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化学论文

生活化学论文

时间:2022-04-13 15: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化学论文

第1篇

一、巧妙使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开端的好与坏往往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好的导课犹如一首优美歌曲的前奏,往往能引人入胜,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生活案例,如果引入学生熟知的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点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这些生活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和原因,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也使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其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摘要:虽然高中化学知识比较抽象,但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活跃化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的积极性,也可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繁难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化、易学化。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探索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形象化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途径的探索陈主安

二、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焰色反应”时,我先演示食盐掉在火焰上燃烧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情况,从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然后,让个别学生上台逐一演示铜、钡、钙等金属的焰色反应,同时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写出燃烧的变化过程。通过食盐燃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借助于已有的经验再进行金属焰色反应实验,这样,学生就轻松理解了焰色反应的概念,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钠”时,学生了解到钠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我进一步设问,还有哪些火灾也不能用水来灭呢?在学习“氮气”时,我告诉学生很多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都充氮气,原因何在呢?这些都回归了现实生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四、巧置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阵地,作业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助推器”。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教学生活也应如此,充满生活化气息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

五、开展社会调查,拓展教学形式,增强探究能力

生活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拓展课堂形式使学生课内所学、课外有用,课内升华、课外印证。这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农村、工厂、风景区等地参观、调查,指导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尽高中生的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内外收集到的各种有用信息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陈主安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

第2篇

一、树立关注科技、社会、生活的意识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新型能源、金属材料、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最新的化学科学知识、科研成果,充分展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介绍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特性及其主要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剖析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人类生存造成的严重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的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教学要充满热情、激情,学会欣赏、倾听,育人要倾注真情、友善,学会宽容、期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流畅自然、精彩纷呈的生活化课堂打好基础。

三、拓宽智能结构,开放课堂内容

拓宽智能结构,开放课堂内容,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源泉。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拓宽智能结构,具备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数、理、生学科知识,丰富的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性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与人们衣、食、住、行和科技、社会等相关的知识,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使生活化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在学习“乙醇”知识时,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酒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饮酒的利弊;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乙醇在催化剂存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酸的过程、特点,从而解释过度饮酒对人的危害;通过资料检索,认识酒文化的发展历史、乙醇燃料在新能源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这样,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化学知识体系,以化学视角审视乙醇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拉近了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突出知识应用

优化教学方法,突出知识应用,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讲授教材,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摒弃唯书是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做法,突出知识应用、思维引导、方法点拨、能力培养,保证生活化课堂的实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寻找化学实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探索进行“并进实验”教学。例如:学习“卤素”,在并进实验中增设“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测定”的生活科学实验;进行“葡萄糖”教学,在并进实验中增设“糖尿病人尿糖的检测方法”的病理检验实验;进行“蛋白质”教学,增设“纯棉纤维、纯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的检验方法的比较”等与生活相关的实验。这样可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实验原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其探究化学的兴趣,较好地落实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拓展课堂时空,抓好评价反思

拓展课堂时空,抓好评价反思,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补充。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学的目标、维度、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拓展教学时空,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教师要养成关注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报刊书籍、网络媒体等了解化学科技动态;引导学生深入科研单位、实验基地、厂矿企业、生活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调查报告、小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呈现学习活动;把对教学的评价反思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评价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否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是否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影响学校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相关调查,围绕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强调教师在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做好对学生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体育生活化教育的实施和贯彻,同时改善教学质量。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 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3. 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 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3]王世友,课堂教学生活化[eb/ol].http://blog.cer-sp.com/18892/791077/. 

[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5]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26—28. 

第4篇

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第5篇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程内容具有着复杂、繁多、陈旧和注重教材知识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觉得政治内容在生活中毫无用处。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现状,强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兴趣,选取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尽量展现学科内容的生成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生活是涉及多方面的,而高中政治学科包含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三个大部分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方向进行教学,将三大部分全面融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经济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题,结合政府职能、市场前景、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等方面考虑,全面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高中政治教学应积极打破一张嘴和一支笔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式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凸显政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很少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设情境、讲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需要新时代的高中政治教师吸取教训的地方。对于如何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实践运用法。实践运用法就是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银行业务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到银行办理存款、取款、转账等业务的作用,通过亲身体验银行业务来强化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政治知识的用处,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二,模拟情境法。模拟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情境来理解课本知识。例如,在学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消费者、营业员、保安、记者等角色,让学生表演一出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后的索赔和投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对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要积极改变那种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现象,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而科学地评价学生,做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师要按照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形式性评价的方式,结合观察、交流、测试、实践操作、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成长历程。总之,评价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待生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生活意识,在将考试作为一项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做调查报告、做研究性课题等对学生进行生活化评价,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不断提高,也强化学生的政治知识的学习。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政治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征,将政治教学回归生活,通过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和教学评价生活化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书本知识讲授向注重学生实际生活技能的方向转变,促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谷涛 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第6篇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二是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三是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回归生活

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到今天,对物理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阐述的物理实验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同时新课程提出实现物理实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思考与创新、实验理论与生活,以实验本位、物理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生活进行有机地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

物理实验不仅使学生直接地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实验的教学还比较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把原理、结论讲给学生听。这种教法的最终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末能有机结合。一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演示很感兴趣,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对所做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技能,以便理解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二、思考与创新

怎样才能把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思考与创新相结合?在大力倡导生活化实验验教学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立足生活对物理实验教学作一些拓展和延伸。在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验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知识和技能是物理实验的必要的基础,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在物理实验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则是物理实验发展的趋势所在。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实验的生活化表现,懂的利用自己生活中物品区设计实验,懂得用生活中的实例去验证试验,这样不仅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验一:力学实验

高中理学最有特点是摩擦力学实验,学生在学校通过学校准备的实验器材做完了这些实验,了解了其中的实验原理,这个过程在他们看来是在一个虚拟的假设完美的空间里完成的,倘若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向现实生活,给学生一辆他们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让学生阐述一下自行车的受力情况,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可能会提出: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自行车的坐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普通自行车下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自行车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属材料替代?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思考的问题不止在摩擦力上,这样一来不仅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学习物理全面性。

实验二:“原电池”

我们都知道“原电池”概念抽象、难懂。它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基础,学习原电池原理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换角度来看,原电池原理跟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电学基础密切相关,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物理实验。本实验教师会从氧化反应的学习开始,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观察铁丝,铜丝分别放到稀硫酸中的现象,以及铁丝和铜丝上端接触放到稀硫酸中的不同现象。这些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的生活化做了铺垫,有酸?有金属?便可以发生反应,大胆的设想想,学生开始试验“水果电池”他们成功了。因为水果中有大量的电解质(即含有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如苹果、香蕉中富含钾离子,它带正电荷,而且它们还有氯离子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果铜片、锌片插入水果中,则正负电荷就会分别聚集到铜片、锌片上,因此水果两金属片间就有电压。

实验三:物理学中能量转换实验

物理学中能量转换的最著名物理实验是:钟摆实验,是把悬挂小球在线的牵引下拉到水平高度,然后让它自由下落,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小球的动能开始转换成重力势能,通过小球不同位置能量的变化达到小球的往复运动,直到小球停止,做过这个实验的学生都知道:课本上说的小球在运动受到空气阻力而导致小球停止的。小球的空气阻力是一种抽象概念,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研究这种能量的转换,不妨把视角转移到学生们都喜欢玩“过山车”游戏中,在过山车停止用电让其靠自身的能量转换来运动的时候,正是“钟摆实验”的“生活化”的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山车最后停止可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空气阻力的存在。这样体现了,让学生在娱乐中验证实验,在娱乐中取得进步的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理念。

物理实验回归生活的例子还很多,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实验时,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学习光的干涉,可以用方便袋来作为实验材料等。

总结

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善于引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实验、探究,使用学生生活中的物品去演示、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短期内可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期后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的“快捷方式”就是实验需要回归生活,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知识与技能。我们知道,只有回归生活,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和切身体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兴趣 化学 策略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教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教师可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教师要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成为信息的运用者,教师要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教师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论、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等,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教师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第9篇

长期以来,小学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偏重“科学世界”,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导致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数学课,觉得语文课“老一套”,数学课“太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与生活的沟通,固守旧有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导致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能力目标被不断放大,思想和情感目标则成为点缀与装饰。课堂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在生活大课堂中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形式上的模仿与套用,由此,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数学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教学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改革源于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与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呢?“回归生活”就是对人的每时每刻所经历的感性世界的崇尚。只有把握住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向,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树立“生活数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研究与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生活化的课堂特征,操作结构和教学方式,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注重生活体验,探索社会生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构想及实践。

基于上述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审视和反思,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生活认识论、活动建构理论为依据,我展开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构想,并进行了操作实践。

1.整合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广泛引入,使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些课程学习的资源不仅来自教材,而且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我们认为,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学生更广泛、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学习。为了让动态、鲜活、感性的生活资源走进数学学习,拓展学科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我们开展了“师生共建”的学习实践活动。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努力突出三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围绕学习的主题收集生活素材,可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方式进行准备,在新课引入阶段或抽象、疑难的认知环节,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素材,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建立丰富的感性形象,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入。

②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的题例和文本,虽然题例的素材与情节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呈现的方式是文本化的、静态的。通过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用相关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为形象生动,教学氛围更加社会化、生活化。

③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如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将教学环境资源与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整合,将学生自主探索、个性生成的对购物时应找回的钱的不同的算式,与学生对“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的不同算法的个性化的理解有机整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活事实的理解和表述,与规范的数学结论的导出和建立有机整合,将生活数学和书本数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丰富中完善认识,在历练中建构理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知识总是要适应于它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或在适当的情景中组织学习活动,促进知与行的结合。利用情境进行学习活动是课堂生活化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现实的环境或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其所学的知识,我们精心组织、科学引导,促进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

3.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呵护与现实存在的尊重。生活化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做到:营造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信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激发学生走进生活探究实践的欲望,欣赏学生的生活实践成果。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教育实践,生活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为:

1.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科学把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感悟、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学生感性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形成“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

2.把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素材、情境、实例、经验、延伸这一组关键词,使课堂教学进程凸现浓浓的生活化情韵。

(1)捕捉生活素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

(3)采撷生活实例。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生活原型与课本知识之间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

(4)激活生活经验。基于经验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显著的特征,生活经验是学生感知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

(5)回归生活实践。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验证、运用与发展。

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操作个案、案例和教学片段,学生拓展实践学习作品,教学论文。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开发利用资源,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向生活世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与用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素养获得提升。教学实验使教学直面学生的生活,能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强,形象化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需注意的事项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开放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并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

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1.在操作实践中发现。为了学生在学习教学知识的同时能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趣味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教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趣味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量一量课桌、教室、篮球场等的长和宽,计算面积等。又如,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后,可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通过这些模拟性的趣味实践活动,能使数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

2.在实验操作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和态度。如在圆锥体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柱、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

3.在调查应用中发展。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大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殊的应用价值。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学校门口各类车辆的流量,查阅各类尾气污染的资料等。然后,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写出《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的小论文。在数据解释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更能提出许许多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境、发现数学。要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开放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实施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却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

第11篇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

以板书为主,以模型为辅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落伍了。因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多重并举,即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加以多媒体的应用,使两者结合起来。比如教材中的杂化轨道,这些内容理论深奥、抽象,很难理解。我们通过多媒体的声、光、图、文地运用,使这些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变成直观的、清晰的、动态的、宏观的。如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碳的杂化过程,教师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资料,将碳的SP34个SP3,SP23个SP2,SP2个SP杂化过程制成课件。教师上课时先讲解,板书,再放映课件,这样由静止的变成活动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了碳的杂化过程,形象逼真,学生们反映效果很好。这样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兴趣

要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兴趣,除了上面谈到的多媒体教学,还要根据所教内容把有关的一些生活素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如防晒霜的成分及防晒原理,好玩的变色太阳镜,好吃的苏打饼干;还有冬天用的暖手袋,除了电暖宝,还有更为安全和环保的可反复使用的暖手袋。这种暖手袋除了装有乙酸钠过饱和溶液外,里面还有可以弯曲的金属片,当金属片被反复弯曲时,产生的轻微振动会使乙酸钠结晶,这是一个放热过程,袋子就暖和了。用过的袋子在沸水中加热后,晶体吸热重新溶解,回到过饱和溶液,可以再次使用。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例子,让学生感到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具体有趣的事实,使学生觉得学习无机化学用途广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验教学

Chemistry是化学,麻省明院士把chemistry分成Chemistry,这门学科就是try!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的教与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且难懂难记,但通过化学实验的验证后,可使学生获得具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怎么鉴别所吃的食盐是不是碘盐,只要根据我们学过的碘和淀粉的颜色反应知识就很容易辨别出来。所以通过实验不但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生活能力。

四、改变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考试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以前我们一学期只考一次,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必须得改变,不能做“一锤子买卖”。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如学习态度、作业、实验操作、小测验,提高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第二,是在考试内容上改革。考试的内容除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自学及综合能力。如有一题:谈谈渗透压在医药卫生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这个题目不是简单的简答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论述题,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日常生活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既温习了化学知识,又加深了解了渗透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综上所述,教师要上好每节课,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作者:张会芬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12篇

摘要: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幼儿园“做中学”活动中,让低年龄的幼儿在情境参与中与环境发生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产生游戏性体验,充分发挥“做中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对幼儿终身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做中学 环境情境 问题情境

一、概念界定

1 情境教学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发幼儿一定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建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的类型

(1)问题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活动内容向幼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2)环境情境,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创设实验角,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验情境,从而使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互动,并通过动手做的方式,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二、研究内容

(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孩子,关注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年龄的限制,尤其是小班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容易关注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一些事物。而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许多事情开始需要自己动手去做,因此,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小手就有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我们结合自己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认识小手,知道小手能做许多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了“做中学”活动——玩盒子,通过玩盒子让孩子感知小手本领大,会开各种盒子。我们设计了“捉迷藏”的有趣故事情节,请幼儿帮忙把躲在盒子里的小动物找出来,激发幼儿探索开盒子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敢于大胆探究的能力。在大胆探索中,幼儿观察、判断、迁移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促进与发展。

(二)结合活动内容,探索运用适宜小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情境

1 环境情境

(1)美观而富有童趣的环境:小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在“做中学”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比较弱,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首先就需要美观、富有童趣,能够吸引孩子参与活动。教师宜采用孩子熟悉的、具有亲切感的图案,如采用班级的标志、孩子喜欢的图案或者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等。这样对每个孩子来说,整个环境就显得很亲切,很愿意亲近这个区域。其次,小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整个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呈现给孩子。

(2)便于孩子操作的环境:“做中学”活动区以幼儿操作活动为主,而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创设一个便于幼儿操作的环境情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活动随意性强、玩过玩具后不会物归原处的特点,创设了“盒子宝宝的家”的环境——对应每一份材料,制作了“影子”,粘贴在展示台上,创设了“找影子”的游戏情景,便于幼儿根据盒子的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寻找相对应的位置。既能使整个活动的开展井然有序,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将观察、比较、对应的内容巧妙地融合进去。

(3)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环境:大部分时候我们老师会觉得,环境情境创设好了,似乎就大功告成了。然而事实上,一个好的环境情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具有生命力,会随着孩子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孩子的丰富而丰富,会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玩盒子”的单元活动中,教师先在集体活动的中,投放了一部分盒子,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操作的过程。在接下来的幼儿自由操作中,教师则根据幼儿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材料,从简单的寻找开关打开,到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拉、转、拨等)打开;从只需要一个动作,到需要几个动作结合起来才能打开等,一次次给幼儿新的挑战与探索的动机,让幼儿能在充分地探索中自主建构。

(4)生活化的环境:小班孩子年龄小,创设一个舒适的、生活化、家庭式的环境,将会让孩子更轻松、更愉快地投入活动。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选用的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盒子。同时,操作区域的设置上,我们也尽量生活化,允许孩子自由走动,自由取放,少了正式活动的拘束,多了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孩子能在比较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2.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孩子的注意力差,持续时间短,如果要让孩子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从两个途径入手。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以故事作为问题情境的导入,引发孩子的积极探索。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我们就以故事情境导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要和躲在盒子里的动物捉迷藏。故事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给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请幼儿来帮忙打开盒子,找到这些小动物。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孩子本着要找到小动物的想法,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孩子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专注和积极的。②角色化的问题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扮演角色也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内容。因此利用游戏中的角色,给幼儿提出问题情境,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表达的愿望。在“玩盒子”的个别化活动中,教师引导每一个孩子都来参与捉迷藏的游戏,在找小动物的角色引导下,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扮演着找寻者的角色,认真地观察、探究,不断尝试打开每一个盒子,找到所有躲起来的小动物。

(2)具体化的问题情境: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问题情境的提出,绝对不能是一个笼统而庞大的问题,年龄越是小,问题情境的设置就越需要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化整为零,将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拆分为几个小的问题情境,以一个个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孩子,以求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幼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顺利引领幼儿进行的探索过程。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最初的问题情境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盒子,找到躲在里面的小动物。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却发现多数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不能很好的关注教师的提出的情境。因此教师就将先前的问题情境进行化解。创设若干具体的问题情境“仔细看一看,这个盒子有没有开关?”“这里行吗?试一试。” “这里拉不开,还有别的办法吗?”“这里打不开,再想想还有其他地方能打开吗?”等等。由此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分解了问题情境,从而将问题情境具体化,让低年龄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而,使整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更有效。

(3)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回归于幼儿的生活。小班年龄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对于事物间的联系、认识的能力都很弱,因此要选择适合小班年龄孩子的问题情境,就必须紧贴幼儿的实际生活,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回归于孩子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实验而实验。

“玩盒子”的活动设计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开学初,结合中秋节主题,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月饼盒,在分享的时候,孩子对这些漂亮的盒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盒子怎么打开?”“我的盒子里面有小抽屉!”等,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孩子在这个极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始终饶有兴趣。也正是由于生活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孩子能很好地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大胆表述:“这个盒子上时效抽屉,我把抽屉拉出来,盒子就打开了。”“这个盒子还有拉链的,拉链拉下来,盒子就打开了。”等等。整个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对日常生活现象有了亲眼发现,亲身感受,亲历尝试的机会。

(4)能有效推动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问题情境:幼儿园的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弱,自我建构能力差,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当是层层递进,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与之联系,为幼儿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经验搭建支架。“做中学”活动“玩盒子”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将问题情境层层递进。第一次的问题情境是打开盒子,找到小动物。幼儿在这个问题情境下,探索发现了原来有的盒子是拉的,有的盒子是转的,还有的盒子是掰的。第二次的问题情境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有了递进:在幼儿有了第一次打开盒子的经验之后,重新调整了材料,投放了一些较难打开的盒子。孩子在再一次的操作中了解到原来有的盒子需要找到开关再打开,有的盒子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才能打开,还有的盒子需要很仔细才能找到打开的地方。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操作中不断地建构着新的经验,而帮助孩子建构新经验的支架则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递进性的问题情境。

(5)前后呼应,具有连贯性的问题情境:孩子需要在一个连贯的情境中活动,低年龄的孩子对于操作活动容易疲劳和分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致性情境,帮助孩子保持探索的欲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情境中,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情境的前后呼应与一致性。

在“玩盒子”的活动中,教师一开始就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集体活动之后的个别化操作中,教师继续以捉迷藏的游戏口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利用了一致性情境,让幼儿始终以游戏者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发现,孩子对介绍被自己找到的小动物津津乐道,充满了自豪感,孩子探索的兴趣很快被再次提升,探索的欲望也被再一次有效地激发。

三、问题与不足

通过“做中学”活动“玩盒子”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情境教学对提高小班孩子探索活动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到对情境教学的研究还相当粗浅,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梳理和完善,同时,在“做中学”活动中,对情境教学在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实施和运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地方。特别是在实践中,我还有很多的困惑,仍需要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如何真正地了解低年龄孩子的特点,更好地从孩子的视野出发,继续开发和实践适合小班孩子的“做中学”课程。让孩子能从小接触科学,喜欢科学,从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实事求是、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合作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都将是我今后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eihg Chiarelott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dd E.Kemp设计有效教学(第4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韦钰,Rowell.P.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占兰,沈心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蕾,上海市静安区常熟幼儿园,高级教师。

点评

创设情境,聚焦研究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动的科学实践。同时,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与生活密切联系,做到活学活用,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作者重点分析了低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以“玩盒子”活动为例,提出了多种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方法,并与后面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了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