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22:1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研修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骨干支教 理念接力 行为带动 反思跟进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一些学校的薄弱学科发展,桥东区教育局实施了骨干教师支教工程。2009年6月,把省、市级骨干教师派往各校,尤其是偏远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支教一年,逐年轮换。连续两年派出支教教师19人,涉及中学物理、化学、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10个学科。这样的支教机制帮扶的是学校的薄弱学科,成长的是教师自身。骨干教师支教工程实现了用一个人带动一个学科,引领一支团队,影响一所学校的理想境界。
一、理念接力――注入新鲜活力
支教教师在支教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一是举办理论专题讲座;二是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三是上好示范引领课,构建教学模式;四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并在个人工作室记录支教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触发的感想,与全区共享。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来,多次开展经验交流互动活动,将自己学习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好方法、成功的经验一一进行汇报展示。如支教教师的《支教一年苦与乐》和《多捕捉育人的蝴蝶》的经验介绍;所作的《幻灯片的制作与使用》讲座,提高了全校教师使用电脑的技能、技巧以及自制幻灯片的能力;引领学科教师的《如何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受援学校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高效的备课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行为带动――做实专业引领
承担管理工作――这些骨干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着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受到好评。有的教师承担起了教导处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学科教学、校本课程、辅助完成各级检查验收、组织师生家长读书活动:有的老师承担了受援学校实验仪器室管理工作,在省教育督导评估中规范实验室管理,顺利通过验收,辅导学生参加桥东区实验操作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有的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和备课组长;有的老师担任了起始年级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任务,他们与组员一起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及反思,开展了一次次有效的教研活动,逐步完善了备课模式,尝试新的改革,为带出一支支优秀的、过硬的团队努力工作着。
开展课题研究――与支教学校老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有的老师带着课题来到了受援学校,有的老师协助受援学校申请了“十二五”省级课题,在课题中他们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而提高了支教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课堂教学实践――讲授不同类型的示范课,指导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的老师通过数学学科的概念课、图形课、复习课的不同教学方法,向全校教师展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朱洁老师每天听课、评课进行问题诊断;有的老师做不同年级的示范课、视导课、组内研究课,指导五年级专题备课;有的教师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课、说课及评课、撰写课后反思。有的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认真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打造优质常态课,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
结对协同共进――与受援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对,进行备课、讲课、评课、议课一系列活动,为对子做示范课、引路课。由于他们的引领作用,使所在的教研组的整体研究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反思跟进――经验总结提升
支教教师在扎实做好支教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积累工作经验,通过积极撰稿、出简报、支教日志、支教心得等形式,与全区教师分享支教经验。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科研智慧;生成阶段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99-03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近20年来,中小学教师研究实践(即草根实践)中不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素材(事实、经验等)。如何从这些有价值的素材中,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普适思想彰显出来,使之成为可分享的科研智慧资源?值得深思。这里的科研智慧是指一种自我研究的能力,即指对鲜活的、具体的复杂情境和过程,有清晰的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并进行合理性的论证,以减少研究和行动的谬误。根据我们的经验,科研智慧的生成需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潜隐到显化的意义建构过程,呈现出积淀、审视、表达三个阶段。本文以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探索为例,阐述草根实践中科研智慧的生成过程。
一、智慧孕于积淀
先是积蓄和储存素材(事实、经验等),然后消化和内化感知所得的信息、操作所得的经验和理解所得的观点与思想,这是获得智慧的源泉。
1.留心观察,寻求事理
我们有意关注外部世界时,才有可能从形形的信息中发现其意蕴所在。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探索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随时随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观察时要做到视域广、视点小,在观察中学会追问和思考,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事件中悟出其内在的价值。关注方法有随笔、摘录、拆剪、复印、电子存档等。如,教育科研是上世纪末才延伸到中小学校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伊始,因缺乏经验就“照葫芦画瓢”。自然沿袭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结果让中小学教师对于研究仍是摸不着边。如课题申报方案难以合乎立项评审要求,开题报告与申报方案几乎一样。课题中期检查不知准备些什么。结题鉴定偏重理论性而轻视实践性,教科成果评奖标准理解偏差较大,等等。因此,机械套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做法并不适合中小学教育科研,其中的奥秘需要我们以独特的视角去寻找答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中给予整理与总结。
2.潜心阅读,吸取精华
文献有助于弄清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发现自己所研究问题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也使自己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灵感,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观点。阅读要广泛涉猎,做到点面互补,或精读深究、力求甚解,或粗略浏览、大致知晓,并能从容取舍、自如应用。特别是专题阅读,要注意循序渐进,边阅读边反思,从中吸取精华。如通过阅读有关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文献,参照一些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使我们认识到中小学教师研究更多属于实践性研究,是融研究、学习、培训、教学为一体的探索性实践。实践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是一种富有个性的研究,况且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职前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主要是着眼于引导教师自我研修,把研究与学习、教学和自身专业成长密切结合起来。
3.用心实践,体悟本质
要留意自己的科研行为,即使娴熟自如,也不可满足于现有方式,应关注其不同时机或情境下的差异,主动超越自我,勇于探究和尝试新的方式与策略,寻找内隐的本质理念以及产生功效的根本原因。实践中每一个行为都孕育着智慧,关键在于是否用“心”。而只有蕴藏着智慧的实践,才能丰盈心灵世界,真正成为一种积淀。
如:①基于对教科规划的新认识,针对中小学教师研究可能的薄弱之处,结合我们的科研管理实践操作,把中小学教科规划课题分为申前(预案)论证、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等管理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评价性质作了区分,强调管理的侧重点,构成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机整体。②随着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深入与普及,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出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化,于是有些地方根据经验从其中划出一类小(微型、个人)课题进行管理,有其特殊意义和价值。
二、智慧成于审视
如果说,积淀更多的是在意识和观点层面上的东西,审视则是寻找它们合理性的依据。要提取解决某一科研问题的智慧,使其成为实用的策略与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审视。批判性考察理念、观点的合理性,力求反思平衡,减少谬误,取得客观性的结论。这是一个缄默知识显化的过程。
1.纵向审视,原点追问
面对事实,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原点追问,思索深层的根源,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合适的结论来自所依赖的正确前提,错误的证据无法证明所提出的结论。进行原点追问,就是要搞清楚支持结论的前提正确性和推理合理性。
如:①我们对中小学教科规划课题各个管理环节,有必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关键事件”逐一进行梳理。只有明白了各自的“概念、目的、属性、路径、方式、产品”,指导与管理才能有的放矢。②尽管大小课题只是相对而言,都具有“预期一行动一收获”系统,倘若我们从研究总体特征、路径和各式文本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它们在“课题研究的期待、研究者的条件和对时空的把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把草根课题分为大(常规、主干、综合)与小(微型、个人),进行分类指导与区别管理。
2.横向审视,合理借鉴
对某些比较权威的教育科研理论或者比较普及的方法策略等,不是盲目迷信、全盘接纳,而是保持虚心学习、辩证理解、批判吸收的态度,以求有独特的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教育研究离不开对他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但在学术辩理过程中不能曲解他人的观点,而是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来帮助自己建立科学的论证体系,以取得可信的结论。
如:①在梳理各管理环节的过程中。会发现“申前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基本上是研究者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活动,更多属于形成性评价,可归之为“课题论证”;“立项评审、结题鉴定、成果评奖”,基本上是研究过程中的仲裁活动,更多属于终结性评价,可归之为“课题审定”。②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得大小课题辩证关系是“大课题微型化”和“小课题系列化”。大课题微型化,即把大课题按内在逻辑结构分解或转化为教师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小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各个小课题的集合就是大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系列化,即教师有意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拓展或深化另一研究“点”,逐渐使自己的研究形成系列,串联一系列小课题成果成就了某一主题的大课题。
3.竖向审视,准确把握
竖向审视,主要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普适性考量。适用于不同情境下的科研智慧都有一定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只有通过全面、立体的审视,追寻理由,找到共有的东西,形成共识,这样才能使在特殊视角下产生的科研智慧对相关科研行动具有普遍的指导力。这也是科研智慧客观性的基础。
如:①可把同属“课题论证”的“申前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从“界定、目的、论证内容、思维路径、产品、组织者”等方面进行比较;把同属“课题审定”的“立项评审、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从“界定、目的、属性、审定材料、审定方式、评判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课题论证”与“课题审定”从特征、本质、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这样厘清了各自的功能与要求,大大提高了科研指导与管理的针对性与操作性。②我们受大小课题辩证关系的启发,针对“教师往往各自为政,选题分散和研究重复比较严重,以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难以开展”的现象。通过“自上而下分化、自下而上聚合、上下互动对接”的方式,及时分化学校课题或整合教师自主课题,把这些研究领域相近、彼此互有联系的分(子)课题,依靠所共有的一定研究领域(主题)这根纽带联结成一个校本课题群。根据点与群的相互关系,实施“统分结合、领雁主导、适时提炼、多元推广”校本课题群的管理机制,这样就能集中力量协作攻关,形成学校的品牌优势和群体特色。
三、智慧亮于表达
让成熟的智慧依托典型的材料。借助合适的话语方式“亮相”,落脚于言说或文本的表达。这是共享、传承所必需的。如何表达才能赏心悦目、发人深省呢?
1.结构适切,合乎逻辑
应根据实际进行了何种研究、手头拥有了哪些素材、形成了怎样的智慧,以及自己所擅长的写法等选择合适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通常都有其普适的结构范式,如案例在叙述实例或描述情景之后揭示其蕴含的理念或意义即可:专题总结通常是“总分总”结构,这要考虑阐释是否严谨,合乎逻辑。如,对于课题管理每个环节的专门阐述,应围绕操作节点展开,并结合案例有针对性说明。《对中小学教科课题开题论证的再思考》的提纲如下:
一、开题论证的功能
1.蓄势待发 2.集思广益 3.运筹帷幄
二、开题论证的组织
1.提交开题报告 2.召集论证会议 3.修改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的撰写
1.重新审视研究的切入点 2.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3.整体鲜活,形象生动
通常有演绎举例(将有关原理和要义推演为实践的具体做法);归纳提升(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概括成普适结论);类比迁移(从其他领域或事件中发现与自身实践的内在联系,迁移归纳出自身领域的实践理念和策略):隐喻外显(借助故事映证和凸现相应的教育主张或教学策略);反例佐证(从某种与既有观点、策略构成明显悖论的事实中,揭示出另一结论借以推倒既有观点、策略)。当我们以巧妙的构思统率丰富的题材去进行经验总结时,作品方能丰满,智慧方能拥有优雅的“外形”,活泼的“体态”,感人的魅力。如,《中小学教科规划课题过程性管理操作表解》全部用表格形式阐述,各方操作要点既简洁又一目了然。提纲如下:
一、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题论证
二、基于终结性评价的课题审定
三、课题论证的会议程序
四、n题审定的组织程序
五、课题的论证与审定之比较
其中“五、课题的论证与审定之比较”如下表。
3.语言灵动,亲近实践
按时空逐步扩大、意义逐步加深的顺序层层推进,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语言有条理能文顺其眼,有诗意能情动其心,有哲理能意启其思。如,《望闻问切:深化课题点评》。在教师研究过程性管理中,科研指导者与教师“面对面”时都要用到课题点评。如何提高指导者的课题点评艺术呢?我们把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疗手段(并列关系),迁移到了课题点评上(递进关系)。
一、望――细心解读文本
1.读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读出研究规划和逻辑结构
3.读出研究局限和存在问题
二、闻――静心倾听汇报
1.理解发言者的内容 2.捕捉发言者的闪光点
3.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三、问――耐心征询疑难
1.从课题研究的缘起处咨询 2.从课题研究的特色处设疑
3.从课题研究的困难处发问
四、切――用心点拨沟通
1.点拨关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2.点拨关注研究问题的梳理和解决
3.点拨关注研究案例的讨论和开发
还有一类是用不同于纯粹逻辑性语言的生活语言来表达,通过生活化的叙事方式来进行阐述,乐于被教育实践者所接受。如《我们是这样吸引老师参与合作的》,全文借助于合作“意愿、任务、规则、效益”四要素的分析框架,以《教师课题研究精细化指导探索》为例,通过讲述基层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的故事,来阐释合作要素之把握。提纲如下:
一、合作开端:主体的意愿
1.差异使合作有了契机 2.共同愿景促成了合作
二、合作期待:分解的任务
1.系统分解研究主题 2.明晰彼此的分工与责任
三、合作行动:共享的规则
1.践行共同约定规则 2.置研究成果于试用中
四、合作收获:互惠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