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实训总结

大学生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13 08:3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实训总结

第1篇

暑假一开始,我便踏上了××的路程,准备一个人去打工,以便补贴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锻练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

来到××,经过三五天的奔波,在自己亲自找工作的情况下,我到了××商务酒店工作,进行了一次实践,接受了一次磨砺,收获了一笔财富,这个暑假也过得很充实。实践期间,我的职务是服务员兼咨客,实践之前并不是很重视这份工作,觉得一切都很简单,真正开始后才发现当好服务员也是一门很有深度学问的。

记得上班第一天,我都不怎么开口,不知道如何开口与客人沟通,与同事之间也没有什么话要话。就简单的铺台布也大有学问,原以为只要铺上就好了,可在商务酒店里有很多要规范的,就连站姿都有商务的标准。夏天天气热工作那里有空调,工作环境与伙食还是相当不错的,刚开始我还有点飘飘然,感觉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但酒店的人事管理很有问题,有好几次我都被气得想不干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认认真真做事。原来坚持下去,生活可以更加充实,原来“自力更生”是挑战与乐趣并存的。

在我的工作中,明白了很多很多:在工作时上司总有责备下属之时,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责备也要用适当的方式,既要与下属打成一片,也要保持自己的威严,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的批评或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各,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要学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世的技巧。在人与人效中,我体会到了同事之间真的没有知心朋友可言,在利益面前,第人都会为了自己。人往往是执着的,对待同事要圆滑点,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边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泪,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值得回忆。即使曾经哭泣过,现在想想都已经没有什么大不了了。

现在想来,暑假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道理是学校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等财富!暑期虽然只有短短40天,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锻炼了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我的认识了客人雷生,是雷生陪着我一路走来,所以我坚持下来了。雷生是我的恩师,他是一个好人。

大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之外,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对贤书”已经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可以尽快走上轨道。在这次最后的暑假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

感谢××,是你给了我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遯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现在我的心也感觉到成成熟了,也许在进步中了。

第2篇

一、必要性

1.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的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校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也与日俱增,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数以万计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各种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过剩。鉴于此,教育部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因此,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实习实训就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社会人才需求转变

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知识型人才逐渐被能力型人才取代。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人才要适应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有效机制,建立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大学新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3.实习实训有利于大学生发展

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对社会和职业发展知之甚少,这样通过实习实训教学实践,能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大学生参与的实习实训中,不仅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重新审视和观察世界;还积累了职业经验,对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十分有利。另外,通过实习实训,还能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为以后的职业积累宝贵经验。

二、实施建议与策略

1.树立重视实习实训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中,实习实训观念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对实习实训抱有应付心理,导致实习实训效果不佳。因此,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观教育十分必要。在学生入学后就开设实习实训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尽早树立起实习实训观念。在实习实训开始前,还要对学生加强岗前培训,使学生清楚认识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之处,从而通过实习实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实习实训结束后,要求大学生总结实习实训报告,探讨实习实训心得和体会,对实习实训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2.建设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无疑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建设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首先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实习部门的合作协商,建立合作契约关系,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学校和实习基地双方之间,均挑选专业的实习实训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实习实训辅导小组,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大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和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对实习实训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完善教学计划,并与实习实训基地达成协议,切实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实施。

3.培养理论和实践目标下的“双师型”人才

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理论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实践是专业知识的延伸,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传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切实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和困惑。高校在重视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实践培养能力融入到实习实训指导中,努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切实促进实习实训成效充分发挥。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社团;职业能力;实践效利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大学生社团,在实训基地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活动,实现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相互补充,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缺乏校方及实训基地的有效监管和指导

目前在高等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基本都是以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安排、自主运作为原则进行的。坚持自主性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但这也易使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兴趣所在为目标,弱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导致学生开展的活动同实训基地和社团教师的监管指导相脱节,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很难实现有效的过程监管,影响社团活动的质量。

(二)社团活动缺乏整体、一贯式规划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要具体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逐步形成以新课程的理念统领的、符合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一贯的、有梯度的社团活动模式,以适应学生未来实际岗位需求。但目前学生大多数社团活动内容较灵散,不成体系,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和整体性,影响学生整体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社团实践活动成果验收手段单一

目前,社团活动主要是由校方负责考核和验收,因而多数社团活动成果验收的主要手段是校方管理部门查记录、看总结、听汇报,考核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成果的验收很难避免片面性,不利于指导教师总结评价,进而影响社团活动的下一步开展。

二、学生社团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学生社团活动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这就需要实训基地及大学生社团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严格、细致的过程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实训基地要同学生所在学校实现社团活动的共育共管,指导教师要随时掌握活动开展的过程,适时做出相应的决策;接受学生的实践反馈,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要求在学生社团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有助于学生社团活动的进一步科学管理,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参与态度。

信息沟通机制的运行依赖于社团组织活动信息平台的搭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

1.建立社团实践活动联络群,通过网上群组交流来实现实践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群组成员应包括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管理者,学生社团校方管理者、指导教师以及全体社团成员。

2.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团实践活动信息网站,实现社团活动相关指导信息的更新与资源共享。网站主要内容可以设定为同级同类院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成功案例、社团实践活动资讯和当下最前沿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等。

(二)分阶段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社团活动群体,有目的性地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训基地中以社团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一个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而我们对学生的社团活动实践要求也要循序渐进、分阶段、按专题落实。

由教师引导,使学生由较低水平逐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能操之过急。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注重对技巧和规律的总结和运用,注重实践过程的体验。

同时,活动的开展要按专题来进行,即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确定不同的中心活动项目,围绕这一中心活动项目展开活动。由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中心活动项目,使社团活动的开展能从不同侧面确定不同的主题,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又有利于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实用需求出发,从不同角度感受、体验、整合直接经验,较快地提高职业技能。

(三)活动成果验收手段要多元化

对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要全程跟踪指导,对其成果要定期验收和评价,主要方式和手段为:

1.活动成果验收要采用双重评价方式,即实训基地现场专家和校方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分别作出评价。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二者的评价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作出综合性评定。

2.观摩学生实战技能,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查和评定。

3.可将社团活动和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相挂钩。将社团活动与技能考核、验收相结合的同时,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第4篇

一、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会计专业招生在逐年升温,但是受当前经济增长及国内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难,已成为他们面临的严峻现实。从产生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学校方面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部分高校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教师在上实践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大学生只能了解肤浅的实际工作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重讲授、轻消化。在教学学时分配上往往是理论学时大大高于实践学时,有的甚至把习题课都省掉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给学生对答案或发答案。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直在讲授新内容,给学生自我消化的时间少之又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还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大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互联网教学、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场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与实务的密切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拓展性。四是教学手段落后。目前,部分学校的会计教学,依然是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或一台多媒体作为会计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再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及教师学习能力不强,一些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能及时融入教学之中。五是考核体系不科学。会计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试题相对简单,且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无法进行各部门业务往来程序的考核,而这正是大学生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需要完成的实际工作。因此,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

2. 大学生方面

一是本科教学中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少经验,眼高手低,所学知识脱离实际。二是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三是薪酬要求高于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等。

3. 用人单位

一是用人单位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或上手快的大学生。二是要求上岗人员专业能力强且是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大学生。

上述三方面情形即形成了就业难的局面。就学校教育而言,如何突破现有办学理念,增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发展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

1. 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深化会计专业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前突出,化解结构性矛盾的出路就是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会计是具有技术性、应用型集成特点显著的专业,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转型的浪潮。未来会计教学应重点发掘专业发展潜力,突出专业特色,适应经济发展的财会类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动态,进行专业建设是会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要树立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理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

2. 以创业大潮为助力改革教学模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创业教育的大潮汹涌澎湃,如何让创业教育在财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为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教师就应在会计教学模式上进行系统、深入的改革。

三、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

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走势,为了提高就业质量,高校会计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重视个人特色培养,重视校合作机遇,避免过度形式化、同质化。

1.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有较强能力的会计人才。形成模块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市场动态需求设置实践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对会计人才需要为出发点,设定多个实践教学模块;在教学活动中由第一至第八学期八个学期不断线地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全过程;从理论教学中的单项实训、独立的课程实训、岗位和业务流程实训、会计软件的仿真模拟,到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实务操作实践;再到企业实际业务实习,实现模拟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全方位。

(1)模块化。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是指根据会计实践业务、岗位、项目和流程等设置实训模块,进行单项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训练。实施方案分为业务实训模块、岗位实训模块、项目实训模块、商战演练及竞赛模块。1)业务实训模块分为一般业务模块和特殊业务模块,一般业务模块包括会计凭证模块、会计账簿模块、错账更正业务、会计报表、申报纳税等,特殊业务模块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外币业务等。2)岗位实训模块由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主管会计、出纳会计、审计、纳税会计实训模块等组成。3)项目实训模块由企业经营流程实训模块、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块、VBSE财务版实训模块、审计之友模块、财税一体化实训模块、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VBSE综合版实践教学平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模块组成。4)商战演练及竞赛模块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有ERP沙盘模拟、会计手工技能大赛、财商技能大赛,校外有会计知识大奖赛、会计手工模拟竞赛、会计信息化竞赛、中华会计网校财会大赛、大学生创业经营模拟大赛、ERP竟赛。

(2)全过程。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是指实训教学不间断地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第一学期基础会计实训,第二学期财务会计(一)实训,第三学期财务会计(二)实训,第四学期成本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第五学期审计实训、税务会计和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第六学期财税一体化实训、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综合业务模拟实训、VBSE财务版实训,第七学期会计岗位模拟实训、VBSE综合版实训,第八学期企业实习。

(3)全方位。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是指实现模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全方位。1)模拟教学内容全方位,分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专项实训: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审计学实训、纳税实训、网上报税实训、网上报表实训;综合实训:综合会计业务模拟实训、沙盘对抗模拟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流程实训、财税一体化实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采用典型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教学、岗位角色转换、分组讨论、课堂辩论、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寒暑假到企业见习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纳税申报表、网上报税、网上报表。3)模拟教学环境全方位,分类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综合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应用实验室会计岗位综合实验室大商科会计模拟实验室。软件条件: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成本会计软件审计之友软件会计手工模拟软件沙盘模拟系统纳税申报软件、财税一体化软件、VBSE财务(综合)版教学软件。

2. 探索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同知名网校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改变高校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利用网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拓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渠道,聆听会计实务专家实际操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会计云平台创建产业基地提供会计实习岗位,使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大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类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和大学生能力肖像,为企业提供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1)专业共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技术,为高校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如师资培训、精品课讲义、配套作业题库、机考试题库、名师课程),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都有记录。利用掌上高校APP支持教学互动搭建无线网络可实现免费学习的机会。(2)真账模拟。由网校提供真实企业的会计业务,高校教师和网校实务专家共同授课,通过线上线下、手工和电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云平台电算化,随时随地反复操作演练,提高大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3)岗位实习。通过会计云平台计算,由网校向各地的创业基地提供本单位所需要人才进行会计实习。进而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完美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4)就业推荐。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大学生日常理论学习、真账实训、岗位实习成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产生学习档案和能力肖像供企业准确识别大学生能力。精准地匹配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特征,并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提供后续教育服务。(5)考核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现场授课+远程讲解,混合式教学培养双证人才。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考核方式,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为准的考核模式,能促使大学生在毕业时既有本科毕业证,也有职业资格证,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 特色的双师培训

通过双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职业证书,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校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拓展,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利用PPT演示、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定期进行网络交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试技巧和总结,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5篇

关键词:应用系统;模拟实训课程;实训质量;实训模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即推崇个体学习、个体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而用人单位考虑到人才的流动性,为了降低成本,希望对大学生的教育采取“拿来主义”,普遍不愿意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就迫使高等学校进行实训改革。高校与企业培训最大的不同是组织模式,高校是以人为教育单位,培训机构以小组为培训单位,强调技能及协作能力的训练。目前工科大学推行的实训课程不仅可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而且通过同学间的协作互助,可以解决一些教师难以触及的问题,如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合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开发等[1-2]。

然而,实训与实验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往高校强调的实践能力多数是停留在知识体系的验证,如验证性实验较多,集成性或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教学时间受限,以及学生知识体系没有建立之前高校不具备开设创新性或综合性实验。这就导致许多高校较少开设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课程,这部分训练只有少数同学才有机会完成,如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缺乏这部分训练,而用人单位又要求大学生具有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力,高校推行了实训课程的

概念,即模拟未来工作的实际场景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3]。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些效果,但如何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实训质量的控制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4-5]。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非师范性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进行了3年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模式,可以确保高校在实训过程中的质量掌控,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节约实训成本。因此认为未来的实训教学主体仍应该是高等学校,论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高校实施实训课程应注意的五点建议。

1实训课程开设现状

国内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1高校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

如在我国推行的软件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按班授课,教学进度相对统一,便于教学质量的掌控。不足之处是投入大,受实训教师的限制,实训案例的种类相对单一,实训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导致实训的效果不太理想。

1.2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任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即将毕业生分组送到不同的IT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与未来的就业趋向进行针对性地组织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①接收能力受限。一般的中小型IT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通常是在10人左右,无法满足按班教学的需要。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教学是分散进行,高校将实训内容完全交给不同的企业进行,导致教学进度不统一,实训质量难以掌控。③教学方式单一。中小型IT企业承担实训教学,通常是由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他们多数出自于工科院校,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教学方法和知识接受过程等认知规律方面的掌握,只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授,具有师傅带徒弟的性质。④收费较高,高校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实训教学。中小型企业进行的实训教学通常是按时间的长短进行收费,许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安排的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学生在企业中只是按照企业以前的产品进行部分功能模仿式开发,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设计、功能设计、过程设计、详细设计等训练,这种实训模式导致学生缺少过程体验,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对毕业后解决新问题的帮助较小。⑤高校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由于学生在实训中对企业的贡献较小,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一定影响,普遍存在企业对承担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1.3专业公司承担实训任务

国内成立的许多实训项目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实训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按班组织教学,通常有专业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但实训费用高,实训案例更新较慢,实训内容多数相对陈旧。这是由于IT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实训企业缺乏新技术的研究,一般几年后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放弃该模式。

2模拟实训课程

为了进行高校实训课程的探索性改革,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了探索性教学改革实验,该探索过程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小范围实训。这一阶段是在网络安全选修课的教学与考核过程中,挑选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将课程的实训成果作为考核内容,形成同一班级不同考核标准。实训内容是以信息隐藏的知识点为主线,将选取的12名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3人,分别对声音、文本、PE文件和图像等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信息隐藏技术研究与实现,这部分内容只是在课堂上以一个专题进行了2个小时的讲授,然后对这部分同学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分组指导。从实验结果看,各组都基本达到了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同学之间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阶段是按班级实训。本阶段在应用平台开发技术的选修课上进行,分别在2009~2010年对学院2006级与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推广。这一阶段的重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组织与管理。

2.1实训项目的选取

实训过程是将全班同学根据爱好分成了多个小组进行实训实践,实训项目是由授课教师给出指导性题目,一般要求涉及4个以上的领域,最终的题目是教师与每个小组的同学协商确定。2009年和2010年选取的实训项目名称如表1所示,这些题目是选择业界较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探索性实训教学,如软件数字水印就是先研究,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技术与算法设计;网页游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瘦客机型的C/S游戏形式,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互联网游戏的发展趋势;Android是2006年才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开发的资料相对较少,因此这些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先进性。如图1所示为Android系统下基于Google Map的地图查询系统,该系统具有地址查询、交通线路规划与公交线路查询等功能。从实训效果看,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训目的,对训练学生创新性的系统开发非常有帮助。

图1Android系统下的线路查询

2.2实训要求

实训从三个方面进行要求:①进度要求。实训教学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方式,根据进度管理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第一次课程教学中提供的软件工程材料模版,在不同的阶段,要求提交相应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代码和汇报的PPT材料等。②考核要求。将教学目标放到项目过程考核之中,重视过程的训练与指导。③团队要求。由于学生存在实践能力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在团队组建时,尽量兼顾这些差异,做到合理搭配项目团队。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对班上同学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2.3模拟实训过程

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多的过程。该过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授课者变成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知识点掌握到系统化的知识理解与思考。②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通过项目组长和副组长的管理模式,训练了部分同学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③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变成教师与学生研究讨论,上课时间变成小组的协商与讨论会,教师参与到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了解该小组存在的问题、进展情况、下一步的任务及目标等;尤其是在项目进行到中期时,部分学生对项目进展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和一定程度的迷茫现象,这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就非常重要。同时,组织各小组进行一次中期汇报,让不同的小组可以相互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2.4成果验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各小组之间进行团队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让不同小组内部进行必要的总结,发现自己小组工作的不足,同时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的长处,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提前通知各组组长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打包、汇报的PPT材料和成果演示录像等。尤其是引导学生编写测试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以及指导学生进行PPT的汇报与成果展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汇报的PPT材料要从选题背景、技术现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详细分析、测试结果、项目总结与项目感言等内容进行介绍。汇报前教师要对PPT材料等进行必要的把关,包括PPT制作的细节和质量等。这一阶段的不同是将课堂指导变成课前指导,课堂只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有利于不同组之间的比较与总结,有利于同学们寻找差距,为后续的项目开发打下基础。

2.5教师点评

这一阶段是要教师分析本次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不同小组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小组的成绩。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指出各个小组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模拟实训过程,再加上大学四年级的企业实训体验,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在2010年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而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再进行1~2次模拟实训实践,预计这种实训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

3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

模拟实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应用性综合训练,它不同于毕业设计,它是将高校的创新等活动进行普及与推广的训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1~3次模拟实训。根据我们实训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五点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建议。

3.1时间选取

建议将实训时间选择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这是考虑到目前的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学生中大部分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面试等任务,以及学生的企业实训体验等,难以有效地组织与集中学习。因此,在大二进行模拟实训,有利于同学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就业定位和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后续的大学学习中,还能进行1~2次模拟实训,则每学期可以进行1次,这样学生不仅目标更明确,而且实训的效果更佳。

3.2新知识的处理及要求

实训课程的开设要求在大学的主干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有利于同学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实训时对选题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与内容若没有讲授或未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国家或省市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学,部分技术也可以参照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按需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文档撰写范例引导,一般要求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项目文档的要求与组织方式,锻炼学生文字组织与处理能力。

3.3教师选取

实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该类课程推进的挑战之所在。由于实训涉及到的知识点一般较宽泛,且许多内容涉及到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指导。建议教学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若单位具有硕士或博士点,则这样效果就更好,可以将指导硕士和博士过程中的科研案例等用于本科教学,则能明显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

3.4场地要求

由于将实训课程演变成以讨论与交流为主,同时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将模拟实训课程安排到能够

接入互联网的实验室或网络机房进行,同时必须配置投影仪,以方便后期的讨论、汇报、总结与交流。

3.5教学管理

这种模拟实训课程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科研能力、投入时间和教师的责任心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学单位对该实训课程可以采取特殊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这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助于吸引其他教师参与。

4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只是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角度进行了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从教学效果看,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实训课程训练;从教学内容看,这种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从课堂的组织形式看,实训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会弥补一些学生的技术短板,还能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这种“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实训模式特点有:①实训的前期工作可以在高校进行,通过校内实训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改变目前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也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②经过学校的前期实训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项目能力与经验,这样到企业可以快速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之中,也便于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③从高校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明显地节约实训成本,减少企业实训时间。学生只需要到企业进行短期地体验,重点体验高校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不断地完善这种实训模式。④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如团队协作与探索创新精神,符合国家对未来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这种实训探索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具有借鉴作用,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探索可控的实训质量保障等。

参考文献:

[1] 杨凯,安江英. 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15-16.

[2]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 王红.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6):139-142.

[4] 唐浩坤,刘宴兵.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C]. 2009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7-40.

[5] 应宏,刘福明,熊江,等. 团队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C]. 2008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1.

Research on Simulated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WU Zhenqiang, QIU Guoy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no general model of university’s practice training system at present. We propose a novel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that simulated enterprises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followed the really experience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explore in near 3 years that repla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with the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This kind of training model will guarante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really enterprises working, and will help train the engineering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university. The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 main body of training in university, the controllable qualities of practice training, the multiplicitie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orms,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class. Some advices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in the end of paper.

第6篇

关键词:实习资源;物流管理;企业;高校;大学生实习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66-03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实践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及加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使其能在毕业后顺利地融入社会。目前,中国大多高校都尝试开展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物流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然而,其物流实习实训效果却不甚理想。

一、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现有实习实训模式及其优缺点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现有实习实训模式主要有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建立校内实训室实训、建立校办企业实习、进行一般性的校企合作实习等方式,然而,这些实习实训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好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一)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

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等的限制,无法提供校内实训场所,或者从经济角度进行权衡,认为建立校内实训室并不经济,因此不再建立校内实训场所,而把实习实训问题推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此种做法,固然可为学校节约一定量的资金,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一些学生不想或联系不到企业进行实习(如一些学生实际并没进行实习,实习报告所盖单位公章为附近超市公章,花钱即盖),或者实习的内容和物流专业关联并不大(如一些物流学生进入了营销部门),因此,其实习效果不敢恭维。

(二)建立校内实训室实训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活动,一些有实力的学校相继在校内建立起物流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现代物流实训室的建设,的确有助于搭建物流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学生了解一些物流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法,掌握一些物流环节的基本操作与管理方法,然而,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物流设施设备种类繁多、价格昂贵

物流设施设备种类繁多,涉及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设施设备,且这些设施设备又因行业的差异出入很大,部分设施设备价格昂贵。如某高校建设的自动仓储及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室,里面仅配备了教学用的货架(40个货位)、电瓶式堆高车、巷道堆垛机、自动分拣系统、AGV小车等设备,不算场地建设费用,其直接设备投入就近200多万,如果再加上以后的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将对学校造成不菲的经济压力。

2.设施设备同时存在不够用与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物流实训室建设花费不菲,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也算物有所值,然后,现实中高校物流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却同时存在不够用与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实训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设备的操作,如巷道堆垛机、叉车,由于其价格昂贵,通常一个实训室只有一台,且一次只允许一个人操作,最多再加两名辅助操作人员,而按照教学计划,教师每次安排的实习人员却是一个班,因此,存在设备不够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实训室设备由于涉及机、电等设备,出于人身与设备安全考虑,又不允许学生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操作,因此这些设施设备在教师不上课的情况下闲置浪费严重。笔者调查了河南五所高校的物流实训室,发现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上现象,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训变成了对实训室设备的参观浏览,甚至有些高校为了防止实训设备故障,实训室不再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已沦为上级领导参观考察之地。

3.难以完全模拟实际情况

许多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仿照的是工科实训室的建设方式,而物流管理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许多真实物流场境及物流问题在实训室内无法完全模拟或根本无法模拟。虽然物流涉及七大功能模块,很多高校实训室实际模拟的更多只是仓储或配送中心的作业模块,而对其他模块的模拟教学则很少。如运输过程通过实训室就很难模拟,充其量只能对车辆的装载方式及行车路线进行模拟,但这与实际物流作业差距很大。现实中物流公司装卸的货物通常性质各异,包装箱的大小、形状、货物的质量也都不相同,而在模拟时所采用的货物通常则为形状规则、大小一定的空纸箱,两者差距如此之大,实训实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行车路线虽然可通过纸上或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但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则完全无法模拟。

(三)建立校办企业实习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实训环境,一些实力更强的高校建立了校办企业(如建立仓储中心为学校周边企业提供仓储服务,或者加盟某个物流企业,成为该物流企业的一营业网点),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办企业进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真实物流作业水平。 通过建立校办企业,学校固然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但是,建立校办企业也有自身的缺陷:一方面,校办企业要按学校的教学计划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训机会,很多时候这与物流企业运作的成本最小化相矛盾,导致校办企业运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并不善企业的经营,导致校办企业亏损严重,难以持续下去。

(四)进行一般性的校企合作实习

为了避免建立校办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联盟关系,寻求校企合作或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通过高校为企业提供科技资源,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从而实现双赢。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尤其是那些非研究型高校,并没有太多其所说的科技资源可以提供给企业,而学生到企业实习,又难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同时,由于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并且需先对学生进行培训后才能实际上岗,导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只有付出,很少甚至没有回报。由于上述原因,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则处于“亏本”地位,因此,企业并不太愿和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即使双方形成了合作关系,高校也处于被动地位,对企业缺乏相关的约束能力,实训内容只能任由企业安排。因此,许多校企合作或实训基地,实则处于尴尬的境地:要么停留在合同层面,没有实质合作内容,要么只是给企业提供一个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企业之所以愿意与高校合作,很多时候是因为高校的实习生可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高校学生进入此类企业进行实习,由于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内容没有实际控制权,企业多从自身的发展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因此,学生实际从事的更多是一些简单的体力上的工作,而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加深理解促进作用则不是很大。

二、基于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研究

现有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各有其不足之处,并不能真正很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通过怎么样的实习实训既能加深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大学生提前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业有所认识,以便进行职业规划,正成为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探索的目标。要想达到上述目标,方法之一是高校可采用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

(一)基于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简介

基于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是一般性校企合作的一种改良,其是建立在校内实训室基础上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在一般性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始终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要想校企合作达到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怎样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要想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关键则是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有一定的收益,至少不亏本,因此,高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太多科技资源的非研究型高校)可以考虑通过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高校可首先在校内建立基础实训室,里面主要放置一些利用率较高,更新速度较慢,且价格不太昂贵的设施设备,如基础物流实训室可包含货架、托盘、堆高车、简易包装箱等设备,用于日常教学实训工作,而对于价格较为昂贵的设备,或者使用频率不太高的设备,不易维修保养的设备,如AGV小车、自动分拣设备,基础物流实训室则不再配备。对于基础物流实训室没有的设施设备的实训,可由高校通过购买企业的实习资源来获得。

(二)基于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的运作过程

1.制定实习实践内容

高校根据相关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结合校内实训室的设备,认真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对于一些通用的物流技能,如一般货物的堆码技术、商品的包裹技术等,可安排在校内实训室,由校内授课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对于校内实训室并不拥有的设备的实训,或者比较专业的物流技术的实训,则可通过学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2.选择企业,签订合同

根据实纲选择能给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内容的企业,并与之签订校企合作合同:企业为高校提供相应内容的实习设施设备和实习机会,学校支付相应实习资源占用费用。合同签订时要明确参与实习的学生的数量,实习的时间、场所,实习的内容、方式,实习所用的设施设备,企业指导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水平,实习后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以及学校付款的金额、时间、方式等内容。

3.组织学生按计划实习实训,并对实习实训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般情况下,通过高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时间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此时,学生对实习实训具有极大的热情,对将从事的行业充满好奇与期望,实习实训将更易达到较好的效果。学校按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具体实训过程中由企业安排的人员进行指导,学校不予过多干预,但学校具有对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监督与建议的权利,当实习实训过程远离实习实训的目标时,学校可要求实习单位修正实习实训内容,甚至可对正在进行的实习实训叫“停”。

4.实习实训效果评价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学生实习实训评价标准,在学生实习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训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总结,获取相关经验与教训,以使以后合作更加顺畅。

5.支付

学校可根据实习实训效果评价的结果,按照校企合作时签订的协议,支付企业相应数额的实习实训资源占用费用。

(三)基于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模式可能遇到的障碍

高校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可能执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主要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中,企业生产销售的是商品,高校培养的是人才,高校是企业的供应商而非消费者,从来都是消费者向供应商付款购买产品或服务,而非供应商向消费者付款,因此,高校没有向企业因为培训支付金钱的习惯。现在,高校需要换位思考,企业给高校学生提供了学校不能提供的实习实训资源,理应获得回报。在此思维下,高校不再只是企业的人才供应商,同时也是企业实习实训资源的使用客户。

2.体制的障碍

民营高校体制比较灵活,当其发现通过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实习实训模式比校内建设实训室成本更低时,可轻易地选择使用购买企业实习资源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但不幸的是,许多民营高校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根本不愿为学生的实习实训花费任何金钱。对于公办的高校,由于其归属于各地政府或各部委,则有可能会在购买企业实习资源时遇到各种推诿问题。

3.教学评估机制的障碍

现有的教学评估机制更偏重于对学校硬件办学条件的评估,而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则没有过多要求,并且其评判标准也较为模糊,因此,高校可能更倾向于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硬”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而非“软”的提供较高实习实训质量的实习实训模式。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工作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诉求。学生群体间流传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言论,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无奈的调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即使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但他们认为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基本用不上,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好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好用的难题,近些年高校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纷纷将关注点指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逐渐被高等院校所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院校在思索新的办学模式,例如,高校可以跟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将工厂或公司需要完成的小部件搬到工科院校来由学生完成,或者搬到学校由学生观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工厂或公司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的设备不足和学生实际锻炼的问题;再如,部分高校大胆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解决了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文科专业自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难题。

在各高校纷纷建立完善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是什么?部分高校可能这样回答‘就业便是硬道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便是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此种回答有失偏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业,止步于就业,不能仅仅为了就业而去建设。大学教育不应窄化为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教育也不应窄化为技术工人加工厂!

如果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就业为目的,那么大学教育将窄化为职业教育,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充分就业,能够充分的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就业为主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其所强调的重点是专业领域之下的特定技术能力培养,这与时代要求相违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新产业和新的工作机会更是很难事先预测,经济体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局限于专业领域之特定技能,而是指向大学生能力的可调适性与既有知识的转化能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往往强调更为广博、具有创意、会持续学习,与他人共同合作与相处能力的重要性等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过度窄化为仅仅以就业为目的,否则最后学生可能也达不到就业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

那么,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旨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主旨呢?依笔者浅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旨,重点在于就业力而非在就业上。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结果。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大学职业教育之就业而已,而需要从长远考虑。

高校关注就业与关注就业力有何不同呢?换句话说,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所关注的中心放在就业与就业力的提升和培养上有何不同呢?简单来说,就业通常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在特定较短时期内能否找到工作,相对而言,就业力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不狭隘地只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即使其所学专业在劳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于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么什么是就业力呢?

三、就业力概述

就业力起源于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向全美教育系统了一份‘对未来教育系统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报告’。就业力英文概念为Employability,是指受雇者的就业能力,经过就业技能/技巧训练后,受雇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就业力的培养要紧贴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形成具有支撑性、发展性的核心能力。就业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与就业力强弱成正比。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和创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能力等。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成败。适者生存,是生物界与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法则。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等。

第三,竞争能力。学生在职场中不仅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还应当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如何进行思,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其次是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推销自我,获得他人信任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营销能力与求职成功率成正比。再次是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既要看你学得怎么样,发展怎么样,还要看你的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的高低,生活的态度,这些展现出来的都属个人的发展能力。最后是情商。情商是就业中非同小可的重要方面,甚至比个人的知识、技能、智慧更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结果与事业成功。

四、基于就业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探索

如何基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建设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呢?笔者结合近些年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学生就业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笔者采用“四位一体”的构建思路。所谓四位一体,即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专业社团实践项目设计,实训室实践项目开发,实习基地的培养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全面指向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一主旨。

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结合最紧密,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至行动(工作)中去的关键环节;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活跃的实践阵地,其实践内容丰富于课堂实训,其实践内容源于课堂实训,是课堂实训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半社会化的实训实践,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进行实训,此环节将实训项目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实训室实践,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四个实训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堂实训体系

课堂实训是学生实践项目开展的第一步与首要环节。课堂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最为紧密,课堂实训活动的开展是理论知识迁移至行动中并转化成能力的前提。课堂实训项目的设计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上世纪80 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我国,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发展趋势。行动导向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实践。

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自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生以来,在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笔者将每门核心专业课程规划出一定比例的时间开展课堂实训活动,每门课程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出课堂实践项目,架构起本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项内容都由专业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为适应新的形势,近年来我们要求课堂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规定每学期每门课程要有专项实践教学总结报告进行经验分享。在课堂实训项目开发上,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突出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结合所传授的知识安排角色扮演、竞聘演讲、讲课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讲解与课堂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开发体验式内容。例如:给予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将布置的各种作业待上交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有关作业的心得体会。第三,增加仿真环境下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设计竞争、模拟招聘、工作分析等。第四,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用开放式的方式和方法传授就业技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和工作的职责得以提升。第五,将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培养而不是讲授方式进行实训,教师扮演教练或者辅导者的角色。至目前为止,课堂实践体系已基本固定化,达到了知识迁移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专业社团实训

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最活跃、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平台,其实践内容是在课堂实训基础上的延伸。学生专业社团实训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选择的进行实训。笔者所在系部学生专业社团实训体系从建设到完善已经实施了四年,五个专业分别建设起了自己的专业性社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于2007年11月建立,经过四年发展学社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承德市大学城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社内部分为培训开发部,绩效考核部,测评部,技术中心,创业部等部门,专业社团内的各个部门是完全按照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所构建。学社建设以构建学生第二课堂为中心,全面实现与专业、课堂教学相对接。

专业性社团成为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第二阵地。人力资源学社组织的精品活动有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牌培训师大赛、户外拓展项目实训等。学社活动的开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学生在专业学社实习实践项目体系的指导下,通过竞赛、比赛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绩,学社学生于2008年在河北省创业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个三等奖,这在河北省专科院校中不多见;2010年承德市创业大赛入围决赛去的优胜奖;2011年7月,在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项省级二等奖。奖项的获得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参与实践的热情。从人力资源学社走出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毕业两年的学生中不乏有挑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头羊。这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形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得到初步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导师制引入到专业社团建设中去,引入职业生涯档案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的选择性。

(三)、实训室实践体系

实训室实践体系建设,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自2007年12月份笔者所在系部建成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以来,在核心专业课程中,教学实践大纲规定每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上机操作实训,学生从实验室中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此举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即将建成人力资源行为观察室与求职技能训练室两个百万元级实训室。在这两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我们将会开发出适用于教师专业与非教师专业不同的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如:教师授课技能训练,职业行为塑造,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培养项目,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画面试训练,小型管理游戏,沙盘游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项目等。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与活动的组织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使真实的工作要求,通过实训项目展示出来,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达到满足职业的要求,最终提升学生就业力。

(四)、实习基地实训

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关键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笔者所在系部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划分成三大模块。即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专业见习,三年级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学生实习基地实训体系。通过一年级认知实习,使学生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认识,从感性角度构建起基本观念,通过二年级专业见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理性的角度认清楚专业工作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修正并完善职业观,通过三年级专业实习,将学生真正的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大学所学知识及在前三个实训环节中积累的技能与锻炼的能力真正的迁移至工作中去,并产生好的绩效表现。通过实习基地实训,学生能够更有信心的走向工作岗位,顺畅的承担起即将面临的工作。

以上四个实践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科学而又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一环节紧密结合,最终将会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通过此体系,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找到工作,而且还会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会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立荣.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77-82.

[2]易斌,林洵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158-160.

[3]张红娜,张丽霞.基于胜任力模型大学生就业研究[J],企业导报,2010(9):255-257.

[4]李春玲.胜任力与就业力: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2(5):131-133.

第8篇

    “经管实训超市”的构建

    为了切实加强对经管实训超市的管理,确保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既定职能的发挥,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经管实训超市董事会”,董事会由学院分管领导、实训中心主任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超市总经理由董事会指定人选并对超市董事会负责。总经理下设运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电子商务部、采购部共5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分别由两位实训指导老师和若干名管理实习生组成,见图1。超市职能部门实训指导老师由总经理提名,并报请实训超市董事会批准。超市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在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中公开招聘。

    “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职能的实现

    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首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4]。“经管实训超市”作为创新型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目标归因于对以下两点因素的深入思考:第一,一店虽小,但“五脏”俱全。林丽卿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一名优秀店长的胜任力需要具备包括沟通影响力、员工与团队管理能力、理货业务能力、大局观、创新适应力、顾客导向思维、计划执行力、安全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在内的十大能力[9]。因此,合格店长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够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还有利于锻造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自我调适、计划执行等基本职业素养。第二,由于全球零售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的国内零售业的扩张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零售业店长人才极其稀缺[10]。鉴于此,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训教学的目标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从具体实施上看,经管实训超市为保证店长的培养质量,采取从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中选拔副店长,再从副店长中选拔店长的阶梯式提升制度。与此同时,超市内部采取周期轮换制度,以两周时间为一个岗位实训周期,每个岗位实训周期结束后进行部门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和阶梯式提升制度,以保证每位店长都经历过基层部门的锻炼和长达至少4周时间的超市实训。以“特色店长实训”课程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载体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知识可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实践知识的掌握[4]。高职高专层次的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往往聚焦在操作技巧、技能的掌握,作为本科层次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不仅要解决“知其然”还要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操作层面还要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超市里获得的直观感性体验升华到可以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与对问题背后机理的透彻理解,“经管实训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专业老师开发了“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和配套讲义《经管实训超市店长手册》,并纳入到经管实训超市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现“脑”与“手”的统一。经管实训超市“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内容包含有机相连的三个部分:首先是老师现场指导,每个指导老师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依次循环轮流,每个指导老师在所属周期内每天在经管实训超市内进行一个小时的现场指导;其次是参加实训同学集中授课,每学期要进行5个模块内容的集中授课,共32课时,具体每个模块内容如表1所示;最后,每两周进行一次的由实训同学参加的经营讨论会,每次一两个小时。以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实践教学质量密切相关[11]。殷辉等认为,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他们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并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提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起到独特作用[12]。为了提高经管实训超市的实践教学效果,学院聘请宿州金满食品有限公司门店运营总监与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直营连锁总监作为校外指导专家。校外特聘专家的指导避开了讲座式的单项交流,而是采取了沙龙论坛的形式:首先,受邀企业嘉宾分别就各自的连锁经营管理职业生涯及体验做15分钟的主题分享;之后,由经管实训超市管理实习生与受邀嘉宾进行现场互动问答;最后,论坛主持老师进行观点分析。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使得经管实训超市的校企对接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外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较早,其概念内涵也几经变迁,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学者马绍壮等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大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自己满意工作的能力”,并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个人展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就业求职能力”三个维度,其中“个人展示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说服能力”、“性格外向”和“善于表现”,“社会交往能力”包括“考虑别人”、“人际关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就业求职能力”包括“简历制作”、“职业规划”和“面试准备”[13]。为了探索“经管实训超市”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随机选择了10位已完成实训的店长,并对其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首先,作为店长,在经管实训超市实训期间需要“与供应商沟通”、“与顾客沟通”、“与同事沟通”和“与老师沟通”,纷纷表示“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提升直接有利于“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改善,进而提升了实训学生的“个人展示能力”;其次,受访店长表示通过实训“提升了综合学习能力”,店长需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员工”、“学习别人教予的知识”和“学习自己不会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团结一致,互相促进,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发展”;“工作中遇到问题,不要自己憋着,要向他人谦虚询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做事要有主见,不能犹豫不决”;“团队精神至关重要,没有合作,没有分工,就没有发展”;“遇到问题不能回避,要集思广义,敢于尝试,不怕辛苦”和“要给自己鼓励,拿出勇气,转换角色,敢于面对供货商”,这些感受反映了通过实训,学生店长提升了“学习能力”,经历着“自我调整”,开始“考虑别人”;最后,当店长的这些经历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开始更实际地思考自己的职业未来。综上所述,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展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就业求职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管理经营素质首先,根据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的安排,每个店长在任期开始之初都要与指导老师一起共同制定任期内的营业额目标,然后由店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管理协调门店的各部门工作,确保每天的正常运营,并对最终的目标达成负责。在任期结束后,店长需要系统地总结任期内的经营成果,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通过“任前计划—任内执行—任后总结反馈”的完整循环提升学生的计划、执行和总结反馈能力。其次,实习店长需要对任期内的各职能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和激励,店长通过实训的感性认知促进了对“管理员工、管理财务、管理货物、管理自我”,“学习做一个管理者”和“团队精神是灵魂、目标一致是纽带、内部和睦是剂、相互激励是推动器”等管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再次,门店的日常管理中,经常有机器损坏、“员工”生病、顾客不满意等各种突发问题,对这些突发问题的解决有效地淬炼了实习店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经管实训超市对店长实行评比机制,每学期末根据各项经营指标对店长进行考核评比。因此,每个店长在任期内都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进行消费者访谈和市场调研,分析超市商圈结构和性质,并据此调整货架商品组合,设计促销方案,并加以实施,这些思考和实践都显着提升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营能力。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形成了全新的互动学习模式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指导老师既是一个考验又是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也同样是一种深入“企业”实际的横向学习。在老师与实习店长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创新性思考对老师的既有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冲击,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与此同时,指导老师与学生摆脱了“上课见面,下课走人”的传统沟通模式,在实训基地的平台上有了更多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双方都有了更多的认知,构建了除“师生关系”以外的“团队伙伴”关系。最终,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经管实训超市”的平台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实践教学互动学习模式。

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

近年来,应用工程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50余项。连续五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达到99%以上,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以上,毕业生“适应性强,上手快,潜力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求技能型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集中上理论课,1年集中上实践课,在3年的理论教学环节中,为了避免学生读死书,实行16+3+1模式,即16周的理论教学,1周考试,3周集中实践环节。该培养模式中,集中实践环节占到了30%,如果将课内实验环节统计在内,实践型环节将接近40%,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注重实训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力度,应对“和诚汽车”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工程学院始终坚持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教学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大任务。目前已拥有面积达18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两座,设备总投入1000多万元,建有实训条件一流的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实训基地一个,建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各类实训室29个,与海尔等国内著名的企业共建实训室4个。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6个,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操作技能提供了保障。

三、召开校企共建人才模式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目的,应积极召开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邀请“和诚汽车”技术人员参加,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无论对本课题还是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四、竞赛与综合素质

应用工程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50余项。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芯片级检测维修与信息服务大赛三等奖、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制冷与空调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好成绩。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眼光,让参赛师生更多的意识到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方向。

五、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

邀请“和诚汽车”的高工,他们到校作业内实际应用的学术报告,以及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方面的报告,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

组织本学院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理论结合实际,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设置指标,观察双师型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六、举办毕业设计大赛

建议每届不间断举办毕业设计大赛,选择出最具实用性和最具创意的,给下一届以参考与启迪。这不仅是一个创意的积累,更加是一个通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薄。

七、问卷调查和分析

召开校企共建培养人才模式研讨会、请联合共建的企业技术人员讲实践、创新及社会需求人才的特征,继续开展校企共建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开展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等,让问题主动浮出水面,并作出调整。

八、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校要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订单培养。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2)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要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

(3)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学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

第10篇

当代大学生作为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其专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作用着未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培养措施,比如通过构建有趣可行的新型教学学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项目等一系列方法,让学生在既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同时又能够进一步发展自身素质。

一、充分展现当代新型课堂教学基地的性能与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科学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是现阶段各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途径,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工作则应当逐渐融入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各项课程项目当中,从而让教学课堂具备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合理性。首先,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务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坚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项目的主体,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积极地引入游戏教学、沙盘教学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方法。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将与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关知识内容纳入到教学课程内容当中,例如“文字处理能力”纳入到应用写作课程当中进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纳入到校内企业仿真模拟实习课程当中进行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则可以纳入到大学语文等课程当中进行学习等,灵活运用各项教学内容来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二、灵活运用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来进行落实开展,而还应当灵活运用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形式来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内容有效落实。众所周知,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征是活动导向性能,而这一性能在本质上与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项目的实质意义是具备共同的切合点的,为此各大高等院校在积极地落实与推广第一课堂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也需积极地分析探索第二课堂的开展途径,着重关注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有效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比、院校社团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讲座与论坛等各种模式,逐渐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慢慢地渗透至本院校日常的教学项目当中。

三、在最大限度上构建学习实训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所谓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即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中能够基于潜移默化的前提下逐步培养锻炼而成的社会基本工作能力,而高等院校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均为专业化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精英,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程度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学校实践项目的开展成效与教学成果。首先,加大对学校内部实验、实训基地的构建力度,从锻炼学生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性能力着手,关注与强调实验、实训等一系列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项目,增强对各项实训工作室的构建工作,为广大高等院校大学生提供舒适、健康、良好、和谐的实践工作环境,为全面培养与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条件基础。再者,拓宽企业外部的实训渠道,建设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比如高等院校能够依据学校发展形势以及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沟通与联系,并由此来构建出较为稳定、长期、安全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机会基础。

四、充分展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独立自主性,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高等院校要全面地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务必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备的主体性特征,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独立自主性,从而让学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济社会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制定与完善健全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积极地指导学生落实与开展自我管理、教育、控制、评价等一系列符合主观能动性质要求的工作项目,让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上关注与重视职业核心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再者,对于学习项目的完成情况,高等院校能够通过严格的互相监督制度来要求所有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课程作业,必要时能够为他们配置必要的教学辅导小组,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分析、总结的方法与技巧,促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专业化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全面培养与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家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稳定的需要,因此当代高等院校在落实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需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工作,从而为学生往后更好更快地融入竞争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朱静宜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流动性实习实训;实施;管理

中国分类号:G718.5

“流动性实习实训”是以学校为中心,根据全县的乡镇和社区各种需要,组织学生下到相应的乡镇和社区,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进行“服务”的一种实习实训模式。它能让学生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当地群众,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经验,并能提高中职学校在社会的声誉。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中职流动性实习实训呢?

一、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计划

科学、规范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是提高实习实训效果的保证。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实训领导机构和职能分工、实习实训工作流程、实习实训成绩考核办法、特殊情况的处理、学生实习实训纪律及要求等制度文件。

(1)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生参与这种与专业对口的流动性实习实训活动,巩固加深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及发现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是改变职业学校的现状,提升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

流动性实习实训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习实训相结合,将思想品德的修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将个人刻苦钻研同虚心向他人求教相结合。

(2)所与人员安排

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依据农村乡镇和社区群众的调查报告从社区和乡镇中挑选合适地点进行“流动性实习实训”,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宣传工作。实训处安排参与实训的班级学生,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

(3)内容及进度安排

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农村乡镇和社区群众的调查报告确定流动实习具体任务,实训处安排参与实训的班级的实习的时间表和实习课程表,可以实行单周进行一次流动性实习,双周进行小结。

(4)考核及成绩评定

学校制定出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办法和标准,根据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表现及实习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在实习实训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适当的奖励。

二、实习前的培训与分工

(1)思想教育

实习实训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学生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实习实训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实习实训的目的及意义,充分认识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

(2)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才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才能够通过实习实训圆满地完成实践、学习的任务。

(3)技能培训

①专业理论知识

学生需要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实习实训的具体的任务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让学生自己提前做些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②表达与交流能力

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场所,一定会与当地的群众接触交流,沟通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习与人沟通,我们必须要懂得“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流中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第一称呼得体,恰当得体的称呼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第二注意说话礼貌,温和的说话语气,使对方会很愿意与你交流;第三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恰当的肢体语言,也可以使交流变得更容易。

只有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才能确保实习实训的顺利进行。实习实训前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4)分组分工

实习实训是让学生去社区及乡镇去进行服务及传授相应的一些知识,挑选出来的班级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按照“各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搭配、动手能力强与稍差一些的学生搭配”的方法,把几个班的学生合理地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小组的实习事务由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管理与协调。

三、流动性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实习实行指导教师、实习小组长、学生三级协同管理,各自职能要求如下:

(1)组长负责制

实习实训过程中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管理与协调本组相关事务。组长提前将指导老师分配实习实训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再分配给每一个参与实习实训的学生,让每位同学提前预知自己的实习实训任务。

(2)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实训纪律和实习实训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实习实训实施方案和实习实训计划要求认真完成实习实训中规定的各项任务,记好笔记。实习实训中要尊重指导教师、工作人员,服从安排,虚心请教,如遇紧急情况必须听从组长和指导老师的指挥。

(3)指导教师及时指导

专业老师一起参与到流动性实习实训中,专业老师可以对碰到的技术难题给出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并对碰到的其它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与协调。

四、评价与奖励

1、学生自评

每次实习实训结束后,学生对自己在上次进行的实习实训中的表现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写好实习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对介绍自己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遇到的困难、存在的不足及调整对策。

2、教师评估

每次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实习实训情况的进行分析、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拟出解决方案。

3、奖励

学校根据相关评定办法和标准,根据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表现及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在实习实训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适当的奖励。

总之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适当的培训、科学的实施与管理、以及完善的评价标准,才使“流动性实习实训”有效进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职生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朱勤,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