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状态总结

学习状态总结

时间:2022-02-08 09:36:35

学习状态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新教改 课堂教学 状态 有效 准备状态 上课状态 反思状态

新教改新课标改革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课堂教学舍取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经过一年时间的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舍弃多余吸取精华才能达到有效这一根本性目的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到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上,细致总结,详尽分析了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之间理论依据与实践认知的客观关系。结合这两个目的一致的教研主题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精益,而对课堂教学状态的要求是为了求精,也就是在付出教课的代价后,学习的效果如何。现着重以教学前、中、后三过程作些说明:

一、“状态”含意与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状态”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条:①状态是指人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②在科技领域中,状态指物质系统在某一瞬间或时间能呈现的可以描述的宏观物理状况,如液态、固态、气态等;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我认为状态是指一节课前后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能表现出来的状貌特征与动作情态。以优质课在新课改标准而言,具体还可以分为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等。

二、“有效”的内涵和目的

有效,通俗地讲是指能实现或已经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是积极向上,教与学双赢的理想境界。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我认为状态是过程体现,有效是最终目的。结果需要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从这一角度讲,教学状态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同样说教学状态决定和影响目的有效的直接因素。

三、教学前、中、后三个过程中状态性与有效性

(一)教学前的状态就是准备状态,主要是指教师备课状态和学生的预习状态。

教学前的状态从表面现象看起来,似乎和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没有关系,但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或者说成败。而这一过程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全部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教学前备课状态发挥的好与坏、准备地扎实性与全面性。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事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看你在事前是否具备励练的功底。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要认真地去做,它所花费的时间一定是两个以上甚至更多的四十五分钟,着重看你求学过程中学的是否扎实,平时是否博览群书,教学备课前经常性练就一丝不苟的功夫。

教学前一定要重视安排并力主要求甚至严肃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督促预习的方式方法通过询问新课题问题和检查预习过程中所作的记录,使学生对新课内容达到心中有数,在听讲过程时才能主次分明,预习时没有读懂的重视听讲,在预习笔记中详细注明,以作为做题时的重点内容,并且可作为学生自我掌握一门课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温故而知新作提示。至于教师的备课过程应该是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层次清楚。①有的放矢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详略得当指明确该重点讲的还可重复讲一遍,该略讲的讲一遍或一语带过;③层次清楚的意义一是所讲课程的前后顺序,二是要讲课程的前因后果,三是听讲学生能够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面。怎样的备课才能有效,结合“状态与有效”主题的研讨与探究,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心态要平静无论何时何地,上怎样的课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态课”,这一点作为“状态与有效”理念来说很重要而又很难做到。

2、心中要有学生备课过程既是对教材文本的一次深挖掘,同时又是对学生学情及课堂生成的一次全面估计与预设准备(应该达到准确把握)。面对一个班级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全面到位备出“学生课”。如果不备“学生课”那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不太好,达不到“有效”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3、思路要自清备课过程,教师的思路要始终保持清晰和全面,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课堂语言的设计、各个环节的过度等方面,都应和演员对台词一样背得滚瓜烂熟。

准备状态还包括侯课、想课和说课几个方面,这些看来似乎很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的状态就是上课状态,主要指教师的精神状态、操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1、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的精神面貌与一节课的教学状态有很大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是否流利、教师讲课时衣着装扮过于时髦或过于邋遢、教师讲课时的面部表情、姿势、语言的合理配合运用等都属于教师精神状态的范畴,这些都与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2、教师的操作状态最能彰显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与艺术效果的操作状态,决定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操作上。教师的准备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都会在课堂上同时充分体现和展示。对于这一点的评价,应该是一节有效体系所体现的方方面面,而最主要的是对教学时间的定位和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上。

3、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新知探究,这三方面具有互补性、促进性和发展性,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调控,就是用引导、激发、评判的方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①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及时适度的评价;②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③注重班级的整体性、层次性和个别性的“状态与有效”效果。

第2篇

学习处于初级阶段者,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与老师讲课相关的知识,做完老师布置作业中简单题目和基本题目,其他东西不要理会。然后,赶紧开始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中级阶段者, 先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高级阶段者,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中的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东西即可;简单的、重复性的东西,不必理会。然后,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态、身体、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不同,不同的人,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下手。

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二、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三、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

四、从快速、准确、灵活性的方面,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有一次,赵凝润感到身体极端疲惫,于是就躺在床上,想通过睡觉恢复身体活力,可是想起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习计划,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他对自己说,“管它什么学习计划,以后不学习了!”于是,他就睡着了。睡足之后,他身体活力恢复了,又可以全力以赴学习了。

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体状态出发:

身体状态差时,少学习;身体状态太差时,就不学习;身体状态好,就要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这样,才能把身体的潜力充分发掘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

只有提高学习状态,你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才能更长、每次最长学习时间才能更长、学习强度才能更大、大脑才能更清晰,你才能更好得完成学习计划。只有超越“极点”,你才能最好得完成学习计划。

超越“极点”,是指超越心理的“极点”,而不是超出身体的极限,超负荷学习。只要你足够“狠”,就没有完不成的学习计划。

提高“狠劲”,今天能做到的事情,绝不能拖到明天。能干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

做事情,贵精不贵多。做题,就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精;看书,就要把能掌握的知识点搞清楚。

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每周、每月)学习计划。

根据考试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找出平时心态、身体、学习状态上的缺点和漏洞,然后,找出解决这些漏洞的方法,确定解决这些漏洞需要的时间,制订出每周、每个月要解决的学习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找出学习上的漏洞和弱点,你就知道下一步该学习什么。如果分析考试试卷之后,你找出的漏洞不够多,你要自己做模拟考试题,找出学习上的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你就知道哪门课程学习好、哪门课程学习不好;每门课程哪部分学习好、哪部分不好;试卷上做错的题目,是因为某些知识点没有记住、还是思考能力不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还是考试技巧不行。

这样,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然后才能确定每天学习时间的比例。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补弱项还是增强项?

第3篇

【关键词】关注学生;优化课堂教学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四、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38-02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的研究对象是广东某师范大学的150名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150份,共回收问卷140份。问卷回收后,笔者对问卷检查筛选,剔除数据不全、不诚实填写的问卷共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男生59名,女生61名;研一、研二、研三分别为39人、41人、40人;文史类60人,理工类60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程陶、李纳娜等人所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8个项目,行为不当维度包含6个项目,成就感低维度包含6个项目。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该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NNFI=0.90,CFI=0.91,GFI=0.90,AGFI=0.88,RMSEA=0.07,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3.数据处理。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

由于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从表中可以看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体的项目均分都低于3分,只有行为不当维度接近中值,这一结果与程陶等人的研究结果很相似。笔者参照已有研究,将《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的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分析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40名,占总人数的33;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者有73名,占总人数的61;40分以下者7名,占总人数的6。可见,硕士研究生确实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

2.不同研究对象特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笔者以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跨专业、是否工作过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总分以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在是否跨专业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专业、生源、是否工作过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1)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跨专业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高于没有跨专业的。(2)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有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的均值大于没有跨专业的。(3)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分析

1.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3%的硕士研究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只有4.4%的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了。硕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倘若这种状况继续恶化,很显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成就感低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低于女生。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男女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因此,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次,男女生学习内容一致,面临的学习压力也相似,所以,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相对女生而言,男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男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且学习的心态比较放松,如在考试上,很多男生要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就行,而女生求胜心较重,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习增加了压力。

3.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起初认为理工科学生实验多,较文科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能会造成理工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从而导致其学习倦怠情况更为严重。然而,结果显示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如下:文科学生在就业前途上的压力比理工科学生高,且理工科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次数较文科学生多,导师经常性的指导使得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得到导师的帮助。

4.生源地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家庭物质条件薄弱,且知识面狭窄,因此,许多人认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可能要高于城市学生。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硕士研究生每月有补贴,且可通过兼职获得生活费,经济压力不大;其次,经过本科的学习,农村生源学生渐渐开阔了视野,与城市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

5.是否跨专业读研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总分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水平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没有跨专业的存在显著性差异,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水平上高于没有跨专业的;在成就感低水平上,跨专业的和没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付出比本专业的同学更多的努力,压力较大,因此学习倦怠水平比未跨专业的同学高。

6.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在这个因素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有如下优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社会阅历丰富、有工作经历优势等,这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而没有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在这些方面则一般;但是,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同样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如年纪偏大、已婚、经济压力、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当他们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时,不良的情绪势必会泛化到学习中来,从而导致学习倦怠。因此,综合来讲,是否工作过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程陶,李纳娜,桑轲.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专业承诺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研究,2008,(1):91-9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小结,能够有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总是会直接跳过课堂小结,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传授新知,甚至下课铃声响起还在继续讲授新知,这种忽视初中生真实接受知识的方式会让很多初中生感到十分疲惫,也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知识内容与容量、学生的变化等,让初中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有条理的。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两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交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局限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课堂小结依然是以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的,这就让很多初中生认为课堂小结与他们无关。但实际上,课堂小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对象,整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结之中,这能让初中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小结,他们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在全体学生的说明与补充下,学生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了全面总结。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全等形,只是我们总说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想过这问题。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全等三角形就是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形,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学生的总结结束之后,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形,一组是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对这三组图形的判断正误,便可以直接反央出他们对本课新知的掌握程度。然后,我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总结,着重表扬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参与度较小的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使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即含有一定激励性。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用语言总结出本课的知识,但实际上,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单一地总结课堂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很多学生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感,即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所以他们会完全忽视课堂小结。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教师应该要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小结活动,使得数学课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在“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与测量工具,亲自动手制作了等腰三角形,通过他们的几何制作结果来判断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在“平方根”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即为学生提供一组方程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积一分,学生在这个比赛的竞争氛围下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我会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堂小结是有趣的、有效的。

总之,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真正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对课堂小结有着高度的积极性,这是优化课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使初中生能够对课堂小结活动保持期待与愉悦感,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

一、引言

现如今教育观念在改变,教育教学改革在进展,亦开始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习倦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之为学习倦怠。对高中学的学习倦怠心理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该地区学生学习倦怠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无论对理论发展还是教育实践都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倦怠量表有三个版本:职业倦怠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一般量表,均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情绪懈怠,乏个性化,低成就感。大部分用于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是以MBI为基础,在研究学习倦怠时,不同学者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MBI量表。我国学者胡俏、戴春林研究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认为,其学习倦怠包含4个因素,即情绪耗竭、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本次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该校师生实际情况,对学业倦怠问卷进行一定的改编,主要有三个维度:身心耗竭维度、学业疏离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

二、方法

(一)被试

以重庆市某中学高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高中学生210名,其中男生83人,女生126人,高一年级70人,高二年级71人,高三年级68人。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工具

在MBI-GS(职业倦怠-般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该校实际情况,抽取共16个项目,3个维度,分别为身心耗竭维度、学业疏离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

(三)研究过程

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倦怠整体情况

(二)不同年级高中生学习倦怠的状况

从表二可看出,该校高中生的学业倦怠总平均分2.980,身心耗竭维度3.562分,学业疏离维度2.316分,低成就感维度3.123分。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学习倦怠在各年级平均分、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身心衰竭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

四、讨论

(一)高中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该校高中生学习倦怠总分略低于中间值3,学习倦怠情况不严重。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但并不十分严重。但该校高中生在低成就感和身心耗竭上得分比较高,得分均超过中值。

高中生普遍都有学习倦怠,尤其是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科目、学习难度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存在适应不良,成绩大幅下降,久而久之,产生学业倦怠。

(二)高中生学习倦怠现状对教学的启示

健康的人格是克服学习倦怠的一个很必要的方面,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等措施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对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应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反馈,避免学生形成逃避懦弱的性格特点,从而有效地减少或改善随之可能出现学习倦怠。为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更轻松和有效的学习,多关注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其进行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正强化,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6,6(6):54-58

[2]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62-164

第7篇

然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组织是处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中,组织运行还多是沿用一种传统等级制度的、机械的、稳定的方式。最高管理者制定战略(也有企业聘请外部咨询顾问或者聘请专业人士给予帮助),中层管理人员执行战略,每个企业都在留意甚至追求精密的控制和报告体系。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多的企业满足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一层一层地向上报告,高层管理者也满足于根据数据说话,而且对于应用新的信息工具沾沾自喜,基层管理者不断地强化组织的稳定,形成了一个我称之为“超稳定的结构”。

这样的结构对于降低成本、维持品质以及提高执行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但是,以今天的竞争环境来说,降低成本和高速增长必须并存,维持品质和毁灭性创造并存,提高执行力和不按常规做事并存,这些看似矛盾的并存现象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情况。

以往超稳定的结构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从前运作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那么有效地运行了,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组织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

一方面需要系统自身的稳定,一方面需要把自己放在竞争环境中不断变化;一方面需要留住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引进新的人才以打破固有的平衡;一方面需要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又要超越自己,放弃固有的东西。

所以每一家企业组织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现实,这个现实的特征就是前面提到的:

第一,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第二,组织的经营环境已经不再是稳定的状态;

第三,组织中不再存在明确的杠杆。

如果我们承认这些观点,那么组织管理所要解决的就是在混沌状态下如何运行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

思考一:管理者需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

混沌的思维方式是相对于稳定均衡的思维方式而言的。稳定均衡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习惯的组织管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最在意的是如何确保所有的行动回归到预定的计划上来,管理者所努力的方向是保证结果与计划相符,所以在发挥管理职能的时候会很坚持控制和计划这两个管理的基本职能。

比如我们在计划管理中习惯使用的“例外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计划实现某种均衡状态,一旦偏离这种均衡状态,我们会采取行动,这就叫“例外管理”。

但是混沌的思维方式刚好相反,它不是不关心计划与结果的吻合,而是更关心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寻找到能够带来超乎寻常的结果。

我们还是拿“例外管理”来做例子,在混沌思维方式下,如果不是关注是否出现偏离均衡状态的行动而是关注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摩托车市场的成功。在本田公司进入美国摩托车市场的时候,美国市场在大家眼里公认的消费习惯是“更大更奢华”,本田公司也是本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制定了计划,但是没有成功,当本田公司偏离了这个计划,抓住了人们对小型车的兴趣这个点的时候,没有想到在5年之内就主宰了美国摩托车市场。

思考二: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

所谓弹性能力就是指不借助任何外力,能够自己加压、自我超越的能力。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企业似乎永远不会犯错误,似乎总能够抓住机会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许你会归结为这家企业运气好或者这家企业本身处在领导者地位,因为这家企业能够控制市场或者控制环境。我想这样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支撑这家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自身的弹性能力。

我们可以看看海尔的成功,当海尔开启质量之路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这个方向上,而是在合适的时间率先进入服务战略,而当服务给海尔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地位的时候,海尔又要求进入组织流程再造,之后进入全球化的努力,海尔的每一步改变,都抢在市场变化的前端,都能够在行业中领先一步,所以海尔总是可以让自己处在不断竞争的地位并保持竞争优势。

反过来,很多企业总是在外力的压力下才做调整,甚至环境改变了还在幻想着能够对付过去,自己不做主动的改变,甚至一些企业还认为自己拥有的优势是长久的和不会被淘汰的,还沾沾自喜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外部的变化熟视无睹。

在稳定均衡的状态中,企业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企业也可以按照自己对于市场的理解的经验来判断未来,但是当企业进入一个混沌状态的环境的时候,所面对的问题是全新的问题,没有经验和先例来借鉴,更可能的情况是以前的优势变成了劣势,所以组织需要自我超越,自己加压不断改变才是正确的选择。

思考三:在组织内部打破均衡状态

稳定均衡状态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把发展的过程理解为一种平稳的趋势,混沌状态的思维方式则把发展过程理解为一种半稳定的临时状态跳跃到下一个半稳定的临时状态。所以在混沌状态的思维方式里,所有的发展都是时断时续的。

我们相信混沌状态的思维方式的理解更接近于实际的市场情况,那么组织就需要打破自己的平衡来获得市场的机会,管理者此时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组织能够迅速地上升到新的变化空间,在时断时续的发展中,能够到持续的阶段而避开停顿的阶段。

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上的每一个举动或者疏忽所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错过了持续发展的阶段,所以,组织内部需要不断地打破平衡,不能默认没有能力的人在岗位上,不能默认老朽的管理者在关键岗位上消磨时间直至退休,不能对市场上的技术采取观望的态度,不能放任服务水平下降而寻找借口,绝不能追求“一团和气”。

思考四:实现组织学习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今天已不是时髦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而是如何实现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组织存在问题的本身,而不是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做出反应。

举个例子,一个印刷企业在8~9月总是进入高峰期而使得生产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会选择加班和订单外包来缓解问题,所以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强化外包工作的管理就成了组织学习的内容。

第8篇

频繁的考试和成绩的起伏不定也造成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一些学生因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负”心理,学习上不够认真踏实,最后导致失败。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没有积极的态度,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卑”心理,最后由于畏缩不前,不能坚持到底,也会导致失败。还有一些学生能对自己进行积极、肯定、恰当而又切合实际的评价,这种学生属于自信心较强的类型。具有自信心的学生爱钻研、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不仅能正确对待眼前的挫折,更能在每次的考练中不断总结得失并积极改进和坚持,因此学习成绩稳中有升,从而在高考中获得成功。而每一次的成功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总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缓解焦虑情绪,培养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顺利度过紧张、繁忙的高三阶段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适当的高考目标

学生应根据自己高三以来的历次考试成绩,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因为如果把高考目标定得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产生考试焦虑,影响考试发挥;但若把目标定得太低,也会影响自身潜能的激发和正常发挥。所以,应该给自己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为之努力。比如: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的攻破、一类题型的解决、一部分知识的记忆作为近期目标,将一次大型的考试成绩提高多少分作为远期目标。每隔一段,看自己的近期目标是否实现。每一个近期目标的实现,都距离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近了一步,这样都会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积极暗示,增强自信

自信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但学生经常对自己做心理暗示,也能增强自信。如:我今天必须成功,尤其是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坚决杜绝使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消极的语言,而改用“我可以的”“我一定能行”等积极的语言来暗示自己,以获得自信和力量。

三、不打疲劳战

进入高三,很多学生爱打疲劳战,学习时间很长,晚上熬夜到12点,甚至是凌晨1点或2点才睡觉。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精疲力竭,第二天无精打采,上课打瞌睡,影响听课效果。经常出现这种状态会使学习效率低下,信心减弱,得不偿失。因此,学生应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抓紧白天有限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既保证学习时间又要保证休息,劳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不和同学攀比

高三考练很多,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每次的考试成绩,不要只关注自己的成绩,也不要总和别的同学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因为大家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付出的努力都不一样。如果在成绩上攀比,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考试,只要能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意味着成功,要多从每次考试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减少知识盲点,不断提高成绩,使自信心增强。

五、多和同学、教师及家长交流

很多学生在信心不足的时候,爱把心事憋在心里,越想越别扭,越想越没有信心。其实,这个时候主动与同学、教师及家长多交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苦衷倾诉出来,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得到释放。教师、同学和家长也会给自己一点安慰、鼓励和支持,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改变信心不足的状态。笔者建议学生在信心不足的时候,看看那些高考状元介绍经验的文章,看他们是怎样在没有信心的状态下从挫折中走出来的,这样对学生提高自信心也颇有帮助。

六、适当做些容易题

第9篇

结果:此种功能性音乐能有效地诱发大脑产生更多α脑波,在多种使用环境下均能达到好的效果。

结论:这种功能性音乐对于不同环境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均起到有效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5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53-01

1 原理

依据能有效诱发大脑产生α脑波的音乐性规则和声学特性开发出来的音乐称为α脑波音乐。α脑波音乐通过音乐,也就是声波来作为实施手段。声波是一种能量,其通过鼓膜振动转换为机械能,再经过耳蜗、听神经转换为神经冲动,最后传递到大脑听觉神经中枢,形成高级别的神经活动。研究已经表明α脑波音乐有着多方面极其有效的作用,例如提高学习能力,改善记忆力 [1],调整不良精神状态等等。而常见的音乐疗法是一门集音乐学、声学、心理学和医学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应用学科,是运用音乐艺术手段,治疗疾病、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系统干预过程 [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有效诱发产生α脑波的音乐及其配套的播放平台。

2 系统实施

2.1 音乐开发。音乐的制作使用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现代化数字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可以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精细地到达所需的音频效果要求 [3]。

根据日常生活状态,音乐分别适用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减压,情商,愉悦心情,促进食欲,睡眠几个方面。针对使用时不同生活状态,从一开始音乐制作时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得曲子本身适合场景。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合时宜的曲子使用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在后期混音阶段,充分利用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的特性,对完整的曲子进行频率的分布处理,压限的动态释放处理,声场的空间化模拟等等一系列加强曲目最终效果的数字化操作。

例如,在促进睡眠这首曲子中先期通过心理学导语和对音乐添加夜晚的环境音,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音乐自身在旋律中的低频音诱导大脑产生相应的阿尔法脑波,广阔空间声场的营造,使人从清醒状态过渡到慢波状态 [4],从而帮助失眠者合理的过渡到睡眠阶段。在减压曲子中除了其他音频调节因子,还利用心率与音乐播放速度的相互调节特性,通过合适的音乐节拍来诱导心率降低,心率的降低进而带动产生情绪的平静和血压的平稳化。此时音乐不单仅作用于改善精神状态,可以作用于生理层面改善部分指标 [5]。在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曲子中,音乐元素使得大脑提高工作效率,减缓学习时神经疲劳和负面性因素,例如困倦、分心、走神等等,强化了人体的最佳学习能力状态。

2.2 硬件播放平台。考虑到音乐播放要达到的最终功能,使用的环境多样性,使用者年龄跨度广等因素,所用硬件播放平台要求曲目中所含的音乐频率能得到彻底还原,采用数字按键直选曲目,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屏幕清晰。外放扬声器和耳机的技术性能配套,使得此音乐本身蕴涵的频率特性得到最大还原。

3 EEG脑电图评估

3.1 一般资料。选取12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聆听前常规脑电图,开始聆听音乐后,记录聆听时常规脑电图。在视频监视下观察记录20分钟常规脑电图后保存作自身对照。观察聆听前和聆听时脑电图的异常改变。

3.2 方法。数字脑电图仪。对照使用前和使用中脑电图进行记录,并分析脑波的变化

3.3 结果。比较聆听前和聆听时常规脑电图结果发现:聆听前α波很少量出现,能量弱。聆听时α波出现次数逐渐增多,能量增强,进而产生连续性,神经出现放松状态,波形规律。见图1。

4 统计学分析

4.1 一般资料。选取46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名,女性22名。

4.2 方法。针对改善目标,给予聆听对应曲目,要求每次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一周期。每一周期后填写使用调查表。调查表含8个方面内容,针对每个方面有3个答案,分别为非常有效、比较有效和没有效果。

效果评定:

显效:聆听后,到达所需目标,个体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伴随症状消失;有效:部分达到所需目标,个体状态部分改善,伴随症状减轻;无效:个体状态和伴随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提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

4.3 结果。针对个体使用前有显著改善效果。促进睡眠质量效果详见表1。

表1 促进睡眠质量效果表

其他方面,提高学习能力总有效率85%,提高思维能力总有效率87%,提高记忆力总有效率92%,缓解压力总有效率98%,提高情商总有效率92%,愉悦心情总有效率100%,促进食欲总有效率89%,促进睡眠质量总有效率96%。

5 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最佳学习状态;创设与实施

何谓“状态”?笔者认为状态是一种情绪,一种情感态度。《超级教学》的作者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学习中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状态”。学生在未准备学习的状态下,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课堂上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不在状态”的状态下,会严重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和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的失败。反之,上课时如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下,他们会把这种状态延续到课后,延续到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甚至是终身学习上。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作了一些思考,总结整理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做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和探讨。

一、上好新生开学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充分认识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及其可利用的价值,为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常规的第一节课,教师先作自我介绍,然后是介绍英语的重要性,最后是对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这样的方式常规可行,但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笔者在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安排了以下教学步骤:Step 1,让学生作大胆的猜测:What kind of teacher am I?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学生猜测:You are not very young. You look helpful.You are not very strict. You like sports.教师对学生的猜测做出回应,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人格魅力。Step 2, 代替说明英语的重要性,笔者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English is fun and beautiful. 并教学生欣赏林肯演讲中最经典的句子:that this nation,under God,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汉语一样优美,充满着魅力,从而激发了学习的欲望。Step 3,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Everybody’s got a mountain to climb. 然后让学生结合英语学习发表对它的理解,学生不同的解释最终达成一致:Leaning English is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You may feel very tired on the way, but never give up. The higher you are standing,the further you can see. When you are on the top,you will get the best view. 课堂上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兴奋和热情,就这样启动了学生学习的初始动机,把学生引进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为今后良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开好每一堂课的头,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一节课开端时学生状态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成败。教师在走进课堂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学生的状态,采用灵活适当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兴奋点,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中。

1.问候方式

传统的上课问候形式较呆板,笔者每堂课采用不尽相同的即兴“寒暄”。例如: Hi,ladies and gentlemen,nice to see you again. Is everybody OK today?Look,what a nice day!You must be very happy today because tomorrow is the weekend. Did you enjoy your weekend?等。每逢节日时,就带给他们节日的问候,记得有一年教师节,走进教师,学生刚上完数学课,一脸的疲倦,无人对我说Happy Teachers’Day,这时我便大声地对全班说:Hi,guys.Happy Teachers’Day.结果全班爆发出哄堂大笑,一扫刚才沉闷的气氛。有时这种即兴的问候还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小小的课前问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让他们快速进入准备学习的状态。

2.课前3分钟激趣

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仍没集中,我经常利用趣味性较强的猜谜、笑话、音乐、谚语、Ace Sentences等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如文字游戏:Do you think I’m pretty or ugly?聪明的学生马上就会回答:You are pretty ugly. 然后我就会说:“really?I’m so sad to hear that I’m a pretty ugly woman.”全班同学反应过来后,大声地说:“No,Lily,you are pretty.”这样的经历让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开心,它不仅会给本节课带来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长期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穿插一些非常规课型

常规的英语课是指以教材为基准,按教学计划开展的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练习课等常规课型。非常规课型指的是用来增加兴趣、了解文化和陶冶情操的一种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于常规主流课型间的特殊课型,如英语歌曲教唱课、名人演讲观摩课、电影片段欣赏课、模仿表演课或某个专题的西方文化介绍课等。如以动物的比喻为主题,讲述英汉两种语言动物比喻文化的差异。课前让学生作准备,课上分享交流。学生呈现了:as busy as a bee;as timid as a rabbit;like a cat on hot bricks;as proud as a peacock;the lion’s share;paper tiger等好几十个短语句子并进行了分析比较。非常规课型看似脱离了教材,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兴趣高涨,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四、尽量使语法课教学真实化、生活化

语法课通常枯燥乏味,将语法学习真实化、生活化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教I thought that...but...的句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该句型描述他们在开学之前对新学校或新同学的看法。学生的造句有:I thought our head teacher would be very old and strict, but she is very young and nice. I thought there must be many pretty girls in our class, but...教must 表猜测的语法时,恰好班上一学生生病在家,便用该生举例:He must be at home now;He must be sleeping in bed now.He must have seen the doctor.等。只要教师肯用心准备,几乎所有的语法教学都可以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来实现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教师是学生能否形成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同行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徐吕和.试论外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作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07.

[2]李金霞.如何进行高效的高中语法教学.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3.

第11篇

归因即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Weine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感。若把失败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感到无奈。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不仅能够使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客观评价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学业成败,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预科2011级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方法是从2011级预科生低中高三个层次中随机各抽出8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264名。

 1.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个案调查法等方法,深入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掌握具体情况,寻找问题症结并解决。研究中设计问卷三套,包括学生动机、学习方式以及归因倾向。研究中共发放问卷245份,收回问卷240份,问卷回收率达96%

二、数据分析

2.1学生学习动机

一般认为成功地掌握第二语言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和动机而不是取决于使用方法,因此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和催化剂。研究发现不论是低班还是中高班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相似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具体表现为:不易改变学习目标;喜欢看书、学习并想成为该领域著名专家;超过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竞争意识强,且高>中>低;学习目标不单一;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家庭;喜欢钻研问题,且低>中>高;经常会因学习而放弃自己喜欢的活动,近一半认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最好回报方式是学习好。

     不足之处:对考试不太重视,但中班学生会因考试和奖励而努力学习;经常会因看书感到心烦;学习成绩与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不太相关;得到资金资助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不好并不代表对不起国家社会;学习成绩不好不会被别人看不起。

2.2学习方式

     研究发现不论是低班还是少数民族学生中高班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共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优点:在学习上有一定自主权;课堂上偶尔参加讨论;采取认真听老师讲课,偶尔记记笔记;较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该门课的老师,但仍会认真听课;较多学生认为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自认为学习生活基本有规律;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

     研究还发现学习方式上低中高班学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及自身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未受到充分尊重,且8.14%的低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主动权,18.6%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有没有主动权;独立支配时间较少,不希望老师和他人讲解,希望自己学习,有问题再向老师和他人请教;学习主动性不强,且中>低>高;不能认真预习学习内容,且高班学生不爱预习;虽然制定计划,但都不能严格执行;预习采取看看课文、写写生词,极少有人在预习中重视语法知识;极少有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听课中不喜欢紧跟老师讲课的步骤,高班学生表现比较明显;多数学生课后复习只采用做作业的方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都不重视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仅有 39.53%低班学生一定会改错,高于中班13.64%及高班12.79%;在进行课外阅读方面高班好于低中班,低班高于其他班;掌握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老师;不喜欢总结,中班常以行动代替总结,低班较喜欢学习总结,并明确努力方向;50%以上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有些帮助,不到5%的学生认为网络具有反作用;关于是否有兴趣利用网络学习,高>低>中;获得信息途径,低班:教材>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班: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材>网络媒体,高班: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材>网络媒体;仍有20%的学生学习没有规律,学习流程多采用预习—上课—复习;多数学生期望老师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到30%的学生希望师生之间多些交流;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中都认为本人的身心状态和学习基础更重要,忽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

2.3归因情况

     中低高班学生取得高分的归因倾向表现出一致性。排列依次为:教师打分、课程内容、运气、学业能力、个人是否努力。而得低分的归因倾向情况有很大不同。低班顺序为个人不努力、学习技巧、不努力、考试状态、没复习好、学习能力、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对学生态度、运气、学习能力、课程内容、教师扣分严;中班是学习技巧、没复习、自己不努力、教师授课方式、学习能力、考试状态、教师对学生态度、运气、课程内容、教师扣分;高班是自己努力、学习技巧、没复习、考试状态、学习能力、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对学生态度、运气、课程内容、教师扣分。

三、对策

1.充分发挥家长的动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当学习状态不好或成绩大幅度滑坡时,可以寻求家长对其进行教育,改变现状。

2.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改变教师固守观念。给学生更多自我管理学习空间,同时也要破除管得太多统得太死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作业有错必纠;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听课;认真听课、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正确对待考试成绩等。

3.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每次考试后要求学生写考试总结,总结成败因素。对正确的归因予以鼓励,鼓励其保持良好因素再接再厉;对不正确的归因要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

四、结语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通过研究得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归因倾向。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如为什么他们不喜欢某老师却仍积极学习?为什么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作用不大?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归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

第12篇

(一)数学问题的涵义。

1.什么是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能直接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的情景状态,它就是一个问题。就信息加工而言,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假如构成这个系统的全部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那么这个系统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系统了,而是一种稳定系统。数学问题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障碍性,即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解法和答案,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出其答案;二是可接受性,即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2.数学问题的结构。

数学问题作为一种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l)条件信息。条件信息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数学问题给定的条件信息。

(2)目标信息。目标在这里是指一个数学问题求解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要求什么。如问题“课外活动时,体育委员到保管室领球,按5个人一个篮球、8个人一个排球、10个人一个足球计算,一共要领17个球。全班共有多少人参加课外活动?篮球、排球、足球各要领多少个?”中的“全班共有多少人参加课外活动”和“篮球、排球、足球各要领多少个”就是问题给定的目标信息。数学问题一旦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以后,它就不再是一个问题系统了。如在上例中,未求出全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和三种球的个数以前它是一个问题系统,一旦求出答案达到目标状态以后,它就是一个稳定系统了。

(3)运算信息。运算在这里是指条件所允许采取的求解行动,即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方式把数学问题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它是问题求解的依据。如56.28÷0.67,可以利用除法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这就是问题给定的运算信息,没有这些信息就无法计算出结果。

(二)数学问题解决及其特征。

根据数学问题的涵义,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与其它一般问题解决一样,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数学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如果是解以前解过的题,对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做练习。

第二,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经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问题解决的功能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数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前面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综合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很明显,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分数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掌握水平的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和练习都有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功能,但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它通过创新活动去实现已有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掌握;而练习则更多地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它主要是通过巩固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根据实现问题目标的需要,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因此数学问题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提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数学问题解决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另外,数学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并作为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数学问题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生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过去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学生在学习这些定律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们的作用,只有在用这些定律解决简便计算问题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这些定律的重要性。其次,长期的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还能切身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还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

(四)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景,怎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措施可采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去探索和发现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方法与途径,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很明显,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

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中隐藏的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潜力,引导学生加强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在当前也是素质教育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学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反映为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一)感知、理解问题。

感知和理解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是学习者明确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并在头脑里建立起问题的表象。具体来讲,在这一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在头脑里形成问题事件的表象,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感知和理解问题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初始状态有全面而完整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综合性强、关系复杂的数学问题,要注意发现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这对实现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问题“大数和小数的差是80.l,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刚好与大数相等,大数和小数各是多少”中,大数和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重要条件信息,题中就没有直接告诉,而是隐蔽在“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刚好与大数相等”之中,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发现。

另外,感知和理解问题时不要忽视问题目标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目标信息去搜集条件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更容易获得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所有有用信息,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

(二)确定求解方案。

这是一个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方法,制定求解计划的过程,这是实现问题解决的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连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问题类化。

问题类化在这里是指把问题中的主要内容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并把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作为重新组合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依据和基础。如在上例中,这一步就是将问题中的内容同原来已掌握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等内容联系起来,让这些内容在学习者头脑里处于激活状态,为后面确定求大数和小数的解题方法做好准备。

如果问题内容太复杂、太抽象,一时难以类化,就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难度,使问题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建立起联系。其方法一是可以利用实物、模像或图示等直观手段,使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明朗化;二是可以利用适当改变问题内容的叙述方式,将逆向表述的问题变成顺向表述的问题,使问题内容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2.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这里包含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找到解题的主攻方向;二是明确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问题,确定解题思维的起点。这一步对整个解题过程至关重要,它是问题能否实现顺利解决的关键。由于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起点的不同,所以这一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有些问题可以从目标入手去找问题解决的条件,有些问题应当从条件入手通过条件的组合去实现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到底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数学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及发展水平去定,不能一概而论。

3.确定解题步骤。

确定解题步骤是指学生在头脑里拟出问题求解的具体操作程序,即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并不是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解题计划。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来讲,这一步主要是一个确定解题思维发展方向的问题,即在前面已确定的思考起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出整个解题过程应沿着什么方向思考下去,以保证解题时思维目标信息确定的方向顺利进行。解题时思维过程的发展方向是直接受思考起点制约的,同一问题如果思考起点不同,思维过程展开的方向也不同。例如“小玲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5%,第二天读了余下的,还剩下45页没有读。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制定求解方案时,如果以求二天所看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分率为突破口,其思维过程就可以沿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剩下的45页占全书的总页数的几分之几全书共有多少页”的方向展开;如果以求第一天看后还剩下的页数为突破口,就先把第一天看后还剩下的页数看做单位“l”,然后再把全书总页数着做单位“l”,其思维过程是:先求出第二天读后剩下的45页对应的分率,再求第一天读后剩下的页数,紧接着求第一天读25%后还剩下百分之几没有读,最后求出全书的总页数。确定解题步骤时,不管以什么为思考起点和沿着什么方向展开思维,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问题目标的导向,思考的方向始终要朝着问题的目标状态展开;二是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数学问题所给定的条件,只能在问题的运算信息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实施问题解答。

实施问题解答就是将前面所制定的解题计划付诸实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它要求学习者按照既定的解题思路有序地进行推导、运算、操作,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步既是一个执行解题计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和修正解题计划的过程。解题时如果发现前面所制定的求解计划和解题思路不当或者不简便,应及时修正,以减少解题过程中的失误,使问题比较顺利地达到目标状态。

(四)总结评价。

问题解决以后,学习者还应主动对自己的求解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看解题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应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使问题获得正确答案。总结评价时应注意分析问题还有无其它解答方法、还有哪些新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习惯。

总结评价是构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学生反省解题过程,保证解题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