和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风险包括影响现金流入的风险、现金流出的风险以及现金流的存量形态即银行存款、现金和其他短期就能变现的现金等价物上存在的风险等。企业对影响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监控和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企业成立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具有相当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当聘请企业外部的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的组织保障,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从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可以成立由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程投招标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其对现金流上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2)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现金流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当企业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报告企业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分析造成该种状态的原因,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该预警系统在依托现有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对现金流的监测功能。如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机构内部增设专门或兼职的现金流分析管理人员,在会计信息系统或其他内部报告系统中增加反映现金流方面的信息,加强对现金流的分析,形成专门的现金流分析报告等。预警系统一般包括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预警指标体系、相关的现金流信息及传递、指标的分析处理等。
(3)风险的定量分析。公司应当建立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机制。对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从所使用的指标来看,定量分析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式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来对风险、危机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多变量模型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组合来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模式;主要包括:利用企业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分析来断定企业所面临的情况;运用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计分模型”判断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4)风险的定性分析。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其一,定量分析的部分指标是依据过去的数据得出的,企业过去的繁荣并不一定意味企业在将来也一定繁荣;其二,有些定量分析的指标是根据预测资料得出的,虽然预测往往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的,但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预测者的主观因素可能使预测数据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其三,定量分析所使用的指标或比率不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在描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本企业区别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特点等方面,定性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企业所面J临的风险的源泉。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5)对风险的评估。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结合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专业的风险分析报告。对风险做出综合评估,供决策者参考。
第三,规范和完善观察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
(1)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能全面反映和揭示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等内容,并对现金不足部分制定筹措方案和对多余部分制定利用方案。现金预算是在其他一系列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对其他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部分进行汇总,并对现金收支差额部分制定平衡计划。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公司的各级各部门可以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对本单位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利用于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2)现金流入的控制。对现金流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各环节的基础,对有关的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
首先,现金流人的授权审批。公司应当明确办理结算的不同岗位和部门在该项业务中的职责权限,保证每一员工的行为均得到恰当的授权。同时,对必要时需要进行的对外筹集资金,应当明确规定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进行或在公司总部的授权下进行。
其次,现金流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货币资金流人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收取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然后,现金流入的文件记录。公司应当以文件或制度的形式明确公司各岗位在办理现金流入各环节的职责、权限等内容,同时对流动于各环节并最终成为会计记录的原始凭证的有关单据和资料进行事先统一编号,要求事项办理人员在相关文件和资料上签字盖章,最后这些资料均以会计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有关现金流入的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方法及有关会计账户进行分类反映,最终列示于公司的财务报告。
最后,现金流人的独立检查。对公司现金流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各事项办理部门以外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的真实和合法,避免现金流入过程的黑洞。
(3)现金流出的控制。公司在进行现金流入控制的同时,必须加强现金流出的控制,保证现金流出的合理合法。
现金流出的授权审批。公司的现金流出包括对购买所需原料物资的支出、人工费支出、购买设备支出、日常支出等。对于每一项现金支出,公司应当履行必要的审核批准手续,在公司的层级结构中,应当明确每一层级的管理者或员工在现金支出中的权限和责任。对于重大的采购项目、对外投资等重大支出项目,应当经过公司领导层集体决策,必要时还需报请公司上级部门批准。
现金流出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金支出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有:对现金支出事项的批准职务与现金支出的执行职务分离、执行事务的职务与审核现金支出的职务相分离、执行现金支出事务的职务与对该支出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职务相分离、对现金支出进行监督的职务与以上各事项的执行职务相分离等。
现金流出的文件记录。对现金流出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和反映主要通过会计系统来进行。对现金流出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关单据、付款所用支票和汇票必须进行连续编号,有关付款的合同必须为公司业已签订且已生效的合同,对付款的有关发票等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单据必须在审核其合法性的基础上作为付款的原始凭证,所有这些凭证都成为有关会计处理的依据,构成会计档案的一部分加以保存。有关现金流出的会计信息经过会计复式记账等会计专门方法的处理,通过有关会计账户的归集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揭示出来。
现金流出的独立检查。事实上,公司传统审计业务的主要工作即为对各项现金支出进行审核、审查,以防止经济上的不合法行为发生。对现金支出进行的独立监督检查是有效防止腐败和舞弊行为的方式之一。
(4)现金资产控制。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有:
接触性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出纳员才有资格接触和管理现金资产。
相关职务的分离。管理库存现金的出纳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现金账和往来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登记银行账和往来账,负责支票、汇票保管和填写的人员不得同时负责有关印章的保管和支票、汇票的签发,负责银行存款管理的人员不得负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
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同时公司应当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定期盘点。对现金资产进行控制的另一有效方式是由独立的
第三人对企业的现金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数相比较,以确定是否相符。
(5)资金的集中控制。公司可以通过设立内部银行或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的方式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集中公司内部的资金优势,有利于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资金调剂;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所有重大收入和支出均集中于公司的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有利于对资金实行统一的监管。
第四,建立和完善现金流方面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
(1)信息与沟通的渠道建设。公司应当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多层级组织结构,减少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所需环节。同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公司范围内的信息适时传递系统,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公司内部所有的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
(2)内部报告制度。公司应当要求公司的内部单位或部门定期报送记载有现金流信息的内部报告。这些报告包括:内部资金快报、中期财务报告或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现金流量信息。同时,公司在必要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报送I临时的资金信息,以满足公司某一特定决策的需要。公司的所有内部单位在报送本期的现金流量信息时,还应当报送本单位下期现金流量的预计状况,以便公司总部有计划地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报告的时效性都较强,必须及时地通过电子邮件等快速方式发送到公司的有关部门。
第五,强化对现金流的监控。
不管是外部审计机构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现金流的监督都是与其他审计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目前不管是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日常审计监督都未足够重视现金流。应该说,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现金流的专项监督方面与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建设、业务建设和对审计部门职责的重新定位,对强化现金流的监控具有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部门职责的拓展。按照对现金流的内部控制要求,公司现有审计部门的职能必须进行必要转变,从单纯的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变为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以及现金资产控制的全过程监督,并评价整个现金流控制活动有效性。把可能的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同时,这种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监控也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是否有效做出评价,在外部环境和有关条件发生变化后,能够根据客观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具体意见。
(2)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现金流的控制活动的监控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总部及内部各单位现金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公司收入是否确已按照有关合同约定流入企业,收人业务流程的办理是否按照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进行;公司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向外筹集的资金是否为公司所必需,并符合公司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额原料采购和大型机械设备采购业务的进行是否由公司集体决策,并按照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日常支出是否能够保证公司有关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符合公司有关的支出标准;公司的投资支出等重大非经常性支出的决策程序和业务办理是否符合公司业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否符合有关制度的要求;公司及内部各单位对现金流量有关内容的揭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要求。
(3)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本身是否健全、完善负有监督评价的任务。公司在制定实施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之前,应当先由审计部门对其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同时在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审计部门也应当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胜、有效性进行检查、测试及评价,并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