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09:0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06-03
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熟练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围绕专业联系企业,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课程开发与设计采用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团队与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电算化》团队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对多年以来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熟悉,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能够很好的领会与贯彻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研究和了解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课程团队的教师可以根据这几项要点对课程开发与设计进行资料准备;同时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公司的多位行业专家指导,校企双方的教师、学者和专家召开会议研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建设总体框架,共同参与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确定教材的项目和内容,完成教材的编写;共同设计教学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各个功能模块的实训项目。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亮点,这一开发模式不仅能够将教学单位―课程团队的优势资源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还能够将理论教学,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教学案例更贴近实务,很好的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为目标,运用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会计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将工作项目为载体引入到会计电算化各功能模块的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在实习单位实习、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分为五个模块、十三个项目完成会计工作任务。项目按照由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逻辑关系排序。使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模块化、实战化、任务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见下表)。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
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
(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
(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
(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6.建立会计电算化精品视频公开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会计电算化》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录像,使学生通过网络即可在线上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极大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建设会计技能测试题库、数字化教材、多元化教材、基本案例、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强化互动式和实践教学,教师在办公室或以线上网络的形式就可指导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专业学习的交流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建立了网络论坛,提供了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网络学习园地,学生可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网络论坛里,方便教师做线上解答或在课堂上讲解。
参考文献:
[1]王剑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瑞君.会计电算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6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重要性的凸显,相关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也专门对中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规划。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业及服务业升级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目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专注于相关行业的初中级从业人员,是处于第一线的技术型工人或服务人员,因此就必须要求这些从业者具备优秀可靠的职业素养及娴熟过硬的职业技能。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近些年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很快,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教学模式,学生要么因为理论知识太复杂从而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要么专注于理论而缺乏实操演练,缺乏对实务工作的具体了解与掌握。
会计专业作为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成熟而且开出率比较高的一门课程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教法上的改革越来越多,有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以笔者所在的单位惠州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该校是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对于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并一直努力践行教育教学改革。该校从2008年开始在校内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改革,该校的会计专业作为学校的主干专业一直以来也是走在了学科建设的前列。笔者试图就该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为例,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角度来解读和建构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以希望解决原有教学方法所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简介
一个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的工作过程,而职业能力则是由具体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来体现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归结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完整化。这就是为什么职业教育界会提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工作过程系统化起源于德国,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并经中国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引入并补充论证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中国职教特点的一套理论及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该方法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所进行的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它将知识具化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围绕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实施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来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及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有效地解决了“学科体系”所存在的弊端,真正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相比较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后者更贴合实际,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因为其操作性强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会计行业本身特点与会计教学考虑从以下方面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设计。
(一)课程设计
1.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工作设置及能力要求,并将工作过程描述与专业课程体系数据转换的关系。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我们会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去向为小型企业的基础会计岗位。小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考虑,业务比较单一,账务处理也比较简单,因此通常不可能设置较细分的会计岗位。所以这类企业对于所招聘的会计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最好能做到一人多岗。因此,我们在设计以工作过程系统的教学中也应该基于这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于会计核算业务的整体理解与掌握。
2.将基础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过程描述与专业课程体系数据进行转换与对应。要想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则首先应该将会计岗位的“行动领域”转化为教学范围的“学习领域”。我们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对会计岗位进行一系列的解构,将其包含在岗位中的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进行提炼,并将其与专业教学相对应,建立如下所示关系图。
3.分析职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下的专业学习领域。基础会计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并构建起企业业务流程的认识,并掌握企业主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而这些知识点分解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会计岗位需要通过证、账、表等工具对业务进行核算与记录。按常规的教学模式,现在通行的基础会计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包括会计概述、复式记账原理及记账方法、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会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表等章节知识。这是学科体系下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通过分解知识点逐渐堆积起对于学科的认识。这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也有较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会计整体缺乏认知,知识点单一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课堂理论学习量大等。因此,结合前述分析,建造一套基于工作过程下的教学环节。初步构想(见图2):
此表上半部分为工作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系统和连贯的工作过程,下半部分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即证、账、表的填制、审核、报送等。通过在各个工作过程覆盖知识技能的应用,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既能不间断地让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工作能力得到学习与实践,同时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实际,让学生对于专业有更为直观和形象的认识。
并且我们在此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整个教学过程(如下页表1所示):
(二)实施过程中配套资源设计
目前惠州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已经有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网络、汽车维修等)正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教学的探索。如果在会计专业能按此文所设计的思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其他专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能还存在一系列的资源配套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或改革。
1.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师资队伍除了大力推行双师型师资以外,还可以考虑在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仿效香港职业教育模式,对于进入职教的教师必须要求其先取得专业从业资格并达到一定的实务工作年限。另外,可考虑聘请行业专业担任职业学校的专业顾问或客座教授(讲师),并定期邀请他们举行专业讲座。再次,可考虑对于校内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增加实务工作时间要求,同时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实行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与任职,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学校考评体系的调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可能会打破原有的课堂组织方式,即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学的模式转化为圆桌模式或小组模式。教师更多地担任一种引导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与学生的关系可以用表2来表述。
在此状态下,原有的课堂氛围及课堂环境均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原有的对于课堂的考评和对学生的考评体系都可能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可对相关专业进行试点,对于课堂的考评不再局限于相对死板的课堂环境及课堂纪律等,而应该给予教师相对宽松的课堂设计环境。对于学生的考评则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评体系,而着重于过程及项目的考评。强化实操能力掌握,淡化应试分数考核。
3.配套教材。在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配套教材无法适用。可以考虑编制校本教材的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在编制配套教材时应考虑邀请行业专家或专业人士结合具体的会计工作要求进行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结
总体而言,对《基础会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设计,能够较好地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的情况下都会存在不成熟或不健全的地方。笔者提出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主要并希望能通过在校内部分班级予以试点实施,以检验此种方法的效果及不足,并希望能借此机会对全校性的财会专业教学教研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及促进作用,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 李晓峰,左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2,(21).
[3] 万荣泽,何春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
课程总体设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1.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
1.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2.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2.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
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2.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2.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
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2.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2.6建立会计电算化精品视频公开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视频资源库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院校 电算化会计 课程内容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其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接受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职业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在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二、电算化会计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客观分析与主观设计相结合的过程,分析和描述工作过程是确定学习情境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电算化会计是以适应会计工作需要和相关法规要求而开发的财务软件为工具,借助于计算机完成会计核算、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过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学习,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了解常用的会计软件及其应用。熟练地进行软件的初始化设置及帐套的建立,工作流程及各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熟练地使用软件完成各类经济业务。
(一)学习情境一:建立账套和系统初始化
每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应为本单位建立一个核算账套,具体可设置如下5个任务:建立与修改账套。设置管理账套的基本信息,如账套号、账套名等。设置操作员及权限。包括根据企业实际人员分工情况,增加操作员,并分配权限:若人员或分工有变化,修改或删除用户及重新划分权限。公共基础档案设置。主要完成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往来单位的设置,这些信息被各个子系统所共享,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资源的有效利用。总账系统初始设置。主要包括会计科目、凭证类别、结算方式、开户银行的设置及总账期初余额的录入,以确保会计数据的连续完整,并与手工账簿数据衔接。购销存业务初始设置。主要设置存货分类及档案、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采购类型和销售类型及期初数据的录入。
(二)学习情境二:日常会计业务核算
初始化设置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日常业务的处理。具体可设置如下6项任务:总账日常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凭证填制、凭证审核与记账。记账凭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唯一数据源,必须确保记账凭证输入的准确完整。工资管理与核算。包括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工资日常业务处理及期末对账结账,并将工资分摊、发放、扣缴个人所得税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化、固定资产业务处理及期末对账结账,并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计提折旧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会计数据查询与账簿管理。根据记账后形成的会计账簿,可随时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并实现凭证联查。总账系统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包括转账定义、转账生成、对账和结账。会计报表生成。主要包括报表格式设计及数据生成,其中以格式设计中公式设置为重点内容。
(三)学习情境三:购销存业务管理与核算
购销存业务属于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的经营过程与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具体可设置如下6项任务:采购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填制并审核采购订单、填制入库单、采购发票、进行采购结算,确定采购成本。应付款管理与核算。主要包括根据采购业务办理付款结算、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和期末对账结账。销售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填制并审核销售订单,填制并审核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进行销售结算,确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管理与核算。主要包括根据销售业务办理收款结算,生成转账凭证到总账系统,期末对账结账,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坏账准备计提及冲销。日常库存业务管理。主要是对存货的出入库管理,即根据采购、生产完工验收入库进行入库业务管理:根据销售、生产领用进行出库业务管理。存货业务核算。根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库存业务从资金角度进行存货的出入库管理,核算入库成本、出库成本及结余成本。
(四)学习情境四: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既是对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具体可设置如下5项任务:基本指标分析。包括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率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常用指标的分析。报表分析。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收入明细表、费用支出明细表等报表进行分析。预算管理分析。包括对部门、项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预算的常规分析。现金收支分析。因素分析。以上5个任务属财务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子系统分析内容,是从总账子系统中提取数据。因此,本课程的财务分析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指标进行的。
(五)学习情境五:系统管理
利用财务软件中系统管理功能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账套数据备份与恢复。备份是利用系统管理中账务系统的输出与引入功能对账套进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以防备意外事故造成的数据丢失、非法篡改和破坏。恢复是指数据一旦被破坏后,可利用备份数据使系统数据得到尽快恢复以保证业务正常进行。
上述五个情境中前四个情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过程,每前一个情境是后一个情境的基础,业务处理的难度递进上升,内容也逐渐复杂,要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综合性越来越高:第五个情境贯穿于前四个情境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正常处理相关业务,还能够解决异常操作,以保证业务处理的正常进行。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和真实工作过程,且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姜金鑫.浅谈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J].今日中国论坛,2012,(11).
摘要:财务分析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前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根据辽宁科技大学课程考试改革思想及其要求,进行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改革措施在财务2011 与2012 年级的本科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取得很好成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构建的“3+3+4”的多样化考试模式,可为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研究
1 财务分析课程特点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本科专业为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点,着重把握分析方法,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框架,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在财务分析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分析的素质。
2 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本课程考核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各个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学习质量。
课程考核要实现的目标:通过考核检测学生对财务分析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对财务分析理论的应用程度。通过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设计与制作上市公司PPT,使学生掌握财务分析信息基础、财务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目的。
3 现行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的不足
现行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20%)+ 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出勤率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方式为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
现行考核方式的不足:
①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财务分析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考试的题型可以看出考核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记忆性的知识,只要学生在考试之前背诵一段时间就能拿到好的成绩,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基本无法在试卷成绩中体现出来。
②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是理论考试,所有的考试内容都是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则无法在试卷中体现出来。
③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只要考试之前学生拿出几天的实践突击背诵,即使不听课,也会取得好成绩,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对上课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讲。
4 新的考核方式设计
新的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30%)+技能训练(30%)+ 课程设计(40%)。
表1 学生成绩构成和考核形式表
4.1 平时成绩考核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①课堂出勤率。出勤(含平时听课情况)(10 分):随机点名,缺席一次扣1 分(病假和事假除外,以有效的请假条为依据),缺席三次以上不允许参加考试。
②课堂讨论(10 分)。课堂讨论主要是在讲授财务分析理论的同时,为了加强同学们对财务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给出上市公司案例,让同学根据给出的案例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老师抽查根据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出成绩。
③课后作业完成情况(10 分)。每次作业按完成的质量分为几个等级给分,满分为10 分,多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为该项成绩。
4.2 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①软件操作(10 分)。根据财务软件完成数量,计算准确程度,操作步骤为该项成绩。
②系统测试(10 分)。根据电脑自动测试、自动生成的成绩给定。
③实训报告(10 分)。根据每名学生撰写的实训报告给定成绩,包括,操作步骤完整性、数据计算准确性,格式、字体是否工整规范,内容是否完整。
4.3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①PPT(20 分)。要求学生选取一家或几家上市公司,收集、整理其相关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针对沪深上市公司近5 年相关资料制作PPT,考察财务分析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财务分析方法计算的合理性,财务报表分析的趋势分析与垂直分析、财务效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及杜邦分析的应用情况,不少于30 页。②分析报告(20 分)。主要是撰写财务分析课程设计报告,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分析报告,不少于3000 字,排版、打印,为防止网上抄袭行为,课程组教师组织答辩。
5 新的考核方式取得的成效
5.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新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打破了沉闷的纯理论教学方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2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学生的各项能力如综合运算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计算机设计制作能力、总结、概括、写作、创新能力、表达、应变的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未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撰写毕业论文有很大帮助。
5.3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是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投身到技能训练中去。平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的互动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技能训练主要是采取软件教学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对各个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期末课程设计,主要是检查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本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素琴.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2(04).
[2]张亨明.财务分析应注意事项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7(06).
[3]刘建勇,朱学义,李文美.《财务分析学》课程建设及创新研究———兼论学生财务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4).
课题项目: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体系
本文为江西理工大学教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历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其教学工作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重点偏离。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会计学原理》涉及众多的图表、凭证账簿,操作性强,这就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缺少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在诸多教学内容中,又过多地把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局限于会计分录的编制,更加导致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实际操作技能无法体现。
2、考核方式有待改进。在以往的教学考核中,一直采用期末闭卷式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局限于卷面分数,而对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则由于卷面出题的局限而无法考核,造成考核的不全面性;另外,长期以来许多会计教师之所以不注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考试中这类操作题很少考甚至不考,这也是导致教学内容重点偏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实践教学仍有待提高。《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尽管近几年逐渐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教学内容,但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其教学目标仍不明确,即实践教学到底要达到何种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哪些技能,如何进行考核等。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具体建设内容
1、《会计学原理》课程课堂先进教学方法建设。内容包括:(1)精心策划课程内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比如,首先要合理安排课时,讲授基础会计的任务并不比讲授财务会计等其他课程轻,没有足够的课时不行;其次,应体现会计政策的最新动态,因为会计知识在不断更新,每年都会出台相关的会计政策、法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与时俱进,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扩充信息量;最后,应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阶段,对专业还处在感性认识时期,在这一时期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入理论、技能和知识讲授中,向学生传输“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会计操作过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2)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应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程度,在各章采用专题性案例、跨章节采用综合性案例;其次,应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任课教师要提高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储备,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能充分引导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角度,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要提高案例教学的组织水平,整个案例教学的实施应具备完备的教学制度、合理的教学实施、完善的反馈系统和及时的教学更新。
2、《会计学原理》课程多层次辅助教学体系建设。内容包括:(1)多媒体课件建设。课件制作应力争做到内容简洁、生动、直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采用多媒体教学,讲课条理清楚,信息量大,学生练习机会多,互动效果好,特别适用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这两章;(2)《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等被动学习的方式,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所收集的案例交予学生讨论,最后再总结出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应变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个人行为,教研室应该经常对案例教学的案例选用和编制、案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情况等进行讨论,以不断改进案例教学;(3)购置教学辅助资料和运用电算化教学手段,如相关挂图、图表、教具等。
3、《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内容包括:(1)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实践性教学。《会计学原理》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到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程序等部分组成技能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应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辅之以相关环节的手工账务模拟的讲解,以课堂讲授为辅,学生练习为主。着重训练记账凭证的编制、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2)加强《会计学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该课程设计是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期一周,设计几套小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实验题,使学生真实模拟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处理;(3)上机模拟实习,学生主要是把在手工实验课上的会计分录输入电脑,然后自动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将手工模拟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加强计算机辅助实验,把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显示分析实验结果并付诸实践。由于电算化方便使用,因此更受学生欢迎,在脑海里形成数字化会计的印象。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进行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做准备。
2、要有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兼容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遵循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3、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作为学习与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会计学原理》课程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如配套教材包括习题集、试题集、案例集等。同时,建立网上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课后阅读资料库等资源库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4、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各种有形的硬环境(物质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心理环境)。《会计学原理》课程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周边环境建设,如加大电教设备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环境感性化;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单位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构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改进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会计学原理》课程先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践环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式教学体系,提高了授课效率,使理论知识能更好地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对加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对教师的备课方式和讲授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调用已做好的各种教学资料(课件、动漫、录像、照片、实验),统一灵活分配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讲好每一堂课。特别是对新教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作用。
2、对形成会计系列课程前后学科的良性互动起到帮助。在大一开设的《会计学原理》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往届大三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课程所积累的数据等资料进行讲解。反过来大一时利用的这些资料又可以在大三的《综合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引向深入;大二开设的《成本会计》与《会计学原理》互动后,则可以丰富《会计学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该课程与《审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也可以形成互动。
3、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督导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根据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统一灵活地分配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因此,在开放式实验申请程序与其时效的矛盾,以及在教学检查时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日历不相符方面,就需要教学管理和督导人员重新审视教学管理和督导的程序与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东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J].会计之友,2008.2.
关键词:协同教学;课程设计
一、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的概述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主要部分。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学简单的表达即为“1+1>2”的效应。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领导的8年研究,使协同教学成为正式的教育形式并进行了系统化研究。
协同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传入亚洲,台湾学者郑博真将协同教学定义为“协同教学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育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负责一个学生团体,在一个或几个学科(学习领域)的全部或部分共同合作计划、教学、评估学生或评价教学”。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协同教学。例如,夏伟在《高职院校“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提到“‘双师协同’教学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二、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改变课堂一个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形成教师教研的共同体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班级授课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每门课程都是一个进度,一种传授模式,教师各自为战,各负其责,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教学任务。协同教学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取长补短。
(二)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与界限,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一些会计类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有不可割舍的前后衔接关系,例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整合教学内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可以将《成本会计》中有关材料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内容前置到《财务会计》的《存货》部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能更好的理顺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发挥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协同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分工、设计,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协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系统性以及合作性的特点,课堂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共同驾驭。老师们各自独特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以《委托加工物资》为例,协同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团队的组织
对于协同教学模式的运用,笔者选定了《财务会计》课程的《委托加工物资》部分。这部分内容既涉及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确定和核算,又涉及了增值税、消费税等内容。在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后,形成协同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团队一位老师主讲《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另一位老师主讲《税收实务》与《财务管理》课程,两位老师对于自己所主讲的课程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配合默契,相互协作。
(二)课程内容的协同设计
组成教学团队后,两位老师开始组织教学内容,选定教学形式。
1.首先,确定采用“嘉宾式”的协同教学形式。课堂以讲授《财务会计》课程的老师为主,讲授《税收实务》的老师扮演“嘉宾”,客串到本节课中讲解有关项目决策分析、税费计算的内容。
2.其次,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
(1)课前,主讲老师给学生一个某服装加工厂接到订单需要木材做纽扣的案例。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大部分学生都会结合将要学习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内容,选定委托加工纽扣的做法。讲授《财务管理》的老师以“嘉宾”的身份点评每个小组的案例分析,分别从企业长期和短期经营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们了解案例中公司接到生产猎装订单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因而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更经济合理。顺理成章的引出《委托加工物资》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了解到以后要学习的项目决策分析的知识点,对后承课程有了基本认识。
(2)主讲老师介绍“委托加工物资”是什么,根据案例涉及的内容带领学生们分析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是由耗用材料的成本、加工费、往返的运费及相关税金所构成。
(3)主讲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委托加工物资的会用到哪些会计科目?学生会给出“委托加工物资”、“原材料”、“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对于给出的答案,老师逐一进行分析,特别是学生提出的但不会在委托加工物资部分使用的会计科目,老师要仔细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4)讲完委托加工物资账务处理之后,由“嘉宾”老师给出学生某烟草。公司委托加工烟叶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嘉宾”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委托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增值税、消费税的相关知识。
(5)由主讲老师布置随堂训练,主讲教师和“嘉宾”共同对每组学生的随堂训练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疑惑,巩固所学。
(6)主讲老师小结本堂课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布置课后作业。
3.总结与反馈
课程结束之后,协同教学的两位老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教研活动将经验和教训传达给其他教师,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四、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教师的磨合
协同教学模式力求达到“1+1>2”的效应,协同教学团队的老师之间对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出现协同失效的现象。这就要求协同教学团队的组合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老师间的配合程度,给协同团队老师必要的相互磨合期,以保证协同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的配合
任何教学形式,学生都是受益主体。采用协同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配合。在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只有学生被课堂吸引,才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讨论、项目合作等教学环节中去,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受益者。
(三)形式的选择性
协同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内容适合采用“嘉宾式”的协同形式,例如本文中提到的,“嘉宾”老师仅负责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有的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基础不同,可以采用“分组式”的协同。有的协同可以是“辅助式”的,即协同教学的老师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例如带领学生完成教学项目,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等等。协同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课程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协同形式,从而达到“1+1>2”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郑博真著.协同教学 基本概念、实务和研究[M].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3.
[2]夏伟,肖坤,罗丹.高职院校“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5(6):108.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1(11):72-74.
[4]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86-89.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近年来,本应在就业市场上具备优势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堪忧,传统的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即插即用的比较优势似乎不再存在,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体验。本文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探讨。
一、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理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造物理性的学习环境,更要注重心理层面的学习环境塑造,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任务为学习单元,把知识点置于任务当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应用方法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仅有一些课堂练习穿插其中,没有系统的工作任务相伴,学生们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技能掌握仍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模式,根据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就业为导向设计实训情景,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的传授融合于任务驱动教学中。因此,笔者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将其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的在主流操作系统环境下完成财务软件的设置。2.能够熟练的操作财务软件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编制工作。3.能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记账、结账等工作。4.能够运用账务软件完成整个财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工作,并进行报表编制。
知识目标:1.能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2.能够迅速准确的归纳财务软件的功能与流程环节,具有清晰的概念。3.能够正确的理解各环节的操作方法。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从业人员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以能力层次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设计
笔者将课程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电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管理、薪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每个情况下设计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个情景的完成都是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以章节为单元进行的模式,针对不同会计电算化岗位进行技能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1.电算主管
工作职责:利用财务软件功能完成账套管理、年度账目管理、操作员管理。确保系统安全。
工作任务:1.实施电算化管理,建设电算会计信息体系。2.为组织建立账套文件,并设置参数,进行人员分工和权限设定。
2.总账会计
工作职责:协助会计经理完善本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业务综合、汇总工作。涉及到电算化的工作有凭证的填制、审核以及记账和期末处理等。
工作任务:1.负责总部费用类单据审核、编制记账凭证。2.负责管理所核算部门的员工应收款项账务处理及欠款清收。3.负责总账-固定资产、应付账款子模块的业务核算。4.负责无形资产业务、员工社保核算,货币资金、其他往来款项的核算。5.负责总部预算的监控、反馈及离职人员费用结算。6.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优化会计核算流程。
3.出纳管理
工作职责:填制现金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查询。
工作任务: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管理。
4.薪资管理
工作职责:建立工资套账,进行相关信息设置,工资结算单的填制与汇总,工资月末分摊处理。
工作任务:1.进行人员、工资项目、银行、权限等相关信息的系统设置。2.日常业务,如工资,代扣税点,工资分摊等。
5.固定资产管理
工作职责:分析固定资产存量、类别,选择相应的折旧方法,进行有效管理。
工作任务:1.固定资产初始设置。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3.固定资产期末处理。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贴近实际,笔者要求学生们以用友软件总账系统作为工具,在某公司某月份业务处理的模拟环境下进行,具体工作分为不同岗位,各个岗位的工作又分设若干小任务。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任务展现教学环节
工作任务:1.明确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日常工作内容。2.了解财务主管人员所必需的相关技能。
教师活动:1.布置任务,做好组织。2.准备相应的材料(账本、原始凭证等)3、向学生详细讲述任务流程及要求。
学生活动:1.明确自身职责。2.分析工作任务和初始数据。3.分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参与到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流程当中。
2.任务分析教学环节
工作任务:分析日常业务流程。教师活动:1.倾听学生们的意见。2.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3.确定方案,组织实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形成方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3.任务实施教学环节
工作任务:进行凭证填制、审核、记账以及明细账和总分账的记录操作。教师活动:1.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进度,提醒学生时刻注意会计准则。2.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3.进行细节指导。
学生活动:1.认真操作财务软件,熟练软件功能应用。2.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
4.任务反馈教学环节
工作任务:检查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并指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教师活动:1.分析各组任务完成情况。2.对问题较大的小组进行案例点评。
学生活动:1.分析问题,剖析原因。2.根据剖析结果,进行修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5.任务评价教学环节
工作任务:1.小组成员自评与小组之间互评结合开展。2.教师对总体任务完成情况和特别案例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并对特别突出的案例进行重点点评。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总结报告。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2009年,财政部在《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的使用率达到80%。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会计电算化是市场的选择。大中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首先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中小型企业,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采用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形式。市场需要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市场对于会计电算化类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市场对于具备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高端会计人员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具备熟练的电算化实际能力的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同时,具备电算化的初步技能也成为进入企业的门槛。
目前,全国核算单位达到1200万户左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总需量达到3000万人。企业管理中对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要求也逐步提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于电算化专业的新的要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一市场行情,强化了学生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会计类专业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电算化课程成为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相关专业也涉及会计电算化课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电算化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经验,传统的理论型、精英型教学模式,在的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
一、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不符合市场的要求
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专任教师们往往会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上,没有具体的对象作为其支撑,这种层次的认识,会进一步地影响到教材选择、教材的理解与教学方法、教学测评等各个环节,因此,在总个教学中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
针对重庆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认为电算化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有实用性,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课程的认识正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
高校会计电算化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在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计中,财务应用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相分离,侧重于会计报表的处理与总账模块的学习,但是这种设计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高一级需要。选择好合适的教材,把有限的课时放在高效的教学上,直接关系到高职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利用教学互动、教学相结合等模式和方法。教师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让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到发挥和重视。
(二)教师缺乏知识更新,实务操作不娴熟
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长时间脱离会计岗位,有可能缺乏会计实务经验,跟不上实务发展的节拍,在教学中,理论难免与实际相脱节,加上会计专业教师比较紧缺,授课任务比较重,没有时间自我提升,进行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老化,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实训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交叉的理论知识融合和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有效驾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Sybase、Oracle等大型软件在会计上得到大量地应用,电子商务也与会计电算化软件进一步融合,给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课程能力考核不突出
课程考核在电算化教学中具有导向作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该突出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然而,长期以来,电算化教学的考核以理论知识点为主,重视理论知识而没有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学生上机的机会比较少,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效率改进的经验总结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为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对重庆博文财务管理有限公司、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重庆中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煤电气有限公司、等近七十家中小型企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能力及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开展调研工作,确定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建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比例,着重学生电算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组织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视角,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进行深入而细致地分析,对电算化课程教学与实训项目进行的开发与研究,共同编写教材和开发实训项目。结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加强学生的电算化操作技能,体现工学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
第三,在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财务软件运用》课程等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能力模块设置《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财务软件运用》和《ERP运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建立电算化试题库、多媒体、电子教案等途径,强化电算化教学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如下:第一,基础会计课程专业术语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借、贷、结转等会计术语。第二,学生对会计工作缺乏感性认识。会计工作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整理记录,但是刚出高中校门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要理解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工作任务具有很大难度。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会计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实施教学改革、模拟职业情境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所以教学方式还是局限于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的传统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易为学生接受,增强互动交流。教师既可以自行将会计专业术语、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分专题制作基础会计微课资源包,也可以在征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摄制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视频,创设工作情境。基础会计微课资源包既可以作为基础会计教学课堂的补充拓展,又可以作为教学重难点的梳理;既可以为基础课程所用,也可以为后续的会计顶岗实训等课程借鉴,提升整体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第二,对于学生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复杂的会计知识点任务化、碎片化,可以提升学习的兴趣。课前微课学习,可以预先了解知识内容和线索,分清重难点,使得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听课质量。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后学生可以登陆教学平台,按照自己掌握的情况按需选择学习,查漏补缺,反复播放,直至掌握为止。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交流反馈。即便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微课也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资源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升会计职业能力。
2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设想
2.1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关键点
(1)课程设计要体现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应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根据会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探究学习任务,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2)微课设计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微课主要是围绕课程课程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疑点)进行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一个“微”字,即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可以是新课导入、关键概念解读,也可以是单元题型精讲、操作技能演示、课程单元小结与拓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里理解知识点。(3)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研讨组织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练习测试、等微课资源,形成一个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微课单元资源包”,以便于学生完整的把握教师的讲课思路,掌控教学内容和重点环节。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研讨组织能力,善于从课堂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2.2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基础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形成五大教学项目(认知报表、认知原始凭证、认知记账凭证、认知会计账簿、分析会计报表),包含8个工作任务(认知报表、取得原始凭证、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建账、登账、生成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报表指标),然后将这些工作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微课设计点,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碎片化、视频化,增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在具体实施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预习:通过微视频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会计职业的工作内容,对抽象的报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有所认知。(2)课中学习:通过课件演示、课堂讲解以及按岗位分组练习等方式掌握教学重难点。(3)课后复习巩固:制作微课资源包对主要教学点精讲、演示,学生可以登录微课教学平台复习知识点、完成练习和测试,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3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翻转课堂单元设计课例—以登记会计账簿为例
3.1开展课前准备活动
(1)明确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即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能够运用错账更正方法,理解账务处理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情境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和练习测试,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并将微课资源包上传至微课教学平台。(2)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可以登录微课教学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认知登账,登账的方法演示,从而对账簿及其登记的注意事项有一定直观认识。教师通过视频提出问题,总账、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时有何区别联系?如果发生错账,直接涂改可以吗?为什么登账需要结出余额呢?这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3)通过微课教学平台展开讨论。对于在微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将基础会计学习中疑难的问题和教师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答疑解惑,增强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不发表评论的学生将会影响成绩评定。
3.2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创设情境案例,提出问题———布置任务。通过视频播放,以某企业为例,创设工作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设置账簿?账簿与会计凭证有何联系?怎样登账?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在登账时有何区别?(2)学生课堂探讨———实施任务。由于在前面的课前准备活动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因此在课程学习时能够带着问题去思考,积极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课堂听课质量。(3)交流观点,讲解知识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通过PPT,阐述和解释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点,讲解基本业务类型的账簿登记方法,演示不同账务处理程序对于总账登记的影响以及错账更正的方法。通过微视频的播放,介绍对账和结账的方法。(4)分岗位进行登账练习,开展协作探究活动———分组实施任务。教师提供某企业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人,分别从事总账岗位、日记账岗位、明细账岗位,确定各自岗位职责,并选出1个负责人。在学生完成建账、登账和结账工作过程中,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得到的启发。教师应担当建议者和指导者的工作,密切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答疑解惑。(5)总结和评价———评价交流成果,总结归纳知识点。任务完成后,首先由小组负责人对小组的工作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归纳分析在认知账簿这一项目中应实现的目标,对登账方法和难点事项进行总结,同时对小组以及小组成员工作态度、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分。
3.3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工作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平台,下载学习有关账簿登记的微视频,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练习和测试,强化课堂内容的应用。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疑惑的地方,既可以通过回顾微课平台上的教学课件、教案予以解决,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深入探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