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23:4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雕塑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着(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着作)。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2. 建筑特色
关键词:龙门石窟 雕刻 摩崖三佛龛 开凿方式
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5kin处的伊河两岸,始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400多年的营造,从而在伊河两岸形成了南北长达1km,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的艺术奇观。龙门石窟大规模的开窟造像主要集中在北魏和唐代,其中北魏占了30%,唐代占了60%。如此众多的窟龛造像分布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密如蜂巢,蔚为壮观。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造出如此巍峨壮观而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从龙门石窟的一处半成品即摩崖三佛龛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对龙门石窟的开凿方式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摩崖三佛龛造像及其雕造工序探索
摩崖三佛龛位于龙门西山北部敬善寺右上侧,为一摩崖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高7.30m,宽16.85m,进深8m,是仅次于奉先寺工程的露天摩崖造像龛,由于没有完工,历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顾燮光《石言》称其为景阳寺,关百益《伊阙石刻图表》称其为“无名大佛龛”,贺泳《洛阳龙门考察报告》则称其为“八造像”。
正壁造像七尊,本尊是善跏趺坐弥勒佛,坐于高方台座上,已基本完工。座高2.05m,像高5.90m。头顶肉髻破损,面相方圆,双耳垂肩,颈短有残节纹三道,两肩宽厚。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穿僧祗支。左手抚左膝,右手上举,掌心向外,衣裙覆盖双腿及佛座,两足下踏方形台座。本尊两侧各一立像,北侧高4.52m,头饰肉髻、残损,面部五官毕具,面相似佛像,全身为未经雕琢的石坯。南侧为一块身躯石坯,其形体大小同北侧立像,无头部,是否为盗凿或破坏抑或雕凿失败不详。再外两侧为二结跏坐佛,已接近毕功,尚未打磨,皆高肉髻,面相饱满,略呈微笑,颈部有蚕节纹。北侧坐佛,高4.70m,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左手抚左膝,右手下伸置右膝上,掌心向外,右腿压左腿,脚心朝上,下垂衣褶遮盖在方台座上。南侧坐佛着通肩式袈裟,亦衣褶覆盖方座,左臂曲肘,左手掌依左膝,向外伸展;右臂曲肘上伸,手掌向外,施无畏印。二坐佛外侧还雕有二尊像,似为二立佛或二菩萨立侍,仅凿出毛坯。
摩崖三佛龛的七尊造像是未完工的作品,除本尊弥勒外,有的是刚凿出石坯,有的是半成品,有的则是局部完成,我们据此可以研究石窟造像的雕凿工序,这在我国古代石刻中是非常难得的实例。
从摩崖三佛龛的施工过程来看,首先在山体上选好崖面并开凿出龛的外形轮廓后,再将需要安排造像的位置雕凿出长方形石坯,即将非造像位置的岩石剔除,这是造像的石坯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至高点至关重要,如北侧坐佛右侧的造像,头顶、面部鼻梁和伸出的右手臂都是至高点,这样就确定了每尊造像的规模及姿态。我们可以看出该龛的七尊造像都已完成了石坯阶段。次之是个体雕像的雕凿阶段,即将石料粗坯凿去多余部分,使雕像初具大体轮廓,然后进一步打出体面关系的基本形状。摩崖三佛龛中本尊和二坐佛已完成了这个阶段。次之是在造像轮廓的基础上再进行打细的阶段,重点是刻画形象和找准形体的起伏结构等微妙变化。这是对雕像进行艺术处理的重要阶段,需要耐心地精雕细刻。例如此龛中本尊弥勒和二结跏坐佛的高肉髻,似应为螺髻,因属于细部,可能尚未雕刻螺纹。再次之为打磨阶段,在打细石雕的基础上,用研磨材料进行打磨,抛光后能将石质材料的特点凸显出来,使雕像增添光彩,增强艺术效果。此龛中本尊造像弥勒除手足衣饰尚未磨光外,已基本完成了这个阶段,所以在视觉效果上明显强于其它造像。再次之为着色阶段。龙门石窟的雕刻品都经过了彩绘,色彩鲜艳夺目,甚至佛像贴金,北魏安定王元燮造像记中有“众彩圆饰,云仙焕然”的语句,《大唐内侍省功德碑》亦有“彩画图形,尽归中道”的描述。但是历经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很多彩绘都剥落殆尽。几处大型皇家造像还保留着较为鲜艳的颜色,多为金色和朱砂红两种颜色,较为明显的有宾阳三洞窟顶朱红色的莲花藻井、万佛洞本尊阿弥陀佛的通身金色,将洞窟的皇家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摩崖三佛龛的造像工序还未到着色阶段,故不太明显。
摩崖三佛龛不仅在设计构思上注意主从关系,防止喧宾夺主,而且各个雕像的进度也遵照了这一原则。在七尊雕像中,本尊弥勒的形象已基本告成,其魁伟肃穆的仪姿大有唯我独尊之势。两尊坐佛已基本精雕细刻完毕,尚未打磨,其余几尊除局部有雕刻外,大多为石坯。雕像的进度似乎也遵照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从艺术创作上看,主佛弥勒是摩崖三佛龛的主体、中心和高调,先完成主佛的形象,既能优先保证重点,又便于定下三佛龛总体设计的基调,使其它相应的造像有了尺度准绳。这对于现代雕塑来说,应该也是必须遵守的准则。
综观龙门两山石窟造像,除上述工序外,还有摩崖三佛龛没有涉及到的其它步骤。在所有工序开始前,应首先选择好适于开凿石窟的山体。龙门两山属寒武、奥陶纪石灰岩,石质坚硬细腻,虽有适于雕凿的一面,但也有它的弊端。岩层中裂隙极为发达,喀斯特溶洞较多,且地下水丰富,杂树丛生,势必造成多组裂隙切割岩体。今龙门西山摩崖三佛龛至万佛洞长达数百米的山体,只有零星几处小龛开凿。因为此段山体厚度较薄,泥质含量大,杂树丛生,不适于开窟造像。选择适于开凿石窟的山体,此为第一步。龙门石窟窟形比较统一,除上述摩崖三佛龛外,其余多为毗诃罗窟,即进深较深而没有中心塔拄的洞窟形制。例如古阳洞、莲花洞都是在原有天然岩洞即喀斯特溶洞的基础上扩张而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开凿山崖的工程量,降低工程难度。但更多的石窟则是在山体崖面上开凿出来的,这一点会在下文宾阳洞的开凿中详加说明。人工斩出崖壁,开凿出洞窟,此为第二步。在完成这两步工序之后,便如同上述摩崖三佛龛开始窟内各个雕像的雕刻。最后在雕像完成之后,还要在石窟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镌刻碑刻题记,对该处石窟造像的情况予以说明。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00多块,与石窟的位置关系不一,主要是出资开窟造像功德主的发愿文,这为后人研究石窟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龙门石窟其它相关史料和题记记载涉及到开凿情况的洞窟
在龙门石窟,除摩崖三佛龛为后人 提供了研究石窟开凿工序的实例外,宾阳三洞和奉先寺作为皇家洞窟,也留下了关于石窟开凿情况的记载。
宾阳三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分中、南、北三洞,北魏时完成了中洞,南、北二洞完工于唐初。宾阳三洞是在统一规划和统一安排下开凿的,平面、结构、造型都很相似。布局采取对称的手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是比较成功的一组石窟建筑。
宾阳三洞是中国惟一见于正史记载的洞窟。《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工难就,奏请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三所,就是指宾阳三洞。这是关于宾阳三洞开凿情况的较为详细的文献资料。
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命大长秋卿白整,仿照云冈灵岩寺石窟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造石窟二所,亦名灵岩寺。在没有崖壁的情况下,首先要人工斩出崖壁,然后开凿洞窟。按照原计划“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就是指从窟顶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北魏中期一尺合今28cm,三百一十尺合86.80m。要先开凿出这么高的崖面,再于崖面上开窟造像,确实工程惊人。所以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到了正始三年(公元505年)方才凿出高达二十三尺即6.44m的崖面。现宾阳洞以上山腰处,有一明显的经人工开凿过的崖面,此崖面顶到游览路的垂直距离以及崖面本身的高度,与记载尺寸相当,南北宽度较之今宾阳三洞略大,故这一遗迹当为景明元年始“营造石窟三所”的地点无疑。至于《魏书・释老志》中所记的“二十三丈”的“丈”字,当为“尺”之误,因“二十三丈”合二百三十尺,即64.40m,如果在五年内能开出这么高大的崖面的话,就不会出现下一任大长秋卿、宦官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工难就,奏请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了。再从现存遗迹看,这个“二十三丈”即64.40m的数字,是无迹可寻的。王质的奏求被宣武帝批准,所“营石窟二所”指宾阳中洞与南洞。再过五年,中尹、宦官刘腾奏请为宣武帝再造一窟,指宾阳北洞。值得注意的是记载中“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以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句话。整个工程花了二十四年之久,用人工八十万两千三百六十六个也没有全部告成,仅完成了中洞,开凿出了南北洞窟,而南北洞窟内的雕像是在唐初完成的。由此可想古代在山体上人工斩出崖壁,开凿洞窟需要耗费多么大的人力,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斩出崖壁、开凿出洞窟只是走出了营造石窟的第一步,具备了石窟雕像的前提条件而已。
在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是最为雄伟壮观的―所,其规模之大超过了龙门所有的石窟。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没有采取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如上文所述摩崖三佛龛―样,在人工斩出崖壁的基础上,就露天雕造佛像。严格地说,它是―个巨大的佛龛,而不是窟洞。这就可以更有利于利用山势,减少开凿山崖的工程量,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施工。关于其开凿情况,史书无载,可以作为依据的是主佛卢舍那佛座北侧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刊的《河洛之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碑记云:“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准、金刚、神王各五十尺。”碑记篇首即记载了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建,并将各个雕像的尺寸予以了说明。按唐尺约合公尺29.6cm,可以折合出确切的数字。碑记又云:“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法海寺主惠简法师、大使司农寺卿韦机、副使东面监上柱国樊玄则、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毕功。”该段记载了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捐助工程二万贯脂粉钱和工程的完工时间即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还记载了主持奉先寺工程的人的姓名,这在龙门石窟的铭文记载中非常少见。善导禅师是净土宗的大师;同为检校僧的惠简法师还主持开凿了龙门石窟的另一所洞窟惠简洞,应该具备丰富的石窟营造的经验;韦机是设计师,他曾设计洛阳的上阳宫和洛河中桥;支料匠李君瓒不仅参加营造奉先寺,在奉先寺完工之后又参加修建了紫桂官。调露二年(公元680年)紫桂宫完工,他为自己平安到家而庆幸,又在奉先寺南造观世音菩萨像―躯,造像题记为“李君瓒修紫桂宫平安至家敬造观音菩萨调露二年六月卅日”。《河洛之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文中所提到的上述这些人都可墙际当时杰出的雕刻家,奉先寺就是他们和其他无名匠师们的杰作。
三、关于经营石窟的机构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历来十分扶持佛教的发展。而作为佛教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在龙门石窟北魏至北宋的开凿史上,各朝代都设有石窟的营造、管理机构,大型窟龛项目都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
北魏经营石窟的机构是石窟署,景明初年置,这与宣武帝开凿龙门宾阳三洞有关。鲁迅先生指出:“‘石窟署’盖立于景明初,专营石窟。”又指出:“石窟以正光四年毕,法智卒于六年,故在营福署,是署所掌不可考,要亦系于释教,置于伊阙,故法智卒,便葬其地。”皇家开凿石窟还另委官员负责,如上文所述宾阳洞的营造。
隋朝营造石窟由甄官署下的石窟丞管理,“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甄官等署令、丞。”“甄官署,又别领石窟丞。”
唐朝“甄官令掌供琢石陶木之事,丞为之贰凡石作之类。”石窟也在其管理范围。但是皇室开凿石窟的工程还会委派专人负责,如上文所述奉先寺。龙门西山万佛洞是由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关键词:三生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这就与“三生教育”的内涵完全符合。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处处贯穿着“三生教育”。
一、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扩展生命教育
历史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更是历史厚重扉页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学用鲜活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推动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列强入侵的危害,得出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漠视生命,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历史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使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在《伟大的》一课中通过幻灯片展现日本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两个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万人坑、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轻视以及生命的脆弱,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中,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惨烈让学生感受到庞大的战争机器慢慢地、凶残地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完整的家庭。通过播放《西线无战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
在《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中,让学生反思殖民扩张与殖民主义的罪恶,引发对生命的敬畏,是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此我通过播放《大国崛起》里的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对殖民扩张加深理解,并展示殖民主义者遗留在岛上的大炮、岛上的黑人奴隶雕塑、岛上关押黑人奴隶的堡垒底层、由非洲开往美洲的贩奴船中的黑人奴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等照片,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设计达到对生命的直观感悟。历史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黑奴的非人待遇,我以学生现有知识结合现实去追溯历史,通过提问学生“你对巴西的了解有哪些?”“除了足球外,你知道巴西的国舞吗?”以此引发学生兴趣,讲述桑巴舞的来历。桑巴舞起源于非洲,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开始向外传播。据说奴隶贩子在把黑奴塞进船舱运往新大陆的时候,担心路途遥远,奴隶们在船舱中一窝几十天,到岸时腿脚不灵便,卖不上好价钱,就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驱赶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让他们跳森巴(桑巴的前身)活动筋骨,无意中就把舞蹈带到了拉丁美洲,成为黑奴苦中作乐的活动。后来逐渐传播到社会其他阶层,风靡全国,成为“国舞”。通过图片、故事等的讲解,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真正懂得平等、人权、生命的可贵。
二、生存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挖掘高中历史教学资源进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生存技能、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资源,通过历史教学,可以以史为鉴、以古通今,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中国古代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卓越的智慧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发明了耧车、翻车、筒车等生产工具,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创造出的辉煌成就,从而启迪学生面对逆境,要学会生存,要努力创造生存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中学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四大发明的发明传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气势,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热情。在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拜伦的《唐璜》感受到为了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努力,折服于拜伦勇敢投身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震撼于那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魄力;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使我们明白忧郁的日子终将过去,怀着美好去迎接明天!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带领学生去领略生存的价值、奋斗的乐趣。在学习历朝历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时,注重让他们历史事迹和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教育,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去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处处是箴言,学习历史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学会生存,学会积极进取、学会永不言弃的努力。
(二)用历史教育功能进行生存教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构筑历史通往现实,面向未来的渠道。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时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中,面对全球化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针对疾病传播、泛滥等学会预防,掌握生存技能。在与人相处中,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怀,“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思想.......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生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一)用历史文化来丰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体悟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高中历史课本中,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诗、词、赋等文学手法,无一不展现着前人的美好生活观。电灯、电话、电视等科技发明,每一项都是人类对生活执着追求的体现,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信念,怎会有人类美好的今天和未来?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他们个性张扬,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哥白尼、布鲁诺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的学说或成就,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必修三《打破隔离的坚冰》这一课里,通过讲述海明威传奇的一生,热爱各种运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身体多次遭到重创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诚如他的作品《老人与海》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给我们的生活传递正能量,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探索历史教学策略来开展生活教育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历史内容与生活帮助学生学史以鉴今,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活教育,如组织学生考察历史遗迹,参观历史博物馆,搜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材料,撰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了解历史,学以致用,启迪生活。另外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读书活动、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讲演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精神生活,使其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健康活泼地发展。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全球化》一课中讲述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环境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堂讲演比赛,把班上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就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讲演比赛,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说家。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课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精神,而且使知识点得到更深更宽的拓展,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材料,在教学中分三部分学习,昨天的台湾、今天的台湾、明天的台湾,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小表演,演绎了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要努力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不断探索改进历史教学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三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来实现对学生的历史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培养他们对人类自身、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关心和感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友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双桥区实验小学 眭琳玲
由渝西学院教师带队,我们重庆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行32人于2004年11月底飞抵上海,对上海市的信息技术示范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小学。期间考察了这两所小学的校园软硬件建设、聆听了校长、教师们的经验介绍、观摩了示范课、进行了座谈讨论。考察结束后感受很深,受益颇多,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示,鼓舞了干劲,故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寄予笔端,以便与大家交流。
一.学校概况
我们此次考察的两所学校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小学。首先考察的汇师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创办于1884年,建校已有120年,1998年转制,是一所五年制小学。现有27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学校,无论从师资条件还是硬件条件来看都是一流的名牌学校。北蔡小学是一所镇小,建校时间稍晚一点,但也有98年的历史,有一千多名学生,33个教学班,在名气上虽不如汇师小学,但它是一所非常具有特点的学校。学校曾被命名为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上海市愉快教育基地学校,上海市小学语文研究实验基地,浦东新区教科研实验基地,浦东新区青年干部培养基地。总的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各具特色。
二.校园环境
上海汇师小学的校园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学校环境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主义关怀。一进校门,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向世人昭示着她不寻常的历史,在环境布置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彰显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橱框里陈列的学生制作、还是走廊上、墙壁上张贴的书法、剪贴、小报、绘画等,都让我们感到这所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园,更是儿童自由发挥的乐园;而北蔡镇中心小学却别有风格。校园环境优美,有全塑胶操场、小花园、假山水池、象征“智慧结晶”的雕塑、学生艺苑书画廊、双语天地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跑道,都显得很宽阔,有气势,呈现着浓烈的现代气息,体现着一个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大教育理念。
三.硬件设施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两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当然首先要考察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汇师小学是90年代中期引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开设得较早,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除电化教室、电脑房、信息工作室外,每个教室均配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电脑。已建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硬件建设非常先进。北蔡镇中心小学也有电脑房、舞蹈房、图书馆、乒乓房、闭路电视、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阶梯室表演厅等设施,硬件建设稍逊于汇师小学,但该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却别具特色,网络的利用率甚至高于汇师小学。
四.教学特色
汇师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也是徐汇区教育改革和办学条件颇具亮点的学校。特别是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与教育教学骨干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这所学校发展的三个支撑点。该校教师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反思,在理念、手段方面进行探索。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计算机不只作为工具,还应该营造环境、氛围,形成一种信息技术文化。而要营造信息技术氛围,必须以改造教师为中心。学校以样本自培活动为主要载体,对任职教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全市第一批教师自培基地。该校的教学实践具体从两方面入手:1、探索教学流程。教学流程通常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2、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情景教学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合作信息处理的设计。教务处焦教师特别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据她介绍,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低年级以电脑画为主,中年级以制作小报为主,高年级以制作网页为主;同时学校很重视信息技术整合教育。从汇师小学出版的信息技术整合专着来看,该校在学科整合方面作了很深入的探索。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蔡小学很重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成立了科技、艺术兴趣小组,一贯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因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遵循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的原则。学校以自主教育,双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每年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教学节”、“体育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北蔡小学遵循学习的规律和教学规律,促进人的发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该校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在: 1、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以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为学习的内容,展开“小学生社团”和“网上学习”两个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集中力量开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建立健全多元、开放的学习评价制度,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质量。3、这种学习不仅是在学校范围内,更应该是在广阔的社会。 4、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成为主流意识和自觉行为。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地融入了“网络”的元素,他们在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并且该校的网络利用率非常高,“网络”教学及宣传成了该校的一大特色。目前,学校还将陆续推出一批探索性课题。
除了聆听了学校领导的教学经验介绍外,我们还听了两节示范课。我们所听的课中,无论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都跟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别,过去那种老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乒乓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见了,我们所看到的是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课堂,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表演,既掌握了知识,开拓了思维,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老师们能忠于教材,但却不照搬教材。他们更加注重把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知识技能训练,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我把这两所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作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是:1、都注重任职教师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2、重视学习评价。3、都在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方面颇有建树,各自出版了整合教学方面的专着。4、都注重营造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氛围。5、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它们的不同点是:汇师小学更注重于学科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根本,把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宗旨,本着“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兴教学”的思想,突出名校的办学特色。而北蔡小学则以“依托社会,融于社会,服务社会,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在重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重点,通过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康心理和独立人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
五.考察体会
在几天的参观考察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沿海开放城市的学校教育和我们内陆地区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们在硬件条件上优于内地城市,师资力量也强于内陆学校,这给他们的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想,我们内陆城市的硬件建设虽不及他们,但我们可以在软件建设方面与他们看齐甚至赶超他们。
我把这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梳理了一遍,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应提倡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的学习。这次的上海之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些学习方式给教学带来的重大改革。现在重庆的教育界也在积极地倡导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教学评价。对老师的评价着眼点应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怎样,老师所设计的活动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所设计的活动是否真的有效?而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平时作业的评价、课堂评价、单元评价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作业的设计和测试题变得更为有趣,并让家长、同伴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在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白描性的评价,少用主观性强的评价,他们的做法,无疑对我们的评价改革工作有较大的启迪。
3、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今后我们要依靠校本培训工作,把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摸索,提出操作中的困惑或困难,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
4、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学校应该重视师资培训工作。首先是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培训。为了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动态与趋势,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必须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最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供给教师大量外出进修的机会及参加市、区各级各类科研培训的机会。其次是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帮助各学科教师掌握计算机操作,特别是要建立起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能够利用优秀的教学软件来组织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之后,才能真正开始研究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因为现在提倡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整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所以让教师会用Internet也是对教师培训的一项要求。
5.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把学科整合方面探索的作为自己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要经常开展学科整合方面的课题研究,深入各个学科,多与其它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即:从自己对教学目的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对学习的理解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然后与专家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力求能够使实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