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社会实践总结

教师社会实践总结

时间:2023-02-13 05:2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

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预备阶段。

先熟悉实习班级的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 在经过了前两天听课后,第三天我正式走上讲台,第一次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派上用场。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巩固练习”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

这些都是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严峻形势。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学校和家长都废尽了心力.因此, 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大,我在心里暗下决心,用全力帮助孩子学习,并向家长和学校保证,会重视这份工作,尽自己的全力把工作做好。

一个老师告诉我: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而我教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学校和家长都提出要着重补一下英语作文方面,所以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准备。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我让学生拿出了以前做过的卷子,在很多人的卷子上字迹很潦草,由字知人,我想他们在学习上一定很随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很多错误都没有标出来我跟他们讲了卷面整齐的重要性,并帮他们纠正了错误。通过分析他们的语文卷子,我发现他们在回答问题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答题的态度不端正,有点应付的感觉。但是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对考试存在着态度不正确的问题。 但是可以看出他们是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如果他们认真审题,仔细做答的话,我相信他们会有很不错的成绩。我把我的想法和思路都告诉他们,他们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我也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此后,我也经常给他们上类似的课程,不时地与他们交谈学习体会。他们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也为之而感到欣喜万分。

关于作文的辅导,我虽然水平有限,但对于初中生的英语作文的应试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因为我也曾是一个初中生。我自己平时也写一些东西,我把我的文章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我

的思路的想法,以及下笔的线索,有时也针对一些例文进行讲解,告诉他们在拿到一个题目时要有怎么样的切入点,要树立怎样的观念。对于作文开头结尾等方面,我都在每次的课程中结合实例讲给了他们,并贯穿了一些我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我也会即兴出个小题目问他们要怎样去写,他们也往往能很好的告诉我他们的想法,有时让我都感到很吃惊,我也很高兴看到他们打开了思路,活跃了思维。

每天只有两个小时课程,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在这段时间,他们会和我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们写的一些东西。对于他们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些流行的文化的现象,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们的见解很独特,在我的引导下也能有更多的阐述。通过这些交流我告诉他们,在分析一个事情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会更为全面,这些思路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很有用处的。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他们也学到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另外,为了培养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全面的兴趣,我仿照我们在大学时的经验,在班级组织英语短剧表演,我们演的是白雪公主,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努力准备,当然,效果很好。

第2篇

1.1缺乏对社会实践开展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经调查分析,5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价”。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缺乏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也较少形成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考评标准。经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并不是实际性的总结评价,而是在实践结束后,收取学生的实践报告,然后评选出优秀报告进行表彰的程序化的评价。而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问题,既是检验社会实践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就很难检验实践活动的成效,具体的实践情况得不到及时总结和掌握,这就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在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将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1.2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意义的进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并没有从学校的层面将教师设定在体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的前提下,专业教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校、学院动员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所以,就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水平而言,对于实践的内容、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问题,大学生自身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表层的东西,而做不到深层次的理解,实际的收获并不大。

1.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在对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因素问题的回答中,51%的大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费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有效性。尤其对于相当比重的公益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资金就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学生的承受能力来看,根本不能支撑起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虽然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持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讲,仍显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内容、规模与形式,最终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2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建议思考

2.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中,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规定具体的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对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规模、实践基地选择、开展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全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员工作,让社会实践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使社会实践能够持续的、健康的开展下去。此外,高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转变以社会调查、参观实习、政策宣传等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向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类型上进行转变和创新。

2.2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专职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项目化也是促进学校对社会实践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将社会实践项目化是该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团委响应上级要求向各学院下发社会实践主题,各学院积极组织发动学生,撰写上交项目书,且团队的人数控制在每队8~15人,以此充分保证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上交项目书的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选出进入初选的项目团队,之后入选团队要经过公开答辩的过程,最后经过激烈角逐选出校级重点团队及其他院级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实践结束后团队回到学校再进行项目验收,并且申报评优,通过评优小组审核和公开答辩评选出校级优秀团队,进而参评市级及全国优秀或最佳项目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2.3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及评价方法,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务处、科技处、团委、专业教师、学生等代表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实践活动之前的方案论证是否科学可行、实践日志是否全面、实践总结报告是否规范、体会是否深刻、宣传是否广泛等方面;最后根据总结材料、实习日记、实践报告严格考核每个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绩,算作学分、记入其学籍档案。此外,作为社会实践对象的一方,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反馈评价也应该成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4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高素质的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对于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纳入到社会实践体系中,使有能力、有专业的教师成为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制度,把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以及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第三,对于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经费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高质量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笔者访谈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曾组织过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得到高校的资金支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许多明星给予的经费支持。而在充足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此次社会实践无论对参与组织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帮助的留守儿童而言,都意义非凡。

第3篇

关键词:双师型社会实践技能型人才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中职学校要以“双师素质型”教师为重点,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学校重视,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但是,目前企业与中职学校的联系是不融洽的。

2、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大量合格的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又是一个相对孤立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群体;企业又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力成本,学校又没有经济实力建立相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实践设备和相应的教师队伍;这种矛盾日益突出,要想解决这种矛盾,企业与学校就应相互沟通,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的矛盾。通过大量的实践验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一是要培养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备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提供学生实训的实验设备和场地。

3、建立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

一、中职学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承接教育的重要群体是教师,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不断学习能力,这个能力不能局限于理论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获取只有不断到企业锻炼学习,最终提高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

2.通过社会实践,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校企合作

我们平时经常讲,学校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差5年、8年甚至10年,这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指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技能型或知识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与学校加强合作,不断根据企业的要示更新教师的知识的技能,保证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企业最需要的。

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存在散、乱、差现象

由于学校的资源存在不足,短时间内要要与大量的企业建立长效机制,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很困难的,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在暑假,与企业联系多由教师自行选择,这样学校的监控就会出现困难,教师的实践活动就会出现走过场情况,实践活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虚、假的情况就出现了。

2.企业不能满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由于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压力非常巨大,企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生产中了,教师去企业锻炼有影响企业生产之嫌凝,这样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有一种走过场的情形,企业没有为教师去企业锻炼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和空间。

3.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教师去企业锻炼,锻炼什么?达到什么水平?不知道,这也是当前的一个情况,所以,这中间,政府应出台一些措施,教育部门应有一个总体标准,明确教师到企业去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

三、做好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对策

1.建立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根据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学校开设的专业,与之相应的企业建立一种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不一定是假期),企业定期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2.高度重视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经费

经济社会,做什么都要有经费作支撑,否则就可能人浮于事,教师到企业去实践也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能安心去企业实践,学校就必须有相应的经费做保障。

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

过程考核。对教师实践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日记、典型案例及实践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社会实践统一格式的书面申请,考核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以技能锻炼为主;

实践日记考核。考核实践日记、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

收集典型案例。考核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

实践总结考核。要求总结或论文论据充分,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强的可行性;

学习交流考核。能按时回校交流、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准备充分,详略得当,能促进专业或学科建设;

实践单位考核。要求企业对参与实践的教师的工作与企业员工采用相同的考核办法,并由企业反馈回学校。

4、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若能有效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实现强国梦。

参考文献

[1]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了《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

第4篇

关键字:应用型本科;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郑庆秋(1979—),男,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团委,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简介:金陵科技学院2012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金陵科技学院视角》(JIT-XSGL-201204)、《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IT-XSGL-20120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核心环节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良性发展。因此,高校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应制定更为全面、公正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做到量化与评比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制定怎样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呢?这实质上是评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标准的本体论问题。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理论探讨。有学者勾勒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实践内容、实施途径和成效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学者从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出发,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学者认为从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及正确处理和利用考核结果四个方面来贯穿整个社会实践的考核过程。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以期能够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提高及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在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制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重要度》调查问卷。

(二)第二阶段,进行问卷调查法,请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学生三类人对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打分,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因素的重要度打分平均值。

(三)第三阶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因素的权重,从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结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影响因素的确定

通过文献阅读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三年社会实践资料的查阅,就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和社会实践主要形式进行信息收集,制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见表1。

评价体系依据社会实践的开展规律,从前期准备、中期活动、后期总结等方面分别设立了三个阶段的评价指标,分阶段的评价指标沿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行程安排,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不同调研对象得出指标权重

本研究首先统计问卷调查的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得到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和学生对于各个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意见;然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两两因素之间的比较,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

带队教师、学生关于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与教育专家相似,此处省略,不再重复叙述。

(2) 由不同调查对象得出的指标权重汇总及层次总排序,我们把上面得到的各指标权重进行汇总,得到如下表格: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表中的总排序是由第一层的指标权重分别乘以其下层的各个分指标权重得来的。

那么该运算结果是否准确、科学?可以运用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分别进行验证,计算其一致性比率,公式为:

四、分析讨论

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既能够保证所确立的标准能反映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又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为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和学生三类群体,他们的身份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在考虑问题时所关注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影响因素,各类调查对象的意见有时比较一致,有时又大相径庭。因此,为了科学的得出评价体系的最后结果,本研究参考了各方面文献和资料,在综合考虑了各类调查对象意见和背景的基础上,确定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一)各类调查对象意见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类调查对象都认为后期实践总结应该在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中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前期实践准备,最后是中期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最能反映出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但其成效与前期准备和中期活动密不可分,是两者的最终体现。

前期实践准备,教育专家认为指导教师参与情况最为重要,带队老师和学生认为与实践基地(单位)联系情况最为重要;中期实践活动,教育专家认为与实践基地(单位)配合情况最为重要,带队老师认为与专业技能结合程度最为重要,学生认为活动报道情况最为重要;后期实践总结,教育专家和学生都认为服务地方发展情况最为重要,而带队老师认为实践报告的科学性最为重要。

(二)各类调查对象背景分析

教育专家是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进行研究的,他们对教育和应用型本科相关的理论和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探讨。带队教师是亲身参与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中,对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活动开展的优缺点等有着深切的体会与认识。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策划者,对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晰,对活动的效果有着切身的感受,其对于评价体系的意见更多地是从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得出的。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三类调查对象的意见代表三类群体的意见,都具有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专家没有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于活动中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带队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者,更多的从自身或实践团队当时的具体情况考虑,陷于繁琐事务之中,难以从长远、全面的角度看待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因而在评价意见具有片面性。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并参阅相关资料,本研究设计了一个评价体系加权方案,即教育专家的意见权重占50%,带队教师的意见权重占30%,学生的意见权重占20%。结合表3,通过教育专家意见总排序×50%+带队教师意见总排序×30%+学生意见总排序×20%的计算,得到最终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见表4:

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后期实践总结所占的比重最高,对社会实践评价的影响最大。在二级指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的情况,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科学性,排在第三位的是与实践基地(单位)联系情况,这几项是对整个社会实践评价影响最大的二级指标。

五、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涵盖了实践基地(单位)、学校、学生等多方面评价,因此必须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高认识,制定相关制度和保障,从而完备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高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

[4]洪学银,李亚娟,李善艳.应用型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0(08).

[5]曹雪亚,葛雪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1(03).

第5篇

本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的学校教师指导转向教师、家长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合作指导;从学校独立操作完成转向寻求有关部门、学校的协作共同完成;从个别少数学生的参与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各校独自为阵转向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从少数学生有限范围的独立活动转向跨班级、跨年级的合作互助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初步探索一条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有关部门对科技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再次,新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为科技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将科技教育设置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科技教育从“业余课外活动”正式成为“正规的校内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制高点,结合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将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本活动是在银川景博学校的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

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开展,以九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逐步组织进行。具体内容是污水处理厂的实地参观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净水设备使用及亲眼目睹污水的净化过程,并亲手操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和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时刻把节约用水放在心上。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表现,带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此活动还能增进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兴趣,也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三、活动步骤

活动第一阶段:

1.我向校领导汇报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争取校领导对活动的资金、人力、场地等的支持。同时,积极主动联系史、地、生、政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这个活动。

2.我和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教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及参考书籍事先对污水处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组建一支合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团队。

3.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和讲解,明确活动目标和方法及分配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探究能力。

4.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宣讲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在2015年9月结束。

活动第二阶段:

1.组织学生到水洞沟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前团队开会讨论此次活动的具体操作:①九年级7个班分为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并为每个组分配了学科指导教师。②考虑到人数过多不利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从各班分别挑选10名学生作为代表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考察。③确定活动时间、活动路线及活动过程。

2.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在活动前对各小组要研究的内容进行资料调查,初步了解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

3.各小组指导教师在实地考察前写出各学科活动预案。

这一阶段在2015年10月结束。

活动第三阶段:

1.学生写出本次活动的感悟,并以幻灯片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展示、讲解。

2.活动中要求各教师和学生认真考察过程、捕捉信息收集资料,活动结束后,在学校总结的基础上,写出该活动的总结报告。

这一阶段在2015年11月结束。

活动第四阶段:

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活动来检验本次活动的成果,在此期间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在2016年1月结束。

四、本活动的具体结果

1.参加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师科技教育业务得到提高,每人至少承担并完成一个以上项目的指导任务。

3.总结出一条进行中学科技教育的新方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活动成果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五、预计本活动方案对学生具有以下教育作用

1.通过完整的活动,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创造发明和科学探究的原理、方法和

步骤。

2.通过系统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这是本活动必须达到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比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能力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才能慢慢提高,不是初中阶段就全部能完成的工作,可是意识是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起来的。

3.通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六、_展这一方案的优势

1.本活动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宁夏银川市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活动的开展在专业技术指导、宣传等方面有了保障,解决了学校教师知识的局限性等问题。同时与这些单位的协作,能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2.本人从2011年就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

七、活动方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科技教育活动从过去的课外业余活动走进教室,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

2.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

提高。

3.通过大面积地开展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培养,能转变以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得到培养的局面。

4.通过与协作单位的协作,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同时弥补学校在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

5.通过专家和协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特别是青少年对专家的崇拜心理,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能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6.通过活动还可以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目前科技教师严重不足,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技教育中来,是提高科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好办法。

7.该活动结束后,其成功经验可供有关部门参考,推广使用。

八、开展这一活动得到的各种资源

1.银川景博学校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课题研究成果;

2.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及实验教学设备;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引领社会精神与塑造行为规范的科学的价值理念与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认识”,只有通过个体的实践检验才能为个体接受,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国家精神与个人内心价值理念的统一。引导大学生认知和理解这一内涵要义,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育人载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直接的体验机制和理解基础。首先,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直接为大学生所感知,实现了教育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其次,社会实践通过调研、观察、志愿服务等形式使大学生直接领略社会变迁的推动力,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意义的理解,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阐释,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答疑机制,大幅提升了大学生的理论认知的深度。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式。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传导机制要求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只有对理论进行反复验证才能够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取向,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外显的行为准则呈现到社会运行和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助于大学生以体验的形式通过理解、体悟、沉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通过项目载体直接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平台。当大学生认同和内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主动将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就得到了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宣传和弘扬者,不但进一步深化了其对所学理论的认知,也对影响和带动其他社会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二、基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再设计

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中,在原有主体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具体流程进行新的组合设计,尤其是行为关系模式。就培育绩效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再是一种“线性”行为,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行为。因此在培育的路径设计上,就需要一种循环模式,代替单向导入式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置好如培育主客体、培育介体、培育环体等要素的关系与流程,使之相互作用,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认同到接受乃至践行的培育目的。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流程的再设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单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产生多元的内在体验形成无具体标准价值观念”的传统的放任式和功能随机式的过程,转化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具有价值观渗透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参与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同步,指导老师介入进行理论渗透和社会现象解释,产生方向性的内在体验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观念,外化为个体行为准则进行表彰激励正强化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并进行实践效果反馈依据反馈重新设计更具培育功能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循环教育”,强化功能的良性循环培育模式。

1.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具有价值渗透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实践项目设计是实践育人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项目不但要具备可行性,更应该具备明确的目的性,明确项目背后要实现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设计、实践内容量定、实践进度阶段性总结等环节将核心价值观揉进实践过程中。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为例,自2012年起学校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设计和持续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服务与政策宣讲实践”项目,首先其主题十分明确,在宣传设计上专门制作了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展架、横幅,学生耳闻目染,带着践行与成长的目的开展实践活动。其次,在内容设计上,综合家电维修、甲醛检测、安全用电、政策宣讲等多个服务模块,实践过程直接体现学生的专业价值,充分倡导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学生内心受到激励,强化了践行行为。

2.学生参与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同步进行,指导老师介入进行理论渗透和社会现象解释,使学生产生方向性的内在体验,进而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实践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发挥中,活动指导老师是整个培育机制运转的核心。为了避免社会实践项目的娱乐化、零散化和主题弱化,实践过程必须有专业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技术指导,应该进行实践目的、理论政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无缝结合。以2015年国家重点社会实践项目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民生工程建设调研实践”项目为例,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一直把握实践方向,带领学生团队对中山市民生工程建设成效突出镇区围绕扶贫解困、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并积极宣传民生工程的惠民效果。通过实践,学生倾听民声,了解民众需求,理解如何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项矛盾,在进一步做好民生工程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十分突出。

3.进行表彰激励,正强化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并进行实践效果反馈,依据反馈设计新的更具培育功能的社会实践项目。激励理论认为,个体做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会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社会实践项目结束后,指导教师需要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项目总结,就项目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目标对比,查找不足与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核心价值观进行总结教育。这个过程是梳理内在体验、深入理解实践行为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关键环节。其次,学校层面举行专门表彰大会,对组织有力的学院、学生受益大的项目、指导跟进积极的老师、实践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高规格的表彰,强化行为认同。最后,在学校、院系层面举办社会实践分享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进一步扩大实践影响,反馈实践中存在问题,使该项目成为具有可持续性进行修正,逐渐形成良性教育循环。

三、社会实践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保障措施

1.创新项目设计,丰富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为了强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需要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学校可以设计体验学习类的社会实践项目。这一类型的社会实践将实践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学校可以设计服务型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践行中学习,用实践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学校可以设计调研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将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搭建组织体系,保障社会实践的常态运行。社会实践形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直接依赖指导老师的全程参与和理论渗透,而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又离不开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全过程跟进,在激励和强化方面还需要取得教务部门的支持。所以,建立目标明确、多方参与、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就成为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保障。学校要组建包括思政教学部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在内的统一领导、权责分明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骨干组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团队,并亲自带队参与社会实践;争取在校级层面设立社会实践育人专项课题,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性、连续性、统一性。

3.整合实践资源,提升社会实践功能与实效。价值观教育与受教群体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和体验环境密切相关,而社会实践具备通过实践行为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功能。好的实践地点和实践内容可以提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大众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需要高校整合校企、校政资源,与战争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社区、企事业单位、主题教育基地等具备教育功能的资源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联合设计实践内容,确保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常态化,从而实现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

第7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意义 开展形式

新标准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非常明确地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形式方面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是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不可能只靠课堂教学就能实现。尽管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大量的社会实际,使学生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特别是学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也不是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说说就完全能够解决的。通过反思这些年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我们非常认同“德育回归生活”这句话。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时展自己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发展的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看问题,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思想认识,转化为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

从目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看,虽然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大,但是由于受到一定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开展比较多的形式为以下三种。

1.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是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所以把它作为基本形式是因为开展这方面活动的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可以经常开展。参观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去接触社会有关单位,可供参观的地方非常多,如企业、街道、村镇、军营、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场馆及许多地方建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都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参观访问是在校外开展活动,政治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有三个环节要考虑周到。一是活动前的准备,即参观地点和访问对象的确定、联系,有什么要求,要注意的事项,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二是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即要指导学生干什么,不要把它作为外出旅游;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加强组织纪律性。三是活动后的总结,既要总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又要总结收获,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教学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重要形式。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有些不同,参观访问主要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人和物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包括参观访问的对象)在进行感性认识这个基础,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获得许多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调查还能解决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确定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目的、要求、调查题目和范围、调查对象和地点、调查的类型、方式和步骤;调查提纲主要是调查的内容、范围、问题等。第二,组织准备工作,主要是与调查对象取得联系,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划分调查小组,交代调查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知识,等等。

(2)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广泛接触调查对象,了解情况,占有材料。了解情况和占有材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座谈会等。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做到“腿勤、嘴勤、手勤、脑勤”,总之就是要求“人勤”,否则就会觉得没有么可调查的,更掌握不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3)分析总结阶段,在调查阶段的基础上,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就可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总结。调查报告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由于中学生个人活动能力有限,加之进行调查活动时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可以要求以小组集体完成调查报告,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智慧,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交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宣读、汇编成册、墙报等,有些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调查报告可以提交或推荐给相关部门参考。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中学使用较多的又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社会服务可以使中学生增强公共责任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第8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管理学;改革

1 概述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2004年办学至今,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但因活动繁多,个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走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笔者通过教授《管理学》课程的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亲自带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感受,一直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互结合的有效方法。力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感知管理学理论知识的魅力所在,并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热情,激活他们勤于观察思考的内在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终将《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于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助推学院的转型发展。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是巩义籍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为造福桑梓、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于2004年捐资创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以经济、管理、财会专业为主,兼顾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各个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有社会认知型实践、专业认知型实践和专业研究型实践三种。在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上的反馈、辅导员交流座谈会、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得知:我院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会认知型实践,少部分学生参加过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少参加专业研究性实践。社会实践工作大多也是院团委老师进行安排部署,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大多是从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部署,几乎没有和学生在校所学课程进行结合。而《管理学》课程在我院管理学系、会计系、商学系均有开设,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讲涉及面极广。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课程上进行“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去,用管理学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我院掀起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热潮,课程教学改革也在助推转型发展。笔者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击开《管理学》课改新思路。

3 将两者有效结合,提出课改新思路

通过近期担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需要知识进行外延。结合以往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将社会实践和《管理学》教学工作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带着问题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具体思路如下:

3.1 社会实践活动要改革。院团委号召各个系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上能尽量贴合专业实际。各个系部有效的利用建立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最好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这样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将要到达的实践活动场所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为学生后续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2014年7月初,笔者带领13级部分会计系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巩义市豫联集团参加社会实践。这个项目是系部2014年年初签订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之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就给学生安排好如下题目:豫联集团的企业概况是什么?多个企业为什么合并重组?背景是什么? 豫联集团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豫联集团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 豫联集团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 豫联集团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 要想成为豫联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从豫联集团中层管理人员看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 豫联集团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方面?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紧紧围绕《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活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3.2 教学方法要改革。《管理学》课程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没有去豫联集团社会实践之前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涉及到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豫联集团社会实践时寻找到的答案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从而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向更深层次。另外,有些理论知识可以进行有效地串联,通过模拟教学法,运用合作小组形式,设计管理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原理、理论和方法,完成系列实训作业。

4 结果反馈

通过近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进行改革,效果显著,顺应了高校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契合了学院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和赞同。同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社会实践活动带队老师要尽量从教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中选择,所选实践地点要尽量结合《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相互结合的优势。第二,学生对于已经讲授过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实践过程中遇到同类问题教师要善于提醒学生要有印象,为后续课堂讲解铺垫好基础。通过学习、实践、体会思考、再实践、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发言、学生再巩固这样一个良性的学习机制,抽象难学的《管理学》课程自然就变得易学、易懂、易掌握。

参考文献:

[1]胡宜挺,蒲佐毅.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管理,2009(5):124-125.

第9篇

关键词 创新方法实训 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5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YU Huiling[1], YANG Chao[2], ZHOU Tingting[1], ZHANG Chunming[2], SUN Yi[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is coming characterized by large data, the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network + face to face" blended teaching,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are the deep learning course of the nature of practical skill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e blended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of online courses and offline classroom and social practice, help students to grasp and use the innovative methods skillfully, promo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ve methods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flipped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 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

第10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 实践教学 现状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37-01

如何做好《基本原理》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的理论课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份挑战, 如何保持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是理论的重要特征,为此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但实际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分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存在诸如:目前我国大约60%的高校马原课设有实践课时,开展实践教学,形式以写读书报告为主,辅以演讲、辩论、考察等形式。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从筹备、组织、运作、评判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走出学校的社会实践,需要联系单位,组织学生,总结成果,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等,而目前马原课多是大班授课,一个教师每学期所带学生多达几百人,能力、精力极其有限,而且又没有学校人力、经费支持,在有限的课时内,以任课教师单独组织方式进行这些活动近乎不现实,也很难保障效果。因此大多数高校马原实践课形式以写读书报告为主,而且多采取任课老师独立组织,独自考核的方式。在具体运作中不仅存在管理松散,不规范,理论的覆盖率较低,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问题,而且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欠佳。

可见,切实做好《哲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目前高校《哲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总结成果,推广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一、对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参加高校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培训班时高校交流会调研,对部分高校马原课的调研、访谈;以及部分高校调研及网上搜索方式对部分高校马原课情况的调,我们形成对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现状的大体了解。 在开设实践教学的高校,有一部分高校搞得比较成熟, 基本上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有的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改革开放新成就的实践教育。如结合课程教学,邀请社会各界名流给同学们做报告,组织学生到各市及周边地区参观学习,接受实践教育。但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能切实的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形成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实效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较重视《基本原理》的实践教学,也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我们应在对马原实践教学现状客观分析基础上,一方面总结成绩,巩固成果,推广经验,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进一步优化发展。

二、对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优化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的路径。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课时紧张,教师教学任务重,大班教学学生量太大,单凭任课教师个人无法搞好社会实践是当前高校马原实践课无法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要解决这一症结就应该应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1.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首先把"实践"引进课堂教学,把"实践"引进课堂的教学也就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困惑的问题的讲授。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困惑的问题进课堂,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对话的机会。强化课内实践就要求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如教师应定期参加培训、经常性的进行学术交流、社会调研活动等。

2.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融入社会大舞台进行社会实践是最好的马原课实践教学形式,但目前大班授课,一个教师所带学生几百人,占有独立课时,以理论教师单独组织方式进行近乎不现实,可以理论教师与学管部门密切配合,如理论教师参与由学生管理的相关机构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为其推荐社会实践题目,指导学生写作调研报告、实践总结等,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可计入其课程实践成绩。由学校支持,社科部和学生管理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每年为大学生和老师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提供方便,同时还建立稳定校际间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优化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原理实践教学的保障。

首先《 基本原理》的实践教学应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基本理论,并形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密切配合理论教学,既要深入实践,又不能在社会实践的具体事务中迷失。

其次要有政策支持,经费保障。马原实践教学单凭教研组、任课教师是很难真正做好的,它需要学校提供经费、人力支持,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再次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作好马原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是个挑战,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有学科支撑、极强理论素养、广博的知识面,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力等。学校应在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上着力,如多给教师创造培训、深造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社会调研活动的把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的作用。学以致用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孔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尽管现代社会的学习方法、手段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学以致用的原则没有过时,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继承和发展。学以致用,重在知识的生成和转化。从而,把知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保持其创造活力;在课外实践的大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是思想产生的原动力,实践与课堂内容形成的互补关系,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既使不成型的想法也可以在这一课堂上得到检验、修正,社会这一具备完备条件的大型“实验室”,可以使人的创造才能脱颖而出,培养成就感。这一点,也可以由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最后要促进马原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使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有实践课时的高校要进一步巩固,对于没有设置实践课时的高校,也要像论文指导等情况设置马原实践课时,按课时保障老师付出有相应回报,但不一定在固定上课时间;教学实践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形式可灵活多样,学生只要参加了一项并且能形成相应成果即可,但每一项都必须有具体实施的大纲、方案、规则、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并形成最终成果确保实效。

基金项目

第11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天津部分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探究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以及提升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医院校;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86-03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朱琳(1979—),女,河北卢龙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研究”(2013JYB009)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奉献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市部分医学院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获取其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类型、次数,参与目的及期望,对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前学校活动开展的不足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天津部分中医院校三年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专业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与骨伤学、护理学等十余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138份,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一)社会实践内容及种类有限

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较高。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4%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过“一次”、“2—4次”、“5次以上”的分别为5.9%、56.3%和33.3%。如果将“2—4次”设定为3次,“5次以上”设定为5次,将作相应选择的人次乘次数再除以总人数,得出人均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次数为3.4次。但在活动内容和种类方面,尚有一定局限,结果显示:参与国防军训类和学习参观类活动的大学生为66.4%,在所有活动中比例最高。其次为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分别为56.9%、58.4%和48.2%;相比而言,参加过支教三下乡以及科研发明类的大学生较少,分别仅占0.7%和8.0%。可见,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种类传统,内容缺乏创新。

(二)活动开展与大学生期待有差距

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活动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当问及“社会活动是否需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时,5.2%的人认为“一定要”,71.1%认为“不一定,最好是交叉学科”,还有23.7%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指导教师方面,26.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教师指导很有必要,65.9%的人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一般,仅有7.4%的人不需要指导教师。关于实践内容,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自己擅长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关于在社会实践中希望提高的能力,回答比较多样化,最希望提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方面的期望如表1所示。

各类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普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0.6%的人认为,活动相对匮乏,10.9%的认为严重匮乏,27.0%认为相对丰富,只有2.9%的人认为很丰富。尤其是在支教、三下乡,科技发明、科研训练等方面,学校开展得明显不足,这些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关于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表2所示,主要有形式化严重、影响力不足、活动意义不大、评级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由调查不难看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是殷切而多元化的,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三)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对于社会实践的看法,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26.3%的人认为“很有必要”,67.9%的认为“有必要,有合适的机会去尝试”,但也有8%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是可有可无的事,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需要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时间的意义在于提升和完善自我、丰富课余生活和自身实践经验、结交更多朋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参加此类活动,具体内容参见表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要是出于提高自我的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理解很到位,而对于“作贡献”这一点理解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公益性、奉献性认识不足。

(四)实际效果及评价方式有待提升

就实践的整体社会效应而言,仅有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解决了实践单位的难题。在参与态度方面,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5.2%的人对实践活动并不感兴趣,是迫于学分等各方压力才勉强进行;甚至还有2.2%的人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所以在谈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很一般;甚至还有6.6%表示效果很差。

对于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好”,认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反映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差异(65.2%),没有注重过程评价(55.6%),评价方法单一(54.8%),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不强(31.1%)。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前期准备不足

实践活动的先期准备相比于实施过程,往往容易被学校和学生忽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就学校而言,对于实践活动的前期投入少。活动开展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活动设计和规划、实践效果的预期评估工作都做得不到位。就学生而言,不深思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普遍抱着边走边看的想法参与活动,加之当前大学生浮躁、不务实、功利的心态盛行,不愿在活动开展之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奉献性因此得不到最大彰显。前期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又无法及时应对妥善解决,最终,对于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草草收场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选题时容易脱离实际,出现选题过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且以大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很难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的强烈渴望。然而,由于学校重视不足、活动经费不到位等原因,专业的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少数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也多为辅导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限。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许多教师需要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无偿去指导学生,积极性显著下降。如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师指导,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作为监督和保障。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对处于一种缺乏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状态,开展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学生自主性很强,得不到统一的组织和规范化的指导。另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支持欠缺、实践基地不固定,同时缺乏可连续进行的实践项目[1]。管理和运作机制的不成熟,使社会实践得不到有力监督和保障,实践效果欠佳。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总结表彰、学分认定、媒介宣传等[2]。这些评价方法,通过选取优秀社会实践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但此种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将焦点聚集在少数优秀的例子上,而忽略了对其他广大参与者的评价,覆盖面不够广。且这种评价方法是立足于实践效果的评价,并不能做到评价的及时、客观、全面。比如,学生在参与实践前后思想上的进步、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评定中都是难以衡量到的,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也难以量化。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适应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评价方法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践内容

当前阶段的社会实践比较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将大学生放在实践主体的位置[3],不论何种专业,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都相仿,缺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练”,应该尽可能让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宏观认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新型实践内容和方式,比如:多开展义诊、中医疗法进社区、中医养生法普及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中医的实践效果,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熟练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二)端正态度,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主要以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能力为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相对较少。学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强调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其意识到自我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个人才能是在服务中提升。只有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4],从而真正达到社会实践“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健全管理与运作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策划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团队、经费保障部门、固定实践基地和项目等。首先,学校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实践单位、大学生四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让不同身份代表的人共同策划,广泛参与,多角度考虑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逐渐实现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条理化、专业化。其次,努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搞好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发展中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源,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有效整合,比如努力发现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争取在单位中建立点对点、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优秀实践项目等,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多重而复杂的:既应该重视实践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忽视实施的各个环节;既应该做到对活动的整体评估,也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作用;既要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又应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激励和良性促进作用。因此,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多人参与的、长期完善的。

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包含从实践选题、活动策划、前期宣传、组织实施到最终的分析总结这一完整过程的各个部分。传统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实践结果的评定,而有效的评价应该贯穿活动始终。前期评价可以着重于对选题的立意及可行性、策划的创新及完整性等方面的评定,后期可相应侧重于实施的细节和具体效果,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化,且对于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进,使得前一阶段的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后一阶段的活动实施,将评价的反馈、督促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就评价方法而言,应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校、家长等不同角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请不同角色分阶段依次评价,并与中医中药的专业性质紧密相结合,从而创新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最终达到使评价过程可调可控、评价方法系统实用的目的。比如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个体与群体结合的比较分析法、专家评估的德尔菲加权法、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监督法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际效果的提升,从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第12篇

一、准备充分: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订了详实可靠的

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2、成立了以校长孙xx,家委会主任黄xx、马xx三人为

组长,吴振飞、李美、宋治国三人为副组长,各个处室主任、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小组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做到统一指挥和组织活动,专门组织召开了主任以上的安全活动工作会议,强调和统筹安全细节,做到了活动万无一失。 xx学校xx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总结

3、政教处、安全办针对安全细节方面,组织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家委会的代表召开了专题安全会议。会议主要是强调班主任要注意安全细节,回到班级后结合安全预案给学生做好各项安全教育。xx学校xx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总结

4、组织领导小组事前派代表去石头部落实地考察。从行车路线、学生实践途径、实地中不安全的因素等方面实地考察,安全工作考虑的很周全细致。

二、组织有序:活动前集中强调相关安全要求,使学生有秩序的进行参观实践。

2、政教处对参加学生的名单逐一审核,留下家长的电话号码,

告知学生让家长知道班主任的电话,便于相互联系。详见《车辆安排表》

3、对车辆进行1至6号编号,班级学生对号上车。

4、制订了详实的乘车安排表,10个学生为一组,每组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清点人数,发现有不安全行为立即制止并向班主任汇报。

5、每班有一位班主任、一位德育教师、家委会3人跟班,每

辆车上有一位带队教师责任人。车上由带队责任人负责车上的安全,车下有班主任点名负责上下车学生的安全和清点学生人数。

6、学生对号入座后再一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乘车

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加以强调。车辆发动前给学生讲安全带的使用方法,保证每个学生系好安全带,并检查学生安全带的牢固程度,确保行车中的人身安全。

柴里矿区学校xx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总结

7、教育学生车辆中如果遇到险情的逃生方法。指导学生找逃

生出口和逃生窗户,怎样使用玻璃锤头敲碎玻璃进行逃生?教给学生怎样打开逃生窗户进行逃生?

8、到达目的地后班主任集中强调参观中安全要求,使得学生在公共场合更为有序,懂得了团队协作方面注意的安全知识。

9、各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做好前中后跟班,确保学生行进安全。 柴里矿区学校xx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总结

三、活动有效: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且情绪高涨。

2、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地观察并做好了记录。

3、活动中学生有序遵纪,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基本能够做

到自主管理,每到一处有流水、有坡度、光滑的石头处能主动遵

守规程,不乱触摸景区内的物品,也没有一人踩踏草地等。

4、活动后学生都写了观后篇,不论是篇幅还是内容都非常充实。

5、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家委会和班主任的努力配合下,在大

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顺利进行,且所有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安全回家。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举行活动时人数不宜过多,否则管理起来难度大。

2、今后还需要的与班主任多商量、多接触,更好的管理

学生。

3、针对这一次的行车经验,以后类似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上下车的安全管理以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安全事故时的安全应急教育还需待一步加强。

总之,通过这次的社会活动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亲身体验在乘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增强了学生个人及团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