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00:1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出生在渔船上的文学少年
1941年12月,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喻旭初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条渔船上。他的父亲只读了4年小学,母亲则是文盲。1959年,喻旭初考入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成了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学生时代起,他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喜爱普希金、拜伦、海涅、泰戈尔的诗和俄罗斯、法国小说。
1963年大学毕业后,喻旭初被分配到南京十中 (今天的“金陵中学”)教初中语文。在这里,他刻苦钻研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水平也不断提高。
1976年,喻旭初开始担任南京金陵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在这一岗位上,他一干就是25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3年,他先后在校内开设公开课数十次,接待了大批来自各地的语文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心得,受到广泛好评。南京市电教馆还专门为他拍摄了8集“语文教学艺术讲座”的教学录像。
2004年,他送走了自己所带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正式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停止语文教学的脚步,2005年开始,他除了开设系统的“人文”选修课,还经常指导青年教师讲课。2008年,金陵中学开设了国际部,他负责教授高三亚大班的中文课,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他依然继续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少一些枯燥的灌输”
对于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喻旭初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念。早在1989年,他就在全国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人学观,主张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主张对学生“少一些枯燥的灌输,多一些人性的光辉”。
2008年,他批评教育界的浮躁,率先提出“教育是公益事业,是非功利的,是富有理想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他努力探索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寻求平衡点,力求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坚持抓基础、抓习惯、抓方法的同时,喻旭初非常重视感情熏陶。他上课很投入,带着感情进课堂,带着感情教课文,在讨论问题中与学生作感情交流,在感情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
每年教师节和新年前夕,喻旭初都会收到许多来信或贺卡。上面写着“感谢老师既教了我语文,又教了我怎样做人”,“您的正直和认真令我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愿老师这轮初升的太阳永远灿烂!”等饱含师生深情的话。
为教育付出辛劳是美丽的
教学之余,喻旭初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语文教学研究的舞台上。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担任南京市青年教师语文研究会会长时,主持了市首届青年教师好课评比,为培养青年教师、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了努力。1994年当选为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后,他连续多年组织全市中学语文论文评选和市级公开课,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贡献力量。
2002年,他代表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在全国叶圣陶研究会上作了题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叶圣陶德育思想初探》的发言,文稿荣获全国一等奖,并被刊登在 《光明日报》上。2007年,他当选为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2009年5月,在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年会上,他又作了《教育必须去浮躁、走正道——纪念叶圣陶诞生115周年》的发言。
不久前,在校方大力支持下,民进南京市委会教育委员会和民进金陵中学支部举办了喻旭初老师从教45周年教育研讨会。
会上,大家对喻旭初的教研成果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他深情地说:“如今,我年龄大了,精力不如以前了,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教育的热情不减,对母语的热爱不减,对教育的探索不减。我总是这么想:为教育付出辛劳是美丽的,与学生在一起是年轻的,看到青少年成长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