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4:3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评鉴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有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文章时,要扫清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读准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诵读。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并提高学习效率。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3)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4)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二、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阶段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论文摘要:影视文学批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高校的教学中还处于思考与探索阶段,在民族院校中更是如此。在借鉴前人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述强化高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必要性,并最终探讨提高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的途径,希望通过这样几方面的论述,和同仁们共同探索影视文学批评教学之路。
影视文瑙冷是电影文学与电视文学的合称,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的历史远不及传统的诗歌、兑肩女文汉戈剧,然而,凭借电影、电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影视文学在一个世纪以来迅玉孟发月是,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至于一上舍弃了影视文学,当代文学便显得残缺不全。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富有文化含量且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影视文学批评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点。因此,加强影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时展的寰导璧薯,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抚岑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存在的问题
丰目又寸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而言,影视文学应该说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人们对影视文学的认识非但不及传统的文学样式,甚至七匕刁互如又寸影视艺术的了解。我们已有数以百计的交日本文学史和对各类传统文学体裁的研究专论,我们也刁尽乏影视艺术史、影飞见哩论甚至影视制作各个环布亏的专论,但说到影视文学作品教学的习究状况,则不免相形见细。当今的影视文学还处在年轻阶毛n,虽然影视文学批评的教学应该是高校中文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但就目前课堂教学现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在鉴赏实践训练课上会发现:学生分不清戏剧艺术与剧本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景爹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差异,且在对剧本与藻丝视文学进行鉴赏时不能结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特点和要求;在鉴赏交流活动中,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诗歌和刁、说作品肩交文次戈匕,只有个同学涉及居鉴赏,基本没有涉及影视文学的鉴赏。即便涉及到影视文学,也只是停留在“看”的低层次学生通常会被作品情节的曲折、场面的火爆、人物命运的坎坷等吸引,为之动容和感慨,远未达到对影视文学内涵和意蕴“鉴赏”和“批评”的高度。更为尹龙重的是,在对我校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在7TH少观看电视作品,电影则更少,这样扎七鉴赏根本天访戈起。
二、原因的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大学生在影视文学鉴赏中存在的问题彦割京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视文等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影视文学批评既是一门艺术教育课,又是一门美育课。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通过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待点以及风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培养和增强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一门课是应该受到重视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就目前堂教学现状来看,影视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有时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越图比境地。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科阶段没有安排影视文学扎七评课程,本科阶段这门课也只是属于选修课。同时配备的教师也很少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素质,实际授课也很随意。对于严重缺乏影视作品积累的民族学生没能够做适当的引导,而是直接进行王里论讲授,这就如同从未看过《子夜》,去要空空地分析吴孙蒲这一人物形象一样,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授效果。其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的内容简单化。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各校对于影主见文学批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五花/又门,或者手巴这门设训一为影视基础知果,或者将计‘为影视作品分析课,甚至索性把它设计为影视作品又见摩课。问其故,都说因为缺乏一部比较成熟的教材作为设计程内容的依据。诚然,不拘泥于教材本应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学的-勇原贝,同样一门课程也允许有与众不同的材受形式,但是,凡事总得有个规矩,不拘泥于教材并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无定法也并非随心所欲,不然,这些既缺乏目标规定性又缺乏讲授系统性的故法就会给该门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联系民族院校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在影视文学批评课的选材上可以突破教材指定的范例,进行影片分析时侧重选择一些有代表胜的反应民族生活的作品,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灵活置能够以兴趣带动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化的问题,真正联系学生实际清况的教学探索很少。再次,影视文学教学的方式单调化。目前我们在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时,方式极类单攀调,基本忽视了影视文学独有的特点,而简单的将影视文学作品作为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教授,导致影视文学作品独有的感染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能真正打动学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另一极端做法就是大量运用现代化媒付次影示教学内容,用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学作品的解读,用新技术代替对语言的,用图像和声音代替对文字的体认,学生的兴奋点往往只停留在视听尧乡觉上,只满足于声像画面带来的直觉衫习惑,感官的愉悦替代了}胜层面的思考追问,以肤浅的感性内容替代了深度的生活体验,批变万丈了看电影看电主见剧,成了一种休闲交是乐活动。综上,影视文导特比评教学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内容简单七、教学方式单调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必要性的探究
1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除了加强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居文学样式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补充翻社洋血液。而影视文学的教学应该说是最有生命力的,它融合了文学、音乐亲留舀、美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态特点尸手力口上电脑合成等科技手段,无仑是画面的动感、质感还是音响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影视文学暑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刁、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扦清,散文的意境,都为影视文学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营养。影视文学作品教学是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清的共鸣;它可以让学生发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表演房论等方式来提高鉴赏水平。在影视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者阶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加强,艺术品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胜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应该把影视文学作品澳女学方文在文学教育的卫匡璧慈位置。
2.影视文学批评教学是提高民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鉴赏影视文学作品质己指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又寸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斤欠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夕读彭视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进行更深人的读解,并在址匕着鳌础上通过欣赏,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王里仁得到愉悦。这就说明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沪定的感受和积累,则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目标京允无异于一纸空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原著刁屯和由此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学生下门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我们对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衫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经验素材积累,学生头脑当中会对影视作品的独特之处留下深刻印象,对人物形象的理助释更加彩磷夕火,特别提岁寸影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其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等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通过影视文学扎七评教学来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是:现代的中小学生刃见看影视作品已成为他们继学校教育之外最主要的受教途径之一,而观看影视作品对其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初步刃爹成影响重大,所以,他下门的邓昨誉行为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而类似于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来恰好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者,即未来的中刁、学语文教师,其清感态度和价值劝职寸中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异绮与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提高民族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是一项有益于后展的、意义深远的事业。
四、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民族院校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他人关于影视文学批评教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归纳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视文学批评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以简要概括为:观看与解读、扎叶乎与实侧劫大样层层递注、层层深人的环节,下面力口以展开论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38-01
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 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要求,请提出建议,越多越好。”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引发了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 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的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的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才能评鉴作品。小学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做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
(一)学位论文内容安排先後次序
1.封面
2.前序部份
(1)口试委员与系主任签字证书...(以罗马数字小写
在每页下置中部位编码)
(2)授权书………………………(同上)
(3)中文摘要……………………(同上)
(4)英文摘要……………………(同上)
(5)谢志(词)……………………(同上)
(6)目次………………………(同上)
(7)表次………………………(同上)
(8)图次………………………(同上)
3.本文部份
(1)第一章绪论...........(以阿拉伯数字小写在
每页右上角部位编码)
(2)第二章相关文献探讨……….(同上)
(3)第三章方法………………(同上)
(4)第四章结果...……………..(同上)
(5)第五章讨论与结论.………....(同上)
(6)引用文献............…………….....(同上)
4.後篇部份
(1)附录...…………..............(同上)
(2)个人小传...………..............(同上)
(二)学位论文内容说明与书写要点
本系学位论文一律以横写(由左而右)方式,以中文
撰写,纸面大小以A4(21cm×29.5cm)为标准.
1.封面(见附录一)
(1)最上面一行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
第二行是:硕/博士学位论文;两行均以中央
定位.
(2)题目在封面之横中线上方约五公分处开始书
写,以中央定位,题目字体是在封面上最大的.
(3)研究生姓名先写,不加「撰字,指导教授姓
名在研究生之下,一律不加博士,教授等称呼.
(4)完成年月写在封面下方,均以国字书写,最下面
一行是「中华民国台北市.
(5)除题目有特殊需要外,封面一律不使用外文.
2.前序部份
(1)中文摘要:
a.须有题目(在最上面),完成年月(在左上
方),研究生,指导教授姓名(在右上方)等
资讯.
b.内容应简明的写出研究的问题,受试者,研
究方法,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资料的比
较或表达应附上数据.
c.论文摘要的长度以不超过一页(包括题目,
姓名,年月等资讯)为原则.
d.不得将结果当成结论来写.
e.摘要底部应有关键词(keywords),以不超过
五个为限.
(2)英文摘要:
书写要点与中文摘要完全相同,目的是让不懂中
文的外国学者阅读的,在写作时必须用点心思,以
能达意为原则.
(3)谢志(词):此部份可有可无,由研究生决定,
但以一页为限.
(4)目次:将每一章,节名称和其所在之页码列出.
(5)表次:将每一表之名称和其所在之页码列出.
(6)图次:将每一图之名称和其所在之页码列出.
3.本文部份
25
mm
#(页码)
25mm
25mm
25
mm
本文规格(A4纸张)
论文本文之书写格式,请参照台湾师大学报之
「撰稿原则(见附录二),及参阅较详细的「参考文献
标注格式(见附录三).唯一不同之处是学位论文必
须增加「相关文献探讨一章.以下之章节说明是针
对教育和自然科学之论文安排,而文学,艺术和人文
科学之论文可考虑将方法,结果和讨论合并成「本文
一章来撰写.本文中文献引用的方式以作者(年代)
之方式书写,例:Lin(1990)曾发现....如作者是
两位时,此二位作者都得写出,如果是三位或更多作
者时,可以「等人文字书写,例:Lin等人(1991).
第一章绪论
本章包括问题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
研究假设,研究范围,研究限制,名词操作性定
义和研究的重要性等.
第二章相关文献探讨
从与本研究有密切相关之文献中,找出未
知,缺失,矛盾,争议之处,旨在导出研究的
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章方法
本章包括受试者,实验设计,步骤,材料方
法,资料处理等之描述.本章书写之重要原则
是:让同行的读者在必要时能复制本研究.
第四章结果
以文字,图,表等展示出「有意义的结
果,避免将无重要意义的图表放在此章.
第五章讨论与结论
将观察到的结果跟理论架构和文献作比较,
解析,推论,整合等,而导出有意义的结论,也
就是将结果经过讨论後引出结论.结论仅为本章
之一节,如对将来类似之研究有所建议者,亦可在
此列出.
4.引用文献
原则上以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格式为准:
(1)中文部份:依作者姓氏笔画由少到多排列.
每一文献前不编号码.
(2)英文部份:依作者姓氏之字母由A至Z排列.
每一文献前不编号码.
(3)仅列出在本文中引用过之文献,本文中没引用
者,不应列出.
(4)同一文献之打字是singlespace,而文献与
文献间是doublespace.
(5)同一文献第二行开始之文字应保留两个中文的
空间.(即第二行开始右凹两个中文字空间)
(6)期刊杂志名称都得打出全名,不得用缩写字体.
(7)书写方式请参阅附录三.
5.後篇部份
(1)附录
附录可包括少有的文件,文献和非正式的证
物等,可以附录一,附录二的方式排列,例如:
附录一,受试者须知与同意书,附录二,问卷原
稿等.
(2)个人小传
列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主要
学历,重要工作经历和特殊成就等.文字尽量精
简,以不超过一页为原则.
附录一论文封面格式范例
}留3.5cm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
硕/博士学位论文
题目
(中线)
研究生:OOO
指导教授:OOO
中华民国九十年月
中华民国台北市
}留3.5cm
附录二,本文书写格式撰稿原则
一.标点符号
请用新式标点符号.「(引号)用於平常引号,第
三级引号;『(双引号)用於第二级引号(即引号内之
引号);《》用於书名,如《资治通鉴》;用於论文
及篇名,如;〔〕用於词牌及曲牌,如〔念奴娇〕;用於词名
及曲名,如赤壁怀古.唯在正文中,古籍书名与篇名连用
时,可省略篇名符号,如《淮南子.天文篇》.
二.子目,分段,引文
(一)篇内各节,如子目繁多,请依各级子目次序标明.
(二)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两格.文中段落号码标写方
式为:
一,
(一)
1.
(1)
(三)直引原文时,短文可迳入正文,外加引号.
(四)如所引原文较长,可另行抄录,每行之第一字均空
三格.
附录三
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原则采用APA格式)
一,文中引注格式
本节「引用一词系指「参考(reference),作者,年代之
後不必加注页码(参见下文说明).倘系直接引用(quotation)
则直接引用部份需加引号(40字以内时),或全段缩入两格
(40字以上时),并在作者,年代之後加注页码,如:(艾伟,
民44,页3),或(Watson,1918,p.44)
(一)中文资料引用方法:
1.引用论文时
(1)根据艾伟(民44)的研究...
(2)根据以往中国学者(艾伟,民44)的研究...
2.引用专书时
(1)艾伟(民36)曾指出...
(2)有的学者认为(艾伟,民36)认为...
3.如同一作者在同有两本书或两篇文章出版时,请在年
代後用a,b,c等符号标明,例如:(艾伟,民44),
或(Watson,1918a),文末参考文献写法亦同.
(二)英文资料引用方式:
1.引用论文时
(1)根据Watson(1913)的研究....
根据以往学者(Thorndike,1949;Watson,1932)
的研究...
2.引用专书时
(1)Watson(1925)曾指出...
(2)有的学者(Watson,1925)认为...
文末列注格式:
如中英文资料都有,中文在前,英文(或其他外文)在
後.
中文资料之排列以著者姓氏笔划为序,英文则按姓氏之字母先後为准.
(三)无论中外文资料,必须包括以下各项:
1.著者
2.专题全名(或书名)
3.期刊名称及卷,期数
4.出版年度
5.页码
请在中文书名,中文期刊论文名称与卷数下面画一横实底
线.请参阅(九)实例1.(1),2.(2)和3.(1).
外文书名与论文名称,其全名之第一字母须大写外,其馀
皆小写.请参阅(九)实例1.(2),和2.(2).
请在外文书名下画一横底线,或排印成斜体字.请参阅
(九)实例1.(2)和2.(2).
外文期刊须写全名,重要字母均须大写,并请在期刊名称
及卷数下,画一横实底线或排印成斜体字.请参阅(九)实
例3.(2)和(3).
关於编辑及翻译的书籍之列注体例,请参考(九)实例4.5.
6..
(九)实例:
1.书籍的作者仅一人时:
(1)苏芗雨.(民49).心理学新论.台北:大中国.
Guilford,J.P.(1967).Thenatureofhuman
intelligence.NewYork:McGraw-Hill.
2.书籍的作者为二人或二人以上时:
杨国枢.(民67).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
市:东华书局.
Mussen,P.H.,Conger,J.J.,&Kagan,J.(1974).
Childdevelopmentandpersonality.NewYork:
Harper&Row.
3.期刊论文:
苏建文.(民67).亲子间态度一致性与青年生活
适应.师大教育心理学报,11期,25-35.
Watson,J.B.(1913).Psychologyasthebehaviorist
viewsit.PsychologicalReview,(20),158-177.
(1)林清江.(民70).比较教育.台北市:五南图书.
S.Letheridge,&C.R.Cannon,(Eds.).(1980).
Bilingualeducation:TeachingEnglishasa
secondlanguage.NewYork:Praeger.
黄光雄.(民81).英国国定课程评析.载於国立台
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主编,教育研究所集
刊34期,(页181-201).台北市:编者.
Kahn,J.V.(1984).Cognitivetrainingandits
relationshiptothelanguageofprofoundly
retartedchildren.InJ.M.Berg(Ed.),
Perspectivesandprogressinmentalretardation
(pp.211-219).Baltimore,MD:UniversityPark.
6.翻译的书籍:
黄光雄.(民78).教育评鉴的模式(D.L.Stufflebeam
和A.J.Shinkfield原著,1985年出版).台北
市:师大书苑.
Habermas,J.(1984).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action(T.McCarthy,Trans.).Boston:Beacon
Press.(Originalworkpublishedin1981).
体育学系
关键词 文化艺术品 证券化 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中国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品市场是文化市场核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大投资市场之一,文化艺术品的证券化将会使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艺术品投资变成艺术品大众化投资。交易方式也将从以直接买卖为主的方式变成,完全无纸化的网上交易模式,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开户功能,通过下载相关的客户端就实现投资交易功能。强大的电子交易系统和网站系统,使交易结果更加真实、公平、科学,提供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从而让投资人的交易变得更加方便、简单。
近年来,文化艺术品交易金融创新在我国逐步探索和发展,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交易诞生。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主要是指以对文化艺术品实物严格的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程序为前提,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的艺术品份额合约。最典型的就是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推出的文化艺术品份额网上申购和交易。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
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不仅给收藏投资降低了门槛,彻底克服了以前收藏投资的诸多弊端,也降低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压力。更重要的是,较好地保护和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权益和热情,推动鉴定、评估、保管、保险和银行等相关领域的深层次发展,拉动了行业需求,扩大就业,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国的“文艺复兴”。同时,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建立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的退出机制打下了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使艺术资源的投资价值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我国艺术品交易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容易控,艺术品证券化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交易规则频频修改,短短几个月内经历了交易由“T+0”改变为“T+1”,这将严重损害了公共投资者的利益。可见,这种交易隐含着巨大的风险,文化艺术品份额金融创新交易制度和监管准备不充分。这意味着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以及如何监管等系列活动还没有走上正式、规范的轨道。因此,为使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分析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本文的研究将会为交易机制的规范设计、文化艺术品投资风险及监管的协调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对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及艺术品市场提供借鉴与理论指导。
二、文化艺术品证券化风险分析
艺术品交易市场证券化后,也会像资本市场一样有波动。同时,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机制和法律关系复杂,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所必须的监管机制等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艺术品证券化交易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蕴含较大风险,具体的风险分析如下:
(一)艺术品份额发售的定价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价值确立风险。
艺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品特殊的价值规律使得艺术品价值评估本身就比较困难, 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又缺乏对艺术品评估的共识,三重评判标准相互交叉, 拍卖市场又赝品充斥,拍卖价格与交易价格不统一等情况加重了艺术品评价的困难。艺术品之间的价格缺乏可比性,其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依据个人的评估与判断共同决定。艺术品份额的定价过程中,既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鉴定与评估机构,难以对艺术品的价值做出公允的估值。诸多不正常因素使得艺术品的估价有虚高的成分,这些因素造成了艺术品的发行价格有可能偏离艺术品的实际价值, 使艺术品证券化存有前提隐患: 即任何权利的交换都必须以权利被识别和确认为前提,但艺术品证券化操作不慎就会使得艺术品如同传统证券市场的空壳公司,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在实体上,艺术品是体积虽小但价值较大的物,与大宗固定资产相比,在保管过程当中极易发生价值贬损或者意外灭失,而这是传统证券基本不会面临的风险
(二)法规法律的依据尚不足,隐藏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艺术品权利份额发行、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艺术品份额发行、交易的管理办法,艺术品份额的公开发售和交易活动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主要体现在我国各地文交所都把《物权法》相应的条例作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主要法律依据。然而,艺术品本身除了拥有财产权之外,还具有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等权利。艺术品份额化实际上只是将艺术品的财产权进行了份额化,财产权之外的人身权利显然不能进行份额化分割。目前的做法对艺术品所属的人身权利问题并无说明和交代,艺术品份额交易是否涉及财产权之外人身属性权利交易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公开发售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着信用风险。
文化交艺术品交易所是艺术品证券交易的平台,与传统证券市场相比,艺术品持有人通过转让艺术品证券获得资金后便与交易市场分离,其没有证券法上的信息持续公开义务,无需公开募集资金的用途和去向,较之传统的交易所,文交所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然而现实当中,文交所却存在着许多规制不明确的地方。
首先, 文交所的注册资本没有明确要求,艺术品份额发售和交易中,与艺术品份额发行、上市相关的事项均由文交所负责,交易所不但决定艺术品份额能否发行和上市,甚至还决定份额发行上市工作由哪家发行商完成。这种做法不仅有悖于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有损于市场的公信力,也难以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天津文交所的股东就是自然人和法人的组合,实缴资本并不高,其责任能力也就有限。
其次, 文交所往往承担着多重职能,如审核上市管理交易委托遴选商和艺术品保管机构等,但其义务承担状况却不明确。这和传统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相背, 文交所的权力过大,交易市场公信力受质疑,容易滋生寻租现象。
(四)交易机制尚有缺陷,存在交易风险。
艺术品份额的投资回报缺乏稳定的基础。相对于股票而言,艺术品自身并不产生现金流,相反每年必须支付一定的养护、保险费用。艺术品展览虽然可以获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难在每个艺术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另外,艺术品实物无法按照份额交割,投资者不可能实现从持有份额中分享对艺术品的欣赏、收藏。艺术品份额化的投资回报更多地只能寄希望于交易价格的不断升高,低买高卖,获取价差就成为获利的主要模式,价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频繁,越便于短期获利。这种机制下,非理可能将份额价格推高数倍,导致价格失真,狂热之后出现暴跌,在市场中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成为受害者。文交所上市的艺术品份额,总份额相对较小,但依然容易被人为操纵,出现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被非法资金炒作,从事短线交易、操纵市场和洗钱等不法活动,聚集市场风险。
(五)监管各自为政,容易形成社会风险。
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场所的设立和交易管理等处于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各地情况多种多样。除少数地方由省、市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授权相关部门监管外,其它的不是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审批设立并负责监管,就是由文化主管部门审批设立并负责监管。除此以外,监管缺失的另一表现是监管依据。尽管,文交所也实行自律监管,但并不能替代行政监管。同时,艺术品份额的发售审核、定价、交易、监督以及与此相关的评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负责完成,各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不利于防范道德风险,甚至为合谋、操纵市场留下空间。更重要的是,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
三、完善文化艺术品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监管对策及建议
为使如何监管等系列活动走上正式、规范的轨道以及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需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监管对策。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完善文化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制度。目前,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通用的价值评估程序和规则尚未建立,这将使文化艺术品市场容易陷入混乱的场景,也会危害交易的安全。尽管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做着推介销售艺术品的宣传,但价格通常由买卖双方依据个人的评估与判断共同决定,对欠缺相关知识的投资人不利。为了规范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行为,应该建立客观中立的第三方鉴定和评估机制,鉴定和评估机构既可以由交易的当事人自己选择,也可以由交易当事人委托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选择确定。与此同时,要建立鉴定和评估人员机构的责任制度,区分人为风险和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只有正常的市场交易风险可以由投资者承担。
其次,建立与完善文化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机制。文化艺术品份额的交易不同于传统物权交易,是一种证券化的权利交易,要针对此建立交易规则。艺术品证券和传统证券投资收益来源、投资收益周期的不同,导致短期交易对艺术品证券交易的损失比传统证券大得多。因此,在权衡限制泡沫和艺术品证券自由交易二者的利益之后,必须着重对短期交易进行限制。在交易模式上,对当前交易模式应修正, 并对持有艺术品证券达特定比例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这样也有利于解决一级市场的疯抢问题,促进艺术品发行价格趋于合理。同时也应该禁止关联人员购买艺术品证券,比如评估机构,从证券市场的运行现实来看,证券发行之际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 价格往往容易上涨, 在一定时期后市场才会趋于理性,使价格回归相对稳定。
最后,建立艺术品证券交易的信息公开制度。艺术品相关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包括转让方即艺术品持有人和发行人,艺术品信托机构, 以及艺术品交易的平台即文交所其中转让方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 艺术品的基本情况、可能影响艺术品评估和交易的重要信息如艺术品的来源和交易历史、 艺术品权威评鉴机构的评估意见、关联人员的相关信息等;艺术品信托机构应当公开的信息,包括艺术品保管的花费项目和费用、艺术品的经营情况等;文交所需要公开的信息包括: 艺术品、艺术品发行商、投资人、艺术品的保管和经营情况,艺术品交易的相关信息。
四、小结
总之,社会化、大众化、资本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而文化艺术资产的证券化是这一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通道。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是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艺术品及其市场资源的资产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核心。要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有序与规范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监管机制等机制,这才有利于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建构,有利于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注:2011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文化艺术品证券化风险与监管研究” (项目编号:GXU11T32635)
(作者:广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
参考文献:
[1]李政辉,郑勋勋.艺术品证券化的法律分析——以风险防范为切入点. 广州大学学报,2012(11).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途径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一词源自英文(QualityAssuran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iton)这一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等教育质量文献中被普遍采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评估和审核,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所进行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学校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统一。在外部保证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平台和外部质量评估,并采取控制、监督和鉴定等措施检查并报告高校履行其职责的情况,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和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向高等教育的有关“利益相关人”提供信任;在内部保证机制上,关注的核心是在高校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及对其运转情况进行审查,重点是高校对内部活动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在当今高等教育界,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质量保障已成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制度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来实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决定了该体系具有鉴定、监督、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从而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鉴定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最低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达标的作用。
(二)监督调控功能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通过实施质量保障体系,了解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资源配置、日常教学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状况,对整个质量保障过程进行及时调控。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自我监控,检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监督各项教学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导向性功能
该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需求、期望以及基本评价,发现自身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走向规范。依靠质量政策、质量文化等对全体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等对教职员工的质量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激励功能.
高等学校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自身作出正确的评估,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对学生、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励高等学校不断进取,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调动和激发全体人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途径
大众化教育给高等院校办学造成巨大压力,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生源质量降低,教学软硬件条件远远跟不上,教学管理滞后,强调办学规模而专业设置雷同化、职业化等种种问题。目前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强化质量保障意识,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高等院校要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本着对社会和教育消费者负责的精神,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使质量文化思想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中心价值思想。高校作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主体,要建立完善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分别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状况等涉及教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估。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和科学评价,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
(二)利用多种渠道,确保高等教育充足的经费来源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不少高校办学经费紧张,高校要对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探索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实行高等教育基金制和教育股份制,把学校办成一个对外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及个体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对内充满竞争与合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俱佳的健康的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行业。鼓励和引导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办学,积极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并把捐资集资与培养学生结合起来,使那些为高校筹集资金的单位能够优先选择急需的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又可以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分配供需脱节的问题。
(三)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重视教学创新
根据市场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普通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方针,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将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资料等先进手段。更多地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这些是构成、保障教学创新的基本环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积极引进高学历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以各种形式攻读博士、博士后;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合理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务岗位。加强教学信息的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聘请优秀教师开设讲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及教学课件资源共享等形式,使教师能充分汲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竞争与激励中发挥创新能力。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进行及时评价
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家长都可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中来,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的审视,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建立多渠道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除了采取课堂测评、教学检查、专家听课、问卷调查等直接方式外,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站或教学评价专用信箱等,使教学质量信息以客观、迅捷的方式得以上传下达。多样化的信息反馈渠道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专任教师档案,记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映其教学质量的各方面信息。对在教学评价中某方面成绩突出者以及评价成果优异者,给予嘉奖或与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激励教师自觉而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名家讲座,高屋建瓴
研习期间,我们分别聆听了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教授的学术讲座《优质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国立师范大学甄晓兰教授的讲座《差异化教学》、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人文研究所颜若映教授的讲座《合作学习》、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王保进教授的讲座《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丁一顾教授的讲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理念与实践》、台北市立南港国民小学刘林荣校长的讲座《班级活化经营》、台北市立南港区国小教师张世?老师的讲座《班级创意情境布置》。这些名家讲座高屋建瓴,从不同层面、不同内容,深入浅出阐述了台湾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精致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精致教育”是独具台湾特色的理念。“精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粗糙”相对的一种连续程度。所谓“精致教育”,事实上并不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而是展现较高精致性的教育。精致与粗糙的分野,是在于“用心”与“巧思”。凡是用心构思与安排所成就的事物或活动,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精致性。“精致教育”理念共有四项内涵,分别为: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促发展。精致教育强调的教育活动发展目标为“追求卓越、提升品质”,教育目标是以“有教无类”为基准,采行“因材施教”的策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机会的自我实现。精致教育的卓越性是“质量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强调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则重视课程内涵的适切、教师士气的提振及学生素质的提高等质的提升。精致教育强调高品质的教育产出,重视教育实施内容的附加价值,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绩效。而过程绩效则是强调教育工作者在推动教育活动时,要能讲求呈现过程、方法或实施技巧,并能感动对方进而获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精致教育强调提升教育产出,因此结合尖端科技,采用电脑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均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高。精致教育要重视未来导向的教育观,教导学生了解过去、生活在现在,更应该生活在未来。“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为导引精致教育发展的依据。
推动精致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与资源。教育精致化发展的取向,是在追求一种“更为美好”的教育发展结果,美好教育不只重视复杂的学校文化运作,尤其是重视学生学业的成就、技艺养成的训练和道德情意的陶冶,是一种重视人性化潜能更大发展的完美教育。因此,凡学校的环境与设施、课程与教学,以及校园中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要用心去构思和设计。唯有精致的校园环境,才能涵养学生的优雅气质;唯有精致的课程与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丰沛知能;也唯有精致的校园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行动,必须以精致教育为目标,在教育过程的相关层面和因素,提升教育的品质。推动优质教育,追求卓越,提升品质,已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与创建。
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是:一群专业工作者形成学习与成长的团体,拥有共同的价值、愿景或目标,透过省思、对话、分享、讨论、合作学习,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维持专业服务品质的提升与卓越,提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专业学习社群的组成形式可以是年级、学科或领域、专业发展主题方式、特色课程专业学习社群、阅读教学专业学习社群、打包教育专业学习社群、电子白板创新专业学习社群、迷你概念解惑专业学习社群。专业学习社群运作有两种:方式一,共同备课、同伴省思对话、主题经验分享、课题研发、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媒体研发、读书会;方式二,教学观察回馈、建立教学档案、行动研究、标杆学习、研究工作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互相进步,经验传承,薪火相传。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充满变化性与创新性,每位教师难免遇到困难与障碍,透过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成立,教师互相支持和打气,不仅增进彼此情谊,且形成集体智慧,减少教师间的孤立与隔阂。在专业学习社群中,不仅希望教师素质提升,其最终的目标乃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成果好,也意味学校效能高。透过专业学习社群的运作,营造出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一体的概念,进而带动学校乐于讨论的文化氛围。本人所在学校在组建专业学习社群方面也做得不错。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提出了以“学校为本部,教师为本体,研究为本位,合作为本线”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以人为本,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课题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开展同伴互助,适时交流,分享智慧,共同提高。我们以课堂为阵地,通过举行“青年教师风采展示课”、“新教师亮相课”、“名师展示”、“全体教师组内交流课”等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学习的平台,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另外,学校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搭台子、压担子、出点子、铺路子”,开展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了进取精神,让优秀教师突破发展的“天花板”,使优者更优。这些共鸣点也印证了教育的“有教无类”。
(三)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
王保进教授的《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如一盏明灯,使我明确怎样做“行动研究”:1、做行动研究要事先观察教师对研究的畏惧心理、观望心态与主动参与积极性;要把握好研究要项,了解学校或教室发生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针对这件事我可以做什么?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做这件事对学校及学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有关信息?我有什么困难和限制?2、做行动研究要制定计划:谁是参与者、有什么资源可以共享;怎样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何时开展工作、程序怎样、研究时间多少。3、做行动研究要做好日志记载,记下日常或灵光乍现的想法、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研究方法与计划、观察、访谈、其他相关资料、对资料的诠释或评论以及自我省思或自我内在对话、研究心得与洞察。4、做行动研究之类型可以是论文、创新教学计划与成果、创意教学经验分享、教具制作等。
记得王保进教授说过:“多一点辛苦就是幸福!”让我们尽量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务实创新,为幸福而加油!
二、多元培养,彰显特色
台湾学校追求精致化的管理和精致化的教育,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和角落都给人清洁、整洁、规范、秩序、文明、美丽的感受,做事讲究、精心、到位,注重细致,刻意而为,品位很高,创设优质教育,给孩子“适性”发展、“潜能”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人人都能就其资质,尽其潜能发展,把孩子的“潜能性”化成为“实在性”,多元培养,彰显办学特色。
(一)全人教育,一个不少。静心小学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统筹课程实施,培养“完整的人”,在课程实施上做足了功夫。从幼儿园到中学,从纵向、横向进行衡量,实行学制一贯化,除了设置基本课程之外,还设置了特色课程,有舞蹈、扯铃、跳绳、武术、桌球、篮球、游泳、攀岩等,落实“一生一技艺,一生一专长,一个也不能少”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多元的能力,提供多元的舞台,展现自我,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具备国际竞争力。该校校长简毓玲课程实施的良苦用心,也化为静心小学师生们的课程行为,老师们静心静思课程的执行,学生们静心静思课程的演绎,使学校处处是课程——校园的教室、走廊、功能室等布置充满个性化、艺术化;人人是课程——每个人都自觉用心地履行各自的职责;时时是课程——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是静心学习的时间。该校让教育回归自主,崇尚自然,让师生自由呼吸,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逐步修养成有品位的“全人”明日之星。
(二)绘本教学,别出心裁。绘本教学是台中市国立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的独特特色,成为该校专有的学生学习文化。该校绘本教学年级涉及二至六年级。绘本课程的架构是:各学年儿童绘本制作内容可和自然科学、体育、数学、音乐及六大议题相结合;一、三、五年级实施绘本欣赏教学(内容为本校学生作品与著名之绘本);各年段绘本制作技法与媒材运用,采用逐渐加深扩展为原则,依据制作需要,适当做变通;聘请有能力的老师包括美术、语文、音乐等担任儿童绘本教学的老师,编写课程内容,在文稿与美术制作上能互相沟通,协同配合,共同商议教学各项细节。低年段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图画故事、故事接写、我的故事等为主。制作技法是以彩绘(彩色笔、蜡笔)、剪贴(色彩、棉纸)等为主。装订方式一习卷为原则,如手卷书、四页书、习叠书、五格书等。中年段从四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童话改编、想像故事、童诗、自编童话等。制作技法是彩绘(水彩)、拼贴、版书(珍珠版、孔板)等为主。装订方式是以平装为原则:如材质书(投影片)、折页翻翻书、洞装书、分段翻翻书、形状书等。六年段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寓言故事、想像故事、生活故事、自由题材、英文书等为主。制作技法是综合应用:如彩绘(水墨、色铅笔)、版书(木刻版、橡胶版)、摄影、精细素描等为主。装订方式以精装为原则,如局部翻翻书、洞洞书、操作书、立体书等。绘本的形式有:平装书、精装书、洞装书、折叠书、四页书、盒子书、地图书、花瓣书、大型书、袖珍书等。
我非常幸运能在该校的艺术展厅欣赏到绘本展览,一本本装帧精美的绘本,形式各异,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多种,有环保主题的、想像主题的、童话主题的、纪实主题的……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惊叹儿童创造力、想像力如此丰富的同时,也不得不对该校师生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运大加赞赏。正是这种春风化雨、细雨润物的滋养,孩子们才拥有了快乐、健康,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学习共同体,促进成长。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习共同体”是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卓越的成果之一。“学习共同体”有三环:一环是学生学习共同体,一环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一环是家长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室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协同学习”,学生透过相互学习、聆听与对话,产生跟进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会的地方,会主动向小组的成员请教,其他同学也很大方地分享想法与做法,这种相互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年级、领域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定期针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进行研讨与相互观摩,达到促进学生学得更好,相互提高技能的效果。家长学习共同体,他们时时共同关心学生学习情形,并探讨如何协助教师,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共同体在爱中绽放光芒。
四、以生为本,创设环境
参访台湾学校期间,我感触颇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这些想法老在我们脑海里萦绕。台湾学校教育的一切规划和作为,皆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着重于经营开放的教育生态,着手于课程的研发和教学的实践。开放的空间结合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校园处处充满着安全的、人文的、自然的、创意的、健康的、艺术气息。如:
(一)校园处处是教材。新生国民小学的建造者是一位深爱教育的专家,他特地为学校的构造进行创意设计,校园多处规划为自然、数学、科学、乡土、人文的学习步道,比如:“棋盘座椅”、“洛书方阵”,加上注释说明:来自上古时代有关数字排列之图案。本来只有文字,后来才有人提出了洛书的图案。有人认为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易理哲学部分,后被广泛应用於风水、占卜等术数中;如校园中的数学情境“三角天窗”、“锥与柱”,加上注释说明:形与数,谁说数是数,形是形,但是,形中有数,数能成型,你能领略这些话的意思吗?仔细看看地上的图形,如果还不懂,赶快请教老师吧;又如校园的走廊,挂着一幅幅每届毕业生的作品,有绘画、油画、小瓷砖(木块)粘贴作品、布艺作品等等,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最佳教材,校园成了一部多彩的教科书。
(二)开放的教学空间
新生国小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以学段为单位,开始就组织大、中、小型的多功能户外、半户外及室内空间。一、二年级为低年段,主要开展校园活动;二、三年级为中那段,主要组织社区活动,五、六年级为高年段,主要组织社区及全台湾的学习考察,透过各种学习途径与学习型态,进行独立研究或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创新精神。如该校的三年级主题活动,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精心组织了学生参加“漫步青田街”活动,让学生在沿途中认识百年老树,了解古树的历史,懂得怎样保护古树,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参观完毕回来,学生们又合作制作简报,一张张富有创意的简报冲击着我的视觉:“台北好忆树”,主要介绍树的历史;“读树小尖兵”,主要介绍数的相关知识;“许愿树”,主要写上多种珍贵树名,希望人们参与保护行动,让树平平安安,凡此种种。开放的教学空间,多元化的学习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创意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多元的能力。在赞叹该校的创举之余,我们不得不检视我们的教育。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因噎废食”。我们现在因个别案例户外活动的磕磕碰碰,把户外活动视为老虎,不敢越雷池半步。诚然,安全重于泰山,但我们也不能因个案而封杀学生的视野,断送他们诸多能力!
(三)家长志工团的感动
台湾教育特别注重把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最大化的利用所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了与我们大陆的社会、学校、家长“三位一体”一个模式的大教育格局,但台湾的德育教育网络更是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令人感动不已,感触良多。如志工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孩子做事,每个人把教育孩子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听校长介绍,学校单爱心志工团员就有200多人。庄重得体的打扮,文雅的举止,真看不出他们是一群家长志愿团队。这些家长给我们引路、讲解、端水、递茶,迎接、送行,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有他们热情服务的身影。学校家长志工团分勤务组和行政干部组,勤务组有环保组、花草组、学辅组、交通组、咨询组、说书组、图画组七个大组。行政干部有财务组、活动组、文书组、美工组、总务组四个组。他们组织机构严密,管理分工细致,工作职能落实到位,每个小组的任务都非常具体详细,分担了学校教师们大部分的非教学工作,让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性完成教学工作。这支庞大的爱心志工团,有的跟着小孩子的脚步一起踏进校园,直到孩子小学毕业;有的孩子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当志工,他们在和孩子一起,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一切,与学校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家长志工团最活跃,最积极,也最有奉献精神,无论是晨光时间,还是放学时间;无论是公共交通要道,还是校内洗手间,都有他们热心的身影,他们无偿的“五心”级服务(爱心、耐心、尽心、学习心、欢喜心),令我们由衷产生敬意,甚至羡慕。
四、重视传承弘扬传统
台湾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学校大门口就挂着“礼义廉耻”,“至诚为善”用繁体字书写在匾上;“忠班”、“孝班”、“仁班”、“义班”是班级标名;“至诚”、“至真”、“至善”是大街小巷的路名;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的静静伫立;“论语”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的启迪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陪同学校博士生的热情儒雅,司机、服务生的彬彬有礼,大街小巷的洁净清新,无不流淌着人文的血液。浸润在这种凸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的台湾基础教育,自然处处都展现着“以人为本,弘扬传统”的印痕。我们走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跟岗学习,有幸观摩到该校的本土教材课程——闽南语教学。老师教得很认真,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头测试、朗读、观看漫画、律动表演等增强课堂有趣性,学生学得认真,扎实,趣味盎然。据了解,市立附小学生来自各个种族,有说闽南语的,有说客语的,还有说土著语,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闽南语、客语、土著语的本土教材,让学生传承本土语言,弘扬传统。我在赞同该校重视本土教材教学的同时,也对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引发了思考。台湾的基础教育,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普及率相当高。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6—12岁为基本教育(六年国小),免费入学。13—15岁为三年国中教育,重点培养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灌输伦理道德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为目标。在弘扬传统的同时,学校也很注重吸收和渗透现代教育元素,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大陆和台湾的教育都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大陆现行的课程设计就吸收了许多西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但相比而言,台湾教育继承传统方面要比大陆做得更好。台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成分较大,每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继承了优良传统的教育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把中国的教育视作一棵树,那么适宜她生长的土壤不是外国的文化而是中国的文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东施效颦,慢慢的失去自我,被人唾弃。可喜的是,我们国内在近几年来也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的!
五、反思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白酒,酒文化,酒容器,材料
目前中国的白酒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品牌众多,品质上高度同质化, 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给各白酒品牌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各品牌在广告、包装、赠品、价格等方面费尽心机,尤其是包装设计,在白酒生产销售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播,如何争取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都要靠包装,可以说包装已经成为与对手竞争的一种利器。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探讨在当代社会状况下,白酒的包装容器材料应如何选择才能给酒增光添彩,达到销售的目的。
1 中国的白酒文化历史
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维送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的接风洗尘与送别壮行的各种宴席中,总是离不开酒,似乎没有酒,就没有一种浓郁热烈的氛围。所以,一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白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我国的酒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汉代以后更是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酒文化指的是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既有酒的自身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例如水井坊,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始于元朝,为历史上最古老的白酒作坊,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水井坊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高档白酒的典范,从众多高档白酒中独树一帜,不仅仅因为它卓越、无与伦比的“色、香、味、格”,更主要是因为水井坊酒所蕴涵的典雅文化与高雅品位。
2 白酒定位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每一种酒都有它特定的文化、精神象征,面对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求,酒包装也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通过包装把酒的文化、主题、定位表现出来,酒容器的材料选择是关键。酒包装是商品,不是纯艺术品,它具有文化内涵,是艺术的载体。
材料对于包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表现商品设计主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材料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例如,纱、丝缎这样比较轻软的面料,体现着女性柔美的特质,金属材料则体现着男性的刚强。包装的材料多不胜数,只有挑选出合适的材料,才能设计出符合商品特性和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的包装。要提高商品的销售量,这就需要充分把握商品本身的特性和所针对的消费群体,以及选择恰当的包装材料进行辅助设计。
酒的包装容器的首要功能是保护功能,保护酒不渗漏、不挥发、不受污染、不易变质。常见的酒容器材料主要有陶器、瓷器、玻璃、塑料等,辅助材料有纸、布、塑料、皮等。
(1)、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古朴之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永玉先生设计的第一代酒鬼酒包装,采用形似捆口麻袋的紫砂陶瓷瓶包装。酒鬼酒产于湖南吉首,属于混合香型白酒,复活湘西民族传统工艺,采用两次复合发酵,精心酿造而得。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吸收了大曲酒中的酱香工艺,将大曲酒的酿造技术精华有机融合到小曲酒的生产当中,这种独特的工艺创新,丰满、浓郁的芳香,可以说是独创了中国白酒五大型之外的第六大香型,“浓中带酱,酱不露头”的“湘酒鬼香型”,“馥郁香型第一酒”,举世无双。酒鬼酒把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与现代酿酒工艺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酒鬼”本来是一个极普通、毫无褒扬意味的,甚至在老百姓口中多少还有点戏谑意味的词汇,但是“酒鬼”却是在很多都市人精神之中的一种向往极点。因为“鬼”代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诉求着一种自然洒脱的人生境界,昭示着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状态。湘酒与鬼有着历史的传说。酒鬼酒用古朴的紫砂陶瓷包装,古朴中凸显大方,平淡中更见珍奇,让消费者一看就对来自神秘地方的好酒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这种看起来大俗大雅,至俗则至雅的极土的包装是酒鬼酒文化体现。大俗大雅的酒鬼酒从湘西大山走向繁华都市,酒鬼酒瓶展现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情感,与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共鸣,这个设计也让酒鬼酒在市场销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瓷器,脱胎于陶器,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产生纹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瓶釉色可人,高贵典雅。我国国宴上使用的茅台酒包装采用了黄色的瓷瓶,瓷瓶上有龟裂的纹理。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瓷器包装体现了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的地位。
(3)、玻璃,是在3000多年前,由欧洲腓尼基人偶然发明的。它是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容易制作形状、着色的物料。玻璃分不同的档次,制造工艺不一样,成本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在酒的包装中,使用玻璃瓶为最多。普通玻璃质感较差,色泽不高,成本也低。用高档玻璃制作出来的玻璃瓶透明晶莹、华丽高档,有水晶的质感,属于一种时尚的材料。
白酒“洋河蓝色经典”的包装就是采用玻璃材料的。它的包装有三种: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它的产品文化是:蓝色是开放的象征,是时尚的标志,是现代的感觉,是品位的表现;天之高为蓝,海之深为蓝,梦之遥为蓝,这是对洋河蓝色文化的一种演绎,体现了人们对宽广、博怀的追求。它的产品诉求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目标群体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成功人士招待用酒,同时兼顾高档礼品酒市场。它的包装采用了蓝色的高档透明玻璃瓶,体现了天蓝、海蓝的晶莹剔透,把宽广、梦幻的感觉表现出来,演绎了“洋河蓝色经典”的文化,符合目标人群的心理诉求。
(4)、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青铜器有古朴典雅、威严、凝重、尊贵的艺术特点。青铜器容器作为酒包装材料,容易被腐蚀,使酒变质,一般只作为容器的辅助材料。
许燎原先生的水井坊世纪典藏包装,在材料上沿用了该产品“中国白酒第一坊”的营销策略,内用磨砂玻璃,外面选择了青铜合金材料包囊镶嵌,直接将中国磅礴的青铜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的青铜文化历史久远且做工精美,选择该材料来表现的水井坊酒的时候,就是将人们对青铜的特殊情怀转移到了酒的品质上来,让消费者对水井坊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引起了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变化,达到了商品促销的目的。这款包装充分反映出了水井坊深厚的文化底蕴。
(5)、葫芦,竹筒属于自然材料,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但作为酒容器,对酒的保存效果不好,在一些旅游地区也有用葫芦和竹筒来包装当地的酒,用来体现乡土风情。
(6)、塑料,是现代出现的材料,优点是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它的缺点是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无法被自然分解。用塑料制作的瓶、袋包装酒不能体现酒的档次,一般用于包装低廉的酒。
酒瓶的辅助材料对酒文化体现有也很大的帮助,所以瓶贴,瓶盖材料的选择也不能忽视。
3、结束语
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物理和心理属性,每一款酒也有它的文化诉求,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给酒的包装增光添彩,达到销售的目的。
当然在考虑如何让材料为我们的包装增光添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材料的环保问题。在人类意识逐渐提高的现代,环保已经是社会各个方面都会涉及的问题,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多利用人们对包装材料的感觉特征来辅助商品销售和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 1 ]林丽,胡绍中 白酒包装之瓶体设计研究[J ]. 包装工程, 2006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教学能力;学习特征;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杨在宝(1979-),女,云南施甸县人,红河学院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张杰(1969-),男,四川巴县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薛春丽(1975-),女,云南建水县人,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研究;李琼(1980-),女,云南洱源县人,红河学院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编号:09C0204);红河学院教学建设项目“红河学院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J200905)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1-7518(2012)29-0077-02
2020教育纲要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1]各学校把教学质量工程作为全校的重要工作来完成,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首要因素,分析教学能力的构成,充分了解教师的学习特征,构建以学生(即教师)为中心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2]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能力有以下几种能力构成[3]:基本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学科)水平,表现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分析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策略制定、教学评价。既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又包含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教学实施,是指按照教学设计思想和步骤传递教学,并能够实时的监控、调整、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前两种能力重点由教师个人去发展,学校为其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后两种能力则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培养,经过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这样反复的实验、总结来提升。
二、高职教师学习特征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的压力,近年来高职教师呈现出人数邹增、职业倦怠明显、年龄跨度大、学科范围广、新教师缺乏职前教育等特征。高职教师人数增速较快,高职院校教师成倍增长,师资培训难度加大,省级统一的师资培训已经难以实现,更不可能开展国家级的培训。师资增速与学生的过快增长不成比例,生师比较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学矛盾、职业倦怠突出。同时,知识的更新,教师教学能力也要求与时俱进,不管是年轻教师还老教师都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多,专业涵盖理、工、农、医、艺术等,教师的学原结构广泛,加之新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 缺乏职前教育培训,教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参加的培训仅有入职培训,其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未能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能力,更不可能考虑不同学科的特性,只能从理论层面泛泛而谈,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帮助甚微。另外,有部分教师来自工厂、企业一线,他们年龄集中在36-45岁之间,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如何更有效地传递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这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可见,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既要考虑教学能力结构本身,更要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创设适合个人的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三、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在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身份,应该尊重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身份,体现其主体地位。本文探索的教学能力发展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学习环境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教育者和领导成为优质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构建他人导向式与自导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见图1),以微型学习为学习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贯彻以学(学习者,即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为教师创设优质学习环境。以教师为中心,首先体现在教师是自愿进行教学能力发展,而不是一刀切,以某一标准强迫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管理上他们享有相对宽松的权利,教学方法、过程允许独特。其次是教师教育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育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师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被咨询者。优质学习环境并非是硬件环境,就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看,其硬件配套资源较为丰富,不足的是软环境的创设。所谓的软环境是指给教师创设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教师和教师教育者提供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承认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关注、尊重、重视差异;[4]消除评教给教师带来的对立、紧张情绪;借助集体评教和以集体为单位的评价来促使教师之间合作氛围的形成,促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师的学习和创新。咨询者是指在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者是教师身边的“活词典”,供教师“查询”和“阅读”。例如:大部分教师会有一些教学困惑、问题,或者只是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教师教育者指导教师把这种现象、困惑描述成为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愿景、目标,形成发展计划。接下来,给教师提供解决问题或者达成目标的可选发展策略或是案例;实践和评价环节,教师教育者对其教学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客观评价发展目标达成与否,取得哪些进步,未达成目标的原因何在等。
(二)他人导向式与自导学习结合
他人导向式学习是指教师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进行的、以接受他人教育为主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是指个体在借助或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主动地诊断自己的学习需要、阐述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以及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5] 他人导向式和自我导向式学习的区别是“师生”角色的不同,即教师教育者与教师的角色。在他人导向式学习中,在短时间内向教师传递系统的知识与技能,把握学习方向;达到统一的标准,形成职业基本素质。但是他人导向式学习难以满足高校教师不同的学习特征,学习内容更新较快,学习内容的区域性较大。自我导向学习由教师自行决定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进度等,其学习活动类型和形式多样,活动类型包括社会交往、言语交流、亲身体验、自我反思等,活动形式可以是观察他人、进行讨论、咨询请教、查找信息、试误和总结等。把他人导向式与自我导向学习相结合,教师教育者为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教师是教学能力发展的主人,学习动力来自内因,内因在外因的帮助、指导下发挥其主动性。
(三)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具有短时间、小片断、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6] 教学能力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并非无数次试误的结果,而是经过有效的学习和指导,形成科学的实践方案(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实践、反思来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系统地学习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专业知识,当然工学矛盾的制约,不可能采用师生面对面的集中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教师教育者可以把学习内容设计、制作成微小的学习单元,供教师在短时间内自主学习、设计、实施、反思,形成单元化的教学技能和能力。
(四)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和进行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以“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方法。[7]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决定研究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方案的实施效果;他们也可以咨询、请教教师教育者关于研究中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行动和研究合一,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合一;在行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四、结语
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不变的主题。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教师为中心,创建适合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 3.htm.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3]梁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与实践[EB/OL].http://.cn/gzwl/jszx/ztts/2010hybd/5z/201101/t20110104_1
002894.htm, 2011-01-04 / 2011-06-19.
[4]李玉民,李敏.教师成长需分层实施分类推进[J].当代教育科学,2011(10):52-53.
[5]范洁梅.地方高校教师自我导向式专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8(1):81-85.
以研促教 高职高专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社会对幼教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扩展和壮大,教师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是否能从源头抓起,以及如何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位,成为现今人们较关注的问题,也必将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这一问题让我们最终追溯思考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要求
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四川幼专),学校升格初期,对该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一般性要求方面整体水平较好:如在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也就是教师职业准入方面普遍较好,新教师来自国内各大师范高校,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续学习,也具有合格的教师教育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除部分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教师是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新加入该专业的新鲜血液,普遍缺乏对学前教育领域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了解,而学前专业教师队伍庞大、涉及学科种类复杂、教师自身专业领域差异大、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和深入幼教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幼儿教育现状以及幼儿早期教育的市场化、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深入学习体会。归结起来其核心问题是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教育规律及当前学前教育社会现状的认知不组、研究不深等造成,而这恰好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应有的特殊化要求。
二、“过渡期”教学与科研的重心转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虽然在实践中一个人身上很难达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完美境界,但不管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两者都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作为“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过程中升格的高专来说,虽然有多年幼儿师范和大专教育实践的办学基础和优良传统,但毕竟存在“转型”期的繁重任务。总体来说,过去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够、教育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更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一线搞教育科研,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特殊性发展。为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实现教师工作发展的中心从教学渐渐向科研转移,形成“以研促教”的浓厚氛围和研究局面,培养科研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三、四川幼专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1.以发展科研为契机,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办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教育科研的投入,除直接将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教师培训等常规项目,更加强了计算机的配备、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学校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校园内免费向教师开放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各系部都建有学前教育学科教研专栏,通过网站专栏宣传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和理论、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利用网络视频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艺术,既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更开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视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以打造研究中心为平台,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幼儿教育研究
学校相继成立了四川省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省幼儿发展与研究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儿童心理与发展、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研究等若干研究室,挂靠各部系,集中优质资源,群策群力,收集和整理文献信息、购买资料、举行小型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工作交流、课题预研、指导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营造科研氛围,协助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引导教师密切关注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婴幼儿发展、早期教育以及幼儿园管理等学科发展动态,鼓励教师结合学前教育热点问题做蒙氏教学、幼儿园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潜能、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园应用的研究,重视探索与建设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尽可能与国内普遍特点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上。
3.建立精细的科研奖励制度,促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
学校相继出台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学校科研项目奖励细则》,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一方面通过校内学术委员会组织校级课题申报的资格审查与评审,学校每年向各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下达不同的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参研1~2项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主持并参与市或校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鼓励新教师申报青年课题,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也纳入年终教师工作的评估,在今年在研省级以上课题中与幼儿教育研究有关的占三分之二,而在学校立项的27个校级课题中,95%以上都是各专业教师结合把自身专业与幼儿教育结合而成的课题项目,以制度形式出台的科研奖励细则,详细规定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的奖励措施,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既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4.开展主题型的的教育研讨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它包括不断认识思考“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也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反思,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学校定期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以主题研究为中心,采用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灵活确定主题,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系,精心打造了“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教师渐渐向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靠近。
5.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除常规的新入校教职工培训,学历培训、课程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近两年“校本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是以教务处和科研处牵头,由各部门和系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专业知识培训与幼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教师师德、教师职业情感、现代教育理论、新纲要解读等。培训方式多样化,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以老带新、幼儿园现场情境观摩、外出访问考察、与兄弟校联谊等,这些培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周边幼教机构的教育资源,既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6.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深入幼儿教育一线开展实践研究
为了弥补学前专业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幼教实践的了解不足,促进他们深入幼儿园、服务幼儿教育,提高他们在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从事该专业各学科教师必须深入所有校内外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和实践研究工作,校内基地包括规划中的附属幼儿园,已经建成的学前教育研究室、心理实验室等,校外基地包括所在地区和周边市区40多所幼儿园和幼教机构,还有两年来和各地市州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教师通过承担学前专业学生的常规见实习、综合训练、实践锻炼、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校外继续教育基地等的外出授课、实践指导等工作,大大增强了和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儿童发展与教育咨询机构等的了解和交流,达成多项教学研究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四川幼专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积极而有价值的,也期望能为高职高专教师师资培养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5).
[关键词]废名 思想研究 方法论 传统文学转型 地域文化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中的思想异类,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精神、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体系、探索性的文体实践、前卫且个人化色彩十足的文化观念,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废名文学作品的解读日益增多,对废名遗稿的发现整理日益完善,对废名美学价值体系的思辨日益多元,对废名的文学创作、个人生平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使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形象日益清晰丰满。
1935年,鲁迅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在导言中对废名在文学史整体中的形象作了初步概括:“后来以‘废名’出名的冯文炳,也是在《浅草》中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来。在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冲淡为衣,而如著者所说,仍能‘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文中所选《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三篇小说,均出自《竹林的故事》,为废名早期作品。而鲁迅作为思想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五四作家,自然对废名在文学创作中所表露出的冷观时代、另辟蹊径从而另造思想世界的思想趋向不以为然,尤其是对废名后期作品愈加内转表示不满,批评废名的文学创作中只剩下了自我。以此发轫,中国文坛对废名小说中所表现的实验性和与众不同,开始发出了各种不同声音。比如,1936年,刘西渭(李健吾)就在《画梦录》中评价废名,“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以为更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五四以降,现代文学史中并不缺乏以现代西方文明来批判中国乡土社会的作家,也不缺乏通过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多重压迫下农村的衰落破产与农民的生活多艰,鲁迅、彭家煌、台静农、许杰均以反传统的现代姿态对乡土社会作出各种批判,但是,唯有废名,是站在传统的视角,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传统宗法社会,有意无意的冲淡悲哀残酷的氛围,在黄发垂髫、阡陌交通中寻找传统社会中留存的人性美与自然美。在这点上,废名无疑与时代的主流唱了反调,表现出与时代作家格格不入的独立文化思考与文学关照。因此,逢增玉先生与美国学者史书美,均认为废名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主题上还是文体形式上均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反现代主题,是颇有道理的。尤其是史书美以“传统中的现代”来概括废名的文体演变与思想追求表达了废名在中国文学传统内部求新求变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废名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特征,也是颇为精当的。
而格非通过其所擅长的叙事、文体研究,也对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并认为废名的作品是我们丰富现代文学资源、反思当代文学轨迹的重要支撑。“研究中国现代的抒情小说,废名是不可或缺的”格非也在其分析中提出了在叙事学及问题研究角度研究废名作品的基本方向。其一,从传统文学角度来观察废名,在传统文学的实际概念下对废名文学的思想源流进行阐释,理清脉络,廓清格局,“废名在继承中国文化和和叙事特点的同时,他多少有点极端化的尝试与探索,也丰富了这一传统。”;其二,废名文学作品与时代的互动,“废名作品侧重于表现现实或时代精神的关系,摆脱机械反映论的束缚,避免作品的简单化和功利性具有相当启迪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废名的文学作品高于时代,对时代的病痛与疾苦进行了某种文学的隐喻,通过信仰、民俗的双重思考来勾勒人心,在文化高度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某种反思。所以,废名作品并不是单纯脱离时代的试验之作,而是需要研究者建立某种理论架构,建立分析废名作品与时代关系的可靠分析模型;其三,废名“为丰富汉语写作的形式表现技法、修辞手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废名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脱胎于中国传统诗歌,尤其与唐人诗歌联系尤为密切,其中以景代情、以景代叙的美学特征更为明显,这种清新隽永的叙事风格与文体形式尤其值得文学研究者细致爬梳,细致辩驳,从而归纳梳理出废名文字美学特征的探索方向。
对于废名文学思想溯源,研究者大多以佛禅思想作为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演进、转变的过程中,佛禅思想都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比如苏曼殊、丰子恺、萧乾、许地山、冰心、李叔同等等。但是若论及与佛禅思想联系最密切、研究最精深、纠结最长久、态度最真诚,则非废名莫属。陈国恩认为,废名受佛禅思想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辨:其一,是禅宗思想中“空诸一切”的“色空论”和废名自身对于文学作用“自娱―解脱”的目的论,满足了废名在时代激变中寻求精神安宁、消极避世的心理需求;其二是在文学叙事的角度,将禅宗之“万法尽在自心”理论应用至文学创作中,造成了废名文学作品中时间的混沌与空间的模糊,形成了片段化的美学效果;其三是深受禅宗佛法修行中“旗动、风动、心动”的机锋训练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有尽而意无边的禅趣。而李俊国则更是认为,废名行文构句的冷峻清奇、言简意邃的语言特甜,主要来自禅宗佛法中“直观性、暗示性与顿悟性”。依笔者拙见,废名研究中的佛禅思想影响研究固然是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向度与增长极,但知其然尚需知所以然,若论更深层次的探讨,则尚需两个重要研究向度的丰富与完善:
其一便是溯源废名佛禅思想的形成。目前学界研究者对废名佛禅思想的来源多归结为三点点,其一便是废名家乡的地域文化与童年经验,其二便是自身敏感脆弱的心理气质,其三便是、周作人等五四一辈的熏陶与启示。论及具体演进过程,则多以抗战时期的经历为分割点,经历了由“观心看净”至“无相、无念、无住”的变化。其研究关注点多在其佛禅思想形成之后再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对废名与黄梅地域文化在思想上的互动缺乏专门而深入的论述。应该说,将废名与地域文化、地域气质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化,其目的是为了凸显其背后废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将地域文化中的佛禅思想置于废名思想与佛禅思想、传统社会关系研究的前景位置,把思想研究从显性脉络转向隐性影响,抽丝剥茧,细细品读废名的佛禅思想形成,以及形成之后的诸般特征。正如金克木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中说:“我国和外国的不同情况要先查一下。西方除罗马帝国外一国的地域很小,所以地中海沿岸就不止一个洲,更不止一个国。巴尔干半岛包括了几个国家。国别研究,分开或结合,已经是地域学研究了。有的大国,如东方的印度,一国包括了十种以上有文史的语言,互相不相下。古代虽有较统一的文言,好比中国的古文,但由于是拼音文字,方言差别和地方语言分歧使规范文言不及中国汉语文言的势力大。各语言的文学自然带有地域性。”“唯有我国,汉语覆盖的面积本来很大,汉文在全国文化中的势力更大,而且一脉相传几千年,纵的历史的线不能不结合横的地理的面。所以我觉得不论外国如何,我国的汉语文学也可以有地域学研究。艺术也可以在民族的和历史的之外再加地域的研究。”金克木先生所提出的研究构想可以从近代诸多学者的研究论断中找到原型,如梁启超、王国维以及刘师培。由此以降,鲁迅在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对中国乡土作家的分析更是对文学思想地域构成论做了初步的实践努力,溯源作家“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正如他在《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中所言:
籍贯之都鄙,故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此之谓也。
通过此种在理论研究上合法性的构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理论基础对废名故乡的精神气质,尤其是其中源自禅宗而又渗透着乡土社会世俗化的佛禅思想展开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建立废名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以佛禅思想研究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场”的研究与构建。具体分析模型试论如下:
借鉴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从整体出发而不是部分出发的完型心理现象,可以用来阐释“文化的整合”,一方面归纳提纯黄梅地域文化中的世俗佛禅思想,描述其嬗变过程;另一方面,将提纯的文化精髓置于废名文学创作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现实之中,以求“完型”。从而重构废名精神结构中的“地域文化场”,在黄梅地域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的品读中,更加合理的阐释废名文学思想中清奇悠远、亦诗亦画的禅思之气。
其二是在思辨具体问题时区分“哲学的废名”与“文学的废名”。如前所述,学界目前分析废名文学创作中佛禅思想的专著、论文不在少数,但是却有日益流于生搬硬套的概念化趋势,在具体研究中仅仅将废名所能涉及禅宗思想目录化,而后通过废名的具体文学创作图解禅宗思想条目,过于穿凿而牵强附会。废名的禅宗思想仅仅是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向度,与之相并列的思想因素尚有传统文学的转变与儒家传统乡土观等等,期间不乏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因素,我们所能确定的仅仅是废名在具体创作中所表露的思想立场与思想态度,至于具体的思想影响研究,更应慎之又慎,区别对待。而作为“哲学的废名”,则是用来指代《阿赖耶识论》中所表露废名对于禅宗理论的思考。抗战时期,废名避难黄梅。既是其文学思想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佛禅思想的转变时期。在这期间,废名创作《阿赖耶识论》,具体阐述其对于佛禅的认识并将其初步体系化,而后又通过发表于《世间解》杂志上的《佛教有宗说因果》、《体与用》将其佛禅思想逐步完善化,主张“佛教的因果是说体的,世人的因果是说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废名的佛禅思想体系并不是可以完全融入近现代中国禅宗研究中的,而是带有其自身强烈的人文化色彩与个人化色彩;同时,也要注意,废名的佛禅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于以熊十力为代表的近代“唯科学主义”以及“进化论”辩论基础上的,认为“中国的几派人都是中了进化论的毒”、“佛家的真实是示人以‘相对论’”,这就给我们对废名佛禅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先天参照谱系,即能够通过比照中国近现代“唯科学主义”的演变,来观照废名佛禅思想体系的立论、驳论、概念构成、价值体系以及思维逻辑等一系列思想研究命题,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见学界有深度探讨的范例之作。这不能不说是废名研究中的一大缺漏。
废名研究的另外两个研究热点便是小说中的诗化创作与诗歌研究。“诗化”概念是废名小说创作中最为鲜明的文体特征,也是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主要学术关注点有四:其一,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梦幻色彩与幻境营造。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灌婴即认为废名的文学创作“不是著者所见闻的实人世的,而是所梦想的幻想的写象。”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以此为题不断进行学术拓展(具体研究成果我会在后文分章详论时涉及);其二,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梦幻色彩与幻境营造得益于其自觉借鉴中国传统诗歌的以景代情的写作手法,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将读者带入唯美的阅读体验当中,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其三,废名的小说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文人小说特征,具有笔记小说的基本特点,最明显的便是其小说创作中表露出的“互文性”特征。在小说创作中,废名有意将“互文性”作为自身文学实践中的标志性审美价值与叙事手法,在涉及文化背景时,常常抛开小说的人物刻画与主线情节,嵌入一个与之相关的其他文本,或诗歌、或古文、或民谣、或方言、或历史、或外文、或戏曲,从而形成一种叙述人与讲评人“声口”的互换,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学魅力;最后,便是废名创作中的“晦涩性”。周作人就评价废名作品“晦涩”,“晦涩的原因普遍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是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而陈建军则认为废名小说创作中的晦涩主要来自其“文学即梦”的文学创作观。
与废名小说中的“晦涩”研究相同,在废名的诗歌研究中的“晦涩”同样引起关注诗歌研究的众多学人的探讨,其成因众说纷纭。刘半农在日记中即评鉴废名的诗歌“有短诗数首,无一首可解。”,自此,“难读”、“难懂”便成了废名诗歌的标签。孙玉石在《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中认为废名的诗歌是一只“迷人而难启的‘黑箱’”。而如何开启这“黑箱”,学人亦是各辟蹊径。朱光潜认为,深入的理解废名诗歌背后的文学思想构成与文化意识背景,是品读废名诗歌的不二法门,“废名先生富敏感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而蒋成则认为理解废名的诗歌创作,“不应限于‘知人论世’的传统解读法,有必要对诗歌本体,即对诗的语言、结构、意象、和体式进行研究。”,即主张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废名诗歌纳入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研究之中。与蒋成主张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的主张不同,冯建男依然主张体悟式的研究方法,“读废名诗,第一要求解,第二要不求甚解。求解是基础,不求甚解是超脱。”而体悟的对象与手段便是“禅中求禅”,运用禅宗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废名诗歌中的禅意,“废名诗歌就是禅家的静观、心像、顿悟、机锋,与李商隐温庭筠词的感觉,幻想、色彩、意象的现代化的融合。”持此观点的还有王泽龙,认为“不从禅理、禅趣、禅思来解读他的诗,是难以深入其堂奥的。”还认为“废名以禅入诗,并非就是以诗写禅,与传统禅诗中追求的那种水中月、镜中花、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诗境与诗思特征依然有别。”。
在我看来,对于废名诗歌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对废名诗歌理论的系统而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诗人身份而著书立说,阐明自身对于新诗理解并将其理论化的,只有废名先生一人,著作也仅有《谈新诗》一部。在书中,废名先生系统阐释了“五四”以降而至三十年代中国文坛较有影响的新诗作者及其代表作,细致梳理其脉络,深入探讨其得失,进而提出新诗“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等新诗审美价值体系,既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审美特征一面,也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学传统在自身的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现代性色彩。但遗憾的是,学界目前尚无专门论述废名新诗理论的专著付梓,其新诗理论体系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尚欠公正而明确的定位。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界似乎陷入了重理论而轻品读的怪圈,西方的诸种文艺理论思潮、哲学概念阐释、美学观念体系,都可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找到对应的具体研究。这种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学界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来思辨中国现代文学的成败得失,有利于以更多维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转折,有利于以更长的时态来考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时性变化,但是,伴随而来,也会使我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与叙述产生某种空白与残缺。基于上述思考,我在选择废名文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时,希冀把自己的关注点着重放在被各种理论所忽略的历史细节,并尽可能以一种后来者的超越姿态来叙述、勾勒废名先生的文学思想,力图归纳废名先生文学思想各因素的价值体系与特征,梳理各因素之间复杂而纠结的脉络关系。当然,我始终坚持,作家的文学思想研究不会完全符合理论研究框架,也不必追求古建筑修建一般的“磨砖对缝”,打磨现实存在的思想棱角,强行归纳进既有理论体系,既不符合历史现实,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发展。譬如,废名与周氏兄弟之间在文艺理论上的继承与争辩,在现实人生中的影响与纠结是废名文学思想形成的重要一环,依然需要进行“知人论世”式的整理思辨,针对学界现有废名研究的某些问题,钓沉某些历史细节,丰满人物思想,认识其复杂性与多面性,使文学思想研究避免掉入某些历史主义的窠臼,能为文学史研究进行某种丰富,不枉废名先生晚年独立北国边陲憔悴心力。
对废名文学思想的研究,应主要聚焦于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思潮时所采取的思想反应,进而探讨在他思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文学价值观在西潮汹涌和时代沧桑的双重变奏下的调整和嬗变。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理查德.罗蒂曾经对“文学”做过这样的当代思考:“‘文学’一词现在所涵盖的书籍几乎无所不包,只要一本书有可能具备道德相关性――有可能转变一个人对何谓可能和何谓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学的书。这与该书是否具备‘文学性质’毫不相关。现在文学批评家不再从事所谓‘文学性质’的发掘和阐述,而应该建设如何修正道德示范和顾问的准则,建议如何缓和这传统中的压力,或如有必要,加剧这些张力――来促进人们的道德反省。”文学与思想维度的多样性、道德价值准则的差异变迁、文化自身的沿革与转变等“文学之外”的关系日益密切,也在另一个方面导致了文学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使文学从馆阁之内进入红尘之内,孰是孰非,暂且不论,这种变化的本身使文学有可能成为当代人对历史与社会产生“了解之同情”的最佳管道,在某一方面象征了世情、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共同面临的巨大问题也就成了如何把握这已不似文学的“文学”,如何从百絮千头中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脉络,进而对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模式、道德判断、价值标准、审美趣味进行我们自己的阐释,进而对当下进行某种理解之上的批评与总结。一得之愚,我对废名先生文学思想的研究便是如此,希冀通过对传主精神世界的梳理,打开一个观察其时文人思想嬗变的窗子,勾勒并总结其对于文学观的思想特征与美学观念,探讨在西潮东渐、东学式微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激荡在个人层面的冲突、妥协、理解与融合,揭橥传统的文学观念、价值标准在历时性时段中的调整与嬗变,如何应对挑战、求存求变。可以说,废名先生的文学思想在时代背景下的特立独行,宛如长衫料峭,地处边远、观察中央的传统文人的背影,留给我们太多思考的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废名文学思想研究就是废名先生个人的“思想史研究”,在“如何思想”这个命题上进入废名的思想世界与美学世界,研究他对于时代、知识、人生、世情、人心、自然、信仰的理解;研究他表达自身思想、理解概念和构成思想概念的命题、立论、体验、论证乃至最后结论的文学作品;研究一段时期以来对他作品所产生的各种阐释以及历代前辈研究者通过对废名作品的解读、与废名思想对话而产生的新的思想;研究废名在其时语境下对美学、价值、理论、信仰的建构方式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研究废名对于社会文化的思想、认识是如何形成、前进、调整、嬗变、增长,从而使我们后来人能够站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来看这个世界,意识到我们并不是白手起家,意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面对时代冲击时我们并不孤独。以此发轫,从而在吸收前人经验与认识的基础上回应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挑战,使我们的思想能够作为一个时代的声音,展示我们思想前进的步伐以及我们如何前行。不仅如此,在另一方面来说,带着以上的命题来进行废名文学思想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以释道儒思想为核、以世俗社会为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他们在嬗变过程中抛弃了哪些文化模块,又吸收了哪些文化因子,哪些美学观点在面对西潮冲击时被彻底瓦解,哪些又经过“创造性转变”而历久弥存,焕发出新的光彩;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以废名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在思想被冲击、洗礼之后,其重生的思想文化核心和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进步,能够起到哪些规范性作用,进而在整体上理解我们这个文明以及其传统文化的特质。
另一方面,对于文学思想的研究应与关于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的讨论产生某种密切的联系。新世纪以来,学界通过翻译、引进乃至西方学者直接参与中国研究,形成以现代性讨论、诗学讨论、思想史讨论、文化史讨论为特征的新一轮思想激荡,这种西方哲学、社会学理论的引进,拓宽了学界的研究视野,也激活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动力。作为以思想表述为主要目的的文学研究,概莫能外。例如,由于现代化理论、韦伯理论、东亚文化研究在学界内的受关注度的持续提高,“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化”这样的命题开始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并衍生出了文学传统中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回应、文学传统中的宗教意识与西方基督教思想对话、文学传统对现代性的态度、文学传统与现代西方伦理学价值、自由主义以至人权思想,等等。但是,我在这里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所有这些研究都不能脱离作家、时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不能为了理论表述的完美而把史料的爬梳、“移情”式的美学理解有意无意的忽略,而应该注重学理思辨,在现代哲学、文学的视野中分析与把握作家的文学思想,注重对思想本身的细致研究,注重所研究作家在时代背景下的精神追究、哲学思考、价值理想与人生体验,并在此研究基础上,适度的通过与西方学术理论思想的对话,展开比较研究,从而把对于作家的思想分析引向深入。需要指出的是,我在运用以上方式进行本文研究与推理的同时,仍然希望能够把握作家的文学文本与思想文本,在我看来,无论对作家、作品乃至思想、时代作出何种解释,这种关联研究中的文本,仍然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基础。没有文本的深度研究、对文本不做深入分析的研究,基本属于浮光掠影式的概念堆砌,难免沦为某一理论的可有可无的垫脚石或某一先贤命题的应声虫,无法做出扎实的学术研究,无法为学术研究的进步做出某种实质贡献,更谈不上文学研究的学科性与学术性。
做废名文学思想研究,其研究目标必是其思想,而研究的基础确是文学,是上文中提到的经典性作品。这种研究与全景式的纪传研究不同,后者固然可以通过对传主某一方面的人生体验、思想观念、观念价值的提纲挈领来勾勒其某一方面的精神形象和人生经验,但还是要尽可能关照伴随而来的传主人生经验中的枝节藤蔓,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研究体系,从而提供比较真实客观且富于人文精神的研究成果;而文学思想研究在一开始就设定了其主要研究范畴,规定了以传主所表达、所阐释思想观念为主要聚焦方向。具体说来,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其一,现代作家文学思想研究,并非经过深耕细作的田园,依然有相当的学术研究潜力,值得我们从文学本体论的维度出发,对文学进行某种内部观察,总结整理作家对于文学本质、特征、标准、外延、内涵、文体、心态、功能等的认识与理解,以期在总体上把握现代作家的文学观、文章观、文体观,进而了解时代的文化观。以废名为例,其引人注目之处不仅仅在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表现出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与个性色彩,更在于在其文学观中所体现出的某种中国传统思想观与文学观在西方思想的酶化作用下发展方向的某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并不是后来者在当代文学思想与当代文化理论语境比照下的总结归纳的比较文学研究结果,而是其本身思想的诸种特征在时代变奏下自身进化使然。
其二,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不同,废名在思想方式上呈现“独语”的特征,与时代话语主题的交集较少,多是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寻求避世的“桃花源”。而在寻求的过程中又呈现多层次、双层面得思维特点:一方面是作家寻求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在山水田园的牧歌中使自身的美学体验与传统中国社会理想相契合;另一方面,作者在进行美学探索的同时,又经历着现代社会的喧嚣与不可知、现代文明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蚕食、传统社会中宗法观念的残酷等现实体验,不可避免的陷入精神上孤寂落寞、信仰上凋零漂泊、文化上无宗可依的痛苦,于是,一方面,作家需要用传统文明理想中的美感和圆满来抵御现代文明带来的惶恐不安,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现代文明的火把来照亮现实乡土社会的残酷黑暗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信仰与现实之间、文明与蒙昧之间――精神撕裂的痛苦,莫过于此。
其三,历史宛如一个巨大的旋转舞台,总是把相同的历史命题和文化选择一次又一次的交到我们手中,但是“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这一次”与“上一次”之间,相同文化选择再次出现时,已经历了太多概念的替换、思想的曲折和价值的位移,这都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对期间的细微变化有一种敏感的发现和理性的思辨。作为作家个人的思想研究也是如此,常人的思想观念也常随时代话语、社会思潮、知识结构、价值体系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何况是素以敏感、细腻著称的诗化文人,常常出现“回望来时路,不知身何处”的情况,这就更需要在研究中注重传主思想的“时态”变化,通过对作家在文本中表达的文化意识、审美特征、思想体系的历时性思辨,探讨并归纳其思想变化的某些轨迹,从而透视一代文人的思想变迁,进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种种趋向做出某种自己的认识。这种归纳与总结无异于梳理麻絮,将一团麻的活动渐行归纳出几条合乎历史现实与文化演变逻辑的轨道,同时也需要通过融化现代哲学理论与社会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交叉研究与复合,其学术成果也应是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但我限于学识所限,所作只能是一种初步的尝试,高山仰止,留待后来人。
参考文献:
[1]刘西渭(李健吾).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咀华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2]逢增玉.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主题及其叙事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3] [美]史书美著,岳耀钦译.废名――传统中的现代.殷都学刊,1994,(4).
[4]格非.废名的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1,(1).
[5]陈国恩.废名小说与佛禅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1).
[6]李俊国.废名与禅宗.江汉论坛,1988,(6).
[7]张永.禅宗:废名小说的审美向度.文学评论丛刊,2001,(2).
[8]姜云飞.废名小说的禅学底蕴.浙江师大学报,1991,(3).
[9]杨厚均.废名创作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湘潭大学学报,1999,(3).
[10]灌婴.桥.新月-第四卷,1933.
[11]冯健男.谈废名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4).
[12]朱亚宁.论废名小说的文体特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4).
[13]倪伟.“乱写”与颠覆:莫须有先生传的叙事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14]周作人.和桥的序.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6.
[15]陈建军.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黄冈师专学报,1997,(5).
[16]刘半农.刘半农日记.新文学史料,1991,(1).
[17]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4).
[18]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 1981,(6):247.
[19]鲁迅.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 1981,(5): 432.
[20][美]鲁思.本尼迪克著,张燕,傅铿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2]朱光潜.文学杂志编后记.文学杂志, 1937,6(1).
[23]蒋成.废名诗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4).
[24]冯健男.人静山空见一灯――废名诗探.文学评论,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