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15:2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课程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数据;教师培训;移动培训课程
一、引言
伴随不同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教育领域越发关注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则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仍然存在着各类问题。王阿习、陈玲等[1]提到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脱离真实的教学情境,培训知识缺乏实践转化。赵德成、梁永正[2]指出不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但对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和个人绩效提升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笔者曾在2015年对北京市2213位教师就培训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6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很难在教学现场得以应用转化。从教师培训的一般流程来看,培训的需求分析直接决定了培训目标的界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施与后续的效果评估。可见,培训从需求分析开始,如果无法体现教师的实际需求,也会导致培训课程的应用效益,与教师工作实践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发现教师的真实需求,并精准匹配教师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值得深入研究。
二、确定教师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
笔者访谈了北京市级以及十几个区级培训机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负责人,发现目前教师培训课程的需求确定多数是在培训开始之前,通过对教师代表以及学校管理者等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进而确定课程内容。通过问卷与访谈等方式来确认培训需求,限于问卷、访谈提纲设计能力、答卷人解读能力以及答题人心理因素的制约等因素,所得需求常常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是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其在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需求多是多元化与立体化。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无法反映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变化的动态需求。赵德成、梁永正也指出了上述的培训需求确定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通过问卷等方式基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来确定需求可能失之主观,教师自我报告的需求未必都是真正有意义的培训需求;其次,简单地从校长等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绩效差距识别培训需求又可能失之笼统,分析者需要对绩效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只有通过取长补短,将两种理解整合起来,既关注教师的主观愿望,又重视绩效差距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才能更为准确、有效地识别培训需求。基于此,如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仅仅以问卷、访谈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内容则显得不够全面、真实,不能够满足教师动态的需求,其使用效果与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个性化、生成性、情境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等特征,很难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短时间的访谈等完全体现出来,这也给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在工作现场遇到的各类问题、问题背后对应的专业发展显性以及隐性需求,都能够被捕捉、记录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作为设计教师移动培训课程的基础。
三、大数据技术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带来的契机
(一)通过教师行为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需求是指无法被行为主体主动发现并清晰表达,需要通过其他主体挖掘、引导来确定的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用户隐性需求挖掘与引导方面已经体现出了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基于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潜在的需求。如移动互联网领域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实现精准营销。在教育领域,以Cousera为代表的慕课平台运行商,通过深度分析学习者在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能够发现哪些资源学生点击率最高,哪些讲座视频的片段重播率最高,哪些内容学生的出错率最高等等,然后将上述结论及时反馈给课程资源的研发团队,用以指导改进之后的工作。这种做法表明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需求诊断[3]。目前,也已经有通过对教师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潜在需求分析的探索,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记录、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求分析报告[4];上海市闵行区恽敏霞等通过对全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录制、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报告,进而发现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隐性需求[5]。这些需求因教师的自我认识与理论素养限制等原因,其在问卷、访谈等自我报告中无法主动提及,而借助于技术设备对教师大量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很好地确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二)通过教师面临的问题数据分析发现教师
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是指能够被行为主体明确表达的需求,如在2016年由笔者所在单位组织的北京市几个区的新教师培训中,新教师明确表达自己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上存在问题。当对新教师群体反馈的问题数据逐年加以收集,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有效发现某一特定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现场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也直接地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罗滨指出关键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困惑,通过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困惑,实现专业发展[6]。因此,以教师逐年提供的问题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问题数据加以收集、归类、分析,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显性需求。
(三)通过对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数据分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格雷戈医生通过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这种推荐正是基于对病患数据以及诊疗方案数据进行了常年累月的积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了病患数据与诊疗方案之间的精准匹配关系[7]。在教师培训领域,以往无法大规模采集教师主观反馈的问题、客观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个性化地存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专家头脑中或者小范围地存在于某个组织中。伴随着对教师问题数据逐年的收集、分析,能够形成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的共性问题、特定组织的共性问题(如某区的新教师都存在着课堂管理困难问题)以及教师个体的个性化问题,专家团队将针对这样的问题清单形成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伴随着问题数据与解决方案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完善,后续的教师将能够在提供了自己的问题数据之后得到系统推荐的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满足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
四、移动终端将成为连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培训课程的重要载体
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8-14],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培训课程的载体,而很少将其作为发现培训需求的载体,笔者认为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发现教师的需求,相较于问卷与访谈这种短时、切片式的需求分析方法而言,更为凸显需求的情景性、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现场是教师真实需求的发源地,在教学现场,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各类问题,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也形成了教师各种类型的需求。罗滨提到要鼓励教师表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提炼、归纳形成关键问题清单,通过专家、教师共同研究,形成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帮助教师完成专业发展。根据笔者所进行的面向北京市各区4539教师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调查数据显示,63.4%的老师有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的习惯,其中有随时随地进行记录、拍摄行为的也已经接近53%。在针对西城区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平时工作中确实会遇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人际沟通等各种类型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被纷繁复杂的各类事物所淹没。可见,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通过移动终端去记录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随时随地记录其所遇到问题的意识,即可通过移动终端的辅助,帮助教师随时随地记录问题,上传问题,进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库。如以北京市新教师培训为例,入职1-3年的新教师,要求其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记录其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上传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库,伴随着问题库数据的累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发现北京市入职1-3年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以及个性化问题,这些问题是反映教师需求的起点,更是培训课程设计的起点。移动终端成为了动态连接教师群体发展需求的载体,克服了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片段性、片面性反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局限性。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呈现载体,很少将其作为教师制作培训课程的工具。DonPassey提到移动终端可以记录在课堂中的各类音频、图片与视频,以及教师是如何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性音频、图片或者视频,进而按照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哪些是关键要素,反思工作过程是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15]。笔者曾在西城区一所小学中开展了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生成性培训课程工具的研究,研究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提供的移动课程模板,教师用移动终端收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视频、文本、图片类的过程性资料,并整合成为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呈现的生成性案例课程。相对于预设类的主题培训课程,教师从学习者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与提供者,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转化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显示参与了基于移动终端生成性课程制作与讨论的教师,其所负责指导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以及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三个方面的效果,要显著好于只参与了主题培训的教师[16]。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与呈现培训课程的载体,调整了教师作为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客体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训课程内容建设者与贡献者的主体地位,也连接了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工作现场各类情境性、生成性的解决方案。
五、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移动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从教师个体的角度,伴随其职业生涯历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对的是其显性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记录自身遇到的问题。此外,借助教学行为记录系统记录并由专家团队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在教学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是其隐性的专业发展需求。随着教师主观反馈问题数据与客观观察其行为所形成的问题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两类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关键问题为基础确定教师的真实需求,进而帮助教师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新教师培训为例,依据该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在移动终端上记录自己的问题并上传到大数据分析系统。此外,通过教学行为记录系统上传自己的课程视频,专家团队将对上传视频加以诊断。通对新教师群体主观反馈问题与专家团队客观分析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伴随着从主观反馈问题到客观发现问题的增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新教师群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将作为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起点,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将针对关键问题协商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在实施整个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借助移动培训课程模板记录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收获等,进而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生成性案例培训课程。最终,通过“关键问题—针对性解决方案—生成性案例类培训课程”的模式形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的移动培训课程。课程中包含了某一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推荐的解决方案以及实践后形成的生成性案例,真正做到了精准匹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教师群体的角度,伴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需求与关键问题的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关键问题库、解决方案库以及生成性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当教师的关键问题、专家的诊断分析方案以及形成的生成性课程逐渐累积形成彼此之间的应对关系后,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再次发送相关问题时,系统即可自动反馈给教师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有着相同需求教师形成的生成性培训课程,实现精准对接教师的需求。正如前面案例所描述,当医生基于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有效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
一、培训项目
建立企业培训项目体系,实质上就是要明确企业大学任务和培训方向,知道企业大学该做什么,如何贴近企业并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归纳出涵盖企业所有方面的培训内容,并进行分门别类,形成一个一个的培训项目。如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班组长培训项目、销售团队培训项目、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员工新技术培训项目等等。培训项目建设要按照企业培训特点,把每一个培训项目做成可供培训使用的软件包,软件包由培训方案、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及课件(PPT)等要素构成。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软件包就是一个执行方案,无论是整个企业集团层面的培训,还是内部子系统培训,这一执行方案都适应,当然再完善的方案也要不断更新。
二、培训课程
1.明确培训课程建设方向。企业培训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进课程。凡涉及到公共性的培训内容,诸如企业管理、团队建设、市场营销、社交礼仪、人力资源管理等,可引进普通高校或其他企业大学、社会培训机构开发的课程;一类是自主开发课程。由于企业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企业大学课程建设主要是自主开发适合自身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课程,如企业历史及发展概括、企业产品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企业安全生产、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企业产品基础知识等。
2.坚持“按需培训”开发课程。所谓按需,一是指员工需要;二是指企业业务需要;三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有知识、技能积累和传承的需要。首先,根据员工队伍素质状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确定开发课程;其次,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状况,“量身订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知识课程;再其次,根据企业发展历程,开发体现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的课程,实现企业知识和技能的沉淀、提炼、积累、传承,企业知识和技能向员工内在能力和素质转化。
3.培训课程建设多样化。适应企业培训多样性特点,企业培训课程也应多样化。就企业一般培训需求来看,培训课程可以有:经典案例类,即以企业成功事例为背景开发的培训课程,旨在积累企业文化和独特生产经营管理理念、风格、方式,沉淀、传播企业知识和技能;定制课程类,即根据企业培训项目要求,参考相关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课程,旨在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一般课程类,即在外部已有的一般培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培训对象实际和培训时限要求,精简、整合开发的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训教材
1.培训教材类型。自主开发教材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著作类、讲义类、方案类和软件类等。著作类,指经企业决策层批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内部开发课程;讲义类,指编写打印或内部印刷成册的内部培训讲义;方案类,指按照培训项目要求设计编写的模拟训练、户外拓展训练、游戏等实操方案;软件类,指根据学习和技能训练设计的配套学习软件。
2.培训教材开发。企业培训课程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而开发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操性,学用结合、即学即用,其教材的编写应以内部讲师为主担纲,如果是邀请外部专家、学者牵头编写,应确保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企业充分调研、了解、认知的基础上,避免照搬照抄,脱离实际。企业内训教材编写应坚持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以生产经营管理岗位流程为序列,以生产流程环节为模块,以知识技能为节点,面向生产经营、突出实践应用、挖掘内部经验,力求精炼实用。
四、培训讲师
1.内部讲师任职条件。内部讲师是根据企业培训组织体系建设需要和任职条件,承担企业内部培训课程讲授、实践指导等任务的在职员工。其任职条件一般应具备: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和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高度认同企业文化,有责任心,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有较强的专业领域工作技能和经验;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好;自愿担任内部讲师工作等。
2.内部讲师选拔程序。内部讲师选拔一般应经过三个环节:首先,提出需求计划。根据培训项目要求,提出内部讲师需求计划;其次,候选人推荐。可以是部门主管推荐,也可以是自我推荐,企业应鼓励员工自愿担任内部讲师,充分发挥个人知识、技术专长,为企业员工培训献力;最后,评审与聘任。企业大学应组成评审小组,对拟担任内部讲师的人员进行评审,经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企业领导批准,由企业大学颁发聘书。
3.内部讲师队伍培养。企业内部讲师具有一定的变动性,缺乏系统的教学基础和技能,因此内部讲师队伍的培养包括质的提高和量的补充。内部讲师队伍培养应做到制度化,包括明确内部讲师职责、完善内部讲师考核体系和加强内部讲师培训等。
五、培训机制
1.合理定位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服务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为宗旨,专门负责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企业大学必须具有双重职能:一是管理职能。即全面负责整个企业集团员工培训工作,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组织、资源统筹和协调、对企业内部各单位培训活动检查督促等;一是服务职能。即在培训项目、讲师、课程与教材、资源保障等方面为各单位组织的培训提供服务,对各单位培训活动给与指导等。
2.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企业大学一切活动必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必须把企业员工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企业大学活动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在绩效评估、人才招聘及员工激励等方面。
3.建立企业内部三级培训体系。即以企业大学为主导,以关乎企业发展全局的培训项目为内容的宏观层级培训,并负责对部门、单位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服务;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等子系统为主体,以业务需要为内容的中观层级培训;以班组、车间为单位,以岗位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技能为内容,突出解决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微观层级培训。
六、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持续改进”,这是ISO质量管理原则体现。企业大学的办学宗旨在于服务企业战略发展,企业培训工作只有不断地持续改进,才能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企业大学为什么存在和发展的真谛。
1.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企业大学培训评估体系应围绕培训质量和效果建立,由三个子体系构成:一是受顺者个体评估。主要是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的评估,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以检测受训者培训学习效果;二是培训组织工作评估。包括组织过程评估、培训项目有效性评估、培训教学评估等,以检测培训活动的组织效能;三是各单位培训工作评估。这是企业大学履行管理职能的体现,通过评估督促各单位积极有效的开展业务培训。
[关键词]高职会计;会计教学;综合能力;“互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6.01.162
1 引 言
“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各领域的变迁,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也需要考虑当前“互联网+”因素做出适当的改革,更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工作发展需求。会计课程教学旨在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会计专业类人才的教育,基于灵活就业的现代企业一线应用型财会技能人才。
高职会计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社会能力、会计方法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指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能力、执行力、社会责任感等;会计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会计实际业务问题的综合分析解决能力,会计全局统筹能力和会计系统决策能力;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管理决策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会计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实用性,从会计课程教育发展历程看,先后经历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历程,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实用型人才需求,缓解了我国会计人才紧缺问题。然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不能再延续传统流水作业教学现状,应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进行适当改革,注重会计人才实效性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 重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包括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和会计职业实训模块。
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初级会计培训课程和高级会计培训课程三层级。其中,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基础课程,属于会计基本能力培训课程。会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基础会计实务》《公司经营管理》等入门课程,帮助学生知晓公司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熟悉会计工作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掌握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学生奠定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利于学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培训课程中设置会计岗位培训课程,包括《出纳实务》《资产会计》《纳税会计》《费用会计》《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会计核算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技能;同时,设置会计选修课程和实际操作课程,培养学生会计方法能力。在此阶段,还可以设置不同行业会计课程,如《服务业会计》《房地产会计》《金融会计》《商业会计》等,以及和会计工作岗位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经英语》《电子商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文书写作》等,内化学生会计知识,扩展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升学生会计工作适应度,满足会计工作行业转换需求,继续学生会计学习能力;高级会计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力,主要设置《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实务》《企业现场实训》等,进一步训练学生会计系统思维,迁移学生会计习得知识,获得会计综合能力。
会计职业实训模块重构以会计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双轨训练线,基于校内会计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在会计职业实训模块构建中,应结合会计职业培训课程包三层级设置不同层级的会计操作实训模块,如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会计核算工作基本能力、出纳岗位实训、会计岗位实训、财务软件应用实训、电子商务训练、办公自动化操作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最后,学生以顶岗实习身份参与企业现场会计实习,训练学生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做好会计实习心理准备和职业准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课改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遵循“简单-复杂”原则,采用三层次“会计基本技能-工作项目训练-产学研”会计教学模式,结合各层次教学目标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3.1 “教学做”一体化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基于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及会计工作实践性的特点,训练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采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具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模式。
第一,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要求。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导入阶段,教师结合会计工作要求,为学生说明会计工作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要求。在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导入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会计真实项目工作,并由教师分析会计真实项目工作基本知识点。
第二,学生明确会计工作任务完成步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会计真实工作项目进行完整演示,学生在认真观察的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掌握基本会计工作任务完成步骤,最后可以亲自完成会计工作项目任务。
第三,学生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后,教师予以适当指导修正。在学生亲自完成会计工作项目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适当修正,进一步强化学生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灵活创新会计能力。最后,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完成会计真实工作项目进行全面评价,总结学生会计真实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3.2 “六步法”工作项目训练会计教学模式
第二层次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基于会计实际工作项目设计的,由学生自行设计会计工作项目,并独立完成和实施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
第一,收集资料。学生结合会计工作项目内容和任务要求,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查询会计工作项目相关信息资料。
第二,制定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学生收集会计工作项目资料后,将会计工作项目资料进行整合梳理,结合会计工作项目任务要求,将会计工作项目内容划分为不同会计工作项目内容,确定子会计工作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完成节点,具体细化后的会计工作项目任务及相应考核标准。
第三,确定会计工作子项目完成方案。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学生共同参与会计工作项目的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解答问题,确保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四,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在确定会计工作项目方案后,由学生具体实施和执行会计工作项目计划和方案,教师则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引导、协调、规范学生会计职业素养,提高学生会计综合能力。
第五,检验会计工作项目实施效果。学生具体实施会计工作项目,并结合会计专业知识检验会计工作项目实施是否符合会计工作项目任务要求。
第六,评价会计工作项目。学生完成会计工作项目后,进行自我检验,提交会计工作项目完成成果,并对会计工作项目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进行总结点评,听取学生学习反馈。高职会计课程执行“六步法”会计工作项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3.3 “产学研”会计综合训练教学模式
第三层次高职会计课程教学结合会计课程特点,实施产学研会计综合训练教学模式。由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会计课程中需要解决的会计问题,并制定明确的会计工作考核标准,真正践行会计综合训练产学研一体化训练。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构建会计工作小组,让学生参与会计问题的真实情景研究,参与教师会计科研课题,并参加会计相关技能大赛。
4 高职会计课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4.1 做好会计教学准备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尊重学生个性,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化了解。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具体调查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家庭背景、职业目标、教育经历等,同时设计会计工作项目或活动,和学生展开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对会计工作项目或问题的观点看法,加深对学生会计学习的全方位了解,做好会计教学准备。
4.2 转变会计教学理念
高职会计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传统会计教学有很大差异,传统会计教学抑或注重会计理论知识讲授,抑或注重会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与学的学,忽视了会计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高职教师应转变会计教学理念,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中心,注重“会计基本技能-工作项目训练-产学研”会计综合能力培养,应用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唤醒学生会计学习兴趣,训练学生会计实践能力,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主线,实行会计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双轨教学制,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践行会计教师灵活创新教学理念。
4.3 加强会计师资力量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需要加强会计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才标准,建设“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加强会计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培训和实践技能、经验的积累,倡导会计教师到企业定岗工作,积累一线工作实践经验。此外,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也可以外聘企业专业人员担任教学导师,并给予会计专业教师以适当的指导,全面提高会计教师教学能力。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支持,要基于校企合作视角,建设校外会计实训基地,结合会计课程特点、区域经济特色、企业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在学校、企业、社会之间搭建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培养教师和学生会计岗位技能,锻炼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会计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志容,会计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2]赵建群,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本文作者:徐小勇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
2011年11月参加了香港职业训练局轨道交通专业师资培训班的学习,系统学习了香港职业资历架构的设置意义、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能力单元的评价方法。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正在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的主要步骤是: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框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虽然企业介入,弥补了职业院校教师对工作过程不熟悉的弊端,但是,仍然受企业规模、企业参与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香港职业资历架构,要求由政府制定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在同一个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如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按照香港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分析能力,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能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在这方面的思考,结合香港的学结如下。
一、香港职业资历架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香港已经推行资历构架的行业有机电业、物业管理业、物流业、信息科技及通讯业、制造科技业等17个行业,已涵盖43%的劳动人口。设立资历构架的目的,是让社会上有多元化的资历,不只以学历为依据,鼓励市民自我增值,以维持竞争力,实现终身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个人就业能力和技能,提高香港市民整体素质。资历框架分为七级,从职业及持续教育上对应初级工、熟练工、技工、技术员、技师、工程师、技术总监。香港资历构架、行业《能力标准说明》的形成有严格的程序,由香港政府制定,面向全港推广。香港资历架构、行业《能力标准说明》,属于行业标准。资历构架形成的过程是:行业咨询、成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制订行业《能力标准说明》、业界咨询、将《能力标准说明》推广给培训市场。企业参考《能力标准说明》设计企业内部培训课程,社会培训机构开办以《能力标准说明》为本的培训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相同专业的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沟通很少,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同一个行业、具有相同专业的不同学校,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相同;其二,各校自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具有权威性;其三,社会或企业没有评价标准,学校培养的学生,学校考核后进入社会,没有社会权威机构对学校的考核进行评审,导致学生到企业后,职业能力得不到认可。鉴于香港资历架构的成功经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行业,制定行业人才培训方案、师资要求及实训条件,作为标准成为职业院校执行的依据。职业院校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条件完善和人才培训方案的执行上,想方设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全国相同专业执行一个权威的人才培训方案,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香港资历架构中的《能力标准说明》是行业标准,政府所属职业学校、私营培训机构、企业内部以《能力标准说明》设计的培训课程,必须提交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进行课程评审,评审通过才能进行培训(有自我评审能力的院校开办的课程除外)。在香港,进行人才招聘时,用人公司会优先考虑有资历架构认可资历的求职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时,课程的开发虽然校企合作,但是缺乏权威机构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评估,课程体系随着设计者认识的变化被经常调整,随意调整课程或课程内容,不够严肃。在目前高职院校运用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各校开发的课程体系进行评审,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少走弯路。
二、香港行业《能力标准说明》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香港行业《能力标准说明》是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能力标准说明》编制小组由十四位成员组成,分别代表工会、商会及专业团体。一个行业的《能力标准说明》撰写流程包括六个过程,历时大约20个月的时间,分为五个阶段。行业《能力标准说明》由细化的能力单元组成,例如,香港铁路电机工程《能力标准说明》由250个能力单元组成。能力单元的内涵包括:掌握知识和信息所需的认知能力,完成作业所需的实操能力,自主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力标准说明》与资历架构级别一样,也对应七个等级,由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由操作能力到管理能力,能力发展过程清晰,便于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对应不同的能力级别,制订培训课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行业能力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2007年7月国家已经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涉及职业要求的文本。《国家职业标准》与香港行业《能力标准说明》不同,既包括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又对岗位所具有的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了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前,应该深入企业岗实际,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对能力进行细化,进一步分析岗位应该具有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单元。能力单元的划分按照香港《能力标准说明》的思路,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由操作能力到管理能力。能力单元划分得越细,开发的课程越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后,确定课程标准时,可以按照香港资历构架及《能力标准说明》中职业的等级安排课程内容。在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后,学校、学生、企业都明确学生达到的职业等级,学生到企业后,明确自身职业发展规律,有利于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也有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
三、香港能力单元评价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香港行业《能力标准说明》由细化的能力单元组成,能力单元要求尽可能的具体、清晰、可量化、客观、可演示。对能力单元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价,基于能力单元分析。能力单元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能力和评价。能力是最重要的内容,书写的最详细,列举能力单元应具备的能力,对每个能力要进行表现要求。评价指引,是对能力单元的综合要求,这也是最终对学生能力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内容。能力单元由若干细化的能力组成,最终考核是对细化的能力的综合考核。香港能力单元评价非常具体,涉及的理论很少,主要评价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仪器,进行安装及操作,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做”、“怎么做更好”。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过程考核,方法是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视考核的过程而忽视了考核的能力。能力非常具体、可操作,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学生掌握的能力是客观的、可演示的。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不看重考核的过程,而看重的是是否掌握了操作设备、办理作业的程序。这种评价方式,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上具有借鉴作用。
四、结束语
香港资历构架,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不论学生或市民自身能力如何,都能在资历框架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进行培训、就业。资历框架的政府行为,在全港统一标准模式,香港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以《能力标准说明》为基础,根据培训对象开发培训课程。能力单元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细化能力掌握的考核方式对高职院校制订行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能力 三坐标测量 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90-01
随着苏州地区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伴随着众多制造业如汽车、机床及模具工业的涌现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加工设备提高功效、自动化更强的基础上,要求计量检测手段更加高速化、柔性化、精密化,而固定的、专用的、手动的普通计量工具大大限制了大批量制造和复杂零件加工业的发展,而平板加高度尺加卡尺的检验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现代柔性制造和更多复杂形状工件测量的需要,因而三坐标测量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对苏州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培养苏州地方企业需要的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型专门人才也是极其迫切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培训课程是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
1 课程定位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三坐标测量方向专业,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了解三坐标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PC-DMIS软件及操作三坐标量机进行产品检测、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企业生产、质量检测部门的三坐标测量员、三坐标测量机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该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以《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学生后续学习《机械产品质量检测》等课程提供支撑。
2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是依据“三坐标检测技术”工作项目及其职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思瑞企业为代表的行业专家对三坐标测量技术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以企业三坐标测量员、三坐标测量机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检测岗位的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以产品三坐标检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该课程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产品三坐标检测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三坐标检测理论知识,发展三坐标检测的职业能力。该课程与思瑞企业校企合作共建,结合思瑞检测培训部门对客户培训三坐标检测技术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学生以模拟三坐标检测技术员的岗位角色进行学习,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训练,通过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零件检测前准备、基本元素的手动和自动测量、检测数据处理、CAD模型导入的测量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合理选用、操作、维护和保养三坐标测量机,能根据零件图纸检测要求设计合理的零件检测方案,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编制检测程序、处理检测数据,会对检测报告进行正确分析。教学中还将融合相关三坐标检测职业工作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素质教育。
3 课程目标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会合理选用三坐标测量机型号,能熟练操作三坐标测量机,能合理维护和保养三坐标测量机。能根据企业实际案例的零件图纸检测要求设计合理的零件检测方案,能根据零件特征合理选择零件的装夹工具及装夹方式,能运用探测系统的理论知识合理选用零件检测用测针测座,能熟练安装及正确校对测针测座。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编制零件三坐标检测程序,能手动和自动测量零件特征元素,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处理零件检测数据,并正确输出三坐标检测报告,并会对正确分析零件的检测报告,会撰写零件检测分析报告。
4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是与思瑞企业校企合作共建,结合思瑞检测培训部门对客户培训三坐标检测技术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该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是根据三坐标检测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的,如表1。
5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职业导向校企协同”,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该课程充分利用该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依据“三坐标检测技术”工作项目及其职业能力,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课程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图纸、各类国家(国际)标准、三坐标测量机说明书。
6 结语
学院与思瑞公司协同共建三坐标测量实训基地,根据三坐标测量员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的“思瑞三坐标订单班”开设了三坐标测量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并在实际的学生及企业人员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培训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职业导向校企协同”,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举,突出职业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培训 适应性 有效性 职业培训包
[作者简介]李茹(1961-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139,项目主持人:李茹)和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项目“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效能研究”(项目编号:VE3013,项目主持人:李茹)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68-02
一、社会培训的现状
目前社会培训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全国已拥有大量的民办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以及技工学校等机构,此外还有很多集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一体化服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高职院校带着天然的品牌优势,也积极投入了到这一市场。就天津来说,以天津职业院校和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主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社会培训工作,密切结合社会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实际需要,培养了大量的有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技能型人才,既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技能型人才,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为促进天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从近几年天津市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缺工企业紧缺人才职业培训和培训跟踪分析来看,培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岗位工作需求有偏离
一直以来,1992年和1999年以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及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我国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各省市、各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状况不均衡,经济发达省市、地区职业标准基点较高,水准要求有其特殊性,不仅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存有落差,各发达城市工业也存在区域差别,而我国《国家职业标准》是基于全国经济均衡水平和状况制定,其内容(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术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等)不可能完全与各地区工业产业实际相对应。就天津来说,天津市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城市,许多职业(工种)的现行国家职业标准远不能满足天津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能力要求水准偏低,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落后于天津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职业培训内容远离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以致社会培训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存有偏离,培训项目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紧密对接,进而造成培训质量跟不上,培训资源和培训投入的浪费。
(二)培训项目没有选择性,按岗位工作的个性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各职业(工种)对应多种岗位(岗位群)工作,职业培训实行的是按职业等级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受训者要从事这个职业,无论是哪个岗位都要接受规定的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接受规定的考核内容。就受训者本人可能从事此职业领域中某个或某几个岗位工作,他希望接受本职业本岗位的职业培训,以提升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但目前职业培训项目没有个性选择的灵活性,按职业岗位培训的个性需求难以满足,以致出现受训者接受正规的培训,取得正当渠道的职业资格证书,还不能上岗的弊端,同时也造成培训成本的浪费。
(三)培训过程缺乏规范标准和规范管理
目前职业培训实行的是结果管理。培训学校一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自行准备培训内容进行培训,以鉴定考核作为培训最终结果的考证。但其培训教育过程如何,是否偏离过培训策划方案,均没有相应的监控和规范。培训质量受自身培训条件和教师水平能力影响较大,不同学校之间培训质量差异也较大,由偏离培训策划方案引起的一系列培训质量问题等难以掌控,出现的问题难以发现、反馈和纠正。培训过程没有规范标准和规范管理机制,也是制约着培训水平和效果的提升,出现培训市场混乱的客观因素。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达到高质量培训和高质量就业要求,当前潜心研究职业培训针对性、适应性提升问题意义重大。
二、提升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的概念
1.社会培训。培训通常是指培训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一定的形式,将知识和技能或其他信息传授给特定对象,提高他们技能和能力的活动。所谓社会培训是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利用学校或社会资源面向社会人员的培训。如职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活动。
职业培训是社会培训的一种形式,它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培训对象)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其含义:(1)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活动;(2)是一种以直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特定需要为目的的定向性培训;(3)它通常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
2.社会培训效能。效能释义为功效、效果,指目标的达成程度,着重质量层面,强调效果。所谓社会培训效能是指社会培训活动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具体为向社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数量、质量、效果、影响、能力、公众满意度等多方面的要求。社会培训效能理念内涵是: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把培训功效作为追求目标,以服务能力为保证,全面优化培训服务效果。
3.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生物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或相适应能力。社会培训适应性强调的是培训环境(包括资源、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等)与培训对象相适应性。有效性是指完成的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社会培训有效性强调的是培训活动达到预期成果或目的的程度。
(二)提升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策略和方法
无论从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基本内涵出发,还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把握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培训项目设计(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资源等方面)与培训对象之间的融合度及相适应程度,关注培训项目实施达到增值变化程度及培训目标实现程度。其提升策略可从如下几点考虑:
1.坚持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相一致。此策略就是针对培训目标所确立的方向来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项目。如维修电工中级资格培训,其目标是学习者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中级职业资格相关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水平,能从事岗位工作,以此为目的开发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
策略实施方法:一是确立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的前提,对培训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需求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发展需求两个层面。在企业层面上,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着眼,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培训需求的要求,研究企业的经济基础对培训需求的制约,研究企业的人才结构对培训需求的影响,从而使职业培训工作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必须深入到社会、培训企业直接了解、调查,进而明确培训目的,确立培训目标。二是构建课程设计思路。培训课程设计要体现项目化培训特色,由真实的生产项目导入学习和训练内容,从“用”入手“学”,强化技能操作,使学习内容与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培训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化培训特色,营造具有企业氛围的训练环境,学习训练中体现职业属性,训练过程视为生产过程,培训过程视为能力提升过程。培训课程设计要体现模块化(菜单式)培训特色,方便不同层次人员和从事本职业不同岗位人员选择适宜的模块或学习单元。三是开发培训项目。培训项目开发就是要是保证内容与标准对接,考核与目标对接。培训项目开发任务之一是依据岗位职责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全部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等设计培训内容,开发培训课程。其标准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任务之二是依据职业标准等级要求确立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标准,保证其客观、公平、公正,其标准是考核结果与培训目标紧密对接。
2.把握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案相适应。此策略就是针对培训对象设计培训方案,即以培训对象为中心,针对培训对象不同来源,不同基础状况和就业、从业岗位需求特点,以及技能认知、形成的规律设计培训方案的策略。
策略实施方法:其一是分析培训对象。同样的培训目标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其培训方案有所不同。全面认识、了解培训对象,掌握培训对象基本信息,是构建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基础。培训体系形似培训菜单,按不同层次培训对象分类,建立菜系口味,再按照各类培训对象的“口味”设菜、拼菜。其二是开发培训课程体系。培训体系搭建要遵循技能认知、形成的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开发培训框架。开发任务一是为一般培训对象按浅显任务系列、复杂任务系列、综合任务系列设计实训模块,以适应一般受训对象“点菜”。二是按岗位(岗位群)工作系列设计实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受训对象 “拼菜”。三是针对职场动态变化按特殊任务系列设计实训模块,以满足特殊需要设 “招牌菜” 。此外对各系列培训 “菜谱”所需的培训环境、师资设备条件及培训要求做明确规定。其三是确立培训方法。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要达到培训目的,必须选用正确的方法,要认识差异、重视差异、做到从实际出发,有所区别,有的放矢,这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培训方法的确定主要考虑员工自身特点,考虑员工兴趣、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需求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对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培训对象确立不同的培训方法,供其选择。如:面授课程、网络课程、录像课程、自修课程、入户授课等。
3.保证培训资源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此策略就是完善能保证培训目标顺利实现,培训项目可靠实施的资源。包含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学员的学习资源,服务于培训组织者的管理资源,并保证这些资源能够满足系统教学、系统学习和系统管理,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可靠性的使用价值。
策略实施方法:其一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财力、物力、人力和环境资源优势,多方投入,多方合作,多方协调,整合利用已有资源。其二是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资源库。其三是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教材。
三、以“融合度与适应度”理论引导“职业培训包”开发
针对培训教育出现的问题,天津市从去年开始推进“职业培训包”的开发。本人作为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领导小组成员直接参与项目开发的顶层设计和开发指导,创新性地提出“职业培训包”框架体系,并以“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提升策略” 理论研究引导“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选择天津职业大学培训包试点项目中先行先试。
天津市“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某一职业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它以职业冠名,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分包,每个培训包由标准包、指南包、资源包三部分组成,将培训标准规范、培训操作指导、培训使用资源集中打包、捆绑包装,形成职业培训实施的纲领性和技术性文件,搭建学员即时学习训练的平台。
“职业培训包”,框架别关注培训项目设计(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资源等方面)与培训对象之间的融合度及相适应程度。它依据“标准包”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师资队伍、设备与环境、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拟解决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紧密对接问题,其本身已将过去的培训结果管理提升为过程管理,无论哪个学校、哪个教师都必须按照标准包进行培训和考核,实现对培训过程各环节的规范监控;它还依据“指南包”将以职业等级进行系统培训的模式转变为单元培训模式,即把职业等级培训内容拆分为若干个培训单元,紧密结合岗位工作任务,按培训单元设置培训内容,建立柔性化、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形成职业培训超市,方便培训对象根据自身需要到培训超市选择培训模块。同时也为培训教师、培训机构、相关人员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拟解决职业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它还依据“资源包”跟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设有版本升级,根据职业发展情况,定期调整更新“职业培训包”的内容,以保障职业培训的可持续性、技术应用的先进性。
四、小结
培训包先行先试的结果证明社会培训适应性、有效性策略和方法研究,已对“职业培训包”开发产生指导作用。目前“职业培训包”对培训水平的提升作用已初显成效,相信经过更多的研究和尝试,“职业培训包”这样的解决方案一定能大大地提升社会培训的效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曙光.高职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开展社会培训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姜雪.整合国际社会培训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培训体系[J].成人教育,2010(5).
[3]罗玲,周望高.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探讨[J].教育,2010(12).
[4]李茹.“职业培训包”功能分析与基本框架搭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
[5]王松壮,曲京民.关于开展社会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从满足企业经营需要的角度讲,企业培训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目的:
长期目的,即满足企业长期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
年度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年度经营对财务管理需要而采取的培训活动;
再次是职位目的,管理培训是为了满足员工能高水平完成本职工作需要对职位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经验而采取的培训活动;
最后是个人目的,公司培训是为了满足员工达成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而由企业提供的企业培训。
因此,企业在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就必须根据这四个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策划,公司内训其具体步骤为:
最重要的一步:向财务咨询公司或财务培训公司进行财务咨询,咨询公司进行需求调查,即根据培训的不同目的,展开培训需求调查。
对于企业内训计划,需向总经理一级的领导进行咨询,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确定相应的培训管理目标。
对于满足年度经营计划需要的项目,要向各部门调查,以面谈和分析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方式,确定各部门通过培训来配合和推动的项目。
对于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的项目,要向各级企业管理者和他的下级进行调查,以分析绩效评估表、进行技能项目需求调查表、重点人群的抽样面谈的方式,确定员工岗位技能差距和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
对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的培训项目,需向员工及其管理者调查,培训主管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表、管理者与下级面谈结果的方式,确定培训方式。
在根据需求来进行调查后,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步骤:
分析数据
总结差距和根源-也就是明确组织能力、员工素质技能与业务目标要求的差距;明确差距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明确通过财务管理培训可以解决的差距及培训解决办法。
制定培训解决方案
步骤如下:
明确方案涉及的培训项目;
评估现有的培训资源;
人手、资金、课目、财务培训讲师等(在财务咨询公司聘请优秀的财务咨询专家或财务顾问至关重要);
确定培训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确定培训工作的重点;
一、培训体系建设必要性
学校情况分析:伴随着教师交流,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及职称比例有了很大变化。目前我校一线教师共计64人,其中35岁以下的54人,占全体教师的84.4%,这54人中,新上岗教师19人,工作满两年的 8人,工作3-5年的18人;从职称看:全校高级职称13人(语文3人,数学2人)。从中我们看出黄河路一小拥有一支非常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为了使这批充满热情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我们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丰富教师内涵的教师培训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们发放了《黄河路第一小学教师培训调查问卷》,经过梳理发现:75%的教师有非常强烈参加培训需求,62.5 %的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技能的培训,78.2%的教师需要教学方法指导的培训,70%以上的教师需要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估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的培训。
二、培训体系具体实施
(一)成立培训体系领导小组 制定培训制度
为了克服培训的随意性,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二)具体实施以及形式
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多,本着实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们开展了多层,多方位的培训: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形式与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教学示范相结合;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培训课程体系化
从教师成长动态的轨迹来开发、设置培训课程,主要分为四级课程:新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基础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学科能力培训课程,教师提升培训课程。
(一)新教师培训
每年新招聘上岗的教师实施的培训(包括新交流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含:学校简介、(含班子介绍)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发展前景介绍。采用集中学习的形式进行。时间放在新上岗教师报到一周内进行。
实行师徒结对,我们对每位新教师配备1─2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进行“知、能、操、行”的传、帮、带。
根据所任教学科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如:小范围内班主任工作交流、重点学习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和外来务工家长进行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等。让家长感觉孩子在黄一是幸福的,家长是放心的。再如学期中的教学常规、期末的复习指导等等。
(二)基础岗位培训课程
1.师德师风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金水区教师十不准》、时事政治、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要求。引导教师在追求和享受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好职责和义务。加强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真正做到“ 一言一行为人师表,一举一动堪称楷模 ”。
2.新课程理念培训。开展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
3.教师读书培训。读书也是一种培训方式。学校每年的教师节都免费为教师赠送教育教学类书籍,供老师们阅读,并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分享读书感受 、交流学习体会。
(三)学科能力培训课程
教学常规培训:包括怎样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怎样批改作业等等。教材教法培训、教科研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等
(四)提升培训课程
1.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指3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他们是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在培训中,我校仍将以“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将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2.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指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一是以科研为先导,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寻找研究专题,二是以能力为关键。我们主要抓了掌握教材的能力、驾驭大纲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开拓思路,接受教育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求做到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要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一批教师脱颖而出。
3.教研组长培训。教研组长是在学校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直接领导下的年级学科负责人,负责年级的学科教学与教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一定能够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因此我们定期对教研组长的进行培训。
以上是我校教师培训的基本课程。每年根据教体局的中心工作安排和学校以及教师的实际,会创造性的设置一些课程:如怎样撰写课程纲要、导学案的撰写、怎样进行作业备案制、带着语文意识教语文、贫困生的指导、怎样和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进行交流等等,这些课程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高专业素养。
四、培训体系化评估
为保证培训实施后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发现优缺点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教导处将视需要对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评估因素从教师接受知识情况、能否将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培训课程设置、主讲授课风格等方面进行。
1.评估主要是考核教师对培训主讲的看法,培训内容是否合适等。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
2.检查教师通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
3.“心得报告评选”:将优秀的教师“培训心得报告”在教师会进行交流。
4.教师通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实效。
五、培训体系化资源管理
关键词:装饰施工员;岗前培训;课程体系;研究
伴随这时展的脚步,人们对装饰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应该注重装饰施工人员能力的培养。装饰施工员一般都是经过一定培训之后才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培训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就可能造成培训人员找不到工作或者装饰施工不专业,这样不仅让施工人员让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也不利于装饰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保证装饰施工人员可以做到专业的进行施工,应该有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
一.岗前培训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熟练地掌握装饰基础技能
装饰施工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基本技能,可以正确的做到施工材料的使用、施工流程的规范以及真确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装饰施工的质量,满足人们对装饰的要求。装饰施工时经常会遇到这种那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装欢施工员应该做到灵活的处理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具备专业的素质。在对建筑进行施工有时会遇到电路、水管等的问题,应该考虑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岗前培训的课程对培训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时也应该注重知识的运用,可以让培训进行实践一下,或者出一些在装饰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培训人员解决,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培训人员对装饰技能的掌握。
(二)注重培训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
装饰培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培训人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课程的主要服务对象。装饰施工员在装饰施工工作时得有一个规范的流程,这就要求施工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培训课程的设计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装饰施工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装饰施工的合理性,确保装饰装修的质量。
(三)合理的实践课程
装饰施工员培训课程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实践的重要性,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的让培训人员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会给培训人员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培训人员可以更加了解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施工时用电、用水的问题以及对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这样培训人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可能避免失误的发生,做到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实践课程的安排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可以很快的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做到让培训人员进行随时的训练,这样的培训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为了更好的促进装饰施工人员的学习,应该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这样的装饰装修培训课程体系才会更加完善。
二.培训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做好培训信息的反馈
为了更好的做好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对培训人员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了解到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培训课程体系的完善。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学员进行一定的检测,这样可以做到学员更加努力的学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对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争取做到培训出高素质的装饰人员。
(二)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装饰工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更够做到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对培训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装饰培训的课程如果固定不变,就不可能培训出全面的人才,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有许多的新型的装饰施工材料被研发出来,也逐渐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培训课程应该做到掌握最新的专业信息,紧随时代的发展,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装饰培训课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对装饰施工员教育的要求,可以加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培训课堂上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进入施工现场,现场体验施工过程;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企业加入到教学中。这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理论教学走向施工现场实践教学。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装饰施工员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应该对培训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装饰施工员应该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装饰施工员也应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宙川.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09(07).
[2] 孟卫东.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N].光明日报.2007.
[3] 孙亚峰,陈杰.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4] 孙艳,乔峰.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5] 张春华.建筑装饰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4(04)
哈尔滨华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进行积极调整时,充分结合了地方经济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注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层次的高端性。在这样的培养目标驱动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要途径与根本保障。
一、用“双因理论”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因需施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注重
随着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的逐步深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考勤与招聘层面上,而是不断深入细化,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及难度,更加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定岗定编等职能工作。这就说明企业已有意识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的时候注重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的培养。
2.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注重
我们在进行本科教学时,应该借鉴一下研究生教学的模式,根据本人的意愿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进行分类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就业取向学生所需的知识结构特点,配备相应的教学条件,设置多种学分累积的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与此同时,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及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挖掘学生的自身兴趣与潜力。
二、“三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民办高校的顺利转型,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要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而改变。
1.实训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
哈尔滨华德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设置课程,并依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强调理论扎实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45%。
人力资源管理有六大模块,而在职场中的人力资源部门通常设置招聘与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发展与企业文化管理,绩效考评管理四个专员岗位。所以我们在实训课程设置的时候,可按照企业实际操作中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课程内容设计的质量与高度,不要只停留在基础的层面,要实时调整,构建环环相扣的阶梯式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得到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2.理论课程与项目导向对接
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更是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去学习的模式,首先将课程体系中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教师围绕着项目开展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以哈尔滨华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员工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可以按照培训管理流程将这门课程分为四个大模块,即四个大项目,依次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而在这四个大项目中,每一个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操作中的工作细项细分为几个小项目。培训需求分析细分为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与人员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分为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者与受训者选择、课程开发、单节课设计与培训的方法与技术五个项目;培训项目实施这个项目主要从培训课程讲授这个角度讲授一些培训项目控制的方法;培训效果评估细分分为评估模型介绍及评估方案设计。
这样这门课程可以分解成四个大项目,11个小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分解,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自导自演的状况,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必要的时候进行相关指导与引导,保证项目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3.实验课程与任务驱动对接
县级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播下知识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未来
回顾两天的培训学习,感想颇多,收获颇大。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培训紧紧围绕教育部“国培计划”工作精神,结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管理工作者实际,通过对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培计划”全面落实的深刻解读,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全面树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培训模式、打造培训名师、提高培训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全新的丰富了自己。
二是培训课程设计科学。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根本途径,北京教育学院在广泛调查了解培训管理者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从综合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区域规划工具开题,结合大量的教学案例,系统分析了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教师培训项目与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申报和教师培训绩效评估等工具的性质、方法、特点,使大家对教师培训的项目规划到实施评估有了更加规范、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还专门安排了骨干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培训、课例研究、项目学习模式等专题培训,内容丰富,颇有感悟。
三是培训教师尽职尽责。这次培训使我们学到了我们不曾懂得的东西,担任培训任务的院长、教授更直接帮我们架起了掌握知识的桥梁。李方院长通俗易懂,亲切感人的语言给我们打开了项目管理与区域性大规模教师培训方案设计的大门;余教授的教师培训5个里程碑与10个核心问题,帮我们理清了完成教师培训项目的新思路、新方法;李晶教授以身体健康、教学设计、买菜为维度的形象案例,分别阐述了教师学习需求调查与评估的重要性。钟祖荣教授讲课的交流互动,充分展示了北京教育学院强有力的培训者团队,使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四是培训学员收获丰硕。在业务知识上,对培训政策、培训理论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把握,对教学培训的多种模式和方法有了直观的体验,对北京市培训工作的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对下一步工作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引发了大家多方位、深层的思考,激发了大家拼搏创新的热情。在培训工作上通过学习交流,分享经验,取长补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经验,受益匪浅。在同行破冰交友上,2天虽然短暂,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在今后继续靠事业凝聚人,用真心灌溉人,携手共进,共创我国继续教育之未来。
从基础阶段早期开始培养外语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无论对这个任务的目的与效果在现时有多大的异议,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正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努力前行。我区的英语教师大多已从教十余年的时间,工作越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难免就越僵化、不灵活、少新鲜,也就越希望得到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培养与培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也是我们建构并实施培训课程的初衷。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成功有不足,有收获有反思,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科课程建构的思考。
1.对已实施的培训课程的思考
虽然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但真正理解培训和课程还是在完成这次培训之后。培训的过程既是对一线教师的一次专业引领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次专业提升,在具体实践中让自己的思路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1.1 对培训的理解。培训的目的就是使其成员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在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上有所变化,从而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英语教师培训就是在专业发展基础上,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教师个人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英语教师主动发展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研,在教学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一个过程。
1.2 对课程的理解。新时代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具备优秀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较高的教学技能,很强的科研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技能和小学英语知识体系有机结合,采取有效的方式组织小学英语的教与学的活动。那么我们所设计的课程就应该以此为目标,从宏观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的整体框架,从微观的角度来设计能将具体理念与具体实践有效结合的课程内容,以系列化的方式来尽量涵盖这些内容。
1.3 对首次培训的总结
1.3.1 有关培训内容:虽然在课程方案汇报时让领导感觉自己的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但是自己的初衷是想将每一个问题的培训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通俗的方式将理论与方法都传递给我们的一线教师。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全部采用了教师们都亲历的优秀课例和实际使用的教材内容为范例进行讲解,教师们都觉得听得明白,并能直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模仿运用,较有实效。
1.3.2 有关培训方式:我采用了三种方式,首先是自己全程站着上课,这个视角能更清晰地观察每位教师的听课状态,更利于自己与教师们的视线与情感交流,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辛苦付出,激发她们的教学同感;其次是设计了让本学期参加学科教研活动的教师介绍课例打磨实录和团队学习汇报的环节。课例打磨实录为这些优秀教师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延续她们的成功感,对其他教师也是一次真实的励志教育,而团队汇报则使每位教师都有任务,用任务驱动法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研究讨论;再次是设计了比较严格的评价制度,从出勤、发言到交流讨论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们能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交流,并积极汇报。用这些明暗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更佳的培训效果。
1.3.3 培训后反思:虽然此次培训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与赞扬,但在培训过程中还是觉得自己对有些问题的讲解不够清晰、深入,需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时间的掌控上欠缺经验,还缺少将问题系统化的能力,所以感觉呈现给教师的东西还不够立体,教师在一线遇到的问题是综合性的,而在培训中所学到的还是分散的点,如何在培训中跟教师一起将点穿成线再组成面,更有实效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是个新的课题。
2.对未来实施的培训课程的思考
2.1 明确自身水平实际,以专业理论书籍为指导。一个人能做什么取决于他已经做了什么和他想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决定了他的认知水平与经验,想要做什么决定了他的努力方向。我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阅读,用阅读来丰富提升自己的内涵,而且只有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培训课程才能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鲜活的、有着时代气息的、不断进发出创新理念的外部环境。
2.2 明确设定课程目标,以我区教师实际为基点。每一次培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一项对策应是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课程目标,就如同航船有了航灯,是保证课程培训顺利开展的必然条件。因此设定的阶段课程目标应该是与我区英语学科研修目标相一致,符合我区教师自身水平、能力现状实际的。
2.3 系统安排课程内容,以学科研修工作为支架。进行课程培训是要以问题入手,启发或传授给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从什么样的问题入手,什么样的问题是共性的,是阻碍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这都要从平时扎实的学科研修工作中去寻找。可以先设定课程总体框架,再按照主题在研修工作中积累问题,充实内容;也可以将学科研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系统分类,组成系列的培训课程,学科研修工作既是课程的支架,也是课程服务的对象。
2.4 探究培训课程的有效性,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对于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涵盖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和教师培训的效率两大方面。我们应当思考的最终目标不应当是在培训课程中提供给教师什么,而是教师通过培训课程改变了什么。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是自己的观念、能力、知识和技能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变了多少,而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小的物质投入,获得被培训教师的最大改变。我们的最终靶向目标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证明我们的培训课程最终是成功的。
希望自己的思考能积淀出思想,帮助我建构出丰富有效的学科培训课程,使船营的小学英语培训课程成为船营教研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使我的老师们能在课程培训中成长、成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晴.当前新课程教师培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7J〕.地理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