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6:2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杭州调研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战略犹疑的背后,却是券商研究机构的大力吹捧以及股价的一路大涨。
据《新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12月以来,约有21家机构密集推出60多份报告,一致看多贝因美,大多做出“推荐”及“强烈推荐”评级。受此影响,贝因美股价在3个多月时间里翻了1.4倍。
股东却借势高位套现。就在贝因美股价处于低位时,控股股东大量增持。待股价大幅拉升后,持股5%以上的股东开始减持。
不难看出,这家上市不到两年的婴幼儿食品公司目前上演的大戏,既是一次机构的狂欢,更是一场股东的盛宴。
看不懂的战略
2013年3月21日,贝因美公告称,已于3月20日与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和张民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以102.39万元的价格收购贝因美集团持有的妇幼保健公司70%的股权,同时以43.88万元的价格收购张民持有的30%股权。收购完成后,妇幼保健公司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同时,为了支持妇幼保健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降低财务费用,提升公司未来整体效益,在此次股权收购完成后,贝因美拟使用自有资金1900万元对其进行增资。
对于此次收购的原因,贝因美表示妇幼保健公司将致力于母婴营养品及相关业务的研发和经营,有利于丰富公司产品品类,拓展相关业务,符合公司品牌定位与发展战略。
这次收购的资产质量如何呢?公开资料显示,杭州贝因美妇幼保健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妇幼保健用品、化学试剂、水处理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及批发等,而且近3年均未有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数据显示,该妇幼保健公司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分别亏损5181.21元、12463.85元和6585.56元。
经评估,妇幼保健公司在评估基准日2012年12月31日的账面净资产146.28万元,由于没有主营业务,也没有明确的未来经营规划,该公司评估值增值额为零。
令人不解的是,贝因美在2012年11月份刚刚决定出售旗下婴童用品等业务及相关资产。公司当时公告称,为专注婴童食品业务,公司拟以“1元”的价格出售包括杭州贝因美婴童生活馆有限公司100%股权、杭州比因美特孕婴童用品有限公司100%股权、杭州丽儿宝日用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杭州宏元保险有限公司100%股权。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些非主业早已成为贝因美业绩的“包袱”。2010年转让标的资产合计营业收入1.76亿元,占公司2010年营业总收入的4.36%;合计净利润亏损1587.44万元,合计净资产亏损1943.82万元。2011年,转让标的资产合计营业收入2.44亿元,合计净利润亏损1566.14万元,合计净资产亏损3039.96万元。
贝因美此前表示,转让婴童用品等业务后,公司将收回其投资,有利于集中资源用于婴童食品主业的发展,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既然以1元钱出售非主营业务后,致力于发展主业,此次为何又高价收购其他非主营业务呢?
“公司此前甩包袱专注主营尚在情理之中,也是投资者乐于看到的,但这次又涉足妇幼保健业务,则让人有些费思量,不知这家公司到底要干什么。”一名北京的股权投资人对记者表示。这名投资人甚至认为,贝因美此次收购是为了做高股价。
理由是,“从贝因美公告中看得出,妇幼保健公司目前并无成熟的产品和经营模式,未来究竟经营何种产品,除了公告中的简要说明,公司也并未披露更具体细节”。
《新财经》记者欲就此事采访贝因美董秘,多次拨打其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拨打了公司总机,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董秘因事外出,不在公司,“如果有疑问,等回来后再与他联系”。但截至发稿,记者均未联系上公司董秘办公室。
机构吹捧助股价大涨
尽管贝因美这次收购让投资者疑惑,但却得到了机构的充分肯定。就在收购公告当日,东兴证券、长江证券、平安证券3家机构相继公司调研报告,一致表示看好贝因美的未来发展。
事实上,贝因美自2011年上市以来,一直备受机构的青睐。
在贝因美的招股书中,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股东名单中,中金、平安、光大等资本大佬纷纷现身,平安证券还是该公司的上市保荐机构。
在贝因美的股东中,PE(私募)就有15家,其中,J.V.R International Limited(吉维尔国际有限公司)、以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后台的Perpetual Treasure Limited分别为第二、第三大股东,合计持股达12.57%;而光大控股旗下直投基金所设立的3家项目公司合计持有发行前贝因美总股本的6.23%。此外还有西子联合控股、新湖控股、浙商创投等。
上市后,机构对贝因美的热度并未减弱。据数据显示,机构自上市后就相继买入贝因美股份。巅峰时间,最多有41家机构持有贝因美的股份。截至2012年12月31日,依然有8家机构持有该公司股份1965万股。
除持有公司股份外,不少券商研究机构对贝因美的调研报告更是不断推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3月21日,上市不到两年的贝因美共有150份机构分析报告,其中90%都看好贝因美。
在众机构纷纷捧场的情形下,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一路上涨。2012年3月21日,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最高涨至39.99元。约3个半月时间,其二级市场股价翻了1.4倍。如果按照东兴证券报告给出的47.1元的目标价,该股较21日收盘价还有17%的上涨空间。
机构不但频繁出报告,而且报告推出时间也很巧妙。2013年12月初,贝因美二级市场股价跌入谷底,股价最低为16.38元/股。此后,机构开始密集向好调研报告。
据记者粗略统计,自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3月21日,约有21家机构共了60份贝因美调研报告,除东北证券分析师在2012年12月的调研报告中对贝因美给予了“谨慎推荐”外,其余59份调研报告均表示看好贝因美的未来。
中投证券、平安证券、光大证券、长江证券在不到3个半月时间里,了超过6个调研报告,即平均每个月至少两个报告。中投证券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叹,在2013年1月至3月21日的3个月时间里,共了10份报告,其中两份报告表示“看好”,另外8份都作了“强烈推荐”评级。
平安证券作为贝因美的上市保荐机构,对贝因美的未来更是赞赏有加。在平安证券对贝因美出具的调研报告中,其评价全部是“强烈推荐”。除平安证券和中投证券外,还有两家机构东兴证券、广证恒生也分别出具报告,给予“强烈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证券旗下全资直投子公司平安财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2009年贝因美的第5次增资扩股中,以现金增资800万元入股贝因美,持有贝因美发行前总股本的4.91%,为公司第四大股东。这种“保荐+直投”模式一直非议不断。
大股东成最大赢家
机构纷纷吹捧的同时,贝因美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却通过低吸高抛的手段,成为这场资本狂欢中的大赢家。
2012年12月13日,贝因美公告称,2012年12月5~11日,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合计增持公司股票301.2997万股,增持平均价格为18.22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71%。截至2012年12月11日,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增持公司股票573.4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5%。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现共持有公司股票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0.01%。
在贝因美集团不断增持时,公司股价已经从上市发行时的42元跌至20元以下,跌幅达50%以上。
在控股股东低位增持完成后,随着利好因素的不断释放,贝因美股价开始上扬。随后,贝因美股东开始减持。
2013年1月11日,贝因美公告称,公司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PERPETUAL TREASURE LIMITED的《通知函》,该股东于2013年1月9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2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26%,本次减持后, 该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1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
公告当日,贝因美股价为23元左右。
3月12日,贝因美再次减持公告,其股东First Solution Limited于2013年1月28日至2013年3月8日期间, 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225万股,本次减持后First Solution Limited及其一致行动人CEL Baby Food Investments Limited等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1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
公告当日,贝因美股价为33元上下。
在此之前,有消息称贝因美剥离业务是为了给PE退出护航,贝因美并未对此做出解释,但从上述减持行为来看,这一观点并非毫无根据。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 贝因美2012年4月份限售股解禁之后,由于解禁市值相当于此前流通市值的5.06倍, 因此,解禁当日起,贝因美就频繁现身大宗交易平台,致使该股一直处于弱势,而该议案提出时,公司股价相对于上市之初最高时的50.88元,已经跌去了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 或许缘于解禁时股价跌幅较大,且贝因美股价一直在20元左右振荡,J.V.R在持有公司股票解禁半年多期间,一直持股2467.5万股,并没有进行减持.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在医药领域,各种各样与医药相关的网站和数据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它们提供各类医药信息,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作为制药企业,面对数目庞大、内在价值不一的网络医药信息,更为关心的是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本文根据笔者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就互联网和数据库中的医药信息资源作一简单介绍。
1 药品的市场销售排序信息
1)登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全国医药商品信息网”,从“全国药品销售分析报告”栏目可以查询到历年27家样本商业公司1 500多种药品的市场销售金额排序;从“全国医药商品信息”栏目可以查询到42家样本商业公司150多种药品的市场销售金额排序以及主要生产厂家的销售金额。
2)通过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或者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公司网站的“中国城市样本医院数据库”,可以分别查询到历年全国20余个城市300多家样本医院、3 000多种药品的购药数量、金额、剂型规格和生产厂家的市场份额。
3)如想了解某个药品的一般销售排序情况且该药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可以登陆安徽“华源医药网”(省略)或湖北“九州通医药网”(省略),这两个网站有大宗药品的定期销售排序情况。
4)如想了解某个非处方药品在药店零售排序情况,可以登陆广州“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省略)和北京“中国健康网”(省略),从中可看到某月某类药品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药店销售的排位前10位药品排序。当然,想掌握某类药品在零售药店中的详尽市场占有情况,也可以与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上海)公司或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联系,委托这些机构做产品专题调研或者向其购买已有产品零售市场的研究报告。
2 “药品招、投标”、“医保目录”收载情况
如想查询药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或“招、投标”的情况,可以登陆“百度虫医药商务网”(省略)。该网是杭州百度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下辖的门户网站,在这里可以进行全国及各省、市“医保目录”以及全国各地“药品招标”信息的查询。有些药品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可能进入某省、市的“医保目录”,检索时要仔细。
3 药品的市场竞争信息
1)如对药品的市场竞争情况感兴趣,可以登陆“中国健康网”或“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使用“药品名+市场”进行组合检索,一般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中国健康网”由北京东方特比公司主办,“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两网中有关医药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都较齐全。
2)如想得到系统的市场分析报告,可以进入“中国报告大厅”(省略)网站。该网站成立于2002
年10月,是由厦门宇博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通并运营的一家大型专业化市场研究网站,提供针对企业用户的各类信息,如研究报告、市场调查、统计数据等。该网主页上有不同行业研究报告分类目录,其中“医疗医药保健”栏目下又分化学药、原料药、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其它有关条目,内有一些报告是可免费阅读和下载的。当然,也可以选择须付费的在线专项报告定制业务。
3)可以直接登陆相关制药企业的网站,及时了解它们的生产和经营动态。其中研究上市公司的季报和年报是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
4 国家医药政策和法规信息
如想了解国家医药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sda.省略),点击“政策法规”栏目,即可以看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政策和法规等文件标题了。如知道政策或法规的文件名,也可以输入关键词检索。
5 卫生资源信息
1)如想了解国家有关卫生资源的信息,如各地的医院、卫生院、诊所、医生的分布和数量,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可以登陆国家卫生部的网站(moh.省略),点击“卫生统计”栏目,即可看到各年度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等文件,查阅所需的信息。
2)如想了解“新农合”的有关情况,可以登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省略.cn)。该网站是在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及其国外贷款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英国国际发展部、世界银行和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支持下,于2004年6月开通的一个公益性的专业网站。目前设立的栏目有:政策法规、动态消息、试点工作、活动图片、专家文库、学术园地、国际信息和在线咨询等。
6 药品的临床医学文献
1)如想了解有关药品的临床医学文献和信息,可以登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网站(nstl.省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2000年6月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其网站列有中、外文期刊、图书、会议资料、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献数据库栏目,免费提供题录和摘要,但索要全文则需要付费。
2)也可以选用“中国知网/CNKI”(省略)上的数据库。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它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CNKI收录范围包括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等,可以向用户提供1 500万余条文献题录,800多万篇全文文献。
7 新药研发数据库
“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CNPD)”是北京创腾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综合性天然产物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是在MDL化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并完成的,是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建立的一个易于使用的综合性天然产物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力图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从中国国产植物中分离、鉴定的天然产物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结合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应用实践,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化学信息管理手段,为中国的新药、天然产物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一种重要工具。
“CNPD”目前已收集了57 000多个天然产物,涵盖天然产物的37个类别。类药性分析结果标明,“CNPD”中有约70%的分子是类药性分子。
8 “非专利药仿制和医药中间体的信息情报数据库/Horizon Global”
汤姆森公司(Thomson)开发的世界领先的“非专利药仿制和医药中间体的信息情报数据库/Horizon Global”,具体内容包括世界范围内上市药物的上市情况、销售和专利,以及很多机密情报与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和供应情况等。通过使用“Horizon Global”可以调研特定产品的发展机会,寻找合作伙伴和医药原料、中间体的供应商,追踪竞争对手,并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全球范围内的获得专利许可的机会,同时通过对全球12 000多家制药公司的10 000种上市药物的活性成分来源、供应情况的分析能够定位自己的主导产品或新产品,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9 结语
关键词:大数据;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31(2016)04-0001-03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快速发展,信息化使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但我国的电子政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2]。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在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我国排名第70位[3]。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府部门间对各自所有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从而形成信息海洋中的孤岛,即信息孤岛[4-6]。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大多建立和使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7-9]。其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系统互不兼容,自成一体,各个数据信息单独存放,不便于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效能的发挥。笔者就此问题对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平台治理信息孤岛问题及实现现有药品监管信息系统改造升级的对策。
1某地药品监管信息系统现状与问题
1.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收集、管理和上报,目前使用的信息系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需查询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方面的信息,但现有系统内不能提供实时更新的信息,工作人员只有利用外部零散的数据库资源查找信息;2)需查询药品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主体资格、进货渠道、药品批号时,只能通过纸质件人工查找,效率不高;3)需查询药品使用情况、患者记录时,只能工作人员到医院去查询,与医疗卫生系统的数据库之间无信息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
1.2药品生产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授权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承担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核发工作。目前使用的系统是药品生产企业许可系统和GMP认证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和生产许可时,需查询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药品品种信息和工艺信息,目前本部门与药品注册部门的药品信息还未共享,现场检查时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工艺资料进行核查,但该资料可能与企业在药品注册部门注册的信息不一致。GMP认证检查中的缺陷仅包括了该缺陷类型的结果说明,药品生产监管部门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检查结果说明时,目前尚无这些信息。在确定抽检企业对象时,可能需要对在较短时期内发生多次不良反应的品种进行重点抽查,但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不能实时传递到抽检计划部门,且未形成针对抽验计划需求的专题分析报告,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技术支撑能力尚未充分实现。对于国家总局指定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直接上报了国家总局,未形成本地抽检结果数据库,不利于利用历年抽检结果的对比分析来确定需要本地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企业,变被动监管(国家总局下达任务)为主动监管(主动抽检)。
1.3药品注册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药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工作,承担药品再注册及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行政许可工作。其使用的是注册受理审查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GMP认证情况,但目前只有纸质报告在部门间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2)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情况报告,目前也只有纸质报告在传递,信息传递与分析效率不高;3)药品再注册时需企业的生产资质、生产范围等,但目前药品生产监管部门尚无关于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工作效率;4)还未建立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无法进行动态统计,不便于对本年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也不便于对应再注册企业进行提前通知与催告。故药品再注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需有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作支撑。
1.4药品流通监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核发药品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许可证等。其使用的是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电子监管网、特药网、药品零售企业抽检系统(本次调研主要考察了药品零售企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获取外部系统信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工作中通过日常监管、举报投诉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等渠道来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但目前主要是根据纸质报告作人工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则可更科学、准确地确定重点监管对象;2)流通监管部门系统中无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主体信息系统,仅有零售企业的主体信息,需补充完善。
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孤岛治理对策
2.1信息系统改进策略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笔者提出了构建基于本地化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的对策,改进架构见图1。
2.2平台建设建议
2.2.1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促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医药企业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医药企业行为基础信息数据库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促进各子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具体包括:1)建立本地药品信息基础数据库,即本地药品注册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再注册相关的品种、工艺信息;药品说明书信息数据库,包括实时更新的药品说明书信息;本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估信息;本地医药企业药品流向信息数据库,包括本地医药企业药品供销存流向信息。2)建立本地医药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即药品生产企业信息数据库;药品批发企业数据库,药品零售企业主体数据库。3)本地医药企业行为数据库,即本地药品企业抽检信息数据库,根据国家总局指定的质量抽检项目及本地的质量抽检项目的抽检结果,建立本地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抽检结果信息数据库;GMP检查结果信息数据库,从GMP认证中心获取更详细的GMP检查结果信息。2.2.2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加功能模块在本地药品品种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本地药品企业主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根据药品注册部门的需求,在平台上建立再注册信息分析与通知功能模块,对本年度已再注册企业及药品、剩余未注册企业及药品、应注册时间等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本年度剩余工作量进行预判,对应再注册企业提前通知与催告,该功能模块由药品注册部门进行使用与管理。2.2.3基于平台共享数据新增子系统基于平台的共享数据,在平台上新增本地医药企业信用监管与评级系统。从本地药品企业行为数据库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的信息中,提取本地医药企业违规行为信息,对本地医药企业进行信用监管与评级,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
3结语
在不改变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需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及改进升级现有信息系统[10]。具体措施:一是在平台上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现有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性;二是在平台上利用共享数据为现有子系统增补新的功能模块;三是在各子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基于平台开发新的子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共享后的大数据信息。本次调研结果对于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具有借鉴意义。作者简介:罗莉(196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电话)023-68810518;陈勇(1969-),男,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药品安全监管,本文通讯作者,(电话)023-63739997。
参考文献:
[1]薛明轩,杜晓翠,杨思思.大数据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变革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10):107-110.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123-127.
[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国家行政学院.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电子政务成就我们希望的未来[Z].2014:80-81.
[4]符晓薇.如何走出电子政务信息孤岛[J].商业时代,2005(13):81-82.
[5]罗卫.电子政务“信息孤岛”新探———基于信息生态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3,31(1):31-35.
[6]李希明,土丽艳,金科.从信息孤岛的形成谈数字资源整合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03,23(6):121-123.
[7]陈锋.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启示[J].中国药事,2008,22(11):969-970.
[8]潘丽霞,徐信贵.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13,334(4):29-31.
[9]曹阳,徐丽华.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9(1):51-54.
2015年以来,舟山港航局按照省厅、省局会议精神和要求,通过打造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智慧港航工程,积极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深化智慧港航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与港航生产、管理和服务全过程融合。
以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为重心
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是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于2015年11月26日上线运行并与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围绕服务江海联运服罩行慕ㄉ韬透酆郊喙芊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夏宝龙同志赴平台指导时指出“要攥紧拳头,集聚市场信息资源”;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同志在调研平台时指出“要提高定位,打造全国最具权威的江海联运数据平台”;时任舟山市委书记的周江勇同志作出批示“要继续努力,切实提高实际影响力和成效”;胡旭明局长在调研时指出,“要集聚整合长江沿线物流、经济信息,江海河联运信息,做实服务,产生经济价值。” 2016年12月18日,江海联运信息平台与马鞍山港实现互联互通,马鞍山江海联运子平台同步上线运行。2016年1月至11月,该平台累计交换江海联运数据超过51万条,接入舟山企业85家、长江企业和单位23家,有48个国家,国内31个省(市)、123个地市的用户访问平台,访客达35774家。
完善江海联运数据交换平台。依托港航EDI系统,重点对江海物流数据的交换格式、交换频率和方法进行了统一。《江海联运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江海联运数据公共代码集》、《江海联运数据港口代码集》、《江海联运数据船舶、货类代码集》在与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互联中已成功应用,目前正推广应用于与马鞍山港的互联工程,为今后与其他长江沿线港口的数据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江海联运信息互联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1至11月,与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累计交换数据超过51万条,内容涵盖港口、船舶等10大类江海联运信息数据。12月18日,与马鞍山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海进江、港口、航运、船舶4大类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确定了基于EDI中心的互联方案,已于11月初正式启动具体实施工作。与宁波舟山港集团进行了4次对接交流,初步形成了江海联运数据交换共享内容和技术实现方案。与武汉新港开展了3次现场对接,基本达成数据交换和平台共建合作意向。
深化企业应用和服务。一是开展企业培训。对全市403家港口、航运、等港航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层人员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100人次。二是进行应用推广,借助港航综合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升级为省级平台的契机,面向全省11个地市的港航管理部门和重点港航企业进行推广,在调研和对接期间,向武汉、马鞍山、南京、张家港、太仓等长江沿线港口宣介,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三是提高海进江物流动态、港口调度、船舶引航、长江水运、港航气象等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丰富平台门户网站公共服务信息。四是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功能,实现了船舶、港口、货物信息资源的共享,改变了企业间传统的纸质或传真共享数据方式。1-11月,船代、港口企业和管理部门共通过平台共享电子数据42731单,有效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四是开发政务服务功能,港航企业可通过企业空间网上申请港政、运政等19类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方便了企业办事。截止11月底,有48个国家,国内31个省(市)、123个地市的用户访问平台,访客达35774家。
完善江海联运数据中心。江海联运数据中心汇聚整合了舟山、长航局和马鞍山港的数据,数据量超过210万条。从船、港、货三个维度,完成对境外货物流量流向、江海联运货物流量流向、航线分布、江海联运船型等10个主题数据的建模,编制了《江海联运信息资源数据目录》,年度江海联运数据分析报告框架已形成。
以智慧港航项目建设为抓手
该项目经过近2年的建设和9个月的试运行,于2016年9月21日通过了省港航局组织的竣工验收。作为该项目核心成果的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得到省局认可,升级为省级平台并已在全省推广应用,实现了所有港航行政许可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行政许可19项、其他行政权力8项)的网上办理,并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张清单一张网”的要求实现和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无缝对接。
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了港航基础数据管理、危货作业审批、日常动态监管、年度核查核验等功能,通过查询平台信息,可以动态掌握全市港口生产情况,尤其是危货作业情况;及时掌握检测维护超期、年审超期、营运许可证超期的设施设备情况;及时掌握从业资格证过期的从业人员情况等,实现对港航企业经营资质、设施设备、从业人员、港口作业动态的全方位管理,方便了企业经营管理以及行业管理部门检查,提升了行业监管和服务的效率。2016年1至11月,已完成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嘉兴港、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等11个地市的12局和重要企业的培训,共组织培训14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系统共录入平台12317件,同步给浙江政务服务网12317件。
以信息网络及设施建设为基础
将原有的信息资源迁移到海洋政务云平台,降低信息化运维成本。搬迁至政务云机房物理设备共计55台,其中服务器共计40台,存储2台,光纤交换机6台,虚拟带库2台,交换机5台。搬迁至新大楼物理设备66台,其中服务器6台,网络及安全设备48台,机柜12个。政务云虚拟服务器共计申请212台,迁移虚拟服务器185台。
实施了内外网络建设工程,保障办公正常运行。完成新大楼5-13楼34台接入网络交换机的部署,核心交换机、视频网闸、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路由器等13台机房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对网络链路进行无缝切换,共割接链路82条,其中外网4条、内网17条、监控视频链路71条,为全局提供了可靠、稳定的信息化运行环境;实施普陀、定海、新城分局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
此外,还扩建港口视频监控系统系统,新建视频点7个、更新12个、接入企业建的21个,全市港口视频监控点达到252个,对外开放泊位、危货作业泊位视频监控率分别达到94%、77%。同时,对AIS船舶动态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对嵊泗、衢山、岱山、金塘4个基站设备进行了更新,新增绿华、岙山、六横3个AIS基站,全市AIS基站达到10个,信号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以信息网络安全工作为保障
开展港口视频监控系统失窃密隐患专项整治。针对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视频监控系统连接互联网,存在弱口令登录隐患,被台湾、美国等境外地区的远程IP登录并查看视频监控情况的问题,中心联合港口管理处对全市对外开放港口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组织市国安局、市公安局、市口岸办、舟山海关、舟山国检、舟山边检、舟山海事等部门专题研究防控措施,消除了200余路视频监控点的安全隐患,建立了全市港口视频监控系统管理档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保障G20峰会期间网站信息安全。组织力量对舟山港航网、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浙江船检在线、舟山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网开展安全检查、评估和压力测试,建立了日常巡检、值班值守、应急处置、信息通报等流程机制;组织应急处置演练,做到一旦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恢复,确保了G20期间未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提高了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局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以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线,以提升行业管理、保障行业安全、服务港航发展为目耍深化智慧港航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与港航生产、管理和服务全过程融合。
继续做好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行
一是加强研究,为平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借智借力完成顶层设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平台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和运营模式;梳理铁矿石、油品、粮食、煤炭四大货种江海联运一二程运输的业务流、信息流,研究平台功能优化和完善;跟踪国内外航运电商、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动态,研究吸收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二是继续实施江海联运信息互联工程。深化与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马鞍山等信息平台的合作,推进与宁波等省内港口的信息交换共享,推动与武汉等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的对接。三是提升平台地位。加强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2017年实现互联互通,争取成为分平台。四是拓展信息服务功能。研发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企业通用应用软件,服务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联合舟山国检等单位,共同开发江海联运口岸信息服务功能;开发完善船盘、货盘功能,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五是深化江海联运数据中心建设。利用AIS、网络爬虫等技术,采集进出长江船舶、港口和货物信息,完善江海联运数据库;梳理完善江海联运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完善常态化江海数据分析机制,形成月度、季度、年度江海联运数据分析报告。六是推广应用,做好平台运营。整合信息中心、EDI中心、软件公司和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合力做好平台运营;吸引舟山本地典型江海联运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协同开服务功能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
全力抓好港航指挥中心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市局、分局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港航指挥中心值班制度、工作规范、指挥机制、反馈机制等相关配备制度,确保运作高效、有序,将指挥中心逐步渗透到业务管理中,发挥其在港航的安全管理、港口管理、航运管理、行政执法、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指挥中心智能化程度。升级改造港口视频监控系统,搭建基于互联网的视频监控综合平台并向乡镇延伸,对重点区域进行高清视频改造,提高视频监控覆盖面,危货作业泊位监控率、对外开放泊位监控率达到100%,研发移动终端功能;加强与船讯网等单位合作,在重点区域布设AIS基站,扩大信号覆盖面,完善AIS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功能;建设港航指挥中心综合管理平台和港航应急指挥系统,将视频监控、AIS功能与港口、航运综合监管等现有业务系统融合,实现对港航运行的全方面监测、集中展示和信息服务功能,为港航日常监控、安全监管、非现场执法提供信息化支持。
三是建立日常运维机制。规范指挥中心各类运行系统、外场监测设施、硬件支撑平台等巡检和维护,落实日常值班监控和场地管理责任。
继续做好智慧港航工程建设
一是根据交通运输部《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指南》要求,建设舟山港口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整合视频、AIS、GIS等信息资源,提升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安全监测、预警及事故应急反应处置能力,有效防控风险。
二是完善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争取港口动态监管、航运动态监管功能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发集装箱、国际邮轮、理货等管理功能,完善行政许可系统、航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积极配合省局做好智慧港航二期港航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全省的推广应用。
三是开发港航运行监测和分析预警系统。一是证书到期预警,通过比对业务系统的数据,对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设施设备有效期、经营许可证有效期等实行失效前预警;二是实时监测港口企业作业申报动态,对成品油、化工品码头的高危作业行为进行预警;三是违规行为预警。对于通过视频抽查发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及时向分局和企业进行警示。四是突发事件预报,对于台风、大雾、雨雪冰冻恶劣天气等突发现象,及时向企业、从业人员传达预警信息和应急避险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五是AIS自动预警。通过分析AIS数据,对比预设数据,自动对港口作业未申报等行为进行警示。
完成港航EDI中心升级改造
拓展港航EDI大宗散货电子数据交换,联合舟山检验检疫局搭建港检“单一窗口”,通过建立信息对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1.建立规范的工作分析标准和流程。
2.对公司所有部门进行科学的部门工作分析,制订各部门工作说明书。
3.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制订各岗位的职务说明书。
二、计划的目的
为高效地开展公司的工作分析,科学准确地对公司所属部门和所属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特制订本计划。
三、工作分析的目的说明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部为集团人力资源开发制定的发展规划,决定实施工作分析。此次进行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集团进行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的修改和制订,通过工作分析来了解集团分公司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关系及在此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掌握各岗位的相关正确数据。
四、计划职责
该计划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经理负责,各部门相关人员予以协助。
五、工作分析的内容说明
根据集团分公司内部的实际部门设置与人员配置状况,此次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确认各分公司内部部门设置、各部门内部岗位的确认、岗位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及步骤、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人员种类、工作技能等,最终完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的制定。
六、工作分析的用途说明
1.组织结构研究
2.人力资源规划
3.绩效评估
4.人员任用及配置
5.人员招聘及甄选
6.工作评价
7.薪资调查
8.员工培训及发展
9.工作流程分析
10.薪资结构
11.职业规划
12.目标管理计划
13.职位分类
七、工作分析的相关流程说明
1.工作分析的流程
2.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书的形成流程
·市场工作计划书·教学工作计划书·会计工作计划书·招商工作计划书
·服装店工作计划书·项目计划书·企业计划书·培训计划书·创业计划书模板
八、工作分析的方法选取说明
根据集团分公司的人员配置情况,此次工作分析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九、工作分析的步骤及相关人员、时间安排说明
1.项目小组的建立
工作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做周密的准备;不仅需要人力资源部各人员的团队行动,还需要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的协助。项目小组的框架图如下:
2.工作分析的步骤及人员时间安排
项目对象负责人时间 1.2问卷填写培训(部门工作分析问卷和岗位分析问卷)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xxx在发放问卷实时调研培训或者是视频培训
2.1工作分析问卷设计(部门工作分析问卷和岗位分析问卷)——xxx
xxx
xxx3—4个星期(包括分公司除总经理岗位外各岗位)
2.1员工填写问卷(岗位分析问卷)各分公司部门经理、员工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3—5天
2.2各分公司部门经理审核问卷各分公司部门内部员工各分公司各部门经理3—5天
2.3各分公司理审核问卷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各分公司总经理5—7天
2.4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审核问卷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各分公司所属事业部总经理7—10天
2.5人力资源部收集问卷并整理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xxx
xxx
xxx1个月—1个半月
3.1访谈题目设计——xxx
xxx
xxx3—4个星期(包括分公司除总经理岗位外各岗位)
3.2确定访谈员工各分公司所有部门骨干员工xxx
xxx
xxx访谈时实时选取重点岗位访谈员工
3.3人力资源部组织访谈并整理访谈信息各分公司所有部门骨干员工xxx
xxx
xxx1个月—1个半月
4.1人力资源部综合整理工作分析问卷和访谈问题,撰写工作分析报告——xxx
xxx
xxx1个月 5.2各事业部总经理、各分公司总经理审核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各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及员工各事业部总经理,各分公司2—3星期 5.4人力资源部进一步修订并最终定稿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书——人力资源部、各分公司行政人事部半个月
合计————10—11个月
3.各调研分公司的选取及调研时间的确定
根据集团内部分公司的设置现状上来看,计划选取xx分公司(包括xx分公司),时间一个月;xx分公司,时间一个月;xx分公司(包括xx分公司、xx分公司)一个半月进行访谈调研。
4.工作分析步骤详细说明
第一步:明确公司组织结构,对公司各部门工作进行工作分析。 分析公司组织结构图;收集现有部门职责说明;明确部门分析要素;制作部门工作说明书模板。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研究工作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确定工作进度表。
(2)调查阶段:3月23号~4月23号
编制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根据具体的部门进行调查,主要与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经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采取面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分析阶段:4月24号~6月24号
收集有关工作的特征及需要的各种数据,如规章制度、各人员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等。仔细审核已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创造性地分析、发现有关工作和部门的关键成分。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须材料和要素。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制作标准的工作分析表格。
(4)反馈运用阶段:6月25号~7月25号
对人力资源部制作的部门工作说明书进行讨论和定稿。运用部门工作说明书对各部门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指导与运用。
第二步:对各岗位工作进行工作分析;先对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进行分析(8月上中旬),再对普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8月下旬)。 确认工作分析方法;确定工作进度表;进行宣传,加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定位;确定岗位分析要素。
制订工作分析规范,包括:工作分析的规范用语;工作分析项目标准书。
选择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有任职者、管理者、客户、工作分析人员以及有关管理制度。
(2)调查收集阶段: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调查8月28号~9月11号 确定工作调查方法,编制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根据具体的岗位进行调查,主要与各部门经理和本职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收集有关工作的特征,以及所需的各种信息数据
收集任职人员必需的特征信息数据
采取观察法、面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3)分析阶段:分公司部门经理以上岗位分析9月27号~10月11号 审核收集到的各种工作信息
分析、发现有关工作和任职者的关键成分
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要材料和要素
A.一般资料分析
(A)工作名称
工作名称标准化,按照有关职位分类、命名的规定或通行的命名方法和习惯确定工作名称。
(B)工作代码
各项工作按照统一的代码体系编码
(C)工作地点
(D)工资等级
(E)职务等级和岗位类型
B.工作规范分析
主要目的:全面认识工作整体。
(A)工作任务分析
明确、规范工作行为,如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的独立性和多样化程度,完成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用的办公用具和材料等
(B)工作责任分析
通过对工作相对重要性的了解,配备相应权限,保证责任和权力对应。尽量用定量的方式确定责任和权力
(C)督导与组织关系分析
了解工作的协作关系和隶属关系。包括:直属上级、直属属下、该工作制约哪些工作,受哪些工作制约、在哪些工作范围内升迁或调换,协作关系等
(D)工作标准分析
(E)工作考评要素分析
(F)聘用条件分析
包括工作时数、工资结构、支付工资方法、福利待遇、该工作在组织中的正式位置、晋升的机会、工作的季节性、进修的机会等等
D.任职资格分析
(A)教育培训情况
受教育、培训程度,教育、培训经历、学历、资格
(B)必备知识
对使用的办公设备、操作规程及操作方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安全技术、企业管理知识
(C)经验
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操作能力和实际经验。包括:过去从事同类工作的工龄和业绩等;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决策力、创造力、组织力、适应性、注意力、判断力、智力以及操作熟练程度
(D)心理素质
完成工作要求的职业性向,包括:体能性向,即任职人应具备的行走、跑步、爬行、跳跃、站立、旋转、平衡、拉力、推力、视力、听力等;气质性向、即任职人应具备的耐心、细心、沉着、勤奋、诚实、主动性、责任感、支配性、情绪稳定性等 将工作分析结果,以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工作说明书
公司中固定的、经常性的职位均应有工作说明书
按照统一的规格和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步:调整修改完善
对工作分析的所有结果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用2个月(12、1两个月)的时间全面完善工作说明书,制订规范的制作、修改、操作流程,制订工作分析标准
十、工作分析项目的费用核算
实施该计划的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初步匡算,完成该计划预计需要xxx元。
明细项目列支如下:
项目路费住宿费
xx分公司xx元xxx元
关键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下的产物,是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提倡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企业元素的引入,从工作过程中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计课程内容,鼓励学做一体,理实结合;实行师生互动,成效为本。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围绕社会需求进行课程开发。高职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而且还须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以适应动态的社会需求。(2)凸显职业能力为本位。这是高职课程开发与改革的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培养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对接实践,实现理实一体。(3)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实施的线索。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把课程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构建行动领域的学习项目,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因此,贯彻以上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流程应该包括:首先,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其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第三,进行行动领域归纳;第四,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结构;第五,设计学习情景或课程内容;第六,教学组织实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课程改革思路
(一)明确《国际商法》课程定位
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其外贸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大,出口商品构成以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为主,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中小企业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根据浙江外贸发展的特点,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下面简称国贸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各类中小型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及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具备扎实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外销业务、生产跟单、配载与货代、单证业务、报关报检等操作技能,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国际商法》课程建设是围绕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其外贸活动的主体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外向型生产企业及外贸公司。因而,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国际商法》课程是培养外销员、国际贸易业务员等一线外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的专业课程,因此,本课程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根据中小外向型生产企业及外贸公司外贸业务员工作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项目(具体工作任务)组织教学,配置相应的法律知识,完成职业素质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法律知识的铺垫、真实案例的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清《国际商法》课程性质
根据以上定位,《国际商法》是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国家商法的基本规定,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国际商事活动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商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处理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能力。《国际商法》的前置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外贸函电》等课程。其后续课程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顶岗实习等。
(三)归纳《国际商法》课程特点
1.《国际商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综合性一方面是指《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多门法学专业知识,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票据法、运输保险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商事仲裁法等内容。另一方面,《国际商法》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其内容的国际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国内法的内容,而且还涉及到我国所参加和承认相关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的规定,以及西方国家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般规定。《国际商法》的应用性是指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外贸业务的主要工作活动而展开的,主要侧重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操作。《国际商法》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观念,为毕业后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顺利签订对外经济合同和处理对外经济争议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现高职教学中理论够用即可的原则。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理论够用即可的理念,尽可能减少对有关法律知识的讲授,着重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介绍。根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业务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遵循“一条主线,两条辅线”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即,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中国法相关内容的介绍为主线,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为辅线,兼顾介绍两大法系的规定。
3.教学内容体现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省份,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同时,浙江省又是民营经济占优势的省份,民营经济的活动主体是中小企业。据有关数据显示,浙江全省各类中小企业总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8%,中小企业完成外贸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81.9%,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5.1%。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毕业生,在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工作的比例较大。因此,《国际商法》课程内容设计兼顾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这一特点,主要以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的工作环境为其学习情境,增加来自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的实际案例,侧重培养学生具有民营中小外向型企业日常面临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法》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围绕国贸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国际商法》主要面对的就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因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外贸业务员典型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归纳,认为合格的外贸业务员应该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公司及产品推介的能力、联系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贸易关系的能力、进出口价格核算及贸易磋商的能力、拟订外贸合同的能力、履行外贸合同的能力以及规避合同风险的能力。因此,《国际商法》要求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处理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能力:(1)能够正确处理合伙企业、公司企业设立的事宜;(2)能够熟悉公司及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做到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3)熟悉外销合同订立的程序,掌握外销合同失效的要件;(4)能够正确签订外销合同并具备审查外销合同的能力;(5)能够正确运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中的各种违约救济方法,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掌握各国产品责任法的主要内容,熟悉各方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7)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产品侵权问题;(8)能够运用仲裁方式解决商事纠纷。
(二)根据外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团队与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一起确定了企业外贸经济法律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外贸业务员完成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要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寻找并确定交易对象,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决争议。与之相对应的其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国际商事组织法、商事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工业产权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内容。因此,《国际商法》课程打破了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本课程以外贸业务活动所要完成的工作环节为主线,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活动中,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来整合法律理论知识。即,本课程的设计以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为背景,以现行的中国法律规定为基础,以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内容以及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般规定为延伸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的课程结构。
(三)教学过程体现学做一体、理实结合
本课程按照外贸业务员一般外贸业务活动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整合法律理论知识。即,以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为背景,以现行的中国法律规定为基础,以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内容以及两大法系国家的一般规定为延伸,形成具有整体性、操作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的课程结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分析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选取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经过分析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思考能力。
下面以“国际商事合同订立”教学内容为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的步骤: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了解订立国际商事合同的有关法律具体规定,形成依法经营、合法交易的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过程的仿真性和运营案例的全真性,故使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具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以交易当事人的身份参加交易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法律的具体规定;或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或以裁判者的身份去处理问题。通过这种分角色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耕钦.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时空,2009,5(12).
[2] 朱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经济法教学模式探究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3] 王俊,徐原.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实务》课程的改
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自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明确内部审计定义以来,IIA于1957—2004年多次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修改与完善,内部审计的性质及其职能演变可以归纳如下(见表1)。近年,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期望愈发深入并充满企盼。中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呼吁,内部审计应该在审计中积极寻求可改进之处,发掘更加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式和途径。例如2002年7月颁布的《萨班斯法案》(SOX法案)重新反思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因而在法案第404条款对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中,内部审计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求。再如2009年COSO委员会了新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该框架规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组成部分,其中内部审计是组成部分之一。报告还讨论了关键的企业风险管理原则、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内容,建议用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的共同语言,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可见,后安然时代的内部审计既肯定了其功能的拓展,注重发挥其参与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又进一步强调其传统的保证。SOX法案出台之后,IIA曾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关于SOX法案的意见陈述书,强调内部审计师的作用是监控、评估和分析公司的各种风险,审查信息和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内部审计协同外部审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基石的作用。2009年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再次重申1999年内部审计的定义,更加强调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的宗旨,认为内部审计完全能够“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因此,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来看,与公司治理过程和程序相结合,内部审计师针对组织在经营管理控制、财务报告控制以及遵循性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向组织的管理层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概括为:治理与管理并重,为组织有效增值服务。
二、内部审计功能趋势:治理与管理
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最初的查错防弊发展到评价组织管理和控制,成为公司有效治理的基石之一,早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认可,目前根本的问题是寻求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路径,并确保其实现治理效应。本文认为,内部审计欲实现其治理效应,重心应全程参与公司管理业务与活动,主要从以下路径发挥其管理和治理的特殊功能:(1)完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SOX法案颁布实施以后,世界各国都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良心”,视为维护企业道德文化的一道关键防线。内部审计对内控进行评价的大量方法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也因此通过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纽带形成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2)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实公司治理中,无论国家和企业,都需要在组织内部找到一种权利制衡的力量,对组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显然是最恰当的角色。IIA强调“在许多方面,内部审计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活动:监督风险和确保控制有效的一线行动者,是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耳目’”(2003)。它全新的职业定位,成为企业发展急需而无可替代的资源。新的世纪以来,国际内部审计发展十分迅速,它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起风险导向作用、保证与咨询服务作用以及评价与改善作用等,它日常关注和审计的是风险、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这使得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成为最基础的部分。各组织在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被法律赋予了对企业内部各级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主体的评价及经营绩效评价的职责,以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这种“多赢”的格局正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所期盼的。(3)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02年,IIA对内部审计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004年和2009年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性质,赋予内部审计全新的使命: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上述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使其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时独具优势:一是“内部审计比企业内部其他组织其他任何人处于更好的位置去执行特殊任务”。它可以在正常的本职活动中穿插于各种职能部门,包括研发领域、生产与技术环节之间、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组织及其不同的组织部分形成整体监督和管理,“审计人员成为业务部门的支持者,而不再是公司里的警察”。二是内部审计独有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效率。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风险防范方面,最少应有以下几道防线:本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监管、司法。内部审计的职业谨慎性可及时应对企业内外的种种变化,避免造成“破窗理论”式的管理失效。其问题意识促使审计信息和有效的整改建议及时传递到决策层及相应的部门、环节,能够与组织其他管理系统实现协同效应,带动其他管理同步发展,形成有效的监督控制管理机制,提升组织的资产价值、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现代内部审计的崭新定位,已经使其成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为组织治理与管理服务、协助组织实现目标方面,内部审计正在 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审计观念、审计定位、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法都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跨越。审计制衡的力量使内审变成了“为企业带来安全的第二种声音”,也促使审计成果迅速而有成效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它已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合规诚信、可持续发展等命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全球化的社会。
三、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发展概况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发展银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一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22个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约300家分支机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北京、香港设立代表处,并与境外众多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深发展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揭晓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列第231名,在国内上榜银行中排第16名。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也为客户、为股东、为社会奉献了丰厚的回报。
(一)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秉承“专业、创新”的服务理念,有效结合国际先进管理技术与本土经验,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财会、信贷、稽核垂直管理体系,同年8月份实施了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即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2009年12月,为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和提高审计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在各分行成立了稽核部,分行稽核部负责人在业务上向总行稽核部汇报和接受其业务指导。截至目前,超过80%的分行已全部完成了稽核部架构搭建、人员配备并按《深圳发展银行分行稽核部管理办法》履行工作职责,在分行合规经营及内控建设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全行审计条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12月末,深圳发展银行共有内部审计人员131人,其中总行稽核部82人、分行稽核部49人。2010年,深圳发展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完成了董事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批准的审计计划和任务,审计发现的问题都及时向董事会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和监事会进行报告,并切实负责跟踪相关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
(二)不断延伸的内部审计领域自2005年实施了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以来,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的审计领域不仅包括传统审计中的核查企业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兼顾到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从而能够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增值。内部审计的具体领域包括:对全行内部控制质量和关联交易管理状况实施专项审计/评估;对分行实施内控评价/评估;对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财会业务和IT业务实施专项审计;进行离/任期稽核与审计,对内外部交接、运营预留印鉴管理、内外部对账、运营人员岗位职责及权限管理、自助银行业务管理、借记卡管理、客户查证管理、现金尾箱、运营保险柜等十余个方面进行飞行审计;对“存货类货押授信业务”、“个贷业务风险审批、法律审查及出账”、“个贷抵押物(权证管理)”、“对公授信业务非货押类押品”及“对公授信业务放款管理”五个滚动检查项目自查情况进行抽查,以期达到自查自纠、自我防范风险的目的;对各地银监局的监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及各项审计发现的整改落实情况通过督导系统进行实时跟踪,并对所有分行、信用卡中心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同时,将分行全面内控和专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求分行对照整改并发送总行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行范围加强管理;对现场和非现场发现的管理疏漏和缺陷、风险点,及时以管理建议书/风险提示书的形式向管理层/经营单位进行风险提示;结合对分行全面内控的预备分析、现场检查、事后整理汇总和分析情况形成综合分析报告,以推动分行各项业务的稳步、健康发展;常态化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值性管理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供管理层决策参考,多方位体现审计的增值服务。另外,还积极推动各业务条线及分行定期开展风险自我评估,不断增强其自我识别、自我控制风险的能力。
(三)全新的审计理念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近10年的内部审计实践成效显著,为其带来全新的审计理念与方式,内部审计的足迹遍及在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和研发等领域:对全行内控质量、合规风险、关联交易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及信息披露管理状况实施了专项评估/审计;对各地银监局的监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及各项审计发现的整改落实情况按月进行跟踪,并对分支机构的所有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核查,覆盖面达100%。为进一步强化飞行审计对分支行的监控作用,在全行范围内建立了第一批40余人规模的由各分支机构会计业务骨干组成的“客座审计”队伍,专注于资金汇划、现金控制的监控,特别关注柜员卡、对账管理、重要空白凭证、金库尾箱、印鉴密押、轮岗、特种转账传票等操作风险。不断扩充具有不同银行和金融专业技能的人员,充实审计力量,适应新的审计工作要求。如今,深圳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理念已经彻底刷新:以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核心,监督、分析、评价为手段,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为公司增加价值作为终极目标。
四、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的启示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变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51-02
一、引言
2013年2月黄淮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下,我们学校的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和市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作为黄淮学院图书馆理应积极响应,紧跟学校的转型步伐,鼎力支持、配合学校的大发展、大变革,借助学校变革之风,图书馆抓着机遇,像学校一样敢于先行先试,有胆略走在全国地方高校图书馆前列,实现图书馆转型。转型不是口号,不是空洞的理论,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为此,我们图书馆在2014年初就组建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图书馆转型的目标、转型后图书馆的定位、转型发展转的突破口是什么、转型发展最难的是什么、切入点在哪儿等问题,我们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且带着问题和疑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走访、调研、考察、学习,认真地1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5月10日―16日我们“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团队一行前往上海、杭州、无锡、南京等地考察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绍兴文理学院。又于5月25日―30日南下广州、深圳考察了暨南大学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大学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考察中我们走访了图书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充满了自信,让我们认识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图书馆转型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必须做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变革与转型将决定图书馆的发展与生存,图书馆转型研究对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地方高校改革乃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现状的困扰
高校图书馆目前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许多虚假现象值得重视。一是图书馆虚假繁荣,从外表看,每天馆内座无虚席,人流量众多,占位抢位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很多读者在馆内席地而坐,特别是夏天和冬天更是人满为患,但是,这种热闹非凡的景象却令图书馆心虚,因为图书馆一面是读者川流不息,而另一面是图书馆借阅量却逐年下降,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直线下滑,教师越来越远离图书馆,研究生利用图书馆纸质文献甚少,而到馆的都是本科生,他们到图书馆就是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享受图书馆的环境,夏天享受空调,冬天享受暖气。这种读者到馆不是利用图书馆的服务,也不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教师、研究生不来图书馆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图书馆要有一种危机感,有一种风险意识。二是坚持阵地服务,缺少走出馆外,贴近用户,许多图书馆整天忙于借借还还,做一些低层次的服务,满足不了读者的真正需求,使得读者内心看不上图书馆。三是图书馆馆员队伍水平低,自身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不求高层次的服务,只维持开门,得过且过。这种现象如果不改变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图书馆就会变成读者自习和休闲的场所,浪费资源,馆员的服务水平也随之降低。图书馆的形势严峻,亟待变革与转型。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地方高校的转型这场战略改革,正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怎么办?如果图书馆不抢抓机遇,不紧跟高校转型的步伐,将面临功能弱化和角色边缘化的危险,图书馆将会越来越被动,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将会影响高校的改革。因此,图书馆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勇于接受挑战,理清思路,突破瓶颈,明确转型定位,以“应用技术型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作为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制定符合实际的转型战略规划与设计;主动推动高校领导深度审视和研究图书馆的转型策略,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制定图书馆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机制保障,加强以服务为核心的业务布局和结构调整,重视最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在服务模式上从内向型转向开放型,从高校内部服务转向为社会开放服务,从单一服务转向复合服务,从“封闭运行”走向“开放运行”,从“孤立运行”走向“合作运行”。图书馆加大改革力度,直面转型与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图书馆的学习环境,真正打造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中心和学习中心。
四、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路径
1.资源建设向多元化和特色化转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必须适应新环境、新技术、新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构建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文献资源体系,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发展,加大数字资源的比重,减少馆藏纸质资源复本量,逐步把目前的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所占的比重实行倒挂,使数字资源占到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70%~80%,重点建设应用型数据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藏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资源汲取、聚合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库等开放资源,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和组织OA资源,图书馆在关注静态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收集各类适应本馆特色的非传统的动态资源,激活虚拟资源和流动资源,建立多种渠道的共建、共知、共享的资源建设体系。
2.无所不在的共享空间。图书馆转型应该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发掘图书馆作为知识获取与学习场所的价值”,无论是虚拟空间还是物理空间都要以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来设计空间布局,未来新空间既可以按职能空间进行分区,同时也要具备开放性、灵活性、通透性、随意性和自主性,建设成为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的学习空间、研究空间、软件和系统实验空间、创意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和交互式传播空间。随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图书馆还应成为社会的知识共享空间,跨界发展新服务,向城市和校园第三空间演变,发挥图书馆在城市第三空间体系中的作用,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家庭(生活)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最佳社会空间(第三空间),这也成为图书馆转型的最大亮点。
3.内向型转向开放型,实现多方位立体化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的重点是服务的转型,运用创新思维转变服务模式,加快服务转型,转变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思维,将新技术和服务嵌入到科研、教学、社会实践中,为师生和社会提供高效、智慧的服务,增强图书馆的体验功能,开展深度参与型咨询服务、研究数据服务、视听教育服务、媒体服务、培训服务、外联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服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的科研创新合作交互型知识服务,运用各种途径和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员以及图书馆各种资源融入用户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和科研过程,提供全程式知识服务,为读者需求和高品质信息之间构建快捷的知识传递通道,为用户随时随地地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做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资源发现、资源存储、资源组织、资源检索的优势,主动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建立馆企合作规划、合作培训、信息交流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源的多层次服务,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的内在需求,发送有价值的文献,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发展前景。完善图书馆“产―学―研―推”一体化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和信息快速流通,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形成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联合,包括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达到共建、共知、共享和共赢的目的。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政策理论资料,可以主动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高校图书馆在搜集信息、获取市场情报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通过图书馆与地方企业的有效合作,也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共享工程的一部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公共文化建设措施,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发展,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倡导社会人共同参与到读书学习的环境中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2]景照辉,介晓磊.黄淮学院:产教结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N].中国教育报(第6版),2013-10-21.
[3]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4]初景利,易飞等.转型期的图书情报工作:挑战与变革―――《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发文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1):5-16.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 创新
1引言
世界杰出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著名的"五定律"[1], 被作为图书馆事业的总原则,"五定律"指出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技术手段及服务的对象都极大地扩展了。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平台、公共服务的保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辅助部门,它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学与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它主要面向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特定的服务对象对其服务的深度、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图书馆如何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是其面临的挑战。笔者以为,大学图书馆既有自身的优势,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优势角度看,大学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保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专业的、高品质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新技术的引进,数字图书馆的大力发展,再配以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都使得大学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优势。
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各类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信息组织方式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愈加简单、便捷。同时,大学师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面临着尴尬的境遇: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广大师生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用户界面友好的检索系统,很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从表面看,他们的信息需求很多时候可以自己通过网络资源解决,因此读者的到馆利用率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全世界图书馆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但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可以发现,他们还有很多隐性的需求并没有真正满足。图书馆如何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传统的文献服务为知识服务,将知识服务融入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中,这是图书馆面临的一大挑战。
图书馆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如何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偏重于支持校内的科学研究,图书馆如何走出象牙塔,与医院、企业建立服务合作,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是图书馆面临的另一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国内图书馆界在不断思考与实践,并总结了很多经验[2~4]。我们参照同行的经验,结合我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自己的服务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践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查交流发现,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创新服务方面,开展了许多实践,从服务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总结这些创新措施,其核心是知识服务理念的引入。知识服务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服务,它是对信息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知识的获取、重组、分析、挖掘,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服务。具体到大学图书馆,主要采取的服务方式有学科馆员制度、信息推送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个性化服务等。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兼顾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将用户分为学生、本校和附属医院的科研团队、校管理决策层和医药企业用户等这几大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
2.1 面向学生的信息服务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其面临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信息的需求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书刊的借阅,图书馆各类设施的使用和图书馆常用电子资源的普及知识。面对这样的需求,我们通过开设新生导读课程,让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
高年级的学生,逐渐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需要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或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科研选题。针对这类需求,图书馆可以提供有关科研选题和文献调研的指导,如指导学生使用各类数据库,分析文献、撰写综述以及个人文献的管理等。对个性化的问题,则通过电话、邮件或面对面的方式给予专门指导。
图书馆还定期开展了的"一小时讲座"活动,讲座内容针对学生使用信息资源利用的各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讲座。图书馆还保障各类沟通平台的畅通,包括留言板、E-MAIL、微博等,使学生的各种信息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2.2 面向科研团队的信息服务 科研团队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原始文献的提供。他们需要的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分析、整理后,精炼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为了解各个院系科研团队的需求,我们走访了一些院系和重点实验室等,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科研团队的信息需求贯穿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从课题开始的文献调研,到课题开展阶段的各类文献信息的提供,到课题结题、申报项目的科技查新等。面向科研团队的服务,就是要将信息服务嵌入到科研的各个环节,建立包括课题跟踪、学科动态、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内容的综合学科服务平台。
我们不仅为校内的科研团队服务,还将附属医院、南京市卫生系统的科研骨干等纳入我馆的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为各个附属医院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成立了"附属医院图书馆联盟",与24家附属医院在共同协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制定了联盟的服务章程,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影响力。联盟运行以来,各个附属医院借助我们中心馆的资源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本院提供信息服务,中心馆的资源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2.3 面向学校管理决策层的信息服务 面向学校管理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一项新举措。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并日益与国际接轨,学校的管理决策层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科研产出数据和科研人员的绩效等,需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与评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长期与科研人员、科技文献打交道,熟悉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各类科研评价工具。因此,为学校的管理决策层提供科研信息的定量分析,即可以满足管理层的信息需求,也能提升图书馆的地位。
以此为契机,我们以学校的国际论文产出数据为基础,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科学评价工具,如ESI、InCites等,对我校的科研产出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我们撰写的"南京医科大学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全面了解学校的科研产出情况,包括定量评价我们的优势学科及其在国内外所处的位置,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情况,基金论文的产出情况等。在数据分析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在提高论文产出量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科研论文的影响力。
除了对科研产出的评估,我们也关注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评估。h指数作为评价工具,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高被引论文不敏感,没有考虑自引等,因此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个人绩效都不够科学[5]。国际上采用多种修正指标弥补其缺陷,如g指数。通过这些客观指标的介绍与引入,为科学、客观地评价科研人员,避免短视与偏见,创造一个良性、健康向上的科研发展环境提供依据。
2.4 面向医药企业的信息服务 创新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地方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情报信息是企业创新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服务队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
为南京和江苏其他地区的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医药企业服务,也是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的一个新举措。为增强与医药企业间的了解与协作,我馆主动联系医药企业,扩大宣传,充分展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吸引医药企业与图书馆合作。目前我馆已与江苏地区的一些医药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为他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担负起信息保障的作用,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3服务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并解决。
3.1信息资源挖掘的深度问题 首先是信息资源挖掘的深度问题。新形势下的信息服务,已不是简单的文献传递,用户需要我们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而学科的快速发展,研究课题的专深,学科的交叉融合等,对图书馆员提供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要具备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再通过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会形成深层次的信息产品。因此,提高信息资源的挖掘深度,为用户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有价值的信息,是图书馆今后信息服务努力的方向。
3.2 用户与图书馆员的沟通问题 其次是用户与图书馆员的沟通问题。长期以来,用户还停留在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上,仅仅把图书馆当作借还书籍的地方,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力还没有充分认识,甚至并不信任。大学的科研团队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他们更愿意自己解决信息方面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问题,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用户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另一方,用户也要转变观念,相信图书馆,愿意把专业信息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员来解决。顺畅的沟通,才能保证图书馆员深入理解用户的研究内容,从而提供更加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总之,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不但深化了信息服务内容、拓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能力,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图书馆对创新服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的同时,仍需不断探索、开展适应大学发展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信息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旖. 解读 "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J]. 图书情报知识, 2007, 01: 9-11.
[2]王雅戈,叶继元,袁曦临等. 高校图书馆高端信息咨询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之三:南京大学生态学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5: 8-10.
[3] 刘璇.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地创新实践探索--以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为案例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 1: 76-81.
为了反击民营视频网站,包括央视、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在内的传统电视巨头一方面正在通过建设自己的网络电视台的方式来抢夺视频网站的蛋糕,同时在自制电视剧等方面电视台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当然,传统电视台的另一杀手锏则是广电监管部门的政策倾斜。
在传统电视眼中,网络视频曾经是不值一提的丑小鸭。易观国际的一位分析师表示,2009年视频网站整体的广告收入只有5.8亿元,当时很多人都在喊这个行业就要支撑不下去了,但是2010年这一行业的广告收入达到了21.7亿元,仅仅第四季度就达到了7.17亿元,而优酷、乐视先后完成了上市,“显然这个行业不仅挺了过来,而且开始让电视行业感到压力”。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的威胁越来越明显。首先是内容上的竞争。一是电视台的内容被平移到视频网站。最近,中国悠视网、PPLIVE、六间房等民营视频网站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网络视频直播电视节目合法化了,用户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获取电视节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我国,电视台60%以上的收视率靠影视剧支撑,视频网站是电视台播放影视剧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买剧大户,其出手阔绰不亚于传统电视台。二是网络视频经营者开始自制节目。传统电视由于体制原因,很难摆脱内容的陈旧贫乏。而机制灵活的视频网站并不满足于对电视节目的平移,他们纷纷和民营资本及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联合,生产适合大众口味的视频节目。搜狐网、光线传媒等大举进入网络视频业,光线传媒CEO王长田把网络电视看作是民营制作公司的一个机会。乐视网原创节目总制片人郝舫则说:视频网站代表未来的娱乐方向,而原创节目将是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的决战战场之一。
其次是渠道上的分流。以网络视频为首的新媒体正在抢走电视观众。尽管目前互联网自产的内容很少,其播放的内容主要还是对传统电视的一种盘剥,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内容无法真正为王,渠道才是王道。新的媒体环境中,衡量媒体渠道竞争力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媒体是否具备便捷性、移动性,二是看是否具备个人性和个性化,三是看是否具备参与性和互动性。显然,在这几个竞争力的指标中,传统电视处于劣势。尼尔森媒体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喜欢看电视的青年人越来越少,美国家庭上网的时间正在超过看电视的时间。市场研究公司ICM早在2006年为BBC所做的调查中就发现,网络视频正在抢走电视观众。他们调查了2070位观众,发现43%的人减少了收看电视的时间,75%的人增加了收看网络视频的次数和时间。在中国,看电视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农村人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而年轻人、大学以上的社会主流人群则越来越多地远离电视。传统电视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在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广告上的分割。目前,多数电视台还是依靠内容博取收视率,通过广告获得一次性利润,电视观众流向互联网,意味着电视频道价值在弱化,其议价能力必然下降。而网络媒体的广告则由于其精准营销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认可,新媒体对广告“蛋糕”的切分不断加大,也在不断蚕食着传统电视广告的经营空间。2008年,电视广告收入占全国广告总收入的10%,移动媒体占7%;三年后,电视占了11%,而移动媒体占了21%。三年的时间里,电视只涨了一个百分点,而移动媒体却涨了两倍。
人才上的吸引。近几年来,视频网站对媒体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其对人才的引进也在加速,电视台高管跳槽到视频网站的消息频频出现,刘春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位置上离职加盟搜狐视频,星空卫视高管郝舫跳槽到乐视网。刘春在解释自己跳槽时说:“与其说我选择搜狐,不如说我选择了新媒体。”
资金上的聚集。近几年视频网站资本大量聚集,使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的实力对比发生改变,视频网站2010年整个行业的总收入达到53亿左右。由于机制灵活,融资渠道畅通,网络公司手里有大把的钱,三五年之内,在节目的制作上即可和电视台形成“叫板”之势。网络视频业对传统电视的冲击,其优势根本上是来自于渠道的先进和体制的优势,而这两者是传统电视无法超越的,有观点说,传统电视台如果剥离了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它们会被盈利能力数倍于自己的电信和网络公司吃掉,沦为视频网络的内容供应商。
虽然视频网站行业2010年的整体广告收入还不到央视的1/10,其2.84亿用户的覆盖与传统电视相比也并不算多,但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有关人士表示,尽管传统电视台中央视很多频道的用户覆盖率超过10亿,而浙江卫视、山东卫视等多家省级电视频道的覆盖用户数量也超过8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电视台的实际收视率不高,最高的中央1套也就在8%左右,而视频网站的用户使用率则较高。
以2010年收入达到3.87亿元的视频网站领跑者优酷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浏览时长。这是广告投放商参考的重要指标,它也导致广告投放商在电视与视频网站之间选择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电视广告的增长幅度下降到只有不到9%,即便增幅最高的湖南卫视也只有30%左右,而视频网站的广告增长则增长了3倍多。一家彩电企业的广告总监表示,“虽然在传统电视的收视率很高的栏目上我们会选择广告投放,但过去几年我们的电视广告投放基本上每年增长不到10%,但是在互联网,特别是视频网站的广告投放上由于基数较低则有了翻番的增长。”
易观国际的最新报告预测,未来几年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每年都将保持接近翻番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将达到70亿元。而一家投行的分析报告则指出,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形成8-10家巨头分食近百亿元广告市场的局面,而领先的网站收入有望超过20亿元。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调研机构都预测未来几年电视广告的增幅将进一步下降到5%以内,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令不少传统电视台人士忧心不已。
今年3月初,视频网站酷6网CEO李善友的辞职让行业引起了一阵地震,虽然其背后有众多的原因,但是酷6网的持续亏损是最重要的原因,购买正版影视版权对酷6、优酷等视频网站构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然而对于传统电视台来说,特别是一些以电视剧为主要吸引力的省级电视台来说,视频网站在片源领域的冲击已经成为必然。广电总局的《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大众媒体消费行为转变明显,电视剧收视方式在去年有了很大变化。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84亿人,其中66.5%最喜欢在网上看热播剧,远远大于通过电视和购买光盘的24.7%和7.6%。
由于视频网站的影视剧具有互动性,还可以不限时观看,更多人选择了在线观看的方式,而为了保证片源与电视台、影院的同步,以及适应互联网视频内容正版化的要求,很多视频网站从2009年开始就开始加大正版影视剧购买的比例。除了经常参加电视剧的营销推广活动外,很多视频网站都开始掏出大量资金购买正版版权的影视剧,而开始与传统电视台有了正面的冲突。2009年华谊兄弟(300027)制作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2011年初新《水浒》的视频网站抢播事件,虽然最终都以广电总局叫停视频网站的播出结束,但是其对传统电视台的电视剧节目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示出来。
此外,为了抢夺片源,很多视频网站抬高正版版权的价码。2009年每部热播电视剧的视频版权价格在每集3万-4万元,而2010年已经达到25万-28万元,仅仅四大名著的重拍的视频版权就投入了600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2010年前,视频网站最大的支出是互联网带宽的租赁成本,优酷的带宽成本一度占比达到了71%,而2010年其这一数字下降到34%,而其购买正版版权的成本正在大幅增加。优酷上市后的市值一度超过30亿美元并且手握3亿美元现金,但是其全年依然出现了570万美元的净亏损。
虽然视频网站在广告、收视率和片源争夺上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是其依然严重亏损的局面,这让中国的众多视频网站在复制美国HULU模式成为未知数,而传统电视台也开始反击。
一方面,电视台显然不会坐视商业蛋糕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广电播出机构都杀入了网络视频,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芒果TV,以及浙江、安徽等网络电视台的上线。CNTV、杭州华数、上海文广、湖南广电、南广传媒都获得了互联网电视牌照,他们开始与康佳、TCL、联想等整机厂商合作进入这一领域,也开始对视频网站造成了一定分流。
另一方面,江苏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等电视台自制电视剧的比例也在提高,而很多视频网站则需要从这些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视频版权,这也让视频网站的攻势得到了抑制。 上海文广的一位高管表示,“虽然搜狐等一些视频网站也在尝试自制电视剧,但是其影响力无法与电视台的自制剧相比,这样很多视频网站就必须向电视台购买版权,双方的关系已经从竞争转向了竞合。”
【关键词】 软件服务外包 产业转移
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行为,是全球商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它不仅影响了一国的政治、经济与国家安全,而且影响了就业、资源耗用等众多方面。挖掘软件服务外包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研究软件服务外包为什么会不断地进行产业转移,该产业发展能够产生哪些外部效应,政府如何对产业转移进行有效地规划与引导,对进一步解释和预测软件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面对软件服务外包带来的新挑战,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业转移的动因
当代信息革命显著提升了长距离信息交流的效率,建立在数字化原理基础上的信息通信系统产生的“距离死亡”,使得大容量与高密度的信息流传递成本与空间距离远近不再具有显著联系。当代软件服务外包的特点之一在于外包对象不仅限于完全辅商务活动,还包括某些以往似乎天生合理的关键性而非核心流程,从而使得服务外包的范围大为拓宽。这一观察的引申含义是,决定外包与内制的边界因素,从根本上看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与经济合理性原则相联系的综合比较成本和效率。虽然软件服务外包也可能伴随或派生某些货物贸易,不过由于软件服务外包的主要非实物成果能更为快速的交付,相比之下就具有更大更灵活的时间空间和市场价值,尤其是类似这种通过外包可以实现异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且中期交互和终期交付上下游无缝对接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软件服务外包可能产生比制造外包更大的优势和效益,以及在产业发展层面的深远影响。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对特定投入品或投入工序流程,需要考虑的是通过市场从外部购买还是在企业内部制造的问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假定下,内部制造和自身提供会使得企业规模扩大而需要支付较高的组织成本,从外部购买需要利用市场机制而支付交易成本。理论上可以假设最后一个外包出去的环节应大体满足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相等的条件。这一理论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非一体化而采取业务外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
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在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导入、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弗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认为不同国家的技术大体相同,但它们的资源禀赋,如土地、劳动、自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拥有量不同,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给量较丰裕的要素,其相对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低;而供给量稀缺的生产要素,其相对价格较高,密集使用这一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必然较高。各地区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裕的要素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思路基本相同,都运用了相对比较原则,只不过李嘉图直接着眼于商品成本本身的差异,而赫克歇尔和俄林立足于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各国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成本和价格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生产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通常根据产品所含生产要素不同,可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等。国际间或区际间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区为重心,流向要素稀缺的区域。或者说,如果不同工序与流程投入要素的数量比例要求不同,那么把不同工序与流程配置到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显著较低的国家,就有可能节省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比较优势效益。这些理论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离岸外包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对于揭示我国现阶段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某些规律性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在东部沿海地区、部分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都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列入了当地的“十二五”规划并做了专项部署。国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持续保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环境日益改善,经济发展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都为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经验和现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第一,经营环境的改善。包括地域管制放宽、实施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等都使得外包方式被广泛采用;第二,管理模式的成熟。随着软件服务外包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管理的过程越来越规范、管理水平越来越成熟,使得产业转移过程中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得到加强;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管理幅度,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也使得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异地实时监控成为可能;第四,差异优势的显现。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全球产业链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外包需求方和服务供应方。第五,政策措施的鼓励。包括投资优惠促进、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发挥人才教育培训就业的引导作用、对相关经营企业减免税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如金融电信条件、公共信息咨询、外埠品牌推介与业务开拓对接平台等。
从内部因素来看:第一,控制成本的需要。对节约成本的考虑是企业选择外包策略的主要原因,通过外包可以削减开支、增强成本控制;第二,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弥补企业短板,平衡或释放企业资源成为主要目标,企业更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以增强企业的应变灵活性与核心竞争能力;第三,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开辟新的市场,在个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某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产业转移的效应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对发包与承包两个主体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也使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承接具有了必然性。对发包方而言,具有突破自身有限资源能力和传统组织形式制约、专注核心竞争力、打破行业领域和市场范围界限、灵活高效地响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利用外部专业性资源改进业务质量、分散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实现总体利润最大化等优势。对承包方而言,具有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优点。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是当代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区域之间重要的经济传导过程。
中国特别是一大批二线城市拥有众多快速灵活的小型软件企业,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它们的优势仅存在于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无法以产品形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相应的研发和市场实力较弱,在短时间内以自有产品的方式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尚不具备,而这些小型软件企业就为离岸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比较多的选择,并且对二线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多项有益的效应。
1、经济拉动效应。软件服务外包作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接替基础制造业的高级产业形态,能够在第一、二产业领域之外带来吸引外部资本、扩大出口和劳务输出、改善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等诸多机会。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投资和所有权要素的有效流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带来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而且可以对一线城市资源能力的释放和二线城市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契机,从而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集群关联效应。软件外包企业在区域内集聚之后,围绕软件外包可能形成包括咨询、培训、开发、分包、风险投资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区域的基础设施、品牌效应、风险投资、人才汇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促进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学习交流和市场竞争的整体,使区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效益总和。群内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由此形成的产业互动有利于构成产业集群整体的持续创新动力,提升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在内的各种产业竞争优势。
3、技术外溢效应。在承接外包业务的过程中,通过软件服务外包项目合作开发、跨国公司人员回流和企业间的交互模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国际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和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经验“零成本复制”到本土软件企业中,从而提高本土企业产品创新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项目合作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有效促进本地自主研发水平和服务运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广泛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可以使软件产业在规模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也必将为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4、人才流动效应。人才是软件服务外包的核心资源,我国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力,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总量是支撑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迅速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优于其它竞争国家的核心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各级人才培养机构按照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高中低三级“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需求,不断向行业输送大批行业所需的各种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伴随着项目的转移、技术的转移,各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在进行合理的流动。不仅带来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上的转变,而且促进了行业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5、政策支持效应。近年来,政府在宏观部署和微观把控两方面都切实把软件服务外包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了包括财税、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特殊工时、海关监管、电信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投资促进等在内的各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为了凸显竞争优势,各基地示范城市也制定了众多针对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的与国家政策相配套,有的与国家政策相补充,甚至超越。各种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共同组成国家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同时,软件服务外包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硬件条件,各级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在交通、酒店、通信、电力、数据与灾备中心、互联网,以及生活与人文环境等基础环境方面的投入,为企业开拓市场、培训人员、融资、降低办公物业及通信成本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参与软件服务外包已取得初步成绩,然而现实发展水平与行业先进国家,如印度等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缺乏有效的引领导向。形成能够代表和管理企业联合整体的协会组织,对于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都至关重要,为人熟知的NASSCOM对印度离岸服务产业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在我国,虽然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和指导产业发展,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但却没有一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组织引领产业的发展。主体的错位必然会导致功能的缺陷,导致产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业务竞争力不强,从而影响了国家软件服务外包品牌的价值提升。
2、企业服务能力和管理经验欠缺。现阶段企业的高端服务能力如行业咨询能力、业务流程再造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等与离岸市场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企业缺乏从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设计开发测试、交付运行、维护及系统升级的整体服务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后,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足,产业的国际认知度和话语权较弱。同时,企业大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经验,软件过程成熟度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容量和份额的释放与扩大仍待时日。
3、行业高端人力资源匮乏。软件服务外包是一个基于专有技术服务流程成熟度的行业,企业员工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行业起步时间短,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人员的从业时间多在五年之内,超过十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不足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一成,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高端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
4、对市场发展规律研究不足。印度的行业组织NASSCON对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趋势、技术服务走向、服务释放动向、服务创新模式、买家需求变化、服务瓶颈等问题都有详尽的研究,每年出版数十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无形之中也在影响国际买家的服务选择取向。
与之相比,我国的市场研究工作仍有很多不足。目前,我国同内的市场研究报告主要有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中商智业研究机构的《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调研咨询报告》、中国行业研究网中研普华公司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调研及投资策略报告》、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的《中国20城市服务外包深度分析及区域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以及各基地行业协会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产业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众多,内容各异,但缺少权威的信息机构,存在研究体系不全面、数据口径不统一等问题。另外,还有一些由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机构所的专业研究报告,如麦肯锡的《中国服务外包报告》、毕博管理咨询的《中国服务外包之路》、埃森哲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IDC的《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调查报告》、Gartner的《全球行业IT投资分析报告》等。国外的报告主要偏重于对中国国内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目的是向国外发包商提供向国内发包的市场依据,缺少中国企业全面了解国外发包市场的相关研究或报告,对中国企业来说比较被动。
5、综合发展环境还有待改良。我国的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乏力,致使关键数据和含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服务业务难以向我国转移,发包方不愿轻易释放服务需求。同时,国内各地区,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内部竞争激烈,致使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于低端业务的低水平竞争状态而难于向高端业务领域发展。
目前在国际产业链中大多以承包为主的中国企业来说,承接价值链低端业务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屏障或阻碍。由于承担此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其间的竞争性和替代性都很强,中国企业被跨国发包方锁定的可能性远比跨国企业被中国企业锁定的可能性大得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被动地成为依附跨国公司附属的产品加工厂,从而无力通过扩大产品研发来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
四、产业转移的策略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应当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和规律,科学判断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讲,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需要国家、行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政府应当制定国家软件服务外包整体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支持示范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转变服务观念、调整服务内容,规范办事监管行为,改善业务承接的软环境。
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学习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经验,借鉴“印度全国企业联合会CII”和“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NASSCOM”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功效,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对外向市场传达产业定位和市场整体形象,对内向企业传递政策利好,传达市场信息。支持软件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促进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运作,健全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推行并鼓励企业努力获取作为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的行业认证标准资质。
3、发挥企业联盟的综合促进作用。为了弥补单个企业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同当、收益共享的功效,应当鼓励各基地城市或软件园区建立企业联盟,共同提供外包服务,从而有效解决接包企业规模小、技术实力差而无法承接大型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问题。同时,构建企业联盟还可以打破组织边界的限制,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学习,促进联盟内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推动资源整合与创新,进而提升联盟整体的接包竞争力。
4、充分借用发包商的先进优势。目前跨国公司仍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示范城市要加大软件信息技术、研发、设计、金融、物流采购、咨询等服务业领域对国外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渠道和产业链来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培养本土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高端人才,跟进落实各级政策优惠和业务扶持。
5、发挥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21个示范城市作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带动效应、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聚集效应都十分明显,多数城市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如今已经形成21个示范城市引领示范,35个非示范城市紧紧跟随的城市产业群体格局。由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和中国外包网共同的《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评估》报告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TOP10的城市依次为成都、西安、无锡、武汉、南京、重庆、杭州、大连、苏州、天津。从该排名可看出,目前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趋势凸显。因此,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集中重点资源进一步发挥并增强示范城市的试点引领作用,依托产业链助推非示范潜力城市的市场导入与快速发展,同时为在全国范围内延伸与推广探索并积累经验。
6、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从国际发包商手中接一手单的能力,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此,应当鼓励企业获取业务承接资格和能力,努力实现外包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提高服务水平。可以通过招商推广、品牌营销,以及企业重组等方式实现业务与资源的优势整合,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同时,鼓励本土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设立海外业务机构,提高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服务外包品牌,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为逐步构建多元化的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奠定基础。
7、促进离岸与在岸业务同步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业务已经从近岸的日本转向离岸的欧美,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在岸业务的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在华子公司将业务发包给在岸的国内企业;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国内政府和企业的发包需求也越来越强劲,从而共同推动了在岸业务的蓬勃发展。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共同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承接离岸业务有利于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培养业务专家,提升在岸业务的执行质量;通过承接在岸业务则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积累经验,同时为承接离岸业务创造条件。
8、形成特色加快重点领域发展。从全球和国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变化的整体情况来看,业务主体ITO发包规模继续扩大,BPO和KPO业务量在高速增长,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业务环节的接包机会大大增加。因而,企业要继续以ITO为基础,同时加快BPO和KPO的快速发展。从业务领域来看,工业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教育培训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与影视演出等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都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和增长趋势,均可作为产业亮点。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符合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对经济发展、集群关联、技术外溢、人才流动、政策互补等方面能产生诸多正向效应。各级政府应首先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与指导产业转移;各级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建立企业联盟,培育优质品牌企业,促进优势资源整合;各级企业要依据产业价值链特点,积极寻求提升业务承接能力的机会与切入点,促进在岸与离岸业务同步发展,不断形成产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
(注: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CSZ10006)。)
【参考文献】
[1] 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主悔: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机制[M].武汉:长江出版集团,2006.
[3]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一、创业环境的内涵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
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总结,创业环境包括了9 大方面。下面就这9 大方面②进行介绍:
①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指新的和成长型企业在获得金融资源上的可得性,一般说来,中小企业创业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方式: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担保机构贷款、、民间借款等。
②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指激励创业的政策,包括税收的规定、对创业活动和成长企业的规定、环境和安全的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
③政府项目支持。政府项目支持作为创业环境的独立要素,是政府政策的具体化。主要包括科技园和孵化器、政府为创业提供服务、支持的组织。
④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
⑤研究开发转移效率。研究开发的转移过程是否顺利,从结果上看是研究开发转移是否实现了商业化,但是,从过程上看,是否创业有效率,创业者是否能够抓住技术和商业机会。
⑥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是创业的一种软环境,创业的商务环境指企业可获得,并且使用得起的资源或服务,比如分包商、供应商、会计、法律、金融服务等。
⑦进入壁垒。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的开放程度,创业企业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
⑧有形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⑨文化和社会规范。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观念和认识。
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至关重要。在企业的初创及发展期,资金的有效供应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良好的银行信贷及证券化筹资体制的完善,可以为成长型企业在金融资源上得到保障;其次,大量优质的政府项目支持、良好诚信的商业环境、专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适当放宽企业的进入壁垒等,不仅给创业初期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可以形成企业之间的合理有效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良好的创业文化和社会规范、教育与培训等,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优良的创业环境,无论是在促进企业自身内在竞争力,还是从优化外部氛围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江苏、浙江创业环境比较。
根据GEM 的9 大创业环境因素,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部分,即优良的创业环境应该由“硬件”和“软环境”的相配合。以下是江苏省与浙江省创业环境的比较:
1.融资环境。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资源,融资途径的多样性及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江浙两省民营企业在融资方式上各有偏重,江苏省企业对间接融资的依赖较大,在直接和民间融资上相对较低,而浙江省的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比例相对较高。
2011 年末,江苏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442.9 亿元,比年初增长3444.38 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87.64%,同比提高12.
28 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新高。全年全省新增中小企业信贷户数1.2 万户,其中95%以上是小企业,截至2011 年末,中小企业、小企业有贷户分别达到11 万户、10 万户, 全省13 个省辖市全部开展了再贴现业务,再贴现限额使用比例为70.21%。2011 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贴现商业承兑汇票1677.31 亿元, 同比增加65.14 亿元,全省累计发放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128.69 亿元,同比增加16.
77 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融资发展。2011 年,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430.9 亿元,同比多增145.69 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09%,比上年提高1.76 个百分点③。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银行贷款也开始向中小企业倾斜,但是由于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根紧缩,可使用的资金额度有限,而渴求资金的中小企业数量又太多,银行信贷规模可“僧多粥少”,还是有很多中小企业没办法从银行拿到贷款。
在直接融资上,2011 年,全年江苏省共80 家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累计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654.9 亿元,分别是上年的2.67倍和1.7 倍;其中,中小企业集合票据6 只,融资16.9 亿元,是上年的4 倍,发行只数、金额均位于各省市之首。截至2011 年末,全省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到804.2 亿元, 是2010 年末的2.2倍,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全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623.16 亿元,比上年减少97.21 亿元③。
2012 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010.2 亿元, 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80.3%,比重比一季度提高4.1 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小企业贷款占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的35.9%,微型企业贷款占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的比重比一季度提高1.4 个百分点。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 月末,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小微企业客户数达到10200 多户,贷款余额1700 多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客户数6600 多户,占全部公司客户的50%以上,贷款余额400 多亿元,小企业贷款客户数在分行的占比已经从原来的30%提高到了约70%。浦发银行杭州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 月末,浦发银行杭州分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1.33 亿元,较年初增加37.36 亿元④。
在直接融资上,截止到2011 年末,浙江省企业在A、B 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绝对数量已经达到225 家,居全国第二位;在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也有113 家,同样位居全国第二。在283 家上市公司中有232 家是民营企业,占浙江省上市公司的82%,累计通过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483 亿元, 占浙江省上市公司首发金额的80%,在全国各省区市遥遥领先。此外,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具有民间借贷相对活跃的经济特色。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草根金融”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控制、易形成非法集资等特点,导致一些地方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所以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之间缺乏稳定有效的渠道和桥梁、中小企业多,但融资难和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2.税收环境。
我国的税收政策总体上支持的强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质性突破、很多税收政策往往是根据财政预算要求,反推出来的,一旦预算出现紧张,就会导致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减弱,难以真正给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税收优惠环境。
2010 年,江苏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其中涉及积极扶持创办中小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筹资融资、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内容。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税负仍是不太合理的,有些规定还易挫伤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比如,当纳税人出现账目混乱、申报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等情况时,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在具体执行中,无论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是否健全,均“一刀切”采用核定征收,挫伤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当前税务机关是按分税种的形式对税收优惠进行管理,当同一纳税人享受不同税种的优惠时,需要对每一个进行审批和备案。另外,不同税种中的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内在的有机协调,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会多征,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往往容易相互抵消。
浙江省也在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2012 年的《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税收配套政策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浙江税十条”)、《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 年的《关于贯彻省委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决定的实施意见》等税收政策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浙商科技创新、浙商人才引进、浙商物流等鼓励浙商“两创”。此次“浙江税十条”有一定的创新,但其也只是对原有税收政策的汇编,缺乏实质性的变革。同时,尽管,浙江省税务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希望企业能充分了解“浙江税十条”内容,但仍有不少企业还没有充分掌握。
3.相关产业集聚区、创业园区及孵化器建设。
目前, 孵化器及创业园区等是各国政府用于培育创业企业、使企业“做大”的摇篮和基地。我国政府也积极建立了若干孵化器,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服务层次与水平偏低、政策的协同性不强、在孵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促进集成创新的功能未能发挥等问题⑤。
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来推动创新与创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及严格的园区准入政策等要求⑥,提高了创业园与孵化器的质量。
浙江省也陆续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使用办法》
等规范孵化器建设。但是,浙江又面临着以“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平台的支撑,缺乏大项目的支持,缺乏大产业的配套,缺乏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的现状,这是和江苏的差距所在。为此,浙江又提出了《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了14个产业集聚区。提出应重点发展杭州、宁波等产业集聚区来发挥示范作用、注重现有经济开发区的整合和提升、在产业定位上要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各园区之间在主导产业上要实行差异化发展等,强调要积极建设创业园区、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园区,以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的发展,以真正体现“二创”精神⑥。
4.中介机构服务环境。
创业企业能获得的资源和服务包括咨询、法律、会计、银行服务等,但江浙两省普遍存在着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使用费用,多层次的担保、信托和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在挖掘信息、分担风险等方面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5.创业观念和创业氛围。
创业意识和动力,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与所处环境的创业文化、创业氛围息息相关。在创业文化及氛围形成的最初时期,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江苏精神”以敢闯敢创、守诚守信、敬贤敬业、博学博爱的理念指引着苏商的发展。“浙江精神”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指引浙商闯出了一片创业模式的新天地,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以至民间有“东方的犹太人”之称。近年来,江苏省部分高校及培训机构逐渐重视对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相关创业大赛和参加创业基地活动的举措,总体上,江苏在创新意识和创业文化氛围上与浙江相比,仍有一些差距。苏商显得较保守,而浙商则显得大胆不羁,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江人。
三、结论及优化创业环境的若干建议。
通过江浙两省创业环境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资金供给问题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很多企业难以实现到位的融资。其次,在税收环境上,还有待具体税制的优化、可行和切实的落实。再次,在孵化器建设及中介资源的利用上,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引导作用仍未充分发挥。最后,在创业的文化氛围上,全民正确理解创业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尚待加强,理性创业的意识和动力相对不足。以上的这些不足,不仅是江浙两省创业的困境,实际上也是全国创业环境的不足。下面针对江浙创业环境表现的不足,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①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创业者融资和服务的支持。同时,拓宽创业者的多方面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直接融资的力度。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造成了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限制多,审批程序相当严格。银根紧缩,更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势在必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银行或政策性银行,专门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和政策性扶持事务,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
直接融资也是企业可以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内地的创业板市场已具雏形,但仍需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扩大中小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并鼓励保荐机构介入发行工作,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环境。
②政府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更要注重优惠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建立在对税源的全面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税收优惠政策,而不能是根据财政预算要求,反推出来优惠税率,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税收优惠环境。同时,要加强不同税种之间的协同,避免造成税收激励政策的相互抵消情况。最后,国、地税部门的分设,应避免重复作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降低落实优惠政策的成本。
③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组织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发展。影响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缺乏、政策的协同性不强等。所以在促进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中,需要加强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强化孵化器内部的在孵企业之间关联性,促进集成创新功能的发挥。同时,政府可以利用政府采购机制,为1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④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创业企业使用得起中介机构的服务和资源,充分发挥中间服务机构的作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所以亟需以政府为中间桥梁,充分的组织、整合一批中介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服务。同时,还要建立相关机制,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特殊的优惠费用来保证企业可以使用得起这些服务,构建一个“政府扶持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格局。
⑤政府应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宣传,发展创新文化,树立“理性创业”理念,弘扬“三创”精神,形成活跃的创业氛围。同时,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也可积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和创业大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创业。
⑥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制法规,从宏观上改善它们的经营环境。我国在2003 年推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计划试点工作》、2001 年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法律突出了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规定和管理, 但是却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税收政策、使用中介服务及社会资源上的特殊性。所以在以后的立法上,要尽可能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法律,来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优化与中小企业成长方式转型研究”(11CJL02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创业环境与创业效果关系研究”(10YJC790377)的中期成果之一。
注释:
①见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1-08/26/c_121915841.htm 及新浪网finance.sina.com.cn/hy/20120830/161213002302.shtml.
②创业环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8)。
③王棋。2011 年江苏民营企业信贷和融资情况分析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2012.
④银行资金面宽松,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在还难吗?[N].浙江在线—今日早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