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21:1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央党校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法学,案例教学,组织过程,特点,不足
法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古希腊家)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并大力推广。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存在弊端,虽然能够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但学生不敢提出质疑,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个院系和各级党校纷纷国外先进经验,开始注重案例教学,编印案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批判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998年,中央党校开始在党建师资班试行案例教学,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5月,中央党校又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2005年9月,笔者参加中央党校政法师资班培训,式教学是培训班学习研讨的主要内容,我们平时一半听课,一半师生对话,收效显著。近年来各地党校在案例教学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法学案例教学适合于成人教育,是干部培训尤其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一、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
这几年,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校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探索干部培训的新路子。如在县处长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在科长班实行“依法行政案例教学”,反响良好,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我们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老师分工协作,精选典型案例。由我们教研室的法学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上网搜寻资料,每人收集几个典型案例,并提出思考题,推荐相关;然后由我牵头初步把关,集中送教务处给分管的主任和副校长逐级审查确定;每期从中挑选八个有代表性的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发给学员,布置作业,内容涉及基层选举、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土地征用引发群体性上访、破产、行政诉讼、城市管制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等。这些案例既有本地特色又带有普遍现象,如限制外地货车进入市区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的《通告》,全国就有141个城市做出类似规定。为防止地方领导对号入座,案例改头换面,当事人均使用化名。选好案例材料后,由学校组教处统一打印,开学时分发给学员。
(二)学员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员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有的学员非常认真,上网学习、搜集、打印了十多份相关资料;有的走访相关单位,请教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写发言提纲或者演讲稿。
(三)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通过分组讨论,学员们分工协作,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班两委布置、各小组长负责召集,学员自主完成的,一般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学员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案例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全班课堂案例讨论时,我们老师要到班级主持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台上有固定话筒,台下也配有移动话筒,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讨论激烈时,分红方与蓝方对阵,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哥”载孕妇闯红灯的案例争议最大,交警究竟要严格“依法行政”,还是“以人为本”?大家争着发言,甚至吵得脸红耳赤,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因为学员大都是有备而来的,讨论才会那么激烈。我们老师只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讨论氛围,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如果课堂案例讨论课时不够用,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校方适当增加。
(五)老师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使用课件进行案件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老师的点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法学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对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由老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初步成效
我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在某大专院校从教已有20年整。在校内主体班和函授班上了不少法制课,还经常受聘到校外普法宣传。如果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话,那就应该归功于案例教学。但以前的不是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举例教学”,只是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课中尽量多穿插一些生动典型案例,做到以案析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近年的案例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是有组织有领导、精心设计的、认真编写和选择案例的专门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适合党校成人。案例教学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并深受学员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成人的特点。党校学员大部分是党政领导干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见多识广、水平相当高。学员到党校学习,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原先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拥有较强的和判断的实际能力。当然,这也有可能使之产生一种骄傲自满情绪,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成人学员对学习的选择、接受,必定要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超出了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员就认为老师讲得对,讲得好;否则他就认为老师水平有限。,单凭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尽管他上课前又作了认真准备工作),要让所有学员都很满意是不可能的。
(二)师生地位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把老师当场问得哑口无言是对老师的大不敬,难以在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唱主角,师生双方地位完全平等。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的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三)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员中间互相交流。案例教学突出强调对前人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以便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警戒或借鉴,“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实践经验缺乏是年轻教师共同的弱点,在联系实际时往往底气不足、方法不多,既不能让学员满意,也容易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用一个人的努力去满足所有学员的状况,而是教师指导学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
(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案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完全符号知识年代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三、当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于主持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现在有些学员学历较高,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逐渐增多,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的学识学历不相应提高,将难以应对挑战。
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教育着必须先接受教育”,要当好教员首先要当一个好学员。我们当教师的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虚心地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其特点、内容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二)发言的学员毕竟是少数。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合于部分学员,不只适合于所有学员,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员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涉及地方领导决策失误的,大部分学员也是不敢啃声。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员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教与学 “两张皮”,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难免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员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它们各有特色,不能强求一律。笔者认为,应当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当前提倡案例教学不能一哄而起,要从党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党校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在哪些班次、哪些课程搞案例教学,哪些班次先搞,哪些班次逐步推行,要认真研究。同时,对实施案例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等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对教员调研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
[资料]:
[1] 刘炳香:《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中央党校网站。
[2] 刘炳香:《案例教学及其在中央党校的推展》,中央党校网站
[3] 《值得关注的党校案例教学》
[4] 桑瑜:《中央党校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中央党校网站。
[5] 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探析》,东部网。
XX同志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2004级本科班法律专业学习以来,能摆正位置、虚心好学,端正学风、潜心修学,联系实际、活学善学。通过近三年的刻苦学习,该同志党性修养得到了新的增强,知识素养得到了新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本职各项工作。2004年度考核被评定为“优秀”等次;2005年被市委表彰为“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个人”。该同志的主要事迹如下:
1、始终坚持学以修德这个核心,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函授学习中得到了进一步树立。该同志十分珍惜在党校这个大熔炉中学习、锻炼的机会,把立德、修德作为学习的第一前提。虽然就职于组织部门,日常工作比较繁重,仍一天不落地参加集中辅导,一着不让地抓好个人自学,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特别是在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的一年半间,该同志承担着领导讲话、汇报总结、简报信息等材料的起草工作,虽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节奏快,仍能挤时间学习,不但没有掉队,还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作为组工干部,该同志尊重教员,与其他学员和睦相处,言行举止得体,在班级中的表率作用比较突出。
2、始终紧扣学以增智这个关键,知识结构在函授学习中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该同志能正确看待党校的函授学习,学习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取得一纸文凭,而在于求得真知,力争做一个眼界宽、知识宽、思路宽的全面发展的青年干部。围绕这样的定位,该同志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学习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每次集中辅导前,坚持先预习再听课,遇有疑问坚持向老师们请教、到网络中求解,学习效率很高,学习成效也有目共睹,对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实现了由不懂到一知半解、到理解、到运用的转变。
3、始终抓住学以致用这个根本,服务组织工作大局的本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该同志能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慎视和思考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的组织工作之间的联系,注重研究组织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注重从法律的角度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建立组织工作法规体系的几点思考》的论文,提出了从组织部门职能职责、干部选拔任用、基层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创制一套与国家的法治管理、与党的依法执政领导相适应、相衔接的组织工作法规制度体系的构想,得到了市委有关领导的重视,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成果的转化运用。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97-03
进入新世纪后,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资源共享方面,通过VPN虚拟网等方式实现了各级党校之间的联网;校园办公软件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的有机地整合,数字资源和内容也得到极大地丰富,种类更加齐全。信息化对党校的工作、教学、科研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化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党校信息化及安全建设的必然性
1.新时期党校建设要求,党校必然要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
新时期,党赋予党校的任务是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并且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阵地”和党委政府“思想库”的作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开展领导干部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方式,可以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增大党校干部培训的力度和范围,放大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效用,更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干部培训中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党校领导干部提供读书便利,在创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做好理论宣传工作的战略部署,要使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马列主义宣传阵地的作用。
在2012年7月17日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的开幕式上,同志在讲话中对新时期党校的工作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坚持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指导,加强中央党校与地方党校之间以及地方各级党校相互之间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党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新时期党校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党校信息化建设中要更好地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处理事物的效率;通过提高各级党校之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促进各级党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党校的整体水平[1]。
2.信息化安全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党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保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信息化安全建设到位,才能保证信息建设在实际办公、教学、科研、交流中能够正常有序并可持续地进行。在总结过去党校信息化安全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党校信息化安全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党校对信息化安全建设的需求从原来按文件指示而动转变成为党校发展的自身要求;对信息化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一知半解到现在心中系统有数;对于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方式从原来的跟风而动转变成按需而置、量力而行;信息化安全的人才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逐步适应了党校信息化的需要。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说明了,党校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出了具有党校特色的信息化安全建设发展之路。
二、目前整体信息安全状况对党校信息安全建设的要求
在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具大成果的背后,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应当说,随着党校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范围不断扩大,安全隐患和问题会更加防不胜防。
1.搜索引擎无孔不入的信息收集方式对党校在公网上的信息安全提出了考验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党校面向互联网公开的网站上的所有信息都将成为目前国内外网页搜索引擎所网罗收集的对象。以百度搜索为例,笔者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所知道的各个党校名称,就可以看到该党校在公开于互联网网站中关于学校简介所有内容按原文给予转发。其他的搜索引擎网站也是类似于这种情景,或多或少都收集了各个党校公开的信息内容。作为专业的搜索引擎网站的信息收集员在收集党校公开网站上的信息时,不可能只关心其中的一两点内容,而是会把所有内容都详细看一遍。笔者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党校通讯录”,结果在搜索的结果的链接中非常方便地打开了相关信息,如某函授班级的通讯录,上面详细记载着学员的相关信息;如在某省委党校网站中全省党校系统通讯录,可以很详细地看到全省所有地市县党校的有关通讯信息。随着党校所承担社会职能的增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作用不断提高,各搜索引擎网站对党校公开于互联网的信息的收集力度将不断加强。因此,在公网上,哪些内容可以公布,哪些内容不能公布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避免无意中将一些不宜公开的信息公布于网站中,这既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党校工作条例》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黑客技术的发展与党校安全技术的相对滞后,对党校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严峻的挑战
在防患黑客攻击和病毒木马的传染方面,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累积经验和教训的探索之中,党校信息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安全防患意识在不断地加强,安全防护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没有改变信息安全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从自身的建设来看,在信息安全的有关设备和软件上投入仍然不足。大多数党校预防黑客攻击的设备仅仅依靠防火墙集成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装配入侵检测设备、入侵检测防御设备、行为管理器和网页防篡改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网抗攻击安全指数偏低,对内网的攻击就是一片真空。然而要配齐一套包括较先进的可三层管理的防火墙和其他的相关设备,从绝对价格来看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在目前大部分党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其财力上是难以承当的,以至相当多的党校都对于安全设备的配置都采用了能简则简、能省则省的做法。
3.内部信息安全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并使之与党校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
党校的信息化安全工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是针对社会普遍现象而制定的,不可能考虑到具体行业、具体单位对信息安全工作个性化需求,难免在实际操作中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因此,针对党校信息建设的特点、具体操作过程的需求以及对将来信息建设的发展,参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适时制定和修改党校系统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规定是势在必行的。
党校信息化安全条例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对具体的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其中的具体化要求应当从生效之日起,融入到党校的日常工作教学生活之中,具体的执行情况应当列入工作考核或绩效考核之中。用信息化安全条例来规范信息化建设,也要从日常教学工作执行过程发现条例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完善,让信息化安全条例更好地为党校信息化建设服务,让党校信息化工作能够可持续性地更好发展。
4.加强各级党校之间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合作
“天下党校是一家”一直是各级党校在各项业务交流与合作中的不成文规定。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各级党校在信息化安全工作中也要发扬“一家人”的无间合作理念。随着各级党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对信息化安全工作中的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在将来,云计算在党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将更促进各级党校有了“一家人”的感觉,通过扩展的网络连接合作,各级党校的网络形成一个社区,这将对未来党校信息化安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单靠一校之力所能完成信息化安全工作,需要各个党校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人才的优势,各尽其长,来不断地完善和推进党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上级党校要对下级党校进行指导工作。在日常具体化操作中,应当包括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信息化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在目前实际情况中,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在信息安全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而市级党校和县区级党校在这方面的人才就较为匮乏。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省级党校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工作,能较好地提高市级和县(区)级党校的信息化安全工作水平。
总的来看,各级党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安全工作都是相当重视的,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然而我们也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系统都有我们无法预知的安全漏洞;不论是哪种型号的硬件设备,都无法保证能一劳永逸,不会出现任何故障;资金、技术、人才在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党校信息化安全工作的难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对党校信息化工作不断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但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校相互合作,发挥利用党校系统在信息化安全工作上的整体优势,共享信息化安全工作的经验成果,我们是有信心解决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所遇到的安全问题的。
2020年入党积极分子暨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讲话
机关党委书记 XXX
(2020年5月22日)
同志们:
在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在XX部和全体学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辖区2020年入党积极分子暨青年干部培训班经过X天紧张、充实的集中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期培训班时间短、任务重、节奏紧,但做到了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在此对全体学员同志,特别是获得优秀学员的同志表示祝贺!对跟班管理人员和班委人员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两级党委高度重视。为期3天的培训中,XX局在培训场地、聘请专家、学员食宿、培训经费等各方面创造良好条件、给予了有力保障。局党委班子全体成员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参加了“XXXX”主题青年座谈会。机关党委委员们也专门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拓展课程,加强与积极分子和青年同志们思想上、行动上的互动交流,增强积极分子和青年职工对组织的归属感。这些都为加强积极分子与青年干部教育培训、推进青年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培训取得很好效果。这次集中培训专程从XX大学聘请教授专家举办党史、党纪规章方面的专题讲座2次,组织收看中央党校党建教育视频讲座2次,组织学员分组结构性讨论1次交流学习体会促进共同提高,进行集中闭卷考试1次检验理论学习效果,开展局党委与青年座谈交流、机关党委与青年互动交流各1次寓教于谈、寓教于乐加强与青年思想交流互动。三天的集中培训,促使积极分子和青年同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红色历史、党纪规章、党员责任、对初心使命的理解认识,有效推进了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坚定了积极分子与青年干部理想信念与“四个自信”,增强青年干部职工对基层央行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说,这次培训节奏紧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有序,取得了很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也为中心支行进一步抓好积极分子和青年干部培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很好经验。
三、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送大家两句话:一是培训有结业、学习无终点。XX局长在昨天座谈会中对青年同志的第一要求就是学习,学习是我们克服本领恐慌、修身增智、成长成才的必须途径,大家要把参加这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把加强学习养成日常习惯、作为终身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二是勤学是过程,实干出成果。学习培训的目的在于运用,希望大家能够把参加此次培训的所学、所悟、所获真正转化为推进工作、提升水平、追求进步的能力和动力,不但要注重学习、更要注重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在勤于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善于动笔总结、乐于交流展示、长于创优争先、勇于追求进步,要结合岗位实际积极融入到中心支行标准化管理落实年、模范机关创建等活动中来,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进步融入到中心支行发展进步的大局中来,努力担当工作责任、创造优良业绩,回报组织的培养与关爱。
最后,祝大家返程顺利、周末愉快!
在“2008中国商会会长圆桌会议”上,何会长给中国商帮战略合作委员会定了帮规: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弘扬商帮创业精神,传承商帮地文化;组织商帮之间交流、合作,为商帮提供学习机会;支持商帮企业发展、壮大;反映商帮企业诉求;维护商帮企业合法权益。有为才有位。要做事。
有所不为:中国商帮战略合作委员会是一个联合体,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充分尊重商帮委员会的工作,不干涉商帮协会的任何活动;不干涉商帮协会的正常经营活动,正因为没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做任何工作部署,所有活动都在自愿基础上参加;商帮自行活动或是联合活动,向中国商帮战略合作委员会秘书处通报一下即可,秘书处协调工作;尊重商帮企业的自,齐心协力搞好服务。
在全国商业企业家表彰大会上,他又讲到全国商业联合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协会工作也如企业经营,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既为企业服务,也为政府服务。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要看你做好了哪些事情。同时,协会是民间组织,不是政府,不越权,不添乱。
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商业成果时,何会长拟了一副对联:华夏腾飞惊世界,神州改革震古今。横批是:雄起中国。
何会长说,新晋商的群体特征还不明显,祖先的商业成就太高,不好超越,但也正因为接触了新晋商,才知道山西有活力。
何会长知道记者老家灵石一个叫荡荡岭的地名,是―个小村庄的名字,也是一座山的名字,记者很惊讶。事实上,1964年搞外调工作,何会长去过晋中、晋南很多地方。
何济海河北蠡县人,蠡县以制皮革出名,有中国皮都之称;也出麻山药,是中国的山药之乡。何济海在老家呆了21年,在石家庄呆了25年,在北京呆了22年了。老家规矩多,何济海那时候眼睛近视,戴眼镜,一进村就得把眼镜放兜里,不然村里人会说,“瞧这小子,没出去两天,回来还架了个洋眼镜”。
何济海喜欢用感性的词汇表达事物。他上大学学中文。毕业时赶上,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教育属于调整、压缩,商业是充实的。国家挑了一批成绩比较好的大学生到商业战线中来。何济海到了石家庄百货站,那会儿计划经济,分中央一级站、地区二级站、县三级站。同学们大都回去教书了。在石家庄的25年,何济海从基层做起,干了两年农业,后来一直在商业系统。中间上了一年中央党校。计划经济、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经历过了。参加工作一年后入党,那是1964年,之前,商业缺人才,大学毕业生,他们是第一批做商业的。对商业什么都不懂,基本术语不知道。后来又学定价、学商业会计,打算盘。一年以后,他就开始编制采购计划了。
关键词:哲学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
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五一期间,几个子女正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就读大学的家长,和我探讨大学学习和就业问题。谈兴正浓时,一位家长说,我们的讨论其实都没用,怪就怪自己没混个一官半职,要是自己有“出息”点,怎可能操心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能把孩子的就业搞定了。
这位家长的所讲被媒体总结为“父辈就业时代”。《南方人物周刊》今年4月的一则报道指出,个人综合素质当然是就业成功的条件,但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
而早在2006年8月,《新华每日电讯》就曾聚焦“父辈就业”问题。报道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对于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都在出谋划策。不少高校甚至调动家长的“关系”“资源”来推动就业,这事实上加重了“父辈就业”,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双刃剑”――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在接受嘉宾访谈时说:“后来我发现,就业的大学生,首先痛恨的是腐败。”
从教育公平角度看,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大学毕业生就业,属于就业公平范畴,但与教育的结果公平直接关联。
从“父辈就业”往后看,我们会发现,这几乎是一个“父辈求学”的时代:大学毕业就业,父辈的人脉关系十分重要;上大学,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能支付学费)、父辈的关系(在自主招生和校内优惠加分中“发挥作用”)也有很大影响;上高中、初中、小学,能否择校、借读进更好的学校,取决于父辈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大小;在求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被安排进“重点班”、“快班”,能否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也有着父辈人脉、资源的较量……可以说,从教育的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都摆脱不了“父辈”的影响。
父辈对教育与就业公平的影响,对学生来说,这是反教育的“教育”――“教育”他们社会是不公的,只有家庭成员得势,才能泽被其他家庭成员;同时“教育”他们,本人拥有的竞争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成功因素,有关系、有人脉才是事业成功的更核心要件。故而,在今天的学生中,特权意识、等级意识十分强烈,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特别渴求自己拥有特权,转变身份,而不少学生从中学(更早的则从小学)起,就学习“灰色技能”,研究“厚黑之道”。
由此农村家庭退缩了。最近消息说重庆和湖北分别有万余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是大学就业困难。高中毕业生不高考升学,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这种弃考,与“父辈求学”紧密对应,那么,其后果将十分严重:在农村地区,从高中弃考,将迅速蔓延为高中弃学、初中弃学,我国教育将陷入拥有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但九年义务教育却难真正普及的尴尬。
公平问题正蚕食着教育的肌体,推进就业公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能只停留在呼吁,而应该完善就业制度与教育制度。
就大中小学而言,校内需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不但保障教育决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时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而对于公平就业来说,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公开、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公职人员子女教育、就业状况的透明度,对公职人员子女的上学、就业等事项进行公示与监督,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应有之义――不但可营造公平的环境,更可促进每个大学生有真才实学,让人才市场完全靠竞争力说话。
管理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关于管理的专著摆满了各大书店的书架。当今的管理专著西风盛行,开卷所见大都是西方管理理念、西方管理专家、西方管理案例。如果说20年前这种现象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一个经济增长一枝独秀,GDP已经位列世界第四,在世界500强企业占据20个席位的今天的中国,中国管理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中国管理思想值得发掘,中国管理理论值得总结,中国管理案例值得宣传。
传统的管理理论是复杂且专业化的,但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落实到行动并解决实际问题,以建立起可以运作的组织结构。素有“当代贤文第一人”之称的叶建华先生的贤文图书系列之三――《品贤文谈管理》(该书日前正式入围“第三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著作类成果金奖)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将文化与管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通俗诠释,对现代管理进行了探本索源,使中国读者信心倍增、荡气回肠。
朗朗上口的《增广贤文》
“运谋以制胜,启智以生财”、“人各有心,心各有见”、“仁爱待兵,恩德服众”、“诚信能招四方客,欺诈疏远亲兄弟”、“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善于用人才,利润滚滚来”、“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省小钱不培训,花大钱买教训”、“兵随将令草随风,其身不正令落空”、“用人不放手,不如玩木偶”、“赏不当功不如无赏,罚不当过不如不罚”、“因循守旧,举步维艰;锐意创新,步步领先”……
《增广贤文》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具有集体创作、内容丰富、对仗工整、通俗易懂、广泛流行、与时俱进的特点。《增广贤文》以11000多字的篇幅将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为人处世、学习立志、勤奋谦虚、淡泊明志、经营管理等精华融于一炉,尽收其中,《增文贤文》不愧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增文贤文》富有哲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明清年间成为课外读物,在我国城乡广泛流行,时至今日《增广贤文》在我国仍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
叶建华先生在《品贤文谈管理》一书中以通俗流行的《增广贤文》为标题,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底料,以古今中外的管理案例为佐证,重点阐述了中国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其中关于哲学思维、合适人才、团队精神、培训员工、善于授权、奖优罚劣等管理理念和案例闳中肆外、深入浅出,是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可多得的读本。
中国人才是管理的鼻祖
时下有一种普遍的现象,说起管理理论、管理专家、管理案例必言西方。但究竟何为管理?几乎没有哪个专家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即使是教科书也难以作出权威的定义。关于管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品贤文谈管理》一书中,作者鲜明地提出:中国人才是管理的鼻祖。其理由是2500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在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理论培训他的3000弟子及72圣人,谁能否定孔子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大师;时隔1000多年的宋朝宰相赵普仅用孔子的半部《论语》就足以治理天下,谁能否定《论语》是管理圣经;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弃官从商,借助世人难以理解的《周易》理论演绎“三散三聚”巨财的时候,谁能否定他是世界的商圣。而2000多年前的西方人在干什么呢?至少在文化和管理上没有中国人辉煌。因此,中国人没有必要崇洋,没有必要唯西方管理是从,唯西方专家是听,而是应该发掘、总结中国古代圣贤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为当代管理服务。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和自然实践中探索和提炼了一系列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和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但许多华夏子孙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不令人十分遗憾。一个民族的现在、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承继,没有对自己本民族历史承继的民族,就不能解决好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创造其极富生机的未来。”
管理是一个无尽的话题,再宏大的丛书也不能穷尽管理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作者在强调发掘、总结中国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同时,并不否定西方文化和管理,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情结,提倡东西方管理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书中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善于授权、英国皮特首相为亚当.斯密让座、GE公司前总裁韦尔奇给员工亲自授课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典案例。
本书立意正确、观点理性、论证客观。能够引导读者正确观察、理性思考,客观面对。
管理理论与鲜活案例相结合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伴随着这些,国外的各种管理思想和理念纷纷涌入国内。有人说过,我们国内不缺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思想在国内经过演绎和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恐怕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同时又发现,我们的理念被描绘得似乎天衣无缝,但在实践中又每每遇到理念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正所谓,理念在天上飞,行动在地上爬。当这种现象的存在成为一种普遍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便出现了:管理到底是什么?中国的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叶建华先生正是在通过《品贤文谈管理》奉献自己对中国管理理解的思想,帮助大家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从疑问中找到答案。
有些学者以将简单的道理搞复杂为能事,以将中国文化和管理搞得谁都听不懂以显示有才。其实大道至简,化复杂为简单,变艰涩为通俗是广大读者所欢迎的,也是复兴中国文化和管理所倡导的。
叶建华先生从小受到中国文化和管理的熏陶,将中国文化和管理由“象牙宝塔”引向“十字街头”是叶建华先生长期以来的心愿和实践。他从2003年开始就策划以通俗读物《增广贤文》为题致力中国文化和管理的研究与弘扬工作。《品贤文谈管理》的另一特色是所谈管理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选管理案例鲜活生动、雅俗共赏。既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又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
历史伟人与当代名人相辉映
《品贤文谈管理》一书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书中不仅引用了老子、孔子、曾子、范蠡、诸葛亮、李世民、乔致庸、、胡雪岩等历史伟人的管理理论,而且介绍了任建新、张瑞敏、任正非、李培义等当代名人的管理案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长期在蓝星公司创始人、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CCTV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任建新手下工作,本书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任建新总经理的用人之道。本书附录的《蓝星管理三十六法》揭示了蓝星公司的管理秘笈。另外叶建华先生在担任《信息早报》社总编辑和青年湖济公沙锅店文化和管理顾问时的管理体会和案例也在书中有所展现。
“中国缺乏的不是管理理论家,也不是实践者,而是把这两者结合的人。”《品贤文谈管理》的作者叶建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参加工作就在国营企业里面,经历过企业基层的多个岗位,对蓝星集团这个中国国营企业的标杆性企业有深刻认识;长期在我国优秀企业家――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蓝星集团的创始人、现任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先生手下工作,对任先生的管理理念、经营策略有切身感受和领悟,这不仅使叶先生的写作有独到的观察视角,也拥有一些外人所不了解的第一手材料。
1984年,中国的化学清洗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任建新借款一万元,和几个伙伴一起,在兰州市西固区的一个防空洞里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工业清洗公司。他们从清洗一把茶壶开始,踏上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经过多年奋斗,他将一项技术变成了一个产业,他将公司总部从兰州搬到了北京,他联合蓝星集团与昊华集团成立了中国化工集团,开央企强强联手之先河。如今,蓝星集团已成功兼并重组了一百多家国有企业,使这些企业摆脱困境,获得新生。他们走出国门,成功收购法国安迪斯公司、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法国罗地来有机硅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让中国的国旗在欧亚大陆上飘扬。他们还引入美国黑石公司入股蓝星公司,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叶建华凭借独到而深邃的见解,帮我们厘清管理领域的诸多疑惑,让人们对管理的理解更加清晰。他能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实际。该书深入浅出,处处闪烁出作者智慧的火花,是中国管理界的一部优秀作品。通读此书时,不时有种感觉:作者在全心奉献自己的思想。本书还奉献了《蓝星管理三十六法》。这三十六种方法是叶先生于2001年撰写的,此文曾在《青年时报》连载刊发,并作为中央党校和蓝星公司联合举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的教材。《蓝星管理三十六法》分别谈到厚商薄产、倒逼成本、以产促销、市场定价、内部责任制、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分路突围、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约束机制、连锁经营、国际化、网络化、专业与多元、人员属地化、企业形象识别、技术引进、科技创新、交叉任职、末位淘汰、超前培训、效能监察等等,涉及到管理、经营、财务、科技、人事、改革、重组等各个方面。
奉献是一种高贵的品格,面对这场思想的盛宴,我禁不住深入其中去汲取管理知识的营养,这或许是因为它的魅力难挡。
眼界决定境界。《品贤文谈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视野,让我们能以智慧的眼睛去洞察外部精妙的管理世界,让我们能以更高的眼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高度决定决定影响力。《品贤文谈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了方向,就不怕路远。《品贤文谈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们在纷繁的管理世界中不至于迷失。
链接:
叶建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人。曾任《信息早报》社总编辑;蓝星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现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政策法规部主任;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理事;研究生学历;具有高级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证券分析师、新闻记者任职资格。
对于我的这个决定,乡亲们无法理解,父母也说花出去的钱白白打了水漂。然而,给我打击最大的是和我苦苦相恋了11年的女朋友也为这事和我分手了。可以这样形容,从我一开始决定搞大棚蔬菜种植,就是四面楚歌,但我一直没有改变初衷,根本原因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支撑着我。
接下来,我顶住压力,经过多方协调,向银行贷了8万余元的款,承包了村里的50亩田地,发展大棚蔬菜。我一边建大棚,一边学技术,还多次跑到湖南、重庆、浙江一带去考察学习。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到2010年11月底,我就创收10余万元。
乡亲们看到我取得成功后,纷纷前来讨教技术,我就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全部传授给了他们,让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现在我还成立了“茂刚种植专业合作社”,力争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彭宗村已发展种植大户50余户,辐射带动附近8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
个人致富不是我的目的,作为一名村支书,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自述:田茂刚(松桃自治县黄板乡彭宗村党支部副书记)
记录:石啸(松桃自治县委组织部)
「实务
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党支部书记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事件发生后,要积极、沉着地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惊慌失措。事件已出,后悔没用。要正视现实,稳住阵脚,冷静地处理事故。
二是当务之急是针对出现的问题当机立断,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事态继续扩大,争取及早地回复常态;然后再冷静地分析事故的原因,寻找经验教训。
三是分析事件不要讳言失败的原因,不要为失败辩解和推托。支部书记或委员要挺身而出,大胆地承担责任,引咎自责,多从领导方面找原因,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启发下属,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
四是针对事件的原因,找出工作薄弱环节,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出补救措施。
「新论
读书学习要注重涵养大气
学习就是力量。孤灯黄卷穿越的是文明之光,悬梁刺股传承的是精神力量。读书学习是生命个体通晓事理、陶冶情操、增长智慧的基本途径,是社会组织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在以变革、调整、发展为特征的时代,学习被赋予全新内涵。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 党建》刊文指出
“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思想家的寿命是有限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无限的;思想家的视域是有限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是无限的。说:“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所以,也是有缺陷的。形象地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巡视员倪德刚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
“国富”与“民富”如何协调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从以往注重“国富”转向更加注重追求“民富”。“国富”与“民富”,两者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各自在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广大民众能够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使全社会收入差距合理缩小。
――南开大学教授钟茂初在《新华日报》上撰文指出
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
打破“身份”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基础。到底是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坚定的选择和初步回答。如何彻底告别“身份决定命运”现象,巩固和壮大“奋斗决定命运”的社会进步主流,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关键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秀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刚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温故
“背水一战”
新闻背景: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上,在谈到“‘十二五’期间贵州如何赶超全国和平均速度”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指出:“我们已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也只有加速发展,才能缩小发展差距,才能改变被动局面。”
典故: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10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知新
“政治生态”
最近,省领导多次提出,贵州“要通过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集中精力、形成合力”。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
“给力”
近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公示旅游促销宣传口号征集结果揭晓,“更近,更爽,更给力”最终赢得第一名大奖。
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过去工作的帮助和支持,使我与其他竞争者一样走上今天的讲台,来竞争厂长助理这个岗位。我愿意把这次竞聘当成争取多尽一份责任的机遇,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做简短发言,希望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一、工作简历:
我叫XXX,今年35岁,身体良好,精力充沛;1992年6月在我厂参加工作;1995年5月起先后任空调车间质检员、调度员;1997年12月任空调车间副主任;2002年8月任空调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2004年任空调检修车间主任;2005年7月机构整合后任检修车间副主任;2006年11月至今任XX车间主任。这期间,我先后参加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学习和兰州大学制造本科班学习。
二、我竞争厂长助理岗位具有以下优势:
(一)、具有精细化的工作方法及管理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以来,我越来越感受到,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作,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日常工作中我养成了“细节决定安全”的管理理念,对安全卡控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卡控制度的建立上不断细化完善,在落实中对各个环节细致检查。通过运用这种精细的工作方法,有效地实现了自己所管理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稳定有序。
(二)、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较强的工作经验。
我参加过的兰州大学制造本科班学习,为我更好地担当管理者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为能正确指导和实施空调检修保养、运用安全管理工作创造了基矗我先后担任过空调车间质检员、调度员、车间副主任、空调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和主任及XX运用车间主任等职务。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没有放弃过学习,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断扩大,工作经验不断增强,能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生产难题,从而为我今天参加竞聘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三)、从事空调定检、运用等各方面的工作经历,使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在多个不同工作性质的车间任职的工作经历,使我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吃透并熟悉了空调检修工艺和质量要求,熟悉了空调运用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卡控办法,为空调定检、运用保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我今后解决空调检修、运用中的各类问题,协调和理顺各个车间、部门安全生产关系提供了平台。
(四)、具有较强的领会、贯彻上级要求,狠抓落实的能力。
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政治上要求进步,从未放松过思想上“三观”的改造,对各个时期上级的要求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加以落实。尤其是近年来铁路不断提速,机构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但不论何时何地,我对上级的各项要求,不是被动的的应付,而是主动积极地抓好落实,把各项阶段性工作与现场生产主线统筹兼顾,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三、工作设想:
(一)、摆正位置,当好参谋。
如果我竞聘成功,将努力做好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一是协助领导安排好工作布局,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提出可行的参考意见;二是在领导决策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收集、提供领导决策所必须的信息和资料,决策执行中,注意督办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提出补充性的调整意见,决策后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三是认真检查厂各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后的落实情况,及时向领导反馈各项工作实情。
(二)、督促加快“安全保障体系”的修订和完善。
为保证客车空调安全的长治久安,对安全卡控、质量控制等已建立的保障体系,着手进行修订,避免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或出现与生产现场实际相脱离的情况;对“十大安全保障体系”中未建立的部分,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在保障体系的运作上,从各个环节逐一检查落实,对每个过程逐一卡控,将各类问题和安全隐患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对交验及出库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做到件件可追溯定责,切实发挥“体系”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三)、严抓干部作风
协助厂领导对干部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把关,以促进管理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发挥干部现场盯控的作用。要求各级干部提报的考核不只是针对列车质量,而且还要针对职工两纪、班组综合管理、人身安全隐患、置场文明等各方面;对管理干部提报的量化考核件数、质量进行分析,提报的考核内容单一的管理人员,实行经济处罚与张榜公示相结合的办法,使管理人员感到压力,从而迸发动力。继续严格执行包保连责制度。对每月质量问题较多的个人、厂发通知书的责任人及出现问题的责任人,不仅要对责任人进行考核讲评,而且还要追究主管领导、包保干部的管理责任,实施连责考核。
(四)、严抓职工两纪
一是抓生产两纪。重点抓好生产途中作业、途中安全信息反愧库内检修质量等环节,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岗位责任心。二是抓地面班组两纪。重点抓好入库技检标准化作业,防止漏检漏修发生。
(五)、抓好班组安全管理能力的提高。
一是推行自控型班组建设。在全厂各车间逐步建立起自控型班组的典型,发挥好四长作用,使工班的各项工作达到有章可循、各项事务有人负责管理、生产环节有序可控、空调检修质量稳步提高的效果。
二是进一步完善班组的讲评制度。规范班组的安全讲评,尤其是工种多样的班组要建立各岗位的讲评系数,使讲评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消除违规操作,使安全讲评在一线切实得到落实。
三是建立班组质量控制制度,完善质量卡控办法在班组的实施和落实,明确班组作业人员在保证检修质量的责和利,促进作业人员自觉落实作业标准,保证客车整修质量。
(六)、严抓各个阶段重点工作的落实:
对每年的春运、暑运、黄金周、春整、秋整等各阶段重点工作,根据厂的部署安排,在各车间落实过程中,做到随时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不断督促指导各部门高标准完成厂部署的各项工作。
“大学毕业不久吧?”徐元武微笑地打量着记者,“你们一路顺利升学,我是真羡慕啊!”
1984年的高考,对于勉强能将26个英文字母写全的徐元武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滋味真切而又残酷。
当年,要想取得高考资格,先须经过预考。徐元武所在的文科班应届生有40来名,最终通过预考的只有他和另外两人。可即便如此,最终的结果却也是全军覆没——“英语蒙得40几分,数学50分,”徐元武距大专录取线有20分。
“很失落,也迷惘,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三亲四戚的是多么盼着徐家出一个大学生啊!我索性在外面游荡了好几天,想要避开他们的目光。”徐元武提起往事,苦涩瞬间涌上心头。
时代给了他另一条路
“我想复读考大学,这样才能改变身份。”徐元武同当时很多农村落榜生一样,一门心思“鲤鱼跳龙门”,他回到家中,首先决定的便是重头再考。
读书要花钱,那时的徐家日子过得紧巴。母亲过世得早,除大哥自立门户外,徐元武和两个弟弟都只靠着父亲务农和帮人下力气过活。
一直以来,徐元武都是凭着自己挣钱读书。“每个假期,我都在渠江边上给人家打杂,搬建材,一两个月挣个百来块,全年的学费才算是有了着落。”
徐元武开始琢磨起复读生活,眼瞅着又得去打工挣学费了。当年8月5日,村支书找上门来,说村里推荐他去参加考试。“村干部只跟我说是考经济方面的,却连考试科目、性质都讲不清楚。”
原来,1983年,国务院下令一级政府建一级财政,第二年,华云工农区(现华蓥市)首次面向社会招聘财政干部。
徐元武起初还以为是会计辅导员招录,不感兴趣,没特别上心,“根本没有复习就直接进了考场。”
对于刚经历大考折磨的人来说,这些题实在小菜一碟,徐元武很轻松就拿下了第一名。“考后的日子一切如常,只是镇里财政所开始让我帮忙填写经济普查表。”
8月19日,财政局通知徐元武立刻去报到,他这才回过神来,原来市里要从参考的40人中遴选19名到财政系统工作。“我此前对财政局一概不知,连方向都找不到,单位地址都是打听找到的。”
因为成绩排名靠前,徐元武和另一个考生被留在了局里。“当时想法很简单,有了工资就不愁温饱,自己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复习,准备来年的高考。”
一日午休,徐元武重温教材,领导站在身后,他却浑然不知。
“还要准备考试啊?”
徐元武一惊,连忙合上书本,“嗯。”
“都当干部了还考什么?用不着了。”
此时的徐元武,虽在机关上班,但却是合同制,户口也还在农村,一切似乎都没改变,更没意识到自己已成了国家干部,仍然希望通过考试让自己读大学、吃“皇粮”。
1985年,国家招考税务干部,徐元武又偷偷看起了书,领导再次开导他说:“我们局虽然是招聘干部,合同三年一签,但你放心,你和大家待遇都一样。而且只要考核的时候不出大问题,这个岗位就是稳当的。”
这一次,徐元武总算是安了心,他不再坚持一定要走高考独木桥了。不过,他没有就此把书本撂下。
“我俩是高中同学,但是谈恋爱还是在工作以后。”徐元武的爱人杨丽萍告诉记者,“那阵子,他就喜欢抱着书看,每次约他,包里都有几本书装着。”
1986年,徐元武考上了函授的财务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了财会知识,“我把函授当大学本科来念,那时真的叫做挑灯夜读,不敢有丝毫怠慢。”
此后,他又在四川省委二党校进修了两年的在职本科,还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学习了3年在职的经济管理……
徐元武说,虽然高考没有进去,但自己始终在寻找一切机会,圆“大学梦”。
机遇与困难都会珍惜
在财政局的办公室里待了6年,徐元武当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收发、文秘、打字……所有看似不起眼的工作都被他做到了极致。
“那时候的人一般看不起打字员,但同事们却都待我很好。”徐元武坦言自己格外勤奋,“我总是把份内的事情完成后,就帮着各个科室写公文、打字,连会计学会、珠算学会的杂事我都帮着去干,确实辛苦,但从中收获很多。”
由于语文功底不错,领导安排他试着写单位工作总结和年初计划,慢慢地,徐元武开始挑起了大梁。到后来,连财政局每年的预决算报告都由他操刀。
徐元武一门心思把头扎到充实的工作中,这样的时光简单而反复。他沉浸于这样的状态,也满足于这样的状态,干好本职工作,这是他唯一的想法。
1990年,上级决定把25岁的徐元武派驻阳和乡任财政所长。对这突如其来的提拔,徐元武显然毫无准备,“那时候我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听到通知,简直一头雾水。”
虽然有了官衔,但开头的日子却并不顺利。那时的阳和乡仍然是纯粹的农业社会,在那里,徐元武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
“虽说我是农民娃,但自打校门出来就在机关工作,对农村工作完全不熟。”徐元武花了很大力气去摸情况,乡里领导关系复杂,各有各的打算,这让他遇到了麻烦。“但凡有好处的时候,头儿们都来争相过问;一旦遇到棘手的事,不管找谁都是推诿卸责。”
徐元武对此不理解也不适应,情绪长时间陷入低谷,甚至好几次都怀疑未来无望。他来到渠江边,想起当年为求学而艰辛打工的场面,脑海中又闪过高考弄人,以及后来的意外招考……“要知足,要珍惜,我总这样对自己说。”
尽管碰到了不如意,但徐元武仍一如既往勤奋着,走村入户搞数据调查,逐一筛查账目情况,把财政所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
机会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一年后,徐元武被推荐到华蓥市委党校学习,参加首届中青干部培训班,并于8月入了党。1992年,全省大规模进行撤乡建镇,阳和镇也换了领导班子,徐的工作阻碍大大减少。到后来,“上头没人”的徐元武相继被选为该镇的副镇长、常务副镇长、镇长。
“他年轻又肯干,总是下到田间地头,凡是重要事项都亲自抓。”徐元武当年的光景至今都还为基层的老同事们提起,“他主管农田水利,省里的现场会跑来我们这儿开;主管民政工作,省上也总把我们排在头两名。”
2001年底,广安市公选县级干部,因为有财政的工作经验,几个朋友建议徐报考市财政局副局长一职。徐元武挡不住朋友们的再三劝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却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多名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被选中了。
“头三个月,大家都觉得他是乡坝来的,还有些另眼相看。后来他跟同事一起座谈,对很多专业问题都讲得头头是道,大家自然也就无话可说。”说到徐元武,财政局的干部们都印象深刻。
徐元武分管的是财政局对农工作。他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让每个职工梳理思路;还定期把局里的工作情况向省厅主动汇报。很快,广安的财政支农工作便在全省排到了第一。
徐元武说,自己对过往的很多节点日期都记得清清楚楚:“每走一步,都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我都倍加珍惜。”
在财政局里度过了7年,后来,组织上又相继安排徐元武到市移民办和水利局(现水务局)主持工作。好友善意提醒他,说那是“烫手山芋,不好干”,但徐元武想:“我就是个高考落榜生,要不是运气好点,现在可能还在种地,怕啥子?”
“正是这样知足沉稳的心态,让小徐少走了许多弯路。”一位退休的老领导这样评价他。
做一个干实事的公务员
2009年隆冬,徐元武到水务局赴任。这是个崭新的领域,他重新拾起了当年的高考劲头,钻研工作。徐元武指着办公室的沙发,“那段时间天天熬夜,困了就在这儿蜷起身子和衣而眠。”
“我记得第二天起,他就把生活用品搬了过去,好几个晚上没回家。”杨丽萍说,“后来再见他,人都瘦了一圈。”
水务局干部初次见到徐元武,都很好奇:“没见过这样干局长的,总是8点刚过就到了办公室,有时候市里有会,他也要先到局里看一眼,又抽身在中午之前赶回来。”
徐元武没有告诉别人,其实他肩上的担子很沉。在四川,象征农田水利工作最高成就的奖项是“李冰杯”,广安曾有过荣耀,但近年来,该奖却屡屡旁落。“重新夺回‘李冰杯’,市里给我下达了这样的指令。”
“要搅活工作,关键是撬动人。”于是,徐元武在水务局宣布:每个职工都要落实责任,打破“大锅饭”,实施奖惩挂钩,并要效仿财政局的做法,施行季度总结制。
记者采访徐元武的当天,正是在国庆放假中。而水务局的大楼却灯火通明,他和所有干部一道加班,为第三季度总结会的召开做着最后准备。
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王建明说:“人还是过去那帮人,但获得的成绩却大不一样了!”徐元武接手的第一年,“李冰杯”就夺得了农业综合管理第二名、水利先进集体的第三名;第二年,分别得了第一和第二名;就在去年,两项第一……
记者了解到,在广安,像徐元武一样的当年高考落榜生通过发奋干出成绩的并不鲜见。他最大的体会是顺其自然:“有些东西争是争不来的,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乱。落榜生白手起家,或许更能随遇而安。”
徐元武望着窗外,思索了一阵:“那个时代,教育不如今天发达,但社会给人的机会却反而更多。比起现在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加幸运。”
开班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全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进一步开阔眼界、思路和胸襟,为提升能力素质输送“营养”。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都是全市优秀年轻干部,是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中坚。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干部要经受炮火和对敌斗争的考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探索建立工业体系,恢复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初期,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那么在当下,领导干部又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省委提出建设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的“三宽四有”干部队伍,要求广大干部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驾驭复局面的能力。市委也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提高“三种能力”、实现“三宽四有”,就是新形势下大家必须不懈努力的方向。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时期。就XX而言,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人均GDP接近X美元,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稳定增长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关系?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异?在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应对社会舆情、加强社会管理,等等。及时应对和化解这些难题,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领导干部积极应对挑战、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市委X届X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XXX”的目标任务。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目前,我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对照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有的同志比较熟悉传统产业,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了解,推动经济转型的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办法不多;有的对招商引资比较在行,但对解决民生问题、管理基层社会比较生疏;有的习惯于机关工作,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有的忙于日常事务,疏于学习思考和调查研究,抓工作缺乏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可以说,只要是有进取精神、事业追求的同志,就会感到“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如果不抓紧提升能力素质,就无法适应事业发展所需,无法担当科学发展重任。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
年轻干部提高能力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第一,以崇高的追求为动力之源。追求是发自内心的努力求索,崇高的追求是提升能力素质的内在动力。我们常说,志向有多高,作为就有多大。吴仁宝同志把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毕生追求,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坚持“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带领华西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之路。年轻干部就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和抱负。有了这种追求,心灵就会得到滋养,前进就会有动力,干工作就会有劲头,能力提升就有强大的思想保证。年轻干部应当立志做大事,不务虚名、崇尚实干。不务虚名,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坚持为党分忧、为民服务,时刻把事业的兴衰成败和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要围绕大局所需和群众所盼,而非捞取自己的“政绩”、“声誉”、“威望”,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崇尚实干,就是要少说多做,讲真话、干实事,把崇高追求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沉得下身、静得下心,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开始、办好一件件事情做起,不做表面文章,不做讨巧之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有篇文章《讨巧之风不可长》,他把“讨巧”之风归纳为六点:工于设计自我、爱做表面文章、好走“上层路线”、会借媒体造势、奉行好人主义、一味明哲保身,写得很深刻、很形象,对此一定要坚决杜绝。
第二,以勤勉的学习为进步之道。学习是提升能力素质的首要途径。一个勤勉学习的干部,才能始终充满成长进步的动力,才能步入成长进步的正道。当前,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总体是好的,但忙于事务、忙于应酬、轻视学习的现象也不少。据调查,有六成干部每周读书学习时间不足7个小时。有些年轻干部不扎实学习,自诩聪明过人,以为灵机一动,照样干事,其实只能应付一般性工作。要想成为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必须下真功夫学习,切实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乐于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多向书本学知识、向实践学经验、向伟人学思维,努力追求学而不厌、学而乐乎的境界。要勤于学习。力戒浅尝辄止的浮躁情绪,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刻苦学习,哪怕每天挤出半个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学有所成。要善于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会思考,带着问题边学边思,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否则,只会原地打转。
第三,以执着的实践为攀登之梯。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执着的探索实践是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对年轻干部而言,躲避实践就是躲避成长。有些同志由于实践不够,处理问题时心里发虚,腿上发软;而有些同志则像电脑感应器一样,得到第一信号,后台高速运转,马上就有办法,拿出几套方案。这些方案从哪里来?从实践而来,绝不是凭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干部要把实践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努力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否则,漏掉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就会像“虚焊”一样不牢固,平时尚可应付,稍有压力,就会掉链子。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立足岗位,敢于负责,主动接受危难险重任务,愿为别人不为之事,能为别人不能之事。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动真碰硬,做到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当头不退缩。要敢于创新、知难而进。对于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大胆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方法的束缚,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积极到实践中去寻良方、谋新策。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要义无反顾、敢冒风险,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大胆闯、大胆试。要把握关键、克难制胜。年轻干部有朝气、有活力,敢作敢为,但不能盲目蛮干,必须把握关键、注意方式。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在影响全局的要害问题上研究对策,克难攻坚。要善于解剖麻雀,从中寻找规律,抓点带面,推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