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科大学化学论文

工科大学化学论文

时间:2022-09-17 04:1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科大学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科大学化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置

一、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现象的具体表现有:一是学校、学生在观念上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受制于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专业实践设备、工具了解、掌握得比较少,操纵程序、操作技能知识储备不够;第三,学生个人实践技能欠缺。由于缺乏专人指导进行科学的定期实物操作,导致学生操作不熟练,无法深入理解各项具体工艺,致使学生上岗后,不能迅速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完成操作。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1.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力。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又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可时至今日,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上仍然未能形成一套既符合时代特征又适应国情需要的现代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在现实操作中,相当多的工科院校甚至在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对工程师专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培养权责的混沌,导致工程教育的质量要求得不到保证。

全国高校的地理分布和设施规模在1999年“高校扩招”前,几乎仍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总体格局。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原有的校园已经很难满足急增的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在2002年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各地高校宿舍紧张,教室拥挤,原有的实验室面积以及实验设备量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显得严重不足。由此直接造成了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课时数骤减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高校直接将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合并、裁减,很多的实践教学课程也被课堂多媒体演示所取代。一些高校在实践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必须通过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的感性认知,不得已只能由教师做现场演示,学生也只能一看了之、一听了之。正因为在接受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下滑相当明显。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现在工科大学生的下厂实习已经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至于毕业实习,因为临近大四,迫于学生数量众多以及就业人数考核等指标的压力,学校往往放手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因此实习单位的资质,实习质量便无从保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日益普及,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高等教育精英式培养的思维定势引导下,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明显。囿于学校经费不足、学生人身安全、实践合作单位的自身的难处等客观原因,高校在各合作单位建立的实践基地经常是形同虚设,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也是形式主义盛行。

2.教师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工程实践,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当今中国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各类著作的产量和质量就越高,教师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也就越高,能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和企业项目也就越多。所以,现有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迫使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科研或者教学方面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则是有心无力。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的应急措施便是招募应届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从教。这些新进的教师因为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也就没有了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进实践现场后暴露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部分用人单位在参观学校的现场教学后反映,一些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与产业发展脱节,严重缺乏操作中的标准化知识,对实现产品图样要求的加工方法知之甚少。实战经验的匮乏直接制约了教学质量也造成了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反观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专业教师的组成,大多由来自企业的工程专家兼职担任教师工作,这些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多地授予多年来积累的操作技巧。

3.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储备匮乏。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的国家在招收的新生中,总人数的近一半是有相关职业经历的。这些新生有一定的专业工程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而招收的没有工程职业经历的学生则需要接受为期半年的预科教育。在德国,中学毕业生进入工业大学深造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业实习;法国工程师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2年的预科教育,通过全国性统一的工科笔试和口试,才有资格接受工程师专业教育。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地方工科大学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工程实践经历,因而工程实践能力差。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更是对基本的工程实践设备、工具知识、操作流程缺乏专业入门所必备的感性经验。以上种种,在教学成果评价中直接反映为工科大学新生低层级的专业实践知识的严重匮乏。而生源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又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当多的工科大学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得不给学生们补上其在中学阶段就应掌握的基本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

4.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实需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教育传统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实践经验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把自己限制在科学教育的框框内,仍旧延续着“学术化”、“泛科学化”的老路。这样的自我定位已经与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工程实践领域变革的实际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是每日沉浸在书山墨海中,到生产实践现场去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是在校门外的。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单科性课程过多,知识分析学时过多,单一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过分强调。相反,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少,培养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传授工程经验的教学环节少,突出学科知识间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少。

现在很多的高校对教师的奖励还是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环节的评估,而对实践教学的成果奖励以及对实践教学先进个人的奖励则很少。学校在引导方向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放弃了对工程实践工艺革新的关注以及对具体工程项目中操作技能的忽视。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胜任实际的工程实践岗位。

二、国外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介绍

1.德国模式。

从1970年代开始,德国就致力于创办不同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技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四十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该类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德国的成功也正为更多的国家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工程师。因此,整个工程教育的课程和实践设计就围绕着一个合格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一体化。任何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学识、技能和经验。德国工程教育将大学教育与工业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明确划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基本学习阶段后,通过严格的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德国还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除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努力帮助其积累实际经验外,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的科研课题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德国的企业将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视为其应尽的社会义务,校企合作主要表现有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岗位,有的企业还给实习生发放现金补贴。企业实习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部分,学生在企业接受准工程师的相关训练。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并出具评价实习生的证明文件。另一方面企业也从这种合作机制中受益良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或是帮助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等。德国的企业在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利益角度出发,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样也保证了学校的培养内容符合企业界的实际发展需求,也就使得工程教育不会局限于象牙塔之内。

2.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结合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设置,提出了“教学工厂”理念。在新加坡的工程教育领域,“教学工厂”不是一个从事教学又生产产品的实体,而是伴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理论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通过学校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而获得今后工作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教学工厂”理念有以下几个要点:(1)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校,实现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有序衔接;(2)将现实的企业运营环境引入教学情境中,并将两者高度融合;(3)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为基本载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的专业和课程开发方面:(1)在新专业设置前,既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同时也认真分析企业和学生的需要;(2)在新专业设置计划提出后,需要取得专业咨询委员会通过,才能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3)在新设课程的反馈与改进方面,不但注重学生与老师的反馈,还注重企业的反馈。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等。第三年则采用“双行安排”配合企业项目的需要,根据真实的项目,以专业科技中心为环境依托,任命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为项目经理,将老师和学生整合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共同参与到项目工作中。学校持有大量真实项目让老师和学生去运作,这也是“教学工厂”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学校内虽然并没有工厂,但学生和老师均真实地从事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

三、促进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时代需要更加迫切,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实践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变革,南京工业大学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承担起了培养与造就一批高质量、有特点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提高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尝试。

(1)以思想引导为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评价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地方工科大学受制于自身的不足,如建校时间较短,实践仪器、设备相对短缺等,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南京工业大学以思想引导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认识,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恒久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不断强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大批工科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不断失业的同时,很多企业无法找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是工科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热情。但过去受制于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数量,很多学生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获取充足的实践机会,最终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尽管该校近年来实验室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都大大增加了,资金更是每年以固定的比例增加,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却不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各学科的公共实验室的方法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放实验室预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场地等进行选择和预约,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由此提高了实验效率,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极大地得到了满足。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的“创新基金”项目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校级创新专项活动,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开展了四届。每一年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会轮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研究课题,供符合条件的本科生选择。选定项目后,学生们便可以利用周末、晚上、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措施大大拓宽了实验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到实验室,做更多的实验,通过与研究生的共同操作,学习实验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在创新基金项目中表现卓越并取得省部级奖项的学生,学院还配套出台了“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激励措施。整个项目学生完整地做下来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以实习基地建设平台。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庞大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有限,面对这样的现实,地方工科大学不可能挑剔地选择实习单位。但是该校多年来坚持选择专业领域内信誉好、品牌佳、技术优、实力过硬的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补充,是学校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桥梁。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释放南京工业大学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学校让教师通过学校与南京高新区共建的绿色通道,带着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在高新区的政策、服务、金融的合力支持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的人才与科技资源。教师不仅带去了技术,而且带去了科研团队。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通过这种途径带领该校的学生进入企业的研发、生产一线。借助良好的校企关系,目前已有高新区的企业向学校主动提供毕业论文课题,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挂钩。

2.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环节应比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在我国长期被忽视,这体现在学分比例、系统性等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所以在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同时,应当改变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放入实践中教学,创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体验式教学。

南京工业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该校化学化工学院也正在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目前学院已与塞拉尼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了一致。学院将针对企业的需求重点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服务。未来的教学将更多地面对企业需要,将更多的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培养,去锻炼。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是市场,基础是学校,关键是师生。其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是离不开教师的关键作用。现在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学科日益庞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精通所教的本门学科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自我的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本人必须主动参加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学习与探索中去,了解市场的要求,掌握本领域科技的发展动向,了解相关行业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果有机会的话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中去,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南京中图数码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将教师送往生产一线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的实习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该校还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做到实习前课堂介绍,实习中现场讲解,实习后讨论总结三步,并希望借此扭转重视理论教学与笔试,轻视实习的状况。

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实践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南京工业大学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和设想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沈振德.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五个强化.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2]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3]王孙安,任华,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第2篇

关键词:经管专业 实验课程建设 开设模式

一、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意义

实验课是现代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课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课程是理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础性课程有《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专业性课程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和《可编程控制》等。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实验过程能够帮助自身对理论形成非常直观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实验求证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习惯。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动手能力不应该是理工科课程的专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尤其在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用,使得各个层面的经济管理工作者都要面临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剧。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具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模型,而且要具有业务实践的再现能力,要能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和理论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实践。许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也正在为学生思考和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会计ERP系统电子沙盘》和《数据库原理》等直接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还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和《心理学》也都在实验课程建设之列。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模式

不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学科,开设实验课程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经管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金融、贸易、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筹优化等方面的经济和管理工作,而且能够使用现代经济管理工具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有这样的几种模式。

1.独立课程模式。实验课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列示在课表中,这种情况在理工科比较普遍,经济管理专业也有一些课程是独立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能力,完全可以在机房内,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现代常用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也需要独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档再现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不能做到论文的规范化,就很能说明这样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2.辅助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包含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两部分,实验课的内容辅助于理论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比如《会计沙盘实验》、《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数据统计》、《运筹学》等。这类课程的实验部分只占整个课时的一部分。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实验课程的时间占整个课程时间的比例会有差异,实验课程的场地也会与理论教学有所不同。有些实验也需要如理工科实验一样的场地,有比较多的设备和设施,比如物流管理一些自动化模拟装置等。有些学校会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相关企业的场地做实验,这通常对学生的相应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

3.课程体系。开设实验课程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种需求:一是课程自身的需要,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开发,三是学科体系搭配。如果说前两种方式是课程之内的实验要求,而学科体系内的协调开设实验课程则是课程之间的任务。比如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如果已经有《计算机网络》、《高等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则《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可以不安排实验课,关于系统开发方面课程如《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也可以不再开设实验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专业内容学习任务上的重复等。在安排专业培养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上前修与后修、内容上理论和实践关系。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考虑更加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以树立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而又不使其边缘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实验课不等于简单上机。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确在经济和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验课绝对不完全等同于上机,现代化虽然与计算机和网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相应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和设施也可以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际贸易专业里面的电子数据交换,就可以在课程中使用模拟系统和环境,实现虚拟企业与海关、政府或其他企业的单证交换。

2.实验课不等于另开课时。实验课可以另外加长课时,但不等于必须要加长课时,而是实现分配或穿插的形式,让实验恰到好处的服务于教师对方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如果刚打算开设实验课,可以先从较少课时逐渐增加到适度适量为止。

3.实验课是动态的。实验课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做到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调整。当然也能够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毕竟每一个教师的擅长之处也不尽完全相同,应该本着自由和信任的态度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或课时。

4.根据需要灵活增设实验和其他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也不是没有原则,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要勉强开设。实验课只是教学方法一种,还有其他补充式的教学环节,比如现代网络课程、校外职业培训以及相关实习等。这就需要教师或辅导员为学生做好引导性工作,避免学生能力自我培养的盲目性。

四、问题讨论

尽管实验课程很重要,但是高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或不同教师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所以开设实验课程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取得学分的重要过程,实验课会让教师思考考核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思考成绩获取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在机房里或其他场地,教师只是前后走动进行指导,工作比较轻松,就认为工作量计算应该减少些,甚至减半。开设2个学时的实验,只核计1个学时的教分,教师就不乐意开设实验课,学生也会感觉到耗费更多课堂时间,换取了不等时的学分。管理者就需要从中做好协调,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

在实验课过程中,常会将学生分组进行,这样也可能会出现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一个小组最终结果做得好,不等于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做得好,甚至还有偷懒的人。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可以安排每个人都有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也有大家共同合作的任务,这样可以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锻炼了它们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实验课的开设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实验课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和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科层面的管理者多设计和开设实验课程,以提高现代大学生业务实践能力,进而有助于提交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率及职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六平,童叶翔 等. 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管理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J].大学化学,2010(2):12-15,26.

[2]赵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310-310.

[3]安寅,孟祥贵.高校现代化实验教学与管理浅谈[J].实验室科学,2011,14(5):1-3,6.

[4]高浩 高志峰,丁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2,14(11):81-82.

[5]潘佑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2(18):136-136,173.

[6]龙草芳,肖衡.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8(5):3118-3119,3126.

[7]王旭磊.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课程设置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9):280-281.

[8]朱艳龙.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18):I0097-I0097.

[9]周瑜杰,宋钰,何小利.基于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现状与改进[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1,7(6):3795-3796.

[10]闫本宗.基于沙盘模拟经营的财务管理实验课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7):49-51.

[1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4):177-179.

[12]李彤.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精品实验课[J].时代经贸,2012(10):232-232.

[13]李翠霞,崔群法.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和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3-104.

[14]王珂.理论课程中创业管理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心理学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47-148.

[15]刘红晔,赵学凯.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1(05Z):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