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微企业论文

小微企业论文

时间:2022-04-18 15:15:30

小微企业论文

第1篇

在分析小微企业信贷特点之前,笔者首先简析小微企业的特点。

1.特殊的地域和行业特征由于小微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其主要作用是补充大中型企业的空白市场或为其他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因此,其发展受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小微企业主要存在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能为小微企业的存在和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不高,在发展过程中波动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其他企业的冲击。

2.组织及管理特征小微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合伙,由于初始资本较少,绝大多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因此,大多数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科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微企业的信贷信用评价,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信贷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文化特征小微企业的领导一般追求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较高,对员工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因此,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较小,所雇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一般没有成型的企业文化。

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小微企业信贷特征:

1.小微企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额度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3%,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多13个百分点。

2.小微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相比较于商业银行的大型优质客户,小微企业贷款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但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要上浮15%-30%。

3.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高相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高;小微企业的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界限模糊,难以辨认;小微企业经营模式、财务报告不够规范;抵押物品价值不高,难以变现。因此,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虽取得较大进步,但仍具有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形成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制订了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但并未制订面向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状况较差,很难满足银行制订的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多数商业银行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认识停留在其财务状况上,由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或信用担保,所以看似公平的信用评价体系其实门槛甚高,甚至直接在审批阶段将小微企业拒之门外。

2.重偿债能力,轻现金流的分析现行的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指标多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偿还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而基本忽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但银行判断企业是否按时偿还贷款,主要根据企业未来的预期收入,而决定未来预期收入的正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用盈利状况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判断企业偿还能力时,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现阶段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考虑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3.照搬国外评价模型,适用度有限国外信贷的发展早于中国,其商业银行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国情,这些模型建立在相当发达或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已建立了信用档案记录,而我国的信用记录几乎处于空白,没有专业的信用数据库,难以查到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另外,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诸多法律政策和法规仍在制订过程之中。因此,完全照搬国外的信用评价模型,适用度有限。

4.忽略外表因素,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信用评价体系中,一般主要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财务指标,而忽略企业的外表因素,例如:小微企业的领导素质、人力资源状况、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等。另外,由于行业和地域的差异,各项财务指标的权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方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整体发展水平。

三、结论

第2篇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指出,小微企业是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企业、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总称。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解决居民就业、技术创新方面有重大作用,国家发改委及财政部也制订相关政策,例如免征小微企业3年的行政性收费,以鼓励小微企业的大力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数量约6062.38万,小微企业占90%以上。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截止2013年,小微企业贷款近13万亿元,占总体企业贷款的28%左右,但由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大,现阶段获得银行信贷仍较困难。本文结合笔者工作中的实践,根据信贷理论、融资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结合笔者所在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现状和特点,找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深入探讨信用评价体系的弊端与漏洞,并探索一系列解决方案,让小微企业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其巨大优势。

二、信贷风险简述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因为借款企业经营、宏观市场受到冲击、财务情况恶化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银行可能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出现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个从萌芽、发生、发展的渐变过程,由于企业无法按时按量偿还贷款,银行或存款人的预期利润和实际收益将产生较大程度的背离,使得银行蒙受损失。一般来说,信贷风险可分为市场性风险、非市场风险。市场性风险是由于市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或劳动力、生产技术、资源、原材料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借款人亏损或财务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银行产生损失;非市场性风险包含自然风险及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即不可抗力的地震、台风、暴雨等因素引起的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即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导致借款人经济状况滑坡,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损失,以至于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在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时,应主要防范不良信贷。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信贷手册中曾写道“即使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无法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可见,不良信贷对商业银行将会造成巨大损失,根据风险的等级,一般将银行信贷分为五类,即Pass、Specealmention、Substandardloans、Doubtfulloans、Lossloans,不良信贷一般集中在后两类,即损失性贷款和可疑性贷款。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违约所产生的风险,目前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总体风险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在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占银行总风险的60%,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分别约占20%,现阶段信用信贷管理模式已从个人审批向集体审批过渡,已由主观经验式的风险评估向现代信用风险评价方式转变。但由于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其信贷风险的特殊性,就目前整体来讲,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合理规避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服务好小微企业融资,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小微企业信贷特点

在分析小微企业信贷特点之前,笔者首先简析小微企业的特点。

1.特殊的地域和行业特征

由于小微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其主要作用是补充大行业研究中型企业的空白市场或为其他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因此,其发展受到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小微企业主要存在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能为小微企业的存在和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不高,在发展过程中波动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其他企业的冲击。

2.组织及管理特征

小微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多为个体经营或合伙,由于初始资本较少,绝大多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因此,大多数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科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微企业的信贷信用评价,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信贷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文化特征

小微企业的领导一般追求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较高,对员工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因此,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较小,所雇用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一般没有成型的企业文化。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小微企业信贷特征:1.小微企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额度呈逐年递增趋势。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3%,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多13个百分点。2.小微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相比较于商业银行的大型优质客户,小微企业贷款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但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要上浮15%-30%。

3.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较高

相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高;小微企业的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界限模糊,难以辨认;小微企业经营模式、财务报告不够规范;抵押物品价值不高,难以变现。因此,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虽取得较大进步,但仍具有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形成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制订了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但并未制订面向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状况较差,很难满足银行制订的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多数商业银行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认识停留在其财务状况上,由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或信用担保,所以看似公平的信用评价体系其实门槛甚高,甚至直接在审批阶段将小微企业拒之门外。

2.重偿债能力,轻现金流的分析

现行的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指标多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偿还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而基本忽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但银行判断企业是否按时偿还贷款,主要根据企业未来的预期收入,而决定未来预期收入的正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用盈利状况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判断企业偿还能力时,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现阶段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考虑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3.照搬国外评价模型,适用度有限

国外信贷的发展早于中国,其商业银行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国情,这些模型建立在相当发达或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已建立了信用档案记录,而我国的信用记录几乎处于空白,没有专业的信用数据库,难以查到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另外,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诸多法律政策和法规仍在制订过程之中。因此,完全照搬国外的信用评价模型,适用度有限。

4.忽略外表因素,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信用评价体系中,一般主要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财务指标,而忽略企业的外表因素,例如:小微企业的领导素质、人力资源状况、研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等。另外,由于行业和地域的差异,各项财务指标的权重也有所不同。因此,只有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方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整体发展水平。

五、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监管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分布较广,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这也使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再加之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风险管理十全薄弱。部分家族作坊式的企业更是缺陷有效的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一时发生事故,则会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确保小微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

1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小微企业普及存在着技术装备落后、人员不足、安全意识差的问题,这已成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目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部分小微企业责任人安全生产工作只落实在嘴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在安全生产上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生产重视度不够,不仅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而且在安全投入上较少,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人员,即使设置了,通常也是兼职或是由自己家人兼任,对于安全堆积、安全制度及安全常识缺乏了解,一旦发生风险,往往无所事从。

1.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小微企业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初期,生产设备往往购买大型企业淘汰下来的旧设备,而且很少进行技术设备更新,部分小微企业还采用“土法”进行生产,这都给企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之小微企业自身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在生产现场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及事故处理等方面存在着盲区。由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小微企业安全隐患问题十分突出。

1.3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弱化

一些小微企业存在于街道和村乡镇,但这些地方往往安全监管人员人数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乡镇来讲,安全监管存在着点多、面广、任务重的特点,同时还要应付各类检查,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管人员往往无力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执行力较差。由于基层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更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小微企业基本上属于安全监管的盲区,因此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安全监控之处,安全生产状况堪忧。

1.4安全生产基层执行力不足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很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标准存在“高大全”现象,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存在“重视大企业,忽视小企业”的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程度。

2做好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与社会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针对当前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对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微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装备及技术水平。这样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的保障小微企业生产的安全。

2.1加强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金,免费对企业员工进行强制性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立足于从业人员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编写一些一看就懂的教材;在考核过程中要重点对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

2.2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规范发展

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加以引导,可以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对符合环保、安全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指导与扶持;对小微企业要加大信贷、税收扶持力度,促使企业重视对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小微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2.3注重方法,推进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首先,明确责任。可以充分的结合本地和本行业的实际开发部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制定阶段化目标,并进一步落实好部门及乡镇的安全监管责任。其次,做好分类指导及典型引领工作。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规模来分类和分层次的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小微企业,则可以组织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更好的带动该地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后,还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对小微企业责任人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宣传的力度,及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动态信息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增强全社会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

2.4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设,落实安全监管责任,逐步将所有的小微企业纳入安全监管范围。同时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通过镇街安监站所的力量,利用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的创建,以企业自查、专项检查、聘请专家检查等形式,加大对小微企业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2.5提高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应深入考虑小微企业的现实情况,本着服务原则,多到小微企业进行走访,对小微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遇到的困难进行实际指导。小微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应避免“一刀切”,通过制定不同行业的操作指南、建立事故隐患共享平台等,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3结束语

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部门需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问题来安排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针对小微企业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及职业健康隐患排查等项工作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还要督促小微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实处,有效的防范隐患,确保小微企业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黑龙江省青年农场

参考文献:

[1]李雯,娄玉双,刘素霞.我国高危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9,1.

第4篇

1.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历史。

提供微小企业信贷业务最先始于格莱珉银行,也是现在专门从事小额贷款的专业银行。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一些贫困国家发放补贴性小额信贷,当然,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慈善赞助;70年代末,•尤努斯开始进行小额信贷的尝试,并于1983年创办了格莱珉银行,成功帮助了630万名贷款人解决资金困难;80年代初,一些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实施小额贷款项目,并创造了多种不同的信贷模式;9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成立,将小额信贷业务推向国际化。由于我国的金融信贷业务主要针对于大型企业,微小企业信贷业务起步较晚。2005年,由国家开发银行支持,首先在包商银行开展微小企业信贷项目,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正规金融机构实施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微贷业务;2007年底,微贷业务扩大到12家城市商业银行,覆盖全国各省的100个以上的城市。目前,我国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2.微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

第一,站在微小企业的角度来说:首先,微小企业基础性资料或档案信息不明确。微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应该以贷款申请人的正常商业经营所形成的真实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在此之前,信贷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在申请者的经营场所直接获得所需信息,计算他们的销售情况、存货水平等,根据借款人的实际财务状况分析其现金流和偿债能力,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贷款标准。但由于微小企业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导致其基础性资料的缺失和相关财务数据的不准确,这些因素给微小企业成功申请贷款形成巨大的阻碍。其次,微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资本实力弱。金融机构在为提供信贷业务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微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差,自有资产较少,缺乏金融机构可接受的抵押物,加上微小企业的社会信用口碑较差,因而难以进行有效融资。第二,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金融机构一般将目标投放在大客户上,微小企业虽然在市场上比较活跃,但由于其贷款数额小,贷款次数多,因而贷款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费用也比较高,据估计,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大约是大型企业的5倍,金融机构出于对其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愿为微小企业提供贷款。对于银行贷款来说,银行要承担巨大的贷款风险,尤其是国有银行,一旦微小企业出现信贷风险,国有银行就不得不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总的来说,考虑到潜在的信贷风险,金融机构不愿向微小企业提供贷款。

二、各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概述

早在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开始了加强微小企业金融服务这一战略性选择的尝试。近年来,工行稳步推进微小企业金融服务,并于此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3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户数约5万户以上,较2005年增加8900户;中小企业融资余额比2005年增加了3900亿元,达到14500亿元,超过全行贷款总体增幅水平。截至2007年3月末,在工行有融资余额的纯微小企业客户数量就有39683户,融资总额达2000多亿元。此外,工行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中小企业户数和贷款余额占比甚至超过三成。一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将信贷服务对象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但在2006年,建行小企业贷款增速达到26.4%,高于对公贷款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的贷款已经突破6000亿元,仅2006年前三个季度的贷款总额就已经突破了630亿元。截至2006年11月底,大部分的分行、总行均成立了小企业经营中心,大部分的分行建立了小企业中心,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中心经营中心,专门为小企业提供服务。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建行的主要客户,占全部信贷客户的85%以上。据2010年5月27日网易财经消息报道,中国交通银行已经在江苏省、浙江省、苏州、宁波四家分行试点推出微小企业信贷产品“创业一站通”,主推信用方式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此信贷产品将目标群体定位于处于创业初期、经营规模小、融资需求小、但能创造价值的各类微小企业,客户准入标准为资产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或者企业年销售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的法人小企业。这表明,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已在交行开始实施。2012年1月30日,经中国农业银行披露,截至2011年底,农业银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客户数超过4.5万户,占全行法人贷款客户数的60%;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5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1多亿元,增幅24.75%,比全行平均贷款增速高近12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5281亿元。此外,农业银行个人助业贷款余额近1100亿元,惠及数十万小型微型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综上所述,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对各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长功不可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可见,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见好。

三、加强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对国有银行的利润贡献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随着大型企业主要融资方向的转移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国有银行也不得不将金融服务目标转向微小企业信贷项目。但是,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因此,为推动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探究加强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有力措施。

1.企业应积极建立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内部约束机制。

微小企业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对稳定就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此衍生的信贷业务也对增强国有银行市场竞争力功不可没。由于微小企业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这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要想从国有银行获得更充足的发展资金,进而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微小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对于企业发展的各项基本资料和基础信息,应该保存完好,面向社会,实现信息透明化,积极配合贷款银行的信息核查工作,主动提供营业执照、验资报告、企业在对方银行结算账户资金流入清单、日均存款和贷款余额资料、抵(押)物价值证明材料以及近期的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其次,微小企业要积极建立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社会信用口碑,为实现顺利融资打好基础。

2.国有银行应规范微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并对其实施封闭管理。

微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在办理银行信贷业务时,形成各种潜在的信贷风险,因此,国有银行在为其办理信贷业务时,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流程。一方面,国有银行应该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微小企业自身管理存在不规范的现象,那么银行就应该积极敦促微小企业在办理贷款业务中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全面整合信贷环节,适当精简流程,尽可能确保贷款在获批后最短的时间内放款。除此之外,国有银行应根据企业的信用程度,对相关物流、现金流实行封闭管理、独立核算,建立适应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信用评级、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3.加强对决策、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风险识别能力。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因此能专门从事其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加上微贷业务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模式,尚未经过时间的验证,其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制度或流程上存在缺陷,或受到恶意欺骗而产生一系列风险,作为经验并不充足的决策人员,难以证实信贷员获取和处理的信贷决策所需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要加强对信贷决策和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强化银行内部审计职能,严格把好“五关”,即微贷的准入关、审查关、贷后关、进退关和意识关,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信贷人员队伍。

4.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第5篇

1.缺乏“给力”的薪酬水平,吸引人才竞争力低。由于受制于企业发展规模小、经济支付能力弱、人工成本日益高涨、激励措施相对滞后、具有吸引力的福利制度欠缺、工作条件不乐观、员工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制约,小微企业给付员工的薪酬水平要比大中型企业普遍偏低。另外,员工期望通过良好的薪酬制度来获得收入、体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无法实现,他们的薪酬弹性系数较弱,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些因素势必影响企业在市场上吸引人才的应有竞争力,直接制约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优秀劳动力的能力,并且员工流失率偏高,跳槽频繁,使得企业难以在人才市场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缺乏“人性化”的科学薪酬定位。小微企业在薪酬定位上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如在员工底薪的科学定位缺乏准确的参考对象,制定出的工资水平较低,与同行业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无法有力吸引优秀人才,还会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甚至还有企业把薪酬定位简单理解为企业的成本,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就想尽办法压缩员工工资,不为员工缴纳应有的社会保险等等,这些缺乏“人性化”的薪酬定位上的短视行为,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薪酬标准和薪酬体系,企业内部薪酬标准不规范,势必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3.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性薪酬设计规划。在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进行薪酬设计规划,公平性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是应予以重视的重要原则,而积极面向市场对企业的薪酬设计和规划做出富有理性的战略性思考,是它们走向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经营战略中的一环。具体说来,即把企业的薪酬体系建设与企业的经营战略有机统一在一起,使日益完善的薪酬体系和计划成为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实是,许多小微企业对自己的企业发展规划不明,更谈不上优化人力资源、完善薪酬体系的设计规划。有的企业缺乏规范合理的薪酬体系,在薪酬管理过程中也只能利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办法;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完整的薪酬构架,只能哪里出了问题哪里补,只用“打补丁”的方式来管理;有的企业还出现“人情味”十足的管理方式,那些和企业管理层靠的近、走一起的员工往往较易得到加薪升职;有的企业甚至出现有违诚信、钻法律空子的经营行为。这些表现都对小微企业的有效薪酬设计产生了制约,使得企业无法灵活、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规划和策略。

4.缺乏“事业、感情留人”的薪酬管理理念。在许多小微企业中,企业管理者只给予企业员工基本薪酬,并不注重从长远的视角来考量员工的发展,未能通过施以公正合理的薪酬激励,从事业发展上、感情上留人才,仅重视员工的基础物质待遇,而忽视了他们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不理解他们对企业付出的情感,不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应有舞台。同时,小微企业中员工的薪酬晋升渠道不畅通,晋职加薪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缺乏完善的薪酬晋升配套机制,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员工的“事业心”和“企业归属感”;并且还存在着忽视“内在薪酬”的激励作用,如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献计献策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科学合理的休息休假制度、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利、个人发展的前景、丰富多样的工余文体生活等,这些内在激励形式的缺乏也无形中对员工起到负面的影响。

二、解决小微企业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建立更“给力”的薪酬标准。小微企业在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过程中,薪酬是首要的“拦路虎”。在人才招聘市场中,小微企业经常面临招人难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小微企业的薪酬待遇问题,而这也正是小微企业现实中存在着的“弱项”。还有,在国家主张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问题上,最低工资制度在小微企业中面临尴尬的局面,缺少最低工资管理的细则,有些小微企业未能如实实施,贯彻不力,企业员工的工资、津贴、福利有“被萎缩”、“被潜规则”的倾向,侵犯了大量员工的合法权益。由此小微企业要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完善稳定的薪酬福利体系以及更“给力”的薪酬标准则尤显重要,坚定如实贯彻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制度和支付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其次,应根据小微企业的具体行业性质,按行业、工种来细化最低工资额度,实行多种工资制及多种用工形式,更好地体现和实施最低工资标准。最后,应持续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小微企业应积极按照《劳动法》规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提供各种合理补贴,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注重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重视非货币利激励的利用等等。

2.推行“人性化”的薪酬管理。针对小微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人性化”的薪酬定位倾向,应努力推行“人性化”的薪酬管理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薪酬定位来吸引、培养、用好企业员工。首先,小微企业应积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扭转以往重“利”轻“智”的薪酬激励方式,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应积极了解员工的需求,善于应用情感激励,以企业管理者良好的模范行为激励员工;用荣誉激励,以坦诚的赞扬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用事业激励,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

3.面向市场,优化薪酬设计和规划。小微企业优化薪酬设计和规划,应积极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实行有重点、有区别的薪酬管理政策,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摸索和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其次,要企业管理实践中积极与市场接轨,不断优化企业的薪酬管理体制,确立并规范员工的薪酬标准。其三,要注重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并举,并更多地重视内在薪酬的激励效应,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宿感。最后,还要注重增强企业薪酬管理的透明度,建立起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薪酬与绩效相挂钩,科学衡量员工的工作实效。

4.注重“事业励人”“感情留人”,创新薪酬管理理念。在小微企业中,薪酬管理注重以“薪水留人”,还是“事业感情留人”,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小微企业应树立新的薪酬管理理念,将企业竞争焦点集中到如何更好优化薪酬管理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上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企业管理者除了应用必要的物质刺激手段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外,还应重视精神激励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具有的优越性,让他们在小微企业中也能构筑自己的事业前景,也能留住和养成融洽的企业情感。最后,小微企业要留住人才,不仅要从事业激励上留人,还要积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范围中工作、生活、发展;要积极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让他们把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统一。

三、结语

第6篇

(一)立法保障不足

现行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数是以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的补充规定或通知的形式,散见于各个税种的单行法规或实施细则中,法律级次不高;且频繁出台,多次变动,稳定性不强。税收立法系统性不强,现行的税收政策相对独立,没有与其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彼此融合、形成合力,削减了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二)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及融资支持不够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较高,实际能够享受优惠的小微企业数量很有限,从而减弱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法》,采用5%~35%的五级累进税率,且没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高技术、研发、就业等方面的费用扣除优惠。与法人企业相比,非法人的小微企业缺少优惠政策支持,实际税率高。另外,现行政策对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门槛较高,对个人的创造发明和成果转让收益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科技人员的税收激励作用不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税收优惠的仅限于印花税,不仅范围窄,而且力度小。

(三)税收优惠政策效果不佳

现有税收制度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方式,流转税采用的主要是起征点方式,企业所得税主要采用的是税率优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规定将90%左右的小微企业排除在外。2011年11月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调整的优惠,起征点标准仍然较低,众多微型企业难以从中受益。财税〔2011〕117号虽然扩大了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但只适用于查账征收纳税人的规定使得80%左右的小微企业纳税人无法享受到现行扶持政策带来的优惠,导致相关的税收优惠规定停留于表面,难以产生相应的激励效果。

(四)缺少专业的税务征管服务机构

目前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甚健全,对国家政策法律的了解程度低,两大机构的重复征管稽查更是增加了企业纳税成本。小微企业税负不仅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还与其他大中型企业一样要负担城建税、房产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以及社会保障基金及其他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在各种税费规定中,体现量能课税原则和对小微企业的照顾支持性规定非常少。征税机关对于小微企业多采用核定征收的方式,而这种税收征管的方式使得国家减税政策难以落实,多数小微企业享受不到实惠。

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政措施

(一)提高税收立法级次,构建立体税收优惠体系

建议根据工信部关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增加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以此作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基本法。提高税收政策与其他相关法律政策的融合程度,进而形成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提高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立法级次,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各单行法律相配套的小微企业税法体系。涉及的具体税种,建议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按行业、企业规模不同而分类确定。对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惠及面也应进行调整,将企业所得税中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与工信部的小微企业界定标准统一,使绝大多数小微企业能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建议完善小微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直至转让等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构建立体优惠政策体系,调动广大小微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二)激励科技创新,降低融资成本

在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建议加大高科技行业小微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力度,增加对多主体合作研发活动的支持。同时,减免相关的流转税,以减轻企业创立初期的税收负担,使其获得充分的成长空间。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对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及可以提供相关担保的小微企业,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建议降低此类贷款机构贷款业务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税率或减计收入,鼓励银行满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对发放100万以下贷款的小额信贷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实行减半征税。

(三)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优惠政策利用率

建议进一步简化现行小微企业税制:一是尽快将小微企业纳入增值税扩围范畴,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并入增值税,一并申报缴纳,并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至2%;二是在所得税方面,允许小微企业自由选择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避免重复征收;三是新设低税率的小微企业税统一税以代替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费、房产税等税种;四是取消、减少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费用,对适于以税收形式征收的应尽快启动“费改税”的法律程序,尽可能规范针对小微企业的收费体制,减少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行政干预,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

(四)改进税收优惠方式,建立专门征管机构

第7篇

1.1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第一,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员工都比较年轻,在该企业中,技术型人才很多,其素质也高,他们都有高学历,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企业市场的时效性强,灵敏度高。高科技产业可以靠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占据市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产业可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在创业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各阶段的收益是无法预知的,从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观望政策。

1.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一直都是侧重于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资源,另外,小微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造成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第二,营业状况不佳。企业规模小,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其规模小能力有限,同时管理方法不够规范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第三,小微企业的负担很重。根据了解,小微企业也要缴纳各种税金,而且税率和那些大型企业都一样,还有其他一系列费用,如此重的税务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增长就是产量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品与劳务增加,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的改进;第三,对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及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善等。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及模式,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向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良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及相关的结构,重新构建合适的结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其次对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提高效率。首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最后,改革事业单位,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第三,建立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重在打破传统的增长模式,建立全新的增长模式及体制。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融资业务;经济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小微企业”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市场的关注。“小微企业”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收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目前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释了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综述,最后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总体呈现出较快增速的态势。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小微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小微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以及交纳税收,均占全国的超过50%以上。

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创新、增加财政收入、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小微企业决定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实力,在国民经济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小微企业越成长,资金需求就越强烈,就越需要持续资金支持。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大都很难得以实现。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小微企业融资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显著,政府扶持政策、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仍然滞后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企业所处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从深层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效解决输入资金血液的融资问题,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和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小微企业”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就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对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释了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希望能够丰富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理论,能够深化关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能够使相关的政策措施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二)实践意义

中国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收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目前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政府制定关于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咨询价值。

四、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综述

目前来看,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有效融资的渠道极为有限,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很难得到满足。小微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融资额度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常的经营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实际提供一些分析。

(一)小微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自有资金是小微企业日常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小微企业创建和发展主要依靠内部融资,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利润水平低,企业的留存盈余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自有资金规模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运营的效率,但是这是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引起的,由此可见,对外融资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下面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众多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从我国投融资的实际体制来看,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仍为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众多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小微企业大部分将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作为获得外部资金的主要途径,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选择其他融资方式的比例较低。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度提高,但是在中小微企业中,往往中型企业中排位靠前的企业会被银行选为信贷对象,而小微企业一般无法得到满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标准决定的。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许多企业即使能够得到贷款,也不能得到满足其业务需求的贷款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占银行业发放贷款的比例较低。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门槛设置方面应该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更多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三)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小微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仍为少数。企业理论上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但是由于发行企业债、公开上市、公开发行公司债的门槛非常高,小微企业很难满足债券发行条件。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较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的现状。②上市融资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我国大陆的股票市场虽然有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入市门槛高,小微企业很难从证券市场融资。③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困难重重。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注册门槛高,大量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微型企业更无法企及。

(四)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资金资助的可能性低

我国对于企业的政策性资金资助很多,但是真正惠及到小微企业的却寥寥无几。实际情况中,小微企业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对申请政策性资金程序不清楚。即使了解,由于名额有限,“中签率”低,能够获得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小。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政策性资金资助应该更多地向小微企业倾斜,以起到扶持其发展的效果。

五、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发现,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不容乐观,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正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体现。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了发展。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将从融资环境角度来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

(一)内部环境:企业自身实力、内部管理等

根据融资顺序偏好理论,企业在进行融资渠道选择时,首先考虑企业内部融资。因此研究企业的内部融资环境就尤为重要。影响企业融资的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实力状况、内部管理制度和信用记录。1、企业实力状况企业的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财力、销售能力、管理者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企业输入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并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销售能力是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所有市场销售行为结果的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2、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如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职责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有力措施和手段。3、信用记录我国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还尚未建立,目前企业的信用记录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银行是否按时偿还贷款的记录。银行会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企业的信用记录是企业向银行机构贷款时审查的关键。

在企业成长周期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并主要源于其财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等级较低这方面的原因。小微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小微企业的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信用能力不足、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行为缺失这三个方面。

(二)外部环境:政策扶持、资本市场环境等

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仅介绍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中与融资关系密切的政策支持体系、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信用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综合性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小微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小微企业所处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准金融机构。

小微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资本市场环境等。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持续、不系统,导致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促进作用不明显,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投资、规范行为等措施,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作用有限,小微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导致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服务系统不完善,影响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的发展滞后,使大多数小微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时得不到担保,企业融资遇到了障碍。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限,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尚未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小微企业极少能够获得政策性资金资助。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CSR战略;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12-04

引言

中国中小微型企业①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它们社会影响广泛,对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吸收就业、提高创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微型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力军;②中小微型企业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小微型企业更是吸收就业的主渠道;③ 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约65%发明专利。④

中小微型企业的快速成长,虽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采取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等方面不够关注,同样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

中国中小微型企业产生上述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法律政策不健全、企业战略和责任意识薄弱以及消费投资给予的履责压力不足等。本研究将从企业的角度,对中小微型企业履责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文献回顾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在西方已经有许多研究。沈洪涛、沈艺峰在《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一书中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各类早期的概念界定为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将包括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回应、公司社会表现和公司公民在内的概念界定为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沈洪涛&沈艺峰,2007)。但不论是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还是广义的,这些理论在探讨企业是否要履责,如何履责,要履行哪些社会责任这些问题时很少融入战略思想——根据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的特点等因素制定可持续的履责计划,尤其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较少。

但近十年,国内外对中小微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研究问题包括中小微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调查、中小微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及适合它们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等。

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2005年意大利学者Mariolina Longo等人对意大利中小企业CSR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将中小企业的责任分为员工、社会 、顾客和社区四个方面,并设计具体的指标(Mariolina Longo,2005)。调查发现已经运用社会责任方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占样本的63%左右,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出于道德的原因,也因为认识到CSR对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丁园,2010)。相比国外,国内中小微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为落后。王景峰等人对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内蒙古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识度较低,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观意念较弱,而且尚未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王景峰、周鸿,2011)。

杨小娟和何朝辉研究初创期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它们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及道德公益责任四个方面,并用营利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来衡量企业的成长性,采用结构方程的分析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小型企业履行经济责任与成长性具有正相关;企业的法律责任与资金周转能力负相关,与获利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没有相关性;可持续发展责任和道德公司责任均与资金周转能力正相关,与其他均为负相关(杨小娟、何朝辉,2010)。金铭和林佶颖等人同样选用相应的指标来研究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金铭、林佶颖),但均没有产生一致的结论。

尽管学者对中小微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利于企业发展尚未达成共识,但已经逐渐探索中小微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和机制。毛清华等人基于生命周期特征特征来研究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模式和策略(毛清华、葛平平、马洪梅,2011);郭毅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欧洲国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推行的成功模式,提出建立适用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行方式。本文基于中小微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提出适合它们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

二、现状分析

Lepoutre和Heene通过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的总结,得出中小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导向。中小企业在选择社会问题时,并不像大型公司制企业那样具有泛社会性,它们往往服务于企业所处的社区。(2)资源能力的限制。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包括有形和无形履责资源的多少和结构都相对大型公司制企业处于劣势,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加大企业成本还会降低组织的经济绩效,这些都为中小微型企业履责行为的选择限定了范围。此外,中小微型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不同企业间的差异性,但目前的社会责任表现评价“一刀切”式标准,增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难度。(3)具有明显的管理者偏好。“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做常见的形式是‘所有者自我经营型企业’,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其个人意志和经营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

这些特征的揭示表明,中小微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较大型企业复杂得多。其困境在于,虽然作为个体中小微型企业社会影响力微不足道,其群体力量庞大,承载着创造就业、吸收劳动力、保护环境、促进创新等社会期待,但它们的规模限制了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如果只是采取单纯地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与他们的特点结合的模式,只会增加中小微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率,这便很难推行。只有了解它们生存发展的瓶颈,将CSR作为克服困境的手段,选择有利于它们自身的履责模式,才能激发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培育可持续性的履责能力。

三、解决对策

Krishna在他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规模》中提出了企业规模与CSR参与度成”U”型关系① 的观点,即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有相当程度的动机且高于中型企业履行CSR的动机。

基于这个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中小微型企业的CSR战略,具体涉及它们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制度管理及资源要素的分配。

(一)核心价值观层面

中小微型企业执行CSR战略要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应当选择某一个社会问题表明其正面、积极的立场。但由于中小微型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对社会问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合其优势和劣势。

从企业具有优势的方面选择社会问题,其履责成本要相比随意性社会责任行为要低,还有有利于提高优势强度,以Timberland为例,它将保护自然环境融入价值观,承担“地球护卫者”的使命。2006年推出的环境友好鞋品包装以及产品碳足迹信息卷标,在宣传中自觉向社会披露制作每双鞋所需要的电力资源,并以自身行为来规范和评比检查同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Timberland作为以户外跑鞋为主营的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研究是企业经营的需要,懂得如何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具有的优势,这为它针对这个问题选择履责行为提供了便利,而且相比与自然环境关联小的企业选择这个问题节约了研究成本。此外,对自然环境保护有利于激发人们外出的兴致,这将提高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效益。效益带来的所有者权益会作为投资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强了Timberland原来的优势。

从企业处于劣势的方面选择社会问题,有利于减小它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以美国牛仔裤品牌Levi-Strauss为例,1991年它在被披露在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女工后,为弥补这个事件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率先制定“生产守则”,并致力于员工生产安全问题的解决。对这一问题的选择帮助该企业淡化公众对其员工责任缺失问题的关注,有利于企业声誉的修复。这种问题选择方式也适用于中国中小微型企业,大量外贸型企业面临蓝色、绿色或技术型贸易壁垒,企业可以根据壁垒设置方提出的标准,选择自身不符合条件的社会方面对其限制做出回应,可以提高抵抗贸易壁垒的能力。

(二)组织制度管理层面

当企业已经选定了某一个社会问题后,管理者要将其针对该问题的积极价值观在整个企业中进行传播、沟通。这主要通过日常行为、典礼、仪式、象征物以及组织系统和政策等方式实现,要使该价值在企业行为中发挥关键性的导向作用,要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惩罚和奖励机制。

然而,中小微型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使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完成这些职责难以实现。在这种条件下,管理者就要承担这部分工作,在企业中挑选人员组建临时的责任小组,由他们共同制定责任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明确说明了符合责任行为的类型,并鼓励员工运用公司现有的资源来做出责任选择和决策。这些成员只有在需要对责任问题进行讨论时才会形成小组,平时则正常进行本职工作。企业要将一些奖励和惩罚措施制度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履责效率,降低机会成本。此外,管理者要对企业的履责情况进行跟踪,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三)资源要素层面

中小微型企业应当根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来配置履责资源,具有不同特点的企业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不同。米切尔、阿格尔和伍德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得出结论:没有一种组织理论能够为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显著性提供一个系统的解答。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动态的,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权力”、①“合法性”②以及“紧急性”③情况会随之改变,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就发生改变。在特定时期,根据企业的特定条件,某一个或几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时就成为企业在该条件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分类(见图1)。

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合法性”和“紧急性”这些特征对企业影响力的变化,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选择履责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轩复,郭毅.意大利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推行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22).

[2]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和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丁园.国际视野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0,(8).

[4] 王景峰,周鸿.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5] 杨小娟,何朝辉.创建期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成长性关系[J].系统工程,2010,(6).

[6] 金铭,林佶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08,(S1).

[7] 毛清平,葛平平,马洪梅.基于生命周期特征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模式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1,(6).

[8] 郭毅.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推行模式研究[J].求索,2011,(5).

[9] Lepoutre J and Heene A.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firm size on small business social responsibility: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2006,67(3),p257-273.

[10] Krishna Udayasanka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Siz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3:p167-175.

第10篇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小微企业;客户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2802

1对小微企业和CRM的界定

1.1小微企业的概念

在我国,小微企业的概念率先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具体标准主要根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就工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就零售业来说,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曾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状况,这是衡量经济的标尺”。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激增,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根据2012年2月9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小微企业发展论坛上的相关数据显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中,大概有1000万家小微企业,还有近4000万家个体工商户,加起来是5000万户,数量占99%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80%以上,涉及2亿人的就业,而他们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占了70%以上,创造的GDP在60%以上,税收占5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人民的富足,就业质量的高低,社会的稳定等都要看小微企业的“脸色”。

1.2CRM系统的含义

本文阐述的CRM系统采用Burghard和Galimi等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CRM是一个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业务流程设计和程序编写的信息技术,将软件设计方法、网络技术同企业的“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结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收益、利润和客户满意度。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CRM软件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和电子商务基础上的,支持CRM的重要技术知识有:

(1)数据库:数据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2)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藏的、未知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

(3)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将各种表现信息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的技术。

(4)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又称客户服务中心,是综合利用先进的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物资流程优化处理和管理,实现沟通、服务和生产指挥的系统。

2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2.1迅速地获取与开发客户资源

借助CRM系统,小微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以及客户的特点,迅速地从庞大的人群中发掘出能对自己的企业产生效益的客户。然后通过对客户资料的收集,并对其加以分类、细化,实现对小微企业目标客户的获取与开发。

2.2合理分配小微企业仅有的资源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及支付的货币费用等。即: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根据让渡价值正确地对客户进行分类,并根据具体类别将小微企业为数不多的资源有选择性的倾斜。对于那些让渡价值比较大的客户,即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的大客户,企业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通过这些客户成交的,企业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资源用来服务这部分客户。而让渡价值相对较小的客户,小微企业可以视情况转移一部分资源用于维系与让渡价值高的大客户之间的关系。至于让渡价值几乎为零甚至在零之下的客户,企业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从这些客户上获得的收益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就小微企业那本就不充裕的资源来说,没有必要再为其花费任何资源。

相对于将整个企业的资源平均的分配在每个客户之上,小微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仅有的资源有倾斜性的分配,从整体上来说使小微企业的资源分配得更加有针对性,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减少客户的流失量

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如传统的零售小微企业的客户流动性非常大,客户忠诚度普遍偏低,导致客户的流失量非常之多。客户需要的是特殊的对待,优质的服务,小微企业如果能够给客户提供超出他们预期的优质的服务,将原本流动性非常大的客户的忠诚度从接近于零不断地向上提升,将争取到的客户转变为本企业的长期客户,充分的挖掘出每一个客户的最大价值,不断减少客户的流失量,这对于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好处将无法想象。

CRM通过与客户建立起一种长久的、稳固的合作信任、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各方利益得到满足,对小微企业和客户两者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客户能从企业那里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而企业则可以不断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使客户对小微企业形成偏好,从而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4降低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的成本

传统的小微企业由于不注重CRM,导致在企业销售过程中投入巨大,但却收效甚微。借助CRM系统,企业能够以客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了解了客户的观念及其行为特征之后,可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适合的营销方案,运用分销、促销等营销战略和策略来改进服务,从而在顾客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联系,降低市场营销成本。

3CRM系统在小微企业运用中的制约因素

3.1CRM意识薄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CRM系统供货商相继提供了SaaS等互联网云端处理系统,供规模相对较小、部门发展相对健全的小微企业使用。通过对无锡市进行实地调研(向98家小微企业发放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7份),重点针对三个行业:批发零售业、建材行业以及餐饮服务业。同时,还零星涉及了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CRM意识薄弱,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客户管理制度或者是制度并不完善(见图1),加之这些软件虽较之前的CRM系统成本有所降低,但是费用仍然较高,很少有人愿意尝试。同时,这些软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完成,在小微企业中并不适用。

图1小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建立情况从调查的批发零售业来说,无论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子商务平台,竞争都十分激烈。消费者在面对相近似的消费品时更多的是倾向选择购物环境舒适、服务态度优良、客户体验全面、售后服务完备的商家(见图2),因此建立适合于小微企业的客户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图2小微企业留住客户因素的分析3.2客户反馈渠道及产品更新渠道狭窄

通过对顾客反馈渠道(见图3)和产品更新渠道(见图4)的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小微企业多依附固定电话、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进行客户关系的维系。

图3小微企业的客户反馈渠道图4小微企业的产品更新渠道3.3涉猎行业广泛

小微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分布涉及各行各业,行业之间客户关系管理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小微企业难以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的CRM思想和模式。CRM手段在各行业的灵活应用更是难上加难。

3.4CRM成本较高

小微企业的客户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使得CRM成本增加不少。但同时小微企业受众广泛的特点也使之扩大了市场,普遍撒网,重点捕鱼的方法也更适合于小微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3.5企业主文化素养差异较大

小微企业主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大部分企业主的文化程度不高。CRM系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愿意尝试。加之知识有限,对CRM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4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的运用对策

4.1对CRM系统的操作功能进行简化

传统的CRM系统往往需要一个企业的公司高层领导协同下属的经营、营销、服务、人事、销售等众多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能,共同构成企业的CRM系统(见图5)。而对于如今以家庭式作坊、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小微企业来说,整个企业的成员很有限,部门职能划分十分混乱,成员都贯穿于小微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如此部门化、职能化的CRM系统显然是不适宜的。

图5传统的CRM系统关系图

作者简介:徐灿(1986-),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赵冠飞(198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与统计。针对小微企业人员构架上的特点,可以将传统的部门化、职能化的CRM系统加以简化,形成简单的小微企业主、数据存储中心与互联网的双向直线型的输入反馈机制。这样简单的直线型机制虽然没有传统的CRM系统专业,但却比较适合于小微企业,因为他们对理想的CRM系统的要求,无非是功能操作简单方便,通俗易懂。

4.2对CRM系统的方便性进行改善

对于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通过计算机进行CRM系统的操作管理,对其经营过程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毕竟大部分小微企业都没有像大型企业那样的办公电脑以及专门的数据管理人员。所以,可以将CRM系统以手机客户端的形式来让众多的小微企业主操作,这样无论是方便性上还是普及性上都将大大的改善(见图6)。

图6改善后的小微企业CRM系统应用方式4.3降低CRM系统的费用

小微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不足,使得企业主们不愿支付传统CRM系统较高的费用。但是,在我国工商局注册的小微企业中,数量上牢牢地占据着主体地位,而且小微企业主们由于过去对CRM的疏忽造成了损失,也迫切需要CRM系统,所以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运用的前景巨大。

如前所述,现阶段以家庭作坊式、个体工商户等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对CRM系统的功能操作要求简单,不用像现有的系统那么复杂,再加上小微企业市场容量大,这就给低价、简单、通俗易懂的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的推广运用提供了机会。而小微企业主们也乐于运用较为低价的CRM系统来对其客户进行发掘、分类、细化以及管理。

5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对小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以及CRM系统运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微企业实施CRM的重要作用,并结合CRM系统在小微企业运用中的制约因素,得到了一些启示,据此对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的运用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论是从论文的撰写还是调查结果的分析上都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我们继续改善的地方。例如,CRM系统在小微企业中的运用对策中,我们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和理想化的改善,并没有真正的研发出这样一个适合小微企业的CRM系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能够解决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稼骏.美国如何支持小微企业[J].现代工商,2012,(05):3637.

[2]龚立雄.面向CRM的制造企业客户满意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何明.机场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2,(06):7072.

第11篇

[关键词] 互联网+;小微企业;资金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2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50- 03

0 引 言

小微企业虽然在规模与资金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同样是保障整个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注册数量已经超过上千万家,其中小微企业所占的比例达到99.3%,占GDP总比重的55.6%,占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74.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的58.9%,占总税收比重的46.2%,占出口额比重的62.3%。上述的各项基本数据,彰显出小微企业对于整个市场的价值。同时,小微企业也能够为社会提供75%的就业岗位。结合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经验也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基于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小微企业如何做好资金管理进行探索,迫在眉睫。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1.2 资金管理理论

所谓资金管理,主要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以及C合性的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法律的基本引导下,参照资金运行的特征与规律,更好地协调内部资金的管理,有效处理不同资金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对组织资金流、资金的调度、资金运转以及资金结算等资金运行流程的全面管理。

1.3 小微企业界定

当前在我国的小微企业界定方面,并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内容,如今全球不同国家设定的参照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现行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界定方式为三类,一是将实收资本作为衡量标准;二是将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标准;三是将营业额以及销售能力作为衡量标准。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如下表1所示。

2 互联网+时代的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融资方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融资问题诱发的内因。①企业规模限制,小微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资产总量还是在固定资产方面,竞争十分激烈,所获取收益较低,经营效益处于变动的状态,现金流明显不足;②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多小微企业为获取国家的专项补贴以及有逃税漏税的现象,通常会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导致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③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管理者不具备信用意识,为开展金融机构以及银行融资形成阻碍。

另一方面,融资问题诱发的外因。①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成为金融机构共同的抵制对象,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明显不占优势;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缺乏健全;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依据法律法规的具体标准开展研究。

2.2 资金控制方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资金控制是资金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分析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将资金控制方向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控制观念落后。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对资金的良好控制是决定其成长的核心与关键性因素,需要增强中小企业资金控制,有效掌控企业成本因素。但站在企业管理层视角,资金控制观念并未形成,执行效果不佳。

第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小微企业对成本控制并不具备行之有效的体系,受到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成本是小微企业的生存根本。缺少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

第三,成本监督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高质量人才获取十分困难,造成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手段落后。会计工作者对企业内部情况无法准确了解,成本监督机制无法建立,致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本控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3 优化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策略探析

小微企业资金控制优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树立资金控制思想。小微企业通常是民营企业,并且规模方面较小,投资者多数为中小投资者。因此,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管理层应该在思想上注重对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资金流动环节。

第二,有效的成本控制。资金的有效控制成为关键,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够获取更多最大的效益,满足中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完善产品与服务,构建营销脉络及体系。

第三,成本监督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小微企业在资金耗费控制过程中,应该注重事前控制,做到对成本控制的未雨绸缪。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理论,将资金控制作为起点,保证将其应用到经营业务前端。另一方面,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构建一个高质量、高素质的队伍。企业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基本内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超,骆建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5,10(1):100-102.

[2]张淑丹.互联网金融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5,11(11):49-57.

[3]梅佳,兰强.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小额贷款公司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海南金融,2015,4(11):77-80.

第12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62-04

近年来,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背景下,青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笔者一直跟踪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经过一轮金融危机洗礼,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应对风浪的能力不断加强,规模扩张,产值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利税提高,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集群化分工明显。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抑制经济衰退、维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体制顺利转轨的重要保障。为便于研究和比较,我们以青岛市26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有效调查样本,以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从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源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尽管青岛市不同区(市)不同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科技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但其面临的创新困境是有共性的。

(一)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而言,事物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是成反比的,稳定性越强创新性越弱。但中小微企业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却恰恰成正比例关系。青岛市中小微企业人数少、规模小、资金少、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要素整合能力差,创新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不强(见图1)。

(二)创新投入不足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其科技创新投入只占其经营收入的0.38%(见图2、图3)。与国家提出的到“十二五”末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从定向融资、重点扶持等角度,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三)缺少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少、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少、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低、创新管理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见图4、图5)。同时,调查发现,企业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与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数量、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创新团队在中小微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不仅限制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和承接。

(四)面临着不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环境

融资难、融资贵,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承载能力差,缺乏成熟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法律、法规不配套,创新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乏力的外部因素(见图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缺失,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能力不足等是构成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障碍的内部因素(见图7)。

(五)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专利少,创新产品少,科技信息获取手段落后、能力偏低

中小微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发明专利比例较低(见表1)。在信息获取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从市场获取信息也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二、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和对策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了青岛市规模化中小微企业的主管科技研发的经理、技术总监等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客观条件欠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层次关系模型(见图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形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全面评价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有效组织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青岛市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在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新颖化水平,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尽管如此,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其人员素质、创新能力、经费投入等诸方面还难以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中小微企业不仅要利用好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机遇,更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除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困境。该平台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在平台内部,将克服单位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之弊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工作特点和内容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主体间借助云平台,获得对方大量的基础数据,特别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掌握着企业的大量基础信息,可以方便地诊断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平台使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工作互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协作,真正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发挥各单元的能动作用,又发挥系统的整合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见图9)。

(一)发挥政府在创新平台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成立以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筹资的“创客”基金或政府主导的“政府种子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微企业促进法》对成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作了详细规定,但从十几年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该法是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基层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青岛市“十二五”中小微企业成长规划》《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也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了详尽规定。这些办法、政策往往考虑“阳春白雪”多,顾及“下里巴人”少,“马太效益”明显。为了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驱动问题,必须根据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成立多元筹资的“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客基金’”或成立“青岛市政府种子基金”,助力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二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不是面上的减免而是点上的减免,是定向减免,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所需费用的税费减免。三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强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步伐。

(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

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针对性极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中小微企业行业中心,加强行业信息收集和全方位技术指导;开展对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提高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建立行业企业产品检测中心或测试中心,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设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科技驱动的专业研究机构。一方面承接中小微企业提出的专项课题和技术革新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非定向研究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引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

(三)中小微企业在协同创新平台中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中小微企业要夯实基础,练好内功。抢抓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良好机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要走优势嫁接、错位发展的道路。在“双创”环境中,中小微企业既有自身不足,也有其明显优势。与大企业相比,其体量小、适应快、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科技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突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中小微企业要借力使力,与大企业形成技术、产品互补,避开大企业传统优势领域,进军大企业不愿涉及的创新领域,形成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模式,达成小猪“搭便车”的优势格局。正因为优势嫁接、错位发展,才可能形成大小企业各得其所、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薛永玲,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0(4):34-35.

山东社科院课题组.山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理论学习,2007(1):27-29.

孙健,等.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0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