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2 09:4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第1篇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都在追求快乐,近日英国专家进行了一项“如何使你更快乐”的研究,他们推出了10个快乐秘方,包括:

1. 栽种一种植物;

2. 每天睡觉前想一下5项最值得自己感恩的事;

3. 每星期与喜欢的人聊天至少一小时;

4. 每天为自己做件开心事,并真正享受其过程;

5. 打电话与久未联络的朋友聊天,并相约见面;

6. 每天最少开怀大笑一次;

7. 多做身体运动,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半小时;

8. 每天最少向陌生人微笑或打招呼一次;

9. 将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减半;

10. 每天为身边人做点好事。

(摘自《科学时报》)

青少年网瘾成病令人担忧

2005年11月22日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网瘾比例13.2%,北京为23.5%。

美国列出评估网瘾的标准:1.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8.花许多钱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只要有5项以上的回答为“是”,即说明上网成瘾。

(据新华社消息)

喝低咖啡因咖啡,更易罹患心脏疾病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课堂教学 网络成瘾 具体实践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风靡的社会,网络已成信息生产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其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使用着。2010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其中青少年网民为1.9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然而其网络应用娱乐化特征突出,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报告》显示: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网民(18周岁以下)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以网络游戏为例,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而且高于青少年网民77.2%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他们网络应用的特征尤其让人担忧,特别是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尤为突出。中学生的特点和网络娱乐性极强的吸引力,给我们纠正网络成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我认为初中信息课堂教学是治疗这一病症的最好的平台。

一、分析网络成瘾的根源,抓住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教学

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是源于其对电脑网络的肤浅认识和简单利用,还有对学生网络负面影响的易接受性。

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必须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信息课,让学生愿意学好网络知识,并能主动地认真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多增加一些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我国的高科技成果,让学生知道这些是增强我国实力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第二个原因,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激发激情,培养兴趣,系统学习,使学生脱离网瘾,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开发的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网络习惯。对于那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绚丽的场景、逼真的动画的迷恋,激发学生自己创作场景、卡通人物与动画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网络收集、Flas制作的兴趣,然后寓教于乐,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以上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地展示一些好的学生作品,或让其到班级网站上、QQ空间里。这会使他们有极大的成功感,从而能够保持他们创作、创新的激情。对于那些喜欢网络音乐、视频的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他们收集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视频,并抓住他们的这种兴趣,指导他们利用音视频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剪辑,融合成有意义的有个性特征的作品。有实力的学生还可以录制自己的歌曲。

学生有了兴趣激情主动学习探索,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网络资源进行创作,这样一定能从根本上治疗学生的网络成瘾。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作过以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站点创建与首页制作”的教学中确定网站主题。

我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通过创建“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站,使学生远离网络成瘾,养成良好网络习惯,树立坚决戒掉网瘾的信念。

本课主要学习FrontPage制作网页,让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章,以及一些成功戒掉网瘾实例,亲身体会到网络成瘾的危害,从而有成瘾的防备之心,有网络成瘾病症的学生定会下决心戒掉。此举不仅可以使学生远离网瘾,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网络知识、技能的兴趣。

2.为使“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作用的具有可持续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各班都成立一个网络兴趣小组,轮换负责设计、更新“网络成瘾的危害”的主题网站,并确立以下网络兴趣小组活动章程。

(1)活动目的:为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正确网络认知和修养,揭示网络成瘾的危害,建立一个全体学生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参与者:A、有责任心、有带动作用的学生。B、尽可能鼓励有网瘾的学生参与。

(3)活动内容:A、网页的更新、完善。B、问题的及时回复,解决。C、跟踪和帮助有网瘾的学生。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35-02

【关键词】 物质相关;精神卫生;行为,成瘾;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超时玩电子游戏等精神成瘾行为普遍存在,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5]。这些行为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经过一个长期、慢性的形成过程,一旦形成习惯,可导致生理性和心理性成瘾,产生戒断反应等临床症状,其影响可延续到成年期,给青少年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为了解佛山市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笔者在佛山市禅城区选取了6所中学作为监测点学校,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开展了2次监测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佛山市中心城区(禅城区)全日制学校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所中学作为监测点学校,2004年12月有2 196名中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2 126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6.8%,男、女比例为1∶1.09;2007年10月有1 932名中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1 912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0%,男、女比例为1∶1.11。

1.2 方法 使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组提供的 “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5],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伤害相关行为、物质滥用(吸烟、饮酒和吸毒等)和精神成瘾行为(超时玩电子游戏、网络成瘾、赌博)等。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班级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剔除因漏答“性别”和“年龄”等栏目而导致影响数据统计或漏答项目过多的问卷后,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双人重复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校核,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份间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物质滥用行为 2007与2004年比较,中学生曾擅用镇静催眠药的报告率有所增加,13岁前曾饮酒的报告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精神成瘾行为 2007年与2004年比较,中学生长时间玩电子游戏、长时间上网的报告率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以安定为代表的镇静催眠药的滥用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学,都已成为我国医源性药物成瘾的主要问题[6]。本文结果显示,佛山市城区中学生擅用镇静催眠药的行为2007年比2004年显著上升,这与上海市静安区在2001与2004年调查结果呈下降趋势[7]相反,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受挫、精神紧张、或好奇心有关。由于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行为往往隐蔽性强,进行干预难度也较大,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坚持以正面方式进行禁毒宣教,使他们懂得吸毒是非法的,而且滥用精神类药物对身体有害,甚至可导致惨重的健康代价。另外,要加强学生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当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能主动寻求帮助。

在2004年与2007年,城区中学生在吸烟、饮酒方面的报告率未见显著变化,不同于高茗等[8]在1998与2003年所做的合肥市中学生饮酒、吸烟行为主要呈上升趋势的调查结果,与美国以及我国18省市在2005年所做的调查结果相近[6,9]。但是结果也显示,佛山市城区中学生已普遍存在一定数量的吸烟、饮酒人群,有超过60%学生曾饮酒,有1/3的学生在13岁前饮过酒,超过20%学生曾吸烟。因此,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烟酒有害的认知度,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技巧,对已养成吸烟、饮酒习惯并产生依赖者则需要进行治疗性干预。

佛山市城区中学生长时间玩电子游戏、长时间上网行为的报告率呈上升趋势,另外,还包括参与娱乐性赌博行为在内的多项精神成瘾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2004年广东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5]。说明佛山市城区中学生在精神成瘾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应引起高度重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网络成瘾等精神成瘾行为已严重地危害青少年的学业及身心健康,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把精力应用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同时,进一步落实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措施,积极推动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开发应用。另外,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如政府通过项目资助形式启动“网瘾青少年援助行动”,并设立“心桥热线”,以帮助有网瘾或有网络倾向的青少年学生[10],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致谢:本调查得到佛山市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全体科员、禅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监测点学校保健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FETRO JV,COYLE KK,PHAM P.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large majority minority school district.J Sch Health,2001,7(1):30.

[2] 杨仲生,任学辅,秦昌尹.中学生死亡168例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300.

[3]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五)―自杀倾向与离家出走情况.中国校医,2003,17(3):197-199.

[4]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 ―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396-398.

[5] GDCDC.广东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2004.广州: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124-142.

[6]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13-144.

[7] 郭亚文,周祖华,何永频,等.静安区2001与2004学年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结果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33-735.

[8] 高茗,张金霞,马尔健,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43-144.

[9] CDC.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United States 2003 compared with 2005[EB/OL].[2007-04-10]. apps.nccd.cdc.gov/yrbss/.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使用;家庭功能; 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3.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37-04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LIANG Ling-Yan1, TANG Deng-Hua1, TAO Ran2

The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he adolesc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ag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family intervention. Methods:211 in-patient adolescents with the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and 260 normal adolescents were rated with Young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DQ)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 second edition, Chinese Version (FACESⅡ-CV). Results:The Actual Cohesion Scores, the Actual Adaptability Scores and the Ideal Cohesion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group (60.7±11.9/69.4±9.7, 42.4±10.5/49.8±8.1, 68.7±11.4/73.4±10.5, P

【Key word】 Internet usage;family function;control study

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尤其处在13~18岁年龄段、身心迅速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1]。不少研究显示网络成瘾与家庭因素相关[2,3,4]。但以往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很少涉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无法了解其家庭因素特点。本研究比较了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和260名正常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特征,探讨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来自总医院网瘾中心2005年11月~2006年11月住院的青少年,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平均年龄18±3岁(13~24岁),男201人(95.3%),女10人(4.7%);受教育程度,初中61人(29.3%),高中 103人(49.5%) (其中重点中学107人,普通中学57人),大学47人(21.5%);城市164人,乡镇47人;独生子女152人,非独生子女59人。入组标准:过度使用网络而被父母送住院;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符合网络成瘾标准,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严重躯体疾病者。另从北京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普通大学各一所中随机抽取对照组260名。入组标准:填写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5]而被评定为阴性,自述网络使用不影响正常学习者,同意参加本研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型构成比及居住地、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城市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工具

1.2.1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网络使用时间、地点、使用动机等。

1.2.2 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5] 由8个题目组成,均为“是”、“否”选项,选5题或以上者为阳性,被评定为网络成瘾。本研究采用潘琼[6]等的中文翻译版本。该量表各题项因子负荷在0.3以上, 有较好的区分信度[7]。8个题目的信度系数为0.736[8]。

1.2.3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第二版[9] 由Olson等于1982年编制。费立鹏作了此量表的修订,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和趋集效度[10]。该量表由30题目组成,主要评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每个项目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参试者的回答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其家庭出现的程度。家庭亲密度由低到高可划分为4种类型:松散型、自由型、亲密型及缠结型。家庭适应性由低到高可划分为4种类型:僵硬型、有规律型、灵活型、无规律型。根据亲密度和适应性不同类型的组合又可分成16种家庭类型:亲密度和适应性均表现为极端的4个类型称为极端型,这类家庭及其成员常常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维度中一个维度表现为中等程度而另一维度表现为极端的8个类型称为中间型;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维度表现为中等程度的4个类型称为平衡型,即适应良好的健康家庭[11]。

随机选取参试者30例,于首次测量后的第2周重新测定,结果两次测量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意度、实际适应性和适应性不满意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8、0.518、0.60、0.542和0.417,均P0.05,一致性较弱。两次测试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的相关性也较高(r=0.61),表明参试在不同时间对其家庭功能的评价及对是否上网成瘾的判断是稳定一致的。

1.3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两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差异比较

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得分、实际适应性得分、理想亲密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亲密度不满意度得分、适应性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理想适应性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的亲密度不满意度、适应性不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不满意程度是实际感受得分与理想得分之差取绝对值,表示家庭感受的不满意程度,间接测量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亲密性或适应性的满意程度。

2.2 两组亲密度和适应性各种类型所占比例比较

研究组中亲密度被评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被评为“亲密型”、“缠结型”比例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中适应性被评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无规律型”、“灵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中各种家庭类型所占比例比较

研究组中对家庭评定为“僵硬-松散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35.5%/10.0%,χ2=45.120, P=0.000),评为“亲密-灵活型”比例低于对照组(8.5%/22.7%,χ2 =17.081, P=0.000),见表3。

2.4 家庭功能特征与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是否为网络成瘾者为因变量,将家庭功能各因子分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各种方法结果一致),剔除自变量的标准α=0.10。结果显示:实际适应性进入方程(OR=0.936,β值=-0.066)。

3讨 论

本研究的绝大部分对象为男孩,说明性别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与男孩更具有反叛性及反叛的能力有关,与李晓驷[12]等的研究一致。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亲密度最差的“松散型”占到近一半(42.2%),而亲密度较高的“亲密型”和“缠结型”明显比对照组低,提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被送住院的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差,这与临床经验一致。临床上这样的家庭其成员之间、尤其是亲子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成员之间通常是用说理的、外交谈判式的,或者指责的方式来交流,彼此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他人的感受也缺少关注和理解,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理性的角度去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管理常常是用较为严厉的、说教的方式强迫孩子“听话”、好好学习,用权威来控制孩子玩游戏、上网等,而不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孩子通常会觉得其学习也是为了父母的需要。因此,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长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后,自我意志和能力不断加强,当其达到父母的权威不能控制的程度时其行为就可能完全失控,不考虑自己的未来而整天沉迷于网络,亲子之间的冲突也就会加剧,而亲密感又会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孩子的沉迷网络得以持续。临床研究也表明,在亲密度和适应性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亲密度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规则不一致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患身心疾病、子女行为出轨等适应不良现象[13]。

研究组的实际适应性低于对照组,且适应性最差的“僵硬型”也占到约一半(44.5%),提示沉迷网络孩子的家庭缺少随着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这样的家庭通常习惯于一些稳定不变的、僵化的互动模式,在遇到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时缺少变通,尤其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孩子和父母都不能适应一个青春期孩子成长所带来的暴风骤雨式的变化,如对于孩子自我意志和自尊心的成长父母不能理解和尊重,而还是习惯于用孩子儿童时期的管教方式,这样必然会导致亲子的对抗。并且,在这种亲子的对抗中,那些无效的对抗性的互动方式又由于彼此都缺少变通的能力而使得沉迷网络的问题得以延续下来,孩子被迫住院也是亲子对抗极端的一种形式。

研究组的理想亲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网瘾者由于多次与家庭冲突,导致他们对家庭间情感联系的期望值明显较正常青少年低。研究组的理想适应性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提示对于家庭随着处境及其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适应能力,网瘾者和正常青少年的期望值无显著差别。说明过度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一样都明白:父母的年龄偏大,对他们适应性变化的可能性期望不大。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亲密度不满意度、适应性不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推测,网瘾青少年由于过多使用网络而被父母送入医院,与父母的冲突较正常青少年更多,亲子关系更为矛盾,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不满意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家庭随不同阶段改变的适应能力的不满意程度均高于正常青少年。

研究组中“僵硬-松散型”的家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35.5%),提示在缺少亲密感的家庭如果又有家庭适应能力的薄弱,那将是使得孩子沉迷网络的高危家庭,提醒治疗师在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因素,对这样的家庭作治疗要着重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战僵化的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家庭的适应性及变通性。

本研究发现家庭实际适应性低的人更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推测处于家庭适应性低的青少年由于亲子间互动方式僵硬,更容易将网络作为逃避不良情绪的方式。国外研究也显示[14], 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种不良感觉和获取某种需要,并在网上寻找慰藉, 使得网络成瘾症状产生。桑标[15]等认为网络给网络依赖者带来的感受主要是解脱和刺激,对无网络依赖者的感受主要是便利。

本研究参试者皆是被父母送入院的,其中部分人与父母关系紧张,填写问卷不合作,导致在收集问卷时存在一定难度,有效问卷回收率只达到50.2%,因此本研究只反映了一部分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住院青少年的情况。未来研究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此类青少年填写问卷的合作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推广性和使用价值。

致谢: 本研究得到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临床心理医生、教官、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特此致谢。感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荣华医生、北大六院的潘成英医生和李建颖医生、北京复兴医院的王瑛医生、北京北纬路中学的陈小华老师、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王金凤老师、牡丹江市铁岭医院的王群医生、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李春林医师所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职业与健康,2004,20(9):98-99.

2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9.

3 潭三奇,李增庆,吕媛,等.长沙地区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5(6):667-668.

4 Lin SS.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Human Behav,2002,18: 411-416.

5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addi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 sociation,1996.

6 潘琼,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7-239.

7 刘加艳,徐海玲,郑金金.大学生使用因特网心理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507-510.

8 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8(7):507-510.

9 费立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42-149.

10 费立鹏,沈其杰,郑延平,等.“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的初步评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198-202.

11 Olson DH.Circumpolar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J Fam Ther, 2000,22(2):144-167.

12 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3 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心理学动态,1997,6(1):37-42.

14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 1998 , 1 (3) : 237 - 244.

第5篇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以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我国小学德育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实践,对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策略。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仍被学校及教师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谓德育活动,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检查过后,又恢复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2.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当前一些学校的道德工作,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他们用抽象的口号宣传德育。这样的德育就等于把德育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只是将晦涩的理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怎样做等问题。比如,要求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保护环境,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及应该怎样做。这对于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晦涩的大理论。由此可见,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道理,是违背德育的客观规律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种脱离生活的德育无法取得明显成效。3.一些学校德育评价失当。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一些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德育评价失当,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系统性。首先,从评价的方法看,现阶段的德育评价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评价,其依据仅依靠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却未深入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责任感的确立,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等,带有主观臆断性,缺乏公正性、整体性及系统性。其次,从评价的范围看,其评价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家庭及社会对学生道德的综合评价,带有片面性。4.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认知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不是自发形成、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熏陶而成。然而,目前一些小学德育仍以教师说教占主导地位,仅从外部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思维发展,不能从实践中启发诱导学生领会事物本质。因此,这种仅仅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道德体验且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增大。然而,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1]。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另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2]。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第三,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榜样作用不明显,同时,德育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考核无章可循,被动应付。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时,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培养德育教师,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增加对德育的投资,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注重全面评价。首先,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服务

网络。第一,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第三,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任科教师为辅助,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步步落实。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最后,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此外,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突出生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4]。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德育只有同家庭、学校及社会融为一体,相互沟通协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系及三级管理网络,创造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首先,要组织校级德育领导小组,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初步形成以德育为主导,各班班主任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主线,形成以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德育管理路线。其次,要形成各科教师共同协作,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拓宽德育渠道。再次,要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督导的教育方式。最后,要转变德育教师观念,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可建立家长委员会,一方面,为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理念,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恰当的德育方法,为家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问题答疑解惑。应净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首先,学校应与政府公安机关合作改善校园周边和社区周边的环境。其次,选聘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对校园及社区周边的环境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最后,借助社会的宣传力量,弘扬社会与法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得越好,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才会越快。 综上所述,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德育实施成效。

第6篇

为了完成第二次互联网调查,在2005年末和2006年第一季度,Pew互联网项目小组向选定的技术思想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分析家发出电子邮件,请他们完成一份新的关于互联网未来的调查。项目小组还请求邀请者将邮件转发给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以获得更多有趣的观点。在本次调查中,受调查者被要求回答他们是否赞同对互联网未来的7种情境的预测。同时,他们也可以详细阐述自己的回答。因此,虽然他们的最终回答常常是“赞同”或“不赞同”,但同时也会阐述清楚自己真实的观点,以表明他们对调查者所描绘的情境的挑战。

最终Pew中心共获得742份样本,上表清楚地显示了本次调查的结果(因为数据是基于非随机的样本,结果可能会存在误差)。

1.超过半数(56%)的受调查者对互联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资金的大量投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会是一个费用低廉的全球性网络。第一个移动电话的发明者、现任美国爱瑞通讯公司(Ar rayComm)首席执行官马丁•库柏(MartinCo oper)就认为:“鉴于现在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十分众多,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无线、宽带、便于携带使用以及价格低廉。无线宽带互联网的前景不但一片光明,而且到来的速度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快。”①Go o gle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温顿•瑟夫(VintonG.Cerf)也认为,10年内人与互联网的障碍将消失,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将融合。然而也有一部分专家对未来互联网费用低廉的看法表示质疑,而且他们也对政府和商业组织参与世界性的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表示怀疑,因为政府和商业组织的参与通常都带有政治和商业动机。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数字鸿沟仍然难以弥合。

2.通讯网络的发展将会使世界成为一个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相识,定期进行面对面的语音和视频交流。而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中介作用。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英语成为了“网络第一语言”。那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英语是否会代替其他语言呢?只有42%的受调查者认同这一看法,而超过半数(56%)的人则不这么认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为以下几点:至少在未来的15~20年里,英语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会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汉语和其他语言则将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英语将不会取代其他语言;语言的多样性是有益的,而互联网有助于保持语言的多样性;所有的语言都会不断发展、进步。

3.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有关的各种新技术也不断研发出来。这些新技术在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造成技术灾难的可能,黑客、网络病毒的出现就是例子。那么在未来,人类能牢牢地掌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吗?42%的受调查者认为由于人造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技术缺陷的减少,人类对技术的掌控将越来越困难。而54%的受调查者认为,人类将毫无困难地掌控技术的发展,但一些受调查者表示了对新技术掌控者的担心。

4.46%的受调查者认为世界应该变得更“透明”,“透明”将会使世界更美好。因为感知、存储和通讯技术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先进,个人的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都将变得越来越“透明”。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一切的事情都将更容易被人们看到。从总体上看,“透明”利大于弊。但更多的受调查者(49%)则认为应该首先保证个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总的来说,受调查者认为应该保持一定的隐私权,但在是否通过法律或社会契约形式来强制执行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部分受调查者希望政府和商业组织能够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拥有更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受调查者还认为,从个人信息可用性的不断增加中获益最多的,是那些掌权者。

5.网络成瘾问题是互联网发展造成的副作用之一,而且互联网的使用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不能自拔。大多数受调查者(56%)赞同虚拟现实将会使一些人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他们认为,虽然网上的虚拟现实将会使得绝大部分为之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生产率超过在“现实世界”中工作的,但虚拟世界的吸引力也会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网瘾。39%的受调查者对此则持否定态度,受调查者大都认为那些有条件上网的人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工作和娱乐,使自己沉浸在人造的网络世界中。

6.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信息的自由流动可能会使目前的国界线变得完全模糊,而代之以城邦、商业文化团体/或其他由全球性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位于不同地域的人类组织。52%的受调查者认为,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打开了成功之门,而44%的受调查者则不赞同这一观点。从总体上看,人们获得全球性成功的机会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在保持某国或某地区成员身份的同时,会参加在地理上中立的社会和职业组织。但技术知识和获得途径上的某些不平等依然存在,一些国家和商业组织将继续试图对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进行限制。

7.大部分受调查者(58%)认为,那些敌视技术进步的人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因为那些落伍于迅速发展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人(其中的一些人是自己选择如此)将会结成一个抗拒现代技术的新文化团体,并将自己与现代社会相隔绝。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只是平静地生活并寻找应对信息超载的对策,但也有些人会做出可怕的或暴力行为以表明对技术的抗拒。总体来说,受调查者普遍认为,对技术变革的效果持抵抗态度也许会导致一些暴力行为,但大多数的暴力斗争仍旧是由宗教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问题造成的。

报告指出,对于互联网的未来,受调查者的总体反映是乐观与忧虑、希望与迷茫并存。乐观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的网络有着共同的期许―――庞大的、互相协作的、开放性的世界性网络将人们连接在一起。而人们的担忧则主要表现在对人类网络新时代政治和经济力量之间的斗争上,特别是很多人对一些政府和商业组织试图将互联网拉回到旧的政治和商业模式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他们认为这严重威胁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中立性。

2020年的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也许正如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之一、最早的互联网网络通讯协议主要构建者德夫•克拉克(Da veClark)所说:我们不能确定10~15年内互联网将发展到何种程度,船到桥头自然直吧。②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硕士生、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员)

第7篇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6-0433-04

1 网络成瘾的定义和诊断

成瘾的概念一般用于描述为身体与心理对于一种物质的依赖,现已被应用于网络的过度应用,称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Use)。目前人们对网络成瘾的现象主要界定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理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有问题的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或网络依赖( Internet Dependency)。但由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IV;1959)”中还没有对这一现象进行界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统一判定的标准。目前关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名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网络成瘾”,另一种为“病理性网络使用” 。因当前对网络成瘾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使用“网络成瘾”这一关键词[1]。

“网络成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 Coldberg提出的,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行为现象,美国心理学家Beard 等人又提出了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1998)主要指的是网络本身因素造成的成瘾,如网上交流和一些网上质量低下的内容[2]。Caplan 认为PIU应被限定为在人们生活中能引起心理、社会、学校或者工作困难的网络使用。Young认为符合下列中的五条即可诊断网络成瘾:(1)为了得到更多的满足增加上网时间。(2)努力试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是失败。(3)当上网的时间被限制时,易出现激惹、压抑和情绪不稳定。(4)呆在网上的时间比开始上网时延长。(5)用网络逃避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风险。(6)不告诉其他人自己真实的上网时间[3]。

后又有许多研究者报告那些患有PIU的人群伴有心理上的变化,如抑郁、社会孤独和在家里及工作中产生了负面的结果。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反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他们的研究显示把网络成瘾这一概念定义为病,可能提的太早或者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并指出网络成瘾应定义为对于网络的有害的依赖。其理论根据是:(1)成瘾缺乏特殊的理论和概念;(2)在成瘾范例中的经典研究还未被发现;(3)在大多数过度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成瘾可能更多地代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最初的障碍。而以Davis为代表的学派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产生了质疑,他认为:虽然网络成瘾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好像不太贴切。成瘾涉及人与刺激之间的心身依赖,通常基于一种物质。由于这个原因,DSM-IV没有把病理的使用,物质的滥用和其他刺激描述为成瘾,也没有把强迫性的赌博列为成瘾。由此他提出了PIU,把 PIU的症状界定为:(1)对于网络强迫观念;(2)自我控制冲动的能力减弱;(3)没有能力自行停止网络的使用;(4)最重要的是患者本人扭曲的认知,即患者认为网络是自己唯一的朋友,是一个唯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随心所欲的地方。除此之外,当他们不在网上的时候,仍然不能放弃对网络的眷恋,用更多的时间上网,并把大量的钱用于网络和诸如此类的其他消费。患有 PIU的个人开始变得对过去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做一些可以令人高兴的事情,甚至远离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而把自己孤立起来。这一问题行为更加促进了 PIU恶性循环,他们开始与社会隔绝,导致他们在网上有一种罪恶感,常常对自己的朋友说谎,而不告诉他们自己真正停留在网上的时间,并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对于其他人来说是私密的。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不会被社会所接受的。久而久之出现了贬低自我价值和加重了 PIU的症状。Davis 还将PIU分为特殊的PIU和广泛的 PIU,特殊的PIU产生的基础与先前的心理病理状况有关,而广泛的PIU是由于个人缺乏家庭、朋友、社会支持和社会孤独所造成的。国内学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网络成瘾。其一是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感和厌恶感,并导致自身幸福感的缺乏;其二是个人将其在网上从事的工作视为逃避现实社会的方法和手段,将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其三是在网络社会找到并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所追求的信仰[4]。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在症状表现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使用网络的行为[5]。

本文认为,成瘾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应有严格的界限,成瘾除了指必须存在一种物质之外,还应有戒断症状。本文认为成瘾这一词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夸大,更多的可能还是依赖和病理使用。因为成瘾按照DSM-Ⅳ的标准是一种物质的作用,是一种物质在体内直接产生的一种化学变化。而网络成瘾是不存在这种物质的,是由不良的认知直接产生的一种心理的变化,是一种强迫的行为。本文支持Davis的理论,并认为所谓的网络成瘾可能是适应不良认知而导致的一种行为的强化。

2 流行病学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显示PIU人群所分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多见于青少年。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国外有研究显示,在大学生人群中IAD的发生率约为9.8%-13.0%[6] 。国内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6年7月的最新统计,网民总数为12300万人[7]。有调查表明北京中学生网络成瘾者高达13.65万人,专家测评发现目前北京市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高达14.8%[8]。国内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发生率为6%-14%,网民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10%左右,其中大学生为4%-13%,中学生高达15%[9]。(2)男性多于女性[10-11]。国外研究显示男性在成瘾方面的得分高于女性[12]。国内有研究报道男性网络成瘾的人数是女性的4倍[12]。(3)18-35岁是高发人群,占总人数的67.4%[7]。(4)网络的病理使用者较其他人具有更大的成瘾可能性。国外有研究调查了277名病理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发现其对于网络成瘾有很高的易感性[13]。国内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负面的心理因素多,积极的心理因素少[14]。(5)网络依赖者的人格多为内向性性格[8]。(6)受教育程度与网络使用的关系密切。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占17.8%,高中大专本科占78.6%,硕士博士占 2.9%[7] 。

3 网络成瘾人群的特点

3.1 认知特点

Davis曾指出,PIU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了个人的认知是不良行为的主要来源,认知在PIU的维持和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并认为认知和行为是 PIU产生的基础,非适应性认知是 PIU发生的充分条件,而心理机能障碍,如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及生活事件的影响是 PIU产生的必然条件[4]。

有研究对记录的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组对不同性质图片的注视次数差异显著,并且变化趋势不同[15]。这说明,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对不同性质的图片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图片对被试具有不同的意义,高分组(得分采用自评症状量表>200分)的被试对中性图片注视最少,低分组(采用自评症状量表

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成瘾者的特点,PIUV患者存在着注意中不同环节的改变,这种注意的改变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在网上停留的时间,而使上网时间延长。由此可以看出,认知活动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良好的认知功能是人们顺利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保证,错误的认知偏差,易于导致PIU患者的不良的行为反应。

3.2 元认识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项目分析从元认知的特点对网络成瘾的本质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元认知的构成包括7个方面的因素:目的与计划性、执行性、对外部舆论氛围的认识、自我监控、知识来源与情感体验、时间控制、戒断行为与适应性。此分析还指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16]。一项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13-18岁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17]。综合这些研究,本文考虑到元认知水平与年龄的相互关系。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迫切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自我认同,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地从事一切事情,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元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经验不足、缺乏资源或心理承受度不够成熟等而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空间相对容易地获得自我实现,往往使青少年流连忘返。时间是衡量个体网络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时间控制体现了个体的自我调整水平。

3.3 行为特点

行为科学家认为成瘾行为是以某些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的现象为基础,他们提出的模式是行为在不断地强化下转变为一定的心理活动,而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为,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行为方式,由于反复从事这些活动,给个体带来痛苦或明显影响其生理、心理健康,职业功能或社会交往功能下降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即为这种症状[18]。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也提出了社会交换互动论中的刺激命题,如果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及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上述命题所说的酬赏是指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它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著名行为学家斯金纳也认为,行为是强化的结果,而错误的认知或认知的偏差,加上行为的强化,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必然结果,网络使他们得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而这种得不到的东西正是他们行为固着的奖赏,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行为[19]。国内学者对网络成瘾的行为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给予了解释。认为,正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有明显的奖励作用,使行为受益,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负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可能避免和减轻某种痛苦和不快,从而增加了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并认为正强化在网络成瘾的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负强化是指从沉迷到成瘾这一段发生作用[20]。

3.4 人格特点

国外研究表明使用网络过度的高中生比使用网络少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精神症状。另外频繁过度的网络使用者比没有使用、减少使用和适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类型[21]。国内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是病态人格选择了网络成瘾[22]。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网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性格越内向,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23]。美国心理学家Young早期在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就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神经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公正性存在负相关,与外倾性零相关,说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使用者容易产生病理性使用行为,开放性等人格类型的使用者不容易产生病理性使用行为,或者可以说,具有消极人格特征的使用者产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也有一些研究则表明这两者之间并不相关[24]。笔者曾在网吧随机抽取了20个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0个被试中,有一个外向性格,三个自认为介于两者之间,其余均为内向性格,表明人格与网络成瘾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内向性人格的人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内心的世界里,脱离了与他人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这种特性和缺乏社会的支持,可能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以致成瘾的原因之一。可见人格作为决定个体行为最基本的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也是影响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行为是由人来操纵的,人的本质也会影响到行为的执行,确切地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3.5 焦虑、抑郁特点

网络成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网络成瘾者无论从行为、情感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超出了正常人群的一般尺度,而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为追求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异常人群。研究表明,大多数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上瘾前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他们或者压抑或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往往有某些严重的情感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在调查中54%的人患有焦虑,54%的成瘾者报告说,他们从前曾有过抑郁症的病史,还有一些人显示出长期的自卑心理[25]。有人对170位网瘾者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发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社交恐怖因子、孤独性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等方面所感受的网络吸引几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成瘾大学生,但在自信因子方面的得分则相反,这说明缺乏自信,焦虑抑郁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之一[26]。也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往往和个体的负性情绪有关[27]。

德国心理学家Munich认为,网络成瘾是心理障碍的一种[28],国内一些专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在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更需要从心理的层面进行探讨。精神科医师 Shapria在其临床实践中,访谈了14位网络过度使用者,发现其中有9位患有躁郁症,7位有焦虑症,3位有暴食症,4位有冲动控制障碍,8位曾经有过酒精依赖或其他药物成瘾的问题,他还认为,网络成瘾并不一定是他自身的问题却可能是当前常见的一个治疗精神状况的标记[29]。有人对某市1037名中学生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评方法及SCL-90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成瘾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各因子明显高于常模,由此得出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患者心理问题严重[27]。

3.6 家庭社会特点

Caplan 发现社会因素在病理网络使用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告诉我们,网络成瘾首先是有了网络,而在社会、心理问题的影响下出现了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在非适应性认知的基础上出现了特殊的PIU和广泛的PIU的行为,而又出现 PIU的症状,这些症状与非适应性认知又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国内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问题[10]。从认知行为模型中,本文认为除了网络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过于放纵和严厉、学校环境、老师的素质行为都是青少年过度地沉迷网吧或病理性地使用网络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健康的网络使用

当我们置身于不同的文献中讨论病理使用网络的同时,应同时关注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每天全世界都有数以万计的人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体去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交友、学习、工作及娱乐,这都说明互联网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媒介。我们不应该去过多的强调它的负面结果或贬低它的现实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网络过度使用的负面结果,也要知道哪些是以病理的方式使用网络的行为。Davis认为健康的网络使用应包括:(1)没有适应不良认知的基础上,为达到某一目的合理地使用网络;(2)健康的网络使用指的是能正确地区分网络交流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3)网络只能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能依赖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4)我们应该更明确地限定什么是健康的网络使用,什么是病理的网络使用[4]。

5 讨论

Davis认为,认知在PIU的维持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Davis的理论,即PIU的研究必须开始去寻找与PIU认知、行为水平更紧密的关系,研究者应关注存在于PIU中的适应不良的认知[2]。

首先,应弄清适应不良的来源和如何改善适应不良认知所产生的土壤。进一步弄清PIU与精神健康和社会心理健康有何更深层次的关系。找出为什么网络的使用对某些人出现问题,而对另一些人却存在很低的相关或无相关。例如:为什么网络成瘾的男性大于女性,那么男性与女性在认知的基础上有何差异,为什么女性焦虑、抑郁的患者没有出现或较少出现网络成瘾,这到底与他们的认知有关,还是与个性人格有关,还是与情绪的释放途径有关。另外,应研究是先有网络成瘾,还是先有心理障碍或青少年人格发育障碍,哪些人是因有心理障碍而形成网络成瘾,哪些人是因有网络行为而导致心理障碍。最后,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和统一。由于目前网络成瘾界定标准尚未统一,还不能准确的界定网络成瘾者。如:不均匀的样本、男女分布不一样等导致的研究结果不一样。试验的工具不同,也会降低信度和效度的水平。这些都会引起诊断标准不一致。所以要对网络成瘾的现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统一标准、统一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成瘾的认识尚不一致。但是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青少年网瘾者由于适应性认知不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发育障碍。网络只是外因,内因在于患者由认知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障碍等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体系。网络行为是一种习惯,正常的习惯不会成瘾,只有在认知适应不良时,才会导致成瘾。Davis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更深层次的研究网络成瘾打开了一扇窗户,为更深入地去挖掘网络成瘾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对网络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地干预。

志谢:感谢罗和春教授、胜利博士、李冰冰博士、刘丽娟、李玲莉,及我的朋友刘晓梅对本文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9):31-37.

[2] Caplan SE.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Comput Human Behav, 2002,(18):553-575.

[3] Yellowlees PM, Marks 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r Internet addiction? Comput Human Behavior,2007,23(3):1447-1453.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 Human Behav, 2001,(17):187-195.

[5] 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3):501-504.

[6] 尹华站,黄希庭,李丹.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条件下的时间记忆特点 2006,14(4):362-364.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2006.

[8] 黄芩.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 职业与健康,2004 20(9) :98-99.

[9] 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5):369-371.

[10] 高亚兵.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40-45.

[11] 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 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6,20(1):51-54.

[12] 李兆良,高燕 ,冯晓黎,等. 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2006 ,22 (6 ):664.

[13] 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Ev-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 2000,(16):13-29.

[14] 易晓明.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科学,2005 ,28 (6):1476-1478.

[15] 闫苍松,隋雪,任延涛.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14(2): 238-240.

[16] 李宁,梁宁建.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元认知研究. 心理科学, 2004,27(6): 1356-1359.

[17] 张梅花.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文探讨. 教育探索,2006,(18):45-46.

[18] 杨鹏. 游戏, 心理与环境. 中国青年研究,2006.8.

[19] 刘晋飞, 王茂福. 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世界中互动可持续性的原因.中国青年研究, 2006.6.

[20] 杨客,阮昆良,郑涌. 行为主义理论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51-952.

[21] Yang CK,Choe BM.Baity M,et al.SCL-9-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Can J Psychiatry,2005,50:407-414.

[22] 庞勇. 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亲和性选择.学术交流,2005,140(11):131-134.

[23] 张静,李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SCL-90及艾森克人格特征分析.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0-73.

[24] 周爱保, 茄学萍, 刘锦涛.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6,18:37-42.

[25] 刁生富. 论网络成瘾的成因与对策.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 20(6):50-53.

[26] 吴汉荣,朱克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63-1364.

[27] 梁宁健.吴明正,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学.心理科学,2006,29(2):294-296.

[28] Mitchell P.Internet addicition: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2000,355(9204):63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305-02

美国理论界将“闲暇”定义为以时间来衡量的一种存在,它表示一种特殊的时间,即一个人可以得到自由的时间[1]。《社会百科词典》将闲暇定义为“人们生活中除工作时间、工作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抚育子女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以外,剩余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空闲时间。”[2] 国内将大学生闲暇时间界定为:大学生扣除正式行课(参加学校正式课表上安排的必修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有调查发现[3],“郁闷”是现在高校学生流行的口头禅,学生的困惑以及烦恼多是来自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时间多,但不知道怎么过”;“打牌,上网聊天,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如何对闲暇时间进行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安置与利用好闲暇时间,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

调查表明[4],大学生最不快乐原因是空虚无聊,占到33.3%,其次是人际相处方面的问题,占到了31.5%。10%的大学生都承认自己存在严重的时间浪费问题,一方面有大把的闲散时间却不会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是有些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5]。有调查表明[3],小说、报纸、杂志(78.1%),上网(66.9%),外出闲逛(59.1%),自修(47.1%),睡大觉(40.5%)是大学生最经常从事的五项活动。近五成的学生分不清大学学习生活中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有近一成的学生压根就没考虑过相关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时间分配[6]。大学生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至少为4.6小时;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学习上的课外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在娱乐方面用时最多,其后依次为学习、工作、社交[7]。对大学生生活享受方式调查发现,所占比率从高到低为“享乐型”、“自由型”、“交友型”、“学习型”、“电脑网络型”[4]。55%的同学能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自习,64%的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或偶尔逛街上网睡觉。46%的同学课余时间能坚持2~4小时的学习,42%的同学课余学习时间不到2个小时[8]。

由此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闲暇时间较充裕,但时间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闲暇活动具有多样性、娱乐性特点。应该根据大学生特点及其发展需要,给予指导和建议,使闲暇时间的使用更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的特点与原因

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创造性参与活动,如发明等;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如运动等;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如看演出等;被动消极观看活动,打发时间,如听音乐,翻看小说等;纯官能享受型活动,如赌博、沉湎网络游戏等;犯罪等行为[9]。从对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看,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质量不高,属于较中低层次闲暇活动。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运用方面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大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少数还存在闲暇失范现象,如网络成瘾。这与缺乏时间管理、闲暇时间教育有关,学生从小真正拥有的自由时间并不多,老师和家长管得太死。一旦学生进入大学,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三、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能力的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教育。有研究表明[10],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应试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还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越差越容易网络成瘾,时间管理越好越不容易网络成瘾[11]。时间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各种事情能够合理有序的规划,能够避开网络依赖等不良诱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2]。不会管理时间的大学生被试,睡眠质量越差[13]。越善于管理时间的大学生,其焦虑程度就越低[14]。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与大学生常见的网瘾问题、考试焦虑、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睡眠问题、成就动机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和建议。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时间管理教育。调查发现[15],大一年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而考试焦虑得分则相反,一年级学生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自修是大学生经常的活动,占据47.1%,在闲暇时间选择“自修”的多是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二三年级的很少。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随年级升高存在明显年级差异。男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上没有差异,而独生子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纬度得分明显高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16]。调查表明[5],二年级学生时间浪费最严重。大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失范现象最明显,毕业前一段时期的酗酒、打架、砸公物、游戏式的“黄昏恋”成为校园一道令人头疼的“风景线” [3]。

对于大学新生,要注意到新生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学习热情高,另一方面还没有脱离高考的惯性,学习习惯、方法没有转变的特点。如何从紧张、紧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时间管理与闲暇活动指导尤为重要。

大部分四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还有对大学生活的反思与留恋,反而会更珍惜时间。对于部分浪费时间的高年级学生应该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相对而言,应该关注二三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恋爱等成长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训练等,舒缓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和关注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虚度时光,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3.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向学生传授时间管理的知识和进行实践训练。在生活中,发现大学生不会分辨事情的优先级,当同时面临几件事情要处理时,不知怎样取舍。让学生了解并逐渐遵循和运用时间管理的原则,如艾森豪威尔原则,该原则可以帮助有效克服每日或每周的混乱,以便区分事项类型,决定事项的优先顺序,是否安排他人或删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物钟与行为方式,每个人的生理状态在一天之内有高峰与低谷。根据自己的生理规律,制订高效率的时间计划[7]。

尤其应该关注到现代社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大量使用,对于网络使用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支配要重视,应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倾向减弱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调查表明,76.8%的学生日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28.1%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其后26.2%为学习、22.1%网上聊天交友。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闲暇活动更多地选择网络也是值得担心的地方[17]。

通过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让大学生懂得时间的特点及价值,增强其时间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训练其时间管理技能。让大学生通过设置目标、认真计划、分配时间及对时间的利用和浪费进行总结,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18]。

参考文献:

[1] 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

[2] 袁方.社会百科词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0:561.

[3] 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吕红梅.当代大学生享受类型与快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术研究,2011,(4):208.

[5] 董朝辉,李晓林.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39.

[6] 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8.

[7] 陈明华,陈珊.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11):71.

[8] 刘娟.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大学城大学生为例[J].高校管理,2011,(8):169.

[9] 孙延毕.加强对闲暇时间和闲暇文化的研究[J].社会,1986,(3):36.

[10] 王剑华,付艳芬.某校医药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2):30.

[11] 彭红雷,姜旭英.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6).

[12] 马红霞,杨绍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9).

[13] 黄岗,秦启文.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172.

[14] 陈本友,张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307.

[15] 霍建勋,杨翠英.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10).

[16] 霍建勋,杨翠英,关明杰.包头市522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评定[J].中国学校卫生,20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