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

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

时间:2022-11-12 10:1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工作经验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招生;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信息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这本该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招生数量。但实际上,高校计算机专业报考人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以及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供给不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计算机专业招生工作经验及本校实际情况,就计算机专业招生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计算机专业招生现状分析

当前,各大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系,开设多个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但是这些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比较宽泛且笼统,缺乏特色,各课程的深度不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能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较低。此外,很多家长及学生也逐渐认为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大学生也都拥有电脑,通过自己的摸索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操作,这样足以应付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学生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这也导致大学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逐年下降。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招生质量及促进专业发展的策略

1.调整专业设置,开办复合型特色专业根据计算机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单纯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及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的企业依旧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的工作工具。为此,高校应针对计算机行业特点,将学校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以及区域支柱性的产业结合,创设计算机技能同行业技能相结合得到复合型专业,以便形成特色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形式。比如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将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等课程删除,增加淘宝网页设计、微信公众号编辑等新兴的设计类专业。2.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校企合作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而言,需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具体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创建计算机专业班级,有学校负责招生,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师资培训、专业实践平台,保证特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顺利,或者可以在入学前就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职业适应性显著提升,进而使学生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展学生毕业实训工作,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将其作为实训内容。同时学生与教师还可以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获得实验工作经验,还能够使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3.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水平在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进到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立即胜任就业岗位,还需要在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实践操作经验的缺乏也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此,高校应该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鼓励相关教师需积极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鼓励教师兼任企业相关职位;参与社会计算机建设项目与工程;学校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与学习;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参与计算机行业认证考试,取得双师资格等。通过上述实践及培训以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4.科学进行计算机专业招生宣传鉴于当前很多的大学生及家长对计算机专业了解不足,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在招生工作中,对具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宣传。宣传内容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到计算机的前景、用途,同时让报考生了解到学校计算机专业特色以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等,通过给予学生专业的引导使学生及家长对专业报考作出正确合理的抉择。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招生环境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想提高招生效果以及促进计算机专业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复合型特色专业,以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实践指导、专业招生宣传等使计算机专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稳定专业生源,进一步公共及推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铁峰,赵智超.关于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4):210-211.

第2篇

人才市场调研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就业需求的动向,能够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计算机人才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更加需要借助人才市场调研,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此帮助学校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本文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进行调研,涉及调研单位和企业包括软件开发公司、传统制造业企业、服务类企业等,以此,提高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对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反馈意见的整理,计算机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认为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计算机人才市场对于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层次结构、就业意向、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就业市场需求大、人才素质要求高与各类计算机人才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换言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是由于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与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缺陷造成的,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不合理。通过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在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下,突出呈现出部分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技术技能同工作实际需求相脱节,部分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术基础知识的忽视,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不能迅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网络、编程以及多媒体等方面的技能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能够满足公司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公司而言,公司仍然需要对刚刚步入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强化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都是担任基本的公司任务,无法独立参与或者承担一个具体项目,日常工作中从事重复性简单工作,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短缺。并且,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相对匮乏。软件编程、网页制作、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但在同客户和上下级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匮乏,这些能力给职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毕业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的缺点。

(二)学生课程体系。本次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主要领域和企业集中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网络安装与维护公司、物联网公司。而这些公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公司而言,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开设的C、C++、JAVA、SQLSERVER、JSP等专业课程对于实际工作而言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软件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但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理论脱离实践,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其在步入工作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高校在开设编程方法、编程理念等专业课程和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公司的反映,我们发现网络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网络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公司变革加剧。然而,学校在授课过程中,教程改革和授课创新速度滞后,致使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此,为适应网络公司的发展,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触和了解,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能力。3.网络安装与物联网公司。目前,高校针对网络安装公司和物联网公司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应用型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等等。这些课程原理性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欠缺动手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兼具计算机编程、网络软件设计与阅读等能力,换言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为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浪潮的来袭,同时提高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市场需求和认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本文结合市场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就业现状,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心理分析课。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历、知识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未来个人择业和成才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再高,若无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方面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分析、自主阅读、个性养成、艺术素养的培养等,提高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和信息化技术变革,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除必需的软件、网络课程以外,还需要在不同计算机方向进行交叉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邀请企业、产业等领军人物到高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同时积极开设部分管理课程,为未来学生独立负责项目提前做好管理知识的储备。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文档、演讲文稿的编写,在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能力、修辞技巧、专业术语等的使用和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众演讲活动中,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编程、网络管理等小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训学生的工作能力,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教学目标。这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时重视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直至毕业也不知道怎样配置电脑硬件,怎样解决电脑中的软件问题,更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软件开发当中。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得毕业生在应聘时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致使毕业生面临一次次的失败。

1.2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有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较为紧张,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硬件过时,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学校的硬件相联系,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陈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新进的计算机知识与以前的计算机知识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多,更有了许多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内容。因此,高职院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不符,无法顺利完成企业所给的工作内容。

1.3 教学模式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中学的成绩不太理想,英语基础和数学基础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差许多,可能不符合计算机专业对数学和英语的要求。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甚至是摒弃对基础学科的持续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无法正确认识所学知识的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应该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照着课本死记硬背,编写程序时更要多用计算机编程软件练习,如果不使用计算机编写代码,有错误时就无法深刻认识到哪里出现了错误。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卷面考核,甚至编程题也只是在卷面上笔书,使学生无法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

1.4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

学生要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加强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的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在毕业之后直接任教的,并没有在企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经验,不能根据社会需求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自然也无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更无法传授工作经验给学生。还有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大学期间甚至并不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本身所具备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有限,并且也没有在就职期间进行深化学习,能传授给学生工作的相关知识就更少了。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内容

2.1 以企业需求为前提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时,要根据目前计算机的工作类型培养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一定工作所需的技能,能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相联系。目前计算机相关职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硬件类,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的配置及组装、计算机的维修与升级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机周边产品正确连接的能力;第二类,软件类,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学生应具备软件开发、系统及网络维护的能力;第三类,计算机销售及服务类,毕业后从事计算机销售及服务的学生要具备熟悉每一个计算机硬件、能为计算机配置适合的系统及软件以及简单的计算机维修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该方向职位的需求为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与工作接轨,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相关职业的就业率。

2.2 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教学目标,要将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更适合工作性质的应用型的教材,放弃原先过多的更适合本科院校的理论型教材。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时刻为工作做准备,应聘时更对招聘者的胃口,就业时也更轻松更易上手。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工作者编写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教材,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最专业最适合工作性质的知识,进一步的保障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3 注重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企业中计算机相关职位的增多,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逐渐增高。由此可见,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接受更多的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对于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授课时应采用“人机交互”的模式,计算机专业的课堂应主要设置在计算机室,让教师的主电脑与学生的电脑进行互动,使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看到教师的详细操作,也有利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上机实践,学期考核时也可以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多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几年都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没有方向感,如果学校能与企业协商,给学生提供暑期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甚至强制性要求学生进行暑期企业实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参加过暑期企业实习的学生更能明白自己的欠缺点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实习后就会更有目标的学习。

2.4 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前文已经讲过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具备教授学生工作相关知识的能力,致使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利于今后就业的知识。那么,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提供针对教师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进行适合当代社会的教学改革,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也为目前缺口较大的计算机相关职位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胜女.论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02):214.

[2]胡洋,苏琳,李伟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刍议--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Z2):78-80.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训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Training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Computer Teaching

Ning Hanlin

(Hunan Anhua Vocational School,Anhua413500,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environment,both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But also has a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Able to adapt to the actual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graduates more likely to find the ideal work units and jobs,hands-on ability,adaptability to the practical work,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needs of high-qu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support.

Keywords:Computer education;Training courses;Practice

实训教学体系在组成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中,有多门课程除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牛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十分重要。

一、实训教学的作用与概念

实训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谓高质量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专业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经过实训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编译系统的基本原理等。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训环节,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冉如高级语言程序设汁、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程序,也是很难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的。实训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训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实训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多的是通过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来完成的。

二、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内涵

无论从学科、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社会的人才需求分类来说,计算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技术在相应专业的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当我们把教学的目标从“教了什么”转向“学生会做什么”的时候,在学生的教育中安排和实施实训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理性层面上的实训才能排除低层次、简单重复的实训,这也是现代创新的基点。所以,理论可以使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而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训就是要用智慧的脑,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去开创一个新世界。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训。要实现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训,就要强化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真正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不断体验创新的乐趣,体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仔细体味,还是要落实到“实训”二字上。从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来看,也是如此。因为“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应用,才能有更多的创新。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训的紧密结合。

三、实训教学模式的构成

专门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环境。实训教学环境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基地可由职业基础实训基地、专门技术实训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组成。

学生在学校通过课堂学到的内容有很多是停留在书本上,通过校内的实训教学基地得到了动手能力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实训技能。除此之外,社会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毕业后要走上社会,到社会上工作与在学校的情形是有差别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要有一个过程,往往不能马上承担工作,需要工作单位培养一段时间,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用应届毕业生,愿意招收有实训经验的大学生的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在于动手能力比较强,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校外的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对于这一点,学生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对社会实训的要求也非常迫切,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同学要求尽早接触社会,尽早到工作单位去实习。通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了工作经验。

教育机构,既要重视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又要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实操培训。校外培训基地则是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以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实习不是临时,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是一种持续性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稳定的实训教学基地,学生进行分散实习,实习时间、教学目标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训的必要条件,是完成教学计划的有力保障。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可以和校内实训教室相结合,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工作氛围和实际的需要,通过实际的锻炼,在实训中增长了能力和才干。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习,学生增加了实际工作经验,企业考察了学生,学生了解了企业,很容易进行双向选择,由此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

四、结束语

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来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比较扎实的掌握汁算机基本理沦、基本知识及先进的软硬件开发环境的基础上.要具备较强的程序没计能力、较强的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软硬件结合系统)开发及维护能力、较强的网络组建及维护能力.了解汁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实践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云端,熊春秀.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4

第5篇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我们从2012年4月份到10月份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方法深入企业,对石家庄高新区的近60家相关企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竞争大 工资低 形势严峻”

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大。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门滥和降低了工资。根据调研统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滥。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偏低,比如从事网站方向的,工资水平大部分在1500-2000之间,软件编程的毕业生工资相对较高在3000元以上。

(二)“需求大 发展主趋势 前景仍然乐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比较滞后,造成短期内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就业难的大气候。但是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加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正在推动我国向着IT强国的转变。据测算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以上,因此IT行业是朝阳专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学生要找准方向,积极应对。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的就业难。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经过调研认为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够高,就业观念陈旧等。

(一)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经过调研,企业和毕业生普遍反映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跟不上IT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从业后发现需要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都是大学没有接触到的,压力很大。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难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互相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不少学生幻想一步到位,求职定位不当。不少学生幻想高工资高待遇,而不考虑能不能胜任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院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造力度。一方面更多的引进外聘老师和本校老师要进行培训,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知识,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研发中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用双师型教师、共建实验室等,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技能。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人才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

(二)个人方面

1.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当下要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高职毕业生要学会低姿态求职择业,只有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将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和毕业班的同学或已经毕业的师兄们接触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在就业方面最直接,最有参考价值的经验,避免走求职上的弯路。

2.突出优势,找准就业切入点。高职毕业生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何在,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定位工作岗位,找准就业切入点。

3.做好规划,苦练内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英语,计算机等硬能力的打造,更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软能力的培养锻炼,勤于思考,精于实践,苦练内功。

第6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见表1)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

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查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第7篇

就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而言,它不能仅仅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翻版、缩减或简易化,而应具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就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面对并反思的现象有: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学生学习效果为什么很差?教师为什么厌教?学生为什么不被企业认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要构建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三点:一是定位问题,二是模式问题,三是环境问题。

1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定位和思考

首先,由于办学定位上的差别,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专门性、实践性应当是其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应以工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结构方面,要打破工程学基础观。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有自己特有的理论、模式和课程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1)如何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如何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3)如何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4)如何实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5)如何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创新课程模式,改造课程结构;6)如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材,开发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创新教材体系及其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7)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实行学分制、选修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等等。

(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成功不在于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成为研究生、博士,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企业家。不要过分在乎一时的成败得失,要从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得失。

(2)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谓工作能力,应当是一种对职业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任务的认识和把握,对职业活动的控制与操作能力。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整个课程体系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编排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实践活动为载体设计技能教学环节。就高职计算机专业而言,项目实践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一个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的排除,一套网络设备售前或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要选取体现行业、岗位特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典型产品(服务)组织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学历教育为主时灵活性、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必须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创新

我院自2000年开办计算机高职专业以来,现在形成了三年制、五年制并存,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并举的办学格局。根据近六年对市场需求的探索,以培养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宗旨,我们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结合社会上各种品牌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全新的设计,以提高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全面贴近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为特色,实现院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与企业岗位业务实践的最佳结合。

(1)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模式。以市场计算机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依据,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点,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为此,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参照职教专家提出的职教课程开发模式来进行(如图1所示)。

图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模式

图2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

图3 专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2)重新定位与设置普通文化课。现有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文体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对于普通文化课程的设置关键是应解决要不要相当于专科水平的问题。经过实践,我们的回答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普通文化课程,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我们认为应有一个基本底线,但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化课程的功能作用,部分课程可列为选修。

(3)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开设专业技能和专业方向课程。将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改革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活动)课程――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是一种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全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五个层次:1)能力观: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2)联系观: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也是重要课程内容;3)综合观: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复杂、整体联系;4)结构观: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匹配;5)结果观:项目完成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项目课程不同于模块课程,模块是技能单元,项目应具有综合性、完整性、相对独立性。

现有课程体系的本质问题是学科课程,其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提出概念、原理举例说明实验、实训求证习题加深。而项目课程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助于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任务的提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又一新任务的提出。现有课程体系是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把实践仅仅看作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把实践看作理论的附属品。正确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服务于实践,打破学科系统,以工作项目或任务来形成技能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

3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和条件

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师资、学生、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国有、私有企业和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全球第一,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正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双师”师资是关键。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现效度将主要依赖于“双师”师资的多少和水平。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以学科理论为主的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把学校、教室搬至企业、车间,尽可能按企业标准、生产技术文件来组织教学资料,尽可能把信号授课改为企业观摩与实践。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突出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周期。同时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

(4)以学生为本是前提。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特点是:1)从高考成绩来看,他们是普通教育失败者(成绩优秀的上了本科大学),存在着一定的逆反的心理;2)从社会阶层来看,他们以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主体,上学就业是其第一需求。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些缺陷,学科型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主体、偏深偏难,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困难,无自信心;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偏离,与就业岗位偏离,课程设置严重脱离企业需求,于是学而无用,学而无趣。职业教育,坚持学生为本才能真正满足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8篇

关键词:精英教育;独立学院;软件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137-03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ZHANG Yi, HAN Di

(Software Dept., Guangzhou University,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ut the institutions of software personnel requirements is Strictly. 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oftware profession employment and became independent of cs an important subject. i was in college for many years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a model of work for the setting up independent software professionals are start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author's some comment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make them joi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lit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software major

独立学院靠什么生存?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还是学生的质量?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又不能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文件,学生与一类二类的院校又有差距。而且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综上所述,在制定独立院校特别作为一个热门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需要从实情出发,制定适合独立院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

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其他工科类课程的区别并不大,目前,部分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中含有大学物理、大学语文、机械制图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并不是不重要,但是面对着数十万的求职的学生无处栖身,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否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在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呢?虽然这有点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总比无医可诊要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职业技能。所以独立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1 社会对计算机需求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目前市场来看,“智联招聘”以2010年来看,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要,3月份21211个,4月份22118个,5月份25300个,6月份29800个。如图1所示。

从2010年上半的企业招聘来看: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移动嵌入式工程师需求非常大。根据调查2011年企事业单位至少需要25万软件人才的缺口。既然需求怎么大,为什么每年任然有数十万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考研队伍庞大、四千多人报考同一个公务员职位?

关键矛盾在于:一、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即刻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和对于新信息化技术企业无需培训,能马上上岗。二、刚刚毕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能带来工作经验也没有学过最新的技术。

从这种矛盾可以看出:软件人才短缺其实是一种相对短缺,实际上是企事业单位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缺乏一种清晰的定位。

2 我院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尽管不能照搬公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做法。独立院校作为本科层次的院校,要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上借鉴公办本科院校的经验;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借鉴高职高专的做法。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提出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主要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本位,知识应用为重点,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专门性高级应用人才的原则,完善本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针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其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软件工程教学特点,为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4个模块:

1) 通识模块

一个高等院校虽然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但是绝对不能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划等号。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并且不一定是每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一定是从事软件方面的的工作。所以在第一学年由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及心理课程。

2) 软件专业基础模块

我们学院也承接过很多大型的招聘会,一些大型的企业,例如IBM、微软、国内的腾讯在面试学生的时候,很注意考察学生的软件基层水平。考试设计内容涉及: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基层、c++等,而非现在主流一些技术。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在第二学年设置软件共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

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参考公办本科院校,但教学组织、学时、上课模式等方面要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进行创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并达到本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

3) 专业模块

由专业理论课和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方向设置如图2所示。

4) 实践模块

针对专业理论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而设计的实践环节,在大四最后一学年配备专门的、富有经验毕业实训的指导老师,与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大企业的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毕业后尽快满足社会需要。绝对不能把毕业实习、毕业实训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训,如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2~3个接近行业实际的项目;第7学期最后几周和寒假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校外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除此之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选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第6~7学期开始参与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

上述模式的创新之处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融入大的实训项目中。这种大的实训历时不是几周,而是整个学期,而本模式将实训作为知识获取的过程,专业实训融合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在本模式中,学生做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老师按照项目推进的时间顺序适时开展理论教学并给予实践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随着项目的开展学生逐步领会相关知识。

例如,在项目开始阶段,主要介绍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范围识别、项目风险识别和管理、需求识别、需求管理、业务分析、业务建模等;在早期阶段,主要介绍架构攸关因素的识别、技术方案选型、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等;在中期阶段,主要介绍分析与设计、模式、体系结构、代码编写规范、单元测试、需求变更、版本控制、测试案例、测试驱动的开发、应用开发平台等;在后期阶段,主要介绍代码重构、测试管理、文档生成等;在收尾阶段,主要介绍软件部署、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用户培训、用户手册、项目开发总结等。这样的实训教学组织,实际上将过去分散在很多门课程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起来。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十分接近在就业岗位工作和学习的过程。

3 注重精英

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就像不能否认一场考试不可能全部是一百分一样。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有编程的天赋的、对计算机有很高的热忱。对待这样一批学生,我们建设java精英班和.net试点班。在学生进入到大二学年的学习过程进行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包含英语、数据库、数据结构、c++、java和.net。参加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筛选,最后精英班的总人数人数大概占到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

精英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和普通的教学班是不同的,有另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因为他们学习时间是从大二进入精英班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而不是培训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暑假。所以包含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在精英班时间的学习,能够胜任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工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2009年我校学生获得微软之星大赛三等奖,今年2010年又获得微软之星一等奖,还有获得其他全国的软件大赛的奖。获奖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精英班,所以精英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4 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光有计划还不行,还需要将计划实践。就像教学不光只有学生,还需要教师、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培养测试专业的人才我们购买了百万的测试软件和设置专门的测试实验室;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我们购买了android和window mobile2套嵌入式移动开发箱,建设专门的3G实验室。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校采用“三三制”的原则,一部分老师来自于海外留学人才,将先进的理念传授回国,一部分老师来自于企业,最好有多年的一线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一部分老师来自国内高校,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带给学生。

同样,我系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寒暑假,我系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机构及兄弟院校调研和学习。平时也强调教师自身学习,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新技术,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战水平。

并且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5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制定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方面入手,一切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志才,韩彦铎,葛斌,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5(6):27.

[2] 张贤坤.一般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12):162.

[3] 胡大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设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64.

第9篇

2、客户销售,了解需要定制鞋材饰品的需求。

3、与供应商定期沟通,了解市场情况,并对产品质量和货期作评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博翱广告公司起止年月:2004-02 ~ 2004-12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行政主管 工作描述: 1、公司前期组建的行政管理工作。

2、统筹办公室用品购置及办公地点装修。

3、公司产品彩页,网站设计。

4、定制产品生产及监督,后期的包装以及物流安排。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琨成贸易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2-02 ~ 2004-02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网络及硬件维护技术员 工作描述: 1、熟练掌握局域网网络管理以及VPN技术,对Exchange熟悉了解。

2、熟悉Qutlook的设置以及使用,熟悉ADSL的应用和路由器及无线设备的使用。

3、熟悉软硬件的操作系统(WINNT,WIN2K,WINXP)。

5、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LotusNotes邮件系统客户端的安装和远程使用设置,对计算机维护有丰富经验。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培正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1-07-01 所学专业一: 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7-09 2001-07 广东培正学院 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 大专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工作相关技能:

早年已开始接触计算机行业,并一直关注行业的发展及市场动态。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主要负责客户服务,范围包括软硬件销售,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对微软的操作系统(WINNT,WIN2K,WINXP)有深入的了解,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善于Lotus Notes邮件系统客户端的安装和远程使用设置,对办公室计算机维护有一定经验。熟练掌握局域网网络管理以及VPN技术。对Exchange有一定的了解。熟悉Outlook的设置以及使用,ADSL的应用和路由器的设置。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为公司人员提供网络以及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熟练配置路由器,以及网络基础工作,日常办公设备,打印机的维护。 详细个人自传 就业意向:

本人性格灵活开朗,热情大方,工作认真负责细心,不怕劳累,有上进心,具有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令我有信心面对各种挑战和逆境并顺利解决。同时本人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浓厚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希望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自我,期盼与您的面谈!

月薪要求:3000元以上,买社保 English Resume: Operation Assistant

Over 3 years of extensive computer experience.Versed in both digital and analog electronics with specific emphasis on computer hardware/software Special expertise in system and component evaluation.One year operation assistant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ExperencePOWWOW AUDIO Limited 2003-2004

GOBLE Express 2005-Now

Network Manager

LAN Administrator,guarding against virus & hacker,network device setting.skillful mastering LAN configuration and VPN Setting.Offer abundant of technical support though Internet or phone while workmate on business trip.

HARDWARE/SOFTWARE

Skilful with setting up computer,be able to judge the bug of computer and overcome it without delay,practiced with Microsoft System(WINNT,WIN2K,WINXP)and Microsoft Office,have rich experience in a few office software,keep Printer work well.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计算机专业课程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8-01

实践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学生走入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质量都不断的提升,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高中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方面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职业高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现象,因为很多课程的设置仍然以通过考试和理论教学为主,因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完善,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影响。

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职业高中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项目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很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却相对较为薄弱,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内容分散

从职业高中当前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来看,内容相对较为分散,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是针对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对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所以导致实践课程的知识点分散,这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4.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思维和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薄弱之处,而这与他们日常学习中习惯被动接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迫不及待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的思维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没有养成创新的意识。

二、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

1.岗位需求为基础

计算机专业技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技能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职业高中在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以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计算机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

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设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体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3.以创新为出发点

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1.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对实践课程进行规划

职业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必须要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确定全新的能力本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外,还要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能力要素,将所有能力要素进行系统组合,可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2.引入企业化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实践素材,在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下,职业高中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化项目,将其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开发到实践的全过程,因为企业化项目相比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化项目可以更好的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专业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实验体系作为保障,但是职业高中自身在实验资源的资金投入方面十分有限,所以要对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设备进行定期更新与维护,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发校外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实验环境。一方面,对职业高中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训室等相关的教室进行调整,使其可以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

4.专业技能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可以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当前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关于实训项目的收集与整理方面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如何将这些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训平台的建设。在技能实训平台中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训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谈如何提高职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4,95.110-111

[2]端木艳秋.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07,05S,145

第11篇

本人在实习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其他相邻工作同仁协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他人,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一年来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实习,我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在岗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此期间,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的工作得到了主管和同事充分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2015年应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同时,我也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今天的实习,也正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从而能以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国家和单位贡献力量,同时去实现人生价值。

第12篇

社会调查报告:计算机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查

摘 要

通过调研、分析当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有益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调查;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见表1)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表l 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

专项能力熟练掌握一般具备大致了解

计算机基本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基本操作

常用办公软件

计算机软件编程与开发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网站系统开发

网站管理维护

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数据库管理

英语阅读

语言表达能力

与客户、同时或学生的沟通能力

其他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 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3)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积极引入学历学位加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等国家计算机资格认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认证证书.

(4)加强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规划.在原有的实验室和教育教学基地基础上,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增设实训基地.我院已与隶属于北京市科委的中国最大的软件行业服务机构.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建立合作关系.计算机培训机构合作安排学生到北京进行实训,并到其相关的软件公司(如用友软件、神州数码、金山软件、北大软件等)实习工作.探索建设教学、科研、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沈才梁.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及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