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16:4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市**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现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20*年度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
7.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中小学多媒体进教室比例要进一步提高,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装备一批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8.促进农村科技均衡发展。组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施百名名师下农村学校开展助教服务活动。全面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本适应从业需要。扎实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各种培训25万人次。建立农科教项目示范基地,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实施项目50个,培训项目推广面积10万亩。
一、深入开展“星级”创建活动,学(协)会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继2005年开展“星级”学(协)会创建活动后,今年,各学(协)会把创建活动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抓手,以创建为纽带,不断拉高工作起点,提高工作质量。区财会学会继续推进“五好”分会评比活动(五好即一是组织建设加强、学组活动开展好,二是继续教育深入、会员素质提高好,三是爱岗敬业显著、服务经济成效好,四是诚实守信廉洁、财会人员信誉好,五是维护合法权益、会员之家建设好。),组织8个分会开展明争暗赛、争先创优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评比,很有成效,既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又得到财政局的充分肯定。区监察学会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在广大会员争当学习型会员的活动,引导、组织广大会员学理论、学业务、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调研为基础,以探索新形势新时期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主旨,带动广大会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很好的实效。区医药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会员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活动开展很扎扎实实、并朝着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区农林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服务“三农”为方向为重点,年初工作有计划,每月工作有安排,主要工作有专人负责,主要活动常年不断,主要会员有定向职责,并且投入较多的资金,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区桃农学会针对面广量多的桃农急需技术服务的情况,把创建的工作落实到为桃农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上,深受桃农欢迎。区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在创建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成效显著。区环境科学学会、区计量学会、区蔬菜协会等学会在创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总体上看,2006年学会工作的活力增强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学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
(一)全方位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科普宣传也是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科协的组织和统一部署下,各学会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开展了服务“三农”、区第五届“双科周”和“9·17”全国科普日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区科协组织区农林学会、医药学会、环科学会等学会,携带各类科普资料,充分利用庙会、集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下乡服务活动,先后在堰桥、阳山、玉祁、洛社等镇开展科普集市活动。参与科技人员达100多名,共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万余份。区农林学会还专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编写了“水蜜桃无公害生产技术”、“水蜜桃全年病虫害防治日历”等技术资料,受到广大桃农的热烈欢迎。
二是“双科周”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结合自己的业务编写了相关科普资料,撰写了有关科技论文,举办了不同规模和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科技报告会和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科普画廊、宣传标语、横幅和科普宣传车等载体,以讲座、板报、科普挂图、开培训班、外出参观、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三是“9·17”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拉出横幅10多条,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应。此外,区科协带领区医药学会等单位送科普进社区,在堰桥镇新惠苑小区摆摊设点,为小区居民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科普大餐。
(二)各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稳步推进科经结合
惠山区科协组织各学会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做好“金桥工程”和“厂会协作”工作。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通过组织牵线搭桥、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推进技术进步,使这项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成效化的方向发展。今年的“金桥工程”、“厂会协作”工作,以“百名科技专家‘民企’行”为主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度惠山区共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6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7项,如惠山区环科学会与石塘湾综合污水处理厂和杨市污水处理厂的协作项目;共组织验收了“厂会协作”项目14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4项,如惠山区农林学会和江苏农科院的水蜜桃全园套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效显著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学会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普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06年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做了大量工作。联合下发了《关于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的通知》(惠教发[2006]29号),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据统计,全区共有24所中小学参加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6584人。在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小制作比赛中,共有8587人参加;在科学小论文竞赛,参加人数达5688人。今年四五月间,区科协还会同其他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次科普征文比赛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其中有1000多名学生撰写了征文,其中,53名学生和20名指导老师获奖。全区各校特别是省锡中等学校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区各校组织科普讲座13次,参加人数11713人;组织科普知识竞赛8场,参加人数达4052人;有2所学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4所学校建立科普网站或气象站;各校还普遍开展网上读书活动。阳山中心小学顾芳老师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洛社初中、天一实验小学参加了无锡市科技实验学校的评比。
此外,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区科协今年还举行了向部分小学赠送科普图书活动(送科普图书进校园活动),向天一实验小学、阳山中心小学、钱桥中心小学、前洲中心小学等学校分别赠送了一批科普图书,为广大小学生送去了“精神食粮”,先后赠送了价值近万元的科普图书4000余册。
三、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成效显著
(一)技术培训富有成效。各区属学会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110余次,14000多人得到了培训。土地、质监、医药、质量、桃农、蔬菜、纪监、农林、环境等学会今年开办的培训班最少的3期,最多的达30多期。区财会学会常年办班不断,累计培训达9000多人次;区农林学会今年共办班30多期,培训人数达2500多人次;区蔬菜协会今年共办班9期,累计培训菜农600多人次;区医药学会还举办了妇产科和中西医结合等学习班,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来授课,有12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听讲。
(二)学术交流有声有色。各学会结合实际,举办了一些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扩大学术活动的影响力和受益面。区医药学会仅在本年度的年会上,收到学术论文35篇,其中,10篇优秀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纪律监察学会收到学术论文近30多篇,并计划再出一本学术专著。区农林学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专人专题交流,今年收到论文近50篇;区环境学会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术研讨,收到论文17篇,区财政会计学会第一分会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有10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水利农机学会、质监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单位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今年来各区属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6场次,1260多人参与了学术交流。惠山区科协把学术交流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全年组织各学会举行学术交流130余次,有10000多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200余篇。学会举办各种咨询活动160余次,有20万人次进行了咨询。今年5月双科周期间,区科协会同环保局、科技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和“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优秀科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推荐稿264篇,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提名奖30篇,并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书名为《创造未来——惠山区科普论文集锦》,各学会所推荐的论文在评选中都获得了好成绩。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真抓实干
(一)强化组织力量。学会组织建设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基础,惠山区科协十分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在区科协的指导下,区农林学会等单位顺利换届,区纪律监察学会、区微循环学会、区鸭业协会相继成立,另有区花卉苗木和鳜鱼2个协会尚在筹建中。此外,各学会通过换届选举、争取经费支持、成立分会、学会小组等形式,大力发展会员,2006年度共发展会员3000多名。惠山区蔬菜协会为帮助解决菜农销售难的问题,专门召开了二次农企对接座谈会,6户蔬菜大户与华顺公司正式签订了定单,年销售蔬菜达200吨,发展会员100多名。
(二)狠抓制度建设。为了确保区科协的工作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组织开展常规性工作之外,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区科协除定期召开办公会和有关会议外,着力抓好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每季度的工作例会。从今年一季度起,每季度召集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人参加工作例会,通报区创建工作情况、部署下阶段主要工作、各单位交流工作情况等,使学会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
(三)明确考核机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今年区科协继续在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开展创建“星级”学会活动,该活动明确了学会年度工作中的十几项硬性指标,丰富了学会工作的内容,对学会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区财政会计学会、区医药学会、区环境科学学会、区水利农机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学会依据创建标准,都积极开展了“星级”学会的创建活动。
2007年整体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科普创建目标,着力开展科普创建活动。
2007年是我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正式启动之年,区科协学会工作将继续围绕创建目标,来策划和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努力与创建工作相衔接。要按照创建要求,一方面深入开展“星级”学会的创建工作,继续拉高起点,提高标准,以“星级”创建促科普创建。一方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继续开展好各种科普实践和科普服务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大力扩大学会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效益。要按照今年印发的创建工作台帐,做到任务、职责和考核要求三明确、三落实。
二是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动员各学会围绕全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支持学会举办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展示相结合的展览交流活动,配合会展经济,发展科技会展业,努力打造活动品牌。
三是继续发挥好为经济建设架桥服务的作用。
发挥学会各自优势,广泛开展“金桥工程” 、“厂会协作”等活动,对上年度的对子和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推动区科协会同区级学会联合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活动,选择企业或重点选择有关项目进行技术服务。
四是继续加强完善学会组织建设。
2007年区科协将以改进和加强对学会组织和学会活动的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学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通过改进管理和加强服务,引导学会适应形势发展和需要,加强学会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继续实行星级学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工作。
1、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
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2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
2.1、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2、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2.3、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3、《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1、编辑出版单位不同:《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3.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
3.3、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 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3.4、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 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3.5、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3.6、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3.7、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
《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
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有40.62%经常或较多阅读专业教学书籍和杂志,但坚持长期订阅教学杂志的教师只有6.25%;40%左右的教师较多使用网络和多媒体,44%左右的教师经常或较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节;58.59%的教师经常与同事交流合作,另外有80%左右的教师遇到疑难时倾向于向老教师请教或自行解决,极少向大学教授请教或集体讨论。此外,坚持每天或每周反思并记录的教师不到五分之一。科研情况由表5可见,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有撰写论文的意识,但74.22%的教师近3年来没有公开发表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且由于自己感兴趣而写的也是凤毛麟角。66.41%以上的教师没有主持过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课题,58.59%的教师未与别人合作参加过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课题。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情况,一半以上是首次或第二次参加培训,且参训的级别以国家级和区县级居多。此外,被调查教师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情况不容乐观,超过70%的教师从未参加过相关教学研究或学术会议。
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存在缺陷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极富发展潜力;但是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稀缺,这就造成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缺乏,基本概念模糊,对科学方法存在错误理解,畏惧实验操作等问题[1]。他们对专业知识较为熟悉,但是整体知识结构不够均衡,教育研究方法和哲学艺术知识欠缺,其中尤以科学发展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外语、科学方法论和HPS(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等知识最甚,这势必导致教师的科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够透彻和深入。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良好,科学仪器制作与改进能力最差,在组织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开发新实验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表明他们缺乏科技制作和实验改进相关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专业发展途径不完善,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很少坚持订阅杂志以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遇到疑难时解决问题方式相对单一传统,很少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他们缺少自我反思及教学创新的勇气和动机,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循常习故。
当然,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可能会造成这些现象,包括自主意识强烈和环境平台构建不够良好等[2-3]。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较强,但是部分教师也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他们大多有发展的愿望和信心,但需要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专业发展规划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专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科研能力薄弱,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机会较少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多比较强烈,但是科研动机比较被动,多数教师是为了评职称而进行科研,真正源于内心求知和探索的很少。除科研动机外,理论知识的匮乏和科研方法的不足等知识能力结构上的缺陷也是造成科研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丁邦平总结了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七种类型,包括小学科学教育年会与观摩课和小学科学教师国家级培训等,其中六种涉及到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4]。河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如果不改变这一现象,这将会是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建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小学骨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夯实原有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吸纳储备海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还应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能力考核和技能竞赛等途径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可以通过培训、竞赛、公开课等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
河北省的相关培训部门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和诉求,开发出针对性培训课程,如发展规划指导、实验教学技能培训等;对于发展意愿强烈的教师和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可以邀请专家提供点对点或一对一指导。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为教师进步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认识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并通过专家指导和各种讲座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此外,学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应从长远着眼,为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相关培训“开绿灯”,支持小学科学教师的学习和进步。完善相关政策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相关性[5]。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相关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发势在必行[6]。相关政策的支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各级部门和学术团体,如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等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发挥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作者:张晓莹 林长春 梁国明 吴育飞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 浅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看法 的三大志愿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发现 做自己职业的“艺术家” 在模仿中创新 西部大开发中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的用户需求研究 元情报学:2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 论西部地区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资源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文献检索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外如何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浅谈儒家轻视自然科学的原因 浅谈自然科学教材改革 谈自然科学中的平衡 自然科学教育研究 浅谈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自然科学的元老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世纪信息化视阈中的医院档案管理研究 自然科学地方文献论析 BioLand 21世纪的科学美肤专家 21世纪科学不该沉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由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供,数据库包括授权专利数据库和申请专利数据库两部分。授权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790年7月31日至今的美国专利,申请专利数据库对2000年11月9日起递交的专利申请进行公开,从2001年3月15日开始正式出版专利申请说明书。
专利检索可以有两种途径进行,即字面检索与字义检索。
字面检索,就是指通过输入某个关键词,检索在文本中带有该关键词的专利申请文件,这是大家比较常用的检索方式。
字义检索,就是指对某个意思表达进行检索,得到所有文本中包含该意思表达的专利申请文件。这种检索方式比字面检索的漏检率低,但比较费时费力,而且还涉及到一些专业的专利知识。
3文献检索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文献检索对于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过程的起步)、科研项目立项等工作而言是高级“参谋”[5],可以发现学科最新发展方向,能高效、全面地掌握有效信息,可以有目的地、系统全面地获得某一主题的有用信息,在浩淼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避免做重复无效的工作,对科学研究提供直接帮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研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3):91-95.
[2]孙中泉,王丽文.简析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与学术论文投稿警示[J].冶金信息导刊,2000,(03):44-46.
[3]唐伟明.提高科技论文被EI和SCI收录的技巧与方法[J].医学情报工作,2003,24(4):303-305.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事、物的总和,它涵盖了教科书、教师本身、以及学校、家庭等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材料来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小学的课本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编写者打破了以往课程设计的封闭性,把蕴涵着宽广学科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的课本,编写得简练扼要,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让教师自主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成为真正的课程研究者;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执教如此编写的课文,不仅需要教师拥有鲜活的教学经验,更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料来源。
一、结合本土资源与全球资源与语、数、外等工具性学科相比,综合课程与科技、文化、经济、生态等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形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地域资源,如璀璨的民族文化、瑰丽的自然特色、以及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等等,使课程来源呈现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等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适切性。而且本土资源存在于学校周边,教师容易采集和整理,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适合培养本地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此,当前许多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倡本土化,首选本地资源,甚至满足于本土资源。本土资源确实具有经济性和有效性等等优点,但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学习的知识比较浅近,但综合课程所蕴涵的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却极为广袤,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几乎蕴涵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地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基础。所以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开发极为宽广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多学科综合的范畴,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教育的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等方面的全球化,未来的人才必定在全球范围流动,进行竞争和合作。只有全球化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全球化教育的需要,培养全球化的人才。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应该在掌握本土资源开发的方法的同时,掌握全球资源开发的方法,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充分利用各个国家、民族乃至各个国际组织之间大量的开放信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课程资源和本土化课程资源两者之间,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整合,取得相对平衡。
二、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课本,力求贴近社会实际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贴近学生生活,但由于几千年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表达世界的方法越来越抽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概括为一系列的数字或符号。同时,由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性和迅捷性等特点,课本的编写者不得不将知识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引伸出来,组成概念、定律、原理和结论。由此,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陌生、遥远和枯燥的感觉,甚至难以萌发学习这些公式、定律的热情和信心,影响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中小学生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硕士毕业论文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有提高,以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三、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前,我国中小学采用文、理课程分别综合的方法,设置了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与综合理科《科学》这两门课程。但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的地位日益提高,导致学校教学对科学知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文课程受到一定的冷落。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对理科实验室的建设、对理科资料的积累,领导重视,教师的态度热情而严谨,而对人文学科的资源开发就相对逊色。在教学过程中,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泾渭分明,没有适当地融合和渗透。当前还有部分中学对热衷于考试升学,把开发课程资源的重点放在知识上,很少发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而传统的教学理念,由科学学科培养科学精神,从人文学科中培养人文精神。凡此种种,造成学生的文理分家、重理轻文、重知识轻精神,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割裂甚至对立。当代学校教学不能偏重掌握知识而忽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更不能促使科技理性的片面增长。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分析,打破文理学科界限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高度综合的中学课程,早已诞生;高校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并存。
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角度分析,世界范围内由于高新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疾病、环境、资源等等综合性问题殛待解决,因此,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能有失偏颇,更应该打破文、理学科之间的藩篱。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乃至知识与精神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有许多典型的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如爱因斯坦、波尔等大科学家既拥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又对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建树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正确认识、深刻挖掘,必定能够开发出融合文理知识,提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既具备求真、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又拥有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人文精神。
四、满足“预设”性和“生成”性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以前就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生成,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产生新的、合理的目标和过程,使学生获得非预期性的发展。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多样、评价体系复杂,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广阔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综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需要事先周密地规划、设计、安排,根据教师可以推测、预知的教学进展,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确保学生从已有知识推出未知知识。
由此,教学过程将产生许多不可预测因素,形成难以预料的矛盾。所以,教师不能固执地使用预设资源,而应该灵活地选择符合学生生成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促使学生自由、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获得最佳发展。
本人于xx年6月毕业于xx师范学校,同年8月进入xx实验小学工作。担任科学、自然专职教师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一年半的班主任以及6年的副班主任经历。参加工作后,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历进修,于XX年7月取得xx大学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证书,现正进行本科教育管理专业的进修学习。本人于XX年8月被评聘为小学一级教师,并顺利通过了职称英语考核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达到了参评小学高级教师的基本条件。下面就被评聘为小学一级教师五年来的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本人真心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时刻以育人教书为己任,为人师表。同事之间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工作上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同事团结协作,负责任地完成各项工作。由于在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工作、辅导学生等方面表现突出,相继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学能手”、“学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以及xx省“优秀青年科技辅导员”,6月份还接受了区教育局教研室对评审“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工作。
教育教学业务上,我始终将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我深入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展现。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和积累,我对小学科学教材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5年来,我多次参加全国、xx省、xx市以及吴中区的评优课活动,10多次承担校、区、市、省级对外公开教学以及研讨观摩课任务。所上的公开课,受到学校老师的好评,给省、市、区教研室的领导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XX年9月在xx市小学《科学》(三下)教材培训执教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得到了来自全省的科学教师、教研员以及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的一致好评。其中,XX年6月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科学优质课(教科版)评比获二等奖;XX年11月参加xx省第二届科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评比获一等奖;XX年5月参加xx市首届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评比获一等奖第一名;XX年10月参加xx市首届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XX年5月参加xx市吴中区青年教师评课选优获一等奖;XX年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综合能力竞赛”xx吴中赛区获一等奖。参赛的历练,缩短了我的学科成长周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要借今天述职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多次的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当然更要感谢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过我帮助和为我付出的人。
教育教学科研方面,5年来,先后承担xx省“十五”电教课题、参与学校的“十五”、“xx”主课题研究工作,今年又成功申报了全国“xx”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平时,勤于笔耕,撰写的《毛巾、枯树枝和网络》、《小学科学网络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思考》、《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让学生经历典型探究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等13篇文章在《信息技术教育》、《科学课》、《现代化教学》、《xx教育研究》、《吴中教学》等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要更多的人文性》、《注重实验要求发挥实验效应》、《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等28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此外,在xx市教科院胡春娜老师的帮助下,参与了小学科学同步探究的编写工作以及教科院承担的中央教科所子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的本校青年教师郁群燕在吴中区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中获得说课一等奖,在学校的“新苗杯”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
辅导学生方面,先后指导张健、徐晨骁同学获全国“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获一、二等奖;辅导的徐嘉、方马炯、吴熠昊、等14位学生获得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技协会组织的“金钥匙”科技竞赛一、二、三等奖;指导的学生方马炯、陆巍彬、姚悦辰获得第xx届xx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吴中区、xx市一等奖。
分管工作方面,在各位老师的信任与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器重下,XX年11月进入了学校教科室办公。分管学校部分教育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以及团支部工作,在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以及共同努力下,能正常开展各项教科研活动,不断壮大教科研队伍,努力提升教科研水平;为学校构建的校园网志以及学校网站在吴中区的评比中分别获一、二等奖;为迎接xx市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创办的网站获得xx市教育局以及其它兄弟学校领导的好评;个人创办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伟峰工作室两次被教育部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授予:全国优秀教育特色主题网站的荣誉称号;对于学校的团支部工作,我能团结好每一位团员青年,努力开展团青活动。如果在分管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都是学校各科室领导们的关心以及老师们的支持而获取的。
以上是本人的述职,对照小学高级教师的申报条件,我申报参评小学高级教师。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of medical doctor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SCI/EI; CSTPC/CSSCI;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某军医大学2005~2014年1655名博士的毕业档案,对博士以某军医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索引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收录论文,中文文章包括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and Citation Database,CSTP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收录论文]、申请课题、申报专利、参与编写书籍、参与国内国际会议及大会论文收录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某军医大学博士科研产出现状。
采用Excel 2007录入,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结果运用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1.1 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变化
CSTPC/CSSCI论文数量
2.2 申请课题情况
科研能力是博士生能力的核心所在,参加科研课题的申请研究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统计发现,共149名博士参与申请课题366项。课题类型以国家级课题为主,其次为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军队课题,国际课题比例较小(图3)。
图3 2005~2014年某军医大学博士申请课题项目构成
2.3 申请专利情况
2.4 大会发言及论文收录情况
2.5 参与编写、翻译、校正出版著作情况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博士综合科研产出水平逐年提升
统计结果显示,博士在校学习期间参与承担了某军医大学大部分的科研项目任务,在发表科研论文、申请课题、申报专利等显性科研成果上贡献突出。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现在在各科学领域探究真理、理智创造活动的能力。从结果来看,博士科研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发表学术论文上,在申请基金、专利、大会论文收录及著作编写等方面虽有成绩,但仍不够突出。而且博士之间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科研产出差别较大,如发表SCI/EI论文上,发表数量最多的博士达22篇,尚有一定比例的博士未发表过SCI/EI论文。同样的不均衡现象在申请课题、专利及参与著作编写方面亦表现明显。究其原因而言,一方面,受制于导师水平的影响。实践证明结构合理、 实力雄厚、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源动力[12],对博士科研产出有较大影响。长期以来,某军医大学积极打造尖端学科,塑造学科优势,忽略了小学科、小专业的发展,导致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生源质量即博士自身科研素养亦是影响博士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某军医大学博士招生中过多地强调了考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忽略了对博士自身科研潜质的考察,致使部分科研能力水平相对平庸的人员进入到博士队伍,影响了博士科研产出水平。
3.2 建议
3.2.1 强化科研创新要求,优化科研创新培养机制,促进科研产出质与量的良性结合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教育已形成规模,并处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的过渡期。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是支撑[13]。如果一个科研机构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阶段,其发表高质量论文越多,所得到的学术认可程度也就越高[14]。从结果来看,某军医大学正处于科研产出成果量变的积累期,并逐步迈向质的飞跃期。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速度与科研产出总量的增长速度还不相适应,科研产出各个方面与同类院校之间无明显差异[15],尚未形成自身特色,与国外医学院校差异较为显著[16],仍需不断努力,逐步缩小差距。
3.2.1.1 构筑、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个性 科研个性是科研意识、精神的统一,是社会、家庭、教育等因素作用形成的态度、行为特征。现实中,忽略博士自身个性,实行统一标准管理一直是我国博士教育中的弊病。杨振宁曾说过,中国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 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17]。因而,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因材施教,鼓励和发展个性,不能一味搞平均主义。要注重为科研优才提供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强化对科研优才的奖励和鼓励,营造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氛围[18]。
3.2.2 改善科研条件,强化科研产出保障水平
3.2.2.2 改善博士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保障 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博士研究生集中精力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助学金、奖学金的标准和发放比例,通过各项途径来保障博士生活质量,但平均下来仍低于地方最低生活标准,加上高昂学费的困扰,对于无收入能力的博士来说,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极为迫切。因而,应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基础上完善研究生“助研、助教、助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博士研究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博士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来。
[参考文献]
[3] 叶四桥,郑丹,王宗建,等.研究生科研活动与学术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4] 陈坤,.医学科研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贺石林,李元建.医学科研方法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6] 蔡学军,范巍.中国博士发展现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吴洪亮.创新型大学建设与大学的基本使命[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与社会科学版,2006,39(4):175-177.
关键词:综合实践 科技校本 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而实际生活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活动课中的实践能力只要包括实验能力、制作能力、调查能力,以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实验小学是浙江省示范学校,学校共有学生1300余名,教师员工100人,有着近百年的建校史。近年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学校在开展课堂内外科技活动和发展学生特长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在科技教育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坚持“以文化立校、以科研兴校、以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的能手。因此,学校除了坚持游泳体育传统项目外,着力在科技教育方面寻找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校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将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之中。
一、强化科技教育的意识,塑造特色文化
1、提炼办学特色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教育资源,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品质,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逐步锤炼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实施学校科技教育,不仅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且更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2、进行校园可视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设施、学校形象、艺术景点等进行整体规划,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展示学校特色的园地,形成浓郁的特色氛围。
3、每次综合实践活动都有预案。我们学习了大量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科技活动方案,邀请温州实验小学的实践活动课老师,指导学校老师们如何设计科技实践活动方案,并把学校曾经开展过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方案《银溪母亲河―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共绘绿色春天―“春蚕杯”系列科普活动》等作为范例,供教师们学习和参考。
其次,我们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和科学辅导老师设计和撰写以“生物和环保”为主的科技实践活动方案,并对已实践过的优秀科技活动进行整理和整合,我们的师生通过探索,写出了不少富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
二、科技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计划
按照学校科技领导小组工作计划,平时按计划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具体活动时分为九个社团:小发明社团、物理兴趣社团、化学兴趣社团、生物兴趣社团、科学小论文社团、电子计算机社团、科幻画社团、七巧板社团、电脑网叶社团等。每年十月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主题和宗旨: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提高多种能力、培育一代新人。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龙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实现科技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是拓展了学科课程设置,开设了6个学科论坛,编辑出版了校园社团、自然科技、温州人、民俗传统四套校本教材,教师个人及群体开设科技选修课程10多门,组织科技活动20多项,四位专职活动课教师参与了校本科技教材的编写,95%以上的教师参与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相关课题的研究。二是强化了科技教育元素的挖掘,将隐藏于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人文精神培养等内容显性化,数学组“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实验,使往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理化生组的“强调手脑结合、把实验带回家”的教学探索,让学生产生体验与感悟。三是丰富了科技课程资源,形成了30多堂创造发明的系列讲座,开发了多个科技教育多媒体课件,录制了1个科教宣传片。四是探索出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三抓三渗透”模式,“三抓”即抓学科教学,抓校本选修、抓学生学生实验;“三渗透”就是在“三抓”过程中实施思想渗透,使科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实施内容渗透,以增加学科教学中的科技信息含量;实施方法渗透,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自觉革新。
三、让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编写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对这些科技活动方案进行筛选和修改,针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选出了10篇优秀的主题系列科技活动方案,编写《实验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完成雏形,形成科技活动的系列化。
(2)实践科技活动,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
【关键字】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多元化教学;优化科学教学;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配备不足且不够专业,科学实验设备配置不全,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未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提高科学素养,科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均衡。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优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使探究游戏化,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授课内容游戏化,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
我讲授《怎样让鹦鹉站立起来》一课时,通过比赛引入:谁有办法让纸鹦鹉站立起来?如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实验最终找到诀窍发现了重心的奥秘。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在校园内找一找有多少种小动物,比赛谁找得多。学生兴趣浓厚,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在校园里寻找, “战利品”送来的时候真是非常可观。这些“战利品”被老师用观察盒收集起来,又成为下节课的教学标本。讲授《空气的性质》一课时,通过小游戏引入:将一个小纸团放在空瓶子瓶口,看谁可以将纸团吹进瓶子里。或者在饮料瓶中放入一个气球,气球口反套在瓶口,看谁可以将气球吹大就将气球奖励给谁,同时在同样的饮料瓶底扎个小孔,瓶口套同样的气球做比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踊跃参加比赛。最后宣布结果后,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讲授《研究透镜》一课时,通过魔术导入: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鱼或其他图案,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圆口杯一侧拖动,在另一侧观察图案的大小和正反变化。学生发现在不同距离拖动纸条,在另一侧观察到的图案变化不一样,非常好奇,急切地要学习魔术背后的透镜知识;讲授《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时,通过游戏引入:让学生将书包反背在胸前半天,感受胸腹负重得辛苦,让学生体验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类似实例,不胜枚举。但无一例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显著。
二、使素材生活化,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探究素材,呈现学科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我讲授《空气占据空间时》一课时,为了证明空气占据空间,举例子:用漏斗给饮料瓶灌水,水却倒不进去,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阻止水进入瓶子。讲授《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提出问题: 为什么火灾时人们要低下身子逃生?为什么空调要装在较高的地方?促使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特点。讲授《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举例子:可口可乐、雪碧、啤酒打开瓶盖后会出现的大量气泡和金鱼缸里通入的气泡是一样的气体吗?这个现象学生都见过,立刻引起学生共鸣并思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讲授《我们吃什么》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收集各种食物包装袋,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有什么营养成分;2.记录自己一周的食谱;3.了解我们家乡特色美食特产有哪些。这些包装袋学生身边随处可见,学生通过亲自收集调查,很快就了解了食物中主要成分有哪些。记录自己的一周食谱后为讲授下一课《怎样搭配食物》准备好了生活素材。了解家乡特色美食特产增强了学生爱乡之情。讲授《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产生烟雾和废气的工厂企业;2.在同一地点记录5分钟内汽车经过的数量;3.观察并记录焚烧秸秆和垃圾的现象。学生将调查结果在课上讨论后就很容易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提前两周布置任务:寻找蚕卵饲养,每天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课堂交流养蚕观察日记时,很多同学都成了小专家,获得了很多养蚕知识。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学校“躬勤农场”参观,邀请当地农民为学生讲解常见蔬菜的种植方法。学生认真观察各种蔬菜水果,了解更多的花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征等,同时采集菜花了解花的结构积累实验素材。类似活动我们经常进行,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科学非常开心。
学生把自己调查和了解到的信息和本地域的乡土资源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既体现了学习的针对性,又保证了学习的可行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自然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使教学信息化,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课件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自制课件更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制作课件时,重点应放在用语言较难体现和描述的内容上,让学生在学习了课件后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更细的理解。另外,在制作课件时,应强调交互功能、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和多种媒体(录像、动画、声音等)的使用,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大信息量、知识点密集、高度概括的特点。
虽然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亲历探究为主”,但是有些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和微观世界确实是很难亲身经历的。例如火山和地震、恐龙的消失、天体运动、细菌结构、电流流动、磁场分布等等。还有些内容不适合开展实验研究,比如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人类是怎样出生的、人体血液循环、食物消化过程等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候可以用图片介绍细菌结构;用视频介绍火山和地震、人类是怎样出生的过程;用动画演示人体血液循环、食物消化过程、电流流动、天体运动情况;用CAI课件来展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恐龙的消失的原因。
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可以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如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播放老师摄录的蜗牛爬行和进食的视频;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播放蝴蝶发生四种形态变化的生长过程视频;讲授《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时,播放螳螂、鸡等动物孵化的视频。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四、使探究持续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小学科学教学目前课程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进行课程内教学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课外就很难有机会在一起探讨研究。为了让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习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保持持续研究的兴趣。我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实验,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1)组织科学社团,吸收一部分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普知识学习,定期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制作活动。
(2)设立科学兴趣小组QQ群、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分享各种文字、图片、音像科学研究资料,各种科学研究课题,使学生在放学后甚至放假期间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研究和讨论,科学教师及时在线指导,组织活动。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学段将网络教学课件到校园网,引领学生自学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线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阅反馈。
(4)组织部分科学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加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科技节竞赛、模型制作竞赛等活动。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五、使评价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使出教学上所有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容易掌握,然后再要求学生将所有的东西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教学评价应通过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善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核心课程,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就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改革科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为手段。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评价做了以下尝试。
1.星级评价
在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动手实践表现等方面每周选出“纪律之星”“学习之星”“实践之星”“创新之星”,还可以根据各组表现情况,评选出“三星小组”“二星小组”“一星小组”。还可以通过教师、同学、家长、社会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通过星级评价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2.成长手册
学生自制的科学成长手册,是个有效的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窗口。手册里面可以记录学生个人资料、名人名言、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和科学有关的内容。当孩子们毕业时,厚厚的成长手册则会成为他们今后重要的知识宝库和精神食粮。
3.科技论文
积极组织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让孩子们将生活实践中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经整理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校内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按年级组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者推荐参加区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
4.科技制作
为引领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让学生将在科学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科技作品可以是满足教学的教具学具或者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生活用具。作品要有美观性、艺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先在校内开展评比活动,按年级组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者再推荐参加区市级科技小制作评比或申请发明专利。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达到新时期课改的要求依然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来充实自我,不断地去研究学生,探索教法,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要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课堂活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叶宝生. 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游泽清. 现代教育技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⑷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谢林洪.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 小教研究,2015.
[5]安元新. 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优化科学课堂教学[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2):150-150.
1.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2.从不放松自己的业务知识学习,甚至文学、科学、艺术等各类学科,撰写读书笔记、心得,积极向相关媒体投稿。
3.充分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后进生。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4.廉洁从教,作风正派,不从事有偿家教,积极主动地开展志愿导学活动。
二、认真教学,提升质量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班级整体成绩取得较大进步。
1.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有机整合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上课参与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科学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及时批阅学生作业,坚持面批,及时反馈,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晓学习中的不足和缺失。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及定期交流活动,指导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学生知识面更宽,读书热情高涨。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暂差生的辅导,诲生不倦。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协作,改善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
三、主动参与,专业发展
1.3月份被评为句容市第五批学科带头人,5月份申报镇江市市第七批骨干教师顺利通过。
2.2016年10月份,主持的课题《基于教学目标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被江苏省教科院立项。
3.撰写的两篇论文分别在《江苏科技报》教师周刊和《小学科学》教师版发表,参加省蓝天杯、镇江市教育故事等论文案例评比获奖。
4.参加句容市第七批语文骨干班研修,或骨干班说课、上课一等奖。
5.先后赴南京市溧水区、扬州市宝应县、华阳中心小学、开发中心小学、郭庄中心小学等地执教展示课并获得好评。
6.辅导学生习作在省级刊物发表。
四、创新管理,提升效能
1.规范教学管理,在过程管理、质量改薄、素质培养等方面重点进行了管理举措创新。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拔尖人才的人数及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