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时间:2023-02-15 07:4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第1篇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第3篇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加强当代中国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及时、有效地实施当代中国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一系列举措,推进实现当代中国的大众化。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内容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用当代中国的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突出其特有的政治导向功能,又要适应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科学回应时展变化需求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使青年大学生真正从情感上认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信党的理论。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思想状况,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和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当代中国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丰富当代中国理论的内容

理论学科建设是推进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支撑。作为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依托理论学科优势,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学科发展的规律,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研究和发展。首先,通过学科建设整合高校当代中国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高校要以理论学科建设为依托,通过提高待遇、重点培养等各种措施,有效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理论教学研究骨干队伍,推动当代中国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研究和各种理论研究学术成果和通俗读物的出版,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推进大众化提供支撑。其次,通过学科建设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学科建设,特别是中国化研究,要把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始终,要关注、分析和回答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科建设要肩负起学术使命,关注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咨政,为党的理论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宣传,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最后,通过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强化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服务的理念,使论文选题、研究方向服务于当代中国大众化需要。用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条件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特色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当代中国理论的普及。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创新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形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约束以及辐射等功能”[2]。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形态,不断探索创新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形式,是实现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加强校园文化软硬环境建设。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活动设施,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以及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集体舆论、心理氛围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有效载体,规范师生行为习惯,引导师生价值取向。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当代中国理论寓于各种校园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态之中,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比如,可以借助校刊、报栏、宣传栏、宣传板、校报、校内广播、广场电影和学校出版社等媒介,培养师生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信仰。其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寓当代中国理论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比如,可以通过赋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活动以特色鲜明的教育主题,也可以通过直接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理论研讨会、报告会和讲座等,推进高校当代中国大众化。再次,创建红色网站。在加强校园网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创建红色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大众化的重要形式。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围绕理论学习,开设网络课堂,设置讨论驿站、时事专题和辅导员信箱,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最后,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辐射全社会。高校校园是各种文化碰撞、交融地。因此,校园文化不仅要成为先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前沿阵地,而且要发挥导向、引领、辐射作用,推进社会的共享。校园文化要走出校门,以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牢牢把握政治思想导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大众答疑解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影响社会大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自觉地融入到当代中国大众化进程之中。

(四)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增强当代中国理论的说服力

人的主体性使得理论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注入知识就可以取得的,而是通过在活动中亲自思考和亲身验证后而认可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当代中国理论要为学生所接受、认可,就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有效增强当代中国理论的说服力。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制机制。在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过程中,高校要把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制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和具体规划,引导大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解重大理论问题与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实践问题的科学理论。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使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理解和认同理论。比如,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考察和论证中与理论产生共鸣;可以组织学生到井冈山、西柏坡进行参观访问,通过“红色之旅”使学生在感化和陶冶中净化和升华精神。

作者:刘婷 单位:河南大学

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并且针对行动者的真实行为背景进行解释。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怀特在新经济社会学中最早运用网络方法,通过网络方法的运用对市场进行研究,了解信任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新制度经济学紧急运用效用理论来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结构才是理解现存制度的关键。格拉诺维特研究了信息网络在人们寻找工作时的有效应用,并在最新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即使大多经济互动都发生在网络中,但经济制度的推动力是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形成由网络促进,经济制度只要成型,就会存在于单一的制度模式中。2.市场研究。新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批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商品及劳动的交换,各种各样的社会结构都是未来获得高效的产出而形成的,市场才是真正的资源配置方式。网络学派认为,市场的结构是为了效率而构建的,市场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进市场效益。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市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著作,包含了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多个领域。新经济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社会网络也渗透在市场中,并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在对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社会网络在市场中的作用,所以,对经济市场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洞察力比较欠缺,对劳动市场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参与研究者估价了分层理论,挖掘出位于表面之后的机制,并且对百姓收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3.文化领域研究。在20世纪中期,就有一批文化人对经济生活进行了研究,最终文化研究能够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还要归功于扎利泽等人把研究方法代入到经济社会学的领域。扎利泽等人反对经济社会学把所有都归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反对只用文化术语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随着对价值观的关注,在其中融入了定性的历史资料,所以给新经济社会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因素存在于经济行为当中,在市场研究中如果不考虑到文化,这样的研究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在新经济社会学中运用文化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未来的发展还不够清楚。但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引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并且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新经济社会学在国外的学术界中掀起浪潮,但是在我国,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界对新经济社会学还很模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经济社会学的观点对分析变革时期的经济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新经济社会学对社会研究领域有了重新的界定,在构建理论时持有独特的方法,对我国社会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4.组织理论研究。组织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社会学对组织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盈利方面,新组织社会学越来越著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理论一直关注经济组织,在工业社会学领域衰落期间,美国的组织理论吸收了工业社会学的许多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组织的理论都是对可用资源依赖理论、交易理论。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关于经济组织的社会学问题:经济组织与个体之间都受到社会关系网的限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能够通过规范的经济交易来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关系网来完成的,企业内部的制度也会被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所取代。社会学所关注的重点是企业间合作所运用的非正式关系,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同样会促进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行为的产生。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晋升、部门间的协作甚至企业中冲突的协调都会运用到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市场过渡理论研究。关于市场过渡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假定,首先是以中央集权化科层指令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协作体系,其次是以供需关系来主宰价格定位、货币与所有权为特征的市场协调体系。维克多尼针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把社会市场经济改革制度看成是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过渡的重要后果是领导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在集权化科层的协助下,领导的角色举足轻重,为交易的降低成本造成捷径,由于权力向买卖双方转变,所以,人力资本随着过渡的实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在我国,这种过渡进程不会是单向的,尽管这样,仍然会出现局部改革的现象。在过渡时期的中间阶段,指令协作与市场协调相互共存,领导的权力依然存在一定的作用。市场过渡理论的研究表明,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关于交易模式、所有权等与市场经济不符合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过渡性表现。2.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经济体制的变化、政治意识与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地方性根源等几个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现实状况,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市场及地方调节的因素对其进行了揭示,地方协调的角色至关重要,地方内部社会资源的管理不遵循理性的相关规则。为了达到目的,社会上的子系统会做出一定的让步,地方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我国,不会走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道路,而发展模式的变化会随着地方性力量的强弱而不断改变。地方性协调的构建基础是当地的关系网,主要表现在家族亲属之间,指令的侧重点会以地方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取向,对于关系网的存在,将伴随着机会结构而不平等地分布。

四、结语

新经济社会学者把市场当作社会结构,对于市场构建的基本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是网络机制,有人认为是制度机制,新社会经济学的诞生使经济学与社会学在微观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社会网路正确地引进到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有效地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为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性。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社会学与经济学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萌.新经济社会学的价格理论论析[J].才智,2015,(24).

[2]孙涛,胡慧河.“经济社会学”抑或“社会经济学”?———刍议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对视与沟通[J].理论学刊,2015,(9).

[3]刘米娜,丘海雄.市场是什么?———新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市场研究:派别理论比较研究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3,(2).

第5篇

一、报名条件: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时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6年或6年以上,已发表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三篇(第一作者)或主持过省级以上项目或获得省、部级奖励者,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者。

二、报名时间:我校2014年博士报名时间为2013年12月20日至2013年12月30日。

三、考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发给准考证。2014年3月20--21日报到,3月22日至3月23日考试,3月24日同等学力加试。加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人文社科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工类:自然辩证法)及两门本专业硕士主干课程(具体考试科目与所在学院联系)。

四、报名者应于2013年12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登记表中的"单位意见"一栏必须由考生人事 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填写意见;

2、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

4、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或证明书。参加考试报到时需出示证书原件;

5、政审表;

6、往届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应提供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五、考生于2013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陆河北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网站输入个人基本信息(hebeea.edu.cn)。不输入信息者报名无效。

六、录取:2014年招生以国家下达的实际招生规模为准。各专业按方向指标和导师情况排序录取。

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是进行当代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教育活动直接决定理论教育的成败。但是高校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理论教育显现的十分匿乏。本文是在分析每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传播选择路径,不断开拓高.校理论教育的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高校理论教育具有与高校其他理论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大众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传播主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向大学生解读理论,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理论教育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理论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理论教育在存在许多不足。

一、高校理论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传播主体不和谐

教师是高校理论课的首要传播者,高校的理论教育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使得部分老师认为不用像专业课那样进行专门的学习,老师简单的向学生进行单向理论灌输,忽视了理论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没有形成完善而系统的理论教学,造成广大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抄袭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理论科研工作者是高校理论教育传播的间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教义理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理授马克思主没有什么联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不存在关联。这些认识与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背道而驰,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论“教与学、研与教”相脱离。

2.传播对象对理论缺乏正确认识

大学生是高校理论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过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价值观念庸俗化、人际关系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由此,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是“假、大、空”的理论,缺乏社会根基,学习理论课只不过是应付学校的学习要求,课程本身并没有价值意义,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理论课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还有部分同学认为,理论课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就业没有联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理论是“虚”的课程。面对每况愈下的学习现象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推进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3.传播内容缺乏实践性

理论的高度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从课堂到教材、从教材到到理论、从理论到理论的不良循环教学活动,造成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偏失。不良的教学活动内容严重影响了学习理论的热情,使得部分同学认为,只要我们记忆好,就能背下理论,理论就是理论不具有实践操作性和生活现实性,“理论二记忆好”。这样的认识错误与理论的基本原理格格不人,严重损害了理论的传播。

4.传播方式缺乏多样性

高校在进行理论教育过程中,课堂是首选方式,理论灌输为必备措施。但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传播途径单一仍然是理论教育普遍存在和集中体现的问题。教师依旧是不停的读教材、不停的写板书,学生仍然是不停的听课本、不停的记笔记,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使理论深人到同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课堂教授的教材和笔记。面对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我们只有不断更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路径,高校理论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二、更新理论教育的建议

1.“教研结合”

理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理论课教师是高校理论的不同传播者,其中科研工作者是侧重于理论的维护,他们主要依靠学术论文、科研著作等等传播理论,是理论教育的间接传播者,而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授完成理论的直接传播,是理论教育的实践者。理论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为马克主义理论为上,而且还要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多做调查研究,从具体教学活动出发,完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同时,理论课的教师要转变“公共课”的思想,教师自身也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抓住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开展科学研究。

2.尊重个性、培养学习理论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在这个时期接受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今后的事业和生活,同时也是开始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同龄群体中,他们的精神气质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具有冒险精神,但同时也存在人格不健全、分析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等问题。理论课正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基础,教给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方面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不仅要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给学生“怎么办”“授之以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坚持基本原理的严肃性和抽象性,又要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如分析时事新闻、巧用成语典例等等,使枯燥的教材和生硬的原理变得具有“趣味性”,诱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3.以原理和社会现象为基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传播内容

我国高校理论课的讲授是从教材出发、由理论到理论,前提仍以原理的灌输,这样必然造成理论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而成为空中楼阁,但恩格斯早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社会实践是理论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是大学生实践理论最大的舞台。在坚持理论课堂灌输的同时,也要不断践行理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为大学生践行理论提供了具体且生动的社会素材。由此传播的内容要以理论为基点,以社会实际生活为背景,充分发挥理论课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分析社会现象,讲授过程中要深人浅出,从而进一步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授理论课是时候,应当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如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城乡差异等等,使高深莫测的理论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不断更新理论的传播内容,使高校理论教育青春永驻。

第7篇

四十天的学习,回首时,我们才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一直相伴的快乐和满足,才更真切地体会到一路走过的厚实与凝重。

我借此机会向老师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无私传授我们知识,谢谢你们悉心照顾我们生活。我也要感谢各位同学,感谢你们的热心照顾,作为一名外地来工作的干部,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朴实和热情,你们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谢谢你们。

四十天很快,四十天太短,四十天收获很多,受用一生。四十天时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带着求知的心理,认真参加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收获了知识

四十天的学习,我既用心参加了每次课堂学习,又时刻不忘自学。每一堂课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学法、知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七届四中全会理论专题的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湘西土匪文化的开放式教学让我认识到加快地方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我感受到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可贵和紧迫;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案例式教学让我认识到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更要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思考,等等。每堂课我都认真记笔记,同时把疑问记录下来,每次回乡时就会查阅资料或是向人请教,进行延伸学习。每天下午,基本是自学时间,这段时间,我读了《干部素养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通过四十天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二、强化了实践

四十天时间,我们不仅有丰富的课堂学习,更有各类实践活动。工作快一年,虽然是乡里秘书,但是我珍惜每次下村的机会,下乡锻炼的机会并不少。然而,以前都是跟在领导和同事的后面,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解决难题,边看边学,而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与老百姓打交道,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安排社会调研,我就到了圆家坪村了解安江农校水稻制种基地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我和张正满书记聊了一个多小时,还到了田间察看。后来,我又到其他村了解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很多思想甚至比我们更靠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在完成调研论文的这一过程中,我多次下村了解情况,强化了自己的实践意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三、沉淀了思想

说实在的,学习这段时间还是比在乡里工作时轻松很多,每天下午没有课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读书思考。四十天时间,我回顾了来快一年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我始终相信无处不学习,无时不学习,坚持记录下自己的点滴经历。老师们的人生感悟更是给了我启示,特别是彭老师的几篇博文,让我感悟很深,对我影响很大。四十天的时间,我浮躁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安顿,内心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些平和,多了一丝坦然,我沉淀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四十天过去了,我们将回到各自单位继续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们会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成熟,多一份责任,更加努力学习,踏实干事,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望。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菜单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明理论、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要求。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所依托的平台,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载体。笔者所在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从2009年起开始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与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举办相关讲座,三下乡活动,观看先进人物电影,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参观访问,体验活动等。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次为观看先进人物电影,“三下乡”活动,参观访问,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体验活动,举办相关讲座。在调查中有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无效,只是形式”。

二、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活动时间相对集中,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呈现无衔接状态

为了保证课程的课内授课时间和学生全员参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多采取短时、集中的方式来进行,由此造成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普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举办讲座、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或与学校团委、校学生会共同组织“三下乡”等活动。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走马观花”的心态去参与实践,缺乏深刻的内心体验,最后写上一份心得就算完成实践教学。学生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缺乏相应的认知,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做什么”,往往将学校团委与校学生会举办的活动认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此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各顾各的,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学要点不同,但是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来说是相互联系的,不单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它们的联系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彼此渗透与深化,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能举一反三。

(二)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呈现缺乏长效机制,评价难的状态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都提到了实践教学持续性的问题。例如鲁志美提出:思政课社会实践操作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须环节,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仅限于社会实践一个方面,形式仅仅是走出去的调查、参观和请进来的专题报告。放眼全国高校,有多少实践基地和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可想而知。其操作缺乏持久性、普遍性和连续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学校经费、学生安全等问题的制约下实践教学缺乏长效性,学生在参与实践后的评价往往只能通过“一考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后成绩还是由考试决定,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背、考、分”的层面,忽略了课程对于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作用,忽略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意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与现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时间全程化、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类型。我们的“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不断更新的可选择式菜单。

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通过课程内容菜单的设计,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校内实践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如:一是道德与法律宣传。制作宣传板报,如禁烟、禁毒防艾、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校内宣传。二是关爱老人,奉献爱心。与学校离退休办联系,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对校内离退休老干部的帮扶共建活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注重社会实践,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如:一是新农村建设主题。学生可到到南宁周边的新农村去调研,例如石埠乡、忠良村等。二是南宁生态文明建设。学生可到自来水厂、南宁市各公园、南宁市各水源地等调研。

形势与政策注重阅读实践与研究实践,在三门课程的菜单式主题中将基地教育作为学生可备选的形式。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根据每年教育部的教学要点,让学生查找相关内容,写成小论文。这样,“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将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与课程内容良好融合,使得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具有课程的导向性。

“菜单式”实践教学从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课程的实践主题,学生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安全组组长”,通过这两个组长来开展安全教育,利用平时的时间去到实践地点开展实践。可选择在讲解理论之前或之后开始实践,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进行发现学习,或是学完理论后的感悟学习。这样,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基本能覆盖整门课程的上课学期。经过长期的“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每个实践内容、实践地点实现了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

通过实现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时间全程化、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推动“一体化”的总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一些研究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性上提出了一致的观点,例如陈其胜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中,提出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失位”和管理上的“失范”等问题。他提出,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致使实践教学“虚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考评与监控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

“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性。首先,相关的管理机制是开展“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证。这套机制包括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参与制定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再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菜单”,相关职能部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配合组织开展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比如由教务处落实实践教学的学分和课时安排,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共同开展相关活动等来落实实践教学计划。

其次,有力的保障机制是“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部分。保障机制包括教师队伍的配备,实践经费的落实和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一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师既有专任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世情、国情、区情、市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利于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生制作实习PPT,撰写实习报告和调研报告。二是确保经费的落实,保证专款专用,实践教学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经费、研究经费、奖励经费等方面。三是依托广西首府的区位优势,我们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涵盖广西北部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个内容。

最后,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落实“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由理论成绩(占60%)和平时成绩(占40%)两部分组成,“菜单式”实践的成绩在平时成绩中占25%,“菜单式”实践的成绩通过展示实践作品,按量化的指标(如作品的内容、与理论的联系等指标),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构成。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程成绩评价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效和授课效果,学生又能在参与互相评价中去了解与反思自我在课程中的表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教改。

【参考文献】

[1]鲁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2]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3]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系列论文(2012JGA277)

第9篇

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自2012年之后进入蓬勃发展期。迄今为止,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s平台已提供了上千门免费在线课程,吸引了几百多万人次学习者。2013年,慕课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1]。许多大学纷纷加入。从一开始的香港中文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到之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盟edX,以及之后中国大陆许多重点大学的纷纷加入。此外,国内诸多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也积极投身大规模慕课,如网易、过来人、果壳网等纷纷推出开放式网络课程。

二、我国MTI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互动使得翻译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供,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便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2007年教育部提出,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即“MasterofTrans lationand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招生对象一般为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也鼓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MTI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通常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原则上为翻译硕士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MTI的毕业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MTI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MTI起步晚、发展过于迅速、经验资源储备不足,MTI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老旧,与翻译产业化需求严重脱节。MTI教学应该开设本专业特点较强的课程,如翻译辅助软件应用、翻译技术、翻译流程管理等课程。但是由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耗资巨大,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投入或愿意投入。

(2)教学方法陈旧。目前,MTI专业的教学手段仍然多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机会。有的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属于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还是以学术型课程开展教学,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很可能被照搬到翻译硕士的培养上,体现不出二者之间质的区别,典型特征就是理论学习、围绕理论写看文献、写论文。布置的翻译作业也和市场需求大相径庭,没有起到培训作用。

(3)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而且质量也不高。如今,国家还没有确立相关的MTI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投入不多,懂得CAT(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操作的教师就少之更少了。学校翻译专业的教师应该主要来自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专业教师或业界的职业翻译人员,但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是从长期从事学术性研究教学的老师中临时抽调过来的,虽然理论水平很高,但并不适合MTI专业教学需求。

(4)MTI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众高校MTI翻译课程开设时间大多为两年制,少数学校例外,而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学生除了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进修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公共科目,同时还要面临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任务,这样他们能专心提高翻译水平的时间就大大缩水了。

(5)MTI教育与翻译产业发展要求严重脱钩。翻译产业是是一种创益产业,这决定了翻译的内容必然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联,比如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等。然而许多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过多,翻译内容也过于陈旧,和当今社会需求的翻译方向大相近庭,这种培养方向的错误只会和预期结果南辕北辙。

面对MTI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MOOCs教学的优势,有人提出将MOOCs引进MTI教学当中,力图为MTI的发展提供一条良好的出路。

三、MOOCs对我国MTI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仲伟合于2005年初提出举办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以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

教学设施和教学计划为保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化口笔译人才的设想[2]。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将继续上升,因此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前以培养合格翻译人。

将MOOCs课程和MTI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

(1)寻求适合与MTI教育相结合的MOOCs课程形式,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首先,从师资队

伍方面来说,MOOCs之所以吸引力这么大,部分原因是授课教师多是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许多学生是为了一睹大师风采才参加到学习队伍当中去的。那么,既然MTI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采用MOOCs的授课方式就更加有必要了。推动以双导师制为基础的四类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学术与职业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3],吸收一批全国或至少是本地区、本行业的最优秀的翻译人才加入进来[4]。

其次,将翻译教学方法现代化。要将翻译技术信息化教育纳入课程设置的范畴,处理好MTI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5]。授课教师要突出现代翻译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合理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3],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并将翻译记忆系统的应用作为笔译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MOOCs网络课程平台的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和自身水平匹配的教学视频学习,而且能对有难度的学习环节进行反复学习、慢速播放学习。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方面,MOOCs课程本身自带记录功能,教师能容易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中了解难点,为以后录制教学内容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相对于传统的MTI授课方式“讲授翻译理论――翻译佳作赏析――翻译作业布置――上交翻译作业――老师评改”,融合了MOOCs授课形式的MTI课程选择更加灵活,并且教师可通过平台将每次参与的口笔译实践活动内容同时保存,作为重要真实的教学材料以备之后的教学使用和参考,使用价值高而且效果好。

(2)应用联通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代表为乔治?西蒙斯和他的重要搭档斯蒂芬?唐斯。两人在乔治?西蒙斯的《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发表前已有多年的深入合作,至今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实践形式――cMOOCs的核心推动者[7]。这个学习理论本身就很复杂,需要后人继续深入研究,但是交互性是该理论的核心是很明确的,同时,联通主义学习并不适应所有学习者,而是一些受过教育有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的学习者。对于MTI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联通主义学习方式再合适不过了。

(3)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要合理,以最大限度的与社会需求接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MTI教学体系应该与翻译市场、翻译客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设置科学的专业教学内容、训练量与目标,并且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翻译市场,做到真正的国际化、本土化、多样化、专门化、市场化、技术化和规范化。我国MTI教育应时刻保持与市场同步,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加强高校MTI教学和翻译产业的互动,探索相互合作的新模式。

此外,由于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报考MTI,使得原来几乎只招收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学校老师更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提高管理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实践性教学

一、当前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系视野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比以往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体现与时俱进,但在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上还有欠缺。使得德育课与职业课缺乏有效的衔接,没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的思想引领的作用,形成了两张皮:德育课教学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课教学负责专业知识的现象,割裂了两者关系。

(二)课堂教学缺少吸引力

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缺少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双元互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还停留在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填鸭式的满堂灌输;课程内容与现实距离太远,教师习惯于用理论讲理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教学内容缺乏现实的支撑,说服力不强,缺乏可信度,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形式单一,内容涉及面过于狭窄,多为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以触及中职生思想实质。结果是将网上的报告、社会调查等下载、复制、传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性教学现实需要及问题分析

(一)健康成长需要

中职生的思想品德不会自发地形成,他们的思想阵地,正确思想不去占领,消极的思想就必然会乘虚而入,必然导致错误的思想和思潮的泛滥,这种泛滥对中职生的成长极其有害。中职德育课有责任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取得社会生活经验,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德育课实效性要求

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形成受教育者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它既是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等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而认知是基础,是形成其他思想道德素质因素的重要条件。德育课教学正是通过真理的讲授,向中职生展示政治思想和道德领域的知识天地,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对学生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讲授和分析,提高他们思想认识能力,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可见,德育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耳听、手记、口辩和动脑思索,激起思想上的矛盾运动,通过积极的思考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才能达到“入脑”、“管用”和“育人”的目的。

(三)培养目标完美实现需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德育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将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职业化人才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化建设视野及建议

中职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需要从学生的现实思想需求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和引导中职生主动参与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体验,达到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中职德育课实践性教学要求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德育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互契合。

理论讲授。德育课教学过程首先要结合中职生的认识特点和职业特点,通过对他们关切的现实问题的分析,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中职生的思想认识,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和信念的作用,再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变成相应的行为,并在这样的转变中深化理论认知,有效实现“知—信—行”的转化。

实践教学。加强德育课实践教学就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规划,把德育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训等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课堂内外。以往人们习惯把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而把校内的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如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自学原著以及其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校内的课外活动应把专业课学习充分利用起来,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德育课教师应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建立起有效的指导,使德育在专业课学习中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学习不仅不会妨碍德育课,而且还是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内外。德育课教学应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近年来中职生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是中职生成长和成才的必由之路。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键是“结合”。所谓“结合”,就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防止形式主义和庸俗化。中职德育课教学,应合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记好思想日记,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的增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学到真知,接受锻炼,努力成才。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7-03

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高校学报工作。众所周知,高校学报是高校当中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元素,要想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具活力,就必须注重人的因素,即编辑的素质。本文主要根据笔者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多年经验,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素质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优化的途径,以期培养更多的优秀期刊编辑人才。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一)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

在高校学报的各个工作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编辑工作。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专业性,而且非常繁杂,没有一定的编辑素质,很难胜任。因此要想把学报办好,学报编辑就应具有扎实的编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其专业特点应当是精专而又庞杂。一直以来,编辑理论界就编辑是“专家”还是“杂家”问题争论不休,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二者并不是根本对立的,编辑既是专家,也是杂家,是专到杂专家,杂到专杂家,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就达到了编辑的最高境界。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佳,主要原因有:一是他们并非来自编辑专业,大多是半路出家,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要么是教学的,要么是搞教辅,要么是搞行政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二是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上岗后也没有跟进的培养措施;三是必要的学术交流少之又少,使编辑的眼界受到极大的局限,不能使编辑素质得到迅速提升。衡量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的下水文,如果编辑的文章都文不通字不顺,又怎能指望他修改好别人的文章?编辑的专业素质是编辑的最基本素质,是编辑之本,是完成编辑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须花大力气培养。

(二)较高的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从事高校学报编辑有关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高校学报在整个高校的学术研究活动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高校学报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立场是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要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鲜明的政治立场,要对论文的政治观点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只有具备这些政治素质,才能甄别稿件的政治倾向,把那些违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违反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文章剔除出去,以保持学术期刊的政治纯洁性与办刊方向的正确性,把期刊办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需要指出的是,期刊的政治质量与学术质量并不矛盾,政治质量是学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三)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从事每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与所从事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高校学报编辑也不例外。每个行业在自身行业当中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这是由不同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学报发展的好坏与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息息相关。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与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接触是最多最频繁的。要做到对待文章作者一视同仁,对待文章学术观点更加严谨,那么高校学报编辑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情稿、关系稿是期刊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考验着编辑的道德素质,编辑是抵御人情稿、关系稿的最后防线。另外,如何对待学术“持不同政见者”,也事关编辑的职业道德,公正对待学术“持不同政见者”是编辑最根本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障。

(四)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的日常办公当中,许多杂志社更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高校学报工作也毫不例外地将其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现阶段,几乎所有刊物都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投稿、审稿、排版以及印刷及其他编务中。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版面设计、组稿、版面策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校学报要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紧跟学术的发展趋势,占领学术制高点,那么高校学报编辑就应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方面的素质。虽然现阶段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已经对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但是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使高校学报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间的学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学术的国界越来越模糊,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知名期刊必然是国际期刊,而要打造学术期刊旗舰,编辑的学术视野十分重要,掌握相关的外语知识,有助于拓展编辑的学术视野,提高期刊的学术品味。近些年来,高校学报所接受的文章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学报只是接收一些中文的文章,但是随着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现在高校学报除了主要接收中文文章外,还接收一些英文或其他文字的文章。这就对从事高校编辑工作的人员在外语方面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外语方面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对其他文字的文章进行编辑,从而避免对其外文文章审稿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具有较高的外语方面的素质,还有利于了解国内外学术走势,把握学术主流,借鉴国外刊物的成功经验。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素质,对高校学报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学报三要素――编辑、作者、读者中,编辑居于核心位置,编辑素质决定着期刊质量,决定着期刊学术地位,因此,各期刊社都把提高编辑素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那么如何提高编辑素质,使期刊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呢?

(一)通过在职学习提高编辑素质

高校学报编辑要注重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有关编辑工作方面的继续学习。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参加一些正规的辅导班进行在职学习。高校学报编辑进行的在职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习一些与日常编辑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这方面的学习应该从高校编辑工作的需要出发,要根据高校学报的发展战略来决定。比如,学报的核心栏目是红山文化、辽文化方面的,编辑就要努力研究红山文化、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这方面的最新学术动态,还要对红山文化、辽文化有一个整体把握。第二,学习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比如,栏目策划、组稿、版面编排等与编辑工作密不可分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两个方面的学习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编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报的具体情况以及高校编辑工作的具体需要进行取舍,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快速提升自身素质。

(二)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是编辑获得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编辑素质的提升作用很大。高校编辑要想真正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就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由知名学术机构组织的专门学术交流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学报编辑也可以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在学报工作部门内部开展一些与学报有关的科研活动。在开展学术研讨会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让这些专家学者做一些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术报告。另外,还可以通过微博、QQ等经常与其他兄弟高校进行学报的交流,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学习他们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高校学报编辑多参加一些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三)注重平时的自学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都很繁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从事专门的学习,因此注重平时的自学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学报编辑在自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以便夯实自身的素质。高校学报编辑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好多东西可以学习,比如可以学习有关新闻出版法的知识,出版的国际化、规范化方面的知识,版面编排知识,等等。高校学报编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提高自身编辑方面素质的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编辑实务出发,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素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阐述,并指出提高编辑素质的基本途径,寄希望通过行之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整体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嵘均.论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的提升[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马建平,李伏秀.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素质浅谈[J].甘肃科技纵横,2010(1).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大学生;融合

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产生极大社会反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不仅是对学生们负责,更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做好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根本在于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这都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理应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表达了党和人民对美好国家的共同愿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准则。这三个层面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个人层面是基础,反过来,社会和国家层面影响和制约着个人层面的发展,只有理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人价值观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是指一些现实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①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中“现实的人”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因此主体必须是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人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时代和现实需求的产物。当代大学生必须建立起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和相同本质使两者的融合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引导高校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体现的指导地位,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是,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②。要加强理论教育,完善相关学科设置和教材体系,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研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用的观点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认清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奠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这是一种融合。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盘、指南针。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要达到使学生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认同和坚定信念的目的。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对于国家民族的感情这一层面,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背景当中,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思考如何在今天发扬这种爱国精神,这也是一种融合。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生出许多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如否定中国的革命,否定历史伟人的功绩,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历史进行抹杀,主观臆造虚构历史的的观点,以及最近媒体报道大学讲台上存在“言必称希腊”“言必訾中国”等涉及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价值观的争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性,并敢于用正确的思潮批判这些错误思潮,讲清西方价值观的弊端,讲清它与我国价值观的不同,区分各种不同声音,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有效消解“不满之声”和“疑惑之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按照实践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加强,需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切身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面发展自身。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将作为全部社会中的一员,在生活和学习中参与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活动当中,在此时,学生才会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不同领域人的不同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

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作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习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到实际的工作单位参加工作,通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获得将来能够独立工作的资格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发现一些只靠课本知识解决不了而实践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认识到光在课堂学习理论的缺陷,并意识到必须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课程学习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实践则使他们真实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能深刻领悟到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正涵义,感悟到在现实的工作对工作态度诚恳,兢兢业业是敬业,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是敬业,跟同事真诚相处,互相帮助是友善,跟同学热情周到,教学相长是友善,这种实践,比在课堂中更体会深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同时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