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管理论文

学生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03 14:2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管理论文

第1篇

班主任是班集体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1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

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在目前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根据高职学生对网络、移动通讯软件的熟悉和喜好,建立起班级QQ群、飞信群,开通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做,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班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无缝隙交流。此外,班主任可以定期宿舍走访,比如说每周走访一至两个宿舍,深入学生内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

2定期与任课教师沟通

许多任课教师忙于教学,不会向班主任反映所任教班级的纪律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认真虚心听取他们反映的班级问题,采取适当的办法处理相关问题,并真诚地邀请任课教师协助管理班集体。

3因材施教

重点关注特殊学生、问题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学习态度、家庭等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单独谈话、先表扬学生的优点再指出错误进行批评的方式使之认识并接受批评;对于大大咧咧、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可以直接批评。此外,家庭困难的学生,要给与额外的关注,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心理,要对他们加以鼓励,并给他们创造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机会。

4实行周班会制度

每周召开班会,班会应当有多样化的主题,比如说“规章制度学习”、“我的大学计划”、“如何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等等。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一方面增进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会传达学校、系部的要求或通知。此外,班会也应当有固定的内容,那就是对每周考核结果的公布与分析,针对周考核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嘉奖。

二加强班委管理

优秀的班委组织,必须要有能力把班级支撑起来,给全班同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生活,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一个班委组织成员都是班级的顶梁柱,都承担班级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失误,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风格、班级的凝聚力。因此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把班委团队打造成一个高协调、高效率、高执行力的人才集合,让班委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

1设置班委竞选考察期

新生入学后,应当在班委竞选之前,设置一段考察期,此段时间大致建议两个月左右。由于在考察期间,班级也会有各种事务要处理,可以从军训时开始通过自荐的方式选取班级临时负责人。根据自荐新生的人数,将其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两个周左右的班级事务管理,充当班委的角色。在考察期间,班主任有意识地观察临时负责人平日表现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与之进行沟通了解。待考察期结束后,进行班委竞选。班委竞选的方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由班级学生投票选出心中最理想的班委成员,最终由班主任根据投票结果最终确定班委成员。

2班委团队的培养

班委团队工作能力与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班集体能否养成良好的风气,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要及时地对班委团队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培养。培养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班委队伍应该是一支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团队,而不是享受特权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特殊群体。在服务班级的过程中,班干部得到的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无形的财富,也就是管理的经验和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他形式的奖励,只代表他人对其能力及奉献的认可。所以,班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要做到,对待班集体的服务要热情周到,要有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这是担任班委职务的前提条件。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班委能力的提升。班委面临着各种事务的处理,既要维持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又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还要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由于这些学生之前可能没有做过班委,很多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需要班主任耐心的辅导,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期末要统计、整理班级学生的分数,如果学生们之前没有接触过EXCEL,此项工作就会很麻烦。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加以培训指导,尽管此过程会耗费一定时间,但是一劳永逸,之后他们就可以顺利地完成类似的工作,他们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再比如说,可以向班委讲授与学生沟通谈话的技巧,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班委与学生之间言语之间的不愉快。

3制定班委考核制度量化的学生考核机制中

第2篇

小学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要想在班集体中茁壮成长、学习生活,这个集体就要保持着团结统一的精神。一个争优创先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思想教育工作是建设班级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是班级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只有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对于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班级思想教育中集体荣誉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班主任除了提醒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班级形象以外,还要让学生形成班级好坏与个人活动相关的意识。只有学生有集体荣誉感,班级才具有凝聚力。

二、用爱心理解、宽容每一名学生

不管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如何丰富多彩,他们都避免不了遇到成长中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心,鼓舞他们战胜挫折。这也是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是教师子弟。他于是很有主见,但是性格比较偏执,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因为我和孩子的父母关系不错,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让他担任班干部。对他的要求也颇为严格,一旦他的表现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也把他的解释认为成狡辩。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不再向我表达他的想法了。但是在学校的表现却越来越差。从最开始的不认真听课和同学争吵发展为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不管是老师的话还是家长的话都不听。经过反思,我尝试着用一颗更加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个孩子。即便是遇到问题也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在我的关怀之下,开始回到学校,回归课堂。

三、在小学班级学生管理中做到民主、公正

班主任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对于工作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加上主观色彩。如果在事实没有了解清楚的时候就定下结论,那么不仅学生会感到委屈,班主任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新人。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愿意和你交谈。武断的做法看起来十分威风,学生都害怕你,但是你和学生心灵上的距离却是最远的。学生只有心服才会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四、让赏识和鼓励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学生是需要夸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为什么不能抱着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对于好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是件难事,但是对于那些“差生”不是应该多一些关怀么?相比于好学生,他们更需要鼓励和信心。不管是一个眼神,还是一句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肯定。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嘲笑学生,应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我们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予以赞扬,这样他们才愿意继续努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养料。一个整天被人嘲讽的人,是没有信心和勇气的。我们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充满自信,敢于战胜挫折的人。

五、选准教育契机悉心教育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汇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犯一些错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随意敷衍了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原则性错误是不能轻易放过的,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学生对于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并想要承担错误时,采取一些手段,予以严厉的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反正。及时的批评可以避免学

生走上歪路。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第3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阵地,只有做好这一环节,才能有更多的发展和新的尝试。就目前车工课堂教学而言,有种现象十分常见,即教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很累,最终教师费尽唇舌精力,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所教知识,更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教与学。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与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求必须了解全体的学习能力,确定平均可接受度,然后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部分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没问题,但教学方法不合理,在课堂上只是将自身所学尽情传授,也不考虑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如此,即便课程质量再高,若多半学生都没听懂,只有少数人能理解,本节课也是失败的。按照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促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行教学。

2.讲与练。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纯粹的讲解过程很是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这就要与练习相结合,通过举例或其他方式,降低理解难度。学生要多动脑、勤动手,动脑说的是怎么样将知识消化,动手则是强调如何提高应用能力。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提高反应能力,就必须多加练习。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会逐渐总结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方法,这样才算是把知识消化了。但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到位,练习未能和讲课有效结合。

3.新与旧。人的记忆力并不长久,对于教过的理论内容,应该时常巩固复习,才不至于忘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顾着讲新知识,把课程教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教学是一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前后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部分都是相连的。由于对复习的忽略,常导致学习新知识时忘记旧知识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

4.理论与实践。课本中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终也要用于实践。当前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实用型人才。但有些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课堂就是在教室里剖析教材。其实不然,高职院校教学应在课堂的基础上,走出课堂,以实践为一个新课堂,与实际相结合传授知识,通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赏识教育概述赏识教育

简单的说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进行确定,并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进行强化,以保证学生自身兴趣、动机及心理体验等的增强,上述整个过程就称之为赏识教育。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不论任何人对于需求来说都分为很多层次,其中,需求中就有需要被人赏识的需求。现代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赏识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的满足学生自身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赏识教育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发现各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的进行赞扬,这是保证学生自身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及道德情操都得到良性发展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应用方法

1.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在进行赏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要保证教师能够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中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真正的走到学生的内心中,进而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有效的挖掘。

2.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要及时的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内心活动特点,并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爱好、优缺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进行不同社团活动的有效举行,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赏识,进而为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3.教师要在课余时间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影响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因素还与教学环境、心理活动有关。如果教师明显地偏袒某些学生,而对其他人不管不问,必然会引发学生不满,也就无心去学习了。所以,教师在课余实践需要重视和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帮他们解决生活上、情感上遇到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结束语

第4篇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第5篇

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外向,爱沟通,加之课余时间一般都与教练进行专业训练,或者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他们比一般专业的学生交际范围更广泛,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等方面较强。体育专业学生思想较自由与独立,对学校的管理条例和纪律存在排斥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也加大了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2.新时期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2.1管理目标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高校不仅需要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和思考能力。因此管理目标的确立要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基础,围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念,提升自身的约束和社会责任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科研精神。另外,要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抗挫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总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2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实质是将管理意识和方法逐渐转化为学生自我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安全系数,提高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应将管理理念贯彻到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便于学生发现关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性地进行解决,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往的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多数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管理体制,管理过程过于固定与死板,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针对这一传统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在制度的设置中综合学生的鲜明特征,扬长避短,主张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

2.3遵循原则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属于学校管理系统的范畴,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应首要遵循学校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原则以及体育专业管理的特色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专业管理者要从学生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树立服务学生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中来。其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还应严格遵守系统管理原则、动态和弹性管理等原则。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下,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管理目标和理念也是随之不断改革创新的,若既定的管理目标和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与需求时,就需要管理部门及时作出调整,对管理模式进行实施、监督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改善和调整措施。

2.4开放管理与细节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手段

第6篇

1忽视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和疏导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更多地重视物质方面的帮助,忽视精神方面的教育;注重有形的管理,而忽视无形的疏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多都是贫困补助,行为约束,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心理疏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在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2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2.1树立现代学生管理理念

首先,树立民主管理理念。高校学生都是受到多年教育的群体,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他们的思想相对较为前卫,对各种事物有了判断能力,对各种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不能采取专制强迫方式,不能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和表达诉求的通道,不能堵塞学生的思想和要求,坚持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项。作为管理者,应该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平等,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其次,树立法制观念。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法制观念,既是高校现代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管理的具体体现。学生和学校存在明显的法律关系,我国法律赋予学生明确的权利,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和服务义务,对学生负有各方面的责任。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惯性,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相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是义务教育,是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尊重和鼓励。既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更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依照我国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坚持教学、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平等相处,不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发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就业、创业发展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学生就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看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归宿,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其次,坚持民主管理,发挥法制管理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民主,依法管理,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管理需要更好地发扬民主,给学生更多自我管理权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一切管理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管理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发扬民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映问题,提出更好地管理建议,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管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高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管理必须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依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教育管理法律管理学生,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对学生进行管理难免要实行一定的惩罚,对学生的惩罚处罚是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法律为基本底线,以此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再次,树立服务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学生管理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摒弃传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意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服务学生发展进步为根本管理宗旨,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就业。围绕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各种帮扶工作,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境界,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给他们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2.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灵活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的,需要做好取舍,并针对社会发展,及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解放,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结合最新的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给学生进行分析,变革传统的空洞理论说教。完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注重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以激励为主,不断增强学生信心。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教育是最方便快捷的手段,建立学生管理QQ群,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加强学生沟通与交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结合现在流行的交流方式,围绕学生管理需要及时转发各种有利于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微博、微信,促进思想进步,尤其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管理的微信平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总之,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走向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出发,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祁峰 张自珍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1引企入校模式下学生管理问题概述

职业学校需斟酌到学子的素质、年龄、身份、兴趣、工作要求、心里动向、劳动强度、环境,合理的对学子进行安排。要在学生进入实践前,相关老师或辅导老师应有必要为即将实践学生进行对各个岗位的了解与认识,比如一线上需要认真、一丝不苟的操作员;需要具备沟通力好的、需要有好体质的、可以忍耐枯燥的、动作快的、眼力强的、心细的、具备独特技能等等一些操作员,由此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安排,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必备的,保证教学实习稳定有序,构建成有力的教学实习管理形式,对学生参与和教学实习将有效地提高。引企入校工学结合使学生将会对社会和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而且在工作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劳动观念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提升,至此完成学生到员工的变换,这个变换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辅导老师或班主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角色的变换:一个纯朴的学生身份变换成工人和学生的两层身份。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后,企业会对待正常员工一样严厉的要求他们,将会让学生感觉到不习惯,例如人际关系处理不适应、环境的陌生、操作技能掌握的不完善、以及心理上的不相称等。

2强化管理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

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中,以学生引企入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问题庄子瑜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222100心态来应对社会工作情况,认识不到工学结合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将情绪带入工作中的现象;反想而知,这样也导致了添加负面的评价在学生身上,然而好的习惯和工学结合实施也将受影响。心态情感的变化:在校园学生迟到时是口头教育,在工作中就要计入考勤可能还记过;老师的教育和辅导练习可能是你不写作业或做错的惩罚,可是出问题的是质量是要减工资的;学校闹事有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可是在工作上就会被解雇等。学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可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严厉的企业管理、生产的紧张和严格、两种价值观取向的变换学生都会面临这些新的难题。

3引企入校模式下学生实习管理的依据和措施

学生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时,一定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该规定,学生实习要签订协议,确保自身权益,明确明确规定学生、学校、企业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关于实习的内容,学生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在实习之前还要提供签订监护人知情同意书。一般的实习协议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习时间;二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的情况,包括地址、名称、负责人;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包括地址、名称、法人代表,学生实习工作的情况,比如负责人;实习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家长的名字,个人的学号、名字,实习所在班组,实习住址;四是,安全管理责任;五是,实习期间的住宿安排和吃饭安排;六是,实习的工作时间及休息休假;七是,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八是,实习地点、内容;九是,实习报酬;十是,实习责任保险;十一是,实习纪律;十二是,实习考核结果;十三是,实习终止条件;十四是,实习单位与学校两方觉得需要商定的其他事情。鲜明的实习内容,实行岗前学习。实习动员对于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工作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学校需要对将要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实行岗前培训,是学生明白实习的真正意义及目的、实习企业的详明的情形、具体的要求、形式与时间、要求与内容、管理条例等;企业的文化、情况、管理制度以及发展的前景这些要让学生了解。经过实习岗前的教育培训,学生就会具有更加清楚鲜明的实习目的,这样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会十分认真,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获取哪方面的能力,为实习职责的完成奠定坚固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学校和实习企业就会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经历证书》包括了评价的内容,比如在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管理制定一份详细的书面材料。在实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学校要和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研究制定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习方案和管理条例,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并对实习的实践考核制度进行创新。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学生统一管理管,让他们始终在学校、家庭、企业三方的管理范围之内,要积极和他们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对他们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学校要对他们的实习档案进行归纳,做好保存工作。企业实习档案资料包括:实习协议、成绩、报告、计划、周志、考核表、巡回检查记录、过程证实等。工学结合模式要想有所发展,要想在实际办学中广泛应用,必须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从中得到利益,找到三者的利益结合点。学校是联系企业和学生的桥梁,学校要积极推进其他两者之间的联系,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既让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又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工学联合方案。寻找企业利益的联合点,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减少企业的负担,并对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4结论

引企入校模式下的实习就应该好好利用企业的环境资源。学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实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时,可以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欠缺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虚心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会有比较充足的经验,并且对岗位要求有十分细致的了解,在进入企业面试时,就可以展现自己的实力,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自律意识,更好的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庄子瑜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第8篇

高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的应用中,从静态层面上来讲,加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从动态层面上来讲,只有在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将其动态地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起一个法治化的动态运行系统,做好动态与静态的良好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治化。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相关要求,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对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要求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在所建立起的相关的法律体系中,使得高校学生各项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这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一致性,充分尊重学生权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机制,使得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一旦发现存在相关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予以追责,这对于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基本价值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其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是相关法的价值在高校管理行为中的良好体现,要了解其基本价值,就需要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现状及其管理特点进行简单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自由与秩序。

首先,简单分析其体现在自由方面的价值。教育活动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发展与完善,在高校学生的法治化管理工作中,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管理工作中法治化非常重要的体现。在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过程中,公民的相关行为,只要不损害国家及个人的相关权益,那么其行为就被认为是合法的,将法治化的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对于高校的管理行为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下,传统的管制式的管理模式将会被废除,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体地位将会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对于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总是作为被动的教育客体存在。应用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学生的维权意识及法治意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之后,其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度会得到显著增强,这对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简单分析其体现在秩序方面的价值。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秩序是所遵从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存在,对于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服从管理、整齐划一,对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实际的个体需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学生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尊重,秩序与稳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高校为了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管理秩序,不惜对学生的个人权益进行压制,虽然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高校最重要的管理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秩序,但是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不仅不会规范学校的管理秩序,还很有可能会导致学校秩序的混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关于大学生的婚育权,我国的宪法及婚姻法中都具有明确的规定,即高校学生享有婚育权,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为了保持学校的良好秩序为由,对学生的婚育权予以盲目的压制,剥夺学生的这一权利,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抗,引发学校秩序的混乱。而在法治化的管理模式中,其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的权益、体现法治精神,以建立起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这对于高校良好秩序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在观念上改变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认识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高校对于学生的权益予以忽视,采用的是统一化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法治化的管理模式,就需要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观念上以学生为本,保证学生各方面的权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固有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被教育、被灌输的状态。而要保持高校良好的秩序,就必须保证学生对于学校的各种管理行为绝对的服从,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很难实现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自费上学、自主选课、自主择业的权利,而高校在收取学生相关费用的前提下,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服务。因此,在现代教学模式中,高校改变传统的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在该管理模式中,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标的工作系统,该系统中包含有:心理辅导、就业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资助、个性发展、科研创新、学习指导、学籍管理、组织建设、素质评价、行为管理、价值引领等各种服务职能机构。另一方面,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行使学生管理权时,要对学生的各项权利予以重视。

(2)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良法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健全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该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从校外及校内两方面来进行。站在校外学生管理制度的角度来讲,其主要指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学生管理有关的内容,以及一些专门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各法律法规间存在冲突等现象,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其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立法部门的法律素质,对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地予以修改与编制,以提升其实用性。从校内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角度来讲,其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依据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的有关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最基本的目标是保证学校的管理秩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流程予以规范,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中,对原有制度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修改,从而保证其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3)建立规范化的高校学生管理程序

现代法治精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程序公正、过程公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制定相关的程序以实现法治化管理,保证学生的管理权行使的公平公正性,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法治化的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制定出完善、严格、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相关的程序,尤其是一些对于学生的切身权益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行为,必须在告知学生本人,并在了解学生意见之后实施。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正当的程序,可以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这对于维护学生权益,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决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第9篇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大学生变得更加自我,喜欢张扬个性,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太习惯集体生活,不喜欢被老师约束。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如果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用各种规章制度来严厉打压学生,动辄就扣分、通报、处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当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建立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的自我管理模式,完全可以让学生承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讨论通过管理规程,学生之间以一种约定和协作的方式来遵守规定,互相监督和促进,这样既能减少抵制情绪,又能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前途,是我们肩负的重任。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冲击,造成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学生缺乏主体意识,缺乏集体感和秩序感,这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考验和挑战。然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却是高校教育必须要承担的责任。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切实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动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政教育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培养秩序感和集体归属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安排讲座,组织讨论、演讲和辩论等,传递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传播正能量,让学生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理抗压能力差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比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攀比,都会成为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来源。对于这样的问题,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进行全程关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排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因素,乐观、积极地完成学业,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够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朝着更加人性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必然会导致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但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机会,锻炼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服务和指导,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找准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五、结语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动力源泉。高校应该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实践型、实用型的人才。

作者:张阳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第10篇

(一)工作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直是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内容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以及学生的学业的各个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开始转变,一方面是将教育融入到服务之中,也就是把单纯的把对学生的教育和为学生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把学生学术活动和学生的事物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相对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对于个人的评定上,往往考试成绩占了大部分的分值,导致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在健全人格的建立上有所忽视。

(二)重视给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美国十分重视为大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院每天都有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对于一些网上和广告栏里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很轻松的得到,目的是要他们每天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活动,而且,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校都建有学生学术活动中心,而在活动中心里,一般都有集休息、学习和娱乐为一体的设施,并且功能齐全,这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对于美国式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在那现阶段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网络信息化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心也在逐步建立,但是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物质条件还差的很远。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转变因素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的新变化

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家长式的管理往往深入人心,管理者不论学生是否愿意,总是一意孤行的为学生安排好一切,在这样安排的过程中,管理者没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不了解除了知识上的灌输,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更加需要被关注的是生活和思想的上的事情,所以,国家在管理政策上要求与人为本,而教育上也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学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以此为工作中心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正是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第一个转变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明显

目前,90后学生开始步入高等校园,与之前80后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行为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为此他们努力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素质,与之相对应的,在中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是一种单向意愿式的管理,学生在管理制实施的政策前并没有真正的自,但是针对当代的90后大学生的管理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首要的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已经不在安于仅仅是听从者而没有话语权这么简单了,他们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管理者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前单向发言的管理者就不得不转变之前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平等的姿势与其相处并且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以缩短管理对象和管理者目标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继续良性发展下去的目标。

三、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双向沟通而非单一式沟通

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大学生管理的管理者才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并且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阻力和难度也会相对减少和降低,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下,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自身人格的尊严,还可以对管理者产生朋友家人般的信赖感,这样,学生就很有可能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动找管理者进行沟通,并且接受管理者为其排忧解难,最终建立稳定的心理系统和正确的思维模式。

(二)注重个性化管理

第11篇

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各高校应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育整体水平。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兴起与普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网络浪潮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为满足时展需要,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抓准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学生管理特点,不断创新改革,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特点以及相应有效对策研究分析。

2新媒体时代特征

2.1开放共享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改革。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信息的互动性得到加强。信息的传播也从传统的和接受,逐渐演变成网状流动的趋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创造了更为开阔的信息共享空间。

2.2融合延展性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将多种媒体形式得到融合,使信息传播空间得到了相应的扩大延伸。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空间不再受地理、国家以及物理空间的限制。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人们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相关的新信息,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使新媒体时代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2.3双权威化性新媒体时代拥有便捷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人们创造了更为开阔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信息传播逐渐由官方逐渐扩大到公共与大众媒介的参与。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双权威化,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可信度。但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事件不断,这也加大了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压力。

2.4多元快捷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QQ、微博、贴吧、博客、电视、手机等都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些网络电子化产品为信息传播模式多元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空间。同时,也在信息的交流传播中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措施分析

3.1加强高校学生新媒体时代管理意识正确的新媒体观念,是正确认识和看待新媒体技术的重要前提。要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技术中,新媒体作为交往工具,学生需正确的使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避免带入个人情感,先入为主,片面地认识新媒体技术,对其存在偏见心理。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管理者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新媒体观,使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技术,科学合理地处理现实生活与虚拟的网络空间之间的关系。

3.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控制,尽量避免学生陷入虚拟空洞的网络世界,影响生活和学习。

3.3不断丰富优化集体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学生主要的交往方式。这些新媒体交往方式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交流提供的方便。同时,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冷漠。学生在集体中体会不到温暖,极易陷入网络虚拟世界。因此,各高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从现实中满足学生精神所需,避免学生将网络与生活颠倒,沉溺其中。

3.4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新媒体技术虽然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方便。新媒体技术广受学生欢迎,因此高校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通过QQ群、飞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精神动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从而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整体水平。

4结束语

第12篇

“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秉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重视差异、遵循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使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有着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与辅导员通力合作并各司其职。实现新老制度的完满对接、过渡,同时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及心理等各方各面,设置具体的模块,并分别确立辅导员职责与心灵导师的专项职责。其中心灵导师责任与任务包括:根据高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并设计个性化的发展规划,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积极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对学生专业素质构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专职辅导员,其任务主要包括: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理日常事务、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指导和检查。通过规范化条例的构建与实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是非认知。通过悉心教导,使学生逐渐摆脱稚气,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

2该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2.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多元智力理论由他在其著作《心智的结构》中提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大脑由9种各不相同的智力因素构成,因而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智力优势区域和弱势趋势。因此,要接受个体差异,而教育的意义在于接纳与平衡。多元智力理论指出积极乐观是成功的关键,因而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接受和信任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禀赋、兴趣、资质因材施教。显然,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2心灵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现今被很多心理学家所引用,其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来。从理论上看,它指的是组织内部个人奉献与欲望索取之间的配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协调的约束关系。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心灵契约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可以发挥有形契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心灵契约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和辅导老师之间的关系,并接受自己在该契约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必须履行在学习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而老师承担教育与培养的责任,双方形成一种综合期望系统。

3模式建立的实践意义

由于在“心灵导师+辅导员”模式中,专业心理导师与配套辅导员合作介入学生管理工作,两者相对独立,但工作职责又相互交叉,因而学生实际上可以接受双重、专业的指导与管理。其实践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优势整合,使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分工极其明确,专业教师只承担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教师和辅导员之间长期缺乏交流与沟通,因而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剥离的现象凸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硬伤”。而“心灵导师+辅导员”制度的推行不仅能够整合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同时专业分工的整合与交叉能够促进沟通与合作,细化并优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学生正常有序地上课、积极健康地成长,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的落实与反映。

3.2增进师生认同感与情感交流

实质上,“心灵导师+辅导员”模式最重要的是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和制度保障。导师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分年级、分班级、分批次为全体学生提供指导与交流活动。在这种平等、独立的相处过程中,辅导员和心灵导师与学生不再有严重的等级观念,而是平等自由的相处;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而是参谋者甚至是“智”者。这种亲民化的教育理念践行着教育自由、民主、公平的理念,共享喜悦、共担忧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不仅有利于加深情感交流,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3.3缩短大学生活适应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实践经验来看“,心灵导师+辅导员”的模式实质上缩短了高职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适应期。新生入学后难免在专业学习、日常交际、社会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从而产生焦虑和不适感。“心灵导师+辅导员”的模式一旦实施,学生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导师或辅导员沟通解决。学业问题有专业老师指导,思想、生活及情感问题有辅导员关心,导师和辅导员始终伴随着学生成长。不仅有利于学生走出刚入学的困境,同时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为毕业后与社会有效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转变“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观念

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叛逆复杂、行为暴躁易怒的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日趋困难。学生心灵导师制度的推行,实质上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够专业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特质,倾听学生心声。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信、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的难题。专业老师和辅导员改变了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狭隘思想,真正地扮演着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的角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本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新反映。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